西县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研究

西县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研究

一、隰县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晖程[1](2021)在《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全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显着提高,对水资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了挑战。而水资源承载力作为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和水资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程度的指标,对其进行合理评价可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良好生态环境维护奠定基础,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保障。本文以2018年为现状年,在综合考虑临汾市整体和各县(市、区)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临汾市各县(市、区)为评价单元,从经济社会、水资源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出发,构建了14个指标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集对分析法,按水资源承载力弱、较弱、中等、较高、高等5个等级,对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2018年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总体为较弱水平。(1)临汾市东部山区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但各县水资源承载力水平相差较大。其中安泽县的水资源承载力属于较高水平,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达0.62;古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为0.54,属于中等水平;但同属于东部山区浮山县的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仅为0.22,属于较弱水平。(2)临汾市中部平川区水资源承载力属于较弱水平。其中霍州市和翼城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分别为0.40和0.41,属于中等水平;尧都区、侯马市、曲沃县、襄汾县和洪洞县的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分别为0.35、0.34、0.25、0.24和0.31,均处于较弱水平。(3)临汾市西部山区水资源承载力属于中等水平。其中水资源承载力达到中等水平的县有吉县、乡宁县和蒲县,其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分别为0.45、0.49和0.45;水资源承载力处于较弱水平的县为大宁、永和、隰县和汾西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分别为0.33、0.32、0.35和0.33。针对各县(市、区)水资源承载力现状,提出相应的水资源承载力提高方法和改进措施,通过各项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提高临汾市总体的水资源承载力。本研究可以为临汾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丰富了临汾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相关研究。

孙培哲[2](2021)在《基于乡村旅游背景下的水库型湿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山西下庄水库湿地景观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地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众多动物的生存提供了栖息地,也是人类生命起源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发源地。我国是世界上湿地面积位列第四的国家,湿地种类丰富,数量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湿地生态环境遇到了湿地面积缩减、湿地生态作用衰减等问题。于此同时,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目标与乡村旅游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水库型湿地以水库为基础,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然而当今水库的建设中存在“重水利、轻景观”的问题,对水库建设大多单纯停留在其水利生产功能的层面,对其景观资源的价值不够重视。在研究水库型湿地景观特征及其类型,分析国内外水库型湿地景观案例的基础上,针对山西下庄水库湿地及其周边景观资源,运用生态旅游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反规划设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美学理论,分析下庄水库周边景观现状,挖掘景观资源,研究景观与水库型湿地产业之间的关系,最终,科学地将下庄水库周边景观资源与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相结合,使其成为当地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重要动力。经过对下庄水库湿地景观设计与提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系统研究了水库型湿地的相关理论及其国内外优秀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出黄土高原水库型湿地景观的设计策略如下:(1)水位变化下的水库型湿地可采用阶梯式挡土墙种植台、亲水廊桥、水生植物群落三者结合的方法设计驳岸。(2)水库型湿地的植被生态修复首先要保证水源、土壤、空气不受污染,植物种类选择因地区气候而异,推荐选择的植物有荷花、茭白、菖蒲、旱伞草、茨菰、芦苇、白茅等。(3)在规划设计中,水库型湿地景区周边距离0.5公里内的村落,可进行观光旅游、康养健身、农耕体验等方面的开发;距离湿地0.5公里至2.5公里的村落,可进行发展餐饮娱乐、旅居住宿产业的开发;距离水库型湿地2.5公里到5公里的村落可利用其基础设施补充水库湿地景区的不足,如医疗、消防、服务等,还可设置特色农产品批发销售网点,和景区的线上推广中心。(4)水库湿地周边的梯田大地景观在营造中可加入“人”与“人的活动”,赋予梯田景观生命力,共同塑造出更生动优美的梯田耕作画面。(5)水库型湿地景区的文化景观建设应从提炼代表性文化元素符号入手,将其合理融入到园区道路、广场、铺装、标识指示牌等处,营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氛围。(2)通过对下庄水库湿地设计实践研究,下庄水库湿地景区划分为管理服务区、湿地公园区、湿地保育区、森林景观区、梯田景观区,能够满足景区综合服务管理、游人聚集疏散、湿地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森林康养健身、餐饮娱乐、农事体验旅游的功能。运用研究得出的设计策略和设计原则对场地内的道路结构、湿地公园、弹性景观、梯田与大地景观进行规划设计。

牛佳滢[3](2021)在《山西省隰县上紫峪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森林康养”这一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人们对于森林的认知也在逐步深入和完善,认识到森林资源除了其生态功能之外,还蕴藏着巨大的健康财富和旅游资源,森林康养活动正在以不断上升的态势在自然旅游中占有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研究者和景观设计者都在这一领域不断进行探索,森林康养基地规划及景观设计方法也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山西省隰县五鹿山国家级保护区内上紫峪的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等基本现状条件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森林康养相关理论,通过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森林康养发展历程及优秀森林康养基地案例的研究,总结出适用于山西省隰县上紫峪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对上紫峪森林康养基地展开景观设计实践,并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旨在将论文观点融入实践设计中,希望这一方案可以体现和整合我国森林康养基地的景观设计方法,能为今后的森林康养基地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经过研究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对森林康养和森林康养基地相关概念和科学理论基础的研究总结,证明了参与森林康养活动可以改善人体的一些生理或心理疾病,改变人体亚健康状态。2.通过对国内外森林康养发展概况和森林康养基地案例的研究,整理出国内森林康养基地在规划设计时的注意事项,提出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设计时应遵循六大原则,得出森林康养基地在设计时其空间、植物、步道、服务设施的景观设计策略。3.在对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情况、人文历史概况等基本现状进行调研,得出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为68%,植被丰富、气候舒适、景色宜人、生物多样性高、森林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较高、空气质量良好,非常有利于开展森林康养活动。在此基础上,在山西省隰县上紫峪森林康养基地开展景观设计实践,主题为“紫峪森居”,将上紫峪森林康养基地打造成以森林保健为主题特色、森林康养度假为精品项目、高山林药为推广重点,集森林旅游、旅居休闲、健康养生、森林养老、运动健身、生态观光、农业体验、中药种植等功能于一体的森林康养基地。同时,对基地内森林医养社区、梨花溪谷公园、森林浴场公园和高山中药园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并根据前文总结的森林康养基地的景观设计原则和策略对基地内康养空间、植物、森林康养步道、森林康养观景平台、森林康养服务设施及儿童区进行进一步具体设计分析,对部分相关的重要景观节点展开详细设计研究。

杨景娜[4](2020)在《汾河流域典型黄土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以临汾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山西省临汾市坐落于山西省西南部,属于典型黄土区,汾河流域流经临汾市中心,流域面积为10310平方公里,是临汾市最大的河流。本研究是以临汾市为主要目标来研究汾河流域典型黄土区的生态脆弱性,这对于汾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以2013、2017年临汾市的TM遥感影像数据和环境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基于“敏感-压力”模型的指标评价体系,选取了11个评价指标,并运用Arc GIS软件和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一共将临汾市划分为五个生态脆弱程度等级:微度、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脆弱。在所得出的结果中从地域和县级行政区两个层面对临汾市进行生态脆弱性方面的评价,分析出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的时间、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影响临汾市生态脆弱性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出临汾市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采用“敏感-压力”评价框架,分别在敏感层水平面上选取8个指标:地形坡度、土壤侵蚀强度、海拔、坡向、土地利用类型、多年平均降雨量、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在压力层水平面选取3个指标:人口密度、人均GDP和人均水资源量。再通过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来确定各个主要成分的贡献率,最后在计算得出的环境脆弱性指数数值的基础上对临汾市的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2)系统评价临汾市生态环境脆弱性:本文分析了2013年至2017年间临汾市生态脆弱性的时空格局。2013年至2017年,生态脆弱性指数从3.26变化为3.12,有向良好趋势方向发展。此外,2013至2017年度期间,生态脆弱程度微度和中度分别增加了2.74%和2.86%,轻度、重度和极度均是呈现减少状态,分别减少了0.1%,3.03%和3.46%。2017年生态脆弱性等级结果中显示,临汾市的生态环境主要为轻度脆弱和中度脆弱,分别占24.98%和25.70%,主要分布在临汾市西部地区;其中重度脆弱也有很大比重,占比22.99%,主要分布在临汾市东部地区;微度脆弱和极度脆弱分别占相对较小的比例,为10.73%和15.61%,分布主要在临汾市中部地区。(3)根据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所计算出的特征向量和其贡献率值可知,影响临汾市生态脆弱性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植被覆盖度、年均降雨量、坡度和人类活动因素。并且临汾市的生态脆弱性主要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因素,但是人为活动是后期土地干扰的主要因素。

成强[5](2020)在《山西黄河沿岸中段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规范》(DZ/T0303-2017)(以下简称《规范》)。以现代地质科学新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采取资料收集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开展山西黄河沿岸中段地区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基本查明了研究区地质遗迹资源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和形成演化的地质环境条件;实地调查、核实了研究区地质遗迹资源3大类7类12亚类。其中,基础地质大类地质遗迹15处(地层剖面类4处、构造剖面类1处、重要化石产地类10处);地貌景观大类地质遗迹33处(岩土体地貌类14处、水体地貌类15处、构造地貌类2处),地质灾害大类滑坡地质遗迹2处,共计44处。并阐述了各类地质遗迹的特征及地质意义;总结了研究区地质遗迹资源的分布规律,并对其形成演化进行了探讨;对研究区内的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单因素评价和综合评价。经评价分级确定世界级地质遗迹2处,国家级地质遗迹6处,省级地质遗迹26处,省级以下地质遗迹10处;提出了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建议,拟建一般保护区1个、建立了重点保护点4个以及一般保护点15个。

张嘉琪[6](2020)在《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研究 ——以隰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山西省省域内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耕地占补不平衡的地区与存有较多耕地节余指标的市、县进行耕地指标易地交易的项目越来越多。山西省隰县存有较多耕地节余指标且交易逐渐增多,是典型的指标出让方,然而在对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的调研中发现,指标出让方往往缺乏合理的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且交易价格偏低,无法实现交易的两个地区资源与资金的协调发展,因此本文选择以隰县为研究对象,为其构建合理的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该研究旨在为隰县和其他市、县今后构建和完善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本文首先对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运用理论分析了价格内涵,然后深入剖析了隰县的耕地占补状况和耕地指标易地交易现状。探讨了新增耕地成本、产能、后期管护和耕地提档升级对耕地开垦费的影响;同时考虑到耕地指标交易所造成的社会损失和开垦耕地造成的生态破坏,需要社会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补偿;本文更综合考虑了耕地资源稀缺性程度对价格的影响,以此构建出符合隰县现状的更完整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在耕地开垦费和补偿价格基础上,进行基准价格调整,得到最终耕地指标易地交易的价格。最后以隰县不同的耕地类型为研究单元,对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进行测算。调研结果显示:隰县耕地均为13等,耕地类型分为梯田和沟坝地两类。分别测算这两类耕地指标易地交易的价格,测算结果为:交易的耕地指标为梯田时是10.3万元/亩左右,交易的耕地指标为沟坝地时是11.6万元/亩左右。构建的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充分反映了耕地指标易地交易时应有的价格,为耕地占补不平衡地区实现占补平衡的同时,更可以将得到的资金收益用于反哺隰县经济发展。本文最后对构建合理的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提出一些建议: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完善指标交易平台;政府和市场相配合,维护买卖双方利益;促成指标易地交易,助力隰县乡村振兴;探索不同层面的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

王虎[7](2020)在《集中连片特困区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以吕梁山区为例》文中提出地理系统可以反映地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强调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的综合。在特定的空间内,地理系统的演变一方面反映了人类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反映自然的演化状态,而地理系统的协调发展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无序则可造成恶性发展。对区域地理系统脆弱性的研究可以了解区域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为政府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吕梁山区位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的交界地带,且在黄土高原东部的沟壑区和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区域的地理系统影响显着,因此,对区域的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子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解各子系统和地理系统的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吕梁山区为例,研究集中连片特困区地理系统的脆弱性状态及影响因素,通过引入脆弱性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各子系统的脆弱性演变特征,并由此构建了一个四维地理系统脆弱性框架,对区域地理系统脆弱性演变进行特征解读。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加入集中连片特困区的特征理论,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区域自然和社会人文因素对脆进行因子探测,揭示区域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力。主要结论如下:2007-2017年研究区的各子系统及地理系统的脆弱性状态总体呈缓慢转好的趋势,大部分县域地理系统及各项子系统脆弱性等级由“高”和“较高”脆弱下降到“较高”和“中等”脆弱状态,区域脆弱性改善较为缓慢。地理系统和各项子系统脆弱性在时间变化特征上表现为:2007-2017年,研究区的脆弱性状态呈一定改善状态,其中2007-2012年间,脆弱性状态改善缓慢,各子系统的脆弱性状态均有所改善,2012-2017年,研究区的脆弱性状态改善相对明显,如生态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但整体来看,研究区仍有55%县域处于“较高”和“高”脆弱性的状态,区域发展形势严峻。2007-2017年研究区各县域地理系统和子系统脆弱性分布不均衡,且呈集中连片特征。资源、经济和社会系统以及地理系统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低脆弱区集中分布在资源丰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的地区,而高脆弱区则与之相反;生态环境脆弱的演变则与人类开发的强度的演变吻合,呈一定的集中特征。因此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则需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制度,谨防陷入生态脆弱演变的陷阱,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通过相关分析,研究区的地理系统的脆弱性演变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各因子对区域脆弱性演进的影响力大小由高到低分别为农业产出>经济水平>政府政策>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人口迁移>高素质劳动力>交通水平>土地利用难易度>生育状况>降水量>地表状态。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整体高于自然因素,这是因为自然资源禀赋差是区域发展的落后的基础性因素,在短期内,改造和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但是社会经济要素会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政策驱动而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农业产出就会受到农业技术的改善而发生重大的改变,经济水平会受国家经济形势的影响,城镇化水平会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生育状况会受生育观念和政府政策的影响而改变等。

谢亚林[8](2020)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通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支撑引领作用,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对提高区域可达性、增强区域联系度、缩短区域时空距离和改变区域经济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属于省际边界区,该区位于山西、陕西和河南交界地带的黄河沿岸,跨中、西两大地理区域,由于其受到经济边缘化、行政边界区和地理分区的束缚使研究区仍面临生产水平低、要素流动受阻、城市化滞后、产业结构落后、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以及资源要素整合难度大等问题。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突破省际边界限制,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动下,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进而加强区域内部的交流与联系。本文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研究区,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空间错位指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基于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两大方面,选取2000、2005、2010和2017年4个时间段来分析研究区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而探索研究区2000-2017年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17年研究区县域交通基础设施进步明显但差距依然显着,经济稳步增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显着且差距逐步缩小,从时间上来看,县域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均处于低水平和中低水平阶段,且低水平和中低水平县域数量“互动”频繁,高水平和中高水平县域数量“变动”频繁,从空间上来看,研究区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分异特征明显,即三门峡和渭南2市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临汾和运城2市。(2)研究区交通重心与经济重心移动方向呈现一致性,但转移路径、位移距离和移动速度差异明显。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水平在空间分异中表现出非同步性但二者相辅相成、联系较强,县域错位等级层次随时间变化明显不同,负向错位区与正向错位区县域数量大致相同且呈波动增长态势,经济发展快于交通发展或交通发展快于经济发展的县域数量大致相同,且空间错位在一定时期内将不会改善并有可能进一步扩大。(3)研究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空间相关性,县域经济联系较强且空间聚集程度逐年变化,空间局部自相关显示各象限县域数量整体波动较小且呈稳定状态,经济发展水平虽有显着提高但始终未能突破传统格局,县域经济发展空间依赖性较为显着,西北部欠发达县域呈聚集状态,南部经济发达县域也呈集聚态势。(4)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作为典型的省际边界区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效应下的空间溢出差异明显且负向溢出较为显着,同时交通基础设施的区域外部性和空间网络性特征虽不能决定经济增长但依然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是研究区生产要素流失的重要因素,而且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负向溢出效应仍将持续存在。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9](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冷星星[10](2019)在《反硝化深床滤池在小城镇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与示范》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全面开展,全面消灭劣V类水体已经成为了当下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关键目标。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污水处理状况将对我国生态环境条件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本研究以小城镇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治理为目的,通过调研确定了典型小城镇污水水质与排放特征,结合小试实验装置,探究了反硝化深床滤池的处理特性,分析了反硝化深床滤池处理小城镇污水的适应性,并以隰县下李乡为例,对小城镇污水的提质增效治理进行了工程实践探索。通过调研确定了我国小城镇的污水水质与排放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小城镇污水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生产废水。污水水质受产业结构,地域特征,季节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水质、水量波动大,氮、磷含量较高,整体呈现夏季水量大、污染物含量低,冬季水量小,但污染物含量高的特点。水中主要污染物质浓度为SS:90300 mg/L,BOD5:70200 mg/L,CODcr:120300mg/L,TN:2050 mg/L,NH3-N:2040 mg/L,TP:610 mg/L。小城镇污水BOD5/CODCr比值主要分布在0.40.6之间,可生化性良好,然而常规二级生物处理工艺脱氮除磷能力有限,出水难以稳定达标。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结合小城镇污水水质、水量波动大等特点,以小城镇污水V类水达标排放为目的,确定了以反硝化深床滤池为核心的污水深度处理工艺。通过小试装置,探究了反硝化深床滤池的最佳运行工况与处理特性,结果表明,采用乙酸钠作为外加碳源,进水C/N为5,水力停留时间为30 min时,反硝化深床滤池的处理效果最优。最优条件下,系统出水COD稳定在20 mg/L以下,出水NO3--N平均浓度为1.97 mg/L。以此为基础,结合化学除磷等工艺,实现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保证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排放。基于小城镇污水可生化性较好的特点与反硝化深床滤池的处理特性,提出了小城镇污水提质增效处理工艺方案,并将其应用于我国西北地区典型小城镇——隰县下李乡,完成了污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及主要工艺设备的选型,为我国小城镇污水处理项目的初步设计技术及经济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小城镇污水的提质增效治理,将极大程度的降低城市污水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大幅度提升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这对于促进地区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隰县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隰县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主要研究方法
        1.2.4 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1.2 水文气象条件
        2.1.3 河流水系
        2.1.4 经济社会
    2.2 水资源概况
        2.2.1 水资源总量
        2.2.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3 水环境概况
        2.3.1 地表水环境质量
        2.3.2 地下水环境质量
第3章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3.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1.2 影响因素分析与指标选取
        3.1.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3.2 指标权重确定
        3.2.1 层次分析法
        3.2.2 熵权法
        3.2.3 组合权重确定
        3.2.4 指标赋权计算
    3.3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第4章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
    4.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2 集对分析模型
        4.2.1 集对分析法原理
        4.2.2 评价体系构建
第5章 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2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第6章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6.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对比
    6.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6.2.1 水资源承载力总体评价及分析
        6.2.2 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评价及分析
    6.3 水资源承载力提高措施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乡村旅游背景下的水库型湿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山西下庄水库湿地景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1.1.2 下庄水库丰富的湿地资源
        1.1.3 下庄水库湿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旅游
        2.1.2 湿地
        2.1.3 水库型湿地
        2.1.4 湿地景观
        2.1.5 水库型湿地景观
        2.1.6 弹性景观
    2.2 基础理论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反规划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生态旅游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2.3.2 水库型湿地景观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日本黑部水库
        3.1.1 项目概况
        3.1.2 景观设计分析
        3.1.3 借鉴意义
    3.2 胡佛大坝
        3.2.1 项目概况
        3.2.2 景观设计分析
        3.2.3 借鉴意义
    3.3 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
        3.3.1 项目概况
        3.3.2 景观设计分析
        3.3.3 借鉴意义
    3.4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3.4.1 项目概况
        3.4.2 景观设计分析
        3.4.3 借鉴意义
第四章 水库型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分析
    4.1 水库型湿地景观的特点
    4.2 水库型湿地景观提升设计策略
        4.2.1 水库型湿地景观与梯田大地景观结合的策略
        4.2.2 水库型湿地景观应对水位变化的策略
        4.2.3 水库型湿地景观植被生态修复的策略
        4.2.4 水库型湿地景观与周边村落结合的设计策略
        4.2.5 水库型湿地景观结合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4.2.6 水库型湿地景观与文化景观结合的策略
    4.3 水库型湿地景观提升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4.3.1 生态原则
        4.3.2 以人为本原则
        4.3.3 美学原则
        4.3.4 统筹原则
        4.3.5 经济原则
        4.3.6 安全原则
    4.4 水库型湿地景观设计负面清单
第五章 山西省隰县下庄水库型湿地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
        5.1.1 地理区位
        5.1.2 地形地貌
        5.1.3 气候水文条件
        5.1.4 植物资源
        5.1.5 经济人口
        5.1.6 水利工程历史
        5.1.7 文化旅游资源
    5.2 优劣势分析
        5.2.1 优势
        5.2.2 劣势
    5.3 下庄水库设计规划
        5.3.1 设计目标
        5.3.2 设计定位
    5.4 总体规划方案
        5.4.1 功能分区
        5.4.2 景观结构
        5.4.3 道路规划
        5.4.4 主要节点
        5.4.5 公共设施
        5.4.6 植物配植
    5.5 专项设计
        5.5.2 文化景观设计
        5.5.3 大地景观设计
        5.5.4 水位变化下的弹性景观设计
        5.5.5 公共设施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创新点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山西省隰县上紫峪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森林康养概念
    2.2 森林康养科学理论基础
        2.2.1 森林环境
        2.2.2 森林小气候
        2.2.3 负氧离子
        2.2.4 森林感知效应
        2.2.5 植物精气
        2.2.6 园艺疗法
        2.2.7 康复景观
    2.3 森林康养发展概况
        2.3.1 国外森林康养发展概况
        2.3.2 国内森林康养发展概况
    2.4 森林康养基地
        2.4.1 森林康养基地概念
        2.4.2 森林康养基地类型
        2.4.3 森林康养基地选址与布局
第三章 森林康养基地案例研究
    3.1 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浴场
        3.1.1 基地概况
        3.1.2 案例启示
    3.2 四川省梓潼七曲山森林康养基地
        3.2.1 基地概况
        3.2.2 案例启示
    3.3 日本Fu Fu山梨保健农园
        3.3.1 基地概况
        3.3.2 案例启示
    3.4 日本奥多摩森林疗法基地
        3.4.1 基地概况
        3.4.2 案例启示
    3.5 小结
第四章 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设计原则与策略研究
    4.1 设计原则
        4.1.1 生态性原则
        4.1.2 统筹性原则
        4.1.3 安全性原则
        4.1.4 地域性原则
        4.1.5 景观性原则
        4.1.6 康养性原则
    4.2 设计策略
        4.2.1 森林康养空间设计策略
        4.2.2 森林康养植物设计策略
        4.2.3 森林康养步道设计策略
        4.2.4 森林康养基地服务设施设计策略
第五章 山西省隰县上紫峪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
    5.2 场地分析
        5.2.1 自然及资源条件
        5.2.2 社会经济情况
        5.2.3 人文历史概况
        5.2.4 SWOT分析
    5.3 设计思路
        5.3.1 设计定位
        5.3.2 设计理念
    5.4 总体布局
        5.4.1 基地功能分区
        5.4.2 道路交通组织
        5.4.3 景观结构分析
        5.4.4 景观空间布局
        5.4.5 公共服务设施
    5.5 功能分区
        5.5.1 森林医养社区
        5.5.2 森林浴场公园
        5.5.3 梨花溪谷公园
        5.5.4 高山中药园
    5.6 森林康养专项景观设计
        5.6.1 森林康养空间设计
        5.6.2 森林植物景观设计
        5.6.3 森林康养步道设计
        5.6.4 森林观景平台设计
        5.6.5 森林康养服务设施设计
        5.6.6 儿童区景观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汾河流域典型黄土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以临汾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生态脆弱性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2 研究区域
    2.1 地理环境
    2.2 自然资源
    2.3 环境问题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4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筛选
    4.1 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研究区评价指标筛选
    4.2 评价指标选取
        4.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2.2 指标描述
5 数据收集处理
    5.1 数据收集
    5.2 遥感影像预处理
    5.3 气象数据插值
    5.4 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
    5.5 植被覆盖度的提取
        5.5.1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计算
        5.5.2 植被覆盖度的计算
        5.5.3 植被覆盖度结果
    5.6 地形数据的提取
        5.6.1 海拔
        5.6.2 坡度
        5.6.3 坡向
6 生态脆弱性评价
    6.1 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
        6.1.1 数据标准化
        6.1.2 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
        6.1.3 数据贡献率计算
        6.1.4 生态脆弱性分级
    6.2 各县域生态脆弱性面积统计
    6.3 生态脆弱性时间演变
7 区域尺度生态脆弱性驱动因子
    7.1 生态脆弱性驱动因子
    7.2 水土流失与生态脆弱性
    7.3 植被覆盖与生态脆弱性
    7.4 人为活动与生态脆弱性
8 总结
    8.1 对策和建议
    8.2 研究结论
    8.3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山西黄河沿岸中段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1.1.1 选题依据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地质遗迹调查与保护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技术路线及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工作方法和内容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2 调查区区域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交通位置
        2.1.2 地貌
        2.1.3 交通
        2.1.4 气候
        2.1.5 水文
    2.2 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地质构造
3 地质遗迹类型和特征
    3.1 地质遗迹类型
    3.2 地质遗迹特征
        3.2.1 离石区地质遗迹
        3.2.2 石楼县地质遗迹
        3.2.3 中阳县地质遗迹
        3.2.4 交口县地质遗迹
        3.2.5 柳林县地质遗迹
        3.2.6 吉县-大宁-永和地质遗迹
        3.2.7 隰县-蒲县地质遗迹
    3.3 地质遗迹分布规律
    3.4 地质遗迹形成及演化
        3.4.1 调查区地质遗迹资源形成和演化序列
        3.4.2 调查区重要地质遗迹资源成因演化
4 地质遗迹评价
    4.1 评价方法
    4.2 评价依据
    4.3 单因素评价
    4.4 综合评价
        4.4.1 评价原则
        4.4.2 评价结果
5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建议
    5.1 保护规划编制指导思想
    5.2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方法
        5.2.1 拟建地质遗迹保护区
        5.2.2 拟建地质遗迹保护点
        5.2.3 地质遗迹保护区(点)的命名原则
        5.2.4 地质遗迹保护区(点)的范围划分
    5.3 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建议
6 主要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内部资料
个人简介

(6)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研究 ——以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
        1.4.1 主要工作
        1.4.2 主要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耕地
        2.1.2 耕地占补平衡
        2.1.3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价值理论
        2.2.2 土地发展权理论
        2.2.3 持续利用理论
        2.2.4 资源稀缺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隰县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现状分析
    3.1 隰县耕地及耕地占补现状
        3.1.1 隰县耕地资源现状
        3.1.2 隰县耕地占补现状
        3.1.3 隰县耕地节余指标现状
        3.1.4 隰县耕地指标易地交易的潜力状况
    3.2 隰县耕地指标易地交易的可行性分析
        3.2.1 政策的支持
        3.2.2 全国各地耕地指标易地交易具体做法的分析及借鉴
    3.3 隰县耕地指标易地交易实例分析
        3.3.1 实例分析
        3.3.2 隰县耕地指标易地交易存在的不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隰县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
    4.1 构建价格体系的理论依据及价格内涵
        4.1.1 体现耕地价值的耕地开垦费
        4.1.2 体现土地发展权的社会经济补偿价格
        4.1.3 体现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生态补偿价格
        4.1.4 体现耕地资源现状的价格调整
    4.2 价格体系的模型构建
    4.3 价格体系的测算方法
        4.3.1 耕地开垦费的测算方法
        4.3.2 社会经济补偿和生态补偿价格的测算方法
        4.3.3 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的调整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隰县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测算
    5.1 数据的选择和处理
    5.2 耕地开垦费的测算
        5.2.1 新增耕地成本的测算
        5.2.2 产能价的测算
        5.2.3 后期管护费的测算
        5.2.4 耕地提档升级价格的测算
    5.3 补偿价格的测算
        5.3.1 社会经济补偿价格的测算
        5.3.2 生态补偿价格的测算
    5.4 耕地指标易地交易调整价格的测算
        5.4.1 调整系数的测算
        5.4.2 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的调整
        5.4.3 结果分析
    5.5 价格合理性分析与预测
        5.5.1 价格合理性分析
        5.5.2 价格预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构建合理的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的建议
    6.1 提高政府监管力度,完善指标交易平台
    6.2 政府和市场相配合,维护买卖双方利益
    6.3 促成指标易地交易,助力隰县乡村振兴
    6.4 探索不同层面的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7)集中连片特困区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以吕梁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和目标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发展历史
        2.1.2 自然地理特征
        2.1.3 社会经济条件
    2.2 数据来源
    2.3 指标体系的构建
        2.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2.4 研究方法
        2.4.1 标准化处理
        2.4.2 脆弱性综合测度计量模型
    2.5 县域脆弱性的判定与分级
    2.6 脆弱性演变的影响因素指标构建
    2.7 地理探测器
3 脆弱性时空演变结果与分析
    3.1 资源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
        3.1.1 资源脆弱性指数的结果与分析
        3.1.2 资源利用指数结果与分析
        3.1.3 资源保障指数结果与分析
    3.2 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
        3.2.1 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结果与分析
        3.2.2 生态脆弱性指数结果与分析
        3.2.3 环境脆弱性指数结果与分析
    3.3 经济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
        3.3.1 经济脆弱性指数结果与分析
        3.3.2 经济结构指数结果与分析
        3.3.3 经济效率指数结果与分析
        3.3.4 经济现代化指数结果与分析
    3.4 社会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
        3.4.1 社会脆弱性指数结果与分析
        3.4.2 人类发展指数结果与分析
        3.4.3 基础设施指数结果与分析
    3.5 综合脆弱性时空演变结果与分析
4 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主要影响因素
        4.1.1 经济水平
        4.1.2 人口规模
        4.1.3 农业产出
        4.1.4 城镇化水平
        4.1.5 政府政策
    4.2 次要影响因素
        4.2.1 高素质劳动力
        4.2.2 人口迁移
        4.2.3 交通水平
    4.3 一般影响因素
        4.3.1 生育状况
        4.3.2 降水量、地表状态和土地利用难易度
    4.4 影响因素机理解释
        4.4.1 自然因素对区域脆弱性的影响机理
        4.4.2 社会人文因素对区域脆弱性的影响机理
    4.5 发展建议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研究
        1.2.2 交通基础设施溢出效应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4 创新点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研究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熵值法
        2.3.2 综合评价指数
        2.3.3 泰尔系数
        2.3.4 重心和空间重叠性
        2.3.5 空间错位指数
        2.3.6 空间自相关
        2.3.7 空间溢出计量模型
3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
    3.1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时序变化
        3.1.1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时序变化
        3.1.2 经济发展水平的时序变化
    3.2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3.2.1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空间格局
        3.2.2 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3.3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空间错位
4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
    4.1 空间自相关检验和分析
    4.2 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4.2.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2 模型设定检验
    4.3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4.3.1 基于邻接权重矩阵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4.3.2 基于地理距离权重矩阵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4.3.3 空间基础设施对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
5 结论、建议和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10)反硝化深床滤池在小城镇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与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小城镇污水处理现状
    1.3 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
        1.3.1 典型生物处理工艺
        1.3.2 典型生物处理工艺对比
        1.3.3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目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3 课题来源
        1.4.4 论文组成
2 材料与方法
    2.1 反应装置的构建与运行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用水与方法
        2.3.1 实验用水
        2.3.2 实验方法
    2.4 检测与分析方法
3 反硝化深床滤池处理小城镇污水的适应性分析
    3.1 小城镇污水排放特征
        3.1.1 小城镇污水主要来源
        3.1.2 小城镇污水水量
        3.1.3 小城镇污水排放规律
    3.2 小城镇污水水质特征
        3.2.1 污水水质概况
        3.2.2 污水可生化性分析
    3.3 反硝化深床滤池的处理特性分析
        3.3.1 反硝化深床滤池处理小城镇污水的适应性分析
        3.3.2 碳氮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3 水力停留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4 小城镇污水提质增效处理工艺方案
    3.5 小结
4 反硝化深床滤池在小城镇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与实践
    4.1 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背景
        4.1.1 区域概况
        4.1.2 给排水现状及规划分析
    4.2 污水处理构筑物参数设计
        4.2.1 预处理工艺
        4.2.2 生物处理工艺
        4.2.3 深度处理工艺
        4.2.4 其他辅助设施
    4.3 经济性分析
        4.3.1 投资估算
        4.3.2 成本费用估算
    4.4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隰县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 许晖程.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乡村旅游背景下的水库型湿地景观设计研究 ——以山西下庄水库湿地景观设计为例[D]. 孙培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山西省隰县上紫峪森林康养基地景观设计研究[D]. 牛佳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汾河流域典型黄土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以临汾市为例[D]. 杨景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山西黄河沿岸中段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D]. 成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6]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研究 ——以隰县为例[D]. 张嘉琪.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2)
  • [7]集中连片特困区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以吕梁山区为例[D]. 王虎.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空间溢出效应[D]. 谢亚林.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10]反硝化深床滤池在小城镇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与示范[D]. 冷星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西县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