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常德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一、常德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琴[1](2020)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绵阳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土课程资源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实现课程目标为目的的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教学资源。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地理学科素养的提出,乡土课程资源成为落实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阵地。研究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将赋予旅游地理课程浓厚的生活性和实践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更加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地理实践力学科素养课程目标地顺利实现。本文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解读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对高中旅游地理教学的要求,调查了绵阳市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剖析了绵阳市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的开发目标、开发原则、开发内容和开发途径、开发效果评价。编写了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案例。以期为广大地理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教育实践提供参照,为今后当地及其他地区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提供借鉴。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对高中旅游地理教学的要求。作者通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旅游地理部分进行解读,梳理出其内容要求对应的地理实践力素养,总结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对高中旅游地理教学的要求。即整合教学内容、引入生活案例,转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加强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能力。第二部分为绵阳市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作者以绵阳市为例,通过调查问卷、教师访谈,发现绵阳市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在开发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对绵阳市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淡薄。二是教师开发绵阳市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条件不充分。三是教师对绵阳市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不够。四是教师对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效果评价不科学。第三部分为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作者首先通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目标的深入研读,确立了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再通过查阅文献,结合旅游地理的教学要求确立了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即综合性原则、典型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随后,作者通过对绵阳市旅游地理进行梳理,确定了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内容。一方面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需具有多样性、教育性、实践性,另一方面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内容应遵循先对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进行分类,然后对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进行选择,再确定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方式、形式、场景、途径的筛选流程。作者再根据绵阳市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确定了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包括利用绵阳市旅游地理信息化乡土课程资源,为教学创设情景;制作绵阳旅游地理微课视频,充实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库;编写绵阳旅游地理校本教材,建立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库;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设计绵阳市旅游地理的典型案例;依托学校地理社团,培养学生开发旅游地理课程资源参与度;开设乡土旅游地理的选修课,举办绵阳市旅游地理专题讲座;与寒暑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积极开展实地调查和考察活动。最后,作者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地理实践力素养目标,将地理实践力细分为11个标准,从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三个阶段,从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制定出高中旅游地理地理实践力评价标准。第四部分为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案例。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两个角度,从教学案例、专题讲座、社团活动、考察类、调查类、实验类六个方面编写了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案例。包括以高中地理选修五《旅游地理》乡土教学案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以花城果乡为例、分享生活中的地理、绵阳市永丰园现代化牧场考察活动、马家巷特色小吃街调查活动、北川羌族自治县研学旅行方案设计活动六个案例。

李博[2](2020)在《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迫在眉睫,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湖南省传统村落数量众多、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但针对该省前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研究并不多见。湖南作为我国旅游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该省也十分重视旅游业发展,并已开发出众多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成绩斐然,但仍有许多旅游资源亟待挖掘。当前,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传统村落作为乡村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其旅游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亟需对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发展驱动因素及旅游开发潜力展开研究。本文以湖南省为研究区,以658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GIS为主要技术手段,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指数、不平衡指数、网格维数、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和计量地理学方法,分析了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探究了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驱动因素,并借助熵权法构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模型,进行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文章最后提出了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湖南省传统村落呈集聚型分布,空间分布不均衡,空间差异较大,区域尺度上,主要分布于湘西、湘南地区;市州尺度上,主要集中在湘西、怀化、郴州、永州、邵阳等5个市州;在区县尺度上,传统村落分布在全省75个县市区,其中11个县市区的传统村落数量不少于20个;传统村落分形特征明显,且分形结构较为复杂,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呈现出多中心集聚特征;传统村落的高密度集聚区主要分布于3个片区:武陵山区、雪峰山区和湘南山区,分布带的走向与山脉走向大体一致;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正的空间自相关性,无论是传统村落分布较多的地区,还是传统村落分布较少的地区,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态势。(2)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受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地形地貌、植被盖度、河流水系、年降水量、年均气温等是影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内在因素;而社会经济、人口密度、客源市场、交通区位、高级景区等是重要的外部推手,对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影响较为显着。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进行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发现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传统村落旅游开发高级潜力区分布面积较广,全省79个县市区内明显分布着旅游开发高级潜力区,二级潜力区位于一级潜力区的外围。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一级潜力区主要分布在45个县市区内,即湖南省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区都有分布,且一级潜力区主要位于湘西、湘南和湘中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沿路”、“沿河”等空间分布规律。(3)为保护和发展湖南省传统村落,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文章提出调查村落资源,做好传统村落规划;运用新技术,做好管理、宣传工作;坚持合理适度开发传统村落;积极打造湖南增长极,实现点线面多维度发展;储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人才等建议。

黄秀淼[3](2020)在《基于SWOT分析的泰顺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泰顺县是一位于浙闽交界的山区县,县内存有较为丰富且独特的旅游资源,但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等原因,旅游资源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开发,部分已开发的旅游资源效益不高。泰顺县生态条件优良、山多地少,工业基础薄弱,有利于发展旅游业,泰顺县政府也以旅游业为发展主业,希望借助旅游发展实现绿色崛起。随着乡村振兴、浙江大通道、温州西部休闲产业带建设等政策的实施,泰顺县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较好的政策机遇,泰顺县可根据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充分把握省市政策带来的机遇,恰当应对挑战,通过旅游发展,实现后发崛起。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收集旅游资源开发相关信息,再通过SWOT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列出泰顺县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尝试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得出泰顺县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大但开发程度低。泰顺县具有旅游资源独特、生态环境优良和开发潜力巨大等优势和资源分散、交通不便、设施不全等劣势,外部环境中遇到省市交通建设、工商资本回归、相关政策扶持的机遇,劣势逐渐改善,但和其他县(市、区)相比也存在资金、人才方面的不足。泰顺县旅游资源开发应充分利用优良生态、独特资源和民俗底蕴的优势,把握交通、资金、政策方面的机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解决人才、资金、机制方面的不足,旅游资源开发将会有很好的成效。

冯秀萍[4](2020)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常德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域旅游要求全域优化旅游资源、全域配套旅游服务、全域推进旅游管理、全域实现产业联动,对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全新要求。常德市旅游资源丰富,但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还存在开发不足、带动不强、设施滞后和机制不畅等突出问题,需要以融合发展、机制创新、设施完善、服务优化为突破口,持续推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

林晓敏[5](2019)在《海南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色文化遗产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红色文化遗产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价值和功能日益突出,对其进行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种类多,覆盖面广,意义非凡,但在保护方面力度不够。研究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利用能够探索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探究红色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新路径,能够丰富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理论内容体系。首先,在确定选题背景及意义的基础上,回顾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海南省红色文化与旅游开发相关研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了解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概况,分析其空间分布、类型划分和整体特征;然后,分析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现状,指出其在思想认识、规划设计、管理机制、资源整合、宣传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水平不高,主要以政府保护为主,群众自发保护为辅。虽然海南省在管理法制机制、普查登记、开发利用等方面已开展了大量相关工作,但仍存在思想认识有待提升、缺乏统筹规划布局、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与海洋资源整合不够、保护利用方式较为单一、对外营销有待加强、缺乏专业人才队伍等问题。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应创新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理念、统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布局、建立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科学管理机制、深化红色文化遗产及相关资源整合、创新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式、完善红色文化遗产宣传营销机制、加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人才体系建设。

郑倩君[6](2018)在《我国中部地区乡镇居民出游意向及市场开发策略研究 ——以常德市大湖口镇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城市内部的旅游客源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旅游市场的开发开始逐渐向城市外围扩展,不少目光注意到我国人口众多的农村居民,但因为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区别,农村旅游市场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整体发展速度缓慢。此时若将目光集中于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由农村迁往附近镇聚居形成的乡镇居民上,情况将大有不同。乡镇居民较之农村居民有了更为殷实的经济基础,更容易产生出游意向,是目前旅游业容量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也是未来农村地区旅游市场发展的先导力量,所以研究乡镇旅游市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常德市大湖口镇为例对中部地区乡镇旅游市场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借鉴心理学、营销学、统计学等的理论与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的方式,探究大湖口镇居民在旅游消费上所具有的特点,获得相关原始数据后,经过SPSS软件的分析得出大湖口镇居民旅游欲望比较强烈,极具挖掘潜力的结论,通过调查具体的旅游偏好,可知大湖口镇居民的旅游消费总体处于中低档水平,且多偏好自然景观和现代化大都市等景观,由此给旅游企业提供相关参考,设计性价比高的符合乡镇居民需求的旅游产品。同时,围绕大湖口镇居民经济状况、旅游动机、旅游行为特征等分析并提出对于中部地区乡镇旅游市场开发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正确引导,其次需要政府在旅游市场营销环境的构建上提供辅助政策支持,最后以7Ps服务营销理念为核心对旅游企业提出做好市场细分及定位、完善相关产品线、提高服务人员素质等相关服务营销建议。希望通过本研究,能为我国中部乡镇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给乡镇居民的出游便利提供相应的参考,并为丰富国内旅游学术界关于乡镇旅游市场开发研究做出些许贡献。

陈红秀[7](2018)在《湖南省“十三五”期间路网演变对潜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省作为我国旅游资源大省,省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大量的名人故里和风景旅游区。“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业发展成绩斐然,游客总量和旅游收入迈上新台阶。然而省内旅游面临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等诸多挑战。湖南省“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完善省内旅游交通设施、强化旅游交通服务,有效提高省内各区域及景区间的空间和时间可达性,为全省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因此,当前亟需对湖南省交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展开研究,同时依据“十三五”期间湖南省交通空间网络的变化和当前省内旅游资源分布情况,探究潜在的旅游资源分布,制定相应的旅游资源开发时序,提出旅游资源开发相关建议。本文以湖南省旅游资源禀赋数据、统计年鉴数据、“十三五”初期和末期交通网络数据为基础研究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GIS相关技术等主要研究手段,对湖南省“十三五”末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分析湖南省交通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性选取公路铁路通车里程及其客运量、私人汽车用量、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等共9个评价指标,运用SPSS软件对各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公路与铁路交通、私人汽车用量与旅游业相关性系数均在0.9以上,呈现出高度相关性。(2)对湖南省“十二五”末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评价通过研究路网密度和游客等多个要素分别与自然和人文两类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同时使用熵值法确定各驱动要素的影响权重,构建开发潜力评价体系,依据加权求和模型和ArcGIS图层加权叠加对湖南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人文类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主要位于湘西、湘西北、湘南部分地区。自然类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主要位于在洞庭湖平原区、长株潭地区、湘西和湘中部分地区。(3)分析湖南省“十三五”期间交通网络演变情况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比不同时期湖南省交通路网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其交通网络格局演变情况。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十三五”交通规划的实施,湖南省交通路网趋于完善,旅游节点城市间联系更加紧密。长株潭城市群对边缘区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大湘西旅游区在整体交通网络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其交通便捷程度仍相对较低。(4)交通网络演变对湖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以三级以上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区为研究范围,分析交通网络演变对该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将湖南省“十二五”末期人文和自然类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叠加,得到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潜力,并以“十三五”规划的交通干线为轴线,设计特色旅游线路。

游小艳[8](2018)在《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湖南省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湖南省地理区位条件优越,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品质较高,旅游产业规模和旅游收入逐年上升,旅游交通服务不断完善,旅游发展整体态势良好。但旅游增长率近年来逐渐下降,区域间旅游发展差异显着,区域内旅游发展要素不匹配、不协调情况突出,成为制约湖南省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旅游强省跨进的重要阻碍。全面分析区域旅游发展影响因素,认识各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与短板,探究区域旅游空间错位发展的成因,寻求推动湖南省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总结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于空间错位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等基本理论,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对象,通过修正RMP分析模式构建RMS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优质旅游资源、旅游流和旅游接待服务情况三项指标。运用旅游资源优势度指数、旅游流质指数和区位接待指数对研究对象的旅游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得到14个市(州)旅游发展指标的差异情况。借鉴地球重力场模型分析,发现湖南省旅游指标重心分布均不重合,发生空间错位现象。结合二维组合矩阵模型,将旅游空间错位情况划分为同步双高区、同步双低区、错位双高区、错位双低区和错位互逆区五个基本类型,将区域指标分析结果对应列入二维矩阵分区表中,得到湖南省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错位分布结果。梳理研究区域旅游发展空间错位情况,发现除长沙市和岳阳市旅游发展较为协调外,其余区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空间错位情况。其中,常德市和湘西州旅游发展的空间错位幅度最大。针对研究区域旅游空间错位分析结果,结合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目标,对各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提出优势强化策略、劣势提升策略、机动性错位发展策略和竞合多赢共生策略。

王华[9](2017)在《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研究 ——以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交通与区域合作是近年来旅游经济管理和旅游地理研究的热点课题,但将二者系统化及交叉关系的研究还需要深化和落地,尤其是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仅停留在口号式宣传呼吁,政府组织洽谈会或签定协议(合同)的活动,或两地建立铁路、公路、直飞航班等交通路线等层面,这是一种并不深入的泛合作活动,缺乏定量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紧密关系程度以及其与交通通达性的关系。本研究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三章从交通与旅游的关系,交通对3个典型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历时性分析,交通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旅游合作共时性分析,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归纳等方面分析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影响,总结出交通运输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理论构架。第四章从界定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法对区域旅游合作度进行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分析,并采用德菲尔法对每一个合作因子加权赋分,形成一个评价区域旅游合作紧密程度的模型。第五章选择武陵山片区6个连通度不同的市(州、区)作为案例地,用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体系分两个层次定量测评它们之间旅游合作度的大小。第六章从武陵山片区交通与旅游的兴起、发展、演化历程始终交织在一起,相互推拉、共同发展过程,交通对武陵山片区不同市州区旅游合作效率的影响及影响类型等方面,进一步实证分析了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及弹性。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武陵山片区旅游开发与区域合作中,交通互连互通是关键性制约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省政府出面帮助武陵源(当时分属三县的张家界林场、天子山、索峪溪)进行“三通”,张家界旅游业开始起步。1994年张家界飞机正式通航,特别是1995年底,张家界至长沙铁路连通,张家界旅游业迎来第一次腾飞。2003年张家界至吉首的二级公路开通,张家界与凤凰古城旅游合作日渐紧密。2005年张家界至长沙高速公路贯通,2007年吉首至长沙高速贯通,张家界-凤凰旅游通道游客流量激增。2009年武广高铁开通,2013年张家界至重庆、吉首至铜仁高速公路全线开通,珠三角、成渝、武汉城市群大量游客流向张家界-凤凰-梵净山旅游黄金线,武陵山片区旅游业出现“井喷”。历时性分析长三角、中三角和湖南省旅游发展及合作,交通互连互通也是关键性制约因素。2.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概念,构建了区域旅游合作度测评的指标体系从政府层面的政策相通、环境同治、责任协担,企业层面的资源共享、市场共拓、游客互送,协会和社区层面的氛围共营、分歧共商,落实到系统地分析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层次及因子指标,构建区域旅游合作紧密程度的评价体系。首先,厘清区域旅游合作紧密程度(合作度)的目标和内涵。目标用于指导区域旅游合作实践,内涵涉及对象结构和合作活动要素。其次,从宏观层面的涉旅产业族群,中观层面的旅游业到微观层面的旅游企业的合作,分析其对象系统、管理过程系统、支持系统,确定合作指标体系构建准则和思路。再次,从众多的合作指标中筛选出实用的指标因子。最后对筛选出的指标归并出评价体系并请专家给予因子赋予权重。3.旅游地的外部通达度高,其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两个旅游地之间连通度高,那么旅游合作度高在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武陵山片区的6市(州、区)为案例,运用本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检验两地之间的旅游合作度与交通关系,开展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定量测评和实证研究。一是把同处湖南西部的张家界、湘西州、怀化作为一个整体(称为大湘西),分别检验大湘西与贵州铜仁、重庆黔江、湖北恩施的旅游合作度,大湘西与铜仁的合作度最高,大湘西与恩施合作度最低(几乎没有合作),大湘西与黔江的合作度比大湘西与铜仁的合作度略低。研究发现,铜仁与大湘西共建共用铜仁·凤凰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与大湘西三个市(州)连通;黔江与大湘西国道、高速公路连通;恩施与大湘西截至2016年底还没有高等级公路连通。二是分别检验同处大湘西,市区地理位置呈等边三角形的张家界、吉首、怀化三者的两两旅游合作度,张家界与吉首的合作度最高,也有隶属渊源作用,吉首与怀化的合作度低,张家界与怀化的合作度更低。张家界与吉首有高等级旅游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相连;吉首与怀化有铁路相连,截至2012年,没有高等级公路相连;张家界与怀化之间没有直通道路,必须绕道湘西州(或常德桃源)才能连通。4.交通连通性与区域旅游业发展呈正相关性,促进区域旅游合作,龙头旅游地在合作中起引擎作用从武陵山片区的旅游倒逼交通建设,交通发展对旅游线路的旅游流量历时性影响,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类型等方面分析交通的互连互通如何影响区域旅游合作。首先,分析张家界旅游发展倒逼交通网络的改善,交通每一质的提升反过来促进其旅游业实现一次大跨越,同时促进其与周边市(州)旅游合作加强。其次,以历史性数据分析张家界和湘西州之间的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与公路总里程(km)及高速公路(km)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及0.904和0.952及0.932,双尾数检验为0,均小于1%,则旅游的两个指标与交通的两个指标是显着性相关的。再次,以张家界-凤凰-梵净山为例分析旅游通道演化对旅游空间合作的影响。最后,分析交通对不同地市合作效率及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5种主要类型,发现张家界对片区旅游合作有引擎作用。本研究拟在以下几点进行创新:第一,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概念,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评区域旅游合作度。本研究抛开广义的没有实质内容的区域旅游泛合作,首选区域必须满足地缘相邻,资源互补或共享,道路连通等条件,而且旅游合作中必须有政策相同,资源共享,游客互送,市场共拓,形象共推等实质性活动,把具有以上特征的区域旅游合作界定为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为反映狭义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紧密程度,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度。对区域旅游合作度从宏观、中观、微观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区域一体化为满分标准(赋值100%),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目标层、功能指标层、分析指标等逐层加权赋分,构建了定量测评区域旅游合作度的体系。评价体系中用分值反映区域合作度的大小,完全一体化则合作度值为100%,完全没有合作则合作度值为0;其分值范围在0~100%,分值越大则表示合作度越高。这一点有3个创新分点:①界定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②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概念;③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揭示了交通的互连互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从交通与旅游辩证关系,交通对长三角、湘鄂赣、湖南省3个典型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历时性分析,发现随着交通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愈来愈紧密;交通对国家、省区、大都市圈等不同空间尺度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共时性分析,发现交通连通性好,则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紧密,交通连通性不好,则区域旅游合作关系松散;都凸出了交通的互连互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关键影响因素。第三,揭示了区域外部通达度好,则区域旅游业发展好,区域内部连通度好,则区域旅游合作度就高;旅游龙头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引擎作用也很关键。本研究选取山高谷深的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作为案例地,首先对其外部通达度和内部连通度进行分析,对武陵山片区分两个层次定量测度区域之间旅游合作度。第一层次,把大湘西作为一个整体,分别定量测评其与铜仁、黔江、恩施的旅游合作度,发现大湘西与铜仁道路连通度最好,旅游合作度也最高;恩施外部与重庆、武汉等通达度高,旅游业发展好,但是恩施与大湘西之间道路连通度很低,旅游合作度很低,几乎没有开展合作。第二层次,定量测评大湘西中的张家界、湘西州、怀化之间旅游合作度,发现张家界与湘西州道路连通好,旅游合作度最高;张家界与怀化道路连通性差,合作度最低。张家界与湘西州和湘西州与怀化道路连通度几乎一样,但湘西州与怀化的合作度远低于张家界与湘西州的旅游合作度,发现大湘西旅游龙头在旅游合作中的引擎作用也很关键;另外张家界是从湘西州剥离出去的,行政隶属渊源对合作也有一定影响。

郭晨[10](2015)在《基于游客感知的常德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要素是由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和旅游业(介体)构成的。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和有效开发旅游资源。近年来,常德市政府围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旅游大市建设,把旅游产业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常德市虽然拥有优质的资源禀赋、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有利的区位优势,但常德旅游市场一直缺乏拳头旅游产品,常德还只能作为游客旅游的一个分支点,远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常德正面临被边缘化的严峻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旅游者也会对旅游地需求不断的提高,而我们只有不断推陈出新的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文章在对国外和国内旅游资源研究文献总结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综合分析法、实地调查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依据了旅游资源研究的相关理论,通过游客感知对常德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对常德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对常德的区位交通、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历史文化环境和城市旅游环境进行了概况。并对常德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划分,常德市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27个亚类和96个基本类型,并得出常德市旅游资源部类齐全、分布合理、特色鲜明和等级优良的特征。通过对游客的问卷调查,对常德客源地、旅游社会学特征、旅游行为特征和常德市游客感知进行了分析,基于游客感知分析得出了常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为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旅游产品体系不完善、旅游品牌形象不彰显、旅游要素不健全、旅游队伍素质不高。并提出了常德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注重特色,深挖旅游资源内涵;合理开发,注重旅游资源保护;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加强宣传,提升旅游品牌效应;优化服务,完善旅游要素体系;吸纳人才,建设先进旅游队伍。

二、常德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德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绵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适应课改课程资源开发要求的需要
        2.完善乡土地理课程开发体系的需要
        3.发挥乡土课程资源育人价值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评述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五)概念界定
        1.地理实践力
        2.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3.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
    (六)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一、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对高中旅游地理教学的要求
    (一)整合教学内容、引入生活案例
    (二)转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
    (三)加强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能力
二、绵阳市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调查开展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三)绵阳市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绵阳市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淡薄
        2.教师开发绵阳市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条件不充分
        3.教师对绵阳市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不够
        4.教师对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效果评价不科学
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
    (一)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目标
    (二)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1.综合性原则
        2.典型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
    (三)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内容
        1.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特点
        2.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筛选流程
    (四)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1.利用绵阳市旅游地理信息化乡土课程资源,为教学创设情景
        2.制作绵阳旅游地理微课视频,充实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库
        3.编写旅游地理校本教材,整合绵阳市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
        4.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设计绵阳市旅游地理的典型案例
        5.依托学校地理社团,培养学生开发旅游地理课程资源参与度
        6.开设乡土旅游地理的选修课,举办绵阳市旅游地理专题讲座
        7.与寒暑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积极开展实地调查和考察活动
    (五)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效果评价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案例
    (一)绵阳市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旅游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开发案例
        1.案例教学——高中地理选修五《旅游地理》乡土教学案例
        2.专题讲座——以绵阳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以安州区花城果乡为例为例
        3.社团活动——以分享生活中的地理为例
    (二)绵阳市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旅游地理课外实践中的开发案例
        1.考察类——以绵阳市永丰园现代化牧场考察活动为例
        2.调查类——以绵阳市马家巷特色小吃街调查为例
        3.实验类——以北川羌族自治县研学旅行方案设计活动为例
        一、研学背景
        二、研学主题
        三、研学地点介绍
        四、研学旅行方案
        (一)研究旅行的目的
        (二)研学旅行内容
        (三)研学旅行时间
        (四)研学对象
        (五)研学旅行日程安排
        五、研学旅行评价
结论
建议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开发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二、深化课程改革,为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提供财力和时间保障
    三、联合经验丰富的中学、高校、旅行机构,提高家长和学生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附录 绵阳市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2)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村落研究现状
        1.2.2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1.4.1 技术路线
        1.4.2 数据来源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区位
    2.2 自然地理
    2.3 社会经济
    2.4 交通网络
    2.5 旅游发展
        2.5.1 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概况
        2.5.2 旅游业发展概况
3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
    3.1 传统村落概况
    3.2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
        3.2.1 最邻近指数分析
        3.2.2 变异系数分析
    3.3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均衡特征
        3.3.1 空间分布集中程度
        3.3.2 空间分布均衡程度
        3.3.3 网格维数分析
    3.4 湖南省传统村落市县分布特征
        3.4.1 市州分布特征
        3.4.2 县域分布特征
    3.5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密度特征
    3.6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关联特征
        3.6.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3.6.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
    4.1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驱动因子分析
        4.1.1 湖南省旅游传统村落概况
        4.1.2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
        4.1.3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人文地理因素
    4.2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模型构建与结果
        4.2.1 评价指标确定
        4.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3 评价指标分级
        4.2.4 模型构建与结果验证
    4.3 湖南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
        4.3.1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高级潜力区分析
        4.3.2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一级潜力区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建议
    5.1 调查村落资源,做好传统村落规划
    5.2 运用新技术,做好管理、宣传工作
    5.3 坚持合理适度开发传统村落
    5.4 积极打造湖南增长极,实现点线面多维度发展
    5.5 储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人才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SWOT分析的泰顺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1.2.1 国内旅游资源开发情况分析
        1.2.2 国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1.2.3 相关概念概述
    1.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路线示意图
2 泰顺县旅游资源现状
    2.1 泰顺县情及旅游资源情况简介
    2.2 泰顺县旅游资源类型
        2.2.1 建筑设施景观类
        2.2.2 地理文化景观类
    2.3 泰顺县旅游资源评价
3 泰顺县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
    3.1 优势(Strengths)
        3.1.1 环境生态良好
        3.1.2 旅游风光独特
        3.1.3 文化遗产众多
        3.1.4 民俗底蕴深厚
    3.2 劣势(Weaknesses)
        3.2.1 旅游资源分布散乱
        3.2.2 交通不便发展落后
        3.2.3 旅游配套设施不全
    3.3 机遇(Opportunities)
        3.3.1 交通设施改善
        3.3.2 工商资本回归
        3.3.3 政策扶持加大
    3.4 挑战(Threats)
        3.4.1 旅游人才欠缺
        3.4.2 旅游发展不均
        3.4.3 体制机制制约
    3.5 SWOT分析
        3.5.1 旅游资源独特,开发潜力大
        3.5.2 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基础设施不全
        3.5.3 旅游政策扶持、交通改善、资本逐步回归
        3.5.4 人才短缺、发展不均、机制问题
4 泰顺县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4.1 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旅游全域化发展
        4.1.1 合理划分旅游功能区
        4.1.2 科学建设旅游景区
        4.1.3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4.2 健全和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游客旅游满意度
        4.2.1 健全旅游接待设施
        4.2.2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4.3 完善旅游资源开发政策,夯实旅游开发保障
        4.3.1 土地政策保障
        4.3.2 交通政策倾斜
        4.3.3 招商引资政策
    4.4 精准投资、培育人才,让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进行
        4.4.1 增加资金投入
        4.4.2 培育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致谢

(4)全域旅游视角下常德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及特征
二、全域旅游视角下常德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资源丰富,但规模组合与集聚开发不足
    (二)加大开发力度,但品牌效应和产业带动不强
    (三)区位条件优越,但服务设施和智慧旅游滞后
    (四)服务意识增强,但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不畅
三、全域旅游视角下常德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态多元化
    (二)注重机制创新,推动旅游管理现代化
    (三)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旅游交通便捷化
    (四)持续优化服务,推进旅游配套系统化

(5)海南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家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1.1.2 海南红色文化遗产亟需保护
        1.1.3 海南红色旅游发展越来越受政府重视
        1.1.4 红色文化遗产是发展红色旅游的载体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相关研究
        1.3.2 红色文化遗产与红色旅游相关研究
        1.3.3 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与红色旅游相关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文化遗产
        2.1.2 红色文化遗产
        2.1.3 红色旅游资源
        2.1.4 红色旅游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文化遗产发展系统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体验经济理论
第3章 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类型、分布及特征
    3.1 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类型
        3.1.1 物质红色文化遗产
        3.1.2 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
    3.2 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分布
        3.2.1 时间分布
        3.2.2 空间分布
    3.3 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整体特征
        3.3.1 数量众多
        3.3.2 类型丰富
        3.3.3 地域广泛
        3.3.4 特色鲜明
第4章 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
    4.1 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4.1.1 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基本情况
        4.1.2 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法制机制
        4.1.3 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普查登记
    4.2 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现状
    4.3 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3.1 思想认识有待提升
        4.3.2 缺乏统筹规划布局
        4.3.3 存在多头管理现象
        4.3.4 与海洋资源整合不够
        4.3.5 保护利用方式较为单一
        4.3.6 对外营销有待加强
        4.3.7 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第5章 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对策
    5.1 创新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理念
    5.2 统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布局
    5.3 建立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科学管理机制
    5.4 深化红色文化遗产及相关资源整合
    5.5 创新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式
    5.6 完善红色文化遗产宣传营销机制
    5.7 加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人才建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保护的海南省红色文化遗产统计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我国中部地区乡镇居民出游意向及市场开发策略研究 ——以常德市大湖口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关键概念的界定
        2.2.2 相关理论
3. 中部地区乡镇居民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3.1 乡镇旅游需求基本状况
    3.2 乡镇旅游供给基本状况
    3.3 旅游供需现状分析
4. 案例研究-大湖口镇居民旅游需求现状分析
    4.1 典型案例说明—大湖口镇社会经济现状
    4.2 调查设计及调查过程
        4.2.1 调查设计及方案
        4.2.2 调查过程
    4.3 大湖口镇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4.3.1 性别
        4.3.2 年龄
        4.3.3 受教育程度
        4.3.4 职业
        4.3.5 家庭结构
        4.3.6 家庭年收入
    4.4 大湖口镇居民出游意向心理特征分析
        4.4.1 旅游认知
        4.4.2 旅游态度
        4.4.3 旅游欲望
        4.4.4 旅游动机
    4.5 大湖口镇居民旅游消费偏好分析
        4.5.1 旅游目的地偏好
        4.5.2 旅游住宿偏好
        4.5.3 旅游交通方式偏好
        4.5.4 旅游饮食偏好
        4.5.5 旅游购物偏好
        4.5.6 旅游信息收集偏好
        4.5.7 旅游时间偏好
    4.6 大湖口镇居民旅游阻碍因素
        4.6.1 旅游阻碍因素提取
        4.6.2 旅游阻碍因素分析
5. 中部地区乡镇居民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5.1 引导观念与营造环境
        5.1.1 引导乡镇居民旅游消费观念
        5.1.2 营造乡镇居民旅游市场营销环境
    5.2 乡镇居民旅游市场定位(STP)
    5.3 旅游营销策略
        5.3.1 中部乡镇居民旅游市场产品策略
        5.3.2 中部乡镇居民旅游市场价格策略
        5.3.3 中部乡镇居民旅游市场渠道策略
        5.3.4 中部乡镇居民旅游市场促销策略
        5.3.5 中部乡镇居民旅游市场人员策略
        5.3.6 中部乡镇居民旅游市场有形展示策略
        5.3.7 中部乡镇居民旅游市场过程策略
6. 总结及展望
    6.1 总结
    6.2 本文局限性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湖南省“十三五”期间路网演变对潜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湖南省旅游资源研究现状
        1.3.2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研究现状
        1.3.3 交通网络对旅游资源影响研究现状
        1.3.4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交通与旅游业发展相关性分析
    2.1 湖南省交通现状
    2.2 湖南省旅游业现状
    2.3 湖南省交通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3 “十二五”末期湖南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3.1 旅游资源分类
    3.2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因子选取
        3.2.1 人文类驱动因子分析
        3.2.2 自然类驱动因子分析
    3.3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体系构建
        3.3.1 熵值法理论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3.3.2 资源开发潜力分布
    3.4 结果验证与分析
        3.4.1 结果验证
        3.4.2 人文类旅游资源分布
        3.4.3 自然类旅游资源分布
    3.5 小结
4 湖南省“十三五”期间路网演变
    4.1 交通网络空间结构评价指标介绍
        4.1.1 交通网络节点特征分析
        4.1.2 交通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4.1.3 核心-边缘模型
        4.1.4 凝聚子群
    4.2 湖南省“十二五”末期路网空间格局
        4.2.1 交通网络旅游节点特征分析
        4.2.2 交通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4.2.3 核心-边缘模型分析
        4.2.4 凝聚子群
    4.3 “十三五”末期湖南省旅游节点交通网络空间格局
        4.3.1 交通网络旅游节点特征分析
        4.3.2 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4.3.3 核心-边缘模型分析
        4.3.4 凝聚子群
    4.4 “十三五”期间湖南省旅游节点交通网络格局演变
        4.4.1 湖南省交通网络旅游节点特征演变
        4.4.2 湖南省交通网络结构特征演变
        4.4.3 湖南省交通网络核心-边缘模型演变
        4.4.4 湖南省凝聚子群演变
5 湖南省旅游交通网络演变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5.1 交通网络演变对人文类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5.1.1 三级以上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分布
        5.1.2 交通网络对长株潭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5.1.3 交通网络对湘南局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5.1.4 交通网络演变对洞庭湖沿岸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5.1.5 交通网络演变对武陵源和湘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5.2 交通网络演变对自然类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5.2.1 三级以上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分布
        5.2.2 交通网络对湘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5.2.3 交通网络演变对湘南和湘东部分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5.3 “十三五”规划交通线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和不足
        6.2.1 创新之处
        6.2.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湖南省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3 研究模型设计与指标构建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研究模型设计
    3.3 研究指标选取
    3.4 研究指标测算方法分析
4 湖南省区域旅游空间错位情况分析
    4.1 湖南旅游发展空间错位幅度分析
    4.2 湖南区域旅游发展指标测算分析
    4.3 湖南区域旅游发展空间错位类型分析
    4.4 湖南区域旅游发展空间错位综合评价
5 湖南省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对策
    5.1 湖南省旅游发展空间错位原因分析
    5.2 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目标
    5.3 湖南省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策略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研究 ——以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样本选取
        1.3.4 数据来源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交通与区域交通网络
        2.1.2 旅游与旅游业
        2.1.3 区域旅游合作
        2.1.4 交通通达性
        2.1.5 交通对旅游的影响
        2.1.6 区域旅游合作度
    2.2 理论基础
        2.2.1 交通区位理论与点轴理论
        2.2.2 空间相互作用与旅游O-D理论
        2.2.3 区域旅游辐射理论与发展梯度理论
        2.2.4 区域旅游一体化与旅游圈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章 交通运输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理论构架
    3.1 交通与旅游的辩证关系
        3.1.1 交通与旅游密不可分
        3.1.2 旅游者对交通的要求
    3.2 交通网络对3个典型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历时性分析
        3.2.1 长三角旅游合作
        3.2.2 湘鄂赣旅游合作
        3.2.3 湖南省域旅游合作
    3.3 交通网络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共时性分析
        3.3.1 不同国家层面旅游合作
        3.3.2 不同省区层面旅游合作
        3.3.3 大都市圈旅游合作
    3.4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归纳
        3.4.1 政府主导或推动型
        3.4.2 企业主导或行业引导型
        3.4.3 空间引致合作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1 区域旅游合作度评估的目标和内涵
        4.1.1 评估的目标
        4.1.2 评估的内涵
        4.1.3 影响区域旅游合作行为的要素
    4.2 合作指标体系构建的准则和思路
        4.2.1 区域旅游合作度评估的整体性设计
        4.2.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4.2.3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4.3 指标的设计与筛选
        4.3.1 预选指标集的建立(初选)
        4.3.2 指标的筛选
        4.3.3 指标的确立和归并
    4.4 指标测度方法选择
        4.4.1 常见评价方法比较
        4.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及原则
        4.4.3 评价指标的计量
        4.4.4 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模型
        4.4.5 指标筛选过程
        4.4.6 指标取舍说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武陵山片区旅游合作度的实证分析
    5.1 武陵山片区景区及其可达性
        5.1.1 武陵山片区地市交通的可达性
        5.1.2 片区景点可达性评价方法
        5.1.3 旅游景点分布和可达性分析
    5.2 交通网络对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的影响
        5.2.1 数据来源
        5.2.2 研究区域
    5.3 武陵山片区各城市旅游交通的通达性分析
        5.3.1 公路通达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公路通达性的测度
        5.3.3 铁路交通和航空通达性分析
        5.3.4 片区交通通达性的空间格局分析
    5.4 测算大湘西与周边各地市的旅游合作度
        5.4.1 武陵山片区旅游合作状况分析
        5.4.2 合作度测算依据
        5.4.3 筛选测算对象及测算
        5.4.4 测算结果及分析
    5.5 大湘西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度分析
        5.5.1 大湘西三市州间旅游合作历程
        5.5.2 三市州间旅游合作完整度
        5.5.3 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组织度
        5.5.4 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直观度
        5.5.5 测算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度
        5.5.6 测算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通的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及弹性分析
    6.1 旅游倒逼交通发展
        6.1.1 武陵山片区旅游龙头呈现
        6.1.2 武陵山片区第一个旅游地的形成
        6.1.3 旅游地的发展倒逼交通改善
    6.2 武陵山区交通网络化建设
        6.2.1 大湘西互连互通的交通基础建设
        6.2.2 大湘西交通网络推动旅游合作
        6.2.3 交通发展与旅游合作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6.3 交通发展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历时性影响
        6.3.1 旅游运输通道类型及演化机制
        6.3.2 数据来源及分析
        6.3.3 旅游运输通道演化对区域旅游空间合作的影响
    6.4 交通网络对不同市州区旅游合作效率的影响
        6.4.1 交通网络密度对合作效率影响
        6.4.2 交通网络优势度对旅游合作效率影响
    6.5 武陵山片区旅游交通通达性计算
        6.5.1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6.5.2 研究方法
        6.5.3 旅游节点交通通达性评价
        6.5.4 通达性与旅游合作的关系
    6.6 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类型
        6.6.1 旅游资源禀赋的牵引
        6.6.2 地理区位与地理环境的优势
        6.6.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助推
        6.6.4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6.6.5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交通规划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基于游客感知的常德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旅游资源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旅游资源的概念
    2.2 旅游资源的分类
    2.3 旅游资源的评价
    2.4 游客感知的概念
第3章 常德市旅游资源概况及资源评价
    3.1 常德市旅游环境概况
        3.1.1 区位交通
        3.1.2 自然资源
        3.1.3 社会经济状况
        3.1.4 历史文化环境
        3.1.5 城市旅游环境
    3.2 常德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第4章 常德市旅游资源游客感知调查
    4.1 旅游客源地分析
    4.2 旅游社会学特征分析
        4.2.1 游客性别、年龄分析
        4.2.2 职业分析
        4.2.3 教育程度分析
        4.2.4 收入分析
    4.3 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4.3.1 旅游动机分析
        4.3.2 旅游信息渠道分析
        4.3.3 旅游消费水平分析
        4.3.4 停留时间分析
    4.4 常德市游客感知分析
        4.4.1 游客对常德主题形象的评价分析
        4.4.2 游客对常德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4.4.3 游客对常德旅游质量的综合评价
    4.5 基于游客感知分析得出常德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5章 基于游客感知的常德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5.1 注重特色,深挖旅游资源内涵
    5.2 合理开发,注重旅游资源保护
    5.3 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5.4 加强宣传,提升旅游品牌效应
    5.5 优化服务,完善旅游要素体系
    5.6 吸纳人才,建设先进旅游队伍
第6章 结论
第7章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常德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旅游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绵阳市为例[D]. 李琴. 西南大学, 2020(05)
  • [2]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D]. 李博.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SWOT分析的泰顺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黄秀淼.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4]全域旅游视角下常德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 冯秀萍.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20(06)
  • [5]海南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 林晓敏. 湘潭大学, 2019(02)
  • [6]我国中部地区乡镇居民出游意向及市场开发策略研究 ——以常德市大湖口镇为例[D]. 郑倩君. 厦门大学, 2018(02)
  • [7]湖南省“十三五”期间路网演变对潜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影响[D]. 陈红秀.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湖南省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研究[D]. 游小艳.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研究 ——以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为例[D]. 王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10]基于游客感知的常德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 郭晨. 湘潭大学, 2015(06)

标签:;  ;  ;  ;  

常德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