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地名与满族文化

满族地名与满族文化

一、满语地名与满族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宋思远[1](2019)在《满语地名与满族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名是人们赋予特定自然空间位置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它是人类感知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基础。地名的特征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地域性,在人们生活繁衍的地区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满族之所以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就是因为其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而满语地名则是历史文化的浓缩,它既传承了满语源远流长的历史,同时也蕴含着满族独一无二的灿烂文化。满语地名是满族风土人情的精华所在。本文通过对满族经济形态、生存环境、崇拜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地名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满族文化的认识。

朱振华[2](2018)在《基于地名的中国东北地区满族文化时空特征分析》文中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中国东北地区的满语列为极度濒危型语言。满语曾被认为是满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清朝时期曾有过极其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国语”。而现今的千万满族人中,会说满语的已经不足百人,只有黑龙江省的少数老人会使用满语。这不仅意味着语言多元化的减少,更意味着满族文化资源的流失和文化传承的消逝。中国东北地区作为满族的发祥地,有众多地名来自于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有来自于满语的地名。民族地名是反映当地文明的窗口,作为珍贵的满族文化遗产,满语地名不仅保存了丰富的语言资料,更是沉淀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地民族的文化特征,可以作为研究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而东北地区的其他民族在清朝时期作为满族文化共同体的一部分,对满族文化有着一定影响。本文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基于地名来反映东北地区满族及其相关民族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分析民族地名的空间分布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探讨历史背景中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近代东北移民对满族文化的深刻影响,解释各民族相互融合与迁徙的演变过程。本文参考地名词典,以及对相关史料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利用搜集得到东北地区民族地名,通过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东北地区各民族历史时期的空间分布范围。并且通过对比分析民族地名和现今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得到民族文化现今的空间分布情况。同时将其生态环境作为民族文化分布的相关环境要素,利用核密度(Kernel)生成空间分布图,与文化分布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东北地区满族时空分异特征,从而分析影响满族文化的因素,从而探讨分析影响满语濒危的因素。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东北地区来源于民族语言的地名,现今都已经是汉化地名,通过空间分析方法,发现这些汉化后的民族地名,依然能够反映东北地区历史时期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空间分布范围,并且与历史时期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分布情况相吻合,从而证明在中国东北地区可以利用民族地名分析民族文化的历史分布情况。民族地名的命名规律能够体现该民族原始的生活生产方式,通过民族地名的由来分布,发现多数地名的名称是与其所在地的地理要素相关。(2)基于东北地区的民族地名和民族人口,分析发现两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通过空间回归模型建立两者的回归关系,结果都是呈现正相关,说明利用民族地名能够反映民族人口及其文化的空间分布情况。并且利用地名所代表的文化多样性,与生态景观多样性回归分析,得到内蒙古地区的生态文化多样性呈现正相关,而其他民族聚集区呈现负相关关系。(3)分析来源于满语(ML)的地名与满族聚居区(MAR)的地名,发现基于两者的核密度分布,反映了东北地区满族的历史变迁过程。来源于满语的地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时期满族的空间分布情况,而满族聚居区的地名则反映现今满族的分布情况。结合地名和柳条边的空间分布得出,除蒙古族一直分布在柳条边以西,汉族的分布已经扩大到整个东北平原地区。结合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可知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空间分布与其生活生产方式有较强相关性。并对各民族的植被和交通要素进行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得到民族地名的分布与植被类型以及交通距离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发现这两种要素具有很强的划区效应。(4)植被以及交通因素对于民族分布的空间分异影响,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得到,在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下,具有很强的划区效应。通过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得出,植被类型在相同的地名密度栅格大小下,植被型的解释能力较大。而对于交通距离使用不同的离散方法,交通因素对于民族分布的解释能力不同,但随着分类数目的增加,基于各离散方法得到的结果趋于平稳。(5)通过分析民族地名所代表的文化与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异特征,发现柳条边、生态地理分区、公路交通以及其交互作用,是影响东北地区满族和汉族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影响蒙古族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是生态地理分区及其干湿状况。随着东北地区的封禁解除,大量汉族移民迁移到东北地区,加速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东北地区的文化的融合。满族的聚居地区适宜农耕且交通便利,更易受到汉族的农耕文化的影响。而蒙古族一直生活在半干旱的草原地区,受到汉族文化影响较小,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6)影响满族时空分布的柳条边和生态环境因素发生了变化,结合东北地区满族以及汉族的生态环境因素分布特征发现,满族现今的生活生产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从原有的骑射鹰猎等民族传统的渔猎狩猎文化,逐渐向汉族的农耕文化转变。这种文化涵化带来满族语言的转化,满族人更易选择交流方便且更符合现今生活生产方式的汉语,使得满语不再成为满族广泛使用的语言。最终导致满语逐渐濒危。

代双[3](2018)在《四平市地名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地名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能够真实地记录地域社会文化历史,是城市文化的“活化石”。四平市地名调查分析,对于丰富四平市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加深人们对四平市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平市自然屯以上地名共有7815个。本文以这7815个地名为研究对象,通过乡野调查及到民政部门、史志部门、档案部门查阅史料、年鉴、地名志、地方志及地名录、地名卡片、地名普查资料等,对搜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和全面分析考察,力图揭示出四平市地名的主要特点及社会文化内涵,并弄清四平市地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对四平市的概况、四平市地名研究的现状及四平市地名研究的意义进行解说。第一章是对四平市地名的基本状况的分析。本章主要从四平市地名的基本结构、四平市地名的特点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第二章是对四平市地名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的分析。本章主要从四平市地名与地理风貌、移民历史、民族活动、宗教信仰、经济活动等几个方面,分析四平市地名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三章是对四平市地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四平市地名主要存在重名问题、粗俗问题和少数民族语地名译写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在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制度管理、加强基础研究等三方面作进一步改进。

李勇植[4](2017)在《以地名考察延边地区民族流动与多元文化的形成》文中研究表明地名是记录当地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与民俗、军事、政治、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可为研究当地历史与文化提供宝贵资料。作为中国朝鲜族聚居区的延边地区,其土着民族满族、从朝鲜半岛跨境而来的朝鲜族,及迁移而来的关内的汉族,共同构成了延边地区多元的民族形态。这些民族在开拓和建设边疆的过程中,产生了各具民族特色的地名文化。同时,地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也体现着延边地区多民族的文化特性,延边地区的多元文化就是由土着民族与外来民族文化之间通过长期交流与影响而形成的多元共存文化。近代以来,汉族和朝鲜族作为外来民族大量移居到延边地区。按照地名推断,汉族大体上沿着山沟由西往东迁移定居,而朝鲜族则沿着河流由南往北、由东往西迁移居住。这些地名分布特点体现了各民族生产、生活的习惯。

朱彤[5](2017)在《东北外来词地名研究》文中认为外来词是从外国语言和本国其他民族语言中连音带义吸收来的词语,也被称为外来语、借词、借语、借字、外源词等。外来词研究一直是语言词汇研究、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外来词地名既包括外国语地名,也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地名。它在地名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类,兼具语言文化的二重性,承载着特殊的文化意义。本文主要从黑吉辽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乡镇级以上568个地名入手,结合地名学、史源学、翻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运用调查法、统计法、分析归纳法和计量分析法等对语料进行收集整理。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具体分析外来词地名的基本情况、语源特点、结构特点、命名理据及其展现的文化特征。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包括外来词研究和地名研究的大致情况,并对选题意义、研究内容、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等情况进行说明。第一章介绍东北外来词地名的基本情况,主要对黑吉辽以及内蒙古东部五盟市乡镇级以上的外来词地名的基本信息进行梳理。外来词地名共568个,其中黑龙江省117个,吉林省99个,辽宁省53个,蒙东299个。第二章主要对东北地名中的外来词进行语源分析。除5个来源于外国语之外,其余全部来自民族语。有342个来源于蒙古语,数量最多。其次有141个来源于满语,23个来源于达斡尔语,19个来源于鄂温克语,15个来源于鄂伦春语,4个来源于赫哲语,2个来源于藏语。第三章对东北外来词地名进行结构分析,主要分为“专名+通名”、“专名+通名+通名”、“专名+专名+通名”三种形式,此外还有少量地名属于其它形式。此外对可以体现东北地域文化的通名进行简单说明。第四章对东北外来词地名的命名理据进行分析,主要命名方式有自然实体和社会人文两大类。其中以自然实体类为主,依地形地貌、动植物、矿产资源、生活用品、地点处所得名。社会人文类理据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精神文化方面。第五章对东北外来词地名的特点进行分析。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北地区的外来词地名,由北到南,数量逐渐减少;从分布上看,蒙东地区数量最多;从译借特点上看,音译占据优势;从语源上看,以蒙古语、满语为主;从语义上看,命名理据多为自然实体类;从文化上看,体现了东北的多元文化特征。第六章主要研究东北外来词地名的使用问题与规范。一些地名中的外来词有一词多源、一词多译的情况,且用字情况非整齐划一,因而我们应注意外来词地名使用的规范性。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观点和创新之处,即把外来词和地名结合起来分析,并针对东北地区外来词地名的各类特点进行简要总结,同时也指出文章的一些不足之处。

耿阳[6](2017)在《东北地区满源地名汉译用字的历时考察》文中提出对满源地名的研究始于清代,繁盛于20世纪80年代。满源地名的研究主要包括从地理角度出发研究地名;从语言角度出发研究地名;从用字角度出发研究地名。其中,前两者的研究开始时间早,研究成果相对较多,而关于地名汉译过程中的用字考察最为薄弱。通过梳理满源地名原本的命名方式可知满源地名的命名具有反映生产生活原貌,直接取材于生活、起到警醒提示的语义功能。对比演变前后的满源地名可以看出,满源地名的演变是以汉语地名为参考,逐渐向汉语地名靠拢的。分析满源地名的用字,并对满源地名用字的历时演变情况进行汇总,可以看出满源地名的用字有字体上的繁简演变和意义上的雅俗演变。将地名进一步筛选、分类,并借用现代统计学软件加以分析,可以看出满源地名的用字主要朝着繁化和雅化两个方向演变。满源地名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从转写到重新赋义。通过分析演变的规律,可以进一步为地名翻译提供翻译形式和转写用字的建议,为规范外语、少数民族语言中的专有名词翻译提供参考。

时妍[7](2016)在《满语词汇语义研究评述(1978-2015)》文中指出国内外从事满语研究的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满语的词汇语义研究,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果。经过三十余年的探讨,国内的满语词汇语义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注重运用满语词汇研究历史和文化;注重对个别词汇和类别词汇的研究;注重满语与满—通古斯语族内部诸语言及满语和汉语语族、蒙古语族、突厥语族诸语言之间的比较研究;注重满语词汇的应用性研究,如满语文献的翻译、满汉文词典的编纂等。

冯云英[8](2016)在《满语满文在丹东地区的衰微及其对满族文化发掘保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概括了丹东地区满语满文的使用情况,认为满语满文在丹东地区已处于衰微状态,满语人才急缺,并且分析了满语满文在丹东地区的衰微对满族文化发掘保护的影响,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贾清妍,汪淑双[9](2014)在《黑龙江满族文化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满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满族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黑龙江省作为满族发祥地之一,满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则成为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如此,我们认为黑龙江省满族文化研究还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吕丹[10](2014)在《黑龙江省满语地名研究综述》文中提出黑龙江地区到处都留下了满族先世渔猎生活的足迹,产生了浓缩着满族原始文化精华,具有民族特征和地域特点的满语地名。黑龙江地区满语地名研究以国内研究成果最为丰厚,上世纪90年前后可称成为黑龙江地区满语研究的繁荣时期。21世纪以来,对于满语地名研究逐渐出现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满语地名与满族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满语地名与满族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满语地名与满族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基础
    二、研究概况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考证法
        2、调查分析法
        3、逻辑推理法
第一章 东北地区满语地名的源流
    第一节 以地形、地貌特征命名的满语地名
    第二节 以动物植物命名的满语地名
    第三节 以经济生产或生活方式命名的满语地名
    第四节 以崇拜与信仰命名的满语地名
    第五节 以风俗习惯等其他方式命名的满语地名
第二章 满语地名来源的自然历史背景
    第一节 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一、地理条件
        二、气候条件
    第二节 满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渔猎采集经济
        二、农业畜牧经济
    第三节 满族先民的崇拜与信仰
        一、对自然的崇拜
        二、对动植物的崇拜
        三、对祖先的崇拜
        四、满族的原始信仰
第三章 满语地名对满族文化传播的作用
    第一节 见证了东北满族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体现出东北满族文化的内涵
    第三节 为满语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地名的中国东北地区满族文化时空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1.1 满语为极度濒危语言
        1.1.2 地名蕴含民族文化
        1.1.3 基于GIS分析民族地名及其文化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满族文化及语言研究
        1.3.2 地名研究
        1.3.3 基于GIS的历史地理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地名数据
        2.2.2 环境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标准差椭圆
        2.3.2 空间自相关分析
        2.3.3 空间回归分析
        2.3.4 核密度分布
        2.3.5 地理探测器
第三章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民族空间分布
    3.1 历史时空数据分析
        3.1.1 历史城镇数据
        3.1.2 历史人口数据
    3.2 历史时期民族分布
        3.2.1 基于地名的民族分布
        3.2.2 历史时期民族分布
        3.2.3 历史时期聚落分布
    3.3 民族地名由来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东北地区民族文化空间分布
    4.1 民族地名空间分布格局
        4.1.1 民族地名空间分布
        4.1.2 民族地名空间自相关
        4.1.3 民族地名空间热点
    4.2 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4.2.1 民族人口空间分布
        4.2.2 民族人口空间自相关
        4.2.3 民族人口空间热点
    4.3 民族文化空间回归分析
        4.3.1 空间回归模型
        4.3.2 空间回归系数分布
    4.4 生态文化空间格局分析
        4.4.1 生态景观多样性
        4.4.2 生态文化多样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族与生产方式空间分布相关性分析
    5.1 民族的空间分布格局
        5.1.1 历史时期满族空间分布格局
        5.1.2 现今满族空间分布格局
        5.1.3 汉族空间分布格局
        5.1.4 蒙古族空间分布格局
    5.2 生产方式的空间分布格局
    5.3 空间分布相关性分析
    5.4 植被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5.4.1 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
        5.4.2 MAR植被因素空间分异特征
        5.4.3 ML植被因素空间分异特征
        5.4.4 汉族植被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
        5.4.5 蒙族植被因素空间分异特征
        5.4.6 植被大类空间分异特征
    5.5 交通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
        5.5.1 交通因素的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
        5.5.2 公路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
        5.5.3 水路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满族文化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分析
    6.1 影响因素及其分布
        6.1.1 人文因素
        6.1.2 自然因素
    6.2 影响因素的因子探测
    6.3 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探测
        6.3.1 MAR的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6.3.2 ML的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6.3.3 汉族的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6.3.4 蒙族的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6.4 影响因素的风险区探测
        6.4.1 人文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
        6.4.2 自然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
    6.5 满语濒危的影响因素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四平市地名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四平市概况
        (一)四平市地理位置和民族概况
        (二)四平市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
    二、四平市地名研究现状
    三、四平市地名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四平市地名调查范围、语料来源及方法
        (一)调查范围
        (二)语料来源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四平市地名的基本情况
    一、四平市地名的基本结构
        (一)语音结构分析
        (二)语词结构分析
        (三)语法结构分析
    二、四平市地名的特点
        (一)移民类地名占优势
        (二)汉语地名为主,满蒙地名次之
第二章 四平市地名与社会文化
    一、四平市地名与地理风貌
        (一)四平市地名与地形
        (二)四平市地名与水文
        (三)四平市地名与植被
        (四)四平市地名与矿产
    二、四平市地名与移民历史
    三、四平市地名与民族活动
    四、四平市地名与宗教信仰
    五、四平市地名与经济活动
        (一)四平地名与农牧业活动
        (二)四平地名与工商业活动
第三章 四平市地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四平市地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名问题
        (二)粗俗问题
        (三)少数民族语地名译写不规范问题
    二、四平市地名的改进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
        (二)健全管理制度
        (三)加强基础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以地名考察延边地区民族流动与多元文化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延边地区地名与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
    (一) 土着民族与地名
    (二) 外来民族与地名
二、地名特色与延边地区多元文化构成
    (一) 土着民族的地名特点与文化
    (二) 外来民族的地名特点和文化
    (三) 从变化了的地名看多元文化
三、结语

(5)东北外来词地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内容
    二、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语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三、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一)外来词研究
        (二)地名研究
第一章 东北外来词地名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黑龙江省外来词地名
    第二节 吉林省外来词地名
    第三节 辽宁省外来词地名
    第四节 蒙东外来词地名
第二章 东北地名中外来词的来源分析
    第一节 源自外国语
    第二节 源自少数民族语言
        一、蒙古语
        二、满语
        三、达斡尔语
        四、鄂温克语
        五、鄂伦春语
        六、赫哲语
        七、藏语
第三章 东北外来词地名的结构分析
    第一节“专名+通名”形式
    第二节“专名+通名+通名”形式
    第三节“专名+专名+通名”形式
第四章 东北外来词地名的命名理据
    第一节 自然实体类
        一、由山水得名
        二、由其它地形地貌得名
        三、由动植物得名
        四、由矿产资源得名
        五、由生活用品得名
        六、由地点处所得名
    第二节 社会人文类
        一、与政治相关
        二、与军事相关
        三、与精神文化相关
第五章 东北外来词地名的特点
    第一节 区域分布不平衡
    第二节 音译占绝对优势
        一、音译数量多
        二、意译数量少
    第三节 语种来源差异大
        一、源于外国语的数量少
        二、源于少数民族语的数量多
    第四节 语义凸显自然实体类
    第五节 体现东北多元文化
第六章 外来词地名的使用问题与规范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判定原则不统一
        二、译借形式不规范
        三、语源语义考释困难
        四、对外来词地名关注度低
    第二节 相关对策
        一、地名词典应及时修订更新
        二、地名材料修订注意事项
        三、规范译写规则
        四、地名文化推广
结语
附录一 东北地区行政区图
附录二 语料来源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6)东北地区满源地名汉译用字的历时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1.从地理与人文角度考察满源地名
        2.从语言学角度考察满源地名
    (四)理论依据
        1.名从主人,约定俗成的翻译原则
        2.异化与归化
    (五)语料来源
        1.清朝中叶以来历代舆图影印资料
        2.地方图志与人文方志研究
        3.地名资料汇编辑合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时比较法
        3.统计分析法
一、东北地区源于满语的地名特点及演变原因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判定
        1.通过通名和专名中的前缀判断
        2.通过查阅考证材料判断
        3.通过翻阅文献对比汉语通名和满语单词判断
    (二)满源地名特点分析
        1.分布上以黑吉两省为主
        2.含义上以生产活动为主
        3.功能上以警醒提示为主
    (三)满源地名演变原因分析
        1.满语自身的演变
        2.汉语介入带来的演变
二、满源地名汉译用字规律考察
    (一)繁简结构转换
        1.简字繁化
        2.繁字简化
    (二)雅俗含义转换
        1.俗字变雅
        2.雅字从俗
    (三)受同音汉字影响
三、基于统计的满源地名汉译用字数据分析
    (一)地名用字演变的趋向分析
        1.字体上的繁简分析
        2.字义上的雅俗分析
    (二)两种演变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四、满源地名演变的语言学规律总结和翻译的用字建议
    (一)地名演变的语言学规律
        1.满源地名的通名一般消失或转化为汉语通名
        2.满源地名中的专名演变经历了从转写到重新赋义的过程
        3.满源地名的用字特点
    (二)基于满源地名的专有名词音译用字建议
        1.建议用在地名中的汉字
        2.建议不用在地名中的汉字
        3.建议进一步修改用字的地名译写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7)满语词汇语义研究评述(1978-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一、注重运用满语词汇研究历史和文化
二、注重个别词汇和类别词汇的研究
    1. 针对满语个别词汇的研究
    2. 针对满语类别词汇的研究
三、注重满语与其他语言的比较研究
    1. 满语和满—通古斯语族内部诸语言的比较研究
    2. 满语与汉语语族、蒙古语族诸语言的比较研究
四、注重满语词汇的应用性研究
五、结语

(8)满语满文在丹东地区的衰微及其对满族文化发掘保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丹东地区满语满文的使用情况及衰微原因
    ( 一) 使用情况: 满语满文处于衰微状态,满语人才急缺
    ( 二) 衰微原因
二、满语满文的衰微对满族文化发掘保护的影响
    ( 一) 清朝时留下的大量满文典籍资料不能及时翻译整理
    ( 二) 完整地保留满族旧俗存在一定困难
三、保护满语满文的对策
    ( 一) 为了解决满语人才匮乏的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设满语满文培训班
    ( 二) 开展对满语地名、满族姓氏及满语词汇的研究

(9)黑龙江满族文化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黑龙江省满族分布概况
二、黑龙江省满族文化研究的状况
    (一) 语言文化研究
    (二) 满族历史文化研究
    (三) 满文文献、档案研究
    (四) 宗教文化研究
    (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1. 民间文学
        2. 传统音乐
        3. 传统舞蹈
        4. 传统美术
        5. 传统体育
        6. 满族民俗
    (六) 满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七) 满族物质文化资源研究
    (八) 满族文化总体研究
三、黑龙江满族文化研究的特点
四、黑龙江省满族文化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一) 加强满族语言文化资源的研究
    (二) 发挥黑龙江大学在满族文化研究中的优势作用, 同时加强校际合作
    (三) 充分调动民众力量, 保护满族文化资源
    (四) 进一步加强满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10)黑龙江省满语地名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明清时期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黑龙江省满语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满语地名与满族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满语地名与满族文化研究[D]. 宋思远. 吉林艺术学院, 2019(01)
  • [2]基于地名的中国东北地区满族文化时空特征分析[D]. 朱振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3]四平市地名调查分析[D]. 代双. 沈阳师范大学, 2018(01)
  • [4]以地名考察延边地区民族流动与多元文化的形成[J]. 李勇植.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5]东北外来词地名研究[D]. 朱彤.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6]东北地区满源地名汉译用字的历时考察[D]. 耿阳. 渤海大学, 2017(08)
  • [7]满语词汇语义研究评述(1978-2015)[J]. 时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07)
  • [8]满语满文在丹东地区的衰微及其对满族文化发掘保护的影响[J]. 冯云英.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 [9]黑龙江满族文化研究述评[J]. 贾清妍,汪淑双.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05)
  • [10]黑龙江省满语地名研究综述[J]. 吕丹.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标签:;  ;  ;  ;  ;  

满族地名与满族文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