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中国材料网,开发中国超硬新材料

携手中国材料网,开发中国超硬新材料

一、携手中国材料网发展中国超硬新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闫学军[1](2020)在《建筑装饰LW网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迭代发展,互联网应用正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传统的企业营销带来猛烈的冲击。数据时代,开展互联网营销已成为所有商家的共识。本文从建筑行业现状和LW网的发展历程及模式探索中引出LW网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方案和保障措施。本文以建筑装饰行业为宏观背景、LW网为微观背景,通过理论研究、数据统计、市场细分定位等方式,对宏观和行业环境、消费特征、产品特征、消费渠道等因素的实际情况进行阐述分析,对目前LW网的营销策略进行研究。本文基于建筑装饰行业现状和LW网的发展历程,从电子商务模式、公司运营、4P、4C、STP、价值链等理论出发,通过PEST、五力模型等工具,对LW网所处建筑装饰行业现有的宏观及行业特征、竞争关系、营销模式、业务流程和价值链等以及LW网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梳理,对产业链上的材料供应商及代理商、工程承包商和超级甲方各自在产业链中的角色关系以及对促成交易成功的作用进行分析,基于4P理论找出LW网的营销现状、问题及原因,并以STP理论重新细分市场、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结合营销问题提出基4P理论营销策略的优化方案,并从财务、组织、流程、文化等方面对营销策略提供保障措施以期待解决LW网的营销问题。本文结合GT控股的承接项目的资质和能力以及LW网的众多优质供应商资源等因素,提出LW网应采取“大客户线下工程+中小客户线上电商”的营销思路,期盼为LW网的业务持续发展和拓宽企业供应链平台的承载力提供理论分析和实施方案,为企业打造家居建材产业互联网平台献言献策,期待为建筑装饰行业提供高效、智能的工作方式尽绵薄之力。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付政[3](2020)在《协商民主视域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细化到网络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推进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由“治标”转向“治本”的深层内核,是实现解决当前网络空间现实问题的重要着力点。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向全世界提出“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来,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命题成为关注的热点,生发了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下的重要研究论域。本文试图循着“理性基点——系统分析——机制设计”的研究思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数次论述进行提炼,形成在阐释性研究范式下分析“如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行文思路。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国传统“和合”思想、西方先进网络治理经验出发认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充分论证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性与先进性。通过对理论基础的探索,结合网络空间的发展现状,具体分析网络空间中带来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可以全面明晰协商民主视域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不得不面对和处理的主要因素。同时,认识到协商民主视域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意蕴,这是充分认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从理论上梳清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其他事物间关系的逻辑前提。从时代需求、当代价值等进一步挖掘协商民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从突出“共”的特性强调协商民主是推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充分论证其深刻意义。本文呈现以意识为本、制度为实、实践为行的“圈层结构”,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方式,形成从促进共商到扩大共识、到加强共建、谋求共治再到协同共理的稳步依次推进的路径创新,为协商民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可行性方案。“深刻的理性认知引领具体的实践行动”,在阐释性研究范式下对协商民主视域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行深度解读,全面准确地理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分析当前协商民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明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性研究路向,深化对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认识,切实增强推进协商民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性与坚定性,为实现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中国方案提供科学保证。

白红丽[4](2019)在《基于方志的四川电影发展研究(1949-1992)》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采用新角度、新材料对四川的电影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为今四川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上行政志、电影专志中的电影文献。笔者从四川350本方志中挖掘电影资料,以传播学“5W”模式为理论基础,从电影管理发行机构、电影传播内容、电影受众与传播效果、电影制片等方面对四川电影进行研究。第一章为绪论,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对象,材料来源,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对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材料加以界定。将国内已有的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阐明了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四川方志、四川电影的概况,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四川电影特点进行总结。此外,还概述了“十七年”“文革”“新时期初期”三个阶段的电影发展大环境,为此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电影管理发行机构进行介绍,概述了中国影片经理公司西南区公司与四川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发展历程,从数量和类型两个方面分析了四川电影放映的发展规律。归纳出四川电影发行机构的发展阶段,即电影巡回队时期、电影管理站时期、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时期,并对电影发行方式进行概述。第四章主要通过对350部方志中电影资料的统计,对三个时期电影的数量变化、制作单位、影片来源、类型变化、剧本改编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影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峨影影响力逐渐扩大,影片来源逐渐多元化,故事片占主导地位及影片改编题材逐渐丰富五大特点。第五章主要分析电影受众与传播效果,总结出三个特点:(1)观影场所从露天电影到设备完善的影院,观影的条件不断完善;(2)观影人数总体呈现出“M”型趋势,“十七年”时期增长至“文革”前期下降;“文革”后期继续增长,到1985年后下降。(3)影评从简单的“观后感”到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研讨,受众在电影传播活动中的参与度提高,产生的影响扩大。第六章以四川方志为基础,基于《峨影厂志》回顾了峨影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出峨影五大创作特点,即:战斗的现实主义、凸显巴蜀地域文化、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汲取文学作品营养、传承戏曲艺术文脉。

车迪[5](2019)在《汇桔网品牌扩展及品牌更新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加入WTO,知识产权市场广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提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优化科技创新法治环境。由此可见,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发展。如何为政府事业单位、高校、科技型中小公司提供便捷、高效、有用的知识产权产品和服务,打造知识产权蓝海市场的知名品牌,就成了很多公司争相达到的目标。随着越来越多科技型公司对中国知识产权市场跃跃欲试,汇桔网凭借成立时间早,且前期创新积累了不少经验,加上通过互联网平台使得用户能在网上提供资料申请等创新方式,使得汇桔网在成立短短几年里,在用户数量、用户广度,用户体验、产品类型、产品服务等方面开创了知识产权领域的先河,成为了知识产权领域中国市场上的一匹黑马。经过多年的积累,汇桔网已经在品牌打造和市场占有与其他的竞争者拉开差距,拓展了其在市场引领、品牌营销等方面的诸多优势。面对国际知识产权公司可能进入中国市场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再加上目前中国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市场内需急需扩大,汇桔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中国知识产权的向上趋势一度向好,汇桔网需要采取何种品牌战略以顺应市场要求、寻求品牌打造的突破,成为汇桔网目前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数据信息,旨在通过品牌营销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为支撑,通过SWOT深入分析汇桔网品牌营销策略、发现其品牌营销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不同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意见。从理论和实例相结合得出全文的结论,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意见,同时总结研究的不足和未来期待研究方向的展望。汇桔网在知识产权领域发展的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承担着积极推动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重要的职责职能。但在各种各样政策的影响下,受中国知识产权市场不太规范、诸多政策不明朗、科技型中小公司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等局限性,在越来越多竞争者的环境下,汇桔网在产品服务线扩展、品牌延伸、品牌合作品牌问题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通过拓宽品牌推广渠道、树立品牌营销管理意识、坚持准确的品牌定位、明确品牌的核心价值、搞好品牌设计、完善营销管理部门的品牌营销职能职责、加强其在企业品牌营销方面的引导工作等方面提升品牌营销能力,进一步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同时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加强风险防控,避免受政策的变化而业务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找到自身与其他公司的差异才是汇桔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才能不断提高汇桔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占领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庞大市场,成为中国知识产权的龙头。

李萌[6](2018)在《基于科技创新支撑的资源型城市发展路径研究 ——以中国黑龙江省主要矿业城市和加拿大萨德伯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新形势下科技创新的速度日新月异,如何利用科技创新为资源型城市提供发展的新路径,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从论文的选题不难看出,以科技创新的视角来研究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路径是论文的独特之处。从该视角出发,本文综合运用地质学、矿床学、城市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从理论上研究了成矿系统指导下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基础和科技制度协同创新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作用,然后对中加典型矿业城市进行了案例研究,最后从科技创新的视角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路径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并建立了创新视角下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通过以上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涉及到的地质学、矿床学、经济学、社会学、城市学等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矿业开发系统,这个系统是对地球系统—成矿系统—勘查系统的扩展和补充,勘查系统通过资源效应和环境效应对后续的矿业开发系统产生影响。资源型城市是建立在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开发的基础上的,属于矿业开发系统的研究范畴。因此在研究资源型城市时要注意在矿业开发系统内进行系统性考虑并结合其前缘三个系统的研究。2、科技创新与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一定边界条件下,较低程度的自然资源依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依赖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是正向刺激作用,若科技创新产生的正向作用超过了由资源依赖产生的负面约束作用,则经济仍然可以获得持续增长。研究认为科技创新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而制度创新是外生动力。3、对鹤岗、七台河、双鸭山三个黑龙江省主要煤炭资源型城市研究表明资源枯竭性城市存在经济—人口收缩现象:对经济—人口收缩现象有带动作用的分别是收入差距、人力资本、产业结构、集聚经济,可采用缩小收入差距、提升人力资本,优化产业结构,加大集聚经济的建设力度等方法加以缓解。加大集聚经济建设方面,科技创新支撑下的石墨产业集群和“物数云智”的互联网+科技创新型煤炭资源产业集群能促进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4、通过分析萨德伯里以科技创新支撑的深部找矿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作用为借鉴,表明我国需要重视运用科技创新加强对深部和隐伏矿体的勘探和开采,从而延长矿山和资源型城市的寿命。加拿大萨德伯里一系列科技制度协同创新措施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做法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借鉴。5、从科技创新的视角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路径四大方面的建议并建立了创新视角下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

张雯倩[7](2018)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数据库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尚处于发展阶段,其信息资源建设的体系还不完善,加之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以目前相关信息资源服务研究仍比较薄弱,在我国先后有不少关于行业或部分地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平台建设状况的调查,但还鲜见完备的总体研究报告。在理论研究尚未完备的情况下盲目的启动服务平台的建设,有可能让建成后的网站平台因结构关系混乱,致使功能失调不能满足需要,从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本论文调研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数据库建设现状,在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完整性,准确性的同时,本文将调研对象选择为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高校数据库及专业网站,以产业为类别调研了综合性数据库及八大产业数据库的内容建设状况,分别得出了各产业数据库的建设现状,如:(1)77%的新能源产业网络数据库由技术科技或咨询投资类企业投资建立,69%的新材料产业网络数据库为企业出于提供产品展示与宣传服务的目的而建立,均有信息陈旧,更新不及时的问题;(2)仅有四个城市自建本地域新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平台;(3)节能环保产业网络数据库数量最为庞大,各城镇乡县均有权威的环保协会及机构构建了当地的节能或环保产业信息平台;(4)生物医药产业网络数据库均提供较为专业及权威的相关研究成果资讯,发展势头迅猛,是初级发展阶段中进步最快的产业,等等。在现状分析中,本文从产业整体的宏观角度及网络数据库性能的微观角度发现其中的问题:(1)各产业数据库发展不均衡;(2)建设状况不平稳;(3)非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缓慢;(4)数据库间联系性较差;(5)未实现国际化;(6)缺乏产业沟通交流平台;(7)检索功能有待加强;(8)资源重复率高。对此,本文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及建议,如:丰富建库类型突出产业特色、完善网络数据库信息资源服务能力、智能化网络数据库评价功能等。本文期望通过分析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数据库建设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关优化建议,对我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从数据获取方面来说,由于研究的局限放弃了一些较难获取准确的网络数据库,且对于高校领域的相关网络数据库有待补强。从分析上来说,数据挖掘的深入程度有待加强。

张娜娜[8](2018)在《基于价值网的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及其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可以发挥其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创新主体间知识的自由流动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但我国在集群创新方面:模仿多于创新,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要想真正了解集群创新的作用机理,必须深入到集群创新系统内部,分析其内在的运行机制。本文以系统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为基础,首先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的机理,包括动因、网络结构、作用机理和演化过程。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结构分为创新主体网络、资源要素网络、科技创新网络、创新环境网络。从资源共享与能力互补、集体学习、合作信任形成集群创新网络,并阐述集群创新网络的结网、成长、成熟和更新演化过程。其次研究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现状和模式。集群创新发展的现状分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分布状况、集群创新成果、各产业发展现状;上海市集群创新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四种。然后基于价值网理论构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先阐述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网的结构、动力机制和构建过程;其次从微观博弈的角度介绍价值网的动力机制,价值网外部企业加入价值网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共分为五个阶段;再基于价值网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研究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以上海生物制药产业为例,对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进行评估。从浦东张江“药谷”、徐汇枫林生命科学园区、南汇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青浦工业园区、奉贤星火开发区五大产业集群区介绍上海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现状,根据前文对集群创新和价值网的分析,构建上海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框架结构,基于AHP-DEMATEL评估上海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根据研究结果,指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从整体看,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能力高于北京和天津;针对产业集群创新和价值网生态系统,提出提高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吕可文[9](2013)在《知识基础、学习场与技术创新 ——以超硬材料产业为例》文中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知识经济、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区域经济在全球化时代的复兴,美国硅谷、德国巴登—符腾堡、台湾新竹等一些创新高地的成功实践,使得构建区域创新环境与创新系统、增强本地根植性、实现跨区连接与全球互动等一系列促进区域创新与发展的政策成为后发地区与国家增强竞争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议题。在国际经济地理学界,区域技术学习创新已经成为研究和争论的一个前沿和热点领域,围绕技术学习、创新与空间、地方之间的关系,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强调了地方网络与地方根植性、地理接近与空间集聚、跨国社区与跨区联系、全球网络及非本地关系与知识流动等对于创新发生的重要性,并认为创新是一个地方化力量和全球化力量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不同空间尺度上各个关键行动者之间持续的关系构建和战略协同的演化过程,具有强烈的时空异质性和敏感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后发地区与国家的技术追赶绩效与创新模式在行业间差异明显,产业的技术体制有着不同的特征,并且有关产业知识基础的研究表明,产业中知识来源、组织和创新模式依知识基础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有关创新的理论讨论与政策设计,需要考察产业特殊性与技术/知识异质性。那些成功区域的创新政策与经验,并不能被后发地区不加改变的模仿和使用。基于此,文章把知识/技术异质性纳入到空间化学习创新理论的建构中,试图形成一个技术/知识基础、产业、空间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把技术/知识的属性、产业特征与空间异质性统一起来进行考虑,来研究不同的技术/知识属性、产业属性对创新的组织与地理模式的影响,并从知识基础的角度出发,结合“学习场”理论,探讨知识复杂性与学习场的理论构建。以此为基础,选择超硬材料产业作为案例,重点研究分析性知识基础与科学型学习场的创新机制、组织与地理模式。全文内容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引言。主要包括研究的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等。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一些成功地区有关构建区域创新环境与创新系统、增强本地的根植性、实现跨区连接与全球互动等创新政策日益被后发地区与国家推崇与模仿,而这些挑选赢者与最佳实践模式的区域创新理论和政策,实践中并没有在模仿者那里取得预期的成功。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国际主流的空间化学习与创新的理论与政策。有关技术体制与知识基础的研究发现,由于技术体制与知识基础的差异,技术创新的机制、组织与地理模式在不同的产业具有很大差异。基于此,本文认为,有关创新机制与模式的理论与政策设计,需要结合具体的技术/知识特征来讨论,这对于构建更加综合和精细化的技术学习与创新的理论模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改变不加区别的拷贝成功区域创新政策的实践误区,从而制定出量体裁衣的创新政策。第二章:研究综述。围绕论文研究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从创新思想的演变、经济地理学技术学习与创新研究视角的变迁、技术体制与创新模式、知识基础与创新等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得出以下结论:创新是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经济活动内在紧密交织的复杂网络,是一个多元主体及其在多种空间尺度上战略协同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技术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的特点,这种复杂性表现为技术机会、创新独占性与累积性等因素的特定组合——技术体制,而技术体制的不同影响着技术追赶与创新的绩效与模式;知识基础具有多元性,表现为编码与非编码知识的组合程度、知识正式化以及情景特殊的程度等,而产业知识基础的差异影响着技术创新的机制与组织、地理模式。由此,有关从地方与全球、内部与外部力量对于创新发生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的各种空间学习创新理论,需要把技术/知识异质性考虑进去,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理解学习创新的机理。第三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这一部分首先对新产业区理论、全球生产网络与价值链理论等各种空间化的学习创新理论进行梳理与评述。在此基础上,引入本研究的两个核心理论:学习场理论与知识基础理论。认为由于学习创新的空间异质性与知识技术复杂性,有必要把知识基础的复杂性纳入到空间化的学习创新理论中去,有关空间创新的理论研究需要从空间/关系、技术/知识两个角度,结合具体的产业进行讨论。基于此,文章设计了空间、产业、技术/知识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强调把研究的焦点放在创新的主体、机制与地理模式三个方面。第四章,知识基础与学习场理论建构。本章首先阐述了物理场-信息场-知识场-创造场-学习场的思想演变,并从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学习场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其次,阐述了知识类型、知识基础与空间创新的研究脉络与逻辑;第三,从知识创造的角度,阐述了知识类型、知识转化与场的关系,特定的知识转化阶段与不同的场密切相关。基于这些研究,文章分析了知识基础与学习场的内在联系,区分了符号知识与创意型学习场、综合知识与根植型学习场、解析知识与科学型学习场以及复杂知识与混合型学习场等几种类型,并对相应类型的创新机制与组织模式进行了研究。第五章,世界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基于理论的研究,选取超硬材料行业为案例进行研究,首先在全球尺度上,探讨科学驱动型产业技术创新的一般特征,行业创新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本章主要介绍了超硬材料的行业特征、全球格局以及技术创新与发展。研究发现,超硬材料行业具有专业化分工程度高、对经济发展依赖性强以及各环节附加值、地理分布不同等特征。行业的发展与创新对基于know-what、 know-why的分析性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科学技术与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是推动世界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如近代科学知识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的合成,并推动了人造金刚石的工业化生产;化学气相沉积合成研究带来了“金刚石薄膜”的兴起,拓展了金刚石的应用领域;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促进了纳米金刚石的问世,使金刚石特殊性能得以发挥,引发了金刚石时代的到来。第六章,中国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国家尺度是学习场分析常用的尺度。中国金刚石行业发展与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密切相关,并且政府、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力量的作用十分明显。中国第一个金刚石成功合成得益于早期学者、专家对超高压高温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对金刚石合成机理、工艺及相关原理等科学研究的全面展开,则引发了20世纪80、90年代我国金刚石行业的突破创新,并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生产国;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压机大型化与合成工艺的进步,更是引发了行业的突破发展,金刚石行业开始向超硬材料强国迈进。总体上,超硬材料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十分依赖于科学研究与突破,行业创新具有科学驱动型特征,基于科学基础的分析性知识、一些重要的科学家及科研院所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已成为超硬材料生产第一大国,超硬材料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区域集聚与行业集中度较高。但整体上,国内产品同质化严重,还处于行业价值链的低端。第七章,科学型学习场与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技术创新。选取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园为案例,对小尺度科学型学习场的创新组织与地理模式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郑州超硬材料行业的发轫与形成得益于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这一技术极的力量,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从人才培养、技术溢出与扩散以及企业衍生等方面为郑州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与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产业园区的技术创新十分依赖于正式的研发,通过研发、技术进步来学习是企业实现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科研机构、行业知名专家(明星科学家)在企业的技术进步升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加强与大学、科研院以及行业的知识社区联系是这类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重点;产业园区的创新网络并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可以通过专家知识社区运行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企业研发的合作网络也具有跨越本地的特征;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与专利转让也不仅限于本地,在省外与国内都有分布,多尺度关系建构的特征十分显着。第八章,结论及展望。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创新不仅具时空情景敏感性的特征,更具有技术知识异质性的特征,有关地理空间对于创新发生的机制影响的研究需要结合具体的知识基础进行讨论;创新政策的设计需要谨慎的根据不同的产业知识基础而进行;(2)从知识创造的视角出发,知识创造与具体的场紧密相连,不同的知识类型的转化过程与不同的场联系在一起;(3)不同的知识基础与多元学习场密切相关,不同的知识基础与不同的学习场一一对应。理论上,存在着符号知识与创意型学习场、综合性知识与根植型学习场、分析性知识与科学型学习场、复杂知识与混合型学习场等拓扑联系。(4)超硬材料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较强的依赖于分析性知识,具有科学驱动型行业的特征;(5)科研院所等技术极是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创新与发展的关键力量,其在技术扩散、衍生企业、培训专业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园属于一个以分析性知识基础为主导的科学驱动型学习场,正式研发、依托科研院所的成果并与其保持紧密联系是其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并且创新的地理具有多尺度的特征。同时并针对论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要开展的进一步研究工作。

Selezneva Maria[10](2010)在《中俄高科技产业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和研发高新技术的单元集合体。高新技术产业是世界各国必争的战略制高点,它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及各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日趋深化的今天,国际经济合作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加强,能否有效地参加国际分工,扩大与其它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已成为决定一国经济发展态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和俄罗斯均在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家之列,所以发展高科技产业并建立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中俄两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中俄两国发展高科技合作不仅有利于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加强,而且对各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高技术产业和国际科技合作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并分析中俄高科技合作历史,在中俄重要合作领域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俄高科技合作现有的技术创新合作模式和合作机制体系。本文论述了中俄高科技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并预测了合作发展前景,提出了加强、升级双方合作的相关对策,包括中俄高科技合作的理念、领域和模式,及政府、企业和服务产业的相关对策等。

二、携手中国材料网发展中国超硬新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携手中国材料网发展中国超硬新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装饰LW网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探讨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电商理论
    (二)营销理论
        1.STP理论
        2.4 Ps营销理论
三、建筑装饰业现状和LW网发展历程
    (一)建筑装饰业现状
        1.建筑装饰市场及上下游产业链
        2.建筑市场公装和家装发展现状
        3.建筑装饰分类和材料划分
    (二)LW网发展历程
        1.LW网家居建材信息服务
        2.LW网的B2C模式
        3.LW网的O2O模式
        4.LW网的B2B模式
四、LW网营销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分析
        2.经济环境分析
        3.社会环境分析
        4.技术环境分析
    (二)行业环境分析
        1.主要竞争者分析
        2.潜在竞争者分析
        3.购买方议价分析
        4.供应商议价分析
        5.替代品分析
    (三)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1.LW网产品价值创造画布和市场机会
        2.LW网商业模式
五、LW网营销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营销现状
        1.产品状况
        2.价格状况
        3.渠道状况
        4.促销状况
    (二)营销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
        1.产品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价格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渠道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促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六、LW网营销策略优化
    (一)LW网在建筑装饰市场的STP定位
        1.市场细分
        2.目标市场选择
        3.市场定位
    (二)基于4P理论的营销策略优化
        1.产品方面
        2.价格方面
        3.渠道方面
        4.促销方面
    (三)保障措施
        1.财务保障
        2.组织保障
        3.流程保障
        4.文化保障
七、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3)协商民主视域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分析
    四、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协商民主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一、协商民主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剖析
        (一)协商民主
        (二)网络空间
        (三)命运共同体
        (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依据
        (一)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指导
        (二)继承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东方思想
        (三)吸收于西方全球网络治理的先进经验
    三、协商民主视域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
        (一)安全共同体
        (二)利益共同体
        (三)发展共同体
        (四)责任共同体
第三章 协商民主视域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意蕴
    一、网络空间治理日益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网络空间发展已经覆盖各个领域
        (二)各国对于网络空间治理愈加重视
        (三)全球网络空间危机亟待协力应对
    二、协商民主是推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一)协商民主有利于共商治理新标准
        (二)协商民主有利于共建合作新平台
        (三)协商民主有利于创立共治新机制
        (四)协商民主有利于共享创造新成果
    三、协商民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具有当代价值
        (一)丰富了网络治理的理论研究
        (二)推动了国际合作的进步发展
        (三)细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第四章 协商民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挑战
    一、网络空间安全受到威胁
        (一)网络空间便于联系,但网络犯罪难以打击
        (二)各国加强网络发展,但意识形态建设欠缺
        (三)新生力量发展快速,但新旧矛盾持续加深
    二、网络空间利益博弈不断
        (一)技术创新驱动加力但正形成垄断
        (二)数字经济增长加快但发展不平衡
        (三)数字政府愈加成熟但成效不明显
        (四)网络应用范围扩大但共享不充分
    三、网络空间价值冲突加剧
        (一)东西网络文化观念追求各持己见
        (二)各国网络发展政治诉求形成对抗
        (三)各地网络空间治理模式存在差异
第五章 协商民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路径
    一、促进共商:全面把握网络空间基本原则
        (一)坚持尊重网络主权与网络平等
        (二)坚持开放自由与稳定有序平衡
        (三)坚持与时俱进的长效治理方向
    二、扩大共识:积极搭建网络空间合作平台
        (一)建立共识:通过合作平台积极宣扬新思想
        (二)增进共识:通过加强与各国沟通增进互信
        (三)稳固共识:通过规范新原则促进共同遵循
    三、加强共建:广泛借助网络空间现有资源
        (一)加大网络技术支持
        (二)加快发展资金融通
        (三)建设信息丝绸之路
    四、谋求共治:推进建立网络空间国际规则
        (一)借助网络自身变革以重建制度
        (二)提升双边合作关系以刷新规则
        (三)强化多边协商机制以谋求共治
    五、协同共理:合力应对网络空间主要矛盾
        (一)保障网络空间安全有序
        (二)保证网络空间利益共享
        (三)保卫网络空间价值共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基于方志的四川电影发展研究(1949-199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1.1 四川地方志
        1.1.2 四川电影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方志电影材料研究概况
        1.2.2 四川方志研究概况
        1.2.3 四川电影研究概况
    1.3 研究意义
        1.3.1 方志中的电影资料研究为电影发展史的修写提供新史料
        1.3.2 为方志记载的电影资料提供借鉴
        1.3.3 开拓了电影文献研究的新领域
    1.4 研究理论
        1.4.1 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
        1.4.2 议程设置及使用与满足理论
        1.4.3 新电影史理论
    1.5 研究方法
        1.5.1 实地考察法
        1.5.2 文献研究法
        1.5.3 个案分析法
    1.6 课题创新性
        1.6.1 选题创新
        1.6.2 材料创新
第2章 基于方志的四川电影发展概述
    2.1 四川方志中的电影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四川电影
        2.2.1 电影制作
        2.2.2 电影发行
        2.2.3 电影放映
    2.3 电影政策环境概述(1949-1992)
        2.3.1 “十七年”间的电影政策环境
        2.3.2 “文革”间的电影政策环境
        2.3.3 新时期初期的电影政策环境
    2.4 方志记载电影资料的特点与问题
        2.4.1 方志记载电影资料的特点
        2.4.2 方志记载电影资料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四川电影管理发行机构研究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四川电影管理发行机构概述
        3.1.1 中国影片经理公司西南区公司
        3.1.2 四川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3.2 四川电影放映单位分析
        3.2.1 放映单位类型多样
        3.2.2 放映单位数量增长
        3.2.3 三种放映机器
    3.3 方志中的电影发行渠道
        3.3.1 方志中的电影发行
        3.3.2 三级管理机构的建立
        3.3.3 电影巡回队时期
        3.3.4 电影管理站时期
        3.3.5 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时期
    3.4 电影发行方式的演变
        3.4.1 计划排片
        3.4.2 自由选片
    3.5 结语
第4章 四川电影传播内容研究
    4.1 电影传播内容概述
        4.1.1 电影传播中的议程设置理论
        4.1.2 电影文本来源
    4.2 “十七年”电影分析
        4.2.1 影片数量变化
        4.2.2 影片制作单位分布
        4.2.3 影片来源
        4.2.4 影片类型变化
        4.2.5 影片剧本改编情况
        4.2.6 小结
    4.3 “文革”电影分析
        4.3.1 影片数量变化
        4.3.2 影片制作单位分布
        4.3.3 影片来源
        4.3.4 影片类型变化
        4.3.5 影片剧本改编情况
        4.3.6 小结
    4.4 新时期初期电影分析
        4.4.1 影片数量变化
        4.4.2 影片制作单位分布
        4.4.3 影片来源
        4.4.4 影片类型变化
        4.4.5 影片剧本改编情况
        4.4.6 小结
    4.5 科教片的放映
    4.6 结语
第5章 四川电影受众与传播效果
    5.1 电影传播的三种功能
        5.1.1 文化普及功能
        5.1.2 政治宣传功能
        5.1.3 娱乐大众功能
    5.2 “十七年”电影传播受众与效果
        5.2.1 露天的坝坝电影与简易放映场
        5.2.2 受众反馈舆论导向明显
        5.2.3 观影人数曲折上升
        5.2.4 影评方式单一
    5.3 “文革”电影传播受众与效果
        5.3.1 观影场所的“异化”
        5.3.2 观影人数呈“V”型趋势
        5.3.3 受众的失声与反抗
    5.4 新时期初期电影传播受众与效果
        5.4.1 革新的观影场所与完善的观影设备
        5.4.2 观影人数呈“倒V”趋势
        5.4.3 影评方式与内容的多样化
    5.5 结语
第6章 《峨影厂志》专题研究
    6.1 方志中的四川电影制作
    6.2 峨影的创建
        6.2.1 人员培训与援建
        6.2.2 基础设施的建设
    6.3 峨影的起步时期(1958-1962)
        6.3.1 大量拍摄新闻片与纪录片
        6.3.2 初露锋芒的故事片
    6.4 峨影的蛰伏时期(1963-1978)
        6.4.1 曲折的发展历程
        6.4.2 新闻片、纪录片、科教片的拍摄
        6.4.3 重新起步的故事片
    6.5 峨影的辉煌时期(1979-1992)
        6.5.1 逐渐没落的纪录片与科教片拍摄
        6.5.2 日渐成熟的故事片
    6.6 峨影创作风格
        6.6.1 战斗的现实主义
        6.6.2 凸显巴蜀地域文化
        6.6.3 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6.6.4 汲取文学作品营养
        6.6.5 传承戏曲艺术文脉
    6.7 结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方志文献类:
    着作类:
    学位论文类:
    期刊论文类:
附录
    附录一 :四川方志文献版本信息表
    附录二 :四川电影放映伊始录
    附录三 :峨影故事片汇总
    附录四 :四川省各市(州)部分电影院
    附录五 :四川电影部分期刊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汇桔网品牌扩展及品牌更新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
    1.4 预期贡献
2 相关理论概述及文献综述
    2.1 品牌营销相关理论概述
    2.2 知识产权相关理论概述
    2.3 知识产权领域品牌营销相关理论的发展概况
3 汇桔网发展现状分析
    3.1 国内知识产权概况
    3.2 知识产权行业分析
        3.2.1 知识产权是国家战略
        3.2.2 企业知识产权需求分析
        3.2.3 知识产权市场分析
        3.2.4 运用知识产权的意义
    3.3 汇桔网概况
        3.3.1 汇桔网基本情况分析
        3.3.2 汇桔网的目标市场分析
        3.3.3 汇桔网的相关业务
        3.3.4 汇桔网的SWOT分析
4 汇桔网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4.1 汇桔网品牌扩展策略
        4.1.1 产品线扩展策略
        4.1.2 品牌延伸策略
        4.1.3 多品牌策略
        4.1.4 新品牌策略
        4.1.5 合作品牌策略
    4.2 汇桔网品牌更新策略
        4.2.1 形象更新策略
        4.2.2 定位修正策略
        4.2.3 产品更新策略
        4.2.4 管理创新策略
    4.3 汇桔网品牌营销产生的影响
        4.3.1 使用品牌扩展策略带来的影响
        4.3.2 使用品牌更新策略带来的影响
    4.4 汇桔网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
        4.4.1 品牌扩展策略存在的问题
        4.4.2 品牌更新策略存在的问题
5 汇桔网品牌营销策略的改进建议
    5.1 品牌扩展策略的改进建议
        5.1.1 产品线扩展的改进建议
        5.1.2 品牌延伸策略的改进建议
        5.1.3 多品牌策略的改进建议
        5.1.4 新品牌策略的改进建议
        5.1.5 合作品牌策略的改进建议
    5.2 品牌更新策略的改进建议
        5.2.1 形象更新的改进建议
        5.2.2 进行定位修正或者品牌再定位的改进建议
        5.2.3 产品更新的改进建议
        5.2.4 管理创新的改进建议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科技创新支撑的资源型城市发展路径研究 ——以中国黑龙江省主要矿业城市和加拿大萨德伯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托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托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框架结构
        1.4.1 技术路线
        1.4.2 框架结构
    1.5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
    2.2 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
    2.3 小结
第3章 成矿系统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
        3.1.1 资源型城市的定义
        3.1.2 资源型城市的分类与数量
    3.2 系统理论
        3.2.1 一般系统理论
        3.2.2 地球系统—成矿系统—勘查系统
        3.2.2.1 地球系统
        3.2.2.2 成矿系统
        3.2.2.3 勘查系统
        3.2.3 地球系统—成矿系统—勘查系统—矿业开发系统
    3.3 资源诅咒假说
    3.4 生命周期理论
    3.5 可持续发展理论
        3.5.1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3.5.2 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5.3 强弱可持续发展理论
    3.6 循环经济理论
        3.6.1 循环经济理论起源
        3.6.2 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
        3.6.3 循环经济理论对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3.7 技术创新理论
    3.8 小结
第4章 科技创新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
    4.1 对技术创新理论的再思考和拓展
    4.2 创新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4.3 科技创新是内部动力
        4.3.1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析
        4.3.2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设计
        4.3.3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结果
    4.4 组织制度创新是外部助力
    4.5 资源型城市科技制度协同创新实现产业转型的路径
        4.5.1 资源型城市的周期特征和创新驱动机制
        4.5.2 科技创新挤出阶段
        4.5.3 技术研发阶段
        4.5.4 技术扩散阶段
        4.5.5 科技成果转化阶段
    4.6 小结
第5章 中国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
    5.1 基本概况
    5.2 存在的突出矛盾
        5.2.1 经济方面
        5.2.1.1 经济现状概述
        5.2.1.2 产业结构不平衡
        5.2.1.3 产业空间分布不集中
        5.2.2 人口方面
        5.2.2.1 人口现状概述
        5.2.2.2 人口外迁
        5.2.2.3 人力资本低
        5.2.2.4 工资收入低
        5.2.3 资源利用方面
        5.2.3.1 矿山企业小而分散
        5.2.3.2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
        5.2.3.3 产品附加值低
        5.2.4 科技生产方面
        5.2.4.1 科技投入水平低,创新驱动不足
        5.2.4.2 工艺技术和设备落后
        5.2.4.3 科技转化率低
        5.2.4.4 专业人才匮乏
        5.2.4.5 安全隐患突出
        5.2.5 环境方面
        5.2.5.1 环境污染
        5.2.5.2 水土流失
    5.3 资源型城市经济—人口收缩机制
        5.3.1 概况介绍
        5.3.2 资源型城市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5.3.3 资源型城市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
        5.3.4 机制总结
    5.4 资源型城市经济——人口收缩机制的计量分析
        5.4.1 识别经济——人口收缩
        5.4.2 经济——人口收缩分析
        5.4.3 数据与变量
        5.4.3.1 构造经济——人口变量
        5.4.3.2 选取地区收入差距指标
        5.4.3.3 选取集聚经济指标
        5.4.3.4 选取产业结构指标
        5.4.3.5 选取人力资本指标
        5.4.4 模型选择与估计
        5.4.4.1 选取模型
        5.4.4.2 模型介绍
        5.4.4.3 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5.4.4.4 模型的估计分析
    5.5 科技创新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发展经验借鉴
    5.6 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对资源型城市影响机理研究
        5.6.1 产业集群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要性
        5.6.2 科技创新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
    5.7 互联网+模式资源型城市发展途径研究
        5.7.1 企业科技创新推动资源产业集群系统发展
        5.7.2 互联网+煤炭产业集群的关键技术:“物数云智”
        5.7.2.1 物联网
        5.7.2.2 大数据
        5.7.2.3 云计算
        5.7.2.4 智慧矿山
        5.7.3 黑龙江省互联网+模式资源型城市发展路径
        5.7.3.1 创新优势集群发挥核心作用
        5.7.3.2 建设煤炭产业公共平台
    5.8 小结
第6章 科技创新对加拿大萨德伯里转型发展经验借鉴
    6.1 萨德伯里城市概况
    6.2 萨德伯里城市发展概况
    6.3 萨德伯里矿床的资源潜力
        6.3.1 成矿潜力
        6.3.2 资源潜力
    6.4 科技创新支撑下的深部找矿
        6.4.1 国外深部找矿对我国的启示
        6.4.2 科学理论创新支撑
        6.4.3 技术创新支撑
    6.5 科技制度协同创新视角下萨德伯里发展路径研究
        6.5.1 理念创新
        6.5.2 科技创新
        6.5.3 机制体制创新
        6.5.3.1 法律制度更新完善
        6.5.3.2 政府资金大力支持
        6.5.3.3 行业协会提供援助
        6.5.3.4 人才制度有力保障
        6.5.3.5 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6.5.3.6 重视配套基础设施
    6.6 现状
    6.7 小结
第7章 创新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发展路径研究
    7.1 发展理念创新
    7.2 矿业全产业链创新
        7.2.1 延长矿业产品价值链条,促进产品结构升级
        7.2.2 周密论证矿产资源潜力,保障链条源头供应
        7.2.2.1 开展深部探测,挖掘资源潜力
        7.2.2.2 改进选冶工艺,降低边界品位
        7.2.2.3 拓展思维模式,扩大资源范围
        7.2.3 重视发展矿业绿色经济,合理利用已有资源
        7.2.3.1 控制强度合理开发
        7.2.3.2 利用已有矿山设备
        7.2.3.3 挖掘现存地质资料
        7.2.3.4 拓展现有地下空间
        7.2.4 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深化特色旅游产业
    7.3 城市经济创新
        7.3.1 培育城市新兴接替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7.3.2 打造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形成集聚规模效应
        7.3.3 纳入区域统筹考虑安排,实现经济协同发展
        7.3.4 提前研判新兴城市定位,做好多元产业规划
    7.4 体制机制创新
    7.5 创新视角下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
    7.6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发展路径建议
    8.3 研究创新点
    8.4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7)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数据库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理论
        1.3.2 研究方法
2 现状调研
    2.1 综合性战略性新兴产业
    2.2. 新能源产业
    2.3 新材料产业
    2.4 新信息技术产业
    2.5 节能环保产业
    2.6 生物医药产业
    2.7 新能源汽车产业
    2.8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2.9 高校数据库
3 现状分析
    3.1 各产业分布
    3.2 功能定位
    3.3 主办单位分布
    3.4 建设时间分布
    3.5 服务类目
    3.6 信息资源特性
        3.6.1 排列方式
        3.6.2 技术格式
        3.6.3 共享性
        3.6.4 便捷性
        3.6.5 关联性
4 研究结论
    4.1 产业层面
    4.2 数据库层面
5 发展对策与建议
    5.1 丰富建库类型突出产业特色
    5.2 完善网络数据库信息资源服务能力
    5.3 智能化网络数据库评价功能
    5.4 搭建交互式决策服务模块平台及推送服务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价值网的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及其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及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价值网络理论的研究综述
        1.4.2 集群创新的研究综述
        1.4.3 研究综述的评述
第二章 价值网络与集群创新相关理论
    2.1 价值网相关理论
        2.1.1 价值链理论
        2.1.2 价值网理论
        2.1.3 价值网与价值链的区别
    2.2 集群创新相关理论
        2.2.1 产业集群创新
        2.2.2 集群创新系统
        2.2.3 集群创新系统分析模型
第三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机理研究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的动因
    3.2 集群创新网络结构
        3.2.1 创新主体网络
        3.2.2 资源要素网络
        3.2.3 科技创新网络
        3.2.4 创新环境网络
    3.3 集群创新的作用机理
        3.3.1 资源共享与能力互补机理
        3.3.2 集体学习机理
        3.3.3 合作信任机理
        3.3.4 三种机理之间的关系
    3.4 集群创新网络演化发展过程
        3.4.1 网络结网阶段
        3.4.2 网络形成阶段
        3.4.3 网络成熟阶段
        3.4.4 网络更新阶段
第四章 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现状及发展模式
    4.1 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现状
        4.1.1 产业集群分布
        4.1.2 集群创新成果
        4.1.3 各产业发展现状
    4.2 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模式
        4.2.1 轴轮式产业集群创新
        4.2.2 多核式产业集群创新
        4.2.3 网状式产业集群创新
        4.2.4 混合式产业集群创新
第五章 基于价值网的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5.1 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网结构模型
        5.1.1 外部价值网络
        5.1.2 内部价值网络
        5.1.3 价值网结构模型
    5.2 价值网的动力机制
        5.2.1 非零和博弈模型
        5.2.2 形成价值网的条件
        5.2.3 节点企业加入价值网的动力
    5.3 价值网的构建过程
        5.3.1 制定价值网的发展目标
        5.3.2 评估和筛选主体企业
        5.3.3 挖掘和提升主体企业的核心能力
        5.3.4 加强和改善主体企业之间的关系
        5.3.5 制定价值网的约束和规则
    5.4 基于价值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六章 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估—以上海生物制药产业为例
    6.1 上海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现状
        6.1.1 浦东张江“药谷”
        6.1.2 徐汇枫林生命科学园区
        6.1.3 南汇上海国际医学园区
        6.1.4 青浦工业园区
        6.1.5 奉贤星火开发区
    6.2 上海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框架结构
        6.2.1 创新主体网络
        6.2.2 科技创新网络
        6.2.3 资源要素网络
        6.2.4 创新环境网络
    6.3 基于AHP-DEMATEL的上海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估
        6.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权重的确定
        6.3.2 基于AHP的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
        6.3.3 基于DEMATEL的评价指标影响度分析
        6.3.4 综合影响度的计算
        6.3.5 集群创新能力评估
第七章 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7.1 政府投融资机制尚未完善,服务体系普遍不全
    7.2 园区痕迹未净,集群化程度普遍不高
    7.3 企业依赖引进尚浓,自主创新普遍不足
    7.4 中介机构作用尚未发挥,金融中介发展不足
第八章 提升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8.1 政府方面
        8.1.1 形成多元化的集群创新政策
        8.1.2 加快建立共性技术平台
        8.1.3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8.2 园区方面
        8.2.1 完善集群创新园区内部服务设施系统
        8.2.2 明确集群创新园区动态定位
    8.3 企业方面
        8.3.1 发挥领先企业的引领辐射作用
        8.3.2 完善价值网生态系统
        8.3.3 建立集群创新研发创新体系
    8.4 中介组织方面
        8.4.1 发挥金融机构的助推作用
        8.4.2 建立中介信息体系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知识基础、学习场与技术创新 ——以超硬材料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形势下知识经济和创新成为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1.1.2 技术学习与创新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1.1.3 技术追赶与创新模式表现出较强的技术知识异质性特征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1.5.1 资料搜集
        1.5.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综述
    2.1 创新思想的演化
    2.2 经济地理学技术学习与创新的视角变迁
        2.2.1 新区域主义的兴起与地域创新模型
        2.2.2 外部/全球联系、跨区网络与技术学习与创新
        2.2.3 全球-地方联结与技术学习与创新
        2.2.4 小结
    2.3 技术、技术体制与创新
        2.3.1 技术与技术体制
        2.3.2 技术体制与创新模式
        2.3.3 技术体制与技术追赶
        2.3.4 小结
    2.4 知识基础与创新
        2.4.1 知识基础
        2.4.2 知识基础与创新
        2.4.3 小结
    2.5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主流的空间化学习创新理论
        3.1.1 区域(空间)视角下的新产业区及相关理论
        3.1.2 网络视角下的全球价值链/生产网络及相关理论
    3.2 学习场理论
    3.3 知识基础理论
    3.4 理论整合与分析框架
        3.4.1 框架构思
        3.4.2 分析的维度
        3.4.3 分析的焦点
    3.5 本章小结
4 知识基础与学习场的理论建构
    4.1 从物理场到学习场:场的思想演变
    4.2 学习场:多尺度性与多元性
    4.3 知识基础与创新
        4.3.1 意会知识与地域创新模型
        4.3.2 知识基础与空间创新
    4.4 知识创造与场理论
        4.4.1 SECI 过程与知识创造
        4.4.2 知识创造、SECI 与 Ba
    4.5 学习场的多元性与多尺度性
        4.5.1 符号性知识与创意型学习场
        4.5.2 综合性知识与根植型学习场
        4.5.3 分析性知识与科学型学习场
        4.5.4 知识复杂性与混合型学习场
    4.6 本章小结
5 世界超硬材料行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5.1 超硬材料产业的行业特征
        5.1.1 典型单一的产业链类型,各环节的专业化分工程度高
        5.1.2 小行业、大用途,具有工业的牙齿之称
        5.1.3 行业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5.1.4 各环节附加值与地理分布不同
    5.2 超硬材料行业的全球格局
    5.3 超硬材料合成技术发展史与世界超硬材料产品创新
        5.3.1 近代科学知识与人造金刚石合成
        5.3.2 气相沉积合成技术与金刚石薄膜的兴起
        5.3.3 纳米技术与纳米金刚石的问世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超硬材料行业技术创新与发展
    6.1 科学研究与中国超硬材料行业技术创新
        6.1.1 科研院所与中国人造金刚石合成及工业化生产
        6.1.2 科学研究全方位展开与超硬材料行业产品创新
        6.1.3 合成设备、工艺进步与金刚石行业突破创新
    6.2 超硬材料行业发展的国内图景
        6.2.1 已成为超硬材料生产第一大国
        6.2.2 较为完善的超硬材料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6.2.3 区域集中与集聚现象明显
        6.2.4 行业集中度高,呈现寡头竞争格局
        6.2.5 产品同质化严重,处于行业价值链的低端
    6.3 本章小结
7 科学型学习场与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技术创新
    7.1 郑州高新区概况与发展
        7.1.1 地理与区位
        7.1.2 高新区建立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7.1.3 高新区的发展现状与成就
    7.2 郑州超硬材料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7.2.1 技术极的推动与郑州超硬材料行业的发轫
        7.2.2 初级要素优势与郑州超硬材料行业的发展
        7.2.3 市场需求拉动与超硬材料行业的飞速发展
        7.2.4 政府的政策扶持与超硬材料行业的壮大
    7.3 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发展
        7.3.1 区内企业聚集及规模优势明显
        7.3.2 区内企业各具特色,产业链条完善
        7.3.3 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区域创新环境初显
        7.3.4 中心地位突出,信息资源丰富
    7.4 科学型学习场创新的组织与地理模式: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研究
        7.4.1 大学(科研机构)、解析知识与创新
        7.4.2 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的技术极
        7.4.3 技术极-企业知识流动机制与高新区超硬材料行业创新
        7.4.4 科学型学习场的创新机制
        7.4.5 科学型学习场的地理模式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致谢

(10)中俄高科技产业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1.2 论文的写作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中俄高科技产业合作状况分析
    2.1 中俄高科技产业合作历史
        2.1.1 中苏高科技合作
        2.1.2 中俄高科技合作
    2.2 中俄高科技产业合作领域
        2.2.1 军事高科技合作
        2.2.2 核能及新能源高科技合作
        2.2.3 宇航技术合作
        2.2.4 生物技术合作
        2.2.5 新材料技术合作
    2.3 中俄高科技产业合作的机制
        2.3.1 中俄高科技合作中的政府
        2.3.2 中俄高科技合作中的科研单位
        2.3.3 中俄高科技合作中的企业
        2.3.4 中俄高科技合作的园区建设
    2.4 中俄高科技产业合作组织模式
        2.4.1 联合研发模式
        2.4.2 研究公司模式
        2.4.3 委托-代理制合作创新模式
        2.4.4 合资企业模式
        2.4.5 科技园区孵化器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俄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制约因素和发展前景
    3.1 中俄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制约因素
        3.1.1 双方缺乏规范的协调机制
        3.1.2 中俄高科技合作融资方式的问题
        3.1.3 中俄高科技合作缺乏复合型人才
        3.1.4 缺乏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和有效合作的孵化基地
        3.1.5 中俄高科技合作的服务体系不健全
        3.1.6 中俄高科技合作特殊领域存在的其他制约因素
    3.2 中俄高科技产业合作的发展前景
        3.2.1 中俄高科技合作的有利因素
        3.2.2 中俄高科技合作前景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促进中俄高科技产业合作发展对策
    4.1 正确认识两国高科技产业合作
    4.2 确立双方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
    4.3 确定不同时期两国重点合作领域及项目
    4.4 建立多元高科技产业合作模式
        4.4.1 以引进技术为内容实现二次开发的合作模式
        4.4.2 以交流互访为内容实现联合研发的合作模式
        4.4.3 实现高技术及高科技产品产业化的合作模式
    4.5 建立政府间长期合作机制
        4.5.1 通过建立并完善专门协调机制为中俄高科技合作提供组织保障
        4.5.2 加强政府控制功能
        4.5.3 政府要加大合作资金方面的支持
    4.6 充分发挥中俄高科技产业合作的企业主导作用
    4.7 加强相关支持产业及服务功能建设
        4.7.1 中俄高科技合作的金融支持
        4.7.2 中俄高科技合作的咨询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4.7.3 中俄高科技合作的相关法律建设
    4.8 复合型人才建设
    4.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携手中国材料网发展中国超硬新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装饰LW网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闫学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协商民主视域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研究[D]. 付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4]基于方志的四川电影发展研究(1949-1992)[D]. 白红丽.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5]汇桔网品牌扩展及品牌更新策略的研究[D]. 车迪.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6]基于科技创新支撑的资源型城市发展路径研究 ——以中国黑龙江省主要矿业城市和加拿大萨德伯里为例[D]. 李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6)
  • [7]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数据库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雯倩.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8]基于价值网的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及其提升对策研究[D]. 张娜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4)
  • [9]知识基础、学习场与技术创新 ——以超硬材料产业为例[D]. 吕可文. 河南大学, 2013(12)
  • [10]中俄高科技产业合作研究[D]. Selezneva Maria.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携手中国材料网,开发中国超硬新材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