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生成研究资料

汉字生成研究资料

一、汉字发生研究材料论(论文文献综述)

肖可意[1](2021)在《汉越语言接触背景下的越南语言规划史研究(公元前221年-1945年)》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我国重要的邻国之一和汉字文化圈的重要一员,越南与中国拥有两千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史,直至今天,这种交流与合作仍未中断。历史上,伴随着两国诸多领域的密切交流,汉语与越南语也发生了较为全面的接触,其结果是越南语受到汉语的多方面影响,越南语的语音、词汇乃至语法等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如越南语声调的变化,汉越词的产生等,尤为重要的是,汉字成为越南的官方文字。随着汉语与越南语在语言接触层面上的广度与深度的不断增加,越南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一定的政策或措施来调整和规范汉语书面语或汉字的使用,越南官方或知识分子中的精英阶层,也开始思考采取一定的手段来调整汉字与越南民族文字的关系。这就形成了古代越南语言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汉越语言接触成为越南语言规划的重要背景,越南的语言规划内容主要围绕汉字与越南本民族文字如何使用、如何协调展开。无论是从中国学术界还是越南学术界来说,对汉语与越南语的语言接触研究成果数量较为丰富,但缺少对越南语言规划史的梳理,而历史上越南的语言规划又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汉语汉字在越南的使用情况。本文从汉语、越南语的语言接触入手,梳理在汉越语言接触的大背景下,古代越南语言规划的主要目的及内容;梳理越南语言规划过程中,越南如何规范汉字以及越南民族文字(喃字、国语字)的使用,如何一直维持汉字的官方语言地位,如何协调汉字与越南民族文字——喃字、国语字的关系。期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汉字在越南的传播与使用,更好地了解伴随着汉语汉字,中国文化如何在越南传播并且生根发芽。同时,通过对越南语言规划史的梳理,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中越语言文化关系如何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继续发展,汉语如何在越南进一步传播。本研究在简要介绍越南史、越南语的基础上,首先分析汉语与越南语的语言接触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汉语与越南语语言接触的历史,不同历史时期汉越语言接触对越南语的影响;其次,作为本研究的重点部分,论文将按照越南历史分期(北属时期、李朝、陈朝、后黎朝、阮朝),对越南各个历史时期(截止到1945年)的语言规划做较为详尽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越南主要历史时期的语言本体规划和语言地位规划,语言规划的领域,语言规划的影响等;最后,在梳理完越南主要历史时期的语言规划史后,本文将总结越南语言规划史带来的启示。本文共分七章,各章主要内容是: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重点是对与本文相关的语言接触、语言规划理论进行文献综述与理论梳理。第二章主要介绍越南、越南语以及汉越语言接触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是对越南人文、地理以及历史进行简单地介绍,同时介绍越南语的简单情况,重点是汉语、越南语在语言接触层面的简单历史,汉语对越南语的影响。本章我们将明确汉越语言接触是古代越南进行语言规划的重要背景,随着汉越语言接触程度的变化,越南的语言规划也会相应地进行调整。第三章主要介绍越南北属时期语言规划的基本情况。北属时期,汉语、越南语的语言接触范围、领域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越南语在与汉语的接触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北属时期越南为我国封建王朝的地方郡县,其语言规划的主要内容在于汉字、汉文化的推广,基本政策与我国封建王朝一致。在此期间,中原王朝派驻越南的地方官吏发挥了主体作用,他们无一不在教育领域强调汉字教育的核心地位,同时在北方移民、儒学以及佛教道教南传的背景下,汉字逐渐在一千余年的时间里得以传播和推广,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汉文化也在越南生根发芽。第四章主要介绍越南李朝、陈朝的语言规划。自公元968年丁朝建立,越南结束了北属时期,进入到封建自主阶段,李朝、陈朝是越南封建自主阶段前期十分重要的朝代。在这一时期四百余年的时间里,汉语与越南语的接触主要体现在汉字上,汉语、越南语在口语层面基本脱离大范围的接触,越南语语音基本定型,汉语借词大量保留在越南语中。在此背景下,其语言规划的内容主要是确定汉字的官方文字地位,规定汉字的使用范围和领域;开科取士,汉字读写、运用能力成为越南国家选拔人才的核心指标;伴随着汉字官方文字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儒家文化也逐渐成为越南的主流文化。李朝时期,越南民族文字喃字诞生,陈朝时喃字使用范围开始扩大,如何规范使用喃字也是这一时期越南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第五章主要介绍越南后黎朝的语言规划。后黎朝是越南历史上较为强盛的朝代,在越南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汉语越南语的接触仍然主要体现在汉字上,但这一时期,儒家文化全方位地渗透、影响到越南的各个领域。这一时期越南的语言规划内容主要是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文化各领域汉字、喃字使用的规范化,汉字官方语言地位的进一步巩固。第六章主要介绍越南阮朝的语言规划。阮朝是越南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其语言规划基本延续前朝的政策和内容,但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阮朝的语言规划也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一时期汉越语言接触仍然是汉字之间的接触,汉语的语音、语法对越南语已基本无影响,但汉语借词——尤其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的汉语新词开始进入越南语的词汇系统。越南阮朝面对的是西方殖民体系之下、清王朝实力日渐衰微的国际形势,其语言规划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汉字官方文字地位受到巨大挑战,喃字使用范围日趋缩小;在法国殖民势力的大力扶持下,越南国语字诞生,并且在法国殖民当局的推动下,国语字迅速渗透到政府、教育、传媒等各领域,并逐渐得到越南普通民众、知识分子的接收,最终在越南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大力推动下,国语字最终取代汉字、喃字,成为越南人民使用最广泛的文字;1945年,越南国语字正式取代汉字,成为越南新政府的官方文字。第七章主要讨论古代越南语言规划带来的启示。越南是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国家之一,其语言规划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汉字文化圈国家语言规划的特点。越南语言规划史的启示有:汉越语言接触是越南语言规划的重要背景,对语言的“不系统规划”也是一种规划,汉字和汉语书面语的规划是汉字文化圈国家语言规划的主要内容,语言规划应该能够实现文化的传承。从实践的结果来看,越南的语言规划较为成功,越南文字的拼音化虽然会给越南的古今文化传承带来困扰,但国语字的创制客观上也起到了文化传播的目的,对提高越南人民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越南的语言规划史,同时也是研究中越的语言文化交流史,研究汉字文化圈内汉字流播的规律和特点,对当今的汉语国际推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元成[2](2021)在《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代器物铭文是指传世和出土的刻铸在汉代器物上的文字。铭文与墨书不同,墨书指书写在器物上的文字。由於铜镜铭文具有较强的美化性和装饰性,需专门考察。墨书、铜镜铭文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只是根据需要,文中个别之处或涉及墨书与铜镜铭文。本文旨在以汉代器物铭文为主要研究材料,对其中的异体字进行考察,总结分析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类型和特点,说明汉代器物铭文在汉字构形演变中的地位与作用。异体字是指在一个稳定文字系统内变异的构形,它们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并且读音相同或相近。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一套由构形成分组成的、不断变化和协调的构形机制。笔画、构件是常见的构形成分。根据构件功能的一致性,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分别为构件简省与增繁的异体字、构件位移的异体字、构件替换的异体字。构形变异为异体字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动态演进的、复杂多变的文字。构形成分是携带意义的、按照一定层次从构形中离析出来的构形要素,它们的功能各异,彼此相互影响。构形成分在汉代器物铭文构形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构形调节和完善。依据异体字构件数量的一致性,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可分为构件简省的异体字、构件增繁的异体字;根据异体字构件组合关系的共性,可分为构件相对位置改变而同一构件方向没有变化的异体字、构件相对位置没有改变且同一构件方向变化的异体字、构件相对位置改变且同一构件方向调换的异体字;参照异体字构件形态的更替,可分为形声字、双声字、部分是形声字而部分是双声字、非形声字构件替换的异体字。这三种异体字分别在数量、组合关系、形态等构件功能上较一致。从构件功能一致性出发对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分类是可行的。变异为异体字产生提供了必要途径,变异构形与原来构形所表示的词或语素义相同是形成异体字的基础。变异影响构形。构形成分变异引起构形趋异和类同,类化、音化是两种不同的变异过程及变异结果。类化主要表现为字内类化和字际类化。音化促进非形声字向形声字、形声字向双声字或与原来构形有别的形声字转变。与原来构形所表示的词或语素义不同的类化、音化构形不是异体字构形。异体字由构形变异产生,异体字不是汉字构形变异的唯一结果。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是动态演进的文字,构形成分的调整和运行影响构形关系。器物铭文文字的形态和结构从早期汉字构形演变而来,与汉代文字构形密切相关,这体现了构形的历史演进和承袭更新。所以,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构形关系既包含同一历史时期使用的汉字构形关系,又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构形的传承和演变关系,这展示出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历时传承和共时认同。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语的字词关系。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类化字存在部分交叉,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笔画与构形里的饰笔、借笔或有重叠。这些问题也体现了异体字构形复杂和多变。

杨柳[3](2021)在《楚系简帛文字“同义形符替换”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关超[4](2020)在《感觉影像的知识本质辩护》文中指出关于视觉的哲学问题历来都是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然而,传统的知识论哲学一直都没有真正找到人类如何通过视觉获得知识的答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视觉技术的普及让大众日益陷入了视觉信息的大爆炸之中,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视觉及其衍生物具有不可估量的认知作用和社会功能。但视觉认知的本质、具体的发生机制、科学的解释方案等问题都还不甚清晰。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视觉的哲学考察和哲学评价变得越来越紧迫,正在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选择感觉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因为视觉感觉是视觉发生的最初阶段,比视觉经验还要更早,其结果被呈现为一种在场的影像。影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更强调视觉感觉发生时所具有的那种即时感和现场感,是视觉感觉活动的直接对象,也包含了外在视觉对象所拥有的真实属性。而与影像类似的图像、意象、图式等内容,都是由影像派生而来,所以只有选择感觉影像才能真正实现对视觉的完整考察。知识论作为哲学的基本论域之一,从感觉影像出发的知识论研究对主体、哲学、科学等不同维度的认知价值,具有最大化的统摄效力。为此,本文确定了视觉感觉影像在知识论研究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即在传统知识论研究中,感觉影像的认知价值没有得到前人的普遍认同,特别在哲学的语言转向和科学实在论的兴起之后,感觉影像因为主流哲学对语言和科学拥护,而被认定为没有逻辑属性的非概念性感觉材料。这是本文不能同意的。如果这种反对是正确的,那我们将无法解释心灵如何能获得关于真实世界的知识之问题,人类知识系统的客观性也会面临被丢失的威胁。故而有必要重新审视视觉感觉及其影像在知识论证中可能发挥的认知功能,这样不仅能使人清晰明白地了解视觉的认知机制,还能保护人类知识的根基不被动摇。故此,本文立足于康德直观理论和当代概念论理论,讨论了感觉影像在定义问题中存在的分歧和混乱,从词源学的角度界定了影像概念的应有之意;之后,尝试对感觉影像可能具有的认知功能进行了哲学论证,重点分析了影像的概念性特征和逻辑性本质,对感觉影像在科学知识系统中的框架基础地位进行了辩护;回应、答辩了感觉影像在传统哲学中可能遇到的理论争议,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自笛卡尔以来,大部分讨论视觉的哲学家都区分了视觉在不同认知阶段中的不同表征,可能是缺少关注的原因才导致了Image概念的混乱,且要理解其真正的概念需要建立在相关论点的本体论基础上才能实现。影像不仅是人类与世界直接接触的重要媒介,其内部本质也是包含了理性运作的概念性命题内容,正常的感觉主体可以直接通过感觉影像对世界做出客观判断。(2)感觉影像及其技术性的延伸所具有的逻辑性应用价值,已经体现在现代科学理论研究的观察、确证和交流等步骤中,感觉影像的直接认知能力为这些应用的可靠性奠定了基础。在科学中,影像不仅承担着意义的表征功能,还为科学理论的整体系统提供了方法论的框架基础。(3)虽然影像的知识论价值在传统哲学的语境中没有被广泛接受,但从朴素实在论的本体论立场出发的感觉影像,可以合理地为自身提供有效的哲学辩护,这种辩护立足于博物式自然主义观念,以还原论和非还原论的论战、他心可知和不可知的争论、心灵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为切入口,反驳了来自物理主义和科学自然主义的理论批判,论证了感觉影像在主流哲学语境中依然具有合法的认识论地位。总之,视觉感觉影像,是感受性的、现象性的、逻辑性的认知存在,从它出发,可以更新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可以夯实我们的知识根基,还可以在科学哲学层面服务于哲学思辨和科学推理,从而实现影像、主体、哲学和科学的多赢。

刘影[5](2020)在《20世纪转注学説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的转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20世纪学者们对转注研究的意义存有异议,或认为转注研究已经过时,或认为它无足轻重。其实,文字学史无法回避转注问题,文字学理论也以转注学説为重要源头之一。就20世纪转注学説的研究现状而言,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目前没有出现专门对20世纪“转注”学説进行全面研究的论着。对专人专书中转注学説的研究而言,存在研究面狭窄、不够深入的问题;而对转注学术史的研究而言,其研究广度深度有待於扩展和挖掘。因此,本文旨在对20世纪的转注学説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整理,梳理出转注观点的承继脉络,总结其研究特点。这不但可以让学术界更清楚地把握20世纪的转注观点及其发展,有利於进一步研究转注问题,也为转注学术史的研究奠定重要基础,也有助於完善六书理论,还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汉字和汉语的关系,为“六书”学术史以及汉语文字学史的研究贡献力量。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全面搜集20世纪的转注研究材料,并进行筛选。其次,分析各种观点,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并进行客观描述。再次,探究各观点的异同。并从历时的角度分析各观点的来源及发展。最後,评论此时期转注研究成就和不足、继承和影响。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法、多学科相交融法等研究方法。本文从转注学説分类述评、转注性质、总体评价等三部分对20世纪的转注学説展开论述,其主要观点如下:一、在对20世纪转注学説进行分类述评方面,从转注所涉字的字际关系和转注字的发展过程入手,把20世纪的转注学説分为形体构造类、意义关系类、音义关系类、形音义关系类、其他类等五大类。其中,“形体构造类”包括“部首统领説”“改字説”“合体部首説”“重文説”“形体变转説”等五小类观点。这几类主要以文字的形体为主讨论转注,间及字义。“意义关系类”包括“意同説”“同部同义説”“引申説”等三类观点。这几类主要以不同文字之间的意义关系为主体讨论转注,有的也指单个文字的不同意义之间的关系,某些观点涉及字形问题。其中,“意同説”可以细分为“互训説”“同义説”“同意説”“同意连用説”等四个小类。“音义关系类”主要指“同源孳乳説”,该观点多把语言研究和文字研究相结合,认为语言的变化造成了文字的孳乳或变易,形成了转注字。“形音义关系类”包括“形音义综合説”和“加注形符声符説”两类观点。其中,“形音义综合説”可以细分为“同部同源孳乳説”和“形通音近义同説”,它们是从文字三要素出发,认为转注相关字的形音义均要相同或相近;“加注形符声符説”可以细分为“加注形符説”“加注声符説”“加注形符、声符説”,它们是从文字发展角度出发,认为转注字是在原字形的基础上加注形符或加注声符而成,这样加注前後的两个字在形音义上往往相关。“其他类”是除以上四大类之外的观点,如兼书説、复辅音声母分化説、同形分化説等,均为新角度的阐释。以上各类每一类都详细阐释了代表性观点(含其影响),鉴定观点价值,分析各家观点的异同,追溯其首创者及承继关系,最後进行总体评析。最後指出:20世纪的学者研究转注,不仅仅是为了探求许慎转注之原意,更多的是借转注之名,阐发其对汉字形、音、义以及汉字与汉字之间关系的看法。以上观点中,“同部同义説”“音义关系类”“形音义关系类”数量众多,代表了转注研究的总趋势。从许慎定义以及“六书”的系统性来看,每种观点均有其合理之处,又有不合理的地方,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观点得到普遍认可的原因。二、在“六书”和转注的性质梳理部分,分为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在六书性质方面,得出20世纪的三个新认识:1.从“六书”功用看,共有造字法説、用字法説、识字法説三类观点,而後者是新观点。我们认为,识字法説是从“六书”的功用上来看的,并没有从文字发生发展的根本上探讨“六书”之本质。2.从字词关系看,不少学者从文字记词的角度认为“转注”是一种“写词法”。我们认为这也回避了“六书”的本质。3.四体六法説,此説是对造字法説和“四体二用”説的中和説法。其次,在转注的性质方面,本文整理出三类观点:转注为造字法,转注为用字法,转注非造字法、亦非用字法。由此可见,20世纪的学者试图调和以前学説的矛盾,逐渐走出传统的用字法和造字法説的藩篱,从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以及“六书”功用上探讨,这也是此阶段研究的一大进步。三、20世纪的转注学説,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采用了众多新视角。如从古文字材料、音韵学理论等等多个角度研究。2.提出了众多转注新观点。如张汝舟的“重文説”等。这都丰富了转注的内涵。其不足之处表现在研究求奇、不深入彻底、不系统,以今律古、人云亦云等五方面。目前我对材料的搜集以及对各家观点的评价尚不足,需进一步补足和研究。

杨舒方[6](2020)在《中韩小学中段母语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中国统编本和韩国国语教科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母语,在个体生命初期便深深植根在个体认知中,是个体生命中印象最深刻、使用最自然、频次最高的语言,故母语教学一直处于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中心。母语教科书是母语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凭借,学生学习最直接的物质载体。在基于中国与韩国同处东亚文化圈且两国母语教科书具有理念同质化和中韩两国母语课程标准对各自母语教科书编写要求有相近性的基础上,加之韩国在摆脱过去困窘的经济状况后,在不断尝试着中西方文化的结合的道路上,其形成独特的教育经验和成果是值得别国学习和借鉴的。充分比较并分析中韩两国母语教科书编写的共性与差异性,从长远角度来看,这对中国未来母语课程开发优质教科书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中国于2019年秋季全面投入各级学校使用的统编本语文教科书和韩国最新修订且正面向全体学生使用的国语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小学第二学段三、四年级共8本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中韩两套母语教科书的比较研究,按照外部与内部分类,从编排设计和内容要素构成系统两个大方面进行。其中编排设计方面从教科书的基本框架、页面布局、段落分布和插图适切性几个方面开展比较研究,内容要素构成系统则主要选取了教科书的助读系统、选文系统、练习系统、知识系统四个组成系统分别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韩小学中段母语教科书的编写理念、培养目标、教育方法的差异也逐渐显露出来。研究发现,中韩小学中段两套母语教科书的共性首先体现在教科书语言都积极贴近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其次教科书内容都体现出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另外母语课程内容中积极融入与自然科学相关内容,反映了超学科学习的理念。差异性其一体现在编排体例上,中国统编本语文教科书突出一致性,韩国国语教科书呈现出多样性;其二体现在选文内容方面,中国统编本人文性凸显,韩国国语教科书中以工具性文本占据主体;其三反映在练习系统上,习题的设置统编本主要服务于强化文学体验,韩国国语教科书则立足于习题对语言输出的作用,即实用性。在明晰中韩两国小学第二学段母语教科书的异同后,中国母语教科书的优势也有所展露,即编写体例清晰、版面设计简洁、语言诗意化文学美感强,选文内容含量丰厚。比照韩国母语教科书的优势部分来看,中国母语教科书未来可考虑在提高编写体例的艺术性、加强单元组织的效用、插图选用适切性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等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目的并不在于通过比较,进而评判出两套母语教科书孰优孰劣。而是希望通过对选取来自两个不同国家,且各有一定研发和使用基础的母语教科书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梳理出各自的编排经验和特色,从差异中寻求更优、更科学的母语教科书编写样式。希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为中国母语教科书研发提供参考和帮助。

王晓美[7](2019)在《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是指吴越文化圈各国(本文主要包括吴、越、徐、锺离四国)之人在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从时间范围上说,它涵盖了从西周成王世到楚灭越之际的这一历史阶段;从内容上说,它包括确定无疑的吴越文化圈列国铜器和根据出土地、铭文字体、器型等参考点合理推测其国别属吴越文化圈的铜器铭文。目前已发表的吴越文化圈列国铜器有380件,本文对这些铜器铭文进行了逐一地梳理,并在此基础之上编制了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史料索引表,这将爲学界提供一部较爲全面的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汇编着录、铭文释读以及史实考证等方面的参考资料。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吴越文化圈的内涵、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篇章结构、本文的研究方法、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的研究概况。第二部分是对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的整理与研究,主要分爲吴国金文的整理与研究、越国金文的整理与研究、徐国金文的整理与研究、钟离国金文的整理研究、存疑器的整理研究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史料索引,主要将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中所见的国名、地名、职官名、人名、铜器自名、战争、通婚情况等史料进行了搜集与整理,并在此基础之上作了史料索引表。

郑杰[8](2017)在《韩国语作格动词研究》文中指出“作格动词”最早是Perlmutter(1978)在“非宾格假设”中提出的,主要是指不及物动词中,不改变自身形态,同一个名词论元既可以做及物动词宾语又可以做不及物动词主语的一类动词。20世纪70年代,韩国学者开始关注作格研究,针对韩国语的作格性、作格相关句式、作格动词等展开了丰富的研究。有关作格动词的研究中,涉及内容多是用来解释其他语法现象,以作格动词本身为对象的研究并不多,并且这些研究比较宏观,缺乏细致的描写,系统性的研究尚未发现。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全面系统地研究韩国语作格动词的形态、句法、语义特点及其类型学特征。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从类型学的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借鉴了类型学“蕴含关系、标记性、语法等级、典型范畴”的理念以及类型学对动词的考察维度,如反身、可控、领属等参项。理论上,本文还采用了轻动词理论、词汇化模式理论等考察和解释作格动词的句法、语义现象。本文在厘清作格动词与非宾格动词、中间动词、中立动词、两用动词、两面动词的区别和联系基础上,以深层语义为标准对韩国语动词体系进行了重新分类,主要分为非宾格系列和非作格系列,作格动词属于非宾格系列下位分类,按照论元配置再分为一元作格动词、二元作格动词,由此确立了作格动词在动词体系中的地位。根据前面对概念的梳理,本文界定了“典型的”作格动词,提出了韩国语作格动词的识别标准。第一条标准是句法标准,即满足“NP1(?)+NP2(?)+V----NP2(?)+V”的交替。第二条标准是语义标准,即先用“(?)”验证,如果不能通过再用“-(?)”验证,第一条和第二条需要同时满足。按照这一识别标准,本文对韩国语所有动词进行了穷尽性的筛选,共计909个作格动词,并将筛选出的动词先按照形态进行了分类,分为“(?)类”、“拟声拟态(?)类”、“汉字词(?)类”共三类。再按照语义进行分类,根据是否具有反身性分为反身性作格动词和非反身性作格动词,再根据是否具有致使性分为致使性作格动词和非致使性作格动词(即遭受性作格动词)。通过对作格动词的形态、句法、语义研究我们发现,形态特征上,“(?)类”在构词方式上,既有派生也有合成,“拟声拟态(?)类”属于“叙述性副词+轻动词”的合成动词,“汉字词(?)类”属于“叙述性名词+轻动词”的合成动词。句法上,总结了作格动词的七种论元结构和语义角色。并探讨了句法组配限制。语义上,从领属、反身、可控及词汇化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蕴含关系方面,提出了“主格重出句式蕴含不可让渡关系”、“反身性他动词蕴含自动词”、“动词遭受义蕴含反身性”等蕴含关系。(2)等级序列方面:指出论元结构与领属关系等级序列之间的关联,轻动词依存性等级序列,以及X(?)功能弱化等级序列。(3)将作格动词置于类型学的致使范畴和分裂的作格语言中进行了考察,分析了作格动词的致使形式类型和语义机制类型。认为韩国语属于分裂的作格语言中变动的主语系统,并探讨了分裂的条件。(4)轻动词观,认为拟声拟态词中的“(?)”和汉字词(?)中的“(?)”都属于形态轻动词。并且认为作格动词句法特性可以从轻动词角度进行合理解释。(5)注重历时考察,通过对“(?)类”的历时考察,认为这类动词历时上经历了“自动词+使动接尾词→他动词”的派生过程。对“汉字词(?)”的历时考察参考了古代汉语资料,将可考时间从中世韩国语时期追溯到古代韩国语时期,并参考古代汉语提出了作格语素的概念。本文仅就作格动词进行了研究,并没有扩大至作格结构和作格性,此外作格动词在外语教学中也有着重要的价值,这些都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周翔[9](2017)在《楚文字专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楚文字材料中的专字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主要探讨专字的概念、类型及其判定标准,据此对楚文字中的专字作了逐字认定。以楚文字专字爲例,讨论了专字的産生动因与机制、意义与局限性、发展流燮等问题。从形体、结构和字用三个维度对楚文字专字作了深入分析,还对楚文字专字作了分类梳理和考证。具体分爲如下几个章节展开:绪论部分,是全文的研究先导和各种综述。第一节介绍了学界使用较多的专造字、专用字和专字三种概念名称,列举了学者关於三者的界定和使用情况。经过梳理和比较,认爲三者所指基本相同,权衡利弊後,最终确定采用"专字"作爲研究对象统一、标准的称法。第二节梳理了目前学界对专字问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指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有:1.对专字问题的重要性有了足够认识;2.对专字的研究比较全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较高水平;3.在理论指导下对现有材料,主要是出土文献材料中的专字作了一定程度和规模的搜集、判定、整理和研究工作,考释出一大批专字,确认了其专字属性;4.注意到以联繋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专字问题,结合具体字例,探讨了专字的形成、发展及其流向。使得专字研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表现在:1.已有的概念界定存在值得商榷之处,未对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专字加以区分,缺乏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专字判定标准;2.对出土材料中专字的收集和整理仍然比较有限,对释读有争议专字的诸家考释说法吸收不足,以致所认定的有些专字有待推敲;3.研究模式比较单一,大多停留在"概念界定+分类+若干例字"的扁平框架下。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将形体、结构和字用三个维度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对专字字用层面的研究明显不足;4.研究戟国文字材料中的专字时,缺乏与更早时代的文字及戟国时代各系文字中专字的对比和联繋,尊致整个戟国文字专字研究的不平衡性和片面性。第三节介绍了本文取材所用到的简牍、帛书、铜器铭文、玺印、货币、杂类等六大类楚文字材料及相关着録书籍。第一章集中解决本文对专字概念及判定标准的重新界定问题。第一节回顾了目前研究成果中对专字概念的界定,对其得失利弊作了分析和评价。认爲已有的概念界定不是过於宽泛,就是过於狭窄,理论上构建的的理想模型在处理出土文献实际用字的过程中操作性欠佳。有必要结合古文字实际情况提出一套清晰、明确、易操作、可重复的尊字概念定义和判定标准。第二节从区别专字内部的不同类型出发,提出了本文对专字的新的定义:以带有标志性、专指性的字形表示某个固定意义、用法的词这様一种具有字词关系相对稳定性的特殊用字。分爲专形字和专门字两种。广义的专字应该包括专门字和专形字,狭义的专字则仅指专形字。专形字,也叫专造字,即爲区别或凸显某个通行字形所表示的诸多意义、用法中的一个而专门创造的字形。可细分爲区别型专形字和凸显型专形字两种,前者专表通行字的意义集合中的某个元素;後者专表通行字的用法集合中的本字元素。它们的构成方法都是在通行字基础上或者改造替换原有通行字後加标志性的意符(专指意符)把通行字改造成新的形声字。专门字即直接以形声同取的方式创造出的,与某个词的对应关系是一对一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字形,即该字形只能用来表示该词,而该词也只用该字形来表示。同时还提出了判定专字和区分专字类型的公式 F1[A→ {A1,A2,A3} ∩A’ → {A1}∩A’=X+A]∪F2[B→ {B,b} ∩B’ → {B}∩-hB’ =X+B]∪f3[C—{C} ∩C=X+c]。第三节以此公式对收集到的楚文字专字作了逐字检验和分类,成功实践了这一新概念和判定方法。第二章以楚文字专字爲例,讨论专字的产生动因与机制、意义、局限性及其发展流向等问题。第一节提出专字产生的动因与机制有戟国时代汉语词彚单音节化的特点与文字形声化的潮流、文本自身的题材与内容、历史文化和地域因素、个人因素等。第二节分析认爲专字的意义和价值在於表意的精确性与经济性、爲汉字形声化的发展潮流推波助澜、是文字分化的有效手段等。其局限性表现爲保留早期文字原始性、缺乏普遍性、违背语言文字的经济原则等。第三节分析了专字爲後世傅承沿用、淘汰废弃的情况。第三章按照"三维视角"的理论方法对楚文字专字的形体、结构和字用三个维度作了宏观和微观、表层和深层、局部和全局、动态和静态等方面的综合性、系统性梳理与研究。第一节探讨楚文字专字中通过省简、增繁、替换、讹燮等方式形成的异体。其中,省简包括省减(1.省减笔画;2.笔画连写;3.省减偏旁)和借用两种方式。替换体现爲方位燮换(1.正反互作;2.左右互作;3.上下互作;4.内外互作;5.四周互作)、意符替换(1.替换表意相关的意符;2.意符省减或增繁;3.构造专字的着眼点不同所更换的意符)和声符替换。讹燮表现爲笔画讹燮(1.笔画断开、分离;2.笔画连接;3.笔画延伸、贯穿;4.笔画延展;.5.笔画收缩;6.笔画弯曲;7.笔画拉直;8.解散形体、重构;9.空心部分填实)、偏旁讹燮和趋同讹燮。第二节指出楚文字专字都是形声字或会意兼形声字,对楚文字专字的意符和声符的组合、构成情况逐字加以探讨。详细说明何种意符与何种声符组合构成何种专字,意符如何表示专字的专用属性,声符如何表声。第三节通过考察专字字量、字词关系、专字内部之间及与通行字之间的关系等字用层面的问题,深入探索和剖析楚文字专字的内在特点和价值。统计出楚文字专字中专形字和专门字各自的数量,分析确认了其中分别属於傅承自更早时代的字和战国时代新增字的数量。字词关系方面,分析、研究了楚文字专字中一字多形、一字多词(1.一字多用;2.异字同形;3.有对应关系、成词组出现的专字)等现象。第四章对所收録的楚文字专字分门别类加以列举、分析和考证。依据专字所代表的词的意义类型将其分焉天象鬼神祭祀、地名族氏、人身人际、名物四节。第一节包括天文历法、神只、祖先亡灵、祭祀四属;第二节包括国邑族氏之名和山水名两属;第三节包括人身、人性、人际、人爲、职官身份五属;第四节包括车马、动物、衣饰、器用、颜色、音乐六属。结语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作了总结,指出专字研究未来应注意和加强的方向。

邓章应,苟开青[10](2016)在《王元鹿先生文字学成就略述》文中认为王元鹿先生是我国当代着名的文字学家,曾深入研究东巴文、水文等多种民族古文字,较早从事文字比较研究,为比较文字学的开创者之一。注重文字理论研究,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普通文字学概论。其循序渐进、具体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文字学治学经验也值得借鉴。

二、汉字发生研究材料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字发生研究材料论(论文提纲范文)

(1)汉越语言接触背景下的越南语言规划史研究(公元前221年-1945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意义
        1.2.2 应用价值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综述
        1.6.1 语言接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1.6.2 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的关系
        1.6.3 国外的语言规划和政策研究
        1.6.4 中国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研究
        1.6.5 越南的语言规划和政策研究
    1.7 相关说明及相关概念
第二章 汉语、越南语语言接触的基本情况
    2.1 越南的基本情况
        2.1.1 越南的地理与人文
        2.1.2 越南简史
        2.1.3 越南语的基本情况
    2.2 汉语、越南语的语言接触
        2.2.1 汉语、越南语语言接触简史
        2.2.2 汉越语言接触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越南北属时期的语言规划
    3.1 越南北属时期语言规划的基本情况
        3.1.1 隋唐以前的语言规划
        3.1.2 隋唐时期
    3.2 北属时期越南语言规划的主要特点
        3.2.1 古代中国语言规划的一部分
        3.2.2 地方官吏是语言规划政策的执行者和制定者
        3.2.3 科举考试发挥了重要作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越南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的语言规划
    4.1 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语言规划的主要动力
        4.1.1 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4.1.2 本土科举制度的确立
        4.1.3 皇帝以及文人的主观推动
        4.1.4 佛教的影响
    4.2 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语言规划的主要内容
        4.2.1 语言地位规划
        4.2.2 语言本体规划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越南后黎朝的语言规划
    5.1 后黎朝语言规划的制定者
        5.1.1 皇帝
        5.1.2 官方机构
    5.2 后黎朝语言规划的主要内容
        5.2.1 语言地位规划
        5.2.2 语言本体规划
    5.3 后黎朝喃字的语言规划
        5.3.1 后黎朝喃字语言规划的主要推动力
        5.3.2 喃字规划的主要方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越南阮朝的语言规划
    6.1 阮朝语言规划的背景
    6.2 越南阮朝语言规划的主要内容
        6.2.1 阮长祚及其文字改革思想
        6.2.2 喃字字典的编纂
        6.2.3 汉字在阮朝的使用
        6.2.4 国语字的创制与推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越南语言规划史的启示
    7.1 语言接触是古代越南实施语言规划的重要背景
    7.2 对语言的“不系统规划”也是一种规划
    7.3 汉字和汉语书面语规划是汉字文化圈国家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
    7.4 语言规划应该能够实现文化的传承的任务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异体字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材料
        一、汉代器物铭文材料
        二、非汉代器物铭文材料
    第三节 相关研究概述
        一、清代之前及清代的研究
        二、民国至今的研究
第二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构形成分
    第一节 构形成分的性质
    第二节 构形成分的作用和功能
第三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类型
    第一节 构件简省和增繁的异体字
    第二节 构件位移的异体字
    第三节 构件替换的异体字
第四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产生
    第一节 异体字的产生途径
    第二节 异体字的产生过程
        一、类化与非类化
        二、音化与非音化
第五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历时演变与共时认同
    第一节 历时演变
        一、研究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历时演变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历时演变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共时认同及共时认同与历时演变的关系
第六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的研究意义
    第一节 异体字对语言研究的意义
        一、促进语音研究
        二、反映词汇演变
        三、揭示语法现象
    第二节 异体字对文献研究的意义
        一、对出土文献研究的意义
        二、对传世文献研究的意义
第七章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语字词关系
        一、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
        二、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汉代器物铭文中的字词关系
    第二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类化字
    第三节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与构形中的饰笔和借笔
结语
附录一 汉代器物铭文字形来源
附录二 引用书籍及简称
附录三 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字例简表
    凡例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索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後记

(4)感觉影像的知识本质辩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1 传统感知知识论路径的困境
        1.1.1 直接性和所予性的概念争论
        1.1.2 感觉材料论
        1.1.3 非概念论
        1.1.4 副词理论
        1.1.5 意向理论
    1.2 外在实在的确证危机
        1.2.1 现象主义
        1.2.2 表象主义
        1.2.3 直接实在论
    1.3 感觉影像的形而上学困难
        1.3.1 怀疑主义
        1.3.2 物理主义还原论
        1.3.3 科学自然主义
    1.4 为什么是感觉影像
        1.4.1 视觉的进化论地位
        1.4.2 科学实践中感觉影像
        1.4.3 感知觉之别
    1.5 小结
第二章 影像的本体论辩护一:界定定义
    2.1 影像的概念:从笛卡尔出发
        2.1.1 影像的中外词源考察
        2.1.2 笛卡尔的态度
    2.2 影像概念的历史演进:从德谟克利特到休谟
        2.2.1 古希腊时期的影像
        2.2.2 传统经验主义的影像
    2.3 影像概念问题的当代方案
        2.3.1 认知科学的态度
        2.3.2 对认知科学态度的哲学辩护
        2.3.3 影像概念的应有之意
    2.4 小结
第三章 影像的本体论辩护二:概念论的正当性
    3.1 非概念论感觉影像及其困难
        3.1.1 非概念论者的路径
        3.1.2 影像的内容转换困难
        3.1.3 古典经验主义的态度及其困难
        3.1.4 塞拉斯的概念论及其困境
        3.1.5 康德直观观念的真实态度
    3.2 自然的概念性影像之辩护
        3.2.1 辩护一:从麦克道尔出发
        3.2.2 辩护二:以康德的直观纲领为基
        3.2.3 辩护三:对传统感觉理论的反驳
        3.2.4 辩护四:对语义逻辑的反驳
    3.3 小结
第四章 影像的知识论辩护一:以概念论为基
    4.1 辩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1.1 被默认的非认知影像
        4.1.2 世界的丢失和非概念的空想
        4.1.3 单向依赖和两极化问题
    4.2 对感觉影像的知识辩护
        4.2.1 命题性感觉的合理性
        4.2.2 直接实在论的影像
        4.2.3 感觉知识的判断和信念
        4.2.4 对错觉的反驳
    4.3 小结
第五章 影像的知识论辩护二:可能的回应及反驳
    5.1 实在论间对感觉影像的争论
        5.1.1 直接实在论的可能回应及问题
        5.1.2 间接实在论的可能回应与问题
        5.1.3 朴素实在论的辩护:以析取论之矛
    5.2 还原论对感觉逻辑的批判
        5.2.1 还原论的主张
        5.2.2 整体论的反还原论辩护
    5.3 他心知可能吗?
        5.3.1 他心问题的可能反驳
        5.3.2 他心问题的不可知辩护
    5.4 由感觉而起的形而上学论战
        5.4.1 博物学自然主义及其心物关系
        5.4.2 对等级秩序哲学观的批判
        5.4.3 进化论、连续性和实用主义
    5.5 科学确定性危机的影像解释
        5.5.1 确定性的立场:从牛顿到维特根斯坦
        5.5.2 视觉影像:基础性的私人知识
        5.5.3 知识多样性反驳和答辩
        5.5.4 影像知识论:对随机性的辩护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20世纪转注学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对专人专着中转注学説的研究
        二、对转注学术史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世纪转注学説相关文献概览
    第一节 着作类
        一、涉及转注研究的着作
        二、专门研究转注的着作
    第二节 论文类
    第三节 目录汇编类
第二章 20世纪转注学説分类述评
    第一节 形体构造类
        一、部首统领説
        二、改字説
        三、合体部首説
        四、重文説
        五、形体变转説
        小结
    第二节 意义关系类
        一、意同説
        二、同部同义説
        三、引申説
        小结
    第三节 音义关系类
        小结
    第四节 形音义关系类
        一、形音义综合説
        二、加注形符声符説
        小结
    第五节 其他类
第三章 转注与“六书”性质研究
    第一节 “六书”性质
        一、从“造字之本”到“四体二用”
        二、20世纪以来“六书”体用之争
        三、20世纪以来对“六书”性质的新认识
    第二节 转注性质研究
        一、转注为造字法
        二、转注为用字法
        三、转注非造字法,亦非用字法
第四章 对20世纪转注学説研究的总体评价
    第一节 20世纪转注研究取得的成就
        一、扩大了转注研究新视角
        二、提出了转注学説新观点
    第二节 20世纪转注研究存在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中韩小学中段母语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中国统编本和韩国国语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一)理论层面
        (二)实践层面
    三、文献综述
        (一)有关中国母语教科书研究现状
        (二)有关中外母语教科书比较研究现状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母语
        (二)母语教科书
        (三)小学中段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文本分析法
        (三)定量分析法
        (四)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理论基础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对知识准入课程的客观分析
        (二)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小学中段学生身心特点分析
        (三)人本主义课程知识论对学科知识甄选的焦点
第一章 中韩小学中段母语教科书比较基础与价值
    一、中韩小学中段母语教科书比较基础
        (一)中韩小学母语教科书同具理念同质化基础
        (二)中韩母语教育课程标准对教科书编写要求具有相近性
    二、中韩小学中段母语教科书比较研究价值
        (一)提供多元母语教科书编写样式
        (二)吸纳韩国小学母语教科书可资借鉴内容
        (三)优化母语教科书视觉审美体验
第二章 中韩小学中段母语教科书编写体例和版式设计比较
    一、中韩小学中段母语教科书编写体例及特点
        (一)统编本小学母语教科书编写体例及特点
        (二)韩国小学母语教科书编写体例及特点
        (三)中韩小学中段母语教科书编写体例及特点对比小结
    二、中韩小学中段母语教科书版式设计对比
        (一)页面布局及段落分布艺术性分析
        (二)插图选用适切性分析
第三章 中韩小学中段母语教科书内容要素构成系统比较
    一、中韩小学中段母语教科书助读系统对比
        (一)单元提示比较
        (二)课下注释比较
        (三)助读系统对比小结
    二、中韩小学中段母语教科书选文系统对比
        (一)选文体裁比较
        (二)选文题材比较
        (三)选文数量比较
        (四)选文系统对比小结
    三、中韩小学中段母语教科书练习设置对比
        (一)练习数量与功能分析
        (二)练习功能指向分析
        (三)练习设置对比小结
    四、中韩小学中段母语教科书知识系统对比
        (一)阅读内容比较
        (二)口语交际内容比较
        (三)习作内容比较
        (四)知识系统对比小结
第四章 中韩小学中段母语教科书比较研究结论及影响
    一、中韩小学中段母语教科书研究结论
        (一)中韩小学中段母语教科书共性分析
        (二)中韩小学中段母语教科书差异性分析
    二、对中国统编本小学母语教科书修订影响
        (一)提升编写体例的艺术性
        (二)优化“双线组元”编排,提高内容要素构成实效
        (三)唤醒知识保护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一、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与篇章结构
    三、研究方法
    四、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研究概述
第二章 吴国金文整理与研究
    诸樊及其子
    余祭(句余)
    余昧
    季札及其子
    吴王州于
    阖闾
    夫差
    其他吴国器
第三章 越国金文整理与研究
    句践
    与夷(鼫与)
    不寿
    朱句
    越王翳(不光)
    诸咎
    初无余
    其他越国器
第四章 徐国金文整理与研究
    徐王粮及其子孙
    徐王庚
    徐王子旃
    徐王又
    义楚即其子
    其他徐国器
第五章 锺离国金文整理研究
    锺离君柏
    季子康
    其他锺离国铜器
第六章 存疑器物
    西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附录
    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史料集录
        一、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中的国名索引表
        二、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地名索引表
        三、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职官名索引表
        四、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人名索引表
        五、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表
        六、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战争索引表
        七、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通婚情况索引表
    着录引用书目简称表
    本文收录铜器索引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鸟虫书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後记

(8)韩国语作格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先行研究综述
        1.2.1 作格之名
        1.2.2 与作格动词相关的理论研究
        1.2.3 作格动词本体研究
    1.3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类型学相关理论
        1.3.2 轻动词理论
        1.3.3 词汇化模式理论
        1.3.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材料
第二章 作格动词的鉴别和分类
    2.1 作格动词的界定
        2.1.1 作格动词与非宾格动词
        2.1.2 作格动词与中间动词
        2.1.3 作格动词与中立动词
        2.1.4 作格动词与两面动词、两用动词
        2.1.5 作格动词在动词体系中的定位
    2.2 作格动词的鉴别标准
        2.2.1 鉴别标准的先行研究
        2.2.2 本文的鉴别标准
    2.3 作格动词的下位分类
第三章“(?)类”形态、句法、语义特征
    3.1 形态特征
        3.1.1 派生
        3.1.2 合成
    3.2 句法特征
        3.2.1 论元结构与语义角色
        3.2.2 组配限制
    3.3 语义特征
        3.3.1 领属
        3.3.2 反身
        3.3.3 可控
        3.3.4 词汇化模式
第四章“拟声拟态(?)类”形态、句法、语义特征
    4.1 形态特征
        4.1.1 拟声拟态副词形态特征
        4.1.2 轻动词特征
    4.2 句法特征
        4.2.1 论元结构和语义角色
        4.2.2 组配限制
    4.3 语义特征
        4.3.1 领属
        4.3.2 反身
        4.3.3 可控
        4.3.4 词汇化模式
第五章“汉字词(?)类”形态、句法、语义特征
    5.1 形态特征
        5.1.1“(?)”的属性
        5.1.2 汉字词形态特征
    5.2 句法特征
        5.2.1 论元结构和语义角色
        5.2.2 组配限制
    5.3 语义特征
        5.3.0 领属
        5.3.1 反身
        5.3.2 可控
        5.3.3 词汇化模式
        5.3.4“(?)”与“(?)”的交替
        5.3.5“(?)”与“(?)”的交替
    5.4“X (?)(化)(?)类”形态、句法、语义特征
        5.4.1 形态特征
        5.4.2“X (?)(化)(?)”功能弱化等级序列
        5.4.3 X音节数对“X (?)(化)(?)”语法功能的影响
        5.4.4“X (?)(化)”在韩国语中的泛化及其原因
第六章 韩国语作格动词的语言类型学特征
    6.1 语言类型学中的作格动词
        6.1.1 致使范畴
        6.1.2 作格动词的致使形式类型——词汇型致使与形态型致使
        6.1.3 作格动词致使语义机制——直接致使和间接致使
        6.1.4 韩国语作格动词自他用法之间的关系
    6.2 韩国语语言类型
        6.2.1 主宾格语言与作通格语言
        6.2.2 分裂的作通格语言及分裂的条件
        6.2.3 韩国语分裂的条件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的研究发现
    7.2 研究不足和未来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类”作格动词总表
    附录 2:“拟声拟态(?)类”作格动词总表
    附录 3:“汉字词(?)类”作格动词总表
    附录 4:“X (?)(化)(?)类”作格动词总表
    附录 5:本文所有语法标注缩略语表

(9)楚文字专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专字问题综述
    第一节 概念正名——几种常见的术语及其源流
    第二节 专字问题研究的得与失
    第三节 研究所用材料概述
第一章 专字概念的梳理及再认识
    第一节 已有专字概念的回顾及评价
    第二节 新的专字概念和判定标凖
    第三节 新的概念与判定标凖的实践
第二章 对专字有关问题的讨论
    第一节 专字産生的动因与机制
    第二节 专字的意义与局限性
    第三节 专字在後世的流燮——以楚文字专字爲例
第三章 楚文字专字的三维考察
    第一节 楚文字专字的形体演燮
    第二节 楚文字专字的结构分析
    第三节 楚文字专字的字用问题
第四章 楚文字专字分类疏证
    说明
    第一节 天象鬼神祭祀类
    第二节 地名族氏类
    第三节 人身人陵类
    第四节 名物类
附: 存疑待考条目
结语
引用及着録简称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録

(10)王元鹿先生文字学成就略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王元鹿先生学术经历
二、王先生的具体文字研究
     (一) 东巴文
     (二) 水文
     (三) 国内其他民族文字
三、王先生的比较文字学研究
     (一) 文字比较研究实践
     (二) 比较文字学理论
        1. 比较文字学概论
        2. 同义比较模式
        3. 文字关系研究
     (三) 比较文字学史
四、王先生的普通文字学研究
     (一) 普通文字学概论
     (二) 文字定义
     (三) 早期文字及初始早期文字
        1. 早期文字
        2. 初始早期文字
     (四) 拼盘文字
     (五) 义借字
     (六) 文字发生
五、王先生的文字学治学经验
     (一) 涉猎广泛、循序渐进
     (二) 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 双管齐下
     (三) 实事求是, 追求真理

四、汉字发生研究材料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越语言接触背景下的越南语言规划史研究(公元前221年-1945年)[D]. 肖可意. 吉林大学, 2021(02)
  • [2]汉代器物铭文异体字研究[D]. 孙元成. 吉林大学, 2021(01)
  • [3]楚系简帛文字“同义形符替换”现象研究[D]. 杨柳. 安徽大学, 2021
  • [4]感觉影像的知识本质辩护[D]. 关超. 山西大学, 2020(10)
  • [5]20世纪转注学説研究[D]. 刘影.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6]中韩小学中段母语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中国统编本和韩国国语教科书为例[D]. 杨舒方.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7]吴越文化圈列国金文整理与研究[D]. 王晓美. 西南大学, 2019(06)
  • [8]韩国语作格动词研究[D]. 郑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
  • [9]楚文字专字研究[D]. 周翔. 安徽大学, 2017(08)
  • [10]王元鹿先生文字学成就略述[J]. 邓章应,苟开青. 华西语文学刊, 2016(02)

标签:;  ;  ;  ;  ;  

汉字生成研究资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