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面镜对平行光的会聚效果分析

凹面镜对平行光的会聚效果分析

一、凹镜对平行光的会聚作用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梁恩[1](2021)在《基于水导激光技术的光路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水导激光加工是利用微水射流导引聚焦激光束对材料进行加工的新型激光加工技术,由于其具有热影响区小、微裂纹小、熔渣少、切槽平行、加工深宽比大等优势备受关注。目前,最先进的水导激光加工设备已由瑞士SYNOVA公司和AVONISYS公司生产,实现了水导激光设备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然而,国外水导激光设备价格昂贵,且核心技术对国内封锁,国内学者开始尝试水导激光设备的研制,但关键技术仍待突破,对设备的研制还处在试验阶段,距离产业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本文结合水导激光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水导激光技术的光路系统进行研究,搭建一套能够形成高质量聚焦激光束的光学系统,旨在形成一束具有较长焦深、较小光斑的聚焦光束,有利于推动水导激光设备国内产业化进程。本文主要研究如下:分析了水导激光技术原理,研究了微水射流与聚焦激光束成功耦合的条件。为了实现水光耦合,聚焦激光束需要在柱状水射流中形成全反射,即要求聚焦光束的光斑小于水束直径,入射光线角需要小于水光界面形成全反射最大临界角。对水光耦合条件的分析,为后续的光路系统研究提供理论准备。提出了组合轴锥镜聚焦模式,推导了等效锥角特性。对比传统聚焦模式形成的高斯光束,轴锥镜聚焦模式下形成的贝塞尔光束具有更长的焦深和更小的光斑尺寸,能够有效的降低耦合难度。提出凹锥透镜组合、柱锥透镜组合和正负轴锥镜组合三种组合轴锥镜聚焦模式,最终选用聚焦光束特性更好且易于实现的正负组合轴锥镜搭建光路系统。推导了正负组合轴锥镜的光强表达式,得出大锥角的正负轴锥镜组合,能够等效小锥角单轴锥镜,解决了小锥角单轴锥镜加工成本高的问题。通过仿真和实验得出入射光束直径对光束特性的影响规律。初步探究了将二进制相位板引入水导激光技术中,降低了聚焦贝塞尔光束的旁瓣比,提高了聚焦光束质量,进而降低聚焦光束对关键元件喷嘴的烧蚀。搭建了水导激光技术的光路系统并进行光束聚焦实验。系统主要由扩束准直模块与聚焦模块组成,平凹和平凸透镜平面相对布置组合成准直倍率3.94的扩束准直模块,正10°负5°轴锥镜胶合成组合轴锥镜聚焦模式。借助光学结构件及测量仪器对光路系统进行搭建和实验,得出该聚焦光束具有45mm的有效焦深和4mm的光斑半径,能够满足现有水导激光对聚焦光束的要求。将聚焦激光束与具有一定压力的微水射流耦合,能够在水束稳定区形成全反射,测量得出激光功率耦合率为91.748%。

张海东[2](2021)在《多焦点衍射元件设计及其在显微成像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显微成像系统对于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长久以来,光学显微系统一直面临一个难题:横向高分辨率和轴向大观测范围不能兼得,直到共聚焦技术的提出,这个难题才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共聚焦技术通过逐点照明和小孔光阑来去除空间非焦平面的杂散光来获得轴向的高分辨率,并且通过对物体的逐层扫描来获得物体的纵深信息。使用这种显微成像方法来观测静态物体时既能得到高精度的横向分辨率,又能获得大景深的三维信息。但是由于扫描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观察动态物体时就很难获得清晰的图像,这就提出了另一个难题,如何在满足高空间分辨率的基础上提高时间分辨率。多焦点衍射元件可以将入射光在轴向上形成多个焦点,而离轴的多焦点衍射元件则可以将多个焦点在垂轴方向上分离。将离轴多焦点衍射元件和显微成像系统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将物体的多个物面在同一个像面同时成像,这样就可以减少扫描时间,提高显微镜的时间分辨率。本文围绕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从关键光学元件的设计、加工到宽波段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光路设计和搭建,再到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的色差矫正及实验验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新型平面多焦点衍射元件的设计方法。建立了台阶结构的优化目标函数,实现了能够适用于多个工作波长的多焦点平面衍射元件的设计;比较了不同多焦点光学元件的设计方法,验证了新方法的优越性;对可能影响平面多焦点衍射元件衍射效率的设计参数进行了研究,为设计高衍射效率的多焦点光学元件提供了理论依据。2、设计并搭建了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将多焦点衍射元件和4F系统结合,建立多焦点成像模块;分析了多焦点衍射元件焦距、离轴量等几何参数以及4F系统中透镜焦距和多焦点成像时物距间隔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验中所用图像传感器的尺寸和实际光路确定了4F系统中各光学元件的几何参数;将多焦点成像模块和商用显微镜系统进行结合,完成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的搭建。3、对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中非零衍射级次像进行色差校正,提高了成像分辨率。分析了多焦点衍射元件周期线宽长度对非零衍射级次像所带来的色差大小,包括中心周期线宽和衍射元件中不同位置的周期线宽对色差的影响;计算了不同光学材料对不同波长的色散大小,选取合适的光学材料所制成的等边三角棱镜对衍射元件带来的色差进行反向补偿及校正,分析了非零衍射级次入射光的角度和最终色差校正结果的关系,确定了色差校正最佳入射角,评估了残余色差对显微系统分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残余色差对显微镜分辨率的影响可以控制在150 nm以内。4、采用光刻胶掩膜法,对多焦点衍射元件进行了加工并对其加工误差敏感度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多焦点衍射元件衍射效率的分析模型,分析了可能影响多焦点衍射元件衍射效率的加工误差,并且对多焦点衍射元件目标衍射级次的衍射效率均匀性进行了分析;利用表面轮廓仪和白光干涉仪等多种表征方法对加工的多焦点衍射元件进行了表征实验。5、对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进行成像测试,评估其成像性能。基于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利用分辨率板对其消色差性能进行评估,验证了等边三角棱镜消色差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残余色差对分辨率的影响控制在103 nm;对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的能量利用率进行了测试,实际能量利用率为79.55%,达到了理论衍射效率的92%。选取合适的观测样品,如透明微球、人体血红细胞和其他生物细胞,使用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对其进行实时观测,验证多物面同时成像的性能,并基于多焦点图像融合,得到了大景深并且清晰的图像。论文的研究工作表明,基于等边三角棱镜校正色差的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有助于提高显微镜对动态物体成像的时间分辨率。通过等边三角棱镜进行色差校正,具有操作简便、灵活度高、光能利用率高等特点。本文的研究工作为高时间分辨率的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龙冬梅[3](2019)在《初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中物理模型占据重要地位,原始问题又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将所学物理模型应用于原始问题的解决中,反之原始问题可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模型的应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的关键环节。因此,关注初中生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的迁移是本文的研究主题。论文除开篇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最后的研究总结展望等外,论文重点论述的内容是:1.理论阐述。介绍有关物理模型,细化并完善初中物理人教版、教科版中涉及的物理模型;介绍有关原始问题的相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将原始问题分成六类,结合初中物理模型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给出原始问题的五大选取原则;最后系统阐述了迁移、迁移理论等理论基础。2.实践研究。从第三章到第四章,主要结合教育理论分析影响初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五大学生因素、三大教师因素以及四大教材因素;并将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的迁移分成:物理模型到原始问题的迁移、原始问题到物理模型的迁移和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的相互迁移三类;结合教学实践列举相关案例及部分实例分析,以此为据反思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对师生的影响,这是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部分。根据实践研究已初步得出结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践行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的迁移不仅可行且具有一定创新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长期发展。后续还可将研究范围扩大至物理模型的章节复习,将物理模型由单一扩大至多个组合,以期优化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相互作用的效果。

苏银凤[4](2019)在《初中物理教科书光学主要内容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国内六版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光学主要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借鉴美英初中物理教科书,尝试对初中物理教科书光学内容部分进行优化设计和教学效果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及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学内容进行章节整体分析,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光学主要内容一致性进行分析。第二,对比分析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的反射与应用”单元内容,从知识内容逻辑结构编排和内容选择两个方面分析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等内容以及存在的不足;同时借鉴美英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相关编排内容,对部分内容进行优化。第三,对比分析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的折射与应用”单元内容,从知识内容逻辑结构编排和内容选择两个方面分析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等内容以及存在的不足;同时设计调查问卷对中学生学习光的折射内容的前认知进行调查,并借鉴美英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相关编排内容,对部分内容进行优化。第四,以优化的“光的折射”内容为例,开展实际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研究表明,国内部分初中物理教科书在光学内容的逻辑编排及内容选择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部分教科书在光的折射内容中关于折射成像位置以及内容结构逻辑顺序编排方面也不尽合理。通过对光的折射内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并开展实践课堂教学,对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后测。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光的折射学习内容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根据国内六种版本教科书的对比分析以及借鉴英美教科书的内容进行的优化设计对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内容更有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何艳阳[5](2019)在《基于问题引领的“凹面镜”课堂教学设计》文中认为以两个凹面镜组成的玩具引课,让学生在"玩中学".经历了"现象、质疑、实验释疑、再质疑、再实验释疑……"的过程.从多方面对实验中看到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进行解释.在寻找实像原因的过程中,学会从二维到三维空间认识凹面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并体会科技的两面性.最后通过阅读材料对凹面镜进一步了解.

刘永树[6](2017)在《导在关键处,探究获真知——以“透镜”教学实践为例》文中提出"透镜"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1节内容。教材从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对光的作用两个方面安排了教学内容。如果要求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实现本节学习任务,教师的引导难度很大。在了解学生学情基础上,教师从猜想要有依据、学会设计探究方案、如何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完成教学任务。

康胜武[7](2014)在《多模态电控液晶微结构及其成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常规成像光学系统通过改变透镜间的轴向距离实现调焦,微调透镜间的横向位置实现摆焦,其典型缺陷包括:体积和质量大,难以小/微型化,存在较大机械惯性,无法实现快捷甚至实时响应,在高速或强振动条件下易产生位形改变,难以实时复位校准,以及基于光场压缩的微纳控光能力严重不足等。上述问题难以通过常规光学手段获得彻底解决。本文发展的针对成像探测应用的电控液晶微透镜技术,为摆脱上述缺陷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和解决方案。本文根据向列相液晶材料特殊的光电特性,发展了多模态控光的功能化液晶微结构。多模态控光是指为执行成像探测操作所设置的多种控光模式,包括管控光的波前、波谱、波矢、偏振、能流、会聚和发散等模态。通过双模电控液晶微透镜所具有的光会聚和光发散效能,对成像视场、焦深、通光孔径和光强等参量进行调节;通过电控液晶FP结构,实现对目标光波其波谱模态的电控凝固和电调变;通过电选液晶微透镜阵列规模,实现成像空间分辨率的电调变。论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以液晶弹性连续体理论为基础,开展了对基于图案化电极驱控的液晶微透镜的研究。对多种图案化电极的液晶微透镜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了液晶层中的电场分布以及液晶分子在外电场作用下的相位延迟和指向矢分布等情况,制作了多种基于图案化电极的液晶微透镜原理样片并获得了常规光学性能。其次,在对电场分布进行仿真基础上,发展了基于对称分布的四个条形子电极的电调焦电摆焦液晶微透镜,制作了原理样片并获取了常规光学性能。典型参数和特征包括:焦点最大摆动距离80μm,焦斑半高宽12μm,焦点既可以沿光轴电控移动,也可以在焦平面上电控摆动。在单层图案化电极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基于双层图案化电极的电调焦摆焦的液晶微透镜,分析了电调焦摆焦原理以及微透镜加电后有效通光孔径与设计参数间的相互关系,测试了不同孔径微透镜的焦距与驱控电压信号关系,以及不同尺寸的圆形通光孔径与驱控电压信号关系。基于应用需求,发展了双模(光会聚、光发散)一体化以及复合型的液晶微透镜阵列,设计和制作了原理样片并获取了常规光学性能。实验显示所发展的微透镜阵列既具有光会聚光发散功能,还具有抗强光干扰能力。基于液晶微透镜的电调焦特性又发展了可寻址控光仿生复眼液晶微透镜阵列,实现了可执行调摆焦及电选通光孔径等操作的新一代液晶基复眼成像功能。另外,文中对功能化液晶微透镜的关键制备工艺进行了总结,研制了相应的阵列化微透镜电控装置。最后,开展了目前国家急需的红外电控液晶波谱器件和液晶微透镜的初步研究。以镀铝膜硒化锌为衬底,发展了红外液晶FP成像波谱结构以及红外微透镜阵列,测试了常规红外光学性能,为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葛万华[8](2010)在《“透镜”的教学案例——新课标下的探究式教学个案》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新课标的相关知识要求为参照,构造"透镜"一节的教学过程。

王建芳[9](2008)在《《透镜》教学设计》文中指出教分材析本节为新人教第三单元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透镜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

武富桃[10](2005)在《凹面镜》文中研究说明反射面是球面的镜子叫球面镜,用球面的内表面做反射面的叫做凹面镜,简称凹镜,大家知道,用平行光对着平面镜照射,则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也就是说,平面镜对光线既不起会聚作用也不起发散作用,那么,凹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呢?小强同学首先进行了大胆猜想,先后找到了所有可能的情况,即会聚、发散、不会聚也不发散,只有这三种情况,但究竟哪种情况是正确的呢?小强进行了下列实验:

二、凹镜对平行光的会聚作用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凹镜对平行光的会聚作用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水导激光技术的光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水导激光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水导激光技术光路系统研究进展
    §1.4 高斯光束与无衍射贝塞尔光束简介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水导激光原理与光学理论基础研究
    §2.1 引言
    §2.2 水导激光技术
        §2.2.1 水导激光技术原理简介
        §2.2.2 聚焦激光束与微水束耦合技术
    §2.3 光学系统设计思路
    §2.4 无衍射贝塞尔光束特性分析
        §2.4.1 无衍射贝塞尔光束形成
        §2.4.2 贝塞尔光束物理概念
        §2.4.3 轴锥镜产生贝塞尔光束理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轴锥镜聚焦的贝塞尔光束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贝塞尔光束聚焦模式分析
        §3.2.1 光学仿真软件简介
        §3.2.2 组合透镜模式分析
        §3.2.3 正、负组合轴锥镜聚焦光束理论计算
        §3.2.4 组合轴锥镜聚焦光束特性的仿真分析
        §3.2.5 仿真结果分析
    §3.3 贝塞尔光束旁瓣调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贝塞尔光束的整体光路系统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扩束准直模块分析
    §4.3 整体光学系统分析
        §4.3.1 光路系统结构
        §4.3.2 整体光路系统仿真分析
        §4.3.3 整体光学系统等效锥角特性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导激光技术中光路系统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水导激光光路系统搭建
    §5.3 光路系统形成贝塞尔光束特性的实验
        §5.3.1 贝塞尔光路系统搭建
        §5.3.2 聚焦贝塞尔光束特性实验
        §5.3.3 实验误差和结果分析
    §5.4 水-光束耦合实验
        §5.4.1 光束对中调节
        §5.4.2 耦合实验与功率耦合效率测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多焦点衍射元件设计及其在显微成像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三维成像技术途径
        1.2.1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
        1.2.2 双光子激发显微成像技术(Two-photon excitation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TPELSM)
        1.2.3 结构光照明显微成像技术(Structure illumination microscopy,SIM)
        1.2.4 光片荧光显微成像技术(Light sheet fluorescence microscopy,LSFM)
        1.2.5 数字全息显微成像技术(Digital holographic microscopy,DHM)
    1.3 多焦点显微成像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多焦点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
    2.1 标量衍射理论
    2.2 多焦点光学元件的设计
        2.2.1 折返式多焦点光学元件
        2.2.2 折衍混合式多焦点光学元件
        2.2.3 衍射式平面多焦点光学元件
    2.3 多焦点衍射元件的仿真实验
        2.3.1 单波长折衍混合多焦点元件的仿真实验
        2.3.2 单波长平面多焦点衍射元件的仿真实验
        2.3.3 多波长平面多焦点衍射元件的仿真实验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多焦点衍射元件的三维显微成像系统的设计
    3.1 基于多焦点衍射元件的三维显微系统的工作原理
        3.1.1 衍射元件和透镜贴合式光路
        3.1.2 衍射元件和透镜组成4F双侧远心光路
    3.2 多焦点显微系统的模拟仿真实验(单色光)
        3.2.1 三焦点成像仿真实验
        3.2.2 九焦点成像仿真实验
    3.3 基于小波技术的图像融合
    3.4 宽波带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的消色差研究
        3.4.1 等边三角棱镜光学材料分析与选取
        3.4.2 等边三角棱镜对系统消色差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衍射光学元件制作与误差分析
    4.1 衍射元件的工艺实现
        4.1.1 衍射元件加工方法概述
        4.1.2 三焦点衍射元件加工流程
    4.2 衍射效率分析模型
    4.3 衍射元件制作误差理论分析
        4.3.1 刻蚀占空比误差
        4.3.2 刻蚀深度误差
        4.3.3 基板表面粗糙度
    4.4 小结
第5章 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测试与评价
    5.1 宽带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的搭建
    5.2 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的分辨率测试
        5.2.1 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的分辨率分析
        5.2.2 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的分辨率板测试
    5.3 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能量利用率测试
        5.3.1 多焦点能量利用率测试原理
        5.3.2 多焦点能量利用率测试过程
        5.3.3 多焦点能量利用率测试数据
    5.4 多焦点显微成像实验
        5.4.1 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
        5.4.2 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多物面同时成像实验
        5.4.3 多焦点显微成像系统动态物体成像实验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附件
    附件1:活性污泥动态成像视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初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概述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导向
        1.1.2 初中物理教科书与物理试题选材的趋势
        1.1.3 教学实践的感触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2 初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理论综述
    2.1 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
        2.1.1 物理模型
        2.1.2 原始问题
    2.2 迁移
        2.2.1 迁移的定义
        2.2.2 迁移理论
3 影响初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因素
    3.1 影响初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学生因素
        3.1.1 学习特点
        3.1.2 身心发展水平
        3.1.3 思维能力发展水平
        3.1.4 思维定势
        3.1.5 生活经验
    3.2 影响初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教师因素
        3.2.1 传统习题教学模式
        3.2.2 对教材资源整合能力
        3.2.3 变式引导教学
    3.3 影响初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教材因素
        3.3.1 物理模型的呈现形式
        3.3.2 物理模型的编排顺序
        3.3.3 物理模型的有无
        3.3.4 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的差异性
4 初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教学实践研究
    4.1 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
        4.1.1 物理模型到原始问题的迁移
        4.1.2 原始问题到物理模型的迁移
        4.1.3 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的相互迁移
    4.2 培养初中生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实例
        4.2.1 “物理模型到原始问题的正迁移”实例
        4.2.2 “原始问题到物理模型的正迁移”实例
    4.3 实践研究结果
        4.3.1 对学生的影响
        4.3.2 对教师的影响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的总结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不足
    5.4 对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学生课后对拓展“杠杆”的原始问题作业情况部分展示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4)初中物理教科书光学主要内容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光学内容整体分析
    2.1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光学内容要求
    2.2 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学内容章节整体结构分析
    小结
第三章 “光的反射与应用”单元内容分析与优化设计
    3.1 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光的反射”内容分析
        3.1.1 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的反射”主题内容分析
        3.1.2 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的反射”内容分析
    3.2 “光的反射”教科书内容优化设计
        3.2.1 英美教科书中“光的反射”内容分析
        3.2.2 “光的反射”教科书内容编写优化设计
    3.3 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平面镜成像”内容分析
        3.3.1 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平面镜成像”主题内容分析
        3.3.2 六种版本教科书中“平面镜成像”内容的设计比较
    3.4 “平面镜成像”教科书内容优化设计
        3.4.1 英美教科书中“平面镜成像”内容分析
        3.4.2 “平面镜成像”教科书内容编写优化设计
    小结
第四章 “光的折射与应用”单元内容分析与优化设计
    4.1 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的折射”内容分析
        4.1.1 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光的折射”主题内容分析
        4.1.2 六种版本教科书中“光的折射”内容分析
    4.2 “光的折射”教科书内容优化设计
        4.2.1 学生前概念调查及英美教科书“光的折射”内容分析
        4.2.2 “光的折射”教科书内容编写优化设计
    4.3 国内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凸透镜成像”内容分析
        4.3.1 六种版本物理教科书中“凸透镜成像”主题内容分析
        4.3.2 六种版本教科书中“凸透镜成像”内容分析
    4.4 “凸透镜成像”教科书内容优化设计
        4.4.1 英美教科书中“凸透镜成像”内容分析
        4.4.2 “凸透镜成像”相关内容编写优化设计
    小结
第五章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5.1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5.2 “光的折射”内容课堂教学组织实施与评价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课题研究总结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1 光的折射前测题
    附录2 光的折射后测题

(5)基于问题引领的“凹面镜”课堂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背景和设计意图
2 问题引领的教学过程

(7)多模态电控液晶微结构及其成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液晶材料和液晶器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课题来源及章节安排
2 图案化电极液晶微透镜
    2.1 引言
    2.2 设计电控液晶微透镜的理论依据
    2.3 液晶分子空间分布状态数值计算
    2.4 基于图案化电极液晶微透镜电光特征
    2.5 小结
3 电调焦电摆焦液晶微透镜
    3.1 引言
    3.2 电控微透镜电调焦电摆焦特性分析
    3.3 单圆孔电调焦摆焦液晶微透镜
    3.4 通光孔径可切换的电控液晶微透镜
    3.5 小结
4 双模一体化液晶微透镜阵列及复合结构
    4.1 引言
    4.2 常规成像透镜的光学特性
    4.3 双模一体化液晶微透镜阵列
    4.4 复合电控液晶微透镜阵列
    4.5 小结
5 电控可寻址仿生复眼液晶微透镜阵列
    5.1 引言
    5.2 基于仿生应用的液晶微透镜阵列
    5.3 空间分辨率可电调变的液晶微透镜阵列
    5.4 可寻址区块化驱控的液晶微透镜
    5.5 小结
6 红外电控液晶器件
    6.1 引言
    6.2 红外液晶FP腔及微透镜阵列
    6.3 外液晶器件的电控光学特性
    6.4 小结
7 液晶微透镜制作的关键工艺及电控装置
    7.1 主要制备材料的物性与电光特征
    7.2 液晶微透镜的关键制备工艺
    7.3 基于多模态控光的阵列化电控装置
    7.4 小结
8 全文总结及展望
    8.1 论文的研究成果
    8.2 论文的创新之处
    8.3 论文的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附录2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博士学位论文的关系
附录3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4 英文缩写词

(8)“透镜”的教学案例——新课标下的探究式教学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教学目标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2 推进新课
        2.1 通过观察两类透镜的外部特征, 将现象进行分类, 定义透镜
        2.2 通过观察定义透镜的相关名称:主光轴和光心
        2.3 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4 定义焦点和焦距, 学生亲身实验体会凸透镜的焦点并测量焦距
        2.5 通过交流探讨的活动方式理解透镜的作用实例, 深化和“活化”课堂内容
        2.6 理论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巩固上一章的知识点, 加深理解
        2.7 整理知识, 强调特殊光线的光路图
    3 课堂巩固练习

四、凹镜对平行光的会聚作用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水导激光技术的光路系统研究[D]. 梁恩.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2]多焦点衍射元件设计及其在显微成像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张海东.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1)
  • [3]初中物理模型与原始问题间迁移的教学实践研究[D]. 龙冬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4]初中物理教科书光学主要内容分析及教学案例研究[D]. 苏银凤.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5]基于问题引领的“凹面镜”课堂教学设计[J]. 何艳阳. 物理教师, 2019(04)
  • [6]导在关键处,探究获真知——以“透镜”教学实践为例[J]. 刘永树.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17(11)
  • [7]多模态电控液晶微结构及其成像技术研究[D]. 康胜武.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8]“透镜”的教学案例——新课标下的探究式教学个案[J]. 葛万华. 物理教学探讨, 2010(09)
  • [9]《透镜》教学设计[J]. 王建芳.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11)
  • [10]凹面镜[J]. 武富桃. 中学课程辅导(八年级), 2005(08)

标签:;  ;  ;  ;  ;  

凹面镜对平行光的会聚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