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O/Al_2O_3干法烟气脱硫研究

CuO/Al_2O_3干法烟气脱硫研究

一、CuO/Al_2O_3干法烟气脱硫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崔荣基[1](2021)在《粉煤灰基催化剂协同脱硫脱硝性能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燃煤发电不仅会释放出NOx和SO2等大气污染物,同时也会排放出大量的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燃煤烟气的脱硫脱硝治理以及粉煤灰的资源化合理化利用关乎着人类生命健康与生态环境安全。目前,燃煤电厂多采用一对一的脱硫脱硝技术,其存在占地面积大、投资和运行成本高、氨逃逸、空预器堵塞、蓝色烟羽和催化剂失活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我国粉煤灰利用也存在着综合利用率及高附加值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基于这些工程技术现状,本文提出了粉煤灰基催化剂协同脱硫脱硝新工艺,即粉煤灰基催化剂催化H2O2快速氧化NO,并结合碱吸收装置实现烟气协同脱硫脱硝。该工艺不仅可以实现粉煤灰的高附加值利用,同时符合以废治污、循环经济的新发展理念。以粉煤灰为原材料制备多种催化剂,测试其催化H2O2氧化NO的性能以及耦合碱吸收后的脱硫脱硝效率,并结合各种表征手段推测其反应机理。最后在设有烟气预氧化装置的烟气循环流化床实验平台上开展协同脱硫脱硝中试实验,初步探究其工业化应用的可行性。通过球磨和碱改性改善粉煤灰微观结构。湿法球磨对粉煤灰的破碎效果好于干法球磨,粉煤灰粒度随着球磨时间、粉煤灰与水的重量比以及球磨珠与粉煤灰的重量比的增大而不断降低。碱改性破坏了粉煤灰玻璃体中的硅铝网状结构,释放出活性氧化硅与氧化铝,同时使粉煤灰变得疏松多孔,比表面积和孔容增大。通过磁选、碱酸复合处理制备粉煤灰基铁基催化剂。湿法磁选对煤粉锅炉粉煤灰的除铁效果要好于流化床锅炉粉煤灰,且磁选所得磁珠的全铁含量随着磁选次数、磁场强度、水灰重量比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粉煤灰粒度的减小先增大后降低。磁珠经过碱酸复合处理后,铝铁组分分别以氧化铝和赤铁矿的形式富集在磁珠表面,其中表面氧化铝数量的增加不仅提高了赤铁矿在表面的分散性,还增加了表面L酸酸量,促进H2O2在表面的吸附。而Fe OAl的形成导致催化剂带有大量的氧空缺位,这有利于催化反应过程中Fe3+向Fe2+的转变,提高羟基自由基的生成速率,因此表现出较高的催化H2O2氧化NO性能,结合碱液吸收可以实现90%左右的脱硝效率和100%脱硫效率。通过碱熔-水热晶化法合成粉煤灰基HY分子筛。粉煤灰基HY分子筛可以实现76%的脱硝效率和100%的脱硫效率。脱硝效率与分子筛的B酸含量呈正相关,结合原位红外测试以及电子顺磁共振表征结果推测,NO经过氧化以及非均相裂解而产生的NO+先取代HY分子筛中B酸的质子,然后被H2O2氧化成硝酸而离开分子筛表面,留下带有单电子轨道的B酸则作为催化活性中心催化H2O2氧化NO为硝酸。但硝酸会使分子筛的骨架铝脱除,进而导致结晶度降低,表面结构变差,B酸含量降低,因此催化稳定性变差。通过浓硫酸酸浸制备粉煤灰基固体酸催化剂。浓硫酸高温酸浸不仅使粉煤灰中大量铝组分溶出,还会与脱铝残渣的硅羟基反应生成固体酸催化剂(Si O2-O-SO3H)。相比于原灰,所制得的固体酸催化剂比表面明显增大,吸水性增强,且表面L酸含量增多。该固体酸催化剂可以催化H2O2氧化NO,催化氧化反应对H2O2浓度表现为零级反应,而对NO浓度表现为一级反应,指前因子与活化能分别为1.1×104 s-1和19870 J/mol。推测NO氧化机理为固体酸催化剂通过与H2O2之间的氢键进一步增强了氧原子的电负性,该电负性较强的氧原子可以快速将NO氧化为NO2。在结合碱吸收情况下,可以实现92%的脱硝效率和100%的脱硫效率,脱硝产物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脱硫产物为硫酸盐。粉煤灰基HY分子筛、铁基催化剂和固体酸催化剂的脱硝效率随着烟气中NO与SO2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在氧气含量相对较高时,增大氧含量有利于粉煤灰基HY分子筛和铁基催化剂脱硝效率的提高,而粉煤灰基固体酸催化剂脱硝效率不受氧含量变化的影响。粉煤灰基固体酸和HY分子筛的脱硝效率随着H2O2浓度的增大逐渐增大,而粉煤灰制铁基催化剂的脱硝效率随着H2O2浓度的增大先增大后保持不变。三种催化剂的脱硝效率随着H2O2流量以及反应温度的增大先增大后降低。粉煤灰基固体酸和HY分子筛的脱硝效率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大先增大后保持不变,而粉煤灰制铁基催化剂的脱硝效率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大先增大后降低。粉煤灰基固体酸催化剂在长时间脱硫脱硝中性能最为稳定,其催化H2O2氧化NO的工艺具备投资成本与运行成本低的经济性优势。基于粉煤灰基固体酸催化剂,开展NO预氧化的烟气循环流化床协同脱硫脱硝中试实验研究。实验条件为:双氧水浓度为15%,烟气湿度为6%,SO2浓度为1000 mg/m3,NO浓度为500 mg/m3,Ca/(S+N)=1.6,催化氧化空速为81400 h-1,获得100%的脱硫效率和81.6%的脱硝效率。协同脱硫脱硝实验中,烟气中NO和SO2浓度、双氧水浓度、入口烟气温度和停留时间影响烟气预氧化与床内碱吸收两个过程的化学反应,脱硝效率随着停留时间和双氧水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烟气NO和SO2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烟气温度的增大先增大后降低;而脱硫效率主要受烟气入口温度影响较大,随着烟气入口温度的增大先增大后降低。Ca/(S+N)和烟气湿度主要影响床内碱吸收过程,脱硫脱硝效率随着Ca/(S+N)的增大先增大后保持不变,随着烟气湿度的增大先增大后降低。

张谋发[2](2020)在《催化裂化再生烟气铜基脱硝催化剂的抗硫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在石油化工行业中流化催化裂化(FCC)装置是空气中氮氧化物(NOx)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国家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对NOx污染物的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目前广泛应用的FCC再生烟气脱硝催化剂具有活性温度窗口较窄、容易中毒等缺点。研究具有更宽的活性温度窗口、良好的抗硫中毒性能的FCC再生烟气脱硝催化剂势在必行。本文旨在制备具有良好抗硫抗氧中毒性能的脱硝催化剂。采用过饱和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负载型铜基氧脱硝催化剂,并通过模拟FCC再生烟气对催化剂进行活性评价,采用XRD、H2-TPR、BET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1、制备了CuO/Al2O3系列催化剂,考察了CuO负载量、焙烧温度、不同助剂(Ce、Cr、Fe、Co、Ni、Mn)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催化剂的抗硫抗氧中毒性能。研究结果显示,(1)CuO适宜的负载量为15%,催化剂前体适宜焙烧温度为700℃,最适宜的助剂是Cr且其适宜的添加比例为50%,此时催化剂CCr-50的脱硝活性最佳,在330℃时,NO转化率达到了99%;(2)催化剂CCr-50具有一定的抗硫中毒性能,当SO2浓度为0.03%时,在370~700℃范围内仍保持NO转化率在90%以上;(3)CCr-50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同时抗硫抗氧中毒能力,在SO2(0.01%)和O2(0.04%)的气氛下,能在340~700℃区间内保持NO转化率在80%以上。2、利用CeO2和ZrO2对CuO/Al2O3催化剂载体进行改性,并在此基础上添加助剂Cr,考察Cr2O3添加比例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催化剂的抗硫抗氧中毒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适宜的复合载体是CeO2-Al2O3,当CeO2添加比例为50%时,催化剂的脱硝活性最佳,在343℃时NO转化率可到99%;(2)当Cr2O3添加比例为10%时,CuO-Cr2O3/CeO2-Al2O3催化剂Rat-10的脱硝活性最佳,在273℃时NO转化率可达99%;(3)Rat-10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抗硫中毒性能,在SO2浓度为0.05%时,在650~700℃的高温区域,NO转化率仍能达到90%以上;(4)Rat-10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抗硫抗氧中毒性能,在0.01%SO2和0.04%O2的气氛下,在反应温度稳定在300~350℃或者700℃时,仍能保持NO转化率在95%以上。3、制备了CuO/ZrO2系列催化剂,考察了CuO负载量、焙烧温度、助剂Ce添加比例、载体改性(Ti、Si、Zn、Ti、Al)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催化剂的抗硫抗氧中毒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适宜的CuO负载量为5%,适宜的催化剂前体焙烧温度为700℃,CeO2最适宜的添加比例为50%;(2)最适宜的复合载体是Ti O2-ZrO2,当Ti O2添加比例为10%时,催化剂ZTi-10脱硝活性最好,在310℃时NO转化率可达99%;(3)催化剂ZTi-10抗硫中毒性能较差,同时抗硫抗氧中毒性能更差,在0.01%SO2和0.04%O2的气氛下,ZTi-10催化剂NO转化率最高仅为43%。

洪培斌,赵毅,李钊,孙旭冉,赵文滔[3](2020)在《燃煤烟气干法同时脱硫脱硝技术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且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落实,对于电厂烟气排放的要求日益严格,因此开发经济高效的烟气净化技术迫在眉睫。本文介绍了目前主流的干法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的机理和研究现状,并对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王维[4](2020)在《火电厂脱硫渣氧载体在煤化学链燃烧中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煤燃烧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如NOx、SOx及大量温室气体CO2;其中,NOx和SOx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CO2是引发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因此,实现煤燃烧过程中CO2等气体的减排刻不容缓。化学链燃烧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燃烧技术,具有高效清洁燃烧,抑制NOx产生及CO2的高效低成本捕集的特点,成为了重点研究对象。低成本、高反应活性的氧载体是煤化学链燃烧技术工业化推广应用的前提和基础。而脱硫渣作为火电厂对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进行脱硫、净化产生的工业固废,年产量巨大,其主要成分为CaSO4,作为氧载体用于煤化学链燃烧过程中,具有氧容量大、资源广泛、价格低廉等诸多优点。因此,探索脱硫渣提纯技术并实现脱硫渣在煤化学链燃烧中的资源化、高效利用,具有显着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本文首先收集电厂湿法烟气脱硫渣、对其进行提纯处理作为脱硫渣氧载体,并以提纯处理的脱硫渣作为模板基质,采用模板-溶胶凝胶燃烧复合合成法制备了高性能的脱硫渣混合氧载体;进一步,在固定床上对脱硫渣氧载体及改性的脱硫渣混合氧载体的燃烧特性和副反应硫的演化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从而实现煤燃烧过程CO2的减排、气相硫的定向原位捕集和脱硫渣的资源化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电厂烟气脱硫渣杂质多、组分多变、成因复杂,本文首先对电厂收集的烟气脱硫渣基本物化特性加以分析和描述,并确定合理的提纯步骤和优化的工艺参数,发现经过H2SO4+NaOH/KOH酸碱联合法和H2SO4+HF酸法提纯的脱硫渣,纯度均达到95%以上;XRD表征显示经过提纯的脱硫渣,主要成分为CaSO4,物相纯净、衍射强度高;SEM-EDX微观形貌特征及表观组分分析表明,经过提纯的脱硫渣,在微观下是条状、细颗粒结构的多孔介质,这非常有利于其作为氧载体与燃料反应。采用提纯的烟气脱硫渣氧载体,在固定床上对其以及参考CaSO4氧载体样品与煤反应特性加以实验评估,对比了脱硫渣原样、国药分析纯CaSO4和提纯后的脱硫渣作为氧载体的反应性能,发现提纯烟气脱硫渣氧载体具有最高的反应活性。进一步地,在固定床上研究了还原反应温度、氧载体过量系数、氧化反应温度、多次还原氧化循环次数等诸多影响因素对提纯氧载体与煤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优反应工况,并揭示了反应过程的潜在机理。CaSO4作为氧载体反应时,各类释硫副反应的发生不可避免,不仅会损害CaSO4氧载体的反应活性、多次循环反应时的反应稳定性,而且气相硫的释放也会引起极大的危害。因此,本文在固定床上对脱硫渣氧载体与煤化学链燃烧时,各类气相硫的演化和分布加以详细的测试研究,发现:还原反应温度越高,副反应中含硫气体浓度越高,特别是SO2在900℃以上时,浓度大大提升;氧载体系数越大,含硫气体浓度越高,氧载体系数大于1时,含硫气体的释放趋于饱和;还原气氛中CO2的浓度越大,含硫气体浓度越高,较合适的还原气氛为40%CO2;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含硫气体浓度呈现下降趋势;并分析了副反应硫演化的过程和机理。最后,为了充分利用CaSO4所含有的大量的晶格氧,实现CaSO4氧载体与煤反应时碳、硫的协同脱除,采用模板-溶胶凝胶燃烧复合合成法制备了CaSO4-CuO、CaSO4-Fe2O3、CaSO4-CuFe2O4、CaSO4-CaO系列脱硫渣混合氧载体,在固定床上对氧载体的协同脱碳固硫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脱硫渣混合氧载体相比于脱硫渣氧载体,提高了钙基氧载体反应活性、抑制了副反应的硫释放;CaSO4-CuFe2O4的碳转化率介于CaSO4-CuO、CaSO4-Fe2O3这两种脱硫渣混合氧载体之间为82%;但是,CaSO4-CuFe2O4的固硫特性是其中最好的,特别是抑制副反应SO2的释放效果理想。

张道军[5](2019)在《烟气脱硫钒炭催化剂的再生及脱硝钒钛催化剂的中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大量的SO2、NOx等大气污染物,给社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不便和危害,目前,钙基湿法脱硫技术和SCR脱硝技术分别是烟气脱硫和脱硝的主流技术,但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随着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更加高效脱硫技术的开发和成熟脱硝技术的实施。活性焦(AC)法为代表的干法脱硫工艺能够克服钙基湿法脱硫技术的缺点且能回收硫资源,而且在喷NH3的条件下能够同时脱除烟气中的S02、NOx、Hg、VOCs等多种污染物,在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该技术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前人在传统活性焦法的基础上开发了V205/AC催化剂,提高了 AC的脱硫脱硝活性,使其最佳反应温度由100℃提高到150-200℃,能更好地与锅炉烟气温度相匹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范畴涉及V205/AC催化剂的制备条件、脱硫脱硝反应的机理及动力学行为、烟气组分对脱硫脱硝的影响、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再生机理、再生氛围对再生行为的影响、再生过程与硫资源化的耦合等,但对再生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还有待进一步的认识,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单独的脱硫工艺还是一体化脱除工艺,吸硫饱和后的(V2O5/)AC经过再生(硫资源化)过程后才能进入到下一个催化循环,因此再生过程十分关键,对该过程动力学方面的认识能为再生反应器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以NH3或尿素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和最为成熟的烟气脱硝技术,以WO3或MoO3为助剂的V205/Ti02催化剂应用最多。为避免硫铵盐中毒,工业上通常将该催化剂置于除尘器之前的300-400℃的环境中,复杂的烟气环境使催化剂逐渐失去活性,失活原因包括物理堵塞、磨损、烧结和粉尘侵蚀造成的化学中毒等,其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中毒是导致其化学中毒的主要原因,也是前人研究最多的方面。遗憾的是,在前人的研究中,往往不考虑烟气组分尤其是S02、C02等酸性气体的影响。另外,钒钛基催化剂中W03的担载量通常远多于V205的担载量,碱金属/碱土金属与WO3之间是否有相互作用以及该作用对催化剂抗中毒能力的影响,未见相关文献报道。鉴于以上分析,本论文着重研究吸硫V205/AC催化剂的热再生动力学、S02和C02对V205-WO3/TiO2催化剂碱土金属中毒的影响、W03含量对V205-WO3/Ti02催化剂Ca中毒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吸硫V205/AC催化剂在热再生过程中主要发生H2SO4和C之间的反应,生成S02、CO2和H2O。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H2SO4转化率为0.1-0.4时,反应的活化能在85.7 kJ/mol左右,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H2SO4转化率从0.5提高至0.8时,反应活化能从88.9 kJ/mol升高到112.1 kJ/mol,Jander三维扩散模型f(a)=1.5(1-a)2/3[1-(1-a)1/3]-1较好地描述该过程,说明此时未反应的H2SO4向C的扩散为反应限制步骤。(2)CO2提高了未中毒V205-WO3/TiO2催化剂的酸性而促进其脱硝;在无S02情况下(即CaCl2单独或CaCl2+C02共同存在的情况下),Ca与WO3反应生成CaWO4,Ca与V类物质可能也有类似的相互作用,从而降低催化剂的表面酸性和氧化能力而使催化剂中毒;在有SO2存在的情况下(SO2或SO2+CO2),Ca优先与SO2反应生成CaSO4而抑制CaWO4的生成,同时SO42-的生成增强Ca中毒催化剂的表面酸性。尽管CaSO4覆盖WO3和V类物质而使两者在H2-TPR实验中表现不出氧化性,但这些活性位在SCR反应中仍然具有活化NH3的能力。SO2缓解催化剂Ca中毒的本质是含硫化合物与V类物质间的协同作用。(3)Ca的担载降低催化剂中酸性位的数量和强度,尤其是W类物质上Lewis酸性位的数量和强度,降低催化剂的氧化性,尤其在较低温度下(300℃),抑制V5+=O对NH3的氧化活化能力,使催化剂中毒,随着温度的升高,催化剂的氧化能力逐渐增强,Ca的毒化能力逐渐减弱;WO3含量的增加有利于催化剂中微孔数量和比表面积的增加,能与V相互作用形成具有更多不同氧化还原能力的物质,提高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和表面酸性;WO3与Ca之间具有强烈的相互作用,明显降低Ca的毒化作用,尤其是在较低温度下(300℃),WO3含量的增加明显提高Ca中毒催化剂的脱硝活性,但过多WO3会导致聚合结晶,而不利于催化剂比表面积的增加和酸性的增强。(4)对比MgCl2与CaCl2对V2O5-WO3/TiO2催化剂的中毒程度,当烟气中仅有CO2时,Mg与催化剂活性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较弱,未发现MgWO4的形成,这点不同于Ca中毒(形成CaWO4),而且Mg中毒催化剂中V3+比例低于Ca中毒催化剂,因此Mg中毒催化剂的酸性和氧化性降低程度弱于Ca中毒催化剂,导致催化剂的Mg中毒不如Ca中毒严重。S02+C02共存时,Mg易于扩散至催化剂内部,与催化剂粘结剂中的Si反应生成Mg2Si04,含S化合物的生成明显提高催化剂的表面酸性,促进催化剂脱硝活性的提高,但提高程度不如Ca中毒催化剂明显,Ca中毒催化剂中CaW04的生成被抑制,V3+的比例明显下降甚至消失,表面酸性明显增强,脱硝活性显着提高。

王修文,李露露,孙敬方,万海勤,汤常金,高飞,董林[6](2019)在《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及脱硝催化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氮氧化物(NOx)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危害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来源主要集中在火电、玻璃、陶瓷、水泥、钢铁和焦化行业等固定污染源以及机动车、船舶和飞机等移动污染源。实践表明,催化脱硝是NOx减排的最有效手段。介绍我国NOx污染现状,并结合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烟气特点,阐述NOx的治理情况和研究难点。在此基础上,围绕NOx催化消除这一共性问题,根据不同行业间实际工况的共性和差异性,分别以NH3-SCR(固定源脱硝)和NO+CO(移动源脱硝)两种催化脱硝技术为主线,系统综述固定源(中高温、低温、抗中毒)及移动源(汽油车和柴油车)中脱硝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对不同领域相应脱硝催化剂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周旭健,李清毅,徐灏,胡达清[7](2018)在《固体吸附剂在烟气污染物一体化脱除中的研究评述及展望》文中认为一体化技术是燃煤电厂烟气多污染物协同脱除的未来发展趋势。由于工艺简单,固体吸附剂在一体化技术中被广泛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备受关注且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的碳基吸附剂、钙基吸附剂、CuO/γ-Al2O3在硫、硝、汞一体化脱除技术中的应用。针对每种吸附技术的脱除原理、研究现状、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指出一体化技术的难点在于协同脱除,以及多种污染物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的不明确。降低吸附剂成本,提高副产物的利用价值,提高脱硝效率,加强协同脱汞的研究,是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最后,对固体吸附剂一体化技术进行了展望,指出该技术对推动中国燃煤电厂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的重要意义。

李迎根[8](2018)在《钢渣基活性炭脱硫脱硝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铁厂烧结工艺排放的烧结烟气中含有大量污染物,例如SO2、NO、粉尘和二恶英等,这些污染物不仅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还会危及人的身体健康。随着人们对健康、绿色环境的追求和向往以及近年来国家对钢铁行业烧结烟气排放标准执行的越来越严格,因此,对于烧结烟气的治理势在必行。目前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干法烟气脱硫脱硝包括固相吸收/再生法、气/固催化法、吸收剂喷射技术、电子活化氧化法;湿法烟气脱硫脱硝,如半干喷雾脱硫脱硝技术。其中干法烟气脱硫脱硝主要以活性炭(焦)等炭质材料对烟气中的硫、氮氧化物进行脱除吸附。本文以活性炭脱硫脱硝法为基础,利用钢渣与活性炭混合制备钢渣基活性炭并进行烧结烟气脱硫脱硝实验研究,既对钢铁厂的废弃物钢渣的合理利用进行考虑,同时也探讨钢渣基活性炭中钢渣的催化吸附作用及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影响。于可编程电加热石英玻璃管固定床反应装置中进行钢渣基活性炭烧结烟气脱硫脱硝实验研究,分别考察反应温度、SO2浓度、NO浓度、O2含量、H2O含量对钢渣基活性炭脱硫脱硝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钢渣基活性炭分别负载Al2O3、V2O5后对烧结烟气脱硫脱硝性的影响,并对钢渣基活性炭进行LDPSA、XRF、XRD、SEM、BET、FTIR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SO2初始浓度600ppm,NO初始浓度400ppm,氧气含量为15%,反应温度为120℃,未通入NH3时,钢渣基活性炭最大脱硫、脱硝率分别为79%、34%;以[NH3]/[NO]=1的条件下通入NH3时,钢渣基活性炭的脱硫脱硝率均有所提高,分别为100%、44%;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脱硝率逐渐下降,而脱硫率始终保持在100%。实验发现[NH3]=400ppm,[SO2]=400ppm时钢渣基活性炭脱硝率较高,此时的脱硝率为52%;而随着SO2浓度的升高,并且由于吸附催化过程中SO2与NO存在竞争吸附,会导致脱硝率逐渐下降;当SO2浓度不变,而NO的浓度逐渐升高,脱硝率逐渐下降;而随着烟气中O2含量的增加,钢渣基活性炭脱硫脱硝率均增加。实验发现当模拟烟气中H2O含量增加时,会导致脱硝率下降。在未通入H2O的条件下,钢渣基活性炭脱硝率最高为44%,脱硫率为100%;当通入10%H2O时,脱硝率为35%,脱硫率未变,结果表明H2O含量对钢渣基活性炭NO的吸收抑制作用更大。实验发现负载金属氧化物Al2O3、V2O5对钢渣基活性炭脱硫脱硝存在一定影响。钢渣基活性炭中Al2O3含量为20%时,对钢渣基活性炭吸附性能的改善最为明显,因为Al2O3的加入为部分活性物质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能有效抑制铵盐的凝聚,为反应气体提供更多的输运通道;Al2O3与钢渣基活性炭结合制备出钢渣基材料催化吸附剂,脱硝率最高达到48%;随着V2O5含量的增加,钢渣基活性炭脱硝率呈递增趋势,这是由于V2O5的强氧化性以及负载V2O5的吸附剂对NH3和NO的较强吸附性,低温条件下,当V2O5含量为10%时,其脱硝率为46%。

刘怡宁[9](2015)在《钛铝复合载体催化剂对以CO为还原剂的同时脱硫脱硝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气污染物中SO2和NOx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应当寻找出防治空气污染的有效方法来解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污染的问题,而直接催化还原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SO2和NOx与还原剂(NH3、CH4、CO等)发生还原反应生成S单质和N2的过程,此工艺操作简便、易控制,还原剂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并且能够达到同时脱除SO2和NOx的目的。本文为探寻同时脱硫脱硝活性较好的催化剂和较适宜的反应条件为目的,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制备了M/Ti O2/γ-Al2O3(M=Ce2O3、Co3O4、Cr2O3、CuO、NiO、Fe2O3)系列催化剂,为探求活性组分的种类、活性组分的负载含量、不同的载体以及催化剂的焙烧条件等对催化剂催化还原脱硫脱硝活性的影响,并采用XRD、H2-TPR、BET、TG-MS和SEM等技术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晶相结构、还原活性、比表面积、表面形貌、前驱体分解温度等特性进行了一系列表征,并在气固相固定床反应装置上对催化剂的催化还原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NiO和Fe2O3为活性组分,且负载量为12%(金属氧化物占载体质量百分数),载体为15%TiO2/γ-Al2O3(TiO2占载体质量百分数),在500℃焙烧3 h的催化剂以CO为还原剂的同时脱硫脱硝性能最好,在0.05%NO+0.10%SO2+0.30%CO(N2为载气)的反应气条件下,其最高脱硫脱硝率分别96.0为%和98.6%;2、制备了多种双金属掺杂的TiO2/γ-Al2O3催化剂(x)Fe2O3(y)NiO/TiO2/γ-Al2O3、(x)Fe2O3(y)CuO/TiO2/γ-Al2O3、(x)NiO(y)CuO/TiO2/γ-Al2O3等,结果显示Fe2O3和Ni O在两者掺杂的催化剂中显示出协同的催化作用,其中2Fe2O310NiO/TiO2/γ-Al2O3催化剂脱硝率最高可达100%,最高脱硫率在97%以上,显示出较好脱硫脱硝活性。铁铜和镍铜掺杂的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同步脱硫脱硝活性,但反应温度较高;3、针对2Fe2O310NiO/TiO2/γ-Al2O3催化剂进行了体积空速、反应温度、氧气浓度系列因素对脱硫脱硝过程影响的考察,结果得到:空速为6000 h-1,反应温度500℃连续反应时具有较好的脱硫脱硝活性,脱硝率最高可达98%,脱硫率最高可达96.6%。

李从,张婷,李俊青,叶萌[10](2015)在《干法脱硫剂脱除SO2的机理及动力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钙基脱硫剂、吸附型脱硫剂、金属氧化物脱硫剂和负载型脱硫剂的脱硫机理,并介绍了活性炭脱硫剂、金属氧化物脱硫剂和负载型脱硫剂的动力学研究现状。

二、CuO/Al_2O_3干法烟气脱硫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uO/Al_2O_3干法烟气脱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粉煤灰基催化剂协同脱硫脱硝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1.1.1 燃煤烟气脱硝技术
        1.1.2 燃煤烟气脱硫技术
    1.2 燃煤烟气协同脱硫脱硝技术研究进展
        1.2.1 固相吸附/再生协同脱硫脱硝技术
        1.2.2 气固催化协同脱硫脱硝技术
        1.2.3 吸收剂喷射协同脱硫脱硝技术
        1.2.4 催化氧化协同脱硫脱硝技术
        1.2.5 氧化剂氧化协同脱硫脱硝技术
        1.2.6 高能电子活化氧化协同脱硫脱硝技术
    1.3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现状
        1.3.1 粉煤灰的产生与危害
        1.3.2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现状
        1.3.3 粉煤灰的高附加值利用研究进展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脱硫脱硝实验平台及实验方法
    2.1 引言
    2.2 固定床协同脱硫脱硝实验平台
        2.2.1 平台简介
        2.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烟气循环流化床协同脱硫脱硝实验平台
        2.3.1 平台简介
        2.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4 脱除效率计算方法
    2.5 催化剂及反应产物表征手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粉煤灰活化与磁选
    3.1 引言
    3.2 实验步骤
    3.3 粉煤灰活化
        3.3.1 粉煤灰机械球磨
        3.3.2 粉煤灰改性研究
    3.4 粉煤灰磁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粉煤灰基铁基催化剂催化 H_2O_2氧化 NO协同脱硫脱硝性能
    4.1 引言
    4.2 催化剂制备
    4.3 粉煤灰制铁基催化剂脱硫脱硝实验
        4.3.1 催化剂表征分析
        4.3.2 催化剂脱硫脱硝性能
        4.3.3 热处理温度对催化剂脱硫脱硝性能的影响
        4.3.4 铁负载量对催化剂脱硫脱硝性能的影响
    4.4 磁珠制铁基催化剂脱硫脱硝性能
        4.4.1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4.4.2 脱硫脱硝性能
        4.4.3 脱硫脱硝产物及反应路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粉煤灰基HY分子筛催化 H_2O_2氧化 NO协同脱硫脱硝性能
    5.1 引言
    5.2 分子筛制备与处理
    5.3 粉煤灰基 HY 分子筛的合成研究
        5.3.1 碱熔处理对粉煤灰的影响
        5.3.2 碱度对Y分子筛合成的影响
        5.3.3 导向剂添加量对Y分子筛合成的影响
        5.3.4 硅铝比对Y分子筛合成的影响
        5.3.5 晶化时间对Y分子筛合成的影响
    5.4 粉煤灰基HY分子筛脱硫脱硝实验及机理分析
        5.4.1 粉煤灰基HY分子筛脱硫脱硝实验
        5.4.2 HY分子筛脱硫脱硝机理分析
    5.5 硝酸处理对HY分子筛脱硫脱硝性能的影响
        5.5.1 分子筛表征分析
        5.5.2 脱硫脱硝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粉煤灰基固体酸催化剂催化 H_2O_2氧化 NO协同脱硫脱硝性能
    6.1 引言
    6.2 催化剂制备
    6.3 催化剂表征分析
        6.3.1 催化剂结构表征
        6.3.2 催化剂的XPS表征
        6.3.3 催化剂表面酸性表征
        6.3.4 催化剂TG表征
        6.3.5 催化剂SEM表征
        6.3.6 催化剂BET表征
    6.4 固体酸催化剂的脱硫脱硝性能
    6.5 酸处理时间与温度对脱硝性能的影响
    6.6 固体酸催化 H_2O_2氧化 NO的脱硝反应动力学
        6.6.1 内外扩散影响
        6.6.2 反应级数
        6.6.3 反应速率常数与活化能
    6.7 脱硫脱硝产物分析及机理推测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粉煤灰基催化剂技术经济性比较分析
    7.1 前言
    7.2 催化性能分析
        7.2.1 烟气组分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7.2.2 H_2O_2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7.2.3 H_2O_2流量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7.2.4 催化温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7.2.5 催化剂剂量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7.3 催化稳定性分析
    7.4 经济性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烟气循环流化床协同脱硫脱硝中试试验研究
    8.1 前言
    8.2 烟气循环流化床试验操作参数
        8.2.1 催化剂用量
        8.2.2 颗粒带出气速
        8.2.3 操作气速与停留时间
        8.2.4 双氧水浓度与流量
        8.2.5 模拟烟气各组分浓度
        8.2.6 烟气湿度
        8.2.7 流化床入口温度
        8.2.8 Ca/(S+N)
    8.3 结果与讨论
        8.3.1 停留时间对协同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8.3.2 双氧水浓度对协同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8.3.3 Ca/(S+N)对协同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8.3.4 烟气湿度对协同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8.3.5 入口烟气温度对协同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8.3.6 烟气SO_2和NO浓度对协同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8.3.7 脱硫脱硝产物分析及反应路径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催化裂化再生烟气铜基脱硝催化剂的抗硫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烟气脱硝技术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脱硝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低氮燃烧技术
        1.2.2 湿法脱硝技术
        1.2.3 干法脱硝技术
    1.3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脱硝催化剂
        1.3.1 贵金属催化剂
        1.3.2 金属催化剂
        1.3.3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3.4 分子筛催化剂
    1.4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脱硝反应机理
        1.4.1 CO-SCR反应机理
        1.4.2 铜基催化剂上CO-SCR反应机理
    1.5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脱硝催化剂的抗硫抗氧性能研究
        1.5.1 SCR脱硝催化剂的抗硫性能研究
        1.5.2 SCR脱硝催化剂的抗氧性能研究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6.2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
        2.1.1 实验药品与实验试剂
        2.1.2 实验气体
        2.1.3 实验设备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催化剂载体的制备
        2.2.2 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2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分析(H_2-TPR)
        2.3.3 比表面积测定(BET)
    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2.4.1 活性评价流程
        2.4.2 活性评价装置
第三章 CuO/γ-Al_2O_3系列催化剂制备及脱硝性能评价
    3.1 CuO负载量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3.1.1 XRD表征
        3.1.2 H_2-TPR表征
        3.1.3 活性评价
    3.2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3.2.1 XRD表征
        3.2.2 H_2-TPR表征
        3.2.3 BET表征
        3.2.4 活性评价
    3.3 不同助剂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3.3.1 XRD表征
        3.3.2 H_2-TPR表征
        3.3.3 活性评价
    3.4 Cr2O3添加比例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3.4.1 XRD表征
        3.4.2 BET表征
        3.4.3 H_2-TPR表征
        3.4.4 活性评价
    3.5 催化剂的抗硫性能
        3.5.1 SO_2对CCr-X系列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3.5.2 SO_2浓度对CCr-50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3.6 催化剂的抗硫抗氧性能
        3.6.1 SO_2和O_2同时存在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3.6.2 不同恒温区间SO_2和O_2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载体改性对CuO/γ-Al_2O_3催化剂脱硝性能影响
    4.1 Ce-Al复合载体催化剂脱硝性能
        4.1.1 XRD表征
        4.1.2 BET表征
        4.1.3 H_2-TPR表征
        4.1.4 活性评价
    4.2 Zr-Al复合载体催化剂脱硝性能
        4.2.1 XRD表征
        4.2.2 BET表征
        4.2.3 H_2-TPR表征
        4.2.4 活性评价
    4.3 助剂Cr对 Ce-Al复合载体负载CuO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4.3.1 XRD表征
        4.3.2 BET表征
        4.3.3 H_2-TPR表征
        4.3.4 活性评价
    4.4 催化剂的抗硫性能
        4.4.1 SO_2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4.4.2 SO_2浓度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4.4.3 不同恒温区间SO_2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4.5 催化剂的抗硫抗氧性能
        4.5.1 SO_2和O_2同时存在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4.5.2 不同恒温区间SO_2和O_2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uO/Zr O_2系列催化剂制备及脱硝性能评价
    5.1 CuO负载量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5.1.1 XRD表征
        5.1.2 H_2-TPR表征
        5.1.3 活性评价
        5.1.4 低温下CuO/Zr O_2催化剂的脱硝性能评价
    5.2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5.2.1 XRD表征
        5.2.2 H_2-TPR表征
        5.2.3 活性评价
    5.3 Ce O_2添加比例对CuO/Zr O_2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5.3.1 XRD表征
        5.3.2 H_2-TPR表征
        5.3.3 活性评价
    5.4 复合载体类型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5.4.1 XRD表征
        5.4.2 H_2-TPR表征
        5.4.3 活性评价
    5.5 Ti-Zr复合载体催化剂脱硝性能
        5.5.1 XRD表征
        5.5.2 H_2-TPR表征
        5.5.3 BET表征
        5.5.4 活性评价
        5.5.5 催化剂的抗硫抗氧性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3)燃煤烟气干法同时脱硫脱硝技术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CuO吸附法
2 炭基材料法
3 NOXSO法
4 等离子体法
5 总结与展望

(4)火电厂脱硫渣氧载体在煤化学链燃烧中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CO_2的排放和全球变暖
    1.2 CO_2捕集技术
    1.3 化学链燃烧技术
        1.3.1 化学链燃烧技术简介
        1.3.2 化学链燃烧氧载体的研究进展
        1.3.3 化学链燃烧燃料的研究进展
        1.3.4 化学链燃烧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1.4 脱硫渣基本情况
        1.4.1 脱硫渣的生成与危害
        1.4.2 脱硫渣的基本特性
        1.4.3 脱硫渣的资源化综合利用
        1.4.4 脱硫渣提纯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烟气脱硫渣提纯和描述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和试剂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试剂
    2.3 高纯CaSO_4的制备
        2.3.1 制备设备
        2.3.2 实验原理
        2.3.3 实验方案
    2.4 制备产品表征分析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EDX)
        2.4.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2.5 本章小结
3 脱硫渣氧载体煤化学链燃烧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氧载体的制备
        3.2.2 煤样制备
        3.2.3 高温固定床实验装置及实验操作流程
        3.2.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脱硫渣氧载体煤化学链燃烧反应
        3.3.2 氧载体的表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脱硫渣氧载体煤化学链燃烧中硫演化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氧载体及煤样的制备
        4.2.2 微量硫测试实验装置及实验操作流程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脱硫渣氧载体煤化学链燃烧实验
        4.3.2 氧载体的表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脱硫渣-CuFe_2O_4氧载体协同脱碳固硫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脱硫渣系列混合氧载体的制备
        5.2.2 煤样制备
        5.2.3 实验装置及实验操作流程
        5.2.4 实验条件及数据处理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脱硫渣系列混合氧载体煤化学链燃烧实验
        5.3.2 氧载体的表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建议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5)烟气脱硫钒炭催化剂的再生及脱硝钒钛催化剂的中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燃煤SO_2和NO_x的控制现状
    1.3 燃煤SO_2和NO_x的控制技术
        1.3.1 燃煤SO_2的控制技术
        1.3.2 燃煤NO_x的控制技术
        1.3.3 燃煤SO_2和NO_x的一体化控制技术
    1.4 SCR脱硝催化剂及其失活
        1.4.1 SCR脱硝催化剂
        1.4.2 V_2O_5/TiO_2基SCR催化剂的失活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催化剂的制备
        2.1.1 V_2O_5/AC催化剂的制备
        2.1.2 V_2O_5-WO_3/TiO_2催化剂的制备
        2.1.3 V_2O_5-WO_3/TiO_2中毒催化剂的制备
    2.2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2.3 催化剂表征
        2.3.1 催化剂的元素含量分析(ICP-OES)
        2.3.2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BET)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5 NH_3程序升温脱附实验(NH_3-TPD)
        2.3.6 H_2程序升温还原实验(H_2-TPR)
        2.3.7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分析(In situ DRIFTS)
        2.3.8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spectra)
第三章 吸硫V_2O_5/AC的热再生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V_2O_5/AC催化吸附剂的制备
        3.2.2 吸硫AC和V_2O_5/AC催化吸附剂的制备
        3.2.3 吸硫V_2O_5/AC在管式炉中的热再生研究
        3.2.4 TG-MS实验
    3.3 非等温动力学分析方法
        3.3.1 Flynn-Wall-Ozawa法
        3.3.2 Coats-Redfern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AC和V_2O_5/AC的吸硫实验及吸硫V_2O_5/AC在管式炉中的热再生
        3.4.2 TG-MS实验结果
        3.4.3 再生动力学数据处理
        3.4.4 TG-MS实验过程中传热效应的影响
        3.4.5 V_2O_5/AC中存在反应性不同的C的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aCl_2对V_2O_5-WO_3/TiO_2催化剂SCR脱硝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催化剂的制备
        4.2.2 催化剂的模拟中毒
        4.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4.2.4 催化剂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aCl_2对催化剂SCR活性的影响
        4.3.2 SO_2和CO_2存在时CaCl_2的影响
        4.3.3 影响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WO_3对V_2O_5-WO_3/TiO_2催化剂Ca中毒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催化剂的制备
        5.2.2 催化剂的模拟中毒
        5.2.3 活性测试
        5.2.4 催化剂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WO_3含量的未中毒和Ca中毒催化剂的脱硝活性
        5.3.2 催化剂的孔结构性质
        5.3.3 催化剂的表面酸性
        5.3.4 NH_3吸附的红外实验(DRIFTS)
        5.3.5 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
        5.3.6 SCR反应的原位红外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MgCl_2和CaCl_2影响V_2O_5-WO_3/TiO_2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对比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催化剂的制备
        6.2.2 催化剂的模拟中毒
        6.2.3 活性测试
        6.2.4 催化剂的表征
    6.3 结果和讨论
        6.3.1 镁、钙和烟气中的SO_2、CO_2共同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6.3.2 镁、钙和烟气中的SO_2、CO_2对催化剂活性影响的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本论文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8)钢渣基活性炭脱硫脱硝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烧结烟气的产生及特点
    1.3 烧结烟气中SO_2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1.3.1 SO_2的产生和危害
        1.3.2 烧结烟气脱硫技术与工艺
    1.4 烧结烟气中NOx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1.4.1 NOx的产生和危害
        1.4.2 烧结烟气脱硝技术与工艺
        1.4.3 联合脱硫脱硝技术
        1.4.4 活性炭脱硫脱硝的原理
        1.4.5 活性炭脱硫脱硝的研究现状
        1.4.6 活性炭脱硫脱硝的工艺流程介绍
        1.4.7 活性炭脱硫脱硝的影响因素
        1.4.8 活性炭用于脱硫脱硝的不足
    1.5 Fe基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6 催化剂抗水抗硫性能研究
    1.7 选题依据和实验内容
        1.7.1 选题依据
        1.7.2 实验内容
        1.7.3 技术路线
    1.8 课题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8.1 研究意义
        1.8.2 创新点
    1.9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设备与测量仪器
    2.2 钢渣基活性炭的制备
        2.2.1 钢渣的预处理
        2.2.2 活性炭的预处理
        2.2.3 钢渣基活性炭的制备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粒径分析(LDPSA)
        2.3.2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BET)
        2.3.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2.3.4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6 傅里叶红外分析(FTIR)
    2.4 钢渣基活性炭的活性评价
        2.4.1 模拟烟气配给系统
        2.4.2 吸附及催化还原系统
        2.4.3 气体检测及尾气处理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渣基活性炭的表征
    3.1 激光粒径(LDPSA)表征结果分析
    3.2 扫描电镜(SEM)表征结果分析
    3.3 X射线荧光光谱(XRF)表征结果分析
    3.4 X射线衍射(XRD)表征结果
    3.5 比表面及孔径(BET)表征结果分析
    3.6 傅里叶红外(FTIR)表征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渣基活性炭脱硫脱硝实验
    4.1 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和配气系统的稳定性检验
        4.1.1 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检验
        4.1.2 配气系统的稳定性检验
    4.2 钢渣基活性炭脱硫脱硝性能评价
        4.2.1 空白对照实验
        4.2.2 活性炭对照实验
        4.2.3 钢渣对照实验
        4.2.4 通入NH_3对照实验
        4.2.5 反应温度的影响
        4.2.6 SO_2浓度的影响
        4.2.7 NO浓度的影响
        4.2.8 O_2含量的影响
        4.2.9 H_2O含量的影响
    4.3 Al_2O_3对钢渣基活性炭脱硫脱硝的影响
    4.4 V_2O_5对钢渣基活性炭脱硫脱硝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
致谢

(9)钛铝复合载体催化剂对以CO为还原剂的同时脱硫脱硝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NO_x和SO_2的来源
        1.1.2 NO_x和SO_2的危害
        1.1.3 我国SO_2和NO_x的排放现状及规定
    1.2 烟气脱硫脱硝技术进展
        1.2.1 SO_2的脱除
        1.2.2 NO_x的脱除
    1.3 烟气同时脱硝脱硫技术
        1.3.1 传统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工艺
        1.3.2 湿法烟气同时脱硝脱硫工艺
        1.3.3 干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工艺
    1.4 烟气直接催化还原脱硫脱硝技术
        1.4.1 反应机理
        1.4.2 催化还原催化剂
    1.5 TiO_2/γ-Al_2O_3复合载体催化剂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整个实验过程所需的仪器、药品以及气体
        2.1.1 实验过程所需的仪器
        2.1.2 实验过程所用气体
        2.1.3 实验过程所用的药品
    2.2 催化剂制备
        2.2.1 TiO_2/γ-Al_2O_3复合载体的制备
        2.2.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剂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2 H_2-程序升温还原分析
        2.3.3 扫描电镜(SEM)分析
        2.3.4 比表面积分析
        2.3.5 热质联用(TG-MS)分析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2.4.1 催化剂活性评价装置
        2.4.2 催化剂活性评价反应
        2.4.3 催化剂催化还原脱硫脱硝转化率的计算
第三章 TiO_2/γ-Al_2O_3催化剂脱硫脱硝性能研究
    3.1 单活性组分TiO_2/γ-Al_2O_3催化剂
        3.1.1 不同载体催化剂同时脱硫脱硝性能的影响
        3.1.2 不同活性组分对TiO_2/γ-Al_2O_3催化剂同时脱硫脱硝性能的影响
        3.1.3 活性组分不同负载量对催化剂同时脱硫脱硝性能的影响
        3.1.4 焙烧温度和时间对Fe_2O_3/TiO_2/γ-Al_2O_3催化剂影响
        3.1.5 焙烧温度和时间对NiO/TiO_2/γ-Al_2O_3催化剂影响
        3.1.6 不同载体担载 12%Fe_2O_3催化剂对同时脱硫脱硝活性的影响
        3.1.7 不同载体担载 12%NiO催化剂对同时脱硫脱硝活性的影响
    3.2 双组份掺杂TiO_2/γ-Al_2O_3催化剂
        3.2.1 铁镍的不同配比对催化剂脱硫脱硝性能的影响
        3.2.2 铁铜的不同配比对催化剂脱硫脱硝性能的影响
        3.2.3 镍铜的不同配比对催化剂脱硫脱硝性能的影响
        3.2.4 铁铈的不同配比对催化剂脱硫脱硝性能的影响
    3.3 反应条件对TiO_2/γ-Al_2O_3催化剂的影响
        3.3.1 单独脱硝脱硫和同时脱硫脱硝
        3.3.2 空速对同时脱硫脱硝活性的影响
        3.3.3 反应温度对同时脱硫脱硝活性的影响
        3.3.4 反应前后TiO_2/γ-Al_2O_3系列催化剂的变化情况
        3.3.5 氧气对反应的影响
        3.3.6 催化剂寿命的考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10)干法脱硫剂脱除SO2的机理及动力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各种干法脱硫剂的脱硫机理研究现状
    1.1钙基脱硫剂的脱硫剂机理
    1.2吸附型脱硫剂吸附脱硫机理
    1.3金属氧化物脱硫机理
    1.4负载型脱硫剂的脱硫机理
2脱硫动力学研究现状
    2.1活性炭脱硫剂脱硫吸附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2. 2金属氧化物脱硫剂脱硫吸附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2. 3负载型金属氧化物脱硫剂脱硫吸附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3结束语

四、CuO/Al_2O_3干法烟气脱硫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粉煤灰基催化剂协同脱硫脱硝性能及机理研究[D]. 崔荣基.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催化裂化再生烟气铜基脱硝催化剂的抗硫性能研究[D]. 张谋发.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3]燃煤烟气干法同时脱硫脱硝技术进展与展望[J]. 洪培斌,赵毅,李钊,孙旭冉,赵文滔. 广东化工, 2020(07)
  • [4]火电厂脱硫渣氧载体在煤化学链燃烧中的性能研究[D]. 王维.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烟气脱硫钒炭催化剂的再生及脱硝钒钛催化剂的中毒研究[D]. 张道军.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6]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及脱硝催化剂研究进展[J]. 王修文,李露露,孙敬方,万海勤,汤常金,高飞,董林. 工业催化, 2019(02)
  • [7]固体吸附剂在烟气污染物一体化脱除中的研究评述及展望[J]. 周旭健,李清毅,徐灏,胡达清. 中国电力, 2018(12)
  • [8]钢渣基活性炭脱硫脱硝实验研究[D]. 李迎根. 安徽工业大学, 2018(02)
  • [9]钛铝复合载体催化剂对以CO为还原剂的同时脱硫脱硝反应的研究[D]. 刘怡宁.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15(03)
  • [10]干法脱硫剂脱除SO2的机理及动力学研究进展[J]. 李从,张婷,李俊青,叶萌. 应用化工, 2015(05)

标签:;  ;  ;  ;  ;  

CuO/Al_2O_3干法烟气脱硫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