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父母生育年龄和产次的关系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父母生育年龄和产次的关系

一、分裂样精神病的发生与父母育龄和胎次的关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徐守军[1](2020)在《基于组独立成分分析对低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脑功能连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之前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可能与大脑处于静息状态以及认知任务期间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有关。本研究皆在探索ASD患儿大脑神经网络的功能连接模式与正常儿童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 93例低功能ASD患儿和79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儿童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图像。并对所有被试进行组独立成分分析来评估脑功能连接。然后进行单样本t检验(p<0.001)获得患儿组与健康对照组不同的脑网络。然后,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不同神经网络的组间差异(p<0.001),同时,进行多重比较以获得组间双样本t检验最显着的结果(p<0.05,FDR校正)。最后,用Pearson’s相关分析异常功能连接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中9个不同的神经网络具有相似的空间模式。双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SD患儿枕极网络中右侧额上回背外侧区和左侧额中回的功能连接增强。同时,外侧视觉网络中左侧直回、左侧枕中回、右侧角回,右侧额中回和右侧额下回眶部以及左侧额顶(认知)网络中左侧额下回、右侧楔前叶、左侧角回的功能连接减低。此外,外侧视觉网络内的平均功能连接与儿童孤独症量表总得分呈显着正相关。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ASD患儿的枕极网络、外侧视觉网络以及左侧额顶(认知)网络存在广泛的异常功能连接。这些异常的功能连接可能是ASD的生物学标志。我们的研究结果对ASD患儿潜在的神经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影像学证据。

徐茜[2](2019)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识别缺陷、述情障碍与症状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一级亲属述情障碍、面部情绪识别是否存在缺陷;探讨患者的述情障、面部识别缺陷与精神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门诊确诊首发未用药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作为研究组、家属组,并随机招募正常人作为对照人群组。研究通过述情障碍评定量表、眼动分析仪对三组被试进行述情障碍、面部情绪识别进行评估分析;对研究组采用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对患者精神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汇集数据资料,采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探讨研究组在述情障碍、面部识别缺陷方面与精神症状严重程度的关联。结果:1、研究组在述情障碍量表评定得分中:因子I、因子II得分上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其因子IV得分与家属组无差别,但高于正常组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属组在因子I、因子IV得分高于正常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子II得分与正常组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患者组因子III得分低于正常组与家属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面部情绪识别正确得分研究组得分低于正常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属组正确得分低于正常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正确得分得分低于家属组,结果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家属组和正常对照组三组被试在凝视时间这个指标上,研究组对于负性目标的凝视时间明显长于家属组和正常组,对正性目标的凝视时间短于正常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属组对于负性目标的凝视时间长于患者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被试对于中性目标的凝视时间不存在差异。4、研究组面部情绪识别分数与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严重程度呈负性相关关系,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性目标凝视时间、负性目标凝视时间及中性目标凝视时间与症状严重程度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结论:1、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一级亲属存在述情障碍,主要表现在对他人和自己的情感无法正确描述及表达。2、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一级亲属存在面部情绪的识别缺陷,主要体现在无法正确识别、识别效率下降方面;3、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表情识别障碍的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症状越重表情识别障碍越严重;

王敌[3](2018)在《孕期补充叶酸对不良妊娠结局及婴儿智力发育影响的队列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孕期是否补充叶酸和不同时机开始补充对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同型半胱氨酸浓度(Homocysteine,Hcy)、不良妊娠结局(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妊娠合并贫血、巨大儿等)的影响,及孕期叶酸补充和产妇营养素水平对婴儿智力发育的影响。为孕期相关政策制定及备孕期和孕期营养咨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8月在句容市妇幼保健院招募待产孕妇491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孕妇基本信息、孕期生活方式、婚姻生育状况及孕期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情况;对孕妇进行随访调查直至生产,详细记录分娩方式和新生儿出生情况等信息;对新生儿进行跟踪随访,并记录其在出生后1、3、6、8、12月龄体检时生长发育信息、喂养方式、每日户外活动时间、每日补充维生素D的剂量。分析孕妇孕期基本状况及新生儿出后1年内的生长发育情况。(2)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招募的491例待产孕妇进行筛查,最终纳入478例待产孕妇进行随访,根据疾病诊断标准判断孕妇是否患病。根据孕期是否补充叶酸及开始补充的时机将孕妇分为未补充组、孕后开始补充组和孕前开始补充组,比较3组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及疾病相关指标的差异。采集孕妇入院待产时的血样并测定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Hcy浓度,采用Logitic回归分析探讨孕妇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及Hcy水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3)采集产妇产后初乳,并测定初乳中叶酸和维生素B12浓度。对478例孕产妇其对应的婴儿进行跟踪随访,记录其在1、3、6、8、12月龄时智力发育筛查测试(Developmental Screen Test,DST)得分。分析孕妇孕期是否补充叶酸及开始补充的时机及孕产妇低叶酸、低维生素B12水平和高Hcy水平对婴儿智力发育影响。研究结果(1)前期招募的491例孕妇孕期均无吸烟习惯,但有2.24%和2.04%的孕妇在孕期偶尔和经常饮酒;孕期规律补充叶酸的孕妇有433例,占88.19%,补充叶酸的孕妇中,仅有19.63%的孕妇从孕前开始补充且剂量达到0.4mg/d及以上;婴儿出生后6个月以内仅有221例为纯母乳喂养,未达到随访婴儿数的50%,超过一半的婴儿带养人有吸烟习惯,婴儿在3、6、8月龄时超重率较高,均超过20%。(2)孕妇产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与叶酸浓度呈负相关,维生素B12浓度与叶酸浓度呈正相关,与Hcy浓度呈负相关。孕期补充叶酸可以升高血清叶酸水平,但对血清维生素B12及Hcy水平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相比于未补充组,孕后和孕前开始补充叶酸(0.20.8mg/d)的孕妇妊娠期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的发生率较低(P<0.05)。3组孕妇为孕前开始补充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浓度最高,未补充组Hb浓度最低。叶酸补充对血压值影响较小,但3组间仍有统计学差异,为孕后开始补充组血压最低,未观察到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Hcy水平对HDP及血压值的影响。(3)未观察到孕期叶酸补充对婴儿智力发育的影响。但相比于正常水平组,血清低叶酸水平组的婴儿在智力能区的得分低0.12分(95%CI:-0.23-0.01,P=0.04),高Hcy水平组婴儿的智力指数得分较低水平组低1.30分(95%CI:-2.52-0.08,P=0.04)。初乳低维生素B12水平组的婴儿在社会适应能区的得分相比于正常组低0.10分(95%CI:-1.84-0.02,P=0.02)。结论(1)句容市妇幼保健院待产孕妇从孕前开始规律补充叶酸且剂量达到0.4mg/d及以上比例较低,应加强对备孕期及孕早期妇女叶酸补充知识的普及;婴儿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比例不高,其影响因素有待后续研究;新生儿出生后的3、6、8月龄超重比例均超过20%,且超过一半婴儿带养人有吸烟习惯。(2)孕期补充叶酸(0.20.8mg/d)可升高血清叶酸水平,但对血清维生素B12及Hcy浓度影响无统计学差异;补充叶酸(0.20.8mg/d)可以降低妊娠期贫血、HDP的发生率,但不仅是通过降低血压和改变血清指标来降低HDP的发生风险,补充叶酸对产前血压也有一定影响,但仍需大样本人群研究进行验证。(3)未发现孕前和孕后开始补充叶酸(0.20.8mg/d)对婴儿智力发育的影响,但孕妇产前血清叶酸和Hcy浓度及初乳中维生素B12浓度可能会对婴儿智力发育有一定影响,这一结果可能是由孕妇叶酸和Hcy代谢能力的个体差异造成。

闫琳[4](2017)在《抗癫痫药物对学龄期癫痫儿童情绪行为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服用单种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的癫痫儿童存在的情绪行为问题,并分析常见的抗癫痫药物对情绪行为造成的不同影响,从而更好地指导抗癫痫药物的选用。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6年6月于我院儿科门诊和病房就诊的服用托吡酯(TPM)、丙戊酸钠(VPA)、左乙拉西坦(LEV)进行单药治疗的原发性癫痫患儿作为病例组,同时收集期间新诊断为癫痫但尚未开始治疗的患儿和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其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用)进行情绪行为问题的评定。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各组癫痫儿童的一般情况、异常行为发生率、各因子得分和CBCL总得分。结果(1)癫痫儿童行为异常的总检出率为7.7%,各组的检出率比较:LEV组(11.5%)>TPM组(9.1%)>新发未服药组(7.1%)>VPA组(3.4%)>健康儿童(0),但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4,P>0.05)。男性患儿行为异常检出率(9.1%)高于女性患儿(2.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73,P>0.05)。(2)CBCL量表按四个不同性别年龄段(6-11岁男性及女性,12-16岁男性及女性)对各组的情绪行为因子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6-11岁男性癫痫患儿,在分裂样、强迫性方面:LEV组>VPA组>TPM组>新发组>健康组;在体诉、违纪方面:TPM组>VPA组>LEV组>新发组>健康组;在抑郁、交往不良、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CBCL总分方面:TPM组>LEV组>VPA组>新发组>健康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的为多动:TPM组明显高于VPA组、新发未服药组、健康组;抑郁方面,TPM明显高于新发未服药组、健康组;攻击性方面,TPM、VPA明显高于新发未服药组、健康组;CBCL总分上,TPM组明显高于新发未服药组。(2)6-11岁女性癫痫患儿,在抑郁、体诉方面的得分比较:LEV组>TPM组>VPA组>新发组>健康组;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总分方面:TPM组>LEV组>VPA组>新发组>健康组;分裂强迫:TPM组>LEV组>新发组>VPA组>健康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的两两比较结果如下:抑郁方面,TPM组、LEV组明显高于VPA组、新发组、健康组;多动方面,TPM组明显高于VPA组、新发未服药组、健康组,LEV组明显高于新发未服药组;攻击性方面,TPM组、LEV组明显高于新发未服药组、健康组;CBCL总分上,TPM组明显高于VPA组、新发组、健康组,LEV组明显高于新发未服药组、健康组。(3)12-16岁的男性癫痫患儿,在体诉方面的得分比较:VPA组>新发组>TPM组>LEV组>健康组;分裂样、交往不良、强迫性、违纪、攻击性、CBCL总分方面:TPM组>VPA组>LEV组>新发组>健康组,其中TPM组交往不良的总分显着高于健康组(P<0.05)。不成熟方面:VPA组>LEV组>TPM组>健康组>新发组;敌意性:LEV组>TPM组>VPA组>新发组>健康组;多动:VPA组>LEV组>TPM组>新发组>健康组,其中TPM组交往不良的总分显着高于健康组。(4)12-16岁女性癫痫患儿,焦虑强迫、抑郁退缩、CBCL总分方面的得分比较:LEV组>VPA组>新发组>健康组;体诉、分裂样、不成熟方面:VPA组>LEV组>新发组≥健康组;违纪:LEV组>新发组>VPA组、健康组,各因子及CBCL总分之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服用托吡酯单药治疗的6-11岁癫痫儿童较服用左乙拉西坦、丙戊酸更易出现多动、社交退缩、违纪、攻击等情绪行为问题;而12-16岁癫痫男性患儿的情绪行为问题发生率相对降低,主要表现为分裂样、交往不良、强迫性、违纪、攻击性等。(2)服用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的6-11岁癫痫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低于托吡酯组,但男性患儿的分裂样、强迫性及女性患儿的抑郁、体诉发生率高于托吡酯、丙戊酸钠组。12-16岁的癫痫儿童发生率相对降低,主要表现为敌意性、焦虑强迫、抑郁退缩、攻击性等。(3)服用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的6-11岁癫痫儿童的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的可能性较小,相对多见的有分裂样、强迫性、体诉、违纪等;但12-16岁年龄组的发生率相对增加,主要表现为不成熟、体诉、多动、分裂样等。(4)不同性别的癫痫儿童其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郅晋升[5](2017)在《独龙族精神卫生现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独龙江乡独龙族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及其分布、社会人口学相关危险因素的基本信息。[方法]独龙族精神卫生现况调查:在2015年11月-2016年8月期间,使用《DSM-IV-TR轴Ⅰ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SCID-I/P)作为主要调查工具,用整群抽样法抽取独龙江乡1485名年龄在18~65岁的父母均为独龙族的居民进行访谈。[结果]1.独龙江乡独龙族各类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最高为心境障碍(患病率为6.60%, 95%CI: 5.25%-7.81%),其次为物质使用障碍(5.19%, 4.08%-6.46%),焦虑障碍(2.63%, 1.82%-3.50%),精神病性障碍(0.94%,0.54%-1.48%)和急性应激障碍(0.27%, 0.07%-0.53%),最低为躯体形式障碍(0.07%,0.00%-0.20%)。各类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合计为:9.43%(7.81 %-10.84%)。2.精神障碍危险因素结果:(1)女性、分居/离婚是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2)再婚是急性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3)个体户/临时工是酒精滥用/依赖障碍的危险因素,而信仰基督教为保护因素。3.自杀意念、计划、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6.33%,1.68%,2.16%。在各年龄段中,自杀意念发生率在26-35岁间最高(2.02%),自杀计划发生率最高为18-25岁(0.67%),自杀行为发生率在26-35岁间最高(0.94%)。女性、18-25岁、分居/离婚、丧偶是自杀相关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由于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自杀与受教育程度上的相关并不明显;是否信仰基督教对自杀的发生无明显影响;自杀行为中男性饮酒者人数是未饮酒的8.7倍,但具体自杀原因还需进一步数据分析。在有自杀行为的受访人中,有56.25%的自杀者曾经患过心境障碍。[结论]独龙江乡独龙族情感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尤其是酒精滥用问题突出,有必要加强独龙族精神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及帮扶当地医疗人员提高精神卫生识别及干预技术;自杀问题在是独龙族中也较为常见。自杀方式以服毒(使用草乌),需减少草乌的持有;女性的自杀多存在家庭矛盾,需加强对夫妻双方的心理疏导,树立健康的婚姻观;独龙江乡和大多数农村地区同样面临精神卫生服务不足的现状。

张育芬[6](2017)在《婚育状况对女性抑郁障碍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其病程迁延、进展缓慢、复发率高,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之一,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是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而心境低落多与患者当时处境不相称,经常出现自卑自责,轻则郁郁寡欢,重则生不如死,甚至悲观厌世,可以出现自杀想法及行为;有些患者可出现抑郁性木僵;部分病例可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性激越;重度抑郁患者可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障碍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至少2周,而持续时间久者可延续数月甚至数年,病例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与男性相比,抑郁障碍似乎更倾向于选择女性,并对其造成困扰,原因可能是女性需要照顾儿童与老人、工作歧视、经济歧视和来自当前工作需要与家庭责任需要而产生的角色冲突。抑郁障碍在女性的日常生活功能、工作满意度、休闲、躯体健康、性功能、睡眠、生活的希望、生命质量、妊娠结果、婴儿发育、母婴关系等方面均可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此外还有证据显示母亲孕期抑郁能够导致子女在青春期的抑郁发作,并且其子女在青春期后也存在高的抑郁复发风险。抑郁障碍患者的婚育状况是影响其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拟对育龄期女性抑郁障碍患者的婚姻及生育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其对抑郁障碍的影响,为进一步的更有针对性的研究及科学干预提供一定的证据支持。材料和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之间在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治疗及住院治疗的育龄期女性抑郁障碍患者共159例,其中74良好配合,对全部受试者的一般资料、配偶资料、疾病症状、婚姻状况、生育状况、孕期保健及婚育对疾病的影响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女性抑郁障碍患者婚育现状对其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统计计算均采用SPSS17.0软件完成,P<0.05为差异显着。结果1.本研究显示女性抑郁障碍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在不同抑郁障碍严重程度分组中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本研究显示女性抑郁障碍患者配偶的相关资料在不同抑郁障碍严重程度分组中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本研究显示在女性抑郁障碍患者的疾病特征中,仅有首次起病特点在不同程度抑郁障碍严重程度分组中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4.本研究显示在女性抑郁障碍患者的生育情况中,仅有新生儿存在缺氧情况在不同严重程度抑郁障碍分组中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本研究中抑郁障碍女性与非抑郁障碍女性在分娩方式、新生儿是否低体重、流产史及怀孕次数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调查表明育龄期女性抑郁障碍严重程度与人口学因素无关。2.本研究调查表明育龄期女性抑郁障碍严重程度与配偶相关因素无关。3.本研究调查表明育龄期女性轻度、中度抑郁障碍与首次抑郁障碍缓慢发病显着相关,重度抑郁障碍与首次抑郁障碍急性发病显着相关。4.本研究调查表明育龄期女性重度抑郁障碍与胎儿缺氧显着相关。5.本研究调查表明抑郁障碍女性与非抑郁障碍女性在分娩方式、新生儿是否低体重、流产史及怀孕次数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霍晓娜[7](2016)在《孕前因素对妊娠结局及儿童神经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到孕前因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但既往研究大多仅关注母亲孕前因素,较少涉及父亲孕前健康问题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旨在掌握育龄期夫妇备孕前的生殖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孕前对母婴健康不利的因素,从而降低不良妊娠结局。随着孕前保健的开展,男性在优生优育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父亲不仅可以将遗传风险传递给下一代,一些环境因素同样可以通过父亲影响下一代。此外,母亲孕前不良因素暴露除了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外,也可能影响儿童神经发育等远期结局,但目前相关研究甚少。研究目的:1、了解上海市育龄夫妇生殖健康状况。2、评估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对参检夫妇备孕及早孕期生活行为方式及妊娠结局的改善情况。3、探讨夫妇双方的孕前因素与不孕、自然流产等不良妊娠事件的相关性。4、探寻孕前特殊时期(两次连续妊娠孕间隔期)母亲体重变化对围产结局及其后代的儿童期神经发育的影响。研究方法:1、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上海市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调阅2012年全年共20467对上海市育龄夫妇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资料《家庭档案》,评估育龄夫妇的基本情况及生殖健康状态。2、在2012年横断面调查基础上,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分别在首次调查后3个月、6个月对参加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夫妇做生活行为方式及早孕等随访,对怀孕妇女继续随访至分娩。对家庭档案的回访结果进行汇总分析,评估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对备孕及早孕妇女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评估早孕及妊娠结局基本情况。3、在2015年,对参加上海市2012年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8个区县的6319对夫妇进行随访,回访2012年参检后近3年内不孕、自然流产及分娩结局,结合2012年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因素与不孕、流产等不良生殖事件的相关性。4、利用1959年至1976年在美国12家教学医院开展的大型前瞻性出生队列研究——围产合作计划(Collaborative Perinatal Project,CPP)的研究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次连续妊娠的孕间隔期母亲体重指数(BMI)的变化与围产期母婴结局及其后代儿童期神经发育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参加上海市2012年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20467对育龄夫妇80%存在对怀孕不利的风险因素,其中:13.1%妇女有糖尿病家族史,2.3%血糖异常升高;1.8%妇女吸烟,58.7%被动吸烟者;有人工流产经历的妇女占18.5%,死胎死产、自然流产率10.1%;检出率最高的妇科疾病是宫颈糜烂(34.7%)。男性吸烟者高达30.4%;超重/肥胖(30.1%)较普遍;精液质量不容乐观,24.2%精液体积减少,少精症4.3%,弱精症7.8%。2、参加上海市2012年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20467对育龄夫妇,除闸北区外,全市其它16个区县19771对参检夫妇接受电话随访,随访到早孕5242例(26.5%),备孕及早孕期间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如宠物接触,被动吸烟等)及环境有害物质的接触较初检时明显降低;共4897例(24.8%)随访到妊娠终止情况,异位妊娠13例(0.3%);自然流产133例(2.7%),医学性人工流产42例(0.9%),治疗性引产7例(0.1%);死胎死产9例(0.2%);分娩方式中剖宫产率为47.1%(1986例);新生儿出生缺陷5例(0.1%),早产249例(5.3%),过期产54例(1.2%),低出生体重104例(2.7%),巨大儿300例(6.4%)。3、月经不规律(调整后OR,adjusted odds ratio[a OR]1.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1.9)、白带检查清洁度为II度(a OR 1.3,95%CI 1.1-1.6)、口臭(a OR 1.4,95%CI 1.0-1.9)及年龄大于30岁为女性不孕的高危因素;男性新生儿死亡或婴儿死亡家族史(a OR 6.0,95%CI 1.8-19.9)其妻子发生不孕的风险也增加。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大,发生不孕的风险逐渐增大。孕前女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为阴性者(a OR 1.9,95%CI 1.2-3.3)不良妊娠结局史(a OR 2.5,95%CI 1.7-3.7)、自然流产史(a OR 2.7,95%CI 1.8-4.0)、糖尿病家族史(a OR 1.6,95%CI 1.1-2.5)、白带清洁度为III者(a OR 1.6,95%CI1.0-2.7)发生自然流产的风险增加。男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阴性(a OR 2.2,95%CI 1.3-3.9),接触重金属(a OR 3.3,95%CI 1.1-9.7)及男性人际关系紧张(a OR2.3,95%CI 1.1-4.5)妻子发生自然流产的风险增加。4、与孕间隔期BMI增加1个单位以内的母亲相比,BMI增加超过2个单位的母亲,患妊娠高血压(a OR 1.6,95%CI 1.2-2.0),分娩巨大儿(a OR 2.1,95%CI1.5-3.0)及后代7岁IQ<70(a OR 2.0,95%CI 1.1-3.6)的风险增加;母亲BMI减少1个单位及以上,其子代7岁IQ<70(a OR 2.3,95%CI 1.2-4.1),早产(a OR1.7,95%CI 1.3-2.3)及低出生体重(a OR 2.2,95%CI 1.5-3.2)风险增加。研究结论:1、绝大多数育龄夫妇存在对怀孕不利的风险因素,需要接受孕前健康指导,倡导全面推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2、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促进育龄夫妇备孕及早孕期行为及生活方式改善,有利于不良妊娠事件发生率的降低。3、夫妻双方孕前不良生活习惯、有害物质接触等孕前因素增加不孕、自然流产、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和巨大儿的风险。4、孕间隔母亲BMI增加不超过1个单位可获得最佳的儿童神经行为结果,BMI减少1个单位及以上或增加超过2个单位是其后代儿童神经发育落后的危险因素。

谢姗姗[8](2015)在《不同配比的芍药甘草丸对高催乳素血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不同配比的芍药甘草丸治疗抗精神病药利培酮所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高催乳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比较芍药、甘草以1:1、2:1不同配比的情况下对利培酮所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浓度的影响,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药物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40例(利培酮)、B组40例(芍药:甘草1:1、利培酮)、C组40例(芍药:甘草2:1、利培酮),观察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后三组患者血清催乳素、雌二醇、睾酮、促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孕酮水平变化,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治疗前后效果,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前后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血清催乳素、雌二醇、睾酮、促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孕酮水平及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12周后,三组患者血清雌二醇、睾酮、孕二酮、促黄体生成素、孕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与A组患者比较,血清催乳素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C组与B组患者比较,血清催乳素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提示芍药甘草丸(芍药:甘草2:1)组相对于芍药甘草丸(芍药:甘草1:1)组可以更大程度的降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疗效方面: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及治疗12周后,三组患者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三组患者分别与同组比较,治疗4周、8周、12周PANSS评分分别比治疗前降低(P<0.05)。安全性方面:三组患者治疗前后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芍药甘草丸能降低抗精神病药利培酮所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但芍药甘草丸尤以2:1的配比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血清催乳素水平,且不影响抗精神病药利培酮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服药方便,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患者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段元东[9](2014)在《情感障碍与患者围产期、胎儿期高危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将情感障碍和非情感障碍患者接触到胎儿期和围产期高危因素进行比较,探讨情感障碍与患者胎儿期、围产期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2.09~2013.12在山东省青州荣军医院精神科住院的情感障碍患者,全部病例由本专业主治医师以上资历医生给予明确诊断,诊断符合中国疾病分类方法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的修订版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CCMD3)。将其与来自我院其他科室同期住院的非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对照。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核对资料,并按统一标准整理后,采取双人双机录入资料。使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a=0.05为检验水准。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用向后法逐步筛选变量。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在母孕期精神状况、母孕期接触有毒物质、母孕期感冒史、母孕期并发症、母生产期并发症、新生儿期并发症、家族史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母孕期感冒史、母生产期并发症、阳性家族史是情感障碍患者患病的的高危因素(P<0.05)。讨论:本研究应用了规范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应答率、性别、居住地、受教育程度、母孕年龄各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病例组与对照组有很好的可比性。本研究显示,母孕期感冒史、母生产期并发症、阳性家族史是情感障碍患者患病的的高危因素。结论情感障碍患者组较对照组的产科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情感障碍与患者围产期、胎儿期高危因素有密切相关性,注重优生优育对控制情感障碍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刘丽[10](2010)在《长春市心理医院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精神障碍是一组以行为、心理活动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病死率低、致残率高。目前,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机体和精神健康的疾病之一。根据第10版《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精神障碍共包括10种分型,78种亚型。在这其中,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药物所致精神障碍、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和青少年行为障碍是最为常见且最为危险的精神疾病和行为障碍。根据我国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提供的数据,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第一位,约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五分之一。本研究收集了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长春市心理医院住院的精神障碍患者病历信息,通过分析初步掌握了医院住院患者精神疾病构成情况及发病特征,为今后医院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了解长春市乃至周边地区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现状提供科学依据。目的:探讨长春市心理医院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疾病构成情况及发病特征,为今后医院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了解长春市乃至周边地区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现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第3版为诊断标准,收集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长春市心理医院住院的精神障碍患者病历信息。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型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进行两组间的比较,方差分析进行三组间的比较;对于分类变量,采用率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8215份病例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为1:1.2。住院患者平均年龄38.06±14.33岁,平均发病年龄32.72±14.48岁,女性发病年龄高于男性(P<0.05)。病种构成中居于前三位的是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43.5%),心境障碍(19.5%),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21.7%)。这三类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发病年龄最小(P<0.05)。与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和心境障碍患者相比,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病程为10年以上者较多,患者文化程度较高,多来自城市,并且有吸烟史、饮酒史及阳性家族史者居多。精神障碍显示出一定的胎次效应,不论男女,胎次越高,精神障碍患病风险越大(C=8.25>2,P<0.05)。结论:1.研究对象中精神障碍住院患者以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为主,占总病种的43.5%,其次为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和心境障碍患者。2.排名前三类的主要精神障碍中,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较其他疾病患者发病年龄小,病程长,患者文化程度高,多来自城市,并且有吸烟史、饮酒史及阳性家族史者居多。3.精神障碍显示出一定的胎次效应,不论男女,胎次越高,精神障碍患病风险越大。

二、分裂样精神病的发生与父母育龄和胎次的关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裂样精神病的发生与父母育龄和胎次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组独立成分分析对低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脑功能连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定义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设想及研究内容、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图像采集
    2.3 数据预处理
    2.4 组独立成分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统计结果
    3.2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神经网络
    3.3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9种不同神经网络功能连接的改变
    3.4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不同神经网络间功能连接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相似的神经网络空间分布
    4.2 孤独症谱系障碍神经网络功能异常的行为后果
    4.3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平均功能连接与临床变量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全文小结
    6.1 结论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就读博士期间参与课题
致谢

(2)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识别缺陷、述情障碍与症状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前言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组
        2.1.2 家属组
        2.1.3 对照组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工具
        2.2.2 研究实施方法
        2.2.3 评价指标的选取
        2.2.4 质量控制
        2.2.5 统计方法
        2.2.6 技术路线图
第3章 结果
    3.1 资料的质量评价
    3.2 基本资料
    3.3 研究组、家属组与对照组一般比较
    3.4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与正常对照的述情障碍情况
    3.5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与正常对照在情绪识别正确数得分情况
    3.6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与正常对照在凝视时间(FT Fixation Time)情况
    3.7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与面孔识别障碍和凝视时间的相关性情况
    3.8 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组眼动轨迹图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与正常对照的一般情况比较
    4.2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与正常对照的述情障碍情况
    4.3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与正常对照在情绪识别正确数得分情况
    4.4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与正常对照在凝视时间(FT Fixation Time)情况
    4.5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与面孔识别障碍和凝视时间的相关性情况
    4.6 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组眼动轨迹图情况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6.1 不足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3)孕期补充叶酸对不良妊娠结局及婴儿智力发育影响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待产孕妇基本信息调查及婴儿生长发育状况监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招募
    1.2 研究方法
    1.3 测量方法
    
1.3.1 婴儿身长测量方法
    
1.3.2 婴儿体重测量方法
    
1.3.3 婴儿头围测量方法
    
1.3.4 婴儿生长发育评价
    
1.3.5 婴儿喂养方式、维生素D补充及每日户外活动时长调查
    1.4 质量控制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待产孕妇基本信息
    
2.1.1 一般信息
    
2.1.2 孕妇生育状况
    
2.1.3 孕妇孕期补充叶酸情况
    2.2 婴儿 1-12 月龄的生长发育变化情况
    
2.2.1 婴儿随访一般情况调查
    
2.2.2 婴儿补充维生素D及户外运动情况
    
2.2.3 婴儿体格发育状况
3 讨论 第二章 孕期补充叶酸及孕妇相关营养素水平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调查及样本采集
    
1.3.2 孕期叶酸及其他营养素补充剂服用情况调查
    
1.3.3 不良妊娠结局诊断标准
    
1.3.4 血清和初乳中营养素测定
    
1.3.5 其他变量的测定
    
1.3.6 数据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孕妇基本信息
    2.2 孕妇补充叶酸情况及对血清指标的影响
    2.3 孕期补充叶酸对妊娠期贫血的影响
    2.4 孕期补充叶酸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影响
    
2.4.1 补充叶酸对孕妇产前和产后血压的影响
    
2.4.2 孕妇血清指标对HDP和血压的影响
3 讨论
    3.1 补充叶酸行为的影响因素
    3.2 补充叶酸对血清指标的影响
    3.3 叶酸补充对妊娠期贫血的影响
    3.4 孕期叶酸补充对HDP的影响
    3.5 孕期补充叶酸对其他妊娠结局的影响 第三章 孕期补充叶酸及产妇叶酸水平对婴儿智力发育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和样本采集
    1.3 研究方法
    
1.3.1 血清及初乳中相关指标检测
    
1.3.2 婴儿智力发育筛查试验
    1.4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孕妇基本信息详见第二章
    2.2 婴儿 1-12 月龄智力发育情况
    2.3 孕期叶酸补充对婴儿智力发育的影响
    2.4 孕妇产前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及Hcy水平对婴儿智力发育的影响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作者简介 致谢

(4)抗癫痫药物对学龄期癫痫儿童情绪行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 入组标准
        2.1 病例组入组标准
        2.2 对照组入组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基本情况调查表
        3.2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各组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因素及临床资料的比较
    2 癫痫儿童行为异常检出率及不同性别间检出率的比较
    3 各年龄组癫痫患儿之间行为问题特点的比较
        3.1 6-11 岁男孩行为问题的比较
        3.2 12-16 岁男孩行为问题的比较
        3.3 6-11 岁女孩行为问题的比较
        3.4 12-16 岁女孩行为问题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独龙族精神卫生现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独龙族精神卫生现况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婚育状况对女性抑郁障碍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受试对象
        1.2 入组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来源
        2.2 研究工具
        2.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1.人口学因素对育龄期女性抑郁障碍的影响
    2.配偶对育龄期女性抑郁障碍的影响
    3.育龄期女性抑郁障碍的特征
    4.孕产史和新生儿发育对育龄期抑郁障碍女性的影响
    5.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孕前因素对妊娠结局及儿童神经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一、上海市育龄夫妇孕前生殖健康状况调查
    绪论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二、上海市2012 年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夫妇的早孕及妊娠结局随访
    绪论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三、孕前因素对不孕、自然流产等生殖及围产结局的影响
    绪论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四、孕间隔体重指数变化对围产结局及后代神经发育的影响
    绪论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8)不同配比的芍药甘草丸对高催乳素血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高催乳素血症的治疗现状
        1.2.1 目前高催乳素血症治疗的药物选择
        1.2.2 目前治疗的不足
    1.3 芍药甘草丸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的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参考文献
第2章 不同配比的芍药甘草丸对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致高催乳素血症的影响
    2.1 临床研究设计与试验方案
        2.1.1 研究目标
        2.1.2 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方案
        2.1.3 统计学方法
    2.2 临床研究结果
        2.2.1 一般资料
        2.2.2 临床疗效
        2.2.3 不良反应情况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情感障碍与患者围产期、胎儿期高危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
致谢

(10)长春市心理医院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精神障碍的概况
        1.1.1 精神障碍定义
        1.1.2 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1.1.3 精神障碍常见的精神症状
        1.1.4 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
        1.1.5 精神障碍的治疗
    1.2 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概况
        1.2.1 国际精神障碍流行病学概况
        1.2.2 国内精神障碍流行病学概况
        1.2.3 精神障碍的疾病负担
    1.3 几种常见的精神障碍
        1.3.1 精神分裂症
        1.3.2 情感障碍
        1.3.3 癔症
        1.3.4 应激相关障碍
        1.3.5 神经症
    1.4 研究精神障碍的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调查方法和内容
    2.3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2.4 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3.1.1 性别构成
        3.1.2 年龄构成
        3.1.3 城乡构成
        3.1.4 民族构成
        3.1.5 文化构成
        3.1.6 婚姻状况构成
        3.1.7 职业构成
        3.1.8 病种构成
    3.2 三种主要精神疾病的发病特征比较分析
        3.2.1 2004-2009 年间三种主要精神疾住院患者人数变化
        3.2.2 发病年龄
        3.2.3 患者年龄
        3.2.4 性别
        3.2.5 文化程度
        3.2.6 婚姻状况
        3.2.7 地区
        3.2.8 吸烟及饮酒情况
        3.2.9 起病诱因
        3.2.10 家族史
        3.2.11 既往史
        3.2.12 病程
    3.3 胎次效应
第4章 讨论
    4.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分析
    4.2 三种主要精神障碍的发病特征分析
    4.3 胎次效应的研究
    4.4 精神障碍的防治对策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分裂样精神病的发生与父母育龄和胎次的关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组独立成分分析对低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脑功能连接研究[D]. 徐守军.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2]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识别缺陷、述情障碍与症状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D]. 徐茜. 南昌大学, 2019(01)
  • [3]孕期补充叶酸对不良妊娠结局及婴儿智力发育影响的队列研究[D]. 王敌. 东南大学, 2018(05)
  • [4]抗癫痫药物对学龄期癫痫儿童情绪行为影响的研究[D]. 闫琳. 青岛大学, 2017(02)
  • [5]独龙族精神卫生现况调查[D]. 郅晋升. 昆明医科大学, 2017(02)
  • [6]婚育状况对女性抑郁障碍影响的研究[D]. 张育芬.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7]孕前因素对妊娠结局及儿童神经发育的影响[D]. 霍晓娜.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不同配比的芍药甘草丸对高催乳素血症的影响[D]. 谢姗姗. 河北大学, 2015(03)
  • [9]情感障碍与患者围产期、胎儿期高危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 段元东. 青岛大学, 2014(11)
  • [10]长春市心理医院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病例分析[D]. 刘丽. 吉林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父母生育年龄和产次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