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场电子散斑干涉法同时测量检测面的变尺度

双场电子散斑干涉法同时测量检测面的变尺度

一、用双视场电子散斑干涉实现检测表面的变尺度同时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潘安[1](2020)在《高分辨率大视场快速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Fourier ptychographic microscopy,FPM)是新一代计算成像技术和定量相位成像技术。兼具了相位恢复和相干合成孔径的思想,它可以解决传统显微成像中分辨率与视场相互制约的问题,无需机械扫描能获得十亿像素级图像,近年来已被成功应用于数字病理学等领域。本论文系统地介绍了FPM显微成像技术在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发展历程上的重要地位,介绍了FPM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针对目前尚存的系统误差、分辨率极限不明确、图像采集效率低等若干关键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了测量精度、成像分辨率和成像效率,实现了毫米级成像视场、亚波长量级成像分辨率和单次曝光的时间反演成像。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搭建了一套基于平板R/G/B LED阵列照明的FPM成像系统,验证了FPM技术的诸多功能如高分辨率、大视场、像差恢复、景深延拓、定量相位成像等。解决了LED强度不均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数据预处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抑制噪声并消除杂散光的影响。针对实际中多种误差的混合,提出了无需先验信息的混合系统误差矫正算法(SC-FPM),显着提升了原始FPM重建算法对系统误差的鲁棒性,研究了渐晕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对应的两个解决策略。最终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无伪影的FPM成像方法。2.在高分辨率FPM成像方面,搭建了基于半球形数字聚光镜实现亚波长分辨率的FPM成像系统(SRFPM)。该技术最终实现了基于4×/0.1NA物镜合成至1.05NA,视场14.6 mm2,使用465 nm光波实现分辨率达到244 nm,景深0.3 mm,对应空间带宽积(Space-bandwidth product,SBP)为24500万像素。该平台具有亚波长分辨率、大视场、高能量利用率等诸多优势,相比于传统基于4×/0.1NA物镜的明场成像,SRFPM扩宽了65倍的SBP。与基于平板LED照明的传统FPM相比,SBP也从原先9700万像素提升至2亿4500万像素,提升到约2.5倍。与基于40×/0.6NA物镜科勒照明下的非相干成像相比,SRFPM同时恢复出了强度和相位图像,SBP提升了245倍。3.在快速FPM成像方面,提出了基于离焦图像快速FPM成像方法(s FPM),可以实现动态的时间反演成像。针对稀疏样品只需采集单幅环形光照明的离焦图像,针对稠密样品也只需要采集两幅非对称的环形光照明图像,通过双相机共光路的方式仍可以实现两倍分辨率的单次曝光实时成像。尽管该工作牺牲了暗场图像的采集,分辨率只提升两倍,但是由于采用20×/0.4NA物镜,有效NA仍然有0.8,可以满足大多数生物应用需求。4.在具体应用方面,参与搭建了基于并行FPM的96通道高通量生物细胞培养成像系统(96Eyes)。该系统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工程和技术难点:如何实现低成本的物镜设计、不同培养板的离焦程度和同一培养板不同通道的离焦问题以及由半月形培养液引起的失真、场曲和波矢失配问题。详细分析和阐述了失真、场曲和波矢失配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了自适应波矢校正算法(AWC-FPM算法),该算法能够自适应地校正波矢失配问题,解决了低冗余信息下剧烈像差的稳定恢复和栅格噪声问题,配合数字重聚焦校正场曲实现了无伪影的高成像质量,未来该系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李洋洋,吴思进,李伟仙,董明利[2](2020)在《双功能数字散斑干涉位移及空间梯度同时测量》文中指出为了满足无损检测中复合材料在复杂载荷下多参数变量评估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路复用的双功能数字散斑干涉系统,能够同时实现数字散斑干涉和数字剪切散斑干涉测量功能.通过控制其中一个反射镜-波片组合,当该组合离位时,构成数字散斑干涉测量光路,实现离面位移测量;当该组合在位时,构成数字剪切散斑干涉测量光路,实现离面位移空间梯度的测量.测量过程中只需简单切换该组合的位置就可以实现单次加载下被测物体表面离面位移及其空间梯度的同时测量.该系统光路结构简单、切换效率高,能够同时获得高质量的位移及空间梯度测量结果.实验证明,双功能数字散斑干涉系统既具备高抗干扰能力,又具备高灵敏度测试能力,适合复合材料无损检测现场使用.

李肖[3](2019)在《数控机床轮廓误差的视觉测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数控机床为机械制造业的工业母机。作为反映其制造水平的关键指标,机床精度的定期空载检验对于机床增值至关重要。机床精度分为静态精度和动态精度,仅检定机床静态精度不足以反映机床的真实加工状态,还需对动态精度进行测量。对于变曲率复杂零件的高质高效加工,机床执行能力不足极易产生运行轨迹的轮廓误差,成为影响机床动态精度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相应轮廓误差的测试方法对于提升数控机床精度意义重大。本文针对现有轮廓误差检测设备在测量精度、速度、范围、轨迹形式等方面的局限,旨在探索视觉测量技术在机床轮廓误差检测中的应用潜力,拓展视觉测试速度和范围等性能指标,提出基于视觉的机床轮廓误差测量方法。从视觉测量中景深畸变行为的精确表征、机床运动图像的高质量采集、标识图像的高效处理三方面出发,研究高精度视觉测量方法;研究视觉高时空测量方法,拓展视觉系统的应用范围。最后,构建了4套视觉测试系统,对以上关键技术进行应用和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数控机床的多维动态运动轨迹测量对视觉镜头的景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近景成像参数下,轨迹图像的畸变大,严重影响了轮廓误差的检测精度。为此,开展了景深畸变分区校准与相机标定方法研究。首先,针对畸变局部收敛的问题,建立了基于直线构象的畸变独立求解与校准模型。其次,提出了基于角点控制的线上点链接以及片段拼组方法,并在小靶面大物距和大靶面小物距成像的参数配置下,揭示了景深图像的失真特性。进而,提出了二维物距平面畸变和三维景深畸变的等半径分区方法。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实测中镜头(变焦环和对焦环)不可触碰调整的应用需求,构建了不依赖于对焦状态的景深畸变模型。将畸变分区方法和景深畸变模型融合后蕴含在相机标定中,最终实现了景深畸变的精细表征和相机的高精度标定。搭建了景深畸变实验系统,开展了畸变校准与相机标定实验,对比结果表明:分区校准与标定方法的精度较未分区方法提高了 2倍以上。(2)轮廓误差测试现场的光照时变且分布不均匀,难以获取机床运动的连续清晰图像。此外,采集的序列图像中含有大量的特征,准确匹配为多像片间同名特征对应关系的确定带来了挑战。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了机床运动图像的高质量采集方法和标识图像的快速准确处理方法。在图像采集方面,分析了物像光能的传递模型,选取了具有不同光学特性的4种圆形标识,揭示了标识在各自适宜照明下的成像规律,并对比了各标识的成像品质。据此,提出了基于光刻标识与匀亮照明的机床运动图像特征强化方法,形成了3套测量工装和5种合作靶标,以适应不同应用场合。其中,配备短时匀亮照明的大尺寸测量工装,抑制了标识的运动模糊,满足了动态宽范围轮廓误差的测量需求。图像采集实验表明:标识成像区域灰度均匀(标准差为0.54像素)、亮度强(232.3)、对比度高(81.27%)、边缘锐利(边缘灰度梯度为55.5),验证了强化标识成像的高品质,为高精度定位提供了先决条件。在后续图像处理中,首先,提出了基于移位循环的标识图像处理方法。随后,针对其在编码和解码效率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最多零位起始以及基于找寻标记位的标识高效编码和准确解码方法。左右相机各自采集了 1200张图像,平均单张图像含36个编码标识,对双目图像中的86400多个标识进行解码,三种方法的解码成功率为100%。此外,后两种方法的解码效率明显优于移位循环方法,验证了标识图像处理方法的效率和准确性。(3)针对视觉方法测量速度和测量范围两者难以同步提升的问题,在分析恒定带宽下成像参数间制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误差分配的轮廓误差视觉高时空测量方法。在测量速度方面,提出了基于同步缩减相机分辨率和视场的测试速度提升方法。在宽范围测量方面,针对小视场所致的参考基元在图像中不可见的问题,采用一个标识作为参考基元表征整个运动轨迹,研究了基于先验几何约束的宽范围轮廓测量方法,并将该思想应用于单目远心视觉、双目三维视觉和单目三维视觉测量理论,构建了系列宽范围轮廓推算模型,间接提升了视觉系统的空间分辨率。最后,提出了基于机床正交辅助运动的基准转换方法,获得了机床坐标系下的测量数据,与名义轨迹比较后,完成了轮廓误差的测量。根据本文提出的方法,采样帧频从33 fys提升到了 590 fps,测量范围从85 mm×85 mm 提升到了 231 mm×231 mm。以上述关键技术为基础,搭建了4套数控机床轮廓误差的视觉测试系统,各自对机床运行的小范围等角螺旋线轨迹、宽范围蝴蝶轨迹、宽范围等角螺旋线轨迹和宽范围空间轨迹的轮廓误差展开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视觉检测误差小于待检误差(轮廓误差)的1/3,表明了视觉测量轮廓误差的有效性和精度。研究工作为机床动态精度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参考。

闫浩,隆军,刘驰越,潘淑媛,左超,蔡萍[4](2019)在《数字全息技术及散斑干涉技术在形变测量领域的发展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对近年来数字全息及散斑干涉技术在形变与位移测量方面的主要技术发展及应用发展进行综述。由于数字全息测量具有准确性高、无损、全场和动态测量等优点,成为形变和位移测量的重要技术之一。最近几年,数字全息技术在形变测量领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数字全息形变测量逐步由原来单一维度的形变测量转向多维度的形变测量。尤其是三维形变的同时测量是近年来本领域的研究重点。其次,形貌形变联合测量的技术受到关注。实际应用中曲面物体常常存在。而曲面物体需要离面与面内形变的分析,这需要获取曲面物体的形貌信息。针对这一需求,学者们针对形貌形变的同时测量方法开展了研究。再次,为了进一步扩大测量视场和深度范围,对基于长波长及远距离的技术进行了探索。与此同时,回顾了数字全息的形变测量技术在应用方面的进展。值得关注的是,在应用方面,数字全息技术从以前工程领域的形变测量向生物医学领域的形变测量发展,测量数据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疾病分析与研究。

苏志龙[5](2019)在《基于特征识别的变形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变形测量是物体力学行为表征与研究的基本方法,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基于图像与计算机视觉的现代光测技术因具有非接触、全场测量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机械、土木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然而,这些实际应用中非控制的测量条件对图像与视觉变形测量技术提出了巨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性问题,本文基于图像特征识别对图像与视觉变形测量中的若干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1)研究了基于显着特征的阻尼反向组合Gauss-Newton方法,目的在于从自然纹理特征或者低质量散斑特征中计算可信的物体变形数据。该方法使用特征检测技术在参考图像中提取一组全场分布的显着图像特征作为计算点,然后使用带阻尼策略的反向组合Gauss-Newton子区匹配算法识别计算点在变形图像中的位置从而确定各点的位移信息。显着特征和阻尼策略的使用有效地增强了灰度子区匹配的稳定性,使得在不依赖于种子点初值传递的情况下进行可靠亚像素位移估计成为了可能。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另外,基于域变换研究了位移场测量数据的优化方法,其不仅有助于抑制异常值和数据噪声对变形场的影响,还能够保持位移场固有的梯度属性。(2)通过使用尺度不变特征识别技术,提出了基于无约束场景数据的立体视觉变形测量系统的全自动、高精度标定与矫正方法。为了实现高效的系统标定,在相机内参标定中引入了一种新的径向畸变模型,其可以直接将图像点从畸变图像映射到无畸变图像域,从而建立了具有解析形式的图像点反投影模型;考虑到场景特征的几何无约束性,在反投影模型中引入了逆深度参数化,使得标定参数的估计不再依赖于平面性等强几何约束;最后,通过在归一化图像域中度量重投影误差建立了用于系统内参和外参联合标定的光束调整模型。实验表明,该标定模型具有不亚于常用标定方法的性能。为了解决测量过程中系统外参扰动问题,从光束调整标定模型中导出了一种简明的实时外参矫正方法,并通过模拟和真实实验详细讨论了该方法的性能。(3)提出了一种用于三维视觉变形测量的反向组合相关束调整框架,目的在于解决动态或者非控制测量环境中立体变形测量系统的稳定性问题。该模性基于反向组合子区匹配与几何光束调整算法而建立,具有对成像系统结构参数、特征点深度以及变形参数的联合优化能力,从而能够在系统外参不稳定的情况下对物体进行最优三维重构;通过引入相机姿态的李代数表示,反向组合相关束调整算法能够从运动图像序列中对相机姿态进行估计以保持参考坐标系的稳定。另外,针对具有固定光路结构的立体测量系统,提出了一种高度并行的深度估计算法以实现快速的三维位移测量。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各算法在三维变形测量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基于深度学习技术,以专业监督学习思想为指导,研究了用于变形图像特征识别的可学习深度网络模型,其可以在大噪声等不良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实现超鲁棒变形测量。首先基于散斑图模拟和数据增强策略提出了用于模型训练的专业数据集构建方法,然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传统的图像子区匹配算法提出了可学习变形图像特征识别模型。为了验证该模型的性能,采用模拟的图像数据对其进行训练,并使用模拟散斑图和实际变形图进行测试。模拟测试表明,该模型不仅具有与传统方法一致的测量精度,而且预测结果几乎不受噪声的影响;实际测试证明了该模性在实际测量中的泛化能力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欧阳一博[6](2019)在《基于DIC的采场覆岩变形检测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开采引起的上覆岩层变形监控是煤矿安全与绿色开采的重要组成。采动覆岩运移和裂隙发育的定量描述是实现煤炭精准开采的关键科学问题。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C,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具有高精度、非接触、实时化等特点,有助于实现大范围和多尺度的岩层变形检测。开展覆岩变形及裂隙发育的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检测研究,是推动煤炭开采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针对采动覆岩变形的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检测,基于物理模型试验,结合理论分析,对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理论、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检测体系、散斑图案的优化、计算参数的选择和相似模型宏细观变形的检测与表征等问题进行研究。对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理论进行了分析。根据理论和试验分析了在相似模型试验过程中运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可能出现的误差,在测试系统布置,操作过程,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改善,提高了测量精度。进行了相似模拟试验的散斑图案和计算参数的优化研究。针对相似材料模型实验的不同需求,通过对散斑的制作技术、关键参数和图案质量研究。结合试验验证,给出了优质散斑图案的制作方法,解决了标准试件和相似模型表面制作优质散斑的难题。研究DIC计算参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机制,综合考虑散斑图案质量以及模型的非均匀变形,提出了子区大小选择的双参数阈值法,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开展了覆岩变形的二维模型试验,研究了岩层宏细观变形的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检测与表征。揭示岩层宏细观变形的联系和破坏规律,定义了细观尺度上离层裂隙产生的判别标准。从细观角度并结合宏观现象深入研究离层裂隙发育规律,表明裂隙发育长度和应变局部化带长度密切相关,可根据应变局部化带长度快速估计裂隙发育长度,从而预测顶板破坏形态。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方法获取模型表面应变场,随后在应变局部化带位置布置测线,得出了宏细观裂隙张开度和长度,并与全站仪同步量测数据进行对照,最大相对误差为7.73%。试验验证了岩层宏细观变形破坏的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检测与表征的正确性。

汪盛佳[7](2015)在《外差散斑成像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电子散斑干涉技术是一种非接触、高精度、可实现全场探测的现代光学计量手段,并且通过利用时间序列等时域信号处理算法,电子散斑干涉技术还展现出了实时全场成像测量的优势。随着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无损检测技术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测量涉及到了时间参数,而这也正是电子散斑干涉技术的优势所在。因此,该技术在现代光学计量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研究。在电子散斑干涉技术的实际应用中,由于激光器输出功率不稳定、振动以及周围环境扰动等因素,降低了电子散斑干涉测量系统的精确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这极大的限制了电子散斑干涉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技术发展。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外差干涉技术被引入到电子散斑干涉技术中,通过将待测信号加载到外差载频上,从而成功的避开噪声频段。但同时,通过传统方式引入的外差载频都远远大于面阵探测器的最高采样频率,只能借助点探测器来采集外差散斑干涉信号,并利用扫描机构完成成像工作。因此,上述系统只能逐点扫描,分时完成成像测量,而这一方面不能对待测量进行瞬态全场分析;另一方面也未能充分利用电子散斑干涉可以全场实时成像的技术优势。鉴于此,本论文主要针对外差散斑成像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的工作包括:(1)提出了外差散斑成像的概念。在电子散斑干涉和外差干涉结合的基础上,采用双横向电光调制的方法来引入外差载频。此方法可以通过设置驱动电场的旋转频率来控制外差载频的大小,使其可以满足大多数面阵探测器的采样频率要求,从而成功的解决了外差载频和面阵探测器采样频率不匹配的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外差散斑干涉的全场动态实时成像。(2)设计了一套基于时间序列强度分析的算法。该算法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通过计算外差散斑干涉成像系统中的信号,从而得到待测量的实时全场成像结果。(3)完成了两组仿真实验。分别对刚体简谐振动和不规则形变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了所设计系统和算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并为后文的实验测试了系统配置参数,为实际中的实验提供了指导作用。(4)搭建了两套外差散斑干涉实验系统。其中一套实验系统用于对机械振动的测量,得到了振子的瞬时位置坐标并描绘出采样时间内的完整振动轨迹,验证了我们所设计系统的有效性和实时探测能力。另一套实验系统用于对悬臂梁连续弯曲形变的成像测量,获得了采样时间内的全场形变信息,验证了我们所提出的外差散斑成像系统的实时全场成像能力。

莫荣军[8](2012)在《磁感式电流传感器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力工业智能化、自动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对在电力系统中电能计量和继电保护起重要作用的电流传感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广泛应用的电磁感应式电流互感器存在着易磁饱和、频带窄、输出线性度差、铁磁谐振、含油易燃易爆、体积笨重和维护困难等诸多问题。随着国家电网升级改造电压等级越来越高,这些问题更是日渐突出并亟待解决。本文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对电流传感系统进行研究,分别采用霍尔磁场传感器、各向异性磁阻磁场传感器和超磁致伸缩材料(GMM)研制了三种不同的电流传感系统。其中,前两种基于磁场传感器的电流传感系统研制了独立的传感探头、数据采集模块、主控模块、显示模块和上位机接口。采用坡莫合金和铜箔对传感探头进行电磁屏蔽,能有效的消除大部分的外界电磁干扰。编写了软件程序对磁场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并对数据进行了线性拟合和标定,分析了拟合后测试数据的误差,研究了系统的重复性、精度和温度漂移特性。根据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原理和优秀磁场测量特性,研制了适用于直流电流检测的螺线管传感探头,对螺线管的各项参数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计算。应用电子散斑干涉技术(ESPI)光学原理搭建了光路对超磁致伸缩材料产生的伸缩应变进行检测,通过CCD相机获取散斑干涉图像,然后在PC机上采用ESPI软件的相减模式得到散斑条纹图像,并应用MATLAB软件对散斑条纹图像进行条纹间距提取。根据获得的条纹间距信息,对系统进行标定和曲线拟合后最终得到被测电流与条纹间距之间的函数关系。最后对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电流传感系统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误差和温度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三种电流传感系统的分析和比较表明,传统的霍尔电流传感技术具有技术成熟、精度高、稳定性强和测量范围大等优点,在电流传感领域广泛应用。各向异性磁阻和超磁致伸缩材料作为一种新技术和功能材料,在电流传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结合超磁致伸缩材料和ESPI技术的新型电流传感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王文安[9](2009)在《显微散斑干涉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电子散斑干涉技术简称ESPI(Electronic Speckle Pattern Interferometry),是以激光技术、视频技术、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全息干涉和散斑干涉技术等相结合的一种现代光学测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无损检测(NDT),光学粗糙表面位移,变形测量,振动分析等领域。它具有全场、非接触、高精度、高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强和工作稳定可靠等优点,一直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使了散斑计量技术的发展,使散斑计量技术向实时、高速及自动化方向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在研究和生产领域,微结构的测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众多测试方法大多针对光学平滑表面,这给微结构的科学研究和生产测试等应用都带来了很大限制。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并组建了结合Linnik显微干涉结构的显微散斑干涉测试系统,通过反射率较高表面和散射表面的形貌测量对系统的性能进行验证,并对散射表面的变形进行了初步的测试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国内外MEMS测试方法和散斑测试技术做出充分的调研,着重研究了电子散斑干涉技术在微结构几何量测量尤其是表面变形方面的应用;2.设计并组建了新的显微散斑干涉系统,将Linnik显微干涉结构布置在一个垂直于光学平台的水平面内,消除了因被测表面和参考表面的旋转带来的系统误差;3.完成了对表面反射率较高和表面散射的微结构的测量,进行系统的调试和评价实验,得到较好的表面形貌测量实验结果;4.进行了散射表面离面变形的测试的初步实验研究,并对散斑干涉条纹图像进行了预处理,得到了很好的测量结果,同时对条纹图相位提取作了有益的探讨。

王巍巍[10](2008)在《散斑干涉技术实验研究及无损检测方面的应用》文中认为散斑测试技术是一种全场、高灵敏度、非接触的测量位移和应变的光测力学方法,主要包含电子散斑干涉技术、数字散斑相关技术和时间序列散斑检测技术等,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其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展。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在面内位移测试、错位散斑无损检测和小波分析去噪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应用电子散斑干涉进行面内位移测量的实验研究。基于四步相移的相移技术,对铝板在微小转动时的面内位移进行了测量,还对大理石三点弯曲时表面的面内位移进行了测量,并与有限元模拟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到了满意结果,这为石材的力学性能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次,进行了错位散斑方面的实验研究。得到铝盘微小变形时错位散斑条纹的变化情况;对木板表面缺陷进行错位散斑干涉实验得出了错位量变化对错位散斑干涉具有一定影响;同时又利用错位散斑干涉对木板隐蔽缺陷进行检测,旨在将错位散斑的无损检测方法应用于木材缺陷的检测中,并且在实验中加入相移技术得到了更为理想的结果。最后,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散斑实验得出的图像进行去噪处理。用不同小波函数和不同参数对图像进行去噪处理;对错位散斑相移图进行小波分析去噪处理,将得到的位相图和未经去噪处理得到的位相图进行比较,发现小波处理的结果是比较满意的,可以将小波分析的方法应用于散斑干涉技术中。经过本文的实验研究表明,散斑干涉技术可以应用到石材的力学性能测试中,还可以应用于木材的无损检测中,而且在散斑干涉技术中用小波分析方法进行图像去噪处理可得到更满意的结果。

二、用双视场电子散斑干涉实现检测表面的变尺度同时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双视场电子散斑干涉实现检测表面的变尺度同时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高分辨率大视场快速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业词语英文缩写对照表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光学显微镜发展简史
    1.2 现代远场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局限
        1.2.1 分辨率受限制于物镜数值孔径
        1.2.2 视场与分辨率的权衡关系
        1.2.3 像差
        1.2.4 景深狭小
        1.2.5 相位丢失
    1.3 现代远场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发展路线图
    1.4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与叠层衍射成像术的联系与区别
    1.5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1.5.1 三维成像
        1.5.2 混合态解耦合
        1.5.3 成像系统设计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创新点
    1.7 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2章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的理论和实现
    2.1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的基本原理
        2.1.1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的采集过程
        2.1.2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的重建过程
    2.2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的重构细节
        2.2.1 分块处理缘由及方法
        2.2.2 更新顺序
        2.2.3 频域提取补偿
        2.2.4 空域采样率和频域交叠率
        2.2.5 初始猜测
        2.2.6 分辨率板或生物切片玻璃衬底补偿
        2.2.7 光电数字探测器的选择
    2.3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的成像性能分析和实验验证
        2.3.1 开源数据算法交叉验证
        2.3.2 基于发光二极管平板照明的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实验系统搭建和标定
        2.3.3 成像分辨率和空间带宽积提升验证
        2.3.4 像差恢复正确性间接验证
        2.3.5 数字病理切片高分辨率全彩色成像验证
        2.3.6 景深延拓性能验证
    2.4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与结构光照明显微术的联系与区别
    2.5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术与相干合成孔径成像的联系与区别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系统误差校正方法
    3.1 引言
    3.2 光源亮度不均匀校正方法
    3.3 噪声抑制方法
        3.3.1 噪声抑制求解算法总结与分类
        3.3.2 数据预处理算法
    3.4 混合系统误差校正方法
        3.4.1 算法参数对噪声抑制的鲁棒性影响
        3.4.2 像差恢复与亮度不均匀校正算法的矛盾及解决办法
        3.4.3 照明阵列位置误差与噪声抑制算法的矛盾及解决办法
        3.4.4 无先验的多样混合误差及解决办法
    3.5 渐晕效应校正方法
        3.5.1 渐晕效应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3.5.2 基于严格波动理论的线性空变的渐晕模型
        3.5.3 两个应对策略及实验结果
    3.6 光源相干性影响
    3.7 大视场下的光源位置误差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半球形聚光镜的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系统
    4.1 引言
    4.2 系统搭建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多种成像方式通量对比与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离焦图像快速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方法
    5.1 引言
    5.2 系统搭建及其原理
    5.3 基于单幅离焦图像的单次曝光成像方法
    5.4 基于双幅离焦图像的快速成像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通量细胞培养成像系统半月形液面影响的原位矫正
    6.1 引言
    6.2 系统介绍
    6.3 半月形培养液造成的失真、场曲和波矢失配
    6.4 自适应波矢失配校正算法和场曲校正方法
    6.5 实验结果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论文总结和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双功能数字散斑干涉位移及空间梯度同时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测量原理
2 实验验证及分析
    2.1 标准圆盘试验
    2.2 无损检测应用
3 结论

(3)数控机床轮廓误差的视觉测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球杆仪及应用现状
        1.2.2 R-test及应用现状
        1.2.3 平面光栅及应用现状
        1.2.4 激光跟踪仪及应用现状
        1.2.5 视觉测量技术现状
        1.2.6 现状总结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景深畸变分区校准与相机标定方法
    2.1 引言
    2.2 基于直线构象的图像畸变求解与校准方法
        2.2.1 相机成像模型与标定方法
        2.2.2 畸变求解以及校准原理
    2.3 景深图像失真行为的探究实验
        2.3.1 小靶面大物距下的景深图像畸变特性研究
        2.3.2 大靶面小物距下的景深图像畸变特性研究
    2.4 虑及景深维度的相机成像畸变分区校准方法
        2.4.1 未分区下的景深畸变模型
        2.4.2 景深畸变分区与相机标定方法
    2.5 畸变分区校准与相机标定的精度验证实验
        2.5.1 平面畸变分区精度的验证实验
        2.5.2 景深畸变校准模型与相机标定精度的验证实验
    2.6 本章小结
3 机床运动图像的高质量采集和高效处理方法
    3.1 引言
    3.2 数控机床运动位置的高精度表征
        3.2.1 物像光能传递的物理模型
        3.2.2 几种典型强化标识的成像质量分析
        3.2.3 机床运动图像的高质量采集方法
        3.2.4 标识成像品质的验证实验
    3.3 标识高效编码和解码方法
        3.3.1 基于移位循环的标识编码与解码方法
        3.3.2 基于最多零位起始的标识编码与解码方法
        3.3.3 基于找寻标记位的标识编码与解码方法
        3.3.4 编码标识的高精度定位技术
    3.4 三种编码方法的解码与定位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数控机床轮廓误差动态宽范围的视觉测量方法
    4.1 引言
    4.2 窄范围轮廓误差的视觉测量方法
        4.2.1 基于正交辅助运动的基准转换方法
        4.2.2 轮廓误差求解
    4.3 基于误差分配的视觉高时空测量方法
        4.3.1 高时空测量原理
        4.3.2 测量速度的性能测试
    4.4 基于单目远心视觉的动态宽范围轮廓误差二维测量方法
    4.5 基于双目视觉的动态宽范围轮廓误差三维测量方法
    4.6 基于单目视觉的动态宽范围轮廓误差三维测量方法
        4.6.1 几种PnP方法的精度对比
        4.6.2 动态宽范围轮廓误差的单目三维测量方法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视觉的轮廓误差测试系统和测量实验
    5.1 视觉测试系统与实验轨迹
        5.1.1 五轴数控机床与精度验证设备
        5.1.2 测试轨迹
    5.2 窄范围轮廓误差双目视觉测量实验
        5.2.1 测试系统与实验参数
        5.2.2 测量结果与精度验证
    5.3 基于单目远心视觉的动态宽范围轮廓误差测试系统和实验
        5.3.1 测试系统与实验参数
        5.3.2 测量结果与精度验证
        5.3.3 大范围蝴蝶曲线轮廓误差的补偿实验
    5.4 基于双目视觉的动态宽范围轮廓误差测试系统和实验
        5.4.1 测试系统与实验参数
        5.4.2 测量结果与精度验证
    5.5 基于单目视觉的动态宽范围轮廓误差测试系统和实验
        5.5.1 测试系统与实验轨迹
        5.5.2 测量结果与精度验证
    5.6 视觉测试系统的对比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4)数字全息技术及散斑干涉技术在形变测量领域的发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字全息及散斑干涉技术的形变测量的基本原理
2 数字全息和散斑干涉形变测量的关键技术
    2.1 数字全息形变与位移测量关键技术
    2.2 散斑干涉形变与位移测量关键技术
    2.3 软件算法关键技术
    2.4 三维形变与位移的测量
    2.5 形变形貌综合测量
    2.6 数字全息振动测量关键技术
3 数字全息及散斑干涉形变测量的应用
    3.1 全息形变测量的应用
    3.2 全息振动测量的应用
4 结论

(5)基于特征识别的变形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基于特征识别的变形测量技术
        1.2.1 特征识别
        1.2.2 相机标定
        1.2.3 表面变形测量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特征识别与基于显着特征的位移估计
    2.1 引言
    2.2 图像子区特征匹配
        2.2.1 图像子区表示
        2.2.2 图像子区识别
        2.2.3 亚像素优化匹配
    2.3 图像特征检测
        2.3.1 单尺度图像特征检测
        2.3.2 多尺度图像特征检测
    2.4 显着特征导向的位移测量及位移场优化
        2.4.1 显着特征导向的位移测量
        2.4.2 基于域变换的位移场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场景特征的立体视觉变形测量系统自动标定与外参矫正
    3.1 引言
    3.2 相关概念简介
    3.3 相机内参标定
        3.3.1 算法实现
        3.3.2 实验验证
    3.4 立体视觉变形测量系统自动标定
        3.4.1 深度及逆深度参数化
        3.4.2 几何光束调整法
        3.4.3 基于无约束场景的立体视觉系统标定方法
        3.4.4 非线性优化方法
        3.4.5 实验验证
    3.5 快速外参矫正
        3.5.1 可行性分析
        3.5.2 外参矫正方法
        3.5.3 实验验证
    3.6 关于系统自动标定的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用于三维变形测量的反向组合相关束调整及相机姿态估计
    4.1 引言
    4.2 反向组合相关束调整
        4.2.1 算法原理
        4.2.2 线性化及初值估计
        4.2.3 实现细节
    4.3 相机姿态估计
        4.3.1 问题分析
        4.3.2 姿态估计
        4.3.3 实验验证
    4.4 单镜头三维变形测量系统的实时深度估计
        4.4.1 系统结构分析
        4.4.2 实时深度估计
        4.4.3 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学习的变形图像特征识别
    5.1 引言
    5.2 深度学习基础
        5.2.1 神经网络结构
        5.2.2 卷积神经网络
    5.3 专业监督学习及数据集构建
    5.4 变形特征识别网络
        5.4.1 IDMNet
        5.4.2 模型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2.1 反向组合相关束调整正则化
        6.2.2 IMU增强的反向组合相关束调整
        6.2.3 IDMNet网络结构优化及数据集完善
        6.2.4 可学习三维变形识别模型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基于DIC的采场覆岩变形检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似模型试验测试方法进展
        1.2.2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
        1.2.3 相似模型试验中的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测试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原理
    2.1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基本构成
        2.1.1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测量系统
        2.1.2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基本流程
    2.2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基本原理
        2.2.1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位移计算
        2.2.2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应变计算
    2.3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中的硬件组件与亚像素测量
        2.3.1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中的硬件组件
        2.3.2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中的亚像素测量
    2.4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中的误差
        2.4.1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中的误差源
        2.4.2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误差的理论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散斑图案和计算参数的优化
    3.1 散斑图案的分类
        3.1.1 天然纹理
        3.1.2 人工散斑图案
        3.1.3 散斑图案质量定性与定量评价
    3.2 散斑图案的关键参数优化
        3.2.1 散斑尺寸和间距
        3.2.2 散斑图案对比度
        3.2.3 光源与照明
    3.3 计算参数的选择
        3.3.1 计算参数对DIC测量结果的影响机制
        3.3.2 子区大小选择的方法
        3.3.3 子区间距的选择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相似材料模型变形试验精度验证
    4.1 相似材料标准试件变形检测
        4.1.1 试验概况
        4.1.2 计算参数优化
        4.1.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 二维相似材料模型变形检测
        4.2.1 试验概况
        4.2.2 计算参数优化
        4.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相似材料模型宏细观变形的检测与表征
    5.1 试验概况
    5.2 计算参数优化
        5.2.1 子区大小的选择
        5.2.2 子区间距的选择
        5.2.3 DIC测试精度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模型位移场
        5.3.2 离层裂隙的判定标准
        5.3.3 离层裂隙的定位
        5.3.4 离层裂隙张开度
        5.3.5 离层裂隙发育长度
        5.3.6 顶板的破坏形态预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外差散斑成像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激光散斑现象
    1.2 电子散斑干涉
    1.3 国内外现状
    1.4 现存问题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电子散斑干涉测量技术
    2.1 电子散斑干涉基本原理
    2.2 散斑干涉条纹获取方法
        2.2.1 加模式
        2.2.2 减模式
        2.2.3 乘模式
        2.2.4 小结
    2.3 相位提取方法
        2.3.1 条纹强度分析法
        2.3.2 相移法
        2.3.3 傅里叶变换法
        2.3.4 小波变换法
        2.3.5 小结
    2.4 相位解包裹
第三章 外差散斑成像技术
    3.1 外差干涉
    3.2 常规外差引入方式的局限性
    3.3 双横向电光调制
        3.3.1 铌酸锂晶体的性质
        3.3.2 外差引入方式
    3.4 外差散斑成像系统结构
    3.5 外差信号处理算法
第四章 系统仿真
    4.1 刚体机械振动仿真
    4.2 表面不规则形变仿真
第五章 实验
    5.1 实验装置
        5.1.1 激光光源
        5.1.2 探测器
    5.2 刚体振动轨迹实时测量实验
        5.2.1 实验光路及实验过程
        5.2.2 实验配置及实验结果
        5.2.3 实验分析与讨论
    5.3 悬臂梁弯曲形变成像实验
        5.3.1 实验光路及实验过程
        5.3.2 实验配置及实验结果
        5.3.3 实验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磁感式电流传感器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电流传感器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电流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3.2 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磁场传感器的电流传感系统
    2.1 霍尔电流传感器
        2.1.1 霍尔效应与霍尔传感器
        2.1.2 电流传感探头设计
        2.1.3 信号调理和 A/D 转换电路
        2.1.4 主控模块及显示模块设计
        2.1.5 系统软件设计
    2.2 各向异性磁阻电流传感器
        2.2.1 各向异性磁阻磁场传感器
        2.2.2 电流传感探头及主控模块电路
        2.2.3 电流传感软件程序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磁致伸缩材料及其应用
    3.1 磁致伸缩效应
    3.2 超磁致伸缩材料结构和特性
        3.2.1 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结构
        3.2.2 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特性
    3.3 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电流传感器
    4.1 超磁致伸缩材料对电流磁场的传感
        4.1.1 螺线管传感探头研制
        4.1.2 超磁致伸缩材料在磁场中的伸缩应变
    4.2 电子散斑干涉技术在微位移测量领域的应用
        4.2.1 电子散斑干涉原理
        4.2.2 光学实验平台搭建
        4.2.3 电子散斑干涉图像处理模式
    4.3 散斑干涉图像条纹信息提取
        4.3.1 图像预处理
        4.3.2 散斑条纹特征提取
        4.3.3 直线拟合
        4.3.4 条纹间距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流传感系统测量结果和误差分析
    5.1 基于磁场传感器的电流传感系统测量结果和误差分析
        5.1.1 交流大电流测试平台的搭建
        5.1.2 传感探头电磁场屏蔽设计
        5.1.3 霍尔电流传感系统测量结果与误差分析
        5.1.4 各向异性磁阻电流传感系统测量结果与误差分析
    5.2 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电流传感系统测量结果和误差分析
    5.3 霍尔效应、各向异性磁阻和超磁致伸缩材料三种电流传感方案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散斑条纹图像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9)显微散斑干涉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MEMS 的发展概况
    1.2 精密测试技术与微结构测试技术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
第二章 电子散斑显微测试技术
    2.1 散斑现象及产生原理
    2.2 散斑计量技术
    2.3 ESPI 显微干涉结构
第三章 干涉条纹的分析及处理
    3.1 干涉条纹图
    3.2 条纹图像处理技术
    3.3 时间相移干涉技术
    3.4 相位信息处理技术
    3.5 散斑条纹图的处理
第四章 微结构的ESPI测试系统
    4.1 系统光路设计
    4.2 ESPI 测试系统的组成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评价性实验
    5.2 散斑干涉测量实验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散斑干涉技术实验研究及无损检测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状况
        1.2.1 散斑干涉术的发展
        1.2.2 散斑干涉术的应用
    1.3 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散斑干涉原理
    2.1 散斑及电子散斑
        2.1.1 散斑形成
        2.1.2 电子散斑
    2.2 散斑干涉术及电子散斑干涉
        2.2.1 实验设备及光路
        2.2.2 基本原理
    2.3 错位电子散斑干涉及其无损检测原理
        2.3.1 基本原理
        2.3.2 错位散斑的无损检测
    2.4 数字散斑相关技术
    2.5 时间序列散斑干涉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内位移测量
    3.1 引言
    3.2 相移技术
        3.2.1 相移技术在散斑中的应用
        3.2.2 相移技术的实现
        3.2.3 时间相移技术
        3.2.4 PZT移相器
    3.3 铝圆盘微小转动测量
        3.3.1 光路图
        3.3.2 实验及结果
    3.4 大理石三点弯曲测量
        3.4.1 大理石背景
        3.4.2 试件加工及性能测试
        3.4.3 ESPI大理石三点弯曲试验
        3.4.4 三点弯曲有限元模拟
        3.4.5 结果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错位散斑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沃拉斯顿棱镜
        4.2.1 沃拉斯顿棱镜原理
        4.2.2 平移棱镜相移法原理
    4.3 错位散斑实验及其相移法应用
        4.3.1 普通变形时错位散斑条纹变化
        4.3.2 错位散斑相移
    4.4 错位散斑对木材无损检测的实验研究
        4.4.1 实验仪器及试件制备
        4.4.2 表面缺陷的错位散斑干涉实验
        4.4.3 错位量对测量的影响
        4.4.4 隐蔽缺陷检测的实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图像处理
    5.1 引言
    5.2 小波分析及其滤波原理
        5.2.1 小波分析
        5.2.2 图像消噪
    5.3 小波分析对电子散斑图像去噪
        5.3.1 散斑图像的Daubechiec小波分析去噪
        5.3.2 不同小波函数去噪
        5.3.3 相移图像小波去噪效果
        5.3.4 图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用双视场电子散斑干涉实现检测表面的变尺度同时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分辨率大视场快速傅里叶叠层显微成像方法研究[D]. 潘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20
  • [2]双功能数字散斑干涉位移及空间梯度同时测量[J]. 李洋洋,吴思进,李伟仙,董明利. 光子学报, 2020(06)
  • [3]数控机床轮廓误差的视觉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 李肖.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4]数字全息技术及散斑干涉技术在形变测量领域的发展及应用[J]. 闫浩,隆军,刘驰越,潘淑媛,左超,蔡萍.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9(06)
  • [5]基于特征识别的变形测量方法研究[D]. 苏志龙. 东南大学, 2019(01)
  • [6]基于DIC的采场覆岩变形检测试验研究[D]. 欧阳一博.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7]外差散斑成像技术的研究[D]. 汪盛佳.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8]磁感式电流传感器研究与设计[D]. 莫荣军.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12(08)
  • [9]显微散斑干涉系统的设计[D]. 王文安. 天津大学, 2009(S2)
  • [10]散斑干涉技术实验研究及无损检测方面的应用[D]. 王巍巍.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双场电子散斑干涉法同时测量检测面的变尺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