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布式对象的同步回调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分布式对象的同步回调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一、基于分布对象的同步回调模型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韦赫城[1](2021)在《物联网教学平台中规则引擎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已被纳入各高校的教学规划中。物联网教学平台是高校进行物联网教学的重要工具,其将物联网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较好衔接。在该平台的实践环节中,需要对智慧农业等物联网场景产生的数据流进行处理,但不同物联网场景的业务规则不同,以及即使同一物联网场景,业务规则也会不时发生改变。根据该特点,需要实现能让业务规则和应用代码解耦的规则引擎来支撑物联网教学平台的实践应用环节。本论文经过对研究现状的调研和需求分析,实现了一个完整可用、简易直观、可定制性强、数据处理高效的规则引擎系统,并在其中设计了规则链和规则节点两大核心元素来对业务规则的编写和构建进行拆分及简化。通过该规则引擎系统,师生用户能体验物联网技术在以智慧农业、智能家居等为原型设计的物联网拟真场景里的应用过程。系统整体采用集群架构设计,并通过基于ZooKeeper的调度者根据负载反馈来完成集群节点间的负载均衡。系统内划分为三个功能模块,用户及设备接入模块让平台中的师生用户及现实中的智能设备能够接入系统,规则节点模块让用户能够基于功能丰富的规则节点模板快速配置规则节点,规则链模块让用户能够连接规则节点构建规则链。用户通过规则链的构建,可以由简单的业务规则轻松搭建起复杂的业务规则逻辑,并且规则直观、易于理解,能满足物联网智慧场景里对数据流的复杂处理需求。场景中的设备传输数据会进入基于Akka框架的Actor模型来设计的数据消息传递流程链路,用Actor来承载系统中的设备、规则链以及规则节点等核心角色,经过一系列核心Actor间的消息传递,最后由该链路中的规则链Actor调度规则节点Actor完成对数据流的定制化处理,进而达到场景中相关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经过功能性需求及非功能性需求两方面测试,科学地验证了该系统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的研究工作有效地支撑了物联网教学平台中的实践应用环节,该规则引擎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宋子健[2](2021)在《IoT中智能运维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逐渐普及,需要对物联网产业提供必要的运维服务,以维持物联网系统的正常功能。同时物联网设备在系统中作为服务基础和核心部分,承担着功能实现和设备入网等重要功能,一旦出现故障将对系统整体造成巨大影响,因此物联网设备适合成为物联网系统运维服务的切入点和落地方向。但物联网设备种类繁多,存在信息敏感、业务复杂、位置偏僻等不同问题,人工运维成本高,不适用于传统的硬件运维模式。因此设计并实现一种全新的物联网设备运维产品解决上述问题,为整个物联网系统提供运维服务,成为物联网发展过程中极具意义的方向。论文对物联网设备的运维需求和运维现状进行了确认分析,对智能运维与物联网系统进行结合的落地方向和系统的架构创新进行了研究。之后以微服务思想对整体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形成微服务的架构模式。通过微服务的架构模式,提供了平台化服务,形成了低耦合的结构,满足了便捷性和扩展性的需求。针对可用性的需求,对微服务系统中分布式场景下的数据一致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对现有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进行了改进,提出并实现了对应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了系统一致性和可用性之间的平衡,满足了系统可用性的要求。论文对智能运维功能进行了研究与实现。分别对箱线图、时间序列异常检测算法和孤立森林等算法进行研究与实现,在对三种算法的特点进行测试评估之后,设计实现了分级智能检测机制,以应对不同情况下的异常检测需求。在检测到异常之后,使用决策树算法根据异常数据进行故障诊断。实现了系统的运维智能化。在研究实现之后,论文对物联网智能运维平台的功能和性能进行了测试。验证了本文通过代码工程和智能算法,实现了物联网智能运维平台,满足了对物联网系统提供实时智能运维服务的需求。

曹宇[3](2021)在《AGV的5G通信架构搭建及多传感器融合SLAM技术应用》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传感器设备的不断发展,工业领域中的传统制造不断向智能制造进行着转变。其中,工业领域中物料搬运系统的发展与通信系统的发展是智能化转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物料搬运系统一般以AGV作为运输工具,但是传统的AGV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状态数据监控数据量大、不能进行实时环境建图以及共享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AGV为研究对象,通过阿里云平台、ROS以及Kafka设计了基于5G数据传输的高性能物联网通信架构,实现了AGV状态以及各传感器的数据传输与显示功能。并基于多传感器融合,完成了实验平台的搭建,实现了基于2D SLAM与3D SLAM算法的环境建图与优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5G数据传输与多种数据通信的车间系统整体高速通信架构设计与实现。设计了一种分为三层的通信架构,包括设备层、传输层以及接收层,通过使用基于ROS通信机制、Kafka话题通信机制、阿里云平台的MQTT与AMQP通信机制以及基于TCP/IP的Socket通信机制分别完成了各个层面的通信架构搭建;通过对服务器后端与前端的开发,完成数据的接收、解析与显示功能,实现了数据的高速传输与远程监控功能;对通信架构各部分以及整体的数据传输功能、数据监控功能、云端控制功能以及通信性能进行测试。(2)基于C#、C++以及Python混合编程完成对设备的二次开发以及多传感器融合的SLAM算法的实现与优化;在Ubuntu16.04下通过C++与Python完成对激光雷达、惯性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的使用与数据采集程序开发;通过Cartographer算法以及Lio-mapping算法完成融合IMU与激光雷达的2D SLAM与3D SLAM环境地图构建,并通过算法参数优化配置完成对这两个算法的优化,提升环境地图的构建效果。(3)对AGV系统进行了完善,并且完成软硬件平台的整体部署、运行与测试。在Win10下通过C#以及AGV的编码格式解析完成对AGV的控制与状态监控软件开发。对整个系统进行硬件与软件的集成,完成系统整体的硬件设备连接、运行顺序以及整体软件架构的部署与运行;对完整系统进行功能性测试,整体系统可以实现预设功能并可以稳定运行。

兰悦[4](2021)在《分布式小对象存储系统元数据管理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高速发展,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接触到的数据类型日渐丰富,如文件、纪录片、短视频、图片等,这些数据的存储需求也是与日俱增,高效地存储并访问短视频以及聊天软件中的图片、小视频等数据是目前存储需要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对象存储系统,大多是被用来存储非结构化类型的数据,在实际的业务交互中,大部分的操作都需要访问元数据管理服务器,元数据的处理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效率。由于非结构化数据一般尺寸较小,实际存储中访问的频率比较高,本文为了实现对该类型数据的高效存储和访问,针对海量分布式小对象的元数据管理展开相关工作。论文中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高可用的元数据管理架构。采用分布式集群来实现对元数据的管理,通过Raft协议来同步各元数据节点之间的状态从而实现数据的一致性。通过Raft协议在节点之间选出leader,由leader来完成集群内的相关工作,其他各元数据管理节点作为备机,当有节点出现异常时,系统仍能对外正常服务。2.依据节点负载动态调整系统,从而实现节点之间资源的均衡。由元数据管理服务器管理哈希槽和服务节点之间的映射关系,依据不同服务节点的内存大小来为每个节点分配一定范围的槽,将服务节点均匀地映射到这些槽位上。当用户发起数据操作请求,元数据管理模块会根据请求数据文件的hash值来选择对应槽位所属数据节点,由该数据节点来完成后续任务。3.针对海量的小对象元数据访问,为了减少元数据集群Leader访问底层对象存储的网络开销,在集群内设有缓存,基于LRU算法提高对热点数据的读取效率。4.采用多副本和纠删码两种数据冗余恢复技术,由用户的请求任务数量来选择对应的容错方式,从而保证数据不受损坏,保障整个系统的可靠性。通过上述工作,本文完成了元数据管理的设计及开发工作,并从整个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展开实验与分析,实验的结果验证了该系统的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表明本文提出方案的可行性。

吴晓斌[5](2021)在《多读多写的小对象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对数据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在海量小文件场景下,现有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AI训练的需求。而AI训练过程中所使用的GPU成本高昂,若分布式存储系统不能提供与之匹配的I/O速度,将无法充分发挥GPU的计算能力,这将浪费宝贵的计算资源。因此,本文基于海量小文件的场景,针对AI训练过程多读多写的特性,设计与实现了一个多读多写的小对象存储系统。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小对象的写性能问题和范围查找的需求,本文参考已有的K/V分离的LSM-Tree方案,以解决小对象的写性能问题,并重新设计垃圾回收的过程,使数据能够保证有序性,以满足范围查找的需求;同时,为垃圾回收设计高低水位来衡量空间利用率,以此判断垃圾回收的时机,来提高垃圾回收的收益,并延缓非必要的垃圾回收,避免影响系统的正常业务。(2)针对小对象的数据分布问题,本文基于现有的哈希槽的方法,设计出自动化哈希槽的方法,以解决其需要人工分配哈希槽的问题,实现在初始时能够自动进行初始调度,在负载不均衡和节点宕机时进行平衡调度。(3)针对小对象读性能问题和元数据存储问题,本文结合自动化哈希槽的方法,将小对象的元数据分散到各个节点,避免因在一个节点上管理小对象的元数据而限制系统的可扩展性,并借助小对象的元数据,提高数据读取效率。(4)针对云存储平台在本系统的应用问题,本文设计延后确认机制,以此来提高数据存储的效率,并提高客户端数据的传输效率,同时借助客户端缓存的数据,避免了因分区迁移而导致内部节点需要进行数据迁移的麻烦,简化了分区迁移的过程。(5)针对存储系统单点故障的问题,本文采用一主多从的架构,由主节点进行资源管理和任务调度,从节点作为主节点的备用机;同时,为了减轻主节点的压力,主节点通过云存储平台将关键的元数据实时同步给从节点,让从节点承担关键元数据分发的任务,实现客户端的分流。

来腾飞[6](2021)在《基于Android的显微相机接口及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理论的发展以及硬件设备的智能化趋势,相机在生活和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相机软件作为计算机视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论文研究了实验室自主研发的WLAN相机和USB相机,开发一款基于Android的显微相机软件,使得用户能够根据应用场景选择使用灵活的WLAN或者是具有更高稳定性和传输速度的USB方式将相机连接到Android设备。首先本论文对相机的接口进行了抽象设计,通过接口设计对上层调用相机的方式进行约束,然后分别基于TCP/IP协议和Linux的V4L2 API,研究了 WLAN相机和USB相机在Android平台下实现相机发现,视频流播放和参数调节的机制,实现了相机接口。相机接口经过封装,隐藏了设备类型和底层实现,使得上层应用和底层相机实现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能够各自独立的进行开发工作。围绕相机接口,相机软件划分为相机连接,相机控制和文件管理等三个模块,分别实现相机设备枚举,视频流接入及参数调节,媒体文件浏览等核心功能。根据模块的功能不同,软件分别设计了用户界面来辅助相机控制。本论文开发的软件为相机设计了丰富的拓展功能与算法,包括图像处理,定标测量,视频流景深延拓和文件传输功能,极大的简化了相机的使用方式,增加了软件的应用场景。最后使用XCAM4K相机,分别对软件的相机接入,界面性能和应用鲁棒性进行测试,圆满完成论文的设计目标。

李志昊[7](2020)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智能可穿戴装置,巧妙地结合了人的智能与机械的动能,能够与人体下肢协同运动,承担人体大部分背部负载,极大的增强了人体的生理机能。与传统运载机械相比,外骨骼机器人突破了行走机械地形适应性差、动作不灵活低等缺点,在军事、物流、救援等行业都具有广泛的应用潜能。外骨骼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被称为外骨骼的“大脑”,是实现人体意图智能感知、本体高效驱动的重要保障,也是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课题以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控制系统为研究目标,结合课题组基于EHA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样机,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第一章,阐述了外骨骼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介绍了外骨骼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调研并分析了多款典型外骨骼机器人样机的控制系统及控制策略,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第二章,介绍了外骨骼机器人系统方案。从仿生学角度,详细阐述了样机机械系统的设计准则和设计指标,完成机器人状态检测传感系统系统设计;利用“四象限法”对关节EHA系统进行全工况运行特性分析,说明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控制特性;从人机工程的角度,对比分析不同类型人机交互的原理和优缺点,建立了人机交互时延传播链路,揭示了检测位置对交互效果的影响,完成了基于物理型人机交互的交互系统设计;采用基本运动项切分人体运动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步态事件触发的有限状态机描述方法,统一表征人体运动全过程,并完成了基于FSR的步态辨识传感系统设计。第三章,完成了外骨骼机器人控制器硬件系统设计。针对现有控制在控制器在拓扑结构、计算与控制性能、扩展性方面存在的不足,采用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全网络分布式异构控制器硬件架构,针对课题组样机的控制需求,完成了硬件系统的具体开发。该控制器采用统一总线进行组网,具有强大的可变拓扑性能;采用异构计算体系,实现了控制器的计算性能和控制性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建立了以“组件”为基础的模块化硬件体系,以“功能”为导向实现了控制器硬件的解耦,极大地提高了硬件的复用性和整体控制器硬件系统的可扩展性。在一定程度上,该控制器能够兼容各类机器人系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与开放性。第四章,完成了外骨骼机器人控制器软件平台开发。针对现有控制器软件系统在可移植性、可重构性、功能性等方面的缺陷,提出了一种跨平台层次化控制器软件框架,构建了以硬件抽象层、设备抽象层、任务层等为主的分层控制器软件平台,构建了一种通用的硬件抽象体系,能够快速兼容各类主控芯片,采用“驱动-总线-设备”模型,实现了外设-设备-应用代码的解耦,增强了功能模块的复用性,极大提高了用户的开发效率。深度集成了CANopen协议栈,提供了一种统一、高效的通信模式,为控制系统的快速构建提供了软件基础。第五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交互力分层人机协同控制框架,建立了基于虚拟弹簧-阻尼系统的人机交互模型,完成人机交互力到运动末端速度的映射,实现了人体运动意图的感知。采用基于事件触发的机器人运动状态描述方法,实现不同运动状态下,运动末端空间速度到关节运动空间速度的转换。提出了一种标准化-模糊步态辨识算法,为机器人运动状态转移提供精准的触发事件。完成了EHA系统参数辨识和PD控制设计,实现了机器人关节运动控制。第六章,开展了外骨骼机器人试验研究。基于上述提出的外骨骼机器人控制器与控制策略,搭建所需的试验平台,开展对应的试验研究,对外骨骼机器人控制系统进行验证。第七章,总结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了展望。

李青[8](2020)在《面向协同制图的分布式同步和分布式事务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大规模建设活动越来越频繁,地理环境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各行各业对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对地图的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各种场景下对地图的需求,常常需要制图人员对地图进行临时编辑,即应急制图。目前的应急制图任务中,主要依赖划分区域、分工合作、合并结果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制图人员紧密配合,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需要集中大量的资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确保制图任务的及时完成。这种工作方式无法满足应急制图等场景中快速、准确的制图要求。本文结合协同制图对地图文档事务模型的研究成果,以及分布式同步和分布式事务控制技术,基于矢量瓦片金字塔构建了分布式瓦片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事务控制方案。该系统实现了瓦片与空间对象的分布式存储、访问,分布式事务的提交、管理,可以有效利用多台机器的计算、存储资源,提升系统性能,可以对事务进行回退、重做,保障事务正确执行。该系统具有同时处理大量数据、同步显示、协作编辑的特点,能够使制图工作更快、更高效。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面向协同制图系统的需求,设计了分布式矢量瓦片金字塔,实现内存共享系统,使在一个系统中的多个节点之间可以方便地访问存储在其他节点上的内容。2)设计了基于分布式瓦片金字塔的事务处理方案。该方案采用了柔性事务与事务补偿的方案,实现了协同制图的事务管理,能够对事务进行回退、重做。3)针对协同制图系统的方案进行了实验与测试。通过实验与测试,证实了系统关键设计的可行性,为系统优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4)实现了协同制图系统的原型系统。论文针对分布式协同制图系统,进行了数据构建、建模效率、并发模型的测试,并完成了原型系统的设计、实现。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对大数据量的地图进行存储、编辑,完成多用户的协同编辑,实现了“你见即我见”的协同显示功能。

谭文宇[9](2020)在《基于微服务的一网通办服务门户平台架构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领域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信息一体化建设一直是各个高校在发展中的所必须面临的问题。习总书记提出的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的理念,把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推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信息化建设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由于在发展的初期大多高校都缺乏顶层的规划与设计,导致当下高校存在业务系统繁多,信息数据割裂,用户入口多样等问题。本文所建设的一网通办服务门户平台,借鉴我国政务一网通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当下高校实际需求的分析,以学生和教师的基本办事需求为靶点,建设高校一站式平台。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可粗略分为两点,首先需要对用户实际业务需求进行分析,站在上层的角度对平台进行设计与规划。其次需要依托该平台实现用户网上办事相关的所有功能模块,满足业务闭环。当下微服务架构的理念结合分布式与容器化的思想发展迅速,其独立部署、维护和扩展等特性使得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本文通过引入微服务架构理念对平台进行架构设计,将用户的实际业务需求进行转化,在遵循服务拆分原则的前提下,将平台设计成若干个职责单一、粒度不同的服务并给出实现方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服务展开讨论,包括但不限于鉴权服务,API网关,办件服务,消息服务,缴费服务。其中鉴权服务是平台的下层服务之一,负责对用户的身份和权限信息进行审核和校验,是平台的安全保证;API网关是平台的核心,其作为下游服务的入口对外隐藏了内部实现细节,所有的请求都需要经过API网关处理才可转发至下游服务;办件服务是平台业务功能的核心,通过工作流引擎服务于用户和管理员有关网办功能的所有流程环节;消息服务通过集成消息队列实现平台的通讯相关功能,例如消息的收发和管理,并且还提供异步解耦的功能;缴费服务主要是针对用户在高校生活所产生的生活费用,以及在平台办事时所产生的的办件费用。在集成与测试阶段,本文通过搭建Gitlab私服结合Jenkins工具实现可持续交付。通过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对平台进行功能性测试,确保各个服务都按照设计的逻辑正常服务,最后还给出了平台部分运行实例。本平台目前已上线正处于全校公测阶段,其设计理念超前,实际应用前景明朗,对于高校建设具有非常广阔的价值和意义。

王霄霄[10](2020)在《城市信号灯方案辅助决策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机动车的数量日益增加,随之带来的城市交通问题也日益凸显。诸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和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城市区域路网的通行效率和市政交通管理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城市交通管理者们迫切需要寻找合理高效的交通管制方案解决这些问题。而在影响城市区域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众多因素中,交叉口信号灯优化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现代交通管理的主要内容。利用在线实时交通仿真系统,城市交通管理者可以观察分析区域交通流变化,建立线上仿真环境再现真实交通流状态,并优化调节信号灯配时相位和参数,模拟不同交通场景,利用在线交通仿真验证信号灯方案的有效性。这样的系统已成为交通方案辅助决策的有效实验工具和探索平台。在上述背景下,本文研究了现有交通仿真系统的不足,结合物联网传感器、交融流量数据处理、分布式系统等技术的优势,设计并实现了城市信号灯的辅助决策在线实时仿真系统,旨在辅助市政交通管理者能够更高效地验证信号灯方案效果,并得到更科学可靠的交通信号灯决策方案。本文首先对相关技术和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系统中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和难点,本文提出了合理的解决算法和技术:第一点是如何收集并处理和应用交通流数据,本文设计了流式数据处理算子,能够对交通流数据按照时段和路段进行分片聚合并存储;第二点是可靠仿真环境的建立,本文实现了一种基于区域路段传感器所构成的图网络,进行静态流量分配的算法,进行仿真需求建模,并针对算法的不足,即真实数据中区域传感器数据的缺失进行了算法的改进,支持从真实交通流建立仿真交通需求,从而建立可靠的信号灯方案仿真环境;第三点是对于系统需要支持多用户在线实时仿真的难点,本文设计一种分布式仿真任务执行引擎,将每次的仿真请求封装成仿真任务进行分布式处理,提高系统在多用户场景下的可用性。根据使用场景和功能需求,进行本系统架构设计,各个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和具体实现,实现了流量数据模块、交通路网模块、信号灯及交通设备模块、交通仿真模块。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针对每个模块功能设计多个测试用例,验证了本系统满足设计目标中的功能要求。

二、基于分布对象的同步回调模型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分布对象的同步回调模型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物联网教学平台中规则引擎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当前研究发展状况
    2.1 相关概念
        2.1.1 物联网
        2.1.2 规则引擎
    2.2 Drools规则引擎概述与分析
        2.2.1 Drools规则引擎介绍
        2.2.2 Drools规则引擎的规则文件
        2.2.3 Drools规则引擎的Rete算法
        2.2.4 Drools规则引擎的不足
    2.3 ETL工具概述与分析
    2.4 现状总结与问题分析
    2.5 本文规则引擎系统涉及的技术
        2.5.1 SpringBoot
        2.5.2 ZooKeeper
        2.5.3 Kafka
        2.5.4 Netty
        2.5.5 Akka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3.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2 系统架构设计
    3.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4 数据库表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ctor模型的规则引擎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Akka中的Actor模型分析
        4.2.1 Actor及ActorSystem容器
        4.2.2 Actor的生命周期及监督机制
        4.2.3 Actor的消息传递
    4.3 规则节点Actor设计
        4.3.1 规则节点定义与类型扩展
        4.3.2 规则节点实例化与消息处理
    4.4 规则引擎中的消息传递
        4.4.1 规则引擎中的关系
        4.4.2 规则引擎中的规则调度
    4.5 仿真对比测试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架构相关技术实现
        5.1.1 基于ZooKeeper的负载均衡
        5.1.2 基于Redis的分布式锁设计
    5.2 功能性需求设计与实现
        5.2.1 用户及设备接入模块
        5.2.2 规则节点模块
        5.2.3 规则链模块
    5.3 非功能性需求设计与实现
        5.3.1 安全性
        5.3.2 可用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6.1 测试环境
    6.2 功能性测试
        6.2.1 用户及设备接入模块测试
        6.2.2 规则节点模块测试
        6.2.3 规则链模块测试
    6.3 规则引擎场景测试
    6.4 非功能性测试
        6.4.1 可用性测试
        6.4.2 响应速度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IoT中智能运维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物联网发展现状研究
        1.2.2 智能运维发展现状研究
        1.2.3 系统架构现状研究
        1.2.4 数据一致性和分布式事务现状研究
        1.2.5 异常检测算法现状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智能运维平台相关技术
    2.1 微服务相关技术
        2.1.1 微服务架构简述
        2.1.2 微服务框架Spring Cloud
        2.1.3 微服务间通信
        2.1.4 服务框架Spring Bot
    2.2 数据库相关技术
        2.2.1 关系型数据库MySQL
        2.2.2 非关系型数据库MongoDB
    2.3 数据一致性与分布式事务
        2.3.1 CAP原则与数据一致性
        2.3.2 分布式事务与二阶段提交
    2.4 智能运维算法
        2.4.1 时间序列异常检测算法
        2.4.2 孤立森林算法
        2.4.3 决策树
        2.4.4 箱线图
        2.4.5 信息准则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系统平台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功能分析与定位
    3.2 系统功能层级设计
    3.3 系统架构设计
    3.4 业务模块架构设计
    3.5 平台基础功能开发
        3.5.1 框架搭建
        3.5.2 网关开发
        3.5.3 监控大盘实现
        3.5.4 消息队列实现
    3.6 平台业务功能开发
        3.6.1 用户模块开发
        3.6.2 接入模块开发
        3.6.3 数据模块开发
        3.6.4 运维模块开发
        3.6.5 故障诊断模块开发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数据一致性的实现
    4.1 数据一致性设计
        4.1.1 数据性一致性实现方法与研究
        4.1.2 数据一致性场景与分析
    4.2 解决方案实现
        4.2.1 消息队列事务解决方案实现
        4.2.2 同步调用与异步回调解决方案实现
        4.2.3 热点数据缓存解决方案实现
    4.3 测试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运维服务研究与实现
    5.1 智能运维算法研究与选型
    5.2 箱线图检测算法实现
    5.3 时序检测算法设计与实现
        5.3.1 时序分析
        5.3.2 统计模型选型
        5.3.3 ARIMA模型实现
    5.4 孤立森林算法实现与优化
        5.4.1 孤立森林算法实现
        5.4.2 算法优化研究
    5.5 故障诊断算法设计与实现
    5.6 智能运维功能实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平台测试分析
    6.1 测试用例设计
    6.2 测试过程及分析
        6.2.1 界面测试
        6.2.2 功能测试
        6.2.3 性能测试
        6.2.4 安全性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AGV的5G通信架构搭建及多传感器融合SLAM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2.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研究
        1.2.2 SLAM技术研究
        1.2.3 5G通信在智能车间环境下的应用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SLAM技术的理论与模型
    2.1 激光点云匹配方法
        2.1.1 ICP点云匹配算法
        2.1.2 NDT点云匹配算法
        2.1.3 基于特征的点云匹配算法
    2.2 惯性测量单元信息处理方法
        2.2.1 惯性测量单元的测量模型
        2.2.2 惯性测量单元的预积分方法
    2.3 激光雷达与IMU信息融合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5G数据传输的通信架构搭建
    3.1 通信架构介绍
    3.2 设备层通信设计
        3.2.1 ROS同步通信机制
        3.2.2 ROS异步通信机制
    3.3 5G传输层通信设计
        3.3.1 Kafka通信设计
        3.3.2 阿里云物联网平台
    3.4 接收层通信设计
        3.4.1 后端开发与使用
        3.4.2 前端开发与使用
    3.5 通信架构测试
        3.5.1 通信架构功能测试
        3.5.2 通信架构性能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各传感器数据采集及SLAM算法实现与优化
    4.1 传感器数据采集
        4.1.1 激光雷达
        4.1.2 惯性传感器
        4.1.3 摄像头
    4.2 IMU与激光雷达信息融合SLAM算法实现
        4.2.1 2D SLAM算法实现
        4.2.2 3D SLAM算法实现
    4.3 实验室场景下的算法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GV系统完善及部署运行与测试
    5.1 AGV控制与状态监控软件开发
    5.2 AGV系统部署
        5.2.1 总体部署方案
        5.2.2 硬件平台部署
        5.2.3 软件平台部署
    5.3 AGV系统运行流程
        5.3.1 AGV系统硬件运行流程
        5.3.2 AGV系统软件运行流程
    5.4 AGV系统整体运行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分布式小对象存储系统元数据管理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理论介绍
    2.1 典型对象存储系统
        2.1.1 Lustre
        2.1.2 Swift
        2.1.3 Ceph
    2.2 数据复制和一致性协议
        2.2.1 CAP
        2.2.2 Paxos协议
        2.2.3 Raft协议
    2.3 负载均衡策略
    2.4 冗余恢复技术
        2.4.1 多副本
        2.4.2 纠删码
        2.4.3 多副本和纠删码混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小对象存储系统元数据管理的设计
    3.1 应用场景与需求分析
    3.2 DSOSS整体架构
    3.3 元数据管理架构设计
        3.3.1 高可用的分布式集群
        3.3.2 元数据组织与管理
        3.3.3 元数据持久化模块
        3.3.4 基于哈希槽的快速定位
    3.4 核心流程
        3.4.1 数据写入流程
        3.4.2 数据读取流程
        3.4.3 任务调度流程
        3.4.4 故障恢复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小对象存储系统元数据管理的实现
    4.1 网络通信模块的实现
        4.1.1 通信数据结构
        4.1.2 节点之间的通信协议
        4.1.3 底层通信架构
    4.2 元数据集群内部实现
        4.2.1 节点选举模块
        4.2.2 数据同步模块
        4.2.3 元数据缓存模块
    4.3 元数据集群与客户端之间的交互模块
        4.3.1 客户端连接元数据集群流程
        4.3.2 获取哈希环流程
        4.3.3 获取元数据流程
    4.4 元数据集群与服务集群之间的交互实现
        4.4.1 服务节点注册流程
        4.4.2 建立服务节点与哈希环之间的映射关系
        4.4.3 服务节点故障处理流程
    4.5 元数据集群与存储设备之间的交互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评价
    5.1 实验测试环境
        5.1.1 硬件测试环境
        5.1.2 系统节点部署
        5.1.3 实验测试工具
    5.2 功能测试
        5.2.1 元数据节点选举测试
        5.2.2 元数据集群一致性测试
        5.2.3 元数据集群可靠性测试
        5.2.4 管理服务节点的测试
        5.2.5 负载均衡测试
    5.3 性能测试
        5.3.1 负载均衡性能对比测试
        5.3.2 元数据集群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多读多写的小对象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技术
    2.1 数据分布算法
        2.1.1 哈希取模法
        2.1.2 哈希槽
    2.2 LSM-Tree原理
        2.2.1 LevelDb的整体架构
        2.2.2 LevelDb的写操作
        2.2.3 LevelDb的读操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读多写的小对象存储系统的设计
    3.1 VBSM背景介绍
        3.1.1 SOSS与 VBSM的层次关系
        3.1.2 VBSM的架构
    3.2 系统架构设计
        3.2.1 中心节点
        3.2.2 缓冲节点
        3.2.3 虚拟块存储系统
        3.2.4 客户端
    3.3 中心节点
        3.3.1 资源管理模块
        3.3.2 主从模块
        3.3.3 任务模块
    3.4 缓冲节点
        3.4.1 本地存储优化
        3.4.2 数据I/O模块
        3.4.3 资源管理模块
        3.4.4 任务管理模块
    3.5 客户端
        3.5.1 任务管理模块
        3.5.2 数据I/O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读多写的小对象存储系统的实现
    4.1 VBSM接口介绍
    4.2 网络通信框架的实现
    4.3 中心管理节点的实现
        4.3.1 资源管理模块的实现
        4.3.2 任务模块的实现
        4.3.3 主从模块的实现
    4.4 缓冲节点的实现
        4.4.1 数据I/O模块的实现
        4.4.2 资源管理模块的实现
        4.4.3 任务管理模块的实现
    4.5 客户端的实现
        4.5.1 数据I/O模块的实现
        4.5.2 任务管理模块的实现
    4.6 系统关键流程
        4.6.1 系统负载信息更新
        4.6.2 任务调度
        4.6.3 元数据同步
        4.6.4 数据迁移
        4.6.5 分配空闲块号
        4.6.6 数据写入
        4.6.7 数据读取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测试环境
        5.1.1 硬件环境与网络部署
        5.1.2 节点部署
    5.2 功能测试
        5.2.1 选举测试
        5.2.2 调度测试
        5.2.3 元数据分发测试
        5.2.4 数据读写测试测试
    5.3 性能测试
        5.3.1 写性能测试
        5.3.2 随机读性能测试
        5.3.3 范围读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基于Android的显微相机接口及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发展近况
        1.2.2 WLAN相机和USB相机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标
    1.4 本文内容结构
2 相机接口的抽象,实现和封装
    2.1 WLAN相机和USB相机的接口抽象
    2.2 WLAN相机和USB相机的接口实现
        2.2.1 WLAN相机的网络协议研究
        2.2.2 WLAN相机的接口实现方案
        2.2.3 V4L2研究
        2.2.4 USB相机的接口实现方案
    2.3 WLAN相机和USB相机的Java层接口封装
        2.3.1 JNI的基本原理
        2.3.2 WLAN相机和USB相机的JNI接口设计
        2.3.3 WLAN相机和USB相机接口封装
    2.4 本章小结
3 相机App的框架设计与核心功能实现
    3.1 Android架构和开发方案研究
    3.2 相机APP的框架设计和模块分工
    3.3 相机APP的核心功能实现
        3.3.1 基于活动生命周期的资源回收
        3.3.2 相机列表的设计和实现
        3.3.3 相机视频播放的设计和实现
        3.3.4 相机参数管理的设计和实现
        3.3.5 存图功能的设计和实现
        3.3.6 文件列表的设计和实现
        3.3.7 翻页浏览的设计和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相机App的高级功能设计与实现
    4.1. 图像处理功能
        4.1.1. 图像处理功能的设计和实现方案
        4.1.2 几何变换功能的设计
        4.1.3 直方图变换功能的设计
        4.1.4 图像去雾功能的设计
    4.2 定标测量功能
        4.2.1 定标功能设计
        4.2.2 测量图形类的设计
        4.2.3 指令类和指令栈设计
        4.2.4 测量图形层设计
    4.3 景深延拓功能
        4.3.1 景深延拓方案设计
        4.3.2 景深延拓的视频流处理接口设计
        4.3.3 景深延拓的算法设计
        4.3.4 景深延拓的实验验证
    4.4 无线传输功能
        4.4.1 无线传输方案设计
        4.4.2 无线传输协议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相机APP界面实现和功能测试
    5.1 界面设计与实现
        5.1.1 相机列表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5.1.2 相机控制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5.1.3 文件列表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5.1.4 文件浏览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5.2 基于XCAM4K相机的测试
        5.2.1 软件的单元测试
        5.2.2 相机连接性能测试
        5.2.3 视频流传输测试
        5.2.4 软件稳定性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外骨骼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外骨骼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外骨骼机器人系统方案
    2.1 引言
    2.2 基于人体生理学的机械系统设计
    2.3 液压驱动系统
        2.3.1 液压驱动系统方案
        2.3.2 膝关节EHA系统
        2.3.3 髋关节EHA系统
    2.4 传感与感知系统
        2.4.1 机器人状态检测子系统
        2.4.2 人机交互规律探究及系统实现
        2.4.3 人体运动分析及步态辨识子系统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CAN总线全网络分布式异构控制器设计
    3.1 引言
    3.2 控制器硬件需求分析
    3.3 控制器硬件总体架构
    3.4 控制器硬件设计
        3.4.1 总节点
        3.4.2 关节节点
        3.4.3 模拟量输入节点
        3.4.4 电流输出节点
        3.4.5 SSI节点
        3.4.6 IMU节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跨平台层次化控制器软件平台开发
    4.1 引言
    4.2 软件平台需求分析
    4.3 软件平台总体架构
    4.4 软件平台设计与开发
        4.4.1 硬件抽象层设计与实现
        4.4.2 设备抽象层设计与实现
    4.5 CANopen协议栈实现与集成
        4.5.1 基于canfestival的 CANopen协议栈实现
        4.5.2 CANopen协议栈集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最小交互力的人机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人机协同分层控制框架
    5.3 人体步态辨识算法研究
        5.3.1 标准化处理
        5.3.2 模糊逻辑处理
    5.4 人机交互建模研究
    5.5 外骨骼机器人运动学建模
    5.6 机器人关节运动控制
        5.6.1 EHA系统参数辨识
        5.6.2 EHA系统特性分析与控制器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骨骼机器人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固定轨迹跟随试验
    6.3 摆动项人机协同试验
    6.4 站立项人机协同试验
    6.5 人体步态辨识算法试验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8)面向协同制图的分布式同步和分布式事务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协同制图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协同制图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GIS相关技术
        2.1.1 空间数据格式
        2.1.2 坐标系统
        2.1.3 空间索引
    2.2 机助协同工作CSCW
    2.3 分布式系统
        2.3.1 分布式存储
        2.3.2 分布式计算
        2.3.3 分布式事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架构与设计
    3.1 系统适用场景与设计目标
    3.2 协同制图系统的架构
        3.2.1 系统架构
        3.2.2 驱动层与代理层设计
        3.2.3 服务层与应用层
        3.2.4 协同制图系统的线程模型
        3.2.5 异步处理机制
    3.3 数据模块设计
        3.3.1 数据模块架构
        3.3.2 矢量瓦片金字塔
        3.3.3 图元索引
        3.3.4 数据模块中的并行处理
        3.3.5 瓦片版本号
        3.3.6 预渲染与矢量缓存机制
    3.4 事务模块设计
        3.4.1 事务模块架构
        3.4.2 事务设计
        3.4.3 事务的执行过程
        3.4.4 事务的撤销与重做
    3.5 多端同步显示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协同制图系统的实现
    4.1 数据模块
        4.1.1 空间数据模型SPM
        4.1.2 矢量瓦片金字塔的构建
        4.1.3 瓦片的内存模型
        4.1.4 主节点实现
        4.1.5 从节点实现
        4.1.6 代理客户端
    4.2 事务模块
        4.2.1 中心节点
        4.2.2 事务代理客户端
        4.2.3 事务对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环境与数据
    5.2 瓦片金字塔构建效率
    5.3 瓦片转移效率
    5.4 线程模型对瓦片处理的影响
    5.5 原型系统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微服务的一网通办服务门户平台架构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关键技术介绍
    2.1 微服务介绍
        2.1.1 微服务概念
        2.1.2 无状态与有状态
        2.1.3 服务的拆分
    2.2 相关技术框架
        2.2.1 Gateway
        2.2.2 Shiro
        2.2.3 Mongo DB
        2.2.4 Rocket MQ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3.1 系统概述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3.2.1 基础建设需求
        3.2.2 业务建设需求
        3.2.3 数据建设需求
    3.3 性能需求分析
    3.4 系统架构设计
    3.5 服务切分与设计
        3.5.1 鉴权服务
        3.5.2 API网关
        3.5.3 办件服务
        3.5.4 消息服务
        3.5.5 缴费服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鉴权服务设计与实现
        4.1.1 总体功能设计
        4.1.2 认证模块
        4.1.3 授权模块
    4.2 API网关设计与实现
        4.2.1 拦截器
        4.2.2 Swagger聚合
        4.2.3 动态路由
    4.3 办件服务设计与实现
        4.3.1 办件管理
        4.3.2 工作流管理
    4.4 消息服务设计与实现
        4.4.1 消息推送
        4.4.2 消息管理
        4.4.3 消息配置
        4.4.4 通用模块
    4.5 缴费服务设计与实现
        4.5.1 缴费项管理
        4.5.2 订单管理
        4.5.3 支付模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集成与测试
    5.1 系统部署环境
        5.1.1 服务器配置
        5.1.2 服务器使用情况
    5.2 持续集成方案
    5.3 系统功能性测试
        5.3.1 鉴权服务功能测试
        5.3.2 API网关功能测试
        5.3.3 办件服务功能测试
        5.3.4 消息服务功能测试
        5.3.5 缴费服务功能测试
    5.4 性能测试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城市信号灯方案辅助决策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Spring Boot
    2.2 SUMO
    2.3 Spark Streaming与Kafka
    2.4 Zookeeper与Dubbo
    2.5 MySQL和HBase数据库
    2.6 Vue.js
    2.7 仿真需求建模算法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3.1 系统设计目标
        3.1.1 设计场景
        3.1.2 建设目标
    3.2 系统需求分析
        3.2.1 功能需求
        3.2.2 性能需求
    3.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3.1 系统模块划分
        3.3.2 系统数据库设计
    3.4 系统架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键算法和技术研究与实现
    4.1 基于Spark Streaming的交通流状态收集与融合
        4.1.1 流量收集
        4.1.2 流量融合计算
    4.2 仿真需求建模算法
        4.2.1 算法设计
        4.2.2 算法实现与优化
    4.3 分布式仿真任务执行引擎设计与实现
        4.3.1 框架详细设计与实现
        4.3.2 仿真任务负载均衡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环境配置
    5.2 系统模块实现
        5.2.1 用户管理模块的实现
        5.2.2 交通流量管理模块的实现
        5.2.3 交通路网模块的实现
        5.2.4 仿真模块的实现
        5.2.5 信号灯及交通设备模块的实现
        5.2.6 用户操作Web界面的实现
    5.3 系统测试
        5.3.1 JUnit单元测试框架
        5.3.2 Chrome开发者工具
        5.3.3 功能性测试结果
        5.3.4 非功能性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基于分布对象的同步回调模型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物联网教学平台中规则引擎的设计与实现[D]. 韦赫城.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IoT中智能运维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宋子健.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AGV的5G通信架构搭建及多传感器融合SLAM技术应用[D]. 曹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分布式小对象存储系统元数据管理的设计与实现[D]. 兰悦.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多读多写的小对象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吴晓斌.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基于Android的显微相机接口及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来腾飞. 浙江大学, 2021(09)
  • [7]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D]. 李志昊. 浙江大学, 2020(06)
  • [8]面向协同制图的分布式同步和分布式事务控制技术研究[D]. 李青.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基于微服务的一网通办服务门户平台架构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实现[D]. 谭文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10]城市信号灯方案辅助决策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霄霄.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基于分布式对象的同步回调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