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天然林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内蒙古天然林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一、内蒙古天然林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姜海光[1](2021)在《包头市山林建设工作站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包头市山林建设工作站(以下简称山林站),地处包头市青山区北部,大青山南麓,是坐落在内蒙古的西部地区经营规模较大的国有林场,经营范围全部位于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青山区林业工作主战场,山林站在青山区生态文明建设、林业产业发展及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2007年和2017年两期山林站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建档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选取了7个与森林资源情况相关联的因子,包括林地面积、林木蓄积、森林覆盖率、乔木林郁闭度、起源、优势树种和龄组结构,从森林资源数量、森林资源结构、森林资源质量3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山林站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同时结合现地调查访问资料,指出了当前山林站森林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符合山林站实际情况的、合理的建议及意见。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2007—2017年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林地总面积从14511.0hm2减少到12744.3hm2,减少了1766.7hm2;活立木总蓄积从25283m3增长到40738m3,增加了15455m3;森林覆盖率从17.50%增长到28.70%,提高了11.20%。其中,乔木林面积增加1099.3hm2,蓄积增加14199m3;乔木林郁闭度从0.3降到0.2;天然林面积增加387.4hm2,人工林面积增加711.9hm2;优势树种从5种增加到6种;幼龄林、中龄林和过熟林面积均有所增加,增加量分别为828.0hm2、1.4hm2、98.7hm2;乔木林平均公顷蓄积量从16.5m3/hm2增长到20.8m3/hm2,平均公顷生长量从0.5m3/hm2增长到0.8m3/hm2,森林质量持续变好。(2)以山林站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的分析结果为基础,结合现地调查访问资料,指出山林站森林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分别为森林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森林经营水平不高,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造林绿化地块落实难,生态建设难度增大;森林监测网络不完善,监测能力有待加强;森林保护意识淡薄,破坏森林的行为仍有发生。针对上述问题逐条提出对策,分别为统筹管理,提升森林质量;多措并举,提升森林经营水平;科技支撑,挖掘营造林潜力;要素支撑,健全科研监测体系;宣传普及,增强森林保护意识。

陈薇竹[2](2021)在《内蒙古赤峰市黄榆沟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可持续经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有林场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基本经营单位,在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骨干作用。此篇文章的研究对象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黄榆沟治沙造林林场,通过对其1996年和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数据统计分析,分析了森林资源现状、资源变化和特点,对林场森林经营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林场可持续发展对策和措施。研究结果如下:(1)黄榆沟林场林地总面积为16506.0hm2,林场以灌木林为主,面积为5580.5hm2,占林场总面积33.81%,均为生态公益林,主要为水源涵养、防风固沙防护林。其次为未成林地,面积3800.7hm2,占23.03%;宜林地面积3332.4hm2,占20.19%;有林地和疏林地面积849.4hm2,仅占5.15%。森林覆被率为38.6%,林木绿化率38.6%。(2)林场树种结构简单,乔木优势树种主要有杨树、榆树、柳树和落叶松4种,林龄结构是中龄林面积最大,为329.1hm2,占41.58%;其次为幼龄林,面积230.9 hm2,占29.18%。近熟林次之,成熟林最少。灌木林以锦鸡儿、绣线菊、沙柳分布最广。(3)1996至2016年间,林地面积由17763hm2变为16506hm2,减少1257hm2,主要由于土地规划调整、土地权属归属问题、确权问题造成林地面积变少;乔木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均有所增加,其中,灌木林地净增57.96%;有林地净增69.80%;未成林造林地净增99.74%;森林覆盖率增加21%。(4)林场宜林地划分为6个立地类型。阴缓、斜坡中层山地黑钙土占面积最多占48.42%;其次为阳缓、斜坡中层山地黑钙,土壤厚度极薄占21.75%。无立木林地划分为3个立地类型,其中沙丘坨甸地缓平坡中厚层土占15.29%;阳缓、斜坡中层灰褐土占71.69%;阴缓、斜坡中层灰褐土13.02%。立地质量差,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适宜培育防护林,树种选择云杉、樟子松、沙地榆。(5)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根据林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应采取以下经营对策和措施:科学实施森林分类经营,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大力造林,发展后备资源空间;加强封山育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积极争取资金投入渠道,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技术队伍水平。

马礼斌[3](2020)在《内蒙古林业投融资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生态建设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也成为各国努力的共同方向。2011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陆续制定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林业建设。但是内蒙古林业发展仍然遇到不少的困难,其中之一是当前林业投融资机制不够完善,不能充分地满足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此,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数据分析等手段,得出了以下研究结果:当前内蒙古林业投融资现状:生态建设工程投资规模增长迅猛,内蒙古全自治区林地面积有6.75亿亩,森林面积达到3.92亿亩;地方政府持续性实施政策性投入,累计超过1500多亿元;开展林业贴息贷款、基金制度及证券市场融资;不断鼓励外资投入,全国2017年林业实际利用外资32718万美元。内蒙古林业投融资结构主要存在四个问题:(1)内蒙古林业民间投资体量较小;(2)内蒙古林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大;(3)内蒙古小规模林企、林农融资贷款相对较难;(4)内蒙古林农林权流转意愿较弱,林业资本市场不成熟。本文根据上述分析,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完善内蒙古林业投融资渠道的建议。

王佳[4](2020)在《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全球化进程中“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而林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林业制度体系是推动我国林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林权制度则是其中的核心。经过多次改革,逐渐清晰、合理的林权制度在明确各林权主体权利边界,释放林业经营潜能,增加林业经营者收入,保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林业经济、生态、社会综合功能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已经凸显。但改革没有完全释放我国林权制度功能,全面实现改革目标,林权制度仍待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是对改革后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基础性作用效果的全面展现,所以林权制度完善需要以绩效评价为依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更加有针对性的完善现有林权制度,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本研究以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重点研究,以促进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一步提升。在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进行的研究中,明确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的动因、特征、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林权制度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我国现有林权制度目标、主体构成、权责划分及改革前后制度实施效果对比情况。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部分,首先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进行评价,明确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整体情况和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各自情况。以上述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论为基础,探究形成如上结论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层次分析、效用值法、相关性分析、DEA、Malmquist等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尚待改进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首先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研究。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探索时期、完善时期三个阶段。运用以政府主导林业经营者参与的调整方式,通过森林资源稀缺性及林权制度对外部环境的不断适应、对各林权主体利益不断满足的推动,使林权逐渐清晰,林权主体利益关系日趋协调,林权制度改革绩效逐渐多元化。现阶段我国林权制度目标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绩效提升及国家、集体、林业经营者多方共赢。并通过对林权合理的分配激发各林权主体积极性,通过林权主体对权利的行使与保护促进林权制度实施,从而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显现。其次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得到提升,且集体林权制度优于国有林权制度。但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不高仍存在提升空间,且两者在经济、生态、社会三方绩效上呈现差异。林权制度改革带动了林业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并对各产业内部结构进行整合使林业产业结构整体得到优化。林业经营者在产业经营中获得收益,收入得到明显提升。上述表现使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经济绩效均明显增长,集体林权制度稍占优,两者差距不大。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重视使林业经营者造林、护林的意识和行为效果均得以优化,国有林权制度实施更注重森林管护,而集体林权制度则更侧重提高森林数量,所以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生态绩效均呈现波动上涨,且集体林权制度占优。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社会绩效在显着提升后呈现下降趋势,集体林权制度呈整体波动上升趋势,但国有林权制度整体绩效水平稍高于集体林权制度。说明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集体林权制度社会绩效的显现逐步明显,而国有林权制度受改革程度的限制社会良性影响逐渐减弱。基于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果,对影响绩效的因素进行探究。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是影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及形成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差异的因素。林权清晰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其对增加各林权主体权利实施主动性和优化权利实施效果的影响显着。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权界定相比较于集体林权制度模糊、局限之处较多,所以其绩效提升幅度较低。林业生产要素投入越充足、合理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资金要素投入对绩效提升的带动明显优于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国有林权制度的技术进步不足和集体林权制度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不同步使两者改革绩效呈现出不同。区域发展环境越完善对林权制度实施的支撑越充分则绩效提升越明显。国有林权制度代表省份的区域经济、政务、法治环境评分均明显低于集体林权制度代表省份,限制了改革后国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低于集体林权制度。根据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形成影响的分析结果,从提高林权清晰度、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三个角度进行对策设计支持并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实现绩效的进一步提升及多方主体共赢。

邹成成[5](2020)在《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森林旅游因其自身优良的生态属性、较强的劳动力吸附能力成为林业发展重要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近年来,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方针政策中不难看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是绿色发展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林业转型升级要关注经济也要关注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也随之出现,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需求逐渐增大,森林是优良的释放压力、亲近自然之地,所以发展森林旅游是拉动绿色经济、增进民众绿色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关注科学划分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演进历程、定位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评价各区域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绿色发展视域下的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递阶结构,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给出有实践意义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本论文系统阐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绿色发展、“两山”理论、产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力等相关理论对森林旅游产业的指导作用,给出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对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梳理,将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按照时间先后分为5个历史时期,并分别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产业的发展特征,将国内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划分为有限竞争、资源竞争及差异化竞争三个阶段。结合产业发展未来消费群体变化、产品需求变化和产业文化内涵变化几个方面分析了森林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奠定基础。本论文借鉴钻石模型,按照生产要素、需求要素、支持产业和政府作用四个层次进行指标归类,建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影响因素指标的变异程度不同,本文选取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借助SPSS软件及Excel软件对全国31个省域2008-2017年森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定量测算、整理,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权重分析、结构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为后文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提出奠定基础。本论文分析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给出了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充分搜集和分析以往相关文献资料,在现有统计年鉴等材料中挑选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备选观测指标,组成产业竞争力拟选影响因素集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获得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拟选指标因素进行分类,在简化的变量体系上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的因果分析,剔除关联度小的因素,将关联度大的因素挑选出来组成以绿色旅游资源、绿色产业规模、绿色发展环境、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政策支持等5类影响因素组成的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5个维度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厘清森林旅游产业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本论在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压力、动力,分析了产生压力和动力的机制和发展变化情况,厘清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要素作用机理,得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框架。本文确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总目标,制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前文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从以绿色供给为前提、保护优先为先导、结构调整为机遇、产品创新为特色和全域协作为支撑几个方面提出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基于产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按照旅游资源要素、产业规模要素、发展环境要素、政策支持要素和基础设施要素5个方面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建议,希望为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

高旭[6](2020)在《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粗放式的开采,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骤减,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力难以协调,严重制约着林区的经济发展。随着国有林区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实施,林区将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的经济转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发现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存在着转型改革力度和深度不足;停伐后运行管理经费不足;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效果不明显;人员结构不合理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本文利用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以及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对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进行详细研究。运用SPSS25.0分析软件对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林区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明确各因素对林区转型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要进一步推进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林区政、企、事分开,并创新林区的经营体制;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以及建立产业集群的方式优化调整林区产业结构;深入贯彻落实林区转型保障支持政策和完善林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促进林区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快科技创新,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

刘菲[7](2020)在《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材需求的不断扩张,森林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加上国际木材市场保护性贸易的日益加强,使得我国的木材供求矛盾凸显。在林业“供给侧”改革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战略背景下,调整森林资源配置,提升其供给服务能力,将是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有效途径之一,也符合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那么,森林资源配置是如何影响木材供给(能力),以及如何调整我国森林资源配置提升木材供给,缩小木材供需缺口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因此,本文依据木材供给理论、均衡理论和资源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计量模型、最优化模型等方法,在分析我国木材供给和森林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从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营林和采伐视角量化分析了“森林转型”、林种替代和树种选择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机理,然后通过木材市场模型模拟预判森林资源配置调整对木材市场的影响,据此提出优化配置森林资源和促进木材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国内木材供求缺口扩大,木材供给受国际市场影响风险增高。2019-2025年中国木材供给量年均增长1%,中国木材需求量年均增长1.3%,木材供给的增长速度低于需求的增长速度,供需缺口逐年增加。我国木材供给的进口依存度将逐年提高,2025年将达到55%,中国木材供给受国际市场影响的风险在不断提高。第二,不同目标导向下,地区间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差异明显,具有较大的优化潜力。从经济效益导向看,高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地区集中在东北和西南部分省份;从生态效益导向看,虽然大部分地区森林资源配置水平明显上升,但是仅有1/5的地区处于高水平;从经济生态效益导向的森林资源配置水平看,超过3/4地区的森林资源配置具有较大优化潜力。第三,从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影响看,我国的森林转型基本完成,但不同地区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程度不同。我国森林数量和质量的恢复和提升是通过经济发展和林业保护政策作用的结果。森林转型促进木材长期供给,其中森林资源质量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最大,完成森林转型效果较好地区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明显。第四,从林种配置对木材供给影响看,林种之间在土地利用上的竞争效应会趋于显化。公益林面积占比提高1个单位,商品林覆盖率将下降0.028个单位;经济林面积占比提高1个单位,用材林覆盖率将下降0.023个单位。经济林经营仅能保障经营者生计,不具备投资效应,因此抑制木材产量的增加。在公益林替代商品林的情景下,林种配置变动对针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4.31%,-0.26%),阔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1.06%,-0.64%),对净进口量的影响范围分别为(-0.62%,2.54%)和(3.44%,5.38%),原木市场的响应滞后期有5年左右;在经济林替代用材林的情景中,林种配置变动对中国木材市场影响与公益林替代商品林情景中的影响相似,但是影响幅度相对较小。第五,从树种结构对木材供给影响看,在权衡森林经济和固碳收益的树种采伐结构优化方案中,针叶木材供给量比重增加,市场影响幅度明显。优化方案中,采伐的主要树种是桉树、杨树、杉木、马尾松和其他主要针叶树种,其中阔叶木材供给量平均占比为76%,针叶木材供给量平均占24%。在木材市场中,树种采伐结构调整对针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0.97%,1.34%),对阔叶原木的影响幅度是(-0.34%,-0.04%)。针叶原木净进口量变化(-1.37%,-0.50%),而阔叶原木净进口量变化(0.59%,3.37%)。树种结构调整对针叶锯材市场的影响最大,但对阔叶锯材市场仅有小幅度波动,在0.6%左右;对胶合板的影响微乎其微。第六,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合理森林资源配置和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在森林资源配置合理化对策方面,应通过强化林业部门调节等方式精准提高地区森林数量和质量,权衡低配置地区森林调节和供给服务,凸显高配置地区森林供给服务优势。在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方面,应提高木材有效和循环利用,加强国际贸易合作和交流,规避木材进口风险,进一步缓解木材市场供需矛盾。

孙雪[8](2020)在《乌奴耳林业局森林质量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可持续发展和近自然抚育等理论为基础,根据由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周洁敏所提出,由内蒙古林业监测规划院森林资源调查中心,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过多次检验和修正的森林资源质量指数评价法,根据1996年至2018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以乌奴耳林业局为例从各地类面积变化、蓄积量变化、林分起源变化、林分林种结构变化、有林地郁闭度等级结构变化等方面,依据森林的质量生物学指标和生态学指标,对乌奴耳林业局的森林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分析近年来乌奴耳林业局森林资源质量变化情况。同时,针对乌奴耳林业局4种不同典型林分,通过典型样地调查与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从树种重要值、平均胸径及平均树高、林分蓄积、密度、针阔比例、林木个体水平分布格局、林分竞争、林分多样性等指标因子进行分析,旨在为乌奴耳林业局森林的近自然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乌奴耳林业局森林资源质量较好,森林面积172591.3hm2,森林覆盖率达到76.67%,林业建设和森林保护初见成效。以白桦、落叶松为优势树种的森林最多,两树种间面积比为6:4,结构合理。森林生态功能正常发挥,具有完整结构或较完整结构的森林面积占99.81%,处于健康状况的森林面积占96.96%,森林受灾面积仅占0.04%,处于Ⅰ级,森林资源生物学、生态学指标评价较高。(2)落叶松在群落演替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大小比数顺序是演替初期<演替中期<演替顶级,进入过熟林阶段时,大小比数变小。在演替初期向演替中期过渡时,混交度增加,演替中期到演替顶级有所下降,过熟林阶段大幅提升。(3)林分中的兴安落叶松一直处于优势竞争状态,天然兴安落叶松纯林具有可改造的空间,天然兴安落叶松中龄林和过熟林的针阔比例都较为均衡。灌木与郁闭度关系密切,郁闭度越大,灌木越少;草本则是在林分密度的影响下,密度越高、生长越好。从而提出乌奴耳森林质量可以通过降低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境,清除劣质林木,缩短林木培育期。调整混交林比例,定向培育森林,着重本地树种的种植和培育,来进一步提升森林质量。

李名扬[9](2020)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及后续政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涉及国有林区政企分开的体制改革与森林资源管理行政权力移交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天保二期工程即将结束。在此背景下,科学有效的评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探寻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实施天保工程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与问题,对于完善深化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改进天保工程宏观决策机制,提升下—步天保工程实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国有森工企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黑龙江省40个国有森工企业层面入手,综合考量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生态、经济、社会成效以及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可能对天保工程实施产生的影响,评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分析国有森工企业实施天保工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及后续天保工程工作顺利实施的政策建议。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与后续政策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根据研究背景,结合研究对象综述学术界的研究前沿动态,然后对本文相关研究范围进行阐述,梳理行文理论依据,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与后续政策研究奠定可行性基础。其次,从自然资源、经济产业、社会民生三个方面阐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总体概况;查阅有关资料,从实施历程、投资概况、政策变动、实施成效四个方面阐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概况;结合实地调研数据从体制改革、权力移交、资金结构、职工收入、政策标准等方面分析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再次,综合多种方法从生态、经济、社会、改革4个层面识别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在遵循全面相关、动态连续等原则基础上,构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赋权,而后对得分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综合得分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准则层中社会效果所占权重排名第—,改革效果排名第二;指标层中年末在岗职工人数所占权重排名第—、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排名第二、林业第二产业产值占比排名第三。最后,根据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的相关定性及定量评价结果,结合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实施天保工程遇到的问题,从科学调整后续天保政策,推进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加大天然林保护工作认识与宣传力度等3个层面提出完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后续天保工程实施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完善天保工程实施效果理论评价,深化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及下一步天然林资源修复工作顺利实施提供理论参考与政策建议。

玮丽斯[10](2019)在《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研究 ——以根河林业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保护森林和生态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森林与生态保护制度是重要任务。国有林区是我国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培育的战略基地,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主要的基础设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因国有林区管理制度不完善,过度的开发森林资源,导致民生问题较突出,严重制约了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为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及全面停止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确定和全面停止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国有林区必须要进行的一次新的发展方式转型。随着这种转型,国有林区职工的角色从“伐木人”转变成了“护林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林区职工的生活相对落后,并且由于大部分林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再加上近几年林业产品的替代品增加等原因,相关林业企业的收入减少,林区职工的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有力的提升,林区职工家庭生活、发展出现困境。原以林木采伐的收入来维持生计的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将以怎样的生计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什么因素会影响他们的生计问题。本文以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以内蒙古根河林业局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式研究根河林业局职工家庭生计问题。之后,在相关调研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总结国有林区改革后转岗职工家庭的实际情况,了解根河林业局职工家庭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以及生计现状,并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的影响因素(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提出国有林区职工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保障措施。本文在综合前文研究内容和根河林业局职工家庭生计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分析了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等都对参与林下经济产业和兼业经营生计策略呈现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与单一工作岗位(是指只有一个工资性收入来源)是呈现负相关关系的,而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与单一工作岗位是呈现正相关关系的,因为政策原因和地区的特殊性所以自然资本几乎没有差异,所以自然资本不计入模型当中。最后,总结相关文献中和结论对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可持续生计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二、内蒙古天然林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天然林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包头市山林建设工作站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1.2.1 森林资源概述
        1.2.2 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概述
    1.3 国内外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地理
        2.1.3 社会经济
        2.1.4 森林资源
        2.1.5 林业生产建设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研究方法
3 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
    3.1 森林资源数量动态变化分析
        3.1.1 林地面积
        3.1.2 林木蓄积
        3.1.3 森林覆盖率
    3.2 森林资源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3.2.1 起源结构
        3.2.2 树种结构
        3.2.3 龄组结构
        3.2.4 郁闭度
    3.3 森林资源质量动态变化分析
    3.4 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特点
4 山林站森林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
    4.2 对策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内蒙古赤峰市黄榆沟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可持续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 黄榆沟林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
        2.1.3 水文
        2.1.4 土壤
        2.1.5 植被
    2.2 林场经营条件
        2.2.1 交通状况
        2.2.2 通讯及电力设施
        2.2.3 基础设施
        2.2.4 技术力量
    2.3 林场经营情况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3.1.2 森林资源变化及经营效果评价
        3.1.3 森林可持续经营条件分析评价
        3.1.4 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资料收集
        3.2.2 数据统计分析
        3.2.3 决策规划
    3.3 技术路线
4 森林资源现状
    4.1 林地资源
        4.1.1 地类结构面积分布
        4.1.2 按森林类别分布
        4.1.3 按起源分布
    4.2 活立木蓄积按面积分布
    4.3 有林地资源
        4.3.1 按林种分布
        4.3.2 按起源分布
        4.3.3 按树种分布
        4.3.4 按龄组分布
        4.3.5 按郁闭度结构分布
    4.4 灌木林地资源
        4.4.1 按森林类别分布
        4.4.2 按林种分布
        4.4.3 按树种分布
        4.4.4 按起源分布
        4.4.5 灌木林地覆盖度结构
    4.5 国家级公益林分布
        4.5.1 国家级公益林按地类统计
        4.5.2 国家级公益林按生态区位统计
    4.6 森林资源特点
        4.6.1 林场以天然灌木林为主体
        4.6.2 林分结构简单
        4.6.3 龄组结构不合理
        4.6.4 中幼龄林抚育滞后
        4.6.5 生态公益林占主导
        4.6.6 乔木林森林质量差
    4.7 森林资源变化及其经营效果
        4.7.1 各类林地面积变化
        4.7.2 林地面积变化原因及效果分析
5 森林可持续经营分析评价
    5.1 森林经营条件分析
        5.1.1 人员结构
        5.1.2 基础设施
        5.1.3 立地质量评价
        5.1.4 森林经营状况分析
    5.2 区域发展需求分析
        5.2.1 生态环境建设需求
        5.2.2 社会经济需求
6 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6.1 树立科学的经营方针与目标
    6.2 分类区划科学经营
    6.3 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工作,提高林地生产力
        6.3.1 适地适树
        6.3.2 加强对中幼龄林的抚育
        6.3.3 退化林修复
    6.4 森林健康经营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6.4.1 森林健康经营
        6.4.2 保护生物多样性
    6.5 森林经营设施建设
    6.6 保障措施
        6.6.1 人才技术保障
        6.6.2 组织制度保障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内蒙古林业投融资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基础概念概述
    2.1 现代林业
    2.2 投资和融资
    2.3 公共产品理论
    2.4 森林资源的外部性理论
    2.5 林业分类经营理论
3 内蒙古林业投融资结构现状分析
    3.1 内蒙古林业发展概况
        3.1.1 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3.1.2 林业发展成效
    3.2 内蒙古林业投融资结构现状
        3.2.1 生态建设工程投资规模增长迅猛
        3.2.2 国家的政策性投入
        3.2.3 林业贴息贷款、基金制度及证券市场融资
        3.2.4 外资投入
4 内蒙古林业投融资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4.1 内蒙古林业投融资结构存在的问题
        4.1.1 内蒙古林业民间投资体量相对较小
        4.1.2 内蒙古林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大
        4.1.3 内蒙古小规模林企、林农融资贷款相对较难
        4.1.4 内蒙古林农林权流转意愿较弱,林业资本市场不成熟
    4.2 内蒙古林业投融资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职能层面
        4.2.2 林业融资体制层面
        4.2.3 林业行业本身层面
5 对策建议
    5.1 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民间投资主体
    5.2 服务好林企林农,增强内蒙古林业投资吸引力
    5.3 创新林企融资模式,降低内蒙古林业融资贷款难度
    5.4 完善林权流转制度,健全内蒙古林业资本市场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权制度
        2.1.2 林权制度
        2.1.3 制度绩效
        2.1.4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2.2.4 内生增长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
        3.1.1 萌芽时期的林权制度(1949年-1978年)
        3.1.2 探索时期的林权制度(1979年-2000年)
        3.1.3 完善时期的林权制度(2001年-至今)
    3.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及动因分析
        3.2.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
        3.2.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动因
    3.3 林权制度现状
        3.3.1 林权制度目标
        3.3.2 林权制度设计
        3.3.3 林权制度实施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
    4.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1.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数据来源
    4.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过程
        4.3.1 熵权法评价过程
        4.3.2 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过程
    4.4 评价结果分析
        4.4.1 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4.2 各维度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的选取
    5.2 影响因素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1 林权清晰度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3 区域发展环境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3 本章小结
6 我国林权清晰度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1 指标选取
    6.2 分析方法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6.3 评价过程
    6.4 结果分析
        6.4.1 林权清晰度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2 林权清晰度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3 林权清晰度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7.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7.2 分析方法选取
        7.2.1 相关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2.2 有效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3 结果分析
        7.3.1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相关性结果分析
        7.3.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有效性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我国区域发展环境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1 林权制度省份区域发展环境评价
        8.1.1 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8.1.2 分析方法选取
        8.1.3 分析过程
    8.2 结果分析
        8.2.1 区域发展环境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2 区域发展环境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3 区域发展环境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3 本章小结
9 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
    9.1 提高林权清晰度
        9.1.1 消除承包权经营权界定障碍
        9.1.2 优化林权确权赋权环节
        9.1.3 深化采伐许可制度调整
        9.1.4 厘清林权主体关系
    9.2 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
        9.2.1 维持林权制度实施资金供给
        9.2.2 纠正劳动力投入偏差
        9.2.3 持续强化技术投入
    9.3 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9.3.1 保持市场经济运行顺畅
        9.3.2 推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9.3.3 健全法治环境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0.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基础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础概念
        2.1.1 绿色发展
        2.1.2 森林旅游产业
        2.1.3 产业竞争力
        2.1.4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
    2.2 相关理论
        2.2.1 绿色发展理论
        2.2.2 “两山”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产业竞争力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3.1.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2 森林旅游产业绿色发展问题
    3.2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2.1 森林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
        3.2.2 森林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能力
        3.2.3 森林旅游的区域经济牵动度
    3.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与竞争阶段分析
        3.3.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
        3.3.2 森林旅游产业市场竞争阶段分析
    3.4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趋势
        3.4.1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消费群体变化
        3.4.2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产品需求变化
        3.4.3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文化内涵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模型构建
    4.1 基于钻石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框架
        4.1.2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2.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4.2.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测算
    5.2 各级评价指标的作用权重分析
    5.3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结构分析
        5.3.1 生产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2 需求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3 支持产业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4 政府作用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聚类分析
        5.4.1 聚类分析结果
        5.4.2 聚类结果分析
    5.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时空分析
        5.5.1 空间分布分析
        5.5.2 时间趋势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6.1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原理
        6.1.1 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6.1.2 影响因素遴选原则
        6.1.3 影响因素体系构建的方法
    6.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6.2.1 拟选影响因素体系
        6.2.2 影响因素筛选模型设定
        6.2.3 数据处理及检验
        6.2.4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主成分分析
        6.2.5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回归分析
    6.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
        6.3.1 绿色旅游资源因素
        6.3.2 绿色产业规模因素
        6.3.3 绿色发展环境因素
        6.3.4 绿色基础设施因素
        6.3.5 绿色政策支持因素
    6.4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6.4.1 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6.4.2 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
    6.5 本章小结
7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O分析
    7.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解析
    7.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压力(P)
        7.2.1 竞争力提升的压力
        7.2.2 压力的动态变化
    7.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动力(M)
        7.3.1 动力主体构成及动态演化
        7.3.2 驱动力构成及动态演化
    7.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循环推进框架
    7.5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O)
        7.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目标与路径设计原则
        7.5.2 以保护优先为先导的绿色旅游资源要素提升路径
        7.5.3 以结构调整为机遇的绿色政策支持要素提升路径
        7.5.4 以产品创新为特色的绿色产业规模要素提升路径
        7.5.5 以全域协作为支撑的绿色发展环境要素提升路径
        7.5.6 以绿色供给为前提的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升路径
    7.6 本章小结
8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8.1 绿色发展视域下旅游资源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1.1 自然资源保护方面
        8.1.2 资源管理能力方面
    8.2 绿色发展视域下产业规模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2.1 产品创新方面
        8.2.2 技术创新方面
    8.3 绿色发展视域下发展环境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3.1 经济环境方面
        8.3.2 社会环境方面
    8.4 绿色发展视域下政策支持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4.1 绿色供需方面
        8.4.2 政策制度方面
        8.4.3 人才选育方面
    8.5 绿色发展视域下基础设施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5.1 交通产业支持方面
        8.5.2 服务设施升级方面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
附录2 2008-2017年各地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附录3 各地区一级指标综合评价测算结果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绿色发展理论
        三、产业结构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二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第一节 林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条件
        二、经济发展情况
        三、社会发展
    第二节 林区经济转型的意义
    第三节 林区经济转型的现状分析
        一、林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 林业产业结构分析
        (二) 林区企业经济生产效益分析
        二、社会发展现状
第三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林区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停伐后运行管理经费不足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缓慢
        三、人员结构不合理
        四、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五、经济转型动力不足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
        二、产业结构的制约
        三、林区劳动力转移受限
        四、对林区经济转型的认识不足
第四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林区经济转型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影响因素数据的检验与分析
        一、数据检验
        二、数据分析
    第三节 主成分回归分析
        一、建立回归模型
        二、回归模型检验
        三、模型分析
第五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内外林区经营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林区经营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 美国—建立国有林垂直管理模式
        (二) 德国—倡导近自然林业理论
        二、国内林区经营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 吉林国有林区—大力发展智慧林业
        (二) 黑龙江国有林区—构建现代化林业生产经营体系
    第二节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林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一) 加快推进林区政企事分开
        (二) 创新林区经营体制
        二、优化调整林区产业结构
        (一)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二) 加快培育特色产业
        (三) 建立林业产业园区
        三、完善林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一) 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二) 促进林区劳动力合理流动
        四、建立健全林区保障体系
        (一) 加快推进林区科技创新
        (二) 制定林区税收优惠政策
        (三) 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
        (四) 提高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分析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分析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研究基础
    2.1 相关理论
        2.1.1 木材供给理论
        2.1.2 均衡理论
        2.1.3 资源经济学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森林资源配置的内涵
        2.2.2 森林资源配置与经济、生态和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2.2.3 森林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2.2.4 木材供给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2.5 木材供需预测相关研究
        2.2.6 木材国际贸易相关研究
        2.2.7 文献评述
    2.3 小结
3 中国木材供需现状分析
    3.1 中国木材供给现状及趋势
        3.1.1 木材供给现状及趋势
        3.1.2 木材进出口贸易结构
        3.1.3 木材进口市场分布
    3.2 木材进口依存度分析
        3.2.1 依存度测算方法
        3.2.2 测算结果及分析
    3.3 木材供需平衡分析
        3.3.1 木材需求量和供给量测算
        3.3.2 供需预测方法
        3.3.3 供需预测结果及分析
        3.3.4 木材价格预测结果
    3.4 小结
4 森林资源现状及其配置水平
    4.1 中国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4.1.1 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现状
        4.1.2 中国森林资源演变过程
        4.1.3 中国森林资源管理有关政策、规划和法规
    4.2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
        4.2.1 指标选取和数据
        4.2.2 研究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3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初步分析
        4.3.1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相关分析
        4.3.2 基于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区划
    4.4 小结
5 “森林转型”与木材供给: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视角
    5.1 理论分析
    5.2 基于环境库滋涅茨曲线的“森林转型”实证分析
        5.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5.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5.2.3 估计结果与分析
    5.3 “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
        5.3.1 计量模型与方法
        5.3.2 数据及变量说明
        5.3.3 估计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6 林种替代与木材供给:营林视角
    6.1 理论分析
    6.2 研究设计
        6.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6.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公益林营林对商品林木材供给能力的影响
        6.3.2 经济林营林对用材林木材供给能力的影响
        6.3.3 经济林-用材林替代与木材供给的作用机理检验
    6.4 小结
7 树种结构与木材供给:采伐视角
    7.1 理论分析
        7.1.1 研究理论
        7.1.2 分析框架
    7.2 模型构建和参数估计
        7.2.1 基础数据收集
        7.2.2 模型假设和模型构建
        7.2.3 模型参数估计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木材供给量和树种采伐求解结果
        7.3.2 灵敏度分析
    7.4 小结
8 森林资源配置变动对木材市场影响的模拟分析
    8.1 模型的基本框架
        8.1.1 模型中的木材产品
        8.1.2 模型的核心理论
        8.1.3 模型研究区域的划分
    8.2 模型相关参数和模拟情景的设定
        8.2.1 模型相关参数设定
        8.2.2 模拟情景方案设计
    8.3 木材市场情景模拟结果
        8.3.1 基准情景预测结果
        8.3.2 情景1模拟结果
        8.3.3 情景2模拟结果
        8.3.4 情景3模拟结果
    8.4 小结
9 合理森林资源配置和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
    9.1 合理森林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9.1.1 关于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配置的对策建议
        9.1.2 关于森林资源结构配置的对策建议
    9.2 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对策建议
        9.2.1 关于提高国内木材有效利用的对策建议
        9.2.2 关于规避木材进口风险的对策建议
    9.3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森林资源管制相关政策、规划和法规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乌奴耳林业局森林质量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2 理论和方法基础
    2.1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概念
        2.1.2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特征和目标
    2.2 近自然抚育经营理论
        2.2.1 近自然抚育经营理论概念
        2.2.2 近自然抚育经营理论重要性
    2.3 森林质量的认识过程
        2.3.1 “木材利用”的森林质量
        2.3.2 “木材生产和生态建设”的森林质量
        2.3.3 “生态建设”的森林质量
    2.4 森林质量的界定
        2.4.1 森林质量的概念
        2.4.2 森林质量的内涵
    2.5 森林质量综合评价标准
        2.5.1 森林资源质量指数评价法
        2.5.2 森林资源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
    2.6 林分特征研究方法
        2.6.1 树种重要值
        2.6.2 林分竞争分析
        2.6.3 林分多样性分析
3 乌奴耳林业局森林质量变化和现状分析
    3.1 乌奴耳林业局基本情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
        3.1.4 水文
        3.1.5 土壤
        3.1.6 植被
    3.2 各地类面积变化
    3.3 蓄积量变化
    3.4 林分结构变化
        3.4.1 林分起源变化
        3.4.2 林分龄级结构变化
        3.4.3 林分林种结构变化
        3.4.4 有林地郁闭度等级结构变化
        3.4.5 林分平均因子变化
    3.5 乌奴耳林业局森林质量分析
    3.6 小结
4 乌奴耳林业局不同林分特征分析
    4.1 林分基本因子分析
        4.1.1 树种重要值
        4.1.2 平均胸径及平均树高
        4.1.3 林分蓄积
        4.1.4 林分密度
        4.1.5 针阔比例
    4.2 林分水平结构分析
        4.2.1 林木个体水平分布格局
        4.2.2 林木空间隔离程度
        4.2.3 林木直径分化程度
    4.3 林分竞争分析
    4.4 林分多样性分析
        4.4.1 乔木多样性
        4.4.2 灌草多样性
    4.5 小结
5 乌奴耳林业局提升森林质量的途径
    5.1 积极开展森林抚育,调整森林结构
        5.1.1 降低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境
        5.1.2 清除劣质林木,缩短林木培育期
        5.1.3 提高抚育技术,培养专业人才
    5.2 合理经营混交林,调整森林类型
        5.2.1 提倡近自然森林经营,坚持适地适树
        5.2.2 调整混交林比例,定向培育森林
    5.3 小结
6 结论
7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及后续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范围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范围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协调发展理论
        2.2.3 系统方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总体概况
        3.1.1 自然资源概况
        3.1.2 经济产业概况
        3.1.3 社会民生概况
    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现状分析
        3.2.1 实施历程
        3.2.2 天保工程投资分析
        3.2.3 天保工程实施内容与政策分析
        3.2.4 天保工程实施成效分析
    3.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中存在问题
        3.3.1 天保工程投资结构尚待优化
        3.3.2 企业职工收入及人员结构有待调整
        3.3.3 工程政策标准灵活性欠缺
        3.3.4 林区职能移交改革困难重重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4.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识别
        4.1.1 主要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4.1.2 生态效果影响因素识别及指标选取
        4.1.3 经济效果影响因素识别及指标选取
        4.1.4 社会效果影响因素识别及指标选取
        4.1.5 改革效果影响因素识别及指标选取
    4.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
    5.1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 评价方法选取、原理与步骤
    5.3 具体评价过程
    5.4 评价结果与分析
        5.4.1 权重结果排序分析
        5.4.2 历年综合效果得分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后续天保工程实施的政策建议
    6.1 创新天然林资源管理保护政策法规
    6.2 优化天保工程资金支出结构
    6.3 大力推进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转型
        6.3.1 明确改革要素流向
        6.3.2 完善国有资源经营管理制度
        6.3.3 结合实际林情合理调整改革政策
    6.4 加大天然林保护工作认识与宣传力度
        6.4.1 加大天然林保护的工作认识
        6.4.2 加大天然林保护的宣传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研究 ——以根河林业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有林区改革相关研究
        1.2.2 生计相关研究
        1.2.3 全面停伐对生计的影响研究
        1.2.4 林业经济发展对生计的影响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国有林区
        2.1.2 国有林区改革
        2.1.3 国有林区转岗职工
        2.1.4 家庭生计
        2.1.5 家庭收入
        2.1.6 林下经济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2 林区职工林业经济行为理论
        2.2.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3 国有林区改革概述
    3.1 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主要内容和特点
        3.1.1 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主要内容
        3.1.2 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特点
    3.2 内蒙古国有林区改革进展
4 根河林业局概况及调查样本情况分析
    4.1 根河林业局概况
        4.1.1 地理环境
        4.1.2 森林经营情况
    4.2 调查内容
    4.3 数据来源
    4.4 样本的基本特征
        4.4.1 户主的基本特征
        4.4.2 职工家庭的基本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根河林业局转岗职工家庭生计状况案例分析
    5.1 根河林业局职工转岗安置现状
    5.2 根河林业局转岗职工家庭对改革政策和收入满意度分析
        5.2.1 转岗职工对全面停伐政策的满意度
        5.2.2 转岗职工家庭对收入满意度分析
    5.3 根河林业局转岗职工收入现状分析
        5.3.1 收入特征分析
        5.3.2 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支出情况
    5.4 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生计现状
    5.5 季节性工作职工和非季节性职工的参与林下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5.6 存在的问题
6 国有林区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6.1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
        6.1.1 模型含义
        6.1.2 模型评价指标
    6.2 模型构建
        6.2.1 提出模型研究假设
        6.2.2 变量选择
        6.2.3 可持续模型构建
    6.3 模型信度,效度检验
        6.3.1 信度检验及结果
        6.3.2 模型效度检验
    6.4 实证模型结果及分析
        6.4.1 模型验证
        6.4.2 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
        6.4.3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完善国有林区职工民生改善方面的保障政策
        7.2.2 多途径提高林区职工生计资本存量
        7.2.3 抓好生态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实现职工家庭生计多样化
        7.2.4 提供林业产业相关技术培训
    7.3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内蒙古天然林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包头市山林建设工作站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D]. 姜海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内蒙古赤峰市黄榆沟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可持续经营研究[D]. 陈薇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内蒙古林业投融资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D]. 马礼斌.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4]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5]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邹成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6]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D]. 高旭.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7]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D]. 刘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6)
  • [8]乌奴耳林业局森林质量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D]. 孙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9]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及后续政策研究[D]. 李名扬.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10]国有林区改革背景下转岗职工家庭生计问题研究 ——以根河林业局为例[D]. 玮丽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内蒙古天然林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