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沟通分析

课堂教学的沟通分析

一、课堂教学的传播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雷[1](2022)在《传播学视角下商务类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在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传播学视角研究在线教学要素及模式,从拉斯韦尔的5W模型出发,通过对信息输出者、教学信息、传播媒介、信息接收者、评价反馈等五方要素探索传播学对于在线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1],并简要分析商务类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在线教学的有效路径,为移动端的在线教育模式提供借鉴,对广大教师及学者正确理解在线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刘鑫[2](2021)在《教育传播理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教育传播学是传播学诞生之后与教育学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门新型的学科,其诞生之日起就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育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将教育传播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一方面可以适应当前历史学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解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涌现出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为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通过教育传播理论来审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将相关的科学理论知识、传播要素和研究方法与高中历史的学科特性相结合,成为历史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新的挑战。接下来,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从理论依据和实践应用两大方面展开。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传播理论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分别介绍了传播、教育传播以及对几个典型教育传播理论。接下来分析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传播要素、过程与基本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在教育传播理论视角下,结合适当的教学实践案例指出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常见问题,紧接着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方面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涉及到“使用与满足”、“把关人”、“共通的意义空间”、“媒介即讯息”理论的运用来解决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四部分概括出在教育传播理论指导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应用步骤,以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上中《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课为例,同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案例分析。

王悦[3](2021)在《传播学视角下的国际汉语教材研究 ——以两部综合类汉语教材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传播学逐渐被引入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以语言文化为传播材料、以教育教学为传播方式的传播学行为。换言之,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教学行为,更是一个“国际传播”行为。教材编写、使用和推广是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和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汉语国际教育实现其“国际传播”行为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发展汉语(第二版)初级综合(Ⅱ)》和《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二版)课本4》为研究对象,拟在传播学的视角下,深入考察这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国际汉语综合类教材在传播链条中的表现,对比分析其是否符合教学实际,能否满足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从而发现教材编写、使用和推广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国际汉语综合类教材的编写建议和构想,加深教材编写者对教材全方位的理性认识,同时根据教材使用中的反馈优化教材编写,增强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升教学效果,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述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对象、文献综述、重难点、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结构框架与理论基础,阐述本文结构框架,同时描述本文使用的传播学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传播学宏观层面的国际汉语教材研究,从传播学拉斯韦尔“5W”理论出发,运用定量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国际汉语综合类教材编写、使用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传播学微观层面的国际汉语教材研究,运用传播学“把关人”“培养”“使用与满足”和“议程设置”理论,根据对教材的考察,对教材编写、使用和推广提出一些建议;第五部分是结语,提出研究结论,同时指出研究不足与努力方向。

郭其兰[4](2021)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基于传播技巧的视角》文中指出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提高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是充分实现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也是思政课教学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因此,如何提高中学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需要研究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教育也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如何让信息更有效的在师生之间传播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点。传播技巧中的“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明示结论”与“隐性结论”、“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等传播技巧与方法,可以援引为提高中学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目标,我们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一是注重教材观点呈现方式的选择,需要强化学生对教学观点的赞同态度时,重点使用“一面提示”方法,进行教学观点的正面倡导、突出教学观点内容,减少对教学观点的干扰因素;需要弱化学生对教学观点的怀疑态度时,使用“两面提示”方法,引导学生对教学观点开展双面探究,从不同的角度辨识教学观点内容。二是注重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运用“诉诸理性”方法,重点厘清中学思政课各学段、各课程之间的内容结构体系和逻辑演进关系,以生活为主线构建课程内容逻辑,便于整体上理解掌握;运用“诉诸情感”方法,掌握课程内容的情感,营造感情氛围,发挥情感带动作用,动之以情。三是注重发挥结论的效用,在论题复杂、学生不易理解或讲明道理时,直接“明示结论”,明确主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理解能力较高、注重潜移默化和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探究时,可采用“隐性结论”。

谢丹阳[5](2020)在《基于教育传播视角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其对电化教育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基于教育传播视角,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总结了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将教育传播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为研究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传播问题、促进传播效果提升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路径。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本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的目的和方法进行具体阐述。第二章主要对相关概念简要概述及分析,主要对教育传播学、课堂教学、教育传播过程要素、教育传播效果理论进行概述,并总结概括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传播所具有的特殊性,即传播内容具有操作性、时代性;传播者语言具有重要性;传播环境与教学媒体具有选择性与高要求性;传播对象心理的特殊性。第三章主要通过访谈法与观察法,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环境五个维度,对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第四章以课堂传播效果优化理论为基础,使用理论中所包含的四个原理,对初一年级信息技术课堂传播过程中的五个传播要素,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环境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第五章,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以教育传播效果优化理论为指导,结合第四章提出的优化策略,针对实际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进行课程设计并实施。通过课后分析与总结,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传播基本要素为评价点对课程实施进行评价分析。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教育传播学理论指导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信息传递更加明确有效,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针对性。

高晔[6](2020)在《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个案》文中提出本文紧密围绕课程知识传播这一研究对象,本文所指的课程知识是指纳入课程中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的知识,是课程论探讨的对象。以教育学、传播学相关理论为依据,针对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运用状况,并根据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发展趋势,系统化地提出了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机制。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简要介绍互联网时代加强课程知识传播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其次,系统回顾和梳理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与课程知识传播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出关于国内外研究的述评。最后,阐述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方法和主要内容,从而为开展课程知识的传播机制研究铺垫了扎实的研究基础。一是关于互联网时代的课程知识传播类型的分析。论文的课程知识是课程论的探讨对象,课程知识的传播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以促进学习者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活动。通过分析互联网与社会、互联网对课程知识的影响,提出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影响主要有:互联网促进课程知识的共享,同时课程知识传播的方式更加的多元。二是探究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发展过程。论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个案考察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过程及影响。互联网时代的课程知识人际传播,诸如学生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即时通讯与老师或学生交流课程知识的相关问题可以极高地提高人的工作效率。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是以组织为单位的有纪律规范和组织保障实施的传播,其影响是组织内成员可以更好地共享课程知识。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如慕课等平台创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课程知识更好的走向共享。三是阐述了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运用现状。梳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现实环境,得出在互联网时代引领下,内蒙古师范大学不断深化转型发展理念,不断鼓励各类新媒介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课程知识的人际传播(微信、电子邮件)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学校官方网站、电子资源数据库)与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网络课程、微博等)日渐成为学生获取课程知识的新型手段。四是分析课程知识的传播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发展存在的问题。即从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三种类型的课程知识传播的方式存在的问题。得出课程知识的人际传播中获取动力不足;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的利用率低,不益于课程知识的共享;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存在互动性不足以及学习效果甚微等诸多问题。五是提出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应对策略。主要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趋势,指出要想完善课程知识传播机制与解决课程知识传播过程存在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学校层面,应该积极推行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培训;还应该对学生展开培训,设置媒介素养课程。在教师层面,教师应注重学习资源的开发和积累,培养自己与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新型手段交流课程知识的路径方法。在学生层面,应该引导与监督学生学会利用各类移动终端来获取课程知识。通过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法,让课程知识得以实现更好的传播以及为其他学校课程知识传播的发展、为我国课程理论的发展贡献力量。

戴雅欣[7](2020)在《传播学视域下的高校法治教育效果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法治教育,是以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学生法治素养、树立学生法治信仰为目的的传播活动。将法治教育与传播学理论相结合,进一步提升高校法治教育的传播效果,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树立学生的法治信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高校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法治公民,助力法治中国的建成。由于高校法治教育与传播过程具有传播目的、传播要素、传播环节的一致性,故高校法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个动态的传播过程。因此,可将法治教育的效果提升放置于传播学的视域之下,构建传播学视域下法治教育效果提升的实践理路。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在动态传播中存在内容价值性不足、传播效率低下、供需匹配不精准、反馈主动性不高等问题。基于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和成因分析,本文从加强传播者主体建设、增强法治教育内容可接受性、提升媒介融合效率、完善反馈机制和营造传播环境等方面切入,通过提升传播者综合素养,优化内容表达,推动理论课堂与网络媒介、实践载体的有机融合,建立课程反馈的心理机制和考核机制,促进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协调联动等方法来提升法治教育的传播力,最终实现高校法治教育传播效果的有效提升。

米凌子[8](2020)在《人工智能时代国内重点大学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兴智能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我们进入了智能传播时代。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更是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写作机器人、AI主播等智能技术的出现对新闻传播学类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人才培养问题也遇到了新挑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词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学类人才的新要求,根据国内重点大学新闻学院的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等方面总结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另外,为促进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发展,笔者选择国内着名高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研究案例,以期给新闻传播学类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带来启示。

于明明[9](2020)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从多种视角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和认可。其中,传播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研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尝试并作出了积极贡献。思想政治教育学与传播学具有关联之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宣传或者灌输使受教育者接受某种观点的说服性传播活动。本文将借鉴相关传播学理论,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视作信息传播过程,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相关问题,以期为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提供些许借鉴。本文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和专业术语,在辨析传播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联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就当今传播环境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活动,更是一种传播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达成思想道德和政治观点的有效传播。为此,在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种特殊传播活动的基础上,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环境等各传播要素的特点、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各传播环节中产生的问题。并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技巧、传播对象的现状,运用“把关人”理论、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等相关理论,提出了传播学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策略,以期对提高其传播效果有所帮助。传播学相关理论的介入为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既有问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路径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者常以静态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传播学理论的介入有益于将静态视角的审视转变为动态视角的审视,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传播者、受众、传播环境有机关联的系统整体过程。这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赵丽萍[10](2020)在《广播汉语教学节目制作研究 ——以《Hello Mandarin》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是促进民心相通,以语言为载体开展两国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增强对彼此文化的认同感;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为了实现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转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汉语,2019年4月,菲律宾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英文缩写CIUP)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与菲律宾国家广播电台(PBS)联合创办的《Wow China》栏目中,开创了一个汉语教学节目——《Hello Mandarin》。通过调查菲律宾汉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菲律宾孔子学院的教学与管理现状,笔者发现,广播汉语教学在菲律宾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利用广播媒介推广汉语不仅能缓解师资短缺、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而且还以一种经济、便捷的方式满足受众的汉语学习需求。本文使用个案分析的方法,探讨了《Hello Mandarin》这一广播汉语教学节目的特点和优势,并借助传播学和媒介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深入分析了菲律宾汉语国际教育的传播者和《Hello Mandarin》的节目受众。节目的特点有,受众的身份多元,在性别、国籍、年龄层次、文化程度、职业领域等方面均不相同;节目中的汉语和中华文化是异域传播,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相辅相成、融合渗透;节目的传播形式和内容具有趣味性和交际性;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以单向灌输式为主,受众的反馈是迟缓的、零散的。节目的优势包括,广播汉语教学是有声教学,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汉语听说能力;节目内容的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广播媒体的学习成本低廉且便于携带。文章主要从播放内容和技术支持两个方面,对《Hello Mandarin》进行全面剖析,节目的播放内容涉及汉语词汇教学、句子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节目的制作团队针对教学内容需要提供编写脚本、制作课件、录制教学音频等技术上的支持。基于广播汉语教学,提出授课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希望能够启发高校更新汉语教师的培养理念,为高校制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国外汉语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学习者的广泛性、传播媒介的多样性,要求高校不仅要针对不同的国别地区和教育层级制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而且还要针对不同的传播媒介,定向培养能够灵活使用各类媒介推广汉语的国际化人才。针对广播媒介自身的不足和第一季《Hello Mandarin》节目存在的问题,第二季节目在教学内容、传播形式等方面做出调整。《Hello Mandarin》汉语教学节目对未来汉语推广带来以下启示,在充分把握广播这一传播媒介的特点和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广播媒介时效性强和以声传情的优势,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创新节目形式,优化教学步骤,提高节目的质量;重视受众价值,调查分析预期受众的年龄、职业、学习动机、兴趣指向等,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开发节目的配套教材,提高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广播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广播与网络媒体资源的整合,以弥补广播单向传播、受众反馈迟缓的不足;增强广播与其他新媒介的优势互补,满足不同受众的收视习惯。汉语推广孔子学院与广播媒体合作的模式能有效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扩大汉语受众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文化内在吸引力的不断增强;汉语经济价值的不断升值,菲律宾也迎来了“中国热”和“汉语热”,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应整合各种有利资源,鼓励孔子学院利用广播、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宣传、推广汉语。

二、课堂教学的传播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堂教学的传播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传播学视角下商务类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在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把握传播规律,定位教师角色
2 遵循职业规律,找准知识主线
3 依托教学平台,提高知识渗透性
4 关注个体属性,明确知识重难点
5 系统评价反馈
    5.1 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
    5.2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趋于完善
    5.3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改善
    5.4 学生的合作意识显着增强
    5.5 培养学生的民族荣誉感
6 结语

(2)教育传播理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教育传播理论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教育传播理论的相关概述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育传播要素、过程与模式
    (三)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实意义
二、教育传播理论视角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育传播理论视角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三、教育传播理论应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策略
    (一)重视“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升教育受传者的信息接收能力
    (二)运用“把关人”理论,提升教育传播者的基本素质
    (三)把握“共通的意义空间”理论,扩大教育传播内容的交融面
    (四)基于“媒介即讯息”理论,合理运用教育传播媒体
四、教育传播理论指导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应用步骤及案例分析
    (一)教育传播理论指导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二)教学案例分析——《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传播学视角下的国际汉语教材研究 ——以两部综合类汉语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2 论文结构框架与理论基础
    2.1 结构框架
    2.2 理论基础
3 传播学宏观层面的教材研究
    3.1 教材的传播者分析
    3.2 教材的传播内容分析
    3.3 教材的传播媒介分析
    3.4 教材的受众分析
    3.5 教材的传播效果分析
4 传播学微观层面的教材研究
    4.1 “把关人”理论:传播者对传播内容精准把关
    4.2 “使用与满足”理论:充分考量受众需求
    4.3 “培养”理论:强化传播内容的浸润功能
    4.4 “议程设置”理论: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平行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教材使用者对国际汉语综合类教材(初级)使用情况及评价的调查
致谢

(4)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基于传播技巧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传播技巧理论及其对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适用性
二、提升观点教学的有效性:“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
    (一)“一面提示”,倡导观点
    (二)“两面提示”,辨识观点
    (三)教学中“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的结合运用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诉诸理性”和“诉诸情感”
    (一)“诉诸理性”,晓之以理
    (二)“诉诸情感”,动之以情
    (三)教学中“诉诸理性”和“诉诸情感”的结合运用
四、充分发挥结论的效用:“明示结论”或“隐性结论”
    (一)“明示结论”,明确主旨
    (二)“隐性结论”,探究主旨
    (三)教学中“明示结论”或“隐性结论”的选择运用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教育传播视角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
        1.1.2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传播
        1.1.3 目前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教育传播学的研究现状
        1.3.2 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现状
        1.3.3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观察法
        1.6.3 访谈法
        1.6.4 个案研究法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教育传播与中学信息技术课堂
    2.1 相关概念阐释与界定
        2.1.1 教育传播
        2.1.2 课堂教学
    2.2 教育传播理论基础
        2.2.1 教育传播过程与要素
        2.2.2 教育传播效果理论
    2.3 信息技术课堂传播效果理论分析
        2.3.1 教育传播效果
        2.3.2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传播的特殊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育传播现状研究
    3.1 访谈调查
        3.1.1 访谈目的
        3.1.2 访谈对象
        3.1.3 访谈提纲
        3.1.4 对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1.5 对教师访谈的结论
    3.2 课堂观察及分析
        3.2.1 传播者观察与分析
        3.2.2 传播内容观察与分析
        3.2.3 传播对象观察与分析
        3.2.4 传播媒体观察与分析
        3.2.5 传播环境观察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4.1 信息技术课堂优化策略来源
    4.2 信息技术课堂中传播者优化策略
    4.3 信息技术课堂中传播内容优化策略
        4.3.1 理论内容
        4.3.2 操作内容
    4.4 信息技术课堂中传播对象优化策略
        4.4.1 信息技术课堂传播对象的素质要求
        4.4.2 信息技术课堂对学生的行为要求
    4.5 信息技术课堂中传播媒体优化策略
    4.6 信息技术课堂中传播环境优化策略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传播效果的个案研究
    5.1 《初识人工智能》文本分析
        5.1.1 内容分析
        5.1.2 教学目标分析
        5.1.3 教学重难点分析
        5.1.4 学情分析
    5.2 传统教学案例展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5.2.1 教学案例展示
        5.2.2 案例分析
    5.3 《初识人工智能》的教学设计及实施
        5.3.1 《初识人工智能》的教学设计
        5.3.2 《初识人工智能》的教学实施
        5.3.3 《初识人工智能》的评价
        5.3.4 实践反思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信息技术授课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B:课后评价访谈提纲
致谢

(6)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课程知识的研究
        2.国内外传播学的发展研究
        3.课程与传播的关系研究
        4.课程知识与传播机制的关系研究
        5.国内外研究述评
        6.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目的和内容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进程
    (六)可行性和创新性
        1.可行性
        2.创新性
一、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类型的分析
    (一)课程知识及课程知识传播的含义
        1.课程知识的含义
        2.课程知识传播的含义
    (二)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及影响
        1.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2.互联网时代对课程知识传播的影响
    (三)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主要类型
        1.课程知识的人际传播
        2.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
        3.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
    (四)互联网时代对课程知识传播的影响:从专享走向共享
        1.互联网时代对课程知识人际传播的影响
        2.互联网时代对课程知识组织传播的影响
        3.互联网时代对课程知识大众传播的影响
二、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发展过程
    (一)互联网技术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发展阶段
    (二)课程知识人际传播的过程及影响
    (三)课程知识组织传播的过程及影响
    (四)课程知识大众传播的过程及影响
    (五)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反思
三、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运用现状
    (一)互联网时代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课程知识人际传播的运用状况
    (三)课程知识组织传播的运用状况
    (四)课程知识大众传播的运用状况
    (五)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反思
四、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知识的人际传播获取动力不足
    (二)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的利用率低
    (三)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互动性不足
    (四)课程知识传播过程问题的反思
五、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传播的应对策略
    (一)课程知识的人际传播问题的解决
    (二)课程知识的组织传播问题的应对
    (三)课程知识的大众传播问题的消解
    (四)协调处理好三种传播类型的关系
结语:让课程知识走向共享
    (一)研究结果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传播学视域下的高校法治教育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重难点和创新点
        1.5.1 重难点
        1.5.2 创新点
2 理论探讨:法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与价值意蕴
    2.1 法治教育的相关概述
        2.1.1 概念分析
        2.1.2 知识借鉴
    2.2 法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2.2.1 存在论视域:实现主体间相互作用
        2.2.2 意识论视域:培育大学生法治素养
        2.2.3 实践论视域:引导大学生走向价值与真理的统一
3 现状审视: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
    3.1 从传播内容看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3.1.1 法律常识普及期:1978 年——1986年
        3.1.2 法律意识培育期:1986 年——2000年
        3.1.3 法治理念培养期:2000 年——2015年
        3.1.4 法治素养养成期:2015 年——至今
    3.2 从传播过程看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
        3.2.1 发出阶段:法治教育内容价值性不足
        3.2.2 传递阶段:法治教育的传播效率低下
        3.2.3 接收阶段:法治教育的供需匹配不精准
        3.2.4 反馈阶段:法治教育的反馈主动性不高
4 成因分析:高校法治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
    4.1 传播者:教师队伍的局限性
        4.1.1 对大学生法治需求的关注度不足
        4.1.2 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和主动性不足
        4.1.3 综合素养和课堂教学技能的不足
    4.2 信息:传播内容的局限性
        4.2.1 传播内容的差异性不足
        4.2.2 传播内容的契合性不足
    4.3 媒介:课堂教育的局限性
        4.3.1 法治教育理论课堂与网络课堂缺乏实质融合
        4.3.2 法治教育理论课堂缺乏实践课堂的有效支撑
    4.4 反馈:课程反馈的局限性
        4.4.1 反馈信息具有内隐性
        4.4.2 反馈环节缺乏外部条件
    4.5 环境:传播环境的局限性
        4.5.1 传统法律文化的羁绊
        4.5.2 校园法治建设不完善
5 路径探析: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法治教育的效果提升
    5.1 加强传播者的主体建设
        5.1.1 提高传播者的法治素养
        5.1.2 提升传播者的媒介素养
        5.1.3 转变传播者的传播理念
    5.2 增强传播内容的可接受性
        5.2.1 优化教育内容的表达形式
        5.2.2 凸显教育内容的价值性
    5.3 提升媒介融合的效率
        5.3.1 实现理论课堂与网络媒介的有机融合
        5.3.2 实现理论课堂与实践载体的有效融合
    5.4 完善内容反馈机制
        5.4.1 建立内容反馈的心理机制
        5.4.2 建立内容反馈的考核机制
    5.5 重视传播环境的营造
        5.5.1 生活环境:重视家风建设,提高家庭教育的参与度
        5.5.2 校内环境:厉行依法治校,加强校园文化法治建设
        5.5.3 社会环境:形成多方合力,强调法治教育的社会支撑
        5.5.4 网络环境:合理运用媒介,融通高效的传播通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现状的调查

(8)人工智能时代国内重点大学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本科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第一节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人工智能时代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影响
        二、人工智能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新需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重点大学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不足
    第一节 现状:措施和成效
        一、培养方案的前瞻性
        二、师资队伍的锻造力
        三、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紧迫性
    第二节 不足:理念和行动
        一、培养目标特色的缺乏
        二、课程设置的不完善
        三、经验型教师的缺失
        四、教学评价机制的失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策略
    第一节 重视智能化传媒意识的培养
        一、重新构建新闻教育理念
        二、持续优化教学培养目标
    第二节 完善课程设置再造
        一、大力推动新文科建设
        二、增设和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
        三、着力编撰新媒体传播核心教材
    第三节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一、聘请业界精英建立本科“双导师”制度
        二、跨专业组建智媒化课程教师团队
    第四节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二、提高教师教学考核标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案例: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
    第一节 人才培养转型实践的目标
        一、跨媒体的数字传播人才
        二、跨专业的专家型人才
        三、跨文化的国际型人才
    第二节 转型实践的举措
        一、开启跨媒体传播实验教学
        二、创办“跨专业实验班”和“未来传播学堂”
        三、打造不分专业的本科生大类培养制度
        四、建设没有专业壁垒的"新文科"课程体系
    第三节 转型实践的启示
        一、重视案例教学的作用
        二、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投入
        三、注重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2.1.1 传播的含义
        2.1.2 传播的特性
        2.1.3 传播学的含义
    2.2 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基本概念
        2.2.1 思想政治教育含义
        2.2.2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界定
        2.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
        2.2.4 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的关联性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全面发展理论
        2.3.2 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2.3.3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2.4 本章小节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现状调查
        3.1.1 调查内容
        3.1.2 调查对象及方法
        3.1.3 调查结果与统计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取得的成绩
        3.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日益丰富
        3.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渠道逐渐增多
    3.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存在的问题
        3.3.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传播素质”不足
        3.3.2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环境不完善
        3.3.3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受众认知存在偏差
    3.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思想政治教育者传播理念中的时代意识滞后
        3.4.2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机制不够健全
        3.4.3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受众干扰因素众多
    3.5 本章小节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路径优化
    4.1 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传播者形象
        4.1.1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把关人”意识
        4.1.2 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拓展传播场景,构筑联动传播模式
        4.1.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传播技巧的掌握
    4.2 营造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环境
        4.2.1 创设多元教育载体
        4.2.2 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和治理
        4.2.3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
    4.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受众的综合素养
        4.3.1 落实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4.3.2 培育大学生意见领袖
    4.4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广播汉语教学节目制作研究 ——以《Hello Mandarin》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广播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章 菲律宾汉语推广概述
    1.1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历时发展与现状
        1.1.1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历时发展
        1.1.2 菲律宾汉语推广现状
        1.1.3 菲律宾汉语广播教学的促成因素
    1.2 菲律宾孔子学院概况
        1.2.1 菲律宾孔子学院的概况
        1.2.2 菲律宾公立孔子学院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 菲律宾广播电台汉语推广媒介功能的实现
    2.1 菲律宾广播汉语节目传播的可行性
        2.1.1 菲律宾汉语国际推广途径
        2.1.2 汉语国际推广类型
        2.1.3 菲律宾广播汉语节目传播的可行性
    2.2 广播语言教育节目在汉语推广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2.2.1 《Hello Mandarin》节目概况
        2.2.2 广播汉语教学的特点
        2.2.3 广播汉语教学的优势
    2.3 汉语国际教育的传播者与受众
        2.3.1 汉语国际教育的传播者类型与受众类型
        2.3.2 《Hello Mandarin》受众群体的特点
        2.3.3 汉语国际教育传播者的“把关行为”
第三章 第一季《Hello Mandarin》的教学实施
    3.1 播放内容的设计
        3.1.1 词汇教学设计
        3.1.2 句子教学设计
        3.1.3 话题及相关文化点的教学设计
    3.2 制作广播节目的技术支持
    3.3 主播素质要求
        3.3.1 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
        3.3.2 播音主持的基本素质
        3.3.3 广播汉语授课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第四章 《Hello Mandarin》教学节目的优化
    4.1 广播汉语教学的不足
        4.1.1 广播语言教学的不足
        4.1.2 第一季《Hello Mandarin》节目的局限
    4.2 广播汉语教学节目的改进措施
        4.2.1 第二季《Hello Mandarin》节目改进措施
        4.2.2 《Hello Mandarin》节目对当下广播汉语教学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四、课堂教学的传播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传播学视角下商务类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在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 许雷. 职业技术, 2022(01)
  • [2]教育传播理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鑫.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3]传播学视角下的国际汉语教材研究 ——以两部综合类汉语教材为例[D]. 王悦.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4]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基于传播技巧的视角[D]. 郭其兰.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9)
  • [5]基于教育传播视角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 谢丹阳.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6]互联网时代课程知识的传播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个案[D]. 高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传播学视域下的高校法治教育效果研究[D]. 戴雅欣. 浙江大学, 2020(08)
  • [8]人工智能时代国内重点大学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 米凌子.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于明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10]广播汉语教学节目制作研究 ——以《Hello Mandarin》为例[D]. 赵丽萍. 兰州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课堂教学的沟通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