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日本政府“关于尖阁诸岛归属的基本观点”的评论

30年前日本政府“关于尖阁诸岛归属的基本观点”的评论

一、评析30年前日本政府《关于尖阁诸岛所有权问题的基本见解》(论文文献综述)

邵景楷[1](2021)在《日本“固有领土论”的话语建构——从“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争端谈起》文中指出"固有领土论"是东亚国家特有的政治话语,二战后最早将"固有领土论"应用于领土问题的国家是日本,其是日本官方与民间行为体在冷战环境下为实现领土主张而人为建构的一套话语体系。"固有领土"话语最早出现在战后北海道的民间领土返还运动中,指代被苏联占领的北方四岛。在冷战背景下,为了在日苏谈判中实现"四岛返还"目标,日本政府于1955年建构出一套"固有领土论",并逐渐将"固有领土"升格为日本在日苏(俄)领土问题上的官方立场和固定用语。随后,日本政府又于1962年和1970年分别将"固有领土论"强加在日韩竹岛问题和中日钓鱼岛问题上。日本对该话语的阐释存在"自古以来"和"无主地先占+实效支配"两种逻辑,且在三个领土问题中使用"三重标准"。基于日本国会会议记录等历史资料,回溯"固有领土"一词在日本政治语境中的产生、演进、扩散过程可知,日本的"固有领土论"存在诸多破绽,近年来对日本领土政策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

陈姬文[2](2021)在《前景理论视角下日本与邻国的领土争端问题研究(1991-2020)》文中研究说明冷战结束至今,在日本与周边国家的三处领土争端,即中日钓鱼岛争端、韩日独岛争端和日俄北方四岛争端中,日本的态度有强硬和宽和之别。总体来说,日本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态度最强硬,在日俄北方四岛争端中态度最宽和,在韩日独岛争端中态度介于两者之间。从前景理论的角度来看,日本之所以在三处领土争端中态度有强硬和宽和之别,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日本对钓鱼岛实际占有、对北方四岛和独岛没有实际占有,依据前景理论损失厌恶的观点,日本对争端领土的心理参照点因为实际占有而更高,因此在面临领土争端时更倾向于为了实际占有的争端岛屿而投入更多的力量,否则就会进入损失区间,降低到心理参照点以下,因此日本必然会表现出更强硬的态度;二是日本对钓鱼岛争端的对象国中国要比独岛争端的对象国韩国和北方四岛争端的对象国俄罗斯存在更强的实力焦虑,依据前景理论战略框定的观点,日本在面对存在高焦虑的领土争端对象国时会更为看重争端领土,将其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重要外交牌,因而必然会表现出更为强硬的态度,以期在两国外交中取得更多的外溢效果。同时,从前景理论的视角来看,基于确定性效应的日美同盟、基于风险偏好的历史压抑、基于有限理性的民族性格对日本在三处领土争端中的态度也有深刻的影响。冷战后,日本在钓鱼岛争端中的态度遵循着“宽和(1991年)-次强硬(2004年)-强硬(2012年)-次强硬(今)”的轨迹演变。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日本对中国的战略性框定发生变化,实力焦虑使得日本大大提高了钓鱼岛争端在中日关系中的地位,日本在钓鱼岛争端中的态度愈加强硬,直至2012年达到强硬的巅峰;中国从2012年开始对钓鱼岛常态化巡航,使得日本的损失厌恶区间发生重大改变,心理参照点从“不能失去钓鱼岛”向“不能继续恶化钓鱼岛局势”变化,态度开始不再强硬,开始变的宽和;而美国对钓鱼岛争端的介入,以及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对美日同盟的依赖性程度加强,基于确定性效应,日本首先要确保自己的确定性收益,在钓鱼岛争端中也要参照美国的态度。冷战后,日本在独岛争端中的态度遵循着“宽和(1991年)-强硬(2012年)-宽和(今)”的轨迹演变。由于90年代日本对韩经济外交的需要,日本将韩国框定为“竞争性盟友”,在独岛争端中态度逐步强硬;随着对抗中国的需要,日本将韩国框定为“可拉拢的盟友”,日本在独岛争端中态度逐步宽和。基于确定性效应,日本在处理独岛争端时不能不考虑美国的利益,而美国基于遏制中国的需要,不希望看到日韩关系恶化,因此日本在韩国升级独岛争端时一直保持克制,保持宽和姿态,逐步将独岛争端搁置。冷战后,日本在北方四岛争端中的态度遵循着“宽和(1991年)-强硬(2000年)-次强硬(2012年)-宽和(今)”的轨迹演变。由于冷战后日本对俄罗斯战略框定为“衰落的国家”,于是想通过经济援助和合作来换取北方四岛的返还,因此在北方四岛中持宽和之态;在小泉纯一郎上台后日本重新对俄罗斯进行战略框定,认为俄罗斯实力已经恢复,经济手段已经无法推进北方四岛争端的解决,因此一改之前的宽和之态,逐渐强硬;安倍晋三上台后,日本再次对俄罗斯重新进行战略框定,认为俄罗斯仍需要日本的经济合作,于是企图重新通过经济手段作为北方四岛领土争端谈判的突破口,态度再次转为宽和。日本对俄罗斯存在根深蒂固的历史记忆,基于恐惧风险偏好,在俄罗斯重视北方四岛时,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实力对日本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威慑,在俄罗斯强硬的回击下,日本在北方四岛争端中束手无策,态度软弱,只能对北方四岛争端予以搁置。

张锋[3](2019)在《日本智库与日本外交决策》文中认为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是影响中国和平发展和周边安全的重要外部因素和战略存在。中日两国携手走过了千年的友好,历经了百年的战争,在文化、情感和地缘上有着难以“解理”的牵绊。现今,中日两国在领土、历史、安全与地位等方面仍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矛盾。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形势持续变化与两国力量深度调整,中日关系摩擦不断,更是陷入不可用“冷暖”言状的状态。2018年的中日首脑互访暂时缓和了两国紧张的关系,但中日关系仍处于合作与竞争并存、敏感而又多歧的状态。日本智库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曾经在亚洲智库中独领风骚,现今在世界和亚洲智库中仍拥有重要的影响力。随着日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日本传统的外交决策机制正在逐步瓦解,决策主体呈现出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日本智库在外交决策中的角色分量可以估量。日本智库研究,尤其是日本主要安保、外交等对外政策类智库研究,是深入了解和研究日本外交决策、战略走向和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窗口。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及结语组成,核心章节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系统介绍了日本智库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本章主要以日本政治经济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参照,对日本智库的发展历程和阶段、日本智库的国际评价、现今状况及存在类型、管理运作模式与机制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目的是通过点与面的结合详细介绍日本智库的各个维度,以期对日本智库的全貌有所了解和把握,在日本智库群像中穿插安保、外交等对外政策类智库等个体像,为进一步开展日本智库与日本外交决策研究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第二章尝试建构了以“外交决策分析理论——智库参与决策模式——日本外交决策机制——日本智库对外交决策功能”为链条的分析框架。尝试联通西方主要外交决策分析理论、日本外交决策分析的主要理论与智库参与外交决策的主要理论,为日本对外政策类智库参与外交决策的实践寻找理论根据。在阐释主要外交决策分析理论的同时,将日本智库置于外交决策分析理论的视野和日本外交决策形成过程之中,对一般日本外交决策形成过程、冷战后外交决策机制变化、特别是冷战后外交决策机制的特点与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其在日本外交决策形成过程之中的作用。第三章着重分析了日本智库与外交政策形成的典型案例。通过博士学习期间数年对日本主要智库网站的持续跟踪与相关访谈,第一二节选取了日本海洋政策研究所、防卫研究所这两个不同组织形态的智库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两者基本情况、组织运行和在日本海洋政策形成、安全保障政策出台中的功能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避开外交决策研究都需要面对的“黑箱”问题,从某种程度上验证了日本特定的专业型智库在日本外交决策中的作用。对日本特有的“临时型”日本智库现象进行了考察,发现了以恳谈会为首的“临时型”日本智库是传统智库功能难以发挥参与外交决策功能的异化现象,以及恳谈会政策建言与最终外交、安保等对外政策间的内在逻辑关联。第四章从日本视角围绕日中关系阐述了日本智库对日中关系的研究情况。以日本智库网站上公开的研究报告、政策建言和研讨会内容等为主要研究文本,掌握日本智库对“中国威胁”、“中国崛起”等日中关系重要敏感领域的观点和态度。以PHP总研、防卫研究所等日本知名对华研究智库为研究案例,对近些年来它们所发布的对日本社会舆论乃至政府等具有一定影响的文本进行了梳理归纳,得出他们对中国“遏制与合作并存”以及日中关系“防范与接触并存”的认知。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日本智库发展过程和参与外交决策中形成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智库建设的法制化、国际化和网络化等优点。第二,日本智库的调整期短期内不会结束,所面临的人力财力、决策参与能力弱等困扰日本智库整体发展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改变。第三,日本智库的发展与对外交决策的作用受到日本国内外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国内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特别是日本官僚主导决策体制的影响。第四,日本对智库的认知有了普遍的提升,日本智库在日本国内“政治主导”呼声日隆的背景下对外交决策等领域的作用较之过去将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智库对日本政府的决策影响能力不容忽视。第五,日本对外政策类智库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特定的“共谋”效应,对待中日关系有明显的“二重构造”特征。日本追求“自主性政治”大国的战略诉求短期内不会改变,以日美同盟为基础的国家保守化趋势不会改变,对中国采取遏制防范与合作接触的“实用主义”策略不会改变。我们要警惕日本智库尤其是对外政策类智库与日本保守化政治集团形成“共谋”效应,对中国外交决策过程中形成某种特殊的情绪化的决策偏好。探讨日本智库与日本外交决策的关系,能够从新的视角推知日本未来外交政策的走向以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避免智库等日本国内因素对长期而又稳定的中日关系发展造成干扰。

崔修竹[4](2017)在《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谅解事项研究 ——以返还区域、军事基地、民航权益为例》文中提出1971年6月17日美日两国政府代表签署的《美日关于琉球群岛和大东群岛协定》(通称《美日返还冲绳协定》),在美日关系史和亚洲国际关系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美日两国政府在谈判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的过程中,签署一系列谅解性文件,处理那些在美日两国国内政治中高度敏感或有关中国国家利益的重大事务。本文在美日两国政府解密档案互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决策过程分析方法、政治外交史研究方法,以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关于返还区域、军事基地、民航权益问题的谅解事项为中心进行探讨。全文共计包括五个部分。在《序章》部分,作者主要评论了美国、日本、中国学术界关于冷战时期琉球群岛地位问题研究的现状与遗留的问题。在第一章《美国单独控制琉球群岛政策的形成与演变》中,主要探讨美国单独控制琉球群岛政策的形成、日本政府的媾和对策、《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关于琉球群岛地位的规定、美日返还奄美群岛施政权协定与钓鱼岛问题、美日两国政府关于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基本原则的形成等问题,从而阐明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的历史条件。在第二章《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返还区域问题》中,主要探讨美日两国政府究竟是怎样确定对返还区域范围的基本政策的?美日双方的谈判策略究竟出现了哪些重要的变化?美国政府究竟是怎样处理日本政府与台湾当局关于钓鱼岛归属争端的?从而阐明美日两国政府将钓鱼岛区域划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范围的《谅解议事录》之由来及其影响。在第三章《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军事基地问题》中,主要探讨以下三个具体问题:美日两国政府关于军事基地问题究竟达成了哪些秘密谅解?日本政府究竟怎样处理与冲绳军用土地地主的关系,从而保障美军对军用土地的使用权?怎样评价美国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以后琉球群岛美军基地的作用?从而揭示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有关军事基地问题的诸多秘密谅解的真相及其影响。在第四章《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美国民航权益问题》中,主要探讨以下三个具体问题:美日两国政府究竟是怎样确定处理美国民航权益问题的基本政策的?美日双方的谈判策略究竟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究竟应当怎样认识美日两国政府代表签署的《关于冲绳施政权返还日本以后美日民用航空运输业务的谅解备忘录》、《关于修订美日民用航空运输协定附表的换文》、《关于冲绳民用航空运输业务谅解备忘录的谅解议事录》这三个外交文件在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特点及其影响?从而阐明经济权益问题在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特殊意义。通过对以上三种类型谅解事项的具体分析,作者认为:首先,琉球群岛地位问题的形成,是东西方冷战的产物。杜勒斯特使提出的"潜在主权"概念,既满足了美国政府中各种主张长期控制琉球群岛的力量之要求,也满足了日本政府对琉球群岛主权的部分要求。日本政府始终不甘于战败国的地位,以"领土不扩大原则"抵制盟国对日本帝国疆域的处置。在琉球群岛归属问题上,反对将琉球群岛划归中国,接受美国单独控制琉球群岛。日本政府正是在比较美国对日和约草案与英国对日和约草案的过程中,更加坚定了按照美国对日和约草案实现媾和的信念。同时,在美国政府提出的对日和约有关疆域问题的不同表达方式的差异中,看到了保留北纬29度以南区域主权的希望。《旧金山对日和约》和《美日安保条约》标志着美日关系从敌国向盟国的转变。《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规定的地域范围并不包含钓鱼岛。将钓鱼岛划入琉球群岛美国民政府的管辖范围,乃是《美日返还奄美群岛协定》后美国政府重新界定琉球群岛施政地域范围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际收支赤字加剧、扩大越南战争引发的多种矛盾、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研制核武器进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因素的持续存在,促成了美国政府调整对日政策和对琉球群岛的政策。1969年11月21日,美日两国政府首脑同意按照"撤除核武器、琉球群岛基地与日本本土基地相同、1972年内返还施政权"的原则处理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各项事宜。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的基本原则之所以能够确立,其前提是美日双方同意在秘密谅解议事录中处理紧急事态下美军重新部署核武器和日本政府向美国政府支付财政补偿经费。其次,中日关于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的争端,其形成与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的进程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日本政府的基本政策是首先谋求美国政府承认"尖阁诸岛是琉球群岛的一部分",要求将其纳入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协定的范围,使用详尽的经纬度线标示返还施政权的具体区域范围。在具体的外交文件形式上,最初要求使用《附件》的形式,最后退向接受《谅解议事录》。美国政府始终"从政治上而非法律上解释"所谓"潜在主权"这一用语,重新界定《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地域的界线,将《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三条与琉球群岛美国民政府第27号公告直接联系起来,既承认"尖阁诸岛是琉球群岛的一部分,属于未来返还施政权的范围",又将施政权与主权归属相对分离,主张"有关主权问题的争端由争议双方谈判或提交国际法院仲裁。"但是,同意将《谅解议事录》作为公开发表的《美日关于琉球群岛及大东群岛协定》第一条的补充文件、并接受以经纬坐标点和经纬度线标示返还区域,在相当程度上迎合了日本的利益要求。美国政府之所以对中国政府关于钓鱼岛主权的严正立场置若罔闻,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尼克松政府仍然将中国作为"假想敌国"。再次,在有关军事基地问题的谈判中,美日两国的谈判策略呈现明显变化。美国从将军事基地问题与美国之音中转站问题直接捆绑起来逐渐转向相互分离;从坚持要求在返还协定第三条内明确包含"保障条款"逐渐退向要求日本政府接受"简易手续"。日本从坚决要求迁移美国之音中转站逐渐转向将迁移P—3反潜侦察机与迁移美国之音中转站捆绑起来;从坚决反对包含"保障条款"转向接受"简易手续"。双方同意在《美日关于琉球群岛和大东群岛协定》第八条及其秘密谅解议事录中对美国之音中转站问题加以单独规定、互换关于迁移P—3反潜飞机的秘密谅解、签署关于驻琉球群岛美军基地问题的秘密《谅解议事录》及其附表A、B、C。美国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以后,美军驻琉球群岛基地的布局有所调整,其数量确实明显减少。但是,作为美军核武器基地的功能并没有彻底丧失,驻琉球群岛美军基地的核心部分几乎全部保留下来。在《美日相互合作及安全保障条约》和相关协定适用于冲绳的前提下,美国向日本移交某些军事设施、日本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防卫责任,这种调整非但没有损害美军履行其在远东防卫义务的功能,反而弥补了美国削减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驻军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赋予美日安保体制以新的特征。日本政府面对冲绳市町村军用土地地主联合会提出的增加年租金总额的利益诉求,一方面,日本政府试图以签署秘密谅解文件的方式与军用土地地主联合会达成妥协,另一方面,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军用土地预算和相关法案的方式,保障如期继续向美军提供军事基地土地的使用权。这个历史过程与美日外交关于驻琉球群岛美军基地问题的谈判前后相承,昭示了日本政府维护美日安保体制、迎合美国亚洲军事战略的政策取向。美日两国将黄尾屿和赤尾屿作为驻琉球群岛美军的射击/轰炸靶场,以及将钓鱼岛划入日本冲绳防空识别圈,表明美日两国政府运用多重方式处理钓鱼岛问题。美日两国政府的政策,深刻影响着中日两国关于钓鱼岛主权归属争端的政策走向。最后,美日关于冲绳民航权益问题谈判的进程,突出反映了美国政府如何在确保重大战略利益的前提下维护其经济利益。从谈判进程的阶段性来看,谈判地点从华盛顿到东京的转换,堵死了日本以冲绳航线权与芝加哥航线互换的道路,迫使日本政府只能沿着以废除美国在日本国内航线的运营权与承认美国在一定时期内继续运营到达/经过冲绳航线的权利直接联系起来的思路来进行外交交涉。从美国政府与日本政府追求的目标与实际成果方面来看,美国政府几乎全面实现了其预定目标。具体表现在:在航线运营权方面,4家美国航空公司继续拥有运营前往或经过冲绳的航线权、暂定期限的长度是国务院指令中的五年、删除了美日民用航空运输协定附表注释③、获得日本政府接受美国政府关于替代大陆航空公司的方案。此外,在有关法律程序上,美日关于民用航空运输业务的谅解备忘录不列入返还协定。美日两国在冲绳民航权益问题上签署的这三个谅解性文件,与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有关而又与《美日关于琉球群岛和大东群岛协定》正文规定的事项相对分离。美日两国关于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以后冲绳民航权益的秘密谅解,对后来的美日民用航空运输权益的基本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我们认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日国际经济关系或美日在国际经济领域的摩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综上所述,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改变了《旧金山和约》第三条的规定。由此,美日安保体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张晓华[5](2016)在《日本南海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战结束后的70多年时间里,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海洋国家对发展海洋战略的重视却未有多大变化,日本亦是如此。日本介入南海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议题,特别是在当下中日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的时候,日本不仅重视在南海的利益,而且在其背后有重大的战略动因。论文借用历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相关学科的一些研究方法和理论,依靠于有价值的中、英文及日文资料,梳理自20世纪初以来日本南海政策的阶段演变与内涵,分析影响日本南海政策的国内外因素及日本对南海的利益及战略需求,厘清日本在中美日三国的角色需求,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明确日本南海政策未来的走向。论文除绪论与结语部分外,共分五章。绪论主要简述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范围界定、国内外研究回顾、论文的结构内容与方法等。第一章是整篇论文的理论基础。首先,简述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等涉及“海洋国家”的地缘政治理论,介绍在“海洋国家”地缘政治理论影响下日本的“海洋国家”意识的内涵。其次,简述南海问题的由来、发展现状以及所体现的海洋地缘政治内涵。论文第二章围绕对争议岛礁主权归属问题的态度、对争议岛礁实际控制权和解决方式的立场、对南海航线的观点三条主线,将日本就南海问题的政策演变作四个阶段划分: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初至抗战时期,日本的南海政策以不断侵略南海诸岛,掠夺岛上磷矿、鸟粪等资源为特征;第二个阶段从二战结束后至90年代中期,日本在南海问题的态度和立场是对主权归属的无异议(或者说是不持立场),暂不插手;第三阶段从90年代后期至2008年,其态度和立场开始演变为伺机介入;第四阶段从2009年至今,日本全面介入南海问题。论文第三章论述影响日本南海政策的内外因素,国内因素主要涉及海洋安全战略、防卫政策、海上航道安全、对资源的需求、对外战略等,外部因素主要涉及日美同盟、与邻国的岛屿争端、对中国积极维护南海岛礁主权的行动及军力增长的担忧、菲律宾与越南等东盟南海声索国就南海问题与日本寻求战略合作等。论文第四章分析日本南海政策带来的多重影响。从南海地区局势来看,打破了亚太地区战略均势,促使了南海问题复杂化。从东盟南海声索国的视角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军事实力及与中国博弈的信心,给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带来挑战以及造成更大的战略压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东盟关系造成影响。从解决南海问题的视角来看,促使南海问题处于大国政治博弈的阴影之下,不利于中国提出的以“双规思路”解决南海问题。从日本的视角来看,阻碍了中日关系的的健康发展,从政治、经济及军事领域推进了与东盟的合作,并加强了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论文第五章是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对日本南海政策的一点思考。首先,日本在修宪进程中推进了外向扩张性海洋安全战略的发展。其次,日本与东盟国家就海上安全领域深入合作并构建以日本为主导的多边海上安全机制,提升东盟南海声索国的海上军力。最后,日本在南海问题中的角色,是在日美同盟关系下就南海问题与美国战略配合并各取所需。文章在结论部分指出:其一,如果将南海问题置于中美日关系格局下考察,目前中日之间就南海问题的对抗局势是明显的。而对于中日之间就南海问题是否存在合作的空间和条件这一问题,综合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考量,合作空间和条件或许很有限;其二,如果说中日之间就南海问题的合作空间和条件或许很有限,那尝试通过对日合作而弱化日本与东盟之间联合抗衡中国的局势及影响也不易施行,而“双轨思路”的提出则有利于避免区域外势力干扰南海问题的解决,为中国-东盟之间的合作创造新的战略机遇;其三,针对日本近年来南海政策做出的调整,中国需要在国内外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综合施策,逐一破解。

鲍林娟[6](2015)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美国因素分析》文中提出中日钓鱼岛争端,美国因素贯穿始终。本论文致力于从历史和法理角度研究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美国因素,通过探讨日本东亚战略的历史脉络,探寻美国远东战略的演变规律,分析美国在各个历史时期中日领土争端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把握美国对于钓鱼岛问题的政策走向,尝试提出对于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的应对策略。本文除导论外,共分为四章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本章梳理总结了中日钓鱼岛争端和琉球问题概况,为本文奠定研究基础并提供分析框架。本部分阐明了主张拥有钓鱼岛主权的中、日、台两国三方各自立场与依据,探讨了琉球悬案的历史由来。第二部分为第二、三章,本部分从历史和法理角度介绍和分析了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美国因素,是本文的主体。第二章区分中美同盟时期、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期三个阶段,从历史角度对美国在中日领土争端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研究探讨。本章分析回顾了历次与中日领土争端相关的国际会议成果以及大国外交实践,梳理了各个时期美国所签署的涉及琉球群岛和钓鱼岛的相关国际条约,探讨了不同阶段美国在中日领土争端中的政策立场,为后文研究提供法理依据与政策参照;研究分析了美国军方和国务院在琉球群岛以及钓鱼岛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分析探讨了美国钓鱼岛政策出台背后的历史背景及其内部角力,研判分析了中日钓鱼岛争端发展趋势,为第三部分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研究探讨了中美日三国关系发展变化与中日钓鱼岛争端之间的关系,分析梳理了中美日远东战略调整变化及其钓鱼岛政策互动,分析探讨了美国因素对于二战成果与战后国际秩序所造成的影响。第三章从国际法角度系统阐述了钓鱼岛争端中的美国因素,研究提出了应对美国国际条约因素的对策建议。本章探讨了战后美日之间所签署的涉及钓鱼岛问题相关国际条约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法律效力,研究探讨了美国在维护战后国际秩序中所应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分析阐述了美日安保体制的转型发展及其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影响,分析探讨了美日安保条约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适用性与可行性。论文在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美国条约因素进行估价后,提出要敦促美国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并将其置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大框架下逐步推进。同时利用美日同盟内部矛盾,借力美国因素管控日本。第三部分为第四章,本章根据第二部分的研究探讨,从政治、宣传、经济、军事等四个层面提出应对美国因素的相应策略:在政治层面要增强中日战略互信,为中日关系的改善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在宣传层面要加强统筹协调,打好国际舆论战;在经济层面要按照周边外交战略规划,为和平崛起打造稳固的战略依托;在军事层面则要立足强敌介入,大力发展海空军事力量,积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殷昭鲁[7](2015)在《多维视野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向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由于日本的贪欲和历史原因,钓鱼岛从一个没有争议的岛屿变成了一个有“问题”的岛屿。因此,“从历史上来看,它是战后遗留的领土争端;从国际法来看,它是领土主权的归属问题;从海洋开发来看,它涉及未来东海石油与海洋资源的开发问题。”近年来,中日因钓鱼岛问题争端频仍。此争端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外交及战略布局,而且也牵动了东亚,乃至世界的神经。诚然钓鱼岛问题表面上是中日两国的领土主权之争,而其内里却充斥着大国间的战略选择与利益博弈。因此对钓鱼岛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的价值,更有对国家利益现实的关怀。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属于中国,有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图籍可以证明。明朝永乐年间的《顺风相送》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有关钓鱼岛岛名记载的最早的文献,这足以体现中国对钓鱼岛最早的发现和“命名权”。并且明清两朝历届册封使的使录对钓鱼岛等岛屿的记载则更为翔实,这些使录不仅把钓鱼岛等岛屿作为中琉航道的航标,而且也明确指出中琉之间的界线为“黑水沟”,或是琉球姑米山。不仅如此,钓鱼岛在明清两朝还被纳入到中国海防的范围之内,《筹海图编》、《台海使槎录》等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所以从钓鱼岛的发现、命名及使用和管辖上来看,钓鱼岛属于中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另外,日本、琉球与西方等国的古文献和地图也对钓鱼岛属于中国这一历史事实给予了佐证。因此,对这些事关钓鱼岛历史文本的梳理与解读,是我们研究钓鱼岛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主权诉求的源流。晚清以降,由于中国国运式微,激发了日本对中国领土的觊觎之心。早在1885年,日本政府就指使冲绳县政府对钓鱼岛等岛屿进行窥伺和调查。通过对该时期日本与冲绳县之间往来文书的梳理和解读,我们能清晰的看到,日本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窥伺经过了最初的迟疑、搁浅,而甲午战场的胜利,使得日本最终有恃无恐,假胜利之威,乘胜追击,窃占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对日本窃占钓鱼岛经纬的分析,也可以显示出,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格局之下清日两国的衰兴与实力消长。因此把钓鱼岛问题放在近代中日关系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和考察,从源头上寻觅日本窥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行径,使我们更能有力驳斥日本对钓鱼岛的“领有”主张。钓鱼岛问题的产生,不仅事关中日两国,还与美国息息相关。钓鱼岛问题的美国因素集中体现在美国战时及战后对东亚的战略布局,尤其与美国的琉球战略密切相关。无论是战时对琉球地理情报的搜集,还是战后旧金山会议上寻求对琉球的排他性托管,抑或是20世纪70年代的冲绳“归还”无不体现了美国的战略利益安排。但是美国这种战略利益安排却因对琉球的地理界域错误性认知以及对本国利益的考量把本属于中国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挟裹其中,到冲绳“归还”时与日本私相授受而终于酿成中日间的钓鱼岛问题纠葛。但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坚持所谓的“行政权归还不涉及主权”的“中立立场”,这实际上是美国假“中立之名”,而行逃脱历史责任之实。美日私相授受中国领土,引起了海内外中国人的愤怒和抗议。在钓鱼岛争端初期,由于中国大陆同美日两国还没有改善和建立外交关系,再加上联合国的席位还被台湾当局霸占,所以在对外交涉上面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是在此期间仍积极地与相关学者研讨应对钓鱼岛争端策略,并向外发表声明,表达对钓鱼岛的主权诉求。在中日建交前后,中国领导人以中日关系大局为重,提出了钓鱼岛问题“搁置”起来的想法,得到了日本领导人的赞同。《中日友好条约》签订前后,发生“钓鱼岛渔船”事件,在中国领导人的妥善处理之下,很快平息下去。随之,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再次表达了在钓鱼岛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并与日本的领导人达成共识。钓鱼岛争端的一个直接原因在于其附近海域发现了潜在的石油资源。琉球政府在美国和日本政府怂恿和支持之下,在战后首次发声,坚持对钓鱼岛“拥有”主权,并在钓鱼岛上设立界碑等标志物。作为对美琉当局举措的反制,台湾当局也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不过此时台湾当局的着重点在于对钓鱼岛海域附近大陆架石油资源开发问题,与美国石油公司合作开采石油。但当钓鱼岛争端表面化后,在强大的保钓运动压力之下,台湾当局开始在钓鱼岛主权诉求立场上日趋坚定,开始与美日交涉,但是由于台湾特殊的国际地位,以及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有求于美日,最后还是没有改变美日对钓鱼岛“私相授受”的事实。钓鱼岛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搁置争议”的默契以来,中间虽有日本右翼势力的挑衅行为,但是总体发展还算良性。但是新世纪以来,日本部分领导人和右翼势力为了政治上的考虑,不断在钓鱼岛问题上制造事端。特别是2012年的钓鱼岛“国有化”事件使钓鱼岛争端陡然升级。中国以强硬的战略布局打破了日本对钓鱼岛的“单独管控”局面,实现了“交叉管控”,而日本也采取战略应对,同时美国也加强对亚太的战略资源投递,以获得更多权益。在这场中美日的战略博弈中,使得钓鱼岛问题更趋复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所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孤悬于东海上的几座岛礁,钓鱼岛问题已经由一个事件变成了一个符号。这种符号凸显的是中日之间领土主权的争执、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葛、对二战历史遗绪的记忆、以及东亚场域中大国利益的博弈。总之,钓鱼岛问题的研究要以宏观的视野进行看待,以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从纵的方面来看,以历史的长时段来了解其因果延承;从横的方面看,把其放在国际格局变动下国家间的利益博弈中把握其脉动。钓鱼岛问题的争端仍在继续,从目前来看解决的前景虽不甚明朗,但是我们应有未雨绸缪的精神,为此在钓鱼岛问题提出以下三个展望:两岸合作乃维护领土主权之幸;中日应寻求和平解决以破解零和博弈之殇;而中国自身应大力提升国力以应不时之需。

安成日,李金波[8](2014)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明代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驳日本外务省《关于尖阁诸岛领有权问题的外务省基本见解》》文中指出诸多中国古文献和日本、琉球王国的古文献乃至近代西方传教的着作和欧美国家的相关文献都足以证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明代以来就已成为我国固有领土。中日产生岛屿纷争纯系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对外扩张的结果。对属于中国的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不管今天的日本将其视为"私有"抑或定为"国有",都是无效甚至是可笑的,改变不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明代以来已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基本事实。对于部分日本政客妄图借此从程序上强化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控制,摒弃中日两国对钓鱼岛问题达成的共识和默契,则是中方绝不能接受的。

刘绍峰[9](2014)在《琉球群岛地缘关系的时空演变及其区域影响》文中提出琉球群岛与我国有着特殊的地缘关系。历史上,明、清王朝与琉球群岛上存在的琉球王国之间建立的宗藩关系持续了五百多年。近代,琉球群岛被日本强行吞并。二战结束后,琉球群岛被置于联合国的托管制度下,由美国实行军事占领。冷战时期,美国将琉球群岛“归还”给日本。琉球群岛具有重要地缘战略意义。历史上,琉球群岛的“分岛改约”涉及到我国的切身利益,今天,琉球群岛不但是围堵中国的“第一岛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日本在钓鱼岛和东海制造争端的地理依据。近年来,有中国学者提出了琉球问题再议的主张。因此,加强以区域研究为特色的地理学关于琉球群岛的基础研究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正确认识琉球群岛地缘战略意义的重要性,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面对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钓鱼岛主权和东海海洋权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以琉球群岛为研究对象,从琉球群岛自然地理环境、地域构成及空间特征、历史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及其演变过程的分析入手,科学划定琉球群岛的地理单元;解释琉球群岛地理单元的特殊性及其与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问题;通过各重要时期琉球群岛地缘关系要素相互作用的研究,揭示琉球群岛地缘关系格局的时空演变的特征与机理。在此基础上,对与琉球群岛地缘关系密切相关的琉球群岛的法律地位问题、我国钓鱼岛主权、东海大陆架划界和油气田开发等涉及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对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论述与评价。通过对国内外研究进展的总结,确定本论文研究的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等,建立本论文研究的框架。第二章主要对本论文涉及到的地缘关系相关理论和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为本论文研究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第三章主要研究琉球群岛的地理环境与空间特征。其中包括:琉球群岛自然地理环境分析与自然条件评价;琉球群岛的行政区划、产业类型与产业结构、人口构成与迁移、城市化进程;琉球群岛地域构成的历史地理学考证;琉球群岛相关称谓的地理意义与政治属性辨析;琉球群岛人类起源的研究综述;琉球群岛诸方言的分类与分布等。第四章主要研究琉球群岛地缘关系时空演变的过程。其中包括:琉球王国的形成与中琉宗藩关系的建立;近代日本对琉球群岛的强行吞并;二战结束后美国对琉球群岛的军事占领以及琉球群岛“归还”日本的历史过程和地缘关系背景。第五章主要研究琉球群岛地缘关系要素的影响机理和区域影响。其中包括:琉球群岛地缘关系要素的构成与影响机理分析;琉球群岛地缘关系格局变化与琉球群岛未来法律地位问题研究;琉球群岛地缘关系格局变化与我国钓鱼岛主权问题研究;琉球群岛地缘关系格局变化与我国东海海洋权益问题研究等。第六章对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研究启示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琉球群岛地缘关系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

刘江永[10](2014)在《钓鱼岛之争的历史脉络与中日关系》文中研究说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整体是非对抗性的,但两国围绕钓鱼岛主权的争议的局部对抗性矛盾依然存在。如今,日方拒不承认中日之间存在领土争议和曾经达成搁置争议的共识,而企图以军事实力、日美同盟制约中国。这就使钓鱼岛这一局部争议,影响到两国关系的全局。在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抚今思昔,对钓鱼岛问题追根溯源,了解这一领土争议的来龙去脉,从日本对华战略演变角度分析中日钓鱼岛之争是十分必要的。

二、评析30年前日本政府《关于尖阁诸岛所有权问题的基本见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析30年前日本政府《关于尖阁诸岛所有权问题的基本见解》(论文提纲范文)

(2)前景理论视角下日本与邻国的领土争端问题研究(1991-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约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 创新点和难点
    四 研究方案
第一章 前景理论与外交决策分析
    第一节 前景理论概述及决策过程
        一、前景理论的提出
        二、前景理论的决策过程
    第二节 前景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参照依赖
        二、框定效应
        三、损失厌恶
        四、风险偏好
        五、三大效应
    第三节 前景理论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应用综述
        一、风险均衡理论
        二、外交政策变化理论
        三、国际谈判理论
        四、威慑理论
        五、其他应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前景理论视角下日本在领土争端中的态度成因
    第一节 理论假定
        一、国家在领土争端中是有限理性的行为体
        二、国家在领土争端中有心理参照点且存在损失厌恶
        三、国家在领土争端中存在风险偏好
        四、领土争端对象国之间存在框定效应且会相互进行战略性框定
    第二节 研究假设
        一、基于参照依赖和损失厌恶的实际占有
        二、基于框定效应的实力焦虑
        三、基于确定性效应的日美同盟
        四、基于风险偏好的历史压抑
        五、基于有限理性的日本民族性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景理论视角下的中日钓鱼岛争端
    第一节 日本在钓鱼岛争端中的政策和表现
        一、冷战后日本的钓鱼岛政策
        二、冷战后日本在钓鱼岛争端中的表现
    第二节 日本在钓鱼岛争端中的态度演变
        一、从“搁置争议”到“法理”钓鱼岛:宽和-次强硬
        二、从“法理”钓鱼岛到“国有化“钓鱼岛:次强硬-强硬
        三、从“国有化”钓鱼岛到“同盟依赖”:强硬-次强硬
    第三节 前景理论视角下日本在钓鱼岛争端中态度演变的原因
        一、基于参照依赖和损失厌恶:日本实际占有钓鱼岛局面的改变
        二、基于框定效应:日本对钓鱼岛争端在中日关系中地位认识的转变
        三、基于确定性效应:美国对钓鱼岛问题的介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前景理论视角下的韩日独岛争端
    第一节 日本在独岛争端中的政策和表现
        一、冷战后日本的独岛政策
        二、冷战后日本在独岛争端中的表现
    第二节 日本在独岛争端中的态度演变
        一、从冷战结束至李明博登岛:宽和-强硬
        二、从李明博登岛至今:强硬-宽和
    第三节 前景理论视角下日本在独岛争端中态度演变的原因
        一、基于战略框定:日本对韩国国家定位的转变
        二、基于确定性效应:美国对东北亚“小北约”的推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前景理论视角下的日俄北方四岛争端
    第一节 日本在北方四岛争端中的政策和表现
        一、冷战后日本的北方四岛政策
        二、冷战后日本在北方四岛争端中的表现
    第二节 日本在北方四岛争端中的态度演变
        一、从“经济援助”到“零接触”:宽和-强硬
        二、从“零接触”到“口水仗”:强硬-次强硬
        三、从“经济合作”到再次“搁置”:宽和-软弱
    第三节 前景理论视角下日本在北方四岛争端中态度演变的原因
        一、基于框定效应:日本对俄罗斯国家实力认识的改变
        二、基于恐惧风险偏好的风险规避:俄罗斯对北方四岛的重视程度提高
        三、基于有限理性和参照依赖:日本对俄罗斯的历史记忆和日本的民族性格
    本章小结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3)日本智库与日本外交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理论
    五、创新之处及难点不足
    六、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日本智库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日本智库的发展历程和阶段
        一、日本智库雏形形成期(20世纪初—1945年二战结束)
        二、日本智库的蓄力期(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末)
        三、日本智库发展的第一高潮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前半期)
        四、日本智库发展的第二高潮期(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90代初)
        五、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智库深度调整期(20世纪90中期—至今)
    第二节 日本智库的评价、现状及类型
        一、日本智库的全球评价
        二、日本智库的现今状况
        三、日本智库的主要类型
        四、日本大学中的智库
    第三节 日本智库的管理运作模式与机制
        一、日本智库的组织管理机制
        二、日本智库的人才管理机制
        三、日本智库的资金筹措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战后日本外交决策体制与智库作用
    第一节 分析日本外交决策的基本理论
        一、外交决策分析的基本理论模式
        二、日本外交决策分析的主要理论模式
        三、智库影响外交决策的主要理论模式
    第二节 日本外交决策形成机制
        一、日本外交决策形成过程
        二、冷战后日本外交的决策机制变化
        三、冷战后决策机制的特点与变化原因
    第三节 日本智库在外交决策中的功能与体现
        一、智库在外交决策中的主要功能
        二、日本智库影响外交决策的主要途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本智库影响外交决策过程典型案例剖析
    第一节 日本海洋政策研究所与日本海洋战略形成
        一、日本海洋政策研究所的基本概况
        二、日本海洋政策研究所发挥智库功能的情况
        三、日本海洋政策研究所和日本海洋战略的成型与发展
    第二节 日本防卫研究所与日本安全保障政策形成
        一、日本防卫研究所的基本概况
        二、日本防卫研究所发挥智库功能的情况
        三、日本防卫研究所和日本安全保障政策决策
    第三节 “临时型”日本智库与外交安保政策形成
        一、“临时型”日本智库的特点
        二、“临时型”日本智库发挥功能情况
        三、“临时型”日本智库与日本外交防卫政策制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智库的日中关系研究
    第一节 日本智库的日中关系研究总体情况
        一、日本智库的中国研究机构及特点
        二、国际论坛对日中关系的研究案例
    第二节 日本智库关于“中国崛起”的研究
        一、日本智库对“中国崛起”的总体认识
        二、PHP总研对“中国崛起”的研究案例
    第三节 日本智库关于“中国威胁论”的研究
        一、日本智库对“中国威胁论”的总体认识
        二、防卫研究所对“中国威胁论”的研究案例
        三、东亚战略概观的中国研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谅解事项研究 ——以返还区域、军事基地、民航权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界关于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问题的研究现状
    二、现有研究成果中遗留的问题与本文的内容
    三、本文所利用的解密档案文献
第一章 美国单独控制琉球群岛政策的演变
    一、美国单独控制琉球群岛政策的形成
    二、《旧金山对日和约》的形成与美日关于琉球地位的解释
    三、美日返还奄美群岛协定与钓鱼岛问题
    四、美日两国政府关于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的原则谅解
    五、结论
第二章 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返还区域问题
    一、美日两国政府确定对钓鱼岛问题的基本政策
    二、美日两国政府关于返还区域法律文件形式的磋商
    三、美国政府处理日台关于钓鱼岛归属问题争端的策略
    四、结论
第三章 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军事基地问题
    一、美日两国政府关于军事基地问题的秘密谅解
    二、日本政府与琉球群岛军用土地所有者之间的交涉
    三、美国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与琉球群岛美军基地的作用
    四、结论
第四章 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美国民航权益问题
    一、美日两国政府对美国民航权益问题的基本政策
    二、美日关于日本国内航线权和无偿使用期限问题的谈判
    三、美日关于冲绳民航权益问题的秘密谅解
    四、结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索引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日本南海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范围界定
        (一) 概念解析与地域范围
        (二) 时间范围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回顾
        (二) 国外研究回顾
        (三) 研究的现状评析
    四、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重点、难点
第一章 相关的研究理论
    第一节 “海洋国家”理论与日本的“海洋国家”意识
        一、马汉的海权论
        二、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
        三、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
        四、日本的“海洋国家”意识
    第二节 南海问题、海权与海洋地缘政治
        一、南海问题的由来与发展现状
        二、南海问题与海洋地缘政治
第二章 日本南海政策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20世纪初至抗战时期日本的南海政策
        一、20世纪30年代前
        二、20世纪30年代后
    第二节 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的南海政策
        一、《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对西沙与南沙群岛的处理及日本的态度
        二、日本对中越1974年西沙冲突与1988年南沙冲突的立场
        三、日本对南海局势的关注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8年日本的南海政策
        一、1995年中菲美济礁事件:日本的关注与介入的契机
        二、强化日美同盟时涉及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合作
        三、与东盟南海声索国在南海的资源合作开发
    第四节 2009年至今日本南海政策的调整
        一、日本媒体与学界对南海局势的观点
        二、日本对2012年中菲黄岩岛事件的态度
        三、日本对近年来中国在南沙岛礁建设的态度
        四、日本对南海航行自由的观点
        五、近年来日菲关系的发展-以南海问题为考察中心
        六、近年来日本南海政策的调整
第三章 影响日本南海政策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日本南海政策的内因
        一、日本的海洋安全战略
        二、日本的防卫政策
        三、日本的海上航道安全
        四、外交战略
    第二节 影响日本南海政策的外因
        一、日美同盟
        二、日本三大岛屿争端问题
        三、对中国积极维护南海岛礁主权的行动及军力增长的担忧
        四、菲越等东盟南海声索国就南海问题与日本寻求战略合作
第四章 日本南海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对东南亚地区局势的影响
        一、打破亚太地区的战略均势
        二、促使了南海问题的复杂化
    第二节 对南海声索国的影响
        一、增强了东盟南海声索国的军事实力及与中国博弈的信心
        二、给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带来挑战以及造成更大的战略压力
        三、对中国-东盟关系造成影响
    第三节 对解决南海问题的影响
        一、促使南海问题处于大国政治博弈的阴影之下
        二、不利于中国提出的以“双轨思路”解决南海问题
    第四节 对日本的影响
        一、阻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二、推进了与东盟在政治、经济及军事领域的合作
        三、加强了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
        四、促进“国家正常化”和军事实力的增长
第五章 对日本南海政策的思考
    第一节 修宪进程中外向扩张性海洋安全战略的推进
        一、日本的修宪进程
        二、推进外向扩张性海洋安全战略
    第二节 与东盟国家的海上安全合作
        一、构建以日本为主导的多边海上安全机制
        二、提升东盟南海声索国的海上军力
    第三节 日美同盟框架下日本在南海问题中的角色
        一、日本对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配合
        二、日本在南海问题中的角色
结论
附录一: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南海各岛屿》
附录二:1963年《中国分省地图·南海诸岛》
附录三: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美国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日钓鱼岛争端与琉球问题
    第一节 中日钓鱼岛争端概况
        一、基本情况
        二、钓鱼岛问题由来
        三、各方立场与相关依据
    第二节 琉球问题
        一、古琉球为中国藩属国
        二、日本吞并琉球
        三、琉球地位争议
    小结
第二章 历史视域下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美国因素
    第一节 中美同盟时期的中日钓鱼岛问题
        一、开罗会议决定将日本逐出琉球
        二、波茨坦会议明确日本主权不包括琉球群岛
        三、“第667号令”规定钓鱼岛不属于日本领土
        四、美国以对日占领盟军名义军事占领日本
        五、中美同盟时期美国的角色作用
    第二节 冷战背景下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美国因素
        一、美国通过旧金山和会单独托管琉球
        二、美日同盟关系下的琉球群岛问题
        三、中美日关系发展与钓鱼岛问题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美国因素
        一、中美竞合关系中的中日钓鱼岛争端
        二、美国“重返亚太”后的中日钓鱼岛争端
    小结
第三章 国际法视域下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美国因素
    第一节 《旧金山和约》中的美国因素
        一、美国单独对日媾和违反了同盟国家不得单独与敌国媾和的精神
        二、美国无视对日和约程序规定违反所承担的国际义务
        三、美国单独托管琉球群岛违背了国际法基本原则
        四、《旧金山和约》对中国没有法律效力
    第二节 “第27号令”与《返还冲绳协定》中的美国因素
        一、美国发布的“第27号令”不具备法律效力
        二、美国将琉球归还日本违反联合国托管制度规定
    第三节 美日安全保障条约中的美国因素
        一、美日安保体制的转型发展
        二、美日安保条约在国际法上并不适用于钓鱼岛
        三、对美日安保体制的应对
    第四节 美国国际条约因素的估价与应对
        一、对美国国际条约因素的估价
        二、美国国际条约因素的应对
    小结
第四章 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的应对策略
    一、增强互信改善中日国民感情
    二、面向世界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三、经营周边打造命运共同体
    四、强军备战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多维视野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现状
        (一) 中国方面的学术研究现状
        (二) 日本方面研究现状
        (三) 中日之外其他国家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与解析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难点
        (三) 解决途径与创新
    四、研究架构之说明
        (一) 论文结构
        (二) 相关问题与概念之说明
第一章 钓鱼岛地理、历史与主权溯源
    第一节 钓鱼岛的地理生态与地缘战略价值
        一、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称谓演变
        二、钓鱼岛群岛的地理与生态
        三、钓鱼岛的地缘战略价值
    第二节 历史文本中的钓鱼岛记述
        一、中国古文献中钓鱼岛记述:中国主权诉求的源流
        二、日琉古文献中钓鱼岛记载:中国主权诉求的佐证
第二章 近代东亚变局及日本对钓鱼岛的窥伺与窃占
    第一节 近代世界变局与中日东亚权力再分配
        一、近代西方冲击与中日两国的应对
        二、日本“并吞”琉球与东亚权力格局的变动
    第二节 明治政府早期“领有”钓鱼岛的企图及搁浅
        一、甲午战争前冲绳县对钓鱼岛的秘密调查
        二、日本政府内部对窃占钓鱼岛的讨论与企图的搁浅
    第三节 日本假战场优势窃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一、日本“并吞”钓鱼岛顾虑消除与秘密占有
        二、日本“领有”钓鱼岛的国际法分析
第三章 战后美国琉球战略与钓鱼岛问题的产生
    第一节 战时美国对琉球的调查与归属讨论
        一、战时美国对琉球的地理情报搜集
        二、战时美国对琉球的归属讨论
    第二节 战后美国排他性托管琉球政策的形成
        一、冷战升级与美国内部托管琉球的讨论
        二、旧金山会议与美国排他性托管琉球的实现
    第三节 旧金山会议后的美国琉球政策
        一、利益权衡下的奄美群岛归还
        二、台湾当局对美日奄美归还的对策
        三、奄美群岛归还与钓鱼岛问题的勾连
    第四节 冲绳“归还”与中日钓鱼岛问题
        一、日本寻求冲绳“归还”下的美国琉球政策
        二、美日冲绳“归还”交涉与钓鱼岛问题跃上台面
        三、尼克松政府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处理
第四章 钓鱼岛问题与中国大陆的应对
    第一节 中国大陆在钓鱼岛争端初期的态度及举措
        一、钓鱼岛争端初期中国政府与学者间的互动
        二、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政府外交战略与钓鱼岛政策
    第二节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的形成
        一、中日建交前后的钓鱼岛交涉
        二、“钓鱼岛渔船”事件始末
        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共识的达成
第五章 钓鱼岛问题与台湾当局的因应
    第一节 钓鱼岛争端初期与台湾当局内部讨论与应对
        一、钓鱼岛海域石油发现与美台琉的反应
        二、钓鱼岛争端升级与台湾当局主权诉求的强化
    第二节 台湾当局对外交涉及对保钓运动的处理
        一、台湾当局与美国就钓鱼岛问题的交涉
        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及台湾当局的对策
        三、台湾当局对留美学人与学生保钓运动的因应
第六章 21世纪钓鱼岛问题与大国间的战略性博弈
    第一节 中国的海洋权益诉求与国内外战略性动员
        一、日本“购岛”闹剧与中国态度的强烈性反弹
        二、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与国内的战略性动员
        三、海外钓鱼岛话语权的争夺与中国国家形象的重塑
    第二节 日本“实控”钓鱼岛遭到挑战与战略性应对
        一、日本进行战略性应对的动因
        二、日本国内外的战略性应对举措
    第三节 美国的亚太战略布局与其钓鱼岛“中立”政策的再检讨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对亚太政治生态的影响
        二、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中立政策”的演变及其再检讨
第七章 钓鱼岛的政治意蕴与研究的多维性
    第一节 从“事件”的钓鱼岛到“景物”的钓鱼岛
        一、国家领土主权的诉求
        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葛
        三、东亚“场域”中的大国利益博弈
    第二节 从历史遗留问题到二战历史遗绪的记忆
        一、中日民族情感的催化剂
        二、对二战后战胜国共识的挑战
    第三节 钓鱼岛研究的多维性
        一、以历史的长时段来审视钓鱼岛问题
        二、以宏观的战略视野来统筹钓鱼岛问题
        三、以符号学的视角来透视钓鱼岛问题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地图资料
    附录二: 相关条约和协定
    附录三: 钓鱼岛名称表
    附录四: 钓鱼岛问题大事记
    附录五: 相关中外文人名、地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一、档案资料
    二、古文献及资料汇编
    三、报刊资料
    四、着作
    五、论文
    六、网络资源
后记

(9)琉球群岛地缘关系的时空演变及其区域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 综合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缘关系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地缘关系
        二、 地缘政治
        三、 地缘经济
        四、 地缘文化
    第二节 地缘关系相关理论
        一、 地缘政治相关理论
        二、 地缘经济相关理论
        三、 地缘文化相关理论
    第三节 政治地理学
        一、 拉采尔的贡献
        二、 哈特向的“国家职能说”
        三、 琼斯的“统一场论”
        四、 国家民族成长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琉球群岛的地理环境与空间特征
    第一节 琉球群岛的地理环境与空间特征
        一、 琉球群岛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 琉球群岛的社会经济发展
        三、 琉球群岛的地域构成
        四、 小结
    第二节 琉球群岛相关称谓的地理意义与政治属性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琉球”称谓的历史演变
        三、 琉球群岛相关称谓的内涵
        四、 小结
    第三节 琉球群岛的人类起源与民族特征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考古学的发现
        三、 群体遗传学的解析
        四、 文化人类学的视角
        五、 小结
    第四节 琉球群岛诸方言的分类与分布
        一、 “琉球语”相关概念辨析
        二、 “琉球语”与日语的亲缘关系
        三、 琉球群岛诸方言的分类与地理分布
        四、 小结
第四章 琉球群岛地缘关系演变的历史过程
    第一节 琉球王国的形成与中琉宗藩关系的建立
        一、 史前时代的琉球群岛
        二、 古代琉球王国的形成
        三、 古代中国与琉球王国的宗藩关系
        四、 小结
    第二节 近代日本对琉球群岛的强行吞并
        一、 “牡丹社事件”与近代日本侵台
        二、 “琉球处分”
        三、 中日关于琉球问题的交涉
        四、 小结
    第三节 美国对琉球群岛的军事占领与“冲绳归还协定”
        一、 美国对琉球群岛的早期军管
        二、 联合国对琉球群岛的托管
        三、 日本恢复对琉球群岛的殖民统治
        四、 小结
第五章 琉球群岛地缘关系要素的作用机理及其区域影响
    第一节 琉球群岛地缘关系要素的构成与作用机理
        一、 地缘政治要素
        二、 地缘经济要素
        三、 地缘文化要素
        四、 琉球群岛地缘关系要素的作用机理
        五、 小结
    第二节 琉球群岛地缘关系格局变化与琉球群岛法律地位问题
        一、 琉球群岛地缘关系格局变化趋势
        二、 中、日、美三国对琉球群岛法律地位的态度
        三、 多种力量博弈下的琉球群岛未来法律地位走向
        四、 小结
    第三节 琉球群岛地缘关系背景下的钓鱼岛主权问题
        一、 钓鱼岛问题的由来
        二、 中日两国关于钓鱼岛主权问题的争端
        三、 我国“弃球保钓”与“争球保钓”的外交战略选择
        四、 小结
    第四节 琉球群岛地缘关系背景下的东海海洋权益问题
        一、 东海问题的由来
        二、 关于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的国际公约
        三、 中日两国政府关于东海问题的磋商
        四、 中日东海划界问题前景展望
        五、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启示
        一、 琉球王国的历史残影
        二、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三、 多边外交中的琉球问题
    第四节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钓鱼岛之争的历史脉络与中日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钓鱼岛问题与中日甲午战争的相互影响
    (一) 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主权发生争议的关键日期 (critical date) 和分水岭, 是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半岛针对中国不宣而战地发动的甲午战争
    (二) 甲午战争前10年日本政府通过秘密调查, 已知钓鱼岛是中国命名并熟知的岛屿, 未必与中国无关, 若要占领涉及与中国谈判
        1. 冲绳县第一次口头秘密调查结果:
        2. 外务省秘密调查结果:
        3. 冲绳县第二次秘密调查结果:
    (三) 日本当时没有立即决定占有钓鱼岛, 而是开始酝酿更大的战争阴谋, 加紧针对进攻中国的战备, 最终利用甲午战争窃占钓鱼岛
    (四) 甲午战争前后的日本官方统一出版的地图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 从国际法角度看, 关键日期之后的所有行为改变不了这一事实
二、战后日本利用美国介入导致钓鱼岛问题悬而未决
    (一) 日本利用中国台海两岸分裂及美国干预, 企图重新占有钓鱼岛, 导致钓鱼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二) 新中国政府一贯反对美国战后托管琉球, 日美无权通过《归还冲绳协定》决定中国领土归属
    (三) 伴随1945年日本殖民统治台湾历史终结, 其对钓鱼岛的统治和所有权也不复存在, 但上世纪60年代末日本又开始染指钓鱼岛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与缔结和约时缘何能搁置争议
    (一) 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 日本执政的自民党内围绕如何处理钓鱼岛之争有不同意见, 搁置争议是中日双方基于优先邦交正常化的选择
    (二)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谈判时中日就搁置钓鱼岛争议再度达成共识, 但其后日方不断有人破坏搁置争议现状, 导致矛盾加剧
四、从日本对华战略演变看中日钓鱼岛之争
    (一) 21世纪以来, 钓鱼岛领土主权争议已成为引发中日关系恶性循环的突出问题
    (二) 2012年末安倍晋三再度执政以来不仅钓鱼岛争议没有缓解, 中日关系又因安倍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而雪上加霜
    (三) 日本今后将主要针对中国增强军事力量, 进行军事部署, 不排除中日关系继续恶化的可能, 关键在于日本人民和国际社会能否阻止日本政治右倾化泛滥

四、评析30年前日本政府《关于尖阁诸岛所有权问题的基本见解》(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固有领土论”的话语建构——从“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争端谈起[J]. 邵景楷. 日本学刊, 2021(03)
  • [2]前景理论视角下日本与邻国的领土争端问题研究(1991-2020)[D]. 陈姬文. 外交学院, 2021(11)
  • [3]日本智库与日本外交决策[D]. 张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4]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谈判中的谅解事项研究 ——以返还区域、军事基地、民航权益为例[D]. 崔修竹.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5]日本南海政策研究[D]. 张晓华. 云南大学, 2016(01)
  • [6]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美国因素分析[D]. 鲍林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7)
  • [7]多维视野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D]. 殷昭鲁. 南京大学, 2015(01)
  • [8]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明代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驳日本外务省《关于尖阁诸岛领有权问题的外务省基本见解》[J]. 安成日,李金波.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4(02)
  • [9]琉球群岛地缘关系的时空演变及其区域影响[D]. 刘绍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10]钓鱼岛之争的历史脉络与中日关系[J]. 刘江永. 东北亚论坛, 2014(03)

标签:;  ;  ;  ;  ;  

30年前日本政府“关于尖阁诸岛归属的基本观点”的评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