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在酒店业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酒店业的应用

一、电子计算机技术在饭店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子烨[1](2020)在《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文中提出自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文件以来,研学旅行在全国逐步得以推广,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等10个部门也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指导意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课程成为研学旅行的重中之重。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有独特的区域特征和丰富的研学资源,本文基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以研学旅行为途径对呼和浩特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应用。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行动研究法,主要研究适宜进行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路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后现代课程论、地理学理论,遴选出10个典型的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并结合对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资源的综合分析,开发呼和浩特市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为地理教师开发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提供了思路,也丰富了呼和浩特市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根据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开发要遵循安全性原则、研究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地理性原则;开发的基本程序是:资源收集调研→资源筛选分析→资源设计整合。第二,适宜开展初中地理研学旅行的乡土资源应具备典型性、安全性、交通便利性、可探究性的特点,遴选整合出6大类、109个乡土地理资源。第三,适宜开发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教学内容应具备与乡土地理的关联性、实践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包含12个研学主题。第四,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包含自然景观类、文化遗产类、科普场所类、农业景观类、工业景观类、公共交通类六大类资源。第五,课程资源应用方案由研学主题、研学目标、研学线路与时间安排、研学活动准备、研学活动方案、研学总结评价六个部分组成,基于此设计了4个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应用方案。

母东让[2](2020)在《《现代日本再生产结构分析》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20世纪50至8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期,日本在此期间采取种种措施加快其经济发展,成为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大国”。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同样日新月异,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稳步增长。但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目前的发展仍然是不平衡、不充分的,产业结构还需调整。《现代日本再生産构造分析》(《现代日本再生产结构分析》)一书用产业关联表等形式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解读,分析了日本的产业结构变革和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虽然中日两国的经济制度有所不同,但仍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笔者选取了本书第1章与第2章作为本次的翻译实践内容。该部分内容通过大量数据与图表阐述了现代日本的产业结构和再生产结构的原型以及“经济大国”日本的成长与停滞,通过对再生产结构的考察解读了日本的经济结构特性,基本概括了现代日本产业结构发展历程。同时该部分内容中含有大量外来语,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术语,有很多地方涉及到数字,且多使用长句、结构复杂的复句,整体来看翻译难度适中。本翻译实践报告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翻译实践简介、文本分析与译前准备、案例分析、结语。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为指导,两种方法交替使用,并运用直译、加注、拆译、分译、倒译等翻译技巧,选择合适的译文,试图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该文本专业性较强,涉及到经济学、统计学以及如农林水产业、重化工业等各具体产业领域,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对这些领域也都有了一些了解,对此类文本的翻译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会将此次经验应用于今后的翻译实践中,以期取得更大的提高。

刘方馨[3](2020)在《20世纪80年代社会文化思潮视角下的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20世纪80年代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作为前承“毛时代”革命叙事,后启90年代商品叙事的过渡阶段,80年代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同时也是各类社会文化思潮空前活跃、学术理论启蒙的时期,大量意识形态在此过程中博弈。而正是这种特殊的时代环境,造就了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由单一模式走向多元互渗的新阶段。基于此背景,本文研究聚焦80年代,在历史文献与实践案例构筑的语境下对该时期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内容及其转变特点进行梳理分析。有异于之前时期政治体制、方针政策对于园林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进入80年代之后,改革的思想成为主流,围绕国家的改革发展大思路,文化地位空前提高、民族主义回归、全民科技浪潮等共同构成了影响各学科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而社会文化思潮在这种变革、转型时期集中爆发,各类新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反映客观现实的要求和人们的生活需要。换言之,该时期诸多行业和学科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文化思潮产生和推进的。因此,从社会文化思潮视角解读风景园林学术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内容可谓契合时代特点。具体而言,选取80年代与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关联密切的典型社会文化思潮:“美学热”“文化热”“旅游热”“生态观”,结合当时学科较为瞩目4个领域: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理论研究、传统园林理论研究与现代实践、风景名胜区理论与实践、城市绿地建设理论与实践分别进行具体分析。首先,文章简要概述了上述社会文化思潮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如何影响风景园林相应领域进行具体阐释。其次,文章主体结构分为4大内容并行:1、对“美学热”影响下的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相关理论研究内容进行详细梳理与分析。其中包括“园林美”与“园林艺术”概念的厘清、传统园林艺术审美观念的认识、现代园林艺术创作理论体系构建、山水美学及景观美学的初步探索等内容的具体分析;2、对“文化热”浪潮的冲击下,学界掀起对于传统园林的复归与反思内容详细论述。其中理论层面,分别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对象3个维度对传统园林理论的研究及传统园林如何“古为今用”的思考进行全面考察。实践层面,选取松江方塔园、宾馆庭园、境外中国园、古园修复与重建4类典型园林营建现象为代表,结合实际案例具体分析传统园林的现代转译途径;3、对“旅游热”背景下,业内围绕的关于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主要论述。其中包括美国国家公园理论的引入、风景资源评价方法的探索、保护规划的特点、结构体系的产生及其在具体实践的运用、风景设计理念的特点等内容分别展开;4、对“生态观”引领下我国城市绿地分类的调整、城市绿地定额及计算方法的更新、绿地系统布局的优化及人工植物群落与多元绿化形式的探索等内容分别论述,以揭示“生态观”是如何影响到城市绿地各相关理论发展与实践建设。最后,综合上述视角,系统性地对8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下我国风景园林理论及实践呈现的变革特点作出凝练总结。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国家方针大政下,“现代化”成为引领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而对于科学的崇尚与弘扬也成为启迪风景园林学科“现代化”实现的主要途径。在学术理论方面,呈现出由“政治意志”主导转变为“科学话语”引领的新趋势。随着旧有思维模式的革新、现代学科的交叉融合,先进科学技术的引入等,使得之前已有的学术理论面临着科学解释,同时也衍生出诸多新的理论体系;在实践建设方面,呈现出由“中西之争”转向“古今之争”的新趋势。挣扎于摆脱“因袭的重担”仍是实践变革的主流,在面临西方设计思潮的冲击下,回归于本土民族文化的学习及对社会生活需要的重新审视是该时期实践的典型特点。总体而言,虽说该时期风景园林学术理论及实践内容在现今看来尚不成熟与完善,有着新旧杂陈的时代局限性,存在实践先行、理论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但其中不乏对于学科发展思考的真知灼见,摆脱之前照搬苏联的单一模式,并能够立足更为宽宏的全球视野,展现出多领域交融、自主性探索、科学性引领等诸多时代特征,取得了划时代意义的进步,是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

张家浩[4](2018)在《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建构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该体系以全国、天津市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案例对体系三个层级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系统和BIM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相关的分析应用进行实践性研究。本研究是在我国目前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机构和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总结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建构研究,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城市层级”和“遗产本体层级”。现阶段“国家层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筹全国各部门、机构、地区和学者成果,解读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全貌;“城市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标准化的“普查表”和相应的“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专项普查做好准备;“遗产本体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以及GIS、BIM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首先,依据“国家层级”对全国目前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采集,收集了我国1537项工业遗产,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普查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建立“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全国工业遗产的行政区、时空、行业、保护、再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然后,基于“城市层级”对天津市域范围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并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对天津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再利用潜力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再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管理系统”,并基于GIS技术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格局演变、价值评估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最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由于遗产领域BIM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笔者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然后基于BIM技术对轮机车间、甲坞和设备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模型建构进行案例研究;并基于Revit软件、Revit SDK和C++语言开发了“建筑遗产修缮管理软件”,将其应用于轮机车间修缮设计的残损信息管理中。

王明慧[5](2012)在《旅游技术设备的使用特性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技术设备的应用是提升旅游企业技术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了解旅游技术设备的使用特性及其影响机制,有助于旅游相关企业科学的设计、选择、使用和管理旅游技术设备,并有助于提升旅游企业的技术应用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旅游者在技术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满意度。本研究综合使用了文献分析、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法(SEM法)、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旅游技术设备的使用特性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在理论研究阶段,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旅游技术设备、技术设备的使用特性、使用效果、可接受程度、游客满意度等关键词进行了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初步界定了旅游技术设备的概念和内涵,总结归纳了旅游技术设备的功能和使用特性,继而针对旅游技术设备的使用现状提出了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证分析阶段,本研究主要围绕旅游技术设备使用特性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机理和旅游技术设备的游客使用差异等两个主题展开研究:第一,研究对旅游技术设备使用特性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旅游技术设备的实用性、易用性、安全性和人性化会对游客的使用效果和可接受程度产生显着性影响,其中人性化特征对两者的影响作用最大;使用效果和可接受程度会直接影响游客的满意度,其中使用效果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作用较大;实用性、易用性、安全性和人性化等使用特性对游客满意度存在间接影响,其中人性化对游客满意度的间接影响最大;从模型的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来看,满足需求情况、操作难易程度、人身安全状况、与旅游活动的协调情况、能否起帮助作用等是游客评价技术设备使用情况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研究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及旅游频率等角度,对旅游技术设备的游客使用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游客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及旅游频率等人口特征因素对旅游技术设备的使用特性、使用效果、可接受程度和满意度评价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17岁以下、45岁-64岁和65岁以上的游客,硕士或以上学历的游客,教师、自由职业及企业职员等职业的游客,月收入1999元以下和月收入10000-19999元的游客,旅游比较频繁的游客等,在各类别游客中属于特殊的游客群体。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六点建议:①旅游技术设备开发商应重点关注设备使用特性的设计与开发;②旅游企业应改善服务模式以提高技术设备的服务质量和使用效果;③旅游企业应拓宽营销渠道以提高游客对技术设备的接受度和满意度;④旅游企业应加强对技术设备的维护和保养;⑤目标市场较为明确且单一的旅游企业应重点开发针对性强的技术设备;⑥服务对象较为广泛的旅游企业应力求提供不同层次和标准的技术设备。本文完成的主要创新点包括:①构建了旅游技术设备使用特性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模型,并根据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初步明确了两者间的影响机理。②系统总结和归纳了旅游技术设备的功能和使用特性的基本结构,并据此开发出了旅游技术设备使用特性的观测量表;③首次从旅游技术设备使用特性角度来研究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归属。

肖建勇[6](2012)在《饭店产业融合的机理、路径与风险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以生产者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正逐渐让位于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济体系,一个不断解构与重构、相互融合又有分化的时代已经来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饭店业通过垂直解体和横向扩张,并由分工深化、技术进步、消费需求升级和制度变迁等因素共同驱动走向跨界融合。本文以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演化分析为视角,综合运用抽象理论演绎、定量数学模型、历史归纳方法和案例研究等手段,对饭店产业融合形成的前提条件、动力机制、形成过程、影响结果、路径选择和风险治理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产业融合是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由技术和需求等因素所驱动,经过模块化的纵向分解与跨产业横向整合,使传统纵向产业结构在不断加强横向联系的同时,形成具有新产业属性、新业态的复杂性产业网络系统的自组织过程。社会分工和产业融合是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共同推动着产业系统的演化升级,一方面实现了分工所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满足了融合所带来的消费需求升级,整个产业也在动态网络系统中功能日趋完善、结构日趋复杂;②综合型复杂性的产业特征决定了饭店业的普遍融合现象。饭店业除与房地产业融合形成“地产+饭店”的商业模式之外,还普遍地与商务服务业、会展会议业、休闲娱乐业和旅游业内部的诸多生产要素或子行业融合,共同构筑起一个复杂性产业网络。同时,由于外生驱动远大于内生驱动、核心竞争力和自身盈利能力不足等因素造成了饭店业在融合中的被动角色;③饭店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是系统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和不同要素间存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因此,只有保持产业系统的开放性、推动系统远离平衡态、打破现有产业系统的线性关系、促进产业系统不同主体间产生非线性相互作用才能够为饭店产业融合创造条件,才能够形成具有新产业属性、新业态的复杂性产业网络;④分工深化、技术进步、消费需求升级和制度变迁是推动饭店产业融合形成的四大动因;⑤饭店产业融合的形成过程可归纳为两个阶段、三种形态:“两个阶段”即封闭性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条的模块化分解和开放性横向产业系统的模块化整合;“三种形态”即封闭性垂直一体化产业系统(原始形态)、开放性横向产业系统(分解形态)和动态网络化产业系统(融合形态);⑥饭店产业融合不但带来了新产业属性、新业态、新价值模块和复杂性产业网络,同时还引起了饭店产业边界的扩大、无边界企业的形成、合作垄断范式的确立和企业生存法则的改变。企业正在从原来的“纯粹竞争”、“竞争合作”进一步走向“相融共生”,并在复杂性产业网络组织中共同演进;⑦我国饭店产业融合的路径主要有如下三条:即在投资研发阶段与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制造业融合,形成酒店投资、酒店地产和酒店设计等衍生业态;在管理运营阶段,重点与信息技术融合,形成各类互联网分销业态和专业化预订系统;在市场开拓阶段,与后向关联度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形成各类综合体等复合型业态,如旅游综合体、商业综合体和会展综合体等等;⑧我国饭店业正在日益分化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饭店和以消费性服务为主的饭店,而与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和会展会议业等现代服务业的相互融合将是未来饭店业市场融合的重要方向;⑨饭店产业融合中的风险起源于复杂性产业网络系统的日趋庞大和产业资产之间的相互通用,这使平台企业应该更加关注协调控制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和网络整体竞争能力,完善产业融合中的风险治理机制。本文对于饭店产业融合机理、路径与风险的研究,将在进一步丰富产业融合理论的同时,也为我国饭店业的集团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杨涛[7](2012)在《建筑形态演进的科技动因》文中研究说明建筑是时代的载体,具有民族性,中国人不是西方人,中国人的建筑不该、更不可能西方化。民族的本性与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社会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要借助中国现代建筑得以体现:借助中国传统可以,但必须现代化;借助西方建筑也可行,但必须中国化。当代中国建筑缺失的是近现代以来一直没有探索到的,可以指引中国建筑在正确发展方向上前进的“新风格”。借鉴西方建筑的成功经验以解决中国建筑健康发展的问题,是本文写作的根本动机,探寻建筑形态演进的真正动因是本文写作的目标。建筑形态演进追随科学技术进步的规律是建筑风格追随时代的理论、实践印证,这值得我们反思150年中国近现代建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片面重视形式问题,这一状况导致我们难以很好地做到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难以统筹兼顾的把握建筑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在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建筑技术的发展与建筑形态的演进关系密切。本文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干,以建筑技术、建筑形态为枝叶,构筑了一幅建筑形态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不断演进的美妙画卷。古代科技处于手工业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人们的需求相对稳定,因而科技发展缓慢,建筑技术革新力度不大,建筑形态相对稳定。近代科学依靠科学实验来检验和发展科学理论,科学与技术逐步走向密切结合实现了两次技术革命。西方近代建筑借助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应用,最终成功地完成了对砖石结构体系的古典建筑的革命。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依靠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一大批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趋势,使西方建筑迅速摆脱了旧技术的限制,探索着更新的材料和结构,特别是钢和钢筋混凝土的广泛采用,促使在建筑形式上开始摒弃了古典建筑的“永恒”范例,掀起了创新运动——现代建筑完成了对近代建筑的批判,并使建筑形态得以升华。当代,计算机参数化技术帮助建筑师设计和控制更高级、更复杂的几何形体。计算机已不再是简单的绘图工具,而是从最初的直觉行为转成由系统理论指导的理性应用,带给建筑更多形式上的可能性。借助计算机技术,当代建筑实现了形态由量变到质变的“大爆发”。几千年的建筑实践表明,传统中国虽没有出现类似西方的完备的建筑学科与建筑体系,却不能否认中国传统建筑具有自己独到的建筑定位,即以实用为主旨的中国传统建筑“器物论”。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由于科学精神的缺失,在西方Architecture的冲击下,中国建筑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力,盲目地接受西方Architecture的理念并把它当成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中国建筑发展应回归以人为本,风格当随时代。研究发现,西方建筑的发展演进中隐含着一条科学技术进步影响、制约建筑形态的内在规律,其建筑形态的演进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而然发生的。反观中国近现代以来建筑形态的发展,却主要走在模仿与追随的道路上,“固化”了中国建筑的风格。“风格”是果,不是因。中国现代建筑的“新风格”的真正来源是我们对当代中国人的建筑要求与中国当代状况的全面的、正确的研究与把握——既要做到以现代中国人为本,又要做到风格追随时代要求。

李代萍[8](2011)在《应用作业成本法提高我国酒店管理水平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酒店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加入WTO,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普遍提高,消费者心理的日趋成熟,消费者需求呈现出更多的差异性,这些新的环境给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机遇,但更多的是新的挑战。如何认清形势,把握方向,这对于中国酒店业的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行业内部来看,由于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国外知名品牌酒店已打入中国市场,这种情况更加催化了酒店业内的竞争。现代酒店业要想更好的生存下去,必须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从企业内部挖掘潜力。因此酒店企业管理者更需要清楚的了解成本结构和各项成本的动因,了解为这些消费者提供所需特定产品需花费的成本。准确可靠的成本信息对于我国酒店业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从酒店企业自身的成本结构来看,人工成本的减少使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小,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有较快的上升。如果继续使用所占比例降低的人工工时等分配标准来分配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的间接费用,肯定会导致成本信息的扭曲。在这种情况下,要求酒店业管理者改变传统的成本核算体系,把成本核算的重点从直接人工转移到制造费用的合理分配上,以便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和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但是国内几乎所有的酒店仍然使用的是传统的成本核算体系,这种成本体系显然已不能为管理者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对传统成本体系的变革已经势在必行。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在传统成本法下成本信息失真和成本管理失效的情况下提出来的。作业成本法的基本观念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在核算成本过程中,它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把着眼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和后果上,以成本动因为媒介,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成本(制造费用等)在资源动因的驱动下先分配到相关作业,然后再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最终的成本对象。这种全新的成本分配方法不仅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以帮助管理者作出更可靠的决策,而且酒店经营者可以通过作业分析、动因分析等找出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使我国酒店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一般来说来,企业在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的时候,就可以考虑运用作业成本法来核算成本:一是具有高额的间接成本。二是产品多样化程度高。三是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作支撑,会计电算化程度较高。四是有企业内部全体人员的支持,并有优秀的会计队伍。经分析,国内酒店业完全具有上述四个特点,因此在我国酒店业中引入作业成本体系的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第一,酒店业中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小,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高,而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另外,酒店业中除了人工成本、折旧费、能源水耗等间接成本较高外,固定成本在酒店行业总成本重所占的比例也比较高。为了科学合理地计算和分配这些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间接费用,客观上需要引入新的成本核算体系和经营决策方法。作业成本管理是酒店行业值得借鉴和研究的先进管理方法。第二,现代酒店业的产品种类繁多,是由多个部门组成的总体。酒店产品多样化,表现为酒店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丰富,酒店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传统的酒店产品只有住房、餐饮、娱乐这三项功能,还有就是购物。现代酒店正努力使自己的产品多样化,酒店产品多元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提供的产品品种也越来越丰富,产品的细分化也更加明显。为了满足新的市场需求,有时酒店的产品和服务也会向社会开放。第三,信息化己成为国内酒店行业普遍关注的话题,从目前酒店的硬件设施来看,几乎所有客房里配有宽带,连电脑也已进入客房,可见大部分酒店的网络设施已有较高的水平,电脑在酒店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普及。新技术平台、新的技术特点在不断涌现,适合国内特点的信息系统正在融入到酒店业中,酒店管理系统已进入了信息化发展的快速时期。酒店企业不断深人的信息、化进程,对于解决困扰作业成本法实施的技术难题提供了可能性。第四,现代酒店业中的财会人员在思想上已经能够接受作业成本法,并且在参与社会竞争中,每年都要参加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不断加强对业务素质和先进管理思想的学习,对相关核算和管理手段的技术培训,这也是酒点成功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关键因素。由于酒店业中存在的以上特征,在酒店业中成功的引入作业成本体系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在对我国酒店业中作业成本体系的设计时,本文采取了7个步骤。首先选择成本对象,对于旅游酒店业来说,成本对象是进行酒店成本计量和分配的项目。酒店各个部门中,唯一与制造业生产过程相似的部门是厨房服务中心,它的生产流程与制造业具有相似的特征。厨房服务中心的各项作业都是围绕生产菜品而展开的,而餐饮部门主要负责售出这些菜品。因此,整个餐饮部门(包括厨房服务中心)可以选择菜品作为成本对象。在客房部门,服务产品最终是面向客户的,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而提供的,而每一位顾客需求的满足也恰好是酒店的营利所在,根据会计核算中的配比原则和酒店目前的业务情况看来,选择客户为成本对象是比较合适。其次是作业的认定和划分,随着酒店产品多样化的发展,服务于最终产品的作业非常多,为了方便找出酒店业中的每一种作业,我们从各个部门来分析。在客房部各作业分析后可知,客房部的作业库可划分为预定、确认预定、安排入住、整理客房、退房服务。餐饮部的作业可划分为摆台、迎接客人、点菜、烹制、结账、清理。第三,划分资源项目库。资源项目库是按照某种标准将酒店企业所有的资源进行归类划分,酒店的成本最终体现为对这些资源的耗费,根据酒店业的经营特点和对整个酒店的考察,在经营中涉及到得资源数量种类繁多。为了简化,这里主要选取的资源如下:直接材料、低值易耗品、人工成本、折旧费、能源和水资源费用。第四,资源动因的确认。经分析直接材料和低值易耗品可直接归入最终产品,不必计入作业成本,无需确认资源动因。人工成本以人工工时为动因,折旧费以面积为动因,能源和水资源费以工时为动因。第五,将资源追溯到作业。根据资源动因数和动因分配率计算追溯。第六,作业动因的确认。预定动因为次数,确认预定和退房动因为工时,整理房间动因为房间数,摆台动因为桌数,迎客、点菜、清理动因为工时,烹制动因为菜品数。第七,作业成本追溯到最终产品,根据资源动因数和动因分配率计算。作业成本体系应用后,我们就可以进行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提供的信息,可以用来对盈利情况进行分析,准确的成本信息会提供给管理者真实的产品盈利情况,使决策者清楚的知道哪些产品会给酒店带来盈利,盈利的空间有多大等。也可用于生产作业管理,通过对作业的分析,降低非增值作业的消耗,精简增值作业,达到在所有环节上尽可能的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成本,以促进酒店生产经营的整个作业链的优化。作业成本法在中国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还不是很成熟。虽然近十年来,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遗憾的是作业成本法到今天为止还仍然处于宣传阶段,并且对其应用仍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在我国酒店业中的应用研究几乎空白。本文的贡献在于给酒店业管理人士在经营管理的理念上带来一些新的启发,帮助我国酒店业管理者正确运用作业成本计算法和作业成本管理的理论,启迪广大酒店业管理会计人员在成本管理实践中逐步推广和应用这一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以此提高管理效率和提高成本控制水平,为促进酒店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尽一点微薄之力。

苏建东[9](2008)在《经历变迁 创造历史——零售流通业信息化改革开放30年回顾》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零售业大发展的30年。从以夫妻店、个体店为主,国有商场凤毛麟角,到今天外资、合资、国有、民营多种成分并存,最主要的是零售业的经营业态和经营模式发生了本质的变革和提升,零售业正在成为时尚生活方式的一种代言,成为体现国民经济与国民生活品质的一个窗口。当然,我们这里说的零售业的变革也包括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在内。零售业的提升不仅带给千家万户生活品质的提升,同时也造就了一批现代的营业额达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大型连锁和零售企业。推进零售业进行现代化组织与管理方式变革离不开IT系统、IT的支持和辅助。无论是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三大现代零售发展要素,还是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管理,数据分析与决策、购物篮管理等现代零售经理管理理念与方式,都少不了IT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李文芳[10](2008)在《技术因素对饭店发展路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和发展,技术的应用尤其是新技术的引进为饭店的发展提供了导向性的作用,由此而引发了人们对饭店技术的研究。饭店技术是一个复杂综合性的概念。更多的学者将饭店技术放在信息技术这一焦点上进行研究,我国饭店产业的发展不论在信息技术还是在综合技术上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要想在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并走出国门参与国际饭店市场竞争,我国饭店业就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本文的目的是力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提升中国饭店经营管理竞争力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和见解,以期能有益于完善产业技术理论、推动中国饭店产业技术发展。本文基于对技术本质的探讨,运用技术过程论及产业融合理论,分析技术与现代饭店发展的关系,提出现代饭店技术构成要素,结合技术理论和不同时期现代饭店技术发展特性及其对饭店发展的影响,最终分析饭店技术的选择路径。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导论,讨论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说明、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主要是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及围绕本文关键词做的相关文献综述;第三章是结合前一章的基础理论研究讨论饭店技术的内涵、饭店技术的特性及其构成;第四章是对饭店技术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的分界点是四次技术革命,然后提出饭店技术的路径选择;第五章结合前面的理论框架,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全国首家公务型酒店——广州大厦为例,对其技术运用进行实例研究。本文关键点在于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运用技术过程论,产业融合理论,探讨饭店各项技术因素并对之进行分析,突出强调信息技术对饭店技术变革的重要性。以点明饭店技术今后的路径发展方向。主要不足是数据的采集及分析能力较弱,定量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饭店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计算机技术在饭店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研究技术路线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研学旅行
        2.地理研学旅行
        3.地理课程资源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3.后现代课程论
        4.地理学理论
二、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说明
    (二)案例具体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三、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
    (一)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原则
        1.安全性原则
        2.研究性原则
        3.典型性原则
        4.整合性原则
        5.地理性原则
    (二)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程序
        1.资源收集调研
        2.资源筛选分析
        3.资源设计整合
    (三)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依据
        1.师生的实际情况
        2.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资源
        3.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4.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5.初中地理教材
    (四)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
四、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应用
    (一)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应用方案
    (二)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实施
    (三)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实施启示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地理研学旅行相关文献资源目录
附录2 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
附录3 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资源
附录4 初中地理研学旅行主题目录
附录5 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应用方案设计
附录6 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之《研学手册》
致谢

(2)《现代日本再生产结构分析》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2.1 内容简介
    2.2 翻译理论指导
第3章 文本分析与译前准备
    3.1 文本内容分析
    3.2 文本类型分析
    3.3 文本语言特点分析
    3.4 译前准备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词汇的翻译
        4.1.1 外来语词汇
        4.1.2 汉字词汇
    4.2 数字的翻译
        4.2.1 表示时间、年代数字的翻译
        4.2.2 在数据统计、比较中数字的翻译
    4.3 长句的翻译
        4.3.1 定语修饰节较长的长句
        4.3.2 含有并列关系的长句
        4.3.3 含有因果关系的长句
        4.3.4 含有转折关系的长句
第5章 结语
    5.1 翻译实践总结
    5.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附录2 术语表
附录3 致谢

(3)20世纪80年代社会文化思潮视角下的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及资料来源
    1.3 研究意义
    1.4 已有研究及评述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社会文化思潮视角下的20世纪80年代风景园林
    2.1 “美学热”的发展及园林美学与艺术研究热潮
    2.2 “文化热”的兴起及传统园林重新探讨的动因
    2.3 “旅游热”的产生及风景名胜区事业的起步
    2.4 “生态观”的确立及城市绿地建设思路的转型
3 美学与艺术的求索:“美学热”浪潮下的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理论研究
    3.1 园林美与园林艺术内涵的阐释
    3.2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审美观念的认识
    3.3 现代园林艺术创作理论体系的建构
    3.4 山水美学与景观美学的初步探索
    3.5 小结
4 传统的复归与反思:“文化热”兴起下的传统园林理论研究与现代实践
    4.1 传统园林理论及方法研究的拓新
    4.2 现代公园中的传统转译:以松江方塔园为例
    4.3 宾馆庭园中的园林传统与现代建筑理念的交织
    4.4 境外“中国园”中的传统园林文化输出与再现
    4.5 遗产保护视野下古园修复与重建中的物质及精神传承
    4.6 小结
5 保护与开发的博弈:“旅游热”背景下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与实践
    5.1 美国国家公园理论的引入
    5.2 风景资源评价方法的阶段性求索
    5.3 分级保护思想与结构体系的建立
    5.4 融人工于自然,融文脉于场所:风景设计理念求新
    5.5 小结
6 整体与系统的理念:“生态观”引领下的城市绿地建设理论与实践
    6.1 城市绿地分类的调整
    6.2 城市绿地定额及计算方法的更新
    6.3 生态平衡主导下绿地系统布局优化
    6.4 人工植物群落及立体绿化形式探索
    6.5 小结
7 结论与不足
    7.1 论文创新点
    7.2 研究结论:改革开放浪潮下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转型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附录1 风景园林专家口述史访谈录
附录2 20世纪80年代风景园林大事记表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4)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情况仍未可知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
        1.1.3 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
    1.2 研究对象
        1.2.1 中国工业遗产
        1.2.2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1.3.1 国外综述
        1.3.2 国内综述
        1.3.3 既往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1.4 研究问题及解决途径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及未尽事宜
        1.7.1 研究创新之处
        1.7.2 研究未尽事宜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2.1 体系结构总述
        2.1.1 体系建立依据
        2.1.2 体系的总体结构
        2.1.3 体系应用技术介绍
        2.1.4 对我国未来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讨论
    2.2 国家层级标准研究
        2.2.1 信息采集标准
        2.2.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3 城市层级标准研究
        2.3.1 信息采集标准
        2.3.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 遗产本体层级标准研究
        2.4.1 信息采集标准
        2.4.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3 信息模型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全国工业遗产为例
    3.1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的实施
        3.1.1 信息采集标准
        3.1.2 信息采集的实施及成果
    3.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2.1 全国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
        3.2.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3 基于GIS的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研究
        3.3.1 全国工业遗产总体情况分析研究
        3.3.2 我国行政区层面的工业遗产分布研究
        3.3.3 基于我国工业发展史的时空分布研究
        3.3.4 基于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为例
    4.1 天津市工业遗产普查的实施
    4.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4.2.1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GIS数据库建构
        4.2.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文件数据库建构
        4.2.3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
    4.3 基于GIS的天津工业遗产分析及廊道规划研究
        4.3.1 天津工业遗产总体分析研究
        4.3.2 天津工业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产本体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
    5.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采集的实施
        5.1.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简介
        5.1.2 信息采集的实施
    5.2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5.2.1 GIS数据库框架建构
        5.2.2 文件数据库的建构
        5.2.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
    5.3 GIS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5.3.1 基于时态GIS的大沽船坞历史沿革探究
        5.3.2 基于GIS技术的价值评估研究
        5.3.3 GIS技术指导下的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遗产本体层级BIM信息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为例
    6.1 工业遗产领域BIM技术工作流程研究
    6.2 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6.3 BIM信息模型建构研究
        6.3.1 轮机车间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2 甲坞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3 BIM在工业设备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6.4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6.4.1 Revit自带功能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弊端
        6.4.2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6.4.3 轮机车间残损信息管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本研究内容总结
    7.2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本人学术成果
鸣谢
附录A 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笔者编制,截至2018年6月1 日)
附录B 国内外工业(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
    附录B-1《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材料
    附录B-2 英国IRIS调查表
    附录B-3 美国HABS调查表
    附录B-4 美国HAER调查表
    附录B-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附录B-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附录B-7 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8 上海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9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0 济南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1 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C 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笔者编制)
    附录C-1《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2018 年试行版)》
    附录C-2 普查表填写规范
        (1)封面
        (2)基本信息
        (3)生产工业流程
        (4)重要建构筑物遗产
        (5)重要设备遗产
        (6)测绘图
        (7)照片
        (8)参考文献和其他信息
    附录C-3 中国工业遗产编号索引
    附录C-4 《中国工业遗产行业名称及代码表(2018 版)》
附录D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信息采集表(笔者编制)
    附录D-1 《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调查表》
    附录D-2 《工业建构筑物残损信息调查表》
    附录D-3 《工业遗产设备信息调查表》
    附录D-4 《三维激光扫描站位记录表》
    附录D-5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文献资料登记表》
    附录D-6 《生产工艺流程登记表》
附录E 工业遗产相关行业类型列表翻译及整理
    附录E-1 英国IRIS工业遗产普查表附录I工业行业类型
    附录E-2 1936 年中华民国《实业部月刊》工业分类[105]
    附录E-3 1982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
    附录E-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3-1984》
附录F 各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框架标准(笔者编制)
    附录F-1 国家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2 城市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3 遗产本体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4 遗产本体层级文件数据库框架
附录G 工业遗产BIM信息模型标准化族库(笔者编制)
附录H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成果展示(笔者参与)
附录J 轮机车间主要残存信息汇总(笔者编制)

(5)旅游技术设备的使用特性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及研究路线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国外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旅游技术
        2.2.2 旅游技术设备
        2.2.3 技术设备的使用特性
        2.2.4 使用效果
        2.2.5 可接受程度
        2.2.6 满意度
    2.3 综述结论
第3章 旅游技术设备使用管理的理论研究
    3.1 旅游技术设备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
    3.2 旅游技术设备的功能
    3.3 旅游技术设备的使用现状分析
    3.4 旅游技术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4章 旅游技术设备的使用特性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4.1 研究模型的构建
        4.1.1 研究模型的初步构建
        4.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4.2 研究变量的理论考察与观测变量设置
    4.3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1 研究设计
        4.3.2 研究分析方法
    4.4 实证分析及分析结果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4.4.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旅游技术设备使用特性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4.5 结论及建议
        4.5.1 研究结论
        4.5.2 研究建议
第5章 基于人口统计因素比较的旅游技术设备使用特征研究
    5.1 基于“性别”差异的比较分析
    5.2 基于“年龄”差异的比较分析
    5.3 基于“受教育程度”差异的比较分析
    5.4 基于“职业”差异的比较分析
    5.5 基于“月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
    5.6 基于“游客旅游频率”差异的比较分析
    5.7 结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旅游者对旅游技术设备认知状况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6)饭店产业融合的机理、路径与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对象界定
    1.4 研究方法
        1.4.1 方法论
        1.4.2 具体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5.1 结构安排
        1.5.2 技术线路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产业融合研究的文献综述
        2.1.1 产业融合的概念
        2.1.2 产业融合的类型
        2.1.3 产业融合的动因
        2.1.4 产业融合的形成过程
        2.1.5 产业融合的影响与效应
        2.1.6 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企业战略反应
    2.2 产业融合研究的一个简单评论:误区澄清与演化机理
        2.2.1 产业融合研究的几个误区
        2.2.2 产业融合作用下的产业系统演化机理
    2.3 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文献述评
        2.3.1 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
        2.3.2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
        2.3.3 旅游产业融合的类型
        2.3.4 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与模式
        2.3.5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成过程
        2.3.6 旅游产业融合的影响和效应
        2.3.7 旅游产业融合的其它相关研究
第3章 饭店产业融合的机理分析
    3.1 饭店业的发展现状及其产业特征
        3.1.1 饭店业的发展现状
        3.1.2 饭店业的产业特征
    3.2 饭店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和动因
        3.2.1 饭店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
        3.2.2 饭店产业融合的动因
    3.3 模块化作用下的饭店产业融合形成过程
        3.3.1 模块化与产业融合的耦合
        3.3.2 模块化作用下的饭店产业融合形成过程
        3.3.3 饭店产业融合的影响与结果
第4章 饭店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4.1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饭店产业融合路径分析
        4.1.1 投入产出模型的数据来源与理论分析
        4.1.2 饭店业的产业特征、经济效益与产业关联
        4.1.3 饭店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4.2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视角的饭店业市场融合路径分析
        4.2.1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及其特征
        4.2.2 饭店业市场融合的两种基本路径
        4.2.3 饭店业市场融合的历史回顾和未来选择
第5章 饭店产业融合的风险治理
    5.1 饭店产业融合的风险起因
        5.1.1 系统复杂性
        5.1.2 资产通用性
    5.2 饭店产业融合的风险类别及其治理机制
        5.2.1 饭店产业融合的风险类别
        5.2.2 饭店产业融合的治理机制
    5.3 饭店产业融合中的风险管控——以万达集团为例
        5.3.1 万达集团发展简介
        5.3.2 万达集团的风险管控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建筑形态演进的科技动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已有研究回顾
    1.3 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其他相关问题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解读
    2.1 建筑的涵义与理解
    2.2 建筑形态
    2.3 演进的概念与理解
    2.4 科学与技术
        2.4.1 科学的概念
        2.4.2 技术的概念
        2.4.3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2.4.4 科学技术与建筑的关系
    2.5 建筑技术
        2.5.1 建筑材料
        2.5.2 建筑结构
        2.5.3 建筑设备
    2.6 小结
第三章 古代科技与建筑形态相对稳定的状况
    3.1 古代埃及的科技与建筑形态
    3.2 古代两河流域的科技与建筑形态
    3.3 古代希腊
    3.4 古代罗马
    3.5 中世纪欧洲
    3.6 小结
第四章 近代科技发展引起的古典建筑形态的革命
    4.1 近代科学技术
        4.1.1 近代科学的发展
        4.1.2 近代技术革命
    4.2 近代工程师的贡献和结构科学的发展
        4.2.1 工业革命之前建筑结构概况
        4.2.2 工业革命之后结构科学的发展
        4.2.3 结构计算理论的发展
    4.3 近代西方建筑技术与建筑形态的发展
        4.3.1 近代前期西方建筑技术与建筑形态的发展
        4.3.2 近代中期西方建筑技术与建筑形态
        4.3.3 近代后期西方建筑技术与建筑形态
    4.4 小结
第五章 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对近代建筑形态的批判
    5.1 现代科学技术
        5.1.1 数学
        5.1.2 物理学
        5.1.3 化学
        5.1.4 生物学
        5.1.5 天文学
        5.1.6 地学
        5.1.7 系统科学
    5.2 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
        5.2.1 现代前期(1871-1918)建筑技术的发展
        5.2.2 现代中期(1918-1945)建筑技术的发展
        5.2.3 现代后期(1945 年以后)建筑技术的发展
    5.3 现代建筑形态对近代建筑形态的批判
        5.3.1 现代前期对新建筑的探索
        5.3.2 现代中期建筑形态的发展
        5.3.3 现代后期建筑形态的发展
    5.4 现代主义之后的非理性建筑形态
    5.5 小结
第六章 当代科学技术引起建筑形态“大爆发”
    6.1 当代科学技术
        6.1.1 信息技术
        6.1.2 生物技术
        6.1.3 新材料技术
        6.1.4 新能源技术
        6.1.5 空间技术
        6.1.6 光电子技术与激光技术
        6.1.7 传统产业技术的新进展
        6.1.8 海洋资源及海洋技术
    6.2 当代建筑技术与建筑形态
        6.2.1 计算机技术与建筑形态
        6.2.2 参数化设计
        6.2.3 数字建构
        6.2.4 非线性与复杂性建筑形态
    6.3 未来建筑形态发展趋势
        6.3.1 追随绿色的建筑形态
        6.3.2 追随生态的建筑形态
        6.3.3 智能建筑
        6.3.4 未来建筑可能性猜想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建筑科技发展与形态演变
    7.1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与建筑形态演变
        7.1.1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7.1.2 建筑技术与建筑形态
    7.2 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与建筑形态演变
        7.2.1 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
        7.2.2 近代中国建筑技术与建筑形态
    7.3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与建筑形态演变
        7.3.1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7.3.2 现代中国的建筑技术与建筑形态
        7.3.3 用科学精神梳理中国当代建筑的乱象
    7.4 日本的经验借鉴
        7.4.1 从模仿到创新
        7.4.2 西方Architecture的日本化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语:对中国建筑问题的思考
    8.1 中国建筑与Architecture的差异
    8.2 中国当代建筑问题的文化解读
    8.3 风格的来源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说明
致谢

(8)应用作业成本法提高我国酒店管理水平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支撑意义
        1.2.2 实践指导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1 哲学方法论
        1.4.2 一般方法
        1.4.3 具体技术方法
2. 我国酒店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2.1 酒店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重要性
        2.1.1 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
        2.1.2 有助于控制成本
        2.1.3 提供决策支持
        2.1.4 促进价值链重构
    2.2 酒店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
        2.2.1 酒店业中间接费用高
        2.2.2 酒店业产品多样化程度高
        2.2.3 酒店业信息化进程加快
        2.2.4 酒店财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3. 我国酒店业成本核算体系的现状和不足
    3.1 成本核算体系的现状
        3.1.1 成本核算流程的现状
        3.1.2 制造费用的分配现状
    3.2 成本核算体系的不足
        3.2.1 成本核算不准确
        3.2.2 成本信息与决策相关性差
4. 我国酒店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措施
    4.1 作业成本体系设计
        4.1.1 成本对象的选择
        4.1.2 作业的认定
        4.1.3 划分资源项目库
        4.1.4 资源动因的确认
        4.1.5 将资源追溯到作业
        4.1.6 作业动因的选择
        4.1.7 将作业成本追溯到成本对象
    4.2 产品和服务盈利分析
    4.3 生产作业管理
    4.4 各部门的配合
    4.5 信息技术的支撑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10)技术因素对饭店发展路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说明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说明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章的思路和基本框架
        1.3.1 文章的思路
        1.3.2 文章的基本框架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比较
        2.1.1 行业
        2.1.2 企业
        2.1.3 产业
    2.2 饭店产业特性
    2.3 产业融合理论
        2.3.1 产业融合的基础——技术创新
        2.3.2 产业融合
    2.4 技术选择理论
第三章 饭店技术
    3.1 饭店技术的内涵
        3.1.1 技术的概念
        3.1.2 饭店技术内涵
    3.2 饭店技术的特性
    3.3 饭店技术的构成
第四章 饭店技术发展对饭店产业的影响
    4.1 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
        4.1.1 影响基础技术发展的因素
        4.1.2 饭店基础技术的特点
        4.1.3 相关软技术——以经验为主的管理
    4.2 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
        4.2.1 饭店基础技术的特点
        4.2.2 相关软技术——管理创新与营销技术
    4.3 第三次技术革命时期
        4.3.1 饭店基础技术的特点
        4.3.2 相关软技术——管理技术、广告技术
    4.4 第四次技术革命时期
        4.4.1 饭店基础技术的特点
        4.4.2 相关软技术
    4.5 饭店技术路径选择
        4.5.1 走技术创新之路
        4.5.2 走产业融合之路
第五章 实证分析——以广州大厦为分析对象
    5.1 广州大厦技术选择背景
        5.1.1 中国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三次浪潮
        5.1.2 酒店实施管理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
    5.2 广州大厦技术选择路径
        5.2.1 广州大厦技术创新
        5.2.2 技术创新中的风险
    5.3 创新中的风险规避
        5.3.1 如何规避技术创新中的风险
        5.3.2 产业融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电子计算机技术在饭店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和浩特市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D]. 周子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现代日本再生产结构分析》翻译实践报告[D]. 母东让.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3]20世纪80年代社会文化思潮视角下的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研究[D]. 刘方馨.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4]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D]. 张家浩. 天津大学, 2018(06)
  • [5]旅游技术设备的使用特性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 王明慧. 华侨大学, 2012(06)
  • [6]饭店产业融合的机理、路径与风险研究[D]. 肖建勇. 华侨大学, 2012(06)
  • [7]建筑形态演进的科技动因[D]. 杨涛. 天津大学, 2012(07)
  • [8]应用作业成本法提高我国酒店管理水平的思考[D]. 李代萍.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4)
  • [9]经历变迁 创造历史——零售流通业信息化改革开放30年回顾[J]. 苏建东. 信息与电脑, 2008(12)
  • [10]技术因素对饭店发展路径的影响研究[D]. 李文芳. 厦门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计算机技术在酒店业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