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信用贷款分析

学生信用贷款分析

一、学生信用贷款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柴菲[1](2021)在《高校校园网贷的法律监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2007年6月,中国第一家网货平台拍拍贷宣布成立。此后,各种形式的网络贷款平台迅速增加,网络贷款以其快捷便利的优势迅速被大众接受。大学生不仅思维敏捷、充满活力,还拥有新思想和接受能力强的特质,他们与上一代人相比具有不同的消费观,因此网络贷款能迅速被在校大学生接受。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的互联网贷款业务(俗称“校园网贷”)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启了惊人的生长之路。不可否认,校园网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燃眉之急,但是,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学生陷入校园网贷恶性事件比比皆是,甚至导致了学生自杀、卖淫、罹患精神疾病等人间惨剧。这些悲惨事件触痛了人们的眼球,也把校园网贷推到了风口浪尖。中国银保监会不断出台文件治理校园网贷行业,在监管校园网货机构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就。但不良校园网贷为生存,逐渐演变成校园“培训贷”、校园“套路贷”等形式,非网贷机构微信或者QQ成为私人开展校园贷款业务的工具,借机变的更加隐蔽和难以发现。治理校园网贷带来的种种乱象,不能采用绝对禁止“一刀切”的简单粗暴方式,应辩证地看待事物正反两面,对于校园网贷正面价值给予肯定评价,反面危害要采取多种监管措施去规避。

陈光耀[2](2020)在《大学生消费贷款产品设计 ——基于商业银行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近年,多元化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满足了大学生对金融产品的各种选择,这在解决他们消费需求的同时滋生了许多违法违规问题。对此,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鼓励商业银行陆续在各地试点推出大学生贷款业务,这为商业银行打开大学生市场提供了新的机会。本文旨在结合大学生金融产品所面临的问题,以商业银行的角度为大学生设计一款消费贷款产品。同时借助该类产品的推行,更好地让大学生重视及培养正确的金融、消费意识。全文依照金融产品设计的要求进行展开,首先从研究的背景、意义出发,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根据理论知识以及国内外产品的经验,给出具体的产品设计方案,接着进行产品的可行性分析,并给出了推广策略。本文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比较分析法、调查问卷法等,其中调查问卷法主要以回收的1007份问卷数据为基础,分析大学生对信贷产品的使用意愿,并根据实际调查结果确定产品设计思路,其中调查内容主要包含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支付能力、对借贷产品以及未来新推出产品的相关问题等。本文主要贡献在于,在结合以往学者研究和实际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大学生消费贷款产品,其中:(1)提供了三种可供选择的担保方式;(2)引入学校作为产品主要参与机构;(3)根据担保方式与消费模式的不同,设定了四种产品使用流程;(4)结合大学生的现金流特点,设定了新的还款方式。

杨广锐[3](2020)在《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推进实现教育公平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与发达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体系和实践经验相比,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践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借款学生违约现象和风险管理始终是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这个基础理论出发,以S大学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践情况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实施情况进行局部考察和研究。根据S大学2010-2019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数据,结合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调整情况,识别并归纳出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在风险分析环节,从政府、高校、银行、学生四个行为主体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和风险分担,探索风险问题的成因,并对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这两种贷款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种贷款方式操作流程中风险产生机理的异同点。最后对完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政府方面,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和风险补偿机制,提高助学贷款代偿制度的资助效果,在教育成本分担和风险分担上发挥更大的主体作用。银行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借款学生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断完善贷款偿还机制,降低违约风险。高校方面,加强贷款工作的资源投入,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知识教育,加强贷款毕业生就业指导,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和贷款偿还能力,化解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学生方面,应提高个人金融知识水平,增强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锻炼自身综合实力,提高个人偿还能力,从主观因素方面降低违约风险。

蒋雪[4](2021)在《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研究》文中认为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作为教育扶贫政策重要方面之一,其执行效果对衡量当前精准扶贫成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施行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毋庸置疑,助学贷款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进而导致出现政策执行偏差。为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机会均等,做好教育扶贫工作,进而助力国家精准扶贫工作,识别当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并提出矫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政策执行过程理论为基础,使用“模糊-冲突”模型和场域理论构建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情况进行研究,识别政策执行偏差表现。主要表现为:第一,目标群体靶向不精准。贫困生认定标准不够差异化、认定程序不够合理化、目标群体对政策认知程度不够理想;第二,政策执行权调配偏差。央地目标不相协调、执行主体设计不够合理;第三,支持性配套政策环境偏差。诚信教育效果不佳、全国性征信系统缺乏。基于这些表现出来的偏差,以场域、资本及惯习为分析单位,阐释了政策执行偏差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政策执行权力主体力量不均衡;第二,政策执行场域内的资本结构不适配;第三,政策执行场域内的惯习异化。最后,针对上述我国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表现及原因,提出矫治对策,具体包括:第一,政府和社会方面需加强各方联动与立法建设;第二,银行方面需探索政策性银行组建与征信还款制度;第三,高校方面需健全资助及资助育人体系。

张盛威[5](2020)在《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助学贷款是以个人信用为保障的信用贷款,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存在一定风险。商业银行如何有效的对助学贷款风险加以防范,构建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已经成为一项研究的课题。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对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展开分析研究。首先阐述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对国内外有关助学贷款风险防范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得出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研究设计的相关概念、理论进行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原因两方面探究其原因。为帮助天津GS银行有效的进行助学贷款风险防范,对国外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的案例进行剖析,从中得出了一些启示。如:美国的“斯坦福贷学金”风险防范体系及启示,日本“育英基金会”风险防范机制分析与启示。为天津GS银行完善与优化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提供借鉴与参考。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使天津GS银行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得到完善与优化。助学贷款申请阶段,完善贷款种类发展生源地贷款政策,加强贷款学生引导工作树立诚信意识;助学贷款发放阶段,建立针对贷款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引导贷款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助学贷款还款期间,完善助学贷款还款管理机制,强化还款的联控监督机制。通过研究希望能够为天津GS银行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的完善与优化提供帮助,为提升商业银行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王悦[6](2020)在《助学贷款违约问题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X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助学贷款是我国利用金融工具帮扶教育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金融扶贫战略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它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高校组织、银行承办的一项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高等教育学业的金融政策,其发展经历了国家助学贷款(也就是校园地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多个阶段。助学贷款的意义重大可从多方面考究,于借款人,它帮助了数以万计的学生完成了自己的求学梦,避免了众多困难家庭走上“因学返贫”、“因教致贫”的问题,这在扶贫工作中也是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于学校,它提供了更多的求学机会,缓解校方有限的帮扶资金面对的重大压力;于银行,它扩大了银行业务范围和客户群体,提供了更有潜力的利润来源;于国家,它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经济基础。但由于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申请人多出身于贫困家庭,加上我国自1999年才开始实行助学贷款政策,管理经验欠缺、相关政策不完善,助学贷款常表现为违约率高、风险大、催收难,这不仅为银行的经营带来了风险,长远看来更会使许多真正有需求的学生因此失去申请助学贷款资格,从而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整体培养情况。因而,有效防范助学贷款的大面积违约行为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实地调研,从政府及社会、银行、高校、个人四个参与主体分析了助学贷款的违约原因,并且运用SPSS软件对于取得的内蒙古X银行样本数据进行了违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认为学生的个人因素、学生家庭因素和银行的贷款设计都对助学贷款形成不良产生了影响;通过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六个不同的新变量,其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同时又避免了原始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根据分析和研究结果,本文还针对助学贷款参与主体给出了几点解决建议。希望能够以此帮助压降助学贷款发放以后的贷后违约率,使得这一利好政策能够长效至久的发展下去,帮助更多的学生家庭走出因学致贫困境,帮助社会获得更多的人才资源。

段光强[7](2020)在《高校学生信用评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学生的信用评价和诚信水平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开展诚信教育及评价的重要内容。由于高校学生具有无稳定收入、学历较高、信用数据来源多样等特点,与借贷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大差异。本文针对高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数据及个人社交数据,在已有信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对高校学生的信用数据融合、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等技术进行了研究,并研制了相应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高校学生信用数据来源于学工系统、教务处、图书馆、财务处等多个系统,存在数据结构多样、重复、冲突、缺失等问题,利用改进D-S证据理论算法和知识图谱中的知识融合相关技术,解决具有时间属性的数据冲突问题,并实现了高校学生的多源信用数据的融合。2.针对高校学生信用数据的特点,利用学生在校的基本身份信息、图书馆借阅记录、奖惩记录、学费缴纳记录、一卡通消费记录、社交数据等信用数据,同时考虑到信用状况的动态变化性,以及高校学期学年的周期性,构建了针对高校学生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相应的信用评分模型。3.针对高校对学生信用评价的需求,实现了高校学生信用评价系统。该系统由信用数据采集与融合、信用评分、信用查询三个子系统组成。信用数据采集与融合系统采用Python及Scrapy技术实现,具有学生信用数据采集、融合及存储功能;信用评分系统由Python、Shell脚本技术实现,利用融合后的信用数据进行信用评分;信用查询系统由Java和Ant-Design组件实现,提供信用评分查询、奖惩数据导入等功能。整个系统为高校提供学生信用评价及信用管理服务。经过功能和性能测试,系统提供了13个功能模块,能及时准确的采集学生信用数据,定期更新信用评分,百万条数据的系统响应时间小于3s。

陈华祺[8](2020)在《商业性学生贷款需求分析以及政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成本提高,大学生需要承担相应续费分担高等教育费用,许多学生由于家庭贫困无法承担学费及生活开支,国家政策性助学贷款的目的是帮助贫困学生满足生活需求,然后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政策性学生贷款受额度低、期限短的贷款条件制约,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学生贷款供需不平衡的现象。于是,各种名目的非正规商业性民间校园贷款涌入校园,金融监管部门坚决予以取缔,种种现象凸显出商业性学生贷款市场的巨大需求潜力。学生贷款的逻辑应为学生以未来预期收入作为抵押,进行跨期消费,以满足即期学习开支,支持个人能力发展,在毕业后赚取收入偿还贷款,学生贷款的逻辑应于普通型商业贷款一致,普通型商业贷款的抵押物为实体抵押物,而学生贷款的抵押物为或有收入。当前政策性学生贷款认为学生的即期资金缺口仅存在于贫困家庭,即把学生看做依附于原生家庭的附属品,而非独立个体,然而当把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看待时,不难得出所有学生都会面临即期资金缺口。因此商业性学生贷款和政策性学生贷款并不发生矛盾,政策性学生贷款应继续保留针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新型商业性正规学生贷款应面向所有在校大学生,来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取缔非正规的民间借贷以提高学生贷款的现实针对性和实施效率。本文着重阐述平滑消费理论来说明商业性学生贷款的基本逻辑,即学生可进行跨期平滑,就是生命周期持久收入理论中的跨期消费平滑,当前收入不足的学生可以采取跨期替代消费,通过储蓄和借贷,是消费者一生实现效用最大化。本文通过对于辽宁省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来具体阐述商业性正规学生贷款的需求,运用logistics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实证结果证明当前学生贷款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我们从尊重学生个人独立性、满足学生能力发展需要和针对学生群体行为特征等方面出发,阐述了我国商业性学生贷款计划的基本模式,并对商业性学生贷款计划提出产品特征描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楼建伟[9](2020)在《无缝隙政府视角下校园贷乱象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因为校园贷引发的种种乱象,如裸条、非法追债、超高利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公检法、市场监督、工商、网信等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校园贷乱象的治理力度,“校园贷”乱象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仍未得到根除。无缝隙政府理论通过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和公共服务功能分割局面,有效整合了行政管理资源,将各个部门及职能进行无缝隙衔接,能够有效推动校园贷乱象治理工作。本文通过对什么是无缝隙政府理论,校园贷乱象现状及其产生的后果,校园贷乱象治理过程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等分析,指出校园贷乱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监管资源较为分散,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校园贷监管主体间缺乏有效信息共享机制,校园宣传资源分配不均衡。研究认为治理校园贷乱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学校或者学生的事,关键在于政府如何配置监管资源。即围绕校园贷乱象治理需求进行设计,结合校园贷乱象治理需求,进行并及时处理校园贷乱象治理对结果的反馈,让校园贷乱象治理主体在整个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得到满足的服务。具体来讲,校园贷乱象治理应当在体制机制、工程流程、技术手段、宣传动员等方面全面优化,即在体制机制方面,应当构建校园贷乱象治理引导和约束长效机制;在工作流程方面,应当探索建立多方参与的校园贷乱象治理联动参与机制;在技术手段方面,应当加快大学生征信体系建设,强化风控能力,降低借贷成本;在宣传动员方面,应当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多方联动,协同治理,共同推动校园贷乱象治理工作。

马晓琳[10](2019)在《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是福建省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第十年,在这十年期间,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在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贷款总额将近30亿,帮助了大约18万的贫困大学生圆大学梦。可以说生源地助学贷款,在促进教育公平及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是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以下这些问题:贫困生认定流于形式,贷款办理手续繁琐,银行惜贷,学生还款违约率高,本文从政府、银行、高校、学生四个方面角度进行原因分析。首先政府方面,生源地助学贷款某些政策条款设计不合理,政策运行环境缺乏制度保障,银行方面,由于生源地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又具有政策性,小额、分散的特点,所以贷款收益低,贷后管理难,容易造成银行惜贷,没办法做到应贷尽贷。高校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贷后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足,所以造成了学生贷款违约率高的原因。学生方面,对政策的不了解和诚信意识薄弱。以上种种问题造成了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执行效果不佳。本文以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法、访谈等方式,收集关于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发现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来分析影响生源地信用贷款的因素。针对影响因素,本文将从政策本身、执行主体、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意见。政府方面,政府可以组织专家进行政策优化研究,加快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制度。高校方面,积极参与建立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系统,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学生方面则是积极建立良好的诚信意识和择业观。希望通过各个利益相关者相互合作,共同促进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更好的执行。为今后优化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有价值的参考。

二、学生信用贷款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生信用贷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校园网贷的法律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不足
第一章 校园网贷概述
    一、校园网贷基本概念与运营模式
        (一)校园网贷的概念
        (二)校园网贷的运营模式
    二、校园网贷的特征
        (一)线上完成贷款,快捷便利
        (二)贷款周期性短,隐形费用高
        (三)贷款门槛低,不进行实质审查
    三、校园网贷在高校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金融抑制政策的干预
        (二)存在庞大的学生消费群体
第二章 校园网贷实施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一、剖析典型校园网贷的恶性事件
    二、校园网贷运行暗藏的危害
        (一)涉嫌暴力催收债务
        (二)涉嫌侵犯学生个人隐私
        (三)虚假宣传侵害学生知情权
        (四)妨害社会管理秩序
    三、恶性事件引发校园网贷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第三章 高校校园网贷法律监管存在的漏洞
    一、校园网贷法律监管的基本问题不明确
        (一)校园网贷平台定性不明确
        (二)校园网贷监管主体不明确
    二、校园网贷法律监管的具体措施存在不足
        (一)校园网贷平台缺乏市场准入机制
        (二)校园网贷平台信息审查不严
        (三)校园网贷平台信息披露不健全
        (四)校园网贷平台缺乏退出机制
    三、校园网贷法律监管相关配套保障不完善
        (一)校园网贷的学生征信体制不完善
        (二)行业组织未充分发挥有效的作用
        (三)现有救济途径无法有效解决纠纷
第四章 域外校园网贷的法律监管启示
    一、英国的校园借贷
        (一)法律制度层面
        (二)风险控制机制和征信体系
    二、美国的校园借贷
        (一)法律制度层面
        (二)风险控制机制和征信体系
    三、美英两国校园借贷的法律监管对我国启发
        (一)健全法律制度,加强政府部门监管
        (二)健全征信体系,提供信息保障
        (三)健全校园网贷的风险控制措施
第五章 完善高校校园网贷的法律监管对策
    一、明确校园网贷法律监管的基本问题
        (一)明确校园网贷平台的定性
        (二)明确校园网贷的监管主体
    二、明确校园网贷法律监管具体措施
        (一)建立校园网贷平台市场准入机制
        (二)明确校园网贷平台的信息审核义务
        (三)健全校园网贷平台的信息披露制度
        (四)建立校园网贷平台退出机制
    三、完善校园网贷法律监管相关配套保障
        (一)建立校园网贷的学生征信体系
        (二)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三)建立多元的校园网贷纠纷解决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大学生消费贷款产品设计 ——基于商业银行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梳理
        1.3.2 国内文献梳理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案
        1.4.1 设计路线和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阐述
    2.1 消费贷款概念
    2.2 贷款定价理论
第三章 大学生借贷意愿调查
    3.1 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3.2 大学生支付能力分析
    3.3 大学生对超前消费的认知分析
    3.4 大学生对借贷产品使用意愿分析
    3.5 调查结果对产品设计的启示
第四章 大学生消费贷款产品设计方案
    4.1 产品设计理念、定位与功能
        4.1.1 产品设计理念
        4.1.2 产品定位
        4.1.3 产品功能
    4.2 产品基本结构与操作流程
        4.2.1 担保方式及申请人资料
        4.2.2 额度设定及贷款期限
        4.2.3 产品流程及还款方式
    4.3 产品定价分析
第五章 大学生消费贷款产品可行性分析
    5.1 宏观环境分析
        5.1.1 政策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社会环境
    5.2 产品分析
        5.2.1 机会与风险
        5.2.2 成本与收益
    5.3 产品对比分析
        5.3.1 国外同类产品
        5.3.2 国内产品现况
        5.3.3 对比分析
第六章 大学生消费贷款产品推广策略
    6.1 产品推广战略
        6.1.1 紧跟互联网时代特色
        6.1.2 共享优势联合推广
        6.1.3 定向目标市场发力
        6.1.4 增强产品形象推广
    6.2 产品推广方式
        6.2.1 政府积极引导
        6.2.2 银行主动参与
        6.2.3 学校参与配合
        6.2.4 灵活运用公共媒体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附录 大学生借贷意愿情况调查

(3)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理论基础与实践
    2.1 国家助学贷款定义及分类
    2.2 国家助学贷款行为主体
    2.3 国家助学贷款基础理论
        2.3.1 人力资本理论
        2.3.2 教育公平理论
        2.3.3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2.3.4 风险管理理论
    2.4 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的国家助学贷款发展历程
        2.4.1 试点探索阶段(1999年6月-2000年8月)
        2.4.2 全面推广阶段(2000年8月-2004年6月)
        2.4.3 突破发展阶段(2004年6月-2015年7月)
        2.4.4 成熟完善阶段(2015年7月至今)
第三章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考察
    3.1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现状
        3.1.1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基本情况
        3.1.2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违约情况
    3.2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典型案例
        3.2.1 一朝疏忽终后悔-重视程度不够
        3.2.2 恶意拖欠,自酿苦果-契约精神匮乏
        3.2.3 就业难引发的失信—偿还能力不足
    3.3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表现
        3.3.1 信用风险
        3.3.2 管理风险
        3.3.3 社会风险
        3.3.4 政策风险
第四章 S大学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分析
    4.1 基于事故树法的风险成因分析
        4.1.1 学生视角风险成因
        4.1.2 高校视角风险成因
        4.1.3 银行视角风险成因
        4.1.4 政府视角风险成因
    4.2 基于流程图法的风险产生机理分析
        4.2.1 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操作流程风险分析
        4.2.2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操作流程风险分析
        4.2.3 两种贷款方式的对比分析
    4.3 基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经济学分析
第五章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以政府为主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5.1.1 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5.1.2 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5.1.3 提高助学贷款代偿制度的资助效果
    5.2 以银行为主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5.2.1 建立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体系
        5.2.2 提高助学贷款风险管理水平
        5.2.3 完善贷款偿还机制
    5.3 以高校为主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5.3.1 加强贷款工作的资源投入
        5.3.2 加强诚信教育和金融知识普及
        5.3.3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5.4 以学生为主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5.4.1 提高个人金融知识水平
        5.4.2 提高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
        5.4.3 提高个人偿还能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4)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高校贫困生
        1.3.2 国家助学贷款
        1.3.3 政策执行偏差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发展研究
        1.4.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研究
        1.4.3 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1.4.4 文献述评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理论依据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依据
        2.1.1 政策执行过程理论
        2.1.2 “模糊-冲突”模型
        2.1.3 场域理论
    2.2 分析框架
        2.2.1 权力场域内央地力量失衡影响政策执行效果
        2.2.2 资本缺失或失衡导致政策高模糊性
        2.2.3 惯习异化导致政策高冲突性
3 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表现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工具
        3.1.2 数据的选择
        3.1.3 数据的收集
        3.1.4 数据分析步骤
    3.2 目标群体靶向不精准
        3.2.1 认定不精准问题
        3.2.2 政策认知度问题
    3.3 政策执行权调配偏差
        3.3.1 央地目标不相协调
        3.3.2 执行主体设计偏差
    3.4 支持性配套政策环境偏差
        3.4.1 诚信环境有偏差
        3.4.2 征信制度环境有偏差
4 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原因分析
    4.1 政策执行权力主体力量不均衡
        4.1.1 央地执行权力不均衡
        4.1.2 央地执行能力不匹配
    4.2 政策执行场域内的资本结构不适配
        4.2.1 资本缺失带来政策目标的高模糊性
        4.2.2 资本失衡带来政策工具的高模糊性
    4.3 政策执行场域内的惯习异化
        4.3.1 央地目标异质性冲突
        4.3.2 央群目标异质性冲突
5 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治
    5.1 政府和社会方面:加强各方联动与立法建设
        5.1.1 加强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引导
        5.1.2 建立健全全国性收入申报系统
        5.1.3 加快助学贷款政策立法进程
    5.2 银行方面:探索政策性银行组建与征信还款制度
        5.2.1 组建助学贷款政策性银行
        5.2.2 实施多样灵活的还款方式
        5.2.3 建立健全全国性征信系统
    5.3 高校方面:健全资助及资助育人体系
        5.3.1 健全资助体系
        5.3.2 加强人文关怀和就业帮扶
        5.3.3 积极开展诚信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国家助学贷款
        2.1.2 国家助学贷款特性
        2.1.3 信贷风险
        2.1.4 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
    2.2 理论基础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3章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现状分析
    3.1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现状
        3.1.1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基本情况
        3.1.2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办理流程
        3.1.3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发放情况
        3.1.4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资产质量
    3.2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3.2.1 从银行的角度分析风险成因
        3.2.2 从贷款学生的角度分析风险成因
        3.2.3 从高校角度分析风险成因
    3.3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分析
        3.3.1 贷前调查风险防范现状
        3.3.2 贷中审查风险防范现状
        3.3.3 贷后风险防范管理现状
第4章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问题与成因分析
    4.1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4.1.1 贷前调查流于形式,风险防范不全面
        4.1.2 贷中审批不完善
        4.1.3 贷后风险管理不到位
    4.2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外部因素
        4.2.2 内部原因
第5章 国外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的案例启示
    5.1 美国“斯坦福贷学金”风险防范体系及启示
        5.1.1 “斯坦福贷学金”风险防范体系
        5.1.2 “斯坦福贷学金”风险防范的启示
    5.2 日本“育英基金会”风险防范机制分析与启示
        5.2.1 日本“育英基金会”风险防范机制分析
        5.2.2 日本“育英基金会”风险防范的成功启示
第6章 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的完善与优化对策
    6.1 助学贷款申请阶段的防范
        6.1.1 完善贷款种类发展生源地贷款政策
        6.1.2 加强贷款学生引导工作树立诚信意识
    6.2 助学贷款发放阶段的防范
        6.2.1 建立针对贷款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
        6.2.2 引导贷款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
    6.3 助学贷款还款期间的防范
        6.3.1 完善助学贷款还款管理机制
        6.3.2 强化还款的联控监督机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相关成果

(6)助学贷款违约问题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X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助学贷款概念及种类
        2.1.1 商业助学贷款
        2.1.2 国家助学贷款
        2.1.3 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成本分担理论
        2.2.2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贷款需求理论
        2.2.5 还款违约
第三章 助学贷款政策现状及违约分析
    3.1 助学贷款发展概况及相关政策
        3.1.1 发展现状
        3.1.2 相关政策的发展历程
        3.1.3 内蒙古地区助学贷款的发展进程
        3.1.4 内蒙古地区助学贷款的运行机理
    3.2 内蒙古助学贷款违约原因分析
        3.2.1 政府及社会
        3.2.2 银行
        3.2.3 高校
        3.2.4 借款人
第四章 内蒙古X银行不良助学贷款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变量的选取
    4.2 研究假设
        4.2.1 学生个人因素
        4.2.2 学生家庭背景
        4.2.3 银行贷款信息分析
    4.3 描述统计与假设检验
        4.3.1 个人因素分析
        4.3.2 家庭因素分析
        4.3.3 银行贷款信息分析
        4.3.4 各违约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检验
    4.4 因子分析
        4.4.1 KMO和 Bartlett的检验
        4.4.2 计算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4.4.3 主成分分析
第五章 解决助学贷款违约问题的建议
    5.1 政府及社会方面
        5.1.1 建立健全大学生信用档案
        5.1.2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5.1.3 加大违约惩罚力度
    5.2 银行方面
        5.2.1 丰富产品设计
        5.2.2 强化贷前评估体系
        5.2.3 增强银行的贷后管理能力
    5.3 学校方面
        5.3.1 细化贷前资格审查工作
        5.3.2 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5.3.3 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5.3.4 保持与学生的紧密联系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高校学生信用评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2.2 信用评价模型研究
        1.2.3 多源数据融合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2 高校学生信用评价系统需求与解决方案
    2.1 系统需求
        2.1.1 高校信用评价需求
        2.1.2 功能需求
        2.1.3 权限控制需求
        2.1.4 性能需求
    2.2 解决方案
        2.2.1 整体架构
        2.2.2 权限控制
        2.2.3 关键技术
    2.3 本章总结
3 多源信用数据融合
    3.1 多源信用数据
    3.2 基于时间的D-S证据理论
    3.3 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融合技术
    3.4 融合实验
    3.5 本章总结
4 高校生信用评价指标与模型
    4.1 相关信用评价指标
        4.1.1 FICO评价指标
        4.1.2 芝麻信用评价指标
    4.2 高校学生信用评价指标
    4.3 相关信用评价模型
        4.3.1 判别分析模型
        4.3.2 回归分析模型
        4.3.3 神经网络模型
    4.4 高校学生信用评价模型
        4.4.1 层次分析模型
        4.4.2 最近最有效原则
        4.4.3 评分模型细则
    4.5 实验
    4.6 本章总结
5 高校学生信用评价系统
    5.1 系统部署
    5.2 信用数据采集与融合系统
    5.3 信用评分系统
    5.4 信用查询系统
    5.5 系统测试
    5.6 本章总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商业性学生贷款需求分析以及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文献综述
    0.3 研究目的及意义
        0.3.1 研究目的
        0.3.2 研究意义
    0.4 研究方法及内容
        0.4.1 研究方法
        0.4.2 研究内容
    0.5 创新点及不足
        0.5.1 创新点
        0.5.2 不足之处
1.学生贷款的相关理论
    1.1 平滑消费
    1.2 成本分担理论
    1.3 贷款需求理论
2.学生贷款的国际经验
    2.1 欧洲学生贷款经验
    2.2 美国学生贷款经验
    2.3 其他国家学生贷款经验
3.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3.1 从大学生消费需求角度分析
    3.2 当前大学生信贷产品供给分析
4.实证分析
    4.1 Logistic模型的构建
    4.2 实证分析结果
        4.2.1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
        4.2.2 模型估计结果
        4.2.3 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5.商业性学生贷款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学生贷款基本模式
        5.2.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无缝隙政府视角下校园贷乱象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校园贷
        二、P2P网贷
        三、治理
        四、金融治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无缝隙政府理论
        二、政府治理理论
第三章 浙江省校园贷乱象治理现状
    第一节 浙江省网贷平台概况
    第二节 浙江省校园贷乱象情况
        一、影响范围广且贷款规模大
        二、校园贷呈现软暴力化倾向
        三、校园贷平台形式多样
    第三节 校园贷乱象产生的后果分析
        一、严重危害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秩序
        三、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第四节 浙江省校园贷乱象治理情况
        一、多部门协同打击校园贷乱象
        二、严格校园网贷业务开展
        三、维护校园贷正常秩序
        四、切实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
第四章 浙江省校园贷乱象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浙江省校园贷乱象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庞大且存在形式多样
        二、交易隐蔽且政府监管困难
        三、交易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
        四、违规“校园贷”法律追欠难
    第二节 无缝隙视角下浙江省校园贷乱象治理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监管资源相对较为分散
        二、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三、校园贷监管缺乏有效信息共享机制
        四、大学生诚信建设相对滞后
第五章 国外校园贷乱象治理经验借鉴
    第一节 日本部分地区经验借鉴
        一、完善的政府扶持或财政支持计划
        二、完善的大学生校园贷款社会组织
        三、健全的大学生校园贷款模式
    第二节 英国兰开夏郡治理经验借鉴
        一、公共贷款管理机构、高校与雇主完善的合作模式
        二、根据当前财务状况调整每月还款额
        三、根据个人情况调整还款期限的准确性
        四、通过ICL最大限度地减少纳税人补贴
第六章 无缝隙政府视角下校园贷乱象治理政策建议
    第一节 探索建立多方参与监管资源联动机制
        一、工作职能联动
        二、工作流程联动
        三、管理资源联动
    第二节 健全校园贷乱象整治法律法规体系
        一、加大法律法规资源整合力度
        二、加强立法保护借贷双方权利维护
    第三节 加大校园贷监管信息共享力度
    第四节 加强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
        一、完善大学生信用管理制度
        二、健全大学生信用奖惩机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生源地助学贷款
        2.1.2 贫困生
    2.2 理论基础
        2.2.1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 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情况
    3.1 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演变历程
    3.2 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取得的成效
        3.2.1 贷款发放量逐年提高,覆盖面广
        3.2.2 为贫困生建档立卡,实现精准扶贫
        3.2.3 前置助学贷款流程,简化申贷手续
        3.2.4 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3.3 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3.3.1 村镇一级贫困生认定流于形式
        3.3.2 政策宣传不到位
        3.3.3 政策执行中的不平衡
        3.3.4 信贷风险增加,违约率高
        3.3.5 政策实施难以形成合力
4.影响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因素分析
    4.1 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分析
    4.2 影响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机理分析
    4.3 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影响因素分析
        4.3.1 政府政策方面
        4.3.2 政策执行主体方面
        4.3.3 目标群体方面
        4.3.4 政策环境方面
    4.4 影响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因素结果讨论
5 完善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建议
    5.1 政策方面
        5.1.1 适时调整还款期限、还款方式
        5.1.2 设置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
        5.1.3 建立和完善贫困生认证体系
    5.2 执行主体方面
        5.2.1 提高重视度,提高经办人员素质
        5.2.2 提高贷款学生还款能力
        5.2.3 经办银行进行信用监管
    5.3 目标群体方面
        5.3.1 高校明确管理责任
        5.3.2 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5.4 政策环境方面
        5.4.1 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的法制环境
        5.4.2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系统
        5.4.3 建立健全全国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信息系统
        5.4.4 优化生源地助学贷款相关制度环境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学生信用贷款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校园网贷的法律监管问题研究[D]. 柴菲.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大学生消费贷款产品设计 ——基于商业银行视角[D]. 陈光耀. 广西大学, 2020(07)
  • [3]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杨广锐.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研究[D]. 蒋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5]天津GS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 张盛威.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6]助学贷款违约问题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X银行为例[D]. 王悦.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高校学生信用评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段光强.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8]商业性学生贷款需求分析以及政策建议[D]. 陈华祺. 辽宁大学, 2020(01)
  • [9]无缝隙政府视角下校园贷乱象治理研究[D]. 楼建伟.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10]福建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研究[D]. 马晓琳.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学生信用贷款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