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简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简介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于婉柔[1](2021)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抗生素污染分布特征及环境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生素作为一种新兴环境污染物质可通过环境介质及食物链扩散引起微生物抗菌素耐药性(AMR)以及抗性基因(ARGs)在环境中的广泛传播,影响生态系统、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水气固三相环境中均有抗生素类物质的频繁检出,对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赋存情况、环境行为、生态风险以及健康风险等方面开展研究,为确定抗生素优先控制种类,控制抗性基因的传播及减少耐药微生物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UHPLC-MS/MS)的基础上,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水源工程表层水及沉积物中抗生素的污染情况进行调研,并对抗生素分布特征、环境行为及生态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采用固相萃取(SPE)、超声助提等分离技术,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HPLC-MS/MS)联用的多物质同步检测方法,对南水北调干渠表层水体及沉积物中磺胺类(SAs)、大环内酯类(MLs)、哇诺酮类(QNs)、四环素类(TCs)、β内酰胺类(β-Ls)、林可酰胺类(LMs)以及聚醚类(PEs)7大类83种抗生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采用风险熵值法评估其对不同水生物种的生态风险及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健康风险,获得了以下成果:(1)对水体及沉积物中83种抗生素采用SPE-UHPLC检测方法。在流速为0.2 m L/min及0.25 m L/min,进样量5.0μL,以甲醇和0.1%(v:v)甲酸的水溶液分别作为流动相的条件下,出峰及分离效果良好,标准曲线线性良好,且线性范围广(1~400 ppb),线性系数R2均大于0.99。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9.3%~115%(水)and 67.2%~129%(沉积物),方法检出限为0.001~0.35 ng/L(水)及0.001~0.14 ng/g(沉积物),满足定量分析要求。(2)南水北调中线水体及沉积物中共有31种抗生素检出,涉及6大类;其中β-Ls未检出。水样中单种抗生素浓度范围为nd~18.8 ng/L,沉积物中单体抗生素检出浓度为nd~43 ng/L,相比于国内其他水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水体及沉积物抗生素浓度均较低。从季节性差异来看,水体春季抗生素含量显着高于夏季;沉积物无明显季节差异。从空间分布来看,水体中抗生素总浓度呈现沿程增加的趋势,各渠段抗生素含量平均值为:丹江口水库、南阳段<河南段<河北段<天津、北京段。(3)通过组成差异分析,发现MLs、LMs以及PEs的主要污染渠段为河南段,以赵庄东南(ZZDN)及候小屯西(HXTX)最为显着,需加以重视;在沉积物中,河南段沉积物中抗生素种类最多,在秋季,姚营(YY)是沉积物中MLs的主要来源,这些点位可能长期受到抗生素污染,需加以注意。(3)亲水性较强的LMs(log Kow=0.56~2.16)载荷箭头指向水中样品,而更易分布在沉积物中的MLs(log Kow=1.63~4.34)、PEs(log Kow=5.43~8.53)、QNs(log Kow=-1.03~2.50)和TCs(log Kow=-1.30~2.24)载荷箭头指向沉积物样品,表明水和沉积物组成差异明显,主要与各种类抗生素在两相间的分配行为有关。(4)通过PCA-MLR分析两季水体中抗生素的污染来源发现,干渠表层水体抗生素污染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畜牧、家禽等养殖场污染;2)人为污染或直接排放污染;3)农用地土壤污染以及4)水产养殖污染。(5)选取三种模式水生生物绿藻、大型蚤和鱼,利用风险熵法评价水中抗生素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所有检出的抗生素对绿藻、大型蚤和鱼均无生态风险(RQ<0.01),而通过联合风险熵值RQsum的计算发现在部分断面(如新峰)对大型蚤存在低生态风险(0.01<RQsum<0.1)。利用风险熵值法评估沉积物对沉积物中抗生素对最不利生物的生态风险,发现SGD在沉积物中可能存在潜在的较低风险(0.01<RQ<0.1)。抗生素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南水北调干渠表层水体抗生素累积RQ值,远低于1,表明南水北调干渠抗生素无潜在健康风险。但在干渠南段ENR对0~3个月婴儿有较高风险,应加以重视。

金思凡[2](2020)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大型长距离调水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跨流域、跨地区调水工程。工程于2014年12月竣工并正式通水,已经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受工程结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社会活动的等多重因素影响,中线工程全线时刻可能出现影响输水水质与水量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的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线工程全长1433km,输水线路上有1000座桥梁,每座桥梁都存在可能发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风险,但目前仅有1 1个水质监测站,难以准确、及时地发现突发水污染事件;其次,中线工程沿线穿越众多天然河流,修建了 600余座河渠交叉建筑物用于洪水疏导,但由于设计阶段对实际运行情况考虑不足,导致河渠交叉建筑物的实际过流能力低于设计值,即使遭遇标准内的洪水也可能会漫入渠道,不仅影响水质,也会导致渠道内水位突变,影响沿线分水闸门的调度;第三,中线工程横跨3个气候带,冰期输水期间,冰情复杂多变,显着增加了调度运行的难度,一旦运行方式不当,容易引发冰塞、冰坝等冰害,危害输水的水量安全。为此,本文密切结合中线工程运行的实际需求,聚焦上述三种影响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风险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并从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出发,结合中线工程现有的监测体系构建了异常模式指标体系及识别流程,设计了异常模式数据库,同时设计并实现了供水安全信息平台,为保障中线工程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提高供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系统梳理了中线工程存在的供水安全问题,聚焦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的三个关键问题,研究确定了其中的核心科学与技术难题,分别为如何兼顾成本与效益制定针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水质监测站点布设方案,如何量化不同因素对洪水漫入风险的影响程度并评估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洪水漫入风险以及如何量化冰塞变化特征并制定相应的运行方式。(2)针对水质监测站点少、难以及时发现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问题,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确定了表示监测效率与布设成本的指标,即漏报率、发现时间与站点个数、监测仪器精度,据此构建了站点布设多目标优化模型,揭示了站点个数与漏报率、发现时间之间的竞争关系,并揭示了监测仪器精度对发现时间-站点个数竞争关系影响较小,对漏报率-站点个数竞争关系影响较大的规律;在此基础上,以允许最大漏报率1.00%、允许最长发现时间120.00min为控制指标确定了最优布设方案,并考虑了不同污染物降解系数的差异性与不确定性对站点布设方案鲁棒性的影响。研究成果为中线工程布设水质监测站点提供了理论支持。(3)针对河渠交叉建筑物(特别是左岸排水工程)受多种因素耦合作用影响导致存在洪水漫入风险的问题,构建了耦合洪水计算模型、泥沙输移模型以及管道过流模型的洪水过流模型,结合物理成因与RSA、Sobol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定性定量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洪水漫入风险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单因素以及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洪水漫入风险并确定了预警阈值。结果表明:泥沙淤积与漂浮物堵塞对洪水漫入风险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工程老化与降雨变化;仅考虑泥沙淤积与漂浮物堵塞素,重现期为10年、20年、50年以及200年的洪水相对应的淤积堵塞深度临界值分别为2.00m、1.60m、1.00m与0.20m。考虑泥沙淤积与漂浮物堵塞、工程老化以及降雨等多因素的耦合作用,淤积堵塞深度临界值的阈值范围分别为[1.51m,2.12m]、[0.93m,1.69m]、[0.19m,1.21m]、[0.00m,0.75m]。研究成果可为中线工程设置洪水漫入风险的预警阈值提供参考。(4)在冰情变化特征及冰期输水运行方式方面,以最容易发生冰塞的坟庄河节制闸至南拒马节制闸渠段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耦合水力模型、热力模型与冰冻模型的冰情演变模型,并采用历史水位、水温、冰厚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与验证;之后结合历史运行数据设定不同水位、流速以及气温组合的典型情景,研究了不同典型情景下冰塞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负积温≤-100℃的情况下,水深<4.00m时高流速、水深≥4.00m时低流速易发生冰塞。依据上述冰塞变化特征,将负积温<-100℃作为启动冰期输水的判别条件,并制定了冰期输水的运行方式:水深<4.00m,保持流速0.20m/s;水深≥4.00m,保持流速0.60m/s。研究成果为降低中线工程冰塞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冰期输水调度提供参考。(5)从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出发,进一步拓展针对关键问题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典型异常情况作为异常模式,分为水质(突发水污染、地下水渗入、洪水漫入以及富营养化)、水量(洪水漫入、闸站失效以及偷水漏水)与冰期(冰花堆积、冰盖失稳破裂以及冰块自然堆积)3类;然后确定了异常模式对应指标的正常与异常的临界值与异常模式的识别流程,设计了异常模式数据库,为进一步扩展异常模式提供统一的数据标准;最后,设计并实现了供水安全信息平台,作为支撑实际运行中识别异常情况的信息化平台,为保障中线工程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提高供水安全提供有力工具。

商峰,关炜,张海鹏,普薇如[3](2020)在《放空PCCP管断丝检测装备的现场示范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电磁无损检测技术是诊断PCCP管断丝问题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自主开发了PCCP管放空断丝检测技术及装备,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两次进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PCCP管道进行了放空断丝检测技术装备的示范应用,并与开挖验证结果进行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关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检测方法、改进检测装备,保障国内调水工程PCCP管的安全运行奠定了基础。

李恒义,张彤,贺国平,杨金鹏[4](2019)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基础设施可持续性效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为研究对象,对调水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的可持续性效益进行分析。调水型基础设施可持续性效益分析包括生活质量、领导力、资源配置、自然环境和气候风险5个部分及相应的指标集,指标的筛选基于分析对象的功能特征。基础设施可持续性效益分析可以提升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控制管理运行风险,最大程度发挥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效益。

高国军[5](2016)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水质分析及其预测研究》文中提出南水北调来水已经成为北京的主力水源,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力支撑。研究南水北调水质变化规律,准确评价不同输水方式对水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宁水库、七里庄、惠南庄和团城湖等观测点为研究对象,选取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总氮、总磷、氯等常规水质参数,利用2008~2014年实际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输水方式水体中各项指标的时空变化规律,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水质变化模型,并提出保护水质的相应对策,为南水北调工程水质保护工作提供全面、先进、可行的技术支撑。主要结论如下:(1)从年际变化来看,水质指标在选取时间段内变化较为明显,2008~2010年水质指标较为平稳,2011~2013年变化频繁,2014年呈现较为稳定的趋势,这与各年份所调水水源地的不同有直接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在2008~2010年,水质指标呈递增趋势,在2011年,有机物污染减少,随后在2012年,有机物又呈现增加趋势。(2)从季节变化来看,七里庄、惠南庄、大宁调压池和团城湖的水质参数季节变化明显。七里庄观测点水质指数随季节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尤其在7~8月,指数减少明显,说明该观测点水体水质随季节变化逐渐变好;团城湖观测点在春夏两季水质污染逐渐严重。大宁调压池和惠南庄在观测期内的变化趋势相似,两个观测点在前期有机物含量增加后,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其水质变好。(3)从不同输水方式来看,暗涵输水pH值和水温低于水库输水,且暗涵输水方式空间内差异性小于水库输水方式,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暗涵输水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钾指数低于水库输水;水质氧体系指标中的五日生化需氧量暗涵管道和水库的输水方式的差异不大。水质营养元素指标中的氨氮含量,暗涵输水与水库输水相差不大,且暗涵输水方式空间内差异性小于水库输水方式,水库输水方式比暗涵输水方式硝化作用更强;水质营养元素指标中的总氮含量,暗涵输水方式高于水库输水方式,暗涵空间一致性较高;水质营养元素指标中的总氮含量,暗涵输水方式略高于水库输水方式,但暗涵输水过程输水过程中有所缓解,而水库输水方式却相反。(4)建立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水质安全模型。采用2012年大宁水库水质常规监测数据和2010-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管涵水质监测数据,对调水水质安全模型——管涵水质模型和水库模型进行验证,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水质模拟误差精度在30%以内,达到较优水平。(5)应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水质安全模型,对大宁水库和沿线管涵进行水质安全分析,利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对多项污染指标进行归纳分析,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保护措施。(6)根据北京市南水北调水质现状,对南水北调工程主要的水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风险防范方法和应急预案,以保障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安全。

本刊编辑部[6](2014)在《江水润京华 南水北调·北京80公里》文中研究表明从1952年到2014年,南水北调的雄心奇梦,经过62年风雨,终于成真。7月3日10时58分,河南淅川县陶岔渠首枢纽的闸门缓缓提起,丹江口水库的水首次注入中线总干渠。7月7日,据南水北调官网倒计时,116天后,一路向北,奔腾了1276公里的江水将进入北京,在拒马河与河北段相接,采用地下管暗涵输水,过房山,穿永定河,经丰台,沿西四环北上,终点,是有着风清月明的颐和园团城湖调节池。1276公里江水进京路中,北京仅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7](2014)在《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北京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北京段)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先期批复开工,2008年9月28日正式通水,是南水北调中线首个建成并发挥效益的工程。工程已连续安全稳定运行近5年。工程设计采用小流量自流、大流量加压管涵输水的总体布局方案,实现了流量0~60m3/s的灵活调度,建成了以大型泵站、超大口径管道、隧洞、倒虹吸、暗渠、调压池、明渠等输水建筑物组成的综合性、长距离、跨流域特大型调水工程,工程线路穿越密集的铁路、地铁、高速公路、大型立交桥、河道和各种地下管线,其规模和复杂性在国内外城市供水工程中尚无先例。工程设计研究历时30余年,解决了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技术难题,填补了多项技术的国内空白,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唐兵[8](2013)在《基于并行计算的管道排水模型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量大、控制结构多,水体流动的响应过程复杂,加之工程运行对效率和稳定性的要求高,凸显了对各种流动过程的研究的需求。数值模拟是研究流体运动规律的重要手段,模拟结果不仅能描述工程运行的各种规律,也有助于工程管理者对调水工程进行信息化、科学化管理。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的排水是一个水动力学过程,其数值模拟对于工程检修、事故处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并未有专门针对南水北调中线排水过程的CFD(计算流体力学)模型。本文选择和改良了一个通用的排水模型,以期能为输水干线提供排水过程中各个时段的水流流态数据,达到为排水决策提供基础数据的作用,为解决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排水效率低下问题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管道排水模拟模型选择分析。本文在对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排水过程明满流转化和水流调节装置复杂等特点的分析上,对适宜的排水模型进行了分析,并选用了具有大量管道模拟实践验证的SWMM模型模拟排水过程。SWMM模型的EXTRAN模块基于对圣维南方程的显式求解,通过验证,确定该模型对管道明满流模拟具有比较好的针对性,并且能够实现对流量调节装置的控制模拟。(2) SWMM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暴雨雨水管理模型)并行计算改进方法研究。为实现模型的快速计算,本文采用并行计算的方法修改了SWMM模型。利用MPICH软件提供的MPI(Massage Passing Interface,消息传递接口)并行编程环境,对SWMM的代码修改,并成功地将其移植到小型机群环境中,计算速度有了显着提高。水流流动是沿时间连续步进的,因此对SWMM的并行计算采用一种空间分割的方法。结合SWMM固有的解方程算法,提出了一种管网(河网)拓扑网络的一维储存方式,有效保证了并行计算的负载平衡。对本文使用的并行算法,推导了加速比的理论公式。经过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实例验证,表明该算法可有效提高计算效率。(3)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管道排水数值模拟模型系统研发。本文应用现代软件开发技术,将模型和可视化界面拼接起来,开发了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管道排水数值模拟模型系统,界面简洁实用,建模快速,并可为决策者提供丰富、直观的结果数据。(4)探索了北京段结构的建模方法。对于管涵,采用的基本数据为工程设计文件、工程维护资料等。为了得到模型的输入文件,开发了一套处理基础数据的工具。建模方面,自流和强排是干线排水的两种不同方式,两者依赖的排水动力不同,前者依赖干线的水流压力,后者依靠泵的抽水能力。本文提出了概化具有这两种排水方式的排水点的方法,并且利用SWMM的控制功能,实现了自流强排按照水位条件转化。(5)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管道排水点优化控制方式研究。为明确北京段排水点的排水能力、给出优化的排水点控制方式、明确干线内的水体状态,为实际排水提供决策支持,本文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管道排水数值模拟模型系统,设计了南水北调北京段的4种理想排水工况,分别对应不同排水点、连通井的开启策略。计算结果表明该段35排水点的排水能力是不同的,有些排水点的功能是不能替代的;有些排水点的功能是可以替代的,排水可以在减少部分排水点的情况下取得相同的排水效果。各排水工况下,排水点排水结束后干线内依然存在局部积水,主要是排水点分布不合理造成的。对结果统计分析,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对排水点评价的定量方法,并给出了排水的工程措施和设备量优化,也为北京段推荐了的低能耗排水方案。本文是对南水北调排水模拟的试探性研究,模型、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工作的验证。在并行算法、模型概化上仍然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改进达到更加精确的模拟效果。

刘国强[9](2013)在《长距离输水渠系冬季输水过渡过程及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基、生态之要。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必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修建长距离跨流域输调水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最为有效的的工程措施之一。长距离输水工程采用自动化运行控制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渠系的运行调度水平,改善输水效率,降低运行管理费用,实现适时、适量供水,最终达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并为用水单位提供良好服务的目的。但同时,长距离输水渠道系统具有大滞后性、高度非线性、强耦合性和未知扰动性,水流的控制非常复杂。研究渠道的运行调度问题不仅需要考虑输水渠道的水力学特性,同时又要研究运行控制理论在此基础之上的应用。因此,对于长距离输水渠系运行控制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建立了长距离输水渠系运行控制仿真模型,对长距离输水渠系的运行控制相关问题和冬季输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分析论述了渠道运行控制自动化的必要性以及渠道自动化、渠系运行和渠系控制的基本内容,总结了国内外现有的渠系运行控制方法、理论和典型工程实例。对长距离输水渠系的渠道和渠系建筑物进行了概化处理,并对典型渠段进行了数学建模。分析了恒定流模拟和非恒定流模拟,并提出采用一维圣.维南方程组描述非恒定流,总结了该方程组的几种数值解法,并提出采用Preissmann隐式差分法对一维圣.维南方程组进行数值求解。对长距离输水渠系总干渠的配水方式、运行控制技术和节制闸运行技术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流量前馈和水位反馈相结合的带有死区设置的渠道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长距离输水渠系运行控制模拟仿真模型。对长距离输水渠系建模和运行控制中常采用的模糊控制、状态空间法和时域频域分析法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得出了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并进一步提出本文建立的基于明渠非恒定流与动态边界相结合的数值仿真模型的优势和特点,并利用该模型对典型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弧形闸门闸孔淹没出流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和比较了常用的各种计算公式。然后结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安阳-北京明渠段,进行了闸门过流能力的校核计算,拟合了李炜《水力学》公式和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公式的σs曲线,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建议。针对长距离输调水工程在冬季面临冰期输水的问题,从定义、特点、成因等几个方面研究了冰塞和冰坝,分析论述了冰期输水特性和输水模式。对冰期输水进行了阶段划分,并提出了各个阶段的运行控制方法。从工程和管理两个方面提出长距离输水渠系冬季运行安全措施。最后总结了国内外调水工程冰期运行经验。提出了判断长距离输水渠系在冰期形成平封冰盖的两个判定标准,即流速判定标准和弗劳德数判定标准,并建议控制渠系采用流速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渠系下游和分水口冰期取水方案、流速判定标准取值大小和闸前常水位运行方式下闸前控制点目标水位取值对长距离输水渠系冰期输水能力的影响。基于建议的冰期在平封冰盖下输水的模式,提出了根据提前三天的气象预报,通过降低渠池输水流量和分水口取水流量将渠池内流速在三天内降低至0.4m/s,进而得到长距离输水渠系在三天内从常态下的明渠大流量输水向冰期平封冰盖下小流量输水的过渡模式,并研究了该过渡阶段分水口的调控方式和渠系运行策略。研究了确定PI控制器参数和实时整定参数的方法。同时,还对PI控制器的鲁棒性进行了分析,得出在相同的PI控制器参数下,渠系的糙率和渠池的长度会影响渠道系统的控制效果,弧形闸门过闸流量系数小幅度变化时,基本不影响渠系的控制效果。

梁云[10](2013)在《北京市南水北调应急供水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方案研究》文中指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特大型基础设施。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作为向北京市应急供水优先安排的工程,已于2008年正式通水。在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运行之初,因京石段应急供水水源的硫酸盐指标含量偏高,导致北京市城市供水管网中管垢原有的酸碱度平衡状态被打破,管垢溶解造成生活用水发黄发混,一度对部分城区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本论文以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北京市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保障体系研究”(Z111100074511005)为依托,从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安全供水面临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京石段应急供水水源和北京市本地供水水源水质特性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识别不同供水水源的水质差异指标,构建不同供水水源的水质水量响应关系,提出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方案,以及保障水质水量联合调控的安全保障机制。本文得到以下主要成果:(1)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四座水厂主要供水水源包括京石段应急供水水源和北京市本地供水水源,不同供水水源的水质特性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本地地表水供水水源(密云水库)和京石段应急供水水源的水质(除总氮外)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但京石段应急供水水源和本地供水水源的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氮、电导率和总硬度等水质指标存在明显差异。(2)基于不同供水水源的物理混合基本假定,利用2011.8~2012.7期间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四座水厂的取水量和水质监测数据,构建了四座水厂取水量与其水质指标的水质水量响应关系,并分别针对硫酸盐指标和氯化物指标,分析了四座水厂所能承受的硫酸盐指标浓度阈值和氯化物指标浓度阈值。(3)基于水质水量响应关系结果,结合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条件、工程条件和水质条件等实际情况,提出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京外一次调配和京内二次调配的联合调控方式,形成不同供水水源不同硫酸盐指标浓度下的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四座水厂的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方案。(4)针对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及其关联工程跨区域、跨部门的特点,提出包括京冀两地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与沟通机制、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联防联控机制的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水质水量联合调控安全保障机制。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抗生素污染分布特征及环境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抗生素概述
        1.1.1 抗生素的生产和使用
        1.1.2 环璄中抗生素的来源及分布
        1.1.3 抗生素残留的危害
        1.1.4 环境样品中抗生素残留的分析方法
    1.2 国内外抗生素研究进展
        1.2.1 国内污染研究进展
        1.2.2 国外污染研究进展
        1.2.3 风险评估方法
    1.3 环境中分析对象物质及特征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2 标准样品及试剂
        2.2.3 常规指标测定
        2.2.4 样品前处理
        2.2.5 仪器分析
        2.2.6 质量控制与数据处理
3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抗生素污染特征
    3.1 采样点布设与样品采集
        3.1.2 表层水体样品采集
        3.1.3 沉积物样品采集
    3.2 水体、沉积物中抗生素总检出情况
        3.2.1 总检出情况
        3.2.2 与国内水源水对比分析
    3.3 水体、沉积物中抗生素的时空分布特征
        3.3.1 水体、沉积物中抗生素的季节分布特征
        3.3.2 水体、沉积物中抗生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3.4 水体、沉积物中抗生素组成差异分析
4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抗生素污染来源解析及环境行为研究
    4.1 表层水体抗生素污染来源解析
    4.2 抗生素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
    4.3 抗生素在水体/沉积物中的分配行为
5 环境风险评价与健康风险评价
    5.1 环境风险评价
        5.1.1 水体典型抗生素生态风险评估
        5.1.2 沉积物典型抗生素生态风险评估
    5.2 健康风险评价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突发水污染事件防治研究
        1.2.2 河渠交叉建筑物洪水风险研究
        1.2.3 冰情变化特征研究
        1.2.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及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关键问题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突发水污染事件监测
    2.3 河渠交叉建筑物洪水漫入风险
    2.4 冰期输水冰塞变化特征与运行方式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水质监测站点布设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实例概况
        3.2.1 研究区域
        3.2.2 水质模型及模型参数
    3.3 水质监测站点布设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3.3.1 水质监测站点监测效率与布设成本指标的确定
        3.3.2 水质监测站点布设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3.4 结果分析
        3.4.1 突发水污染事件情景设计
        3.4.2 站点布设优化Pareto解集的多目标竞争协同分析
        3.4.3 不同监测仪器精度对Pareto解集的影响分析
        3.4.4 站点布设方案成本效益分析
        3.4.5 站点布设位置累积概率分析
        3.4.6 污染物衰减特性的不确定性对布设方案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河渠交叉建筑物洪水漫入风险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实例概况
    4.3 洪水过流模型构建
        4.3.1 模型框架
        4.3.2 洪水计算模型
        4.3.3 泥沙输移模型
        4.3.4 管道过流模型
    4.4 洪水过流模型校验
    4.5 洪水过流模型敏感性分析
        4.5.1 分析方法
        4.5.2 评价指标
        4.5.3 模型参数取值范围分析
        4.5.4 敏感性分析结果
    4.6 单因素及多因素耦合的洪水漫入风险分析
        4.6.1 单因素影响下的洪水漫入风险分析
        4.6.2 多因素影响下的洪水漫入风险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冰情演变模型的冰期输水运行方式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实例概况
        5.2.1 研究区域
        5.2.2 实测数据
    5.3 冰情演变模型构建
        5.3.1 模型框架
        5.3.2 水力子模型
        5.3.3 热力子模型
        5.3.4 冰冻子模型
    5.4 模型校验
        5.4.1 模型计算条件
        5.4.2 模型检验指标
        5.4.3 模型校验方案
        5.4.4 模型校验结果
    5.5 冰塞特征分析
        5.5.1 冰塞的定义
        5.5.2 冰塞形成的条件
        5.5.3 冰塞的影响因素
        5.5.4 冰塞变化的指标
    5.6 冰塞变化特征及冰期输水运行方式分析
        5.6.1 模拟情景设置
        5.6.2 水力因素对冰塞的影响
        5.6.3 热力因素对冰塞的影响
        5.6.4 冰期输水运行方式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异常模式研究及供水安全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6.1 引言
    6.2 异常模式指标体系与识别流程
        6.2.1 异常模式分类
        6.2.2 水质异常
        6.2.3 水量异常
        6.2.4 冰期异常
    6.3 异常模式数据库设计
        6.3.1 设计流程
        6.3.2 逻辑设计
        6.3.3 物理设计
    6.4 供水安全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6.4.1 总体设计
        6.4.2 软件功能设计与实现
        6.4.3 关键技术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异常模式数据库库表结构
附录B 供水安全信息平台功能时序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放空PCCP管断丝检测装备的现场示范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PCCP管断丝检测技术
    1.1 检测原理
    1.2 检测装置
    1.3 断丝诊断和误差估计的方法
2 工程现场应用
    2.1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北京段PCCP管工程
    2.2 示范应用情况
3 结语

(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水质分析及其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1 长距离调水工程概述
        1.1.1 国内长距离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1.1.2 国外长距离调水工程概述
        1.1.3 长距离调水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2 调水输水工程水质安全检测指标
        1.2.1 水质污染物
        1.2.2 污染物在水体流动过程中的迁移转化
        1.2.3 水质评价方法
    1.3 管涵对水质的影响
        1.3.1 封闭管涵输水对水质的影响
        1.3.2 明渠(水库)对水质的影响
    1.4 发展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1.4.1 发展趋势
        1.4.2 存在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述
    2.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概况
    2.3 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概况
    2.4 气候特性
    2.5 暴雨洪水特性
    2.6 地质概况
    2.7 水资源
3 研究技术途径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各阶段调水情况
        3.3.2 水质指标的选择
        3.3.3 实验设计
    3.4 技术路线
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分析
    4.1 pH值的变化特征
        4.1.1 pH值的年变化特征
        4.1.2 pH值的季节变化特征
        4.1.3 pH值的空间变化特征
    4.2 水温变化特征
        4.2.1 水温的年变化特征
        4.2.2 温度的季节变化
        4.2.3 水温的空间变化特征
    4.3 化学需氧量的变化特征
        4.3.1 化学需氧量的年变化特征
        4.3.2 化学需氧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4.3.3 化学需氧量的空间变化特征
    4.4 水质中溶解氧含量的变化特征
        4.4.1 溶解氧年变化特征
        4.4.2 溶解氧季节变化特征
        4.4.3 溶解氧空间变化特征
    4.5 氨氮含量的变化特征
        4.5.1 氨氮年变化特征
        4.5.2 氨氮季节变化特征
        4.5.3 氨氮空间变化特征
    4.6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变化特征
        4.6.1 五日生化需氧量年变化特征
        4.6.2 五日生化需氧量季节变化特征
        4.6.3 五日生化需氧量空间变化特征
    4.7 高锰酸盐含量的变化特征
        4.7.1 高锰酸盐年变化特征
        4.7.2 高锰酸盐季节变化特征
        4.7.3 高锰酸盐空间变化特征
    4.8 总氮含量的变化特征
        4.8.1 总氮的年变化特征
        4.8.2 总氮季节变化特征
        4.8.3 总氮空间变化特征
    4.9 总磷含量的变化特征
        4.9.1 总磷年变化特征
        4.9.2 总磷季节变化特征
        4.9.3 总磷空间变化特征
    4.10 氯含量的变化特征
        4.10.1 氯的年变化特征
        4.10.2 氯的季节变化特征
        4.10.3 氯的空间变化特征
    4.11 小结
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同输水方式对水质的影响
    5.1 不同输水方式对水质基础指标的影响
        5.1.1 不同输水方式对pH值的影响
        5.1.2 不同输水方式对水温的影响
    5.2 不同输水方式对水质氧体系指标的影响
        5.2.1 不同输水方式对溶解氧的影响
        5.2.2 不同输水方式对化学需氧量的影响
        5.2.3 不同输水方式对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影响
        5.2.4 不同输水方式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影响
    5.3 不同输水方式对水质营养元素指标的影响
        5.3.1 不同输水方式对氯离子的影响
        5.3.2 不同输水方式对氨氮的影响
        5.3.3 不同输水方式对总氮的影响
        5.3.4 不同输水方式对总磷的影响
    5.4 小结
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水质变化模型分析
    6.1 水质模型介绍
        6.1.1 水库三维水质模型
        6.1.2 管涵水质模型
    6.2 大宁水库水质安全研究
        6.2.1 大宁水库概况
        6.2.2 大宁水库水质安全模拟及验证
        6.2.3 典型年水质安全分析
    6.3 南水北调管道水质安全研究
        6.3.1 管道水质安全模拟及验证
        6.3.2 典型年水质安全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江水润京华 南水北调·北京80公里(论文提纲范文)

江水进京第一站:北拒马河总闸
惠南庄泵站:运行效率世界第一
北京段的亮点:PCCP管“输水巨龙”
大宁调压池:分水“小明珠”
西四环暗涵:地上地下两重天
最惊险的穿越:五棵松地铁车站
江水新家:清风明月伴明园
相关链接:
    南水北调北京段十大工程
    南水北调大事记

(7)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北京段)(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地点
    1.2 流域及水文
    1.3 工程任务
    1.4 工程规模及等级
    1.5 工程地质概况
        1.5.1 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
        1.5.2 倾斜平原工程地质区
    1.6 工程总体布置
    1.7 工程建设起止时间、运行时间及竣工验收时间
    1.8 工程建设单位名称
    1.9 主体施工单位名称
    1.1 0 主要工程科研、咨询、审查、鉴定单位
2 工程特点及关键技术
    2.1 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内容
    2.2 项目的先进性和创新点
3 主要科技成果、专利、获奖等
    3.1 主要科技成果、专利
    3.2 主要获奖情况
    3.3 应用情况
4 工程运行情况、已获社会和经济效益等
    4.1 工程运行情况
    4.2 社会效益
    4.3 经济效益

(8)基于并行计算的管道排水模型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面对的工程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对南水北调引输水工程的水力学研究
        1.2.2 管道流动的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1.2.3 并行计算在CFD中的技术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模型的选择及应用方式
    2.1 模型选择
        2.1.1 SWMM模型的选用
        2.1.2 SWMM的基本管道流动算例介绍
        2.1.3 模型的利用方式
    2.2 SWMM水流演进理论
        2.2.1 SWMM的控制方程
        2.2.2 EXTRAN的求解方法
        2.2.3 明满流交替
        2.2.4 稳定性判定条件
    2.3 SWMM中的控制方式
        2.3.1 SWMM包含的内边界条件
        2.3.2 SWMM的控制
第三章 南水北调北京段管道排水模拟模型建构
    3.1 南水北调北京段概况
        3.1.1 北京段线路概况
        3.1.2 北京段工程概况
        3.1.3 北京段排水系统布局
    3.2 管道排水模拟模型的构建
        3.2.1 可计算管道的生成
        3.2.2 排水方式的模拟
        3.2.3 排水点的模拟
        3.2.4 排水点的控制
        3.2.5 连通井的模拟
        3.2.6 糙率的选择
    3.3 模型的生成
第四章 模型的并行化设计及评价
    4.1 并行计算理论介绍
        4.1.1 并行计算
        4.1.2 MPI
        4.1.3 并行算法的评价
    4.2 SWMM模型的并行化设计
        4.2.1 技术路线
        4.2.2 硬件支撑
        4.2.3 管网拓扑结构
        4.2.4 并行结构的实现
        4.2.5 计算节点间的通信
        4.2.6 统计数据的并行
    4.3 并行效果评价
        4.3.1 程序浮点数计算效率
        4.3.2 并行效率实测
    4.4 与串行程序结果比对
        4.4.1 算例
        4.4.2 算例结果验证
第五章 系统的开发及集成
    5.1 系统需求
    5.2 系统的架构
        5.2.1 系统层次
        5.2.2 数据预处理程序
        5.2.3 系统的I/O
    5.3 软件开发技术
        5.3.1 软件开发技术路线
        5.3.2 混合编程技术
        5.3.3 科学计算动态显示技术
        5.3.4 实时显示技术
    5.4 小结
第六章 北京段管道排水数值模拟应用
    6.1 模拟方案设计
        6.1.1 事故检修工况1
        6.1.2 事故检修工况2
        6.1.3 全线排空检修
        6.1.4 推荐排水点方案
    6.2 结果分析
        6.2.1 事故检修工况1
        6.2.2 事故检修工况2
        6.2.3 全线排空检修
        6.2.4 推荐排水点方案
    6.3 泵用量的优化
    6.4 排水方案的评估
    6.5 排水点评价
    6.6 低能耗排水过程仿真
    6.7 措施和设备建议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南水北调北京段数字模型系统界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长距离输水渠系冬季输水过渡过程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渠道运行控制自动化的必要性
    1.2 渠道自动化的基本内容
        1.2.1 渠道自动化内涵
        1.2.2 渠道自动化的目的和效益
        1.2.3 渠道自动化分类
        1.2.4 渠道运行和控制的概念
    1.3 渠系运行的基本内容
        1.3.1 渠道运行的基本要求
        1.3.2 渠道运行的约束条件
        1.3.3 渠道运行方式
        1.3.4 节制闸运行技术
    1.4 渠系控制的基本内容
        1.4.1 渠系控制基本要求
        1.4.2 渠系控制性能指标
        1.4.3 渠系变量分类
        1.4.4 控制逻辑
        1.4.5 控制模式
        1.4.6 控制算法
        1.4.7 渠系控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5.1 国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5.2 国内研究历史及现状
    1.6 国内外输(调)水工程典型实例
        1.6.1 国外输(调)水工程典型实例
        1.6.2 国内输(调)水工程典型实例
    1.7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2章 长距离输水渠系基于水力学的数学模型研究
    2.1 渠道概化建模
        2.1.1 渠池划分
        2.1.2 渠池内子渠段划分
    2.2 渠系建筑物概化建模
        2.2.1 节制闸
        2.2.2 分水口
        2.2.3 渡槽
        2.2.4 倒虹吸
        2.2.5 其它交叉建筑物
    2.3 典型渠段概化
    2.4 恒定流模拟
    2.5 非恒定流模拟
        2.5.1 明渠非恒定流基本方程
        2.5.2 明渠非恒定流方程数值解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距离输水渠系运行控制自动化仿真模型
    3.1 总干渠运行控制
        3.1.1 总干渠配水方式
        3.1.2 渠系运行控制方式
        3.1.3 节制闸运行技术
    3.2 控制系统设计
        3.2.1 基本反馈控制部件
        3.2.2 增强型反馈控制系统
        3.2.3 复合型渠道控制系统
        3.2.4 死区设置
        3.2.5 控制目标
        3.2.6 控制器工作流程
    3.3 长距离渠系运行控制模拟模型
        3.3.1 单渠池模拟模型
        3.3.2 模型解耦
        3.3.3 仿真平台
    3.4 模型特点
        3.4.1 模糊控制
        3.4.2 状态空间法
        3.4.3 时域频域分析
        3.4.4 本模型特点
    3.5 典型工况模拟
        3.5.1 典型工况一:渠道流量增加
        3.5.2 典型工况二:渠道流量减小
        3.5.3 典型工况三:渠道下游需水流量作小幅方波变化
        3.5.4 模拟总结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距离渠系闸门过流能力校核分析
    4.1 弧形闸门闸孔淹没出流基本原理
    4.2 弧形闸门闸孔淹没出流计算公式
        4.2.1 Henry公式
        4.2.2 李炜《水力学》公式
        4.2.3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公式
    4.3 校核闸门过流能力及结果
    4.4 结果分析
    4.5 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距离明渠冬季输水分析与研究
    5.1 冰塞与冰坝
        5.1.1 冰塞
        5.1.2 冰坝
    5.2 冰期输水特性
        5.2.1 不同年份冰情各异
        5.2.2 不同地点冰情各异
        5.2.3 冰情随时间变化
        5.2.4 冰、水相互作用
    5.3 冰期输水模式
        5.3.1 冰期输水模式
        5.3.2 冰盖的分类
        5.3.3 动态冰盖形成模式
        5.3.4 平封冰盖运行方式
    5.4 冬季输水阶段划分及运行控制
        5.4.1 冬季输水阶段划分
        5.4.2 各阶段运行控制
    5.5 冬季运行安全措施
        5.5.1 工程措施
        5.5.2 管理措施
    5.6 国内外调水工程冰期运行经验
        5.6.1 国外调水工程冰期运行经验
        5.6.2 国内调水工程冰期运行经验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长距离输水渠系冰期输水能力研究
    6.1 判定标准
        6.1.1 弗劳德数标准
        6.1.2 流速标准
        6.1.3 标准选择
    6.2 分水口分水的影响
        6.2.1 方案一
        6.2.2 方案二
        6.2.3 方案三
        6.2.4 方案四
        6.2.5 输水能力比较
    6.3 流速判定标准的影响
        6.3.1 采用分水方案一
        6.3.2 采用分水方案二
        6.3.3 采用分水方案三
        6.3.4 采用分水方案四
        6.3.5 输水能力比较
    6.4 控制水位的影响
        6.4.1 工况一:闸前水位为设计流量下的水位值
        6.4.2 工况二:闸前水位为加大流量下的水位值
        6.4.3 工况三:闸前水位为加大流量下的水位值+0.5m
        6.4.4 工况四:闸前水位为加大流量下的水位值+1.0m
        6.4.5 工况五:闸前水位为加大流量下的水位值+1.2m
        6.4.6 输水能力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长距离输水渠系冰期输水过渡模式研究
    7.1 概述
    7.2 过渡模式
        7.2.1 自动化仿真模型
        7.2.2 仿真计算
        7.2.3 结论
    7.3 分水口分组分水调控方式
        7.3.1 仿真工况
        7.3.2 仿真结果
        7.3.3 结论
    7.4 过渡期运行策略
        7.4.1 初冰时间
        7.4.2 冰情范围
        7.4.3 运行策略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PI控制算法及鲁棒性研究
    8.1 常规PI控制器
    8.2 PI控制参数整定
        8.2.1 参数确定
        8.2.2 实时整定
        8.2.3 步进式PI控制
    8.3 PI控制器的鲁棒性分析
        8.3.1 鲁棒性概述
        8.3.2 PI参数鲁棒性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与的科研项目
    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北京市南水北调应急供水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现状
        1.2.2 国内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现状
        1.2.3 研究发展的特点以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水质特征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社会环境
        2.1.3 工程概况
    2.2 京石段应急供水水源及其水质特性分析
        2.2.1 河北省水源地水库以及水质概况
        2.2.2 河北省水源地调水量以及水量分配概况
    2.3 外调水和本地水水质特性分析
        2.3.1 外调水的水质特性分析
        2.3.2 本地的水质特性分析
        2.3.3 外调水与本地水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质水量响应关系研究
    3.1 工程稳定运行期供水水厂取水量分析
        3.1.1 第三水厂取水量分析
        3.1.2 城子水厂取水量分析
        3.1.3 田村山水厂取水量分析
        3.1.4 第九水厂取水量分析
        3.1.5 四座水厂总取水量分析
    3.2 工程稳定运行期典型水质指标变化分析
    3.3 工程稳定运行期水质水量响应关系分析
        3.3.1 水质水量响应关系构建理论基础
        3.3.2 水质水量响应关系构建方法
        3.3.3 水质水量响应关系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方案研究
    4.1 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方案
        4.1.1 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方式
        4.1.2 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方案
    4.2 水量调度模型模拟
        4.2.1 模型简介
        4.2.2 基本原理
        4.2.3 模型模拟
    4.3 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案例分析
        4.3.1 方案设置
        4.3.2 边界条件设置
        4.3.3 结果分析
    4.4 安全保障机制
        4.4.1 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的关联工程及其管理机构
        4.4.2 安全保障机制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论着发表情况
致谢

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抗生素污染分布特征及环境行为研究[D]. 于婉柔.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的水量水质安全关键问题研究[D]. 金思凡.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3]放空PCCP管断丝检测装备的现场示范应用[J]. 商峰,关炜,张海鹏,普薇如. 给水排水, 2020(S1)
  •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基础设施可持续性效益研究[A]. 李恒义,张彤,贺国平,杨金鹏. 中国水利学会2019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分册, 2019
  • [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水质分析及其预测研究[D]. 高国军.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6]江水润京华 南水北调·北京80公里[J]. 本刊编辑部.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4(05)
  • [7]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北京段)[A].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新技术应用——2013年度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获奖项目技术文集, 2014
  • [8]基于并行计算的管道排水模型研究及其应用[D]. 唐兵.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3(12)
  • [9]长距离输水渠系冬季输水过渡过程及控制研究[D]. 刘国强. 武汉大学, 2013(07)
  • [10]北京市南水北调应急供水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方案研究[D]. 梁云. 东华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