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质量改进以增加企业效益

实施质量改进以增加企业效益

一、实施质量改进 增加企业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刘奇[1](2021)在《基于PDCA循环的B公司棒材产品质量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制造、机械加工、建筑施工等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对棒材产品的消费需求愈发旺盛,对产品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已成为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然而,国内大多数生产企业在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时依然以事后处置为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产品质量始终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提升产品质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PDCA循环作为一种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具有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特点,因此本文试图以PDCA循环相关理论方法为指导,以B公司棒材产品质量改进为例进行研究,以实现产品质量的改进提升。论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产品质量改进、PDCA循环的相关研究现状,接着介绍了B公司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问题现状,然后运用PDCA循环方法对棒材产品进行质量改进,改进过程为:在计划阶段(P),通过不合格数控制图了解过程控制状态,发现过程处于失控状态,接着分析出影响棒材不合格的主要质量问题是裂纹,并分析了产生原因,针对裂纹产生根本原因按照“5W1H”的思路制定改进对策;在实施阶段(D),按照已制定的对策去落实具体措施;在检查阶段(C),绘制改进前后的效果对比图,对实施阶段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查确认;在处置阶段(A),总结改进成果,实施标准化,遗留问题进入下一次循环中去解决;最后,对改进后的效益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通过PDCA循环对人员技能、轧机维护、钢坯质量等裂纹的主要影响要素进行改进,能够有效改善棒材裂纹问题,产品不合格率由改进前的3.95%下降到改进后的1.92%,节约质量成本16.4万元,提升了棒材产品质量和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同类型生产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进行产品质量改进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参考和理论借鉴。该论文有图27幅,表17个,参考文献50篇。

詹丽娟[2](2021)在《DL公司外包工厂产品质量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目前整个经济下滑形势,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考验,各企业为迫于生存或者利益最大化,纷纷采取产品生产外包的商业模式。外包其非核心业务,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其核心业务,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对于生产外包工厂的管理以及产品质量管理愈发重视。DL公司是多家零售商和贸易商的供应商,一方面虽下设多家工厂,但还是产能不足;另一方面,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品利润最大化,多年来一直实行产品生产外包的战略。如何有效的管理好DL公司的生产外包工厂,提高外包产品质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DL公司生产外包业务为例,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生产外包的相关研究,并深入介绍了供应商管理和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外包工厂分类、认证、评价及绩效管理、价值流管理、5S管理等内容。而后,论文通过实际数据和深度访谈分析了DL公司生产外包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外包产品合格率不足、交货期延迟及外包产品质量投诉率高等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在于DL公司对生产外包工厂的考核体系不规范、生产外包工厂质量体系不完善和员工职业技能和素养不高。基于此,本文重新优化了DL公司的考核体系,重构生产外包工厂的分类、认证及绩效管理;针对外包产品质量改进,通过价值流管理、PDCA模型和“5S”管理对生产外包工厂进行能力持续训练计划,建立有层次的渠道沟通,并针对共性问题设计持续预防方案。最后,由于改进方案涉及到内部的各部门协作以及生产外包工厂的沟通,特别制定了方案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保证方案能够顺利进行。本文对DL公司的生产外包工厂产品质量改进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也为整个纺织品行业外包产品质量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秀丽[3](2020)在《精益六西格玛在H公司A产品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际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智能终端产品已成为全球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当代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此同时,广大用户对智能终端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要求也逐步提升。手机生物识别作为行业新兴技术,通过生物传感器、生物统计学原理及和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精密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和行为特征进行身份识别,具有唯一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等诸多优点,革新了用户和手机的交互方式,提高了用户体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H公司是国际知名的智能手机代理制造商,A产品是H公司的手机生物识别产品,适用于多款智能手机型号,其经历了指纹识别的阶段,当前,新款手机产品主要使用业界的最新技术为人脸识别。伴随着其生产工艺的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增加,客户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总体要求也不断提高,加之同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模式在多层次多领域内不断精益求精地追求完美,无法快速适应市场新技术和客户需求变化的企业将面临少订单,无订单的淘汰风险。H公司手机生物识别产品有独立的生产线,在产品试产阶段发现生产效率低下,并且产品的粘合力测试不良率高,对产品的交货、生产成本、质量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产生巨大隐患,亟需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精益六西格玛作为当前先进且相对成熟的质量管理模式,适应了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1],已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其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提升产品质量、减少浪费、优化生产管理流程、减少人为因素对品质的影响,提高产品质量的可持续监控和改善,增加公司的财务收益、客户满意度和竞争优势。为此,H公司快速组建了精益六西格玛质量改进团队,通过精益六西格玛DMAIC路径对导致产品缺陷和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与改善。通过精益六西格玛质量改进项目的实施,发掘了现场质量管理的问题和导致产品粘合力低的关键因素并据此实施改进和控制,优化了生产管理流程,显着地提升了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和效率,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的生产和报废成本。同时将改善的成果推广至H公司其他厂区,消除了同类问题的发生,全面提高了H公司手机生物识别产品的质量管理水平,在拓展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应用的同时将持续改进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融入了企业文化。为推进精益六西格玛在智能生物识别新领域的应用有重要的意义。

袁新锋[4](2020)在《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与改进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发展理念的显着变化就是“效率优位”正在被“质量优位”所取代。“质量强国”战略对社会影响是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势必将质量追求镶嵌其发展过程。“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融合已成为公共体育服务领域最大的主题,公共体育服务作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将质量追求作为引导理念与实现方式。然而,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图景还未全面呈现,质量现状存在明显问题。究其原因:客观局限与主观不足相互交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不够深入。本研究通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结构与机制的探究,旨在为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探寻切入点与着力点,从而为实践推进提供策略指导,进而真正体现公共体育服务对“健康中国”战略与“体育强国”战略的支撑价值。基于公共管理、质量管理、健康促进等基础理论,参照国外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经验,立足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本研究遵循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策略设计的逻辑构想,通过规范与实证研究路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研究法、扎根理论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实地考察法等具体方法开展了研究,主要工作呈现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通过概念界定、理论梳理以及文献综述奠定了研究基础。通过相关概念的梳理,界定了核心概念,明确了本研究的逻辑起点。对公共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以及健康促进理论的发展脉络、交叉演化、自身局限进行了全面梳理,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公共服务以及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与改进策略的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评述,为本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参照。第二,梳理了我国公共体育质量改进的实践经验与现实问题。面对民众对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不断高涨,各级政府做出了大量的改革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然而,顶层设计滞后、协同机制不畅、基础设施不足、参与度弱、满意度低、均等性差、效率不高等问题在公共体育服务领域依然普遍存在。本研究通过现状解析发现,理论研究对质量管理引入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敏感性有所滞后,忽视了“因素分析-策略设计”的基本路径,导致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实践效果大打折扣。第三,归纳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构成。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按照扎根理论的一般流程,设计开放性问题,把普通民众、相关专家作为访谈对象;利用Nvivo11.0对深度访谈记录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及选择性编码;提炼访谈材料的概念使其形成范畴,并逐步形成核心范畴,从中归纳出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构成;依据逻辑关系,形成了“探索性”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并进行了现状问题归因,但“建议性而非验证性”的概念模型需要量化验证。第四,构建并验证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本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提出了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并构建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运用SPSS20.0对初始问卷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形成了满足信度和效度要求的正式调查问卷。对有效问卷数据分析发现,人口统计变量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关联。运用AMOS24.0对样本数据开展了模型拟合与假设验证,结果明确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结构与机制。第五,设计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的策略框架。依据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理论模型验证结果,立足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现实问题,参照国内外经验得失,本研究设计了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策略框架: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人员素质;统筹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供给;优化公共体育服务设计;丰富公共体育组织活动;加强公共体育服务监管;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机制。本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第一,通过人口统计变量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关联分析得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以及工作单位性质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存在显着性差异。直接关系的模型验证结果说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存在结构区分。人员素质是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管理的执行核心;场馆设施是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基础保障;服务设计与组织活动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提升价值明显;服务监管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推动价值显着。因此,公共体育组织应该在激励机制、培养制度以及组织文化等方面不断完善来提升人员素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质量改进需要在制度规划、体制突破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着手;通过丰富民众身边的赛事活动以及便捷的服务设计提升民众健身的参与度和科学性;还要发挥服务监管在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过程的主动性与创新性。第二,平行中介效应的模型验证结果说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既有结构区分,也有层次差异。场馆设施与人员素质作为“保健因素”是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基本条件,组织活动与服务设计作为“激励因素”是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的方向所在。体育设施与人员素质作为基础因素通过服务设计与组织活动影响公共体育服务质量。人员素质均对服务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影响明显,而场馆设施仅对服务设计产生支持。由此说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依赖组织资源的基础保障,其中人力资源是核心。场馆设施的丰富与人员素质的改善需要通过科学的组织活动与合理的服务设计才能发挥更大的功效。因此,公共体育组织夯实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进而优化公共体育服务设计、丰富公共体育组织活动才是改进服务质量的必由之路,而人员素质的提升是策略设计的重中之重。第三,链式中介效应的模型验证结果说明,场馆设施、人员素质、组织活动以及服务设计在服务监管与服务质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机理与条件,但服务监管本身在公共体育复杂系统中并不能直接提升服务质量,其推动作用体现在对相关因素的影响过程中。由此说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要探究如何合理配置资源、补齐短板,确保因素间的影响机制落实到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实践中,还要体现服务监管与人员素质的策略重点,同时兼顾公共服务特点。因此,本研究围绕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提出建立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主体的治理格局、创新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的工具选择、整合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的实现过程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机制。本研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明确了质量管理理论引入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丰富与完善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管理理论体系。现有研究与实践仅是公共体育服务个别管理环节的改革,忽略了质量管理的系统性,并未找到全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解决方案,也没有建立以健康促进为指导的完整理论体系。针对上述不足与现实挑战,本研究在肯定质量管理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前提下,把握公共体育服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二者的相通性与适应性进行了探究,初步建立了以健康促进为导向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管理理论框架,为实践推进确定了方向与路径。第二,构建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加以验证,基本明确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结构与机制。现有理论研究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结构与机制并不清晰,导致实践推进并未完全遵循改善影响因素条件进而改进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基本路径。本研究借助相关工具,通过扎根理论归纳了公共体育服务影响因素的构成,又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理论假设。结果显示:人口统计变量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有一定关联关系;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存在结构划分与层次差异;部分影响因素并不能直接影响服务质量,而是需要通过其他影响因素的中介作用才能发挥价值。清晰的影响因素结构与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的着力点与切入点。第三,解析了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实施条件,探索性设计了基于影响因素结构与机制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策略。现有研究忽视了质量管理的可操作性与系统性,提出的策略通常存在笼统而分散的缺陷。本研究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特殊性以及质量策略的可操作性出发,将多项质量管理领域的成熟做法,如:质量认证、标杆管理、质量循环运用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领域。针对影响因素结构与影响机制的验证结果提出了夯实基础、提升体验、多元主体、工具选择、实现过程等综合性策略框架。学术合理性与实践可操作性的互动促成了质量理论向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扩展与延伸。本研究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在理论方面,为公共体育服务理论研究开拓了质量管理的新视角;在实践方面,有利于促进“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推进。但由于能力与条件所限,本研究存在研究资料不够丰富、影响因素不够全面、改进策略有待全面检验等不足,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丰富研究变量、进一步厘清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逐步推进策略检验与完善。

邓海涛[5](2020)在《澳柯玛公司3B系列燃气灶质量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是产品价格之间博弈,而是产品核心技术和质量的竞争。企业的发展最终靠的是创新的技术和过硬的质量,因为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质量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成本问题,更重要的是关乎一个企业在该行业内的声誉。而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在企业内部大力开展全面质量管理(TQM)和六西格玛管理(6σ),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充分满足顾客或下道工序要求的情况下,进行市场分析调研、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和售后保障服务,同时能够在最经济、最有效的基础上,把企业内部质量界定、质量测试、质量分析、质量改善、质量控制的活动构成为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澳柯玛公司在广东中山成立不久,人员、设备、技术、原材料等各种关键因素影响产品的质量。通过对澳柯玛公司燃气灶产品市场反馈的实际调查,分析澳柯玛公司影响燃气灶产品的质量现状,结合工厂生产环境和实际情况,运用质量工具和统计技术分析,进一步研究燃气灶产品的质量问题改进和提升,为澳柯玛公司质量改进管理提供现实的、可借鉴的管理对策和方法。本文通过使用六西格玛方法对3B系列燃气灶产品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减少产品故障数量,完成了在项目既定的目标,降低了市场质量不良率。因此,通过降低成本、改进产品设计和过程,引导价值链增值改进,在整个质量改进活动中,采用了现代质量管理思想中的系统观,结合产品的多个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理论分析研究,找出症结问题,提出对策,以3B系列燃气灶产品为代表的质量改善管理,为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

李凤营[6](2020)在《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和重要动力。地方高校在普通本科高校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绩点制管理模式因其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能够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受到地方高校的普遍认可,在地方高校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因过分量化导致了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形成、科研功利化、违背科研规律等现象的产生。这就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科研管理模式来适应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牢固的根基上,本文对所涉及的地方高校、高校科研、高校科研质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结构、功能等,提出了以五大理念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工具,建立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并针对上述管理理念,提出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创新思路,分析了科研绩点的内涵与特点、科研绩点与科研工作量的关系等内容。为了掌握获得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的现实情况,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管理改革的可能方向。首先以B大学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了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的基础上,概括了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宗旨、实施过程、保障措施,并结合B大学部分院系的调研,利用科研成果数据对比了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效果,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了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后的成效,发现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B大学的科研质量,整体上说是科研质量管理的可行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做出改进。基于这一定位,本文通过编制、发放、回收问卷等程序,按照从宏观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探寻B大学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违背科研规律、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科研环境不理想、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等,为改进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提供了方向。本文提出建立科研绩点银行制管理模式以解决地方高校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相应地对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模式的生成、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理论模型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论述后,具体对操作层面内容进行探讨。包括科研绩点认定方法的有效改进、建立科研绩点银行的运行机制、科研绩点银行环境的保障三个方面内容。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共同建立了科研绩点银行制科研管理模式。

王润周[7](2020)在《基于六西格玛管理的S公司质量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质量是产品赖以竞争的核心,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质量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产品在市场的发展前景。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行业之间的工艺技术差距不断缩小,如何在提高质量的同时,缩减成本,减少运作周期,形成可持续的改进过程成为了重中之重。六西格玛管理就是一种追求高质量、低成本、零失误、短周期、高顾客满意度的持续改进方法。本文以解决S企业EZline潜油电泵产品的质量问题为基础,通过对六西格玛管理理论进行梳理与总结,运用六西格玛管理的方法对S企业泵产品的问题进行分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首先,回顾六西格玛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六西格玛理论相关工具,对六西格玛管理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为利用六西格玛管理奠定基础。第二,介绍了S公司主要的产品相关信息以及相关组织运行流程,同时对EZline电泵产品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发现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和提升的要求,明确六西格玛理论在S公司质量管理中推行的意义。接下来,将六西格玛管理的DMAIC方法应用到S公司质量改进过程中来,并结合MINITAB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检测,通过界定阶段(Define)确定主要目标与成立改善小组,项目计划为解决扬程不稳定与供应商准时交货率不高的问题,扬程问题由DMAIC流程改进,准时交货率问题由优化工作流程与沟通方式改进;测量阶段(Measure)为测试系统可用性,确定误差原因;分析阶段(Analyze)对变异源分析,通过因果图、FMEA分析、变异源分析等确定影响的主要因子;改进阶段(Improve)利用DOE试验,找出最优响应变量;控制阶段(Control)进行过程能力分析,SPC控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等,确保整个流程可以执行。最后进行改进效果的前后分析,对本次六西格玛质量改进存在的缺陷和未能完成的目标分析。六西格玛质量改进的完成,不但解决了潜油电泵扬程不稳的问题,还提高了新产品的供应商准时交货率。极大提高了公司运转效率,节省开支,为公司全面开展六西格玛管理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同行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建议。

闫荣宇[8](2019)在《QC小组质量改进的应用研究 ——以DQ油田Y测试队为例》文中认为自从1978年全面质量管理引入我国之后,QC小组活动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改进方法,被实际应用于各行各业中。经过4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QC小组活动得到很大发展,取得显着的效果。QC小组活动在质量改进中调动了全员的创造性,使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质量管理、质量改进,为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创造经济效益,降低成本消耗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推动我国全面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工业发展及车辆保有量的增加对石油及其衍生品依赖日趋增强。在油田可采储量减少、采出难度增加、采油成本提高、国际油价下跌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石油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质量改进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及成本降低。中国的石油企业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国有企业及一些小型的个人工厂组成。石油企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涉及的专业及领域很多,不存在最完善的质量管理形式,也不存在始终不变的形式。所有单位均要按照自己的专业特征,业务属性量身定做,建立符合自身的质量改进方式。本文以DQ油田Y测试队QC小组活动的开展为例,结合标准QC小组活动开展框架,创造出适合Y测试队质量改进的活动方式,利用质量管理的工具查找出Y测试队低压测试班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劳动强度大、携带工具多、汽车油料消耗大、汽车部件磨损老化快、员工操作时容易受伤等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确定课题,利用鱼骨图从五个方面分析确定目标,通过讨论和评估制定可行的措施对策,并根据对策表进行实施。最后请相关部门专家检查判断效果,并提出下一次QC小组要继续改进的内容。根据Y测试队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科学选取评价指标,构建了Y测试队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应用专家打分法对评价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Y测试队质量管理评价模型,并运用模型对现阶段Y测试队质量管理进行打分及评级,得到了Y测试队还需要继续开展QC小组活动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结论,为未来Y测试队质量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何滔[9](2019)在《S地铁八号线管片生产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城市地铁越来越普及。然而一种高效、安全的施工方法盾构法被广发使用。使用该方法可以有效的较少施工对施工范围内的居民、交通及建筑物的影响。其中盾构法施工最关键的材料是管片。盾构施工将管片拼装成环,从而保证隧道安全,具有挡土、止水、承压及安全防护的功能,也是隧道保护中最为关键的防线。近些年,一二线城市如厦门、南昌、天津、杭州、北上广深等大力支持发展地铁。而大部分隧道施工采用盾构法,因此盾构法施工进入了建设高峰期。因此盾构的材料-管片也取得空前蓬勃发展。但生产管片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会出现不少质量问题。如管片表面出现气泡,管片错台、管片开裂破损等。这些问题管片不处理仍安装在隧道中,使用时间较长后则会出现漏水、甚至出现坍塌等问题。隧道的整体质量好坏、使用年限的长短、施工进度等关键因素之一是:管片质量。因此,开展地铁管片生产质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以S地铁在建工程-八号线北延段(简称S地铁八号线)管片生产为研究对象,研究管片生产质量控制问题。首先,抽检管片生产质量,发现管片主要质量问题。其次,利用质量管理方法分析质量问题产生原因。此外,通过分析确定具体的质量优化方案,从而提升管片生产成品质量。最后,总结和评价管片质量控制方案,并为其他项目管片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S地铁八号线管片生产主要面临三个质量问题:管片出现蜂窝麻面、管片止水槽粘皮、管片表面龟裂。其次,分析管片生产质量问题产生的要因,并根据要因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方案。最后,通过实施质量控制方案,有效的解决管片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升了管片总体质量,达到约定合同要求。本文的管片质量控制防范,能为项目质量管理提供借鉴,并能指导实践。通过对S地铁八号线管片质量控制,提升管片质量,从而保证S地铁的各项施工进度符合合同要求。在提升了公司质量管理水平,也为地铁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胡洋洋[10](2019)在《产量质量成本管理与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过去很多年,我国一直处于买方市场阶段,再加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以获取价格优势,从而获得一定的经营利润来支撑企业继续生存发展。据有关统计数据表示,很多公司的质量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很大,另外近些年来,人们对产品的质量水平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企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如能做到如何平衡成本与质量二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质量成本管理就是在这种背景环境下应运而生。传统的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在一定程度下是可以缓解质量和成本二者之间的矛盾的,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盈利水平。然而随着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实践和市场竞争环境的进一步加剧,传统的产品质量成本管理暴露出一定的短期性和局限性,尤其是在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时已经暴露出众多不适应性。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长远地在社会中立足,不单单要考虑在短期内获取利润,还要未雨绸缪,制定与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相适应的战略规划,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质量成本管理是服务于企业管理需要的,为此,传统的产品质量成本管理也需要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长远发展,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推行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战略质量成本管理并不是要否定传统的产品质量成本管理,而是要在其基础上,针对新环境和企业经营战略改变的现实条件,站在“提质增效”的战略视角提出的。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和战略质量成本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目前尚无学者对其梳理,本文以此为选题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在第一章对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介绍,整理了国内和国外与质量成本管理相关的文献,同时也对本文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进行了大致介绍。然后,本文在第二章阐述了质量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接着在此基础上对战略质量成本管理进行了系统化的介绍,并从众多方面对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和战略质量成本管理进行比较研究。随后,本文以C公司和H公司为例,分别介绍了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和战略质量成本管理在实务工作中的具体实践,更直观地研究了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和战略质量成本管理各自不同的特点。同时,通过两种质量成本管理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对比,可以看出产品质量成本在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内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自己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推行战略质量成本管理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工具,做到“提质增效”,形成长期竞争优势。

二、实施质量改进 增加企业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质量改进 增加企业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DCA循环的B公司棒材产品质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B公司质量管理及产品质量问题现状
    2.1 B公司概况
    2.2 B公司质量管理现状
    2.3 B公司产品质量问题现状
    2.4 实施PDCA循环改进棒材产品质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 基于PDCA循环的棒材产品质量改进
    3.1 计划阶段(P)
    3.2 实施阶段(D)
    3.3 检查阶段(C)
    3.4 处置阶段(A)
    3.5 棒材产品实施PDCA循环改进的保障措施
4 质量改进效益评估
    4.1 直接效益评估
    4.2 间接效益评估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DL公司外包工厂产品质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理论基础
        1.3.1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1.3.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1.3.3 供应商管理
        1.3.4 相关理论和工具选择原则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DL公司外部环境分析及外包业务管理现状
    2.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2.1.1 政治环境分析
        2.1.2 经济环境分析
        2.1.3 社会环境分析
        2.1.4 技术环境分析
    2.2 行业环境分析
        2.2.1 供应商议价能力
        2.2.2 客户讨价还价能力
        2.2.3 潜在竞争者
        2.2.4 替代品的威胁
        2.2.5 行业内的竞争
    2.3 DL公司生产外包业务管理现状
        2.3.1 公司概况
        2.3.2 DL公司家纺主营业务及组织架构
        2.3.3 DL公司家纺生产外包现状
        2.3.4 DL公司外包工厂的情况介绍
        2.3.5 总结与评价
    2.4 生产外包存在的问题
        2.4.1 外包业务访谈及总结
        2.4.2 外包产品合格率不足
        2.4.3 外包工厂交货期延迟
        2.4.4 外包工厂产品质量投诉率高
第3章 DL公司外包工厂产品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3.1 外包工厂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3.1.1 基于Delphi法和因果矩阵图的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3.1.2 基于5WHY产品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3.1.3 质量问题原因小结
    3.2 DL公司对外包工厂的考核体系不规范
        3.2.1 外包工厂的搜寻及筛选不符合流程
        3.2.2 外包工厂的资格审查执行不到位
        3.2.3 外包工厂的考核未落到实处
    3.3 外包工厂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3.3.1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3.3.2 机器保养知识缺乏
        3.3.3 物料堆放不规范
        3.3.4 方法不科学
        3.3.5 环境不整洁
    3.4 外包工厂员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3.4.1 外包工厂员工专业技能不足
        3.4.2 外包工厂员工职业素养不高
第4章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外包产品质量改进方案设计
    4.1 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整体设计
        4.1.1 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4.1.2 整体改进方案设计
    4.2 以顾客满意为导向的外包工厂准入和绩效管理
        4.2.1 外包业务管理组织结构改进
        4.2.2 建立外包工厂分类及认证体系
        4.2.3 建立以顾客满意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
    4.3 全员参与质量改进过程
        4.3.1 构建外包工厂以质量为核心的全员绩效管理体系
        4.3.2 建立全员质量考核奖惩体系
        4.3.3 加强对外包工厂的全员质量培训
    4.4 外包工厂能力的持续提升
        4.4.1 建立支持持续提升的沟通渠道
        4.4.2 制定外包工厂的能力持续提升计划
        4.4.3 协助外包工厂推行持续的5S管理
        4.4.4 针对共性问题设计持续预防方案
第5章 改进方案的实施计划与保障
    5.1 实施计划
        5.1.1 实施目标
        5.1.2 实施进度
    5.2 保障措施
        5.2.1 人力保障
        5.2.2 资源保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精益六西格玛在H公司A产品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1.3.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质量管理理论
    2.2 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论
        2.2.1 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2.2.2 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的概念
        2.2.3 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的主要工具
    2.3 精益生产管理理论
        2.3.1 精益生产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2.3.2 精益生产管理的概念
        2.3.3 精益生产管理的主要工具
    2.4 精益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论
        2.4.1 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的比较
        2.4.2 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管理的融合方式
        2.4.3 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的实施条件
        2.4.4 精益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的实施流程
    2.5 本章小结
3 H公司手机生物识别产品质量问题和改进的总体方案
    3.1 H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3.2 H公司质量管理现状
        3.2.1 H公司质量管理组织简介
        3.2.2 H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
        3.2.3 H公司质量改进活动的发展
    3.3 H公司手机生物识别产品结构及生产工艺
        3.3.1 产品结构和生产流程
        3.3.2 生产工艺简介
    3.4 手机生物识别产品现场质量问题和初步处理
        3.4.1 手机生物识别产品质量问题
        3.4.2 问题初步处理措施
    3.5 质量改进方案的制定
        3.5.1 确立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质量改进方案
        3.5.2 组建质量改进团队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质量改进
    4.1 质量改进项目定义阶段
        4.1.1 质量改进范围
        4.1.2 质量改进目标
    4.2 质量改进项目测量阶段
        4.2.1 测量系统分析
        4.2.2 过程能力分析
        4.2.3 宏观流程图绘制
        4.2.4 失效模式分析
    4.3 质量改进项目分析阶段
    4.4 质量改进项目实施阶段
        4.4.1 精益生产管理对胶水品质的改善
        4.4.2 精益生产管理对物料清洁度的改善
        4.4.3 精益生产管理对点胶固化过程的改善
        4.4.4 改善后运行
    4.5 质量改进项目控制阶段
    4.6 本章小结
5 精益六西格玛质量改进实施成果
    5.1 质量改进活动的实施成果
    5.2 H公司持续推行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建议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与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公共服务
        2.1.2 公共体育服务
        2.1.3 产品质量
        2.1.4 服务质量
        2.1.5 公共服务质量
        2.1.6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
        2.1.7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
    2.2 理论基础及应用
        2.2.1 公共管理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4 质量管理理论
        2.2.5 政府工具理论
        2.2.6 健康促进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公共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2.3.2 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策略研究
        2.3.3 公共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与改进策略的文献评述
        2.3.4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2.3.5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策略研究
        2.3.6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与改进策略的文献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实践进展与问题审视
    3.1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进展
        3.1.1 引领政策日趋丰富
        3.1.2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3.1.3 执行工具日趋多元
    3.2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现状的问题审视
        3.2.1 公共体育服务顶层设计滞后
        3.2.2 公共体育服务主体间协同机制不畅
        3.2.3 公共体育筹资渠道单一且效率偏低
        3.2.4 公共体育设施数量不足且管理落后
        3.2.5 公共体育健身参与度低
        3.2.6 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差
        3.2.7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失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识别
    4.1 扎根理论研究法
    4.2 研究设计
        4.2.1 深度访谈
        4.2.2 对象选择
        4.2.3 三级编码
    4.3 资料收集
    4.4 编码过程
        4.4.1 开放式编码
        4.4.2 主轴编码
        4.4.3 选择性编码
    4.5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的构建与识别
        4.5.1 概念模型的构建
        4.5.2 概念模型的识别
        4.5.3 质量问题的归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5.1 研究假设的提出与理论模型的构建
        5.1.1 场馆设施及人员素质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关系
        5.1.2 服务设计及组织活动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关系
        5.1.3 服务监管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关系
        5.1.4 无形因素在有形因素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间的作用
        5.1.5 有形和无形因素在服务监管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间的作用
        5.1.6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构建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方法与工具
        5.2.2 变量测量
        5.2.3 问卷设计
        5.2.4 问卷发放与回收
    5.3 数据分析
        5.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3.2 模型拟合度验证
        5.3.3 信度分析
        5.3.4 效度分析
    5.4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验证
        5.4.1 人口统计变量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关联分析
        5.4.2 中介效应与链式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
        5.4.3 场馆设施及人员素质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影响
        5.4.4 服务设计及组织活动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影响
        5.4.5 服务监管对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影响
        5.4.6 无形因素在有形因素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间的平行中介作用
        5.4.7 有形和无形因素在服务监管与公共体育服务质量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5.5 结果讨论
        5.5.1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基本结构
        5.5.2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层次差异
        5.5.3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策略
    6.1 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人员素质
        6.1.1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6.1.2 落实人才培养制度
        6.1.3 培育组织质量文化
    6.2 统筹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供给
        6.2.1 规划与执行并重
        6.2.2 突破体制性障碍
        6.2.3 绩效评估常态化
    6.3 优化公共体育服务设计
        6.3.1 确立人民主体地位
        6.3.2 立足民众健身需求
        6.3.3 顺应智慧健身趋势
    6.4 丰富公共体育组织活动
        6.4.1 倡导“主动健康”理念
        6.4.2 注重体育社会组织培育
        6.4.3 建立公共体育服务数据平台
    6.5 加强公共体育服务监管
        6.5.1 战略规划引领
        6.5.2 法律制度保障
        6.5.3 质量标准支撑
        6.5.4 规范财务管理
        6.5.5 强化服务质量评估
    6.6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机制
        6.6.1 建立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主体的治理格局
        6.6.2 创新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的工具选择
        6.6.3 整合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改进的实现过程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结构与策略
        7.1.2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层次与策略
        7.1.3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整体运行机制
    7.2 研究局限
        7.2.1 研究资料不够丰富
        7.2.2 影响因素不够全面
        7.2.3 改进策略有待全面检验
    7.3 研究展望
        7.3.1 进一步丰富研究变量
        7.3.2 进一步厘清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7.3.3 逐步推进策略检验与完善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澳柯玛公司3B系列燃气灶质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2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2.1 质量管理
    2.2 六西格玛质量管理
    2.3 DMAIC流程
3 3B系列燃气灶产品及质量现状分析
    3.1 澳柯玛公司的质量管理现状
    3.2 3B系列燃气灶产品和工艺现状
    3.3 3B系列燃气灶质量现状
    3.4 3B系列燃气灶质量改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 3B系列燃气灶质量改进流程研究
    4.1 定义阶段(D)
    4.2 测量阶段(M)
    4.3 分析阶段
    4.4 改善阶段
    4.5 控制阶段
    本章小结
5 3B系列燃气灶质量改进效果验证及推广
    5.1 质量改善效果对比分析
    5.2 质量改善的经济效益分析
    5.3 质量改善的经验总结及改进效果的推广
6 3B系列燃气灶质量改进的巩固措施
    6.1 制度方面
    6.2 培训方面
    6.3 质量意识方面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一、基本情况
    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三、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四、攻读学位期间研究项目情况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质量亟待提升
        (二)地方高校科研绩点管理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
        (三)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体会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地方高校
        (二)高校科研
        (三)高校科研质量
        (四)高校科研质量管理
        (五)科研绩点制
        (六)科研绩点银行制
    五、创新之处
        (一)探索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
        (二)改进了“科研绩点”的计算方法
        (三)建立“绩点银行制”的科研质量管理模式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内涵与意义研究
    三、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四、关于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五、关于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文献研究
    六、文献述评
        (一)关于高校科研管理内容及特征研究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研究
        (三)科研质量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一、五大发展理念
    二、人本管理理论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第三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概况及进展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基本体系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
        (二)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
        (三)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功能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一)B大学简介
        (二)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
        (三)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效果
    三、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目标设计
        (一)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二)关于B大学对学术型教师的目标设计
        (三)关于B大学对教学单位的目标设计
        (四)关于B大学科研绩点的量化评价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氛围营造
        (一)精神层面加强统一思想
        (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五、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保障
        (一)激励措施
        (二)督促举措
        (三)保障制度
第四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现状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编制
        (二)调查问卷发放
        (三)调查问卷回收分析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重数量轻质量问题
        (二)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
        (三)存在违背科研规律的现象
        (四)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
        (五)科研环境不理想
        (六)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
        (七)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三、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对科研质量的评价导向不科学
        (二)科研发展定位中功利化追求导向明显
        (三)高校三大职能之间未能协调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落实不到位
        (五)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证分析
        (一)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的灰色关联分析
        (二)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
第五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
    一、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理念
    二、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背景
        (一)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背景
        (二)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过程
    三、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基本目标与存在优势
        (一)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二)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优势分析
    四、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过程设计
        (一)科研绩点银行运行机制设计
        (二)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功能设计
第六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实施策略
    一、明确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类型
        (一)显性科研绩点与隐性科研绩点
        (二)个人科研绩点与集体科研绩点
        (三)岗位科研绩点与自由科研绩点
        (四)普通科研绩点与奖励科研绩点
        (五)元科研绩点
    二、建立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认定规则
        (一)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原则
        (二)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程序
        (三)科研工作业绩点的质量等级确定
        (四)科研工作业绩点的总量计算方法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
        (一)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委员会
        (二)科研绩点银行专家咨询委员会
        (三)科研绩点银行综合业务中心
        (四)科研绩点银行网络管理中心
    四、实施科研绩点银行的运作管理
        (一)科研绩点银行帐户管理
        (二)科研绩点银行业务类型
        (三)科研绩点银行操作流程
    五、支持科研绩点银行的环境保障
        (一)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业务环境要求
        (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管理环境支持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信息化环境支持
    六、地方高校科研绩点制银行模式推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调研问卷
    附录二 :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灰色关联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三 :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四 :科研工作业绩点制银行章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基于六西格玛管理的S公司质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六西格玛管理理论概述
    2.1 六西格玛管理概述
        2.1.1 六西格玛管理的起源
        2.1.2 六西格玛管理的概念
        2.1.3 六西格玛管理的特点
    2.2 六西格玛管理的改进阶段与工具
    2.3 Minitab17 软件在六西格玛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章 S公司概述与质量问题分析
    3.1 S公司概况
    3.2 S公司组织结构与管理流程
    3.3 S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提升要求
    3.4 S公司推行六西格玛质量改进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4.1 推行六西格玛改进的可行性
        3.4.2 推行六西格玛改进的必要性
第四章 S公司Ezline潜油电泵六西格玛改进
    4.1 界定阶段(Define)
    4.2 测量阶段(Measure)
    4.3 分析阶段(Analyze)
    4.4 质量改进(Improve)
    4.5 质量控制(Control)
    4.6 准时交货率提高
第五章 项目改进效果分析
    5.1 质量提升
    5.2 经济效益提升
    5.3 团队间接效益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QC小组质量改进的应用研究 ——以DQ油田Y测试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质量管理与QC小组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1.2.2 QC小组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质量和质量管理
        2.1.1 质量的概念
        2.1.2 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2.2 持续质量改进
        2.2.1 持续质量改进的概念
        2.2.2 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
        2.2.3 PDCA循环的特征分析
    2.3 质量管理的七种工具介绍
    2.4 QC小组相关理论
        2.4.1 QC小组的概念
        2.4.2 QC小组的特征
        2.4.3 QC小组活动的作用
        2.4.4 QC小组活动的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油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3.1 石油企业质量管理的特点
        3.1.1 突出过程控制
        3.1.2 优化工作模式
        3.1.3 专项质量监督
        3.1.4 质量改进活动
    3.2 石油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缝隙
        3.2.2 质量管理的教条化
        3.2.3 质量管理工作的错位管理
    3.3 应用QC小组在石油企业质量改进中的优势
        3.3.1 QC小组选题立项符合基层需求
        3.3.2 QC小组组织过程有正确规范参考
        3.3.3 QC小组成果推广力度大
        3.3.4 QC小组活动连续性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DQ油田Y测试队QC小组质量改进实例
    4.1 DQ油田Y测试队现状
        4.1.1 DQ油田Y测试队概况
        4.1.2 Y测试队低压班的质量管理组织框架
        4.1.3 Y测试队质量改进方向举例
        4.1.4 Y测试队经济成本统计分析
    4.2 QC小组活动的计划阶段
        4.2.1 课题选择
        4.2.2 现状调查
        4.2.3 确定目标
        4.2.4 方案可行性分析
        4.2.5 确定方案
        4.2.6 制定对策表
    4.3 QC小组活动的实施阶段
        4.3.1 设计与实现
        4.3.2 承压试验
    4.4 QC小组活动的检查阶段
        4.4.1 现场试验
        4.4.2 效果检查
    4.5 QC小组活动的总结处理阶段
        4.5.1 制定巩固措施
        4.5.2 活动总结和下一步打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DQ油田Y测试队质量管理评价
    5.1 质量管理评价的一般步骤
    5.2 构建评价指标管理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5.2.3 Y测试队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5.3 构建模糊层次分析评价模型
        5.3.1 基本原理
        5.3.2 计算步骤
    5.4 DQ油田Y测试队质量管理评价过程
        5.4.1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5.4.2 评价指标标准化打分
        5.4.3 质量管理综合评价
    5.5 评价结果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S地铁八号线管片生产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1.2.2 质量管理常用方法
        1.2.3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4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论文框架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管片生产项目质量现状分析
    2.1 中铁十一局管片生产项目简介
        2.1.1 项目部概况
        2.1.2 组织架构设置
    2.2 工程项目概况
    2.3 管片生产工艺与质量检测
        2.3.1 生产工艺
        2.3.2 质量检测流程
    2.4 管片生产主要质量问题
        2.4.1 生产质量问题统计
        2.4.2 生产质量后果分析
        2.4.3 生产项目主要质量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项目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3.1 成立联合质量改进专项小组
        3.1.1 质量改进活动形式
        3.1.2 小组成员分工情况
        3.1.3 质量改进课题确定
    3.2 生产质量问题确认
    3.3 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3.3.1 管片出现蜂窝麻面问题原因
        3.3.2 管片止水槽出现粘皮问题原因
        3.3.3 管片弧面裂纹问题原因
        3.3.4 各质量问题原因汇总
    3.4 质量问题要因确认
        3.4.1 要因确认过程
        3.4.2 要因确认的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项目质量控制方案及实施
    4.1 项目质量控制方案
        4.1.1 质量控制方案制定的原则
        4.1.2 质量控制实施小组
        4.1.3 质量改进对策
    4.2 质量控制方案实施计划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质量控制方案实施效果
    5.1 质量控制方案实施前后质量情况
        5.1.1 质量控制前后对比情况
        5.1.2 “管片出现蜂窝麻面”质量改进效果
        5.1.3 “管片止水槽粘皮”质量改进效果
        5.1.4 “管片表面龟裂纹”质量改进效果
    5.2 员工参与培训后前后对比情况
    5.3 质量控制方案实施效果总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产量质量成本管理与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质量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质量管理理论
        2.1.1 质量的定义
        2.1.2 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
    2.2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理论
        2.2.1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的内涵
        2.2.2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的工作流程
        2.2.3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模型
    2.3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2.3.1 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2.3.2 战略成本管理分析内容
第3章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与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比较
    3.1 对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认识
        3.1.1 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
        3.1.2 战略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
    3.2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与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相同点
    3.3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与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区别
第4章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的案例应用
    4.1 C公司的基本概况
    4.2 C公司的产品质量成本管理
        4.2.1 C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责
        4.2.2 C公司质量成本科目的设置
        4.2.3 C公司的质量成本核算
        4.2.4 C公司的质量成本综合分析
    4.3 C公司产品质量成本管理的启示
第5章 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案例应用
    5.1 H公司的基本概况
    5.2 H公司的战略质量成本管理
        5.2.1 H公司的质量观
        5.2.2 H公司的质量成本管理理念
        5.2.3 H公司的质量管理组织架构
        5.2.4 H公司的战略质量成本管理分析
    5.3 H公司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启示
第6章 总结
    6.1 结论
    6.2 本文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实施质量改进 增加企业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DCA循环的B公司棒材产品质量改进研究[D]. 刘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2]DL公司外包工厂产品质量改进研究[D]. 詹丽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3]精益六西格玛在H公司A产品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D]. 张秀丽. 河南大学, 2020(06)
  • [4]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与改进策略研究[D]. 袁新锋. 山东大学, 2020(01)
  • [5]澳柯玛公司3B系列燃气灶质量改进研究[D]. 邓海涛.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6]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D]. 李凤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7]基于六西格玛管理的S公司质量改进研究[D]. 王润周.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8]QC小组质量改进的应用研究 ——以DQ油田Y测试队为例[D]. 闫荣宇. 吉林大学, 2019(03)
  • [9]S地铁八号线管片生产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何滔.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10]产量质量成本管理与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比较研究[D]. 胡洋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实施质量改进以增加企业效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