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玻璃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玻璃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冲[1](2021)在《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建筑学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建筑空间中的采光照明、温湿度、空间利用等等问题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系统设计模式,面临使用者对空间品质需求的逐步上升,对环境中身体的知觉感受的研究将成为提升建筑空间品质的新思路。基于现象学具身认知的思想,在环境行为学空间认知的理论框架下,本文以材料质感作为建筑空间中身体知觉体验的载体,目标是通过对材料质感影响空间尺度认知的原理分析,验证使用者的身体知觉体验与建筑空间认知的关系,从建筑与人的本源关系问题上对空间品质的提升进行探索。本文研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系列实验,论证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作用,分析了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影响的内在规律及人群差异;详细解析了材料质感属性、材料的组合与数量、材料的纹理方向与色彩、观察者的距离、空间平面形状以及材料的分布位置等影响因素对这种现象的影响作用;通过动态的行为活动中材料质感对步行尺度认知影响的分析在环境行为学理论上进行了拓展;在模拟实际场景以材料质感影响地下入口深度的认知为例对研究的应用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证实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的认知普遍具有缩小的影响作用,且这种影响效果会因观察距离的变化而产生差异;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影响的作用效果与材料的质感属性、组合与数量、空间平面形状、材料分布位置等因素有一定的关联性;行为活动中材料质感对步行空间尺度的认知影响与固定空间中的结论相反,普遍存在放大的影响效果;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则是多种场景影响效果的综合作用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通过增加材料质感的身体知觉属性,拓展了材料质感的研究范围;基于虚拟现实实验,论证了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作用,解析了其中的内在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在步行过程中的作用差异,补充了影响空间尺度认知的材料质感因素,加强了建筑材料与空间认知的关联性;通过对典型地下空间入口深度认知的实证分析,证明了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影响的有效性及应用性;通过实验分析的方法,获得了使用者对建筑空间主观感受及心理认知的量化数据,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了在实际场景中无法实现的系列实验,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参考的同时,也为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提供了参照,成为建筑空间品质提升的新途径。

赵桧瑜[2](2021)在《“经营位置”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布局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营位置”本是建造方面的术语,后来被广泛使用于中国传统书画领域,但是中国传统书画的发展又进一步影响到建筑环境设计布局,经营位置理论展开,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主次分明,虚实相间和呼应平衡均在其中有所体现。本文通过对“经营位置”的起源与其特点进行介绍分析,从中提取对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布局有一定影响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我国当代环境设计中多采用西方的透视法,注重理性设计,缺乏创新和特点,本文在对中国传统绘画“经营位置”中空间布局营造手法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当代环境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只有顺应社会发展,并使用我们熟知的传统理念,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未来的发展,为当代环境设计指明前进方向。可以说,环境艺术设计的“经营位置”,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式是其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位置的两个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主次分明、敢于取舍、虚实相间、具有美感、呼应平衡和具有诗意等特点也广泛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

吴晓燕[3](2021)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绿色环保材料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对绿色健康生活的迫切向往,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塑造良好空间环境的重要途径,更加重视绿色环保材料的应用。从目前情况看,绿色环保材料在科学技术支撑下增加了更多类型,这不仅扩大了环境艺术设计的选择空间,还为环境艺术设计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持。以下对几种绿色环保材料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郭睿坤[4](2021)在《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邯郸地区为例》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迅速,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承担着书籍的收藏、借阅和为广大市民提供阅览空间的功能,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当下,在我国部分图书馆建筑的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对于读者阅读行为和心理的因素考虑较少,对公共图书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关注不足等方面还有所欠缺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针对这一现象,对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进行研究:调查比对了三个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实例,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总结,找出了其中对环境心理学考虑不足的部分;通过将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与室内设计相融合,分析出图书馆室内设计对读者使用行为的影响;通过研究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空间行为和场景与场所的相关理论,总结出室内环境中对学习行为有促进作用的设计元素;通过对各个设计元素的综合讨论,得出对读者的阅读行为起到积极作用的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最后根据以上的理论,以邯郸图书馆为例,对公共图书馆的室内公共空间提出相关设计策略,并对未来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相结合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展望。

史小蕾[5](2020)在《图像意识下当代寒地建筑本原解构》文中认为自工业时代,以技术为摹本的物质世界观抬头,寒地建筑的诗学正面临被工具化和审美化的两难境地:前者对功能的过分强调使寒地建筑桎梏于实用性和经济性之中,后者将寒地建筑抽象为可计算、可操作的视觉效果。在科学的不断置喙和感官的超越追求下,寒地建筑师表现出过度关注建筑形式和技术参数的意识焦虑,致使寒地建筑设计渐显一种刻意制造的倾向,在形式悖论裹挟下龃龉前行。与此同时,对寒地建筑意义和价值的探讨长期缺位,导致目前我国寒地建筑的理论系统在科学、哲学、艺术三个层面上出现混乱、迷失,缺乏体系化溯源和深刻反思。本文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层面上,对寒地建筑本原是什么进行提问。通过分析认知寒地建筑的过程,建构了寒地建筑意识的结构,提出了结构性是寒地建筑意识延伸的根本。并且通过反观该过程,实现了对寒地建筑创作的反思。寒地建筑的本原厘析可以帮助其相关理论重新回归生活的世界,进而引导设计。图像意识,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其研究核心始终围绕在意识的结构性展开上,其内部的认知结构范式可以有效地实现通过追问图像的意义反观主体。文中将图像意识应用于寒地建筑认知中,探讨了从寒地建筑图像到寒地建筑意识的建构过程,从观者的角度阐述了建筑图像领受的方式、过程以及存在的体悟,提出了寒地建筑本原结构展开方式和展开层面,并分别从三个展开层面建构了寒地建筑意识的结构,实现了对寒地建筑的本原分解,继而以此为基质进行本原分解后地回溯式还原重构,是对寒地建筑理论及创作的反思和启发。整个研究是从寒地建筑的表观层面到内含,再返回表观层面的探讨:首先,以寒地建筑的物性本源出发,提出其本原可以从:作为直观的物——材料、作为用具的物——空间,和作为作品的物——场所,三个客体层面展开,体现了以人为认知主体、以图像-意识为认知结构范式,领受寒地建筑的不同阶段。以上综合成图像意识下的寒地建筑本原认知结构。继而,从材料直观、空间知觉和场所精神三个层面,分别建构了寒地建筑从图像到意识的认知结构:从直观的物的层面,围绕认知客体的寒地建筑材料呈现的认知结构;从用具的物的层面,围绕认知主体的寒地建筑空间知觉的认知结构;从作品的物的层面,围绕主客一体的寒地建筑场所精神的认知结构。以上实现了寒地建筑本原的分解。最后,以寒地建筑本原认知结构为基础,以客体、主体、主客一体为三个思考视角,重塑从意识到图像的思考建筑的过程,提出了寒地建筑本原分解后溯回般的材料体验、身体启示、场所综合,是从寒地建筑意识的生成反思寒地建筑。以上实现了寒地建筑本原的重构。本文将图像意识的认知范式引入寒地建筑本原研究,以从图像到意识的认知结构性为锚点,从围绕客体直观的物——材料、围绕主体用具的物——空间,以及围绕主客一体作品的物——场所三个层面,探讨了寒地建筑图像从抽象、到沉淀、再到综合的意识过程,并通过反观这一过程,实现对寒地建筑的反思。寒地建筑本原的解与构,是理解和思考寒地建筑的根本方法,为其理论发展、创新和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辨模式。

仲文洲[6](2021)在《形式与能量环境调控的建筑学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调控是建筑最原初而本质的动机。应对不同气候条件的各种建筑形式,即是平衡对风、光、热等能量要素获取、保蓄、释放的稳定结构。从这个意义而言,建筑形式的本质是一种气候环境影响下,能量流动的物质呈现——建筑形式是能量的构形。对建筑形式与能量的研究,能够厘清当代建筑学在环境调控领域的诸多问题。在认识论上,强调环境调控是建筑形式生成的核心驱动,使建筑设计的本体与核心回归空间与建造;在方法论上,能量成为技术介入与知识拓展的接口,集成跨学科交流下的知识、方法与工具,形成系统化的环境调控理论与方法体系。论文引入能量的角度审视建筑形式,重构环境调控视野下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流变;将其放置在更大的环境系统中,讨论在“人、建筑、气候”关系中进行的能量过程与形式生成;搭建起建筑学与生物气候学、建筑热力学的联系,直接指向形式与能量的数学及物理关系;应用数值模拟量化验证典型气候区民居中的能量过程,提取反映建筑形式特征、环境调控策略与能量运行机制的热力学模型——构建环境调控视野下,形式与能量的理论模型、系统模型、数理模型与分析模型。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通过有机建筑理论、建筑生物气候学、热力学建筑理论等基础理论阐释形式能量法则;进而借助进化论、系统论和复杂性科学来构建形式基于能量的发展路径与机制;以历史梳理的方式刻画建筑起源、乡土发展、机械介入的纵向建筑发展剖面,在时间维度下总结建筑形式与能量的历史演进,归纳其呈现出的被动调节、主动干预与整体共构三种形式追随能量的内在逻辑。第二部分是系统研究,在“人、建筑、气候”中定义由外部能量系统、建筑调控系统、人体反应系统组构的热力学系统,明确各自的对象与内容、分析技术与评价指标;将多目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集成的建筑形式解构为对应特定功能的系统构成;清晰地展现环境调控系统与建筑的影响要素、对应关系与形式呈现;同时也为建筑形式与能量交互机制的量化分析提供系统化的结构。第三部分是数理研究,通过环境物理参数的聚类分析及完备性研究,对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要素进行影响因子的归纳、提取,阐释各形式因子与能量过程的数学和物理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数理模型的数值模拟耦合解析法。第四部分是范型研究,通过物质形式的类型解析与能量过程的量化解析,从典型气候区民居原型中解释形式与能量相互影响的机制,提取反映内在热力学逻辑和形式生成规律的热力学模型,为当代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可参照的图示工具。全文正文约18.8万字,共有图表200余幅。

王诗琪[7](2020)在《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地位日益凸显,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已转变为脑力活动主导下的知识更新和思维创造。大学校园是人才培育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是高强度、高难度认知工作的主要载体,而这类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仅依赖于智力水平和经验积累,健康的精神状态、充沛的精力以及清晰的头脑同样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早在四书《大学》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中“定”、“静”、“安”分别指意志坚定、镇静不躁、内心安稳,达到这样的精神状态后方能深思熟虑、有所创新、接近真理。所以大学存在的本质是使人类精神和智力得以兴盛、蓬勃和进化。空间环境不仅是身体的居所,也是精神的家园,人类通过对环境的感知获取精神和智力成长的养料。所以对于以精神培育为核心的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的“精神蔽所”功能更应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和发扬,然而这恰是当今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中所忽视的方面。本文从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欧美发达国家现阶段大学建设的重点,综合考量气候条件、健康理念、可持续发展目标、城市问题等内容,发现我国寒地大学校园在空间精神功能方面暴露出关注程度较低、理论基础薄弱、设计实践较少等问题。所以本文试图从环境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寻求增强校园精神功能的优化方法:然而个体精神层面的相关内容庞杂,众多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作用关系,难以在统一的体系下展开研究。但精神功能的运行基础在于大脑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感知、处理和解读,而这些过程依靠定向注意力这一基本的认知资源的维系和供能。定向注意力之于精神系统,犹如食物之于生理系统,是大脑进行认知活动的养料和动力,当定向注意力储备充足时,认知活动的运行速度提高,即单位时间内大脑处理的信息增多;定向注意力匮乏时,认知速度下降。这种资源会随着认知活动的暂停而得以休憩和恢复,所以定向注意力能够通过间歇性的休憩而进行自动补充,这是认知活动持久进行的保障。注意力恢复状况是认知表现的决定性因素,这为大脑活动的具象化和定性化分析提供了抓手。因此本文以定向注意力为切入视角,探究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对个体精神层面的影响。根据注意力恢复对认知机能产生的各项影响,通过对寒地大学生学习效率、情绪状态和健康状况进行实际调查,确立校园空间环境恢复性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立了学生心理精神需求与校园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而以注意力恢复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依据,探究了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注意力恢复功能提升的原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寒地气候特征和校园空间特征推演出寒地校园空间环境恢复注意力的机制;建构了适用于寒地校园空间的恢复性环境设计体系,以达到提升大学生认知效率、促进身心健康的目标。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本文以促进注意力恢复为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的统领原则,研究了“阻御利导寒地气候”、“增效利用自然景观”与“调试干预人工属性”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并针对以上策略研究了具体设计方法。其目的是改变寒地校园因冬季环境恢复性缺失对学生心理和精神造成消极影响的现状,复兴校园的精神功能,促使学生的精神资源能够在高强度认知活动的压迫下保持活跃充沛的状态,从而保障高级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寒地大学校园注意力恢复性设计的提出,是从人本关怀、健康促进的角度建构寒地校园与使用主体之间相互共生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现代城市环境中充溢着庞杂的压力来源,加之繁重的学习和科研活动,造成了大学生认知资源的损耗,注意力恢复目标的引入,强调了空间环境对身心的积极影响作用,有利于指导校园空间功能的优化和改善,从精神心理层面探讨个体与空间环境之间和谐共处的模式,建构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校园空间环境。

宋哲琦[8](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说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陶孟[9](2020)在《古艺新韵-探求马赛克镶嵌壁画艺术的创作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赛克镶嵌艺术是壁画艺术多种表现方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式之一。当研究壁画艺术时,必然会接触和了解到马赛克艺术。马赛克镶嵌艺术以它镶嵌拼贴的审美特点和表现方式,历经几千年的历程,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延续、发展、变革,与时代的文化交融、进步,焕发出生生不息的活力,所以称它为“古艺”。材料壁画是当代壁画艺术创作中极为常用的一种壁画表现手段,材料自身的艺术价值可以带给壁画创作极其精彩的表现,马赛克镶嵌就是这样一种独具特色的材料艺术。早期的马赛克艺术使用的材料能很好的抵抗环境的侵蚀,可以长久保存,同时通过小体块聚集拼贴便于造型。因此,坚硬的材料与便于造型,都是马赛克艺术在壁画艺术上广泛使用的重要缘由。时至今日,这两个特点,依然是马赛克镶嵌壁画艺术被选择创作的主要原因。然而马赛克艺术没有停留在过去的形态中,受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材料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表现也有了更为开阔的空间。何为当代马赛克?论文以丰盈的实例分析论述了马赛克艺术更新的特征,指出在当代文化意识、公共环境艺术需求、当代艺术审美的根源下,马赛克艺术以新颖的面貌方式,在当代壁画创作中独到的表现手段,达到与环境的融通,成为壁画艺术不可或缺的材料工艺,时代的发展是它生存的土壤,跟随时代,使它更添“新韵”。本论文基于对马赛克艺术从古至今大量作品和文章的学习研究,尤其是直接参与马赛克作品的创作与制作的实践,从而形成论述。文章通过对马赛克艺术的解读,认识马赛克艺术的审美特点,讨论当代马赛克艺术在壁画领域的运用。论题中的“新韵”,不仅体现马赛克艺术当代的技术与形态的发展,还重点探索作为壁画的艺术形态,马赛克镶嵌壁画艺术在当代城市环境中的运用与发展。

贺雨涵[10](2020)在《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新中式园林景观营造方法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源远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数十朝代的更迭中,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其魅力。于是在近些年各个领域都重新掀起了一股“国风热”。传统园林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是在世界园林领域享有盛名,自然也有相应的新中式园林景观诞生。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探索新中式园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无论是对苏州园林笼统的外形模仿还是传统元素空洞的堆砌,都使新中式园林失去了传统园林原有的韵味,更不用说体现现代园林所需要的理性和张扬。于是,在新中式园林看似取得了一些成果的情况下,这种不走心且流于表象模仿的设计模式也与此同时被大多数人所诟病,至此,新中式园林景观开始寻求传统园林与现代造园理念的最佳对接点。在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后我们发现,我国传统园林在景观和整体意境的营建中一个重要思想理念即模拟大自然真山水并竭力做到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造园思想正跟研究环境与人类行为和心理之间关系的环境心理学部分理论极为契合。于是本文会把论述重点放在环境心理学理论向设计理念的转化,并将这种设计理念应用于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营建中,目的是使整个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本文通过对新中式园林和环境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与阐述,并对新中式园林当下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总结,同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分析出其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潜在不合理之处,接着会从环境心理学角度结合一些新中式景观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探讨,挖掘优点找出问题并提出合理改进意见,最后总结出一套融入环境心理学理论的新中式景观设计新思路。总的来说,本文将以传统园林造园的精髓为出发点,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对园林的意境营造、空间布局、植物搭配和景观安全性进行综合分析,探索不同地域的新中式园林景观建设,从而总结和梳理出适合不同地域的新中式园林设计风格,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重新定义新中式园林设计体系,以期为未来新中式园林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玻璃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玻璃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构成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构成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
        2.1.2 建筑现象学的知觉理论
        2.1.3 环境行为学的空间认知
    2.2 概念解析
        2.2.1 材料质感
        2.2.2 空间尺度认知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3.3 相关研究总结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预实验分析
        3.1.1 实验设定
        3.1.2 实验步骤
        3.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4 实验总结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案
        3.3.1 实验架构
        3.3.2 实验方法
    3.4 研究准备
        3.4.1 建筑材料质感语义描述量表的制定
        3.4.2 建筑材料质感语义描述量表的验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规律
    4.1 不同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实验1)
        4.1.1 实验设定
        4.1.2 实验数据及分析
        4.1.3 结果讨论
    4.2 不同空间尺度下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实验2)
        4.2.1 实验设定
        4.2.2 实验数据及分析
        4.2.3 结果讨论
    4.3 不同人群的实验结果差异分析
        4.3.1 男、女性别差异
        4.3.2 学科背景的专业与非专业差异
        4.3.3 特殊参与者的个体差异
    4.4 本章小结
5 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影响的要素分析
    5.1 材料要素分析
        5.1.1 材料质感要素分析(实验3)
        5.1.2 材料的组合与数量对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实验4)
        5.1.3 材料的纹理方向与色彩对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实验5)
    5.2 空间要素分析
        5.2.1 不同距离下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实验6)
        5.2.2 材料质感对不同形状的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实验7)
        5.2.3 材料质感分布位置对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实验8)
    5.3 本章小结
6 材料质感对步行空间尺度认知的影响
    6.1 材料质感对步行距离认知的影响(实验9)
        6.1.1 实验设定
        6.1.2 实验数据及分析
        6.1.3 结果讨论
    6.2 材料质感对步行高差认知的影响(实验10)
        6.2.1 实验设定
        6.2.2 实验数据及分析
        6.2.3 结果讨论
    6.3 综合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材料质感对地下空间入口深度认知的影响(实验11)
    7.1 实验准备
        7.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7.1.2 地下空间入口类型
        7.1.3 实际场景调研
    7.2 实验设定
        7.2.1 实验场景
        7.2.2 实验步骤
    7.3 实验数据及分析讨论
        7.3.1 数据整理
        7.3.2 分析讨论
    7.4 实验结论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参与者知情书
附录2 文献综述词汇采集列表
附录3 实验观察词汇采集图片
附录4 建筑材料质感语义词汇搜集表
附录5 词汇筛选实验图片
附录6 质感词汇筛选问卷
附录7 建筑材料质感语义描述量表问卷
附录8 实验1测试材料ER(r,s)值正态分布示意图
附录9 实验2各空间尺度下测试材料ER(r,s)值正态分布示意图
附录10 实验1、实验2测得ER值性别显着性差异分析
附录11 实验1、实验2参与者学科专业与非专业测得ER值显着性差异分析
附录12 实验4测试材料组ER(r,s)值正态分布示意图
附录13 实验5测试材料组ER(r,s)值正态分布示意图
附录14 实验6测试材料ER(r,s)值正态分布示意图
附录15 实验7测试材料ER(r,s)值正态分布示意图
附录16 实验8测试材料ER(r,s)值正态分布示意图
附录17 实验9测试材料ER(r,s)值正态分布示意图
附录18 实验10测试材料ER(r,s)值正态分布示意图
附录19 实验11测试材料ER(r,s)值正态分布示意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2)“经营位置”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布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经营位置”的衍进及特点
    (一)“经营位置”的衍进
    (二)“经营位置”的特点
    (三)“经营位置”的视觉原理
二、“经营位置”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布局中的体现
    (一)虚实手法的应用
    (二)“经营位置”与设计构图的关系
    (三)散点式构图的应用
    (四)“经营位置”中疏密手法的应用
三、“经营位置”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布局发展中的影响
    (一)“经营位置”对当代园林艺术设计的影响
    (二)“经营位置”对当代城市建筑设计的影响
    (三)“经营位置”对当代公共艺术设计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邯郸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环境心理学相关概念
        1.3.2 层次分析法(AHP)
    1.4 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的选取
        1.5.2 调研对象的选取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
    1.7 论文框架
    1.8 未尽事宜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发展概况
    2.1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的研究
        2.1.1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及发展
        2.1.2 适用于室内设计的环境心理学主要理论
    2.2 历史上图书馆室内设计的发展
        2.2.1 国外图书馆室内设计的发展历史
        2.2.2 国内图书馆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调查问卷设计
    3.1 问卷的内容设计
        3.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3.1.2 问卷内容的设计
        3.1.3 问卷指标分析
    3.2 问卷处理与分析
        3.2.1 调查问卷
        3.2.2 问卷样本量确定
        3.2.3 问卷效度分析
        3.2.4 问卷信度检验
    3.3 权重的确定
        3.3.1 权重确定方法选择
        3.3.2 层次分析法
        3.3.3 计算指标权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实例分析
    4.1 首都图书馆
        4.1.1 问卷数据分析
        4.1.2 现场调研及观察
        4.1.3 亟待改进指标
    4.2 天津市图书馆文化中心分馆
        4.2.1 问卷数据分析
        4.2.2 现场调研及观察
        4.2.3 亟待改进指标
    4.3 河北省图书馆
        4.3.1 问卷数据分析
        4.3.2 现场调研及观察
        4.3.3 亟待改进指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5.1 室内空间设计要点
        5.1.1 环境知觉角度的室内空间设计要点
        5.1.2 空间行为角度的室内空间设计要点
        5.1.3 环境认知角度的室内空间设计要点
    5.2 室内动线设计要点
        5.2.1 环境认知角度的室内动线设计要点
        5.2.2 空间行为角度的室内动线设计要点
        5.2.3 场景和场所角度的室内动线设计要点
    5.3 室内环境设计要点
        5.3.1 环境知觉角度的室内环境设计要点
        5.3.2 环境认知角度的室内环境设计要点
        5.3.3 空间行为角度的室内环境设计要点
        5.3.4 场景场所角度的室内环境设计要点
    5.4 室内设计原则及设计理念
        5.4.1 设计原则
        5.4.2 设计理念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邯郸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再设计策略
    6.1 邯郸图书馆公共空间室内设计现状分析
        6.1.1 入口大厅(含展览及商业空间)现状分析
        6.1.2 阅览空间现状分析
        6.1.3 交通空间现状分析
    6.2 邯郸图书馆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改造构思
        6.2.1 入口大厅(含展览及商业空间)改造构思
        6.2.2 阅览空间改造构思
        6.2.3 交通空间改造构思
    6.3 邯郸图书馆的室内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6.3.1 入口大厅(含展览及商业空间)改造策略
        6.3.2 阅览空间改造策略
        6.3.3 公共共享空间改造策略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5)图像意识下当代寒地建筑本原解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当代建筑设计的本原危机
        1.1.2 我国寒地建筑创作所面临的困境
        1.1.3 哲学思辨下建筑意识的理性回归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于图像意识的当代寒地建筑本原解析
    2.1 当代寒地建筑的本原思辨
        2.1.1 建筑本原的研究发展
        2.1.2 寒地建筑本原的展开
    2.2 图像意识的认知理论与方法
        2.2.1 图像意识的认知原论
        2.2.2 作为认识论的图像意识
        2.2.3 作为认知方法的图像意识
    2.3 图像意识在寒地建筑本原建构中的应用
        2.3.1 建筑本原认知与图像意识的结构性关联
        2.3.2 基于图像意识的寒地建筑本原分解
        2.3.3 基于图像意识的寒地建筑本原重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观图像下的寒地建筑材料呈现
    3.1 叠合寒地图像的材料知觉
        3.1.1 质料本性与质料显现
        3.1.2 表面属性与感性经验
        3.1.3 物质返魅与知觉氛围
    3.2 反映寒地界面的表皮建构
        3.2.1 围合概念与表皮界定
        3.2.2 多维分解与表皮流动
        3.2.3 时空关系与表皮体验
    3.3 适于寒地肌理的秩序原生
        3.3.1 古典秩序与人文理性
        3.3.2 感官经验与现实理性
        3.3.3 文化图景与行为理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身体图式下的寒地建筑空间知觉
    4.1 基于寒冷气候的感知空间
        4.1.1 身体的知觉
        4.1.2 感知的统觉
        4.1.3 意向的显现
    4.2 基于寒地环境的行为空间
        4.2.1 身体的定位
        4.2.2 行为的结构
        4.2.3 体验的再现
    4.3 基于寒地文化的内化空间
        4.3.1 自在的秩序
        4.3.2 自为的秩序
        4.3.3 自立的秩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本原存在下的寒地建筑场所精神
    5.1 描述寒地现象的知觉场
        5.1.1 感知的奠基
        5.1.2 联觉的体验
        5.1.3 领受的相通
    5.2 透视寒地知觉的行为场
        5.2.1 行为的结构
        5.2.2 空间的组织
        5.2.3 意识的流动
    5.3 延伸寒地意象的意识场
        5.3.1 行为的基础
        5.3.2 联觉的展开
        5.3.3 想象的再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图像意识下的寒地建筑反思与启示
    6.1 基于感知的材料体验
        6.1.1 寒冷触觉的反思与理解
        6.1.2 寒冷身体的空间与时间
        6.1.3 寒冷行为的叙事与场所
    6.2 基于联想的身体启示
        6.2.1 寒地知觉的刺激与通感
        6.2.2 寒地行为的激发与叠加
        6.2.3 寒地意识的发散与返回
    6.3 基于意识的场所综合
        6.3.1 寒地知觉场的分解与重建
        6.3.2 寒地行为场的关联与延展
        6.3.3 寒地意识场的展望与迷宫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1 国外研究主要文献发展脉络
    2 世界着名寒冷城市表

(6)形式与能量环境调控的建筑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视角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视角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核心概念
        1.2.1 形式能量法则/形式重力法则
        1.2.2 建筑环境调控
        1.2.3 建筑气候适应性
        1.2.4 能量机制
        1.2.5 建筑热力学模型
    1.3 研究综述
        1.3.1 有关环境调控的理论研究
        1.3.2 有关热力学建筑理论的研究
        1.3.3 有关民居气候适应性的研究
        1.3.4 小结
    1.4 研究内容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3 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二章 建筑形式与能量法则的理论模型构建
    2.1 建筑形式与能量的理论基础
        2.1.1 气候与生物——建筑生物气候学
        2.1.2 适应与进化——生物进化论思想
        2.1.3 耗散与协同——热力学建筑理论
    2.2 建筑形式的能量法则
        2.2.1 形式、物质与能量
        2.2.2 重力法则与能量法则:从静力学到热力学
        2.2.3 能量视角下的建筑特征
    2.3 建筑形式与能量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共构
        2.3.1 形式适应气候——建筑环境调控的原始起源与乡土发展
        2.3.2 形式追随设备——建筑环境调控的机械介入与价值异化
        2.3.3 形式响应能量——建筑环境调控的自然回归与整体共构
    2.4 建筑形式与能量的发展机制与价值取向
        2.4.1 建筑进化——建筑形式与能量的发展机制
        2.4.2 能量响应——建筑形式与能量的价值取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形式与能量关系的系统模型构建
    3.1 建筑环境调控的系统模型
        3.1.1 复杂性科学视角
        3.1.2 建筑环境调控系统
        3.1.3 建筑环境调控系统的历史维度
        3.1.4 建筑环境调控的系统模型
    3.2 气候——外部能量系统
        3.2.1 气候的释义
        3.2.2 气候与能量
        3.2.3 气候的层级
        3.2.4 全球性气候
        3.2.5 微气候
    3.3 舒适——人体反应系统
        3.3.1 人体热舒适与能量平衡
        3.3.2 物理参数
        3.3.3 人体热舒适的综合评价
        3.3.4 热舒适指标的选取
    3.4 建筑——建筑调控系统
        3.4.1 能量转换方式
        3.4.2 建筑传热过程
    3.5 环境调控系统的形式呈现
        3.5.1 被动式环境调控系统的形式呈现
        3.5.2 主动式环境调控系统的形式呈现
        3.5.3 案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形式与能量机制的数理模型构建
    4.1 建筑调控系统的能量机制
        4.1.1 能量捕获——促进
        4.1.2 能量隔离——抑制
        4.1.3 能量阻尼——延迟
    4.2 建筑形式因子与环境物理参数的聚类分析与完备性研究
        4.2.1 界面
        4.2.2 体形
    4.3 基于数理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
        4.3.1 建筑性能数值模拟概论
        4.3.2 传导、对流、辐射耦合的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形式与能量原型的分析模型构建
    5.1 建筑热力学模型的定义
        5.1.1 类型·原型与范型·模型
        5.1.2 建筑环境调控的类型研究
        5.1.3 建筑热力学模型——分析模型
    5.2 酷寒区热力学原型——东北汉族民居
    5.3 寒冷区热力学原型——晋西半地坑窑民居
    5.4 干寒区热力学原型——青甘庄窠民居
    5.5 温暖区热力学原型——云南汉式合院民居
    5.6 湿晦区热力学原型——徽州厅井民居
    5.7 湿热区热力学原型——岭南广府民居
    5.8 建筑形式因子气候适应性综合分析
        5.8.1 建筑形式因子与气候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5.8.2 各气候区建筑原型的对比分析
    5.9 热力学模型
    5.10 热力学模型图示工具
        5.10.1 环境调控的建筑设计
        5.10.2 设计流程与工具
        5.10.3 热力学模型图示工具的应用原理与优点
    5.11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性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压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1.1.2 健康理念下大学校园设计趋势
        1.1.3 恢复性环境设计方法的推广
        1.1.4 寒冷气候下恢复性环境的缺失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框架
第2章 注意力恢复理论与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解析
    2.1 注意力恢复的研究基础
        2.1.1 人类认知机能的理论原点
        2.1.2 定向注意力的研究突破
        2.1.3 恢复的本质解析
        2.1.4 注意力恢复效益的科学依据
    2.2 注意力恢复的相关理论
        2.2.1 注意力恢复理论与减压理论
        2.2.2 亲生物设计理论
        2.2.3 环境偏好相关理论
    2.3 大学生心理精神层面的相关研究
        2.3.1 心理健康内涵
        2.3.2 现状及问题
        2.3.3 空间环境的影响作用
    2.4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与注意力恢复的理论关联
        2.4.1 恢复特征呼应校园环境的构成特点
        2.4.2 恢复结果契合使用主体的空间需求
        2.4.3 恢复效益匹配校园空间的功能价值
    2.5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与注意力恢复的实证关联
        2.5.1 调查方案的制定
        2.5.2 个体恢复需求与空间环境恢复性现状分析
        2.5.3 研究结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推演
    3.1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恢复性的影响因素
        3.1.1 寒地气候是恢复的强烈刺激
        3.1.2 寒地景观是恢复的薄弱基础
        3.1.3 人工建构是恢复的繁重负荷
    3.2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恢复注意力的作用机制
        3.2.1 对寒地气候的趋利避害
        3.2.2 对自然景观的激发拓展
        3.2.3 对人工属性的削弱顺应
    3.3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恢复体系建构
        3.3.1 构成要素——空间环境恢复属性差异
        3.3.2 结构层级——空间环境恢复程度差异
        3.3.3 运行机理——空间环境恢复机制差异
    3.4 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导向
        3.4.1 阻御利导寒地气候——对注意力的积极调和
        3.4.2 增效利用自然景观——对注意力的恢复强化
        3.4.3 调适干预人工属性——对注意力的正向引导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阻御利导寒地气候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4.1 自然光照的诱导增补
        4.1.1 诱导光线维系昼夜节律
        4.1.2 光疗空间纾解冬季抑郁
        4.1.3 强化光影提示时间感受
    4.2 低温要素的消解转换
        4.2.1 多元庇护单体保障必要活动
        4.2.2 低温气流循环诱发唤醒状态
        4.2.3 动态室内温度支持调控行为
    4.3 风雪要素的激活强化
        4.3.1 冰雪景观引发审美体验
        4.3.2 风雪运动开启分心机制
        4.3.3 冰雪活动建立地域联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增效利用自然景观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5.1 寒地绿色资源的优化配适
        5.1.1 夏季室外绿色资源的效力提升
        5.1.2 冬季室内绿色资源的集成整合
        5.1.3 全年性绿色花园的重点运用
    5.2 寒地景观形态的提炼转译
        5.2.1 转译冰雪景观形态
        5.2.2 转译生物构型规律
        5.2.3 转译自然变化特性
    5.3 寒地自然模式的抽象再现
        5.3.1 抽象“前景与避难”模式
        5.3.2 抽象“诱惑与神秘”模式
        5.3.3 抽象“冒险与刺激”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调适干预人工属性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6.1 日常生活感受的规避
        6.1.1 心理内容的更新
        6.1.2 身体位置的远离
        6.1.3 学科环境的交互
    6.2 持久环境引力的构筑
        6.2.1 空间要素供给感知信息
        6.2.2 空间形态激发审美体验
        6.2.3 功能设置支持恢复活动
    6.3 个体活动目标的兼容
        6.3.1 多元化空间功能提升选择度
        6.3.2 多级化空间设置提升参与度
        6.3.3 智能化信息技术提升互动度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9)古艺新韵-探求马赛克镶嵌壁画艺术的创作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四、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
第一章 马赛克镶嵌艺术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马赛克镶嵌艺术的缘起
        一、材料的优势条件
        二、与建筑的关系
    第二节 马赛克镶嵌艺术的工艺发展及应用
        一、国外马赛克镶嵌艺术的发展及应用
        二、国内马赛克镶嵌艺术的发展及应用
    第三节 马赛克镶嵌艺术工艺现状
        一、马赛克艺术的材料种类及特征
        二、马赛克镶嵌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
第二章 当代马赛克镶嵌艺术的形态走向
    第一节 当代审美环境下的马赛克镶嵌艺术
    第二节 马赛克镶嵌材料的多元化表现形式
        一、材料色彩的表达与转变
        二、双重肌理的表现
        三、可塑性的形态表现
    第三节 马赛克镶嵌拼贴结构自由性的表现形式
        一、线型结构
        二、暗花型结构
        三、散点形结构
    第四节 马赛克镶嵌画面独特的视觉表现形式
        一、色彩空混效果
        二、色点拼接效果
        三、偶然性的表现效果
第三章 马赛克镶嵌壁画应用的当代特征
    第一节 当代环境下的壁画特征
    第二节 马赛克镶嵌壁画在环境空间中的应用
        一、地铁马赛克镶嵌壁画的应用
        二、建筑外立面马赛克镶嵌壁画的应用
        三、其他马赛克镶嵌壁画的应用
    第三节 马赛克镶嵌壁画对环境空间的影响
第四章 马赛克镶嵌艺术当代的发展探索
    第一节 马赛克镶嵌壁画艺术的变化发展
        一、社会审美意识的变化
        二、科学技术的变化
        三、环境空间的变化
    第二节 马赛克镶嵌艺术的发展趋势
        一、发挥马赛克艺术显性材料特色
        二、结合多种艺术形式
        三、与主流设计风格相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新中式园林景观营造方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新中式景观
        1.2.2 环境心理学
        1.2.3 环境心理学与园林景观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选题的创新点
    1.5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新中式园林
        2.1.1 概念
        2.1.2 新中式园林的特点
    2.2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
        2.2.1 概念
        2.2.2 环境知觉
        2.2.3 生态知觉理论
        2.2.4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2.2.5 空间行为
        2.2.6 行为场景和场所依恋
        2.2.7 城市环境认知
        2.2.8 景观偏好
        2.2.9 格式塔心理学
3 新中式园林发展现状研究
    3.1 新中式园林的实践范围
        3.1.1 居住环境
        3.1.2 公共建筑室外空间
        3.1.3 公园绿地
    3.2 新中式园林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设计语言的表面化模仿
        3.2.2 地域性文化的缺乏
        3.2.3 功能性质的形式化
    3.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 中国传统园林的新生之路
    4.1 传统园林从“私”到“公”的发展历程
    4.2 从“感性的艺术”到“理性的实用”
    4.3 生态共生理念出现
5 新中式景观的新生之道
    5.1 地域性特色
        5.1.1 景观符号与地域特色
        5.1.2 北方新中式园林的营造要点
        5.1.3 江南新中式园林的营造要点
        5.1.4 岭南新中式园林的营造要点
    5.2 植物配置
        5.2.1 配置原则
        5.2.2 设计手法
    5.3 掇山理水
        5.3.1 感恩自然与山水文化
        5.3.2 传统园林不同派别掇山理水技法的传承与发展
        5.3.3 新中式山水景观
    5.4 空间布局
        5.4.1 空间拆分组合的方法
        5.4.2 空间环境的属性界定
        5.4.3 为空间组合增加趣味性的处理手法
    5.5 意境的营造
        5.5.1 意境中的“言”“象”“意”
        5.5.2 知觉创造意境
        5.5.3 意境的营造手段
        5.5.4 意境的雅俗共赏
        5.5.5 经营自然
    5.6 园林建筑
    5.7 生态可持续与文化传承
        5.7.1 生态优先
        5.7.2 文化传承
    5.8 景观安全性
        5.8.1 一些相关理论
        5.8.2 新中式园林中潜在的不安全空间探寻
6 反思与总结
    6.1 用时代的语言,传古典的神魂
        6.1.1 新材料
        6.1.2 新技术
    6.2 设计立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6.3 设计原则——科学性、人文性、可持续性
        6.3.1 科学性
        6.3.2 人文性
        6.3.3 可持续性
    6.4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四、玻璃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材料质感对空间尺度认知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冲.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2]“经营位置”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布局中的应用[D]. 赵桧瑜.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环境艺术设计中绿色环保材料的应用[J]. 吴晓燕. 材料保护, 2021(04)
  • [4]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邯郸地区为例[D]. 郭睿坤.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4)
  • [5]图像意识下当代寒地建筑本原解构[D]. 史小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形式与能量环境调控的建筑学模型研究[D]. 仲文洲. 东南大学, 2021
  • [7]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研究[D]. 王诗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8]《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9]古艺新韵-探求马赛克镶嵌壁画艺术的创作与发展[D]. 陶孟. 上海大学, 2020(03)
  • [10]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新中式园林景观营造方法探究[D]. 贺雨涵. 海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玻璃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