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的化学改性研究进展

聚丙烯的化学改性研究进展

一、聚丙烯化学改性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梁月[1](2021)在《非交联改性聚丙烯高压直流电缆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文中提出高压直流电缆输电输送容量大、损耗小、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是电力系统发展的重点。塑料绝缘电缆因其运行温度高、强度大、重量轻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目前,塑料绝缘电缆大多数以交联聚乙烯(XLPE)为主绝缘,但XLPE无法回收再利用,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聚丙烯(PP)由于具有优良的绝缘性能和耐热性能,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替代XLPE绝缘的首选材料。然而,室温下PP柔性差,且高压直流条件下PP内容易积聚空间电荷,造成局部电场畸变,最终导致绝缘失效,限制了PP在高压直流输电领域中的发展。因此,PP的改性成为研究的热点,具有重要的意义。高压直流电缆的屏蔽材料应与绝缘材料相匹配。然而,PP改性大多集中在高压直流电缆绝缘材料的研究,其在电缆屏蔽材料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首先采用熔融接枝法对PP进行化学改性,制备聚丙烯接枝苯乙烯(PP-g-St)和聚丙烯接枝4-乙酰氧基苯乙烯(PP-g-AOS),探讨接枝率的影响因素,获得最佳制备条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其微观结构和结晶性能,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测试(TG)研究接枝PP热性能的变化规律,利用电声脉冲法(PEA)、击穿场强和体积电阻率测试对其电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PP-g-St,反应温度为200 oC,转速为70 r/min,时间为7 min,PP、St和引发剂的质量比为50:8:1.4时,其接枝率最大,为6.9%。对于PP-g-AOS,反应温度为190 oC,转速为80 r/min,时间为10 min,PP、AOS和引发剂的质量比为50:1.4:0.08时,其接枝率最大,为1.31%。通过接枝St或者AOS改性PP均能抑制空间电荷积聚,提高击穿场强和体积电阻率,对比发现,PP-g-AOS对电性能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当接枝率为1.14%时,PP-g-AOS内空间电荷密度仅为0.076 C/m3,击穿场强最高,可达289 k V·mm-1,体积电阻率最大,可达5.1×1015Ω·m。其次,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嵌段共聚聚丙烯(BPP)/PP-g-AOS/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电缆绝缘材料,通过SEM、XRD和热台偏光显微分析(POM)对其进行微观结构表征。同时,对其力学、热学及电学性能进行综合研究。实验结果表明:SEBS均匀分布于BPP/PP-g-AOS体系的核壳结构中,在结晶过程中可使晶粒细化。SEBS在提高BPP/PP-g-AOS体系柔韧性的同时,保持了其优异的耐热性和高温下的机械强度,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抑制空间电荷的能力。对于SEBS含量为20 wt.%的BPP/PP-g-AOS/SEBS共混物,其热学、力学和电学性能综合最佳。最后,以BPP和SEBS的共混物为基体,以导电炭黑(CB)为填料,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BPP/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SEBS/CB电缆屏蔽材料,研究不同组分含量变化时,其拉伸、热延伸、体积电阻率和加工性能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PP-g-MAH与BPP质量比为2:3时,半导电屏蔽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热伸长满足行业标准的同时屏蔽层与导体铜的附着力最大。随着CB含量增加,半导电屏蔽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先迅速下降后缓慢降低,耐高温变形能力逐渐增强。本文为后续非交联高压直流电缆绝缘材料和屏蔽材料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实验参考。

杨尚鑫[2](2021)在《PP/UHMWPE/石墨烯共混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丙烯(PP)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树脂,由于PP具有易于加工、机械性能优异、化学性能稳定、耐腐蚀等特点,广泛使用于各个行业。但是单组分的PP已经不再能达到现如今社会对材料多功能,高性能的要求。为了使PP材料适合更多场合使用,通常需对PP进行不同的改性,使PP附加上其本身不具有的性能,达到扩大其应用范围的目的。PP的改性方法主要有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其中物理改性中的共混改性是一种简便又能明显改善PP机械性能的方法。实验选择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与PP共混,主要是考虑到UHMWPE综合性能优异,其具有无与伦比的抗冲击性能,耐磨性能,最为关键的是UHMWPE在低温下仍然能保持较好的机械性能,这些性能恰好能补足PP的性能缺陷,完善PP的性能。但是UHMWPE拥有极大的分子量,而且分子链间相互缠绕,造成了其加工性能较差,想要与PP均匀混合十分困难,这将是实验中需最先解决的难题。本实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优先制作了UHMWPE母料,此外创新性的在UHMWPE母料中加了少量的TPO(一种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TPO是一种溶体粘度介于PP和UHMWPE之间的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这有助于UHMWPE与PP的均匀分散。本文研究了UHMWPE与PP共混对材料拉伸强度和结晶性能的影响,之后又在共混物中加入了不同比例的石墨烯,探究石墨烯对PP/UHMWPE共混材料成型收缩率,抗紫外性能,拉伸强度等性能的影响。本论文最终得到的结论如下:(1)TPO的加入一定程度改善了UHMWPE与PP的相容性,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UHMWPE与PP极不相容带来的危害,刚成型的PP/UHMWPE共混材料其拉伸强度随UHMWPE含量的增加小幅降低。(2)刚成型的PP/UHMWPE共混材料其拉伸强度较纯PP没有得到增强,但随共混材料在室温中静置时间的延长,共混材料的拉伸强度在持续上升,UHMWPE对PP的增强效果逐渐显现,其中添加了10%UHMWPE母料的共混材料增强效果最好。这符合材料二次结晶的特征,说明UHMWPE对PP的增强作用是通过UHMWPE的二次结晶来实现。(3)石墨烯的添加量在9%以下时,石墨烯对PP/UHMWPE共混材料具有良好的增强效果。但石墨烯添加比例超过9%以后,由于石墨烯容易团聚,对PP/UHMWPE共混材料带去了负面影响,共混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开始降低。(4)石墨烯能大幅提高PP/UHMWPE共混材料的抗紫外线能力,当石墨烯添加量在6%~12%之间时,PP/UHMWPE/石墨烯共混材料长期在紫外线照射后,依旧保持较好的拉伸强度。(5)使用挤出机将石墨烯与PP/UHMWPE破碎料熔融共混,制备的PP/UHMWPE/石墨烯共混材料导电性能没有得到加强,石墨烯添加量为12%时,其表面电阻仅降低了一个数量级。(6)石墨烯的加入,能很好地改善PP/UHMWPE共混材料的收缩性能,当添加了12%石墨烯后,PP/UHMWPE/石墨烯共混材料的收缩率从1.04%下降至0.3%。(7)少量石墨烯的加入,即可使原本对微波极不敏感的PP和UHMWPE材料转变为在微波作用下也能产生较强的热效应。添加12%石墨烯的PP/UHMWPE/石墨烯共混材料在微波下的升温速率是PP/UHMWPE共混材料的6倍多,探索出了石墨烯在改善材料微波加热方面的新应用。

谢诗琪[3](2021)在《反应性加工制备可逆交联聚丙烯》文中研究表明聚丙烯(PP)作为产量仅次于聚乙烯的高分子材料,具有密度低、熔点高、力学性能优越等优点,并且有突出的化学稳定性,应用十分广泛。理论上,通过提高分子量或适度交联等方法可以进一步对PP增强,但会导致PP在熔融状态下黏度增加甚至难以加工,带来生产效率下降、回收利用难度变大等问题。兼顾PP的易加工性和力学强度,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设计合成两类动态共价键交联聚丙烯(基于Diels-Alder反应的解离型动态共价交联聚丙烯和基于亚胺交换反应的缔合型动态共价交联聚丙烯),实现了聚丙烯的可逆交联结构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设计合成了含呋喃基团的苯乙烯单体(fSt),以2,5-二甲基-2,5-双-(叔丁基过氧)己烷(DHBP)为引发剂,利用熔融接枝法将其接枝到聚丙烯侧基,制备了侧基含有呋喃取代基的聚丙烯(f PP)。采用1H-NMR,FTIR,DSC等方法研究了f PP的结构与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节fSt加入量能实现f PP侧基呋喃含量在0~1.50 mol%的调控,但是单体fSt的接枝率随着其用量提高并非线性增加,而是先增加后降低,最大接枝率出现在单体加入量为3mol%时。接枝后的聚合物f PP的结晶度略有下降,但结晶温度显着上升,熔点有所增高;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杨氏模量也都有所提高,说明fSt在PP侧基的引入不会削弱聚合物的力学性能。(2)以聚丙烯为原料,fSt为单体,DHBP为引发剂,以N,N’-(4,4’-亚甲基二苯基)双马来酰亚胺(BMPh)为交联剂,利用Diels-Alder反应直接从螺杆挤出机中制备可逆交联聚丙烯(c PP)。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马来酰亚胺与呋喃的比例可对c PP的交联程度进行调节。c PP在加工温度下可实现解交联,且不影响自身的加工性能。c PP保持了高熔点和高结晶度,较PP具有更高的杨氏模量和更好的抗蠕变性,同时Diels-Alder反应的热可逆性赋予c PP良好的熔融加工性,材料经历三次反复加工后,力学性能未出现明显下降。(3)设计合成了含醛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PHM),以DHBP为引发剂,利用熔融接枝法将其接枝到聚丙烯侧基,制备了侧基含有醛基取代基的聚丙烯(a PP),采用1H-NMR,FTIR,DSC等方法研究了a PP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单体加入量的增加,单体的接枝率有所增加,但转化率变化不大,这与fSt单体的接枝规律不同。接枝聚合物a PP的屈服强度和杨氏模量都较纯PP有所提高,熔点均在160℃以上,结晶温度变化不大,单体PHM在聚丙烯上的接枝是可行的。(4)以聚丙烯为原料,PHM为单体,DHBP为引发剂,以三(2-氨乙基)胺为交联剂,制备可逆交联聚丙烯c PP。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醛基与亚胺的比例可对c PP的交联程度进行调节。c PP在加工温度下可实现成型加工且不影响自身的加工性能;c PP保持了高熔点和高结晶度,较PP具有更高的杨氏模量,同时亚胺交换反应的热可逆性赋予c PP良好的熔融加工性,材料经历两次反复加工后,力学性能未出现明显下降。

蒙义德[4](2021)在《酰胺类非典型室温磷光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纯有机室温磷光(RTP)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物理性质和广泛应用,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化学/生物探针、生物成像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纯有机发光材料通常包含大量的共轭单元,如:苯环。然而,这些材料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点:首先,共轭扩展往往伴随着更多的结构复杂性,使得一些π扩展的生色团难以合成,且成本昂贵;其次,合成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对环境有害;最后,苯环通常对人体有毒,且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因此,不含芳香基团的具有RTP特性的非典型发光材料由于其具有环境友好性、易制备和成本低等优点受到了研究者的不断关注,但是这类材料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进一步探索它们的发光机理、扩展它们的种类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聚合工程是实现非典型发光材料RTP的有效策略,自然中存在的或通过聚合得到的不含芳香基团的光致发光聚合物统称为非典型发光聚合物(nonconventional luminescent polymers,NLPs)。本课题主要是以结构简单的小分子为模型,通过理论计算研究NLPs的发光机理,进而指导相关实验;在此基础上,本课题对具有RTP特性的酰胺类NLPs的光物理性质和耐湿性进行实验研究,提出实现和增强酰胺类NLPs磷光发射的策略,同时探索它们在时间分辨信息加密领域的应用,为人们构筑具有RTP特性且优良耐湿性的非典型发光材料提供一定的设计思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相关结果如下:(1)以乙酰胺和乙酸为模型,分别计算乙酰胺-乙酰胺、乙酸-乙酸和乙酸-乙酰胺的自旋-轨道耦合(spin-orbit coupling,SOC)常数和能量间隙(energy gap,Eg)以及计算乙酰胺-水、乙酸-水、乙酰胺-乙酰胺、乙酸-乙酸、乙酸-乙酰胺的氢键强度;研究乙酰胺、乙酸和乙酸-乙酰胺在常温和77 K下的光物理性质;从而分析酰胺类NLPs的发光机理以及提出提高酰胺类NLPs耐湿性的方法。结果表明,乙酰胺和乙酸之间能形成强的氢键作用,它们的分子间强的氢键作用能抑制非辐射跃迁,从而促进磷光发射。(2)基于上述理论计算结果,实验构筑了三种具有RTP特性的NLPs——聚丙烯酰胺(PAM)、聚丙烯酸(PAA)和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共混物(PAM-PAA),从而提出实现和增强酰胺类NLPs磷光发射的策略。通过结构表征确定了PAM、PAA和PAM-PAA的结构;通过研究它们在常温下的光物理性质、耐湿性,表明了PAM-PAA的RTP寿命最长,达20.87 ms;同时,PAM-PAA的耐湿性是三者中最好的,进一步验证了理论计算的结果——氢键起到促进磷光发射的关键作用。(3)上述结果表明,通过共混可以增强聚合物的室温磷光发射,然而共混组分之间存在相分离,为实现分子水平的相互作用和进一步增强氢键强度,实验通过自由基共聚法构筑了四种具有RTP特性的酰胺类NLPs——P1、P2、P3和P4。通过结构表征确定了P1、P2、P3和P4的结构;通过研究它们在常温和77 K下的光物理性质、常温及空气中的耐湿性,表明了它们均有明显的RTP,其中P1的RTP性能最好,磷光寿命达0.83 ms、磷光效率达12.00%;同时,P1表现出优良的耐湿性;上述为人们获取具有RTP特性、良好耐湿性和时间分辨信息加密应用的非典型发光材料提供了有效策略。另外,为进一步增强NLPs的RTP性能,在P1的基础上引入离子键以进一步提高分子间/分子内的相互作用,实验通过调控碱(Na OH)的用量对P1进行化学改性,获得三种具有RTP特性的新型酰胺类NLPs——P1-M、P1-Y和P1-D,结果表明三者的RTP寿命均超过100 ms,P1-Y最长,达134.66 ms;该化学改性方法便捷高效,为人们获取具有超长RTP非典型发光材料提供了有效策略。(4)为进一步验证本文提供的实现非典型发光材料的RTP策略的可行性,在酰胺基的基础上引入易形成氢键的羟基,实验通过自由基共聚法构筑了五种具有RTP特性的新型酰胺类NLPs——P1、P2、P3、P4和P5。通过结构表征确定了P1、P2、P3、P4和P5的结构;通过研究它们在常温下的光物理性质,表明了它们均有明显的RTP,P5的磷光性能最好。实验结果对进一步深入理解非典型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及拓展其种类具有重要意义。

任世博[5](2021)在《表面改性凹凸棒石/PBT基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是工程塑料之一,它综合性能良好,使用成本较低,电性能好,并且具有高耐热性、高韧性、快速成型等优点,因此应用广泛。纯PBT阻燃级别仅为HB级,达不到使用要求,需通过添加阻燃剂来提高其阻燃性能。传统卤素阻燃剂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有着不可避免的使用限制,因此发展无卤阻燃是阻燃PBT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不同表面改性方法对凹凸棒石(ATP)进行了处理,研究了不同改性方法对ATP的影响。制备了表面改性ATP/PBT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改性方法、不同含量ATP对PBT阻燃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制备了ATP/膨胀阻燃剂(IFR)/PBT复合材料,研究了ATP协效IFR对PBT阻燃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概括如下:(1)制备了表面改性ATP,研究不同改性方法对ATP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硅烷偶联剂结合球磨技术的球磨改性对于ATP改性效果最佳,没有对ATP晶体结构和棒晶结构产生破坏,使其接触角增加了189%,比表面积增加了218%,棒晶束体积减小,沉降速率减小。(2)制备了表面改性ATP/PBT复合材料,研究ATP表面改性方法对PBT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TP的加入有助于PBT燃烧时成炭,延缓燃烧速率,提高PBT的阻燃性能。球磨改性ATP(mp-ATP)对PBT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综合作用效果最佳,使其拉伸强度提升2.9%,热释放速率峰值减小70.2%,热释放总量减小27.3%。(3)制备了mp-ATP/PBT复合材料,研究mp-ATP含量对PBT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p-ATP添加量为11%时,对mp-ATP/PBT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综合作用效果最佳,使其拉伸强度提升2.9%,热释放速率峰值减小70.2%,热释放总量减小27.3%。(4)制备了mp-ATP/IFR/PBT复合材料,研究不同含量mp-ATP协效IFR对PBT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复合材料的配比为9%mpATP/13%IFR/PBT时,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最佳,热释放速率峰值减小27.1%,热释放总量减小31.2%。

许晓敏[6](2021)在《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应用》文中提出涂料染色工艺简单,色谱齐全,可上染各类纤维,染色后无需进行水洗,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染色工艺。现阶段国内涂料染色粘合剂多为聚丙烯酸酯乳液,但聚丙烯酸酯乳液存在耐摩擦牢度差、高温发粘、低温发脆的缺点;聚硅氧烷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柔顺性,通过有机硅对聚丙烯酸酯进行改性,可以合成出粘结性好、成膜性佳的粘合剂。因此本课题以自制端丙烯酸酯基聚硅氧烷和丙烯酸酯类单体为原料,制备出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粘合剂,并将合成的改性乳液作为粘合剂应用在棉织物的涂料染色中。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示:第一部分是阳离子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本文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等为聚合反应单体,以乳液聚合的方式合成阳离子型聚丙烯酸酯乳液,所得乳液稳定性良好,单体转化率高。第二部分是端丙烯酸酯基聚硅氧烷的制备及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粘合剂的合成。本实验选择端环氧基聚硅氧烷与丙烯酸发生开环反应,合成端丙烯酸酯基聚硅氧烷;经红外光谱仪分析结果表明,端环氧基聚硅氧烷发生了环氧结构的开环反应,与丙烯酸发生了化学键合,合成了端丙烯酸酯基聚硅氧烷。本实验以自制的端丙烯酸酯基聚硅氧烷为改性剂,对聚丙烯酸酯进行改性,通过设计核壳结构的粒子,合成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研究表明所制备的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稳定性好,凝胶率低;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度仪、红外光谱分析仪等对乳液微观结构、乳液粒径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合成的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乳液平均粒径小,乳液粒径分布窄,根据TEM图可知,乳液颗粒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X射线原子能谱仪的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改性乳液成膜后表面硅元素含量较高,这表明具有核壳结构的改性乳液在成膜过程中出现核-壳结构的转变。第三部分是将合成的改性乳液作为粘合剂应用在棉织物涂料染色中。实验主要探究粘合剂中端丙烯酸酯基聚硅氧烷的用量、粘合剂用量、焙烘温度与时间等对涂料染色棉织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涂料染色棉织物的手感柔软,干/湿摩擦牢度好,其中干摩擦牢度达4~5级,湿摩擦牢度为4级,最后将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粘合剂与市售的阳离子粘合剂6218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改性乳液粘合剂处理所得的涂料染色棉织物各项牢度指标与粘合剂6218相近,并且在织物手感上优于粘合剂6218,因此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粘合剂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王静[7](2020)在《聚丙烯无纺布负载纳米粒子插层增韧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决碳纤维/环氧树脂(CF/EP)复合材料的“层间失效”现象,提高其层间断裂韧性,增强综合性能,本文通过插层增韧的方法对CF/EP复合材料进行了增韧改性。首先,采用液相沉积-空气氧化法制备了针状磁性羟基氧化铁(FeOOH)纳米粒子,并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对FeOOH进行表面化学改性。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仪器分析了纳米粒子的表面官能团、表面形貌、磁性能和原子结合能等的变化;然后,以聚丙烯无纺布(PPNWF)为插层基底膜材料,导电炭黑(CB)和FeOOH为负载纳米粒子,通过浸润法制备负载不同纳米粒子的PPNWF插层膜材料。分析了FeOOH不同负载量(2.9 g/m2、9.6 g/m2、16.5 g/m2、21g/m2、30.5 g/m2)、改性剂和磁场以及CB与CB促分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不同配比(1:1、3:2、3:1)对纳米粒子@PPNWF插层膜表面形貌的影响;最后,以CF为增强纤维材料,EP为聚合物基体材料,通过手工涂覆的方法成功制备了纳米粒子@PPNWF/CF/EP复合板。研究了不同FeOOH@PPNWF插层膜对CF/EP复合板层间断裂韧性的影响,系统考察了后处理温度(80℃、150℃和180℃)与压力(0 MPa、3 MPa和5 MPa)等制备工艺条件对CB@PPNWF/CF/EP复合板层间断裂韧性和导电性能的影响,同时借助SEM研究了复合板的断裂形貌,并研究了相关的增韧机理。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FeOOH@PPNWF/CF/EP复合板的制备与研究。经液相沉积-空气氧化法成功制备了长350-600 nm,直径60-80 nm的针状磁性FeOOH纳米粒子,而且,随着FeOOH负载量的提高,CF/EP复合板的Mode I和Mode II层间断裂韧性均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当FeOOH的负载量为21 g/m2时,复合板的层间性能最优,相对于无插层CF/EP复合板,FeOOH@PPNWF/CF/EP复合板的层间韧性GIC(1.06 k J/m2)和GIIC(3.65 k J/m2)分别提高了96%和103%。这归因于FeOOH纳米粒子充分浸润于EP基体中,同时提高了EP的界面粗糙度,解决了EP基体质脆的缺点,而且FeOOH纳米粒子与PPNWF纤维的拔出、断裂、桥接等行为,形成协同效应,显着增强了CF/EP的层间断裂韧性。(2)改性后FeOOH@PPNWF/CF/EP复合板的制备与研究。FeOOH经KH570表面化学改性后,FeOOH与EP基体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有所增强,从而诱导了EP基体发生更加明显的塑形形变和裂纹偏转。在磁场作用下,针状FeOOH纳米粒子沿裂纹生长方向以钉扎形式有序排列在EP基体与CF和PPNWF纤维之间,更进一步促使裂纹偏转,提高层间断裂韧性。经KH570改性的FeOOH@PPNWF/CF/EP复合材料的Mode I层间韧性(1.48 k J/m2)显着提高了174%,Mode II层间韧性(3.83 k J/m2)显着提高了113%。经磁场诱导后,FeOOH@PPNWF/CF/EP复合材料的Mode I层间韧性GIC(1.62 k J/m2)提高了200%,Mode II层间韧性GIIC(3.76 k J/m2)提高了109%。(3)CB@PPNWF/CF/EP复合板的制备与研究。CB粒子和PPNWF因为协同作用,增韧机理主要包括CB对EP基体韧性的增强,CB粒子的界面脱粘,CB粒子对PP/EP界面的增强,PP纤维的桥接、拔出与断裂等。而且,CB粒子在复合板层间起到桥接导电通路的作用,显着改善了因绝缘材料PPNWF插层膜造成复合板层间导电性下降的问题。而后处理温度和压力的不同,对于CF/EP复合板导电性能和层间断裂韧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均存在最优条件,使CB@PPNWF/CF/EP复合板层间韧性和导电性能相对较好。在后处理温度为80℃、压力为3 MPa的条件下,经过CB@PPNWF插层改性后,CF/EP复合板的层间韧性GⅠC(1.18 k J/m)提高了115%,且层间体积电阻率(52.54?·cm)降低了11.9%。

程鹏[8](2020)在《无机物填充聚丙烯复合材料自增强机理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通过自增强方法控制材料的结构形态,来提升复合材料强度的同时降低其密度,相比引入增强相的效果是相同的,但自增强材料由于增强相源于材料本身,成型过程中并未添加其它物质,因此增强相和基体相两者相容效果很好,没有和外增强相同的界面粘接差等缺点,同时也不存在着材料的回收难题,十分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通过研究自增强复合材料成型装置和机理,使其具有更好的轻质性与高强性,满足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工业应用价值。本文以无机物填充聚丙烯为基础,自行设计新型固态拉伸口模,并搭建了固态拉伸自增强实验平台,并基于该实验平台成功制备了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的无机物填充聚丙烯自增强复合材料;研究分析了不同无机物含量和不同拉伸工艺条件下固态拉伸自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微观结构和密度,探明了工艺参数与复合材料性能之间的联系。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采用模块化设计固态拉伸装置各组成部件,分析确定采用碳纤维红外加热管加热坯料型材以及设计合适拉伸比的固态拉伸口模,搭建固态拉伸自增强实验平台;2.选择碳酸钙和滑石粉含量分别为30%、35%、40%、45%填充聚丙烯,熔融挤出造粒与成型18mm×12mm的聚丙烯填充复合材料坯料型材;确定了固态拉伸成型中拉伸温度与拉伸速度工艺参数进行实验研究;3.在给定拉伸速度2.0m/min和拉伸温度140℃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无机物及含量对拉伸后的PP/Talc、PP/CaCO3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密度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无机物含量由30%增加至45%后,固态拉伸前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逐渐降低而密度逐渐增大,固态拉伸后的复合材料维卡软化点随着无机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大,SEM照片显示固态拉伸后PP/Talc和PP/CaCO3自增强复合材料内部分子链发生高度排列取向,并产生了类似纤维状的结构的纤维束;4.选择密度降低幅度最大的一组配方为基础,给定拉伸温度为140℃,通过改变拉伸速度工艺条件,探究不同拉伸速度对聚丙烯自增强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密度、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给定拉伸速度2.0m/min,通过改变拉伸温度工艺条件,探究不同拉伸温度对聚丙烯自增强复合材料热性能、密度、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5、初步探究了滑石粉和碳酸镁复配填充聚丙烯,制备得到不同碳酸镁含量的PP/(Talc+MgCO3)固态拉伸自增强复合材料,并分析其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密度的影响。

袁子鑫[9](2020)在《拉伸流变支配的桉木粉/聚丙烯/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强韧化制备》文中认为木塑复合材料(Wood-Plastic Composites,WPCs)韧性不佳限制了其在高韧性高强度应用环境下的使用。依靠传统化学改性增强增韧木塑复合材料的方式步骤繁琐且使用大量试剂,采用共混橡胶等弹性体的方式则会降低木塑复合材料的刚性。本文以高韧性的高分子量聚乙烯(HMWPE)为增韧剂,采用基于拉伸流变塑化输运机理的偏心转子挤出机(Eccentric Rotor Extruder,ERE)制备了桉木粉/聚丙烯(PP)/HMWPE复合材料,同时实现木塑复合材料的增强和增韧,并探究HMWPE的加入和拉伸流场支配的流场作用对于木塑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分析其增韧和增强的机理。本文研究成果对于基于拉伸流变的塑料共混技术研究与应用、木塑复合材料的高值化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首先通过基于拉伸流变支配的偏心转子挤出和基于剪切流场的转矩流变仪密炼两种方式加工PP/HMWPE共混物,利用二维广角X射线衍射(2D-WAXD)、拉曼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动态热机械分析测试(DMA)、扫描电镜、热变形温度测试(HDT)、动态流变测试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测试手段,比较了拉伸流场和剪切流场支配的加工方式对不同成分的PP/HMWPE共混物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基于剪切流场的转矩流变仪加工,基于拉伸流变支配的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可以促进聚合物分子链的取向,提高取向度,聚合物的结晶度也因此而提高,同时拉伸流场支配的加工方式还促进了PP和HMWPE两相界面分子链的扩散,改善PP与HMWPE的界面结合,有利于PP/HMWPE共混物强度和韧性的提高。PP/HMWPE共混物中PP/HMWPE质量比为4/1时,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27.9 MPa、472.8%、40.1 MPa、1364 MPa和48.6 k J/m2,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等性能较PP无明显下降,缺口冲击强度则提升了100.8%,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因此,本文以此质量比PP/HMWPE共混物作为塑料基体制备木塑复合材料。围绕桉木粉/PP/HMWPE木塑复合材料,研究了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木塑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由转矩流变仪加工的桉木粉/PP/HMWPE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大幅度降低。由偏心转子挤出机加工的桉木粉/PP/HMWPE木塑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缺口冲击强度和非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28.7 MPa、55.2 MPa、2508 MPa、8.2 k J/m2和33.7 k J/m2,较转矩流变仪加工的桉木粉/PP木塑复合材料分别提高了:19.6%、21.6%、23.5%、57.7%和50.4%。这是由于加入木粉后复合体系流动性下降,同样转速下,拉伸应力作用增强,促使形成了更高取向的晶体结构,结晶度提高,且木粉和塑料基体间的界面粘附改善。木塑复合材料塑料基体中取向晶体结构的形成和高的结晶度,以及木粉和塑料基体间界面结合强度的提高,提升了材料的刚性。PP/HMWPE间界面以及木粉和塑料基体间的界面改善,实现应力在材料中的有效传递,有利于HMWPE发挥增韧作用,当受到冲击载荷时,HMWPE和PP发生塑性形变,提高材料的抗冲击性能。综上所述,添加适量HMWPE,采用偏心转子挤出机制备的木塑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强度、抗冲击性能和耐热性,且制备方法简单,工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田超[10](2020)在《甘露聚糖化学改性及其功能材料研究》文中提出甘露聚糖作为植物多糖,因其独特的水溶和流变性质,被广泛用于食品、养殖业、生物医药、石油开采和轻工业等领域。甘露聚糖经化学改性,具有更好的水溶性和更低黏度,在凝胶及杂化材料等功能材料开发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半乳甘露聚糖进行亲水改性获得四种衍生物,并以其为原料制备凝胶材料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1)甘露聚糖化学改性与表征。以半乳糖与甘露糖比为1:2的瓜尔胶为原料,对其进行磷酸酯化、羧甲基化和酰氯化改性,制备瓜尔胶磷酸酯、羧甲基瓜尔胶、羧甲基化瓜尔胶磷酸酯和羧甲基瓜尔胶酰氯四种衍生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取代度对产物表征测定。确定瓜尔胶磷酸酯化改性较优反应条件为:以三氯氧磷为磷酰化试剂,在吡啶/DMF混合液中,反应时间为5 h,温度为室温(25°C)时,可获得酯化度为0.12的瓜尔胶磷酸酯。羧甲基瓜尔胶较优制备条件为:氯乙酸用量4.7 g,瓜尔胶用量2 g,乙醇用量160 m L,50°C下反应5 h,取代度可达0.9。(2)甘露聚糖/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与性能研究。以瓜尔胶、羟丙基瓜尔胶、瓜尔胶磷酸酯为原料,与硼酸根离子B(OH)4-和金属离子(Ca2+和Cu2+)形成瓜尔胶基凝胶网络,并与聚丙烯酰胺网络互穿,制备互穿型半乳甘露聚糖/聚丙烯酰胺复合凝胶。探究半乳甘露聚糖用量和单体固含量对凝胶材料性能的影响。硼酸根交联的羟丙基瓜尔胶/聚丙烯酰胺凝胶(B(OH)4--HPG/PAM)材料的拉伸强度可达73 k Pa,压缩强度为280 k Pa,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瓜尔胶磷酸酯钙/聚丙烯酰胺凝胶(Ca-PGG/PAM)具有良好溶胀性能,最大吸水量可达自身干重的46倍。(3)原位反应法制备甘露聚糖磷酸酯-羟基磷灰石杂化材料与载药性能研究。为充分发挥多糖的良好生物相容性和携带众多羟基的优势,以瓜尔胶磷酸酯为有机磷源和模板,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制备得到多种形貌瓜尔胶磷酸酯-羟基磷灰石杂化材料(PGG-HAP)。研究了反应物浓度、pH、以及反应时间对材料形貌的影响。通过SEM、FTIR、XRD、TG和BET表征了PGG-HAP的物理化学结构,杂化材料中的有机物含量高达30%以上,赋予材料优异载药和体外靶向释放性能,载药量达到116.35 mg/g。(4)甘露聚糖辅助制备羟基磷灰石(HAP)及载药性能研究。以植物甘露聚糖(瓜尔胶和野皂荚豆胶)为修饰剂,辅助调控HAP的合成,制备得到叠层状、蒲公英状、花状等特殊形貌的HAP材料。研究甘露聚糖种类、纯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HAP材料结构的影响。对材料进行结构表征和细胞毒性测试,并研究载药性能。研究表明,所制备的HAP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瓜尔胶种仁粉辅助制备的HAP材料的载药量可达236.18 mg/g,所制备的HAP材料均显示出弱pH响应性,具有缓慢释放性能。

二、聚丙烯化学改性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丙烯化学改性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非交联改性聚丙烯高压直流电缆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热塑性聚丙烯本征特性及多重改性
        1.2.1 热塑性聚丙烯本征特性
        1.2.2 热塑性聚丙烯多重改性
    1.3 非交联改性聚丙烯高压直流电缆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非交联改性聚丙烯高压直流电缆绝缘材料的研究现状
        1.3.2 非交联改性聚丙烯高压直流电缆半导电屏蔽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聚丙烯接枝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
        2.2.1 聚丙烯接枝物的制备
        2.2.2 BPP/PP-g-AOS/SEBS绝缘材料的制备
        2.2.3 BPP/PP-g-MAH/SEBS/CB屏蔽材料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红外光谱测试(FTIR)
        2.3.2 扫描电子显微测试(SEM)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4 偏光显微测试(POM)
        2.3.5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2.3.6 热重测试(TG)
        2.3.7 接枝率的测定
        2.3.8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
        2.3.9 热延伸测试
        2.3.10 力学性能测试
        2.3.11 热老化测试
        2.3.12 空间电荷测试(PEA)
        2.3.13 体积电阻率测试
        2.3.14 击穿场强的测试
        2.3.15 附着力测试
        2.3.16 加工性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P-g-St和 PP-g-AOS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PP-g-St和 PP-g-AOS的结构表征
        3.2.1 PP-g-St和 PP-g-AOS的 FTIR分析
        3.2.2 PP-g-St和 PP-g-AOS的 XRD分析
    3.3 影响PP-g-St和 PP-g-AOS接枝率的因素分析
        3.3.1 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3.3.2 转子转速对接枝率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
        3.3.4 单体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3.3.5 引发剂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3.4 PP-g-St和 PP-g-AOS的电学性能
        3.4.1 PP-g-St和 PP-g-AOS的空间电荷特性
        3.4.2 PP-g-St和 PP-g-AOS的击穿场强
        3.4.3 PP-g-St和 PP-g-AOS的体积电阻率
    3.5 PP-g-St和 PP-g-AOS热学性能
        3.5.1 PP-g-St和 PP-g-AOS的 DSC分析
        3.5.2 PP-g-St和 PP-g-AOS的 TG分析
    3.6 PP-g-St和 PP-g-AOS力学性能
        3.6.1 PP-g-St和 PP-g-AOS的拉伸性能
        3.6.2 PP-g-St和 PP-g-AOS的 DMA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BPP/PP-g-AOS/SEBS绝缘材料的性能
    4.1 引言
    4.2 BPP/PP-g-AOS复合材料空间电荷特性
    4.3 BPP/PP-g-AOS复合材料模量分析
    4.4 BPP/PP-g-AOS/SEBS的结构表征
        4.4.1 BPP/PP-g-AOS/SEBS的 XRD分析
        4.4.2 BPP/PP-g-AOS/SEBS的 SEM分析
        4.4.3 BPP/PP-g-AOS/SEBS的 POM分析
    4.5 BPP/PP-g-AOS/SEBS的 DSC分析
    4.6 BPP/PP-g-AOS/SEBS的力学性能
        4.6.1 BPP/PP-g-AOS/SEBS的应力应变分析
        4.6.2 BPP/PP-g-AOS/SEBS的 DMA分析
        4.6.3 BPP/PP-g-AOS/SEBS的热延伸分析
    4.7 BPP/PP-g-AOS/SEBS的电学性能
        4.7.1 BPP/PP-g-AOS/SEBS的空间电荷分析
        4.7.2 BPP/PP-g-AOS/SEBS的击穿场强分析
        4.7.3 BPP/PP-g-AOS/SEBS的体积电阻率分析
    4.8 BPP/PP-g-AOS/SEBS绝缘材料综合性能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BPP/PP-g-MAH/SEBS/CB半导电屏蔽材料的性能
    5.1 引言
    5.2 PP-g-MAH的结构表征及接枝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PP-g-MAH的结构表征
        5.2.2 影响PP-g-MAH接枝率的因素
    5.3 PP-g-MAH的用量对半导电屏蔽材料性能的影响
        5.3.1 PP-g-MAH的用量对结晶和熔融行为的影响
        5.3.2 PP-g-MAH的用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5.3.3 PP-g-MAH的用量对导电性能的影响
        5.3.4 PP-g-MAH的用量对加工性能的影响
        5.3.5 PP-g-MAH的用量对附着力的影响
    5.4 白油用量对半导电屏蔽材料性能的影响
        5.4.1 白油用量对结晶和熔融行为的影响
        5.4.2 白油用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5.4.3 白油用量对导电性能的影响
        5.4.4 白油用量对加工性能的影响
    5.5 CB用量对半导电屏蔽材料性能的影响
        5.5.1 CB用量对熔融和结晶行为的影响
        5.5.2 CB用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5.5.3 CB用量对导电性能的影响
        5.5.4 CB用量对加工性能的影响
    5.6 BPP/PP-g-MAH/CB半导电屏蔽材料综合性能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PP/UHMWPE/石墨烯共混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PP的结构与性能
    1.3 PP的改性方法及研究进展
        1.3.1 物理改性聚丙烯
        1.3.2 化学改性聚丙烯
    1.4 UHMWPE、石墨烯的性能与应用
        1.4.1 UHMWPE的性能与应用
        1.4.2 石墨烯的性能与应用
    1.5 PP/UHMWPE共混材料研究进展
    1.6 PP与 UHMWPE相容性分析
    1.7 UHMWPE加工性能分析
        1.7.1 UHMWPE链缠结及其影响
        1.7.2 改善UHMWPE加工性能的方法
    1.8 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共混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UHMWPE母料的制备
        2.3.1 UHMWPE母料配方及工艺
        2.3.2 UHMWPE母料制备流程
    2.4 PP/UHMWPE共混材料的制备
    2.5 PP/UHMWPE/石墨烯共混材料的制备
    2.6 共混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2.6.1 PP/UHMWPE共混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2.6.2 PP/UHMWPE/石墨烯共混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第三章 PP/UHMWPE共混材料测试结果与讨论
    3.1 PP/UHMWPE共混材料的拉伸性能测试结果
    3.2 PP/UHMWPE 共混材料 DSC 测试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P/UHMWPE/石墨烯共混材料测试结果与讨论
    4.1 PP/UHMWPE/石墨烯共混材料的拉伸强度测试结果
    4.2 PP/UHMWPE/石墨烯共混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测试结果
    4.3 PP/UHMWPE/石墨烯共混材料电性能测试结果
    4.4 PP/UHMWPE/石墨烯共混材料收缩率测试结果
    4.5 PP/UHMWPE/石墨烯共混材料抗紫外测试结果
    4.6 PP/UHMWPE/石墨烯共混材料微波加热性能测试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反应性加工制备可逆交联聚丙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聚丙烯的合成
        1.1.1 溶剂法
        1.1.2 溶液法
        1.1.3 液相本体法
        1.1.4 气相法
    1.2 聚丙烯的改性
        1.2.1 聚丙烯的物理改性
        1.2.2 聚丙烯的化学改性
    1.3 交联聚丙烯
        1.3.1 有机过氧化物交联聚丙烯
        1.3.2 硅烷水交联法
        1.3.3 辐射交联法
    1.4 动态共价聚合物网络
        1.4.1 解离型动态共价聚合物网络
        1.4.2 缔合型动态共价聚合物网络
    1.5 课题的提出
2 基于D-A反应的可逆交联聚丙烯的合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与精制
        2.1.2 苯乙烯呋喃的制备与提纯
        2.1.3 聚丙烯苯乙烯呋喃接枝共聚物的合成
        2.1.4 基于D-A反应的可逆交联聚丙烯的合成
        2.1.5 表征与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苯乙烯呋喃的表征
        2.2.2 聚丙烯苯乙烯呋喃接枝共聚物的表征
        2.2.3 可逆交联聚丙烯的表征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亚胺反应的可逆交联聚丙烯的合成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与精制
        3.1.2 甲基丙烯酸对羟基苯甲醛酯(PHM)的制备与提纯
        3.1.3 聚丙烯甲基丙烯酸对羟基苯甲醛酯(PHM)接枝共聚物的合成
        3.1.4 基于亚胺反应的可逆交联聚丙烯的合成
        3.1.5 表征与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甲基丙烯酸对羟基苯甲醛的表征
        3.2.2 聚丙烯甲基丙烯酸对羟基苯甲醛酯接枝共聚物的表征
        3.2.3 可逆交联聚丙烯的表征
    3.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补充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酰胺类非典型室温磷光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RTP材料的种类及发展
        1.2.1 无机RTP材料
        1.2.2 有机-无机杂化RTP材料
        1.2.3 纯有机RTP材料
    1.3 天然NLPs
        1.3.1 蛋白质
        1.3.2 淀粉、纤维素
        1.3.3 海藻酸钠
    1.4 合成NLPs
        1.4.1 聚氨基酰胺(PAMAM)
        1.4.2 聚丙烯腈(PAN)
        1.4.3 聚丙烯酰胺(PAM)
        1.4.4 马来酸酐类共聚物
        1.4.5 碳化聚合物点
    1.5 纯有机RTP材料的应用
        1.5.1 防伪加密技术
        1.5.2 生物应用
        1.5.3 传感器
        1.5.4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1.6 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6.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6.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6.3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乙酰胺、乙酸以及乙酸-乙酰胺的理论计算与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试剂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2.3 理论计算
        2.2.4 乙酸-乙酰胺混合物的制备
        2.2.5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乙酰胺、乙酸以及乙酸-乙酰胺的理论计算研究
        2.3.2 乙酰胺、乙酸以及乙酸-乙酰胺的光物理性质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主要试剂
        3.2.2 实验主要仪器
        3.2.3 PAM-PAA共混物的制备
        3.2.4 PAM、PAA和 PAM-PAA的耐湿性试验
        3.2.5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AM、PAA和 PAM-PAA的结构表征
        3.3.2 PAM、PAA和 PAM-PAA的在室温下的光物理特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主要试剂
        4.2.2 实验主要仪器
        4.2.3 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
        4.2.4 P1、P2、P3 和P4 的耐湿性试验
        4.2.5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4.3.2 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在室温下的光物理特性研究
        4.3.3 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在77 K下的光物理特性研究
        4.3.4 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的潜在应用研究
        4.3.5 P1 的化学改性及其室温下的光物理性质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N-羟甲基丙烯酰胺类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主要试剂
        5.2.2 实验主要仪器
        5.2.3 N-羟甲基丙烯酰胺类聚合物的合成
        5.2.4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羟甲基丙烯酰胺类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5.3.2 N-羟甲基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在室温下的光物理特性研究
        5.3.3 N-羟甲基丙烯酰胺类聚合物的潜在应用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表面改性凹凸棒石/PBT基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阻燃复合材料及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研究现状
        1.2.1 阻燃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2.2 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研究现状
    1.3 粘土矿物阻燃剂及凹凸棒石阻燃剂的研究现状
        1.3.1 粘土矿物阻燃剂的研究与应用
        1.3.2 凹凸棒石阻燃剂的研究与应用
    1.4 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凹凸棒石表面改性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2.2 表面改性凹凸棒石样品的制备
        2.2.3 结构和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表面改性对凹凸棒石结构影响
        2.3.2 表面改性对凹凸棒石性能影响
        2.3.3 表面改性凹凸棒石的机理
    2.4 小结
第3章 不同方法表面改性凹凸棒石/PBT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3.2.2 不同方法表面改性凹凸棒石/PBT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结构和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方法表面改性凹凸棒石/PBT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3.3.2 不同方法表面改性凹凸棒石对PBT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不同方法表面改性凹凸棒石对PBT阻燃性能的影响机理
    3.4 小结
第4章 不同含量球磨改性凹凸棒石/PBT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4.2.2 不同含量球磨改性凹凸棒石/PBT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结构和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含量球磨改性凹凸棒石/PBT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4.3.2 不同含量球磨改性凹凸棒石/PBT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3.3 不同含量球磨改性凹凸棒石/PBT复合材料的阻燃机理
    4.4 小结
第5章 球磨改性凹凸棒石协效膨胀阻燃剂对PBT阻燃性能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5.2.2 球磨改性凹凸棒石/膨胀阻燃剂/PBT复合材料的制备
        5.2.3 结构和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球磨改性凹凸棒石协效膨胀阻燃剂对PBT阻燃性能的影响
        5.3.2 球磨改性凹凸棒石协效膨胀阻燃剂对PBT力学性能的影响
        5.3.3 球磨改性凹凸棒石协效膨胀阻燃剂对PBT阻燃性能的影响机理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6)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纺织品涂料染色
        1.2.1 涂料染色概述
        1.2.2 颜料与色浆
        1.2.3 涂料染色粘合剂
    1.3 乳液聚合
        1.3.1 乳液聚合体系的物理模型及各阶段的动力学模型
        1.3.2 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1.4 阳离子乳液聚合
    1.5 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
        1.5.1 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基本方法
        1.5.2 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的应用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阳离子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测试与表征
        2.4.1 乳液稳定性
        2.4.2 凝胶率
        2.4.3 固含量
        2.4.4 单体转化率
        2.4.5 乳液粒径
        2.4.6 聚合物乳液胶膜吸水率
        2.4.7 胶膜的力学性能
    2.5 结果与讨论
        2.5.1 乳化剂的选择
        2.5.2 引发剂的选择
        2.5.3 功能单体的选择
        2.5.4 丙烯酸酯类单体的比例
        2.5.5 反应温度与保温时间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与性能
    3.1 实验原料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端环氧基聚硅氧烷的开环机理
        3.3.2 端丙烯酸酯基聚硅氧烷的制备
        3.3.3 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3.4 测试与表征
        3.4.1 乳液稳定性
        3.4.2 凝胶率
        3.4.3 固含量
        3.4.4 单体转化率
        3.4.5 乳液粒径
        3.4.6 乳胶膜吸水率
        3.4.7 胶膜的力学性能
        3.4.8 红外光谱分析
        3.4.9 透射电镜(TEM)
        3.4.10 接触角
        3.4.11 胶膜表面元素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端丙烯酸酯基聚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3.5.2 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红外光谱分析(FTIR)
        3.5.3 不饱和聚硅氧烷用量对阳离子核/壳型硅丙乳液性能的影响
        3.5.4 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胶颗粒结构分析(TEM)
        3.5.5 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胶膜表面元素分析
        3.5.6 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胶膜耐水性
        3.5.7 端丙烯酸酯基聚硅氧烷用量对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5.8 核/壳比例对乳液和胶膜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在涂料染色中的应用
    4.1 实验原料
    4.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4 测试与表征
        4.4.1 染色织物K/S值
        4.4.2 耐摩擦牢度
        4.4.3 皂洗牢度
        4.4.4 织物柔软度
        4.4.5 扫描电镜(SEM)
    4.5 结果与讨论
        4.5.1 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对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4.5.2 粘合剂用量对涂料染色织物性能的影响
        4.5.3 焙烘条件对涂料染色织物性能的影响
        4.5.4 与市售阳离子型粘合剂产品的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聚丙烯无纺布负载纳米粒子插层增韧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粒子及插层材料
        §1.2.1 导电炭黑
        §1.2.2 羟基氧化铁
        §1.2.3 插层材料
    §1.3 CF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压板的成型工艺
        §1.3.1 手糊成型
        §1.3.2 模压成型
        §1.3.3 树脂传递成型
        §1.3.4 热压罐成型工艺
    §1.4 CF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层间韧性的研究进展
        §1.4.1 CF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层间性能
        §1.4.2 CF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层间增韧方法
        §1.4.3 CF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层间增韧机制
    §1.5 课题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
        §1.5.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PPNWF插层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实验技术路线及过程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eOOH纳米粒子表面形貌分析
        §2.3.2 FeOOH@PPNWF插层膜表面形貌分析
        §2.3.3 CB纳米粒子表面形貌分析
        §2.3.4 CB@PPNWF插层膜表面形貌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eOOH@PPNWF/CF/EP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实验技术路线及过程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eOOH@PPNWF/CF/EP复合板Mode I断面SEM分析
        §3.3.2 FeOOH@PPNWF/CF/EP复合板DCB实验分析
        §3.3.3 FeOOH@PPNWF/CF/EP复合板Mode Ⅰ层间韧性分析
        §3.3.4 FeOOH@PPNWF/CF/EP复合板Mode II断面SEM分析
        §3.3.5 FeOOH@PPNWF/CF/EP复合板Mode II层间韧性分析
        §3.3.6 FeOOH@PPNWF/CF/EP复合板增韧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B@PPNWF/CF/EP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实验技术路线及过程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B@PPNWF/CF/EP复合板导电性能分析
        §4.3.2 CB@PPNWF/CF/EP复合板断面SEM分析
        §4.3.3 CB@PPNWF/CF/EP复合板DCB实验分析
        §4.3.4 CB@PPNWF/CF/EP复合板Mode Ⅰ层间韧性分析
        §4.3.5 CB@PPNWF/CF/EP复合板增韧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8)无机物填充聚丙烯复合材料自增强机理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丙烯材料概述
        1.2.1 聚丙烯分类
        1.2.2 聚丙烯改性的研究现状
        1.2.2.1 化学改性
        1.2.2.2 物理改性
    1.3 无机物填充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3.1 云母/PP复合材料
        1.3.2 玻璃微珠(GB) /PP复合材料
        1.3.3 纳米SiO_2/PP复合材料
        1.3.4 纳米二氧化钛(TiO_2) /PP复合材料
        1.3.5 碳酸钙(CaCO_3) /PP复合材料
        1.3.6 滑石粉(Talc) /PP复合材料
    1.4 聚合物自增强技术发展
    1.5 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应用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可行性分析及创新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可行性分析
        1.6.4 本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固态拉伸自增强成型实验平台的研制
    2.1 固态拉伸试验装置的设计要求和难点分析
    2.2 坯料加热装置的设计
        2.2.1 加热段箱体的设计
        2.2.2 加热段箱体支架的设计
        2.2.3 坯料输送装置的设计
        2.2.4 箱体加热方式的选择
    2.3 拉伸口模的设计
    2.4 型材冷却定型装置的设计
        2.4.1 冷却段箱体的设计
        2.4.2 冷却箱体支架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方案设计及测试表征
    3.1 实验原料和设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
    3.2 坯料挤出成型模具
    3.3 自增强坯料的制备
        3.3.1 双螺杆挤出造粒工艺
        3.3.2 料坯挤出成型
    3.4 固态拉伸工艺参数的选择
        3.4.1 固态拉伸温度与速度
        3.4.2 拉伸方式
    3.5 试样性能测试及微观形态表征
        3.5.1 力学性能测试
        3.5.2 密度测试
        3.5.3 热性能测试
        3.5.4 扫描电镜(SEM)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机物含量影响聚丙烯填充自增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4.1 不同无机物含量的制品拉伸后微观结构
    4.2 不同无机物含量的制品密度
    4.3 不同无机物含量的制品力学性能
    4.4 不同无机物含量的制品拉伸后维卡软化温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拉伸工艺影响聚丙烯填充自增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5.1 不同拉伸速度自增强复合材料微观结构
    5.2 拉伸速度对自增强复合材料密度的影响
    5.3 拉伸速度对自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4 拉伸速度对自增强复合材料维卡温度的影响
    5.5 不同拉伸温度下自增强复合材料微观结构
    5.6 拉伸温度对自增强复合材料密度的影响
    5.7 拉伸温度对自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8 拉伸温度对自增强复合材料维卡软化温度的影响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碳酸镁改性聚丙烯填充自增强复合材料初探
    6.1 碳酸镁影响聚丙烯填充自增强复合材料密度
    6.2 碳酸镁影响聚丙烯填充自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6.2.1 对拉伸强度影响
        6.2.2 对弯曲强度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9)拉伸流变支配的桉木粉/聚丙烯/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强韧化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木塑复合材料的增韧和增强改性现状
        1.2.1 植物纤维的改性研究现状
        1.2.2 塑料基体的改性研究现状
        1.2.3 界面改性剂在木塑复合材料中的应用以及研究现状
        1.2.4 木塑复合材料的其它改性方法研究现状
    1.3 PP/PE共混物及PP/PE基木塑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4 基于拉伸流变的聚合物加工成型方法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1.3 样品的制备
        2.1.4 表征测试方法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PP/HMWPE共混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1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PP/HMWPE共混物流变行为的影响
    3.2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PP/HMWPE共混物取向的影响
    3.3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PP/HMWPE共混物微观形貌的影响
    3.4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PP/HMWPE共混物结晶行为的影响
    3.5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PP/HMWPE共混物动态热机械性能的影响
    3.6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PP/HMWPE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3.7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PP/HMWPE共混物耐热性能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木塑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1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木塑复合材料流变行为的影响
    4.2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木塑复合材料取向的影响
    4.3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木塑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
    4.4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木塑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的影响
    4.5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木塑复合材料动态热机械性能的影响
    4.6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7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木塑复合材料耐热性能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甘露聚糖化学改性及其功能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甘露聚糖植物多糖简介
        1.2.1 植物多糖资源简介
        1.2.2 甘露聚糖植物多糖资源
        1.2.3 半乳甘露聚糖的工业应用
    1.3 多糖的改性方法
        1.3.1 多糖的物理修饰法
        1.3.2 多糖的化学修饰法
    1.4 多糖功能凝胶材料研究进展
        1.4.1 水凝胶简介
        1.4.2 (半)互穿聚合物网络多糖凝胶材料研究
        1.4.3 甘露聚糖凝胶材料研究
    1.5 多糖-无机杂化材料研究进展
        1.5.1 多糖-无机杂化材料研究
        1.5.2 半乳甘露聚糖-无机杂化材料研究
        1.5.3 有机物-羟基磷灰石杂化材料研究进展
    1.6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1.6.3 技术路线
2 甘露聚糖化学改性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甘露聚糖衍生物合成
        2.2.3 甘露聚糖衍生物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甘露聚糖衍生物结构表征
        2.3.2 酯化温度和酯化时间对瓜尔胶磷酸酯的酯化度的影响
        2.3.3 反应物用量对羧甲基化取代度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甘露聚糖/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3 表征方法
        3.2.4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TIR分析
        3.3.2 扫描电镜(SEM)分析
        3.3.3 拉伸和压缩强度研究
        3.3.4 溶胀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原位反应法制备甘露聚糖磷酸酯-HAP杂化材料与载药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瓜尔胶磷酸酯-羟基磷灰石杂化材料的制备
        4.2.3 杂化材料表征
        4.2.4 载药和缓释性能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瓜尔胶磷酸酯-羟基磷灰石杂化材料的表征
        4.3.2 杂化材料负载DOX的载药和缓释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多糖辅助制备HAP材料及载药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5.2.2 多糖纯化
        5.2.3 HAP材料制备
        5.2.4 产物表征
        5.2.5 体外细胞毒性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EM分析
        5.3.2 FTIR分析
        5.3.3 XRD分析
        5.3.4 TG分析
        5.3.5 材料形成机理分析
        5.3.6 细胞毒性研究
        5.3.7 载药和体外释放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聚丙烯化学改性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非交联改性聚丙烯高压直流电缆材料的制备与性能[D]. 梁月.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1)
  • [2]PP/UHMWPE/石墨烯共混材料的研究[D]. 杨尚鑫. 中北大学, 2021(09)
  • [3]反应性加工制备可逆交联聚丙烯[D]. 谢诗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酰胺类非典型室温磷光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蒙义德.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5]表面改性凹凸棒石/PBT基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研究[D]. 任世博.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6]阳离子硅改性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应用[D]. 许晓敏. 东华大学, 2021(01)
  • [7]聚丙烯无纺布负载纳米粒子插层增韧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D]. 王静.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8]无机物填充聚丙烯复合材料自增强机理及实验研究[D]. 程鹏.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9]拉伸流变支配的桉木粉/聚丙烯/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强韧化制备[D]. 袁子鑫.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甘露聚糖化学改性及其功能材料研究[D]. 田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聚丙烯的化学改性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