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血清层粘连蛋白与肝硬化关系的研究

人血清层粘连蛋白与肝硬化关系的研究

一、人血清层粘连蛋白与肝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朝阳,赵方,栾大伟,李雅慧,刘萍,卢晋英[1](2021)在《血清层粘连蛋白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性能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建立一种荧光定量层粘连蛋白(LN)检测方法,定量检测人血清LN水平。将鼠抗LN抗体用划线机喷到硝酸纤维素膜表面作为检测线(T),将链霉素亲和素用划线机喷到硝酸纤维素膜表面作为质控线(C);用生物素荧光微球标记鼠抗LN抗体作为缓冲液。利用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检测LN水平,对方法的线性、精密度、空白限、回收率、相关性等性能指标进行验证,并使用市售化学发光LN试剂盒比对。荧光免疫分辨检测LN方法的回收率为86.03%~97.50%,空白限为4.22ng/mL,线性范围为20~800ng/mL,相关系数(r)为0.998 9;批内精密度为6.51%,批间精密度为6.23%。与市售LN试剂平行检测100份血清标本,有良好的相关性(Y=1.021 9 X-1.172 0,r=0.987 1)。本研究建立了LN荧光免疫检测方法,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临床检验要求,操作便捷、结果准确,可用于临床血清LN水平的检测。

赵康[2](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差异性表达及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与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传染病,而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至肝硬化的前期过渡阶段。对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控制、甚至逆转向肝硬化发展的进程。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作为一种有创检测,临床上受到限制。本研究以肝穿病理为对照,研究临床常用无创诊断检测指标在不同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敏感性及诊断价值,同时分析各指标与不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构建以多临床检测指标为变量的无创诊断模型,并探讨该模型对慢乙肝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在肝病不同阶段患者血清中某些蛋白及糖链发生特异性变化,与肝病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寻找与肝纤维化相关的血清蛋白质标志物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之一。本研究利用iTRAQ联合LC-MS定量技术,以期望寻找与乙肝肝纤维化分级相关的蛋白质血清标志物。研究目的:(1)以受试者肝组织病理学为对照,探讨血清学指标、血清多花紫藤凝集素阳性Mac-2结合蛋白(WFA+-M2BP)、APRI指数、脾脏厚度、肝脏弹性指数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筛选构建适用于乙肝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模型,并验证诊断模型的诊断效能。(2)根据中医证型进行分类,探讨血清学指标、WFA+-M2BP、APRI指数、脾脏厚度、肝脏弹性指数与各证型的相关性及其分布情况。(3)基于iTRAQ联合LC-MS定量技术,筛选出与诊断乙肝肝纤维化分级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研究方法:(1)收集2016-2018年我院行肝穿刺活检术、脾脏切除、肝移植术收集组织的慢乙肝患者共36例,同时收集健康人群10例。慢乙肝患者根据病理诊断分为四组:无肝纤维化组(S0-S1)12例、明显肝纤维化组(S2)9例、显着肝纤维化组(S3)8例、早期肝硬化组(≥S4)7例。研究各组常规血清检查、肝纤四项、WFA+-M2BP、APRI指数、肝弹指数、脾厚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评估其灵敏度、特异度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ROC)。结合上诉指标相关性和诊断价值,筛选出S指数、ASPRI指数及FSM指数三种模型,并评估对肝纤维化不同分期的诊断效能。(2)根据中医证型分三类:肝胆湿热型13例、肝郁脾虚型11例、瘀血阻络型12例,分析常规指标、肝纤四项、WFA+-M2BP、APRI指数、肝弹指数、脾厚与不同证型的相关性。(3)基于iTRAQ联合LC-MS定量技术,对正常组和慢乙肝患者血清进行组间和组内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质。研究结果:1.PLT、WBC、中性粒细胞计数、PT%、FIB与肝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而TBIL、DBIL、PT、APTT、HA、PIIINP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WFA+-M2BP、脾厚、弹性指数和APRI指数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显着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APRI指数、弹性指数、脾脏厚度、HA和PIIINP在判断显着肝纤维化AUROC值分别为0.968、0.922、0.954、0.854、0.971,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血清多花紫藤凝集素Mac-2结合蛋白在诊断显着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AUROC值分别为0.765、0.973,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更高。4.S指数、ASPRI及FSM诊断模型对显着肝纤维化的AUROC分别为0.854、0.844、0.898;对早期肝硬化的AUROC分别为0.867、0.975、0.966,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较高,其中ASPRI及FSM诊断模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更为突出。5.血小板、透明质酸、PIIIP、WFA+-M2BP、APRI指数、脾脏厚度、弹性指数在瘀血阻络型中水平明显高于肝胆湿热型和肝郁脾虚型;同时透明质酸、脾脏厚度、弹性指数、APRI指数在三种中医证型中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6.(1)实验共鉴定到的蛋白质组(Protein Group)为762个。对正常对照组与不同分级肝纤维化组进行比较均存在大量差异蛋白。(2)筛选与乙肝肝纤维化不同分级密切相关的差异蛋白并对其中部分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发现ATXN2、TUFM、ZNF407蛋白表达水平随肝纤维化分级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1)ATXN2在纤维化不同分级(S0-1、S2、S3、S4)含量分别为1.109、0.682、0.455、0.179;(2)TUFM在纤维化不同分级(S0-1、S2、S3、S4)含量分别为0.641、0.449、0.099、0.118;(3)ZNF407在纤维化不同分级(S0-1、S2、S3、S4)含量分别为0.641、0.449、0.099、0.118。结论:1.透明质酸、Ⅲ型胶原氨端肽、WFA+-M2BP、APRI指数、肝弹指数、脾脏厚度与乙肝肝纤维化分级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及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价值。2.血清WFA+-M2BP在诊断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价值较高;S指数模型、ASPRI模型和FSM模型在慢性乙型肝炎显着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临床价值较大。3.HA、PIIIP、WFA+-M2BP、APRI指数、脾脏厚度、肝弹指数与乙肝肝纤维化不同的中医证型存在显着相关性。4.基于iTRAQ联合LC-MS定量技术,ATXN2、TUFM、ZNF407蛋白有望成为诊断肝纤维化及分期的潜在蛋白质物质基础。

陈阳[3](2019)在《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从病毒学、肝功能、免疫相关细胞因子、APRI、及生存质量等方面探讨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方法:收集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正大天晴公司提供),0.5mg/天,口服;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联合恩替卡韦(0.5mg/天)口服。两组患者均以2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用药后第24、48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肝功能:治疗24、48周后,治疗组降低AST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治疗48周后,治疗组降低IL-10、IL-2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纤维化指标:治疗24、48周后,治疗组降低肝脏弹性指数E值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治疗组降低APRI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病毒学指标:治疗48周时治疗组降低HBe Ag滴度下降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症候积分:治疗48周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效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SF-36量表:治疗48周后,治疗组改善一般健康(GH)、体能(PF)、身体疼痛(BP)、精力(VT)、心理健康(MH),精神影响(RE)方面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较好临床疗效,有助于降低HBe Ag滴度、降低患者肝纤维化水平(从无创性评分方面)、降低部分炎症细胞因子,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刘寒冬[4](2019)在《Se及GSH-Px含量在青海地区乙肝后肝硬化肝损害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对青海地区人群中健康正常人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体内硒元素(Selenium,Se)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青海地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体内Se及GSH-Px的含量与肝功能、肝纤维化及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明确影响Se及GSH-Px的含量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8年11月新收住病例并确诊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共62例,并选取同期住院患者健康家属及门诊健康体检者共20例,对这82例患者及健康者均隔夜空腹8小时以上抽取血清样本,分别测定血清中Se及GSH-Px的水平,并收集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入院后临床病例资料,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青海地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Se及GSH-Px含量较健康人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青海地区不同民族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Se及GSH-Px含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汉族Se及GSH-Px含量明显高于回族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Se及GSH-Px含量高于回族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略高于藏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青海地区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Se及GSH-Px含量明显高于失代偿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青海地区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Se及GSH-Px含量具有明显差异,各个等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青海地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Se主要影响因素为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及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而GSH-Px含量的主要影响素为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B,Apo-B)、白蛋白(Albumin,ALB)、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A1,Apo-A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结论:(1).青海地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Se及GSH-Px含量较低,且不同民族间Se及GSH-Px含量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汉族、藏族、回族。(2).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Se及GSH-Px含量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肝功能受损程度有关,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越重Se及GSH-Px含量越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受损程度越重Se及GSH-Px含量越低。(3).青海地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Se含量的可能影响因素为TC及PT,而GSH-Px含量的可能影响素为Apo-B、ALB、Apo-A1、APTT。

黄伟雄,郑智鑫,陈创坤,许诚贵[5](2019)在《血清层粘连蛋白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血清层粘连蛋白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已确诊慢性病毒性肝炎的60名住院病人,其中轻度肝炎15例,中度肝炎15例,重度肝炎15例,肝硬化15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以磁微粒发光法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各项指标,对比各组血清指标差异及肝纤维化分期与血清层粘连蛋白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层粘连蛋白水平随着轻度肝炎、中度肝炎、重度肝炎及肝硬化疾病程度的加深,数值也呈递增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随着肝纤维化分期加深,层粘连蛋白水平也不断递增,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层粘连蛋白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应用,可较为灵敏的反映出患者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及分期。

江海燕[6](2019)在《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层粘连蛋白水平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13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入院行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层粘连蛋白水平。比较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分析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层粘连蛋白与肝硬化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SF、LN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血清TRF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Child-Pugh A级患者血清SF、LN、Child-Pugh评分显着低于Child-Pugh B级、Child-Pugh C级患者。Child-Pugh A级患者血清TRF水平显着高于Child-Pugh B级、Child-Pugh C级患者。Child-Pugh B级患者血清SF、LN、Child-Pugh评分显着低于Child-Pugh C级患者。Child-Pugh B级患者血清TRF水平显着高于Child-Pugh C级患者(P<0.05)。血清铁蛋白、层粘连蛋白水平与Child-Pugh评分呈线性正相关。血清转铁蛋白含量与Child-Pugh评分呈线性负相关(P<0.05)。结论 SF、TRF、LN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也与肝脏储备功能有关,检测血清SF、TRF、LN水平可对肝硬化病情进展及肝硬化的鉴别诊断提供指导。

范逸群[7](2019)在《全腔镜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免疫稳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目前腹腔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切除(Laparoscopic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 Combined with Splenectomy,LSPD)被越来越多的医疗中心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完全腹腔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切除(全腔镜下脾切断流术,Complete Laparoscopic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 Combined with Splenectomy,CLSPD)能减少创伤,使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缩短。然而,脾脏作为重要的免疫器官,参与机体相关重要免疫功能的调节。PHT患者接受CLPDS手术切除病理状态下的脾脏后,机体免疫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有何种影响等临床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检测具有代表性的免疫和肝脏功能指标,观察手术前后机体免疫环境的改变,探讨这些改变与肝脏功能之间的关系,阐明脾切断流术后患者机体内免疫稳态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个体化治疗PHT以及预防术后免疫相关并发症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 1月至2018年9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肝脾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46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检测PHT患者CLPDS术前及术后相关免疫及肝脏指标的变化情况。所有研究对象均由同一个手术组施行CLPDS手术。观察指标:在手术前、术后1周、4周、12周分别检测研究对象的TH1细胞频率、TH2细胞频率、TH1/TH2比值、CD4细胞频率、CD8细胞频率、CD4/CD8比值、IgG、IgA、IgM、C3、C4 等免疫相关指标,以及 TBIL、DBIL、IBIL、ALT、AST、肝纤四项(层粘连蛋白、III型前胶原、IV型胶原、透明质酸酶)等肝脏相关指标,并计算MELD评分以全面评估肝功能。由于术后部分研究对象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不能精确的得出Child-Pugh分级情况,故术后不评估Child-Pugh分级。随访情况: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期限12周,以门诊复查、电话随访为主。所有标本的获取都得到了患者的知情同意。结果CLPDS术前与术后的免疫及肝脏功能状态指标的检测结果提示:术前THl/TH2比值为9.77±3.77,术后12周的TH1/TH2 比值为7.88±3.52,比值向TH2方向偏移(P<0.05)。细胞免疫相关指标结果显示:术前血清CD4/CD8比值为2.11±1.29,术后4周、术后12周的血清CD4/CD8比值分别为1.61±0.7、0.8±0.5,手术以后4周、12周的CD4/CD8比值变小,即偏向CD8方向(P<0.05)。体液免疫相关指标结果显示:研究对象术前血清IgG水平为13.62±3.31g/L,术后1周,术后4周,术后12周的血清IgG水平分别为11.63±2.53 g/L、15.41±4.43 g/L、18.06±3.72g/L,术前与术后三次随访的IgG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清C3的水平为0.7±0.22mg/mL,术后1周、术后4周和术后12周的血清C3 水平分别为 0.81±0.2 mg/mL、0.85±0.25 mg/mL、0.8±0.15 mg/mL,术前与术后三次随访的C3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方面:CLPDS术后患者胆红素水平、Ⅲ型前胶原水平、Ⅳ型胶原水平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透明质酸酶水平与CD4细胞频率(术前:r=0.381 P=0.008;术后:r=0.320 P=0.009)和 CD4/CD8 比值(术前:r=0.489 P<0.001;术后:r=0.484 P<0.001)呈现正相关,与CD8细胞频率呈现负相关(术前:r=-0.446 P=0.002;术后:r=-0.427 P<0.001)。结论1.全腔镜下脾切断流术后PHT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减弱,而体液免疫功能有所增强,平衡往TH2方向偏移。2.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与肝硬化程度的变化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3.PHT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应仔细评估其免疫状态,针对患者的免疫情况制定术后个体化的随访和治疗方案。

张春[8](2018)在《丙肝相关性肝癌血清和外泌体中LncRNA HEIH表达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HEIH在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临床意义;了解达拉他韦联合索磷布韦治疗慢性丙肝的真实世界数据情况,指导临床治疗。研究方法我们收集了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3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2例丙肝相关性肝硬化以及10例丙肝相关性肝癌的外周血标本,检测其血清中LncRNA-HEIH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同时,我们提取每组10例患者血清中外泌体,通过电镜观察外泌体的超微结构,探索性地定量检测外泌体中的LncRNA-HEIH含量,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达拉他韦联合索磷布韦治疗12周,完成治疗12周后再次随访,治疗过程中Fibroscan仪检测患者肝脂肪含量(CAP)和肝硬度(LSM),治疗过程中患者监测HCVRNA,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等,治疗12周以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2周患者需再次检查HCVRNA定量,肝肾功能,血脂全套,肝纤维化四项,CAP和LSM。观察患者2周,4周,8周、治疗结束和完成治疗随访12周后病毒学应答情况,同时对治疗过程中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血脂、肝纤维化等指标进行监测,观察疗效、安全性以及不良反应,并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真实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肝癌和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LncRNAHEIH含量均高于慢性丙肝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外泌体中LncRNA HEIH含量高于肝硬化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含量也高于慢性丙肝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LncRNAHEIH在肝癌的外泌体和血清中的表达是升高的,但肝癌组外泌体和血清的比值较肝硬化和丙肝组是降低的。达拉他韦联合索磷布韦抗病毒治疗慢性丙肝的SVR12达98.11%,Y93H和L31M位点变异和治疗前HCVRNA载量不影响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抗病毒治疗对患者的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谷胺酰肽转氨酶、肌酐、尿酸等产生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治疗后随访12周,患者的肝纤维化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少,年龄大是出现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和慢性丙肝和肝硬化组比较,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的血清和外泌体中的LncRNAHEIH是升高的,但外泌体和血清中的比值是降低的。达拉他韦联合索磷布韦治疗慢性丙肝SVR12高达98.11%,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肝纤维化;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少,年龄可能是出现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李雯[9](2018)在《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纤维化病理改变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是肝脏细胞变性坏死,细胞外基质增生进而导致肝脏组织变性、变硬的一种病理发生发展过程,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及Ⅳ型胶原的血清学改变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本文就近几年本文就近几年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及Ⅳ型胶原的血清学变化与肝纤维发展的病理学改变的关系作一综述。

方亮,王芬,刘献文,邬期望[10](2017)在《人血清层粘连蛋白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建立及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建立检测人血清层粘连蛋白(LN)的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并对检测性能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采用包被有抗人LN单抗的微米级磁珠和吖啶酯标记抗人LN单抗分别作为固相试剂和发光试剂,建立并优化定量检测人血清LN水平的CLIA法,评价该方法的线性范围、灵敏度、精密度和特异性等性能指标,并与市场上同方法学的LN检测试剂盒进行相关性比对分析。结果该方法线性范围为5.001 000.00ng/mL,检测灵敏度小于5.00ng/mL,血清平均回收率为97.60%,批内变异系数(CV)小于5.00%,批间CV小于8.00%,特异性、稳定性良好,与市场上同方法学的LN检测试剂盒具有较好相关性。结论建立的人血清LN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能够满足临床检测需求。

二、人血清层粘连蛋白与肝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血清层粘连蛋白与肝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层粘连蛋白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LN固相抗体制备
        1.3.2 荧光标记抗体制备
        1.3.3 层析时间的选择
        1.3.4 试剂盒的组装
        1.3.5 检测缓冲液配置
    1.4 荧光免疫层析分析
        1.4.1 灵敏度
        1.4.2 精密度
        1.4.3 线性试验
        1.4.4 准确度
        1.4.5 钩状效应(Hook效应)
        1.4.6对比试验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方法学建立
        2.1.1 包被浓度的选择
        2.1.2 荧光标记抗体稀释比例的选择
        2.1.3 层析时间的选择
    2.2 方法学验证
        2.2.1 灵敏度
        2.2.2 精密度
        2.2.3 线性
        2.2.4 准确度
        2.2.5 Hook效应分析
        2.2.6 方法学比较
3 讨论

(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差异性表达及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与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和缩略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及诊断
    2 传统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及诊断
第二部分 乙肝肝纤维化相关检测手段与肝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研究及无创诊断模型的建立
    1.材料
    2.资料与方法
    3.统计学分析
    4.研究结果
    5.讨论
    6.结语
第三部分 无创检测指标对乙肝肝纤维化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1.材料
    2.资料与方法
    3.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5.讨论
    6.结语
第四部分 乙肝肝纤维化不同分级蛋白质组学的差异性表达研究
    1 材料
    2 研究内容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语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个人科研论文情况
致谢

(3)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引言
1.研究技术路线
2.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数据采集
3.研究方案
    3.1 治疗方案
    3.2 观察指标
    3.3 综合疗效判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标准》
    3.4 数据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
    4.1 病例入组情况
    4.2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的比较
    4.4 免疫性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IL-2、IL-10)
    4.5 病毒学指标
        4.5.1 HBsAg48周血清学转换情况
        4.5.2 HBeAg 治疗后血清学转换情况
        4.5.3 HBeAg下降滴度
        4.5.4 HBV-DNA 治疗后转阴率
        4.5.5 HBV-DNA病毒载量比较
    4.6 肝脏纤维化无创性指标的比较
        4.6.1 两组患者E值
        4.6.2 两组患者APRI
    4.7 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4.8 SF-36量表前后各维度积分
5.部分讨论
    5.1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5.1.1 病名
        5.1.2 中医对肝的认识
        5.1.3 中医对其病因的认识
        5.1.4 中医对其病机的认识
        5.1.5 中医对乙肝辨证论治的认识
        5.1.6 中药在治疗慢乙肝中的应用
        5.1.7 中医药的抗肝纤维化
    5.2 慢性乙型肝炎的现代发展研究
        5.2.1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
        5.2.2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与细胞因子
        5.2.3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5.2.4 HBsAg在 HBV诊断中的应用
        5.2.5 HBeAg在 HBV诊断中的应用
        5.2.6 乙肝临床疗效评价的进展
6.研究不足及展望
7.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学综述 中医药抗肝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Se及GSH-Px含量在青海地区乙肝后肝硬化肝损害患者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2 标本采集
        2.2.1 血清收集
        2.2.2 病例资料收集
        2.2.3 GSH-Px样本处理
        2.2.4 Se样本处理
    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乙肝后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Se及 GSH-Px分析结果
    3.3 Se的单因素分析
        3.3.1 性别
        3.3.2 年龄
        3.3.3 民族
        3.3.4 分期
        3.3.5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
        3.3.6 血型
    3.4 GSH-Px的单因素分析
        3.4.1 性别
        3.4.2 年龄
        3.4.3 民族
        3.4.4 分期
        3.4.5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
        3.4.6 血型
    3.5 Se及 GSH-Px的线性相关分析
        3.5.1 Se及 GSH-Px
        3.5.2 Se的相关因素分析
        3.5.3 GSH-Px的相关因素分析
    3.6 Se及 GSH-Px线性回归分析
        3.6.1 Se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6.2 GSH-Px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血清层粘连蛋白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血清学检测
        1.2.2 肝纤维分期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研究对象血清指标比较
    2.2 肝纤维化各期的层粘连蛋白水平比较
3 讨论

(6)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层粘连蛋白水平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2肝硬化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4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两组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层粘连蛋白水平比较
    2 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层粘连蛋白水平比较
    3 血清铁蛋白与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4 血清转铁蛋白与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5 血清层粘连蛋白与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7)全腔镜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免疫稳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 术中临床资料
    3 研究对象手术前后免疫相关指标与肝脏相关指标分析结果
    4 研究对象的免疫指标与肝脏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
讨论
    1 完全腹腔镜下脾切断流术
    2 CLPDS术后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变化情况
    3 CLPDS术后肝脏状态的变化情况及其与免疫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正常脾脏的免疫功能
    2 肝硬化状态下脾脏免疫功能的变化
    3 从免疫角度探讨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丙肝相关性肝癌血清和外泌体中LncRNA HEIH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丙肝相关性肝癌血清和外泌体中LNCRNA-HEIH表达研究
    前言
    1. 实验资料
    2. 实验步骤与方法
    3. 结果与统计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达拉他韦联合索磷布韦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及安全性真实世界的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微词表
个人简介
致谢

(10)人血清层粘连蛋白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固相试剂制备
        1.3.2 发光试剂制备
        1.3.3 校准品制备
        1.3.4 测定方法
        1.3.5 检测试剂工作浓度选择
    1.4 检测性能评价方法
        1.4.1 检测限
        1.4.2 线性范围
        1.4.3 准确度
        1.4.4 精密度
        1.4.5 特异性
        1.4.6 抗干扰能力
        1.4.7 相关性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检测条件优化
    2.2 检测方法学结果评价
        2.2.1 最低检测限值
        2.2.2 线性范围检测结果
        2.2.3 准确度检测结果
        2.2.4 精密度检测结果
        2.2.5 特异性检测结果
        2.2.6 抗干扰能力检测结果
        2.2.7 加速热稳定性比较
        2.2.8 比对结果
3 讨论

四、人血清层粘连蛋白与肝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层粘连蛋白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性能评价[J]. 刘朝阳,赵方,栾大伟,李雅慧,刘萍,卢晋英.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1(06)
  • [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差异性表达及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与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D]. 赵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中医辨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D]. 陈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Se及GSH-Px含量在青海地区乙肝后肝硬化肝损害患者中的临床意义[D]. 刘寒冬. 青海大学, 2019(04)
  • [5]血清层粘连蛋白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黄伟雄,郑智鑫,陈创坤,许诚贵.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08)
  • [6]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层粘连蛋白水平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分析[J]. 江海燕.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9(02)
  • [7]全腔镜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免疫稳态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 范逸群.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8]丙肝相关性肝癌血清和外泌体中LncRNA HEIH表达研究[D]. 张春. 苏州大学, 2018(04)
  • [9]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纤维化病理改变的研究进展[J]. 李雯. 健康之路, 2018(10)
  • [10]人血清层粘连蛋白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建立及评价[J]. 方亮,王芬,刘献文,邬期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7(21)

标签:;  ;  ;  ;  ;  

人血清层粘连蛋白与肝硬化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