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我喜欢的电影——专访张扬

拍我喜欢的电影——专访张扬

一、拍我喜欢的电影──张杨访谈(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麟[1](2019)在《中和:张杨电影的影像表达与传播研究》文中指出“中和”是中国传统美学基本审美形态之一,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价值度量观念。在电影艺术中,“中和”可以体现在电影的价值选择、审美情趣、影像风格、艺术与商业的平衡等各个方面。目前学界对张杨导演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电影的家庭伦理关系、现实主义题材等方面,这些研究大多基于单一的角度静态地看待张杨的某部电影。以“中和”为落点,针对张杨电影整体美学风格与电影价值度量观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借助文献分析法、影像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主旨、剧作、声画与传播四个角度分析张杨电影,前三章总结张杨电影具有“圆满和谐”、“持中谐和”、“中庸有节”的“中和”影像美学风格,最后一章指出秉持“中和”的价值度量观念,张杨在商业艺术间尽力维持平衡。本文主体分为五部分:首先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并在文献综述中详细概括了前人对张杨电影的研究、此前对“中和”电影风格的研究。第一章着重分析张杨电影的情感倾向、价值取向与主题流变,并总结张杨电影“圆满和谐”的主题旨趣。第二章从电影的情节结构、电影节奏与人物塑造三个角度分析张杨电影“持中谐和”的剧作风格。第三章分析其电影“质朴恬淡”的声音画面特点与声画塑造的“喜怒有节”的情感表现,总结出张杨电影“中庸有节”的声画特征。第四章指出在“中和”的价值度量观念指导下,追求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成为其电影传播的特点。自1999年处女作《爱情麻辣烫》上映以来,张杨共有9部电影与6部短片进入大众视野。张杨电影中既包含着第六代导演展现城市生活、刻画边缘人物、个人生活体验再创作、注重纪实性的镜头语言的特征,又具备相较典型的第六代导演的愤世嫉俗与个性叙事更加平衡、中庸的特征。本文认为,张杨电影是对第六代导演的一次注释,也是对第六代导演的一种补充,从“中和”角度出发研究张杨电影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陈慧敏[2](2018)在《张杨电影的美学风格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中国电影届独树一帜的导演,张杨是“回归主流”的倡导者,他的电影已然成为艺术与商业兼顾的范本。张杨的作品以强烈的人文关怀,独特的艺术语言向观众呈现了精彩绝伦的影像世界。本文主要以张杨电影的美学风格为选题,系统地整理分析张杨的电影作品。在全面剖析张杨独具个人特色的电影表现手法和视觉呈现基础上,总结出张杨电影表意系统的核心美学特质。继而追根溯源,探究张杨电影美学风格的形成来源,总结张杨电影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启示。从探讨张杨的电影作品中蕴含的美学旨趣和创作突破,为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思路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将分三章对张杨电影的美学风格进行论述:前言,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对当前的国内研究现状作简要的论述,并且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简要概括。第一章主要论述张杨电影的美学呈现,从张杨电影创作的叙事策略、电影语言以及题材选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叙事手法上运用了分段叙述的“碎片化”叙事;“多视点结构”和间离化叙事,音乐推动的情绪化叙事等。电影语言上通过对画面造型语言和电影语言两方面进行剖析,探究出张杨导演的艺术表现手法。主题意蕴的表达上主要通过弱势群体的生存处境,都市情感的多重表达,家庭的颠覆与回归三种题材进行呈现。第二章主要论述张杨电影的美学特质,也是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本章节将张杨电影的美学特质分为两个阶段,1997年至2012年为张杨电影创作早期呈现的美学特质,在此阶段张杨始终坚持纪实风格的拍摄,运用寓言化的叙述,在主张回归传统主流文化的同时,兼顾商业和艺术。2012年之后的主要作品列为创作突破期的美学特质,这一阶段张杨开始关注西藏题材,通过民族性的建构,“剧情纪录片”和“魔幻现实主义”的两极探索,实现创作上的新突破。第三章主要论述张杨电影美学风格的形成来源与启示。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个人的成长体验,多元文化的影响,电影制作环境与文化语境的变迁。最后阐述张杨导演的美学风格对于当下中国电影的借鉴意义。结语部分对全篇进行总结,肯定张杨电影的艺术价值,同时指出张杨电影创作的不足之处。

胡司琪[3](2018)在《从市井到高原——张杨早期作品与他的“西藏二重奏”》文中认为张杨的《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两部电影的创作理念、拍摄方法及其叙事模式截然不同,他正是通过一正一反的两个创作实验,对自身的电影创作进行新的突破。纵观张杨的整个电影创作历程,其"西藏二重奏"所象征的两种对立创作模式,在早期的创作中实际上就出现了一定的苗头。他早期作品也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他的"西藏情结"。本文将通过文本比较的方式,通过以早期作品与"西藏二重奏"的对照研究作为切入口,对张杨前后期电影创作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一定探讨。

何祖健[4](2009)在《一捆矛盾 多重视野——张杨电影中的父子关系论》文中研究表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子冲突是社会矛盾的缩影。张杨是以家庭题材、父子关系读解转型期中国社会文化第六代青年导演的代表。对张杨电影研究,评论界普遍认为其通过父子关系从叛逆到认同的过程,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回归。实则"认同"只是现象,其实质是张杨以传统、现代、后现代的多重文化视野,在展示多元文化景观下父与子关系丰富性、生动性的同时,反映了艺术家的深刻矛盾与艺术理想。

李淑云[5](2008)在《中国和泰国当代电影之比较研究 ——论张杨与彭力云旦拿域安的作品及思维异同》文中指出在当今剧本内容匮乏的世界电影论坛,东方电影受到西方人的格外注目,近年来中国和泰国影片,在国外不仅获得了各项影奖,而且还受到电影专家以及媒体的良好评价,电影在商业和名誉上的成就令人瞩目,这无疑是各位导演表达思想内容技法以及个人风格的结果。这种个性化的作者电影创作当今在中国和泰国电影界日益增多,特别是中国第六代导演(或称‘新生代导演’)和泰国的‘新浪潮’导演。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中泰电影历史上较有影响力的导演及其个人创作风格的形成和思想发展的历程,笔者对中国第六代(新生代)导演张杨和泰国当代导演彭力·云旦拿域安的作品进行平行研究比较,在他们导演、创作的电影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导演的思维表达、摄影艺术表达、以及自我表达上进行了异同分析。这两位导演在国内及国际影片论坛上已有卓越的成就,所以他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创作亦很值得关注。研究对象共有十一部电影为:张杨的《爱情麻辣烫》、《洗澡》、《昨天》、《向日葵》和《落叶归根》五个作品;彭力的《Fun Bar Karaoke》、《69两头勾》、《老佬唱情歌》、《宇宙的最后生命/宇宙只有我和你》、《无形海浪》和《密谈》六个作品。研究表明,两位导演的电影故事内容恰有所相同,都反映了都市生活、家庭问题、人的内心深处的题材,也是两位导演主要思考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在导演的思维方式、自我表达与商业性的关系、以及艺术创作的风格等方面,两位导演却各有不同的特点。尤其,在两位导演的作品风格上,更进一步体现了其艺术创作的不同基础,以及全球化思潮对当代本土电影的影响,此外,本文还将论述中泰电影导演在国际影坛的地位和重要性。

李颖慧[6](2008)在《大众化与个人化之间的平衡 ——张杨电影风格论》文中认为对于张杨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大众化与个人化之间平衡的美学特征,本文从电影主题选择、视听语言、文化层面等方面作出探讨。第一部分是“契合时代的表达:父子关系的文化重写”。“父子关系”一直是张杨电影最重要的主题,在《爱情麻辣烫》之后他的几部影片重心都是在探讨家庭问题,尤其是其中复杂难言的父子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洗澡》、《昨天》和《向日葵》)恰好构成一部“父子三部曲”。在他的几部作品(例如“父子三部曲”《洗澡》、《昨天》和《向日葵》)中,对父子关系乃至其背后的价值体系、文化认同都有深刻的剖析,在他用胶片讲述的所有父子故事里,几乎都借子女对父亲的“反抗——妥协——理解”这一心理轴线来完成“子”对“父”从叛逆到认同的回归过程。一方面本文从文化市场需求关系的角度来认识张扬的意义,另一个方面,张扬所讲述的“子”对“父”从叛逆到认同的过程之所以和大众心理能够契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正是人类共性的心理情结所致。对于这种“契合”,借助于精神分析学上的拉康模型(这里的所谓拉康模型,主要是指拉康的镜像阶段与主体结构的理论观点)做一个普泛化的剖析。第二部分是“折射城市碎片: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寓言”。张杨作为第六代的一员,他影片里的都市生活也显现着青春/个人的生命印记,但同时又不同于大多数的第六代对于都市表达上的边缘化和私语话,他的都市电影是站在城市生活中心那些普通人的立场去完成他个人关于都市的表述,所以,他有关都市的影像表达依然是在大众化与个人化之间的微妙平衡。张杨在表现都市的时候,他的目标是既能快捷地展现出时尚的都市情境,又能传递出都市人们生存境遇。这种自觉的意识定位,决定着张杨都市类型的电影最终呈现出三个方面:一是单纯聚焦高楼大厦、繁华街道、拥挤人群等都市景观;二是有意识地将都市的繁华喧嚣与人性的安宁平静对比着加以表现;三是努力透视都市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对立本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张杨对当下时代的影像化隐语。张杨在反思第五代导演“乡土中国”形象的同时,也审慎地对待都市文明,他从个人的视角反观历史,在都市与现代工业文明边缘上进行自我价值的重构。可以说,张杨的都市电影,反映的不仅仅是客观具象的场景空间和情感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类似美国学者贝尔和范尔涕(Be11 &Valentine )指出的在“家与都市”之间那种“深远且辽阔的共振回响”的作用。第三部分“微妙的平衡:在大众化与个人化之间”。张杨电影创作兼顾商业元素与文化思考,同时又注重个人表达与艺术追求,这一价值取向,不仅仅在体现在张杨电影主题选择方面,更表现在他对电影语言的应用上。首先在叙事层面,与第六代的多数导演不同,张杨的电影叙事在表层上的先锋化实验化的碎片叙事使影片呈现个人化风格,但在更深层次上却隐含着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尊重大众的“影戏”心理。其次在美学风格上,张杨电影中或多或少的呈现出第六代导演普遍的作者电影的倾向,例如自我记录、自传书写等,但他的故事中,对于家庭和人性的思考,是他电影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支柱,在这里,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也渗透其中。这使得他的影片在色彩、构图等多方面都呈现出一种向传统回归的美感。再次是音乐层面,张杨影片中有着多种类型音乐的采纳,流行音乐的情境化、古典音乐的符号化、摇滚乐的生命化是其在音乐运用方面的独特之处。第四部分是“独立制作模式下的电影创作”。研究张杨电影作品,当然不能不谈到罗异和他的西安艺码电影技术有限公司。张杨电影之所以能够在票房和艺术之间保持平衡,同罗异及其艺玛电影公司所秉持的原则分不开。而从早期拍摄“父子三部曲”时的低成木小制作,到拥有知名度后拍片资金的增多,张杨身后的电影制作班底也逐渐强大起来。可以说,张杨现在已经有了优厚的拍片条件,但在这种情况下的创作更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而使导演个人逐步失去主体性,但张杨在保持自己的主体性这一点上却做得比较成功。他的不时闪现出有效的商业卖点,同时,他仍然坚持用自己的电影思路,始终站在一个中国社会普通人、小人物、甚至边缘人的立场上,来表达不被主流所认同的小人物的人生际遇和生活经历,是自身的创作仍然保持平和、亲切、充满人性感染力。第五部分是“结语”。张杨一直力图在大众与个人之间寻找一种微妙的契合点,从而使得电影既能表达个人想要传达的思考与深度,又能在大众接受的层面获得与大众的情感共鸣与交流。在当下国产电影中,一方面,以大投入、大制作、高调造势、高票房回报为标志的“大片”层出不穷,但由于其形式奢华和内容空洞的强大反差使得大片在虚假的市场兴旺的喧嚣中,潜藏着深深的文化危机;另一方面,以贾樟柯《三峡好人》为代表的一系列影片,先后在国际多个奖项中获得艺术赞誉和首肯,但在国内的票房上却并不景气;在这种背景下,张扬电影的这种艺术选择和追求无疑更值得关注,他的创作思路以及运作模式也给当下的中国电影带来另一种选择和期待。

黎明[7](2007)在《严父、慈母和“逆子”——简析张杨影片中家庭关系的三角模式》文中研究表明张杨的影片中几乎总是存在这样的三角模式,家庭成员中特别是父与子之间力量的对比消长、矛盾冲突构成了整个影片叙事的核心内容。

黎明[8](2007)在《严父、慈母、和“逆子”——简析张杨影片中家庭关系的三角模式》文中认为从《洗澡》到《昨天》再到《向日葵》,父与子成为张扬始终关注的主题,他执着于表现父子之间的疏离与隔阂,以及疏离隔阂背后的父子挚爱。而这些影片中,总是存在一种家庭关系的三角模式,决定了家庭成员之间力量的对比与消长,矛盾的冲突与制衡。

峻冰[9](2004)在《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变奏——张杨电影的创造性叙事与表意》文中研究指明"新生代"导演张杨已融入主流电影行列。他的电影创作遵循非常宽泛的艺术理念———艺术与商业并重。分析他所拍摄的《爱情麻辣烫》、《洗澡》和《昨天》三部影片共同的叙事和表意旨趣: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变奏,这是小制作电影个性鲜明且颇有韵味的主要原因。

张国功[10](2003)在《“东方奇观”策略的变迁——从张艺谋们到张杨们》文中研究指明 一、“东方奇观”策略:后殖民视域中的中国电影批评理论借用以萨伊德(E.Sajd)的“东方主义”与詹明信(F.Jameson)的“民族寓言”理论为代表的“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来解读、剖析以张艺谋、陈凯歌等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作品,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影视评论界的重要思潮与操作路径之一。“后殖民”

二、拍我喜欢的电影──张杨访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拍我喜欢的电影──张杨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和:张杨电影的影像表达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中和风格的主旨表征:圆满和谐
    第一节 走向圆满的情感倾向
        一、上扬结局的父子关系
        二、终于团圆的婚姻关系
        三、生死之间的人生圆满
    第二节 大众与个人价值取向相契合
        一、契合观众的家庭观念
        二、满足观众的教化需求
    第三节 时代流变与的个人表达的融合
        一、世纪初期的自我表达
        二、新兴时代的城市困境
        三、物欲横流后的心灵诉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和风格的剧作表征:持中谐和
    第一节 中正和谐的情节结构
        一、观众解读与故事建构的平衡
        二、内心情感书写弱化外在矛盾
        三、封闭结局与团圆美满的交织
    第二节 从容恬淡的电影节奏
        一、质朴舒徐的长镜头
        二、安宁舒缓的画面节奏
    第三节 温柔敦厚的人物塑造
        一、宽厚包容、相成相济的人际关系
        二、平凡与非凡的相辅相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和风格的声画表征:中庸有节
    第一节 均衡持中的场景构图
        一、现实空间与特殊场景的平衡
        二、表象画面与想象空间的调和
    第二节 谐和适度的色彩意象
        一、恬淡色彩对消极情绪的节制
        二、负面意象与正面含义的融合
    第三节 张弛有度、质朴自然的声音运用
        一、张弛有度的电影音乐
        二、质朴自然的环境音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和度量观下的传播特征:商业与艺术的平衡
    第一节 商业艺术相权衡的创作流变
        一、商业化的起步阶段:1997 年-1999年
        二、商业与艺术的游离阶段:2001 年-2012年
        三、艺术电影的商业化传播阶段:2014 年-至今
    第二节 张杨电影的传播效果及原因分析
        一、张杨电影传播效果概述
        二、较为稳定的良好口碑——以《洗澡》为例
        三、起伏不定的票房收入
        (一)较好口碑、票房遇冷——以《飞越老人院》为例
        (二)口碑、票房双赢——以《冈仁波齐》为例
    第三节 张杨电影的传播启示
        一、艺术理想与现实状况需持中调和
        二、艺术电影的商业宣传需谨慎
        三、艺术电影院线建设不容迟缓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张杨创作年表
附录二 张杨电影获奖年表
附录三 张杨电影制作发行公司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张杨电影的美学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张杨电影的美学呈现
    第一节 叙事策略
        一、分段叙述的“碎片化”叙事
        二、“多视点结构”和间离化叙事
        三、音乐推动的“情绪化”叙事
    第二节 电影语言
        一、画面造型语言独特化
        二、镜头语言
    第三节 题材选取
        一、弱势群体的生存处境
        二、家庭的颠覆与回归
        三、都市情感的多重表达
第二章 张杨电影的美学特质
    第一节 初创期的美学特质(1997-2012)
        一、纪实风格的坚持
        二、寓言化的叙述
        三、对主流文化的回归
        四、商业与艺术的平衡
    第二节 创作突破期的美学特质(2012-)
        一、民族性的建构
        二、“剧情纪录片”和“魔幻现实主义”的两极探索
第三章 张杨电影美学风格的来源与艺术价值
    第一节 张杨电影美学风格的来源
        一、个人的成长体验
        二、多元文化的影响
        三、制作环境与电影语境的变迁
    第二节 张杨电影美学风格的艺术价值与启示
        一、张杨电影美学风格的艺术价值
        二、张杨电影美学风格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3)从市井到高原——张杨早期作品与他的“西藏二重奏”(论文提纲范文)

一、澡堂中的“西藏情结”
二、大道朴拙:《冈仁波齐》与张杨的“纪实”传统
三、移花接木:《皮绳上的魂》与张杨的多重叙事
结语

(4)一捆矛盾 多重视野——张杨电影中的父子关系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 传统父子关系的挽歌
二 后现代父子关系的梦魇
三 现代父子关系救赎的尴尬

(5)中国和泰国当代电影之比较研究 ——论张杨与彭力云旦拿域安的作品及思维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意义与价值、研究范围与方法
        1.1 选题意义与价值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方法与相关理论
    2 中泰的电影研究现状
    3 中泰导演进行比较的缘由
    4 导演的介绍
第一章 张杨与彭力的电影情节结构比较研究
    1 都市生活与社会现实的情节
        1.1 爱情和都市生活
        1.2 《洗澡》中的男性社会
        1.3 大城市民工的家乡关怀
        1.4 资本主义社会的诱惑
        1.5 经济危机中的人品道德
        1.6 现代化社会和贫富差异
    2 家庭主体与代沟的情节
        2.1 中国家庭关系和代购问题
        2.2 泰国小家庭的新考验
    3 人的内心世界的情节
        3.1 年轻人追求自我的失误
        3.2 寻找生命意义的主题
        3.3 一个犯人的内心矛盾
    4 小结
第二章 张杨与彭力的思维与个人风格比较研究
    1 张杨的思想与个人风格分析
        1.1 导演的电影故事的发展
        1.2 商业性与导演的自我表达
        1.3 导演的电影艺术表达
    2 彭力的思维与个人风格分析
        2.1 导演的电影故事的发展
        2.2 商业性与导演的自我表达
        2.3 导演的电影艺术表达
    3 小结
第三章 两位导演作品中异同的启示
    1 电影专业与电视广告的转变
    2 全球化的挑战与作者电影的发展
    3 中国、泰国导演在国际影坛的地位和重要性
        3.1 中国导演在国际影坛的地位和重要性
        3.2 泰国导演在国际影坛的地位和重要性
    4 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两位导演的作品在制造期间电影业的背景
    附录二 两位导演的作品内容介绍
        导演图像和作品海报
    附录三 有关本文的其他影片获奖资料
参考文献
后记

(6)大众化与个人化之间的平衡 ——张杨电影风格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契合时代的表达:父子关系的文化重写
    第一节 第五代和第六代镜语中的父子关系
    第二节 张杨电影中父子关系
第二章 折射城市碎片: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寓言
    第一节 青春眷恋和时尚空间
    第二节 现代都市中的“怀旧空间”
    第三节 被主流遗忘的边缘状态
第三章 微妙的平衡:在大众化与个人化之间
    第一节 两种叙事方式的融合
    第二节 回归传统的美感
    第三节 多种音乐的采纳
第四章 独立制作模式下的电影创作
    第一节 创作之初的遵命制作
    第二节 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维持平衡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严父、慈母、和“逆子”——简析张杨影片中家庭关系的三角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9)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变奏——张杨电影的创造性叙事与表意(论文提纲范文)

四、拍我喜欢的电影──张杨访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和:张杨电影的影像表达与传播研究[D]. 陈玉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2]张杨电影的美学风格研究[D]. 陈慧敏. 淮北师范大学, 2018(12)
  • [3]从市井到高原——张杨早期作品与他的“西藏二重奏”[J]. 胡司琪. 艺苑, 2018(02)
  • [4]一捆矛盾 多重视野——张杨电影中的父子关系论[J]. 何祖健.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5]中国和泰国当代电影之比较研究 ——论张杨与彭力云旦拿域安的作品及思维异同[D]. 李淑云. 浙江大学, 2008(09)
  • [6]大众化与个人化之间的平衡 ——张杨电影风格论[D]. 李颖慧. 山东师范大学, 2008(08)
  • [7]严父、慈母和“逆子”——简析张杨影片中家庭关系的三角模式[J]. 黎明. 电影文学, 2007(02)
  • [8]严父、慈母、和“逆子”——简析张杨影片中家庭关系的三角模式[J]. 黎明. 电影评介, 2007(02)
  • [9]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变奏——张杨电影的创造性叙事与表意[J]. 峻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 [10]“东方奇观”策略的变迁——从张艺谋们到张杨们[A]. 张国功. 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 2003

标签:;  ;  ;  ;  ;  

拍我喜欢的电影——专访张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