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灯盏花注射液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康复期100例中的应用

云南灯盏花注射液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康复期100例中的应用

一、云南灯盏花注射液在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康复期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尹聪,程静,孙辉,李娟[1](2021)在《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不同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 Data)、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有关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所有研究员均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质量评价,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采用OpenBUGS和Stat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69项研究,涉及22种干预措施,在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方面,舒血宁、丹红、血塞通、参芎葡萄糖、疏血通、银杏达莫、丹参酮ⅡA磺酸钠和灯盏花素联合常规西医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联合常规西医优于复方丹参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降低甘油三酯(TG)方面,舒血宁、丹参、红花黄色素、丹红、血塞通和疏血通联合常规西医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丹参、红花黄色素和丹红联合常规西医优于复方丹参或灯盏花素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血塞通联合常规西医优于灯盏花素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方面,舒血宁、血塞通和丹红联合常规西医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联合常规西医优于丹红、复方丹参、丹参川芎嗪、参芎葡萄糖、疏血通、银杏达莫、丹参、血必净、灯盏花素、瓜蒌皮、苦碟子和香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方面,舒血宁、丹参酮ⅡA磺酸钠、丹参、红花黄色素和丹红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或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常规西医优于丹参川芎嗪或灯盏细辛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联合常规西医优于丹红、疏血通、血必净、复方丹参、银杏达莫、血塞通、葛根素、苦碟子和参芎葡萄糖联合常规西医。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根据SUCRA排序结果,舒血宁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降脂方面成为最好的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最大,推荐临床使用。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所得结论仍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

于丹丹[2](2020)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在我国,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所有脑卒中的69.6%~70.8%。有研究报告,我国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病死率约为2.3%~3.2%,3个月的病死率和致残疾率分别为9%~9.6%和34.5%~37.1%,1年的病死率和致残疾率分别为14.4%~15.4%和33.4%~33.8%。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使得急性脑梗死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剧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目前,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新指南推荐使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颅内压、降纤、支架置入等疗法。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在中医药制剂领域的广泛运用,中药注射剂,尤其是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开始运用于治疗脑梗死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然而,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种类繁多,各有优劣,但临床开展的研究多是中药注射剂与西医治疗的疗效比较,故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孰优孰劣尚不明确,致使临床医生在选择用药时由于缺乏证据而难以做出选择。因此,比较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很有必要。研究目的评价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将这些药物进行排序,从中选取疗效排序较好的两种药物初步探索两者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机制差异。研究内容(1)开展网状Meta分析研究,即2019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以下简称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16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网状Meta分析。(2)开展排序前5位的中药注射治疗脑梗死的机理研究,即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选择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和NIH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排序两个结局指标上均位于前5位的两种中药注射剂,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初步探索上述两种中药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机制差异。研究方法(1)网状Meta分析研究方法首先,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和 Web of Science,检索香丹注射剂、丹参注射剂、丹红注射剂、脉络宁注射剂、红花注射剂、苦碟子注射剂、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血塞通注射剂/注射用血塞通(冻干)、血栓通注射剂/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灯盏细辛注射剂、灯盏花素注射剂/注射用灯盏花素、冠心宁注射剂、疏血通注射剂、舒血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和瓜蒌皮注射剂共计16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其次,采用Cochrane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Risk of Bias,ROB)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最后,基于频率学派的统计模型,采用STATA 16软件进行所有数据分析。具体内容包括:使用STATA 16软件中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mvMeta软件包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Loop-specific Method来评估直接比较结果和间接比较结果的一致程度;计算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SUCRA),并以数值由大到小预测各治疗措施疗效排序。(2)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首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和中医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TCM)收集已筛选出的丹红注射剂(丹参、红花)和脉络宁注射剂(石斛、牛膝、金银花、玄参)的活性成分和靶点,通过人类表型本体(Human Phenotype Ontology,HPO)数据库、Disease connect 数据库、Genecard 数据库和人类孟德尔遗传学(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收集脑梗死相关基因,数据背景设为人类基因(Homo Sapiens)。其次,使用Excel 2010整理上述收集的和筛选的结果,删除重复的靶点。将数据导入STRING工具构建以下网络:①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PPI);②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PPI。网络的节点(Node)表示靶点,边(Edge)表示靶点和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Cytoscape软件中Network Analyzer工具计算网络的重要拓扑参数节点度(Degree)和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筛选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核心靶点。最后,利用DAVID数据库分别对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和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生物学通路富集分析,以了解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治疗脑梗死涉及的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s,CC)和 KEGG信号通路。即将上述筛选的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限定物种为人,选择标识为Official-gene-symbol,设定阈值P<0.05,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研究结果(1)网状Meta分析结果将初步检索出21348条相关记录导入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经查重后最终筛选出120篇中文文献。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总体偏低,主要体现在随机序列的生成、分配隐藏和盲法等条目。冠心宁注射剂、瓜蒌皮注射剂和黄芪注射剂的相关研究均不符合纳排标准。除常规治疗外,13种中药注射剂针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指标的疗效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脉络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剂+常规治疗>丹红注射剂+常规治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常规治疗>血栓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剂+常规治疗>香丹注射剂+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剂+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红花注射剂+常规治疗>丹参注射剂+常规治疗;13种中药注射剂针对NIHSS评分指标的疗效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血栓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脉络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剂+常规治疗>丹红注射剂+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剂+常规治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剂+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红花注射剂+常规治疗>香丹注射剂+常规治疗>丹参注射剂+常规治疗。(2)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鉴于疗效排序均位于前5位的注射剂有脉络宁注射剂、丹红注射剂和血栓通注射剂,而血栓通注射剂与血塞通注射剂有效化学成分相同,不便于区分。因此,本研究选取脉络宁注射剂和丹红注射剂开展机制研究。通过检索TCMSP平台和ETCM平台获得丹红注射剂活性成分339个,基因靶点2479个。通过TCMSP平台和ETCM平台获得脉络宁注射剂活性成分204个,基因靶点1660个。通过检索HPO数据库、Disease-connect数据库、OMIM数据库和Genecard数据库获得脑梗死基因650个。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基因有13个,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基因有38个。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包括12个节点,21条边;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包括34个节点,125条边。两种中药注射剂均可通过肿瘤抑制蛋白(Tumor Protein p53,TP53)、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3,NOS3)等核心靶点,纤维蛋白溶解、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一氧化氮介导的信号转导、内皮细胞细胞凋亡负调节、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等生物过程,磷脂酰肌醇3’-激酶(The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Akt,PI3K-Akt)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脑梗死的作用。丹红注射剂还可通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Serpin Family E Member 1,SERPINE1)、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等核心靶点,应力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活性氧代谢过程的正调控、死亡结构域受体对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的负性调控等生物过程,MAPK信号传导途径等通路治疗脑梗死。脉络宁注射剂还可以通过激酶插入结构域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Toll-样受体 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等核心靶点,炎症反应、缺氧的细胞反应和白细胞介素-10产生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传导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脑梗死的作用。结论(1)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和NIHSS评分两个结局指标上比其他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效果好。(2)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脉络宁注射剂核心靶点拓扑分析结果整体情况优于丹红注射剂。丹红注射剂的活性成分侧重从调控凝血过程、能量代谢调节和保护血脑屏障等途径来治疗脑梗死,重在活血。脉络宁注射剂的活性成分侧重从调控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炎症反应和通过对血管的功能进行调控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等途径治疗脑梗死,重在活血兼清热。(3)药理学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临床疗效的差异。中医药疗效评价应坚持倡导以疗效为先导的研究策略,可以在临床疗效比较评价确切之后,基于优势评价指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机制研究,以更好地为临床上针对同一疾病的同类竞争药物的选择提供用药参考和依据。

邵蕾[3](2020)在《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和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2.观察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60例符合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确保基本治疗效果,基础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qd、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 qn。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灯盏花素50mg qd,疗程14天,记录6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BI),观察临床疗效。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血脂、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两组病人一般状况(年龄、性别、病程)、既往病史和初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分别为8.87±1.98、3.60±1.07,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分别为8.53±2.05、4.43±1.28,两组患者在治疗14天后的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呈显着降低趋势,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疗效更为显着且两组具有显着差异,由此表明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对应为49.37±6.39、75.30±9.38,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分别为50.23±5.98、66.57±9.37,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改善程度方面以治疗组效果更为显着,对照组与之存在较大差别,由此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综合疗效:治疗组有4例基本痊愈,18例显着进步,5例进步,3例无效,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有1例基本痊愈,9例显着进步,15例进步,5例无效,总有效率83.3%,表明治疗组有效率相对更高,进一步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总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血脂水平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对血脂的各个指标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血脂水平得到更为有效的调控,优于对照组,说明注射用灯盏花素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脂情况。7.安全性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均正常。治疗过程中,上述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变化,患者无特殊不适,无不良事件的发生。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无显着性差异,因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药物治疗安全性高。结论:1.结合计量学研究结果可知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所取得的疗效显着,由此为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即活血化瘀法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2.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3.本课题观察期内,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史航[4](2020)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加味黄芪汤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一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第一节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NAION患者中医证型的分类及不同证型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及病房确诊为NAION的患者167例,详细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眼别、双眼发病间隔、病程、体重指数等。根据有关NAION危险因素综述分析,收集的既往病史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脑梗死等病史。所有病例都进行视力、视野、辨证分型等分析。结果:NAION患者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之间BCVA、MD、M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0岁及以下与50岁以上人群中医证型构成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0岁及以下人群证型以气滞血瘀为主,50岁以上以气虚血瘀为主。50岁及以下与50岁以上人群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的患病人数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患病人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NAION患者有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病史在不同证型的分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NAION患者伴有不同危险因素对中医证型的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根据既往研究发现,NAION患者以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为基本证型。50岁及以下人群证型以气滞血瘀为主,50岁以上以气虚血瘀为主。单双眼发病对中医证型总体构成比无影响。50岁以上人群高脂血症、高血压病患病人数明显多于50岁及以下人群。单双眼之间不同危险因素的构成无差异。有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病史对不同证型的分布有一定相关性。第二节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特点目的:探讨NAION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变化特征。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病房的NAION患者20例为观察对象。同时纳入2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检查,获得 BOLD-fMRI 大脑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结合眼科视力、视野指标,探讨 NAION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变化特征。结果:和对照组相比,NAION组BCVA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和对照组相比,NAION组MS水平下降、MD值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NAION组初级视觉皮层区ALFF降低,右脑岛、额中回区域的ALFF降低;但是NAION组患者大脑皮质的其他脑区存在ALFF增加区域,包括脑桥、舌状回、顶下小叶、中央旁小叶区域。结论:与健康人比较,NAION组初级视觉皮层区、右脑岛、额中回区域功能明显下降,DMN功能障碍,这可能利于NAION的早期诊断。第三节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清学特点目的:从血管舒缩因子、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常规相关的炎症指标,以期探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发病的血清学特点。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病房的NAION患者30例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健康人群30例做对照。观察NAION患者与相匹配健康人群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与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与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空腹血糖(glucose,GLU)、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ION患者NO与ET-1、PGI2与TXA2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NAION患者组Hcy值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LDL、GLU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NAION患者PLT、MPV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NLR值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与健康人比较,发现NAION患者Hcy、NLR水平升高。因此Hcy、NLR可能是NAION患者诊断和发病重要的参考指标。研究二加味黄芪汤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Hcy、NLR的影响目的:观察加味黄芪汤对NAION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加味黄芪汤对NAION患者Hcy、NLR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门诊、病房的NAION患者16例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NAION患者15例做对照。纳入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基础治疗包括维生素类、神经营养和改善循环等药物);实验组在基础治疗外予以加味黄芪汤颗粒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检测两组干预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viation,MD)、平均光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NLR、Hcy的改变。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治疗后BCVA、MD、MS 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BCVA、MD、MS 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前后BCVA改善幅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前后MD、MS改善幅度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与实验组有效率(按眼数计)分别为55.56%、68.4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有效率虽然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治疗后NLR、Hcy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NLR 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Hcy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前后NLR、Hcy改善幅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味黄芪汤可明显改善NAION患者的BCVA、MD、MS等指标,视野改善幅度有统计学差异,视力改善幅度无统计学差异。加味黄芪汤可降低NAION患者NLR、Hcy水平,对NAION患者疗效可能与降低NLR、Hcy水平密切相关。

金成[5](2019)在《鼠尾草酸及其衍生物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鼠尾草酸和乙酰鼠尾草酸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2)探讨鼠尾草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采用小鼠急性脑缺血缺氧、体内血栓以及氯仿诱导的心律失常模型来评价鼠尾草酸和乙酰鼠尾草酸对小鼠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2)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模型。造模前7天每天灌胃给药1次,末次给药后,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模型,检测大鼠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以及血细胞计数,同时采用TTC染色检测脑梗塞范围,观察鼠尾草酸和乙酰鼠尾草酸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3)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鼠尾草酸高剂量、鼠尾草酸中剂量、鼠尾草酸低剂量、模型组以及假手术组,处理方式同(2)。缺血2h后实施再灌注,采用Zea-Longa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分光光度法检测LDH、GSH-PX以及MDA的表达变化,ELISA检测TNF-α、TNF-β、IL-1、IL-1β的表达变化,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氧化应激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TUNEL染色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同时检测大鼠凝血功能、血小板聚以及血细胞计数。[结果](1)鼠尾草酸和乙酰鼠尾草酸对小鼠心脑血管疾病有保护作用。在小鼠急性脑缺血缺氧中,乙酰鼠尾草酸显着性延长喘息时间。在心律失常模型中,乙酰鼠尾草酸和鼠尾草酸组心室纤颤发生率与复方丹参、灯盏花素和盐酸普莱洛尔组相近。在体内血栓模型中,乙酰鼠尾草酸组小鼠死亡时间显着性延长。(2)鼠尾草酸和乙酰鼠尾草酸对大鼠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在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模型中,鼠尾草酸预处理大鼠神经损伤症状改善,TTC结果显示梗死范围减小;凝血功能显示APTT延长,FIB含量降低,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常规显示部分生理指标有一定的变化。乙酰鼠尾草酸预处理大鼠血浆ATPP延长、FIB含量减少以及部分血常规生理指标也发生了改变。(3)鼠尾草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且机制多样。Zea-Longa评分显示再灌注24h时,鼠尾草酸能减轻大鼠神经损伤症状;TTC染色结果显示,鼠尾草酸预处理组大鼠脑梗死范围明显减小;同时FIB含量减少,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血细胞检测,白细胞计数减少。在鼠尾草酸低剂量组MAD含量显着减少,在高剂量与中剂量中谷胱甘肽(GSH)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着升高。ELISA检测结果显示,鼠尾草酸预处理TNF-α、TNF-β、IL-1和IL-1 β的表达增加。Q-PCR结果显示,鼠尾草酸处理可以提高皮质中AKT、eNOS、ERK5、HOX-1、Keap1、MEK5、Nrf2及TRPV4 mRNA的表达,而海马中表达水平降低;蛋白免疫印迹显示,鼠尾草酸预处理后皮质MEK5和AKT表达增多,Keap1表达减少,其它蛋白表达也有不同的影响。TUNEL染色显示,高剂量和中剂量组凋亡细胞显着性减少。[结论](1)在小鼠急性脑缺血缺氧、小鼠体内血栓、小鼠心律失常以及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中鼠尾草酸和乙酰鼠尾草酸对部分指标有一定的改变,具有心脑血管疾病保护作用。二者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可能与化合物极性、电负性以及酸碱度改变有关。(2)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鼠尾草酸能减少大鼠皮质的梗死范围,改善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研究显示它对脑组织中氧化应激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炎症因子水平,氧自由基以及细胞凋亡以及凝血功能等有影响,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抗凋亡、抗炎症相关。

赵君,张允岭,支英杰,赵晖,廖星,于丹丹[6](2019)在《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8个电子数据库及ClinicalTrials临床注册系统,纳入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ACI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 1. 0评价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对最终纳入研究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总有效率、死亡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系统对关键结局指标证据质量和等级推荐进行分级。结果共纳入30项研究,其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Meta分析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RRCSS=1. 28,95%CI (1. 22,1. 34),P <0. 001;RRNIHSS=1. 16,95%CI(1. 07,1. 25),P <0. 03];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优于维脑路通联合常规西药治疗[RR=1. 36,95%CI (1. 26,1. 45),P <0. 001]。在死亡率方面,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在14天(急性期)的死亡率低于常规西药治疗[RR=0. 31,95%CI (0. 10,0. 93),P=0. 04]。GRADE系统显示总有效率及死亡率的证据级别为低级别,推荐强度为弱推荐。灯盏花素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面部潮红、轻度头晕,患者均耐受,不影响治疗。结论灯盏花素注射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ACI有一定的疗效,能降低14天死亡率,且不良反应较小。但纳入研究质量不高,尚需更多设计严谨、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增加证据强度。

靳晓婷[7](2017)在《中成药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情况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占全部卒中的85%,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中国脑卒中发病率居世界首位。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当前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导致患者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因素。2013年,脑卒中导致的死亡人数已高达170万,数据显示,再次复发率也很高。尽管治疗脑血管病的医疗技术在不断的提高,脑梗死的病死率、复发率和致残率仍没有很大改善。依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撰写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其中提到西医治疗主要以改善脑血循环和神经保护为重点,而中成药和中成药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还需要更多的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所以对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治疗中中成药注射剂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其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可以为科研和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目的:调查分析中成药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文献中的中成药注射剂的种类、数量、研究类型(随机对照文献和非随机对照文献)、样本量、剂量、疗程、溶媒、合并用药、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并得出结论,为今后相关研究工作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文献资料来源于2016年10月1日前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发表的期刊、硕博论文、会议、报纸,以中成药注射液为干预措施的临床病例、对照文献。运用文献调查研究的方法了解文献的发表数量及研究内容采用Noteexpress进行文献检索,检索式为篇名=“注射液/剂”and篇名=“缺血性脑卒中”or“脑梗死”or“脑梗塞”or“脑栓塞”or“脑血栓”or“缺血性卒中”or“缺血性脑血管病”or“缺血性中风”and篇名=“临床”or“病例”or“对照”,进行统计分析与辅助作图。结果:知网检出文献2033篇,去掉内容交叉的1391篇,剩余642篇。万方检出文献2133,去掉内容交叉的19篇,剩余2114篇。两库文献相加去掉两个库重复的968篇文献,剩余1788篇文献。所用的中成药注射液总共68种,按中医理论辩证分型,文献中提到比较多的有活血化瘀类包括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清热解毒、活血开窍醒脑类醒脑静注射液;益气扶正类的黄芪注射液;平补肝肾、益精壮骨类的刺五加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类的参麦注射液;回阳救逆类的参附注射液;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类的天麻素注射液;养血活血类的香丹注射液;行气除满,开胸除痹类的瓜蒌皮注射液等。结论:1.此类文献中提到的临床研究类型大多为随机对照研究,临床观察类较少。2.此类注射液多用于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比较少,不管是哪一期,辩证用药都比较少。3.活血化瘀类用药最多,黄芪补气类合并用药最多。4.基本没有关于正常剂量和超剂量使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今后应该增加这方面的研究。5.超疗程使用情况也存在,应尽量间隔一段时间再继续用药,尽量中病及止。6.存在不按说明书使用溶媒的情况。7.联合用药时需要适当间隔一定时间,不建议间隔输液后序贯给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辩证联合不同功效的药物。8.不良反应存在记录不明确的情况。

马丽虹,赵广,李可建[8](2014)在《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明确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证据,检验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方法:运用系统评价方法,检索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评价研究质量,应用Meta-分析等方法合并统计相关数据,应用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分别定性、定量检验统计结果的稳定性,获得相对可靠的临床疗效证据。结果:疏血通注射液、银杏叶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蚓激酶、丹红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单味水蛭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均有效,且其Meta-分析结果稳定。结论: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临床疗效证据相对充分,血瘀生风作为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机认识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孙琳琳[9](2013)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仅中国每年便新增150-200万病例,其中,缺血性脑中风为最常见中风类型,占全部中风的60-80%。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炎症过程参与中风后损伤级联反应,可能是造成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早期溶栓、抗凝治疗为循证医学确认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存在严格的时间窗限制,在长期恢复过程中效果不显着。大量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表明,针刺为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有效手段,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及康复期均有显着效果。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后,中枢损伤局部、对侧脑组织和外周血中应激-损伤-修复信号链中关键信号的动态变化,从信号传导链、病程发展过程、机体功能整体调控的综合角度,探讨针刺治疗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损伤的机制,用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手段,阐明针灸对损伤-应激与损伤-修复相关疾病过程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确切的实验室依据。研究方法:1、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成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10只动物。对造模后动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TTC染色观察大脑梗死情况,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2、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成空白对照组(10只动物)、假手术组(10只动物)和造模组,造模成功(根据神经功能评分)的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又分为模型对照组、尼莫地平组、针刺治疗组(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穴),共4组,每组又分为12h、24h、48h.72h.96h.144h6个时程,每个时程10只动物。取外周血清,ELISA(?)去检测炎性反应相关应激信号-ACTH,内源性危险信号-Hsp70,启动和调节信号-IL-6,IL-1β,损伤效应信号-TNFα的含量;取脑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检测患侧与健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启动和调节信号-IL-6、IL-1β,损伤效应信号-TNFα,MMP-9,局部炎症损伤相关粘附、趋化因子-ICAM-1,MCP-1,以及修复信号-TGFβ的表达。3、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成空白对照组(10只动物)和造模组,造模成功(根据神经功能评分)的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又分为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1组(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穴)、针刺治疗2组(百会配伍患侧足三里穴),共4组,每组又分为12h、24h、48h、72h、96h、144h6个时程,每个时程10只动物。取取脑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检测患侧组织中IL-6,TNFα,MCP-1,TGFβ的表达。研究结果:1、模型评价:TTC染色发现缺血局部脑组织出现典型染色缺失,呈现白色,与大脑中动脉支配区域相符,视交叉前后梗死灶比较稳定。HE染色镜下观察发现,梗死中心区染色变浅,细胞数目减少,细胞核固缩,核仁变小,形态不规则;问质水肿;内皮细胞肿胀;可以见到大量网格状空泡。2、针刺对血清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ACTH,IL-1β,IL=6,TNF α,Hsp70,在损伤发展过程中呈现典型双峰曲线模式,且各信号变化趋势相似。ACTH在12h到达第一峰峰值,在48h达第二.峰峰值;IL-1β, IL-6, TNFα, Hsp70均在24h到达第一峰峰值,在72-96h达第二峰峰值。假手术组ACTH,IL-6,TNFα,Hsp70呈现相似双峰表达趋势,IL-1β仅72h高于生理水平。给予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电针治疗后,可显着下调外周血请中炎性反应信号ACTH,IL-1β,IL-6,TNF α, Hsp70的第一峰表达水平;显着下调ACTH,IL-1β,TNFα的第二峰表达水平;上调1L-6的第二峰表达水平。3、针刺对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患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IL-6,IL-1β,MMP-9, ICAM-1,MCP-1,TGFβ,在损伤发展过程中呈现典型双峰曲线模式;均在12-24h到达第一峰峰值;IL-6在96h时到达第二峰峰值;IL-1β,MMP-9在48h即到达第二峰峰值;ICAM-1,MCP-1,TGFβ在72h到达第二峰峰值;TNFα第一峰于第二峰融合,12h开始持续增高,24h到达峰值,保持较高水平至72h。假手术组呈现相似表达趋势。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健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均呈现典型双峰信号IL-6,IL-1β,TNFα,ICAM-1,MCP-1,TGFβ在12-24h到达第一峰峰值;IL-6在96h时到达第二峰峰值;IL-1β自48h持续增高,144h时到达最高值;TNFα在48h到达第一峰峰值;ICAM-1,MCP-1,TGFβ在72h到达第二峰峰值;MMP-9在48h达到第一峰峰值,自72h持续增高,144h到达最高值。假手术组呈现相似表达趋势。模型大鼠给予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电针治疗后,对双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是:对患侧脑组织中IL-6,IL-1β,TNFα,MMP-9,MCP-1,TGFβ的表达水平均有全程下调作用;对健侧脑组织中IL-6,MMP-9,MCP-1,TGFβ的表达水平均有全程下调作用;对健侧脑组织中IL-6,MMP-9损伤急性期(48h)的表达水平有上调作用;而针刺治疗组ICAM-1的表达在患侧脑组织中72h前呈增高趋势,在健侧脑组织中48h前呈增高趋势。针刺治疗后,患侧脑组织中IL-6,ICAM-1第二峰的表达提前出现;健侧脑组织中,IL-6,IL-1β,MMP-9,ICAM-1,MCP-1,TGFβ第二峰的表达提前出现。4、针刺不同穴组对患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百会穴配伍足三里穴电针治疗,对比选取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穴,能够显着下调模型大鼠患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IL-6,TNFα,MCP-1,TGFβ的全程表达水平和第一峰、第二峰的峰值;IL-6,TGFβ第二峰的表达提前。研究结论:1、血管内栓阻断线法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造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的梗塞并产生功能障碍,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启动了机体局部与整体,包括外周血清、双侧脑组织中炎性/免疫相关的应激-损伤-修复信号链;模型复制成功。2、电针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穴对机体应激-损伤-修复信号链发挥网络调节作用,整体影响了外周血清、双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应激信号、内源性危险信号、启动和调节信号、损伤效应信号、联络信号、修复信号的表达;电针可能通过抑制机体过度应激、减轻炎性损伤过程、促进细胞间联系、提前启动修复功能、调动健侧脑组织进行调节代偿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3、百会配伍足三里穴对比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穴,能够更好调节机体对炎症应激、损伤的反应,减轻炎性反应及炎症损伤,更早启动修复功能;提示头部穴位、肢体穴位联合运用干预炎症损伤的效应优于单纯头部取穴。

马原[10](2013)在《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互结兼气虚证综合治疗方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互结兼气虚证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以及安全性。研究内容:(1)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互结兼气虚证)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观察;(2)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互结兼气虚证)生存质量的疗效观察;(3)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互结兼气虚证的疗效评价;(4)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干预缺血性中风安全性考察。方法:采用多中心、区组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研究者为各分中心从事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临床医生,采用的随机分组软件DAS forIWRS系统将合格的受试者按1:1比例按入组顺序随机分配。试验组治疗包括口服中成药治疗、中药注射液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西医内科基础治疗、现代康复治疗及常规护理;对照组治疗包括西医内科基础治疗、现代康复治疗、常规护理,疗程4周。选取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互结兼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员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量表(MRS)作为疗效评价指标,观察记录入选期、第2周、第4周、随访期(随访90天、180天)不同时间点上各量表分值变化,进行试验组、对照组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采用SAS统计软件,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卡方检验、独立样本配对t检验统计方法,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评价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总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入组,2周,4周,90天180天后P值分别为0.360,0.372,0.239,0.092,0.432,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L总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入组,2周,4周,90天180天后P值分别为0.549,0.856,0.887,0.394,0.398,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90天-180天试验组和对照组变化值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S总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入组,2周,4周,90天180天后P值分别为0.448,0.379,0.084,0.158,0.066,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ATHEL指数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入组,2周,4周,90天180天后P值分别为0.727,0.888,0.434,0.432,0.199,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痰瘀互结兼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总分0周试验组Mean±SD为42.53±6.12,对照组Mean±SD为43.21±6.6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24)>0.05。治疗第2周疗效评价量表总分Mean±SD为39.30±5.88,对照组Mean±SD为40.48±6.4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51)>0.05。第4周疗效评价量表总分试验组Mean±SD为35.40±6.00,对照组Mean±SD为37.56±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5,随访90天疗效评价量表总分试验组Mean±SD为34.57±6.99,对照组Mean±SD为37.78±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180天疗效评价量表总分试验组Mean±SD为33.60±7.08,对照组Mean±SD为35.83±8.17,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5。恢复期痰瘀互结兼气虚证总积分变化值的历时性变化试验组与对照组P值在0-2w时为0.316,2-4w为0.047,4w-90天为0.016,90天-180天为0.097,在2-4w为4w-90天试验组与对照组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痰瘀互结兼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主证积分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入组,2周,4周,90天,180天的P分别为0.795,0.919,0.347,0.251,0.17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主证积分变化值的历时性变化试验组与对照组P在0-2w时为0.455,2-4w为0.134,4w-90天为0.077,90天-180天为0.088,试验组与对照组P<0.05,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痰积分在入组,2周,4周,90天,180天的P分别为0.201,0.055,0.003,0.031,0.020,其中入组P>0.05无统计学差异,在第2周,4周,90天,18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积分变化值的历时性变化试验组与对照组P值在0-2w时为0.483,2-4w为0.071,4w-90天为0.073,90天-180天为0.194,试验组与对照组P>0.05,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瘀积分在入组,2周,4周,90天,180天的P分别为0.478,0.760,0.212,0.152,0.261,>0.05,显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瘀维度积分变化值的历时性变化试验组与对照组P值在0-2w时为0.52,2-4w为0.449,4w-90天为0.225,90天-180天为0.433,试验组与对照组P值>0.05,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气虚积分在入组,2周,4周,90天,180天P值分别为0.497,0.069,0.013,0.002,0.019,显示第2周,4周,90天,18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维度积分变化值的历时性变化试验组与对照组P值在0-2w时为0.1,2-4w为0.048,4w-90天为0.004,90天-180天为0.143,试验组与对照组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试验组无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有2例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7%,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课题组构建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能有效地改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痰瘀互结兼气虚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2.课题组构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比较西医基础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无明显优势。3.课题组构建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比较西医基础治疗更具有安全性。

二、云南灯盏花注射液在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康复期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灯盏花注射液在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康复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
        1.2.1 研究类型
        1.2.2 研究对象
        1.2.3 干预措施
        1.2.4 结局指标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6 数据综合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3 收敛性评估
    2.4 网状meta分析
        2.4.1 TC
        2.4.2 TG
        2.4.3 HDL-C
        2.4.4 LDL-C
    2.5 排序概率
    2.6 异质性和不一致性评价
3 讨论

(2)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论文整体框架概述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基于复杂网络理念的研究方法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概述
    综述二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概述
第二部分 基于两种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网状Meta分析
        2.1.2 网络药理学
        2.2 研究方法
        2.2.1 网状Meta分析
        2.2.2 网络药理学
    3 技术路线
    4 结果
        4.1 网状Meta分析结果
        4.1.1 文献检索结果
        4.1.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4.1.3 证据网络图
        4.1.4 不一致性检验
        4.1.5 治疗结果排序
        4.2 网络药理学结果
        4.2.1 药物成分及药物、疾病靶点信息
        4.2.2 核心靶点分析
        4.2.3 GO功能富集分析
        4.2.4 KEGG通路分析
    5 讨论
        5.1 研究结果总结
        5.2 网状Meta分析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之间的关联
        5.3 研究局限性
    6 结论
    7 创新点与展望
        7.1 创新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检索策略
附录二 纳入120篇文献题录
附录三 纳入120篇文献的基本特征
附录四 13种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效率和NIHSS评分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

(3)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和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文献计量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信息采集
        1.5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表文献的基本状况描述
        2.2 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2.3 文献作者省份分布
        2.4 文献类型
        2.5 文献内容分析
    3 小结
第二部分 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和安全性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受试者退出试验标准
        1.7 研究方法
        1.8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疗效分析
        2.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3 活血化瘀法与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医理论依据
        3.1 瘀血是中风发病的重要因素
        3.2 血瘀是中风发病的基本病机
        3.3 活血化瘀法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治法
    4 中药注射剂的研究与开发
        4.1 中药注射剂的特点
        4.2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
        4.3 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
        4.4 中药注射剂发展展望
    5 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西医理论探讨
        5.1 抗血小板,促纤溶,防栓溶栓
        5.2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
        5.3 减轻脑水肿,延缓神经细胞凋亡
        5.4 抑制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
        5.5 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环
        5.6 调节免疫,减轻炎性反应
    6 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7 文献计量学在中医研究中的价值
        7.1 文献计量学简介
        7.2 文献计量学在中医药发展研究领域的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NIHSS评分
    二 Barthel指数评定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研究进展
    1.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病机
    2.缺血性脑卒中的辨证分型
    3.中医药辨证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
    4.中药注射液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
    5.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与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加味黄芪汤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1 系统性疾病
        2 解剖学异常
        3 血清学指标变化
        4 药物或外科手术的影响
        5 遗传因素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
        1 历史沿革
        2 中医药的治疗进展
        3 中医分期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功能磁共振技术在视神经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1 青光眼导致的视神经病
        2 缺血性视神经疾病
        3 视神经炎
        4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5 其他的视神经病变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
        第一节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特点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清学特点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加味黄芪汤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Hcy、NLR的影响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鼠尾草酸及其衍生物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鼠尾草酸及其衍生物心脑血管保护作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鼠尾草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综述 浅谈中药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管理
    1.5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1.6 证据质量及推荐等级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2.4 疗效分析
        2.4.1 总有效率
        2.4.2 死亡率
        2.4.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4.4 不良反应
    2.5 发表偏倚分析
    2.6 结局指标的GRADE评价及推荐强度
3 讨论

(7)中成药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检索
    1.2选择标准
        1.2.1纳入标准
        1.2.2排除标准
    1.3选择方法
    1.4分组、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
    1.5统计分析方法
    1.6效应指标
2 结果
    2.1选择结果
    2.2纳入研究概述
    2.3纳入研究质量
    2.4统计结果
        2.4.1总有效率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2.4.2敏感性分析
        2.4.3失效安全数
3 讨论
    3.1临床疗效分析
    3.2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3.3循证检验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

(9)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脑中风的现代研究进展
        1 引言
        2 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3 缺血性脑中风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4 缺血性脑中风病理损伤机制研究
        5 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风的中医学认识
        1 引言
        2 中医对中风病名的认识
        3 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4 中医对中风的治疗
        5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缺血性脑中风的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1 引言
        2 针灸治疗中风的古代文献描述
        3 针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研究
        4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相关规律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线栓法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中炎症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炎症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四 针刺不同穴组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炎症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1 动物和模型的选择
    2 造模评价染色组织学方法的选择
    3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4 针刺穴位的选择
    5 电针对缺血性中风炎性反应的影响
    6 针刺不同穴组对中风炎性反应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10)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互结兼气虚证综合治疗方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引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研究设计
3.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云南灯盏花注射液在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康复期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J]. 尹聪,程静,孙辉,李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8)
  • [2]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D]. 于丹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和安全性评价[D]. 邵蕾.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加味黄芪汤的疗效评价[D]. 史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鼠尾草酸及其衍生物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金成.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6]灯盏花素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赵君,张允岭,支英杰,赵晖,廖星,于丹丹. 中医杂志, 2019(02)
  • [7]中成药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情况调查分析[D]. 靳晓婷. 承德医学院, 2017(01)
  • [8]缺血性中风血瘀生风病机假说的循证检验研究[J]. 马丽虹,赵广,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2)
  • [9]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孙琳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10]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互结兼气虚证综合治疗方案评价研究[D]. 马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云南灯盏花注射液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康复期100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