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出水的环境质量和农业再利用

污水处理厂出水的环境质量和农业再利用

一、污水处理厂出水的环境质量和农业再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牧远,吕晓君[1](2021)在《“三水”共治中的入河(海)排污口数据应用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长江、渤海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收集了全流域、全口径共计79187个排污口数据,具有位置精准性、覆盖全面性的特点。本文基于"口径全""位置准""遗漏少"的排污口排查数据,建议加强数据开发利用,通过深化应用水污染"一张图"、构建生态发展数据"一底数"、挖掘污水资源化利用"一宝库",将排污口排查数据与现有生态环境管理数据互联互通,支撑开展敏感区全污染源排查、完善排污许可证数据、优化污水处理厂建设布局,将排查数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指数,助力污水在工业、农业的再利用,为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共治提供参考。

贺依婷[2](2021)在《宁乡市退耕还湿工程对植物多样性及水质净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退耕还湿生态修复工程在湿地恢复中广泛应用,科学的植物配置能带来生态、经济以及景观效益,同时在湿地系统中有效地提升水质净化功能。本文以退耕还湿生态修复工程宁乡试点中的经济型还湿区、净化型还湿区和景观型还湿区为研究样地,通过野外调查、植物多样性指数计算和水质指标测定等方法,分析植物多样性变化、水质净化效果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并对工程实施后的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对退耕还湿生态修复工程中的植被恢复技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退耕还湿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共记录湿地植物66科187属234种,其中人工种植26种;对比生态修复工程前,物种数增加了 21.36%;经济型还湿区的典型植物群落有茭笋(Zizania latifolia)群落、菱(Trapa natans)群落、美人蕉(Canna indica)群落等,净化型还湿区的典型植物群落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群落、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群落等,景观型还湿区的典型植物群落有莲(Nelumbo nucifera)群落、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群落、香蒲(Typha orientalis)群落等;植物多样性指数均有提高,其中Margalef指数提高了 37.01%,Shannon-Winner指数提高了 21.63%。(2)退耕还湿生态修复工程明显改善了水质,尤其在春季和夏季水质净化效果最好。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年平均去除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氨氮(38.30%)、COD(35.44%)、总磷(29.22%)和总氮(28.44%),氨氮和总磷去除率最高的是经济型还湿区,总氮及COD的去除效果以景观型还湿区最佳。(3)退耕还湿生态修复工程后的植物多样性指数与氨氮、总磷、COD的去除率高度正相关。其中,经济型还湿区氨氮去除率与Simpson多样性指数相关系数为0.963,净化型还湿区COD去除率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及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2、0.954和0.952,景观型还湿区总磷去除率与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相关系数为0.994、0.981和0.952。(4)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标评价法研究表明:经济型、净化型及景观型还湿区生态修复效果综合评价值均处于“中”级水平,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5009、0.4040和0.5270,对比工程实施前,分别提高了 60.69%、53.37%和65.20%。

李松旌,樊向阳,崔二苹,胡超,崔丙健,刘源,李中阳,景若瑶,李胜曙[3](2021)在《PPCPs在土壤-作物系统行为特征及环境风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PCPs)生产和使用量的增加,PPCPs及其代谢产物在水体、土壤环境中的检出量、检出种类与日俱增。本文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典型PPCPs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土壤-作物系统的环境风险,并从PPCPs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降解行为特征和迁移累积规律等方面对PPCPs环境行为及归趋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PPCPs种类、浓度、输入方式以及环境背景的单一性等突出问题,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如不同类别PPCPs的环境行为特征、与土壤微环境的互作机制、降解或螯合产物及其环境行为与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探明PPCPs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及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张强[4](2020)在《热水解消化污泥产成品土地利用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从2013年北京市实施两个三年治污行动方案以来,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污水处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污泥处理处置问题日益凸显,污泥土地利用途径不畅制约了资源化发展。本论文通过对北京市中心城区正在运行的4座再生水厂污泥泥质进行监测研究分析,对4座污泥热水解预处理厌氧消化中心生产的产成品品质进行监测研究分析,探明主要理化、营养学、重金属和有毒有机污染物指标特性及适宜性。开展污泥林地跟踪试验和水萝卜、连翘、月季小区种植试验监测与分析,研究污泥产成品对土壤及植物的影响,为污泥资源化产品更好的开展土地利用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针对污水处理厂污泥和热水解预处理厌氧消化污泥产成品监测研究表明:pH值、重金属含量、蛔虫卵检测值、总氰化物、多氯联苯和挥发酚含量符合现行污泥土地利用标准限值要求,监测测重金属汞接近标准限值,细菌总数、矿物油存在超标现象。污水厂污泥及热水解厌氧消化产成品中总养分、有机质含量丰富,因含水率偏高,农用和林用前还需进一步晾晒脱水。已建地利用典型工程监测研究表明:施用污泥前后已建工程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没有明显增加趋势,2040cm土壤重金属含量呈降低趋势,40-60cm土壤中仅重金属汞含量有所增加,重金属污染综合指数低于安全限值0.7,表明已建工程土壤(2040cm、4060cm)未受到重金属污染。热水解预处理厌氧消化污泥产成品栽植小区试验研究表明:施用污泥产成品对栽植小区表层土壤有一定的改良作用。随着施用量增加,水萝卜栽植小区表层土壤(0-20cm)重金属铅含量一直大于对照组,连翘栽植小区表层土壤(0-20cm)重金属镉、硼含量呈增加趋势,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指数呈显着增加趋势。水萝卜栽植小区表层土壤(020cm)和月季、连翘栽植小区土壤(080cm)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农用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限值,重金属污染综合指数均低于安全限值0.7,表明对栽植小区土壤未造成污染。水萝卜产量与施用量呈显着相关趋势,施用量为5kg/m2水萝卜产量最大;月季高生长与施用量呈显着正相关,地径增长量和枝条重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连翘枝条长度、重量增加与施用量有关,施用量在5kg/m2时,连翘生物量增加最大。随着施用量增加,水萝卜重金属汞、砷、锌含量呈增加趋势,表明相较其他重金属,水萝卜对重金属汞、砷、锌吸收的富集能力较强。水萝卜中重金属铅、汞含量已超过食品标准限值,表明不适宜用热水解消化污泥栽植,会造成重金属污染;月季重金属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合月季枝条长度增加、地径增长量和枝条重量减少,表明月季的生长受到抑制,影响了对土壤重金属的吸附作用;连翘中重金属铅、汞、铜、镍、硼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结合连翘枝条长度、重量均有所增加,说明连翘对土壤重金属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

沈怡玉[5](2020)在《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浙江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最早提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纲要。经过多年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浙江把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示范性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推动了农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和养成,农民的生态经济意识、生态法治意识、生态道德意识、生态治理意识均有显着的提高。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传统的经济利益优先的观念占主导,生态知识的认知水平较低,生态法治和生态治理参与意识淡薄,农民参与生态活动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低碳消费的生活方式还没养成,生态教育的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农民生态环保行动的自觉性主动性还不够高等等。农民生态意识培育是一项持久复杂且需循序渐进的工作。必须要加强理论研究,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进行创新性突破和发展;培育农民的生态理想和信念,加强农民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和认可;加强和完善生态法制、体制机制的建设,全方位形成一个保护生态的良好外部环境;政府要对“三农”制定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生态治理的规划和行动纲领,积极规范、引导农民的日常活动生态化,进一步增进农民生态意识。总之,培育农民的生态意识必须是在建设美丽乡村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全体农民积极广泛参与,从细节入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促使农民传统非生态意识的改变,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这样不但能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还能使农村变得天蓝、山清、水秀、人美。

岳娇[6](2020)在《生物强化厌氧侧流污泥原位减量工艺效能及减量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厌氧侧流反应器(Anaerobic Side-Stream Reactoer,ASSR)工艺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污泥原位减量技术,但ASSR工艺要实现较好的污泥减量率,侧流池必须维持相对较长的污泥(水力)停留时间,从而造成侧流池池容较大,运行能耗以及基建费用过高,削弱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优势。因此,本论文基于生物强化技术构建了一种新型厌氧侧流污泥原位减量工艺(FA-MBR),在对其运行效能及污泥减量效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FA-MBR系统内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代谢调控机制,从微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污泥减量内部驱动机制,为构建新型ASSR污泥原位减量工艺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稳定运行期间,在厌氧侧流池中投加多孔火山岩生物填料(VRPC)后,FA-MBR系统脱氮除磷能力和污泥减量效果提高。TN和TP出水平均去除率达到79%和77.66%,高于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C-MBR)和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耦合厌氧侧流池(A-MBR)系统。连续稳定运行120天后,C-MBR、A-MBR和FA-MBR系统污泥表观产率Yobs分别为0.146,0.124和0.109gSS/gCOD。与C-MBR系统相比,A-MBR和FA-MBR系统分别实现16.2%和26.4%的污泥减量率,FA-MBR系统污泥减量效率最高。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个系统中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表征,发现投加多孔火山岩生物填料VRPC后增加了FA-MBR系统内部的微生物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反硝化细菌Azospira和聚磷菌Dechloromonas在FA-MBR系统和填料VRPC上明显富集,是FA-MBR系统脱氮除磷效果提高的重要原因。在多孔生物填料VRPC上明显富集了一些与污泥减量相关功能微生物,主要包括:水解细菌,发酵细菌和缓慢生长的微生物,在这些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FA-MBR系统的污泥减量效果明显提升。对C-MBR,A-MBR,FA-MBR三个不同系统污泥以及填料VRPC表面上污泥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在微生物群落结构、基因功能、代谢途径以及碳水化合物酶层面进行比较分析。与C-MBR和A-MBR系统相比,FA-MBR系统内代谢机制类基因相对丰富度有所降低,但细胞过程和遗传信息这两类基因相对丰富度增加,有利于维持系统内微生物的活性。参与氮代谢和糖酵解代谢的功能基因数量在FA-MBR系统中最高,有助于提高系统对污染物去除和污泥减量的能力。GTs和GHs活性酶基因富集在FA-MBR工艺和填料VRPC上,有助于维持微生物活性和加速污泥水解的过程,对提高FA-MBR系统的污染物去除和污泥减量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孟云姣[7](2019)在《冀南地区某市市政污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及混合堆肥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选取了冀南地区某市3个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编号为Ⅰ、Ⅱ、Ⅲ),经常压消解后测定Cu、Zn、Pb、Cr、Cd、Ni六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其化学形态,并对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以及污泥农用潜力进行评价。选取其中1个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为堆肥基质,将其与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蘑菇渣、木屑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进行污泥好氧堆肥试验研究,研究不同调理剂对堆肥效果以及堆肥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城市市政污泥有机质平均含量高于中国城市污泥平均值,TN、TP、TK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9%4.5%、1.75%2.18%、1.35%1.72%。三个污水处理厂污泥中Cu、Zn、Pb、Cr、Ni、Cd的平均含量为93.09 mg·kg-1、887.01 mg·kg-1、70.29 mg·kg-1、124.23 mg·kg-1、34.09 mg·kg-1(Cd未检出),均低于国家相关标准限值,具有良好的农用潜力;其中Cu和Ni主要以残渣态和可氧化态形式存在,Zn主要以酸可溶态和可还原态存在,Pb和Cr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除Zn外,其余重金属稳定态所占比例较高,生物有效性较低。(2)地累积指数法结果表明:三个污水处理厂中Zn为偏重度污染,Cu为偏中度-重度污染,Pb、Cr和Ni为轻度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6.65、8.12、5.19,表明三个污水处理厂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各处理厂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为67.86、75.43、66.61,均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水平。(3)在污泥中添加不同的调理剂均能使堆肥反应顺利进行,升温速率为蘑菇渣>玉米秸秆>小麦秸秆>木屑,高温持续天数均符合堆肥卫生要求。堆肥结束时含水率降到40%左右,pH值维持在7左右,EC值均小于4.3 mS/cm,在农作物安全生长的范围内。堆肥结束时,四个堆体的GI值分别为108.0%、105.8%、110.2%、102.6%,对植物没有毒害作用。(4)四个堆体的有机质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堆体C的有机质含量降解速率最大;四个堆体总氮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总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与堆肥前相比堆体C的总氮含量增加了8.7%,而堆体A、B、D分别减少了6.9%、6.5%、2.8%;四个堆体的总磷含量和总钾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6)堆肥结束时,四个堆体重金属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最终结果低于《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T4284-2018)。

杜婷婷[8](2020)在《基于污水处理PPP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污水处理厂作为一项最基础的公共设施,近些年来其建设和运营广泛采取PPP模式,对污水处理PPP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研究,可以使项目实施和运营过程中的绩效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可以更好的保证污水处理PPP项目的质量,对于保障污水处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对PPP模式在我国项目中的更好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对PPP模式及PPP项目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其次分别对污水处理项目采用PPP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并对污水处理PPP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进行界定;然后构建污水处理PPP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对其构建原则进行简述,接着通过文献阅读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初步筛选,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TOPSIS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初步筛选出来的评价指标进行优化;再次运用序关系法与熵权法相结合构成的综合集成赋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建立灰色综合评价模型;最后进行实证研究,对构建的评价体系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图19幅;表16个;参62篇。

张言,潘珉,李扬,高路,熊华斌,高云涛,高定烽,李思敏,杨志,李晓芬,戴建辉,张东华[9](2019)在《污水处理厂尾水中不同形态氮、磷在景观河道和入湖口的衰减特征》文中指出水源补给不足是高原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的难点,污水处理厂尾水补给可有效增加入湖水量。基于氮、磷形态的变化分析,对污水处理厂尾水进入景观河道和入湖口汇水区的变化特征开展实验。结果发现: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氮、磷含量可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NO3--N含量占比超过93%。河道中氮、磷含量随河道延伸有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在汇水区,草海水倒灌对河道水体中的氮、磷起到稀释作用,ρ(TN)和ρ(TP)分别达到5. 74,0. 258 mg/L。河道中底泥的氮、磷含量均高于水体中的,说明经过长期累积底泥已吸附了大量的N、P,但汇水区因受到草海水体中悬浮颗粒物沉降的影响,底泥中的氮含量低于水体中。因此,建议在利用尾水补给草海水源时,应在河道中栽种一些沉水植物来吸收NO3--N。

陈姝桦[10](2019)在《餐厨油脂混合污泥热水解过程解析与厌氧消化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产量逐年增加,剩余污泥作为污水生物处理的主要副产物也在大幅增加。剩余污泥成分复杂,含有大量病原菌、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其安全处理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厌氧消化被认为是一种经济且环境友好的污泥处理技术,但存在沼气产率低、消化池体积庞大等问题。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可有效提高消化池有机负荷和消化效率,缩小设备体积,通过与热水解预处理技术组合,以加速污泥水解,提高甲烷产量,实现污泥的高效、低成本处理。但是在热水解预处理过程中,当污泥含固率提高至15%及以上时,由于污泥颗粒中存在空气,使得其导热系数显着降低,从而降低热水解效率,不利于高含固污泥热水解-厌氧消化工艺的能量平衡。餐厨油脂是伴随餐厨垃圾产生的有机废物,有机质含量高,产甲烷潜力大,是厌氧消化的理想基质,同时油脂是一种较好的导热介质,其导热系数远大于空气,而且油脂在高温下发生的对流传热会进一步促进传热。如果将油脂与污泥混合进行热水解,可以利用油脂良好的导热性能加快热量传递,提高热水解效率。针对高含固污泥传热性能差的问题,本试验向含固率大于15%的污泥中加入适量餐厨油脂协同热水解,探讨油脂促进污泥热水解的可行性;在热水解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厌氧消化批次试验分析不同热水解条件下污泥、油脂以及油脂与污泥混合物的厌氧消化特性,确定最佳预处理条件,同时探究热水解对油脂厌氧消化的影响;最后针对厌氧消化过程油脂浓度过高导致的抑制现象,开展不同条件下油脂以及油脂与污泥混合物的厌氧消化批次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对油脂协同污泥热水解过程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油脂可有效促进污泥中不溶态有机物的水解,当热水解温度为165℃、热水解时间为90 min、油脂与污泥的质量比为0.4:1时,不溶态有机物水解充分。动力学研究表明添加油脂能提高污泥有机物的热水解速率,当油脂与污泥的质量比分别为0.2:1、0.4:1、0.6:1时,有机物的水解速率分别提高了23.30%、43.63%和62.98%。热水解会改变油脂脂肪酸的比例,与原油脂相比,热水解后的油脂其脂肪酸主要组成中棕榈酸和硬脂酸的比例增加,油酸和亚油酸的比例减少。当热水解温度为165℃时,增加热水解时间对脂肪酸比例的变化影响不大。(2)对热水解前后的污泥、油脂以及污泥与油脂的混合物进行厌氧消化试验,结果表明向污泥中添加油脂可显着提高甲烷产量和产甲烷速率,同时能有效降低厌氧消化体系中pH值和游离氨浓度,从而降低厌氧消化过程的氨抑制风险。但油脂的添加使得厌氧消化延滞期延长,为避免油脂比例过高使得延滞期较长,建议热水解时间为90 min、油脂与污泥的质量比为0.2:1为最佳条件。分析原油脂以及油脂水解液厌氧消化的甲烷产量可得,热水解不会明显影响油脂厌氧消化的甲烷产量,油脂未进行热水解以及经过不同时间的热水解其累积甲烷产量在631756mL?gVS-1之间。(3)为避免油脂浓度过高对厌氧消化系统产生抑制,确定油脂的抑制阈值,设计不同的油脂浓度,对油脂以及油脂与污泥的混合物分别进行中温和高温厌氧消化批次试验,分析厌氧消化的甲烷产量和系统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当油脂的浓度不超过10 g·L-1时,厌氧消化系统稳定性好,甲烷产量高;当油脂浓度达到20 g·L-1及以上时,各组厌氧消化系统的稳定性降低,甲烷产量明显减少,因此建议油脂单独消化以及油脂与污泥共消化时油脂的浓度不应高于10 g·L-1。对比油脂单独消化以及污泥与油脂共消化可得,共消化能够显着提高厌氧消化的甲烷产量。对样品中温和高温条件下的厌氧消化特性进行分析可得,当油脂浓度达到20 g·L-1及以上时,高温厌氧消化系统的甲烷产量和系统的稳定性明显高于中温厌氧消化系统。

二、污水处理厂出水的环境质量和农业再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污水处理厂出水的环境质量和农业再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三水”共治中的入河(海)排污口数据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深化应用水污染源“一张图”
    着眼“口径全”,开展敏感区全污染源排查
    着眼“位置准”,推进排污口与许可证数据互校
    着眼“遗漏少”,优化污水处理厂建设布局
构建生态发展数据“一底数”
挖掘污水资源化利用“一宝库”
    将农村生活污水纳入灌溉水
    将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

(2)宁乡市退耕还湿工程对植物多样性及水质净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湿地与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1.2.1 湿地
        1.2.2 湿地退化
        1.2.3 湿地修复
        1.2.4 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概况
        1.2.5 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技术
    1.3 湿地植被修复与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2 退耕还湿生态修复工程概况
    2.1 工程简介
        2.1.1 试点位置及工程规模
        2.1.2 试点区地形与地貌特征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文水质特征
        2.1.5 土地特征
        2.1.6 植被特征
        2.1.7 试点区原水质情况
    2.2 退耕还湿生态修复设计方案
        2.2.1 不同类型还湿区的概况
        2.2.2 不同类型还湿区的植物配置
3 不同退耕还湿区的植物多样性研究
    3.1 样地与方法
        3.1.1 样方构建及群落调查
        3.1.2 物种重要值
        3.1.3 植物多样性指数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植物组成及变化
        3.2.2 国家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
        3.2.3 典型植物群落特征
        3.2.4 植物多样性变化
    3.3 本章小结
4 不同退耕还湿区的水质净化研究
    4.1 水样采集样点与监测方法
        4.1.1 水质指标监测
        4.1.2 污染物去除率计算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质污染物去除率
        4.2.2 植物多样性与污染物去除率的相关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不同退耕还湿模式湿地生态修复效果综合评价
    5.1 评价方法
    5.2 评价体系构建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指标权重
        5.3.2 不同类型湿地生态修复效果综合评价
        5.3.3 生态及景观评价
    5.4 建议
        5.4.1 合理的植物配置
        5.4.2 加强后期管理维护
6 讨论
    6.1 退耕还湿工程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6.2 退耕还湿工程对水质净化的影响
    6.3 植物多样性与水质净化的关系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有待研究的问题
附录A 退耕还湿生态修复工程宁乡试点区域内植物名录
附录B 典型植物群落照片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3)PPCPs在土壤-作物系统行为特征及环境风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PCPs的环境行为及其土壤-作物系统环境风险
    1.1 PPCPs的环境行为
    1.2 再生水中PPCPs赋存及其在污水处理工艺下的去除效果
    1.3 污泥中PPCPs赋存及其土壤-作物系统风险
    1.4 畜禽粪便中PPCPs的赋存及其土壤-作物系统风险
2 PPCPs在土壤-作物系统的环境降解行为
    2.1 PPCPs的光降解
    2.2 PPCPs的微生物降解
3 PPCPs在土壤-作物系统的迁移累积行为特征
    3.1 PPCPs在土壤中的迁移累积特征
    3.2 PPCPs在作物中的迁移累积特征
4 结语与展望

(4)热水解消化污泥产成品土地利用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北京市污泥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情况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1 课题来源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1 热水解厌氧消化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1.3.2 国外污泥土地利用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3 国内污泥土地利用研究与应用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2.1 污水处理厂泥质监测研究实验设计
        2.1.1 泥质监测点选择
        2.1.2 泥质监测方案
    2.2 污水处理厂污泥产成品监测研究实验设计
        2.2.1 产成品监测点布设
        2.2.2 产成品监测方案
    2.3 检测方法
    2.4 热水解消化污泥小区栽植试验设计
        2.4.1 试验区基本概况
        2.4.2 污泥产成品来源
        2.4.3 试验布设
        2.4.4 样品采集
    2.5 数据分析方法
第3章 中心城典型污水处理厂泥质及产成品监测研究
    3.1 中心城区典型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情况
    3.2 中心城区典型污水处理厂泥质监测研究分析
    3.3 中心城区典型污水处理厂污泥产成品监测研究分析
    3.4 中心城区典型污水处理厂污泥、产成品监测指标含量变化研究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污泥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估研究
    4.1 已建热水解污泥土地利用典型工程监测研究
    4.2 热水解消化污泥小区栽植试验研究
        4.2.1 土壤本底值
        4.2.2 热水解消化污泥对栽植小区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
        4.2.3 热水解消化污泥对栽植小区土壤重金属的影响研究
        4.2.4 热水解消化污泥对种植小区植物生长量的影响研究
        4.2.5 热水解消化污泥对种植小区植物重金属的影响研究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与不足之处
2 理论分析
    2.1 生态意识培育的思想渊源
        2.1.1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
        2.1.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
        2.1.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2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关联
        2.2.1 生态文明的内涵
        2.2.2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2.2.3 农民生态意识的内涵
        2.2.4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生态意识的内在关系
3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推进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积极作用
    3.1 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现实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3.1.1 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背景
        3.1.2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
    3.2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成果
        3.2.1 美丽乡村生态经济转型推进农民生态经济意识培育
        3.2.2 美丽乡村生态制度建设推进农民生态法治意识培育
        3.2.3 美丽乡村生态文化创新推进农民生态道德意识培育
        3.2.4 美丽乡村生态社会治理推进农民生态治理意识培育
4 浙江农民生态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农民生态经济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1 循环农业积极性待增强
        4.1.2 绿色农业认知度待提高
        4.1.3 低碳农业参与度待提升
    4.2 农民生态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2.1 生态法治知识不足
        4.2.2 法治公平观念欠缺
        4.2.3 守法责任观念待加强
    4.3 农民生态道德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3.1 传统经济利益观念占主导
        4.3.2 生态消费观念尚未完全树立
        4.3.3 生态美德传播未重视
    4.4 农民生态治理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4.1 生态治理参与观念淡薄
        4.4.2 生态治理参与机制待健全
        4.4.3 生态治理主动性积极性待增强
5 浙江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对策
    5.1 农民生态经济意识培育的对策
        5.1.1 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5.1.2 提高绿色农业技术发展
        5.1.3 强化农业低碳运行模式科学管理
    5.2 农民生态法治意识培育的对策
        5.2.1 健全生态法治制度体系
        5.2.2 优化生态普法宣传方式
        5.2.3 建立农民生态举报、奖惩制度
    5.3 农民生态道德意识培育的对策
        5.3.1 加大生态道德教育的力度
        5.3.2 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5.3.3 创新生态美德的传播方式
    5.4 农民生态治理意识培育的对策
        5.4.1 强化生态治理教育
        5.4.2 完善生态治理参与机制建设
        5.4.3 普及智能化的生态治理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生物强化厌氧侧流污泥原位减量工艺效能及减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污泥原位减量工艺发展现状
    1.3 ASSR工艺的研究进展
        1.3.1 ASSR工艺的运行效能分析
        1.3.2 ASSR工艺的减量机制
    1.4 ASSR工艺生物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ASSR工艺微生态的研究
        1.4.2 ASSR工艺生物强化技术的研究
    1.5 基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特征污泥减量机制的研究
        1.5.1 污泥减量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1.5.2 基于宏基因组学对污泥减量微生物代谢过程的研究
    1.6 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的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FA-MBR系统运行效能及污泥减量效果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装置与运行条件
        2.1.2 常规指标与分析方法
        2.1.3 污泥减量率计算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COD去除效能对比
        2.2.2 脱氮效能对比
        2.2.3 除磷效能对比
        2.2.4 污泥减量效果对比
    2.3 本章小结
3 FA-MBR系统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和DNA提取
        3.1.2 PCR扩增
        3.1.3 序列优化及OTU聚类
        3.1.4 微生物多样性及分类学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DNA提取及PCR扩增结果
        3.2.2 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分析
        3.2.3 细菌群落结构组成
        3.2.4 系统污染物去除与微生物群落关系分析
        3.2.5 系统污泥减量性能与微生物群落关系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FA-MBR系统代谢功能与功能基因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DNA片段提取、桥式PCR和测序
        4.1.3 序列优化和非冗余基因集构建
        4.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DNA提取与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4.2.2 宏基因组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4.2.3 COG功能基因组成分析
        4.2.4 KEGG代谢通路分析
        4.2.5 CAZy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冀南地区某市市政污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及混合堆肥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市政污泥的概念及组成
        1.1.1 市政污泥的概念
        1.1.2 市政污泥的组成
    1.2 市政污泥的处置方法
        1.2.1 卫生填埋
        1.2.2 土地利用
        1.2.3 污泥焚烧
        1.2.4 建材利用
    1.3 污泥处置研究现状
        1.3.1 国外污泥处置现状
        1.3.2 国内污泥处置现状
    1.4 市政污泥中重金属研究现状
    1.5 污泥好氧堆肥研究现状
        1.5.1 好氧堆肥的原理
        1.5.2 好氧堆肥的影响因素
        1.5.3 调理剂对污泥堆肥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 测定方法
        2.2.1 污泥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的测定
        2.2.2 污泥重金属的含量与形态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第3章 污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及农用潜力评价
    3.1 污泥理化性质分析
    3.2 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及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
    3.3 污泥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
    3.4 市政污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3.5 污泥农用潜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市政污泥好氧堆肥试验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装置
        4.1.3 试验设计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污泥堆肥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
        4.2.2 污泥堆肥过程中碳素的变化
        4.2.3 污泥堆肥过程中氮素的变化
        4.2.4 污泥堆肥过程中磷素的变化
        4.2.5 污泥堆肥过程中钾素的变化
        4.2.6 污泥堆肥过程中种子发芽指数(GI)的变化
        4.2.7 污泥堆肥前后重金属含量的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市政污泥与农林废弃物混合堆肥效益评价
    5.1 经济效益评价
    5.2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和评价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8)基于污水处理PPP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1.5.1 关键问题
        1.5.2 预期创新点
第2章 污水处理PPP项目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2.1 PPP模式概述
        2.1.1 PPP模式的概念、结构图及操作流程
        2.1.2 PPP模式的优势
        2.1.3 PPP模式的基本特征
        2.1.4 PPP模式的分类
    2.2 PPP项目绩效评价概述
        2.2.1 PPP项目绩效评价的内涵
        2.2.2 PPP项目绩效评价的原则
        2.2.3 PPP项目绩效评价的意义
    2.3 污水处理采用PPP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3.1 必要性分析
        2.3.2 可行性分析
    2.4 污水处理PPP项目绩效评价内容界定
        2.4.1 污水处理PPP项目绩效评价主体的界定
        2.4.2 污水处理PPP项目绩效评价对象的界定
        2.4.3 污水处理PPP项目绩效评价范围的界定
        2.4.4 污水处理PPP项目绩效评价内涵的界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污水处理PPP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3.1 污水处理PPP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污水处理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初步筛选
    3.3 污水处理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3.3.1 问卷调查
        3.3.2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3.3.3 TOPSIS法
    3.4 指标权重方法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污水处理PPP项目绩效评价模型
    4.1 确定权重
        4.1.1 序关系法
        4.1.2 熵权法
        4.1.3 计算组合权重w
    4.2 评价标准
    4.3 灰色系统理论
        4.3.1 灰色系统理论
        4.3.2 白化权函数理论
        4.3.3 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污水处理PPP项目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5.1 工程概况
    5.2 指标权重
        5.2.1 序关系法计算权重
        5.2.2 熵权法计算权重
        5.2.3 综合权重
    5.3 指标综合聚类系数
    5.4 本章小结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污水处理厂尾水中不同形态氮、磷在景观河道和入湖口的衰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船房河概况
    1.2 样品采集
    1.3 样品处理与测定方法[13]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体中不同形态氮的变化
    2.2 入湖口氮的变化
    2.3 水体中磷的变化
    2.4 入湖口磷的变化
    2.5 底泥特征
    2.6 尾水利用分析
3 结论

(10)餐厨油脂混合污泥热水解过程解析与厌氧消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现状
        1.1.1 剩余污泥的来源与性质
        1.1.2 剩余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
    1.2 污泥厌氧消化
        1.2.1 污泥厌氧消化原理
        1.2.2 污泥厌氧消化影响因素
        1.2.3 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
    1.3 污泥热水解预处理
        1.3.1 污泥热水解简介
        1.3.2 热水解工艺与应用
        1.3.3 高含固污泥热水解存在的问题
    1.4 餐厨油脂处理现状
        1.4.1 餐厨油脂来源及危害
        1.4.2 餐厨油脂资源化利用方法
        1.4.3 油脂的厌氧消化及抑制问题
    1.5 油脂与污泥的共消化
        1.5.1 共消化简介
        1.5.2 污泥与油脂的共消化
    1.6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试验思路
    2.3 技术路线
    2.4 试验装置
        2.4.1 热水解预处理装置
        2.4.2 厌氧消化试验装置
    2.5 测定指标与分析方法
        2.5.1 测定指标的确定
        2.5.2 样品的制备
        2.5.3 常规指标的测定方法
        2.5.4 气体组分的测定方法
        2.5.5 脂肪酸测定方法
3 油脂协同污泥热水解效果分析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方案
    3.3 不同预处理条件对污泥组分的影响
        3.3.1 污泥中SCOD的变化
        3.3.2 污泥中溶解性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3.3.3 污泥中溶解性蛋白质和氨氮的变化
        3.3.4 污泥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变化
    3.4 油脂协同污泥热水解动力学分析
    3.5 热水解对油脂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3.6 小结
4 油脂协同污泥热水解-厌氧消化特性分析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方案
    4.3 热水解与油脂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4.3.1 不同预处理条件下甲烷产量与气体组分的变化
        4.3.2 不同预处理条件下厌氧消化体系中的pH与氨氮
    4.4 热水解对油脂厌氧消化的影响
    4.5 小结
5 油脂厌氧消化及其抑制分析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方案
    5.3 基质的厌氧消化特性分析
        5.3.1 甲烷产量
        5.3.2 pH
        5.3.3 碱度与VFAs
    5.4 不同条件下基质的厌氧消化抑制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四、污水处理厂出水的环境质量和农业再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水”共治中的入河(海)排污口数据应用探索[J]. 刘牧远,吕晓君. 环境保护, 2021(24)
  • [2]宁乡市退耕还湿工程对植物多样性及水质净化的影响[D]. 贺依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PPCPs在土壤-作物系统行为特征及环境风险的研究进展[J]. 李松旌,樊向阳,崔二苹,胡超,崔丙健,刘源,李中阳,景若瑶,李胜曙. 化工进展, 2021(05)
  • [4]热水解消化污泥产成品土地利用研究与分析[D]. 张强.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5]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研究[D]. 沈怡玉.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6]生物强化厌氧侧流污泥原位减量工艺效能及减量机制研究[D]. 岳娇. 西华大学, 2020(01)
  • [7]冀南地区某市市政污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及混合堆肥试验研究[D]. 孟云姣.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8]基于污水处理PPP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杜婷婷.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污水处理厂尾水中不同形态氮、磷在景观河道和入湖口的衰减特征[J]. 张言,潘珉,李扬,高路,熊华斌,高云涛,高定烽,李思敏,杨志,李晓芬,戴建辉,张东华. 环境工程, 2019(07)
  • [10]餐厨油脂混合污泥热水解过程解析与厌氧消化特性研究[D]. 陈姝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污水处理厂出水的环境质量和农业再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