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干部不良行为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不良行为分析

一、高校学生干部不良行为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邓晶艳[1](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路径与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面集成与广泛应用,人类逐步迈入大规模数据挖掘、运用与创新的“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性、增强针对性、彰显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大数据广域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全新的思维范式,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即时性、精准性、前瞻性与个性化等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与新空间。将大数据思维、技术与方法全方位嵌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与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思维、优化供给、改进方法、重构范式,建构科学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转型升级,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进一步提质增效、焕发新机的重要生长点与强劲推动力。阐释大数据内涵、价值、特征与功能,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且辨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深度融合。基于此,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概念得以提出。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三个维度全面阐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论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生成逻辑、发展动因、方法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可以明确大数据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契合点,理清大数据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一些短板和弱环。运用文献资料法、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与访谈调研法审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结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作原因剖析,同时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教育内容体系以及教育工作的主体转型,有利于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分析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优势以及可能性,进一步探讨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精准画像”“规律探寻”与“超前感知”三个应用呈现。以之为基础,基于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滞后、模式粗放、知行脱节、供需错位等难题,提出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四大发展转向并详细阐述四大发展转向的实现路径。基于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理论深化,还要坚持实践导向,致力推动大数据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由之,宏观上,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与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应用与可视化、数据解释与反馈五大工作模块与应用流程;微观上,对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场域中的“数据画像”“精准资助”“失联告警”三个应用进行数据模型构建,从而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大数据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还存在观念性、路径性与机制性瓶颈,同时,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对数据的不当应用会带来诸如“数据垄断”“数据滥用”“数据侵害”“数据冰冷”等一些可能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尚须在思维理念、技术开发、政策支持、制度完善、机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大数据应用作出回应与调试。不仅如此,在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始终坚持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相结合。

贺钟玉[2](2021)在《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文中认为2018年起,00后一代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习性特点,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其网络行为愈加丰富多彩,也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探讨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帮助0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规避网络失范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00后大学生适应性网络行为的策略,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网络育人提供详细资料,也为培育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为目标,从国内外研究网络行为的文献研究基础上,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论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大学生行为管理理论为理论起点,通过对陕西高校的00后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纵向实证收集,分析00后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基本行为情况以及网络学习行为、政治参与行为、道德行为、消费行为、交流与交往行为、文娱活动与传播行为等六大行为的结果,梳理其中的特点。并分析其网络行为特点的成因,为树立00后大学生正确网络行为价值取向,提高网络素养,规范网络失范行为提供引导策略。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具有以获取信息为主的需要动机多样化、与主流价值相符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以享乐为主的行为选择娱乐化、强烈自我意识下的责任淡薄化、优劣并存的网络素养部分失范化的特点,其中,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存在网络需要功利、价值取向动摇、责任意识薄弱、网络素养失范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匿名开放的网络信息时代、相对宽松的网络媒体话语环境、复杂多样的家庭成长环境、缺乏监管落实的高校教育、多元变化的社会环境、00后大学生的内在特征的综合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对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策略。一是发挥社会优良风气的规范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大力宣传网络法律法规以及构建正面的网络舆论导向;二是重视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实施效果,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管理、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提高现实存在感、创新网络育人的工作;三是通过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尊重子女的适应性网络行为、构建学习型家庭环境,从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四是强化自我教育管理,强化自身辨析信息的能力,理性平和的心态以及自律自控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丁佳楠[3](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中央、国务院新近颁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在道德领域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为价值旨归。社会公德规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正确认识社会公德,大力发展社会公德,保障社会公德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是推动整个公民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和当务之急。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精神面貌,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社会公德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对公民的社会公德水平要求也越高。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全体公民,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德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除了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广泛性等一般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外,新时代中国社会公德还体现为基准性与强制性、消极性与积极性、物质性与精神性辩证统一的鲜明特质。实证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目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整体状况相对较好,但仍与新时代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知行脱节;部分大学生助人为乐意识及行为有待加强;部分大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意识及行为不够;大学生网络社会公德状况欠佳等。其主要成因可归结为私德惯性意识制约、市场经济负面价值取向影响、奖惩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力、网络社会公德治理体系不健全等。为此,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需要做到:强化大学生社会公德主体意识;发挥高校教育主渠道作用,着力完善大学生社会公德培育体系;运用自律与他律双重手段,着力构建大学生社会公德奖惩机制;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公德行为,提升大学生网络社会公德水平。

胡钰沁[4](2020)在《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在高校学生管理实践过程中,管理者在执行管理制度及规定时常常遇到来自学生的阻碍和抵制,表现为大学生个体行为上的不合作现象。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不合作行为的提出、成因及类型进行理论上的思考与分析后,以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在校本科生为例展开实证调查,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大学生个体行为的微观层面出发,从学生角度探究其不合作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首先,本研究在调查南昌大学本科生对学生管理规定满意度的基础上自编问卷,发现大学生不合作行为以合理化解释为主,情感笼络、拖延或打折扣为辅,即为自己的个人行为寻找看似合理正当的解释、有目的的与管理者维持良好关系以请求宽恕与包容、执行管理要求时表现拖沓或部分遵从等;并且不同学生个体间不合作行为存在差异。其次,本研究以南昌大学在校本科生代表为主体的访谈调研中得知,大学生自身认知不到位,存在贪图方便、从众、侥幸等心理,以及外部环境中同伴群体、管理者期望、管理工作与氛围、学校客观资源、现实效果反馈等因素的激励与强化,促使大学生个体不合作行为的产生。最后,通过深入剖析大学生不合作行为的个人功利性与工具合理性,针对其行为产生的原因,倡导高校培养大学生规则意识以纠正其错误的行为观念并引导其正确认知;树立科学的学生管理观念、改进管理决策过程、重视决策实施细节、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等方面优化学生管理过程,从而引发高校对管理大学生个体不合作行为的思考与启示。

尤妙[5](2020)在《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文中指出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伴随着本科教学质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众多研究者开始将研究视角聚焦于较为微观的课堂之中,目前我国课堂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隐性逃课便是其中之一,长此以往,不仅无法满足人民大众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也对高校的办学质量、社会声誉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就从上述问题出发,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大学生逃课及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概念、特征、制约因素等几方面进行梳理,提炼出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两种分类并对其进行定义。其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及成败归因理论,并借鉴相关研究设计出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问卷、大学生隐性逃课影响因素问卷,合并为大学生隐性逃课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后并在徐州市4所高校进行发放,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体性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如下: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在课堂上比较普遍,隐性逃课的时间较为集中,隐性逃课所逃科目主要是公共课程,大学生对隐性逃课行为自评较为理性;隐性逃课行为中前三名分别为:手机娱乐、发呆走神、自学其他科目。进一步差异性分析得出: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在性别上不会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在惰性隐性逃课存在显着性差异;学校层次对于大学生隐性逃课、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和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均呈现出显着性差异;大学生隐性逃课、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在专业上存在显着差异;大学生隐性逃课、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在年级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大学生隐性逃课、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在学生是否为班干部方面也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在学生是否为班干部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接着,通过对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和理性隐性逃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父母因素对大学生隐性逃课无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教师因素对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惰性隐性逃课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个人因素对大学生理性隐性逃课、惰性隐性逃课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专业因素对大学生惰性隐性逃课无显着的正向作用,对理性隐性逃课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作用。据此,在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分析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隐性逃课的现状和问题,本研究从学生个人、教师、学校管理三个方面提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措施。

朱亚南[6](2020)在《学业风险学生的学习投入研究 ——以Z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教高函[2018]8号文件《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提出淘汰“水课”,提升课程难度、深度,坚决取消“清考”制度,通过多方面手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教育政策的发布在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同时也无形之中增加了本科生高质量完成学业的难度,加剧了学生学业风险。而近年来不断曝光的“大学生因学业问题被开除、留级、延迟毕业”的新闻不绝于耳,这也警示出高质量教育要求下大学生学业风险问题的严峻性。本文以“学业风险学生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焦点,基于投入产出和风险管理理论,以Z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化访谈等方法实证研究了Z大学学生的学业风险和学习投入情况,分析了学业风险的影响因素与控制对策。通过调研数据发现:学业风险程度与学习投入存在负相关性;学业风险程度在性别、专业类型、年级、教师关系的感知上存在差异性;学业风险学生不及格情况主要集中于大一期间;个人的人际关系感受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其次,为了解学业风险学生在学习投入与学业风险这一投入—产出关系过程中具体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个案访谈的形式对学业风险学生与相关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学生在行为投入方面存在课程参与程度低下、课外自主学习行为不足的问题,在认知方面存在缺乏长远目标和规划的问题,在情绪投入方面,消极情绪比较重。接着运用风险管理理论中的多米诺骨牌理论和“损失因果模型”的观点对问题表现进行分析,发现导致学业风险学生学习投入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为:第一,个人因素,学生自制力不足、初始学习认知错误;第二,环境因素,师生情感交流的缺乏与互联网环境的影响;第三,管理制度因素,学位管理制度的执行不到位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最后基于以上现实问题分析和风险管理理论,汲取教育法、规章制度法、和工程物理法的特点对大学生的学业风险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学教育,加强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二,通过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和师生互动,创建良好的师生环境;三,从优化专业实践培养制度与加强学业帮扶入手完善制度设计。

宋宏达[7](2020)在《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新时代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青年人要成为“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的人,就是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心态,并能高效实践的人,能表现出高效能积极行为的就是这样的人。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管理,能有效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育质量提升,使中学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访谈法,依据高效能积极行为特点和中学生行为特点,借鉴Parker(2010)关于积极工作行为测量量表,自编了《高效能积极行为测量问卷》,问卷分为八个维度高效能行为、利他行为、积极负责行为、反馈搜寻行为、建言分享行为、创新行为、任务协商行为、亲社会行为,包括35个题项。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分析发现,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管理中存在的原因,从中学生内部主观和外部客观来看,是中学生内部动力不足和外部推动不强,具体表现为:积极主动意识淡薄、存在焦虑情绪、缺乏合作意识、意志力薄弱、行为效能不高;教师效能缺失、班级自主管理氛围不强、学校文化效能作用不明显、家庭教育中对中学生高效能行为管理的忽视。基于此,本研究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学校层面提出了促进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管理的有效策略,分别是:培养学生树立积极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心态,用乐观解释风格解决人际关系困扰,培养学生坚韧意志品质,培养学生高效能行为习惯;教师效能训练,加强班级自主管理;建构高效能学校文化,打造高效能学习型组织,家校合作共同管理加强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建立有效的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评价机制。

李芳[8](2020)在《A银行高校客群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同时在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资本市场发展和市场准入放开的冲击下,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有所放缓,亟需实行战略转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培养极具潜力的客户群体。截至2018年,高校大学生在学总规模达到3695万人,高校市场体量大、潜力强,对商业银行价值贡献度高。随着年青一代消费观念的变化,校园信贷市场前所未有的活跃,校园市场的支付结算潜力巨大,是各家商业银行市场拓展的“蓝海”。但随着行业不断发展,许多非正规网贷金融机构大量进入大学校园,在其开展业务的过程中,有些操作环节存在有许多违规甚而违法的行为,而大学生大多对正规的金融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了解不多,对于市场上各金融主体、服务渠道、个人信贷产品及服务不能进行有效的甄别。而且近年来大学校园被一些不良消费风气所充冲蚀,难免会有部分缺乏正确消费观的学生发生非理性的举债消费行为,更有甚者还会对正常的学业产生严重的影响。近两年因深陷非法校园贷引发的不幸事件层出不穷,也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金融机构有义务引导学生树立金融理财观念和金融安全观念,创新和丰富服务高校大学生金融手段与工具,为大学校园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金融环境,打造健康、高效的高校金融生态圈。A银行作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较早介入高校客群的拓展和服务,并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在校大学生的金融资产沉淀率较低、对银行当期贡献度较弱,A银行在高校金融服务方面仍以公司机构业务为主,将业务重点聚焦在对公存款、贷款、银校通、代发工资,“校园一卡通”建设等方面,而对大学生这一特殊客户群体的金融理财观、安全观的养成以及消费观的培养引导不够,针对于大学生群体专门设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因此,本文在深入分析高校客群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调查问卷反映的实际情况,梳理出A银行在高校客群服务方面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应用STP战略分析法对A银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以及市场定位进行深度剖析,提出了A银行在服务高校客群时应采取的营销组合策略,进而实现A银行打造高校金融生态圈的战略目标。研究发现,第一,打造高校金融生态圈是商业银行服务高校客群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在服务高校客群时,不能将学校(校方)、学生、教职工以及企业/商户/第三方机构四大营销主体相互独立,而应该统筹规划、系统考虑,形成高校资金的“闭环”,构建高效、稳定的高校金融生态圈。第二,商业银行应该为高校客群提供更多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此来获得竞争优势,提升高校客群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第三,服务高校客群需要贴合客群成长路径及行为方式,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高效、便捷的物理渠道,才能够提升客户体验,为商业银行获客、活客、留客提供有力支撑。第四,商业银行应在如何建立高校学生信用体系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在客户培养及成长阶段即启动信用初评,并在后续与之交互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客户信用画像。第五,金融监管部门也应将高校学生客群的信用评价纳入至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将其就业前的信用情况与其就业评价及其可享受的金融服务相关联,以此促使大家从学生时代起就要珍惜信用、积累信用,从而促进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

朱嘉丽[9](2020)在《儒家“五常”视角下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网络直播备受“网生代”大学生的青睐,在提供娱乐和便利的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塑。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必须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也是当前应对网络直播对大学生影响的现实需求。由此,积极应对网络直播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同时借助网络直播的媒介力量,突破传统价值观教育的固有藩篱,改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在网络直播的场域中,人们所反映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本质上是经过民族文化熏陶和形塑了的内在价值观与外来价值观的对视和冲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儒家“五常”思想是历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群体核心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具时代价值。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儒家“五常”为视角,探讨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塑带来多方面的正值效应,体现在增强大学生的主体价值意识,开阔认知价值视域和丰富价值交往方式,并可以成为价值观培育的新载体。另一方面,从儒家“仁义礼智信”五个角度探索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消极影响,体现在冲击大学生社会主流价值认同,强化功利主义价值倾向,诱导自由主义价值选择,消解诚信文明价值信仰和降低审美价值判断能力。在厘清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基础上,从传播媒介环境、传播内容和受众三个方面分析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并结合儒家“五常”的内在逻辑关系,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外建“礼”“义”“信”,加强网络直播环境的净化与重构,营造清朗的网络直播空间。立“仁”之本,提高主流价值观直播媒介供给能力和内容吸引力,促进主流价值观教育形式改革,提升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效果。重“智”之为,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律意识,以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希望通过发挥社会各方合力,建设好、治理好、利用好网络直播媒介,引导大学生理智看待网络直播,在社会主流价值观指引下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孔羽[10](2020)在《高校辅导员角色行为分析》文中指出自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首次运行至今,高等学校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社会精英和高端人才,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在整个育人队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也成为了高校中不可或缺的主干力量。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不仅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生活,同时也为辅导员角色带来了新的要求。以往的辅导员角色扮演已不能令当今社会角色满足,所以辅导员角色扮演也应与时俱进有所改变。本文开篇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起源、探索、波折、发展以及创新这五个阶段的演进进行梳理,在此期间,辅导员由最初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者角色演变成集思想政治教育指导者、学生事务管理者和学生校园生活服务者为一体的角色集合。随后通过搜集相关政策文件、与辅导员和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以及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到国家、高校和在校大学生目前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并进一步分析当前辅导员角色的教育行为、管理行为和服务行为,本文认为辅导员角色教育行为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为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校园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服务行为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提供咨询、辅导等服务。最终发现当前辅导员角色所面临的外在挑战主要是由社会环境、网络诱惑和社会角色认知混淆所造成的;而内在困难主要是由辅导员自身角色认知不清、角色压力过大以及角色专业素养和技能低所造成。对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通过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成熟经验进行借鉴,总结出国家和高校应提高对辅导员培养的意识,并加大力度为辅导员提供有利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二是辅导员应熟练掌握网络实用技能,合理利用信息化网络做好学生工作;三是加强外界对辅导员角色的认识,从而提高对辅导员的认同感;四是辅导员自身应合理调适角色集合之间的冲突,减缓个人压力;五是辅导员自身应不断进行反思和能力提升,从而提高个人素养和心理素质;六是辅导员应加强学习自身角色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技能。

二、高校学生干部不良行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学生干部不良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大数据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大数据与教育交叉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析
    第三节 逻辑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内容框架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预期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一、大数据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
        一、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数据生成逻辑
        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之数据发展动因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数据应用的方法论基础
        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数据应用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自组织系统阐释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复杂自组织系统特征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化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换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数据工作机制
第二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分析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访谈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与原则
        三、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
        四、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转型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优势
        一、大数据关键技术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数据交互
        三、教育管理平台载体的数据智能
        四、教育管理实践数据的跨域应用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分析
        一、基于数据技术的效率提升
        二、基于证据的日常教育管理
        三、基于数据评价的工作改进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转向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呈现
        一、精准画像:大数据精确反映学生行为状态
        二、规律探寻:大数据有效呈现学生活动规律
        三、超前感知:大数据准确研判学生活动趋向
    第二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
        一、线性思维
        二、系统思维
        三、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
        一、普适教育
        二、个性化培育
        三、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
        一、认知培育
        二、实践养成
        三、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第五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
        一、需求侧适应
        二、供给侧发力
        三、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守正创新原则
        三、趋利避害原则
        四、循序渐进原则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库建设与运行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采集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预处理与存储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建模分析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解释与反馈
    第三节 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
        一、数据画像
        二、精准资助
        三、异常告警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第一节 个体主观条件
        一、培育大数据意识与大数据思维
        二、掌握大数据知识与大数据技能
        三、提升大数据伦理与管理理性
        四、把握大数据应用的价值导向
    第二节 技术条件保障
        一、开发和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平台
        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核心技术团队
    第三节 组织与制度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推进教育政策实施与制度建设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第四节 文化环境保障
        一、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二、培育校园数据文化
        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结语: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评析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网络行为的定义与类型
        2.1.2 本研究网络行为与类型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
        2.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2.2.4 行为与行为管理理论
第三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3.1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状况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3.1.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3.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2.1 问卷发放及回收结果
        3.2.2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3.2.3 调查对象上网基本情况
        3.2.4 00 后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结果分析
        3.2.5 00 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结果分析
        3.2.6 00 后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结果分析
        3.2.7 00 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结果分析
        3.2.8 00 后大学生网络交流与交往行为结果分析
        3.2.9 00 后大学生网络文娱活动与传播行为结果分析
        3.2.10 00 后大学生不同群体网络行为比较分析
    3.3 00 后大学生手机APP使用时间及使用类型调查
    3.4 个案访谈内容及分析
        3.4.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3.4.2 访谈问题及内容整理
        3.4.3 访谈分析
第四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成因分析
    4.1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
        4.1.1 以获取信息为主的需要动机多样化
        4.1.2 与主流价值相符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4.1.3 以享乐为主的行为选择娱乐化
        4.1.4 强烈自我意识下的责任淡薄化
        4.1.5 优劣并存的网络素养部分失范化
    4.2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的成因分析
        4.2.1 匿名开放的网络信息时代
        4.2.2 相对宽松的网络媒体话语环境
        4.2.3 复杂多样的家庭成长环境
        4.2.4 缺乏监管落实的高校教育
        4.2.5 多元变化的社会环境
        4.2.6 00 后大学生的内在特征
第五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策略
    5.1 发挥社会优良风气的规范引导作用
        5.1.1 把握主流方向,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5.1.2 加大惩戒力度,严格监管网络媒体
        5.1.3 创新运用新媒体,大力宣传网络法律法规
        5.1.4 以网络优势为抓手,构建正面网络舆论导向
    5.2 重视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实施效果
        5.2.1 线上线下相结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5.2.2 加强行为管理,深化学生思想行为教育
        5.2.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现实存在感
        5.2.4 打造高素质队伍,创新网络育人工作
    5.3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5.3.1 促进良好的家庭关系,增强安全感
        5.3.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增强理智感
        5.3.3 尊重子女的适应性网络行为,增强责任感
        5.3.4 构建学习型家庭环境,增强充实感
    5.4 强化自我教育管理
        5.4.1 强化辨析信息的能力,形成正确观念
        5.4.2 塑造自尊自信人格,促进理性平和心态
        5.4.3 加强自律自控的能力,提升网络文明素养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提升的学理透视
    2.1 时代发展与社会公德变化的关系
    2.2 新时代的深刻内涵与主要特征
    2.3 新时代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与鲜明特质
    2.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提升的价值意蕴
    2.5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提升的目标要求
3 我国大学生社会公德培育的历史回顾
    3.1 我国大学生社会公德培育的历史演变
    3.2 我国大学生社会公德培育的成功经验
    3.3 我国大学生社会公德培育的不足之处
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现实审视
    4.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调查
    4.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存在的问题
    4.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问题成因
5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提升的多维路径
    5.1 强化大学生社会公德主体意识
    5.2 完善大学生社会公德培育体系
    5.3 构建大学生社会公德奖惩机制
    5.4 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公德行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关于学校微观政治的研究
        1.3.2 关于高校学生管理的研究
        1.3.3 关于学生不合作行为的研究
        1.3.4 小结与思考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的研究设计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学生管理
        2.1.2 不合作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不合作行为的提出
        2.2.2 不合作行为的成因理论
        2.2.3 不合作行为的分类依据
    2.3 研究工具及调查
        2.3.1 前期调查问卷结构说明
        2.3.2 正式问卷的形成与设计
        2.3.3 访谈调查设计
    2.4 调查实施及情况说明
        2.4.1 问卷调查
        2.4.2 访谈调查
第3章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的现状分析
    3.1 学生不合作行为的整体现状分析
    3.2 不同背景变量下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差异分析
        3.2.1 不同性别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差异分析
        3.2.2 不同年级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差异分析
        3.2.3 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差异分析
        3.2.4 其他背景变量下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差异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原因分析
    4.1 学生不合作行为的解释分析
        4.1.1 学生不合作行为态度
        4.1.2 学生不合作行为的主观规范
        4.1.3 学生不合作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
        4.1.4 学生不合作行为的现实反馈
    4.2 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可能原因
        4.2.1 大学生心理与认知
        4.2.2 周围重要他人影响
        4.2.3 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4.2.4 学校客观资源不足
        4.2.5 现实的反馈与评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反思与启示
    5.1 大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反思
        5.1.1 大学生不合作行为具有个人层面的合理性
        5.1.2 大学生不合作行为具有组织层面的不合理性
    5.2 大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启示
        5.2.1 个体层面引导学生正确认知
        5.2.2 组织层面优化学生管理过程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研究的前期调查问卷
    附录B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C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研究访谈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想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的理论阐释
    2.1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的核心概念
    2.2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的理论基础
3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审视
    3.1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调查
    3.2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分析
4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 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因素及研究假设
    4.2 信效度分析
    4.3 因子分析
    4.4 相关分析
    4.5 回归分析
    4.6 实证结论
5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预防和治理路径选择
    5.1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预防和治理路径之学生角度
    5.2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预防和治理路径之教师角度
    5.3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预防和治理路径之高校管理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学业风险学生的学习投入研究 ——以Z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依据
    五、概念界定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思路
第一章 大学生学业风险与学习投入关系的调查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选择Z大学的原因
        二、学业风险学生的确定
        三、学习投入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第二节 数据分析
        一、问卷基本情况的描述
        二、对学业风险情况的分析
        三、学业风险与学习投入的差异分析
        四、学习投入与学业风险程度的相关分析
        五、对其他指标的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学业风险程度与学习投入情况存在负相关性
        二、学业风险程度在与教师关系上存在差异性
        三、学业风险程度在性别、专业类型、年级上存在差异性
        四、学业不合格主要集中于大一期间
        五、个人的人际关系感受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
第二章 学业风险学生学习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问题发现的思路与方法
        一、问题发现的思路
        二、问题发现的方法
    第二节 基本信息说明
        一、问卷信息说明
        二、访谈基本信息说明
    第三节 问题表现
        一、课堂参与程度低
        二、课外自主学习行为投入不足
        三、缺乏长远的目标和规划
        四、学生消极情绪比较重
第三章 影响学业风险学生学习投入的因素
    第一节 个人因素
        一、自制力不足
        二、初始学习认知错误
    第二节 环境因素
        一、师生情感交流缺乏
        二、互联网坏境的复杂
    第三节 管理制度因素
        一、学籍管理制度的执行存在不规范现象
        二、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
第四章 控制学业风险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学习观念与目标
        二、注重开学教育工作,提升学生学业风险意识
    第二节 营造良好师生关系
        一、完善师风师德建设
        二、加强师生互动
    第三节 完善制度设计
        一、优化专业实践培养制度,尽早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二、加强学业风险学生的帮扶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本科生学业风险与学习投入情况调查
致谢

(7)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效能行为
        (二)积极行为
        (三)高效能积极行为
    四、文献综述
        (一)高效能行为相关研究
        (二)积极行为相关研究
        (三)中学生行为相关研究
        (四)行为管理相关研究
        (五)小结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六、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一章 理论基础
    一、积极行为支持理论
    二、积极人格教育理论
        (一)积极心理学中积极人格理论
        (二)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理论
第二章 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测量问卷调查设计
    一、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测量初测问卷项目编制
        (一)项目整理与归类
        (二)项目编制
    二、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测量问卷(初试问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被试
    三、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问卷正式问卷的确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四)信度分析
        (五)效度检验
        (六)研究小结
第三章 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调查过程与统计分析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工具
    三、数据处理
    四、统计分析
        (一)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的特点
        (二)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检验
        (三)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关于独生子女情况的差异检验
        (四)初中生和高中生高效能积极行为的差异检验
        (五)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六)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关于担任班级干部情况的差异检验
        (七)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各维度对总体高效能积极行为水平的相关分析..
        (八)讨论
第四章 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中学生内部主观问题与分析
        (一)积极主动意识淡薄
        (二)存在焦虑情绪
        (三)缺乏合作意识
        (四)意志力薄弱
        (五)行为效能不高
    二、外部客观问题与分析
        (一)教师效能缺失
        (二)班级自主管理氛围不强
        (三)学校文化效能不明显
        (四)家庭教育中对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管理的忽视
第五章 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管理策略
    一、学生层面
        (一)培养学生的积极价值观
        (二)培养学生积极心态
        (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培养学生坚韧意志品质
        (五)培养学生高效能行为习惯
    二、教师层面
        (一)教师效能训练
        (二)加强班级自主管理
    三、学校层面
        (一)建设高效能学校文化
        (二)打造高效学习型组织
        (三)家校合作,共同加强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管理
        (四)建立有效的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评价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着作类
        (二)学位论文类
        (三)期刊类
        (四)其他类
    二、英文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附录
    附录1 :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管理访谈提纲
    附录2 :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得分的T检验
    附录3 :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表
    附录4 :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测量预测问卷
    附录5 :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测量正式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A银行高校客群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消费者行为理论
        2.1.2 4Ps营销理论
        2.1.3 4Cs营销理论
    2.2 文献综述
第三章 A银行大学生客群营销环境分析
    3.1 大学生群体金融特征
        3.1.1 高潜力
        3.1.2 高成长
        3.1.3 高循环
    3.2 A银行大学生客群外部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A银行大学生客群营销现状SWOT分析
        3.3.1 企业优势(Strengths)分析
        3.3.2 企业劣势(WeAknesses)分析
        3.3.3 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3.3.4 外部威胁(ThreAts)分析
第四章 高校客群消费行为分析
    4.1 研究实例选择
        4.1.1 符合案例典型性要求
        4.1.2 符合数据可获取性要求
        4.1.3 满足理论抽样和构建的要求
    4.2 问卷设计
    4.3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4.3.1 消费情况
        4.3.2 支付方式
        4.3.3 信贷需求
        4.3.4 投资经验
第五章 A银行营销组合策略制定
    5.1 STP战略分析
        5.1.1 市场细分
        5.1.2 目标市场
        5.1.3 市场定位
    5.2 高校客群营销组合策略
        5.2.1 产品策略
        5.2.2 价格策略
        5.2.3 渠道策略
        5.2.4 促销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儒家“五常”视角下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阐述
    第一节 儒家“五常”思想
        一、儒家“五常”思想的内涵
        二、儒家“五常”思想的内在关系
        三、儒家“五常”思想的价值定位
    第二节 大学生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含义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含义
        三、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四、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网络直播
        一、网络直播的含义
        二、网络直播的类型
        三、网络直播的基本属性
        四、网络直播的传播特性与大学生心理的契合
第二章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第一节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一、增强大学生的主体价值意识
        二、开阔大学生的认知价值视域
        三、丰富大学生的交往价值方式
        四、拓宽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载体
    第二节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一、“人”与“己”的认知错位,冲击大学生社会主流价值认同
        二、“义”与“利”的关系失衡,强化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倾向
        三、“礼”与“序”的定位不明,诱导大学生自由主义价值选择
        四、“信”与“诚”的缺失危机,消解大学生诚信道德价值信仰
        五、“智”与“娱”的混淆不清,降低大学生审美价值判断能力
第三章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第一节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直播环境混乱无序,监督管理制度尚不规范
        二、高校引导干预力度不足,价值观教育形式待改进
        三、大学生自身心智欠成熟,网络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第二节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对策研究
        一、外建“礼义信”,加强网络直播环境的净化与重构
        二、立“仁”之本,促进主流价值观教育形式改革
        三、重“智”之为,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等情况
致谢
附件: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10)高校辅导员角色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六、研究特色、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特色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角色的阐述
    一、角色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角色
        (二)角色定位
        (三)角色行为
        (四)角色期望
    二、高校辅导员及其角色的内涵
        (一)高校辅导员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
        (三)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内涵
第三章 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演变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起源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探索
    三、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波折
    四、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发展
    五、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创新
第四章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期望及多种行为
    一、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期望
        (一)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期望
        (二)高校对辅导员的期望
        (三)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的期望
        1.学生所期望的辅导员角色:“引导者”和“朋友”
        2.学生期待的辅导员角色工作职责:日常管理、为学生服务和对未来规划
        3.辅导员工作态度及方式:“亦师亦友”且积极热情
    二、高校辅导员主要角色行为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教育行为分析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管理行为分析
        (三)高校辅导员角色服务行为分析
第五章 高校辅导员角色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及对策建议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所面临的外在挑战
        (一)社会环境所产生的挑战
        (二)网络诱惑所产生的挑战
        (三)社会角色认知混淆所产生的挑战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所面临的内在困难
        (一)辅导员自身对角色认知模糊不清所带来的困难
        (二)角色压力过大所带来的困难
        (三)角色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较低
    三、对策和建议
        (一)借鉴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加以提炼升华
        (二)合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做好学生工作
        (三)加强对辅导员角色的认识,提高对辅导员的认同感
        (四)合理调适辅导员角色间冲突,使辅导员减轻压力
        (五)不断进行反思和提升,提高个人素养和心理素质
        (六)加强辅导员角色专业学习,提高角色专业技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历
致谢

四、高校学生干部不良行为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邓晶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D]. 贺钟玉.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提升路径研究[D]. 丁佳楠.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4]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研究[D]. 胡钰沁. 南昌大学, 2020(01)
  • [5]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D]. 尤妙.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2)
  • [6]学业风险学生的学习投入研究 ——以Z大学为例[D]. 朱亚南. 郑州大学, 2020(02)
  • [7]中学生高效能积极行为管理研究[D]. 宋宏达.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A银行高校客群营销策略研究[D]. 李芳. 山西大学, 2020(01)
  • [9]儒家“五常”视角下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 朱嘉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高校辅导员角色行为分析[D]. 孔羽.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高校学生干部不良行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