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系统互控无线电系统主要设计方案

铁路系统互控无线电系统主要设计方案

一、铁路系统互控电台系统的主体设计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高善兵[1](2021)在《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铁路货车运用工作要求的变化、新技术新装备的更新以及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铁路货车运用作业管理重要手段的各类信息系统也在不断的升级和改进。由于各类信息系统研发时间、生产厂家不同,造成各系统相互独立,不能相互关联,没有统一规范的接口,存在数据交换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比较困难,致使列检值班员在一列作业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系统之间重复录入相同数据,不仅增大了工作强度,而且造成作业效率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铁路货车运用各级管理人员也无法实时掌握列检技术作业进度以及一列作业相关数据。集控联锁电动脱轨器发生故障后,设备维修人员无法直观观察到故障现象,以至不能准确分析故障原因及时的给出具体的施修方案,导致设备无法及时修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工作流理论运用到列检一列作业过程中,通过局域网共享、Web service首位号共享、车轮传感器信息采集、架构技术、关联数据库等技术,在对管理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分析基础上,对构建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提出了平台总体架构设计方案和用例设计,并对平台数据架构、信息采集分别进行了设计,实现了列检作业基础数据实时共享。本文对应用和应用实践进行了研究,从平台构建、信息采集、系统架构、数据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实现研究,同时从列检值班室布局优化、作业流程优化、实际作业图表电子化、作业指导书规范、定置管理及揭示规范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论文研究实现了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从集控联锁电动脱轨器系统、微机控制列车制动机试验系统、列车尾部风压监测系统、现在车系统中获取列检一列作业数据和数据自动传输共享,解决了列检值班员重复录入作业信息问题,列车技术作业计划图表铺画,降低了列检值班员工作强度。同时,各级货车运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掌握列检作业进度,为货车运用专业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清楚地显示列检设备故障,准确的传递故障信息,为设备维修人员提供了有利条件。

唐浩[2](2021)在《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全防护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消费水平升级、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用工成本逐年递增等发展态势日益明显,社会物流园区纷纷加快智能物流技术研发与应用,将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集成运用在园区安防提高和效率提升,创新构建无人化立体化智能安防体系。近年来,铁路以物流基地为载体,持续深化货运增量行动,实现连续四年货运量持续增长,在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铁路物流基地沿用传统人眼盯控、经验决策的安防作业模式,难以适应铁路货运持续增量的需要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了提升铁路物流基地的作业安防水平,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基于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发展现状,系统分析了铁路物流基地各作业环节安全事故与问题隐患的成因,得出碰撞冲突是作业安防突出问题。在解析铁路物流基地整车与集装箱作业流程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包括3大环节共15个细分场景的风险项点及对应安防需求。借鉴社会物流企业作业安防体系建设的共性特征与发展经验,引入轨迹交叉论,结合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场景,提出作业安防体系的构建思路,运用需求传递和聚类方法研究提出了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全防护技术体系架构。围绕铁路物流基地站内走行环节车辆交通拥堵、绕行、碰撞问题,构建“大门-汽车衡-仓库”为主体的车辆路径优化模型;围绕库内叉车、货运员与设施的碰撞冲突问题,构建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多叉车库内搬运防撞模型算法,设计货运员与叉车的冲突解决方案和派发任务叉车路径规划优先级排序。本文以构建轨迹交叉影响下的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体系为目标,重点研究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技术体系、站内走行车辆路径优化与库内叉车搬运防撞方法,为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能力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参考。图51幅,表3个,参考文献82篇。

张玲潇[3](2021)在《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文中认为本文从战略传播角度系统而深入地剖析了中国高铁产业自诞生以来12年间(2008—2019)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试图从共识性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建构产业认同和实现产业利益的价值。本文试图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高铁产业诞生以来开展了哪些战略传播活动,有什么特征?2)高铁产业战略传播与产业认同建构的关系如何?3)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在提升高铁品牌形象,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舆论环境以及促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方面有哪些效果?本文主体部分有十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对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至第五章,关注于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活动,从战略传播背景、运行机制、传播手段、传播内容四个方面展开。第二章是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国内外背景回顾;第三章是对以铁道部为主导的战略传播运行机制的研究;第四章是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以报纸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和借力国际会议、展览等形式的组织传播的研究;第五章是从主题设置、叙事方式、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内容进行分析。第六章至第九章,关注于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战略传播。其中第六章聚焦高铁“走出去”的政治、经济、文化战略价值分析。第七章对“走出去”阶段的高铁多主体联动传播和多层级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进行研究;第八章对政府和企业层面的高铁外交公关,与利益相关群体对话的组织传播和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三种战略传播手段进行了梳理;第九章对高铁战略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做了深入探究,这个阶段传播善用第三方视角讲故事,主题更贴近受众,话语方式也更吸引人。第十章,借鉴建构主义学派的国家间集体认同的形成与转化理论,分析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及未来改进策略。结语,对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和“走出去”阶段两个时期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回顾,得出战略传播是增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的重要途径的结论。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多学科理论交叉运用的方法。在深度挖掘、收集、整理高铁诞生十余年以来的相关史实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大众传播媒体关于高铁的报道,以及高铁产业通过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等发布的新闻文本,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解读。同时,结合深度访谈法,选取高铁企业宣传部门负责人、轨道交通领域高校学者和高铁工程师等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研究所需要的一手资料,并运用多学科理论深入分析和总结高铁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整体勾画。本文创新点有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性。以往关于高铁产业的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理论视角进行的,而从战略传播角度关注高铁产业的比较少见,本文用战略传播理论考察高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是对前人研究的较好补充。第二,论文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了整体勾画,分析并总结了其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并借用多学科理论对原始文献和调查材料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与解读。论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第三,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派的认同建构理论对高铁产业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分析,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探究战略传播与认同建构的逻辑关系,对现有理论进行拓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在社会急剧转型、世界经济低迷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多重背景下,高铁产业正面临着国内认同和国际认同的双重建构任务。在认同的建构中,信息的传播是核心和关键,通过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实现受众态度转变和行为转化。高铁产业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多元传播主体、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和渠道,针对国内外受众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是实现高铁产业国内和国际认同的有效方式,同时对于产业利益的最终实现和国家整体形象的提升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李青[4](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邸小松[5](2021)在《长春城市景观史及其审美阐释(1800-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在梳理近现代长春城市景观的发生、变迁历史,并结合近现代城市史、建筑史、社会生活史与审美文化史等相关史料,对近现代长春城市景观及其历史变迁进行美学的、历史的、文化的分析和阐释,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城市景观鉴赏、分析的有效方法,并对近代殖民都市的城市景观和审美现代性展开理论的阐释。论文由引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引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先行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内容。正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主要讨论传统中国城市景观的区域呈现。论及长春城的缘起及其早期的景观发生与变迁。从长春城的起源、城市的发展及萌芽,以及长春早期的城市开发三个方面梳理了长春城的早期城市景观及其历史和社会底蕴。作为在近现代中国乃至东亚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长春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东北的历史时空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缘位置。其作为“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线索是,从最开始“借地养民”的长春厅,到初具规模的长春城。其早期城市景观呈现出鲜明的传统中国城市美学及其地方化的特征,可以说,长春早期城市规模、建设、空间布局以及景观变迁,乃是传统中国城市景观的区域呈现。第二章主要讨论20世纪初期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诞生及其所表征的城市现代性生成的复杂历史脉络。在沙俄和日本对长春的殖民侵入、分割与对抗的过程中,殖民势力通过都市规划和建筑,将新艺术、新古典主义、巴洛克以及日本“辰野式”等样式移植到长春,促成了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外缘性发生。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清朝地方政府在长春开埠,设立商埠地,在承续中国建筑文化和城市美学传统的基础上,开启了以街区规划、中西折中主义建筑样式等为表征的城市景观的现代化历程。这一历程构成了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内发性起点。商埠地将长春老城与满铁附属地、沙俄宽城子附属地这两个异态空间连接了起来,使长春城市空间呈现出特殊的景观样貌。在此现代城市景观形成的过程中,殖民与反殖民的对抗,以美学的形式隐匿地呈现在建筑景观的对峙和竞争中。第三章主要讨论长春沦为伪“满洲国”首都后,日本殖民者和伪满当局对长春展开的一系列现代城市规划及其城市景观设计。日伪当局将长春更名为“新京”,不但转变了城市功能,而且通过都市规划这样的现代知识制造出“国都新京”未来的景观幻相。在这里,日本殖民者在参照欧美现代都市规划形式的同时,还植入了城市空间布局和社会管治方面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后者以其所构想的建筑和城市景观的感性形态展现出来——他们企图将“从江户到东京”的所谓“历史革新精神”映射到其所谓“满洲文化发祥的根源地”的“国都”变迁历程中,以城市景观为视觉装置显现出来。第四章主要讨论伪满时期长春城市景观的构成、呈现及其殖民主义城市美学问题。为展示伪“满洲国国都”新形象,夸示日本殖民者所带来的“现代文明”,在日本殖民势力的极力推动下,伪满傀儡政权完成了“国都”规划,形成了独特的殖民主义都市景观,包括伪满临时帝宫、官厅、宗教场所、轴线林荫大道、中心广场、住宅、商店以及电影院、公园等各类景观装置。这些独特现代都市景观,以不同面孔、姿态和形式,呈现了殖民统治的形象和秩序。而在“新京”都市计划中并未受到关注、甚至被有意漠视的长春老城、商埠地、宽城子站区和满铁附属地,事实上也构成了这一历史时期长春城市景观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道路、公园乃至各种流动的文化景观,作为这一“全新的殖民主义现代都市”的历史起点,深度参与了后者的景观建构,并使其整体景观和美学呈现出复杂的异质结构。第五章从整体上对长春现代城市景观展开美学的、历史的与文化的分析与阐释。对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历史层累、空间展开和城市肌理的分析表明,作为一种视觉装置被认识的城市景观,事实上直接关涉到极为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等的事件和背景要素。在城市及其景观实践的现代化——现代性城市景观的生成和演变过程,实质上蕴含着本土化和殖民化之间的竞争与对抗。而此种以景观形态呈现出来的殖民与反殖民的竞争与对抗,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占据主动的殖民势力所极力遮蔽和抹杀的,在当下的学术和文化语境中亦值得重新加以探讨。殖民势力藉由城市景观的审美现代性以及为景观命名进而将其“风格化”的话语实践,在动机上是同其殖民扩张的步调一致的。结语部分立足于长春城市景观的梳理和研究,尝试性提出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城市景观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从功能、形式和象征意义等多重维度展开城市景观研究。

孙晓彤[6](2020)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秦皇岛C段内部控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大众化的交通方式——铁路还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并且关乎国计民生。它既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堡垒,同时它对整个经济社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内部控制是保障企业日常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基层站段作为中铁集团公司实现市场主体地位的直接执行者,设计合理、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基层站段市场竞争力以及管理水平。本文对中国铁路总公司秦皇岛C段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出其在制度设计及后续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分析结果制定优化秦皇岛C段内部控制的方案,并且提出优化内部控制的实施计划和对应的保障措施。首先,阐释了国内外现有与内部控制有关的研究,对其相关概念、理论进行剖析、总结与提炼。其次,对中国铁路总公司秦皇岛C段的基本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并采用实地调查法及访谈法对本段现状进行介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C段的内部控制,结论表明秦皇岛C段当前的内部控制水平并不高。在此基础上,结合C段在内部控制方面尚存的问题展开具体分析,提出优化内部控制的设计,包括设计目标、原则及方案设计等,并分别从如下五个维度展开优化,分别是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内部监督。最后,针对优化后的内部控制设计方案,按照认真梳理内控体系、测试和监督完善进行内控优化的实施计划。管理者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界定秦皇岛C段各部门职责和建立激励机制这三个角度保障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实施。

旋文晓[7](2020)在《关于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研究》文中认为在信号设备全寿命周期联锁管理中,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是确保信号设备、行车运输、作业组织安全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不彻底,现场遗留联锁安全隐患以致引发铁路行车事故依然存在。因此,关于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我国铁路电务领域的技术管理情况进行有效梳理,了解行业基本情况;二是通过现场联锁试验工作积累、大同电务段在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总结和老师帮教指导等方式,收集了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联锁试验典型案例;三是将联锁试验案例分类别梳理,并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将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安全风险范围划分为9类;四是为了有效规避风险,提高联锁试验质量,作者多次征求联锁专业管理人员意见,形成了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建议。本文主要研究成果,一是通过归类分析安全风险,对比论证形成11条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建议;二是全面分析得出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准备、人员和总结重要性的3条结论。本文研究从现场实际着手,研究内容、归纳总结和建议对改进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工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马佳志[8](2020)在《南京近代工程构筑物研究》文中指出

朱厢炜[9](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张禹[10](2018)在《呼和浩特铁路局大包线450M无线列调改建GSM-R网络方案研究》文中提出2002年,原中国铁道部确定启用GSM-R网络建设和发展铁路综合移动数字系统。近年来已经开通使用GSM-R系统网络的铁路线,GSM-R网络技术已经在通信全面数字信息化、现代化机车自动同步操作控制、列控信息传输、确保列车在行驶过程中的通信稳定连续起到关键作用,随着GSM-R系统架设的网络覆盖面积越来越大,从中积累了丰富的构建、运维经验,可以更好的指导网络规划、系统优化工作,使GSM-R系统网络为中国铁路运输提供更优质的通信平台。本文从GSM-R系统网络的发展、现状出发,与450M无线列调技术进行对比,分析了呼和浩特铁路局既有大包线450M无线列调系统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改建GSM-R系统网络方案,同时对GSM-R系统网络中的无线子系统设计、核心网、BSC、传输承载网络设计方案进行了理论研究。呼和浩特局大同至包头东铁路使用中的450M无线列调系统于2008年建成运行,该线以重载货运为主属于繁忙交路,现有的无线列调设备已不能完全满足重载列车调度通信需求,严重影响系统的可靠性,且有些区段运用点频、窄带的首尾机车台方式解决弱场覆盖,效果差并阻碍铁路运输安全。根据国家无线电频率资源使用规划调整及铁总的要求,无线列调不再被安排设计使用,逐步改为GSM-R网络。GSM-R(GSM for Railways,铁路专用GSM)是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简称,GSM-R网络是建立在运营商的GSM网络上,根据铁路调度通信使用需要设计而成,强化了调度指挥功能(语音组呼、语音广播、增强多优先级与强拆),铁路的调度指挥业务和适应高速环境下使用的先进系统。通过共用频率、共用设施、共享覆盖等手段,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使用将为现有的调度通信系统实现多部门、多工种的业务平台融合,从而加强各站段单位的联合互动能力。最后,关于大包铁路450M无线列调改建GSM-R网络,制定了改建方案,并对可实施性研究讨论。在核心网侧移动交换中心(MSC)及Gb端口处进行扩容,并基站子系统选取单网覆盖方案,采用新设分布式基站组合来应对线路场强覆盖不足,同时新增码速变换器(TRAU)、基站控制器(BSC)、分布式基站设备(含BBU、RRU)等进行组网;并于呼和浩特局设置局内光传输设备(SDH)10Gbit/s规格,在包头至集宁间的4个核心通信机械室各自设置2个2.5G光板端口互联,保障大包线GSM-R网络系统的承载及跨环(线)业务调度。通过对无线列调网络改建,可以实现既有大包线GSM-R网络覆盖,列车调度语音通信(司机与车站值班员、调度员之间呼叫)、其他调度通信、区间维护通信、调度命令信息、进路预告信息、无线车次号校核信息传送等功能。大大增强既有大包线的铁路运输效率,有力保证安全生产及日常维护。

二、铁路系统互控电台系统的主体设计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系统互控电台系统的主体设计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1.2.1 国外发展现状分析
        1.2.2 国内发展现状分析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平台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技术及理论基础
    2.1 工作流理论基础
        2.1.1 工作流的定义
        2.1.2 工作流主要相关概念
        2.1.3 工作流模式定义
        2.1.4 Workflow引擎
        2.1.5 工作流管理系统定义
        2.1.6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分类
        2.1.7 工作流管理系统结构
        2.1.8 图解工作流结构
    2.2 信息采集技术
        2.2.1 数据采集技术应用
        2.2.2 车轮传感器数据采集技术
    2.3 架构技术
        2.3.1 开发语言选择
        2.3.2 平台框架技术
        2.3.3 数据库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平台需求分析
    3.1 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需求分析
        3.1.1 列检值班员作业流程分析
        3.1.2 列检一列作业信息项点分析
        3.1.3 列检值班室设备生产信息分析
        3.1.4 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目标
        3.1.5 平台技术可行性分析
    3.2 平台用户需求分析
        3.2.1 列检值班员需求分析
        3.2.2 检车员需求分析
        3.2.3 车辆段调度员需求分析
        3.2.4 动态检车组长需求分析
        3.2.5 动态检测人员需求分析
        3.2.6 管理者需求分析
    3.3 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3.3.1 系统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3.3.2 货车运用记录模块需求分析
        3.3.3 货车设备记录模块需求分析
        3.3.4 货车运用技术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平台设计
    4.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4.2 平台功能架构和用例设计
        4.2.1 平台总体功能模块
        4.2.2 平台总体用例设计
    4.3 平台数据架构
        4.3.1 数据库设计
        4.3.2 平台各实体以及E-R图
        4.3.3 基于工作流理论的数据流设计
        4.3.4 数据接口设计
    4.4 信息采集设计
        4.4.1 平台数据传输流程
        4.4.2 计时、计轴信息采集及车轮检测仪通讯规约设计
        4.4.3 首、尾号共享设计
        4.4.4 控制柜的硬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平台应用实现和实践
    5.1 平台应用实现
        5.1.1 平台构建实践
        5.1.2 车辆计时、计轴信息采集实现
        5.1.3 C/S结构平台实现
        5.1.4 B/S结构平台实现
        5.1.5 数据共享的实现
    5.2 平台应用实践
        5.2.1 列检值班室布局优化调整
        5.2.2 列检值班员作业流程优化
        5.2.3 列检实际作业图表电子化
        5.2.4 建立作业指导书管理规范
        5.2.5 建立列检值班室设备管理规范
        5.2.6 值班室定置管理及揭示规范
    5.3 平台应用分析
        5.3.1 平台应用效果分析
        5.3.2 平台应用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全防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目标和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货运场站安全管理优化方面
        2.1.2 货运作业安全防护技术方面
        2.1.3 货运作业安全防护装备方面
    2.2 理论基础
        2.2.1 轨迹交叉论
        2.2.2 铁路物流需求传递理论
        2.2.3 A*算法
        2.2.4 拓扑-栅格地图
    2.3 本章小结
3 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现状与需求分析
    3.1 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发展现状
        3.1.1 铁路货运场站发展概况分析
        3.1.2 铁路货运场站安全事故分析
        3.1.3 铁路货运场站问题隐患分析
    3.2 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体系建设不足
    3.3 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风险特征及需求分析
        3.3.1 铁路物流基地作业流程分析
        3.3.2 需求受理安防风险及需求
        3.3.3 装车承运安防风险及需求
        3.3.4 卸车交付安防风险及需求
    3.4 本章小结
4 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体系
    4.1 社会物流园区安防发展现状
        4.1.1 社会物流园区安防发展现状分析
        4.1.2 社会物流园区安防发展经验借鉴
    4.2 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作业安防体系研究
        4.2.1 概念界定
        4.2.2 构建思路
    4.3 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物流基地作业安防体系
        4.3.1 安防技术划分模型
        4.3.2 安防技术选择聚类
        4.3.3 安防技术体系架构
        4.3.4 安防技术运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典型场景的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防方法研究
    5.1 考虑站内轨迹交叉影响的车辆走行路径优化
        5.1.1 问题描述
        5.1.2 模型构建
        5.1.3 算例研究
    5.2 考虑库内轨迹交叉影响的装卸搬运防撞方法
        5.2.1 问题描述
        5.2.2 冲突分析
        5.2.3 模型构建
        5.2.4 算例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概念、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第—节 概念界定
        一、高铁与高铁产业
        二、战略传播
    第二节 战略传播理论探讨
        一、战略传播机制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二、战略传播内容彰显软实力
        三、战略传播手段多样与整合
        四、战略传播受众具有针对性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高铁产业的多面向研究
        二、国家和企业层面的战略传播研究
        三、企业声誉管理、品牌形象等相关研究
第二章 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发展背景
    第—节 中国高铁诞生前的国内铁路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国高铁发展相关问题的论争与博弈
        一、关于高铁建设时间的论争
        二、关于高铁建设技术的论争
        三、关于高铁建设路线的论争
    第三节 中国高铁在挫折中负重前行
第三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第—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一、高度集中的全行业整体协同体制
        二、高度集中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一、铁道部主导的战略传播议程设置机制
        二、新媒体环境下产业内部舆情处置机制
第四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意见领袖二次传播
    第二节 借力国际会议和展览扩大影响力
    第三节 与各种国际组织互动交流
第五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第一节 主题设置:官方主导议题
        一、中国高铁建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应
        二、中国高铁建设的国际影响
        三、中国高铁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成就
        四、高铁建设中争议问题的回应
    第二节 叙事方式:官方叙事、以我为主
        一、叙事宏大、秀成就
        二、借媒体采访传达高铁产业观点
    第三节 表现形式:相对传统与单一
        一、话语风格体现“优越感”
        二、视觉符号略显”单一化”
第六章 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发展背景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内背景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际环境
    第三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的战略优势分析
第七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一、企业主导与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二、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一、顶层设计下的多主体联动机制
        二、多层级的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
第八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第一节 致力于关系建立的人际传播
        一、国家领导人的高铁外交
        二、企业领导的高铁公关
    第二节 与各团体和机构对话的组织传播
        一、参加或主办各种国际展览、展会
        二、与各种国际组织、团体开展交流
        三、利用企业自营媒体开展传播活动
    第三节 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
        一、企业借力国内主流媒体外宣平台开展传播
        二、借力国际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及本土媒体
第九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第—节 主题设置:有高度、有温度
        一、展示企业实力,善于“借嘴说话”
        二、分享合作成果,彰显共赢理念
        三、履行社会责任,回应国际关切
    第二节 叙事方式:受众视角,故事呈现
        一、主动讲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二、借第三方之口讲故事体现可信性
    第三节 表现形式:诉诸视觉与互联网语言
        一、视听元素多彩呈现
        二、话语内容吸引力强
第十章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建构
    第—节 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
        一、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认同建构
        二、相互依存、社会互动与认同建构
        三、第三方身份再现共同命运情景
        四、扩大共识以形成同质性认知
    第二节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现状
        一、中国高铁产业的朋友认同现状
        二、中国高铁产业的竞争对手认同现状
    第三节 中国高铁产业认同层次提升策略
        一、朋友关系认同的建构与维系
        二、竞争对手关系的认同转化策略
结语
    一、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机制由集中到协同
    二、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手段由单一到多元化
    三、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内容的受众视角转向
    四、战略传播是高铁产业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深度访谈受访者基本情况
附录二: 访谈提纲

(4)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5)长春城市景观史及其审美阐释(1800-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传统中国城市景观的区域呈现
    一、皇家禁地边缘上的“浮城”
        (一)山环水抱:长春的自然地理景观
        (二)禁地与边门:前城市时代“崇高”的边地景观
    二、“浮动”的城市景观:早期长春城市景观的生成与拓展
        (一)长春厅的建筑景观与城市空间的展开
        (二)鸟瞰宽城子:长春城的轮廓与肌理
    三、早期长春城市景观群落及其美学风格
        (一)官衙与城墙:城市景观中的政治意象
        (二)文庙与书院:中国文脉的景观重现
        (三)祠庙、集市与商业:中国传统城市生活美学的空间展开
        (四)早期长春城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与美学意蕴
第二章 殖民、开埠与现代化——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起点及其竞争
    一、沙俄宽城子铁路附属地:现代城市景观的楔入
        (一)东省铁路与殖民空间的诞生
        (二)铁轨上生长出来的现代建筑意象与城市景观
        (三)现代都市街区的景观生产
    二、满铁附属地:现代主义城市景观的萌动
        (一)“文装的武备”与殖民空间的膨胀
        (二)殖民空间的景观擘画与美学、意识形态考量
        (三)现代主义建筑艺术与都市景观的兴起
    三、商埠地:现代城市景观生产中的中国本土特色
        (一)自行开埠:长春现代化的本土声音
        (二)商埠地的空间布局与秩序
        (三)商埠地建筑的景观形式及其民族意识
第三章 规划“新京”——殖民主义都市的景观想象
    一、“奠都”考量与城市功能转变
        (一)“奠都”的考量
        (二)“名”与“实”:“新京”命名背后的殖民意图
    二、殖民都市的景观想象:“国都”都市计划
        (一)殖民都市计划的空间模型与景观蓝本
        (二)完美与秩序:殖民主义都市空间和景观的美学手段
    三、“国都”规划方案的出炉与实施
        (一)游移与虚幻的“中心”:“国都”建设计划的炮制及其核心问题
        (二)“国都”建设计划概要
        (三)“国都”建设计划的实施
第四章 伪满“新京”城市景观及空间构成
    一、复辟迷梦的表象:伪满临时“帝宫”的景观及风格
        (一)“帝宫”前史及其建筑景观
        (二)“内廷”与“外廷”:空间、景观重构中的复辟迷梦
        (三)“东洋式”风格的凸显与殖民建筑景观的身份确证
    二、殖民权力的经纬:“新京”的景观轴线与政治、宗教建筑景观
        (一)“新京”城市景观的“都心”及中轴线
        (二)殖民权力的感性显现:伪满政治建筑景观的风格化实验
        (三)精神与信仰的囚笼:“新京”宗教建筑景观
    三、财富与欲望的构形:“新京”的商业景观群落
        (一)流动的景观:博览会与殖民帝国经济、商业体系的视觉叙述
        (二)商业中心:殖民都市的财富“纪念碑”与经济“神殿”
        (三)“被崇拜的商品”:作为风景的百货大楼
    四、电影与伪满“新京”的殖民都市文化景观
        (一)电影院与新的消费文化空间的生成
        (二)“满映”与“新京”电影文化的变异
        (三)电影文化:殖民意识形态与大众娱乐消费的混杂
    五、公园:“新京”的休闲娱乐空间及其功能变异
        (一)长春近代“公园”的诞生
        (二)作为殖民开拓史叙事空间的公园:“满铁”与伪满“新京”的造园活动
第五章 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美学、历史与文化分析
    一、色彩、纹理与景深装置:景观中的城市肌理
        (一)美学与政治交织的城市色彩
        (二)“平面—浅浮雕—高浮雕”:异质性的城市纹理
        (三)挤压式与对抗性的景深装置:绿地、水系、公园的配置
    二、命名的巫术:伪满城市景观的风格化运动批判
        (一)“满洲式”:“风格”的假面
        (二)命名的巫术:殖民话语实践的内在逻辑
    三、城市景观审美现代性的再审视
        (一)都市审美现代性的华丽表象与复杂性体验构成
        (二)对抗、凝视与他者化:殖民都市审美现代性的差异性结构
        (三)层累的景观遗存及其审美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片来源
附录二 表格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6)中国铁路总公司秦皇岛C段内部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内部控制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
        2.1.1 狭义内部控制
        2.1.2 广义内部控制
    2.2 内部控制的原则与目标
        2.2.1 内部控制原则
        2.2.2 内部控制目标
    2.3 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2.3.1 控制环境
        2.3.2 风险评估
        2.3.3 控制活动
        2.3.4 信息与沟通
        2.3.5 内部监督
    2.4 内部控制理论基础
        2.4.1 代理理论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铁路总公司秦皇岛C段内部控制概况
    3.1 中国铁路总公司秦皇岛C段基本情况
        3.1.1 中国铁路总公司及北京局集团公司基本情况
        3.1.2 秦皇岛C段基本情况
    3.2 中国铁路总公司秦皇岛C段内部控制现状
        3.2.1 控制环境方面
        3.2.2 风险评估方面
        3.2.3 控制活动方面
        3.2.4 信息与沟通方面
        3.2.5 内部监督方面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铁路总公司秦皇岛C段内部控制评价
    4.1 构建秦皇岛C段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4.1.1 建立秦皇岛C段内部控制评价指标
        4.1.2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2 秦皇岛C段内部控制的模糊综合评价
    4.3 秦皇岛C段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分析
        4.3.1 内部控制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4.3.2 风险评估评价结果分析
        4.3.3 控制活动评价结果分析
        4.3.4 信息与沟通评价结果分析
        4.3.5 内部监督评价结果分析
        4.3.6 秦皇岛C段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铁路总公司秦皇岛C段内控优化方案设计
    5.1 秦皇岛C段内部控制优化目标和原则
        5.1.1 秦皇岛C段内部控制优化的目标
        5.1.2 秦皇岛C段内部控制优化的原则
    5.2 秦皇岛C段内部控制优化方案设计
        5.2.1 内部环境设计
        5.2.2 风险评估设计
        5.2.3 控制活动设计
        5.2.4 信息与沟通设计
        5.2.5 内部监督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铁路总公司秦皇岛C段内控体系优化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6.1 秦皇岛C段内控体系优化实施计划
        6.1.1 内控体系梳理阶段
        6.1.2 内控体系测试阶段
        6.1.3 内控体系监督完善阶段
    6.2 内控体系运行的保障措施
        6.2.1 加强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6.2.2 界定秦皇岛C段各部门职责
        6.2.3 建立含有内部控制评价的激励机制
    6.3 预期可取得的效果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关于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号设备大修简介
        1.1.2 联锁的概念
        1.1.3 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基本情况
    1.2 国内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研究成果
    1.3 国外计算机联锁研究成果
    1.4 本文主要工作
        1.4.1 研究必要性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形式
    2.1 计算机联锁软件制式测试
        2.1.1 计算机联锁软件制式测试介绍
        2.1.2 测试前准备
        2.1.3 测试方式及测试项目
        2.1.4 测试时效性
        2.1.5 测试效果
    2.2 计算机联锁软件出厂测试
        2.2.1 计算机联锁研制单位主导的出厂测试
        2.2.2 电务段在研制单位开展的出厂模拟仿真试验
    2.3 现场联锁试验
        2.3.1 现场联锁试验的目的和内容
        2.3.2 现场联锁试验时效性
        2.3.3 现场联锁试验效果
3 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程序
    3.1 电务段组织的计算机联锁仿真试验
        3.1.1 计算机联锁软件版本号核对
        3.1.2 联锁基本功能测试
        3.1.3 特殊联锁关系核对
        3.1.4 显示界面核对
    3.2 机械室内模拟试验
        3.2.1 道岔模拟试验
        3.2.2 站内轨道电路模拟试验
        3.2.3 信号机模拟试验
        3.2.4 站内电码化模拟试验
        3.2.5 区间信号设备模拟试验
        3.2.6 报警电路试验
    3.3 复联试验
        3.3.1 道岔复联试验
        3.3.2 站内轨道电路复联试验
        3.3.3 侵限绝缘检查
        3.3.4 站内信号机复联试验
        3.3.5 站内电码化复联试验
        3.3.6 区间信号设备复联试验
    3.4 开通联锁试验
        3.4.1 联锁关系校核验证
4 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风险项点分析
    4.1 仿真测试阶段设计单位、计算机联锁研制单位掌握站场信息不全面
        4.1.1 阳原站XL5-2进路信号机未设计关联显示
        4.1.2 后营站HBA机构进路信号机发码升级
    4.2 计算机联锁软件源头质量卡控不到位
        4.2.1 计算机联锁数据配置错误
        4.2.2 计算机联锁研制单位的不同设计理念
    4.3 继电接口信息不正确
    4.4 计算机联锁与其它信号系统间接口信息不正确
    4.5 现场信号设备安装、配线错误
        4.5.1 错误安装中心连接板造成的牵引回流不畅
        4.5.2 堵流绝缘安装错误造成轨道死区段
        4.5.3 道岔启动电路接入轨道区段条件错误
    4.6 站场改造前后带来的新变化
        4.6.1 曹妃甸西站普通绝缘过渡为侵限绝缘
        4.6.2 罗文皂站忽略中岔设计
    4.7 信号设备的电气性能不符合标准
        4.7.1 大同南站信号机电压高
        4.7.2 湖东站灯丝回路直流电压造成信号机联锁失效
    4.8 组织安排不细致,造成联锁试验秩序混乱
    4.9 联锁试验人员业务素质差
        4.9.1 道岔补转电路试验方法不正确
        4.9.2 电码化发码端未校核
5 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建议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10)呼和浩特铁路局大包线450M无线列调改建GSM-R网络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背景及必要性
        1.1.2 研究的可行性
    1.2 铁路移动通信国内外现状
        1.2.1 450M无线列调系统
        1.2.2 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1.2.3 下一代铁路移动通信系统
    1.3 研究的主要目标
    1.4 论文的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原理及主要设备构成
    2.1 无线通信系统
        2.1.1 450MHz无线列调系统
        2.1.2 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原理
        2.1.3 GSM-R主要设备构成
    2.2 传输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线列调系统改建GSM-R网络方案研究
    3.1 大包线系统现状及问题分析
        3.1.1 无线列调系统
        3.1.2 传输系统
    3.2 技术方案比选
        3.2.1 GSM-R无线子系统弱场覆盖方案比选
        3.2.2 传输系统技术分析比选
    3.3 改建GSM-R网络的通信整体解决方案研究
        3.3.1 方案特点
        3.3.2 方案优势
        3.3.3 无线子系统改建方案
        3.3.4 BSC方案
        3.3.5 核心网方案
        3.3.6 传输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项目概况及业务需求分析预测
    4.1 项目概况
        4.1.1 线路概况
        4.1.2 大包相邻、既有线概况
    4.2 业务需求分析预测
        4.2.1 无线通信业务
        4.2.2 传输及接入业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建设方案
    5.1 GSM-R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5.1.1 GSM-R系统组成
        5.1.2 核心网研究方案
        5.1.3 无线子系统
        5.1.4 运营与支撑子系统
        5.1.5 通道需求
        5.1.6 系统同步
        5.1.7 设备配置
    5.2 传输系统
        5.2.1 承载业务
        5.2.2 研究方案
        5.2.3 SDH系统保护方式
        5.2.4 传输系统设备配置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铁路系统互控电台系统的主体设计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D]. 高善兵.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考虑轨迹交叉影响的铁路物流基地作业安全防护方法研究[D]. 唐浩.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D]. 张玲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4]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5]长春城市景观史及其审美阐释(1800-1945)[D]. 邸小松.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中国铁路总公司秦皇岛C段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 孙晓彤. 燕山大学, 2020(06)
  • [7]关于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研究[D]. 旋文晓.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8]南京近代工程构筑物研究[D]. 马佳志. 东南大学, 2020
  • [9]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呼和浩特铁路局大包线450M无线列调改建GSM-R网络方案研究[D]. 张禹.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铁路系统互控无线电系统主要设计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