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泰晤士河银禧运河

英国泰晤士河银禧运河

一、英国泰晤士河朱比利人工渠投入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乔敬雅[1](2017)在《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机制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河流水系景观规划研究一直是风景园林学学科构建可持续人居环境的热点议题。河流水系景观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其本身也是复杂的巨系统,有其自身的运行脉络与自组织规律。城镇化进程改变了自然的河流水系景观,人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科学的评估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城市发展的状态与问题,探寻其演变的内生规则与秩序,并针对性的提出规划与管理的策略是有效推动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巨系统自组织运作,实现其协同有序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城市河流水系景观为研究对象,将系统科学之一的协同学作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利用风景园林学多学科融合的特征,借鉴水文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力图从方法构建和实践指导两方面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通过城市河流水系景观自组织特性的分析,应用协同学理论研究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协同发展机制。首先阐释其基础的协同理念,包括序参量、反馈机制和支配原理。其中序参量生成于系统内部的竞争协作,是支配系统协同演进的慢变量,表征系统宏观有序的发展状态。继而分析系统协同特征以及包含自然力、社会力、政策力、经济力的协同演进驱动力。最后借鉴协同学理念的系统演变规律,阐释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运行过程机制——竞争、涨落、反馈、演替与进化,明晰系统协同发展的演进阶段和子系统间协作模式。在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其协同发展的规划体系框架,包含协同对象、协同目标及协同发展规划过程。借鉴王如松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将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系统协同对象划分为环境、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明确了以三者相互协同耦合作用为核心的协同概念模型。继而提出各子系统和复合系统的协同目标,并以目标为导向确定由探寻序参量、基于序参量的协同发展评价以及生态导向协同规划三个部分构成的协同规划过程。协同发展规划策略的研究与应用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按照协同发展的规划体系框架,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系统的等级理论首先进行了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序参量的探寻。确定了子系统——序参量——序参量分量的层级结构,作为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继而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序参量指标的权重,并阐明各指标的计算方法与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构建序参量有序度、子系统有序度以及复合系统协同度的层级结构评价模型,将指标体系内的指标数据利用评价模型计算,得到量化的协同发展评价结果与趋势。协同发展规划策略的提出是协同规划过程的最终实践指导,以促进系统序参量的生成为目标,基于探寻得到的序参量指标,本文提出较为完善的以生态学理论为支撑的协同发展规划策略与方法。而在具体实践应用中,应通过协同发展评价结果,相应的选取规划策略来最终指导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协同发展规划。本文最后以哈尔滨市河流水系景观作为实例依托,按照之前论述的协同发展规划体系步骤进行研究、评价与规划策略的应用。通过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数据的获取与处理,应用于评价模型,得到各个子系统的协同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结果。根据结果评价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规划与管理策略。

顾磊[2](2017)在《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飞速推进,中国城市在这种背景下呈现出了一系列变化:如信息流动的加速、新兴产业的出现、文化的融合、城市空间的重构、地域之间的联系多样化等等。与此同时,中国城市与水之间的关系也正在发生巨大的转折,这种转变发生在各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为了探索城市与水之间的复杂关系,本研究融合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基于“整体论”视野,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并遵循“概念建构-理论梳理与构架-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的研究脉络,采用长时间的参与观察法与实地访谈法所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与文献所获资料相结合,对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明确了城市涉水景观的概念与分类;第二章首先在对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按阶段分析了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政治经济背景以及城市政体,探析了转型中资本的循环与累积,以及行动者网络中多元化的参与角色及其联盟,最后尝试构建了转型的“水-社会之循环网”模式。第三到第四章,以兰州与成都为案例,综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通过多案例研究法分别研究了各自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转型、城市水设施景观转型、城市水文化景观转型。第五章在对兰州与成都案例深度透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第六章是结论和展望部分。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对“水景观”一词的深度梳理和剖析,提出了对城市涉水景观内涵的新认识,即这个概念兼具“视觉性”、“地方性”、“实体性”、“文化性”、“政治性”等综合特质。在此基础上,将城市涉水景观分为三个层次: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城市水设施景观和城市水文化景观。(2)中国城市水景转型过程具有复杂性特征,呈现出合作性与冲突性、全球化与地方性、路径依赖与不确定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混合特质。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在受到宏观结构力量驱动的同时,近几年一些个体与组织的微观行动在某些领域也能发挥显着的作用,同时一些偶然性、地方性与冲突性事件亦间接推进了城市水景的转型。城市之间也存在差异,如兰州市城市涉水景观中的商业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成都市除了商业性以外,还同时趋于公益性。(3)水体及其水岸景观、水设施景观、水文化景观这三类城市水景的转型过程不尽相同,在构成了自身“水-社会之循环网”同时,这几类景观网络彼此也互有交叉融为整体的网络。水体及其水岸景观转型与城市更新、房地产开发关系紧密,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投资建设与管理由单一的行政逻辑逐渐转为政企合作逻辑。城市设施景观大多为公益性工程,随科技进步和政府投入的驱动而增长,政企合作逐渐开展,部分设施也会间接促进房地产的发展。城市水文化景观从以前政府主导走向了多种形式并存,其中部分因地产或旅游开发趋于商业化,也有因民间社团的加入走向公益化道路。(4)中国城市水景转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时期,以工业化和初步城市化为主要特征,设施建设保障工业与城市的安全与繁荣,却疏远了人水关系,水体遭到填埋或污染,水文化开始没落;二是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发展,水体污染与填埋加剧。另外,一些河流整治工程开始修复河流与河岸,逐渐改变了城市水景的面貌。三是改革开放深化期——1990年代末期至今,城市化发展加速,水设施建设加快,水域填埋与人工湿地建设并存,部分设施与复兴的水文化景观促进了房地产的兴起、绅士化进程以及新经济的转型。此外,部分城市涉水景观还出现了公益化的趋势,以及2012年开始在国家生态文明政策倡导下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新发展态势。(5)中国城市涉水景观治理的特征发生了转变,即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府为主的动员、投资与管理,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引领下的政企合作、官民合作、乃至多层级合作的新模式。目前,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实际上处于传统“指令式”和“协作式”治理模式之间的混合状态。此外,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策略上应更要注重地方性、偶然性、可持续性、冲突性与兼容性,以促进多方共赢的局面,迈向多元目标与多元价值包容发展。

钱萍[3](2003)在《英国泰晤士河朱比利人工渠投入运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英国泰晤士河朱比利人工渠投入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泰晤士河朱比利人工渠投入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机制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城镇化进程对河流水系的影响
        1.1.2 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迫切需求
        1.1.3 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理念的兴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理论层面
        1.2.2 实践层面
    1.3 相关概念辨析
        1.3.1 河流水系
        1.3.2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
        1.3.3 协同学
        1.3.4 协同发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规划研究
        1.4.2 协同学理论及应用研究
        1.4.3 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2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协同发展机制
    2.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自组织
        2.1.1 自组织内涵
        2.1.2 自组织的形成条件
        2.1.3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自组织特性
    2.2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协同理念
        2.2.1 序参量
        2.2.2 反馈机制
        2.2.3 支配原理
    2.3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特征
        2.3.1 系统性
        2.3.2 开放性
        2.3.3 等级性
        2.3.4 时空性
    2.4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2.4.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2.4.2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过程机制
    2.5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表现形式
        2.5.1 系统协同发展演进阶段
        2.5.2 子系统间相互协作形式
    2.6 本章小结
3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协同发展规划体系框架
    3.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规划的协同对象
        3.1.1 环境子系统
        3.1.2 经济子系统
        3.1.3 社会子系统
    3.2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规划的协同目标
        3.2.1 系统协同总目标
        3.2.2 各子系统协同目标
        3.2.3 子系统间协同目标
    3.3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规划过程
        3.3.1 探寻序参量
        3.3.2 基于序参量的协同发展评价
        3.3.3 生态导向的协同规划
    3.4 协同的生态理论技术
        3.4.1 河流景观生态学
        3.4.2 生态恢复
        3.4.3 生态经济学
        3.4.4 生态社会学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序参量
    4.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序参量探寻思路
        4.1.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序参量探寻方法
        4.1.2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序参量探寻原则
    4.2 环境子系统的序参量
        4.2.1 河流水系形态结构
        4.2.2 河流水文水体特征
        4.2.3 河岸带形态结构
    4.3 经济子系统的序参量
        4.3.1 水资源价值
        4.3.2 滨水价值
    4.4 社会子系统的序参量
        4.4.1 社会安全
        4.4.2 社会利益
        4.4.3 社会文化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评价体系
    5.1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评价思路
        5.1.1 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5.1.2 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
    5.2 序参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5.2.1 建立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5.2.2 构造判断矩阵
        5.2.3 权重确定与一致性检验
        5.2.4 序参量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5.3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评价模型
        5.3.1 序参量有序度模型
        5.3.2 子系统有序度模型
        5.3.3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5.3.4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的系统协同度划分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的规划策略
    6.1 环境子系统协同发展的规划策略
        6.1.1 河流水系形态结构的协同策略
        6.1.2 河流水文水体特征的协同策略
        6.1.3 河岸带形态结构的协同策略
    6.2 经济子系统协同发展的规划策略
        6.2.1 水资源价值的协同策略
        6.2.2 滨水价值的协同策略
    6.3 社会子系统协同发展的规划策略
        6.3.1 社会安全的协同策略
        6.3.2 社会利益的协同策略
        6.3.3 社会文化的协同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哈尔滨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规划研究
    7.1 研究区概况
        7.1.1 自然条件
        7.1.2 社会经济
        7.1.3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现状及规划
    7.2 数据来源及处理
        7.2.1 数据来源
        7.2.2 序参量阈值确定
        7.2.3 数据处理
    7.3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评价与分析
        7.3.1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环境子系统有序度评价与分析
        7.3.2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经济子系统有序度评价与分析
        7.3.3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社会子系统有序度评价与分析
        7.3.4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复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与分析
    7.4 研究区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规划策略
        7.4.1 改善河流水系形态结构促进环境子系统协同发展
        7.4.2 提高水资源价值促进经济子系统协同发展
        7.4.3 增加公众参与度提升社会文化内涵促进社会子系统协同发展
        7.4.4 统筹各子系统协作促进复合系统协同发展
    7.5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2)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背景
        1.2.1 水与城市的复杂关系
        1.2.2 中国城市转型与城市涉水景观
        1.2.3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碰撞的城市涉水景观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进展与科学问题
        1.4.1 研究进展
        1.4.2 科学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思路与组织框架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6 案例地选择及资料来源
        1.6.1 案例地选择
        1.6.2 资料与数据来源
第二章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理论构架
    2.1 理论梳理
        2.1.1 城市政治生态学理论
        2.1.2 城市政体理论与增长机器理论
        2.1.3 尺度政治理论
        2.1.4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理论
        2.1.5 从科层制到治理理论
        2.1.6 现代性理论
        2.1.7 后现代性理论与后现代城市
        2.1.8 空间的生产与第三空间理论
    2.2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理论模式建构
        2.2.1 转型中的政治经济背景与城市政体
        2.2.2 转型的资本视角:循环与累积
        2.2.3 转型的行动者网络视角:角色多元化与结盟网络化
        2.2.4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水-社会之循环网”模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兰州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
    3.1 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的变迁
        3.1.1 穿城而过:城市与水的历史回顾
        3.1.2 与河争地:人与洪水的游击战
        3.1.3 政府主导下的水岸开发:黄河风情线及沿岸域的变迁
        3.1.4 市政府控制下的中小型河道:填埋、利用与整治
        3.1.5 被遗忘的水景观:滩滩相连的候鸟天堂
        3.1.6 河谷型城市特殊的水景观:排洪沟、山洪、泥石流与滑坡
        3.1.7 美中不足:公众感知的兰州城市河流及其沿岸景观
    3.2 城市水设施景观的变迁
        3.2.1 兰州供水历史回顾:从溥惠渠到刘家峡
        3.2.2 政府失职与企业失责:兰州城市供水事故的频发
        3.2.3 城市水源地的隐患与监督:水电业的霸权与NGO的努力
        3.2.4 黄土山上造青山:自上而下的南北两山绿化上水工程
        3.2.5 理不清的污水、雨水与洪水:城市排水曲折的现代化进程
        3.2.6 迈向公私合伙:滨河交通设施的跨越发展
    3.3 城市水文化景观的变迁
        3.3.1 传统的水文化景观
        3.3.2 当代的水文化景观
        3.3.3 艺术作品与媒介表征的城市水景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
    4.1 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的变迁
        4.1.1 溯流而上:城市与水的历史回顾
        4.1.2 政府主导下的治河工程:里程碑式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
        4.1.3 政企合作的进阶与退二进三的开端:沙河综合整治工程与东调工程
        4.1.4 NGO发起的反河流填埋运动:西郊河事件
        4.1.5 社区发起的城市湿地保留运动:大观堰事件
        4.1.6 企业插手下的市政郊野公园:城市绿化水系网络的非均衡发展
        4.1.7 新时代的绿色治理体制:环城生态圈以及人工湿地打造
        4.1.8 豪华的“腐烂河”:公众感知的成都城市河流及其水岸景观
    4.2 城市水设施景观的变迁
        4.2.1 供水历史的转折:从都江堰到李家岩
        4.2.2 公众反坝运动的第一次胜利:杨柳湖水电站事件
        4.2.3 城市生命线上广泛的反水电联盟:柏条河事件
        4.2.4 国家的回归与地方的失落:城市排污设施的演进过程
        4.2.5 雨洪管理专家话语的转变:从灰色设施到绿色设施
        4.2.6 被各种设施阻碍的水路交通:撑不起的城市航运
    4.3 城市水文化景观的变迁
        4.3.1 传统的水文化景观
        4.3.2 当代的水文化景观
        4.3.3 艺术作品与媒介表征的城市水景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
    5.1 科层制的固守与超越:兰州城市涉水景观的深度透视
        5.1.1 中国涉水事务的科层制
        5.1.2 涉水事务的地方层级
    5.2 网络、冲突与尺度政治: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深度透视
        5.2.1 水景行动者网络及其冲突
        5.2.2 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尺度政治视角
    5.3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治理模式
        5.3.1 协作式治理:能力与局限
        5.3.2 治理的谱系:从兰州到成都
        5.3.3 治理的拓展:治理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四、英国泰晤士河朱比利人工渠投入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河流水系景观协同发展机制与规划策略研究[D]. 乔敬雅.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2]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D]. 顾磊. 兰州大学, 2017(03)
  • [3]英国泰晤士河朱比利人工渠投入运行[J]. 钱萍. 水利水电快报, 2003(01)

标签:;  ;  ;  ;  ;  

英国泰晤士河银禧运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