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路堤式挡土墙最佳形式的选择

浅谈路堤式挡土墙最佳形式的选择

一、浅谈路堤式挡墙最佳形式的选定(论文文献综述)

陶云翔[1](2021)在《格栅条带式加筋废旧轮胎挡土墙的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文中提出

唐洪雷[2](2021)在《新型装配式挡墙破坏特点及设计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3月29日,住建部在其官网发布《“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与传统重力式挡墙相比,装配式挡土墙内部为空心结构,极大地减少了水泥、河沙和碎石等混凝土材料用量。因此新型装配式挡墙具有降低工程造价,降低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加快施工进度等优点。目前,国内针对传统形式的挡墙研究已非常充足,但对于装配式挡墙这种新型结构的研究还处于新兴阶段,尤其是对采用装配形式的重力挡土墙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对直立式装配式挡墙和仰斜式装配式挡墙两种不同断面形式的装配式挡墙展开受力特征、破坏模式及设计参数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首先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这两种新型挡墙的应力分布、位移特点及这两种挡墙的破坏模式;然后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设计合理实验方案,探究墙高h、混凝土弹模E,墙内填土重度γ内及墙后填土内摩擦角φ对两种装配式挡墙抗滑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影响程度大的参数代表这个参数的敏感性大,反之则敏感性较小,从而得到参数的敏感性排序;最后选取墙内填土重度γ内,采用可靠度理论进行设计参数中的填土重度的优化分析,得到两种断面形式的装配式挡墙在满足墙体稳定条件下的最佳填土重度。具体研究方法及得到的结论如下:(1)通过有限元静力分析得出,两种断面形式装配式挡墙在土压力作用下均产生背离填土侧位移,墙体的最大应力都发生在墙体的预留孔处。所以在设计施工时需注意对预留圆孔和连接锚筋的加固。(2)通过对墙后填土上表面进行等梯度加载试验,得到两种断面形式装配式挡墙的破坏模式。直立式装配式挡墙在从0KPa加载到40KPa时,墙后填土出现塑性滑面,挡墙发生滑移破坏;仰斜式装配式挡墙在从0KPa加载到45KPa时,墙后填土出现塑性滑面,挡墙发生滑移破坏;加载过程中两种断面形式的装配式挡墙应力均未超过其承载能力。所以可认为两种断面形式的装配式挡墙超载时的破坏模式均为整体滑移破坏。(3)选取挡墙墙高h,墙体预制块内填土的重度γ内,墙体预制块的弹性模量E,墙后土体的内摩擦角φ四个影响因素,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思想设计了16组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到两种断面形式装配式挡墙的影响因素对挡墙抗滑系数影响地敏感性大小排序都为:墙后填土内摩擦角φ、墙高h、填土重度γ内、墙体预制块混凝土弹模E。其中,墙后填土内摩擦角φ表现为高度显着,墙高h和填土重度γ内表现为较显着,墙体预制块混凝土弹模E表现为不显着。(4)墙内填土重度γ内是新型装配式挡墙一项重要的设计参数,对墙体抗滑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在满足挡墙稳定的前提下适当减小墙内填土重度可以减小施工难度和成本。基于可靠度理论建立了两种断面形式的装配式挡墙的功能函数,以填土重度γ内为优化目标,计算γ内分别为20KN/m3、18KN/m3、16KN/m3、14KN/m3、12KN/m3、10KN/m3时挡墙的可靠度和失效概率,并结合对抗滑稳定系数的分析,确定直立式装配式挡墙在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下的最小填土重度为12KN/m3,仰斜式装配式挡墙在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下的最小填土重度为10KN/m3。

荆树举[3](2021)在《TDA复合土中竖向锚定板承载特性及在锚拉式挡土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合理协调工程建设与土地占用、研发高效集约用地技术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锚拉式挡土墙具有支护高度大、侧向变形小、节地效果显着等特点,可用于提高挡墙支护高度、优化挡墙受力。但是由于传统墙背填料自重大、侧向土压力高,容易产生挡墙受力及配筋率偏大等问题。所以为了优化结构受力,拓展锚拉式挡墙的适用性,本文提出采用粒径1~2cm的TDA(废旧轮胎衍生骨料)与土的混合物,即TDA复合土作为墙背填料的技术思路,用于减轻填料自重及侧土压力。然而,有关锚拉式挡土墙中竖向锚定板在TDA复合土层中承载特性研究成果极少,使得其在工程应用中的设计方法无据可依。本文以TDA复合土作为锚拉式挡土墙墙背填料为研究背景,重点开展了 TDA复合土基本力学性能以及竖向锚定板承载特性研究,揭示了其承载及变形机理,建立了非极限位移状态下竖向锚定板在TDA复合土介质中的承载力计算公式,搭建了基于TDA复合土墙背填料的锚拉式挡墙结构设计参数数据库,可用于指导实际工程的设计计算。研究成果对于推动锚拉式挡土墙的工程应用范围、实现废旧轮胎的资源循环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根据研究成果,主要取得如下结论:(1)TDA复合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表明,随TDA掺量(0~20%)的增加,TDA复合土的粘聚力和摩擦角增大、压缩模量减小,并建立了 TDA掺量与粘聚力、摩擦角的经验公式。通过颗粒流离散元模拟方法,得到随TDA掺量的增加TDA复合土骨架力链增强、颗粒接触角分布向剪切力方向集中程度增大、颗粒间平均总接触力增大的微观机理。(2)基于TDA复合土介质中竖向锚定板拉拔试验,提出TDA掺量(0~20%)增加可有效提高TDA复合土中竖向锚定板的承载力,且在低附加应力水平下,锚定板承载力净增比更明显。锚定板极限承载力随竖向荷载(10~70kPa)的增大而增加,同时增幅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3)用已有理论模型验证了竖向锚定板在TDA复合土中承载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并基于竖向锚定板在TDA复合土中拉拔的承载力与位移关系给出了竖向锚定板在非极限位移状态下的经验公式。(4)以挡墙控制位移作为控制条件选取锚定板承载力,构建的80组锚拉式挡墙结构设计参数数据库表明,TDA复合土的使用对于挡土墙弯矩、剪力、土压力起到了明显的减弱作用,同时减少了配筋面积和锚板数量,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戴仕鹏[4](2021)在《山区高填方梁场稳定与变形控制技术及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预制梁场地具有临时性、占地面积大、沉降要求高的工程特征。公路工程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为了保护耕地,降低建设成本,梁场选址沟谷及山地等不平整的地形上;梁场高填方工程采用的填筑材料大多为弃渣,填筑材料物理力学性质较差,而使用过程中对场地的变形要求较高,同时施工中仅能采用现有的机械设备。本文依托于宜昭高速公路某梁场高填方工程,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一系列研究手段。通过对山区临时高填方中的分析与讨论,得到一系列的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室内试验,弃渣填筑材料属于粗粒土的范畴,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发现泥质粉砂岩为软化岩,砂岩为非软化岩。(2)通过分析讨论集中力作用于龙门吊轨道梁的基底反力分布情况,认为集中力的分布范围为集中力两侧3m,并提出反力分布有集中分布和分散分布区域。(3)针对高扶壁式挡墙顶是否作用大荷载情况,提出一种挡墙扶壁顶加宽的型式,对现场实际施工过程进行监测,发现监测变形结果与结算结果一致性较好。针对桩基临近高填方的侧移分析与控制措施,提出临近既有桩基的高填方低于8.0m采用反压能够较好的控制临近桩基的侧向位移,但当高填方高度大于8.0m且具有较大使用荷载情况下,结合注浆加固桩周土体使用能够较好的控制桩顶侧移。(4)通过分析与调查,选定压实设备为单钢轮振动压路机,压实指标为压实度或者孔隙率,通过理论分析,拟选择的型号为徐工XS183J,并推导得出其影响深度。

李劲松[5](2020)在《考虑回填料影响的悬臂式挡土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世界各国地震灾害频发,抗震性能优良的挡土墙在交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际工程效果。悬臂式挡土墙因结构尺寸较小、自重轻、便于在石料缺乏和地基承载力较低的填方地段使用。然而,已有的对悬臂式挡土墙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悬臂式挡土墙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研究尤为迫切。本课题开展小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传统砂、钢渣、橡胶颗粒以及橡胶颗粒与钢渣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形成新型填料回填悬臂式挡土墙振动台试验模型的动力响应特征,比较不同回填料的抗震性能。从墙体加速度、墙体侧向位移、回填料加速度和回填料竖向沉降等方面,综合分析比较悬臂式挡土墙和土工格栅加筋挡土墙的抗震性能优劣。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详细介绍了SY70L-2.5小型液压振动台的性能参数、工作流程和工作原理,根据试验要求设计了叠层剪切模型箱,并对加速度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和土压力传感器进行选择和标定。通过基础物理试验,测定了试验材料的级配曲线、最小干密度和最大干密度等基础参数。(2)根据振动台台面尺寸和承载力要求和相似比设计原理,确定悬臂式挡土墙的几何尺寸、物理特性等。为了比较悬臂式挡土墙振动台试验模型在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选取松潘和什邡远近两种不同地震波作为加载波形,设置0.1g、0.3g和0.5g三种不同强度的加载工况。(3)开展传统砂回填悬臂式挡土墙振动台模型试验,从墙体加速度、墙体侧向位移、回填料加速度、回填料表面竖向沉降和墙背侧向动土压力等角度,综合分析在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传统砂回填悬臂式挡土墙试验模型的动力响应特征,并与土工格栅加筋挡土墙抗震性能进行比较。(4)以钢渣和橡胶颗粒作为回填料,考虑在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开展悬臂式挡土墙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比较传统砂、钢渣与橡胶颗粒回填悬臂式挡土墙试验模型的动力响应规律,得出不同回填料在抗震性能上的优劣,并从机理上进行解释说明。得出钢渣质重,具有良好的整体稳定性,可以有效地减小对悬臂式挡土墙加速度反应特征和墙体侧向位移的影响。而橡胶颗粒质轻,具有良好的回弹性和隔震能力,有效地限制了回填料表面竖向沉降。(5)将橡胶颗粒以10%、20%和30%的掺入比与钢渣混合形成新型填料,结合钢渣与橡胶颗粒各自的优点,开展新型填料回填悬臂式挡土墙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并与传统砂、钢渣和橡胶颗粒回填悬臂式挡土墙试验模型在不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规律进行对比,并找出橡胶颗粒在新型填料中的最佳掺入比。

何江[6](2020)在《多级拼装悬臂式挡墙地震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多级拼装悬臂式挡墙作为一种新型轻型支挡结构,具有施工快捷、材料用量少、边坡绿化方便、耐久性良好、可适宜较高填方边坡等优点,有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然而,相关设计计算理论尚未建立,特别是在地震作用下其动力响应与力学性能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本文主要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三级和二级拼装悬臂式挡墙的地震动力响应与特性,主要研究工作与结果如下:(1)基于相似理论,采用量纲分析法设计了几何、重度和时间相似比分别为1:10、1:1和1:3.162的三级和二级拼装悬臂式挡墙支挡边坡的振动台试验模型,通过室内振动台设备,完成了水平方向分别施加正弦波、EL Centro波、Kobe波和汶川波激振的振动台模型试验。(2)两类挡墙墙后动土压力与地震波特性、墙体变形与破坏模式有密切关系,三级墙和二级墙墙后动土压力总体分别呈“三峰型”和“双峰型”分布,下部挡墙墙顶处皆存在土压力遮蔽效应;两类挡墙水平永久位移都受地震波波峰控制,在波峰作用时刻,挡墙位移急剧增大并达到永久位移;在强震作用下,多级拼装悬臂式挡墙支挡边坡失稳破坏模式可分为3个阶段:一级墙墙底水平滑移破坏、下级墙体后侧土体局部滑移破坏和多级墙整体滑动破坏。(3)基于试验确定的墙-坡整体滑动破坏模式,采用Fellenius法和简化Bishop法原理建立了墙-坡系统整体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简化Bishop法计算所得稳定系数比Fellenius法大8-20%。(4)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和Newmark滑块理论,推导出了四级、三级和二级拼装悬臂式挡墙的地震水平永久位移计算公式。试验模型分析表明,计算值与FLAC3D数值模拟值较为接近,三级墙、二级墙时各墙顶永久位移分别比试验值约高出10-40%、10-30%。本研究所得的多级拼装悬臂式挡墙的地震动力响应特征、墙-坡系统地震稳定性分析和永久位移计算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多级拼装悬臂式挡墙支挡边坡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岳青青[7](2020)在《基于CTS模型的水泥土破坏全过程的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水泥搅拌桩成为杭州和上海等沿海地区的基坑工程项目中较受欢迎的加固措施之一,但由于沿海地区的地质条件较差,迅速发展的地下工程使水泥搅拌桩施工事故的数量逐年递增。为了提高水泥土施工项目的安全性,国内外诸多学者使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水泥土加固工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但水泥土本构模型的选取一般采用已有模型粗略模拟,这就使得有限元分析的结果不够准确,可信度受到质疑。基于此,本文为了更清晰的了解水泥搅拌桩从施工到破坏全过程的力学行为变化情况,本文以水泥和高岭土为原材料,以室内土工试验和数值分析方法为手段,以试验器材和有限元软件PLAXIS为工具,首先确定了水泥土的本构模型,其次采用室内土工试验标定了水泥土的本构模型参数,然后对水泥土的非线性行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最后对水泥土施工案例进行了应用分析,实现了理论与试验相结合,并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数值分析的完整过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确定水泥土的本构模型。对有限元软件PLAXIS中适用于土体的各类本构模型进行了分节介绍,得出各模型在反映土体力学行为方面的差异性。结合室内试验成果,最终选择CTS模型用于水泥土力学行为的数值模拟分析。(2)水泥土本构模型参数的试验研究。通过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劈裂试验(间接拉伸试验)和半圆弯曲试验的测试,用Origin拟合出不同龄期、不同水泥掺量下水泥土的荷载-位移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等曲线,结合经验公式,最终计算得到水泥土的本构模型参数。(3)水泥土非线性行为研究。借鉴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数值分析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分析在受压和受拉状态下水泥土的位移场、塑性点分布和荷载-位移曲线等力学行为,并对受压状态下影响水泥土力学行为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受拉或受压状态下,水泥土表现为非线性,并且水泥土埋置深度具有临界值。(4)重力式水泥土挡墙非线性破坏机理分析和加固方案研究。以杭州某重力式水泥土挡土墙滑塌事故为背景,利用水泥土的弹塑性及弹塑性损伤行为来阐述该工程失稳的机理,然后借鉴现有的基坑加固经验,继续采用有限元方法探讨能提高重力式水泥土围护结构刚度的有效措施。

徐凡[8](2019)在《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山开发利用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矿山建设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内容之一。三门峡市所处豫西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敏感,矿山特别是铝土矿开采引发的水土流失特点具有区域典型代表性,开展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对矿区水土流失防治、植被恢复重建以及减少入黄泥沙与保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研究以三门峡市湖滨区、陕州区和渑池县近黄河干流区域典型铝土矿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学、土壤学、生态学、地貌学、地理学等学科理论和3S与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利用资源3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金水河小流域观测站与五花岭径流观测场实测数据、典型铝土矿区调查数据与土样实验分析数据、铝土矿水土保持治理成果等数据资料,应用ArcGIS、Excel2010等软件,分析三门峡市铝土矿开发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的变化及响应,探求三门峡市铝土矿区采矿过程及闭矿后水土流失发生特点及发展规律,提出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利用ArcMap10.2解译三门峡市资源3高分辨率影像并利用LocalSpace Viewer移动端APP现场复核对三门峡市铝土矿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分析,选择崖底、鱼里、史家庄、瓦碴坡、七里沟-崤里、芦花岭、水泉洼、关家底8个典型铝土矿对水土流失影响因子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各项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矿活动对降雨侵蚀力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不影响,均为区域背景值1100.1530MJ·mm/(hm2·h)和1;地形因子和植被覆盖及管理因子控制指标应不小于7.8863和0.2038,对抑制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才能起到明显效果;采矿活动扰动后土壤容重从1.181.23g/cm3增大至1.271.50g/cm3、含水率从11.31%11.69%增大至12.30%15.90%、土壤孔隙率从55.43%59.04%减小到43.52%50.94%、土壤有机质含量从0.48%0.52%减小到0.08%0.29%,四项指标的变化均导致土壤可蚀性因子的增大。(2)通过对史家庄、芦花岭、崖底和瓦碴坡4个典型铝土矿区的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过程分析,结果表明: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程度人为加剧开始于基础建设期,水土流失量占水土流失总量的9%20%;最大水土流失量产生于采矿服务期,占水土流失总量65%以上;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量逐步减少,占水土流失的总量的15%25%。铝土矿区水土流失量主要发生在露天采场和排土场,供水供电管线区水土流失量最小;芦花岭、崖底和瓦碴坡铝土矿露天采场区水土流失量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量的42.18%、73.48%和48.27%,史家庄、芦花岭、崖底和瓦碴坡铝土矿排土场水土流失量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量的71.00%、40.89%、16.93%和47.49%,史家庄、崖底和瓦碴坡铝土矿供水供电管线区水土流失量分别仅占水土流失总量的0.93%、0.74%和0.06%。(3)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斜坡防护、弃土(渣)拦挡、截排水、土地整治、植被重建和临时防护等关键防治技术:斜坡防护主要包括削坡开级和各类护坡,削坡开级能够有效地减小坡度坡长因子至控制指标7.8863,护坡可以改善下垫面条件、改变坡面汇水流路,两者结合构成坡面防治技术体系;弃土(渣)拦挡可有效保持再造堆积地貌坡脚稳定,局部减小地形因子,主要有永久拦挡和临时拦挡,是弃土(渣)防治技术体系中的关键技术;截排水具有防止降雨径流冲刷地表、有效降低水力侵蚀的作用,是铝土矿区水土流失防治的关键技术之一;土地整治能保证土壤可蚀性因子在采矿活动干扰后能够迅速恢复至原地貌水平,主要包括表土剥离收集利用和土地平整,是植被恢复重建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植被重建是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和恢复矿区生态系统的核心技术,是矿山植被群落恢复和实现绿色矿山建设的必由之路,同时是水土流失治理效果的直观体现;临时防护是水土保持关键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短期扰动区域采取非永久防护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避免二次污染等优势。(4)结合三门峡市铝土矿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和防治技术体系,参照相关技术规范对关键防治技术进行分析,提出设计要点和参考方案。

孙涛[9](2018)在《陡坡高路堤工后沉降计算方法及控制措施研究》文中提出福建地区因山谷沟壑纵横形成了填方高度较高、填料种类复杂、坡度较陡的高陡坡路堤,对路堤填料压缩蠕变性质、路堤工后沉降计算方法及工后沉降控制措施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采用室内外试验、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对福建省典型陡坡高路堤填料的蠕变特性、不同填料陡坡高路堤工后沉降变化规律、实测沉降预估法及工后沉降简化公式、工后沉降控制技术等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以厦蓉高速公路漳州段典型填土与土石混填料为例,采用压缩蠕变试验,用幂函数和对数函数蠕变方程分别描述了填土料和土石混填料蠕变特性;并分别标定了相应的填土料与土石混填料蠕变参数。2、采用扩展D-P与蠕变耦合本构模型对二维、三维束口型和阔口型填土料陡坡高路堤模型进行数值分析表明:路堤沉降于20年时趋于稳定;填高40m的全填路堤模型位移,从大到小依次是二维、三维束口型和三维阔口型;填高30m的全填和填高30m、40m的半挖半填路堤模型位移,从大到小依次是二维、三维阔口型和三维束口型;建立二维条件路基顶面工后沉降与填高的估算公式。3、基于线黏弹性本构模型对二维、三维束口型和阔口型土石混填陡坡高路堤模型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路堤沉降于1000天时基本稳定;全填与半挖半填的路堤模型位移,从大到小依次是二维、三维束口型和三维阔口型;并建立二维条件下路基顶面工后沉降与填高的估算公式。4、鉴于大量沉降数据进行拟合发现,泊松曲线、双曲线、对数曲线、乘幂曲线和指数曲线均可对实测沉降进行预测分析,但泊松曲线拟合效果最优,用泊松曲线曲线对厦蓉高速某监测断面实测沉降数据进行分析及预测。5、基于国内外高填路堤沉降估算经验公式,通过对大量实测高填方数据回归分析,提出新的路堤工后沉降简化公式并验证。6、对某地基条件是基岩的工程实例用三种方法分别计算沉降并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精度依次为数值计算法、曲线拟合法和简化公式。7、对三种工后沉降控制措施进行有限元分析可知:对于全填和半挖半填的二维、三维土石混填陡坡高路堤,工后沉降控制效果依次是强夯技术、加筋技术和挡墙技术;对于全填和半挖半填的二维、三维填土陡坡高路堤,工后沉降控制效果依次是加筋技术、强夯技术和挡墙技术;加筋技术对于填土路堤的水平位移限制效果好于土石混填路堤。

黎鸣[10](2018)在《泡沫轻质土路堤扶壁式挡土墙受力及变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发展,扶壁式挡土墙因其具有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及自重轻等特点,在支挡结构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目前对于墙身较高,墙后填土为普通填土和泡沫轻质土的扶壁式挡土墙,受到墙后层状填土、扶肋尺寸、踵板宽度、扶肋间距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挡墙受力及变形机理尚不明确,无法有效地指导工程实践。因此,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数值分析及理论分析等相结合的手段,对层状泡沫轻质土路堤扶壁式挡土墙受力及变形特性进行研究,更好掌握其工程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依托广佛江快速通道江门段工程一标段,结合土工相似理论与模型实验,参考公路土工试验规程及相关研究中所采用的试验仪器,自主设计了大比例室内模型试验系统。2、从超载、泡沫轻质土密度和换填深度三个方面分析层状泡沫轻质土下扶壁式挡土墙的受力及变形特性,提出了层状泡沫轻质土作用下挡墙土压力分布形式,同时得到了不同工况下挡墙位移变化规律。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各因素影响下挡墙土压力合力大小及其作用点位置的回归方程,确定了墙背泡沫轻质土合适的换填高度;利用极差分析法,得到综合作用下各影响因素对挡墙受力及变形特性影响程度的主次关系。3、基于室内模型试验,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揭示了不同超载下墙背土压力及挡墙位移沿墙高的变化规律,并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同时进一步研究了地基土弹性模量、填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对挡墙受力及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际工程挡墙选型时,扶壁式挡土墙对地基材料的选择要优于重力式及其他挡墙;改变上、下层填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对各自土层的土压力分布影响较大,对其他土层影响较小,并且建议墙后填筑材料的摩擦角应不大于25°。4、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针对现有层状土压力计算方法存在的不足,综合考虑墙背倾角、墙土之间的黏着力和摩擦角等因素,提出了层状填土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且该公式可以成功退化到单层填土的土压力计算公式。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计算方法是合理可靠的,同时该公式适用较为复杂条件下黏性土又适用无黏性土的土压力计算。

二、浅谈路堤式挡墙最佳形式的选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路堤式挡墙最佳形式的选定(论文提纲范文)

(2)新型装配式挡墙破坏特点及设计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装配式挡墙及重力式挡墙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土压力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型装配式挡墙结构特征分析
    2.1 新型装配式挡墙几何分析
    2.2 新型装配式挡墙特征分析
    2.3 新型装配式挡墙计算理论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装配式挡墙受力特征及破坏模式分析
    3.1 引言
    3.2 ANSYS有限元软件简介
    3.3 模型参数选取
        3.3.1 单元选择
        3.3.2 材料参数
    3.4 新型装配式挡墙数值模型建立
        3.4.1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3.4.2 定义边界条件
        3.4.3 划分网格
        3.4.4 接触模型
        3.4.5 计算荷载及施加荷载步骤
    3.5 新型装配式挡墙位移及受力特点分析
        3.5.1 直立式装配式挡墙位移及受力特点分析
        3.5.2 仰斜式装配式挡墙位移及受力特点分析
    3.6 新型装配式挡墙破坏模式分析
        3.6.1 直立式装配式挡墙破坏模式分析
        3.6.2 仰斜式装配式挡墙破坏模式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装配式挡墙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4.1 引言
    4.2 敏感性分析基本理论
        4.2.1 敏感性分析基本概念
        4.2.2 正交试验概念
        4.2.3 正交表的特点及性质
        4.2.4 正交实验步骤
        4.2.5 正交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4.3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装配式挡墙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4.3.1 试验方案设计
        4.3.2 直立式装配式挡墙试验结果分析
        4.3.3 仰斜式装配式挡墙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挡墙设计参数优化分析
    5.1 引言
    5.2 可靠度理论及计算方法
        5.2.1 结构的可靠度
        5.2.2 结构可靠指标
        5.2.3 可靠度计算方法
    5.3 挡墙功能函数的建立
    5.4 直立式装配式挡墙填土重度优化
        5.4.1 M-C法计算直立式挡墙可靠度及失效概率
        5.4.2 对直立式挡墙抗滑稳定性的检验
    5.5 仰斜式装配式挡墙填土重度优化
        5.5.1 M-C法计算仰斜式挡墙可靠度及失效概率
        5.5.2 对仰斜式挡墙抗滑稳定性的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一、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二、在校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3)TDA复合土中竖向锚定板承载特性及在锚拉式挡土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锚拉式挡土墙研究现状
        1.2.2 TDA复合土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2.3 竖向锚定板承载力提高措施研究现状
        1.2.4 TDA复合土作为墙背填料应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TDA复合土力学性能研究
    2.1 TDA复合土基本材料特性
        2.1.1 砂土的物理参数
        2.1.2 轮胎碎片的物理参数
        2.1.3 TDA复合土的物理参数
    2.2 TDA复合土压缩实验
        2.2.1 试验目的
        2.2.2 试验装置
        2.2.3 试验方案和过程
        2.2.4 试验结果分析
    2.3 TDA复合土直剪试验
        2.3.1 试验目的
        2.3.2 试验设备
        2.3.3 试验步骤和方法
        2.3.4 试验结果分析
    2.4 TDA复合土剪切微观机理
        2.4.1 PFC颗粒离散元介绍
        2.4.2 直剪模型建立
        2.4.3 参数标定
        2.4.4 微观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TDA复合土中竖向锚定板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3.1 模型试验设计
        3.1.1 锚定板与锚杆
        3.1.2 试验模型装置
        3.1.3 荷载施加及监测方案
        3.1.4 试验材料
    3.2 试验工况及流程
        3.2.1 试验工况
        3.2.2 试验流程
    3.3 TDA复合土中竖向锚定板的承载特性分析
        3.3.1 不同竖向荷载下锚定板承载规律
        3.3.2 不同TDA掺量下锚定板承载规律
        3.3.3 锚定板承载力试验结果与理论对比
        3.3.4 非极限位移状态下锚定板承载规律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TDA复合土中锚拉式挡土墙应用研究及工程设计
    4.1 挡土墙受力及稳定性影响因素
        4.1.1 模型参数
        4.1.2 TDA复合土重度的影响
        4.1.3 TDA复合土内摩擦角的影响
        4.1.4 TDA复合土粘聚力的影响
        4.1.5 基底摩擦系数的影响
        4.1.6 挡土墙墙高的影响
        4.1.7 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2 基于TDA复合土的锚拉式挡土墙结构设计参数数据库的构建
        4.2.1 数据库模型
        4.2.2 数据库构建及应用效果评价
    4.3 高速公路高路堤锚拉式挡土墙工程设计
        4.3.1 工程概况
        4.3.2 挡土墙设计方法
        4.3.3 挡土墙设计参数
        4.3.4 挡土墙稳定性及承载力验算
        4.3.5 挡土墙设计图纸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附录1 基于TDA复合土的锚拉式挡土墙结构设计参数数据库
附录2 工程案例设计图纸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山区高填方梁场稳定与变形控制技术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公路预制梁场地的基本选址概况
        1.2.1 预制梁选址的基本要求
        1.2.2 国内部分预制梁的选址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隧道及边坡开挖弃渣工程特性及碾压施工工艺现状
        1.3.2 粗粒土高填方的工后沉降分析现状
        1.3.3 梁场设施的分析现状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隧道及边坡开挖弃渣的工程特性
    2.1 依托工程的基本概况
        2.1.1 工程地质条件
        2.1.2 梁场工程概况
    2.2 填料的颗粒级配试验
    2.3 填料的力学性质评价
        2.3.1 单轴压缩设备
        2.3.2 泥质粉砂岩在水作用下的力学特性
        2.3.3 砂岩在水作用下的力学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对称加载对临近桩基作用与控制措施
    3.1 有限元模拟分析
    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制梁场支挡结构优化分析与设计
    4.1 龙门吊最不利工况计算
    4.2 轨道梁基底压力分布
    4.3 墙顶作用大荷载的扶壁式挡墙优化
    4.4 梁场挡墙的施工阶段模拟与现场监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填方填筑评价指标与施工方法
    5.1 压实度评价指标
    5.2 最大干密度试验
        5.2.1 最大干密度测试方法
        5.2.2 击实功计算
        5.2.3 最大干密度
    5.3 弃渣填料的振动压实工艺
        5.3.1 振动压实作用
        5.3.2 压实机械的选择
        5.3.3 压实应力与影响深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5)考虑回填料影响的悬臂式挡土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悬臂式挡土墙
        1.1.2 回填料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填料下的悬臂式挡土墙试验研究
        1.2.1.1 国内研究现状
        1.2.1.2 国外研究现状
        1.2.2 新型填料回填挡土墙的研究
        1.2.2.1 新型填料回填悬臂式挡土墙
        1.2.2.2 新型填料回填其它型式挡土墙
        1.2.3 挡土墙振动台试验研究
        1.2.3.1 国内研究现状
        1.2.3.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悬臂式挡土墙振动台试验模型设计
    2.1 仪器设备
        2.1.1 小型振动台
        2.1.2 控制系统
        2.1.3 数据采集系统
        2.1.4 传感器选定
        2.1.5 传感器标定与校准
    2.2 试验模型箱
    2.3 试验回填材料
        2.3.1 试验材料选取
        2.3.2 级配曲线的测定
        2.3.3 物理性质的测定
        2.3.4 回填料相对密实度
    2.4 悬臂挡土墙模型
        2.4.1 相似比设计
        2.4.2 挡土墙设计与制作
    2.5 加载工况
        2.5.1 试验地震波输入
        2.5.2 试验加载工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砂回填悬臂式挡土墙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模型
    3.3 悬臂式墙体加速度特征
        3.3.1 传统砂回填墙体反应特征
        3.3.2 与土工格栅加筋回填砂挡墙对比
    3.4 悬臂式墙体侧向位移特征
        3.3.1 传统砂回填墙体反应特征
        3.3.2 与土工格栅加筋回填砂挡墙对比
    3.5 传统砂回填料加速度特征
        3.5.1 回填砂加速度反应特征
        3.5.2 与土工格栅加筋挡墙对比
    3.6 传统砂回填料沉降特征
        3.6.1 回填砂沉降特征
        3.6.2 与土工格栅加筋回填砂沉降特征对比
    3.7 传统砂回填悬臂墙壁动土压力特征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渣回填悬臂式挡土墙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模型
    4.3 悬臂式墙体加速度特征
        4.3.1 钢渣回填墙体反应特征
        4.3.2 与传统砂对比
        4.3.3 与土工格栅加筋回填钢渣挡墙对比
    4.4 悬臂式墙体侧向位移特征
        4.4.1 钢渣回填墙体反应特征
        4.4.2 与传统砂比较
        4.4.3 与土工格栅加筋回填砂挡墙对比
    4.5 钢渣回填料加速度特征
        4.5.1 钢渣加速度反应特征
        4.5.2 与传统砂对比
        4.5.3 与土工格栅加筋挡墙对比
    4.6 钢渣回填料沉降特征
        4.6.1 回填钢渣沉降特征
        4.6.2 与传统砂回填沉降对比
        4.6.3 与土工格栅加筋回填钢渣沉降特征对比
    4.7 悬臂墙壁动土压力特征
        4.7.1 钢渣回填悬臂挡墙墙壁动土压力特征
        4.7.2 与传统砂回填悬壁墙壁动土压力对比
    4.8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橡胶颗粒回填悬臂式挡土墙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模型
    5.3 悬臂式墙体加速度特征
        5.3.1 橡胶颗粒回填墙体加速度特征
        5.3.2 与传统砂、钢渣比较
        5.3.3 与土工格栅加筋回填橡胶颗粒挡墙对比
    5.4 悬臂式墙体侧向位移特征
        5.4.1 橡胶颗粒回填墙体反应特征
        5.4.2 与传统砂、钢渣比较
        5.4.3 与土工格栅加筋回填砂挡墙对比
    5.5 橡胶颗粒回填料加速度特征
        5.5.1 橡胶颗粒加速度反应特征
        5.5.2 与传统砂和钢渣相比
        5.5.3 与土工格栅加筋挡墙对比
    5.6 橡胶颗粒回填料沉降特征
        5.6.1 回填橡胶颗粒沉降特征
        5.6.2 与传统砂、钢渣回填沉降对比
        5.6.3 与土工格栅加筋回填橡胶颗粒沉降特征对比
    5.7 悬臂墙壁动土压力特征
        5.7.1 橡胶颗粒回填悬臂墙壁动土压力特征
        5.7.2 与传统砂、钢渣回填悬臂墙壁动土压力对比
    5.8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新型填料回填悬臂式挡土墙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模型
        6.2.1 新型填料配比选择
        6.2.2 试验模型制备
    6.3 悬臂式墙体加速度特征
        6.3.1 新型填料回填墙体加速度特征
        6.3.2 与其他填料对比
        6.3.3 与土工格栅加筋回填橡胶颗粒挡墙对比
    6.4 悬臂式墙体侧向位移特征
        6.4.1 新型填料回填墙体反应特征
        6.4.2 与其他填料比较
        6.4.3 与土工格栅加筋回填砂挡墙对比
    6.5 新型回填料加速度特征
        6.5.1 新型回填料加速度反应特征
        6.5.2 与其他填料对比
        6.5.3 与与土工格栅加筋挡墙相比
        6.5.4 新型回填料沉降特征
        6.5.5 与其他填料对比
        6.5.6 与土工格栅加筋回填橡胶颗粒沉降特征对比
    6.6 悬臂墙壁动土压力特征
        6.6.1 新型填料回填悬臂墙壁动土压力特征
        6.6.2 不同回填料回填悬臂墙壁动土压力对比
    6.7 本章总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多级拼装悬臂式挡墙地震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土压力
        1.2.2 地震边坡稳定性
        1.2.3 地震边坡破坏模式
        1.2.4 地震边坡永久位移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
    2.1 概述
    2.2 相似比设计
    2.3 试验模型
        2.3.1 模型箱设计与制作
        2.3.2 模型设计
        2.3.3 填料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2.3.4 模型制作
    2.4 试验设备及测试系统
        2.4.1 振动台和数据采集系统
        2.4.2 传感器布置及类型
    2.5 地震波选取及加载方案
        2.5.1 地震波选取
        2.5.2 加载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级拼装悬臂式挡墙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概述
    3.2 模型边坡固有频率与阻尼比
        3.2.1 加速度传递函数
        3.2.2 边坡固有频率和阻尼比
    3.3 加速度响应
        3.3.1 加速度放大效应
        3.3.2 地震波瞬时PGA的影响
        3.3.3 不同波形的影响
        3.3.4 地震波幅值的影响
    3.4 土压力
        3.4.1 静止土压力
        3.4.2 动土压力
    3.5 位移
    3.6 模型边坡破坏特征
        3.6.1 边坡变形与破坏过程
        3.6.2 边坡失稳破坏模式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级拼装悬臂式挡墙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概述
    4.2 模型边坡固有频率和阻尼比
    4.3 加速度响应
        4.3.1 加速度放大效应
        4.3.2 地震波瞬时PGA的影响
        4.3.3 不同波形的影响
        4.3.4 地震波幅值的影响
    4.4 土压力
        4.4.1 静止土压力
        4.4.2 动土压力
    4.5 位移
    4.6 模型边坡破坏特征
        4.6.1 边坡变形与破坏过程
        4.6.2 边坡失稳破坏模式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级拼装悬臂式挡墙地震响应数值模拟
    5.1 概述
    5.2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5.3 边界条件和加载波形
        5.3.1 边界条件及动力加载方式
        5.3.2 加载地震波形
    5.4 计算监测点布置
    5.5 三级拼装悬臂式挡墙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5.5.1 模型固有频率
        5.5.2 加速度响应
        5.5.3 土压力
        5.5.4 位移
    5.6 二级拼装悬臂式挡墙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5.6.1 模型固有频率
        5.6.2 加速度响应
        5.6.3 土压力
        5.6.4 位移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综合对比分析
    6.1 概述
    6.2 加速度
    6.3 动土压力
    6.4 永久位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墙-坡系统地震稳定性与永久位移分析
    7.1 概述
    7.2 边坡稳定性分析
        7.2.1 计算方法
        7.2.2 稳定性计算
    7.3 永久位移计算
        7.3.1 屈服加速度算法
        7.3.2 永久位移算法
        7.3.3 对比验证
        7.3.4 四级拼装悬臂式挡墙永久位移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7)基于CTS模型的水泥土破坏全过程的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土本构模型
        1.2.2 水泥土桩力学行为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水泥土本构模型的确定
    2.1 摩尔-库伦模型
    2.2 土体硬化模型
    2.3 小应变土体硬化模型
    2.4 CTS模型
        2.4.1 混凝土模型的确定过程
        2.4.2 硬化与软化规律
    2.5 确定水泥土的本构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水泥土本构模型参数的试验研究
    3.1 前言
    3.2 击实试验
        3.2.1 主要仪器设备
        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1 主要仪器设备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间接拉伸试验
        3.4.1 主要仪器设备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半圆弯曲试验
        3.5.1 试验过程与仪器设备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CTS模型的水泥土非线性行为研究
    4.1 前言
    4.2 工程概况
    4.3 在受压/受拉状态下水泥土的非线性行为研究
        4.3.1 模型的基本假定
        4.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4.3.3 模型参数的确定
        4.3.4 在受压状态下水泥土的非线性行为研究
        4.3.5 在受拉状态下水泥土的非线性行为研究
    4.4 水泥土搅拌桩的内力及变形分析
        4.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4.4.2 计算结果分析
    4.5 在受压状态下水泥土非线性行为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4.5.1 龄期对水泥土非线性行为的影响
        4.5.2 水泥掺量对水泥土非线性行为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重力式水泥土挡墙非线性破坏机理分析和加固方案研究
    5.1 工程概况
    5.2 剖面4-4的有限元分析
        5.2.1 建立有限元模型
        5.2.2 计算结果分析
    5.3 剖面5-5的有限元分析
        5.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5.3.2 计算结果分析
    5.4 提高水泥土重力式围护结构刚度的有效措施
        5.4.1 单排钢筋砼桩加固方案
        5.4.2 双排钢筋砼桩加固方案
        5.4.3 双排钢筋砼桩+MC复合桩加固方案
        5.4.4 双排钢筋砼桩+SMC复合桩加固方案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区水土流失特点研究现状
        1.2.2 矿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2.3 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2.4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
        1.3.1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响应研究
        1.3.2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特点研究
        1.3.3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研究
2 三门峡市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1.4 河流水系
        2.1.5 土壤
        2.1.6 植被
    2.2 矿产资源
        2.2.1 矿产资源概况
        2.2.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2.3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2.2.4 铝土矿分布情况
    2.3 水土流失
        2.3.1 水土流失现状
        2.3.2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
        2.3.3 水土流失的危害
    2.4 三门峡市铝土矿所在区域水土流失概况
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的选取和计算
        3.2.2 数据资料获取
    3.3 技术路线
    3.4 研究难点、可行性及创新点
        3.4.1 研究难点及采取的解决方法
        3.4.2 可行性
        3.4.3 创新点
4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
    4.1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响应
        4.1.1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4.1.2 采矿活动干扰下各影响因子水土流失响应
        4.1.3 结论
    4.2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特点
        4.2.1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时间分布特征
        4.2.2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特征
        4.2.3 结论
    4.3 小结
5 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
    5.1 水土流失防治关键措施分类
    5.2 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2.1 露天采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2.2 地下开采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2.3 生活管理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2.4 矿区道路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2.5 排土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2.6 供水供电管线区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
    5.3 水土流失防治关键技术
        5.3.1 斜坡防护技术
        5.3.2 弃(土)渣拦挡技术
        5.3.3 截排水技术
        5.3.4 土地整治技术
        5.3.5 植被重建技术
        5.3.6 临时防护技术
    5.4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9)陡坡高路堤工后沉降计算方法及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1.2.1 路堤填料压缩蠕变试验与蠕变模型研究现状
        1.2.2 路堤工后沉降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3 路堤工后沉降控制措施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及借鉴思考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陡坡高路堤填料击实及蠕变特性研究
    2.1 陡坡高填方路堤填料颗粒级配曲线
    2.2 陡坡高填方路堤填料击实试验及其成果
        2.2.1 试验仪器
        2.2.2 实验方案
        2.2.3 实验步骤及结果分析
    2.3 陡坡高填方路堤填土料压缩蠕变试验
        2.3.1 试验仪器
        2.3.2 实验方案及步骤
        2.3.3 实验结果分析
        2.3.4 蠕变模型求解
    2.4 陡坡高填方路堤土石混填料压缩蠕变试验
        2.4.1 试验仪器
        2.4.2 实验方案及步骤
        2.4.3 试验结果分析
        2.4.4 蠕变模型求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陡坡高路堤工后沉降有限元分析
    3.1 概述
    3.2 填土料陡坡高路堤工后沉降蠕变本构模型
    3.3 填土料有限元工后沉降分析
        3.3.1 基本假定
        3.3.2 模型几何参数
        3.3.3 模型材料属性
        3.3.4 分析步设置
        3.3.5 网格划分及荷载边界条件
        3.3.6 计算结果分析
    3.4 土石混填陡坡高路堤工后沉降蠕变本构模型及实例验证
        3.4.1 线黏弹性蠕变本构及参数确定
        3.4.2 土石混填路堤有限元工后沉降实例验证
    3.5 土石混填路堤工后沉降规律有限元分析
        3.5.1 基本假定
        3.5.2 模型几何参数
        3.5.3 模型材料属性
        3.5.4 分析步设置
        3.5.5 网格划分及荷载边界条件
        3.5.6 计算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填方路堤沉降预测方法及分析
    4.1 常用沉降预测方法
        4.1.1 泊松曲线法
        4.1.2 双曲线法
        4.1.3 对数曲线法
        4.1.4 乘幂曲线法
        4.1.5 指数曲线法
    4.2 工程实例比较分析
    4.3 现场实测沉降数据分析
        4.3.1 监测断面及测点布置
        4.3.2 沉降监测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陡坡高填方路堤沉降估算公式
    5.1 目前沉降估算与经验公式
        5.1.1 国内沉降经验公式
        5.1.2 国外沉降经验公式
    5.2 陡坡高填方路堤沉降估算公式
    5.3 某工程实例三种计算方法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陡坡高路堤工后沉降控制技术分析
    6.1 强夯技术
        6.1.1 强夯有限元分析
        6.1.2 不同因素强夯技术有限元分析
    6.2 加筋技术
        6.2.1 土工格栅加筋有限元分析
        6.2.2 不同因素土工格栅技术有限元分析
    6.3 侧向约束技术-挡墙
        6.3.1 挡墙侧向约束技术作用概述
        6.3.2 挡墙侧向约束技术有限元分析
    6.4 各工后沉降控制技术作用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泡沫轻质土路堤扶壁式挡土墙受力及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泡沫轻质土的研究现状
        1.2.2 层状填土挡墙土压力的研究现状
        1.2.3 扶壁式挡墙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1.2.4 扶壁式挡墙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层状填土扶壁式挡墙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依托工程概况
    2.3 相似理论
        2.3.1 模型比例的选择
        2.3.2 结构模型的相似判据
    2.4 模型材料的选取
        2.4.1 地基土及第一层填料的选取
        2.4.2 第二层填料的选取
        2.4.3 挡土墙材料的选取
    2.5 模型结构与尺寸
        2.5.1 模型箱尺寸的确定
        2.5.2 挡土墙尺寸的确定
    2.6 模型箱的设计与制作
        2.6.1 试验装土箱
        2.6.2 扶壁式挡土墙
        2.6.3 上部加载系统
        2.6.4 量测系统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层状填土挡土墙试验结果分析
    3.1 试验方案设计
    3.2 试验步骤
    3.3 单因素对挡墙受力及变形特性的影响分析
        3.3.1 不同超载对挡墙侧向土压力及位移的影响
        3.3.2 不同密度对挡墙侧向土压力及位移的影响
        3.3.3 不同换填深度对挡墙侧向土压力及位移的影响
    3.4 多因素对挡墙受力及变形特性的综合影响分析
        3.4.1 正交分析介绍
        3.4.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层状填土扶壁式挡土墙力学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路堤挡土墙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4.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4.2.2 土体本构关系
        4.2.3 材料参数的选择
        4.2.4 接触问题的分析
        4.2.5 设置边界条件
        4.2.6 网格划分及单元选取
    4.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4.3.1 挡墙侧向土压力分析
        4.3.2 挡墙与路堤协同变形分析
    4.4 路堤扶壁式挡土墙土压力各影响因素分析
        4.4.1 地基土弹性模量对挡墙受力及变形的影响
        4.4.2 填土黏聚力对挡墙受力及变形的影响
        4.4.3 填土内摩擦角对挡墙受力及变形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层状填土的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双层黏性填土的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
        5.2.1 基本假定与计算模型
        5.2.2 第一层填土的主动土压力
        5.2.3 第二层填土的主动土压力
        5.2.4 双层黏性填土的总主动土压力及合力作用点
        5.2.5 与单层土主动土压力比较
    5.3 算例计算及比较分析
        5.3.1 与相关文献结果对比分析
        5.3.2 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浅谈路堤式挡墙最佳形式的选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格栅条带式加筋废旧轮胎挡土墙的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D]. 陶云翔.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2]新型装配式挡墙破坏特点及设计参数优化研究[D]. 唐洪雷.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3]TDA复合土中竖向锚定板承载特性及在锚拉式挡土墙中的应用研究[D]. 荆树举. 山东大学, 2021(09)
  • [4]山区高填方梁场稳定与变形控制技术及理论研究[D]. 戴仕鹏.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5]考虑回填料影响的悬臂式挡土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李劲松.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6]多级拼装悬臂式挡墙地震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D]. 何江.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基于CTS模型的水泥土破坏全过程的机理分析[D]. 岳青青.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三门峡市铝土矿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D]. 徐凡.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9]陡坡高路堤工后沉降计算方法及控制措施研究[D]. 孙涛. 福州大学, 2018(03)
  • [10]泡沫轻质土路堤扶壁式挡土墙受力及变形特性研究[D]. 黎鸣. 长安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浅谈路堤式挡土墙最佳形式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