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膜落叶松造林试验报告

覆膜落叶松造林试验报告

一、落叶松造林塑料薄膜覆盖实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陈靖天[1](2021)在《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灌木种类筛选及栽植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黑土地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土壤肥沃,质地松软,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是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农耕土地。而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人类的耕作和生态破坏,导致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土壤侵蚀退化日益加剧,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坡耕地侵蚀沟严重危害着东北黑土区的粮食生产,植物措施是侵蚀沟治理中的重要措施。本研究针对近年来侵蚀沟治理中栽植灌木苗木成活率低,长势差的问题,选择了6种灌木,以覆盖地膜+短截油漆封顶,覆盖地膜和短截油漆封顶三种栽植方式为处理,进行了春、秋季栽植时期成活率、相对生长速率、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并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了评价,以期为今后侵蚀沟治理中的适宜灌木选择和相对应的栽植方式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覆盖地膜处理会显着增加春季栽植的紫穗槐和柠条的成活率,而春、秋两季节栽植下,短截油漆封顶处理均会显着增加珍珠梅的成活率。在同一栽植方式下,紫穗槐、沙棘、柠条在春季栽植时的成活率均高于秋季栽植。6种灌木中,对环境适应性最强的是珍珠梅,其次是榛子,在不同的处理下这两种灌木的成活率均在80%以上,最低的是梭梭,成活率在8%以下。(2)不同栽植方式对不同灌木树种生长的影响不同。覆盖地膜和短截油漆封顶可显着提高紫穗槐苗木的株高、地径、冠幅、根长和分枝数的相对生长速率,只有覆盖地膜处理下可显着提高柠条的株高、地径、冠幅和根长的相对生长速率。而在不同的栽植处理下对珍珠梅、榛子、沙棘的株高、冠幅等指标有增加的趋势,但总体来说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对比5种灌木植物生长指标的相对生长速率,春季栽植的效果显着好于秋季。(3)在春季栽植时,覆盖地膜可显着增加5种灌木可溶性糖含量,但对秋季栽植的灌木影响不显着。在无处理条件下,秋季栽植的紫穗槐、珍珠梅、榛子、沙棘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春季。覆盖地膜处理可显着增加春季栽植的灌木可溶性蛋白含量,对秋季栽植的灌木影响不显着。在无处理条件下,5种灌木可溶性蛋白含量值差异较大,由大到小排序为柠条>紫穗槐>沙棘>榛子>珍珠梅。(4)根据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春季栽植下不同处理对5种灌木各指标的影响效果为:覆盖地膜+短截油漆封顶>覆盖地膜>短截油漆封顶>无处理,覆盖地膜﹢短截油漆封顶处理下植物综合排序为:紫穗槐>柠条>沙棘>珍珠梅>榛子;综合评价秋季栽植不同处理对4种灌木个指标的影响效果为:覆盖地膜>覆盖地膜+短截油漆封顶>无处理>短截油漆封顶,覆盖地膜处理下植物综合排序为:紫穗槐>珍珠梅>榛子>沙棘。(5)梭梭和秋季栽植的柠条成活率低,不能很好的适应侵蚀沟坡耕地的环境,不适宜作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的水土保持植物。综合考虑建议在东北黑土区以春季栽植+覆盖地膜+短截油漆封顶处理的紫穗槐和柠条作为侵蚀沟治理中的植物和栽植方式;秋季栽植时可以使用珍珠梅和榛子,具体是否使用覆盖地膜的栽植方式,需根据地区气候和侵蚀沟坡度做进一步研究。

宋琪[2](2020)在《小钻杨与10个树种枯落叶混合分解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出现生长衰退、土壤退化现象,选择适宜树种建设混交林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经。本研究通过枯落叶混合分解试验,研究小钻杨与科尔沁沙地10个常见树种(荆条、怀槐、五角枫、紫穗槐、沙棘、文冠果、刺榆、油松、樟子松和赤松)枯落叶混合分解效应;从枯落叶分解角度,筛选出适合小钻杨混交的树种,研究结论如下:小钻杨与荆条、紫穗槐和樟子松枯落叶混合促进了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分解,小钻杨与荆条、怀槐、五角枫、紫穗槐、沙棘、刺榆和油松枯落叶混合促进了C释放,小钻杨与荆条、怀槐、五角枫、紫穗槐、沙棘、文冠果、刺榆和油松枯落叶混合促进了N释放,小钻杨与10个树种枯落叶混合都促进了P释放,小钻杨与荆条、怀槐、五角枫、紫穗槐、沙棘、文冠果和刺榆枯落叶混合促进了K释放,小钻杨与荆条、油松、樟子松和赤松枯落叶混合促进了Ca释放,小钻杨与荆条、五角枫、紫穗槐、沙棘、油松和樟子松枯落叶混合促进了Mg释放,小钻杨与赤松枯落叶混合促进了Mn释放,小钻杨与怀槐、文冠果和刺榆枯落叶混合促进了Fe释放。其中,小钻杨与荆条枯落叶混合促进了C、N、P、K、Ca、Mg释放和木质素、纤维素分解,与紫穗槐混合促进了C、N、P、K、Mg释放和木质素、纤维素分解。小钻杨与10种枯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养分(土壤有机质、全N、全P、碱解N、速效P、蔗糖酶、蛋白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的主成分分析发现,相互促进作用的树种有:紫穗槐、沙棘、油松和樟子松;无显着影响的树种有:刺榆和赤松;相互抑制作用的树种有:荆条、怀槐、五角枫和文冠果。综合分析枯落叶混合分解效应以及对土壤养分影响,适宜与小钻杨混交的树种有:紫穗槐、沙棘和油松。该论文有图28幅,表7个,参考文献91篇。

吴谦[3](2019)在《《森林的力量—植物生态学者的理论与实践》(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灾害仍然是人类的生存的一大课题,日本植物生态学者宫胁昭提出了“宫胁方式”植树造林法,可以防止自然灾害发生时带来的次生伤害于未然。本文选取了宫胁昭所着的《森林的力量——植物生态学者的理论与实践》中的第三、五章为翻译对象。节选的部分讲述了宫胁昭的潜在自然植被调查经历,植树造林经验,以及“宫胁方式”的具体内容。在翻译过程中,笔者需兼顾科普文本的严谨性与译文读者的多文化背景等方面,所以笔者在以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以及经验为指导的前提下,记述了笔者选用相应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翻译实践的思索与心得。以HR·姚斯和W·伊泽尔的“接受美学”,及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并尝试分析具体例子。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与翻译对象相关的内容,包括翻译对象的背景介绍及内容概要等;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翻译过程,包括翻译前的准备、文本特征等;第三部分是翻译内容实例分析;第四部分是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部分。

丁宝清[4](2017)在《落叶松种植与管理技术分析》文中指出落叶松是东北地区三大针叶林树种之一,本文从落叶松育苗培育入手,简要介绍落叶松种植与管理技术,希望能够提高落叶松种植技术,进而提升落叶松的产量。

晁帆[5](2017)在《柏科植物资源调查和部分品种繁殖及越冬适应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柏科植物种植资源丰富,国内外对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已取得较多成果,我国虽有丰富的资源,但所做的选育工作较少。为丰富园林绿化材料,近年来国内引进部分柏科植物资源,尤其是低矮和彩色叶的品种。由于引进的品种扦插生根难易不同,且部分品种存在年龄效应,因此,如何提高这些品种无性繁殖系数是推广应用的核心。本论文对国内原产及引进的柏科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并重点跟踪调查了北方地区广泛应用的沙地柏的变异类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变异类型的沙地柏及引进的部分品种的扦插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初步分析了插穗解剖结构与不同品种生根难易和年龄效应的关系。对于其中越冬适应性较差的’金叶疏枝’欧洲刺柏,通过嫁接和栽培措施进行了提高适应性的初步探索。该研究对柏科植物种质资源的选育和推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结果如下:1.柏科植物种质资源调查:(1)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考察共记录国内原产和引进的柏科植物共10属、173种(包含变种和品种),并对其中性状变异类型丰富的株型、叶型和叶色进行了调查和分类;(2)对国内沙地柏的叶色变化情况进行了跟踪记录:沙地柏表现3种不同的叶色,多数叶色为绿色(143-A),部分常年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黄绿色(1-D)、蓝绿色(111-D),不同叶色类型的沙地柏,自然越冬下有各自的叶色变化趋势。2.部分柏科针叶树的嫩枝扦插繁殖的研究:(1)对3种不同叶色变异类型的沙地柏进行了扦插,结果显示:IBA处理显着影响不同叶色类型沙地柏生根,黄绿色变异类型沙地柏在IBA850mg/L、1h时生根率最高达73.33%;而IBA450mg/L、30min条件下,蓝绿色变异类型和绿色沙地柏生根情况最好。(2)对5个引进柏科针叶树品种进行了扦插繁殖,结果表明:适宜的IBA浓度和插穗浸泡时间的筛选可显着提高不同品种的扦插生根水平,不同的是,’矮生’铺地柏扦插生根过程中产生较多的愈伤,但未见愈伤组织转化为生根,最优处理生根率仅达46.67%。(3)‘金叶疏枝’欧洲刺柏和’金叶’鹿角桧扦插生根年龄效应不同,在生根速度和生根率等中均有表现,其中12年生的’金叶疏枝’欧洲刺柏生根率仍达到83.3%,而’金叶鹿角桧’生根率仅达6.7%。3.对7个3年生的柏科植物品种,和其中2种年龄效应不同的品种进行了生根进程的解剖学观察,探究解剖结构与生根难易和年龄效应的关系:(1)在生根位置类型上,’波尔瓦’花柏的根原基发生在皮层,属于易生根的类型,其余6个品种的根原基均起源于形成层与韧皮部区域,生根相对较慢;(2)不同品种和年龄的插穗生根,均受到根原基外侧厚壁细胞层数和排列疏密程度的影响,厚壁细胞层数越多,排列越紧密,根原基发生越困难,甚至完全阻碍生根;(3)木质部和髓部等的相对厚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根,当其所占的比例高时,生根较困难。4.为提高’金叶疏枝’欧洲刺柏的越冬适应性,研究了嫁接和栽培措施对其越冬的影响,其中:(1)髓心形成层贴接法嫁接成活率达到72%,嫁接苗在生长和越冬表现上均优于同龄扦插苗。(2)不同的栽培措施在越冬过程中,植物叶片相对电导率、Fv/Fm、ΦPSII值和叶片中营养物质含量均发生变化,以减轻植物越冬胁迫,但提高越冬适应性的程度有差异。其中覆透膜保护效果最优,植株全部安全越冬,仅发生叶色上的变化,其它处理翌年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枝叶干枯,进一步说明干旱对植物越冬存活有决定性的作用。根据植物自身的越冬适应性,可选择不同的越冬保护措施。

王韡烨[6](2014)在《黑龙江省西部低山丘陵区集水抗旱造林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主要试验区域为黑龙江省甘南县中兴乡兴久村、龙江县错海林场和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绿源林业科技示范基地。黑龙江省西部低山丘陵区属于大兴安岭余脉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由于气候条件干旱,立地环境较差,常规生产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林木生长不良,造林难度大,成本高,需要多次补植或重造才能完成绿化任务或指标。已影响到该区的林业生态建设,急需开展相关研究,解决这一生产实际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开展了以提高荒山荒坡造林绿化质量为目标的造林技术研究。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盆栽试验观察18个树种在苗期的主要生理生态特征,测定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叶水势、凋萎系数等光合和水分生理指标;对叶片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表皮层、叶片厚度以及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等显微结构进行测定。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值法对所选树种进行抗旱性综合排序。同时在实际生产中调查不同立地条件下各树种的适应性表现,与盆栽抗旱适应性试验结果相结合。最后,在同类树种中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西部低山丘陵区的主栽造林树种11个,依次为樟子松、红皮云杉、长白落叶松、小黑杨、山新杨、银中杨、青竹柳、紫丁香、山杏、小叶锦鸡儿、榆树。并根据这些树种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提出树种配置技术方案。(2)针对不同立地荒山分别试验了环山掘壕、环山拉沟、环山拉沟筑埂等三种整地方式,测定不同整地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积雪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不同整地方式下的造林成活率、林木生长状况及造林成本。结果表明:掘壕整地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20多个百分点,林木初期高生长提高20%以上,环山拉沟和环山拉沟筑埂整地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10-20个百分点,林木初期高生长提高10%以上,造林效果显着。(3)通过试验覆膜、喷防水剂、撒水泥、刨光压实、自然等五种坡面集水处理方式,测定植苗带土壤水分含量、造林成活率、林木生长量指标(乔木测定株高、胸径、冠幅、高生长量,灌木测定株高、冠幅、地上生物量)进行集水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覆膜处理集水效果最好,其次为喷防水剂、刨光压实、撒水泥、自然坡面,选择林木成活率、高生长、成本及对环境污染状况作为对坡面不同处理效果评价的指标,并以樟子松为例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后进行综合评价。自然坡面、覆膜处理、刨光处理为较理想的径流集水措施,喷防水剂与撒水泥处理效果较差。(4)通过覆膜、覆沙、覆秸秆对林下地表进行覆盖保水试验,测定和比较各覆盖处理林地的土壤水分含量、造林成活率、树木高生长等指标。结果表明:覆膜效果最好,然后依次为覆秸秆、覆沙。通过添加保水剂、添加锯末子、添加珍珠岩、加套容器袋、增施厩肥等进行土壤蓄水保墒试验,测定和比较土壤含水率、土壤的养分结构及容重、林木成活率、林木高生长等指标。结果表明:增施厩肥效果最好,依次为添加保水剂、添加锯末子、加套容器袋、添加珍珠岩。结合造林质量与造林成本对地表覆盖处理及土壤保墒处理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并与对照比较,不同处理在提高造林质量时所增加的造林成本是经济合算的;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值法对各处理进行了综合判定、排序,结果覆膜处理最好,提高造林质量幅度最大,而增加的造林成本最低,接下来依次是加套容器袋、增施厩肥、添加保水剂、添加锯末子、覆沙、添加珍珠岩、覆秸秆。

郭冠春[7](2012)在《黄土高原阔叶树种枯落叶对针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效应》文中研究说明由于人工纯林树种组成简单、生物生态学特性单一、对物质吸收利用的选择性和对环境效应的特殊性会导致其长期生长或连栽后的土壤出现退化和极化现象,严重影响着森林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黄土高原陕北半干旱风沙区内典型的油松和樟子松纯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内典型的油松、华北落叶松和侧柏纯林以及渭北半湿润残塬沟壑区内典型的油松和侧柏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将区域内林地土壤与不同阔叶树种枯落叶进行室内混合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阔叶树种枯落叶分解对针叶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效应,为指导当地的森林经营管理,快速确定引入混交树种进行纯林改造、防治森林土壤化学性质退化和极化提供理论依据。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黄土高原的针叶纯林长期连续生长会导致某些土壤化学性质退化。三个不同地区的油松纯林都出现了显着或极显着的碱化、极显着的氮缺乏;樟子松纯林出现了显着地土壤碱化;华北落叶松纯林出现了极显着的土壤碱化和氮缺乏以及显着的钾缺乏;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的侧柏纯林出现了极显着的胡敏酸缺乏,渭北半湿润残塬沟壑区的侧柏纯林则出现了极显着的土壤碱化以及显着地有机质和富里酸缺乏。(2)受不同阔叶树种枯落叶分解的影响,针叶林地土壤各化学性质的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胡敏素>富里酸>有机C>速效磷>胡敏酸>碱解氮>速效钾>CEC>pH;陕北半干旱风沙区针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响应度最大,其余两个地区差别不明显;在陕北半干旱风沙区油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响应度要明显小于樟子松纯林,在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三种针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响应度差别不大,在渭北半湿润残塬沟壑区侧柏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响应度要明显小于油松纯林。(3)在陕北干旱半干旱风沙区,所有枯落叶都适宜用来改善油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其改善作用依次为柠条>沙棘>小叶杨>白榆>旱柳>刺槐>紫穗槐;所有枯落叶都适宜用来改善樟子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其改善作用依次为小叶杨>沙棘>柠条>白榆>紫穗槐>旱柳>刺槐。(4)在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所有枯落叶都适宜用来改善油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其改善作用依次为刺槐>白桦>小叶杨>辽东栎;所有枯落叶都适宜用来改善华北落叶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其改善作用依次为刺槐>辽东栎>白桦>小叶杨;所有枯落叶都适宜用来改善侧柏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其改善作用依次为小叶杨>白桦>辽东栎>刺槐。(5)在渭北半湿润残塬沟壑区,所有造林阔叶树种枯落叶都适宜用来改善油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其改善作用依次为沙棘>柠条>辽东栎>小叶杨>刺槐;除五角枫和玉兰枯落叶外的所有行道树种枯落叶都适宜用来改善油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其改善作用依次为红叶李>七叶树>栾树>国槐>垂柳>泡桐>杜仲>银杏>法桐>梧桐>女贞>玉兰>五角枫。除刺槐外的所有造林阔叶树种枯落叶都适宜用来改善侧柏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其改善作用依次为小叶杨>沙棘>辽东栎>柠条;行道树种中的泡桐、国槐、五角枫、红叶李和法桐枯落叶适宜用来改善侧柏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其改善作用依次为泡桐>国槐>五角枫、红叶李>法桐。为了防止森林土壤化学性质退化和极化,可以用适宜的阔叶树种的枯落叶进行林地根系附近局部客置施肥(短期措施),也可以进行针阔混交改造(长期措施)。

刘红[8](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蔡伟建[9](2011)在《杂交马褂木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杂交马褂木林分标准地定位调查,研究杂交马褂木林分的生长规律,探索影响林分生长的气象因子、立地因子和经营措施;同时,通过具体设计实验,研究杂交马褂木苗木培育、造林及抚育的关键技术,从而得出杂交马褂木人工林培育技术体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杂交马褂木定植6a时,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达到14.8cm、9.9m和0.0805m3,生长迅速,各生长量都一直在快速增加,正处于生长旺盛的阶段。影响杂交马褂木生长的主导气象因子是水分因子,光照因子次之,热量因子的影响程度最小。杂交马褂木林分在平原立地和阴坡立地上最旺盛,生长量随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磷的含量增加而增加,随海拔、坡位、坡度和土壤砾石含量增加而降低。利用枝接方法可以繁育杂交马褂木大规格苗、芽接方法繁殖大量苗,接芽越大、砧木越粗,成活率越高,生长越旺盛。1a生苗木生长呈慢-快-慢的节律,速生期内的各生长量比率均接近60%,1a和2a生苗出圃率为76.0%和82.6%,地膜覆盖能促进杂交马褂木苗木生长,提高出圃率。起苗后假植是保持成活率和当年生长量的有效措施,利用保水剂和泥浆也能在晾晒2-3d内保持高成活率。外源激素能够促进杂交马褂木苗木根系生长潜力和幼林生长。全面整地促进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春季和深秋都可以造林,嫁接苗和大规格苗造林后生长迅速。除草能提高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化学除草省时省工,工作效率高。造林当年不需要进行修剪;第二年采用轻度修剪能促进杂交马褂木生长。施肥措施和套种矮灌农作物可以促进杂交马褂木幼林生长。

刘延惠[10](2011)在《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典型植被生长固碳及耗水特征》文中研究指明为在定量了解西北干旱缺水地区森林植被的生长固碳与耗水关系的基础上准确评估森林植被的固碳功能,并为科学指导森林植被与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于2009年生长季在宁夏六盘山南部的香水河小流域,采用树干解析、样地植被与土壤调查、树木年轮分析、热扩散探针测定树干液流、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测定径向生长等方法,开展了相关测定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典型植被类型的群落生物量建立了华北落叶松、桦木各器官(干、枝、皮、叶、根)的生物量与其胸径、树高的统计关系;建立了种类混合的灌木各器官(枝干、叶和根)生物量与地径的统计关系。各植被类型的平均生物量(t/hm2)为:森林(78.37)>灌丛(20.77)>草甸(2.29)>草地(1.07)。其中森林的生物量依次为华山松林(102.70)>桦木林(84.42)>山杨林(79.97)>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8.37)>稀疏次生林(44.91),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比例分别为91.04、8.09和0.87%;各器官生物量比例(%)对乔木层为:干(54.06)>枝(21.04)>根(16.92)>皮(5.34)>叶(2.65),对灌木层为枝干(62.68)>根(30.55)>叶(6.77),对草本层为地上茎叶(58.82)>根(41.18)。各类森林的枯落物现存量(t/hm2)平均为12.56,大小依次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18.21)>华山松林(11.99)>桦木林(10.90)>山杨林(7.67)>稀疏次生林(7.06),均远大于灌木林(3.13)、草甸(0.82)和草地(0.49)的枯落物量。2.植被含碳率乔木全株平均含碳率为52.22%,各树种含碳率(%)为:华山松(55.51)>华北落叶松(53.60)>白桦(51.13)>山杨(50.30)>红桦(49.92)。乔木的器官含碳率为:叶(53.89)>干≈枝(52.6)>皮(52.1)>根(50.69)。灌木全株平均含碳率为47.81%,不同种的含碳率(%)依次为忍冬(48.30)>峨嵋蔷薇≈野李子(48.2)>荀子(46.65),各器官含碳率(%)依次为:枝干(50.34)>根≈叶(47.1)。草本植物含碳率(%)平均为36.92,其中地上茎叶含碳率(44.22)高于根系(29.63)。3.典型植被类型的碳储量森林的植被碳密度(t/hm2)平均为37.65,其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为33.42、3.97和0.26。各种林分依次为:华山松林(56.69)>山杨林(43.43)>桦木林(42.99)>华北落叶松人工林(30.37)>稀疏次生林(22.67),均大于灌木林(10.16)。乔木层碳储量占总量的比例(%)依次为华山松林(98.85)>华北落叶松人工林(92.40)>桦木林(89.36)>山杨林(87.61)>稀疏次生林(65.44)。4.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碳储量几种植被类型的枯落物平均含碳率(%)为38.15,其中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分别为:44.87、35.69和30.07。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平均碳密度(t/hm-2)为4.94,各类型依次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6.53)>华山松林(5.35)>桦木林(4.29)>山杨林(3.17)>稀疏次生林(2.59)>灌木林(1.03)>草甸(0.28)>草地(0.17)。0-45cm的矿质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32-7.32,平均为4.42。矿质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样地间波动均随土壤加深而减小;矿质土壤有机碳密度(t/hm2)在94.10-335.09,平均为186.91;各植被类型土壤碳密度依次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197.66)>天然次生林(191.74)>亚高山草甸(163.11)>草地(160.74)>灌木林(140.06)。5.土壤碳库对造林时间和干扰程度的响应不论任何坡向,土壤有机碳含量在造林后均先下降后上升,对造林干扰的敏感程度随土层加深而减弱。土壤有机碳密度(t/hm2)在阳坡半阳坡为幼龄林(96.33)<灌丛(122.12)<中龄林(189.27),即土壤有机碳库在造林20年时和灌丛对照相比已得到恢复;在阴坡半阴坡为幼龄林(192.37)<中龄林(222.03)<次生林(256.64),即造林20年后土壤碳库与次生林对照相比仍未恢复。阴坡土壤碳库在任何林龄阶段都高于阳坡,说明阴坡森林土壤碳储存能力更大。对不同林龄样地土壤碳含量的统计分析表明,相对阳坡灌丛的土壤碳含量(32.13 g/kg),阳坡半阳坡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造林后第8年时降至最低,降幅为3.72 g/kg,恢复需16年。相对阴坡次生林土壤碳含量(66.30g/kg),造林后第16年土壤有机碳含量降至最低,降幅为22.77 g/kg,恢复需32年。在造林10年后,0-45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g/kg)为灌丛(35.55)>灌丛稀植造林地(31.05)>常规密度及全面整地造林地(23.17),说明减少造林整地干扰利于维持森林土壤的碳库功能。6.主要树种优势木年际生长固碳特征林木单株年固碳量和累积固碳量与树龄均有很好的二次函数关系,确定系数均在0.99以上。基于树木年轮分析得到的各树种10-20龄间的优势木单株年固碳量(kg/a)依次为:华北落叶松(4.06)>红桦(2.03)>华山松(1.80)>糙皮桦(1.52)>山杨(0.82)>白桦(0.65)>少脉椴(0.35)。基于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测定得到的林分标准木的单株年固碳量(kg/a)平均值依次为白桦(3.74)>华北落叶松(3.28)>华山松(1.93)>红桦(0.86)。基于标准木计算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华山松-桦木次生林年固碳量分别为2.1和1.05 t/hm2,且分别有75%和73.7%是在6-7月份积累的。7.森林耗水量及固碳水分利用效率林分标准木的单株生长季(5-9月)总耗水量(kg)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972.9,次生林中的白桦和华山松为2272.9和1860.4。折合的生长季耗水深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426.4 mm,华山松-桦木天然次生林为343.0mm,分别是降水量的97%和78%。林分标准木的单株水分固碳利用效率(tC/万tH2O)为:华北落叶松(47)>白桦(16)>华山松(11)。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次生林的植被固碳增长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4.9和3.0 (tC/万tH2O);维持生态系统碳库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947和1851(tC/万tH2O)。两种林分的固碳增长耗水成本分别为2030.3和40607 tH2O/tC;碳维持耗水成本分别为10.6和5.4 tH2O/tC。人工林的碳库功能维持的耗水成本是次生林的1.95倍。8.结论总体来看,落叶松人工林虽有较好的生产力和生长固碳功能,但其碳库维持的耗水成本接近次生林的2倍,且耗水量接近同期降水量会导致流域产流能力下降。同时,人工造林整地和抚育会造成土壤碳库储量大幅下降,且恢复周期长,需20-30年才能达到造林前的土壤碳库水平。基于本文阶段研究成果可以认为,要尽量减少对现有森林的过度干扰,不要进行皆伐后造林和大面积整地造林,而是要合理利用林木天然更新实现森林的持久覆盖和面积增长,要合理限制耗水较多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采用近自然经营的途径将其逐渐转化为乡土树种组成的森林,从而既能维持和提高森林固碳功能,又能保证流域的产水功能。

二、落叶松造林塑料薄膜覆盖实验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落叶松造林塑料薄膜覆盖实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灌木种类筛选及栽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侵蚀沟研究现状
        1.2.2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
        1.2.3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的治理与修复
        1.2.4 植物护坡技术与作用
        1.2.5 灌木生长状态与水土保持效应关系
        1.2.6 灌木生理指标与环境适应性的关系
        1.2.7 栽植技术措施
        1.2.8 隶属函数综合评价
        1.2.9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类型
        2.1.4 试验区概况
    2.2 供试灌木树种特点及选择依据
        2.2.1 供试树种
        2.2.2 供试灌木特点及选择依据
    2.3 研究方法
        2.3.1 试验样地选择
        2.3.2 实验处理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土壤样品采集及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4.2 栽植前灌木苗木生理指标调查
        2.4.3 栽植后灌木成活率及生理指标调查
        2.4.4 灌木相对生长速率
        2.4.5 隶属函数
        2.4.6 灌木生理指标测定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季节与不同栽植方式对灌木成活率的影响
        3.1.1 紫穗槐成活率
        3.1.2 珍珠梅成活率
        3.1.3 榛子成活率
        3.1.4 沙棘成活率
        3.1.5 柠条成活率
        3.1.6 梭梭成活率
    3.2 不同季节与不同栽植方式对灌木生长指标的影响
        3.2.1 灌木株高
        3.2.2 灌木株高相对生长速率
        3.2.3 灌木地径
        3.2.4 灌木地径相对生长速率
        3.2.5 灌木根长
        3.2.6 灌木根长相对生长速率
        3.2.7 灌木冠幅
        3.2.8 灌木冠幅相对生长速率
        3.2.9 灌木分枝数
        3.2.10 灌木分枝数相对生长速率
    3.3 不同季节与不同栽植方式对灌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3.3.1 灌木可溶性糖含量
        3.3.2 灌木可溶性蛋白含量
    3.4 基于隶属函数分析法的综合评价
        3.4.1 春季栽植时不同处理下灌木的综合评价
        3.4.2 秋季栽植时不同处理下灌木的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不同季节与不同栽植方式对灌木成活率的影响
    4.2 不同季节与不同栽植方式对灌木生长指标的影响
    4.3 不同季节与不同栽植方式对灌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小钻杨与10个树种枯落叶混合分解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小钻杨与10个树种枯落叶混合分解养分释放特征
    3.1 科尔沁沙地常见树种枯落叶初始养分含量
    3.2 科尔沁沙地常见树种枯落叶养分释放率
    3.3 小钻杨与不同树种枯落叶混合分解养分释放率
    3.4 小结与讨论
4 小钻杨与10个树种枯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1 科尔沁沙地常见树种枯落叶分解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2 小钻杨与不同树种枯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森林的力量—植物生态学者的理论与实践》(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谢辞
第一章 翻訳プロジェクト
    1.1 『森の力――植物生态学者の理论と実践』について
    1.2 翻訳対象选定の背景、动机と意义
    1.3 翻訳内容の要约
    1.4 报告の主な内容と构造
第二章 翻訳のプロセス
    2.1 テクスト特徴の分析
    2.2 翻訳前の准备
第三章 翻訳内容の分析
    3.1 科学読み物の文体と翻訳
    3.2 専门分野の翻訳问题
    3.3 伝达科学による翻訳
第四章 翻訳実践のまとめ
    4.1 実践の心得
    4.2 自分の不足と今後の课题
注釈
参考文献
付録一 原文
付録二 訳文

(4)落叶松种植与管理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落叶松种苗培育
2 落叶松种植方法
3 落叶松病虫害防治
4 结语

(5)柏科植物资源调查和部分品种繁殖及越冬适应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柏科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1.1.1 国内外柏科植物的选育现状
        1.1.2 国内柏科植物的引种现状
        1.1.3 国内柏科植物的应用现状
    1.2 柏科针叶树品种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1.2.1 扦插生根机理的研究
        1.2.2 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
    1.3 柏科植物的越冬适应性研究
        1.3.1 嫁接对植物的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1.3.2 栽培措施对植物的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国内现有柏科植物资源调查分析
    2.1 调查方法和内容
        2.1.1 国内原产和引进的柏科植物资源的调查
        2.1.2 不同叶色变异类型沙地柏的调查
    2.2 调查结果
        2.2.1 国内现有柏科植物资源概况
        2.2.2 国内已知柏科植物资源株型分布
        2.2.3 国内已知柏科植物资源叶型分布
        2.2.4 国内已知柏科植物资源叶色分布
        2.2.5 沙地柏叶色变化情况跟踪记录
    2.3 结论
3 部分柏科植物嫩枝扦插繁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不同叶色类型的沙地柏的扦插
        3.1.2 柏科5种3年生品种的扦插
        3.1.3 2种不同年龄的品种的扦插
        3.1.4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叶色类型沙地柏嫩枝扦插繁殖
        3.2.2 柏科5种3年生品种的嫩枝扦插繁殖
        3.2.2.1 ‘波尔瓦’花柏嫩枝扦插
        3.2.2.2 ‘母脉’平铺圆柏嫩枝扦插繁殖
        3.2.2,3 ‘威尔士亲王,平铺圆柏嫩枝扦插繁殖
        3.2.2.4 ‘萨柏克黄金’桧柏嫩枝杆插繁殖
        3.2.2.5 ‘矮生’铺地柏嫩枝扦插繁殖
        3.2.3 2种不同年龄的品种嫩枝扦插繁殖
    3.3 结论与讨论
        3.3.1 插穗遗传特性对生根的影响
        3.3.2 外源激素对生根的影响
        3.3.3 插穗营养物质含量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4 解剖结构与生根难易和年龄效应的关系探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生根部位解剖结构观察
        4.1.3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品种生根难易与解剖构造
        4.2.2 年龄效应与解剖构造
    4.3 结论与讨论
        4.3.1 根原基形成时间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4.3.2 根原基发生位置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4.3.3 根原基外侧厚壁细胞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4.3.4 各结构的厚度与比例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 嫁接和栽培措施对‘金叶疏枝’欧洲刺柏越冬适应性影响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嫁接对‘金叶疏枝’欧洲刺柏越冬表现的影响
        5.2.2 栽培措施对‘金叶疏枝’欧洲刺柏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5.3.1 嫁接对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5.3.2 防护措施对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5.3.3 外源生长调节剂对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图版与说明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黑龙江省西部低山丘陵区集水抗旱造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1.2 集水造林技术研究进展
    1.3 抗旱保墒造林技术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试验区概况
    2.1 甘南县概况
    2.2 龙江县概况
    2.3 齐齐哈尔绿源林业科技示范基地
3 抗旱树种选择与配置技术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供试树种
        3.1.2 盆栽试验
        3.1.3 主要参数测定
        3.1.4 临时切片的制作方法
        3.1.5 田间适应性调查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树种的生理生态特性
        3.2.2 不同树种叶片横切面显微结构特征
        3.2.3 各树种抗旱性综合评价
        3.2.4 田间适应性表现
        3.2.5 抗旱造林树种配置模式
        3.2.6 树种配置示范模式
    3.3 本章小结
4 集水造林技术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供试树种
        4.1.2 不同整地方式试验设计
        4.1.3 坡面集水材料选择的试验设计
        4.1.4 主要参数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石质荒山掘壕整地
        4.2.2 土质荒山拉沟整地与环山拉沟筑埂整地
        4.2.3 不同整地方式对土壤的增肥作用
        4.2.4 不同整地方式成本比较
        4.2.5 不同坡面处理集水效果比较
        4.2.6 不同坡面处理对造林成活率及林木生长的影响
        4.2.7 不同坡面处理效果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蓄水保墒造林技术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土壤表面覆盖试验
        5.1.2 土壤蓄水保墒试验
        5.1.3 保水剂施用量试验
        5.1.4 主要参数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土壤表面覆盖效果比较
        5.2.2 不同土壤蓄水保墒方式效果
        5.2.3 不同处理措施成本比较
        5.2.4 不同土壤保水、蓄水处理措施效果评价
        5.2.5 保水剂适宜施用量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7)黄土高原阔叶树种枯落叶对针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关于土壤退化的研究进展
        1.2.2 土壤极化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1.2.3 森林枯落物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2 室内培养和指标测定
        2.2.3 数据处理和技术路线
第三章 针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阔叶枯落叶影响的响应敏感性评价
    3.1 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趋势
        3.1.1 陕北半干旱风沙区
        3.1.2 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
        3.1.3 渭北半湿润残塬沟壑区
    3.2 土壤化学性质对阔叶枯落叶影响的响应敏感性评价
        3.2.1 陕北半干旱风沙区
        3.2.2 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
        3.2.3 渭北半湿润残塬沟壑区
        3.2.4 综合分析评价
    3.3 小结
第四章 陕北半干旱风沙区阔叶树种枯落叶对针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效应
    4.1 对针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
        4.1.1 对油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
        4.1.2 对樟子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
    4.2 对针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效应
        4.2.1 对油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效应
        4.2.2 对樟子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效应
    4.3 对针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效应的综合评价
        4.3.1 对油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效应的综合评价
        4.3.2 对樟子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效应的综合评价
    4.4 小结
第五章 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阔叶树种枯落叶对针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效应
    5.1 对针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
        5.1.1 对油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
        5.1.2 对华北落叶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
        5.1.3 对侧柏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
    5.2 对针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效应
        5.2.1 对油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效应
        5.2.2 对华北落叶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效应
        5.2.3 对侧柏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效应
    5.3 对针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效应的综合评价
        5.3.1 对油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效应的综合评价
        5.3.2 对华北落叶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效应的综合评价
        5.3.3 对侧柏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效应的综合评价
    5.4 小结
第六章 渭北半湿润残塬沟壑区阔叶树种枯落叶对针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效应
    6.1 对针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
        6.1.1 对油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
        6.1.2 对侧柏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
    6.2 对针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效应
        6.2.1 对油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效应
        6.2.2 对侧柏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效应
    6.3 对针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效应的综合评价
        6.3.1 造林树种枯落叶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效应的综合评价
        6.3.2 行道树种枯落叶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效应的综合评价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9)杂交马褂木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国内外人工林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2 鹅掌楸属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2.1 鹅掌楸人工林效益
        2.1.1 速生效益
        2.1.2 混交效益
        2.2 造林地选择
        2.2.1 气候要求与分布区
        2.2.2 立地类型
        2.3 整地技术
        2.4 栽植技术
        2.4.1 苗木质量
        2.4.2 苗株处理
        2.4.3 种植操作
        2.5 密度选择
        2.6 抚育管理
        2.6.1 施肥
        2.6.2 水分
        2.6.3 防火
        2.6.4 病虫害防治
        2.6.5 清除杂灌等生物威胁
        2.6.6 修枝和疏伐
        2.7 结论
    3 杂交马褂木人工林培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4 立题依据、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4.1 立题依据
        4.2 研究目标
        4.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杂交马褂木人工林生长规律及趋势
    1 试验区的基本概况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树干解析方法
        2.2.2 林木生长模拟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杂交马褂木各生长量变化规律
        3.1.1 胸径生长量
        3.1.2 树高生长量
        3.1.3 材积生长量
        3.1.4 材积生长率与形数
        3.2 杂交马褂木各生长量生长模拟
        3.2.1 生长模型的建立
        3.2.2 杂交马褂木拟合生长分析
        3.2.3 杂交马褂木数量成熟龄确定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与气象因子关系
    1 研究地区基本概况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林木对象和方法
        2.2 气象因子收集与选择
        2.3 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木各生长量分析
        3.2 气象因子分析
        3.2.1 温度
        3.2.2 水分
        3.2.2 光照
        3.3 杂交马褂木人工林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联度分析
        3.3.1 气象因子与胸径生长的关联度
        3.3.2 气象因子与树高生长的关联度
        3.3.3 气象因子与材积生长的关联度
        3.3.4 气象因子与平均生长的关联度
    4 讨论与结论
        4.1 影响杂交马褂木生长的气象因子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与立地因子关系
    1 研究地区基本概况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立地因子及调查方法
        2.2 林木生长及调查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立地因子对杂交马褂木生长影响分析
        3.1.1 海拔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2 地貌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3 坡向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4 坡位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5 坡度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6 土层和腐殖质层厚度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7 砾石含量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8 土壤有机质和速效NPK含量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2 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与立地因子相关性分析
        3.2.1 单个因子相关性分析
        3.2.2 典型相关性分析
        3.3 立地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3.3.1 主成分的推求计算
        3.3.2 主成分综合运用
    4 讨论与结论
        4.1 立地因子对杂交马褂木生长影响
        4.2 立地因子与杂交马褂木生长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坡位对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影响
    1 试验区的基本概况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坡位对杂交马褂木个体生长量影响
        3.2 坡位对杂交马褂木林分结构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与经营措施的关系
    1 研究地区基本概况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经营措施及调查方法
        2.2 林木生长及调查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经营措施对杂交马褂木生长影响分析
        3.1.1 整地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2 苗木种类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3 苗龄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4 营养空间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5 施肥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1.6 修剪强度对杂交马褂木生长的影响
        3.2 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与经营措施相关性分析
        3.3 经营措施的主成分分析
        3.3.1 主成分的推求计算
        3.3.2 主成分综合运用
    4 讨论与结论
        4.1 经营措施对杂交马褂木生长影响
        4.2 经营措施与杂交马褂木生长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杂交马褂木造林苗木培育关键技术
    1 研究地区基本概况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嫁接技术研究
        2.1.1 试验设计
        2.1.2 分析方法
        2.2 苗木生长节律研究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苗木分级研究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4 地膜覆盖的应用
        2.4.1 试验材料和设计
        2.4.2 测定指标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交马褂木嫁接技术
        3.1.1 嫁接方式对杂交马褂木育苗影响
        3.1.2 嫁接芽规格对杂交马褂木育苗影响
        3.1.3 嫁接位置对杂交马褂木育苗影响
        3.1.4 砧木规格对杂交马褂木育苗影响
        3.2 杂交马褂木幼苗生长规律
        3.2.1 杂交马褂木幼苗生长模型建立
        3.2.2 杂交马褂木幼苗生长分析
        3.3 杂交马褂木苗木分级
        3.3.1 调查及统计结果
        3.3.2 苗木等级划分
        3.4 杂交马褂木地膜覆盖技术
    4 结论与讨论
        4.1 杂交马褂木嫁接技术
        4.2 杂交马褂木幼苗生长节律
        4.3 杂交马褂木苗木分级
        4.4 地膜覆盖技术对杂交马褂木苗木影响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杂交马褂木苗木活力保护技术
    1 研究地区基本概况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杂交马褂木苗木起苗后活力保护
        2.1.1 试验材料及研究对象
        2.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3 调查指标与方法
        2.2 外源激素对杂交马褂木苗木活力影响
        2.2.1 试验材料及研究对象
        2.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3 调查指标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交马褂木苗木起苗后活力保护
        3.1.1 不同处理苗木含水量变化
        3.1.2 不同处理苗木根系生长潜力变化
        3.1.3 不同处理苗木造林成活率和树高当年生长变化
        3.2 外源激素对杂交马褂木苗木活力影响
        3.2.1 激素处理苗木根系生长变化
        3.2.2 激素处理苗木树高增量率变化
    4 结论与讨论
        4.1 杂交马褂木苗木活力的保护
        4.2 外源激素对杂交马褂木苗木活力影响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杂交马褂木造林关键技术
    1 研究地区基本概况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造林季节对杂交马褂木成活和生长影响
        2.1.1 研究对象
        2.1.2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2.2 除草对杂交马褂木成活和生长影响
        2.2.1 研究对象
        2.2.2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2.3 修剪对杂交马褂木成活和生长影响
        2.3.1 研究对象
        2.3.2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2.4 套种对杂交马褂木成活和生长影响
        2.4.1 研究对象
        2.4.2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造林季节对杂交马褂木林分成活与生长的影响
        3.2 除草方法对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影响
        3.3 修剪措施对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影响
        3.4 套种对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造林季节与杂交马褂木林分成活与生长的关系
        4.2 除草方法与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关系
        4.3 修剪措施与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关系
        4.4 套种与杂交马褂木林分生长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施肥对杂交马褂木幼林初期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验地概况
        1.3 施用肥料概况
        1.4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析模型建立
        2.2 主效应分析
        2.3 单因子效应分析
        2.4 因子互作效应分析
        2.4.1 氮肥与磷肥的交互作用
        2.4.2 氮肥与钾肥的交互作用
        2.4.3 磷肥与钾肥的交互作用
        2.5 最优组合分析
    3 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全文总结
    1 杂交马褂木人工林培育技术
        1.1 杂交马褂木的速生性
        1.2 杂交马褂木人工林立地选择
        1.3 杂交马褂木造林苗木培育技术
        1.4 杂交马褂木造林与抚育技术
    2 论文的创新之处
    3 论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附:作者简况
详细摘要

(10)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典型植被生长固碳及耗水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植被生长固碳过程及水分对碳储量分布的影响
        1.2.2 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森林生态耗水量的研究进展
        1.2.4 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1.2.5 相关研究方法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点
        2.1.1 六盘山地区概况
        2.1.2 试验小流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样地调查
        2.2.3 植被生物量测定与计算
        2.2.4 植被碳密度的测定
        2.2.5 树木年轮取样与分析
        2.2.6 植物径向生长的动态测定
        2.2.7 人工定期测量
        2.2.8 典型森林样地耗水量的测定与计算
        2.2.9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测定
        2.2.10 土壤水分测定
        2.2.11 气象因子观测
第三章 典型林分的群落结构特征
    3.1 典型植被样地的基本特征
        3.1.1 典型森林群落的树种组成与多样性
    3.2 典型植被样地的层次结构
        3.2.1 典型样地的乔、灌、草层覆盖度
    3.3 典型森林植被样地结构特征
        3.3.1 典型森林植被样地林木胸径分布
        3.3.2 典型森林植被样地林木高度分布
        3.3.3 森林群落结构与立地条件的关系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森林植被生物量
    4.1 主要植物种生物量模型
    4.3 森林植被生物量及其分配
        4.3.1 各植被类型的总生物量及枯落物量
        4.3.2 各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层次构成
        4.3.3 各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器官分配
        4.3.4 森林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比
    4.4 森林总生物量与林分特征的关系
    4.5 立地条件对森林生物量的影响
    4.6 森林生物量和立地及群落特征的数量关系
    4.7 讨论
    4.8 小结
第五章 森林植被碳储量
    5.1 主要植物种生物量碳含量
        5.1.1 主要乔木树种器官含碳率
        5.1.2 主要灌木种器官含碳率
        5.1.3 草本植物含碳率
    5.2 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配
        5.2.1 主要森林类型的植被碳密度
        5.2.2 主要植被类型碳密度的层次构成
        5.2.3 不同植被类型的植被碳储量地上地下比
    5.3 小结
第六章 森林土壤碳储量
    6.1 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
        6.1.1 枯落物碳含量
        6.1.2 矿质土壤有机碳含量
        6.1.3 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
    6.2 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因素
        6.2.1 土壤有机碳与地形、植被与土壤特征的相关性
        6.2.2 森林土壤碳储量与立地条件及植被特征的数量关系
    6.3 造林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6.3.1 造林扰动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6.3.2 土壤有机碳的林龄组差别
        6.3.3 土壤有机碳的坡向差别
        6.3.4 主根系层土壤有机碳随造林年限变化的数量关系
        6.3.5 主根系层内各土层有机碳随造林年限的变化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森林植被年际生长固碳
    7.1 泾源县多年(1960-2004 年)气象因子分析
    7.2 植被生长年际变化
        7.2.1 主要树种的年轮变化
        7.2.3 流域主要树种固碳量的年际变化
    7.3 小结
第八章 森林植被的年内生长固碳
    8.1 研究区气候季节变化
    8.2 主要树种及林分年内生长变化
        8.2.1 流域主要树种生长季生长量比较
        8.2.2 主要树种的年内生长过程
        8.2.3 华北落叶松生长的立地差异和径级差异分析
    8.3 基于径向记录仪(Dendrometer)估计的树木生长
        8.3.1 树干径向生长量的计算
        8.3.2 树干径向生长的季节变化
    8.4 生长季森林的固碳量变化过程
        8.4.1 森林植被固碳量的计算
        8.4.2 单株林木的生长固碳过程
        8.4.3 典型林分类型样地水平的植被固碳量
    8.5 环境气候对森林植被生长的影响
    8.6 土壤水分对树木直径生长的影响
        8.6.1 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变化
        8.6.2 土壤水分对林木直径生长的影响
    8.7 小结
第九章 森林耗水特征及水分固碳利用效率
    9.1 生长季的森林植被耗水研究
        9.1.1 森林植被蒸腾耗水量
    9.2 森林植被的水分利用效率
        9.2.1 主要树种单株水分利用率
        9.2.2 典型林分的耗水量
        9.2.3 两种典型森林样地的固碳耗水成本
        9.2.4 两种典型林分样地的固碳水分利用效率
    9.3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0.1 讨论
    10.2 结论
        10.2.1 典型植被生物量
        10.2.2 典型植被类型碳储量
        10.2.3 土壤碳库对造林时间和干扰程度的响应
        10.2.4 林分及树种生长固碳特征
        10.2.5 森林耗水量
        10.2.6 固碳水分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致谢

四、落叶松造林塑料薄膜覆盖实验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灌木种类筛选及栽植技术研究[D]. 陈靖天.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小钻杨与10个树种枯落叶混合分解效应研究[D]. 宋琪.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3]《森林的力量—植物生态学者的理论与实践》(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吴谦.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4]落叶松种植与管理技术分析[J]. 丁宝清. 农技服务, 2017(11)
  • [5]柏科植物资源调查和部分品种繁殖及越冬适应性的研究[D]. 晁帆.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黑龙江省西部低山丘陵区集水抗旱造林技术研究[D]. 王韡烨.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7]黄土高原阔叶树种枯落叶对针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效应[D]. 郭冠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2)
  • [8]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9]杂交马褂木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D]. 蔡伟建.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4)
  • [10]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典型植被生长固碳及耗水特征[D]. 刘延惠.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4)

标签:;  ;  ;  ;  ;  

覆膜落叶松造林试验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