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天气就是关心农业

关心天气就是关心农业

一、关爱气象就是关爱农业(论文文献综述)

吴炫,刘鸣[1](2022)在《重新理解中国文化——否定主义对等互动文化哲学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学者依附儒道伦理文化去看世界,自然会产生主导性、功利性、群体性的儒道释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窄化认知,并以此产生"中体西用""全盘西化""中西融汇"等非哲学创造性命题。中国文化的窄化认知忽略了盘古三皇创造神所建立的非主导性、超功利性、个体性的信仰传统,一直在民间个体和文学经典中发挥着与儒道历史积淀文化对等互动的作用,并构成中国今天自信自豪文化的立足点。以尊重生命力创造力还是轻视生命力创造力为问题的核心,中国文化完整丰富的认知不仅可以发现中国自己的与西方现代性文化可以打通的优秀文化资源,也可以从中提炼出"对等互动"的中国文化哲学命题与西方"二元对立"不对等文化思维进行交流对话。

李亚蒙[2](2021)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行动 ——基于江苏盱眙N小学的实地考察》文中研究指明

耿磊[3](2021)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工作研究 ——以安徽省J县为例》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相关工作有着显着的进步和改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特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绝对贫困已经基本消除,农村留守儿童面对的问题已悄然发生改变,传统以物质帮助为主的关爱保护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需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模式应当逐步从传统的以财物资助为主向心理关爱为主进行过度。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工作,让他们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爱党爱国,既是对实现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种考验,也是贯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价值观的必要行动。因此,需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安徽省J县作为拥有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经济欠发达县级市,近几年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逐年上升。相较以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在整体上有明显的起色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健康成长。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J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工作现状与农村留守儿童真实、迫切的需要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政府重视程度不足、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片面、农村学校和教师缺乏激励、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留守儿童父母的作用被忽视等问题显而易见却长期不能得到重视和解决。通过学习吸收学者已经发布的学术成果,并结合J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工作的实际情况,深究问题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县级政府综合治理能力不足,由此导致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有效监护、农村教育整体状况堪忧等问题长期被忽视。本文以最熟悉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状况的农村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向安徽省J县四个样本乡镇农村教师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及对J县相关政府部门和农村学校的领导及工作人员进行访谈等方式,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以解剖J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工作现状。以多中心治理理论等为研究基础,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和国内其他地区相关经验,提出提升相关工作能力水平、凝聚社会庞大力量、发挥村组织应有作用、突出农村学校和教师核心作用等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帮助J县党委政府正确认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工作,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希望在各界的关爱与关怀下,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以更加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投身到祖国建设中。

张道林[4](2020)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江苏省R县农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迁。与此同时,人们的职业流动、居住或工作场所、就业类型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此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受市场经济的推动脱离了传统的生活模式和安排。然而,流动于城乡的农村劳动力虽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发展,却要受限于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及户籍制度,使其家庭不得不面对长期亲子分离的窘境,由社会结构变迁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持久地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多数学者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某些问题的描述性或者解释性方面,对于社会工作实务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的微观策略研究涉猎较少。鉴于此,本文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笔者通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服务项目,并基于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一、在经济收入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差异;二、在生理健康与安全方面,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水平、生理安全水平均低于非留守儿童;三、在感受心理压力类型方面,留守儿童感受到的压力类型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差异;与父母间联系频率和儿童心理感受间存在弱相关关系;四、在社区环境方面,留守儿童受伤害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生活社区环境不良程度高于非留守儿童;五、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低于非留守儿童。本文共由六章构成:导论部分包括本次研究的背景、意义;第二章对概念作界定、介绍相关理论基础,对文献进行回顾后提出研究假设并阐述了研究设计;第三章分析R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及受教育状况;第四章详细说明了本次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整合性实务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过程;第五章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在具体应对策略上,秉承生态系统理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指导理念,从重视儿童主体性、排查儿童及其家庭的脆弱性、加强儿童关爱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建立儿童保护体系常态化与应急管理体系联结机制四个维度出发,通过社工串联起农村留守儿童的多维资源网络帮助其进行增能,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健康人格的目标;最后总结了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整合性实务的经验,反思了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中存在缺乏相关资源支持、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欠缺、公众对社会工作认识不足等问题,希望为之后的社会工作介入项目提供参考。

车纯凤[5](2020)在《东营市共青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对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要求。“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青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积极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由共青团的职能和性质决定的,是共青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体现。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展新时代农村共青团工作的迫切需要,需要共青团引领乡村青年积极参与,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以东营市各级共青团组织服务乡村振兴的情况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共青团农村工作情况、青年和乡村振兴关系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从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五个方面,对东营市各级共青团组织带动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和成效进行了归纳。通过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制约东营市共青团服务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基层团组织建设薄弱,导致战斗力不足;二是基层团组织自身能力不足,导致服务乡村振兴的贡献度不高;三是缺乏有效资源整合手段,职能优势发挥不明显等。结合东营市实际和共青团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要坚持党建带团建,夯实农村共青团工作基础;围绕中心大局,提升共青团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能力;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建立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尝试从这三个方面探索东营市共青团服务乡村振兴的合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提升东营市共青团服务党政中心大局的贡献度。

侯燕[6](2019)在《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年,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影响社会问题的不定因素。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与各种政治力量的走势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青年与青年问题也因此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世界的发展进步与青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青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把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由于曾从事共青团工作,胡锦涛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青年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从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高度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与青年变化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与判断,从而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但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科学思想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独特的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胡锦涛青年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也有其内在根基,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遵循社会历史基本规律。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新篇章,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无限的智慧和热情投入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自身的特征与需求也呈现出相应的时代气息。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青年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把青年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以服务青年发展促进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生力军作用的发挥,指引着当代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以及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回溯和梳理,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总体脉络和逻辑体系,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何以胡锦涛青年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青年素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人才保障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是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和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胡锦涛自身成长和青年工作经历则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就其发展阶段来看,胡锦涛青年思想经历了由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紧密相连。本研究也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价值、青年的优势与不足、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些也恰恰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立论基础。在总论其形成基础、发展阶段和基本出发点之后,本研究选取胡锦涛青年思想极具时代特征的政治视角、利益视角、人才视角、实践视角、全球视角等维度对其内容构成进行了分论。从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突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实施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等方面论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从为大局服务与为青年服务的一致性、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着力服务青年的根本需求等方面讨论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从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执政能力与干部选拔等方面剖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从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无悔青春、党和国家需要青春力量、伟大时代召唤创业者等方面分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从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最后,提出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青年脉搏,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引导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坚持服务青年,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青年思想系统且全面地回答了关于青年的基本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既有理论范畴,又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锦涛青年思想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不仅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品质,开拓青年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为了阐明胡锦涛青年思想对于开展青年工作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多个案例,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形式印证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实践价值。比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简述了党和青年的特殊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论述;以大学青年教师为例,从剖析职业获得感生成入手,对于如何立足青年的基本特征、遵从青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青年的实际状况、在服务中赢得青年进行了探讨;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就共青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进行了分析;以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青年自组织为例,讨论了新时期青年社会实践主体的拓展形式,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自组织这一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对于青年参与社会、投身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贴近青年、创新思路,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主体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成长发展;以孔子学院的形成发展为例,简析青年国际交流状况,以此说明青年拓展世界眼光的重大意义,并印证青年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青年和青年工作,不难看到胡锦涛青年思想严谨而科学的理论品质及重大而深刻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青年争夺战愈演愈烈,党的青年工作也面临各种新情况与新挑战,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深刻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青年运动的主题,在根本上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从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全面梳理、分析胡锦涛青年思想对青年工作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成效,对于引领当代中国青年自觉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责任,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与指导价值。

刘涵[7](2019)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发展的新成果。它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地统一起来,既是对生态文明的科学认识,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推向了崭新境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方面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有利于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另一方面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提供中国方案,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任何哲学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必然有其生长的时代背景、思想来源、发展过程。据此,本文从生态危机爆发、环境保护运动兴起、生态科学繁荣发展三个角度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西方生态理论三个视角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来源;并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孕育阶段、生成阶段、升华阶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目标诉求、核心理念的思考。首先,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揭示了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深入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其次,目标诉求。美丽中国是对社会主体生态诉求的回应,美丽中国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美丽中国建设推动了生态文明的演进和发展。最后,核心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核,它能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由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三个部分构成。首先,对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的论述。理由在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化解生态危机的客观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对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阐释。结论在于:生态文明是具有新的文明要素的更高级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文明。最后,对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谋划。措施在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推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它既立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又遵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二是预见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它既关爱自然,表达了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又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问题,回应民生关切;三是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它继承了人类文明思想的精华,又注重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的顶层设计;四是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统一。它既关注人类整体发展,又尊重差异,注重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坚持和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拓和创新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实践价值在于,它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吴雯雯[8](2019)在《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 ——浙江的先行探索及启示》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而理论的产生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路径发展,因此,注重对基层具体实践经验的理论提炼和总结,是推动党建理论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以浙江省农村基层党建的具体实践为对象,研究分析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本文的选题具有一“新”一“旧”,一“难”一“易”两个重要特性。一“新”一“旧”。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关键就在于一个“新”字,新在时间阶段的划分上,在学术界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和村民自治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开展研究,可以看出,相对于乡村振兴中来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的农村基层党建格局已“旧”。此外,还有对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阶段重庆的农村基层党建、上海的社区楼宇党建进行研究等,这些与本文研究的历史阶段定位不同,对象也不尽相同。一“难”一“易”。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农村快速腾飞吹响了时代的号角。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国农村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基层治理等都将发生重要的变化,如农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农村社会出现阶层分化,农民思想更加开放,农村人口流动加剧,信息化改变人与人沟通的渠道,传统农村社会的固有结构被打破等,这些都为农村基层党建带来新挑战和新问题。构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难”就难在它是一项基于具体实践的研究,而不是纯理论思想的建构,如果缺乏基层实践的支撑,这项研究将缺乏扎根于泥土的实践价值。2017年,中组部将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课题放在浙江。为什么将目光锁定浙江?因为浙江有着自下而上丰富的基层实践和创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浙江从一个陆域资源并不充裕的省份一跃成为经济大省,农民收入连续32年排名全国各省区首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552元增加到22866元,年均增长率为12%,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37:1缩小到2.07:1,全省农村呈现出村容越来越整洁、村风越来越文明、农民越来越富裕的面貌,可以说浙江省农村发展领先于很多地区很多年。浙江农村基层党建的很多创新做法都获得来中央的认可,“浙江二十条”被中组部印发在全国范围推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等都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武义县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宁波市宁海县的“小微权力清单”、绍兴市诸暨市“枫桥经验”等“点上开花”的基层创新经验,都获得中央的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总结推广。这样看来,既有了研究对象,又有了实践经验,如何从浙江省农村基层党建中总结提炼出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呢?“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研究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提供了很好的新视角。农村基层党建看似复杂,其实也简单,主要包括政党、政府、社会三个要素,和政党与政府、政党与社会、政府与社会的三对关系,只要厘清了这“三要素”“三对关系”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更好地解答在村民自治的条件下如何优化政权运行的方式。本研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将农村发展为党建工作带来的影响分成四个部分,并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构建新格局。进入新时代,农村新群体和新业态层出不穷、蓬勃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基层基础就要扩大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通过探索“党建+互联网”新路子,构建特色小镇党建全域融合新模式,“党建+产业”模式引领产业发展等,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经济新业态中的引领力和影响力。第二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服务农民利益多元化中构建新格局。密切党群关系,一直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群众出现阶层分化,各种不同职业的“新农人”出现,他们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保障等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基层民主权利和监督权利的需求更加旺盛,外出流动人口也一直是管理中的难点、痛点。浙江省创新了“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小板凳”群众工作法、党员电子身份证等,拉近了政党和社会的联系。第三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中构建新格局。党建一直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农村基层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也更多,如何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安全,浙江省有着“枫桥经验”的老底子,同时又创新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村民说事”制度、村规民约等做法,构建党建、自治、法治、德治、综治的基层治理体系。第四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构建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基层作为政治权力向下延伸的“神经末梢”,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都是影响党在基层执政根基的“大事”,宁波市“小微权力”清单、村务监督委员会等,都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肖新平[9](2019)在《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文中认为本研究聚焦于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与考核实效之间的偏差问题或曰考核制度为何难以全面落实和取得预期或理想的效果。针对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进行实地研究与组织文化的分析,结合政府组织发展趋势及基层公务员自身的时代特征及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提出提升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获取有关资料,以X市政务中心及该市N部门的考核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叙事分析、文本分析、个案分析、跨学科研究以及比较、归纳等。缘起于美国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主要借用与学习了西方企业管理的经验做法,主张用企业家精神改革公共部门与重塑政府。诚然,这种做法有其现实的效用与价值,然而这一理论源于企业管理、产生自美国而本身无法摆脱固有的企业文化与美国文化特质。由于公私部门性质与中美国家文化的差异,以重塑政府与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绩效考核应用于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双重的“组织文化不适应”,即与公共部门组织文化及国家宏观组织文化的不匹配、不契合,并产生经验借鉴、接受与阐释过程的变异与误读等认知偏差,从而导致考核制度难以取得预期与应有的实效。本研究从公私部门的组织文化差异与中西国家宏观组织文化即国家文化差异两种视角进行比较研究,力求对于我国基层公务员考核进行比较客观、全面、系统、深入的组织文化解读与阐释。研究价值: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整合沙因与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理论并将其变通作为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问题存在从组织文化的三个层面进行阐释,同时对于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工具与理论来源即新公共管理及绩效管理进行分析;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以个案分析为视角考察2007-2017年十年间X市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发展、演变及其问题的根源,提出建设适应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的组织文化的对策建议,如优化公务员考核管理的总体设计、深化对人性向善管理假设的认知、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管理价值导向、提高公务员对考核的知情参与及自我管理、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组织文化建设等,这些建议有助于深化各方对于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认知,并为今后各地基层公务员的考核管理提供启示、经验借鉴以及具体的改进举措,更好促进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实效的提升。研究主要创新点:1.理论创新。鉴于沙因与霍夫斯泰德组织文化理论彼此的相似相容与互补性,将他们加以整合、变通应用,沙因组织文化三个层次基础上,将潜在基本假设层面与国家文化维度对应,并鉴于中国传统社会建立在差序格局与熟人社会基础上人际关系对于考核的重要影响,将性别维度替换为特殊主义维度,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2.阐释创新。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特质在于其任务与职责的公共性,这决定了其所追求的信念与价值观;同时,论证了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在于集体主义的文化倾向,核心是中和思想。3.考核理念的创新。提出人性向善的管理假设与四类人性假设及“去考核”、“考核替代”、“公务员自我管理”等。4.考核举措创新。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三级分类管理;德能勤绩廉考核指标具体内容的细化;考核中公务员合法权益的维护与救济;讨论领导与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的规范管理;X市考核经验与启示。研究结论:本文研究了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制度的实践及问题,得出考核制度之所以难以取得预期与应有实效的原因在于:借鉴企业管理做法的外来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应用于中国公务员考核时遭遇了双重的文化不适应,即公私部门组织文化与中西方国家文化的本质差异导致的对于该理论的理念与考核工具接受与阐释过程的变异、误读与认知偏差。公共部门工作职责与任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其所信奉的信念与价值观与新公共管理主张的竞争、效率、成本、收益、顾客导向等价值理念及理性经济人假设等共享文化假设的不匹配;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在于中国国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倾向。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与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集体主义的生活与生产方式,集体生活与劳作需要家族成员协作与家长的统领,产生了尊卑与亲疏的差序格局,进而形成高权力距离、特殊主义以及长期导向等国家文化特点。

田独伊[10](2019)在《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新民居风貌设计研究 ——以川南白马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地域文化是传统乡村民居风貌特色精神与灵魂,传统乡村民居风貌特色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和集中体现。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深入,生产力不断发展,乡村原有结构被破坏,乡村的发展脱离了所处环境的限制,失去了与特定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乡村新民居风貌出现了紊乱,甚至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畸形发展。因此,对乡村新民居风貌设计的研究,需要回归到以地域文化为脉络的核心思想上。重新审视曾经丢失的传统文脉,加强村民对乡村地域文化特色的认知和认同,挖掘乡村传统民居自身的特征和价值,结合时代的发展进化升华,为乡村新民居风貌提供系统的、科学的设计原则。本篇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在绪论部分,作者提出了论文的写作背景及其研究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确定论文的写作方向;第二章分析地域文化与乡村民居风貌之间的关系,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出发,总结川南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乡村民居风貌特征;第三章整理新农村建设环境下乡村民居风貌的现状及问题,剖析其风貌演进的动因,总结现有乡村新民居风貌设计的经验与误区,并指出川南白马村新民居风貌设计的任务与目标;第四章提出乡村新民居风貌设计的三项指导思想,以及基于地域文化的九点设计原则;第五章在风貌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分别对白马村大同桥片区、花街片区以及关爱公寓片区这三种新民居风貌设计实践项目进行论述,提出具体设计措施,并进行合理性评估;最终结语部分再次强调乡村新民居风貌设计要以地域文化为脉络,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求平衡关系。

二、关爱气象就是关爱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爱气象就是关爱农业(论文提纲范文)

(1)重新理解中国文化——否定主义对等互动文化哲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 百年来中国文化的窄化认知
二、 盘古三皇与中国生命力创造力文化传统
三、 还原“对等互动的中国文化”

(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工作研究 ——以安徽省J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技术路线图
    第四节 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一、或有的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农村留守儿童
        二、心理健康
        三、心理干预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
        二、边缘化理论
        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第三章 安徽省J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工作现状
    第一节 样本调查
        一、样本背景介绍
        二、样本调查介绍
    第二节 J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工作现状
        一、县政府部门有关工作状况
        二、县农村学校有关工作状况
        三、村组织及家庭有关工作状况
第四章 安徽省J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足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片面
        三、农村学校和教师缺乏激励
        四、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五、留守儿童父母的作用被忽视
    第二节 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县级政府综合治理能力不足
        二、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
        三、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有效监护
        四、农村教育整体状况堪忧
第五章 安徽省J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提升相关工作能力水平
        一、强化政府的引领作用
        二、精准识别分类施策
        三、加大心理关爱宣传力度
        四、创造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良好环境
        五、激发家长的重要作用
        六、提升农村教师福利待遇
    第二节 凝聚社会庞大力量
        一、积极培育引导社会组织
        二、构建社会广泛参与的心理关爱平台
    第三节 发挥村组织应有作用
        一、提供持续稳定的关爱
        二、大力弘扬农村传统优秀文化
    第四节 突出农村学校和教师的核心作用
        一、鼓励教师提升心理专业技能
        二、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
        三、建立完善的激励管理问责办法
参考文献
附录 A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干预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记录
致谢

(4)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江苏省R县农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现实背景:流动的社会结构
        1.1.2 个体选择:留守的后果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文献回顾
        2.3.1 国外留守儿童的成长困境研究
        2.3.2 国内留守儿童的成长困境研究
        2.3.3 研究视角的转变:问题——比较——多元
        2.3.4 研究评述
    2.4 研究假设
    2.5 研究设计
        2.5.1 调研地点情况介绍
        2.5.2 测量方法及分析方法
        2.5.3 调查方法和样本分布
第3章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困境实证分析
    3.1 生存层面
        3.1.1 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影响家庭经济收入
        3.1.2 生理安全与健康水平: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
        3.1.3 压力类型: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差异
    3.2 保护层面
        3.2.1 家庭关系分析
        3.2.2 学校环境分析
        3.2.3 社区环境不良程度: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
    3.3 发展层面
        3.3.1 学业状况分析
        3.3.2 预期受教育程度:留守儿童内部呈两极分化趋势
        3.3.3 自我认同感: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会工作介入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
    4.1 R县关爱留守儿童项目及服务组织现状
    4.2 J义工联合会简介
        4.1.1 组织基本情况
        4.1.2 组织项目开展情况
    4.3 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项目概况
        4.3.1 项目简介
        4.3.2 项目管理运行
        4.3.3 项目的实施过程
    4.4 项目运作的实务经验与反思
        4.4.1 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应对工作经验
        4.4.2 项目运作的不足与改进反思
第5章 社工倡导完善多维保护网络,协力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困境
    5.1 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主体性
    5.2 排查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的脆弱性
    5.3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人才队伍建设
    5.4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保护体系常态化与应急管理体系联结机制
第6章 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成长困境的讨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6.2.1 社会工作介入缺乏相关资源支持
        6.2.2 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欠缺
        6.2.3 公众对社会工作认识不足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小学生发展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 自我认同感量表
附录3 活动用表
致谢

(5)东营市共青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社会调查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1 研究视角上
        1.4.2 研究方法上
第2章 相关概念和关系的分析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共青团
        2.1.2 青年
        2.1.3 乡村振兴战略
    2.2 共青团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2.2.1 共青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现实需求
        2.2.2 共青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2.2.3 共青团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3章 东营市共青团服务乡村振兴的探索和成效
    3.1 实施“青春助力乡村振兴志愿行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3.1.1 加强农村青少年思想引领,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
        3.1.2 突出“青”字号品牌,建设文化阵地
        3.1.3 发挥职能优势,开展丰富的青少年文化活动
    3.2 选树培育青年人才,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3.2.1 选树“村村都有好青年”,建设本土农村青年队伍
        3.2.2 开展“家燕归巢”学子家乡行活动,吸引青年人才回流
    3.3 实施“青年创业者”行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3.3.1 深化团银合作,强化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扶持
        3.3.2 注重宣传教育,营造农村青年创业浓厚氛围
        3.3.3 搭建“东青帮”共青团网上服务平台
    3.4 开展“三联四促”常态化下沉基层,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3.4.1 团干部“三联四促”常态化下沉基层
        3.4.2 助力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3.5 开展植绿护绿行动,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3.5.1 开展市县级“小手拉大手、共建美丽乡村”活动
        3.5.2 助力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第4章 制约东营市共青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因素
    4.1 基层团组织建设薄弱,导致战斗力下降
        4.1.1 农村团组织涣散,无法有效组织凝聚青年
        4.1.2 基层团干部队伍不稳定,缺乏先进性
        4.1.3 个别基层政府党政领导对共青团工作重视和关心不够
    4.2 基层团组织自身能力不足,导致服务乡村贡献度不高
        4.2.1 找不准农村青年需求,出现服务青年的供给矛盾
        4.2.2 服务农村青年政策缺乏力度,服务成效不明显
        4.2.3 新媒体运用能力不强,对农村青年思想引领力下降
    4.3 缺乏有效资源整合,职能优势发挥不明显
        4.3.1 缺少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
        4.3.2 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合理
        4.3.3 资源整合能力自上而下层层减弱
        4.3.4 缺少对群团资源的有效整合
第5章 东营市共青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5.1 坚持党建带团建,夯实农村共青团工作基础
        5.1.1 加强农村团组织建设
        5.1.2 加强基层团干部队伍建设
        5.1.3 加强农村团员青年队伍建设
        5.1.4 加强全团带队,稳定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的基本盘
    5.2 围绕中心大局,提升共青团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能力
        5.2.1 搭建发展平台,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5.2.2 强化乡村就业服务,带动乡村脱贫致富
        5.2.3 提升农村青年素质,助力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5.2.4 培养乡村青年人才,优化乡村治理结构
        5.2.5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生态宜居
    5.3 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建立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
        5.3.1 引导社会组织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5.3.2 建立群团组织合作共享资源机制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基础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理论文化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
        四、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
    第二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现实需求: 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三、个人因素: 胡锦涛自身的成长与青年工作经历
    第三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一、胡锦涛青年思想孕育阶段
        二、胡锦涛青年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三、胡锦涛青年思想丰富完善阶段
第二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第一节 青年的地位与价值
        一、“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
        二、“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离不开党”
        三、“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
    第二节 青年的优势与不足
        一、青年“最具创造活力”
        二、青年“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
        三、青年要“认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第三节 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四个新一代”
        二、实现路径: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三、基本原则: “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
第三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
        一、扩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二、注重对青年的引导方式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
        一、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二、青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推进青年道德建设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
        一、服务科学发展是青年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以青年为本
        三、发挥青年在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第四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论析——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
第四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
    第一节 “把为大局服务和为青年服务结合起来”
        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二、服务青年是党的宗旨在青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
        一、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二、青年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第三节 “竭诚服务青年”
        一、服务青年学习成才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三、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第四节 案例分析: 在服务青年中赢得青年——以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生成为例
第五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
    第一节 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
        一、青年人才是最重要战略性资源
        二、“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三、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二、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三、以青年成才为终极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二、“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三、青年的成才路径
    第四节 执政能力与青年干部选拔
        一、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三、创新青年干部选拔机制
    第五节 案例分析: 共青团如何以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
第六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
    第一节 “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永恒的青春”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青年学习提高的大课堂
        三、“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青年要艰苦奋斗
        三、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
    第三节 “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
        一、当代青年“生恰逢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源泉”
        三、创新思维是青年发展的希望所在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自组织——社会实践主体的新拓展
第七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
    第一节 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
        一、起点: 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二、任务: “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三、基点: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节 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
        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二、青年是和平发展的生力军
        三、青年“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之使命”
    第三节 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一、青年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视留学工作
        三、构建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国际交流状况论析——以孔子学院为例
第八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青年运动要坚持党的领导
        二、准确把握青年脉搏
        三、优化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接续奋斗
        二、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三、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
    第三节 坚持服务青年,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
        一、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
        二、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
        三、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生态危机爆发
        二、环境保护运动兴起
        三、生态科学繁荣发展
    第二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二、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三、西方生态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一、孕育阶段
        二、生成阶段
        三、升华阶段
第二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目标诉求、核心理念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揭示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认识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第二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目标诉求
        一、美丽中国是对社会主体生态诉求的回应
        二、美丽中国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三、美丽中国建设推动了生态文明的演进和发展
    第三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一、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核
        二、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
        三、绿色发展理念能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对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的论述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化解生态危机的客观要求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势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第二节 对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阐释
        一、生态文明是具有新的文明要素的更高级的文明形态
        二、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生态文明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文明
    第三节 对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谋划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
        二、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推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特征
    第一节 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一、立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诠释了世界性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彰显了民族性
        三、实现了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第二节 预见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一、生态忧患意识体现了预见性
        二、回应民生关切彰显了现实性
        三、实现了预见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第三节 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一、坚持生态关怀体现了继承性
        二、注重顶层设计诠释了创造性
        三、实现了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第四节 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统一
        一、关注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
        二、注重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三、实现了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统一
第五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二、坚持和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开拓和创新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第二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价值
        一、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 ——浙江的先行探索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重大意义
        (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二)政党、政府、社会:认识农村基层党建的三个新视角
        (三)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的“浙江智慧”和“浙江经验”
    二、文献综述与现有研究的不足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成果的评价
    三、创新性与不足
    四、学术研究方法
第一章 浙江农村基层党建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探索突破阶段(1978-1991年)
        一、围绕中心任务开展整顿工作
        二、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整体功能
        三、拓宽乡镇企业党建的新领域
    第二节 全面推进阶段(1992-2002年)
        一、村富民富村及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二、村穷民富村及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三、村穷民穷村及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城乡统筹阶段(2002—2012年)
        一、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指导与实践
        二、浙江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阶段
    第四节 全面深化阶段(2012年以来)
        一、十八大以来浙江“三农”工作的新成就
        二、浙江农村基层党建的顶层设计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创新
    第一节 数字乡村战略下的“党建+互联网”建设
        一、义乌市互联网党建
        二、杭州市临安区白牛村电商党建
    第二节 构建特色小镇党建全域融合新模式
        一、创新做法
        二、具体成效
    第三节 “党建+产业”建设红色茶香小镇
        一、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覆盖全产业链
        二、找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
        三、善于通过教育宣传引导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第四节 小结
        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党建
        二、在农村新经济新业态中完善党建功能
        三、促进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服务农民利益多元化中的创新
    第一节 全省推行“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制度
        一、围绕“全覆盖”做到全部走到
        二、围绕“走进去”给群众办好事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建在服务群众中的创新做法
        一、余姚市“小板凳”群众工作法
        二、嘉善县建立“民情在线系统”
        三、台州市坚持民主恳谈
        四、长兴县推行党员身份证制度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
    第三节 小结
        一、围绕农业人口转型强化政党利益综合功能
        二、健全农村党员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
        三、创新农村党代表服务群众的制度载体
第四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引领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创新
    第一节 “枫桥经验”老典型焕发新生机
        一、毛泽东批示的“枫桥经验”到底是什么
        二、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三、枫桥经验的成效和启示
    第二节 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
        一、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二、象山县“村民说事”制度
        三、龙游县规范完善村规民约推进基层治理法制化
    第三节 小结
        一、农村基层党建要发挥引领作用
        二、构建“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第五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创新
    第一节 村级组织换届拉票贿选问题研究
        一、拉票贿选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破解拉票贿选难题的创新和做法
    第二节 宁波市小微权力”清单给权力套上紧箍
        一、详细列出小微权力清单并公开公示
        二、构建规范运行基本流程的“操作图”
        三、构建村民对村干部规范用权的监督机制
        四、出台村干部违法违纪责任追究办法
    第三节 郑宅镇安山村以家规家训家风推进基层党建
        一、“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的家风
        二、以“小家”促“大家”的做法及启示
    第四节 小结
        一、严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二、完善管住小微权力的体制机制
        三、培厚农村清廉文化的丰厚土壤
第六章 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的总体布局
    第一节 新时代做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经济体制转型后基层党建工作的适应度不够
        二、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使党建工作覆盖的范围更广
        三、基层社会治理发展中对党建引领提出更高要求
        四、网络时代的兴起对基层党建工作方式的考验
        五、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给小微权力套上紧箍
    第二节 构建党建牵引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二、突出顶层设计原则
        三、坚持责任到人原则
        四、注重从严治党原则
    第三节 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一、经济发展
        二、文化建设
        三、社会治理
        四、基本保障
        五、人才储备
        六、党员管理
    第四节 政党、政府、社会三要素充分发挥自身职能
        一、政党自身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横向拓展
        二、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村党组织与农民群众之间的互动
        三、政党与政府的关系: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横向协作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一、内部资料
    二、着作和文献类
    三、期刊类
后记

(9)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价值及方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已有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二、我国公务员考核的作用与成效
        三、我国公务员考核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四、我国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存在原因的研究
        五、改进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建议及其问题
        六、古今中外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第四节 理论基础:组织文化相关理论
        一、文化与组织文化的概念
        二、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
        三、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理论
        四、应用理论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五、本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内容框架
第二章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个案
    第一节 X市政务服务中心的考核管理
        一、X市政务中心相关情况介绍
        二、X市政务中心的考核管理
        三、X市政务中心考核过程诸要素
        四、X市政务中心考核制度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 X市N局的考核管理
        一、X市N局相关情况介绍
        二、X市N局的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
        三、X市N局的晋升考核
        四、X市的其他考核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中的问责
        一、四类问责的案例
        二、对不负责任现象的态度的调查
    本章小结: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中的矛盾性
第三章 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现实效果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基层公务员考核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三、基层公务员考核规定与考核实践的差距
    第二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启示
        一、考核制度的持续改进至关重要
        二、考核奖惩与问责的得当公正至关重要
        三、行政审批局的模式需辩证全面看待
        四、人事绩效考核管理需审慎引入第三方评估
        五、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其他启示
    本章小结: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整体设计的思考
第四章 公私比较:信念与价值观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影响
    第一节 对新公共管理考核管理理念的认知与接受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观念与理论的来源
        二、如何看待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绩效考核工具
        三、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理念的差异与联系
        四、中国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考核工具的接受与认知偏差
    第二节 公私部门考核管理价值理念追求的差异
        一、强调竞争与协作协同的差异
        二、顾客导向与公共治理导向的差异
        三、效率、成本、收益与多重价值目标的差异
        四、绩效结果导向与公共事务的被动性、延续性的差异
        五、领导者及奖惩激励的权限、结果差异
        小结:绩效考核问题存在有其必然性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原则要求与具体操作间的偏差
        一、考核要素的客观公正与有效合理问题
        二、考核实施中的公平与合理问题
        三、业绩评比的可测量性与可比性问题
        四、考核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五、小结:应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的“表现主义”
    第四节 公私部门组织文化的本质差异:公共性及其体现
        一、公务员任务职责的多样性与公共责任问责之难
        二、公务员社会角色与自我形象的公共性
        三、公共部门内部人际关系的公共性
        四、公务员管理经验与领导艺术的必要性
        五、公私部门组织文化差异的根源
    本章小结:新公共管理理念与公共部门价值追寻的貌合神离
第五章 中西比较:共享文化假设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影响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存在的国家文化阐释
        一、集体主义倾向与考核的竞争评比
        二、特殊主义的中和与考核的客观公正
        三、长期导向与人际关系的克制隐忍
        四、高权力距离倾向与领导的重要作用
        五、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与考核结果的测评
        六、小结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传播与接受的变异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适用的“美国情境”
        二、管理者与理论家自带的文化特性
        三、理论在中国接受的文化土壤
        四、变异: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实际效果
    第三节 问题根源:考核指导理念与国家文化的不匹配
        一、中西方国家文化的比较
        二、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的根源
        三、中国国家文化的特质:集体主义文化
    本章小结:共享潜在基本假设对于民族认知模式的塑造
第六章 建设适应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的组织文化
    第一节 优化公务员考核管理制度的总体设计
        一、客观辩证认识考核的作用与功能
        二、整体全面认识考核的宗旨与价值
        三、科学规范考核分类
        四、系统设计考核指标各要素
    第二节 深化对人性向善管理假设与理念的认知
        一、人性的复杂与变化
        二、人性层次与比例的差异和人性假设
        三、应有的管理潜在假设:人性可变与人性向善
        四、人性假设与灰度管理
    第三节 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管理的价值与观念
        一、现代管理要求以人为本的赋能型组织
        二、组织成员期待以人为本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三、基层公务员权益维护需要以人为本的组织的强力支持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制度的精细化与人性化
    第四节 提高公务员对考核管理的知情、参与和自我管理
        一、职工主动建言及其实效
        二、适度适时授权职工参与
        三、自我管理与自我效能感
        四、基层公务员的需求特性与考核激励效果的有限性
    第五节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政府组织文化建设
        一、客观认识传统文化与基层公务员考核的关系
        二、行政组织文化的特征与重要作用
        三、传统优秀文化的契合传承与转化应用
    本章小结:提升考核管理有效性需要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公务员考核实效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合力
    第二节 组织文化对公务员考核实效的双重影响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问题存在的原因
        二、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的组织文化阐释
        三、理论的传播——接受与阐释——变异
        四、结论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未来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
        一、未来我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未来公务员个体职业发展的需求
        三、中国公共行政组织文化发展的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10)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新民居风貌设计研究 ——以川南白马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乡村民居风貌与地域文化概述
    2.1 乡村民居风貌及其影响要素
        2.1.1 乡村民居风貌的构成要素
        2.1.2 乡村民居风貌的影响因素
    2.2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乡村民居风貌
        2.2.1 乡村民居风貌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2.2.2 我国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乡村民居风貌概述
    2.3 川南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乡村民居风貌特征
        2.3.1 川文化的分布及特征
        2.3.2 川南地区文化交融的特征
        2.3.3 川南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乡村民居风貌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民居风貌现状及问题解析
    3.1 白马村传统民居风貌
        3.1.1 白马村基本概况
        3.1.2 白马村地域文化解析
        3.1.3 白马村传统民居风貌特征
    3.2 新农村建设下乡村民居风貌存在的问题
        3.2.1 群体关系上的风貌问题
        3.2.2 住房单体上的风貌问题
        3.2.3 文化元素上的风貌问题
    3.3 新农村建设下乡村民居风貌演进的动因剖析
        3.3.1 信息社会外来文化的冲击
        3.3.2 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3.3.3 村民居住方式的变化
        3.3.4 城市营造方式的影响
    3.4 乡村新民居风貌设计的任务与目标
        3.4.1 乡村新民居风貌设计误区
        3.4.2 白马村新民居风貌设计任务与目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新民居风貌设计原则
    4.1 乡村新民居风貌设计的指导思想
        4.1.1 适应自然环境条件
        4.1.2 尊重村民新生活方式
        4.1.3 继承传统民俗文化
    4.2 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新民居风貌设计原则
        4.2.1 选址符合山水格局
        4.2.2 布局契合地形地貌
        4.2.3 体量适宜乡村尺度
        4.2.4 空间满足生活功能
        4.2.5 比例符合传统审美
        4.2.6 材料选择新旧搭配
        4.2.7 色彩尊重传统文化
        4.2.8 屋顶满足形式与功能
        4.2.9 门窗兼顾实用与美观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白马村新民居风貌设计
    5.1 白马村新民居风貌设计分类及概述
        5.1.1 原址加建类
        5.1.2 立面修整类
        5.1.3 新址新建类
    5.2 原址加建类新民居风貌设计——以大同桥传统民居为例
        5.2.1 保留原有总体布局
        5.2.2 加固结构以达到安全要求
        5.2.3 局部加建以满足功能需求
        5.2.4 替换局部损坏材料
        5.2.5 沿用屋顶文化元素
        5.2.6 增加门窗样式
    5.3 立面修整类新民居风貌设计——以花街近年自建房为例
        5.3.1 增加坡屋顶调整立面比例
        5.3.2 增加传统材料使用面积
        5.3.3 选用传统色彩搭配
        5.3.4 添加屋顶文化元素
        5.3.5 替换现代化门窗
    5.4 新址新建类新民居风貌设计——以关爱公寓新聚居点为例
        5.4.1 顺应山水选址
        5.4.2 契合地形布局
        5.4.3 控制民居体量
        5.4.4 功能满足空间
        5.4.5 调控传统比例
        5.4.6 搭配新旧材料
        5.4.7 延续传统色彩
        5.4.8 更新屋顶样式
        5.4.9 简化门窗装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附Ⅰ 参考文献
附Ⅱ 调查问卷
附Ⅲ 白马村民居现状记录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四、关爱气象就是关爱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 [1]重新理解中国文化——否定主义对等互动文化哲学实践[J]. 吴炫,刘鸣.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22(01)
  • [2]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行动 ——基于江苏盱眙N小学的实地考察[D]. 李亚蒙.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工作研究 ——以安徽省J县为例[D]. 耿磊.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4]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江苏省R县农村为例[D]. 张道林.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5]东营市共青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D]. 车纯凤. 新疆大学, 2020(07)
  • [6]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D]. 侯燕. 扬州大学, 2019(06)
  • [7]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 刘涵.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 ——浙江的先行探索及启示[D]. 吴雯雯.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D]. 肖新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新民居风貌设计研究 ——以川南白马村为例[D]. 田独伊.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关心天气就是关心农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