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生杉木混交林土壤肥力初探

27年生杉木混交林土壤肥力初探

一、27年生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土壤肥力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涛,王家妍,李万年,莫雅芳,杨梅[1](2022)在《杉木×观光木异龄复层混交对林木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究杉木纯林引入观光木转化为异龄复层林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以观光木纯林、杉木纯林和杉木林下套种观光木形成的杉木×观光木异龄复层林为对象,测定了3种林型下林分生长、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等指标,分析杉木×观光木异龄复层林林分结构、林木生长和土壤肥力质量特点。结果表明:1)异龄复层林中观光木和杉木的树高、胸径分别为5.3 m、2.52 cm和18.56 m、20.19 cm,显着高于纯林;2)3种林型间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显着。异龄复层林相比较纯林,土壤密度降低4.84%~11.94%,土壤孔隙度分别增加10.29%~22.27%,持水量增加8.62%~34.54%,有效改善了土壤孔隙结构和持水状况。3)各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及速效养分与观光木、杉木纯林均差异显着,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各养分含量分别比杉木、观光木纯林高出7.87%~41.31%、14.32%~53.57%,各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由大到小呈现为:异龄复层林、杉木纯林、观光木纯林。4)异龄复层林中C∶N、C∶P平均值分别为16.62、61.46,均低于杉木和观光木纯林,促进了土壤中N、P的有效释放。因此,在异龄复层林中观光木获得更适宜其生长的良好的遮阴环境,2个树种间形成生态位互补,提高了空间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树木生长。异龄复层林能显着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且明显高于纯林,在杉木林中套种观光木能加快土壤微生物的转化和矿化作用。

黄红兰,蔡军火,彭欢,张露[2](2020)在《毛红椿混交树种选择及其幼龄林生长效应》文中提出为探索适合南方林区瘠薄土壤的毛红椿混交改造模式,对改造后的毛红椿纯林(CK)及无患子×毛红椿(Ss T)、观光木×毛红椿(MoT)、火力楠×毛红椿(MmT)和壳菜果×毛红椿(MlT)混交改造林进行1~8 a的生长调查,分析比较其林分结构、林地土壤和毛红椿的年生长动态及其生长差异。结果表明:混交改造后,林分结构趋于复杂,林地土壤得到不同程度地改良,改良效果为Mo T>MmT>MlT>CK>SsT。不同混交改造林林分幼龄期(4~8 a)的毛红椿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胸径和树高生长基本呈"快-慢"的变化趋势,且表现为树高的生长节律优先,MoT和MmT混交改造林分尤为明显。毛红椿早期耐阴,约在4 a后,混交改造对林分郁闭度产生影响,从而形成较合理的时空格局,并有利于毛红椿大径级材的培育。与CK相比,不同混交改造林分的毛红椿生长有促进、抑制性可能、后期抑制3个层次的生长效应,且随林龄增长均保持一致。其中,MoT和MmT混交改造林分对毛红椿的促进生长效应优,8 a林龄毛红椿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分别比CK提高了19.8%、22.1%、71.8%和25.7%、20.2%、85.1%;抑制性可能层次为Ss T混交改造林分,毛红椿的生长均低于CK,其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较CK低5.9%、15.4%和24.8%;后期抑制层次的是MlT混交改造林分,造林后的前期(1~4 a)保持CK的正常生长速度,5~8 a生长最慢,混交效果极差。

卢妮妮[3](2020)在《杉木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特征及对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杉木林在大面积种植时,林下土壤质量下降问题也越来越明显。针对杉木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营造混交林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目前多是通过表型特征来判断混交树种,对与林木存在相互依赖的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本文通过提取不同生长阶段下、不同林分类型中、天然林中的杉木细根中的丛枝菌根(AM)真菌DNA,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获得AM真菌的基因序列,对其进行聚类划分成可操作单元(operational units,简称OTU),并与Gen Bank和Maar j AM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了杉木的AM真菌群落特征,以及其与林木生长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以杉木不同生长阶段根际土壤为AM真菌添加剂,研究了AM真菌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为解决人工杉木纯林地力衰退、杉木混交树种的选择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杉木林中的丛枝菌根真菌资源丰富,囊括了球囊霉目(Glomales)、原囊霉目(Archaeosporales)和多孢囊霉目(Diversisporales)3个目,球囊霉科(Glomeraceae)、原囊霉科(Archaeosporaceae)、无梗囊霉科(Acaulosporaceae)、巨孢囊霉科(Gigasporaceae)和多孢囊霉科(Diversisporaceae)5个科,球囊霉属(Glomus)、原囊霉属(Archaeospora)、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和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6个属。其中,球囊霉属占主要地位。(2)杉木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拥有不同的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幼龄杉木的丛枝菌根真菌群落与其他生长阶段时的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存在显着差异。杉木在近熟阶段时,其根际的丛枝菌根真菌数目最多。成熟阶段(32年)的杉木的丛枝菌根真菌群落最稳定,说明林木成熟时其伴生的微生物群落也最稳定。(3)不同森林类型下的微生物群落间存在显着差异。与纯林相比,混交林的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和数量较少,说明林分类型的改变会引起林下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杉木×马尾松混交林中杉木的生长落后于杉木×毛竹混交林,由于马尾松是外生菌根树种,而毛竹根际有丛枝菌根真菌共生,这种现象说明树种的共生依赖于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共生。(4)与人工杉木林相比,天然杉木林的丛枝菌根真菌群落更为丰富。盾巨孢囊霉属的真菌只在天然杉木林中出现,说明盾巨孢囊霉属的真菌可能是人工杉木林近自然经营的关键种群。(5)杉木幼苗的地径在18月龄时开始出现显着地生长,杉木的苗高、根长和生物量在杉木幼苗早期生长不明显,直到13月龄时开始发生显着增加。说明在幼苗时地径的生长较缓慢,幼苗的生长集中体现在高度和生物量两个方面。在AM真菌侵染宿主植物的根系后,宿主植物的生长出现显着的变化。其中,地径、苗高和根长的变化在幼苗早期(7月龄)较明显,之后生长的差异减小。而幼苗的生物量积累在接种AM真菌后始终存在显着性地增加。不同AM真菌群落对幼苗的地径、苗高和根长的影响没有显着的差异,只对幼苗的生物量积累存在显着差异。(6)植物年龄、林分类型及周围的环境因子均与AM真菌群落的变化密切相关。

亢亚超[4](2020)在《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观光木幼苗生长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一年生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观光木幼苗生长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通过测定各项指标,分析配比施肥下观光木幼苗生长生理及光合特性的情况,评价不同配比施肥下的苗木质量,筛选出最适宜的配比施肥组合,为观光木幼苗的育苗及应用提供现实指导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氮磷钾配比施肥能够不同程度的促进观光木幼苗的生长发育。各配比施肥组的株高增量、地径增量、叶面积、总根长、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根尖数、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均高于未施肥组,且各生长指标均在T6(N2P3K1)(尿素2.586g/株,过磷酸钙16.875g/株,氯化钾0.833g/株)施肥组出现最大值。(2)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观光木幼苗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同,各配比施肥组的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叶片钾含量均高于未施肥组,其中,叶片氮含量在T9(N3P3K2)(尿素3.879g/株,过磷酸钙16.875g/株,氯化钾1.667g/株)施肥组出现最大值,叶片磷含量在T6(N2P3K1)施肥组出现最大值,叶片钾含量在T7(N3P1K3)(尿素3.879g/株,过磷酸钙5.625g/株,氯化钾2.500g/株)施肥组出现最大值。(3)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观光木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不同,与7月份相比,11月份中各处理组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在T6(N2P3K1)施肥组出现最大值;而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最高值均在CK组。(4)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观光木幼苗光合指标的影响不同,各配比施肥组的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均高于未施肥组,其中,各光合指标均在T6(N2P3K1)施肥组出现最大值。(5)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观光木幼苗土壤全量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同,各配比施肥组的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全钾含量均高于未施肥组,其中,土壤全氮含量在T9(N3P3K2)施肥组出现最大值,土壤全磷含量在T6(N2P3K1)施肥组出现最大值,土壤全钾含量在T5(N2P2K3)(尿素2.586g/株,过磷酸钙11.250g/株,氯化钾2.500g/株)施肥组出现最大值。(6)由观光木幼苗各指标相关性分析可知,观光木幼苗的各生长指标之间、各叶片养分含量之间、各光合指标之间、各土壤全量养分之间、各生理指标之间都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苗木质量评价可知,T6(N2P3K1)施肥组的观光木幼苗苗木质量最佳;隶属函数分析可知,苗木质量最佳的也是T6(N2P3K1)施肥组,这与苗木质量评价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研究得出最适合观光木幼苗的配比施肥组合为T6(N2P3K1)施肥组,即尿素2.586g/株,过磷酸钙16.875g/株,氯化钾0.833g/株。

夏莹莹[5](2020)在《广西油茶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及其碳贮量研究》文中认为生物多样性和碳汇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生态学研究中普遍比较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人工林大国,居世界第一位,近年来,人工林集约化经营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强了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导致生产力水平低、稳定性差等问题,人工林生态效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广西传统、特色的经济林树种,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油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从森林群落尺度,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是广西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油茶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和林地生产力,使油茶林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是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深入了解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价值,当务之急即是摸清其林下生物多样性和了解碳贮量情况的本底资料。本研究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实地调查及模型模拟等方法,针对广西油茶人工林开展群落多样性和碳贮量研究。通过对广西油茶人工林7个分布区域、3个林龄层次、5种经营措施的植物多样性和碳贮量的调查分析,研究区域分布、林龄层次和经营措施对广西油茶人工林群落多样性特征和碳贮量的影响。同时根据广西油茶人工林2015年的统计数据,对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进行估算。具体研究结果为:1、广西油茶人工林植物区系组成和多样性广西油茶人工林分布区内共有高等植物100科、268属、414种。其中,蕨类植物15科、22属、31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83科、244属、381种。蕨类植物科、属的区系分化强度分别为1.47、1.41,且属和种均为小型。蕨类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包括4种类型,属的分布区类型包括6种类型。种子植物科分化强度系数为2.91,属于中小科,且小型科居多;属分化强度系数为1.57,且有较多的寡种属和单种属,仅含1种的属多达172个,占全区种子植物总属数的69.92%%。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包括10种分布类型,属的分布区类型包括13种分布类型,在本区种子植物中,还包括中国特有分布类型,含有4属。整体上,广西油茶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分布区类型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2、广西油茶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特征不同区域油茶林灌草层科、属、种的数量变化与各区域生境异质性有关,各区域间物种相似性不高。灌草层的优势种基本为交叉种;灌木层仅Margalef指数差异显着,草本层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显着。不同林龄油茶林灌草层科、属、种的数量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灌草层的优势种基本为共有种;两个地点不同林龄的油茶林多样性指数变化不一致,但岑溪市油茶林和三江县油茶林草本层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显着。不同经营措施油茶林粗放管理和抚育措施的油茶林植被科、属、种的数量均高于嫁接换冠和更新造林的油茶林;灌木层中占有比重较大的物种以共有种居多,而草本层优势种差异较大;多样性指数方面,除Pielou指数外,Margalef、Simpson、Shannon-Wiener指数均为利用无性系苗木更新改造最低。3、广西油茶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总体上,各器官生物量(不考虑果实)分配比重为枝>根>叶>花芽,且枝、根生物量占比之和达50%以上;群落生物量分配格局为乔木层>凋落物层>灌草层。不同区域油茶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表现为低纬度油茶林高于高纬度油茶林;不同林龄油茶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表现为随着林龄增加生物量增加的趋势;不同经营措施油茶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高低与采取的具体经营措施有关。广西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范围5.705-74.413t·hm-2。4、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总体上,各器官碳贮量枝干的碳贮量最高,花芽碳贮量最低。生态系统碳贮量分配格局土壤层碳贮量最高,其次是乔木层。不同区域油茶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总体上表现为低纬度油茶林高于高纬度油茶林;不同林龄油茶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两个地点的油茶林变化规律不同,但乔木层碳贮量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不同经营措施油茶林总碳贮量变化规律与采取的经营措施有关。影响油茶人工林碳贮量的因素:各因子对乔木层碳贮量与土壤层碳贮量的影响不同,土壤物理性质(孔隙度、持水量)与乔木层碳贮量呈负相关,与土壤层碳贮量呈正相关。地径、冠幅、林龄、叶生物量、枝生物量、总生物量、纬度与乔木层碳贮量呈正相关,与土壤碳贮量呈负相关。5、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与群落多样性特征参数的关系灌木层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数与乔木层碳贮量正相关,草本层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与土壤层碳贮量负相关,草本层多样性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与总碳贮量负相关。乔木层碳贮量与多样性指数回归的效果显着,其拟合方程:Y1=-2.739+13.056x1+96.204x2-46.154x3。6、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估算广西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范围55.62-157.28t.hm-2。以2015年统计的数据为基准,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估算情况:幼林7.69Tg,中龄林30.11Tg,成林37.59Tg。

邓厚银[6](2019)在《粤北生态公益林区杉木林与其它典型林分生态功能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粤北生态公益林区低质低效杉木林与其它典型阔叶纯林、杉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取积累营养物质、保育土壤、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净化大气环境等5个方面生态功能指标类别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对不同林分类型的生态功能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指数,比较低质低效杉木林(以下统称“杉木林”)与其它林分类型间生态功能大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杉木林与阔叶纯林生态功能比较6种阔叶纯林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优于杉木林,总体上阔叶纯林生态功能比杉木林好。不同纯林生态功能评价指标间存在差异,在各指标间的大小排序也有差别。在积累营养物质方面,红锥碳储量最高(65.14t/hm2),香樟最低(17.47t/hm2),前者是后者的3.7倍,杉木林为22.68t/hm2,仅比香樟林高,其中红锥与杉木、乐昌含笑、火力楠及香樟4种纯林的碳储量达显着差异(P<0.05)。在保育土壤方面,香樟林分的土壤容重最大(1.37g/cm3),乐昌含笑最低(1.29 g/cm3),杉木林为1.30 g/crm3,处于中等水平;红锥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32.62g/kg),香樟林则最低(12.07 g/kg),前者比后者高170.3%,而杉木林为24.75 g/kg,处于中等水平。在涵养水源方面,田间持水量的变幅范围369.70~289.12t/hm2,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火力楠和木荷,杉木林田间持水量均低于红锥、乐昌含笑、火力楠、香樟;红锥林的枯落物有效拦蓄量最大(11.33 t/hm2),香樟林最小(5.23 t/hm2),前者是后者的2.2倍,杉木林有且仅比香樟林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均是香樟林最高,杉木处于中等水平。在净化大气环境方面,火力楠林分负氧离子最高达881.11个/cm3,杉木林负氧离子浓度最低为255.56个/cm3,火力楠林内负氧离子浓度与剩余林分均达显着差异(P<0.05)。(2)杉木林与不同杉阔混交林生态功能差异分析杉阔混交林具有明显的提高低质低效杉木林生态功能作用,但在不同林分类型中各生态功能评价指标存在差异。在积累营养物质方面,杉木X火力楠碳储量最大(35.51t/hm2),杉木X香樟最小(17.02t/hm2),前者是后者的2倍,两者差异显着(P<0.05),杉木林碳储量为22.68 t/hm2,只比杉木X香樟高。在保育土壤方面,与杉木林相比,杉阔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征水源涵养能力方面的指标如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等都得到了改善。灌木层、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得到了有效提高。在净化大气环境方面,杉木X火力楠负氧离子浓度最高(1797.33个/cm3),杉木林仅有255.56个/cm3,前者是后者的7倍,杉木X火力楠林内负氧离子浓度与其它林分均差异显着(P<0.05)。(3)不同龄组杉木林生态功能比较不同龄组杉木林生态功能在积累营养物质、保育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净化大气环境4个方面均是近熟林最高,幼龄林最低,同时不同龄组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存在差异,且各指标的大小排序也有差别。在积累营养物质方面,近熟林碳储量最高达46.20 t/hm2,幼龄林最低为21.89 t/hm2,前者是后者的2倍,两者达显着差异(P<0.05)。在保育土壤方面,各林分的土壤pH值均小于4.5,属强酸性土壤;随年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但不同龄组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着差异。在涵养水源方面,所有土壤持水指标均是幼龄林最大,近熟林最低,前者与后者达显着差异(P<0.05)。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是近熟林最大。在净化大气环境方面,近熟林最大达673.33个/cm3,幼龄林最小为331.11个/cm3,近熟林与幼龄林达显着差异(P<0.05)。(4)生态功能综合评价对不同林分类型生态功能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13种林分类型中,混交林生态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数均高于其相应的纯林。其中杉木X火力楠的综合评价指数最高,香樟纯林最低,低质低效杉木林仅比香樟林高,其大小排序为为:杉木X火力楠(2.512)>杉木×木荷(1.481)>杉木×红锥(1.183)>木荷(0.839)>红锥(0.758)>杉木×乐昌含笑(0.376)>乐昌含笑(0.223)>火力楠(0.023)>杉木×香樟(0.018)>杉木×枫香(0.004)>米老排(-0.256)>杉木(-1.270)>香樟(-1.472)。不同龄组杉木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指数近熟林(0.569)最高,中龄林(0.559)次之,幼龄林(0.482)最低。

李智超[7](2019)在《基于林下植被发育的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调控》文中研究指明为筛选适合在杉木人工林林下生长的植物并改善杉木人工林的土壤质量。本研究以二代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南岭黄檀(Dalbergia balansae)、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鸡血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山柰(Kaempferia galanga)4种植物并以5种搭配方式引入幼、中、近、成、过5个林龄的杉木人工林下。通过对引入后植物的生长状况、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来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5种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影响,最终筛选出适合在杉木林下种植的植物以及对不同林龄土壤质量改善效果最好的种植模式。为进一步探索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中引入植物种类的选择以及土壤质量的改善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杉木人工林下的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共出现了53科75属97种。幼龄林和中龄林阶段林下植物种类较少,从近熟林开始林下植被逐渐恢复。杜茎山、黑足鳞毛蕨以及双盖蕨是杉木人工林中的优势种。(2)各种植模式对幼、中、近三个林龄的土壤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水平影响较明显,对幼龄林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水平的影响较明显。各种植模式对于其他林龄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水平几乎没有影响。各林龄的各个种植模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相比对照组基本都存在差异。(3)总体来说在幼龄林采取Y5模式(鸡血藤+红豆杉+山柰)相比其他模式可以起到最佳的土壤养分改善效果。在Y5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30.81%,全氮含量提升了45.77%,全磷含量提升了27.59%,有效磷含量提升了243.62%,碱解氮含量提高了41.66%,速效钾含量提升了20.75%,土壤脲酶活性提高了35.74%。在中龄林和近熟林采取Z1/J1模式(黄檀+山柰)对于土壤养分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在中龄林的Z1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31.87%、28.95%、43.94%、174.35%。在近熟林的J2模式下,土壤全氮含量提升62.73%,有效磷含量提升44.08%。在成熟林和过熟林采取C1/G1模式(黄檀+红豆杉)对于土壤养分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在成熟林的C1模式下,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以及脲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升了13.97%、62.56%、326.86%、32.76%。在过熟林的G1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全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以及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升了44.20%、16.28%、248.74%、51.28%、63.76%。

刘振华,李贵,陈瑞,吴敏,童琪,童方平[8](2018)在《湖南不同混交模式林分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湖南省不同混交林林地土壤化学性质情况,以湖南省低山丘陵、山地中下部和山地下部3个不同地貌的5种混交林模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混交林林地全N、全P、全K、速效K、水解N、有效P、有机质和pH值等土壤化学性质。结果表明:同一试验地的不同混交模式之间林分的土壤化学性质基本上存在显着差异,所有模式中,混交林林分土壤化学性质所有指标均显现出混交林高于纯林;在不同土壤层中呈现的规律为上层(020 cm)>中层(2040 cm)>下层(4060 cm);在丘陵地,3杉木2马尾松3闽楠2红榉混交林为较好的混交模式;在山地,8杉木2马褂木混交林为较好的混交模式。

何正锋[9](2018)在《七坡林场不同混交模式对降香黄檀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属豆科蝶形花亚科黄檀属乔木,是珍稀濒危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也是十分稀有的红木树种。但降香黄檀生长缓慢,出材率低,并且干形较差。本研究以降香黄檀X沉香混交林(JC)、降香黄檀×柚木混交林(JY)、降香黄檀X香椿混交林(JX)和降香黄檀纯林(J)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造林模式对降香黄檀生长及其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降香黄檀人工林经营模式的选择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造林模式降香黄檀平均树高以降香黄檀X柚木混交林(JY)为最大,各混交模式降香黄檀平均树高均与降香黄檀纯林(J)达到显着差异(P<0.05),树干通直高度也极显着高于降香黄檀纯林(J),表明营造混交林有利于促进降香黄檀树高和胸径的生长发育,改良降香黄檀的树干干形。(2)降香黄檀纯林(J)在第Ⅳ(1.5 m~2 m)高度级出现最高峰值。降香黄檀X柚木混交林(JY)的高度级在第Ⅵ(3.5 m~4m)出现峰值,其次是第Ⅵ(2.5m~3.0m)高度级和第Ⅶ(3.0m~3.5m)高度级。降香黄檀X柚木混交林(JY)在第Ⅳ(3 cm~3.5 cm)径级出现峰值。第二峰值高的是降香黄檀纯林(J),分布在较低的第Ⅱ(2 cm~2.5 cm)径级。总体上来说,在降香黄檀X柚木混交林(JY)的造林模式下,降香黄檀的径级和高度级都分布在较高的级别,而在纯林造林模式下,降香黄檀的树高与胸径的生长相对不足,降香黄檀X香椿混交(JX)与降香黄檀X沉香混交(JC)两种造林模式居于前两者之间。(3)降香黄檀X柚木混交林(JY)能够显着提高土壤中的铵态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降香黄檀X沉香混交林(JC)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土壤全氮含量,相对来说,降香黄檀纯林(J)对于提高土壤肥力的能力方面却略显不足。降香黄檀X柚木混交林(JY)能够显着提高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蔗糖酶活性,降香黄檀纯林(J)能够较好地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而降香黄檀X香椿混交林(JX)能够提高土壤的脲酶活性。(4)四种造林模式土壤物理性质存在差异,降香黄檀X柚木混交林(JY)持水性最好,降香黄檀X沉香(JC)次之,且优于降香黄檀X香椿(JX),降香黄檀X香椿(JX)混交林土壤持水性优于降香黄檀纯林(J)。容重由小到大的顺序为:降香黄檀X柚木(JY)<降香黄檀X沉香(JC)<降香黄檀X香椿(JX)<降香黄檀纯林(J),总孔隙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降香黄檀X柚木(JY)>降香黄檀纯林(J)>降香黄檀X香椿(JX)>降香黄檀X沉香(JC)。(5)PCA表明,PC1和PC2两个主成分积累贡献率达到88.41%,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高达59.36%,与原变量树高、速效钾、酸性磷酸酶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此变量能够解释降香黄檀树高变化以及土壤养分的积累情况。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9.05%,与原变量最小持水量存在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该变量能够反映土壤物理性质的总体情况。(6)相关性分析表明,降香黄檀胸径的生长与树高和铵态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树高与土壤铵态氮含量、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也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铵态氮是降香黄檀生长的重要的养分因子,土壤酸性磷酸酶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又与土壤铵态氮达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是促进降香黄檀生长的重要的影响因子。

陈欣凡,林国伟,洪滔,陈建忠,苏少川,洪伟,吴承祯,林晗[10](2017)在《不同林龄杉木千年桐混交林与纯林土壤理化性质特征比较》文中研究说明以35年生的杉木千年桐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030 cm土壤层为研究对象,探讨幼龄期杉木纯林和杉桐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旨在为杉阔混交林的营造以及持续健康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幼龄期各林龄杉桐混交林在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方面显着优于杉木纯林,说明营造杉木千年桐混交林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纯林各林分p H值介于4.224.53,混交林各林分p H值介于4.414.85,杉桐混交林缓和了土壤的酸度。不同林龄的杉木纯林和杉桐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基本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其中,杉桐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杉木纯林,除4年生杉桐混交林的水解氮、全钾、速效钾含量低于纯林,3、5年生的混交林水解氮、全钾、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林,幼龄期杉桐混交林的全氮、全磷、有效磷含量高于纯林。整体来看,杉木千年桐混交林土壤养分相较杉木纯林大体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27年生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土壤肥力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7年生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土壤肥力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杉木×观光木异龄复层混交对林木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林营造
    1.3 试验方法
        1.3.1 样地设置和林木调查
        1.3.2 土壤采样
        1.3.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情况
    2.2 土壤分析
        2.2.1 不同林分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2.2.2 不同林分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2)毛红椿混交树种选择及其幼龄林生长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林分营造
    2.2 林分调查与土壤取样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混交改造林分的结构差异
    3.2 不同混交改造林分土壤质量的差异
    3.3 不同混交改造林分对毛红椿生长的影响
        3.3.1 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3.3.2 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3.3.3 对材积生长的影响
    3.4 不同混交改造林分对郁闭度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3)杉木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特征及对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杉木人工林经营遇到的问题
        1.1.2 目前的解决办法
        1.1.3 研究局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层在森林中的重要作用
        1.2.2 菌根对植物的重要性
        1.2.3 菌根的作用
        1.2.4 AM真菌的分类及生态学意义
        1.2.5 AM真菌群落研究技术进展
        1.2.6 影响AM真菌群落的因子
        1.2.7 研究AM真菌的长远意义
        1.2.8 杉木林下AM真菌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野外调查与采样
        2.2.1 调查点分布
        2.2.2 标准地调查与土壤样品采集
    2.3 室内作业
        2.3.1 根系DNA提取
        2.3.2 AM菌根侵染率的测定
        2.3.3 PCR扩增体系设置
        2.3.4 纯化扩增产物
        2.3.5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4 数据分析
        2.4.1 高通量数据处理
        2.4.2 数据统计分析
3 不同林分土壤作为AM真菌添加剂时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指标测定和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幼苗在不同根际土处理下的侵染率
        3.3.2 不同苗龄的幼苗生长情况
        3.3.3 不同AM真菌添加剂下幼苗的生长情况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生长阶段杉木纯林的AM真菌群落特征分析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和方法
        4.2.1 样地设置和调查取样方法
        4.2.2 室内样品处理方法
        4.2.3 数据统计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不同生长阶段的林分样地特征分析
        4.3.2 不同生长阶段AM真菌群落变化
        4.3.3 AM真菌群落与林分生长和环境因子间的冗余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林分类型人工杉木混交林的AM真菌群落特征分析
    5.1 引言
    5.2 研究材料和方法
        5.2.1 林分设置和取样方法
        5.2.2 室内样品处理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不同林分类型杉木混交林样地特征分析
        5.3.2 不同林分类型杉木混交林的AM真菌群落特征
        5.3.3 AM真菌与林木生长和土壤性质间的冗余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杉木天然林下的AM真菌群落特征分析
    6.1 引言
    6.2 研究材料和方法
        6.2.1 调查取样方法
        6.2.2 样品室内处理和分析
        6.2.3 数据分析
    6.3 研究结果
        6.3.1 天然林样地特征分析
        6.3.2 天然林中AM真菌群落特征
        6.3.3 AM真菌群落与林木生长和环境因子间的冗余分析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观光木幼苗生长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观光木简介
        1.1.1 观光木的形态特征
        1.1.2 观光木的分布
        1.1.3 观光木的用途
    1.2 观光木研究现状
        1.2.1 观光木群落特征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2 观光木抗性研究进展
        1.2.3 观光木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1.2.4 观光木化学成分及药理分析研究进展
        1.2.5 观光木生物量研究进展
    1.3 苗木施肥研究概况
        1.3.1 国内苗木施肥研究进展
        1.3.2 国外苗木施肥研究进展
    1.4 氮磷钾施肥的研究进展
        1.4.1 氮磷钾对植物生长发育研究概况
        1.4.2 氮磷钾配比施肥研究进展
    1.5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材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施肥试验设计
    2.4 项目测定
        2.4.1 生长项目的测定
        2.4.2 生理项目的测定
        2.4.3 光合项目的测定
        2.4.4 植物营养元素的测定
        2.4.5 土壤全量营养含量的测定
    2.5 数据统计处理与分析
    2.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观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3.1.1 对株高的影响
        3.1.2 对地径的影响
        3.1.3 对高径比的影响
        3.1.4 对叶面积的影响
        3.1.5 对生物量的影响
        3.1.6 对茎根比的影响
        3.1.7 对根表面积的影响
        3.1.8 对总根长的影响
        3.1.9 对总根体积的影响
        3.1.10 对根尖数的影响
        3.1.11 对根平均直径的影响
    3.2 配比施肥对叶片养分及生理的影响
        3.2.1 对叶片氮含量的影响
        3.2.2 对叶片磷含量的影响
        3.2.3 对叶片钾含量的影响
        3.2.4 对叶片氮磷钾总含量的影响
        3.2.5 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6 对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7 对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8 对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3 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观光木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3.3.1 对叶片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3.3.2 对叶片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
        3.3.3 对叶片叶绿素总含量的影响
        3.3.4 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5 对气孔导度的影响
        3.3.6 对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3.3.7 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3.4 对土壤全量养分含量的影响
        3.4.1 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4.2 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3.4.3 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
    3.5 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观光木幼苗各指标的综合分析
        3.5.1 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观光木幼苗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5.2 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观光木幼苗各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3.5.3 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观光木幼苗苗木质量评价及隶属函数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观光木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4.2.2 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观光木幼苗叶片养分含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4.2.3 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观光木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4.2.4 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观光木幼苗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
        4.2.5 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观光木幼苗苗木质量的影响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广西油茶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及其碳贮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碳贮量的意义
        1.1.2 研究油茶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碳贮量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物多样性
        1.2.2 碳贮量
    1.3 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2 研究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点的选择和原则
        2.2.2 多样性调查研究
        2.2.3 碳贮量调查研究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2.3.1 植物鉴定、数据汇总及植物名录
        2.3.2 数据分析
3 广西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区系组成及多样性
    3.1 广西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区系组成
    3.2 广西油茶人工林植物区系多样性
        3.2.1 广西油茶人工林蕨类植物区系多样性
        3.2.2 广西油茶人工林种子植物的区系多样性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广西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
    4.1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
        4.1.1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4.1.2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比较
        4.1.3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相似系数及聚类分析
    4.2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
        4.2.1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4.2.2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比较
        4.2.3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相似系数比较
    4.3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
        4.3.1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4.3.2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比较
        4.3.3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林林下植物相似系数比较及聚类分析
    4.4 影响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4.4.1 植被数量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
        4.4.2 物种重要值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
        4.4.3 多样性指数与相关因子的关系
    4.5 讨论
        4.5.1 区域分布对广西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4.5.2 林龄对广西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4.5.3 经营措施对广西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4.5.4 影响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因素
    4.6 本章小结
5 广西油茶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5.1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5.1.1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
        5.1.2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灌草层及凋落物层生物量
        5.1.3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5.2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5.2.1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
        5.2.2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灌草层及凋落物层生物量
        5.2.3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5.3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5.3.1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
        5.3.2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灌草层及凋落物层生物量
        5.3.3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5.4 讨论
        5.4.1 区域变化对广西油茶人工林生物量的影响
        5.4.2 林龄对广西油茶人工林生物量的影响
        5.4.3 不同经营措施对广西油茶人工林生物量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广西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6.1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6.1.1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乔木层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6.1.2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土壤层碳贮量
        6.1.3 不同区域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6.2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6.2.1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乔木层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6.2.2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土壤层碳贮量
        6.2.3 不同林龄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6.3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6.3.1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乔木层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6.3.2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土壤层碳贮量
        6.3.3 不同经营措施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
    6.4 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估算
        6.4.1 估算方法
        6.4.2 碳贮量估算
    6.5 影响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变化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6.5.1 碳贮量与影响因子的Pearson分析
        6.5.2 碳贮量与相关因子的回归分析
    6.6 讨论
        6.6.1 区域分布对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的影响
        6.6.2 林龄对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的影响
        6.6.3 经营措施对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7 广西油茶人工林碳贮量与群落特征参数关系分析
    7.1 碳贮量与群落特征参数的Pearson相关分析
    7.2 碳贮量与群落特征相关参数的回归分析
        7.2.1 碳贮量与群落特征相关参数的一元回归分析
        7.2.2 碳贮量与群落特征相关参数的多元回归分析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广西油茶人工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建议
    8.1 广西油茶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和碳贮量提升策略
    8.2 广西油茶人工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粤北生态公益林区杉木林与其它典型林分生态功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1.2.2 针叶林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1.2.3 阔叶林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1.2.4 不同杉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与土壤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植被分布情况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2 样地设置与调查
    3.3 碳储量、生物量研究方法
    3.4 土壤理化分析方法
    3.5 枯落物持水性能研究方法
    3.6 生物多样性指标计算方法
    3.7 负氧离子研究方法
    3.8 生态功能综合评价法
        3.8.1 主成分分析法
        3.8.2 模糊数学法
第四章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生态功能比较
    4.1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林分生长情况、生物量、碳储量分析
    4.2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持水性分析
        4.2.1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土壤物理性质
        4.2.2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
        4.2.3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土壤水分状况
    4.3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枯落物层持水性分析
        4.3.1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枯落物储量
        4.3.2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枯落物持水特性
    4.4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生物多样性分析
        4.4.1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灌木层生物多样性
        4.4.2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草本层生物多样性
    4.5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负氧离子分析
第五章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生态功能差异分析
    5.1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林分生长情况、生物量、碳储量分析
    5.2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持水性分析
        5.2.1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
        5.2.2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
        5.2.3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土壤水分状况
    5.3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枯落物层持水性分析
        5.3.1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枯落物储量
        5.3.2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特性
    5.4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生物多样性分析
        5.4.1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灌木层生物多样性
        5.4.2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草本层生物多样性
    5.5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负氧离子分析
第六章 不同龄组杉木林生态功能比较
    6.1 不同龄组杉木林林分生长情况、生物量、碳储量分析
    6.2 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持水性分析
        6.2.1 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物理性质
        6.2.2 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化学性质
        6.2.3 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水分状况
    6.3 不同龄组杉木林枯落物层持水性分析
        6.3.1 不同龄组杉木林枯落物储量
        6.3.2 不同龄组杉木林枯落物持水特性
    6.4 不同龄组杉木林生物多样性分析
        6.4.1 不同龄组杉木林灌木层生物多样性
        6.4.2 不同龄组杉木林草本层生物多样性
    6.5 不同龄组杉木林负氧离子分析
第七章 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7.1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不同杉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7.2 不同龄组杉木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基于林下植被发育的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杉木人工林退化研究进展
        1.1.1 杉木人工林退化的表现及原因
        1.1.2 杉木人工林退化的修复
    1.2 林下植被研究进展
        1.2.1 林下植被的定义
        1.2.2 林下植被的功能
        1.2.3 林下植被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1.2.4 林下植被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林下植被种植模式及植物生长效应
    2.1 试验地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林下植被调查及植物多样性计算
        2.2.2 不同模式植物的构建及引入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组成及重要值
        2.3.2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分析
        2.3.3 杉木林下引入植物的生长状况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土壤样品采集
        3.1.2 土壤样品理化性质及酶活性测定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种植模式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影响
        3.2.2 种植模式对杉木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4.1.2 土壤真菌和细菌测序
        4.1.3 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4.1.4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4.2.2 不同种植模式土壤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4.2.3 不同种植模式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相对丰度分析
        4.2.4 不同种植模式土壤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湖南不同混交模式林分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
    2.2 样品采集
    2.3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混交模式土壤的化学性质
    3.2 不同模式土壤的养分含量
    3.3 不同混交模式土壤p H值的差异
    3.4 林分土壤养分与生长量之间的相关性
4 讨论与结论

(9)七坡林场不同混交模式对降香黄檀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进展
        1.1.1 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进展
        1.1.2 土壤化学性质的研究进展
    1.2 我国降香黄檀混交林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
        2.1.2 植被概况
    2.2 样地设置及调查
    2.3 指标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混交模式对降香黄檀生长指标的影响
    3.2 降香黄檀径级、高度级结构的分布
    3.3 不同混交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3.1 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3.2 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3.3.3 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3.3.4 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3.5 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
        3.3.6 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4 不同混交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1 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4.2 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4.3 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4.4 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5 不同混交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5.1 土壤水分状况
        3.5.2 土壤孔隙状况
    3.6 不同混交模式降香黄檀生长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评价
        3.6.1 主成分分析
        3.6.2 降香黄檀生长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混交模式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4.1.2 不同混交模式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肥力
        4.1.3 不同混交模式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肥力
        4.1.4 不同混交模式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
    4.2 结论
第五章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不同林龄杉木千年桐混交林与纯林土壤理化性质特征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2.2 土壤样品的测定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林龄杉木纯林及杉桐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2.2 不同林龄杉木纯林及杉桐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2.2.1 土壤p H值和有机质含量
        2.2.2 土壤全氮和水解氮含量
        2.2.3 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
        2.2.4 土壤全钾和速效钾
3 讨论

四、27年生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土壤肥力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杉木×观光木异龄复层混交对林木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刘涛,王家妍,李万年,莫雅芳,杨梅.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2
  • [2]毛红椿混交树种选择及其幼龄林生长效应[J]. 黄红兰,蔡军火,彭欢,张露.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0(05)
  • [3]杉木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特征及对幼苗生长的影响[D]. 卢妮妮.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4]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观光木幼苗生长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D]. 亢亚超. 广西大学, 2020(02)
  • [5]广西油茶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及其碳贮量研究[D]. 夏莹莹.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6]粤北生态公益林区杉木林与其它典型林分生态功能比较研究[D]. 邓厚银. 广西大学, 2019(01)
  • [7]基于林下植被发育的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调控[D]. 李智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8]湖南不同混交模式林分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J]. 刘振华,李贵,陈瑞,吴敏,童琪,童方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8(09)
  • [9]七坡林场不同混交模式对降香黄檀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 何正锋. 广西大学, 2018(01)
  • [10]不同林龄杉木千年桐混交林与纯林土壤理化性质特征比较[J]. 陈欣凡,林国伟,洪滔,陈建忠,苏少川,洪伟,吴承祯,林晗. 热带作物学报, 2017(09)

标签:;  ;  ;  ;  ;  

27年生杉木混交林土壤肥力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