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一、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关雪,张倩,邢洁,朱圣韬,孙秀静,张澍田[1](2022)在《漏诊型同时性多发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漏诊型同时性多发早期胃癌(synchronous multiple early gastric cancer, SMEG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10例漏诊型SMEGC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其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描述总结并讨论。结果 10例漏诊型SMEGC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 男性居多(6例), 分别有6例患者合并有肿瘤家族史或有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及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内镜及病理表现方面, 6例患者的漏诊病灶长径不小于初诊病灶, 且有半数以上的漏诊病灶在胃内垂直位置(6/10)、浸润深度(8/10)、组织学分型(9/10)、萎缩(8/10)及肠化(8/10)方面与初诊病灶一致。结论在首次内镜诊治及随访过程中均应仔细识别并警惕漏诊病灶的存在, 特别应注意观察与初诊病灶垂直位置相同的部位, 尤其是老年男性、有肿瘤家族史及合并症的患者。

高振凯,梁述蓉,易鸣,石海燕,谭礼让[2](2021)在《2006~2020年1025例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年代变化趋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1 025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15年来的年代变化趋势,以期为早期胃癌的人群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巴中市中心医院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的早期胃癌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人口学因素、不同年代与各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166 260例行胃镜检查患者中,共检出胃癌患者4 846例,检出率为2.91%,早期胃癌患者1 025例,早期胃癌检出率为0.62%,早期胃癌占全部胃癌比例21.2%。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0.78%vs 0.44%;χ2=78.924,P<0.001)。早期胃癌检出率的年龄分布中,<40岁、40~49岁、50~59岁、≥60岁4个年龄组的检出率分别为0.20%、0.48%、0.60%、0.92%,胃癌的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191.635,P<0.001)。临床病理特征分布:肿瘤最大径≤2 cm者占64.20%、肿瘤浸润至黏膜层638例(62.24%)、分化型611例(59.61%)、合并溃疡者467例(45.56%)、胃窦(48.00%)、胃体(30.73%)、贲门/胃底(21.27%)、肿瘤标记物检测阳性182例(17.16%)、淋巴结转移174例(16.98%)、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127例(12.96%)、神经侵犯99例(9.66%)、脉管浸润44例(4.29%)。近15年来胃镜检查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代以后增加明显,年代变化趋势分析发现≤2 cm小胃癌的检出例数及构成比逐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早期胃癌未伴淋巴结转移的检出数量和比例逐年增加(P=0.003),黏膜内癌的检出比例逐年上升(P=0.007)。结论:早期胃癌检出率逐年升高,直径≤2 cm胃癌、黏膜内癌、未出现淋巴转移早期胃癌检出率升高。

邵晗[3](2021)在《Claudin18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性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胃癌是我国第二大癌种,表现为发病率及死亡率双高,而这一特点也意味着胃癌不仅患病人数高,治疗手段也是极其有限,疗效不尽人意,临床上也证实了这一点。造成这一局面,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胃癌患者晚期比例高,仅15%患者确诊时为Ⅰ期,而Ⅳ期患者比例高达38.5%,这部分患者丧失手术机会并发生转移,主要以综合治疗延长生存;二是晚期胃癌缺乏有效治疗手段。Claudin18是表达于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处的Claudin家族成员之一,因其组织特异性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靶向治疗生物标记物。现研究发现Claudin18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以Claudin18.2作为靶点的治疗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迄今为止,与Claudin18有关的临床试验数据主要取自欧洲,且亚洲数据仍有较大空缺,因此,我们使用克隆34H14L15检测抗体,研究取自山东省立医院的组织样本中Claudin18的表达,推测中国人群中在以Claudin18为靶点的治疗中的获益程度。方法:研究2008年至2010年间在山东省立医院存档的胃癌患者组织样本中的Claudin18表达。使用克隆34H14L15检测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评价肿瘤样本中Claudin18的表达,样本按照双组分评分法进行分析:染色强度(包括完全基底外侧和外侧膜染色)和不同染色强度下的肿瘤细胞百分率。染色强度分为0、1+、2+和3+,≥1+的染色强度被定义为Claudinl8阳性。结果:在分析的185个样本中,Claudin18在所有原发性肿瘤中的检出率为82.2%(152/185),在52.4%(97/185)的原发性肿瘤中观察到中至强Claudin18表达(≥40%的肿瘤细胞膜染色强度≥2+)。结论:Claudin18表达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及组织学分化程度无相关性。Claudin18表达下调与不良的生存预后相关。Claudin18在中国胃癌患者中的高表达率支持Zolbetuximab在该人群中的治疗评估。

李妍[4](2021)在《S100A10调控胃癌转移和增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胃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胃癌的复发率高,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内镜技术的发展,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大大提高。没有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达到治愈性治疗,而胃癌一旦发生淋巴结转移,则只能通过外科手术进行切除,病人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均较差。胃癌发生淋巴转移的前提条件是胃癌细胞不断增殖突破基底膜限制,向下浸润性生长,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迁移至肿瘤细胞周围,形成新的毛细淋巴管,然后胃癌细胞与淋巴管内皮细胞紧密黏附,侵入淋巴管腔,到达淋巴结,进而形成远处转移。因此,深入揭示胃癌淋巴转移的分子机制,鉴定新的治疗靶点,是当前转化医学研究的热点。胃癌作为一种实体肿瘤,随着瘤体的不断增大,为了满足自身快速增殖的需求,肿瘤细胞常改变其能量代谢方式,由正常的氧化磷酸化转变为有氧糖酵解。糖酵解的中间产物也为肿瘤细胞快速合成腺苷酸和脂质等生物大分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此外,糖酵解产生的大量乳酸能够促使肿瘤微环境酸化,促进肿瘤细胞浸润转移和免疫逃逸。深入了解肿瘤细胞有氧糖酵解的调控机制,选取合适的靶点进行新药开发,具有深远的应用背景。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不断发展,很多异常表达的癌基因被发现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对胃癌早期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异常表达的分子进行挖掘,进而开发新的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分子标志物,是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S100A10,作为钙结合蛋白家族S100的一员,参与体内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例如胞吞胞吐、纤溶酶生成、信号转导和细胞增殖等。近来也有研究表明S100A10的异常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胰腺癌、卵巢癌和肝癌等。在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灶中,S100A10也存在异常高表达。但是它在胃癌淋巴转移和恶性增殖中的具体作用及调控机制尚无详细研究。因此,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对S100A10在早期胃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S100A10促进胃癌转移的机制以及S100A10通过调控糖酵解促进胃癌增殖的机制进行研究。第一部分S100A10在早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目的:1.分析S100A10在Oncomine、TCGA数据库以及临床收集的样本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分析S100A10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3.分析S100A10与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通过Oncomine数据库、TCGA数据库、UALCAN网站分析S100A10在大规模癌症样本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Kaplan-Meierplotter数据库分析S100A10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2.使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S100A10在17例正常胃粘膜组织、23例萎缩性胃炎组织、17例早期胃癌组织以及24例进展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3.使用免疫组化检测S100A10在92例早期胃癌组织石蜡切片的表达情况,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S100A10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100A1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Kaplan-Meierplotter数据库显示S100A10高表达的胃癌患者预后不良。2.RT-qPCR结果显示S100A1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在正常胃黏膜组织和萎缩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量,而S100A10在早期胃癌组织和进展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100A10在正常胃黏膜组织、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组织、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组织中呈递增式表达。S100A10与早期胃癌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脉管浸润密切相关。结论:S100A10在早期胃癌组织中即存在着较高水平的表达,尤其是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早癌组织。S100A10的高表达与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和肿瘤分期等密切相关。S100A10是一个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对预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重要的提示作用。第二部分S100A10促进胃癌转移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1.探究S100A10在胃癌中的生物学功能。2.探究S100A10上游调控机制。3.探究S100A10参与调控的下游信号通路。4.探究体内条件下靶向抑制S100A10的表达对胃癌生长和转移的影响。研究方法:1.S100A10在胃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在胃癌细胞中过表达或敲低S100A10后,利用Transwell实验检测S100A10对胃癌细胞转移和浸润能力的影响,并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100A10对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利用CCK8、EdU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S100A10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100A10对胃癌细胞凋亡能力的影响。收集细胞上清培养人淋巴管内皮细胞(human 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cell,HLEC),观察S100A10对HLEC小管形成能力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和酶联免疫标记实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人血管生成因子C(VEGF C)的蛋白表达及分泌水平;通过内皮细胞黏附实验检测S100A10对胃癌细胞与HLEC黏附能力的影响。2.S100A10的上游调控机制研究(1)为研究S100A10的上游调控机制,利用Ensembl数据库查询S100A10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000bp的启动子区域序列,并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确定核心启动子区。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可能与S100A10核心启动子区结合的转录因子,并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Western blot实验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验证转录因子对S100A10的调控作用。(2)通过Transwell实验和CCK8实验检测c-Jun过表达对胃癌细胞迁移浸润和增殖能力的影响,免疫组化实验检测胃癌组织中c-Jun的表达情况。3.S100A10的下游调控信号通路的研究(1)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100A10对下游信号通路Src/ANXA2/AKT/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以及对下游效应分子VEGF C、E-Cadherin和c-Jun的影响。(2)在过表达S100A10的胃癌细胞中,加入AKT通路抑制剂MK-2206,观察MK-2206是否能逆转S100A10介导的胃癌细胞的恶性表型。4.靶向抑制S100A10的表达对胃癌细胞在体内生长和转移的影响(1)将胃癌细胞种植到裸鼠皮下,随后定期向瘤体内多点注射干扰慢病毒LV-shS100A10及对照慢病毒LV-NC,定期记录瘤体的生长曲线以及实验终点时瘤体重量的差异。(2)提取瘤体组织的蛋白,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100A10下游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情况。(3)利用慢病毒系统构建S100A10稳定敲低细胞系,进行尾静脉注射,观察裸鼠肺转移灶的形成。研究结果:1.S100A10促进胃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胃癌细胞过表达S100A10后,胃癌细胞的转移、浸润、增殖能力明显提高,细胞凋亡能力被抑制,诱导EMT的发生。而干扰S100A10表达后,胃癌细胞的迁移、浸润、增殖能力明显下降,细胞凋亡数增多。过表达S100A10的胃癌细胞通过诱导VEGF C的分泌,从而促进HLEC的迁移和淋巴管新生。过表达S100A10的胃癌细胞与HLEC的黏附能力也增强。2.c-Jun与S100A10的核心启动子区域结合并激活S100A10转录双荧光素酶实验证明转录因子c-Jun可与S100A10的核心启动子区结合,并促进S100A10的转录。胃癌细胞过表达c-Jun后,细胞的迁移、浸润和增殖能力明显增强。3.S100A10通过激活Src/ANXA2/AKT/c-Jun正反馈环路发挥作用(1)S100A10的异常高表达会激活Src激酶,诱导ANXA2磷酸化,进而激活AKT/mTOR信号通路,c-Jun作为AKT信号通路的下游分子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浸润,由此构成正反馈环路加速胃癌细胞的转移和增殖。(2)AKT通路抑制剂MK-2206可以逆转S100A10介导的胃癌细胞的恶性表型,抵消S100A10对胃癌细胞迁移、浸润和增殖的促进作用。4.靶向抑制S100A10的表达阻碍胃癌细胞在体内的生长和转移(1)裸鼠荷瘤实验结果显示瘤体内多点注射LV-shS100A10慢病毒抑制Src/ANXA2/AKT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瘤体的生长和局部浸润。(2)S100A10稳定敲低组裸鼠肺转移灶的数量及大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结论:C-Jun可激活S100A10转录,从而上调S100A10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S100A10激活Src/ANXA2/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下游c-Jun和VEGF C表达,形成正反馈环路诱导胃癌的淋巴转移。第三部分S100A10通过调控糖酵解促进胃癌增殖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1.探究S100A10对胃癌细胞有氧糖酵解的调控作用。2.探究S100A10调控胃癌细胞有氧糖酵解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S100A10对胃癌细胞有氧糖酵解的调控作用(1)通过GEPIA数据库分析和RT-qPCR实验检测S100A10对糖酵解相关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2)有氧糖酵解测定包括:检测葡萄糖消耗量和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表达;检测乳酸生成量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及表达水平;检测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生成量;检测细胞外酸化率(ECAR)和氧消耗率(OCR)。2.S100A10调控糖酵解参与的信号通路研究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100A10过表达或敲低后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并进一步检测加入mTOR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和LDHA抑制剂GSK-2837808A是否可以阻断S100A10介导的糖酵解恶性表型。3.体内荷瘤实验验证过表达S100A10对于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雷帕霉素的抑制作用构建S100A10过表达及空白对照的胃癌稳筛细胞系并注射到裸鼠腋窝皮下,待瘤体长出后,定期注射雷帕霉素或PBS,记录肿瘤大小变化。剥离瘤体提取蛋白,Western blot实验验证瘤体组织中S100A10及下游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GEPIA分析及RT-qPCR结果显示S100A10的表达与糖酵解关键分子的表达密切相关。2.S100A10促进GLUT1的表达从而增加葡萄糖消耗,并能增加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和LDHA的表达从而促进乳酸的生成。干扰S100A10的表达能恢复氧化磷酸化从而增加ATP的生成。3.S100A10通过激活mTOR通路促进胃癌细胞糖酵解,在S100A10过表达的胃癌细胞中加入雷帕霉素和GSK-2837808A,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葡萄糖消耗和乳酸生成量明显降低,ATP生成增多。4.皮下荷瘤实验证明S100A10过表达组的肿瘤体积和瘤体重量高于对照组,而定期注射雷帕霉素可以有效抑制S100A10介导的胃癌恶性生长。结论:S100A10通过激活mTOR通路促进有氧糖酵解,加速胃癌细胞的快速增殖,这一促进作用可被雷帕霉素抑制,从而阻碍胃癌细胞的恶性增殖。

沈仕俊[5](2021)在《胃癌D2根治术后复发及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 的](1)探讨胃癌患者行开腹或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为胃癌术后监测提供理论依据;(2)探讨外周血T细胞及细胞因子对胃癌D2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方 法]收集2018年5月1日至2019年9月3日期间于胃镜下取材并经病理诊断及影像学检查明确为胃癌后在云南省肿瘤医院腹部外科行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术后再次病理诊断并进行病理分期为胃癌的患者136例。回顾性分析胃癌患者行开腹或腹腔镜下D2根治术后的复发转移的总例数、转移的常见组织及器官、总体的生存情况。同时分析术前外周血中的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CD4+/CD8+比值、NK细胞比率、CD4+T细胞比率、CD8+T细胞比率、CIK细胞比率、白介素-2、白介素-4、白介素-6、白介素-10、干扰素-γ、α肿瘤坏死因子)对D2根治术后的胃癌患者复发、转移的影响及与生存时间的长短有无关系。单因素分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 果](1)收集136例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行胃癌D2根治术后的患者,观察到36例行胃癌D2根治术后的患者在术后随访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或转移,总的复发转移率为26.5%,死亡的患者有30例,死亡率22.1%。18个月无病生存率(DFS)和18个月总生存率(OS)分别为77.2%和86.7%。腹腔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患者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行胃癌D2根治术后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约占8.8%(12/136);其余依次是腹膜转移7.4%(10/136)、肝转移5.8%(8/136)、肺转移2.2%(3/136)。(2)通过Log-rank检验对免疫功能状态指标、肿瘤标志物、错配修复基因、Ki-67、EBV感染、Hp感染、临床病理学特征等7个不同的维度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清中肿瘤标志物AFP、CA15-3、CA72-4、CEA值以及是否伴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神经脉管有无侵犯、肿瘤直径的大小,血清中免疫功能状态指标CD3+T细胞比率及白介素-4值表达情况与胃癌患者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行胃癌D2根治术后的DFS及OS相关(p<0.05)。将上述经单因素分析p<0.05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纳入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其分析表明:TNM分期为Ⅲ~Ⅳ期、CEA>3.4μg/L及癌栓侵犯神经或脉管、CD3+T细胞比率≤76.3%、白介素-4>30.85Pg/ml是影响胃癌患者D2根治术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CEA>3.4μg/L、癌栓侵犯神经或脉管、CD3+T细胞比率≤76.3%、白介素-4>30.85Pg/ml是影响胃癌患者D2根治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 论](1)腹腔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患者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行胃癌D2根治术后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其余分别是腹膜转移、肝转移、肺转移;(2)外周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CEA、CA15-3、CA72-4、AFP值情况以及TNM分期、神经脉管有无侵犯、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的大小,术前血清中免疫功能状态指标中的CD3+T淋巴细胞比率及白介素-4值情况与胃癌患者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行胃癌D2根治术后的复发转移以及生存时间的长短相关;(3)TNM分期为Ⅲ~Ⅳ期、神经或脉管伴随有癌栓侵犯、CEA>3.4μg/L、CD3+T细胞比率≤76.3%、白介素-4>30.85Pg/ml是影响胃癌患者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行胃癌D2根治术后复发及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秀凤[6](2020)在《VEGFR3在胃癌中的表达、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VEGFR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目的:检测VEGFR3在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VEGFR3表达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收集VEGFR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早期胃癌组织、48例进展期胃癌及其配对正常胃粘膜组织中VEGFR3蛋白表达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分别分析VEGFR3的蛋白表达与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关系结果:1.数据库分析结果VEGFR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VEGFR3高表达组的患者预后比VEGFR3低表达组的预后差。随着胃癌患者临床分期、病理分期级别的升高及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与对照组(即正常胃粘膜组织)相比VEGFR3的表达水平随之升高。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组织中VEGFR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60%和93.75%)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织(10%)。在早期胃癌组织中 VEGFR3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肿瘤分化程度均无关;在进展期胃癌中VEGFR3表达高低仅与胃癌患者淋巴结有无转移密切相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均无关;且VEGFR3的高表达组患者生存预后较差。结论:VEGFR3在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中表达均上调,且与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状况及不良预后有关。第二部分 VEGFR3对胃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学和体内动物学实验观察VEGFR3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1.体外实验在胃癌细胞系中分别转染VEGFR3的小干扰RNA(siRNA)和过表达质粒,用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转染后胃癌细胞系中 VEGFR3的表达效果。应用Edu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转染VEGFR3后胃癌细胞株的增殖能力变化;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来检测转染VEGFR3后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VEGFR3后胃癌细胞的凋亡情况和对细胞周期时相分布的影响。2.体内实验构建以慢病毒为载体的敲低VEGFR3表达的稳转胃癌细胞系(MKN45)并扩增胃癌细胞。通过皮下和尾静脉注射的方法将感染慢病毒的胃癌细胞注射到裸鼠体内。5-8周后观察裸鼠皮下成瘤情况及肿瘤向远处脏器的转移情况来分析VEGFR3在体内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结果:1.RT-qPCR 和 Western blot 结果MKN45和BGC823胃癌细胞分别转染小干扰RNA(siRNA)后,VEGFR3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GC803胃癌细胞转染过表达质粒后,VEGFR3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2.VEGFR3对胃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体外细胞学实验表明敲低VEGFR3表达(即转染VEGFR3的siRNA)后明显抑制了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和细胞周期从G1期到S期的转换,促进了胃癌细胞的凋亡;而VEGFR3过表达(即转染过表达质粒)后促进了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促进了细胞周期从G1期到S期的转换,抑制了胃癌细胞的凋亡。体内动物实验表明敲低VEGFR3的表达后,裸鼠皮下瘤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皮下瘤的体积和重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变小,且包膜浸润情况也减少。在尾静脉注射模型中发现,敲低VEGFR3表达后,肺脏中转移瘤的数目和大小明显减少。结论:体内动物和体外细胞学实验均表明VEGFR3的表达与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呈正相关;体外细胞学实验还表明VEGFR3的表达与胃癌细胞的凋亡呈负相关;对胃癌细胞周期的作用集中在从G1期-S期。第三部分 VEGFR3对胃癌细胞功能影响的分子机制目的:探讨VEGFR3对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及凋亡能力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Wesetern blot方法检测转染VEGFR3的胃癌细胞系中PI3K/AKT通路,上皮间质转化通路和内源性细胞凋亡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细胞中敲低和过表达VEGFR3后,对PI3K/AKT的蛋白表达影响不大,而与磷酸化的PI3K/AKT的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敲低VEGFR3的表达,N-钙黏素(N-cadherin)及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下调,E-钙黏素(E-cadherin)的表达上调,而过表达VEGFR3后,E-钙黏素(E-cadherin)的表达下调,N-钙黏素(N-cadherin)及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上调;敲低VEGFR3表达后,BLC2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而BAX、Parp、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而过表达VEGFR3后,BAX、Parp、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而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VEGFR3通过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的磷酸化影响胃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通过影响上皮间质转化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影响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通过影响BAX/BCL2和Capase3/PARP两条内源性凋亡通路影响胃癌细胞的凋亡。第四部分 敲低VEGFR3表达后胃癌细胞中差异基因和信号通路分析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敲低VEGFR3表达的胃癌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调控的相关信号通路,进一步分析VEGFR3对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寻找影响胃癌治疗策略的新方向。方法:1、对慢病毒转染VEGFR3的胃癌细胞中基因的mRNA进行二代测序分析,筛选出影响显着的差异表达基因及信号通路。2、应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敲低VEGFR3的胃癌细胞中已筛选出的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二代测序结果发现敲低VEGFR3表达后MKN45胃癌细胞有729个上调基因,803个下调基因,通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集中在Notch信号通路。2.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发现敲低VEGFR3表达后,在胃癌细胞(MKN45 和 BGC823)中 CREBBP、DLL4、Hey1、MAML1 和 Nrarp 基因表达下调;这表明下调VEGFR3对Notch信号通路有抑制作用。结论:在MKN45胃癌细胞中敲低VEGFR3的表达后对Notch信号通路影响显着,敲低VEGFR3表达,对Notch信号通路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五部分 胃癌中VEGFR3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表达的关系目的:检测早期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中VEGFR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分析其甲基化状态与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的关系,进而探讨影响VEGFR3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方法:应用MSP技术检测早期胃癌组织及其配对正常胃粘膜组织中VEGFR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分析VEGFR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关系。同时应用MSP技术、RT-qPCR技术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应用不同浓度5-Aza-CdR药物处理胃癌细胞株(MGC823)前后VEGFR3的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早期胃癌组织中VEGFR3启动子的甲基化发生频率(48%)明显低于正常胃粘膜(85%),且VEGFR3蛋白高表达与VEGFR3基因启动子低甲基化密切相关。VEGFR3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肿瘤浸润深度无关(P>0.05)。应用10μmol/L浓度的5-Aza-CdR药物处理胃癌细胞系(MGC823)后,VEGFR3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出现逆转,同时胃癌细胞中VEGFR3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结论:早期胃癌组织中,VEGFR3基因启动子的低甲基化状态是VEGFR3过度表达的主要机制,且与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有关;使用药物5-Aza-CdR可逆转胃癌细胞的甲基化状态,使VEGFR3的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

章志伟[7](2020)在《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外科手术指征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索早期印戒细胞远端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综合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行外科手术的适应症。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3月至2018年11月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接受外科根治性手术(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联合D1+或D2淋巴结清扫)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远端胃印戒细胞癌的早期胃癌患者91例的相关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术后病理诊断,统计各个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数据,即检测出的淋巴结总数及发生转移的淋巴结数目;并结合各个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的数据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体重指数(BMI)、家族史、病理特征(肿瘤最大径、癌灶数量、浸润深度、肿瘤大体外观,有无脉管癌栓,是否合并溃疡)等,对这些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观察临床基本特征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危险因素及外科手术指征进行初步预测评估。结果:所有91例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5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10例,占11.0%。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BMI、家族史、大体形态及是否合并溃疡等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最大径(χ2=5.631,P=0.025)、浸润深度(χ2=4.389,P=0.016)、病灶数量(χ2=5.615,P=0.023)及脉管癌栓(χ2=22.500,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最大径(P=0.012)、浸润深度(P=0.015)及脉管癌栓(P<0.001)是促使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外科手术指征研究显示,局限粘膜层,肿瘤最大径<2cm及脉管癌栓阴性的39例患者均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浸润至粘膜下层、肿瘤最大径<2cm且无脉管侵犯的7例患者也无淋巴结转移,按其他条件分组的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转移。结论:1、肿瘤最大径、浸润深度、病灶数量及脉管癌栓均可能与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2、肿瘤最大径≥2 cm、浸润至黏膜下层及存在脉管癌栓是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3、满足肿瘤最大径≥2 cm和存在脉管侵犯中任何1项条件者均需接受外科根治性手术,满足浸润至粘膜下层单一条件可能不是外科手术的绝对适应症。

杨亚俊,胡卫敏,史英[8](2020)在《临床病理学因子及生物标记物对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评估价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临床病理学因子及生物标记物对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两院诊治的200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D2胃切除手术,根据术中标本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采用单因素分析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病理学因子(siRNA等)及6种标记物(E-钙黏蛋白、α1连环蛋白、p53、KMT6/EZH2、CD44v6、PRL)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通过人胃癌细胞系CD44v6的敲除及过表达,探究其对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6种生物标记物中CD44v6在具有淋巴血管入侵的预测模型中具有最高的比值比(OR 4. 520; 95%CI1. 361-15. 592),在所有标志物中,仅α1连环蛋白和CD44v6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0. 017和0. 005);常规预测模型中包括了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血管侵入及浸润深度等因素,新型预测模型中则包括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血管入侵及侵袭深度与CD44v6;功能研究中则显示CD44v6可影响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结论 CD44v6的表达增加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因子,临床上可通过对其检测辅助确定早期胃癌的临床治疗计划。

张源[9](2019)在《Tiam1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胃癌演进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统计,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2018年全球约有960万人死于癌症[1]。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胃癌位居全球癌症新发病例第五位、致死病例第三位[2]。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统计,胃癌是我国发病率第二位、致死率第三位的恶性肿瘤[3]。在临床诊疗中,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 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等分子标志物己应用于胃癌的临床辅助诊断,但特异性欠佳[4]。早期胃癌治疗多采用内镜下切除,进展期胃癌多采用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切除,并联合术后辅助化疗。此外,放射治疗、射频消融、腹腔灌注及动脉介入栓塞灌注等局部治疗手段应用日益增多,然而胃癌患者整体预后仍不容乐观。近些年,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和免疫药物治疗等新兴手段备受关注,但以HER2为靶点的帕妥珠单抗(Pertuzumab)和抗血管生成的雷莫芦单抗(Ramucirumab)等分子靶向药物在胃癌方面的疗效并没有确切的研究报道,以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的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药物在胃癌治疗获益人群中尚存争议[5]。因此,继续深入探究胃癌演进的相关调控基因及其分子作用机制,对于胃癌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T 淋巴瘤转移侵袭诱导因子 1(T-cell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inducing factor 1,Tiam1)由 Habets 等于 1994 年从鼠 T 淋巴瘤中分离出来。人Tiam1基因定位于21号染色体的q22.1[6]。正常情况下,Tiam1在人脑组织和睾丸中相对高表达,在支气管黏膜上皮、肝细胞、心肌等组织低表达,在其他组织中基本不表达。现有研究表明,Tiam1在肿瘤的演进过程中具有双重性(促癌作用与抑癌作用):有报道发现Tiam1在肺腺癌[7]、食管鳞癌[8]、胰腺癌[9]、甲状腺癌[10]等组织中高表达,促进肿瘤演进,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也有研究发现Tiam1在结肠癌中高表达并抑制肿瘤的演进[11]。这些研究提示,Tiam1可能参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但其在肿瘤演进中的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Tiam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高表达预示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但其参与调控胃癌演进的分子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有关Tiam1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仍需扩大病例进行深入探讨与验证。研究目的:(1)探究Tiam1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Tiam1在胃癌中高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2)阐明Tiam1对胃癌细胞增殖、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进程以及血管生成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3)初步揭示Tiam1调控胃癌演进的相关分子机制,为胃癌的早期筛查和预后改善提供可能的有效分子靶点。材料与方法:材料:使用人胃黏膜细胞系GES-1,人胃癌细胞系AGS、BGC-823、SGC-7901、MKN-45、MKN-28,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 HUVEC,人淋巴内皮细胞系HLEC等多个细胞系;收集209例石蜡标本及芯片,包括153例胃癌组织和56例癌旁组织;收集胃癌患者新鲜组织标本70例,包括10对早期胃癌及癌旁新鲜组织标本共20例,10对中期胃癌及癌旁新鲜组织标本共20例,10组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晚期胃癌、癌旁及淋巴转移灶新鲜组织标本共30例。方法:(1)应用数据库信息检索分析Tiam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E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等方法进一步验证:分别检索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cBioPortal数据库、Oncomine数据库、GEO数据库,分析胃癌组织中Tiam1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70例新鲜组织标本中Tiam1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209例石蜡及组织芯片标本中Tiam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检索Kaplan-Meierplotter数据库信息,分析Tiam1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2)应用慢病毒转染、克隆、划痕、迁移与浸润等实验方法,检测Tiam1对胃癌细胞增殖、转移、侵袭、血管生成等分子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检测Tiam1在多种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运用慢病毒转染技术建立Tiam1表达下调的AGS/sh-Tiam1细胞系和Tiam1高表达的MKN-45/ex-Tiam1细胞系;应用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实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Tiam1差异表达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应用划痕实验、迁移实验和浸润实验,检测Tiam1差异表达对胃癌细胞迁移、浸润能力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和人脐静脉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以及人淋巴内皮细胞(Human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HLEC)微管形成实验,检测Tiam1差异表达对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3)应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微管形成等实验方法,通过信号通路抑制剂处理,从正反两方面探究Tiam1参与胃癌细胞EMT进程和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机制: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Tiam1差异表达后EMT相关标志物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检测Tiam1差异表达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标志物的变化;之后进行反向验证,应用PI3K/AKT/mTOR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和Rapamycin对Tiam1高表达的MKN-45/ex-Tiam1细胞系进行处理,检测处理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标志物的变化;通过划痕实验、迁移实验、浸润实验、HUVEC微管形成实验、HLEC微管形成实验等检测细胞迁移浸润能力及血管生成的变化;应用免疫荧光实验和Western blot检测经抑制剂LY294002和Rapamycin处理后EMT相关标志物的变化。结果:(1)多个数据库分析显示Tiam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显示Tiam1在胃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在80%以上的胃癌患者中均呈高表达;cBioPortal数据库显示Tiam1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Oncomine数据库的分析结果与之相一致(P<0.05);GEO数据库显示Tiam1在胃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亦显着高于癌旁组织(P<0.01)。(2)Tiam1在胃癌中高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等临床病理学参数密切相关:①70例新鲜组织标本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iam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之一致。其中,在10对早期、10对中期、10对晚期胃癌组织中Tiam1表达均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在10例发生淋巴转移的患者中(每例患者取癌、癌旁和淋巴结转移灶三部分组织),检测结果表明,Tiam1在胃癌组织和淋巴转移灶中的表达均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Tiam1在30对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在晚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早期胃癌组织,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表达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P<0.01)。②209例石蜡标本及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Tiam1在胃癌组织中阳性率为 86.3%(132/153),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5.7%,20/56)(P<0.01),强阳性率为66.7%(102/153),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0.7%,6/56)(P<0.01)。进一步分析Tiam1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发现,Tiam1在中低分化的胃癌患者中的强阳性率为79.8%(87/109),显着高于高分化的胃癌患者(34.1%,15/44)(P<0.01);Tiam 1在临床分期Ⅱb-Ⅲc的胃癌患者中的强阳性率为75.8%(72/95),显着高于临床分期Ⅰ-Ⅱa的胃癌患者(51.7%,30/58)(P<0.0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中强阳性率为74.7%(68/91),显着高于无淋巴转移胃癌患者(54.8%,34/62)(P<0.01);在发生浆膜浸润的胃癌患者中强阳性率为77.6%(66/85),高于未发生浆膜浸润胃癌患者(52.9%,36/68)(P<0.05)。同时还发现,Tiam1在胃癌细胞浆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但在发生淋巴结转移和浆膜浸润的胃癌组织中,细胞核染色强度明显增强。③检索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发现:Tiam1高表达的胃癌患者总生存期明显短于Tiam1低表达的胃癌患者(P<0.05);在有淋巴转移的胃癌患者和发生远端转移的胃癌患者中,Tiam1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比低表达患者显着缩短(P<0.05);在临床分期Ⅰ、Ⅱ、Ⅲ的患者中,Tiam1高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比低表达患者显着缩短(P<0.05)。(3)Tiam1高表达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MTT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发现Tiam1表达下调显着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P均<0.05),Tiam1高表达显着提升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迁移实验、浸润实验发现Tiam1表达下调时胃癌细胞的迁移、浸润能力下降,Tiam1高表达时胃癌细胞的迁移、浸润能力增强(P均<0.01)。(4)Tiam1通过EMT进程影响胃癌的演进: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Tiam1表达下调时上皮标志物E-cadherin和ZO-1的表达上调,而间质标志物Snail、ZEB-1、ZEB-2的表达下调,Tiam1高表达时,结果与之相反(P<0.01);免疫荧光实验显示,Tiam1表达下调时E-cadherin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而Vimentin的荧光强度明显减弱,Tiam1高表达时,结果与之相反。(5)Tiam1高表达促进胃癌的血管生成:Metascape数据库分析发现Tiam1与VEGF信号通路密切相关。Tiam1表达下调时,HUVEC细胞管型结构的形成能力明显降低,而Tiam1高表达时,HUVEC细胞管型结构形成能力明显增强(P<0.01);HLEC细胞微管形成实验结果与之一致(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iam1表达下调时,血管生成相关分子标志物VEGF、MMP-2、MMP-9的表达明显下调,而Tiam1高表达时VEGF、MMP-2、MMP-9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6)Tiam1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胃癌的演进:String数据库分析发现Tiam1与PI3K信号通路中的PIK3CA具有一定的相关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iam1表达下调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标志物p-AKT、p-S6的表达下调(P<0.01),而AKT、S6的表达未发生明显变化;Tiam1高表达时,p-AKT、p-S6的表达上调(P<0.01),而AKT、S6的表达未发生明显变化。进一步的反向验证结果发现,应用PI3K/AKT/mTOR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和Rapamycin分别处理MKN-45/ex-Tiam1细胞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两个抑制剂处理组p-mTOR、p-AKT、p-S6的表达与MKN-45/ex-Tiam1细胞相比均显着下降(P<0.01),而mTOR、AKT、S6的表达未发生明显变化。划痕实验、迁移实验、浸润实验、HUVEC微管形成实验及HLEC微管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两个抑制剂处理组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浸润能力和血管生成能力与MKN-45/ex-Tiam1细胞相比均明显下降(P<0.01)。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LY294002和Rapamycin处理组细胞相对于MKN-45/ex-Tiam1细胞E-cadherin荧光信号明显增强,而Vimentin荧光信号则明显减弱。Western blot实验显示,LY294002和Rapamycin处理组相对于MKN-45/ex-Tiam1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上调,Snai1、Slug的表达下调(P<0.01)。结论:(1)Tiam1在胃癌中高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等临床病理学参数密切相关,可预示患者的不良预后;(2)Tiam1高表达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浸润以及血管生成;(3)Tiam1可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的EMT及血管生成等演进过程。

郭玉虹[10](2019)在《EB病毒相关性胃癌临床病理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相对于经典型胃癌而言,EB病毒相关性胃癌(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EBVaGC)似乎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经典型胃癌不同的胃癌发生机制以及相对较好的预后。因此,尽管EBVaGC仅占胃癌总体的相对小比例,其应被视为胃癌的一个独特亚组进行研究和分析。虽然EBER-ISH被认定为确诊EBVaGC的金标准,但是其具体组织病理学特点仍然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观察较比已确诊的EBVaGC病理切片,总结其与经典型胃癌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后续肿瘤发生机制研究提供可能的线索。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胃癌病例的组织切片,由两名高年资病理主诊医师,按照胃癌和EBER-ISH(+)的规范诊断标准,复查诊断,筛选出EBVaGC确诊病例,对其HE和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进行统计,并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结果,结合相关参考文献进行讨论。研究结果: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单纯行胃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病例538例,经筛选符合EBVaGC诊断标准27例,占比5.02%。其中,男性24例,女性3例;年龄43-76岁(57.48±8.33岁)。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间断上腹部疼痛,偶有呕血,黑便。27例肿瘤中25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贲门,1例位于胃底。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术后随访1-3年,27例患者均无瘤存活。肿瘤位于贲门1例,胃底1例,胃体25例。其中24例单发肿瘤,3例多发肿瘤。标本肉眼所见:27例均为溃疡型。肿瘤长径2-8cm。切面灰红、灰白色,晚期肿瘤边界不清、质硬。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呈条索状、小巢状。肿瘤细胞中等大小,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嗜双色,核呈空泡状,核膜较厚,可见核仁,有的可见核分裂象,间质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少见纤维组织。EBER原位杂交27例均显示核阳性,阳性信号均匀分布在肿瘤细胞核中,周围的非肿瘤细胞中不表达。免疫组化显示:所有27例CK8&18、CD3、CD4、CD8均为阳性。研究结论:EBVaGC是胃癌的一个独特的亚组,占世界上所有胃癌病例的约10%。本研究观察到EBVaGC显示出一些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包括男性优势,高龄易感倾向性,近端胃易感,溃疡型为主,及HE染色切片中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伴CD3、CD4、CD8均为阳性高表达的特点;以及EBVaGC相对较好的临床预后。然而,EBV在胃癌发生中的确切作用仍未完全了解。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EBV感染、环境因素和EBVaGC遗传背景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2006~2020年1025例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年代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胃镜检查
        1.2.2 资料收集
        1.2.3 病理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早期胃癌的总体检出情况
    2.2 早期胃癌的性别、年龄分布
    2.3 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2.4 早期胃癌检出率的年代变化趋势
    2.5 早期胃癌主要临床病理特征参数的年代变化趋势
3 讨 论

(3)Claudin18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性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胃癌的概述
        1.1.1 胃癌的流行病学
        1.1.2 胃癌的致病因素
        1.1.3 胃癌的治疗
    1.2 Claudin18概述
        1.2.1 Claudin18与紧密连接
        1.2.2 Claudin18的分型及表达特点
        1.2.3 Claudin18与肿瘤
        1.2.4 Claudin18与治疗
        1.2.5 Claudin18在胃癌人群中的表达情况
    1.3 选题依据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主要试剂与耗材
    2.3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2.4 信息库数据挖掘
        2.4.1 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Claudin18在胃癌中的表达
        2.4.2 利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Claudin18在胃癌中的表达
        2.4.3 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Claudin18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相关性
    2.5 组织芯片免疫组化
    2.6 数据统计
第三章 结果
    3.1 数据库分析Claudin18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3.2 Claudin18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定位
    3.3 Claudin18表达与临床病理关系
    3.4 Claudin18表达与生存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S100A10调控胃癌转移和增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S100A10在早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S100A10促进胃癌转移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S100A10通过调控糖酵解促进胃癌增殖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S100A10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语论文1
英语论文2

(5)胃癌D2根治术后复发及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应用于胃癌患者的预后评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VEGFR3在胃癌中的表达、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VEGFR3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及步骤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VEGFR3对胃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及步骤
    三 结果
    四 讨论
第三部分 VEGFR3对胃癌细胞功能影响的分子机制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与步骤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敲低VEGFR3表达后胃癌细胞中差异基因和信号通路分析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五部分 胃癌中VEGFR3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表达的关系
    一.实验材料
    三 结果
    四.讨论
附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7)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外科手术指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收集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情况
    2 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3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的外科手术指征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现状及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8)临床病理学因子及生物标记物对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评估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样本
    1.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1.3 病理学特征定义[10]
    1.4 细胞培养和转染
    1.5 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分析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E-钙黏蛋白、α1连环蛋白、p53和CD44v6表达分析
    2.2 临床病理因素及免疫染色结果
    2.3 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多变量分析
    2.4 CD44v6在胃癌细胞系中的作用
3 讨论

(9)Tiam1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胃癌演进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前言
    1.1 胃癌的研究现状
        1.1.1 胃癌的流行病学现状
        1.1.2 胃癌的病因
        1.1.3 胃癌的诊断
        1.1.4 胃癌的常规治疗
        1.1.5 胃癌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1.2 Tiam1的分子生物学功能
        1.2.1 Tiam1的分子结构
        1.2.2 Tiam1的分子生物学功能
        1.2.3 Tiam1相关的分子及通路
    1.3 Tiam1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1.3.1 Tiam1与多种上皮性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研究
        1.3.2 Tiam1参与肿瘤转移侵袭的机制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细胞系、组织芯片及新鲜组织标本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抗体
        2.1.4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培养及传代
        2.2.2 Western blot实验
        2.2.3 Tiam1沉默和过表达载体转染
        2.2.4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2.2.5 平板克隆实验
        2.2.6 MTT实验
        2.2.7 细胞划痕实验
        2.2.8 浸润实验
        2.2.9 微管形成实验
        2.2.10 LY294002和Rapamycin抑制实验
        2.2.1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
        2.2.12 新鲜组织标本取材及蛋白提取
        2.2.13 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多个数据库分析显示Tiam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
    3.2 Tiam1在胃癌中高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等临床病理学参数密切相关
    3.3 Tiam1高表达促进胃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3.4 Tiam1通过EMT进程影响胃癌的演进
    3.5 Tiam1高表达促进胃癌的血管生成
    3.6 Tiam1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胃癌的演进
4 讨论
    4.1 Tiam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等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4.2 Tiam1高表达与胃癌转移等进程的关系
    4.3 Tiam1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胃癌演进
    4.4 总结和展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10)EB病毒相关性胃癌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及仪器
    1.3 研究方法
        1.3.1 组织处理
        1.3.2 组织H&E染色
        1.3.3 EBER-ISH
        1.3.4 免疫组化染色
        1.3.5 EBVaGC诊断判定标准
        1.3.6 EBVaGC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的观察
二、结果
    2.1 临床数据
    2.2 病理学特征
        2.2.1 肿瘤部位
        2.2.2 大体检查
        2.2.3 组织学病理
        2.2.4 EBER-ISH
        2.2.5 免疫表型
三、讨论
    3.1 EB病毒
        3.1.1 EB病毒的主要特征
        3.1.2 EB病毒株的地理区域分布特点
        3.1.3 EB病毒与疾病
    3.2 EBVaGC的流行病学特征
        3.2.1 地理分布
        3.2.2 年龄和性别分布
        3.2.3 风险因素
    3.3 EBVaG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3.3.1 临床病理特征
        3.3.2 组织病理学鉴别诊断
        3.3.3 EBVaGC的分子生物学特点
        3.3.4 EBVaGC中的局部免疫
    3.4 EBVaGC的治疗
        3.4.1 早期EBVaGC的治疗
        3.4.2 晚期EBVaGC的治疗
    3.5 预后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EB病毒相关性胃癌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漏诊型同时性多发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 关雪,张倩,邢洁,朱圣韬,孙秀静,张澍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2(01)
  • [2]2006~2020年1025例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年代变化趋势分析[J]. 高振凯,梁述蓉,易鸣,石海燕,谭礼让.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1(07)
  • [3]Claudin18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性的相关性[D]. 邵晗. 山东大学, 2021(09)
  • [4]S100A10调控胃癌转移和增殖的机制研究[D]. 李妍. 山东大学, 2021(11)
  • [5]胃癌D2根治术后复发及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D]. 沈仕俊.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VEGFR3在胃癌中的表达、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李秀凤. 山东大学, 2020(04)
  • [7]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外科手术指征探讨[D]. 章志伟. 苏州大学, 2020(02)
  • [8]临床病理学因子及生物标记物对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评估价值分析[J]. 杨亚俊,胡卫敏,史英.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03)
  • [9]Tiam1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胃癌演进的机制研究[D]. 张源. 延边大学, 2019(03)
  • [10]EB病毒相关性胃癌临床病理分析[D]. 郭玉虹.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