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简单快速计算线性图测定稀释的极弱碱

用简单快速计算线性图测定稀释的极弱碱

一、简便快速计算线性作图法测定稀的极弱碱(论文文献综述)

王安琪[1](2018)在《Al基尖晶石型SO42-/MAl2O4固体酸的制备、改性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传统化工工艺中,采用的酸催化剂主要包括H2SO4、HCl、HF等液体酸,虽然其在工业生产中的使用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其在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弊端,如分离困难,腐蚀性强,环境危害性大等。因此,近年来众多的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可取代传统液体酸的环境友好型酸催化剂——固体酸。其中,硫酸根促进金属氧化物型(SO42-/MxOy)固体酸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催化活性高、无腐蚀、环境友好、可回收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酯化、异构化、烷基取代等重要化工反应中。目前,报道较多的SO42-/MxOy固体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O42-/TiO2和SO42-/ZrO2两大体系,虽然其有很多优点,但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如下不足:固体酸的活性组分易聚集、比表面积小、孔道尺寸受限等结构问题导致其表面活性中心利用率低且反应物传质困难,不利于反应物和产物特别是大分子反应物和产物的扩散,导致其在某些复杂酸催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不理想,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推广和应用;在重复使用过程中,因表面活性硫易流失和表面碳沉积等造成其失活快和使用寿命短的问题,难以满足工业需求;在固体酸的改性过程中,普遍存在因金属氧化物载体晶型易变且难以控制而导致其催化性能不稳定,使之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SO42-/MxOy固体酸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因此,开发合成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好、性能稳定且可重复使用的新型SO42-/MxOy固体酸,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针对目前SO42-/MxOy固体酸所普遍存在的以上不足,本论文选择晶型单一且结构稳定MAl2O4尖晶石型复合氧化物作为固体酸的活性载体,硫酸铵为促进剂,制备了一系列Al基尖晶石型SO42-/MAl2O4固体酸。并引入过渡金属离子,金属氧化物和粘土对其进行改性,借助各种测试技术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考察其在不同酯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以及重复使用稳定性。另外,针对目前关于SO42-/MxOy固体酸表面SOx基团的结构以及活性酸中心的结构形成模型,研究较少且尚无统一定论,本论文尝试采用Raman、IR和UV-vis多种光谱测试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典型SO42-/ZrO2固体酸作为探索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探究了SO42-/ZnAl2O4固体酸表面SOx基团的分子结构,并构建了其酸中心结构形成模型。(1)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过渡金属离子改性的SO42-/Zn1-xMxAl2-yNyO4(M2+=Cu2+或Ni2+;N3+=Fe3+)尖晶石型固体酸,借助XRD、Raman、FT-IR(直接和NH3吸附)和FE-SEM等测试技术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与分析,并采用乙酸/正丁醇的酯化反应为探针反应考察其催化活性和重复使用稳定性。结果表明,经过渡金属离子改性后的固体酸依然保留了完整单一的活性尖晶石结构,其表面含硫基团与表面金属离子通过螯合双配位的方式相连形成酸中心,并同时具有Br?nsted和Lewis酸性,这正是其表现出一定催化活性的本质原因。结构和酸性能分析的结果表明,SO42-/Zn0.9Ni0.1Al2O4和SO42-/ZnAl1.85Fe0.15O4固体酸因其表面酸中心数得到增加且具有更疏松的形貌,而表现出了更佳的催化活性以及更好的重复使用稳定性。(2)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TiO2改性的SO42-/ZnAl2O4-TiO2固体酸,借助XRD、FT-IR、XPS、NH3-TPD、酸碱滴定、TG和FE-SEM等测试技术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并将催化剂应用于乙酸/正丁醇和油酸/甲醇的酯化反应中,详细考察了其催化活性和重复使用稳定性。表征结果显示,SO42-/ZnAl2O4-TiO2固体酸在保留活性载体ZnAl2O4尖晶石完整结构的基础上,成功地引入活性TiO2组分对其进行改性,且催化剂表面含硫基团与表面金属离子之间以螯合双配位方式相结合,硫以+6价存在,证明其表面已形成活性酸中心结构。此外,ZnAl2O4与Ti O2的质量比对SO42-/ZnAl2O4-TiO2固体酸的形貌、热性能和酸性能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SO42-/ZnAl2O4-TiO2(6:4)固体酸因其各活性组分的分散性得到提高,并具有不平整的表面,从而使其具有更稳定的含硫基团和最多的活性酸中心数目。相应地,该固体酸在酯化反应中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其在乙酸/正丁醇和油酸/甲醇酯化反应中的酯化率分别达到98.5%和95.8%。进一步关联催化活性与性能分析可知,催化不同的酯化反应所需求的酸强度不同,强酸中心更有利于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而油酸甲酯的催化酯化反应更适宜于弱酸和中强酸中心。特别强调的是,与SO42-/TiO2固体酸相比,SO42-/ZnAl2O4-TiO2(6:4)固体酸在酯化反应中具有更优异的重复使用稳定性,可能与活性ZnAl2O4组分有助于其结构稳定性提高和抗硫流失能力增强密切相关。(3)采用溶胶-沉淀两步法制备得到一系列Zr O2改性的SO42-/ZnAl2O4-ZrO2固体酸,通过XRD、FT-IR(直接和NH3吸附)、XPS、NH3-TPD和FE-SEM等测试技术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与分析,考察了催化剂在乙酸/正丁醇和油酸/甲醇酯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还系统研究了煅烧温度以及ZnAl2O4和ZrO2质量比对SO42-/ZnAl2O4-ZrO2固体酸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对酯化反应动力学进行初步的探究。结果表明,SO42-/ZnAl2O4-ZrO2固体酸不仅保留了ZnAl2O4尖晶石的完整结构,ZnAl2O4组分的存在还有效地抑制了ZrO2组分的晶型转变,使其拥有单一的四方相结构。此外,催化剂表面含硫基团通过螯合双配位方式与金属离子相连,硫元素以+6价形式存在,说明其表面成功形成了活性酸中心结构。ZrO2的引入还提高了催化剂中ZnAl2O4组分的分散性,并改善了固体酸的酸性能,使其表面Br?nsted酸中心数量增多。其中,SO42-/ZnAl2O4-ZrO2(8:2)固体酸具有最多的活性酸中心,且其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和酸中心稳定性。因此,该固体酸在两类酯化反应中均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和优良的重复使用稳定性。其在催化乙酸/正丁醇酯化反应中,酯化率达到了98.3%,且重复使用5次后,酯化率依然保持在90%;在催化油酸/甲醇的酯化反应中,其酯化率达到了85.8%,重复使用4次后,酯化率仍维持在75%以上。根据反应动力学结果可知,在SO42-/ZnAl2O4-ZrO2(8:2)固体酸的催化作用下,乙酸/正丁醇和油酸/甲醇酯化反应均有较低的活化能,分别为62.6 kJ/mol和38.2 kJ/mol,这是其表现出较高催化效果的原因之一。(4)以价格低廉、绿色环保且具有特殊结构的天然粘土——高岭石(Kao)和凹凸棒石(PAL)为改性组分,分别采用简单的直接浸渍法制备两个系列SO42-/ZnAl2O4-kaolinite(S/ZA-Kao)和SO42-/ZnAl2O4-PAL(PAL-S/Z)固体酸,借助XRD、FE-SEM、EDS、FT-IR(直接和NH3吸附)、N2吸附-脱附、NH3-TPD和XPS测试方法对固体酸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详细考察了其在乙酸/正丁醇和油酸/甲醇的酯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和重复使用稳定性,并对酯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高岭石和凹凸棒石的引入均有效地提高了ZnAl2O4活性载体的分散性,且经改性后固体酸均完整地保留了ZnAl2O4的尖晶石结构。改性固体酸表面含硫基团通过螯合双配位方式与金属离子相连,硫元素以+6价形式存在,表明高岭石和凹凸棒石的引入未影响活性酸中心结构的形成。对比研究表明,高岭石表现出了更好的结构稳定性,且高岭石的引入使S/ZA-Kao固体酸具有大孔结构,同时通过ZnAl2O4和高岭石质量比的调变可以实现对固体酸酸性质的调节。当ZnAl2O4和高岭石的质量比为6:4时,S/ZA-Kao(6:4)固体酸因其具有最多的活性酸中心以及最适宜的Br?nsted与Lewis酸比例,在酯化反应中表现出了最高的催化活性,其在乙酸/正丁醇和油酸/甲醇酯化反应中的酯化率分别达到了98.2%和70.1%。反应动力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两类酯化反应均能较好地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S/ZA-Kao(6:4)固体酸催化作用下乙酸/正丁醇和油酸/甲醇酯化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65.4和46.3 kJ/mol,较低的活化能正是该催化剂表现出较高催化效果的原因之一。另外,S/ZA-Kao(6:4)固体酸因其活性组分ZnAl2O4分散性的提高和抗硫流失能力的增强,使其在酯化反应中表现出了优异的重复使用稳定性,其在乙酸/正丁醇和油酸/甲醇的酯化反应中重复使用5次后,酯化率仍高于90%和50%。(5)鉴于目前关于SO42-/MxOy固体酸表面SOx基团分子结构的确定研究较少且尚无统一定论,但该研究是合理构建SO42-/MxOy固体酸酸中心结构形成模型的主要依据。基于此考虑,本论文采用Raman、IR和UV-vis多种光谱测试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K2S2O7和K2SO4标准化合物中不同结构SOx基团的光谱特征作为参照对象,系统分析和讨论了SOx/ZrO2催化剂和SO42-/ZnAl2O4催化剂表面SOx基团的分子结构。由此,本论文首先以无定型ZrOx(OH)4-2x和结晶型ZrO2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分别制备了两个系列的SOx/ZrO2催化剂(SZrOH和SZrO2)。将多种光谱测试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应用于催化剂表面SOx基团的分析,结果表明SZrOH和SZrO2催化剂表面形成了两种具有类似单体结构的SOx基团(SOx-I和SOx-II),其均以单一末端S=O键的三配位结构与表面金属离子相连接。这说明本论文所采用的联合光谱测试技术能合理有效地表征SO42-/MxOy固体酸表面SOx基团分子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多种光谱测试技术研究了Al基尖晶石型SO42-/MAl2O4固体酸表面SOx基团的分子结构,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其酸中心结构模型。多光谱测试分析结果表明,SO42-/ZnAl2O4固体酸中活性载体尖晶石结构中四面体配位中心和八面体配位中心的金属离子均与表面单体SOx基团形成了螯合双配位,此基团的存在是使其具有一定活性酸中心结构的原因之一。基于SOx基团的分子结构分析,构建其表面酸中心的结构模型。综上所述,本论文所研究的Al基尖晶石型SO42-/MAl2O4固体酸,因其活性载体尖晶石MAl2O4晶型单一且结构稳定,使该类型固体酸具有易于改性、制备工艺简单和催化性能稳定等优点。本论文一方面通过在尖晶石晶格中引入过渡金属离子和直接引入TiO2和ZrO2对其进行改性,成功地实现了对SO42-/ZnAl2O4固体酸结构和性能的调变,改善了其酸性能并增强了其抗硫流失能力,从而达到了提高其催化活性和重复使用稳定性的目的。另一方面,本论文还尝试直接采用价格低廉、绿色环保且具有特殊结构的天然粘土对SO42-/ZnAl2O4固体酸进行改性,成功制备了结构稳定、活性组分分散性好、酸性质可调、催化活性高且重复使用稳定性优良的绿色大孔型固体酸。本论文所研究的一系列高效且环保的Al基尖晶石型SO42-/MAl2O4固体酸,在酸催化研究领域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此外,本论文所尝试采用的多种光谱测试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表征SO42-/MxOy固体酸表面SOx基团的结构以及构建其活性酸中心结构形成模型具有一定的实际和理论参考价值。

王尚民[2](2014)在《三电极冷等离子体射流放电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低温等离子体研究领域中,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射流放电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不同于受放电区域空间狭小等因素限制的传统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射流放电技术实现了放电区与等离子体射流区的分离,即在放电区形成富集电子、离子、激发态原子、分子及自由基等活性粒子的等离子体,通过电场与气流场的作用,将富能活性粒子输运到放电区外的开放空间形成射流状等离子体。因此,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射流在保持气体温度低的同时能够保持较高浓度化学活性成分。由于具有操作快捷及成本低廉等诸多优点,大气压射流等离子体无论是在材料合成、加工及改性等传统应用领域,还是在生物医学、环境及化工等新兴工程学应用上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在一些特殊领域(温度敏感材料、复杂形状工件等)更是体现了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为能够大规模应用到实际工业生产中,必须对射流等离子体源技术进行优化,特别是增大射流等离子体的体积和截面积。为此,不仅需要诊断等离子体射流的基本参数,以便能够弄清楚等离子体射流产生及发展的基本物理过程,而且还需要对冷等离子体射流的放电放大技术和机理进行探索。为此,本文以冷等离子体射流作为对象展开了以下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研究结果:1.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级联式三电极介质阻挡放电结构,三个电极分别为驱动极、辅助极和接地极。以氩气以及氩气和氮气混合气为工作气体,用常用DBD交流电源驱动,在近大气压(750Torr)下实现一种较大尺寸的类辉光放电射流冷等离子体,直径可达数厘米。相比于传统的介质阻挡放电冷等离子体射流,射流的截面直径增加了数倍。研究证实:放电区可以区分为相连的两个区域,其中辅助电极与接地极之间形成了等离子体射流。比对放电电流及电压波形,可以确认两个放电区具有密切相关性。研究了射流区的发射光谱,计算了射流区的转动温度和振动温度,发现:不同放电条件下,射流转动温度为300K左右,振动温度为1800K左右,可见射流等离子体属于非平衡状态。通过分析射流区照片亮度分布,表征了射流等离子体的空间分布。2.三电极放电结构不仅在常用DBD放电电源的频率范围内可产生冷等离子体射流,而且采用工业频率13.56MHz的射频电源驱动,通过改变功率的大小,亦可以实现稳定放电。细致研究了放电状态及其演变过程,得到了放电区的振动温度和转动温度随功率改变的变化趋势。发现放电的α模式,α+γ模式,γ模式阶段可用温度来区分。还进一步探究了在氩气工作气体中加入氧气,以增加化学活性粒子的种类的可行性。研究了氧气混合对放电特性的影响,确定了氧气的掺入最佳比例为0.9%。3.在三电极结构的第一级DBD放电中发现了新型非线性现象。由于第一级环-环型电极的独特结构,其中的DBD放电表现出了多种时空有序的自组织放电现象,可分为两种:DBD放电通道的斑图结构,即空间域上的自组织现象;DBD放电通道电流的周期倍增现象,即时间域上的有序化现象。为了探索第一级DBD放电通道之间的斑图放电行为,设计了一种环-板结构的电极,这种电极结构具有高度几何对称性,可消除不规则边界或者电极端点等特殊几何条件的影响,亦可避免原结构中放电间隙不均匀的缺点。利用这种结构,实现了三种不同的放电模式:即自组织斑图、扩散放电模式及丝状放电模式。在一定的放电条件区间内,可以产生稳定对称的斑图结构。由于圆环电极的独特设计,在斑图模式中,每个斑点的对应放电通道在放电体系中具有等同地位,从而形成一种稳定且高度对称的放电图案。研究了外加电压、电源频率及气体组分等对斑图结构的影响,证实了斑图中各斑点放电通道之间的部分全同性。4.为了研究单一DBD放电通道的周期倍增行为,将第一级DBD环-环电极变形为针-板结构,以稳定形成单一的DBD放电通道。周期倍增放电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放电条件下放电电流脉冲重复周期的多种倍增结构。利用针板电极结构,在较大的实验参数范围内首次实现了一种渐变式二倍周期放电模式。从近大气压到数托量级之间的气压范围内,这种模式均能发生。研究放电V-I波形,确定了二倍周期放电模式渐变特性。改变气压和驱动频率等实验参数,得出了电压-气压-频率构成的相空间中这种二倍周期放电模式的存在域,确认了这种二倍周期放电模式的稳定性和普遍性。本文认为这种二倍周期模式不是非线性系统分岔动力学机制所致,而是介质层表面充放电的周期性引起的,由此提出了二倍周期现象的一种新机制。5.冷等离子体射流的不同应用领域要求在不同的混合气体中都能实现稳定放电,以产生各类活性成分。针对新发展的冷等离子体射流放电技术,选择了两种应用背景,开展了混合气体射流放电的研究。(1)为了提高射流放电的密度和状态可控性,针对含02混合气体,设计了直流增强式三电极DBD放电射流发生装置。其中悬浮电极施加交流驱动,并与接地极构成环-板DBD构型,驱动电极施加直流电压,以增强射流放电,实现了直流增强型大直径氧气射流等离子体。改变直流电压,研究了臭氧的产生规律,随着直流电压升高,臭氧的浓度逐渐升高,直至达到一定峰值,然后逐渐降低,但仍高于无直流增强放电的臭氧浓度。(2)在含CH3I混合气体中,实现了大通量的碘原子产生。为此,在三电极射流放电结构基础上,将悬浮电极用一个大体积的介质瓶代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三电极放电射流引出结构。可以产生大尺寸CH3I混合气体射流,而且具备了引导碘原子束流高效扩散的初步效果。

俞学炜,丁荣敏[3](2014)在《电位滴定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从1986-2012年间电位滴定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涉及在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不同电位滴定方法在不同类型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引用文献48篇)。

程锦添[4](2013)在《新型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的毛细管电色谱在一些天然药物中的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制备表征了不同类型的毛细管电色谱有机聚合物整体柱,并分别应用到分析不同种类的药物中,同时还建立了一系列可靠实用的分析天然药物的方法。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毛细管电色谱的基本理论、发展简史、整体柱分类以及整体柱在各个分离分析领域的应用现状。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两章)制备考察了两种不同的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第二章使用中性的单体HEMA和极性的交联剂MBAA,以原位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一种亲水的聚(HEMA-co-MBAA)有机聚合物整体柱。整体柱固定相表面的羟基和氨基提供亲水相互作用所需的极性位点。详细考察了共聚混合物的组成和各成分的比例对制备的影响。将该整体柱成功应用于分离胺类、核苷类和麻醉剂类药物,整体柱的机械稳定性以及重现性良好。第三章使用一种三元的交联剂制备了疏水性的聚(BMA-co-TMPTMA)有机聚合物整体柱,优化了各种制备条件。该整体柱固定相包含一个疏水的苄基官能团和一个能产生强电渗流的磺酸基团。基于该整体柱实现了六种生物碱的快速分离测定。第三部分(包括第四、五两章)进行了基于实验室自制的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的pCEC-ESI-MS药物分析研究。第四章首次建立了基于聚(HEMA-co-MBAA)整体柱的快速分离检测莨菪类生物碱的pCEC-ESI-MS分析方法。该方法高效、快速、灵敏、重现性及稳定性好。在最优条件下,四种莨菪类生物碱在7 min内获得了良好的分离,方法的检测限达0.05 μg/mL,并成功应用于实际加标尿样的检测。第五章首次建立了基于聚(1-hexadecene-co-TMPTMA)整体柱的同时分离检测麻醉剂和β2-激动剂类兴奋剂的pCEC-ESI-MS方法。在最优条件下,3种麻醉剂和2种p2-激动剂类兴奋剂在15 min内获得了良好的基线分离。所建立的方法的检测限达0.09 μg/mL,重现性良好,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RSD (n=5)分别小于0.89%和6.47%,并成功应用于志愿者口服硫酸沙丁胺醇药品后的实际尿样的检测。第四部分(包括第六、七两章)开展了毛细管电泳相关方法的应用研究工作。第六章建立了一种极性转换在线富集-微乳液毛细管电动色谱法同时分离检测了十种有机酸的新方法。并且在实际样肉桂皮、丹参的甲醇溶液中分别检测到了肉桂酸、原儿茶醛。第七章建立了一种基于自制的两亲性的聚(BMA-co-MAA)聚合物胶束作为假固定相的毛细管电动色谱法分离测定了五种植物激素。所建立的方法快速、灵敏、重现性好,五种植物激素在14 min内获得良好分离。该方法还应用于生根粉水溶液中萘乙酸的测定。

王荣[5](2012)在《非洲马铃果中柳叶水甘草碱的定性定量分析及提取分离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柳叶水甘草碱为研究对象,对非洲马铃果中柳叶水甘草碱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进行探索与研究,并以此研究结果为基础对非洲马铃果中柳叶水甘草碱的提取分离和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研究成果:1.建立了可用于定性分析柳叶水甘草碱的薄层色谱法,展开剂为:正己烷:己酸乙酯=4:1(V:V)。2.建立了可用于快速测定高纯度柳叶水甘草碱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确定了检测条件,即:检测波长:275nm,检测温度:20℃。以吸光值对对照品浓度作图,得线性回归方程:Y=148.76X-5.0549(r=0.9997),线性范围为100μ·mL-1~200μg·mL-1。3.建立了可用于直接测定柳叶水甘草碱含量测定的薄层色谱扫描法,确定了其检测条件为:以正己烷-乙酸乙酯(4:1)为展开剂,采用单波长锯齿扫描,λs=2751nm。以对照品量对峰面积积分值作图,得线性回归方程:Y=79.953x+1191.8(R2=0.9989),柳叶水甘草碱在2~1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4.建立了柳叶水甘草碱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其色谱条件为:色谱柱:Inertsil C18(4.6mm×250mm,5gm);流动相:乙腈-0.1mol/L碳酸铵溶液(7:3,v/v);流速:0.7mL/min;检测波长:275nm;柱温:室温;进样量:20μL。在该色谱条件下,柳叶水甘草碱的保留时间约为26min。以对照品浓度对峰面积积分值作图,得回归方程:Y=15749X-1092,r=0.9995,线性范围为0.02~0.2mg/mL。5.以柳叶水甘草碱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并确定了从非洲马铃果中提取柳叶水甘草碱的最佳方法和工艺,即:非洲马铃果粉末加12倍量正己烷于70℃水浴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2小时。6.设计并研究了多次萃取法和大孔树脂吸附法联用分离纯化非洲马铃果粗提液中的柳叶水甘草碱的工艺,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及流程,即:将非洲马铃果粗提液用2%盐酸水溶液(3:8,v/v)分三次萃取,萃取液(水层)过D101大孔吸附树脂,80%乙醇洗脱,洗脱液去除乙醇后进行碱化处理,再以正己烷萃取,得柳叶水甘草碱产品,其产品得率为1.543%,产品中柳叶水甘草碱含量为91.15%,转化率为71.31%。7.对不同时期采摘的非洲马铃果材料中柳叶水甘草碱的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近成熟期和已达到成熟的非洲马铃果籽中柳叶水甘草碱的含量较高,因此,建议在生产制备柳叶水甘草碱时最好选用成熟期或近成熟期的非洲马铃果。8.建立了从非洲马铃果中提取制备柳叶水甘草碱的工艺流程。

王璐璐[6](2011)在《抗急性白血病创新药物SX004的药剂学处方前研究》文中认为当前,许多化合物的发展受到制约,理化性质参数表明它们具有较差的生物药剂学性质。为了避免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研究这些化合物,可以从生物药剂学的角度筛选出优良的新化学实体,即测定出理化参数如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和稳定性等。SX004为国内外首次研发的化药1.1类新化学实体。该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起效快,且比第一代白血病药伊马替尼和第二代白血病药尼罗替尼的疗效强。目前,国内外尚无文献报道。因此本文从SX004的固态表征、液态表征及原辅料相容性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HPLC分离系统及定量方法学的建立中,首先根据流动相先二元后三元的筛选原则,进行了乙腈-磷酸盐二元缓冲系统的研究,通过固定有机相比例对水相pH进行调整,根据拖尾因子、杂质的检出与分离及理论塔板数等指标,选择最优水相pH=6.5,再根据保留时间对有机相和水相比例进行微调,确定有机相的比例为35%。之后进行了三元体系乙腈-甲醇-磷酸盐体系的研究,但结果不佳,因此本章筛选出最佳流动相为:乙腈-水(0.5%三乙胺,磷酸调节pH值至6.5)(35:65);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方法学验证,从而为该药的处方筛选、质量研究和稳定性考察,提供准确、精密、稳定的检测方法。在第三章平衡溶解度的测定中,首先测定了SX004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凡例的溶解度试验进行操作,结果表明,溶剂的极性越大,SX004溶解度越大。其次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SX004在体内溶解情况,因此根据胃肠道的不同pH环境,研究了不同pH磷酸盐缓冲液对SX004的溶解情况,结果发现,SX004随着pH的增大,溶解度减小。在第四章解离常数的研究中,根据SX004游离碱的性质,选用适用于难溶性化合物的非对数滴定法,采用不同比例的甲醇-水作为溶媒,0.01mol·L-1 HCl作为滴定液进行滴定。Benet法计算pKb。结果表明,SX004游离碱的pKb为7.743。第五章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中,以正辛醇-水为模拟系统,采用摇瓶法-HPLC法,测定分配平衡后中水相的药物浓度,由此计算SX004的油水分配系数。结果表明,当水相pH<6.0时,logP<0且几乎未变,主要存在于水相;当水相6.0≤pH≤7.0时,logP随着pH的增加而增大;当水相pH>7.0时,logP几乎不变,主要存在于油相中。第六章SX004吸湿性试验中,为了了解SX004的吸湿情况,采用25℃,相对湿度分别为RH33.0%、43.2%、57.7%、75.3%、84.3%、93.6%的条件下测定SX004的吸湿百分率,绘制吸湿平衡曲线,并以几何计算法得到CRH。结果表明,SX004的临界相对湿度为63.33%,极易吸湿。第七章为了筛选出不影响药物稳定性的辅料并最终确定基本处方,在原辅料相容性试验中,根据辅料类型选定药物与辅料配比,在40℃,75%条件下放置30天,用HPLC法测定含量和有关物质变化。结果表明,与SX004相容的辅料有微晶纤维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滑石粉。第八章初步考察了SX004的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SX004对高湿度比较敏感,极易吸湿。根据上述结果将SX004进行铝塑包装,置于40℃、75%的恒温恒湿仪中进行加速三个月考察,结果表明,其外观性状、增湿重、含量和有关物质均无显着变化。

邓昌爱[7](2008)在《多元校正电位滴定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本文第一章研究了一种可同时测定混合有机酸的电位滴定新方法。在该方法中,用氢氧化钠与氯化钾的混合溶液作为滴定剂,在滴定液中同时插入pH指示电极和氯离子指示电极。在滴定过程中的任一滴定点,溶液的pH和滴定剂的加入体积可由两个电极的电位测定值同时获得,从而可应用多元校正法由相应的滴定曲线求得混合酸中每一种酸的含量。该方法免去了滴定剂体积的直接读取,且不需确定滴定终点。该法简便、精确。应用该方法对混合样品中的苯甲酸和水杨酸进行了同时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0.19 %~0.54 %,回收率为98.0%~101.8 %。第二章研究了多元校正与电位络合滴定法相结合,从而建立一种可同时测定混合金属离子的新方法。在该方法中,用EDTA与氟化钠的混合溶液作为滴定剂,在滴定液中同时插入汞膜电极和氟离子指示电极。在滴定过程中的任一滴定点,溶液中汞离子的浓度和滴定剂的加入体积可由两个电极的电位测定值同时获得,从而可应用多元校正法由相应的滴定曲线求得混合金属离子中每一种组分的含量。该方法免去了滴定剂体积的直接读取,且不需确定滴定终点。应用该方法对样品中的铜、铅、锌进行了同时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0.18 %~0.45 %,回收率为99.5 %~101.6 %。第三章研究了多元校正与电位沉淀法相结合,从而建立一种可同时测定混合卤素离子的新方法。在该方法中,用硝酸银和氟化钠的混合溶液作为滴定剂,在滴定液中同时插入氟离子指示电极和银离子指示电极。在滴定过程中的任一滴定点,溶液中Ag+的浓度和滴定剂的加入体积可由两个电极的电位测定值同时获得,从而可应用多元校正法由相应的滴定曲线求得混合卤素离子中每一种离子的含量。该方法免去了滴定剂体积的直接读取,且不需要确定滴定终点,应用该方法对混合物样品中的Cl-1、Br-1、I-1进行了同时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0.13%~0.45% ,回收率为97.3%~103.4%。第四章将流动注射应用于酸碱电位滴定分析,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测定混合有机酸的电位滴定新方法。在该方法中,用氢氧化钠与氯化钾的混合溶液作为滴定剂,在流通池中同时插入pH指示电极和氯离子指示电极,在滴定过程中的任一滴定点,流出液的pH值和酸碱的混合比例可由两个电极的电位测定值同时获得,从而可应用多元校正法由相应的滴定曲线求得混合酸中每一种组分的含量。该方法免去了体积和时间读数,又减少了试剂和样品的消耗量,且分析速度快。应用该方法对混合样品中的苯甲酸和水杨酸进行了同时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19 %~0.37 %,回收率分别为97.3 %~102.6 %。

肖励雄[8](2008)在《自动电位滴定中的化学计量方法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自动电位滴定仪的普及,滴定分析继续被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食品饮料、生物制药、金属电镀及其它各个行业之中。然而,当有些滴定因溶液浓度较稀,酸、碱的离解常数极弱,配合物稳定常数较小等因素,使得其突跃范围过窄,处于极端情况下时,分析精度仍会受到严重地影响。运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滴定终点前后的多个电位滴定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排除干扰,使分析误差满足样品分析要求。本文首先使用滴定分析的理论公式,分别讨论强碱标准溶液滴定一元弱酸溶液、强酸和弱酸混合液的情况。并在沉淀滴定的条件下,选取了各种适当的实验点,例如:滴定液浓度,终点体积,平衡常数等,得到适合使用最小二乘多项式拟合的条件和参数。其次,通过对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的结果与采用最小二乘多项式拟合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讨论了最小二乘多项式拟合方法的优势。神经网络法较为复杂,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常规的滴定曲线,没有相对其它方法特别的实用价值。数学模型法如何建立有很强适应性的模型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条件满足时,线性电位滴定与多项式拟合法对突跃范围狭窄的滴定都能取得良好效果;小波变换与多项式拟合作用类似,主要用于抑制高频噪音,同时这两种方法内在可变因素较少,易于通过编程实现。本文将最小二乘多项式拟合法在滴定分析中进行了应用,讨论了不同的拟合条件的影响。结果显示,适当的选取参数可以取得良好的分析结果,而且计算采用线性回归,适合仪器内部微处理器实现。

张国福[9](2007)在《微波辐射条件下吡啶-2,6-二甲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文中指出吡啶-2,6-二甲酸,在生物体内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吡啶-2,6-二甲酸在医学上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吡啶-2,6-二甲酸类稀土配合物倍受关注。它可与镓、铟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三种镓配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配合物的活性尤为突出,这为进一步考察它们能否用于体外、体内抗癌试验找到了实验基础,为寻找新的抗癌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信息。而聚2,6-P比啶-二甲酸/多壁碳纳米管,可作复合修饰电极等。许多吡啶族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药理活性。据报道从生理上讲吡啶环比苯环更容易被人体所接受,副作用小,因此药物合成中吡啶类杂环药物的设计合成倍受关注。同时吡啶衍生物作为饲料添加剂也很受青睐。2,6-吡啶二甲酸二甲酯是一种很重要的吡啶类化合物。研究它的较佳合成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用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以2,6-二甲基吡啶为原料,合成吡啶-2,6-二甲酸,经酯化后合成2,6-吡啶二甲酸二甲酯。该合成方法尚未见报道。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以2,6-二甲基吡啶为原料,在微波辐射条件下,通过高锰酸钾氧化合成吡啶-2,6-二甲酸化合物,并分别考察了原料配比、微波辐射功率、辐射时间、硫酸的用量等多种因素对反应的影响,从而优选出较佳反应条件,使合成工艺由传统迈向了新型微波技术。并用1HNMR、IR表征其结构。第二章以吡啶-2,6-二甲酸和甲醇为原料,在波辐射条件下,经酯化后合成了2,6-吡啶二甲酸二甲酯,分别考察了原料配比、微波辐射时间、微波辐射功率、酸度等多种因素对反应的影响,从而优选出较佳反应条件,使合成工艺由传统迈向了新型微波技术。并用1HNMR、IR表征其结构。第三章为了探讨微波辐射条件下2,6-吡啶二甲酰肼的合成工艺,本文研究了微波辐射条件下以吡啶-2,6-二甲酸经酯化,肼解得吡啶-2,6-二甲酰肼。本研究是在微波辐射下通过正交实验,对微波辐射时间、微波辐射温度、配料比及乙醇的用量等因素进行了探索,找到了制备2,6-吡啶二甲酰肼的较佳反应条件。该方法未见文献报道。第四章在微波辐射条件下,利用PEG支载的环合剂,以取代苯甲酸和2,6-吡啶二甲酰肼为原料,经一步反应合成2,5-二取代1,3,4-恶二唑类化合物。并分别考察了原料配比、催化剂、微波辐射功率及辐射时间等多种因素对反应的影响,从而优选出较佳反应条件,合成了8中2,5-二取代1,3,4-恶二唑类化合物。用1HNMR、IR表征其结构,并测定了部分化合物的荧光激发-发射光谱。第五章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又名鲁米那,属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为长效巴比妥类,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并可抗癫痫,对癫痫大发作与局限性发作及癫痫持续状态有效。还有增强解热镇痛药之作用,并能诱导肝脏微粒体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促进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降低血浆胆红素浓度,治疗新生儿脑核性黄疸。但目前传统的合成方法比较繁琐,生产成本高,并且使用乙醚容易产生生产事故,生产废液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为了降低苯巴比妥的生产成本,简化操作,提高劳动保护,本论文以苯乙酸乙酯为原料,在醇纳催化下,与碳酸二乙酯进行酯缩合后,不经加热脱羧,直接得到2-苯基丙二酸二乙酯而制备苯巴比妥。第六章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既有一般物理化学滴定法的优点,又有指示剂滴定法的优点。该方法装置简单、终点直观、操作方便、快速和准确。它比常规指示剂法灵敏度高10倍,广泛用于酸碱、络合、氧化还原和沉淀滴定中,特别适用于药物分析和有机分析。本论文提出了用交流示波极谱法测定工业废水中的微量苯酚,并研究了各项试验条件。该法可用于工业废水中微量苯酚的分析测定。

杨静[10](2007)在《环境中痕量铜、钴、镍的检测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在0.18mol/L硫酸介质中,通过高压汞灯照射,铜能强烈催化异丙醇还原钼酸铵生成同钼多蓝的反应,据此建立了光化学催化动力学显色法测定痕量铜的新方法。铜离子浓度(Cu2+)在0.010.50μg /mL范围内,体系吸光度变化(ΔA)与其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A=1.1053ρ(μg/mL)+0.133 (r=0.9993);检出限为6.43ng/mL;相对标准偏差为1.13.2%。用于水样中痕量铜的测定,样品加标回收率98.3102.0%。2.研究了Co2+与1-(2-噻唑偶氮)-2-萘酚(TAN)、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在pH8.0的BR缓冲溶液中,Co2+的加入导致体系共振光散射的增强,在342nm处存在一最大散射增强峰,其增强强度与Co2+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Co2+的共振光散射法。该法的线性范围为7.5600ng/mL,相关系数为γ=0.9990,检出限为2.25ng/mL,将该法用于人发、茶叶、维生素B12中钴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7.8105.4%。3.在碱性条件下,Ni(II)和1-(2-吡啶偶氮)-2-萘酚(PAN)形成聚合物,对PAN的共振光散射有增强作用,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进一步敏化该体系。共振光散射增强强度(ΔI)与Ni(II)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测定Ni(II)的共振光散射分析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体系的最大散射波长位于545nm处,方法的线性回归方程为ΔIRLS=4502.9ρ(μg/mL) + 271.82;线性范围为15.2500ng/mL;相关系数γ=0.9975;检出限为4.57 ng/mL。对Ni(II)分别为50ng/mL、200ng/mL、400ng/mL低、中、高三个浓度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5%、3.0%和1.7%。4.研究了多元线性回归法(MLR)、K-矩阵法和主成分回归法在浊点萃取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钴和镍的应用。该法基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的浊点现象,当体系加热至浊点时,溶液分为两相——富胶束相和水相,Co和Ni与PAN形成的疏水性螯合物进入富胶束相,从而达到预富集的目的。对影响浊点萃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借助于多元线性法、K-矩阵法和主成分回归法三种多元校正法解析了两种物质光谱的重叠问题,用Matlab7.0软件自编程序处理数据,从而建立了同时测定钴和镍的新方法——浊点萃取多元校正分光光度法。校正集对检验集的预测结果:MLR法中Co和Ni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6%和93.2%;K-矩阵法进行预测Co和Ni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5.0%和95.5%;主成分回归法中Co和Ni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5%和97.8%。MLR法、K-矩阵法、PCR法预测Co和Ni回收率的相对标准偏差依次为:12.2%和4.0%,2.6%和3.7%,1.2%和2.1%。

二、简便快速计算线性作图法测定稀的极弱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便快速计算线性作图法测定稀的极弱碱(论文提纲范文)

(1)Al基尖晶石型SO42-/MAl2O4固体酸的制备、改性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SO_4~(2-)/M_xO_y固体酸的概述
        1.2.1 SO_4~(2-)/M_xO_y固体酸的定义
        1.2.2 SO_4~(2-)/M_xO_y固体酸酸中心形成机理
        1.2.3 SO_4~(2-)/M_xO_y固体酸的制备方法
        1.2.4 SO_4~(2-)/M_xO_y固体酸酸性质的影响因素
    1.3 SO_4~(2-)/M_xO_y固体酸的改性
        1.3.1 引入稀土离子或其它金属离子
        1.3.2 引入多组分金属氧化物
        1.3.3 引入分子筛
        1.3.4 引入天然粘土
    1.4 SO_4~(2-)/M_xO_y固体酸的表征
        1.4.1 体相的表征
        1.4.2 表面信息的表征
    1.5 酯化反应的简介
        1.5.1 乙酸/正丁醇的酯化反应
        1.5.2 油酸/甲醇的酯化反应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固体酸的制备
        2.2.1 SO_4~(2-)/Zn_(1-x)M_xAl_(2-y)N_yO_4(M~(2+)=Cu或Ni;N~(3+)=Fe~(3+))固体酸的制备
        2.2.2 SO_4~(2-)/ZnAl_2O_(4-)TiO_2固体酸的制备
        2.2.3 SO_4~(2-)/ZnAl_2O_(4-)ZrO_2固体酸的制备
        2.2.4 SO_4~(2-)/ZnAl_2O_(4-)Kao固体酸的制备
        2.2.5 不同载体SO_x/ZrO_2固体酸的制备
    2.3 催化剂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
        2.3.3 热重(TG)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2.3.5 N_2吸附-脱附法
        2.3.6 酸-碱滴定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8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2.3.9 氨气吸附红外吸收光谱(NH_3吸附FT-IR)
        2.3.10 原位红外光谱(in situ IR)
        2.3.11 原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in situ UV-vis)
        2.3.12 拉曼光谱(Raman)
    2.4 催化活性评价
        2.4.1 乙酸/正丁醇的酯化反应
        2.4.2 油酸/甲醇的酯化反应
        2.4.3 重复使用稳定性实验
        2.4.4 催化剂的溶出实验
第三章 SO_4~(2-)/Zn_(1-x)M_xAl_(2-y)N_yO_4固体酸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SO_4~(2-)/Zn_(1-x)M_xAl_(2-y)N_yO_4固体酸的表征
        3.2.1 XRD分析
        3.2.2 Raman分析
        3.2.3 FE-SEM分析
        3.2.4 FT-IR分析
        3.2.5 NH_3吸附FT-IR分析
    3.3 SO_4~(2-)/Zn_(1-x)M_xAl_(2-y)N_yO_4固体酸的催化性能
        3.3.1 催化活性考察
        3.3.2 重复使用稳定性考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O_4~(2-)/ZnAl_2O_(4-)TiO_2固体酸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SO_4~(2-)/ZnAl_2O_(4-)TiO_2固体酸的表征
        4.2.1 XRD分析
        4.2.2 FT-IR分析
        4.2.3 FE-SEM分析
        4.2.4 XPS分析
        4.2.5 NH_3-TPD分析
        4.2.6 酸-碱滴定分析
        4.2.7 TG分析
    4.3 SO_4~(2-)/ZnAl_2O_(4-)TiO_2固体酸的结构模型
    4.4 SO_4~(2-)/ZnAl_2O_(4-)TiO_2固体酸的催化性能
        4.4.1 催化活性考察
        4.4.2 重复使用稳定性考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O_4~(2-)/ZnAl_2O_(4-)ZrO_2固体酸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SO_4~(2-)/ZnAl_2O_(4-)ZrO_2固体酸的表征
        5.2.1 XRD分析
        5.2.2 FE-SEM分析
        5.2.3 FT-IR分析
        5.2.4 NH_3吸附FT-IR分析
        5.2.5 NH_3-TPD分析
        5.2.6 XPS分析
    5.3 SO_4~(2-)/ZnAl_2O_(4-)ZrO_2固体酸的催化性能
        5.3.1 催化活性考察
        5.3.2 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5.3.3 重复使用稳定性考察
        5.3.4 催化活性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O_4~(2-)/ZnAl_2O_(4-)粘土固体酸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SO_4~(2-)/ZnAl_2O_(4-)粘土固体酸的表征
        6.2.1 FE-SEM和EDS分析
        6.2.2 XRD分析
        6.2.3 FT-IR分析
        6.2.4 N_2吸附-脱附分析
        6.2.5 NH_3-TPD分析
        6.2.6 NH_3吸附FT-IR分析
        6.2.7 XPS分析
    6.3 SO_4~(2-)/ZnAl_2O_(4-)粘土固体酸的结构模型
    6.4 SO_4~(2-)/ZnAl_2O_(4-)粘土固体酸的催化性能
        6.4.1 催化活性考察
        6.4.2 酯化反应机理模型
        6.4.3 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6.4.4 重复使用稳定性考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固体酸表面SO_x基团的结构分析及其酸中心结构模型的构建
    7.1 引言
    7.2 标准化合物中SO_x基团的结构分析
        7.2.1 Raman和IR分析
        7.2.2 UV-vis分析
    7.3 SO_x/ZrO_2固体酸催化剂表面SO_x基团的结构分析
        7.3.1 UV-vis分析
        7.3.2 IR分析
        7.3.3 SO_x/ZrO_2催化剂表面SO_x基团及酸中心的结构模型
    7.4 SO_4~(2-)/ZnAl_2O_4固体酸催化剂表面SO_x基团的结构分析
        7.4.1 Raman分析
        7.4.2 FT-IR分析
        7.4.3 UV-vis分析
        7.4.4 SO_4~(2-)/ZnAl_2O_4催化剂表面SO_x基团及酸中心的结构模型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三电极冷等离子体射流放电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图目录
表目录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冷等离子体射流源技术
    1.2 冷等离子体射流形成机理探索
    1.3 冷等离子体射流相互作用
    1.4 等离子体放电中的非线性现象研究
    1.5 冷等离子体射流诊断技术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2 新型级联三电极大直径冷等离子体射流放电技术
    2.1 引言
        2.1.1 冷等离子体射流源尺寸扩展技术
        2.1.2 冷等离子体射流阵列化技术
    2.2 三电极放电结构的设计
    2.3 射流光谱信号收集过程
    2.4 三电极结构的工作原理
        2.4.1 预电离放电机制
        2.4.2 三电极结构的预电离模式
    2.5 大尺寸射流放电的基本特性
        2.5.1 两种放电模式
        2.5.2 两个放电区的相关性
        2.5.3 射流放电等离子体的温度特征
        2.5.4 射流放电等离子体的非线性现象
        2.5.5 混合气体中的大尺寸射流放电
        2.5.6 大尺寸射流放电的功率计算
        2.5.7 类辉光射流模式的存在范围
        2.5.8 射流放电的空间分布
    2.6 本章小结
3 射频三电极冷等离子体射流
    3.1 引言
    3.2 实验装置
    3.3 三电极射频冷等离子体射流放电特性
        3.3.1 放电模式及其演变过程
        3.3.2 三电极射频射流放电阻抗特性分析
    3.4 射频射流放电发射光谱分析研究
        3.4.1 玻尔兹曼斜率法测量转动温度基本原理
        3.4.2 射频驱动三电极射流温度特性
    3.5 本章小结
4 环-板放电中的一维斑图结构
    4.1 引言
    4.2 实验装置
    4.3 一维放电斑图的基本形状
        4.3.1 三种放电模式的实现
        4.3.2 斑图结构的演变
        4.3.3 斑点放电通道的全同性
    4.4 本章小结
5 针-板氩气DBD放电中的一种二倍周期放电模式
    5.1 引言
    5.2 针-板氩气DBD放电中的周期倍增现象
        5.2.1 实验装置
        5.2.2 不同气压下的针板电极介质阻挡放电现象
        5.2.3 类辉光介质阻挡放电的电学特性
        5.2.4 不同气压下的二倍周期放电模式及其演化趋势
        5.2.5 二倍周期放电模式的存在范围
    5.3 本章小结
6 混合气体中射流放电技术的初步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含O_2混合气体中的大尺度射流放电
        6.2.1 直流增强型冷等离子体射流放电设置
        6.2.2 直流增强型冷等离子体射流放电的演变过程
        6.2.3 检测臭氧的方法
        6.2.4 含O_2混合气体放电中O_3浓度随放电参数的变化
    6.3 含CH_3I混合气体中的大尺度射流放电
        6.3.1 等离子体射流放电辅助制备碘原子
        6.3.2 射流辅助解离碘甲烷制备碘原子的实验设置
        6.3.4 含CH_3I混合气体射流放电的电学特性
        6.3.5 含CH_3I混合气体射流放电中的碘原子产物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摘要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电位滴定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用于药物分析的电位滴定方法研究
    1.1 线性电位滴定
    1.2 双(两)点电位滴定
    1.3 计算机处理数据
2 电位滴定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2.1 不同原理测定方法的运用
        2.1.1 传统电位滴定法测定
        2.1.2 双(两)点电位滴定法测定
    2.2 不同分析对象的运用
        2.2.1 中药主要活性成分的测定
        2.2.2 有机碱氢卤酸盐类药物的测定
        2.2.3 滴定液的标定
3 问题与展望

(4)新型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的毛细管电色谱在一些天然药物中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毛细管电色谱的基本理论
        1.1.1 毛细管电色谱的发展简史
        1.1.2 毛细管电色谱中的电动现象
        1.1.2.1 毛细管电色谱中的电双电层
        1.1.2.2 毛细管电色谱中的电渗
        1.1.2.3 毛细管电色谱中的电泳
        1.1.3 毛细管电色谱保留值的表征和理论处理
        1.1.3.1 中性溶质的保留机理
        1.1.3.2 带电溶质的保留机理
        1.1.4 毛细管电色谱中的焦耳热效应
        1.1.5 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峰展宽和柱效评估
        1.2 毛细管电色谱的色谱柱技术
        1.2.1 毛细管电色谱填充柱
        1.2.2 毛细管电色谱开管柱
        1.2.3 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
        1.2.3.1 无机硅胶基质整体柱
        1.2.3.2 有机聚合物整体柱
        1.3 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的应用
        1.3.1 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1.3.2 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1.3.3 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1.3.4 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4 毛细管电泳技术
        1.5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第二部分 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的制备及性能考察
    第二章 一种新型的聚(HEMA-co-MBAA)整体柱的制备与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材料及仪器
        2.2.2 试剂前处理
        2.2.3 毛细管预处理
        2.2.4 整体柱固定相的制备
        2.2.5 聚合物形貌观察
        2.2.6 毛细管整体柱的电色谱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整体柱的考察
        2.3.1.1 共聚混合物成分的优化
        2.3.1.2 电渗流的考察
        2.3.1.3 亲水相互作用机理
        2.3.1.4 整体柱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2.3.2 整体柱的应用
        2.3.2.1 胺类物质的分离
        2.3.2.2 核苷类物质的分离
        2.3.2.3 麻醉剂的分离
        2.4 结论
    第三章 一种新型的聚(BMA-co-TMPTMA)整体柱的制备与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材料及仪器
        3.2.2 试剂前处理
        3.2.3 石英毛细管预处理(同2.2.3)
        3.2.4 整体柱固定相的制备
        3.2.5 标准溶液及流动相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整体柱的聚合物形貌
        3.3.2 致孔剂比例的考察
        3.3.3 致孔剂含量的影响
        3.4 毛细管整体柱的电色谱性能表征
        3.4.1 柱效考察
        3.4.2 电渗流考察
        3.4.3 通透性考察
        3.4.4 重现性考察
        3.4.5 柱寿命
        3.5 整体柱的应用
        3.5.1 分离中性化合物
        3.5.2 分离苯酚类化合物
        3.5.3 分离苯胺类化合物
        3.5.4 分离生物碱
        3.5.4.1 乙腈比例的选择
        3.5.4.2 运行电压的选择
        3.5.4.3 进样时间的选择
        3.5.4.4 最佳实验条件下的色谱图
        3.6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自制的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的pCEC-ESI-MS药物分析研究
    第四章 新型聚(HEMA-co-MBAA)整体柱用于莨菪类生物碱分析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材料及仪器
        4.2.2 试剂前处理(同2.2.2)
        4.2.3 毛细管预处理处理(同2.2.3)
        4.2.4 整体柱固定相的制备(同2.2.4)
        4.2.5 电色谱实验
        4.2.6 模拟尿样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流动相的选择
        4.3.1.1 流动相的组成
        4.3.1.2 流动相的pH值
        4.3.1.3 缓冲溶液的浓度
        4.3.1.4 流动相中缓冲溶液的比例
        4.3.2 分离条件
        4.3.2.1 分离电压
        4.3.2.2 辅助外压
        4.3.3 鞘流液
        4.3.4 最优条件
        4.3.5 方法验证
        4.3.6 回收率实验
        4.4 结论
    第五章 基于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的pCEC-ESI-MS用于分离检测麻醉剂和β_2-激动剂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材料及仪器
        5.2.2 试剂前处理
        5.2.3 毛细管预处理处理(同2.2.3)
        5.2.4 整体柱固定相的制备
        5.2.5 电色谱实验
        5.2.6 实际尿样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流动相的选择
        5.3.1.1 流动相的组成
        5.3.1.2 流动相的pH值
        5.3.1.3 缓冲溶液的浓度
        5.3.1.4 流动相中缓冲溶液的比例
        5.3.2 分离条件
        5.3.2.1 分离电压
        5.3.2.2 辅助外压
        5.3.3 鞘流液
        5.3.4 最优条件
        5.3.5 方法验证
        5.3.6 实际尿样分析
        5.4 结论
第四部分 毛细管电泳相关方法的应用硏究
    第六章 极性转换在线富集-微乳液毛细管电动色谱法分析十种有机酸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材料及仪器
        6.2.2 实验方法
        6.2.2.1 毛细管预处理
        6.2.2.2 微乳液的制备
        6.2.2.3 标准溶液的制备
        6.2.2.4 实际样品的制备
        6.2.2.5 CE实验操作
        6.3 结果与讨论
        6.3.1 MEEKC分离条件的优化
        6.3.1.1 缓冲溶液pH值和浓度的影响
        6.3.1.2 运行电压的影响
        6.3.1.3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6.3.1.4 助表面活性剂和油相的影响
        6.3.2 富集方法的比较
        6.3.3 方法的重现性、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6.3.4 精密度实验
        6.3.5 回收率实验
        6.3.4 实际样品分析
        6.4 结论
    第七章 基于(BMA-co-MAA)聚合物胶束假固定相的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法分析植物激素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化学试剂、材料和仪器
        7.2.2 聚合物的制备
        7.2.3 (BMA-co-MAA)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7.2.4 标准溶液与生根粉溶液的配制
        7.2.5 毛细管壁预处理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7.3.1.1 PSP浓度的影响
        7.3.1.2 运行缓冲液pH值对分离的影响
        7.3.1.3 运行缓冲液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7.3.1.4 运行电压的影响
        7.3.1.5 最佳的实验条件
        7.3.2 方法的重现性、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7.3.3 实际样品分析
        7.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非洲马铃果中柳叶水甘草碱的定性定量分析及提取分离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非洲马铃果概述
        1.1.1 植物学特征
        1.1.2 药用功效概述
    1.2 柳叶水甘草碱概述
        1.2.1 柳叶水甘草碱的来源
        1.2.2 柳叶水甘草碱在植物中的存在形式
        1.2.3 柳叶水甘草碱的分类
        1.2.4 柳叶水甘草碱的生物合成途径
        1.2.5 柳叶水甘草碱的理化性质
        1.2.6 柳叶水甘草碱的检识
        1.2.7 药用功效及价值
        1.2.8 小结
    1.3 植物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概述
        1.3.1 提取方法概述
        1.3.2 分离方法概述
    1.4 柳叶水甘草碱定性定量分析及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1.5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柳叶水甘草碱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2.1 薄层色谱法定性分析柳叶水甘草碱的研究
        2.1.1 仪器与试药
        2.1.2 实验方法
        2.1.3 结果与讨论
    2.2 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柳叶水甘草碱的研究
        2.2.1 仪器与试药
        2.2.2 方法与结果
        2.2.3 小结
    2.3 薄层色谱扫描法定量分析柳叶水甘草碱的研究
        2.3.1 仪器与试药
        2.3.2 方法与结果
        2.3.3 小结
    2.4 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柳叶水甘草碱的研究
        2.4.1 仪器与试药
        2.4.2 方法与结果
        2.4.3 小结
第三章 非洲马铃果中柳叶水甘草碱的提取方法研究
    3.1 仪器与试药
    3.2 方法与结果
        3.2.1 提取溶剂及方法优选
        3.2.2 单因素试验
        3.2.3 正交试验设计
        3.2.4 最佳提取工艺验证
    3.3 小结
第四章 非洲马铃果中柳叶水甘草碱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
    4.1 萃取法分离纯化柳叶水甘草碱的研究
        4.1.1 仪器和试药
        4.1.2 方法与结果
        4.1.3 讨论
    4.2 大孔树脂吸附法分离纯化柳叶水甘草碱的研究
        4.2.1 仪器与试药
        4.2.2 方法与结果
        4.2.3 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时期采摘的非洲马铃果中柳叶水甘草碱的含量比较研究
    5.1 仪器及试药
    5.2 方法与结果
        5.2.1 样品溶液的制备
        5.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2.3 柳叶水甘草碱含量测定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抗急性白血病创新药物SX004的药剂学处方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模型药物简介
        1.1 外观性状
        1.2 作用机理
        1.3 主要药效学
        1.4 一般药理学
        1.5 致突变毒性
        1.6 生殖毒性
    2 处方前研究的必要性
        2.1 新化学实体的固态表征
        2.2 新化学实体的液态表征
        2.3 原辅料相容性
    3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系统及定量方法学的建立
    1 试剂与仪器
        1.1 试药与试剂
        1.2 仪器
    2 HPLC 液相分离系统的优选
        2.1 色谱系统的筛选
        2.2 HPLC 方法学验证
    3 讨论
        3.1 色谱系统的筛选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1 试剂与仪器
        1.1 试药与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SX004 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
        2.2 SX004 在不同pH 缓冲液中的溶解度
    3 讨论
        3.1 SX004 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
        3.2 SX004 在不同pH 缓冲液中的溶解度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X004 游离碱解离常数的测定
    1. 试剂与仪器
        1.1 试药与试剂
        1.2 仪器
    2 测定原理、方法与结果
        2.1 测定原理
        2.2 测定方法及结果
        2.3 计算结果
    3 讨论
        3.1 方法的筛选
        3.2 溶媒及药物的选择
        3.3 结果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X004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1 试剂与仪器
        1.1 试药与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配制
    3 讨论
        3.1 方法及油水体系的选择
        3.2 结果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X004 的吸湿性考察
    1 试剂与仪器
        1.1 试药与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和结果
        2.1 吸湿平衡时间的确定
        2.2 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3 讨论
        3.1 吸湿平衡时间的确定
        3.2 临界相对湿度的确定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原料药SX004 与辅料相容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药与辅料
        1.2 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和结果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SX004 的稳定性研究
    1 试剂与仪器
        1.1 试药与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影响因素实验
        2.2 加速实验
    3 讨论
        3.1 影响因素实验
        3.2 加速试验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多元校正电位滴定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写符号与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多元校正电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2 有机酸、金属离子、卤素离子的测定意义和分析方法概述
    3 本研究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多元校正电位酸碱滴定法同时测定苯甲酸和水杨酸
    1 引言
    2 原理
    3 实验部分
    4 结果与讨论
    5 实际样品分析
    6 结论
第二章 多元校正电位络合滴定法同时测定铜、铅、锌
    1 引言
    2 原理
    3 实验部分
    4 结果与讨论
    5 样品分析
    6 结论
第三章 多元校正电位沉淀滴定法同时测定Cl~(-1)、Br~(-1)、I~(-1)
    1 引言
    2 原理部分
    3 实验部分
    4 结果与讨
    5 结论
第四章 多元校正流动注射电位滴定法同时测定苯甲酸和山梨酸
    1 引言
    2 原理
    3 实验部分
    4 结果与讨论
    5 实际样品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已/待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8)自动电位滴定中的化学计量方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影响电位滴定精度的因素
    1.2 化学计量学方法简介
    1.3 常用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1.3.1 人工神经网络
        1.3.2 化学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1.3.3 小波变换
        1.3.4 曲线拟合(数学模型)法
        1.3.5 最小二乘多项式拟合(Savitzky-Golay卷积法)
    1.4 本论文选题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用理论公式计算不同滴定条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2.1 以强碱标准溶液滴定弱酸的参数选择
        2.1.1 滴定条件假定
        2.1.2 不同滴定条件的影响
        2.1.3 不同拟合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2.2 以强碱标准溶液滴定HCL和弱酸的混合液的参数选择
        2.2.1 滴定条件假定
        2.2.2 不同滴定条件的影响
        2.2.3 不同拟合条件的影响
    2.3 PPM含量氯离子样品溶液的沉淀滴定
        2.3.1 滴定条件假定
        2.3.2 不同滴定条件的影响
        2.3.3 不同拟合条件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多项式拟合方法的比较优势
    3.1 多项式拟合与人工神经网络的比较
    3.2 多项式拟合与线性电位滴定法的比较
    3.3 小结
第四章 多项式拟合方法在自动电位滴定中的实际应用
    4.1 主要实验仪器
    4.2 实验步骤
        4.2.1 有机溶剂酸值的测定
        4.2.2 弱酸性样品的测定
        4.2.3 有极弱酸性的药物的测定
        4.2.4 ppm级氯离子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测定有机溶剂的酸值
        4.3.2 测定弱酸性样品的结果
        4.3.3 测定(C6H5)—C=C—COOH?NH(CH(CH3)2)2溶液结果
        4.3.4 ppm含量氯离子实际测试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5.1 总结
    5.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一元弱酸滴定终点误差随拟合范围的变化
附表1(续):一元弱酸滴定终点误差随拟合范围的变化
附表2:一元弱酸滴定终点误差随拟合范围的变化
附表2(续):一元弱酸滴定终点误差随拟合范围的变化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微波辐射条件下吡啶-2,6-二甲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微波辐射条件下吡啶-2,6-二甲酸的合成
    1.1 吡啶-2,6-二甲酸的研究进展
    1.2 吡啶-2,6-二甲酸的配合物和聚合物
    1.3 吡啶-2,6-二甲酸配合物的生物活性
    1.4 吡啶-2,6-二甲酸聚合物的应用
    1.5 吡啶-2,6-二甲酸化合物的制备
    1.6 实验部分
    1.7 结果与讨论
    1.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微波辐射条件下吡啶-2,6-二甲酸二甲酯的合成
    2.1 前言
    2.2 微波辐射的机理
    2.3 微波辐射的特点
    2.4 微波辐射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2.5 吡啶-2,6-甲酸二甲酯化合物的合成
    2.6 实验部分
    2.7 结果与讨论
    2.8 元素分析
    2.9.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微波辐射条件下2,6-吡啶二甲酰肼的合成
    3.1 前言
    3.2 2,6-吡啶二甲酰肼的制备
    3.3 实验部分
    3.4 结果与讨论
    3.5 元素分析
    3.6.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微波辐射下2,5-二取代的1,3,4-恶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4.1 前言
    4.2 荧光光谱的基本原理
    4.3 实验部分
        4.3.1 试剂和溶剂
        4.3.2 仪器
        4.3.3 实验原理
        4.3.4 实验操作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反应条件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4.4.2 微波辐射条件下使用不同环合剂对反应的比较
        4.4.3 反应机理
        4.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苯巴比妥合成工艺的改进
    5.1 前言
    5.2 苯巴比妥的传统合成方法
    5.3 苯巴比妥的改进合成方法
    5.4 实验部分
    5.5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交流示波极谱滴定法测定工业废水中的微量苯酚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3 条件试验
    6.4 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环境中痕量铜、钴、镍的检测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写符号与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铜的测定意义及分析方法概述
    2 钴的测定意义及分析方法概述
    3 镍的测定意义及分析方法概述
    4 多元校正和浊点萃取概述
第一章 异丙醇-钼酸铵体系光化学催化动力学法测定痕量铜
    1 引言
    2 光化学催化动力学反应原理
    3 实验部分
    4 结果与讨论
    5 样品分析
    6 结论
第二章 钴-TAN-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共振瑞利散射及其分析应用
    1 引言
    2 共振瑞利散射原理
    3 实验部分
    4 结果与讨论
    5 样品分析
    6 结论
第三章 胶束增敏共振光散射法测定痕量镍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合成样品的测定
    5 结论
第四章 浊点萃取-多元校正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钴和镍
    1 引言
    2 多元校正原理
    3 浊点萃取原理
    4 实验部分
    5 结果和讨论
    6 样品分析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论文综述
    2. 已/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简便快速计算线性作图法测定稀的极弱碱(论文参考文献)

  • [1]Al基尖晶石型SO42-/MAl2O4固体酸的制备、改性及其性能研究[D]. 王安琪.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2]三电极冷等离子体射流放电特性及应用研究[D]. 王尚民.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3]电位滴定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J]. 俞学炜,丁荣敏.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4(03)
  • [4]新型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的毛细管电色谱在一些天然药物中的分析研究[D]. 程锦添. 福州大学, 2013(12)
  • [5]非洲马铃果中柳叶水甘草碱的定性定量分析及提取分离工艺研究[D]. 王荣. 西北大学, 2012(01)
  • [6]抗急性白血病创新药物SX004的药剂学处方前研究[D]. 王璐璐. 河南大学, 2011(08)
  • [7]多元校正电位滴定法的研究与应用[D]. 邓昌爱. 南华大学, 2008(02)
  • [8]自动电位滴定中的化学计量方法应用研究[D]. 肖励雄.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6)
  • [9]微波辐射条件下吡啶-2,6-二甲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D]. 张国福. 西北师范大学, 2007(07)
  • [10]环境中痕量铜、钴、镍的检测新方法研究[D]. 杨静. 南华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用简单快速计算线性图测定稀释的极弱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