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神经卡压综合征76例综合治疗

枕神经卡压综合征76例综合治疗

一、综合疗法治疗枕神经嵌压综合征76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培坤[1](2021)在《黄芪桂枝五物汤配合手术治疗气虚血瘀型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配合传统腕管切开松解术治疗气虚血瘀型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中药方剂与手术相结合在临床治疗的意义,为气虚血瘀型腕管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骨伤科,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型腕管综合征患者共62例,应用随机数字生成法,分为两治疗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传统腕管切开松解术+营养神经治疗;试验组:传统腕管切开松解术+营养神经治疗+黄芪桂枝五物汤(免煎颗粒剂,1袋/次,2次/日,连用4周)。分别在术前、术后第4周、第8周收集两点辨别觉、肌电图(SNCV、Amp);在术前、术后第8周评估指尖皮肤感觉功能检测;术后第8周以中医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整体疗效。以SPSS22.0软件包分析各组数据。结果1.比较手术前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病程、手术部位、病情程度)及各观察指标(指尖皮肤感觉功能检测、两点辨别觉、SNCV、Am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指尖皮肤感觉功能检测:组内比较:两组在手术后第8周指尖皮肤感觉功能均较手术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后第8周时,试验组指尖皮肤感觉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点辨别觉:组内比较:两组在手术后第4周、第8周的两点辨别觉均较手术前有所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手术后第4周、第8周时,试验组的两点辨别觉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肌电图:组内比较:两组在手术后第4周、第8周的SNCV与Amp均较手术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手术后第4周、第8周时,试验组的SNCV与Amp改善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疗效评定:在手术后第8周两组均取得良好的疗效,试验组总显效率96.77%,对照组总显效率87.10%。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传统腕管切开松解术,以黄芪桂枝五物汤配合手术治疗气虚血瘀型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更为显着。两者相结合,在松解正中神经卡压后,能加速受损神经电生理修复、促进感觉功能恢复、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蒋学余[2](2021)在《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中枢神经元-胶质细胞-趋化因子镇痛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进行干预,观察其损伤的神经元功能状态,及脊髓背角神经元-胶质细胞-趋化因子网络信号系统关键子的表达,探讨电针镇痛机制,为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实验进行。第一部分实验通过结(Sprague-Dawleg-SD)大鼠颈神经根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在模型建立后通过检测其一般行为学表现及热刺激、机械刺激诱发痛、诱发电位来验证造模成功。然后将造模成功的48只大鼠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电针组,术后2周电针组大鼠在绑缚下予以电针颈夹脊穴干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予以同样绑缚,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热痛阈值及生化检测谷氨酸、前列腺素、NO含量,检测脊髓背角CGRP受体、AC、VGCC的表达。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造模基础上在颈神经根加置鞘内置管。将72只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电针组、LAA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组(LAA组)及LAA+电针组,LAA组予以鞘内注射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LAA(L-α-aminoadi Pate)对星形胶质细胞进行抑制,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模型大鼠C6、C7脊髓背角CD11b/CR3、GFAP、CX3CR1受体、CCR2受体、TLR4、P38-MAPK、NF-κB表达,免疫组化检测C6、C7脊髓背角IL-1β、IL-6、IL-18、TNF-α的表达,并运用RT-PCR检测及Western blot检测丘脑、大脑皮层水平检测兴奋性氨基酸、炎症因子等含量及NMDA、AMPA表达。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电针组能有效减轻CSR模型大鼠疼痛,降低电针组大鼠神经元中谷氨酸、前列腺素、NO含量均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脊髓背角脊髓背角CGRP受体、AC、VGCC表达量有明显降低(P<0.05)。第二部分结果显示:电针夹脊穴和鞘内注射LAA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均能有效减轻CSR模型大鼠疼痛,减少胶质细胞上CX3CR1受体、CCR2受体、TLR4的生成(P<0.05),减少GFAP、CD11b/CR3表达(P<0.05),能有效抑制各类神经炎症介质IL-1β、IL-18、IL-6、TNF-α的合成和分泌(P<0.05),可有效减低脊髓背角水平NMDA、AMPA的表达(P<0.05)。LAA组较电针组效果明显(P<0.05)。结论:1、电针颈夹脊穴能有效改善CSR模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2、电针夹脊穴能够有效减少CSR大鼠模型脊髓背角神经元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神经肽、神经递质表面受体表达。3、电针夹脊穴能够在抑制胶质细胞激活与趋化因子生成的基础上,抑制各类神经炎症介质的合成和分泌。

努尔比亚·阿布拉[3](2021)在《腰椎间孔狭窄症临床与影像特征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神经根型腰椎疾病是临床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其中,腰椎间孔狭窄症(Lumbar foraminal stenosis,LFS)是主要的临床诊断之一。由于LFS缺乏特异性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临床对其认识不足,易引起漏诊误诊。因此,进一步探索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准确鉴别LFS是腰椎退行性疾病病因诊断和精准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LFS通常因致狭窄因素导致椎间孔区域解剖结构的改变,并压迫脊神经根背根神经节引起下肢神经根性症状。其中,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压迫损伤的病理生理及其相关分子机制在LFS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神经根性疼痛作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较低的临床诊断率和疗效对LFS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重大损害,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研究目的:分析LFS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中医证型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旨在为提高LFS的诊断水平,加强LFS对中医证型的认识,为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2015年01月至2020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收入院并接受腰椎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328例腰腿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前诊断、术中探查和术后疗效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LFS、LCCSLLRS和LDH患者,并分为LFS、LCS和LDH组。收集并整理一般资料、症状、体征、术前NRS评分、术前JOA评分、中医证型等临床指标,并进行各项临床指标的组间差异性,与LFS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评价。结果:(1)三组患者中,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Kemp征(+)、梨状肌紧张试验(+)与LFS显着相关(P<0.01)。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Kemp征(+)是影响LFS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95%CI 1.579-10.773,P=0.004)。Kemp征(+)诊断LFS的ROC分析结果显示,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667,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60%。(2)在LSS患者中,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坐位时疼痛(+)、卧位时疼痛(+)、间歇性跛行(+)、Kemp征(+)、梨状肌紧张试验(+)等与LFS显着相关(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梨状肌紧张试验(+)是LFS的独立影响因素(95%CI 2.464-40.786,P=0.001)。梨状肌紧张试验(+)诊断LFS的ROC分析结果显示,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26,敏感性为56.7%、特异性为88.5%。(3)在LFS和LDH患者中,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前倾疼痛缓解(+)、Kemp征(+)、直腿抬高试验(+)等与LFS显着相关(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前倾疼痛缓解(+)(95%CI 1.202-15.195,P=0.025)、Kemp 征(+)(95%CI 1.767-27.538,P=0.006)、直腿抬高试验(+)(95%CI 0.047-0.647,P=0.009)均为 LFS的独立影响因素。取各项独立影响因素ORs值的整数作为风险评分,制定简易诊断量表。根据总风险评分诊断LFS的ROC分析结果显示,其最佳诊断临界值为6分,曲线下面积为0.793,敏感性为63%、特异性为88%。结论:LFS具有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在不同类型腰椎疾病中具有鉴别诊断价值。中医证型在一定程度上为LFS提供鉴别诊断依据。本研究结果可提高LFS的临床诊断水平,为合理、精准及个体化的诊疗提供依据。二、腰椎间孔狭窄症常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分析LF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评估椎间孔形态学改变程度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旨在为LFS的诊断和精准个体化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2015年01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疼痛科收入院并接受腰椎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328例腰腿痛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经术前诊断、术中探查和术后疗效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LFS和LCCSLLRS患者,并分为LFS和LCS组。收集并整理X线、CT和MRI相关影像学指标,并进行各项影像学指标的组间及组内差异性分析,定量影像学特征的诊断价值评价,不同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影像特征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LFS在神经根型腰椎退行性疾病中较常见,其中椎间孔狭窄最常受累节段为L4-5(53.3%)。(2)根据X线测量指标分析LFS组脊柱排列特征发现,与LCS组相比,LFS组矢状面运动范围在L5-S1椎间孔水平明显增大(P<0.001)、背伸角在L3-4/L4-5椎间孔水平明显减小(P<0.05),动力移位距离和冠状位Cobb角明显增大(P<0.01)。(3)根据CT测量指标分析椎间孔区域形态特征发现,与LCS组相比,LFS组椎间孔面积明显减小,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椎弓根高度均明显降低,上关节突关节面积和N-E角明显增大,小关节退变分级和椎间盘真空征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分析MRI测量指标发现,在责任椎间孔节段LFS组椎间孔狭窄分级、腰椎间盘退变分级、Modic改变和许莫氏结节发生率高于L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LFS组不同影像学指标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824至+0.886)。其中,椎间孔高度与椎间孔面积呈显着正相关(r=0.554),与N-E角呈低度负相关(r=-0.368)。椎间孔宽度与椎间孔面积呈低度正相关(r=0.444)。小关节退变分级与上关节突关节面积呈高度正相关(r=0.886)。椎间盘退变分级与中、后-椎间隙高度呈高度负相关(r=-0.775,r=-0.824)。椎间盘退变分级与真空征呈低度正相关(r=0.420)。椎间盘退变分级与椎间楔形角呈低度正相关(r=0.498)。(6)根据ROC分析发现,椎间孔高度诊断LFS的最佳临界值为<9.34mm、曲线下面积为0.971、敏感度为91.3%、特异度为87.7%;椎间孔面积诊断LFS的最佳临界值为<36.95mm2、曲线下面积为0.904、敏感度为91.0%、特异度为80.0%。(7)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臀部疼痛(+)、坐位时疼痛(+)、卧位时疼痛(+)、间歇性跛行(+)、梨状肌紧张试验(+)与LFS的影像学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LFS具有特异性影像学特征,定量影像指标的诊断临界值为LFS提供诊断依据;影像学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不同退变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较复杂的椎间孔狭窄体系,其中纵向狭窄因素较为关键;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为LFS的特异性临床症状提供了客观依据。综上,通过结合常规影像学检查评估责任椎间孔的异常解剖学特征对LFS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三、腰椎间孔狭窄症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关键通路鉴定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椎间孔狭窄模型(CCD模型)中DRG损伤性NP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通路和作用于靶点的中药进行全面分析,旨在为明确LFS的DRG压迫损伤机制,为LFS的诊断和中医药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针对来自GEO数据库的基因芯片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核心基因的PPI网络,并以核心基因(靶点)作为切入点进一步进行候选组分及关键组分的筛选,根据获得的组分列表收集作用于靶点的中药,最终成功构建靶点—组分—中药网络,并系统地分析靶点、组分与中药之间的复杂关系。结果:(1)对CCD大鼠模型和假手术组大鼠差异表达基因数据进行标准化及处理,共筛选出151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有892个,下调基因有618个,考虑差异表达基因可能是DRG损伤性NP的潜在靶点。通过主成分分析(PCA)两组基因数据具有可比性,经热图分析发现样本重复性好,可用于后续研究。(2)根据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上调基因的重要通路、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细胞黏附因子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和免疫应答等。下调基因的重要通路、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主要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谷氨酸能突触通路、PPAR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突触间信号传递、跨突触膜通道、门控通道活动、钙离子结合等。(3)通过构建PPI网络并利用cytoHub插件筛选出10个核心基因,其中CASP3、IL-6、TP53、MMP9、IGF1在NP中的作用机制相对明确。(4)本研究通过核心基因获得的关键组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熊果酸、齐墩果酸、芹菜素等。(5)通过靶点-组分-中药网络获取的关键中药包括沙棘、麻黄、紫苏、芫荽、金银花、柴胡等。(6)根据候选中药的药味和归经进行分析发现,药味多属苦、甘。归经则以肝经居多。结论:本研究认为,CASP3、IL-6、TP53、MMP9、IGF1等核心基因及其免疫炎症和神经传导相关信号通路在DRG损伤性NP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为LFS的分子诊断开发和治疗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熊果酸、齐墩果酸、芹菜素等关键组分,以及沙棘、麻黄、金银花、柴胡、黄芩等中药在DRG损伤性NP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为LFS的处方探索和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了参考。

谭殷殷[4](2020)在《针刀联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比较针刀联合特定电磁波谱(TDP)和针刺联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差异,分析两种疗法的优劣之处,从而为临床提供更高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招募60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的患者,就诊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经过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将他们划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受试者接受针刀松解治疗,加上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照射,每7天松解1次,1次1疗程;对照组受试者采用针刺治疗,期间予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照射,每周治疗2次,每次间隔2-3天,2次为1个疗程,两组共治疗3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头痛影响测定-6评分(HIT-6)的数据变化,并对治疗后的疗效作出客观评价。收集好临床资料,利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VAS、HIT-6评分等经不同统计方法检验,发现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治疗前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比较VAS评分数据变化:经过3个疗程后,两组的VAS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表明对于缓解枕神经痛,针刀及针刺联合TDP照射都是有效的。而且针刀联合TDP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针刺联合TDP组(P<0.05),针刀联合TDP组的VA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针刺联合TDP组(P<0.05),差异存在意义,表明针刀联合TDP照射对枕神经痛有更好的缓解功效。比较HIT-6评分数据变化:经过3个疗程后,两组的HIT-6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表明在减少疼痛对患者生活和工作的负面影响方面,针刀或针刺联合TDP照射都具备一定疗效。而且针刀联合TDP组的HIT-6评分低于针刺联合TDP组(P<0.05),针刀联合TDP组的HIT-6评分下降差值也比针刺联合TDP组高(P<0.05),差异存在意义,提示针刀联合TDP照射比针刺联合TDP照射更有效地减轻枕神经痛对患者工作和生活的负担。对比临床疗效:两组之间的疗效存在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的83.33%,表明对于枕神经痛,针刀联合TDP照射有更好的疗效优势。结论:1.针刀联合TDP及针刺联合TDP照射均能有效治疗枕神经痛,两种疗法均能降低VAS、HIT-6评分,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少其对患者精神、情绪、工作、生活的负面刺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治疗结束后针刀联合TDP组的VAS、HIT-6评分比针刺联合TDP组更低,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和总有效率比针刺联合TDP组更高,证明针刀联合TDP照射治疗枕神经痛比针刺联合TDP的疗效更显着。3.针刀联合TDP照射治疗枕神经痛高效快捷,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张浩[5](2020)在《赵晓峰教授枕项区针刺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总结》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章旨在探讨分析枕项区针刺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作用,总结赵晓峰教授应用枕项区针刺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及学术思想,拓展枕项区针刺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为临床应用枕项区针刺治疗疾病提供借鉴。方法:1.通过研读经典及文献,总结出枕项区针刺的理论基础;2.通过跟师学习,记录跟师笔记,认真总结各类临床病案;3.通过汇总导师临床中应用枕项区针刺治疗各种疾病的病案,揣摩导师诊治思路与经验,梳理、总结出导师的思想脉络;4.通过与导师反复沟通交流,准确完整地总结出导师枕项区针刺的经验及学术思想。结果:1.简要整理出枕项区针刺的中西医理论基础;2.总结出导师应用枕项区针刺治疗各类疾病的经验;3.总结出导师在枕项区针刺方面的学术思想:(1)灵活运用针灸的治疗作用;(2)重视针刺手法;(3)强调整体观念。结论:通过总结赵晓峰教授枕项区针刺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发现枕项区针刺在临床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在脑病科、骨科、妇科、脾胃科、心身科等各科室的临床常见病中均可应用,且疗效显着,枕项区针刺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赵玮璇[6](2019)在《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网状meta分析及卫生经济学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针灸治疗可减少镇痛药的剂量和用药时间、提高生存质量,但未经系统整理的证据良莠不齐,较难直接指导实践。本项目以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为切入点,通过循证医学手段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疗效更优的干预措施方案,采用卫生经济学的评估方式对各种针灸干预方案的疗效成本进行评价,获得可指导临床的高质量证据,筛选出治疗本病中疗效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的优选针灸干预方案,提高临床实践水平。方法1.以“针刺、电针、温针、火针、放血、耳针、灸法、拔罐、刺络、针刀”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以及“随机对照试验”等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万方、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以及通过手工检索临床试验注册系统、临床试验报告论文等中追踪查阅相关文献,分别记录相应的检索结果;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并记录排除原因和数量,将纳入RCT的基本信息、研究对象、样本量、干预措施、疗程、结局指标等内容录入资料提取表。2.根据ROB 2.0偏倚风险评价工具的使用规范,从以下5个方面来评定文献的偏倚风险:(1)来自于随机过程的偏倚;(2)来自于偏离既定干预的偏倚;(3)来自于缺失数据的偏倚;(4)来自于结局测定的偏倚;(5)来自于选择性报告的偏倚。ROB2评价表格预先与数据提取的电子表格一并设计,其中各研究质量评价由两名研究者在数据提取过程中独立进行,根据ROB 2.0的评价标准记录相应评分。两名研究者的数据间不同的地方,则通过讨论协商解决:若协商后仍不能解决矛盾,则请教上级研究者。最后根据ROB 2.0的评价标准给出对应研究各个维度间的风险评价,以及该研究的总体偏倚风险评价。3.基于贝叶斯框架的网状meta分析利用R软件下“gemtc”包进行计算;通过“gemtc”调用JAGS进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模拟。分别利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进行模型的构建,设定模型参数为链数量为3,比例因子为2.5;分别对两个模型运行MCMC模拟,设定运行参数为适应长度为5000,迭代数量为20000次;根据运行结果的“偏倚信息标准”以及Brooks-Gelman-Rubin诊断性参数“潜在规模减少因子”比较两个效应模型,选择DIC较少以及PSRF更为接近1的模型后续分析。通过迭代的轨迹与密度图考察各组对比的迭代收敛性,以及通过Gelman-Rubin-Brooks收敛图考察迭代过程中缩减因子的收敛性。利用节点分离法观察模型的不连续性,P<0.1认为该干预手段对比不连续,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间可能存在异质性,否则不认为该干预手段对比间的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存在异质性。利用杠杆图以及杠杆总和PD评价个数据点对模型的作用,即评价模型的拟合程度。对西药干预措施的种类与各纳入文献中针灸干预方案的疗程进行了网状meta回归。最后通过累积等级曲线下面积图与等级概率进行各干预手段疗效的等级评价。汇总评价指标为风险比,因此,RR值>1代表实验组获益较大,反之RR值<1则对照组获益较大。4.基于频数法框架的网状meta分析利用R软件下“netmeta”包进行计算。该包通过图论的方法建立模型,对个干预手段进行直接或间接比较的网状分析。首先通过pairwise函数将数据转换为配对效应的格式;然后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随机效应模型进行频数法网状meta计算;通过连续性热图考察各模型的连续性,和Bland-Altman图考察平均治疗效应与各模型治疗效应的关系并结合各模型治疗效应的标准误比值,评价各模型拟合的程度,选择合适的效应模型;接着,通过森林图以及相对效应的联赛表考察各干预手段的治疗效应;再根据频数法计算等级概率,排名各干预手段的治疗效果。异质性通过分离网络法,进行评价,P<0.1认为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存在异质性,否则不认为该对比的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存在异质性。发表性偏倚利用漏斗图进行评价,并利用Egger、Begg-Mazumdar、Thompson-Sharp 法对发表行偏倚进行评估,P<0.1 认为该干预手段对比的研究间存在发表性偏倚,否则不认为干预手段对比的研究间存在发表性偏倚。汇总评价指标同贝叶斯框架的评价指标,为风险比。5.按门诊治疗来测量投入成本,直接治疗成本和间接治疗成本,包括治疗过程中的检查费用、药品费用、针灸材料费、固定资产耗损费、患者为做治疗使用的来回公交或地铁费、不良反应与合并症治疗费用;基于频数法框架下网状meta分析所得的RD/NNT,采用卫生经济学中的成本-效果分析,以西药为对照,计算各种针灸干预措施方案的获益净成本与无获益净成本。结果1.通过系统检索各个中文及外文专业数据库,共命中6751项结果。各数据库命中结果数目如下:Medline 706项,EMBASE 1872项,Cochrane图书馆212篇,CNKI 775篇,维普958篇,万方2228篇;其中中文文献3961篇,英文文献2790篇。最终纳入的RCT研究为30篇,研究的发表时间为2006-2018年(在2006-2010年间3篇、2011-2019年间27篇);发表语言为中文28篇、英文2篇,但纳入的所有研究的作者都是中国国籍,并在中国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均为亚洲人种;共有8篇研究报告其受资助情况,其中受国家级资助3篇、省级资助3篇、市级资助1篇、校级资助1篇,有22篇研究没有报告相关受资助情况。2.利用ROB 2.0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了偏倚风险的评估,可见纳入的研究当中有30%存在重度的偏倚风险,出现的偏倚风险来自于随机化过程;还有60%的纳入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倚,其偏倚风险亦主要来自于随机化的过程;有10%的纳入文献偏倚风险较低。3.在贝叶斯框架下的干预手段排名为:“皮内针+灸法”(第1),“针刺+拔罐”(第2),“火针”(第3),“灸法”(第4),“温针”(第5),“叩刺+拔罐”(第6),“电针+灸法”(第7),针刺(第8),“电针”(第9),“针刀”(第10),“针刺+穴注”(第11),“西药”(第12),“穴注”(第13)。4.在频率法框架下的干预手段排名为:“针刺+拔罐”(第1),“皮内针+灸法”(第2),“火针”(第3),“灸法”(第4),“温针”(第5),“叩刺+拔罐”(第6),“电针+灸法”(第7),“针刺”(第8),“电针”(第9),“针刀”(并列第10),“针刺+穴注”(第11),“穴注”(第12),“阳性对照药”(第13)。综合两种方法所得的排名结果与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考虑到“皮内针+灸法”的干预只纳入了 1篇RCT研究,计算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异,故经综合评定后认为“针刺+拔罐”“火针”“灸法”“温针”是疗效较好的干预措施,而且“火针”这一干预措施较其他三种干预措施纳入了更多的研究数据(10组),故认为其研究结果更稳定。5.根据成本-效果分析所得,获益净成本最小的针灸干预方案前5名分别是“叩刺+拔罐”、“针刺+拔罐”、“针刀”、“火针”与“温针”,而“针刺+穴位注射”和“穴位注射”的95%CI跨过“∞”无穷线,属于无获益的净成本。结论本研究通过两种不同的网状meta法对比各种针灸干预方案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优劣并排序,综合评估本病目前临床证据,发现“针刺+拔罐”、“火针”、“灸法”与“温针”是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更优的针灸干预措施;基于纳入研究的NNT值/RD值,对各纳入针灸干预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初步推断“火针”可能是最能同时兼具疗效与经济效益的干预措施。

田雅姣[7](2019)在《锋钩针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锋钩针在治疗枕大神经痛方面是否优于普通针刺,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临床收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且按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人采用锋钩针治疗,每周1次,2周为1疗程;对照组30人采用普通针刺,日1次,1周5次,休息2天,2周为1疗程,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都进行VAS评分、ROM评分等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VAS、ROM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根据疼痛数字评分表、颈椎活动度评分表进行打分。两组内比较,两者分数比治疗前皆有明显的降低,说明锋钩针与毫针针刺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两组组间比较,一个疗程后治疗组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锋钩针治疗效果优于毫针针刺法。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过两周治疗,治疗组显效7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对照组中显效4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用秩和检验可知p<0.05,在统计学上差异具有意义,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普通针刺)。3两组患者疼痛发作频率比较根据疼痛发作频率记录表进行组内比较,两组疼痛频率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组间比较,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减少患者发作次数方面,锋钩针疗法由于普通针刺组。4头痛指数比较经过2周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与各自治疗前对比,指数都有所下降,说明在改善疼痛指数方面,两者都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p小于0.05,说明锋钩针疗法在降低头痛指数方面优于普通针刺。结论:1锋钩针疗法和普通针刺疗法2组均能有效降低枕大神经痛患者的疼痛VAS评分以及ROM评分,减少头疼的发作次数与降低头痛指数。2.锋钩针疗法在治疗枕大神经痛患者的头痛强度、颈椎活动度以及疼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上有效率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3.锋钩针在治疗枕大神经痛方面是安全可靠的。

李梅[8](2019)在《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金钩钓鱼”针法针刺治疗枕神经痛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符合枕神经痛诊断标准的患者63例,患者均来自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神经内科,随机分为金钩钓鱼组和提插泻法组,金钩钓鱼组31例,提插泻法组32例。按照已制定的治疗方法金钩钓鱼组采用“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提插泻法组采用提插泻法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随访后分析观察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量表)、VAS减分率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治疗前比较,金钩钓鱼组和提插泻法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金钩钓鱼组和提插泻法组患者的VAS评分、HAMA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金钩钓鱼组VAS评分、HAMA评分明显低于提插泻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随访,金钩钓鱼组VAS评分、HAMA评分明显低于提插泻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AS减分率,金钩钓鱼组的总有效率100%,治愈率20%,明显高于提插泻法组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80%,痊愈率6.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优于提插泻法。1月后随访VAS减分率,金钩钓鱼组总有效率93.3%,痊愈率13.3%,提插泻法组有效率70%,痊愈率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远期疗效也优于提插泻法。结论:1.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疗效肯定,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患者的焦虑状态。2.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优于提插泻法。

王培超[9](2018)在《松筋调脊推拿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拟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松筋调脊推拿法及穴位埋线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并论述其作用机理。方法:本课题筛选80例臀上皮神经损伤患者,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采用松筋调脊推拿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只采用穴位埋线法,各40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JOA下腰痛及VAS疼痛积分情况,分析两组疗效差异。结果:研究结束后对两组数据对比分析,结果示治疗组痊愈21例,显效12例,好转5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10例,好转12例,无效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87.5%。两组数据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比对照组疗效更好。结论: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发现,推拿配合穴位埋线和单纯穴位埋线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都有较好的疗效,但是推拿配合穴位埋线疗效更佳。同时也说明,推拿治疗本病对于减短病程,改善症状都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因此,本课题将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对临床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具有借鉴意义。

薛红琴[10](2018)在《基于弓弦力学理论针刀干预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临床腰腿疼痛的常见病症之一,以体力劳动者为多见,主要症状表现为:下腰部及臀部疼痛,可放射至下肢,但很少超过膝关节;同时常可在髂腰三角处触及条索样硬物或压痛点,按压后可以诱发或加重原有的疼痛症状。由于臀上皮神经在身体的走行有一段位于骨纤维管中,位置较为固定,容易因长时间弯腰、突然改变姿势而损伤,因临床的腰腿痛有40~60%是由于臀上皮神经卡压引起的。目前本病的治疗主要以保守疗法为主,常用的方法有针刺、艾灸、推拿、特殊针法、火针、穴位注射封闭、针刀等疗法。但是这些疗法在治疗靶点主要以痛点(入臀点)局部治疗为主,因此,虽然治疗当时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程度,但是总有效率较低、远期疗效不佳,常可因姿势改变而诱发。导致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局部的力学失衡没有被完全改变。弓弦力学系统是对人体骨(弓)与软组织(弦)之间力学关系/规律的归纳与应用,实现了针刀治疗从局部向整体的跨越性转变,对于提高针刀疗法的有效率及远期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目的:本研究以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为观察对象,设立针刺对照组,观察:1)基于弓弦力学系统的针刀整体松解术对受试患者VAS评分、JOA评分的影响;2)在治疗后随2周和4周,观察针刀整体松解术的远期疗效,旨在为针刀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方法: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均为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康复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患者,就诊时间为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符合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为针刀组与电针组,每组各30例患者。针刀组给予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2次;电针组给予压痛点、夹脊穴、秩边等穴位针刺治疗,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治疗结束后2周、4周进行随访。观察治疗前后、2周及4周随访时,患者VAS评分、JOA评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种疗法的总有效率。结果:1.两种治疗方法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VAS评分的影响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着降低(P<0.01),提示针刀疗法与针刺疗法均能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组别及交互效应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刀疗法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远期疗效更佳,优于单纯电针组;同一时间点的组间比较显示,针刀组的VAS评分均显着低于电针组,提示针刀治疗对患者的疼痛减轻程度优于针刺疗法。2.两种治疗方法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JOA评分的影响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均显着升高(P<0.01),提示针刀疗法与针刺疗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腰腿疼痛症状;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组别及交互效应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刀疗法对患者腰腿症状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针刺治疗组;同一时间点的组间比较显示,针刀组的JOA评分均显着高于电针组,提示针刀治疗对患者腰痛疼痛的减轻程度优于针刺疗法。3.两种治疗方法有效率比较针刀组30例患者,经针刀治疗后12患者腰臀部症状完全消失(治愈),16位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好转,有2例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3.3%;30例电针组患者中,治愈8例,17例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针刀组的有效率显着高于电针组(P<0.05),提示基于弓弦力学理论运用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明显优于电针组。结论:1.针刺疗法与针刀疗法均能够显着降低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疼痛症状;同时,针刀组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的远期疗法均明显优于针刺疗法。2.以弓弦力学理论为指导,从病灶局部的整体角度分析、治疗疾病,能够进一步提高针刀的总有效率,并发挥更持久的治疗作用。

二、综合疗法治疗枕神经嵌压综合征7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疗法治疗枕神经嵌压综合征76例(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芪桂枝五物汤配合手术治疗气虚血瘀型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和英汉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手术指征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3.1 指尖皮肤感觉功能检测
        3.2 Weber两点辨别觉
        3.3 腕部正中神经肌电图
        3.4 中医疗效评定
        3.5 安全性检测
    4 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
结果
    1 病例纳入情况
    2 一般情况分析
    3 指尖皮肤感觉功能检测
    4 Weber两点辨别觉
    5 腕部正中神经肌电图
    6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
        1.3 解剖
        1.4 病因
        1.5 病机
    2 腕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2.1 症状
        2.2 体征
        2.3 辅助检查
    3 腕管综合征的分型
    4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
        4.1 保守治疗
        4.2 手术治疗
        4.3 松解正中神经返支的必要性
    5 传统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
    6 中医对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认识
    7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8 本课题研究目的
    9 结果分析
        9.1 指尖皮肤感觉功能检测
        9.2 Weber两点辨别觉
        9.3 腕正中神经肌电图
        9.4 中医疗效评定
    10 安全性分析
    11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腕管综合征的保守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中枢神经元-胶质细胞-趋化因子镇痛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伤害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与分组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大鼠模型建立
        2.4 大鼠CSR模型造模评价标准
        2.5 分组与处理
        2.6 检测指标与方法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大鼠热刺激诱发痛、机械刺激诱发痛
        3.2 大鼠脊髓神经潜伏期诱发电位
        3.3 四组脊髓背角谷氨酸、前列腺素、NO含量比较
        3.4 四组脊髓背角CGRP受体、AC、VGCC表达比较
    4 小结
第二部分 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枢(CNS)小胶质细胞激活-中枢敏化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与分组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大鼠模型建立
        2.4 大鼠CSR模型造模评价标准:
        2.5 分组与处理
        2.6 检测指标与方法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热刺激诱发痛、机械诱发痛
        3.2 各组大鼠脊髓神经潜伏期诱发电位
        3.3 各组大鼠C6、C7 脊髓背角CD11b/CR3、GFAP、CX3CR1 受体、CCR2 受体、TLR4、P38-MAPK、NF-κB表达比较
        3.4 六组大鼠C6、C7 脊髓背角IL-1β、IL-6、IL-18、TNF-α表达比较
        3.5 六组大鼠C6、C7 脊髓背角NMDA、AMPA表达比较
    4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分析
    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病名及症状
        1.2 病因病机
        1.3 颈椎病与经脉的关系
        1.4 颈椎病与经筋的关系
        1.5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
        2.2 颈椎的解剖学构造
        2.3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病因认识
        2.4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治疗
        2.5 电针疗法与神经根型颈椎病
    3 神经根型颈椎病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3.1 中枢敏化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3.2 “神经元-胶质细胞-趋化因子”网络信号系统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4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4.1 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伤害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4.2 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枢(CNS)小胶质细胞激活-中枢敏化的影响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进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参考文献

(3)腰椎间孔狭窄症临床与影像特征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腰椎间孔狭窄症的解剖学基础与中西医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腰椎间孔狭窄症致病因素与西医诊治现状
    2. 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中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腰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价值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2. 分组依据
        3.数据收集和观察指标
        4. 统计分析
    结果
        1. 患者人口学和疾病特征
        2. 临床症状、体征和中医证型差异性分析
        3. LFS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其诊断价值评价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腰椎间孔狭窄症常规影像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2. 分组及评价依据
        3. 数据收集和观察指标
        4. 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
        5. 统计分析
    结果
        1. 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
        2. LFS脊柱排列特征
        3. CT测量指标分析
        4. MRI测量指标分析
        5. 不同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6. 影像学特征的诊断价值评价
        7. 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LFS的常规影像学特征分析
        2. 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腰椎间孔狭窄症差异表达基因和关键通路的鉴定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基因芯片来源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数据处理和差异基因的筛选
        2. 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 PPI网络分析及核心基因筛选
        4. 核心基因相关候选成分及关键成分筛选
        5. 中药匹配并构建靶点-成分-中药网络
        6. 中药特征分析
    讨论
        1. 上调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 下调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3. 核心基因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4. 核心成分及其镇痛作用机制
        5. 中药及其镇痛作用机制
        6. 本研究的创新性、不足与展望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针刀联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1 传统医学对枕神经痛的研究
        1.1.1 病名溯源
        1.1.2 病因病机
        1.1.3 中医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枕神经痛的研究
        1.2.1 疾病概述
        1.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3 西医治疗
    1.3 针刀医学对枕神经痛的研究
        1.3.1 针刀医学概述
        1.3.2 针刀医学对枕神经痛的解剖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1.3.3 针刀疗法治疗枕神经痛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数估算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剔除标准
        2.1.7 中止标准
        2.1.8 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2.3 异常情况的处理
    2.3 观察指标
        2.3.1 视觉模拟评分量表
        2.3.2 头痛影响测定-6评分
        2.3.3 疗效判断标准
    2.4 统计方法
    2.5 技术路线图
    2.6 研究结果
        2.6.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6.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6.3 两组治疗前后HIT-6评分比较
        2.6.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6.5 不良反应监测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1 数据收集情况
        3.1.2 基线资料分析
        3.1.3 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3.1.4 小结
    3.2 本次研究方案的设计依据和意义
        3.2.1 选择针刀疗法的依据
        3.2.2 针刀选点的依据
        3.2.3 选择TDP照射疗法的意义
    3.3 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侔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5)赵晓峰教授枕项区针刺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枕项区针刺的理论基础
    1 中医理论基础
    2 现代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 枕项区针刺临床应用的验案举隅
    1 验案一
    2 验案二
    3 验案三
    4 验案四
    5 验案五
    6 验案六
    7 验案七
    8 验案八
    9 验案九
第三部分 讨论
    1 赵晓峰教授枕项区针刺经验及学术思想总结
    2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枕项区针刺的临床应用
    1 枕项区概述
    2 枕项区的解剖及病理生理特点
    3 枕项区针刺在临床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网状meta分析及卫生经济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一、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定义和分类
        二、近十年针灸治疗常见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卫生经济学研究回顾
        一、卫生经济学概述
        二、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第三节 NNT值在疗效评价及卫生经济学评价中应用
        一、NNT值
        二、NNH值
        三、NNT值与疗效评价
        四、NNT值与卫生经济学评价
    第四节 常用随机对照试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
        一、常用随机对照试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的概述
        二、“Risk of Bias 2.0”工具简介
    第五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文献的科学计量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资料来源
        二、系统检索SCI与SCI-E的临床文献
        三、采用CiteSpace进行文献的计量分析与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制作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发表文献年份的基本情况
        二、研究机构合作分析
        三、国家/地区合作分析
        四、关键词共现分析
        五、共被用引分析
第三章 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基本特征以及偏倚风险评估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资料来源
        三、检索方法
        四、研究的筛选
        五、数据提取
        六、ROB2.0工具的偏倚风险评价
    第二节 纳入研究的情况概述与偏倚风险评估
        一、检索结果
        二、RCT文件筛选、纳入过程及其结果
        三、纳入RCTs文献的基本信息
        四、合并干预措施分组
        五、各纳入RCT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第四章 贝叶斯框架下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的网状meta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资料来源
        二、基于贝叶斯框架的网状meta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纳入研究中各干预手段有效人数
        二、各干预手段间直接对比(网络)的基本情况
        三、贝叶斯框架下各研究间网络模型
        四、模型收敛性考察
        五、模型拟合度考察
        六、节点分离法考察直接与间接证据间异质性
        七、各干预手段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应
        八、网状meta回归分析
        九、贝叶斯框架下各干预手段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排名
第五章 频数法框架下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的网状meta分析及与贝叶斯法的对比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资料来源
        二、基于频数法框架的网状meta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频数法框架各干预手段间网络关系
        二、频数法模型连续性考察
        三、效应模型拟合度比较
        四、分离网络法考察直接与间接证据的异质性
        五、频数法框架下各干预手段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
        六、频数法框架下各干预手段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的排名
        七、选择性发表偏倚
    第三节 不同计算框架下网状meta分析结果的对比
        一、不同计算框架下的效应值比较
        二、不同计算框架下干预手段的排名比较
第六章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卫生经济学评价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投入(干预方案成本)测量
        三、需治疗人数(NNT)计算
        四、成本—效果分析(CEA)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治疗成本估算
        二、各干预手段风险差(RD)以及需治疗患者数(NNT)的估算
        三、各干预手段的净成本计算
第七章 讨论
    第一节 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SCI文献科学计量分析
    第二节 纳入文献的筛选及偏倚风险评估分析
    第三节 两种框架的网状meta分析的结果解读
        一、两种框架下干预手段排名结果的解读
        二、综合两种网状meta分析结果比较不同针灸干预措的效果
    第四节 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分析
        一、成本-效果分析的表现方式
        二、综合疗效评价与卫生经济学分析比较不同针灸干预措施的优劣
    第五节 火针疗法在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应用及优势
        一、火针疗法在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应用
        二、火针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优势
    第六节 创新点与展望
        一、创新之处
        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名词中文、英文、简写对照表
    附录2 Revised Cochrane risk-of-bias tool for randomized trials (RoB 2)内容节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锋钩针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综述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设计
        2.2 治疗方法
        2.3 意外情况记录及处理
        2.4 疗效观察
        2.5 安全性指标
        2.6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纳入和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比较
        3.3 治疗结果
        3.4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4.3 “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优势
        4.4 研究结果分析
        4.5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结语
    1.结论
    2.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文献研究
    综述 枕神经痛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
    1、论文发表情况

(9)松筋调脊推拿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筛选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观察方法
        2.3 治疗要求
        2.4 治疗方法
        2.5 临床疗效评定
        2.6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分析
        3.2 疗效分析
讨论
    1.祖国医学对臀上皮神经损伤的认识及相关研究现状
        1.1 祖国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方面
    2.西医学对臀上皮神经损伤的认识及相关研究现状
        2.1 解剖学基础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西医治疗
    3.松筋调脊推拿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机理探讨
        3.1 选穴组方的思路及作用机理
        3.2 松筋调脊推拿法的机理探讨
        3.3 穴位埋线的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10)基于弓弦力学理论针刀干预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
        2.2 与急性骶髂关节损伤鉴别
        2.3 与腰椎小关节紊乱鉴别
    3 纳入标准
    4 排除及剔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分组及干预方法
        5.2 观察指标
        5.3 疗效评定标准
        5.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两组患者入组时年龄、性别及病程比较
        1.1 年龄比较
        1.2 性别比较
        1.3 病程比较
    2 针刀组与电针组患者入组时及干预前后VAS评分比较
        2.1 针刀组与电针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的变化(组内比较)
        2.2 两组VAS评分变化比较(组间比较)
        2.3 同一时间点VAS评分比较(组间比较)
    3 两组患者入组时及干预前后JOA评分比较
        3.1 两组治疗后JOA评分的变化(组内比较)
        3.2 两组JOA评分变化比较(组间比较)
        3.3 同一时间点JOA评分组间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讨论
    1 中、西医学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
        1.1 臀上皮神经的解剖学
        1.2 现代医学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认识
        1.3 中医学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认识
        1.4 中西医疗法对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2 针刀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2.1 针具的起源
        2.2 指导理论的联系
        2.3 施术部位的联系
        2.4 作用机制的联系
    4 弓弦力学系统及其应用
        4.1 弓弦力学系统的概念
        4.2 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不正与不平
        4.3 腰段的弓弦力学结构
        4.4 针刀与针灸镇痛的治疗作用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综合疗法治疗枕神经嵌压综合征7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芪桂枝五物汤配合手术治疗气虚血瘀型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培坤.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中枢神经元-胶质细胞-趋化因子镇痛机制的研究[D]. 蒋学余.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腰椎间孔狭窄症临床与影像特征及中药用药规律研究[D]. 努尔比亚·阿布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刀联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研究[D]. 谭殷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赵晓峰教授枕项区针刺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总结[D]. 张浩.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网状meta分析及卫生经济学评价[D]. 赵玮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锋钩针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田雅姣.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李梅.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松筋调脊推拿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培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基于弓弦力学理论针刀干预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薛红琴.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枕神经卡压综合征76例综合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