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业发展因素分析

中国电信业发展因素分析

一、中国电讯业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甘波根[1](2019)在《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的福建省第十六届省运动会观众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国内外体育赛事举办数量日趋增多,不管赛事的性质是不是消费性的,都意味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重视国民体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似乎越来越贴近当今的生活,人们追求的是精神享受,而不再是以往的物质享受。从全国各地大小马拉松赛事的参与人数以及年龄层次就能反映,国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氛围越发高涨;同时观赏型赛事参与观看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因此对体育赛事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以福建省第十六届省运会为例,对现场参与观看赛事的观众进行了满意度研究,以了解省运会部分项目举办情况,了解哪些地方需要做出改进和提高,哪些方面是值得继续保持。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IPA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构建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的观众满意度指标体系,并将此指标体系作为调查工具,对省运会部分比赛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1)福建省运动会观众满意度问卷由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货币成本、时间体力成本以及精神成本七个因子构成,共包含22个题项。(2)观众对四个项目比赛的总体满意度均在中等满意及以上。而从观众对各个项目的各个因子、各指标的满意情况来看,因子层面:观众对各项目的货币成本因子满意值都较高,属很满意范围,其中篮球项目很满意的因子还包括精神成本与服务价值因子,除了游泳项目存在产品价值因子不满意之外,各个项目的其他因子都属于一般满意和比较满意范围。指标层面:田径、篮球项目观众认为不满意的方面都是观众的观赛素质和赛事的宣传效果;游泳项目观众认为不满意度的指标有比赛的精彩激烈程度、观赛的氛围、场馆内外服务设施以及赛事的宣传;而另足球比赛观众不满意的有比赛的精彩激烈程度、观赛的氛围、场馆内外服务设施和观众观赛素质,且赛事的宣传方面是观众觉得很不满意的地方。(4)各项目后期需要做出改进的地方:田径比赛需要提高比赛的精彩程度、现场观赛气氛、服务设施的完善、现场观众的观赛素质、运动员的精神状态;篮球比赛的精彩激烈程度、比赛现场观赛气氛、比赛的悬念性、服务设施、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现场观众的观赛素质是需要改进的;而游泳比赛的精彩激烈程度、比赛现场观赛气氛、服务设施、现场观众观赛素质、赛事相关信息的宣传、比赛场馆(地)是否易接近易返回、观看比赛是否能让观众了解比赛项目的相关知识和比赛规则,这些方面是继续改进的地方;比赛的精彩激烈程度、服务设施、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现场观众观赛素质、赛事相关信息的宣传是足球比赛的主要劣势所在。建议:通过完善赛事水平体系、加强市民素质教育、优化各项服务设施、加大赛事宣传力度、制定相应奖惩机制等措施来提高省运会观众满意度水平。

马箭[2](2014)在《雇佣关系模式对员工态度的影响研究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文中认为雇佣关系及其模式是研究员工与组织之间关系的主要理论框架之一。Tsui等人(1991,1997,2001)研究提出,从诱因—贡献视角可以将组织内部的雇佣关系模式分为:相互投入型、准交易契约型、过度投入型以及投资不足型等四种模式。其中组织提供的诱因包括:经济性报酬和发展性报酬;组织期望的员工贡献包括:职业化管理行为和良好工作伦理。研究表明,雇佣关系模式是影响员工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和行为、团体绩效乃至企业整体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组织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化,雇佣关系模式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这促使了学者和管理者开始重新思考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其次,尽管学者们对雇佣关系的模式、差异性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但是,不同的雇佣关系模式如何体现它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与此同时,雇佣关系的急剧变化不仅改变了雇佣关系模式理论基础的内涵和特征,也促使雇佣关系模式与组织绩效之间的“黑箱”问题更为复杂。尤其是对于雇佣关系模式如何影响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和组织承诺,组织支持感如何在雇佣关系模式与组织承诺之间起中介作用,仍然未能得到充分的研究。因此,对雇佣关系模式的变化及其模式对员工态度,尤其是组织支持感和组织承诺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企业选择何种类型的雇佣关系模式会受到其自身的发展状况,尤其是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征的影响。企业实行何种类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雇佣关系模式往往是与组织自身的发展特征和阶段状况密切相关的,企业的生命周期决定了企业的组织特征和人力资源管理特征。而企业确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又会影响企业在员工管理和员工发展方面的投入的程度和内容,即决定了组织提供的诱因的内容和数量以及企业对员工贡献的期望的内容,进而影响企业的雇佣关系模式策略。因此,基于企业生命周期对企业的雇佣关系模式策略及其对员工态度的影响进行考察,并将之纳入雇佣关系研究的视域,是未来雇佣关系研究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总之,本课题基于“雇佣关系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和“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雇佣关系模式策略密切相关”的认识,根据已有雇佣关系模式研究的理论框架,尤其是诱因—贡献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在分析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雇佣关系模式策略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企业雇佣关系模式的具体特征和内容,进而研究雇佣关系模式与员工态度,即与员工组织支持感和组织承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雇佣关系模式与员工态度关系的差异化和比较,最后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提出构建高效雇佣关系模式的雇佣关系管理对策建议。本研究将对我国雇佣关系模式和组织绩效的研究做出理论和实证上的贡献,也将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借鉴,主要有(1)填补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雇佣关系模式策略内在联系研究的空白,并为企业依据自身具体状况制定和实施雇佣关系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上的指导;(2)通过分析和研究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雇佣关系模式与组织支持感、组织承诺之间内在联系,揭示了不同类型雇佣关系模式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对员工态度的差异化影响,丰富和扩展已有的雇佣关系理论;(3)从理论与管理实践方面缓和了多样性情境中的雇佣关系矛盾,并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相应的阶段性对策建议,使企业的绩效提升与员工的发展能够和谐一致。

王瑞文[3](2014)在《高校组织环境下教师心理授权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直接决定高校教育质量,是高校发展的首要环节。本文在组织环境理论和授权管理理论基础上研究高校教师心理授权的获得途径及其对教师工作状况的影响,从心理学视角研究教师对授权的感知过程,探讨如何使高校教师从形式上的松散自主跨越到获得精神实质上的积极自主,以内在激励的方法提高教师对学校的组织承诺度及工作绩效。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系统研究的方法,提出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分别从教师心理授权的获得和产生影响两个方面建立理论研究模型和基本假设。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运用SPSS和LISREL软件对天津市10所普通高校教师的79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和模型验证,经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建立了高校组织环境下,从结构授权、领导授权到教师获得心理授权的授权管理理论整合模型。教师心理授权四个维度获得的途径分别是:工作意义维度受到高校环境、结构授权和领导授权的正向影响;自我效能维度受到结构授权的正向影响;自主性维度受到结构授权的显着正向影响;工作影响力维度受到结构授权的显着正向影响和领导授权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在高校环境下结构授权对教师心理授权各维度起到正向影响;领导授权对教师心理授权各维度的影响不同,不能盲目追崇授权型领导方式,高校领导授权应合理适度。2、高校教师组织承诺是由主动组织承诺和被动组织承诺构成的二维度模型,高校教师对学校的组织承诺更多地反映在主动组织承诺中,教师出于对学校感情归属及教师职业规范的职责而产生了忠诚于学校的心理。教师心理授权的工作意义维度、自我效能维度对教师主动承诺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心理授权的影响力维度对教师的被动组织承诺产生正向影响;心理授权的自主性维度对教师组织承诺的两个维度没有显着影响,即提高或降低教师工作自主性不会对教师的组织承诺产生影响。3、高校教师工作任务绩效包括教师教学绩效和科研绩效,心理授权的工作意义维度、自我效能维度和自主性维度均对教师的教学任务绩效和科研任务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心理授权的影响力维度仅对教师的科研任务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心理授权的自我效能维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最为显着,提高教师工作能力,增加教师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认可度,是提高教师绩效的最有力手段。

周鑫[4](2012)在《基于SPSS的污染源分析及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区域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在一些城市地区,污染已相当严重,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社会、经济、地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各城市区域的环境污染状况不尽相同,环境问题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区域性;区域性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系统性、针对性地解决区域环境问题已经提上日程。对区域环境污染排放源数据进行准确、全面、系统的分析,是目前城市区域环境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和内容。本人结合在北京市丰台区环境保护局多年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实际及丰台区区域环境管理的需求展开了相应的论文工作。本论文工作选定丰台区为研究区域,主要依托2006年之后的相关环境实况及其相关环境数据为基础进行环境各方面的总结、归纳、预测及分析。首先,结合所选区域(北京市丰台区)内的具体环境条件,在全面、系统地收集研究区域内的的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丰台区的自然环境概况、社会经济概况进行了归纳与介绍;第二,主要利用丰台区2006-2010年的环境实况及其相关环境数据,对近年来丰台区的区域环境质量、污染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对相应的环境(大气、地表水体、声环境)质量中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第三,依托丰台区2011年的环境实况及其相关环境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及SPSS17.0软件,对丰台区的大气主要污染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及预测;对区域环境质量影响主控因素进行了提取与解释;对区内污染类型进行划分与目标管理;第四,根据论文前述相关区域环境的分析,结合丰台区具体环境实况,在梳理区内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环境管理实际需求,对丰台区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综上所述,通过对区域环境质量变化和污染特征的科学探索及研究,揭示了主要环境问题,探索了其环境质量变化规律,这对丰台区域环境质量预测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环境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参考价值。

权思勇[5](2012)在《创新型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美国学者Kumpe和Plet的分析,几十年来,主流的企业发展模式经历了最初的效率型企业、质量型企业、到后来的灵活型企业,现在正在向创新型企业转变。创新型企业建设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而创新型企业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多种创新类型和多个创新项目集群动态系统集成的非线性复杂过程,在建设的过程中面临比单纯技术创新过程复杂得多的风险因素。因此创新型企业的高风险与高收益特点突出。本论文使用系统分析方法,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手段,对创新型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开展研究工作。这对于推动中国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对于创新型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规划、制定与实施具有指导价值。创新过程具有随机、偶然和任意的特点,因而投资和收益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性:技术创新项目的投入是及时发生的,而成果转化的产出却是滞后的,使得支出带有必然性收益具有偶然性——没有投入,创新成果商品化就无法启动、发展和完成,然而创新成果商品化过程的启动却并不一定产生收益。即高收益必然有高投入,而高投入未必有高收益,因而表现为高风险、高收益与高波动。对于财务危机的成因,国内外学术界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研究采用行为经济学理论,从过度自信的决策偏差、羊群效应的决策偏差等几个部分来进行分析,并指出几种路径,一是过度自信导致过度扩张进而导致财务危机;二是过度自信导致低估风险进而导致财务危机;另外管理者情绪、羊群效应导致投资异化进而导致财务危机。围绕本文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即财务危机影响因素的界定及作用路径,通过对四川、湖南、广东、浙江、江苏、上海、重庆等地创新型企业的调查研究,从财务危机影响因素入手,构建起外部环境、风险意识、战略决策、企业管理能力、内控机制、企业治理6个维度,分别探讨其对财务危机的影响。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来自风险意识、战略决策、企业管理能力、内控机制、企业治理确实对财务危机具有负相关影响。文章选择的研究总样本是24家的“财务危机”企业和与之相对应的同样数量的“非财务危机”企业,也就是48家企业3年数据即144条研究样本记录。将总样本分为两组:一组为估计样本组;另一组为测试样本组。用估计样本组的数据来构建预警模型,而用测试样本组的数据来检验预警模型的有效程度。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及财务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如下财务指标作为财务危机预警理论体系,具体包括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增长能力指标以及现金流指标。采用多种方法构建财务预警模型,具体包括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决策树理论、神经网络等。对于主成分分析法,不同数量的因子对预测结果的准确度产生了明显的差异,6因子分析模型中,尽管累计贡献率要小于5因子的,但是前者包含了更多的信息,使得预测更为准确。决策树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都能处理聚类值和连续值,但二者的准确度有明显的差异。对于企业的财务指标,一般都是连续值,但其并不具有良好的直观特征,尤其是对于企业在群体中的定位则不清晰,人工评估的方法则带有较多的主观性,为此引入了容易为计算机程序实现的K-Means方法。C5.0的决策树方法并没有出现一些文献所讨论的预测效果,在某些规则的预测上,决策树要优于回归分析。神经网络模型也有其特点,对于使用连续值输入的财务预警模型预测准确度要低于聚类值输入的财务预警模型,而.且.其预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稳定性要差得多。回归与主成分因子分析预测、聚类与决策树预测、聚类与神经网络预测,三种模型分析的结果来看,聚类与神经网络的整体准确程度要高的多。从整个模型的构建来看,创新企业的财务状况预警模型其特点在于包括相互衔接的四步:首先,应用回归分析与主成分因子分析,以计算出各个企业的预测值;第二步,对预测值进行分析归类,划分为:fail、warning、safe三个财务状况空间;第三步,应用K-Means算法工具,对企业的20个财务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划分成5个类,并进行排序构成等级;第四步,以第二步中的三个财务状况空间为目标值,应用神经网络工具来进行分析,从而构成完整的财务预警聚类-神经网络模型。Clementine10.0的有关工具实际建模与运算的结果表明,利用本研究构建的、基于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神经网络的上市企业财务状况预警模型,其预测准确程度达到89%以上。最后,本研究按照该模型,初步研究了该预警模型的信息系统功能结构。从自动控制理论的角度,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控制的目的是使受控对象的被控量等于或接近给定值;从财务管理角度而言,是使危机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恢复健康,达到或接近目标水平。其技术框架包括三个部分,即外部环境、财务危机分析与财务危机控制。目前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结果,与管理程序有机的衔接还存在极大的缺憾,严重的制约了财务危机预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文章最后从自动控制理论角度,在财务管理层面论述企业财务危机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并对具体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策略控制进行实证,旨在提高策略控制的应用性,从而达到预警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并结合夏新电子的实例,对建立财务预警组织机构、构建财务信息收集分析机制、构建财务风险处理机制进行了案例分析。以使财务预警系统不仅要指导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还要求构建新的管理职能:常规预警职能、矫正职能和免疫职能。

李瑞[6](2012)在《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后,和谐理念越来越多,“低碳经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等被逐步提出,表明现行的以经济责任为起点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已经较难适应当代企业可持续的和谐发展理念,这样的形势指引我国在宏观、微观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对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来说,利益相关者对其要求不同,它们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要,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也尽量趋于全面,出现的相关指标也能纳入量化的范围进行深入探讨。这就是本文的研究的目的。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和指标体系的所需的基本理论,结合国有上市公司的现实情况,探究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能带来的有关财务评价的指标体系;基于对现行的财务会计信息的数据挖掘,构建了相对规范的评价模型;然后,将搜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大量的计算,并运用标准化方法无量纲化数据,从而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出七大公因子,将其因子方差贡献率作为评价模型的权重,检验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从理论上,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从现实上,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评价指标体系,为财务管理和利益相关者管理实践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为企业信息披露的机制提供建议,为国家对企业的监管和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吕宏康[7](2011)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服务业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是属于知识、信息相对密集型的服务业,它是“后工业化时代”发展的产物。推动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必要手段。现今,正确规划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各地区政府部门工作的重点内容,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各级政府全面了解各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为正确制定决策奠定基础。因此,建立能够客观评价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在以往文献中,对现代服务业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业竞争力及集聚效应方面,而对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的评价,并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高科技性、知识性、新兴性、高素质性、高增值性的特点。因此,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在以传统服务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的同时,还应具有自身的特色。本论文以国家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为背景,将地区现代服务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的合理运用上。论文在借鉴了以往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规避了其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评价方法的应用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客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总体而言,本论文的特点在于:首先,充分考虑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基于国家及典型地区统计指标体系和传统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考虑整体,而且有针对性地研究局部;既涉及到现在(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又涉及到未来(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及趋势):从“现代服务业发展程度”、“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现状”、“现代服务业提供的服务水平”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四大方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原有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继承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传统服务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量、比重、效益、及程度指标,也有反映重点行业发展状况指标。②对原有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的丰富包含了能体现现代服务业服务水平(医疗保健、社区服务水平、信息及科技服务水平、旅游服务水平等)指标及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资源环境、人力环境、城市化环境及科技环境等)的指标。其次,本论文结合了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来构建评价模型。相比以往文献中的服务业评价方法,以上两种方法的结合,充分利用指标数据,不仅能客观地生成各级指标权重,还能够得到丰富详细的评价信息。

张胜杰[8](2011)在《陕西省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直接参与全球竞争的脚步日益加快,区域技术创新能力逐渐成为提升区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科技术进步水平进行评价,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科技创新的活动,也为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政策提了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陕西省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陕西省科技进步水平进行了评价。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首先,利用R聚类、因子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筛选,建立了陕西省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离差最大化赋权方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并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测算了各指标的得分,进而建立了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模型;最后对陕西省1999—2008年间的科技进步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陕西省科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实际现状,并结合制约陕西省科技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促进陕西省科技发展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工作,得出结论:一是陕西省科技发展不平衡,科技投入水平与科技产出能力不一致,科技投入与科技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影响能力相关性较小。原因是陕西省的科技优势是壮国威的国防高科技优势,科技投入中有相当部分是来自于高精尖的军工项目,难以快速产业化并实现民用,进而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就十分有限;二是科技产出与科技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影响能力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这正说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①

赵枫[9](2010)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中国服务外包基地的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信息技术浪潮的迅猛发展,许多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将非核心业务流程进行服务外包,而发展中国家以低成本优势及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成为了服务外包的承接地。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产业转移过程中,规模经济效应和专业化效应促使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高速成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努力提升自身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能力,以期处于服务外包产业链中的更有利位置。面对这一历史机遇,中国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全面规划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布局,以承接服务外包为助推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低碳经济在GDP中比重,促进地区经济的高速可持续发展。自2000年开始,我国已陆续确立了1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6个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14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4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20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经过近1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急需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基地进行综合评价,促进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本文依据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理论和相关的区域竞争力理论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特征,在寻找共性、量表设计、样本选取、数据采集和因子提取的基础上建立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应用模糊多因素、多层次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4个基地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并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各基地城市进行定位,并提出对策建议。这一研究对科学地判断我国各基地城市在产业竞争力方面的差距,正确把握形成差距的因素和原因,指导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承接地优化资源配置,为国际跨国公司在选择服务外包承接地时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可以为国家宏观指导各基地城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依据。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产业集聚特征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研究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首先是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相关概念的界定入手,并从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中国统计局、中国工信部等角度对信息技术产业、服务外包、ITO、BPO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总结归纳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特征,指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具有知识资源技术特征、数字化产品特征、垄断的市场特征、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特征和产业集聚的创新效应特征,说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主要不是靠投资和劳动的增加而是靠技术和知识的投入,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中技术、知识、创新、从业人员水平、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非常重要。第三,对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进行对比分析,并着重从全球服务外包转移方市场、承接方市场来研究,说明在评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时其产业规模、出口能力、国际跨国公司进园数量、企业运营成本等也至关重要。最后,在对比分析了中国14个城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规模能力、出口能力、从业人员结构和企业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问题,并对这一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评论,确立了本文主题的研究框架、思路和方法。2.基于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理论和因子分析方法建立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一部分的研究是以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理论为研究起点,以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为研究主线,对竞争力指标评价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初步预选了54个指标作为理论预选,并将其制成问卷进行评价指标的专家筛选。然后,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基础,使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因子提取和解释能力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截取数据,确定提取5个因子,并命名为产业规模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竞争力、企业运营成本和环境支撑力5个一级指标,通过研究发现,这5个因子可以解释变量总方差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说明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全面的评价了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竞争力。最后,根据上述原理,创建了一个含有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详细说明和分析。这一部分是后面从数量上研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指标权重的理论基础。3.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问题。这一部分的研究是从选择层次分析法作为本文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开始的,并对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方法进行概述,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构造产业规模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竞争力、企业运营成本、环境支撑力等各级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模型,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对各指标权重的有效性和各指标的组合一致性进行验证。最后,得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各级指标的权重。这一部分是后面从数量上研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基础。4.基于本文已建立的评价体系和指标权重,采用模糊多因素、多层次综合评判方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排序、定位问题。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已建立的评价体系和确定的指标权重,选择模糊多因素、多层次综合评判方法作为竞争力综合评价的研究方法,确定中国14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为评价对象,利用2007年数据,对中国14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分别从产业规模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竞争力、企业运营成本、环境支撑力等5个方面进行优劣势评价、排名和分析。最后,为了在我国14个城市中找出该产业发展具有共同特点的一些城市,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我国14个城市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14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分成几类,找出每一类共同的特点,以利于更好的研究各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定位,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政策,促进全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一研究对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政策的制定、投资的决策以及产业的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5.在前面各部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本文总的结论和建议。一是本文创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的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比较全面的评价了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竞争力;二是利用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确立了北京、深圳、上海属于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第一层次,南京、成都、大连、杭州、广州属于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第二层次,济南、天津、西安、武汉、长沙和合肥属于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第三层次;三是利用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发现了北京、上海、深圳主要适合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端产品的开发;大连、成都、西安、武汉、合肥、长沙和济南主要适合服务外包业务,属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低端产品的开发;杭州、南京、广州和天津适合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中端产品的开发。发现北京、杭州、广州、南京主要针对于内需市场;深圳、上海、大连、天津主要针对于外需市场,会更有利于全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整体发展。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建议建立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塘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集聚;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集聚;以深圳为中心,沿珠江沿岸广州、珠海等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集群;以大连为对外窗口的东北地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集群,打造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的领军城市;建立以武汉、成都、西安为中心的中西部服务外包交付中心。本文的研究为全面规划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长期发展的产业布局,整体提升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政府制定科技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本文创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的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一系统比较符合我国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宗旨,比较全面的评价了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竞争力。2.科学地确定了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要素的权重,通过引入比例标度用数指标所构成的矩阵,用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权重稀疏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各项指标权重的相对客观性,从而避免指标权重的主观性,更加强调合理性。3.对我国14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进行评价排名、聚类和定位,研究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找出每一类基地城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发展共同特征,对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进行合理的国家统一产业布局提出了建议。

朱妍琦[10](2010)在《洛阳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率先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以来,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陆续进入服务经济时代。近年来,在知识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强力驱动下,技术、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整体效益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战略选择。洛阳是一个工业主导的城市,其工业经济长期保持着快速增长,但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更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大。因此,选择和培育适当的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对于推动本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从理论探讨出发,以国内外服务经济理论和主导产业理论及其相关研究为基础,在对洛阳的产业结构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指出洛阳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并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接着,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构建主导产业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最终确定洛阳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最后,结合现实情况,从发展行业自身和改善外部环境两方面提出了洛阳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发展的措施。

二、中国电讯业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电讯业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的福建省第十六届省运动会观众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体育观众
        2.1.2 大型体育赛事
        2.1.3 满意度
        2.1.4 体育赛事观众满意度
        2.2 顾客让渡价值理论
        2.2.1 顾客让渡价值理论模型
        2.2.2 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在非体育领域的研究
        2.2.3 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在体育领域的研究
        2.3 体育赛事观众满意度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关于体育赛事观众满意度研究现状
        2.3.2 国内关于体育赛事观众满意度研究现状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调查法
        1.2.3 访谈法
        1.2.4 数理统计法
        1.2.5 逻辑分析法
        1.2.6 IPA分析法
    1.3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的省运会观众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问卷初稿的编写与形成
    2.2 初始问卷的形成
    2.3 项目分析
        2.3.1 项目分析的主要步骤
        2.3.2 省运会观众满意度问卷的项目分析
        2.3.2.1 项目分析的独立样本T检验
        2.3.2.2 题项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分析
    2.4 因子分析
        2.4.1 探索性因子分析
        2.4.1.1 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条件
        2.4.1.2 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除题项的原则
        2.4.1.3 公因子提取的标准
        2.4.1.4 因子命名
        2.4.1.5 探索性因子分析小结
    2.5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2.5.1 问卷的信度检验
        2.5.2 问卷的效度检验
        2.5.2.1 验证性因子分析相关介绍
        2.5.2.2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2.6 确定正式的问卷量表及各维度
第三章 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的省运会观众满意度调查实证研究
    3.1 第十六届福建省运动会概述
    3.2 省运会观众满意度实证调查对象的选取
    3.3 省运会观众重要性-满意度调查数据分析
        3.3.1 观众对田径项目比赛的重要性-满意度IPA分析
        3.3.1.1 各因子及各指标重要性分析
        3.3.1.2 IPA指数分析
        3.3.1.3 重要性-满意度IPA定位分析
        3.3.2 观众对篮球项目比赛的重要性-满意度IPA分析
        3.3.2.1 各因子及各指标重要性分析
        3.3.2.2 IPA指数分析
        3.3.2.3 重要性-满意度IPA定位分析
        3.3.3 观众对游泳项目比赛的重要性-满意度IPA分析
        3.3.3.1 各因子及各指标重要性分析
        3.3.3.2 IPA指数分析
        3.3.3.3 重要性-满意度IPA定位分析
        3.3.4 观众对足球项目比赛的重要性-满意度IPA分析
        3.3.4.1 各因子及各指标重要性分析
        3.3.4.2 IPA指数分析
        3.3.4.3 重要性-满意度IPA定位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问卷研制结果
        4.1.2 各项目观众满意度结果
        4.1.3 各项目优势区域与需要改进之处
    4.2 建议
        4.2.1 完善赛事水平体系,设立参赛成绩资格审查
        4.2.2 加强市民素质教育,提高城市文明形象
        4.2.3 优化各项服务设施,满足观众心理需求
        4.2.4 加大赛事宣传力度,调动市民观看比赛积极性
        4.2.5 制定相应奖惩机制,培养运动员、教练员职业操守
    4.3 研究不足与创新
        4.3.1 研究不足
        4.3.2 研究创新
        4.3.2.1 视角创新
        4.3.2.2 研究方法的创新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2)雇佣关系模式对员工态度的影响研究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雇佣关系研究述评
    2.1 雇佣关系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2.1.1 社会交换理论
        2.1.2 心理契约理论
        2.1.3 诱因-贡献理论
    2.2 雇佣关系模式研究
        2.2.1 雇佣关系模式研究概述
        2.2.2 基于诱因-贡献理论的四种雇佣关系模式分析
        2.2.3 多元化的雇佣关系模式组合
    2.3 雇佣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
    2.4 雇佣关系对员工态度的影响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的企业雇佣关系模式分析
    3.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3.1.1 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及其理论发展
        3.1.2 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3.1.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
        3.1.4 企业生命周期研究述评
    3.2 企业生命周期对企业雇佣关系模式的影响分析
        3.2.1 企业生命周期、人力资源管理与雇佣关系模式关系分析
        3.2.2 企业生命周期背景下企业规模、资源与雇佣关系模式关系分析
        3.2.3 企业生命周期背景下企业发展战略与雇佣关系模式关系分析
        3.2.4 企业生命周期背景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与雇佣关系模式关系分析
    3.3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雇佣关系模式分析
        3.3.1 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
        3.3.2 初创期企业雇佣关系模式分析
        3.3.3 成长期企业雇佣关系模式分析
        3.3.4 成熟期企业雇佣关系模式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雇佣关系模式影响员工态度的理论分析
    4.1 雇佣关系模式与员工态度关系概述
    4.2 雇佣关系模式与组织承诺关系分析
        4.2.1 组织承诺概念及其内涵
        4.2.2 雇佣关系模式与组织承诺关系概述
    4.3 雇佣关系模式与组织支持感关系分析
        4.3.1 组织支持感概念及其内涵
        4.3.2 雇佣关系模式与组织支持感关系概述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设计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5.1 研究设计思路与过程
    5.2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5.2.1 企业生命周期
        5.2.2 雇佣关系模式
        5.2.3 员工态度
    5.3 研究问卷的设计
        5.3.1 问卷的内容与形式
        5.3.2 问卷设计过程
        5.3.3 问卷的预测试与修正
        5.3.4 正式问卷的生成
    5.4 数据收集
        5.4.1 数据调查对象
        5.4.2 数据分析方法
        5.4.3 测量误差的控制
    5.5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5.1 被调查企业的地区分布
        5.5.2 被调查企业的行业分布
        5.5.3 被调查企业性质分布
        5.5.4 被调查企业年限分布
        5.5.5 被调查企业员工人数分布
        5.5.6 被调查企业员工性别分布
        5.5.7 被调查企业平均统计性描述
6 全周期背景下雇佣关系模式影响员工态度的实证分析
    6.1 企业雇佣关系模式分析
    6.2 信度和效度分析
        6.2.1 信度分析
        6.2.2 效度分析
        6.2.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3 相关分析
    6.4 雇佣关系模式影响员工态度的回归分析
        6.4.1 回归分析
        6.4.2 雇佣关系模式对组织支持的影响分析
        6.4.3 雇佣关系模式对组织承诺的影响分析
    6.5 组织支持在雇佣关系模式与组织承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6.6 组织支持在雇佣关系模式与组织承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雇佣关系模式影响员工态度的实证分析
    7.1 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测度
    7.2 企业生命周期与雇佣关系模式的交互分析
    7.3 初创期企业雇佣关系模式对员工态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7.3.1 初创期企业雇佣关系模式的聚类分析
        7.3.2 初创期企业雇佣关系模式、组织支持和组织承诺的分析
    7.4 成长期企业雇佣关系模式对员工态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7.4.1 成长期企业雇佣关系模式的聚类分析
        7.4.2 成长期企业雇佣关系模式、组织支持和组织承诺的分析
    7.5 成熟期企业雇佣关系模式对员工态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7.5.1 成熟期企业雇佣关系模式的聚类分析
        7.5.2 成熟期企业雇佣关系模式、组织支持和组织承诺的分析
    7.6 本章小结
        7.6.1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雇佣关系模式
        7.6.2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雇佣关系模式与员工态度关系
8 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雇佣关系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8.1.2 雇佣关系模式与员工态度关系
        8.1.3 不同企业生命阶段周期雇佣关系模式与员工态度关系
    8.2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的雇佣关系管理对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8.3.1 研究局限性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预调研调查问卷
附录B 正式调研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高校组织环境下教师心理授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心理授权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1.2.2 高校组织环境及教师心理授权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心理授权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心理授权相关概念
        2.1.1 权力的概念及类型
        2.1.2 授权的概念及分类方式
        2.1.3 结构授权的概念
        2.1.4 领导授权的概念
        2.1.5 心理授权的概念
    2.2 心理授权的模型和结构维度
        2.2.1 自我效能感模型
        2.2.2 认知评价授权模型
        2.2.3 心理授权四维度模型
        2.2.4 心理授权过程整合模型
    2.3 心理授权的影响因素
        2.3.1 个体因素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2.3.2 工作因素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2.3.3 组织因素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2.4 心理授权的影响结果
        2.4.1 心理授权对工作行为的影响
        2.4.2 心理授权对工作态度的影响
        2.4.3 心理授权对工作结果的影响
    2.5 心理授权作为中介变量的研究
    2.6 心理授权的测评方法
    2.7 心理授权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 高校组织环境下教师获得心理授权的途径研究
    3.1 高校教师心理授权的结构维度
    3.2 高校组织环境
        3.2.1 组织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3.2.2 高校组织环境分析
        3.2.3 高校组织环境对教师心理授权的影响
    3.3 高校结构授权
        3.3.1 结构授权的模型
        3.3.2 结构授权的测量
        3.3.3 高校结构授权分析
    3.4 高校领导授权
        3.4.1 领导授权的理论与模型
        3.4.2 领导授权的测量
        3.4.3 高校领导授权分析
    3.5 高校授权管理方法的理论整合
        3.5.1 结构授权对领导授权的影响
        3.5.2 结构授权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3.5.3 领导授权对心理授权的影响
        3.5.4 高校授权途径—结构授权、领导授权与心理授权的关系
    3.6 高校组织环境下教师获得心理授权的模型与假设
第四章 高校教师心理授权对工作状况的影响
    4.1 高校教师组织承诺
        4.1.1 组织承诺的内涵与分类
        4.1.2 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
        4.1.3 组织承诺的测量
        4.1.4 高校教师组织承诺分析
    4.2 高校教师工作绩效
        4.2.1 工作绩效的定义及结构
        4.2.2 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及结构维度
    4.3 高校教师心理授权对组织承诺和工作绩效的影响分析
        4.3.1 高校教师心理授权对组织承诺的影响
        4.3.2 高校教师心理授权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4.3.3 高校教师组织承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4.3.4 高校教师心理授权对组织承诺和工作绩效影响的模型与假设
第五章 调查研究问卷与检验分析
    5.1 问卷设计与预调查
        5.1.1 问卷设计的流程
        5.1.2 问卷初始量表的形成
        5.1.3 问卷的预调查和检验
    5.2 调查总体样本分析
        5.2.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变量测量题项评价值的数据分布
    5.3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5.3.1 信度检验
        5.3.2 效度检验
第六章 假设检验与模型验证
    6.1 高校环境下教师心理授权四维度获得途径的结构方程模型
        6.1.1 概念模型的建立和研究假设
        6.1.2 高校教师心理授权四维度影响因素的假设检验和模型拟合
        6.1.3 模型的修正
        6.1.4 高校教师心理授权四维度获得途径的研究结果
    6.2 高校教师心理授权对组织承诺和工作绩效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
        6.2.1 概念模型的建立和研究假设
        6.2.2 高校教师心理授权四维度影响结果的假设检验和模型拟合
        6.2.3 模型的修正
        6.2.4 高校教师心理授权对组织承诺和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7.3 本文的创新点
    7.4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4)基于SPSS的污染源分析及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方案及技术介绍
    2.1 引言
        2.1.1 具体研究路线
        2.1.2 研究技术方案
    2.2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2.2.1 统计方法概述
        2.2.2 因子分析方法
        2.2.3 聚类分析方法
        2.2.4 回归分析方法
    2.3 SPSS 软件
        2.3.1 运用 SPSS 17.0 进行统计分析
        2.3.2 SPSS 软件的特点
    2.4 数据来源
    2.5 数据的选取原则
        2.5.1 系统科学性原则
        2.5.2 可操作性原则
        2.5.3 针对性原则
        2.5.4 动态可比性原则
    2.6 数据的选取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环境概况
    3.1 自然环境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质地貌
        3.1.3 气象气候特征
        3.1.4 水文
        3.1.5 土壤
        3.1.6 植被
        3.1.7 土地面积
        3.1.8 自然资源
    3.2 社会经济概况
        3.2.1 行政区划
        3.2.2 人口概况
        3.2.3 经济概况
        3.2.4 市政建设
        3.2.5 城市环境建设
        3.2.6 农业及农村经济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2006-2010 年区域环境质量、污染特征及其分析
    4.1 2006-2010 年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4.1.1 气象特征变化分析
        4.1.2 空气污染指数变化趋势分析
        4.1.3 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分析
        4.1.4 主要污染物组成和污染程度变化趋势
    4.2 环境空气质量变化成因分析
        4.2.1 煤烟型污染得到控制
        4.2.2 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取得成效
        4.2.3 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4.2.4 不断深化工业污染治理
    4.3 近年地表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4.3.1 水质类别、水质达标率变化趋势
        4.3.2 主要污染物组成和污染程度变化趋势
        4.3.3 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变化趋势
    4.4 水体污染及变化成因分析
        4.4.1 污水处理厂建设改善了部分河流水质
        4.4.2 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一定程度上改善水质
        4.4.3 水资源量下降导致河流自净能力下降
        4.4.4 雨污混排导致河道水质较差
        4.4.5 河道整治后维护不足导致水质下降
    4.5 2006-2010 年声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4.5.1 功能区环境噪声变化趋势
        4.5.2 区域环境噪声变化趋势
        4.5.3 道路交通噪声变化趋势
    4.6 声环境质量变化原因分析
        4.6.1 功能区环境噪声影响因素分析
        4.6.2 区域环境噪声影响因素分析
        4.6.3 道路交通噪声影响因素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2011 年区域环境污染特征、规律和主控因素分析
    5.1 大气主要污染物变化规律及预测
        5.1.1 大气污染相关性分析
        5.1.2 主要大气污染因子回归分析
        5.1.3 大气污染回归分析的结论和建议
    5.2 区域环境质量影响主控因素
        5.2.1 区域环境质量相关变量的选择
        5.2.2 区域环境质量影响主控因子个数的确定原则及方法
        5.2.3 区域环境质量影响主控因子解释
    5.3 区域环境污染类型划分与管理目标
        5.3.1 区域环境污染分布规律
        5.3.2 主要污染物的源排放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1 主要环境问题
    6.2 区域环境质量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6.2.1 以功能定位为指导优化经济发展结构
        6.2.2 加强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
        6.2.3 落实重点工程推进污染减排
        6.2.4 完善组织与机制保障,加强部门协作
        6.2.5 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6.2.6 建立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创新型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LIST OF FIGURES
表目录
LIST OF TABLES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实践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
    1.4 论文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创新
        2.1.2 创新型企业
        2.1.3 财务预警与财务预警系统
    2.2 财务预警研究综述
        2.2.1 国外财务预警系统研究综述
        2.2.2 国内财务预警系统研究综述
        2.2.3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财务预警研究文献分析
    2.3 财务预警理论基础
        2.3.1 风险管理理论
        2.3.2 经济周期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创新型企业的财务特征及风险成因
    3.1 企业范式转变——创新型企业的形成
    3.2 创新型企业的评价标准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创新型企业的评价标准
        3.2.2 创新型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 创新型企业的财务特征
        3.3.1 无形资产比重大
        3.3.2 融资相对困难
        3.3.3 较高的现金流
        3.3.4 不确定性高
        3.3.5 破产成本较大
    3.4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企业财务危机成因研究
        3.4.1 财务危机的管理者原因
        3.4.2 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解释
    3.5 创新型企业财务危机影响路径实证研究
        3.5.1 财务危机影响因素假设及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3.5.2 数据和方法
        3.5.3 研究结果及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新型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模型构建
    4.1 财务预警模型的构建步骤
        4.1.1 研究样本的确定
        4.1.2 财务指标的选取
        4.1.3 预警模型的检验
    4.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财务预警模型
        4.2.1 主成分分析方法
        4.2.2 财务预警系统模型构建
    4.3 基于聚类-决策树的财务预警模型
        4.3.1 决策树算法
        4.3.2 基于聚类的财务指标分类方法
        4.3.3 财务风险预警的两种决策树模型
    4.4 基于神经网络的财务预警模型
        4.4.1 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
        4.4.2 神经网络的功能特点
        4.4.3 基于神经网络的财务预警
    4.5 运用财务预警时应注意的问题
        4.5.1 注重与企业自身情况相结合
        4.5.2 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4.5.3 避免财务报表粉饰情况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财务预警系统构建及危机处理策略
    5.1 财务预警系统的职能
    5.2 基于IT平台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结构
        5.2.1 信息采集子系统
        5.2.2 指标计算子系统
        5.2.3 综合评价子系统
        5.2.4 财务报警子系统
        5.2.5 财务控制子系统
    5.3 财务危机处理对策
        5.3.1 亏损型企业财务危机的控制对策
        5.3.2 偿付型财务危机的控制对策
    5.4 财务危机控制实现路径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及新型财务管理模式的构想
    6.1 创新型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案例分析
        6.1.1 案例来源
        6.1.2 财务危机原因分析
        6.1.3 财务危机分析及预警模型运用
        6.1.4 危机控制策略
    6.2 构建创新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建议
        6.2.1 强化创新型企业财务管理职能
        6.2.2 确立创新型企业财务结算中心管理模式
        6.2.3 有效建立创新型企业财务预警系统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论文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结论
        7.1.1 论文的主要成果
        7.1.2 论文的创新之处
    7.2 论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7.2.1 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7.2.2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1
    A. 离散型决策树的规则集
    B. 连续输入型决策树规则集
    C. 原始企业财务数据表
    D. 对指标项聚类后的企业财务数据表
附录2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B.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情况
后记
致谢

(6)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三、 研究现状分析
    四、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一章 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二、 利益相关者理论带来的影响
    第二节 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理论
        一、 企业财务设计的范围性质
        二、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管理的内容变化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及其财务评价理论概述
        一、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范围
        二、 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 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现状分析
        一、 对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二、 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及披露现状分析
    第二节 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 国有上市公司对股东的责任
        二、 国有上市公司对顾客的责任
        三、 国有上市公司对员工的责任
        四、 国有上市公司对供应商的责任
        五、 国有上市公司对环境的责任
        六、 国有上市公司对政府的责任
        七、 国有上市公司对债权人的责任
        八、 国有上市公司对社区的责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诠释
    第一节 构建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及结构
        一、 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二、 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结构
    第二节 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从财务指标角度构建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二、 从非财务指标角度思考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三、 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第一节 样本的选取及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选取
        一、 实证检验的样本企业的选取
        二、 实证检验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定
        三、 数据的来源
    第二节 评价指标数据的相关研究设计
        一、 原始指标数据的处理
        二、 建立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适应的评价模型
        三、 设置指标权重的处理方法
    第三节 实证的检验与结论分析
        一、 数据信度检验
        二、 因子分析的检验
        (一)KMO 检验
        (二)公共因子的确定与解释
        (三)权重的确定
        (四)公共因子引出的指标的命名
        三、 实证检验的结果
        (一)因子分析结果
        (二)评价模型的运用与结果分析
        四、 实证检验的结论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1 样本企业公因子得分
附录2 样本公司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及写作路线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写作路线
2 现代服务业的理论概述
    2.1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及特征
        2.1.1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2.1.2 现代服务业的基本特征
    2.2 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2.3 现代服务业的范围界定
        2.3.1 现代服务业的界定标准
        2.3.2 现代服务业范围界定方法
    2.4 现代服务业的地位与作用及发展趋势
        2.4.1 现代服务业的地位与作用
        2.4.2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3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
    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原则
    3.2 数据采集和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数据来源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
4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细分和整体架构
    4.1 指标体系细分和因子分析法
        4.1.1 因子分析法
        4.1.2 指标体系细分
    4.2 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确定
        4.2.1 三级指标的权重系数确定
        4.2.2 二级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4.2.3 一级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4.3 细分后的指标体系整体架构
5 结论与展望
附录:指标数据
参考文献
后记

(8)陕西省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科技进步水平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1.2.2 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2 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理论基础
    2.1 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指标的构建原理
        2.1.1 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指标的筛选思路
        2.1.2 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2 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2.2.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2.2.2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方法
        2.2.3 指标的R 聚类与因子分析方法
3 陕西省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指标的筛选
    3.1 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指标的初步筛选
    3.2 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标准化
    3.3 基于R 聚类和因子分析的指标筛选
        3.3.1 评价指标的R 聚类分析
        3.3.2 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
        3.3.3 基于R 聚类和因子分析的筛选结果
    3.4 评价指标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3.4.1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原理
        3.4.2 评价指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4 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
    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2 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4.3 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5 陕西省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及政策建议
    5.1 离差最大化方法对指标权重的测算
    5.2 科技进步水平评价得分测算
        5.2.1 灰色关联度测算指标得分
        5.2.2 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结果
    5.3 科技进步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5.4 政策建议
        5.4.1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5.4.2 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6 结论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中国服务外包基地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蓬勃发展的服务外包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1.2.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基本框架
        1.3.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信息技术产业概念的界定
        2.1.1 《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2.1.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2.1.3 《世界银行》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2.1.4 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2.1.5 中国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2.2 服务外包概念的界定
        2.2.1 服务外包概念的界定
        2.2.2 服务外包的分类
    2.3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2.3.1 信息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2.3.2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3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特征
    3.1 具有以知识为资源的技术特征
    3.2 具有数字化的产品特征
    3.3 具有垄断市场性质特征
    3.4 具有产业集聚特征
        3.4.1 产业集聚的创新效应
        3.4.2 产业集聚的经济规避效应
        3.4.3 产业集聚经济效应
4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4.1 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现状
        4.1.1 转移方市场总体情况
        4.1.2 承接方市场总体情况
    4.2 印度服务外包市场现状
    4.3 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现状
        4.3.1 中国离岸服务外包市场总体情况
        4.3.2 中国业务流程外包市场总体情况
        4.3.3 中国服务外包客户分布情况
        4.3.4 中国服务外包政策支持情况
    4.4 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体情况
        4.4.1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能力
        4.4.2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出口能力
        4.4.3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结构
        4.4.4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状况
5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建立
    5.1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和测度理论依据
        5.1.1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5.1.2 产业竞争力的测度理论依据
        5.1.3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测度视角
    5.2 评价体系的经验研究
    5.3 评价目的与指标构建原则
        5.3.1 评价目的
        5.3.2 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5.4 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
        5.4.1 构建方法概述
        5.4.2 因子分析法
    5.5 评价指标的选择步骤
        5.5.1 评价指标的理论预选
        5.5.2 评价指标的专家筛选
        5.5.3 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与命名
    5.6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建立
        5.6.1 产业规模竞争力
        5.6.2 技术创新能力
        5.6.3 人力资源竞争力
        5.6.4 企业运营成本
        5.6.5 环境支撑力
6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1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6.1.1 评价方法概述
        6.1.2 层次分析法
    6.2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6.2.1 构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6.2.2 构造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模型
7 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7.1 模糊多因素、多层次综合评判方法
    7.2 数据采集
    7.3 评价对象
    7.4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7.4.1 产业规模竞争力评价
        7.4.2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7.4.3 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
        7.4.4 企业运营成本评价
        7.4.5 环境支撑力评价
        7.4.6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7.5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聚类分析
        7.5.1 系统聚类分析法
        7.5.2 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
        7.5.3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各项指标的聚类分析
8 结论及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总结与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10)洛阳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 现代服务业相关理论
    (二) 主导产业相关理论
二、洛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一) 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二) 洛阳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三) 洛阳市现代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 洛阳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SWOT分析
三、洛阳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一) 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二) 洛阳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设置及数据测算
    (三) 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因子分析方法
    (四) 洛阳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结果分析
四、洛阳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与对策
    (一) 发挥内生优势,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
    (二) 改善外部环境,增强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四、中国电讯业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的福建省第十六届省运动会观众满意度研究[D]. 甘波根.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雇佣关系模式对员工态度的影响研究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D]. 马箭. 中南大学, 2014(02)
  • [3]高校组织环境下教师心理授权研究[D]. 王瑞文. 天津大学, 2014(11)
  • [4]基于SPSS的污染源分析及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D]. 周鑫. 北京工业大学, 2012(S2)
  • [5]创新型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研究[D]. 权思勇. 东华大学, 2012(11)
  • [6]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李瑞. 黑龙江大学, 2012(10)
  • [7]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吕宏康.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8]陕西省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析[D]. 张胜杰. 西安科技大学, 2011(01)
  • [9]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中国服务外包基地的评价[D]. 赵枫.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7)
  • [10]洛阳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研究[D]. 朱妍琦. 兰州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中国电信业发展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