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西郊水源地地下水动态初探

鞍山西郊水源地地下水动态初探

一、鞍山西郊水源地地下水水动态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丹[1](2021)在《基于信息熵原理的辽东超采区地下水水位时空变化演变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辽东鞍山西郊为实例,采用信息熵原理对其超采区地下水水位时空变化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表明:2012—2018年,鞍山西郊超采区枯水期地下水位整体上升率约为1.20m/a,丰水期地下水位整体上升率约为0.53m/a; 2012—2018年间枯水期研究区范围内地下水位总体表现上升趋势,丰水期研究区有40%左右范围呈上升趋势,60%左右范围呈下降趋势。

初亚奇[2](2020)在《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突变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自然水文循环被严重破坏,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从而引发城市内涝、水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水安全与水生态问题。同时,寒地城市独特的地域气候特征与水文条件等,致使城市发展与水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突出,城市雨洪管理实施难度增加。因此,本文以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为视角,从流域、城市、河段多尺度构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满足城市雨洪管理需求,提升寒地城市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功能,以期对寒地海绵城市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论文在大量背景理论研究下,首先梳理寒地城市地域特征,识别不同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以“格局—过程—尺度”为切入点,提出多尺度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建立理论框架与技术路线,并进一步确立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城市管控理论与技术方法,分析格局与水生态过程、城市内涝的影响机制,阐述多尺度管控内容与相关技术方法;其次,构建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即“流域尺度空间耦合(宏观)——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城市尺度系统耦合(中观)——寒地海绵系统优化、河段尺度功能耦合(微观)——河岸带生态修复与措施建设”,并提出相应体系内容与技术方法;再次,以沈抚新区作为寒地城市研究区域,对应规划体系框架建立多尺度空间,在流域尺度下,利用GIS空间计算与分析法进行空间耦合,提取与水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多种基底要素,进行耦合叠加,构建不同水平的水生态安全格局,根据底线(低)、一般(中)、满意(高)三级水平划分禁限建区域,优化城市水生态安全格局,为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提供刚性骨架;在城市尺度下,基于流域尺度空间格局,对城市多级排水系统进行整合优化,一是寒地海绵生态系统优化,确定水系廊道和绿地斑块布局,二是寒地城市排水管网优化,运用SWMM模型对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排水要求,三是寒地适宜性低影响开发系统,划分管控分区并对各分区所应用措施规模进行定量计算,最后利用SWMM模型对优化前后方案进行模拟校验,验证其优化后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并注重寒地雨雪水资源化利用,实现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最优模式;在河段尺度下,在流域尺度水生态安全格局框架上,依据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生态系统格局与低影响开发系统定量方案,对研究区域内的河岸带进行海绵结构布局与方案设计,使具有寒地适宜性水生态修复与低影响开发措施两者在设计中并行,同时对河岸带的寒地植物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寒地海绵河岸带的功能要素耦合。论文涉及城乡规划、景观、水文等多学科理论融合,着眼于城市规划与设计层面,集成多种相关技术方法。通过多尺度体系构建,明确寒地海绵不同尺度规划内容,最后将相关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运用到实践方案中,检验该理论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

韩玉[3](2020)在《浑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耦合模拟及不确定性分析》文中认为在流域尺度的水文循环过程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且两者之间常常相互转化,存在着密切的水力联系。单独分析地表水或单独分析地下水都难以刻画其在实际系统中的运移和分布规律。为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的整体性功能,解决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及水污染的综合治理问题,进行流域尺度的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研究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有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拟研究中,大多采用迭代耦合的方式,通过交换通量将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连接起来。此外,大多数的研究报道只对区域尺度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流进行耦合模拟,并未涉及整个流域的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耦合模拟研究。以整个流域为操作平台,在地表水地下水水流耦合模拟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水质耦合模拟模型,对整个流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由于受到模型参数随机变化的影响,水质耦合模拟模型的输出结果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对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耦合模拟模型进行不确定性分析。然而,当以水质耦合模拟模型为基础进行不确定性分析研究时,反复多次调用水质耦合模拟模型会产生巨大的计算负荷,建立水质耦合模拟模型的替代模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为降低替代模型的输入维度,采用局部灵敏度分析方法筛选出敏感参数,从而在保证替代模型精度的前提下,更加简单、高效地建立水质耦合模拟模型的替代模型。本文以整个浑河流域为研究区,在建立地表水地下水水流和水质耦合模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灵敏度分析、拉丁超立方抽样和核极限学习机等方法建立水质耦合模拟模型的替代模型。对浑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模拟和预报,最后运用蒙特卡洛方法对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耦合模拟模型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分析模型参数的随机变化对水质耦合模拟模型预报输出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首先,在野外实地调查、动态监测及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了解研究区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土地利用情况,分析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移分布特征。在地表水地下水水流和水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地表水地下水水流和水质耦合数学模拟模型,采用HydroGeoSphere软件对耦合模拟模型进行并行同步求解,即对地表水数学模型、地下水数学模型和耦合方程同步求解。根据研究区地表水地下水同步动态监测数据,对水流耦合模型和水质耦合模拟模型进行了校正与检验。然后,运用局部灵敏度分析方法对水质耦合模拟模型参数进行分析计算,从而筛选出灵敏度最高的参数作为敏感参数。将敏感参数作为随机变量,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对其进行随机抽样,获得输入样本数据集。通过运行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耦合模拟模型,将获得的输入-输出数据集作为训练样本,建立基于径向基函数的核极限学习机替代模型,并对水质耦合模拟模型的替代模型的精度进行计算和分析。最后,应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耦合模拟模型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分析模型参数的随机变化对水质耦合模拟模型输出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抽取一定数量的输入样本,通过运行核极限学习机替代模型,对地表水地下水溶质浓度的响应变化情况进行预报,对模型输出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区间估计。经过以上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在地表水地下水水流和水质耦合模拟模型的校正和检验过程中,需要获取地表水地下水同步动态监测数据,识别结果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拟合情况较好,说明所建立的浑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水流和水质耦合模拟模型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2)局部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在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耦合模拟模型中,蒸发系数对模型输出结果的影响最大,将其作为敏感参数进行下一步计算。(3)应用核极限学习机方法建立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耦合模拟模型的替代模型,能够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计算负荷。(4)应用蒙特卡罗方法分析模型参数的随机变化对水质耦合模拟模型预报结果产生的不确定性影响,对模型输出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区间估计,结果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质浓度的输出结果均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置信水平越高,置信区间越小。这为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耦合模拟模型预报结果的可靠性分析及风险性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胡博远[4](2019)在《大孤山铁矿西北边帮巷道涌水水源判别及水岩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孤山铁矿位于鞍山市区东南12km处,开采历史已逾百年。晚清时期,即有日本间谍对其进行详细地考察与勘测,从1916年采掘至今,大孤山由280m的高山被采掘成-414m的矿坑,“亚洲最深露天铁矿”的美誉也因此得名。漫长的开采历史中,大孤山铁矿为中国的工业建设和经济腾飞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大孤山铁矿西北边帮2#、3#巷道始建于1986年,于本世纪初出现衬砌开裂现象,而后巷道涌水随之产生。涌水的出现干扰了巷道内部的正常施工作业,也对巷道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若要彻底治理大孤山铁矿西北边帮巷道水患,防治安全事故发生,判别涌水来源是研究中最为重要且必须的一环。本文依托《大孤山铁矿西北端帮运输巷道及边坡涌水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项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过往原始资料收集,借助构造分析、流域水文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及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大孤山铁矿西北边帮巷道涌水进行了系统且详尽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孤山铁矿四周受断层所限,矿区内断层及破碎带广泛发育,其2#、3#巷道受穿插F14、F15、F19三条断层面而过,结合断层走向和巷道的位置关系,初步推测巷道涌水来自大孤山铁矿西侧或北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依据冬夏两季节水文地质调查采集水样的水化学数据,运用多元统计聚类分析的方法发现,巷道内部涌水来源于大孤山铁矿西北谢家房身一带的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巷道内部涌水与其西北边帮裂隙涌水具有同源性,冬夏两季节涌水的水化学性质并无太大改变。最终,利用PHREEQC软件对大孤山铁矿周边的浅层地下水的水-岩相互作用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路径的反向模拟,进一步揭示了大孤山铁矿周边浅层地下水运移过程中,地下水各项离子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所在,并详细模拟出巷道涌水从源头流向巷道内部时,沿途各种矿物的溶解与沉淀。

王越[5](2018)在《鲁中北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化、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地域景观遭受巨大冲击,现代化的“建设性”破坏持续蔓延,自然与人工系统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城市与自然山水关系割裂,面临着严重的景观与生态危机。因此,从风景园林的综合视角出发,开展国土和区域尺度地域景观的研究迫在眉睫。通过探寻地域景观的演变规律与格局特征,学习古人处理人地关系的宝贵经验,从而为地域特征的保护与历史文脉的传承提供理论依据。鲁中北地区地处海岱地区中央,地理位置独立,河湖纵横、山峦叠嶂,农业起源较早,地域类型多样。以此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将时间界定为清末民初之前的农业社会时期。区域主要包含小清河及支流所在范围,并选择临淄、青州、济南、淄川四座具有自然及文化地域代表性的城市为例,整理地方志等古籍资料,结合舆图、军事测绘图、考古资料及实地踏查的相关资料,对传统地域景观展开分层研究,梳理城乡、城市发展与格局特征,建立区域-城市双重尺度传统地域景观的研究框架。本文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区域尺度层面,传统地域景观由“自然本底-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城乡营建”四层叠加,其中自然本底探讨原始自然状态下的山体、水文、植被和土壤特征;水利建设从黄河改道治理、水利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三方面探讨自然与人工结合的水利设施体系在泄洪、灌溉等方面的作用;农业生产从农业发展、灌区分布、农田类型、田制制度、作物种植和耕作技术六方面总结古人在处理土壤盐碱及土地集约化利用方面的历史经验;城乡营建梳理了自史前至清末各阶段城乡发展进程和格局演变特征,并分析聚落起源与发展的五个影响因素。在城市尺度层面,首先从城市形态演进、山水环境变迁和园林景观建设三方面梳理四座城市的发展历程,进而从“自然山水-人工体系-意象感知”三个层面研究城市传统地域景观的构成,并从山水格局的确立、城市空间的营构、水网体系的梳理、景观格局的形成和意境空间的感知五方面分层探讨其主要特征及古人营建的生态智慧。城市传统地域景观以水系梳理为根基,以实体空间认知与意象空间感知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清末民初以来城乡景观的变迁,提出地域景观保护与发展展望。区域层面提出珍视土地、整体保护,区域一体、协同发展和根植自然、转移传承三方面整体保护策略;城市尺度提出山水环境的延续、空间特色的传承、城市意象的重塑、文化生态的保护四方面城市地域景观保护策略。本研究创新点在于成果创新、方法创新及思路延展,具体体现在从风景园林学的综合视角出发,结合历史地理学、人居环境学等理论,通过由区域到城市、由整体到典型的研究思路,构建了鲁中北地区区域-城市双重尺度下多层叠加的传统地域景观研究框架。该研究填补了鲁中北地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拓展了研究尺度,以分层研究的方法探讨传统地域景观的动态发展与格局特征,总结出传统地域景观的营建经验与生态智慧,进而提出区域-城市地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国土层面地域景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滕海波[6](2016)在《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依据地下水超采的划分原则和标准,运用地下水超采常有的三种划分方法,对辽宁省浅层地下水超采区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为今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有效管理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魏琰[7](2016)在《苏联援建对西安现代工业城市建设影响的历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开始,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工场手工生产的生产模式开始席卷世界,带来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这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西方社会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促使西方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工具由人机体的工具变为机械装置即工具机的工具以后,发动机取得了独立的、完全摆脱人力限制的地位”[1],机器作为工具,从出现开始就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是人类近代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在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不仅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且引发社会关系的变革,人类社会开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城市从封建手工城市逐步向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城市转化,开启了人类近现代城市化进程。之后,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建设中都重视对工业的建设,M.D.布瑞斯指出“在全世界,工业化已成为本世纪中叶(1)一个使人着魔的字眼。”[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制定了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生产的工业化道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经济转入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后提出的第一个宏伟目标。1950年中苏同盟关系确立,其后苏联同意帮助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体系,并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建设“156项工程”,开始对中国展开大规模援助。在国民经济建设的“一五”时期,西安被列为全国新的重工业中心城市之一,大批苏联援建工业项目在西安设立,在苏联援助西安建设过程中,苏联社会主义理念的城市建设设计理论和原则、建设程序和方法,以及经济技术指标,影响了西安现代城市建设,包括城市规划、工业区规划、居住区规划、工业建筑、居住建筑,以及建筑技术和管理等城市建筑发展的各个方面。在苏联援助的时代背景下,西安开始由中国典型传统手工业商贸城市向现代化工业城市转变,奠定西安当代城市的格局基础。本论文从五部分进行阐述:论文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解释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了研究的对象和视角,归纳了苏联援建中国的研究现状,同时确定了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第二章研究苏联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工业化发展政策和意识形态对城市建设理论形成的影响,以及苏联在城市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社会主义和工业化理想的建设特征;第三、四章从梳理西安城市传统城市格局入手,分析手工业时期城市发展历程和特征,进而分析苏联援助建设的工业化时期西安城市工业空间建设和转变,以及形成的工业城市规划、工业区规划和工业建筑、居住建筑等方面建设特征;第五章对苏联援助建设的中国其他城市规划活动进行历史比较,梳理、归纳与总结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与苏联影响的源流关系,即中国现代城市发展与建设呈现出与苏联关联与交集特征,显现为具有苏联印迹的城市范型;第六章提出苏联援助建设引入的社会主义城市理论在当代城市发展构建中的价值与启示,虽然苏联理论在中国城市建设引入移植中出现问题和冲突,但还需对苏联援助建设给予价值肯定,其中部分设计理念依旧对当今社会的城市建设具有借鉴作用。第七章对苏联援建时期西安城市规划历史特征进行全面总结,并探讨了后续研究方向。

吕敏娟[8](2015)在《鞍山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污染保护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地下水是人类生产生活重要的供水水源之一,为了能够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达到对地下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保障鞍山市城市人畜饮水安全问题,该文对鞍山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以便使水资源能够更好地为鞍山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王铮[9](2015)在《鞍山市供水水源工程规划合理性分析及保障措施》文中认为鞍山市供水水源规划的作用是指导鞍山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证鞍山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为全市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饮用水。同时,供水水源问题也是鞍山市城市化和水利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本文对此加以介绍。

王琳[10](2015)在《辽宁鞍山市供水水源工程及节水规划措施》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鞍山市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对水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必须开源节流,提高用水效率。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强各行业用水管理,可为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有效的支撑。介绍了鞍山市供水水源工程,节水灌溉水源供水工程,现有中、小型病险水库处理工程以及农村人畜供水工程;提出了供水水源工程规划及保障措施,为协调地区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保障。

二、鞍山西郊水源地地下水水动态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鞍山西郊水源地地下水水动态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信息熵原理的辽东超采区地下水水位时空变化演变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地下水超采区现状位置
2 超采区水位动态评价
    2.1 超采区地下水位时间动态特征
    2.2 丰、枯水期超采区地下水位变化趋势
    2.3 超采区地下水位时间信息墒变化特征
    2.4 超采区地下水位空间信息墒变化特征
    2.5 超采区地下水位变化等级信息墒变化特征
3 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措施
4 结论

(2)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突变引发城市内涝灾害频发
        1.1.2 快速城镇化导致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1.1.3 寒地城市发展致使雨洪管理需求增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念与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水生态与水安全理论研究进展
        2.1.1 城市水生态理论研究
        2.1.2 城市水安全理论研究
        2.1.3 研究评述
    2.2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概念及意义
        2.2.2 “格局—过程—尺度”关系理论研究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2.4 研究评述
    2.3 雨洪管理体系研究进展
        2.3.1 宏观层面防洪排涝
        2.3.2 中观层面雨洪管理
        2.3.3 微观层面河岸带设计
        2.3.4 寒地城市雨洪管理研究
        2.3.5 经验总结与启示
    2.4 我国海绵城市相关研究动态
        2.4.1 我国海绵城市理论发展与现状统计
        2.4.2 我国海绵城市内容研究与技术方法
        2.4.3 我国海绵城市政策发展与地方实践
        2.4.4 我国寒地海绵城市存在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的理论与方法
    3.1 寒地城市地域特征
        3.1.1 寒地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3.1.2 寒地城市水系空间特征
        3.1.3 寒地城市河岸带功能特征
    3.2 多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识别
        3.2.1 流域尺度现状问题
        3.2.2 城市尺度现状问题
        3.2.3 河段尺度现状问题
    3.3 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研究
        3.3.1 理论基础
        3.3.2 理论框架
        3.3.3 技术路线
    3.4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理论与方法
        3.4.1 格局对水生态与水安全的作用机制
        3.4.2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内容
        3.4.3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管控的关键技术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框架
    4.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与原则
        4.1.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
        4.1.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4.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4.2.1 研究区域选取与空间尺度划分
        4.2.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要点
        4.2.3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4.3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
        4.3.1 Arc GIS在不同尺度中的应用
        4.3.2 流域尺度格局构建与分析方法
        4.3.3 SWMM在城市尺度中的应用
        4.3.4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寒地适宜性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域尺度的沈抚新区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1 沈抚新区现状分析与评价
        5.1.1 自然条件现状
        5.1.2 水土资源分析
    5.2 水生态安全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5.2.1 单因子要素影响分析
        5.2.2 综合要素影响分析
    5.3 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3.1 水生态安全格局等级划分
        5.3.2 土地适宜性评价
        5.3.3 生态关键区识别
        5.3.4 水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尺度的沈抚中心城区寒地海绵规划与系统优化
    6.1 沈抚中心城区水生态与水安全条件概况
        6.1.1 地形地势现状与雨洪来源
        6.1.2 降水特征与暴雨雨型
        6.1.3 降雨径流控制分析
        6.1.4 水资源利用潜力分析
    6.2 城市海绵系统格局构建与优化
        6.2.1 城市海绵生态系统格局构建
        6.2.2 海绵城市排水系统优化
        6.2.3 海绵城市雨雪水资源化利用
    6.3 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与定量方案
        6.3.1 沈抚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管控分区划分
        6.3.2 各管控分区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与组合
        6.3.3 沈抚中心城区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
        6.3.4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定量计算
    6.4 海绵系统优化方案模拟与分析
        6.4.1 预规划方案模拟分析
        6.4.2 优化方案模拟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河段尺度的浑河沈抚段生态建设与低影响开发设计
    7.1 浑河河岸带概况与问题分析
        7.1.1 研究区概况
        7.1.2 生态安全问题分析
    7.2 城市河岸带结构布局与水生态修复
        7.2.1 河岸带海绵结构布局
        7.2.2 寒地河岸带水生态修复措施
    7.3 城市河岸带海绵设计与LID措施应用
        7.3.1 河岸带海绵景观设计方案
        7.3.2 寒地低影响开发措施应用设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浑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耦合模拟及不确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的研究现状
        1.2.2 替代模型的研究现状
        1.2.3 模型不确定分析的研究现状
        1.2.4 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模型简介
    2.1 地表水地下水水流耦合数学模拟模型
        2.1.1 地表水水流数学模型
        2.1.2 地下水水流数学模型
        2.1.3 地表水地下水水流耦合方程
    2.2 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耦合模拟模型
        2.2.1 地表水水质数学模型
        2.2.2 地下水水质数学模型
        2.2.3 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耦合方程
第三章 不确定性分析简介
    3.1 灵敏度分析
        3.1.1 局部灵敏度分析方法
    3.2 替代模型
        3.2.1 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
        3.2.2 核极限学习机方法
        3.2.3 替代模型精度计算与评价
    3.3 不确定性分析
        3.3.1 不确定性来源
        3.3.2 蒙特卡罗模拟方法
第四章 浑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
    4.1 研究区概况
        4.1.1 自然地理概况
        4.1.2 地形地貌
        4.1.3 气象水文
        4.1.4 水文地质条件
        4.1.5 土地利用情况
    4.2 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概念模型
        4.2.1 地表水地下水水流耦合模拟概念模型
        4.2.2 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耦合模拟概念模型
    4.3 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数学模拟模型
        4.3.1 地表水地下水水流耦合数学模拟模型
        4.3.2 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耦合模拟数学模型
    4.4 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数值模拟
        4.4.1 水流耦合模型参数分区和初值的确定
        4.4.2 水质耦合模型参数分区及初值的确定
        4.4.3 模型的离散
    4.5 模型校正与检验
        4.5.1 基础数据
        4.5.2 模型求解
        4.5.3 水流耦合模型校正与检验
        (1) 地表水地下水水流耦合模拟模型稳定流计算
        (2) 地表水地下水水流耦合模拟非稳定流模型
        4.5.4 水质耦合模型校正与检验
        一、 模型的校正
        二、 模型的检验
第五章 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耦合模拟模型的替代模型
    5.1 局部灵敏度分析
    5.2 拉丁超立方抽样
    5.3 水质耦合模拟模型的核极限学习机替代模型
    5.4 替代模型的精度分析计算
    5.5 计算时间分析
第六章 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耦合模拟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6.1 研究区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耦合模拟模型的预报
        6.1.1 拉丁超立方抽样
        6.1.2 输入方案
        6.1.3 预报结果
    6.2 水质耦合模拟模型预报结果统计分析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大孤山铁矿西北边帮巷道涌水水源判别及水岩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矿井涌水的研究进展
        1.3.2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1.3.3 区域水文地质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矿区交通与位置
        2.1.2 矿区气候概况
        2.1.3 地形地貌
    2.2 经济概况
    2.3 区域地质概况
        2.3.1 研究区地层
        2.3.2 构造概况
    2.4 水文地质概况
        2.4.1 地下水含水岩组
        2.4.2 地下水的补迳排条件
    2.5 矿山开采概况
3 流域水文分析及断裂构造分析
    3.1 流域水文分析(工作区边界划定)
    3.2 断裂构造分析
        3.2.1 矿区外部构造
        3.2.2 矿区内部构造
    3.3 巷道内部裂隙及涌水点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水化学特征分析
    4.1 地下水水化学数据采集
    4.2 水岩作用
    4.3 离子分布情况分析
        4.3.1 TDS分布情况
        4.3.2 阳离子分布情况
        4.3.3 阴离子分布情况
    4.4 研究区水化学类型
    4.5 SPSS聚类分析
        4.5.1 聚类分析原理及计算软件
        4.5.2 聚类分析因子
        4.5.3 聚类分析谱系图
        4.5.4 聚类分析结果归纳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PHREEQC的水岩作用模拟
    5.1 PHREEQC软件简介
    5.2 反向模拟原理
    5.3 反向模拟路径及矿物相选取
        5.3.1 反向模拟路径选取
        5.3.2 可能矿物相选取
    5.4 饱和指数计算
    5.5 反向模拟结果输出
        5.5.1 路径1 反向模拟结果
        5.5.2 路径2 反向模拟结果
        5.5.3 路径3 反向模拟结果
        5.5.4 路径4 反向模拟结果
        5.5.5 路径5 反向模拟结果
        5.5.6 路径6 反向模拟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鲁中北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对城镇地域景观的冲击
        1.1.2. 现代化背景下历史城市的景观危机
        1.1.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本土文化的丧失
        1.1.4. 现代城市建设与古城保护间的矛盾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时期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成果
        1.4.1. 人居环境理论相关研究
        1.4.2. 历史地理学理论相关研究
        1.4.3. 乡土景观相关研究
        1.4.4. 山水城市理论相关研究
        1.4.5.中国古代城市相关研究
        1.4.6. 山东古代城市相关研究
    1.5. 相关概念解析
        1.5.1. 地域景观
        1.5.2. 地域文化景观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鲁中北地区自然与社会环境基础
    2.1. 地理区位条件
        2.1.1. 国家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1.2. 省域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2. 自然环境特征
        2.2.1. 地质条件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条件
        2.2.4. 土壤条件
        2.2.5. 水系条件
    2.3 政治经济环境
    2.4 社会文化环境
    2.5 小结
3. 鲁中北地区区域尺度下的传统地域景观研究
    3.1. 自然本底
        3.1.1. 山体
        3.1.2. 水文
        3.1.3. 植被
        3.1.4. 土壤
    3.2. 水利建设
        3.2.1. 黄河改道治理与区域环境变迁
        3.2.2. 水利设施建设与河道疏浚整治
        3.2.3. 农田水利建设与灌溉农业发展
    3.3. 农业生产
        3.3.1. 农业发展
        3.3.2. 灌区分布
        3.3.3. 农田类型
        3.3.4. 田制制度
        3.3.5. 作物种植
        3.3.6.耕作技术
    3.4. 城乡营建
        3.4.1. 城乡聚落的发展历程
        3.4.2. 聚落格局的演进特征
        3.4.3. 城乡发展的驱动因素
    3.5. 小结
        3.5.1. 鲁中北地区区域尺度传统地域景观的主要特征
        3.5.2 区域城镇格局发展主要特征
4. 鲁中北地区典型历史城市的发展
    4.1. 临淄
        4.1.1. 定居——淄水之畔的文明起源
        4.1.2. 发展——西周建城与春秋盛世
        4.1.3. 衰败——都城中衰与县城新建
    4.2. 青州
        4.2.1. 定居——襟山连海的东夷“九州”
        4.2.2. 发展——“三迁四筑”的城池迁移
        4.2.3. 稳定——治所迁移与格局定型
    4.3. 济南
        4.3.1. 定居——泰山北麓的早期文明
        4.3.2. 兴城——先秦时期的城市起源
        4.3.3. 扩张——秦汉南北朝的城池扩张
        4.3.4. 发展——唐宋时期的格局变迁
        4.3.5. 兴盛——金元时期的运道开凿
        4.3.6. 稳定——明清时期的格局定型
        4.3.7. 再建——清末开埠与格局变迁
    4.4. 淄川
        4.4.1. 兴城——般水之阳的西汉筑城
        4.4.2 发展——冲坠覆隍与城池重建
        4.4.3. 稳定——宅园兴建与商贸繁荣
        4.4.4. 再建——铁路贯通与发展转变
    4.5. 四邑城市发展特征对比总结
        4.5.1. 城池选址特征对比
        4.5.2. 城池结构及位置变迁研究
        4.5.3. 城市景观风貌变迁
    4.6. 小结
5. 鲁中北地区城市尺度下传统地域景观体系研究
    5.1. 度地:“因地制宜”的山水格局
        5.1.1. 山水关系的确立
        5.1.2. 山水秩序的确立
        5.1.3. 山水文化的影响
        5.1.4. 山水格局的营建
    5.2. 营城:“随形就势”的城市营构
        5.2.1. 城池规模
        5.2.2. 空间结构
        5.2.3. 城防体系
    5.3. 理水:“因势利导”的水系梳理
        5.3.1. 内外贯通
        5.3.2. 护卫城池
        5.3.3. 泄水防洪
        5.3.4. 便利民生
        5.3.5. 营造景观
    5.4. 塑景:“城景一体”的景观格局
        5.4.1. 造园活动
        5.4.2. 园林
        5.4.3. 风景名胜区
        5.4.4. 标志性景观建筑
        5.4.5. 景观构筑物
    5.5. 成境:“情景交融”的意境感知
        5.5.1. “八景”意象与意蕴升华
        5.5.2. 文人教化与城市精神
    5.6. 小结
        5.6.1. 城市尺度传统地域景观体系的主要特征
        5.6.2. 四座城市传统地域景观的整体特征解析
6. 鲁中北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6.1. 清末民初以来传统地域景观的变迁
        6.1.1. 山水环境的改变
        6.1.2. 城乡格局的巨变
        6.1.3. 城市空间的变迁
        6.1.4. 景观意象的消隐
        6.1.5. 城市文化的嬗变
    6.2. 传统地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展望
        6.2.1. 区域整体保护
        6.2.2. 城市景观延续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地理独立、独具特征的自然环境基础
        7.1.2. 多因驱动、曲折发展的城乡格局变迁
        7.1.3. 双重尺度、逐层叠加的地域景观体系
        7.1.4. 根植自然、生态高效的传统营建智慧
        7.1.5. 整体保护、区域协同的保护发展展望
    7.2. 创新点
        7.2.1. 研究内容
        7.2.2. 研究方法
    7.3. 展望
附录一: 鲁中北地区清末民初测绘图汇总
附录二: 济南七十二名泉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超采区划分原则与划分标准
    1.1 超采区划分原则
    1.2 划分标准
2 地下水超采区划分研究
    2.1 工作分区
    2.2 划分方法
        2.2.1 水位动态法
        2.2.2 开采系数法
        2.2.3 引发问题法
3 地下水超采区划分结果
    3.1 超采区边界调整与修正
    3.2 超采区划分结果
4 结语

(7)苏联援建对西安现代工业城市建设影响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政治背景——中苏同盟关系
        1.1.2 经济背景——新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
        1.1.3 区位背景——西安工业地位的确立
    1.2 课题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相关定义、时间范畴和概念界定
        1.4.1 相关定义
        1.4.2 时间范畴
        1.4.3 概念界定
    1.5 研究综述
    1.6 研究内容、创新点、难点
    1.7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二十世纪二十至六十年代初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理论
    2.1 20 世纪 20-60 年代初苏联政治与经济特征
        2.1.1 苏联历史文化源流
        2.1.2 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1.3 苏联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政策
    2.2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城市思想根源和建设特点
        2.2.1 苏联城市建设主导意识形态
        2.2.2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
        2.2.3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目的
    2.3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城市规划建设
        2.3.1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思想
        2.3.2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规划思想
        2.3.3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特点
    2.4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工业区、工厂区与工业建筑理论
        2.4.1 苏联城市工业区规划理论与特征
        2.4.2 苏联工厂区规划、工业建筑理论
    2.5 苏联工人住宅区规划与住宅建筑理论
        2.5.1 工人住宅区与住宅
        2.5.2 苏联住宅区规划理论
        2.5.3 苏联工人住宅建设特点
    2.6 小结
3 手工业及工业萌芽时期的西安城市空间格局
    3.1 西安城市地理环境特征概述
        3.1.1 地理环境特征
        3.1.2 气候与水文特征
    3.2 手工业时期的西安城市空间格局
        3.2.1 手工业时期西安空间区位优势
        3.2.2 手工业时期西安城市格局的演变
        3.2.3 手工业时代的西安城市空间特征
    3.3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西安城市空间格局
        3.3.1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工业发展
        3.3.2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西安城市规划
        3.3.3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西安工业分布特征
    3.4 西安近代工厂、工业建筑和城市居住形态
        3.4.1 西安近代工厂区和工业建筑
        3.4.2 西安近代民居形态
    3.5 小结
4 苏联援助建设对西安城市工业空间格局影响
    4.1 城市建设背景
        4.1.1“生产性城市”建设方针
        4.1.2“一五”时期西安工业建设
    4.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西安城市规划
        4.2.1 1950、1951、1952 年西安都市发展计划
        4.2.2 借鉴苏联规划理论的《西安市 1953—1972 年城市总体规划》
        4.2.3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三次都市计划与 1953-1972 年西安城市规划比较
        4.2.4 苏联城市理论对西安城市工业空间格局影响
    4.3 《1953-1972 年西安总体规划》工业区规划及工厂建设
        4.3.1《1953-1972 年西安总体规划》的工业区规划
        4.3.2 苏联援建的西安工厂区规划建设
        4.3.3 苏联援建的工业厂房建筑
    4.4 苏联援助建的工人住宅区与住宅建筑
        4.4.1 西安工业建设与工人住宅需求
        4.4.2 苏联援建影响下的工人住区规划
        4.4.3 苏联设计理论影响下的工人住宅
    4.5 小结
5 苏联援助建设对中国城市建设影响
    5.1 新中国初期工业城市建设概述
        5.1.1 影响新中国工业城市分布的因素
        5.1.2 依托“156 项工程”的新中国工业分布
        5.1.3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城市类型的划分
    5.2 苏联建设理论对中国城市建设影响途径
        5.2.1“苏联模式”的引入方式
        5.2.2“一五”时期苏联专家对中国城市建设的主导作用
        5.2.3“苏联模式”影响形成的建设理念、方式与特点
    5.3“苏联模式”影响的中国城市建设
        5.3.1 城市内部整合
        5.3.2 城市外部新区
        5.3.3 新建工业城市
    5.4“苏联模式”影响的工业区和住宅区建设
        5.4.1“苏联模式”影响的工业区建设
        5.4.2“苏联模式”影响的住宅区建设
    5.5 小结
6 苏联援建的价值与启示
    6.1 苏联援助建设的指导意义
        6.1.1 城市建设全面师从苏联
        6.1.2 城市建设以工业为核心
        6.1.3 城市建设与计划相结合
    6.2 苏联援助建设的作用
        6.2.1 苏联援建的现象
        6.2.2 苏联援建的文化内涵
        6.2.3 苏联援建的时代性作用
    6.3 当代城市转型中的保护与发展
        6.3.1 城市工业遗产视角的传统工业区保护
        6.3.2 城市更新视角的传统工业区发展
    6.4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1 苏联援建的“156 项工程”
附录2 《1953~1972 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附录3 苏联援建西安建设大事记
附录4 1949-1960 年苏联城市建设相关译着

(8)鞍山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污染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 地下水化学特征
    2.1 山丘区
    2.2 平原区
3 地下水资源质量
    3.1 地下水质现状
        3.1.1 山丘区地下水质
        3.1.2 平原区地下水质评价
    3.2 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
4 地下水污染分析
5 地下水超采情况
    5.1 海城水源超采区
    5.2 铁西-西郊水源超采区
    5.3 太平水源超采区
6 地下水资源保护对策
    6.1 加快建设新水源工程
        6.1.1 新建替代水源工程
    6.2 建立污水回用工程
    6.3 建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站
7 地下水污染防治及对策
    7.1 重点治理工业废水
    7.2 加强农业化肥施用的管理
    7.3 健全城市垃圾处置系统
    7.4 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
        7.4.1 杨柳河沿岸地区地下水污染治理
        7.4.2 运粮河地下污染治理

(10)辽宁鞍山市供水水源工程及节水规划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供水水源工程
    1.1水源工程
    1.2供水工程
        1.2.1污水处理回用工程
        1.2.2兴建水源工程
2节水灌溉水源供水工程
3现有中、小型病险水库处理工程
4农村人畜供水工程
5供水水源工程规划
6实施水源规划保障措施
    6.1工程措施
    6.2非工程措施

四、鞍山西郊水源地地下水水动态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信息熵原理的辽东超采区地下水水位时空变化演变特征[J]. 刘丹.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1(05)
  • [2]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D]. 初亚奇. 天津大学, 2020
  • [3]浑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耦合模拟及不确定性分析[D]. 韩玉. 吉林大学, 2020(08)
  • [4]大孤山铁矿西北边帮巷道涌水水源判别及水岩作用研究[D]. 胡博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鲁中北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研究[D]. 王越.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6]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探究[J]. 滕海波.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6(10)
  • [7]苏联援建对西安现代工业城市建设影响的历史研究[D]. 魏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8]鞍山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污染保护对策[J]. 吕敏娟.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5(06)
  • [9]鞍山市供水水源工程规划合理性分析及保障措施[J]. 王铮.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5(02)
  • [10]辽宁鞍山市供水水源工程及节水规划措施[J]. 王琳. 中国防汛抗旱, 2015(02)

标签:;  ;  ;  ;  ;  

鞍山西郊水源地地下水动态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