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白桦浆林生长过程及木纤维特性研究

杨树白桦浆林生长过程及木纤维特性研究

一、杨桦纸浆林生长过程及木材纤维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罗亦伶[1](2021)在《立地条件对杉木生长和材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由于立地因子存在差异,所以必然对生长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杉木产生影响。为了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的生长规律、养分利用特性、杉木材性的变化规律,本论文以湖南省株洲市攸县黄丰桥林场3个不同立地条件的30a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树干解析法和收获法研究其生长规律和林分生物量及其结构特征;通过测定3个样地杉木标准木的不同器官(根、枝、干、叶)的C、N、P、K、Ca、Mg含量探讨林分营养元素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测定3个样地杉木人工林木材纤维形态和密度、硬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冲击韧性等物理力学性质研究不同立地杉木的生长状况对杉木材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树龄的增长3个不同立地的杉木人工林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均增加,增加速度依次为1号、2号、3号。3个样地杉木人工林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的大小关系均为:1号>2号>3号。1号样地处于山脚,具有更好的土壤条件和较高的营养元素含量,它们共同促进了林木较快的生长;2号样地与3号样地的土壤条件相当,但2号样地相对较低的海拔有利于杉木的生长。(2)3个不同立地的杉木人工林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号483.65kg>2号388.33kg>3号246.00kg;1号样地杉木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为393.50kg、90.15kg,占单株生物量的81.36%、18.64%;2号样地杉木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为317.45kg、70.88kg,占单株生物量的81.75%、18.25%;3号样地杉木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为199.76kg、46.24kg,占单株生物量的81.20%、18.80%。1号、2号、3号样地杉木解析木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3个立地的杉木解析木中树根、树枝、树干、树叶生物量大小关系均为1号>2号>3号。(3)3个不同立地的杉木根系的总养分含量大小顺序为1号>3号>2号;枝的总养分含量大小顺序为2号>1号>3号;干、叶的总养分含量大小顺序为1号>2号>3号。3个立地杉木各器官的C、N、P、K、Ca、Mg含量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表现,在杉木生长旺盛季节,1号杉木根系、叶片中N、P元素显着高于2号。(4)3个不同立地条件林地上生长的杉木各力学指标大小关系如下:气干密度、全干密度、基本密度、弦面硬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均为3号>2号>1号;端面硬度、径面硬度、抗弯强度、冲击韧性为2号>3号>1号。(5)1号、2号样地的杉木生长速度随坡位的上升而减缓,不同坡位的杉木纤维长度、宽度、长宽比均存在显着差异,除冲击韧性外的木材物理力学性质之间差异显着,2号样地的杉木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明显优于1号样地的杉木;2号、3号样地的杉木生长速度随海拔的上升而减缓,不同海拔的杉木纤维长度、宽度存在显着差异,长宽比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木材物理力学性质不存在显着差异,但2号样地的杉木木材物理力学性质优于3号样地的杉木。3个立地条件的木材材性综合排名为2号>3号>1号。

唐继新[2](2019)在《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和密度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米老排是我国南亚热带区域适生范围极广的优良用材树种,具有一定的天然更新潜力,但当前其人工林的作业法主要为传统的同龄林皆伐作业法,生产的产品主要为中小径材,更新全为人工更新,需育苗、炼山、整地、挖坑和造林等。存在地表水土易流失、植被易破坏、更新成本逐年高涨、森林经营目标单一和功能不强等问题,既不利于发挥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潜力,也难于维持其人工林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以南亚热带区域米老排人工林为对象,基于野外固定样地观测、实验室和苗圃控制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米老排人工林种子更新的机理,采伐方式对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人工中龄林生长的影响,并基于上述研究设计了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本研究阐明了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在林分内外的时空动态规律,探讨了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适宜的作业时间、带宽和抚育时间等,揭示了米老排人工林种子更新的机理,探明了不同密度调控下米老排林分的生长规律,为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成熟米老排人工林林分内天然更新的种源充足,不存在天然更新的种源限制;其种子雨散落的起始期、高峰期、消退期分别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保留带种子雨及沉水种子在林缘外皆伐迹地扩散的最远距离分别为25 m和20 m,其种子雨及沉水种子的空间分布可用指数函数描述。皆伐迹地种子雨的沉水种子百分比,随林缘距离的增加呈先增加随后再降低的变化规律;基于指数函数转化的对数函数模型,对米老排种子雨与沉水种子相对密度值随林缘距离变化的拟合及预测效果较好。利用水选法,去浮取沉,筛选及判定米老排新鲜沉水种子活力的可靠度>80%。(2)采伐作业方式对促进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密度和频度的影响极显着(P<0.01),光照是影响米老排天然更新幼树建成的关键因子。利用米老排人工林的落种期与天然更新特性,使用皆伐、渐伐或带状皆伐方式,其采伐迹地的天然更新均可达良级标准(更新密度>3 000株·hm-2,更新频度>60%)。(3)高浓度的米老排凋落物浸提液,对米老排种子萌发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米老排凋落物的物理机械障碍是阻碍其种子萌发及幼苗定居的关键因子;米老排种子属于光中性种子,其萌发率受光照影响不显着。(4)在间苗作业后第3.5年,间苗抚育措施对促进皆伐迹地米老排种子更新幼龄林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的影响极显着(P<0.01),对改变其林分径阶分布的类型、峰值和分化程度作用明显;但对其林分优势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影响不显着。前5年为米老排种子更新幼龄林径向生长的旺盛期,间苗抚育至合理密度对其林分径向生长极为重要。(5)除萌后第3.5年,密度对米老排萌生幼龄林平均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生长影响不显着,对其优势木胸径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影响显着(P<0.05)。前5年为米老排萌生幼龄林径向生长和高生长的旺盛期,合理保留密度及抚育对其林分的生长极为重要。每伐桩保留1~2株萌条的措施,对提高萌生幼龄林优势木比例的作用明显。(6)在南亚热带的中等立地,米老排树种径向生长的缓慢期在第1~2年,速生期在第3~10年,衰减期在第14年后。树高的早期速生特性明显,连年生长量呈多峰状,速生期主要在第2~6年。平均木与优势木材积生长的缓慢期均在前6年,从第8年起均进入速生期;在第14年后,米老排树种的实验形数趋于稳定。林分密度调控在520~1 200株·hm-2的范围内,密度调控措施对米老排林分平均木的胸径和材积的生长影响显着(P<0.05),对林分树高和平均实验形数的影响不显着,对优势木的胸径与材积的短期生长影响显着(P<0.05),对其长期生长的影响不显着,对减小林分径阶分化及提高大径木比例的作用明显。(7)基于米老排树种的天然更新机制和生长过程特性,本研究设计的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可为南亚热带区域米老排人工林健康、稳定、高效和多功能的经营提供参考。

沈乐[3](2019)在《尾巨桉杂种F1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与抗风性研究》文中认为桉树人工林是我国主要短周期工业原料用材林之一,为了缓解国家木材内需,大量研究致力于提高桉树木材产量、提高木材品质和增强其抗逆性,其中对沿海种植区的桉树人工林,选育抗风性强的良种迫在眉睫。杂交育种是对桉树进行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尾叶桉(Eucalptus urophylla S.T.Blake)和巨桉(Eucalptus grandis W.Hill ex Maiden)6×6析因交配F1杂种为材料,尾叶桉自由授粉子代为对照。测定尾叶桉与巨桉杂种F1多年度的生长性状、10.3a生材质性状和抗风性,估算其遗传参数,并进行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根据不同育种目标开展优良杂交组合评价及杂种优良单株选择。为桉树亲本选配和杂种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今后大规模人工制种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亲本材料和优良无性系。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应用ASReml-R估算1a、2a、4.5a、8.3a和10.3a生时生长性状的遗传力、显性效应、父母本效应、遗传相关系数以及杂交力。尾巨桉F1代杂种在各年龄时的生长表现均优于对照尾叶桉亲本自由授粉子代。不同年份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在组合间均存在极显着(p<0.01)或显着差异(p<0.05),在区组间差异不显着。1和2a生时杂种各生长性状的母本加性方差分量低于父本加性方差分量,4.5a生时父、母本加性方差分量较为接近,8.3和10.3a生时母本加性方差分量则高于父本加性方差分量。随年龄的增长,杂种的树高和胸径单株遗传力呈现由中度至低度遗传控制的变化趋势,杂种家系遗传力呈现高-中-低度遗传控制的趋势,且杂种家系遗传力大于单株遗传力。显性方差与加性方差的比值则随年龄的增长呈递增趋势。年-年和性状-性状双变量遗传、表型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4.5a生时,母本U21及父本G8的一般杂交力(GHA)最高,U21×G5组合的特殊杂交力(SHA)最高;8.3年生时,母本U21及父本G19的GHA最高,U2×G19的SHA最高。尾巨桉F1杂种1-2a生时父本效应大于母本效应,且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4.5a生时父、母本效应对杂种生长的贡献率相当,8.3-10.a年生时杂种的母本效应大于父本效应,且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同时评选出7个优良杂种,筛选出1个优良母本和2个优良父本,并依据标准Ⅰ、Ⅱ分别选出40和16株优树。(2)测定尾叶桉×巨桉杂种材质性状,分析其遗传变异规律,并估算遗传参数,利用Asreml-R估算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纤维宽、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以及半纤维素含量的遗传力、显性效应、父母本效应、相关系数以及杂交力。木材基本密度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514和0.051;纤维长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510和0.056;纤维宽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788和0.187;纤维素含量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807和0.208,所有材质性状的家系遗传力得范围在0.367~0.807,呈高度-中度遗传控制,单株遗传力的范围在0.032~0.208,呈中度-低度遗传控制,杂种各材质性状的母本加性方差分量高于于父本加性方差分量,杂种的材质性状的母本效应均高于父本效应,加性效应均高于显性效应。纤维长与纤维宽呈极显着遗传正相关,其余材质性状间均呈不显着遗传相关,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宽比,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宽、纤维长和纤维宽、纤维长和纤维长宽比、半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表型正相关。木材基本密度和木质素含量、纤维宽和木质素含量、纤维素含量和半纤维素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表型负相关。其中母本DU1在木质素中的GHA为负值,在其他性状中为正值,其余母本和父本在不同的性状中表现均不一致。36个交配组合中U2G19在木质素中的SHA为负值,在其他性状中为正值。评选超出6个优良杂种组合和1个优良母本DU1。(3)尾叶桉×巨桉杂种的抗风性优于纯种对照,抗风值和干形在组合间均呈极显着差异(p<0.01),在区组间差异均不显着。杂种抗风值与生长性状呈不显着遗传负相关,呈极显着表型负相关,抗风值与纤维长、纤维宽呈显着或极显着遗传负相关,与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宽比、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和半纤维含量呈不显着遗传相关。抗风值与纤维长、纤维宽、纤维长宽比呈显着或极显着表型负相关,抗风值与半纤维素含量成显着表型正相关,与木材基本密度、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呈不显着相关。估算干形的杂交力,母本DU1的GHA最高;父本G9的GHA为最高。36个交配组合中DU1G19的SHA最高。分别采用独立淘汰法和综合指数选择法可以选出部分生长、材质、干形和抗风兼优的杂种,第一种方法选出3个优良杂种组合,第二种方法选出6个杂种组合。

潘艳艳[4](2019)在《日本落叶松种子园亲本及其子代变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落叶松亲本及子代的评价选择是种子园升级和改建的核心内容。通过综合评价选出的日本落叶松优良无性系及家系,既可以为种子园升级换代提供材料,还可以为日本落叶松良种审定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吉林省五道沟落叶松国家良种基地日本落叶松种子园亲本及子代为材料,采用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对亲本生长性状、木材性状、物候期、结实量及子代生长性状和木材性状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材料的遗传变异状况,并对亲本及子代进行评价选择,以期为种子园建设和升级换代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种源的日本落叶松无性系生长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源和无性系间各生长性状差异显着;其表型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均较高,通过选择各性状均可实现较高的遗传增益,初选东丰种源为优良种源。对东丰种源日本落叶松无性系连续多年树高和胸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间、树龄间存在显着差异;不同树龄树高和胸径间相关性均达显着正相关;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按照10%的入选率,选出7个优良无性系,其树高和胸径的遗传增益分别为6.46%和13.99%;提出日本落叶松无性系早期选择时间应在7年左右。(2)对不同种源的日本落叶松半同胞家系生长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变异来源均达极显着差异水平;各家系间树高和胸径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均随树龄的增加而上升;家系树高和胸径的遗传力均较高,而单株遗传力较低;种源内不同树龄树高和胸径相关性均达极显着正相关,兰山种源生长性状显着优于其他种源。对兰山种源日本落叶松半同胞家系连续多年树高和胸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树高和胸径的方差分量随着树龄的增加而上升;树高和胸径的遗传力较高;树高和胸径间相关性均达极显着正相关;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选出6个优良家系,其树高和胸径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0.53%和15.79%;选出45个优良单株,其树高平均值比总平均值高23.47%;提出日本落叶松家系早期选择时间在6年左右。(3)对不同种源日本落叶松亲本生长性状和木材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变异来源均达极显着差异水平;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6.65%~25.66%)和遗传变异系数(3.42%~22.27%)变化范围较广;重复力均大于0.51;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以生长性状、木材性状以及生长和木材性状联合为评价指标,分别选出6个优良无性系,其遗传增益变化范围分别为5.27%~21.53%,8.02%~21.95%和4.27%~18.07%;对这些亲本的子代生长性状和木材性状进行分析,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也较广;遗传力均大于0.76;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以生长性状、木材性状以及生长和木材性状联合为评价指标,分别选出6个优良家系,其遗传增益变化范围分别为9.20%~37.55%,9.32%~28.82%和6.20%~22.62%;同时对亲本和子代各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亲本与子代各测定性状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4)对不同种源日本落叶松无性系物候期和结实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间各物候期和结实量差异极显着;各物候期重复力均高于0.84;各指标相关性均达显着正相关;不同无性系雄花散粉期和雌花可授期具有较好的同步性,根据雌雄花开花时间选出6个雄先型、9个雌先型和72个同时型无性系;东丰种源5年平均结实量显着高于其他种源,结实量遵从大小年规律,以10%的入选率选出9个无性系,其遗传增益为19.40%。(5)对日本落叶松全同胞家系树高和地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变异来源均达极显着差异水平;树高和地径的表型变异系数分别为30.23%和21.51%,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5.98%和16.99%;树高和地径的家系遗传力均为0.94,单株遗传力均为0.52;三棚04和三棚37树高和地径的一般配合力较高,适合作为优良亲本营建改良种子园,通过特殊配合力计算,东丰18 ×兰山25、东丰81 ×兰山25、三棚98 ×三棚74和临江34 ×兰山28为优良组合,适合建立特殊配合力种子园;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进行优良家系和单株的选择,初步选出7个优良家系,其树高和地径的遗传增益分别为35.02%和29.01%;选出50个优良单株,其树高和地径的遗传增益分别为47.92%和 34.67%。本研究选出的优良无性系及优良家系可以作为良种用于生产,选育的优良单株及亲本可以为日本落叶松种子园的升级换代提供保障,提出的早期选择时间可以为日本落叶松良种选育提供参考,采用的研究路线可以为其他树种的遗传改良提供借鉴。

徐明[5](2018)在《非木纤维超声辅助解离技术机理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秸秆的废弃和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解决造纸工业原料短缺难题,拓宽纤维浆料来源,本文采用麦草秸秆作为典型非木材纤维原料,进行了非木材纤维超声氧化辅助解离纤维特性和应用的研究;优化了超声辅助解离的工艺参数,使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热重、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光谱等手段,对超声辅助解离麦草纤维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超声辅助解离纤维的机理,并对该纤维进行了纸种配抄、纤维板制备等应用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本文根据超声协同作用及辅助氧化的基本原理,对麦草秸秆纤维解离工艺进行了研究,探究出适合麦草的超声氧化辅助制浆技术,并对超声波麦草纤维浆料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在超声频率20kHz,超声功率密度3W/cm3,反应温度20℃室温,物料浓度15%,反应时间2小时,保温0.5小时,搅拌速度500rms,氢氧化钾添加量2%,氨水6%、十二烷基磺酸钠0.5%、硅酸钠8%、硫酸镁1%的工艺条件下,麦草纤维成浆性能良好,得率达到71.3%,白度及强度性能均与漂白碱法麦草浆国家标准(GB/T 26188-2010)相当。同时,对芦苇、竹子等非木纤维原料也进行了超声氧化辅助解离实验,优化了工艺参数。为探究麦草纤维原料超声氧化辅助解离制浆机理,以及纤维浆料相关性能,对超声波麦草浆及化学麦草浆进行了组分及仪器分析对比。超声波麦草浆纤维平均长度达到0.809mm,其抗张指数32.49N·m/g,耐折度45次、撕裂指数3.98 mN·m2/g,均优于化学麦草浆。超声波麦草浆灰分含量24.92%,综纤维素含量69.04%,木质素含量4.31%。从扫描电镜、XRD、热重分析结果来看,超声波麦草浆纤维形态完整,挺括粗硬,表面附有颗粒状物质。超声波麦草浆的结晶度高于化学麦草浆,其XRD图在2θ为26.5°处有尖锐衍射峰,推测生成了一种含结晶相的填料类物质。热重实验结束时,超声波麦草浆最终剩余量为30%左右,麦草浆纤维素和木质素提取物样品最终分别剩余10%和22%左右,表明超声辅助作用使木质素官能团被氧化,羟基等增多,结构和性质发生了变化。针对超声波辅助氧化制浆过程中活性氧的产生及对纤维的影响,采用茜素紫显色法和海萤荧光素类似物(FCLA)法,成功证明了超声波制浆过程中液体介质中存在强亲电试剂羟基自由基(HO·)、过氧氢根自由基(HOO·)等活性氧基团,并分析了活性氧基团的产生机理以及对木质素中芳环、双键等官能团的降解机理,进而提出麦草纤维超声氧化辅助解离机理如下:在超声波机械效应、热效应及空化效应协同作用下,麦草秸秆纤维细胞胞间层先发生微小分裂,促使化学介质快速充分的进入到纤维细胞之间,然后胞间层及角隅层中部分小分子木质素在超声氧化辅助作用下降解、溶出,麦草秸秆纤维解离成浆。活性氧基团与木质素发色基团发生反应,将其氧化成无色基团。超声波麦草浆纤维在纸页成型过程中结合力良好,原因如下:首先成浆后的纤维在超声波作用下产生打浆效应,原料纤维充分润胀及软化,增强了细纤维化作用,纤维比表面积增大,暴露出更多的羟基,进而在纸页成型过程中可以形成更多的氢键。此外,在超声效应产生的HO·和HOO·等活性氧基团的作用下,纸浆中木质素结构中出现更多的羟基、羧基及活性位点,形成更多的氢键结合与交联作用,提高了纸浆纤维的结合力。利用超声波麦草浆进行了双胶纸、新闻纸、多层食品卡纸、单层食品卡纸及普通食品包装纸等多种纸张的配抄实验,并利用100%超声波麦草纤维进行了制备中密度纤维板的应用实验,上述产品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行业标准值。综上所述,非木材纤维超声氧化辅助分离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超声波非木浆纤维具有优良的力学强度和光学性能,可以作为传统纸浆纤维的有益补充,也可以用来制备绿色环保的高强纤维板。

谢九龙[6](2017)在《四川慈竹材质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施肥的响应》文中认为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加剧,促进了全球对可再生木质资源和绿色林业产业的关注。竹子生长快,产量高,性能好的优点使其在我国林产品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竹产业也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的朝阳产业之一。为满足工业化生产对竹材的需求,人们对竹林定向培育,尤其是工业用材林的定向培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广。为保证在人工培育条件下的竹材质量满足工业用材要求,需对其材质进行科学评估,以建立竹林培育、加工利用相辅相成的竹生态产业链,这对提升竹材产业,促进竹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四川竹产区主要乡土竹种慈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竹秆形态和材质生长规律,分析了竹材的工业适用性,探讨了慈竹材质在雅安、眉山、宜宾、江油研究区间的差异及其对气候因子和土壤肥力的响应,并以此为基础,采取3因素4水平“3414”施肥实验设计,对慈竹人工林施加不同种类的化学肥料(氮肥、磷肥、钾肥),在施肥1年后,采伐各施肥处理下不同竹龄(1a、2a、3a)竹材,对其材质进行测量,分析施肥对慈竹材质的影响以及养分施加量与材质之间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四川省慈竹秆高在8-14m之间,胸径在30-70mm之间。慈竹秆壁由薄壁细胞和维管束构成,秆壁中部维管束类型为断腰型,由纤维股、维管束鞘和导管组成。慈竹纤维为两端尖削、壁厚、腔小的轴向细胞,纤维胞壁纹孔较小。与四川省内生长的毛竹、梁山慈竹、麻竹、撑绿杂交竹相比,慈竹秆壁薄,平均仅为4.5mm,但具有较长的节间长度,平均为55.6cm,另外,慈竹初含水率也最小,为58%,分别是麻竹和撑绿杂交竹的1/3和1/2。慈竹纤维长度比毛竹大,纤维壁厚与毛竹相当,基本密度在5个竹种中最大,为0.69g/cm3,顺纹抗压强度和顺纹抗剪强度与毛竹较接近,分别为66.49 MPa和12.86 MPa。竹种间的纤维形态对比结果证明慈竹为较优良的造纸原料,较低的初含水率、长节间、高密度、高尺寸稳定性、以及较强的力学强度说明慈竹也适于结构用材。2.慈竹竹秆高生长符合竹类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在快速生长期,竹秆日平均生长量为26.3cm。慈竹平均秆高、节位数、节间长度与高生长期天数之间分别表现出显着的指数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的回归关系。在高生长期和材质生长期,节间长度随节位数由竹秆基部至稍部的增加均表现出先缓慢增加,至稳定后,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与节位数的回归关系均为显着的三次函数关系;节间直径与节间长度的变异规律相似,也是先缓慢增加,后逐渐减小;而竹壁厚度则随节位数的增加逐渐减小,与节位数的回归关系为幂函数关系。研究区和生长期的变化对慈竹节间直径和竹壁厚度随节位数的变异规律没有影响,其秆内变异属慈竹遗传特性的体现。3.慈竹在高生长进行至40-55d时,由薄壁细胞伸长分化而来的纤维已开始明显增厚,纤维细胞壁厚与导管壁厚、薄壁细胞壁厚开始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此阶段,各组织细胞已分化明显。慈竹纤维细胞伸长生长分为三个阶段,即高生长时期的快速生长阶段、嫩竹期的缓慢生长阶段、材质生长中后期的衰老阶段。在快速生长期,慈竹纤维细胞从起初的1.60mm伸长至高生长结束时的2.5mm,呈现出线性的生长模式,且表现出了与竹节伸长的高度一致性。对应高生长期、嫩竹期、材质成熟期,慈竹纤维壁分别表现为缓慢增厚、增厚高峰期、增厚稳定期。在嫩竹期,纤维壁厚从高生长结束时的4.68μm增厚至9.59μm。纤维腔径在各生长期的生长规律与纤维壁厚相反。对比材质生长期不同竹龄竹材,纤维各形态特征随竹龄增加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4.慈竹组织比量在纤维细胞明显分化后已基本定型,随高生长期和材质生长期的变化虽有波动,但变化幅度未达显着水平。从高生长期至嫩竹期,再到材质生长的中后期,慈竹基本密度一直缓慢增加,且与高生长期天数呈现显着的线性回归关系,而在材质生长期,随竹龄的增加,表现出显着的二次函数回归关系。在材质生长期,慈竹体积干缩率随竹龄的增加逐渐减小,材质表现为高竹龄竹材较低竹龄竹材有较好的尺寸稳定性,体积干缩率与竹龄间的回归关系为显着的二次函数关系。慈竹力学强度在材质生长期随竹龄的增加逐渐增加,并与竹龄呈现出显着的二次函数回归关系。从结构材的用材要求考虑,慈竹结构用材林的砍伐年限为第4a。慈竹纤维长度与节间长度显着正相关、纤维壁厚与基本密度显着正相关、基本密度与力学强度显着正相关,材质参数间的相关性是慈竹秆形生长规律和材质生长规律协调统一的具体体现。5.慈竹组织分化期(7-8月份)的降雨量、气温、日照时数与慈竹纤维组织比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基本组织比量呈正相关关系;而输导组织比量则与此时期的降雨量和日照时数正相关,与气温负相关。慈竹纤维长度与其高生长期(7-9月份)的降雨量极显着正相关,与此时期的日照时数和气温显着负相关。慈竹顺纹抗剪强度与年均温显着负相关,而体积干缩率与年日照时数显着正相关。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总孔隙度与纤维长度、基本密度、力学强度正相关,与纤维壁厚、腔径、宽度、体积干缩率负相关。慈竹纤维形态与土壤氮含量相关性较弱,而与土壤有效养分(有效磷、速效钾)负相关,力学强度与与有效磷负相关。6.慈竹高生长期充足的降雨量、适宜的温度和日照时数有利于慈竹纤维的伸长生长,而上述气候条件不利于纤维细胞壁的增厚生长,这恰好适合培育具有长纤维和壁薄的纸浆材。在四个研究区域中,雅安研究区在慈竹高生长期的气候条件(多雨、气温适宜、无酷暑、少日照)适宜栽培纸浆林。土壤较好的保水性和通透性(高持水量和高总孔隙度)以及低pH对培育慈竹纸浆林和结构材用林都有利,川西南地区的土壤条件适宜栽培慈竹纸浆林和结构材用林。7.施肥均使1a、2a、3a 生慈竹基本组织比量和体积干缩率增加,使纤维组织比量、输导组织比量、纤维长度、基本密度降低。施肥配比的变化使纤维腔径、纤维壁厚、力学强度或增加或减小,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慈竹材质受施肥的影响程度随竹龄的变化而不同,如施肥对1a生慈竹基本组织比量、纤维组织比量、纤维长度、基本密度的影响程度大于对2a生和3a生慈竹上述指标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在对1a生慈竹施肥时,上述各指标正处于分化或生长高峰期;而对2a生和3a生慈竹纤维腔径、纤维壁厚、体积干缩率、顺纹抗压强度和顺纹抗剪强度的影响程度大于1a生慈竹同类指标,主要是由于对2a生或3a生慈竹施肥时,其正处于干物质积累的旺盛期。8.施肥对慈竹基本组织比量、纤维组织比量、输导组织比量、纤维长度、纤维腔径、纤维壁厚的变异影响程度小于其自身变异(竹秆个体和竹秆部位),而对基本密度、体积干缩率、顺纹抗压强度、顺纹抗剪强度的变异影响大于其自身变异程度,说明施肥对慈竹不同材质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虽然施肥对慈竹材质有影响,但对各材质随竹龄的生长或变异规律没有影响,说明慈竹材质随竹龄的生长发育规律是慈竹遗传特性的体现。9.不同肥料配比及不同肥料施用量对不同竹龄慈竹材质的影响也不一样。1a生慈竹材质对N、P、K单因素肥的响应程度大于2a生和3a生慈竹,N、P肥对慈竹大多数材质指标均能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K肥与各竹龄慈竹材质指标相关性均不显着。为避免施肥对慈竹纸浆林材质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对纸浆林施肥培育时,应尽量在慈竹组织分化期和纤维伸长生长期少施N、P肥,或可选在每年1-4月份施加,N肥和P肥施用量应分别控制在0.3kg/丛/年和0.15kg/丛/年及以下。K肥施加量可根据其他生长指标的发育需要合理添加。综上,慈竹可作为优良的造纸和生物基材料的原料,其材质指标随生长期变化表现出的规律性是慈竹遗传特性的具体体现。选取慈竹纸浆林栽培区域时,应考虑该区域是否有充沛的降雨量、适宜的温度和日照时数;雅安和眉山的土壤条件表明川西南地区适宜栽培慈竹纸浆林和结构材用林。施用N、P、K肥可使各竹龄慈竹基本组织比量和体积干缩率增加,使纤维长度和基本密度降低,从材质培育的角度出发,应严格控制N、P肥的施用量,并在孕笋期施肥。今后应开展更多有关改变施肥方式和施加竹专用肥等对竹材材质的影响研究。

李盛[7](2016)在《大叶栎种源生长与材性遗传变异及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两个试点9年生不同大叶栎种源为研究对象,对种源保存率、生长性状、木材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采用综合指数法分锯材、纸浆材筛选出了3个优良种源,并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14个种源分为三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9年生大叶栎种源在南宁市良凤江试点的平均保存率为57.26%,在钦州市灵山试点的平均保存率为56.01%。在良凤江试点生态适应性良好的种源为广西田东种源、广东英德种源,生态适应性较差的种源为广西隆安种源、广东封开种源;在灵山试点生态适应性良好的种源为广西苍梧种源、湖南通道种源,生态适应性较差的种源为广西隆安种源。2、大叶栎在良凤江试点的树高、胸径、干形、材积、木材基本密度、木材纤维长度、木材纤维长宽比等性状种源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而木材纤维宽度种源间差异不显着;大叶栎在灵山试验点的树高、胸径、干形、材积、木材基本密度、木材纤维长度、木材纤维宽度、木材纤维长宽比等性状种源间存在极显着差异。两试点问种源各性状差异的显着程度与单点的方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大叶栎的所有性状均存在极显着的地点效应。3、大叶栎各性状在良凤江试点的种源遗传力范围为0.097~0.599,在灵山试点的种源遗传力范围为0.221~0.859。材积、木材纤维长度、木材纤维长宽比在两个试点的种源遗传力较高,具有较高的遗传改良潜力。4、大叶栎种源的主要性状呈随机变异模式。大叶栎种源树高的早期种源选择不宜过早,而胸径的早期种源选择年龄与地点有关。树高、胸径、材积在表型、遗传相关上两两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木材纤维长度与木材纤维长宽比在表型、遗传相关上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5、在良凤江试点选择出来的优良锯材种源、纸浆材种源均是广西苍梧、湖南通道、广西平果,其在树高、胸径、干形、材积、木材基本密度、木材纤维长、木材纤维长宽比等性状的平均种源遗传增益为1.13%、7.50%、1.33%、15.24%、0.05%、2.01%、2.74%。在灵山试点选择出来的优良锯材种源为广西田东、广西苍梧、广西蒙山,其在树高、胸径、干形、材积、木材基本密度、木材纤维长、木材纤维长宽比等性状的平均种源遗传增益为3.37%、2.97%、3.93%、12.17%、0.51%、-1.57%、-0.19%。在灵山试点选择出来的优良纸浆材种源为广西北流、广西苍梧、广东韶关,其在树高、胸径、干形、材积、木材基本密度、木材纤维长、木材纤维长宽比等性状的平均种源遗传增益为3.03%、1.32%、-6.39%、9.96%、0.16%、6.13%、4.52%。6、大叶栎种源通过系统聚类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密度优型种源,第二类为综合优良型种源,第三类为干形优型种源。

董玉峰[8](2014)在《杨树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择及高效群体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纸及纸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造纸纤维原料自给率严重不足,杨木作为重要的纸浆原料来源,在造纸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选用杨树优良无性系,实行纸浆林定向培育,提高单位面积木材产量是世界各国解决造纸原料不足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引进的24个杨树无性系,探索其生长和形质性状遗传变异规律,采用单指标评价与多指标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杨树纸浆林优良无性系选择,并对入选无性系与当前主栽杨树无性系同时从DNA水平上进行了多态性研究和遗传相似性分析,建立杨树无性系分子检索表。开展了杨树纸浆林高效群体结构研究,分析不同群体配置对杨树纸浆林生长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上述影响规律产生的生态、生理学机制,旨为高效群体结构配置的制定积累基础数据。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5~6年4个地点的无性系区域测定,从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由24个参试无性系中初选出4个杨树无性系B1、B33、B40和B53,并结合抗病虫性、制浆造纸性能等综合评价,选出纸浆林优良无性系B1。无性系B1木材基本密度为0.377g/cm3,纤维长度为1.153mm,纤维长宽比为49.5,其化学组分中综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高,木素和戊聚糖等含量较低,浆料白度及强度性能各项指标优良,适合配抄各种中高档文化用纸。2、性状遗传分析表明:4年生参试杨树无性系的胸径、树高等生长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较高,在0.75以上,遗传变异系数分布于6.8537.86%之间;入选无性系B1的5-6年生树高、胸径、材积与群体相比的遗传增益分别是21.2%、14.7%、66.8%,与对照相比的遗传增益分别是1.6%、6.0%、10.8%。3、AFLP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利用筛选出的8对引物对23个杨树无性系进行扩增分析,扩增谱带共有1183条,其中多态带921条,多态性带的比例为77.85%。每对引物组合对扩增的产物不同。每对引物所产生的总谱带数为131~212,其中多态带为97~183,多态带的比例为72.1~86.32%。多态性比例相对最高的为引物E-AAG/M-CAA,相对最低的为引物E-AAG/M-CTG。利用AFLP分子标记结果,通过比较各无性系间的特异带或特征带的差异进行无性系鉴别和测定,运用特殊谱带,建立了23个杨树无性系分子检索表,为杨树无性系鉴别提供更可靠的依据。4、在群体配置2m×3m、2m×4m、2m×5m和2m×6m林分中,树高生长虽存在一定差异性,但不显着。密度越大,冠幅越小。林分单株地上生物量和树干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但林分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总体呈增大趋势。不同群体配置方式的地上生物量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未达显着水平。5、不同群体配置方式间生物量在地上树干、分枝和叶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基本一致,各生物量指标间及其与胸径和树高间均呈正相关性。枝条的数量、分枝角、枝长度、枝基径和枝生物量在4种参试密度下存在差异,其中分枝数量差异性达显着水平。叶面积指数总体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叶面积指数与地上生物量、树干生物量和枝生物量均呈极显着相关。

肖兴翠[9](2013)在《不同营林措施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湿地松(Pinus elliottii)自引种到我国已有80多年历史,是一种优良的脂材两用树种,因其适应性强、分布广,早期生长快,树干通直,材质好,已经成为我国南方丘陵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本文以湖南省泪罗市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密度林分的林木生长量、生物量、根系状况、养分变化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就施肥、修枝对湿地松中龄林生长等方面的影响状况进行了观测与分析,为制定湘北区域湿地松人工林营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密度对除树高外的各生长指标均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均从8a生、林分蓄积从4a生开始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密度以高密度林分高径比大、冠高比小、树干相对饱满。到11a生时,低密度林分中≥14cm的中径阶木所占比例大,高密度林分中8-12cm的小径阶木所占比例大。综合成本效益分析,培育湿地松中大径材及脂材两用林宜选用1667、2000株.hm-2两种密度,培育中小径材宜选用2400株·hm-2作为初植密度。2.林分密度对单株、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均有极显着影响。9a生及11a生乔木层单株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大明显减小,乔木层、凋落物生物量及林分总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地被物生物量总体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各组分中以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林分总量的81.6%-88.1%和83.0%-87.6%;乔木层各器官中均以树干生物量比例最大,分别占其总量的37.7%-43.7%和41.4%-45.8%;建立的各器官生物量模型精度较高,可用于估测湿地松各器官生长量;不同密度林分平均生产力分别为8.9t·hm-2a-1和9.1t·hm-2a-1,以2400株.hm-2林分结构较为合理,适宜作为湘北湿地松纸浆材造林密度。3.林分密度对单株、林分根系生物量均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9a及11a生单株根系生物量减小,林分根系生物量总体增大,其中根桩和大根合计分别占总根量的60.7%-70.9%和63.9%-75.2%;不同密度根系生物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11a生时有63.1%以上的根系集中分布在0-40cm土层内,有81.4%以上的根系集中分布在距树干0-50cm范围内,因此对湿地松施肥的位置应该设在距树干50cm、深度20cm左右为宜,以确保肥料最大限度的被根系吸收。利用建立的湿地松单株各级根系生物量模型,可以估测单株各径级根系生物量及总根量,为根系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4.林分密度对湿地松单株及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均有显着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9a及11a生乔木层单株营养元素积累量减小,乔木层、凋落物营养元素积累量及林分总量总体增大;林分各组分以乔木层为主,分别占林分营养元素积累总量67.7%-79.2%和69.3%-76.5%,乔木层以林冠枝叶和干材营养元素积累为主,11a生时分别占其总量的44.1%-50.1%和39.1%-44.9%。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林分吸收量和存留量显着增大,归还量略微减小,周转期总体变长,养分循环速率略微减小,养分利用效率增大;综上分析,以1667、2000株.hm-2作为湿地松人工林适宜经营密度,对林地进行选择性除杂,并将凋落物及采伐时剩余的枝叶保留在林地,适当增施P、N、K肥,以维持湿地松人工林的地力。5.施肥对湿地松生长及土壤等均有明显影响。施肥3a后,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比对照显着提高,以700g·株-1的施肥量各指标生长量最大。施肥2a后的土壤养分与施肥前相比,不同土层pH值及速效P均有所减小,有机质、速效K含量均有所增加,速效N含量大幅增加。施肥7个月后,豆马勃子实体个数在施肥量100-800g·株-1范围内总体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是对照的2.0-24.0倍,施肥量过多可能会抑制豆马勃菌的生长。综合分析,对湿地松中龄林追肥,以追施N、P、K配方肥700g·株-1最佳。6.修枝对湿地松中龄林除冠幅外的各指标生长量均有不利影响,高强度修枝2a后,不同密度湿地松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生长量显着低于对照,冠幅生长量显着高于对照,中低强度和留桩的方式修枝对生长量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对高密度湿地松进行修枝对干形影响更大,中高强度及留桩方式修枝使高径比变大,冠高比变小,干形更为饱满。修枝3-4个月,流脂松节数量总体随修枝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采用低强度、留桩的方式修枝可以减少松节流脂。综合修枝2a的成本效益,对6a及7a生湿地松以不修枝为宜。综合以上研究结果,1667、2000株·hm-2两种密度投入产出较好,养分周转期较短,循环速率较高,可作为培育湿地松中大径材首选造林密度,而2400株.hm-2林分结构较好,生物量相对较高,可作为培育中小径材的初植密度。在培育过程中对湿地松中龄林进行选择性除杂,追施700g·株-1的P、N、K肥配方肥,注意将凋落物保留在林地,采伐时将枝叶保留在林地,有利于维持地力,提高湿地松林分生产力。

兰士波[10](2013)在《天然杨桦林研究现状及经营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杨桦次生林是在各种次生裸地上发生次生演替而形成的天然群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系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减免自然灾害等诸多方面均占居重要的战略地位。笔者在汲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杨桦次生林的起源、地理分布、群落结构、演替动向及可持续经营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指出了综合利用和高效经营方面存在的不足,展望了资源可持续经营和创新利用的广阔前景,提出了可持续经营的具体思路和对策。

二、杨桦纸浆林生长过程及木材纤维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杨桦纸浆林生长过程及木材纤维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立地条件对杉木生长和材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林木生长规律研究
        1.2.2 森林立地条件研究
        1.2.3 立地对杉木生物量影响的研究
        1.2.4 林分养分分布研究
        1.2.5 立地对木材材性影响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地设置
        2.2.2 解析木的选择
        2.2.3 生长规律的测定
        2.2.4 生物量的测定
        2.2.5 营养元素的测定
        2.2.6 杉木纤维形态和物理性质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不同立地杉木生长特性
    3.1 不同立地杉木生长规律研究
        3.1.1 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3.1.2 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3.1.3 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3.2 不同立地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研究
        3.2.1 单株生物量分布特征
        3.2.2 不同立地杉木生物量结构特征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4 不同立地杉木各器官营养元素分布特征
    4.1 根系C、N、P、Ca、Mg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4.2 枝C、N、P、Ca、Mg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4.3 干C、N、P、Ca、Mg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4.4 叶C、N、P、Ca、Mg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4.5 林分内乔木各器官养分含量
    4.6 小结与讨论
        4.6.1 小结
        4.6.2 讨论
5 立地条件对杉木纤维形态和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5.1 立地条件对杉木纤维形态的影响
    5.2 立地条件对杉木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5.2.1 立地条件对杉木木材密度的影响
        5.2.2 立地条件对硬度的影响
        5.2.3 立地条件对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的影响
        5.2.4 立地条件对冲击韧性的影响
        5.2.6 不同立地杉木木材材性的综合评价
    5.3 小结与讨论
        5.3.1 小结
        5.3.2 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和密度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森林的天然更新、密度调控及作业法研究概况
        1.2.1 森林天然更新研究概况
        1.2.2 森林密度调控研究概况
        1.2.3 森林作业法研究概况
    1.3 米老排树种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1.3.1 生物学特性
        1.3.2 生态学特性
    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和土壤
        2.1.3 气候与水文
        2.1.4 植被
    2.2 试验林及试验材料概况
        2.2.1 试验林概况
        2.2.2 种子萌发试验材料概况
    2.3 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3.1 米老排天然更新研究的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3.2 密度对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影响的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3.3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影响的试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4.1 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研究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2.4.2 密度对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影响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2.4.3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影响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三章 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研究及带状皆伐作业法设计
    3.1 带状皆伐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的时空动态及预测
        3.1.1 种子雨的数量及组成
        3.1.2 种子雨的季节动态
        3.1.3 皆伐迹地内种子雨的空间分布
        3.1.4 皆伐迹地内种子雨空间分布的预测模型
    3.2 采伐方式及环境因子对米老排天然更新的影响
        3.2.1 采伐方式对种子更新幼树分布的影响
        3.2.2 采伐方式对天然更新幼树更新密度、更新频度及生长的影响
        3.2.3 林缘距离对天然更新幼树更新密度及更新频度的影响
        3.2.4 采伐方式对种子更新幼树直径及树高结构的影响
        3.2.5 环境因子对种子更新幼树更新密度和更新频度的影响
    3.3 光照强度及凋落物对米老排种子萌发的影响
        3.3.1 遮荫处理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3.3.2 凋落物对米老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4 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的设计
        3.4.1 设计依据
        3.4.2 适用条件
        3.4.3 目标林相
        3.4.4 主要经营技术措施及指标
        3.4.5 带状皆伐作业法的小班作业设计案例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第四章 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4.1 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种子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4.1.1 间苗对林分平均生长的影响
        4.1.2 间苗对林分优势木生长的影响
        4.1.3 间苗对林分径阶结构的影响
    4.2 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萌生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4.2.1 密度对萌生幼龄林平均生长的影响
        4.2.2 密度对萌生林优势木生长的影响
        4.2.3 密度对林分蓄积量生长的影响
        4.2.4 密度对萌生幼龄林直径分布结构的影响及模型拟合
    4.3 不同更新方式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差异分析
        4.3.1 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幼龄林平均生长的差异分析
        4.3.2 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幼龄林优势木生长的差异分析
        4.3.3 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幼龄林径阶分布的差异分析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过程的影响
    5.1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平均木生长的影响
        5.1.1 密度对平均木胸径生长的影响
        5.1.2 密度对平均木树高生长的影响
        5.1.3 密度对平均木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5.2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优势木生长的影响
        5.2.1 密度对优势木胸径生长的影响
        5.2.2 密度对优势木树高生长的影响
        5.2.3 密度对优势木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5.3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蓄积生长量的影响
    5.4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平均实验形数的影响
    5.5 密度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径阶分布的影响
    5.6 不同密度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的回归拟合及预测
        5.6.1 QS试验林生长模型拟合分析
        5.6.2 SP试验林生长模型拟合分析
    5.7 讨论与小结
        5.7.1 讨论
        5.7.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在林分内外分布的时空动态
        6.1.2 采伐方式及环境因子对米老排天然更新的影响
        6.1.3 密度调控对皆伐迹地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6.1.4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6.1.5 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的应用
    6.2 讨论
        6.2.1 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及抚育的适宜作业参数
        6.2.2 带状皆伐米老排人工林种子雨在林缘外的扩散模型
        6.2.3 米老排人工林不同采伐迹地天然更新的效果及分布
        6.2.4 光照及凋落物对米老排种子萌发的影响
        6.2.5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皆伐迹地天然更新幼龄林生长的影响
        6.2.6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6.2.7 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作业法的设计及应用
    6.3 展望
        6.3.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6.3.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尾巨桉杂种F1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与抗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来源和经费支持
    1.4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1 桉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4.2 林木抗风研究进展
        1.4.3 国外林木抗风遗传育种进展
    1.5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尾巨桉杂种F1生长性状遗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交配设计与田间试验铺设
        2.1.3 生长观测
        2.1.4 材质性状测定
        2.1.5 干形数据测定
        2.1.6 抗风等级测定
        2.1.7 综合指数选择
        2.1.8 统计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杂种的保存率与生长表现
        2.2.2 生长性状差异性分析
        2.2.3 遗传方差分量及遗传力
        2.2.4 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析
        2.2.5 生长性状的GHA和 SHA分析
        2.2.6 优良杂种和优株选择
    2.3 小结
第三章 尾巨桉杂种F1材质性状遗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杂种的材性表现
        3.2.2 材质性状的差异性分析
        3.2.3 遗传方差分量及遗传力
        3.2.4 材质指标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析
        3.2.5 优良亲本评选
        3.2.6 优良杂种选择
    3.3 小结
第四章 尾巨桉杂种F1抗风性与生长、材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联合选择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杂种的抗风表现
        4.2.2 抗风性能和干形的差异性分析
        4.2.3 干形特殊杂交力和一般杂交力
        4.2.4 生长性状与材质性状的相关关系分析
        4.2.5 抗风与生长、材性的相关关系分析
        4.2.7 高纸浆产量优良杂种选择
        4.2.8 多性状综合指数选择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生长性状遗传分析
        5.2.2 材质性状遗传分析
        5.2.3 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5.2.4 尾巨桉杂种F1的抗风性分析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日本落叶松种子园亲本及其子代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日本落叶松种子园营建研究进展
    1.2 日本落叶松种源研究进展
    1.3 日本落叶松家系选择研究进展
    1.4 日本落叶松无性系选择研究进展
    1.5 日本落叶松木材性状研究进展
    1.6 日本落叶松物候期研究进展
    1.7 日本落叶松开花结实研究进展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8.1 目的意义
        1.8.2 技术路线
2 日本落叶松不同种源及无性系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试验材料和试验设计
        2.1.3 生长性状的测定
        2.1.4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各性状方差分析结果
        2.2.2 各性状遗传和变异参数
        2.2.3 各性状平均值
        2.2.4 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2.2.5 多性状综合评价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日本落叶松不同种源及无性系生长性状和木材性状变异研究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地点
        3.1.2 试验材料和设计方法
        3.1.3 木材性状的测定
        3.1.4 生长性状的测定
        3.1.5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方差分析
        3.2.2 各性状遗传和变异参数
        3.2.3 生长性状与木材性状相关性分析
        3.2.4 主成分分析
        3.2.5 综合评价选择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日本落叶松不同种源及家系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地点
        4.1.2 试验材料和设计方法
        4.1.3 生长性状的测定
        4.1.4 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性状方差分析结果
        4.2.2 种源、家系各生长性状平均值
        4.2.3 家系间遗传和变异参数
        4.2.4 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4.2.5 多性状综合评价#39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日本落叶松不同种源及家系生长性状和木材性状变异研究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地点
        5.1.2 试验材料和设计方法
        5.1.3 木材性状的测定
        5.1.4 生长性状的测定
        5.1.5 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方差分析
        5.2.2 各性状遗传和变异参数
        5.2.3 生长性状与木材性状相关性分析
        5.2.4 亲本和子代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5.2.5 主成分分析
        5.2.6 综合评价选择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日本落叶松无性系物候期及结实性状变异研究
    6.1 试验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地点
        6.1.2 试验材料和物候观测
        6.1.3 结实量的调查
        6.1.4 统计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物候期方差分析
        6.2.2 无性系物候期比较
        6.2.3 不同无性系花期观测结果
        6.2.4 不同无性系物候期相关性分析
        6.2.5 无性系各物候期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6.2.6 结实量方差分析
        6.2.7 不同年份各种源、无性系结实量变化规律
        6.2.8 综合评价#67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日本落叶松无性系多年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7.1 试验材料和方法
        7.1.1 试验地点
        7.1.2 试验材料和设计方法
        7.1.3 生长性状的测定
        7.1.4 统计分析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各性状方差分析
        7.2.2 各性状遗传变异参数
        7.2.3 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7.2.4 综合评价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日本落叶松半同胞家系多年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8.1 试验材料和方法
        8.1.1 试验地点
        8.1.2 试验材料和设计方法
        8.1.3 生长性状的测定
        8.1.4 统计分析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各性状方差分析
        8.2.2 各性状遗传和变异参数
        8.2.3 相关性分析
        8.2.4 综合评价
    8.3 讨论
    8.4 本章小结
9 日本落叶松全同胞家系苗期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9.1 试验材料和方法
        9.1.1 试验地点
        9.1.2 试验材料和设计方法
        9.1.3 生长性状的测定
        9.1.4 统计分析方法
    9.2 结果与分析
        9.2.1 方差分析及遗传参数估计
        9.2.2 配合力分析
        9.2.3 优良杂交组合及单株初步选择
    9.3 讨论
    9.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5)非木纤维超声辅助解离技术机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现状及资源现状
        1.2.1 发展现状
        1.2.2 面临问题
        1.2.3 我国木材纤维资源现状
        1.2.4 非木材纤维资源现状及制浆行业现状
    1.3 我国纸和板材的研究现状
        1.3.1 全国各纸种生产与消费现状
        1.3.2 文化用纸市场现状
        1.3.3 包装用纸市场现状
        1.3.4 中密度纤维板研究现状
    1.4 制浆清洁生产新技术发展现状
    1.5 超声应用技术发展现状
        1.5.1 超声波技术的概况
        1.5.2 超声波技术在造纸与纤维行业的应用
        1.5.3 超声氧化辅助制浆技术发展现状
    1.6 非木材纤维超声氧化辅助解离技术效益分析
        1.6.1 经济效益
        1.6.2 社会效益
        1.6.3 生态效益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意义
    1.8 研究内容与方法
        1.8.1 研究内容
        1.8.2 研究方法
        1.8.3 技术路线和说明
2 非木纤维超声氧化辅助解离工艺优化及纸浆性能对比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非木材纤维超声氧化辅助解离工艺优化
        2.3.2 浆张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非木材纤维超声氧化辅助解离工艺优化
        2.4.2 超声波麦草浆、超声波芦苇浆、超声波竹浆性能
    2.5 本章小结
3 超声波麦草浆组分及结构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超声波麦草浆纤维组分含量测定
        3.3.2 超声波麦草浆和化学麦草浆纤维素的提取
        3.3.3 超声波麦草浆和化学麦草浆木质素的提取
        3.3.4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纤维素、木质素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3.5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纤维素、木质素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6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纤维素、木质素热重(TGA)分析
        3.3.7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和灰分X-射线衍射(XRD)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超声波麦草浆和化学麦草浆纤维组分对比分析
        3.4.2 超声波麦草浆和化学麦草浆纤维性能对比分析
        3.4.3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纤维素、木质素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
        3.4.4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纤维素、木质素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
        3.4.5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纤维素、木质素热重(TG)分析结果
        3.4.6 超声波麦草浆和化学麦草浆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
        3.4.7 超声波麦草浆和化学麦草浆灰分的XRD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超声氧化辅助解离及纸页增强机理探索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超声作用下活性氧的产生与测定
        4.3.2 超声波麦草浆木质素~(31)P谱核磁共振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超声作用下活性氧产生机理
        4.4.2 麦草秸秆超声氧化辅助解离机理探索
        4.4.3 超声波麦草浆纸页成型增强机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不同纸张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双胶纸、新闻纸等文化用纸配抄实验
        5.3.2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食品包装用纸实验
    5.4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实验结果
        5.4.1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双胶纸实验结果与分析
        5.4.2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新闻纸实验结果与分析
        5.4.3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多层食品卡纸实验结果与分析
        5.4.4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单层食品卡纸实验结果与分析
        5.4.5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普通食品包装纸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超声波麦草秸秆纤维压制纤维板材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超声波麦草浆纤维制备纤维板的制备
        6.3.4 超声波麦草浆纤维板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6.3.5 超声波麦草秸秆纤维板水接触角的测定
        6.3.6 超声波麦草秸秆纤维板抑氧指数的测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超声波麦草秸秆纤维板的力学强度性能
        6.4.2 超声波麦草秸秆纤维板扫描电镜分析
        6.4.3 超声波麦草秸秆纤维板疏水性能分析
        6.4.4 超声波麦草浆阻燃性能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四川慈竹材质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施肥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竹林培育与竹材利用
        1.1.2 竹材材质研究的意义
        1.1.3 四川省竹资源及产业现状
    1.2 文献综述
        1.2.1 竹子生长发育规律
        1.2.2 培育措施对竹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竹材材质与利用的相关性
        1.2.4 慈竹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施肥试验设计
        2.2.2 竹秆试材采集
        2.2.3 土壤样品采集
        2.2.4 试样制备
        2.2.5 测试方法
        2.2.6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慈竹基本特性
    3.1 结果与分析
        3.1.1 慈竹竹秆形态结构特征
        3.1.2 慈竹秆壁微观构造
        3.1.3 慈竹特性与其他材用竹的对比分析
    3.2 讨论
        3.2.1 慈竹机械加工适用性
        3.2.2 慈竹制浆造纸适用性
    3.3 小结
第四章 慈竹竹秆形态生长规律
    4.1 结果与分析
        4.1.1 慈竹竹秆高生长规律
        4.1.2 高生长期慈竹秆形变异规律
        4.1.3 材质生长期慈竹节间长度变异规律
        4.1.4 材质生长期慈竹节间直径变异规律
        4.1.5 材质生长期慈竹竹壁厚度变异规律
    4.2 讨论
        4.2.1 慈竹高生长规律
        4.2.2 慈竹秆形变异规律
        4.2.3 慈竹秆形变异规律在生产中的意义
    4.3 小结
第五章 慈竹材质生长规律
    5.1 结果与分析
        5.1.1 高生长期慈竹组织分化
        5.1.2 高生长期慈竹纤维细胞生长规律
        5.1.3 高生长期慈竹竹材密度变异规律
        5.1.4 材质生长期慈竹纤维细胞生长规律
        5.1.5 材质生长期慈竹组织比量变异规律
        5.1.6 材质生长期慈竹竹材物理性质变异规律
        5.1.7 材质生长期慈竹竹材力学强度变异规律
    5.2 讨论
        5.2.1 慈竹纤维细胞生长发育规律
        5.2.2 慈竹竹材物理力学性质变异规律
        5.2.3 慈竹材质主要参数间的相关性
    5.3 小结
第六章 慈竹材质对气候因子和土壤肥力的响应
    6.1 结果与分析
        6.1.1 不同生态区气候因子统计特征
        6.1.2 不同生态区慈竹林土壤肥力统计特征
        6.1.3 不同生态区慈竹材质统计特征
        6.1.4 慈竹材质与气候因子相关性
        6.1.5 慈竹材质与土壤肥力相关性
    6.2 讨论
        6.2.1 慈竹材质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6.2.2 慈竹材质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6.2.3 慈竹纸浆林和材用林栽培区选择
    6.3 小结
第七章 慈竹材质对施肥的响应
    7.1 结果与分析
        7.1.1 施肥对1a生慈竹材质的影响
        7.1.2 施肥对2a生慈竹材质的影响
        7.1.3 施肥对3a生慈竹材质的影响
        7.1.4 施肥对慈竹材质影响的效应模型评估
        7.1.5 单因素肥对1a生慈竹材质的效应
        7.1.6 单因素肥对2a生慈竹材质的效应
        7.1.7 单因素肥对3a生慈竹材质的效应
    7.2 讨论
        7.2.1 慈竹材质对施肥的响应
        7.2.2 慈竹纸浆林施肥措施筛选
        7.2.3 慈竹材用林施肥措施筛选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大叶栎种源生长与材性遗传变异及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林木生长及材性变异研究进展
    1.2 林木种源选择研究进展
    1.3 大叶栎研究进展综述
        1.3.1 生长特性研究
        1.3.2 生物量研究
        1.3.3 种群研究
        1.3.4 林地土壤研究
        1.3.5 经营管理研究
        1.3.6 遗传改良研究
        1.3.7 繁殖技术研究
        1.3.8 分子技术研究
        1.3.9 综合利用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来源
    2.2 试验地概况
    2.3 造林方法
    2.4 抚育方法
    2.5 试验方法
        2.5.1 种源保存率测定
        2.5.2 生长性状测定
        2.5.3 木材材性测定
        2.5.4 数据统计方法
        2.5.5 优良种源选择方法
        2.5.6 种源聚类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种源保存率分析
    3.2 性状变异规律分析
        3.2.1 性状变异基本情况
        3.2.2 各性状方差分析
        3.2.3 各性状遗传力估算
        3.2.4 性状与地点交互作用分析
    3.3 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3.3.1 各性状与原产地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3.2 树高与胸径年度间相关性分析
        3.3.3 各性状间的表型、遗传及环境相关性分析
    3.4 优良种源选择
        3.4.1 锯材优良种源选择
        3.4.2 纸浆材优良种源选择
    3.5 种源聚类分析
        3.5.1 南宁市良凤江试点聚类分析
        3.5.2 钦州市灵山试点聚类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大叶栎种源的保存率
    4.2 大叶栎种源的性状变异情况
    4.3 大叶栎种源各性状遗传力
    4.4 大叶栎种源相关关系
    4.5 大叶栎优良种源选择
    4.6 大叶栎种源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8)杨树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择及高效群体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杨树纸桨林无性系选择研究概述
        2.1.1 国外杨树纸桨林无性系选择研究
        2.1.2 国内杨树纸桨林无性系选择研究
    2.2 杨树纸桨林群体结构研究概述
        2.2.1 群体结构的内涵
        2.2.2 群体结构研究进展
3 试验区概况与研究方案
    3.1 试验区概况
        3.1.1 无性系区域测定试验地概况
        3.1.2 群体结构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材料
        3.2.1 无性系区域测定材料
        3.2.2 编制分子检索表的材料
        3.2.3 高效群体结构试验材料
    3.3 试验研究方案
        3.3.1 无性系区域测定方案
        3.3.2 高效群体结构研究方案
    3.4 试验测定方法
        3.4.0 生长指标
        3.4.1 形态及形质指标
        3.4.2 树冠特性观测
        3.4.3 无性繁殖能力
        3.4.4 抗病虫性观测
        3.4.5 生理生态因子观测
        3.4.6 木材制浆造纸性能
        3.4.7 分子标记方法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6 技术路线
        3.6.1 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择研究
        3.6.2 纸浆材高效群体结构研究
4 杨树纸浆材林优良无性系选择
    4.1 杨树无性系丰产性、适应性及稳定性评价
        4.1.1 一年多点无性系区域试验统计分析
        4.1.2 多年多点无性系区域试验统计分析
    4.2 生长特性评价
    4.3 繁殖能力评价
        4.3.1 造林成活率调查
        4.3.2 水培生根特性分析
    4.4 抗病虫性评价
        4.4.1 大田感病情况调查
        4.4.2 树皮相对膨胀度分析
        4.4.3 愈伤组织形成情况调查
        4.4.4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4.4.5 树皮内含物含量测定
        4.4.6 抗病虫性综合评价
    4.5 无性系形质特性评价
        4.5.1 形质特性定性分析
        4.5.2 形质特性定量分析
        4.5.3 枝条性状的空间分布特性
        4.5.4 分枝特性的聚类分析
    4.6 无性系木材制浆性能评价
        4.6.1 纤维形态测定
        4.6.2 化学组分分析
        4.6.3 浆料性能评价
        4.6.4 纸张质量评价
    4.7 无性系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
        4.7.1 生长性状遗传特性分析
        4.7.2 形质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
    4.8 无性系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4.8.1 材积与木材密度、形质性状的遗传相关性
        4.8.2 材积与木材化学组分和纸张性能的遗传相关性
        4.8.3 不同冠层分枝性状与生长和干形性状的遗传相关性
    4.9 无性系的多性状综合评价
        4.9.1 主成分分析
        4.9.2 优良无性系的遗传增益
    4.10 杨树无性系的分子标记与指纹鉴别
        4.10.1 AFLP 的选择性扩增结果
        4.10.2 聚类分析
        4.10.3 无性系分子鉴别
    4.11 小结
5 杨树纸浆林群体结构高效配置研究
    5.1 杨树纸浆林群体结构高效配置效应研究
        5.1.1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5.1.2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5.1.3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冠幅生长的影响
        5.1.4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生物量的影响
        5.1.5 对生长性状与生物量相互关系的影响
    5.2 杨树纸浆林群体结构高效配置的生态生理机制研究
        5.2.1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一级枝生态特性的影响
        5.2.2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叶片生态特性的影响
        5.2.3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光辐射时空分布的影响
        5.2.4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5.2.5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生态生理因子相互关系的影响
    5.3 小结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杨树无性系抗病虫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6.1.2 杨树纸浆材无性系的理想冠型
    6.2 结论
7 创新点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不同营林措施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林分密度效应研究进展
        1.3.2 施肥效应研究进展
        1.3.3 修枝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林分生长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2.2.2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干形的影响
        2.2.3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生物量的影响
    2.3 小结
3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及方法
        3.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林分密度对单株根系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2.2 林分密度对林分根系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2.3 林分密度对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
        3.2.4 根系与地上部分的相关性
        3.2.5 根系生物量与林木胸径、树高及林分密度的相关关系
    3.3 小结
4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养分循环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及方法
        4.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密度林分各组分养分含量及富集特征
        4.2.2 不同密度单株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配
        4.2.3 不同密度林分营养元素的积累和分布
        4.2.4 不同密度林分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4.2.5 不同密度林分养分循环特征
    4.3 小结
5 施肥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土壤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5.1.2 试验材料
        5.1.3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施肥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5.2.2 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2.3 施肥对土共生菌的影响
        3.2.4 施肥成本效益分析
    5.3 小结
6 修枝对湿地松林分生长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修枝前湿地松林分生长情况
        6.2.2 修枝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6.2.3 修枝对湿地松干形的影响
        6.2.4 修枝对湿地松松节流脂的影响
        6.2.5 修枝成本效益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天然杨桦林研究现状及经营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杨桦林生长特性和结构特性
    1.1 杨桦林林分生长特性
        1.1.1 白桦林生长特性
        1.1.2 山杨林生长特性
    1.2 杨桦林结构特性
2 杨桦林的起源和地理分布
    2.1 白桦林的起源和地理分布
    2.2 山杨林的起源和地理分布
3 杨桦林组成结构及演替动态
4 杨桦林生长动态分析与经营模式和策略
    4.1 天然杨桦林生长动态分析
    4.2 杨桦林经营策略
    4.3 存在问题
5结论与建议

四、杨桦纸浆林生长过程及木材纤维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立地条件对杉木生长和材性影响的研究[D]. 罗亦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和密度调控研究[D]. 唐继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3]尾巨桉杂种F1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与抗风性研究[D]. 沈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4]日本落叶松种子园亲本及其子代变异研究[D]. 潘艳艳.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5]非木纤维超声辅助解离技术机理与应用研究[D]. 徐明.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6]四川慈竹材质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施肥的响应[D]. 谢九龙. 四川农业大学, 2017(12)
  • [7]大叶栎种源生长与材性遗传变异及选择研究[D]. 李盛. 广西大学, 2016(02)
  • [8]杨树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择及高效群体结构研究[D]. 董玉峰.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1)
  • [9]不同营林措施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D]. 肖兴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5)
  • [10]天然杨桦林研究现状及经营策略[J]. 兰士波. 安徽林业科技, 2013(04)

标签:;  ;  ;  ;  ;  

杨树白桦浆林生长过程及木纤维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