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维被动交叉定位方法

一种二维被动交叉定位方法

一、一种二维无源交叉定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孙鑫,张菁,纪大壮,曲菊泽[1](2021)在《对雷达干扰源测向定位的关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干扰源测向交叉定位和跟踪干扰源等措施是雷达系统对抗有源干扰的有效技术手段。首先,分析了跟踪干扰源等反干扰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论述了其基本原理和技术途径;其次,讨论了复杂对抗环境下实现跟踪干扰源等面临的难点与挑战,并重点研究了电子战对反干扰源技术及措施的干扰等问题;最后,从难点问题、技术方法、战术方法等方面阐述了电子战后续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戎俊樵[2](2021)在《基于融合定位算法的低空无线电监测与定位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内民航业高速发展,同时民航通信易受到非法电台等无线电设备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所干扰,因此需进行无线电干扰排查。而传统上无线电干扰排查主要是申请无委进行协助排查,该方案存在成本高昂、对地面干扰源排查效果不明显、效率低下且无法对低空干扰源进行排查等显着缺点。另外,国内现有的低空无线电监测系统如DFA-1型等监测系统则存在载重限制大、监测时长低等缺点。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并搭建出一种在低空场景下对目标区域的无线电环境进行监测并对干扰源进行分析定位的低空无线电监测与定位系统。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多信息混合单站无源定位效果优于传统单一信息无源定位,但相较于多站无源定位效果仍然不佳,而多站无源定位设备复杂度高、成本高昂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接收信号强度(Rcecived Signal Strength,RSS)和到达角度(Angle of Arrival,AOA)信息融合的单站无源定位算法。该算法采用单架无人机设备虚拟多站设备接收无线电辐射源信号,进行RSS距离估计与AOA角度测量,融合RSS估计的距离信息与AOA方向角信息,依据最小二乘准则(LS)构造融合定位算法的优化目标函数,采用凸松弛技术将目标函数等价为二阶锥规划(SOCP)问题并利用内点法求解。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定位性能优于单站无源定位算法,且由于采用单架无人机采集信号,其设备复杂度相较于多站无源定位较低。其次,搭建无线电空中监测平台和地基移动站,监测低空无线电频谱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显示。阐述了低空无线电监测与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该系统首先利用无线电空中监测平台采集无线电信号,通过点对点双向宽带数据链将采集的无线电信息传至地基移动站,最后设计无线电监测分析软件实现对无线电频谱信息的处理并通过信息融合定位算法对干扰源进行定位。最后分别在桂林两江机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金鸡岭校区和花江校区进行实地测试,测试低空无线电监测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系统性能,并结合融合定位算法测试其定位性能。测试结果该系统可实现对低空环境下对无线电信号的频谱监测与对干扰源的高精度定位,其监测时间长、监测范围广、移动灵活、功能齐全、效率较高且可在复杂地形下工作,可广泛应用在维护民航安全领域中。

王丽[3](2021)在《被动侦探测下的多目标数据关联与定位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战环境的不断复杂化,对于电子侦察和雷达探测系统的性能要求也不断提高。电子侦察系统主要通过截获目标信号进行分析得到目标位置等信息,同样对于被动雷达探测系统而言,也不需要自身发射信号,相比于传统的主动雷达有更强的隐蔽性。因此,被动侦察探测系统相关理论算法,尤其是关于多目标数据关联与无源定位问题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且在实际工程中也有大量的应用。本文主要基于被动多传感器侦察系统以及被动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雷达系统对多目标数据关联和定位算法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了数据关联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判别原理,描述了多传感器系统中的测向交叉定位算法在单目标和多目标情况下传统的算法过程和MIMO雷达系统中常用的时延和多普勒频移测量值的产生、估计原理,为后续的数据关联和多目标参数估计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2.在被动多传感器侦察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到达角(Angle of Arrival,AOA)和时差(Difference Time of Scan Time,DTOST)的联合目标位置和扫描速率估计的扫描雷达(Scan-Based Radar,SBR)定位算法。通过利用AOA和DTOST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并基于线性约束的最大似然估计算法(Maximum Likelihood,ML)来获得SBR的扫描速率和AOA信息的估计值,最后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eighted Least Square,WLS)实现目标位置估计。3.在被动多传感器侦察系统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在存在虚警、漏检(非理想)情况下解决多目标数据关联和定位的算法。首先分析了基于测向线交叉点的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数据关联算法,发现其在非理想场景下算法完全失效。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关联定位算法,通过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4.研究了一种基于被动MIMO雷达系统的多目标位置和速度联合估计算法。针对应用在MIMO雷达系统中一种经典的数据关联算法存在的实现困难,使用场景局限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代价函数的数据关联与参数估计方法,首先利用时延测量值实现数据关联和初始位置估计,再基于时延和多普勒频移的对应关系得到相应的目标速度估计,最后基于一阶泰勒展开进行联合估计来实现整个算法过程。通过理论精度分析和仿真验证,证实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郭永宁[4](2020)在《基于多旋翼无人机的低空无线电监测与定位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近十几年,我国民航运输业和电子产品的发展进入加速期。民用航空空中交通指挥通信方式主要是VHF通信,VHF通信容易受到干扰,民航VHF干扰排查和在用信道频谱监测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为了进一步提升传统民航无线电干扰排查的效果,研制一种新的基于多旋翼无人机的低空无线电监测系统势在必行。该系统拥有操作简单,灵活移动,价格低廉,精确定位等优点。首先,本文对多旋翼无人机系统升空后带来的好处进行了理论分析,系统硬件平台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硬件组成进行了阐述,通过对无人机的选型,接收机的选型,无线数据传输、通信模块的选型并分别进行测试分析,利用测试结果选择最佳硬件结构组成,确定了使用灵动鹰-15混合油电无人机,DRM100接收机和JY-cw DLink点对点通信模块。然后,本文对课题中多旋翼无人机系统中软件平台功能需求、界面框架等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基于多旋翼无人机低空无线电监测与定位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初步测试结果,验证该监测与定位软件可行性和实用性,测试结果表明该软件可以满足课题要求,为接下来的定位算法软件开发奠定了基础。最后,本文在二维平面内,对测向交叉定位,RSSI定位分别进行了仿真实验,分析了影响定位精度的因素。针对传统的单个无人机无源定位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测向交叉和RSSI的混合定位方法的优化模型,经过仿真分析,该算法能更有效地实现高精度定位。现阶段,很多产品对干扰源定位的精度难以保证和价格昂贵,以及传统的民航无线电干扰排查要求苛刻。结合以上研究,本文认为现阶段在实际工程中采用该系统成本更低,精度也可以得到保证。

何松儒[5](2020)在《基于无人机的民航无线电空中监测地面终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国民经济的繁荣,我国的民航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民航飞行安全也愈加受到重视。民航无线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是民航飞行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的民航无线电设备受干扰事件频频发生,严重时可能造成通信、导航、监视服务中断等危险状况,民航无线电干扰已成为民航飞行安全的重大隐患。针对民航无线电干扰源排查,我国无线电管理部门常用的地面二维无线电监测,无法避免无线电信号在地面传播时发生的多径衰落现象,效率较低。空中无线电监测是对当前地面监测方式的有效补充,利用无人机将监测设备带入空中接收干扰信号的直射波,可以增强监测设备的接收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但目前利用无人机实施空中监测的工作模式、工作成本和排查效率,还有待改进。本文以民航无线电干扰的现状和监测需求为背景,介绍了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民航系统主要用频设备和常见的干扰源类型,比较研究了无线电监测设备、测向方法、定位技术和空中无线电监测方式,对现行的基于无人机的空中无线电监测工作模式进行了改进,使得一人可以同时完成无人机操控与无线电监测工作,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排查工作效率的目的。根据基于无人机的空中无线电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通过对Mission Planner开源地面站的二次开发,使之成为具有监测民航无线电干扰功能的软件,与无人机、无线电接收设备等硬件共同构成基于无人机的民航无线电空中监测系统的地面终端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了无人机操纵、测向误差、监测半径和测向交叉定位测试,验证了本系统对于现有工作模式的改进的可行性,可以由一名操作员同时完成无人机操控和无线电监测的工作,降低了排查工作的成本,对提升无线电排查工作的效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邹继锋[6](2020)在《基于一维角度测量的三维定位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目标到达角(Angle of Arrival,AOA)测量的定位方法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定位方法之一。传统的基于阵列测向的定位方法通常利用目标来波方向的一维角度测量估计目标的二维位置,而在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三维定位中,则需要利用二维阵列同时估计出目标的方位角和俯仰角。这不仅会增加定位成本,而且在阵列部署以及阵元校准等问题上也更加复杂。因此,本文研究了利用一维角度测量对目标进行三维定位的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从线性阵列出发,通过分析三维空间中的目标与线性阵列之间的几何位置关系,建立了一个新的线阵测角模型。与传统的线阵测量模型相比,利用该模型下的一维角度测量值可以实现对二维场景和三维场景下目标的精准定位,能够实现对基于AOA测量的二维和三维定位模型的统一表述。并且,当目标与所有阵列位于同一平面时,在该模型下对目标进行二维定位与传统的基于AOA测量的定位方法等效。在此基础上,针对二维定位中传统定位方法对一维角度测量取正切会导致180?方向模糊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正性约束的交叉定位方法,消除了由该问题产生的定位虚假点,提高了定位精度。2.针对目标位于三维空间中的情况,本文基于一维角度测量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一维角度测量的三维定位模型,推导并分析了其定位模型的克拉美劳界(Cramér-Rao Lower Bound,CRLB),给出了最优的布站方法,该最优的布站方法与传统方法不同,不仅优化了各个传感器的位置(Geometric Dilution of Precision,GDOP),还优化了线阵的摆放方向。3.由于一维测角三维定位问题是非凸的,为了便于求解,本文对该问题进行了伪线性近似,并得到目标位置的加权最小二乘(Weighted Least Squares,WLS)估计的闭式表达式。但伪线性方法无法达到CRLB且对测量噪声十分敏感,本文引入了变量间的非凸约束条件,将原问题凸松弛为一个半正定规划(Semidefinite Programming,SDP)问题,并利用凸优化工具求解,该定位算法具有更强的抗噪能力。4.半正定规划定位方法虽然能提高定位精度,但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算法的复杂度,计算量大、耗时长且工程上难以实现。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交替迭代算法,在保证较高定位精度的同时降低了计算复杂度,且降低了初始位置选择对定位结果的影响,减少了收敛所需的迭代次数。本文利用仿真实验验证了基于一维角度测量的三维定位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将加权最小二乘算法、半正定规划算法以及交替迭代算法的定位均方误差与CRLB进行对比可知,当测量噪声相对较小时,半正定规划算法和交替迭代算法能够达到CRLB,且后者大幅降低了计算量,能够满足高精度实时定位的需求。

王荣梅[7](2019)在《基于图像视觉的无人机载纯方位目标跟踪与导航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图像视觉的纯方位目标定位跟踪是一种无源被动目标定位方法,其无需向外辐射能量,仅需被动地接收目标方位角度信息即可实现目标的定位跟踪,具有隐蔽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等特点,因此成为当前目标跟踪的研究热点。目前,利用观测器在绕飞状态下实现对目标的定位跟踪备受关注,主要包括目标状态估计和环航控制两部分,而当前已有的状态估计策略及环航控制策略在无法获取目标相对距离信息时,目标状态估计精度及环航控制精度较低,从而导致目标跟踪精度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四旋翼无人机为对象,通过视觉导航系统获取目标相对方位角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纯方位角的虚拟交叉目标定位算法,并设计了一种目标状态估计策略及无人机环航控制策略,结合Kalman滤波算法实现目标状态的无偏估计,提高了目标定位跟踪精度。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四旋翼无人机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针对基于视觉的纯方位目标定位跟踪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了四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以及视觉导航系统,并详细介绍了各个部分的具体功能。其次,针对纯方位目标定位导航系统中所需的目标方位角信息,本文采用树莓派及摄像头作为视觉导航系统,实现目标相对方位角度信息的获取。首先,通过摄像头捕获目标图像信息;其次,利用图像阈值化方法及形态学滤波方法实现目标的提取,获取目标的图像偏移量信息;然后,通过时间配准实现姿态角量测与图像采样时间的对齐,获取目标的偏移量,并根据坐标转换给出目标方位角度。通过对实际目标的图像跟踪实验,验证了本文所述算法能够提供精度较高的角度量测信息。然后,针对当前纯方位目标跟踪中存在的目标状态估计精度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Kalman滤波算法的虚拟交叉定位算法,并设计了一种状态估计策略,实现了目标状态的无偏估计。首先,利用目标估计策略实现对目标速度的粗估计,根据估计速度及无人机当前位置求解无人机的虚拟观测位置;然后,利用虚拟交叉定位算法获取目标的定位值;最后,利用Kalman滤波算法实现对目标状态的无偏估计。最后,针对当前纯方位目标跟踪下的无人机环航控制中存在的环航控制误差较大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环航控制策略,并利用目标状态的无偏估计值进行同步修正,保证环航半径控制误差渐近收敛于零。数值仿真及实验验证了算法的理论正确性和工程实用性,与已有的目标跟踪方法和环航控制策略相比,本文所提出的算法提高了目标状态估计精度及环航半径控制精度。

何朝鑫[8](2019)在《对多运动辐射源的测向融合定位跟踪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无源定位跟踪技术利用截获的辐射源发射的信号来确定该辐射源的位置和速度,自身不需要发射电磁信号,具有良好的隐蔽性,能提升探测系统在复杂电子战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是近年来探测、侦察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各种无源定位跟踪体制中,基于测向的无源定位跟踪技术利用辐射源来波到达角实现对辐射源的定位跟踪,在单站及多站组网观测场景中具有广泛应用。但是,在超视距观测和异步观测多目标跟踪场景,传统的测向定位跟踪技术面临定位误差大、易产生虚假定位等问题。针对基于无源传感器测向定位跟踪技术的特殊性,本文主要在测向定位偏差补偿、多无源传感器超视距测向交叉定位、多无源传感器多目标测向交叉数据关联、多无源传感器异步测向多目标跟踪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二章研究了对已知高程辐射源测向融合定位与偏差补偿方法。首先建立了目标观测模型,并推导了目标位置的解析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解析解做三阶泰勒级数展开,提出了一种测向定位偏差估计及补偿方法。该方法能保留更高阶的泰勒级数展开项,偏差估计精度更高。随后,针对多次测向融合定位问题,分析了基于原始角度量测和基于单次定位结果的两种融合定位方式的性能。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第三章研究了多无源传感器超视距测向交叉定位方法。针对大气折射引起的超视距定位问题,建立了无源传感器超视距观测模型,能适应超视距和视距观测共存的场景。针对已知高程目标定位问题,提出了一种约束伪线性最小二乘初始化的最大似然估计算法,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展示了其相比于约束伪线性最小二乘法的优越性。针对超视距定位偏差对定位性能影响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偏差补偿的高斯-牛顿迭代定位算法。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验证了其消除定位偏差的有效性。第四章研究了多无源传感器多目标测向交叉数据关联方法。首先分析了基于观测域的传统数据关联算法在时效性方面的不足,得出了传统数据关联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观测站和目标个数呈指数关系的结论。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域的直接数据关联方法,并对算法的框架、代价函数模型、候选目标初始化方法、算法终止条件、时间复杂度做了详细分析。该方法将数据关联问题从观测域转换到了状态域,时间复杂度从原来的与观测站和目标个数呈指数关系变为现在的线性关系,极大的提高了数据关联的效率。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第五章研究了多无源传感器异步测向多目标跟踪方法。首先建立了多无源传感器多目标观测模型,并推导了大地坐标系下等高程匀速巡航目标运动模型。然后,分析了多无源传感器异步测向条件下多目标跟踪的难点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无源传感器异步测向多目标跟踪的算法,将多目标跟踪问题转换为量测与角轨迹关联、角轨迹与角轨迹关联、量测与航迹关联等问题,具有更好的跟踪性能。此外,该算法使用基于状态域的直接数据关联算法实现航迹起始和航迹更新,其时效性更高。随后,针对异步观测中可能出现同步观测的情况,提出了一种通用条件下变维观测航迹更新算法。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张君君[9](2019)在《对固定辐射源的多站无源定位研究》文中指出无源定位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定位技术,既可以作为一种辐射源位置获取的重要手段,也可以用作许多有源探测定位系统的补充。无源定位具有不同于雷达的多种优势,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多站无源定位相比单站无源定位具有容错率高,可利用的数据多等特点,但是对各定位站的协同工作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对多站无源定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协同信号处理、定位算法、定位精度分析、布站优化等方面。而这些都是围绕如何提高无源定位系统的性能来展开的。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多站无源定位体制,分别对测向交叉法、无源时差法、无源频差法以及多站联合定位法的基本定位原理做了研究。然后以多站无源定位体制为基础,研究了运动多站对固定目标辐射源的定位算法和定位精度。详细推导了运动多站无源频差定位和空间四站时差定位的定位方程以及定位精度公式,并进行实验仿真做出了相应的结果对比,分析了各测量参数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在进行运动双站时差/频差联合定位的相关研究时,除了对定位精度进行分析外,针对定位方程中存在非线性方程求解复杂的问题,在对差分进化算法和牛顿迭代法研究后,提出了基于差分进化算法和牛顿迭代法的目标位置求解模型,实现了对目标位置的精确估计。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性能以及不需要提供迭代初始点等优点。最后针对无源定位在应用中常见的布站优化问题,以空间四站时差定位体制为应用背景,先是研究并仿真了几种常见布站构型的定位精度和适用场景,然后基于最优化理论,提出了基于布谷鸟搜索算法的无源定位布站优化方法。通过与使用差分进化算法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算法切实可行,而且还具有更好的收敛速度。

辛金龙[10](2019)在《星载无源探测长基线无模糊测向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利用卫星平台搭载电子侦察设备对辐射源信号进行截获、处理,估计辐射源信号参数,确定辐射源位置信息,具有探测距离远、生存能力强以及全天候监视等优点。波达角度信息由观测平台与辐射源的相对位置确定,是复杂电磁环境下表征辐射源信息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星载无源探测系统而言,其测向性能往往受卫星平台尺寸、载荷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如何在卫星平台尺寸、载荷能力有限的条件下提高辐射源的测向精度是星载无源探测关键技术之一。利用长基线(测量基线长度远大于辐射源信号波长)测向系统对辐射源参数进行估计,可以在保证测向精度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测向系统的复杂度。然而,利用长基线测向技术对辐射源参数进行估计往往存在严重的测向模糊问题,从而制约着星载无源探测系统对辐射源的定位能力。针对星载长基线测向系统存在的测向模糊问题,本文重点对长基线高精度无模糊测向方法、时频重叠多辐射源参数无模糊估计方法、低复杂度宽频程电侦阵列设计与辐射源目标参数无模糊估计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研究了圆阵干涉仪测量相位差存在相位模糊时的辐射源参数无模糊估计问题。首先,在分析圆阵干涉仪相邻天线单元接收数据相位差变化规律基础上,得到了圆阵干涉仪相邻天线单元无模糊相位差随天线单元序列呈正弦曲线变化的关系。因此,辐射源的角度参数可以通过相位差变化曲线参数的检测得到。基于此,分别提出了基于相位差曲线恢复和基于随机Hough变换相位差曲线参数检测的两种辐射源参数无模糊估计方法。两种方法均考虑了圆阵干涉仪测量相位差存在模糊的情况,提高了辐射源角度参数的估计精度。此外,所提算法在宽频程测向中可以灵活选择基线组合,利用所有的测量相位差序列对辐射源参数进行估计,有效提高了测向精度与稳健性。2.针对传统相位干涉仪测向方法无法实现时频重叠多辐射源目标参数估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旋转干涉仪虚拟圆阵化的多辐射源参数估计方法。该算法首先将旋转干涉仪采样得到的两通道数据进行共轭相乘操作,获得虚拟圆阵数据;然后基于相位模式理论将虚拟圆阵数据从阵元空间转换到波束空间,得到虚拟线阵数据序列;最后在实波束域上对多目标两维角度参数进行无模糊估计。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在不增加干涉仪测向系统接收通道的同时,能够实现时频重叠多辐射源目标参数的无模糊估计。3.研究了低复杂度宽频程电子侦察接收阵列的布阵优化与多辐射源目标参数无模糊估计问题。首先对互质阵列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互质阵列应用在宽频程阵列设计与多目标参数无模糊估计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降低阵列互耦对宽频程入射信号测向性能影响和宽频程条件下多辐射源参数无模糊估计角度出发,建立了宽频程电侦阵列的优化布阵准则;最后,分别提出了基于双平行互质阵列和基于互质面阵的两种宽频程电侦阵列的布阵与多目标参数无模糊估计方法。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所提宽频程电侦阵列布阵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阵元间的互耦影响,并且能够对多辐射源信号参数进行无模糊估计。

二、一种二维无源交叉定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二维无源交叉定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对雷达干扰源测向定位的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基本理论概述
    1.1 基本概念
    1.2 主要应用场景
2 基本原理与方法
    2.1 雷达干扰源测向与跟踪
        2.1.1 比幅测向法
        2.1.2 相位干涉仪测向
        2.1.3 空间谱估计算法
        2.1.4 干扰源定位技术
        (1)测向交叉定位。
        (2)测向时差定位。
        (3)测向与角度、多普勒变化率联合估计。
        (4)卡尔曼滤波法。
        (5)加权质心法。
    2.2 其他干扰测向和跟踪技术
3 主要难点与技术
    3.1 非高斯非线性系统模型的求解难
    3.2 复杂干扰环境下的多干扰源测向难
        (1)对多干扰信号的测向难。
        (2)对宽带窄带并存、样式及波形动态变化的干扰源测向难。
        (3)多干扰源抑制使主瓣畸变加剧。
        (4)干扰源测向误差影响干扰对消性能。
        (5)时频域联合处理不能实现复杂干扰信号测向和抑制。
    3.3 交叉定位的性能优化和虚假点消除难
    3.4 基于对测量的干扰点迹处理的理论不完善
    3.5 干扰抑制效能受诸多因素制约
    3.6 工程运用难点
        3.6.1 干涉仪技术对宽带信号的适用性
        3.6.2 自适应波束置零影响主波束性能
        3.6.3 复杂干扰环境影响干扰源寻的实际性能
        (1)系统误差影响抗干扰性能。
        (2)多站多目标数据的关联融合难。
        (3)算法的复杂干扰环境适用性问题。
4 电子战的对策与挑战
    4.1 对策措施
        4.1.1 干扰技术
        4.1.2 战术措施
        (1)有源无源协同干扰战术。
        (2)平台内与平台外相结合。
        (3)机群同步闪烁干扰。
    4.2 主要难点
        4.2.1 干扰参数难以精确控制
        4.2.2 战术协同要求高
    4.3 发展方向
        4.3.1 新干扰技术
        4.3.2 协同干扰
        (1)综合运用多种干扰力量。
        (2)协同干扰技术。
        (3)支援干扰与被掩护力量的战术协同。
        4.3.3 干扰效能估计
        4.3.4 作战概念及样式研究
5 结束语

(2)基于融合定位算法的低空无线电监测与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磁辐射源无源定位算法研究现状
        §1.2.2 无线电监测与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基于SOCP的RSS_AOA信息融合定位算法
    §2.1 传统无线电辐射源定位算法分析
        §2.1.1 测向交叉定位算法分析
        §2.1.2 RSS定位算法分析
        §2.1.3 到达时间定位算法分析
    §2.2 二阶锥规划及内点法求解
        §2.2.1 二阶锥规划原理
        §2.2.2 内点算法原理
    §2.3 RSS_AOA信息融合定位算法
        §2.3.1 RSS_AOA信息融合定位模型
        §2.3.2 RSS_AOA信息融合定位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电监测与定位系统设计
    §3.1 无线电监测与定位系统设计思路
    §3.2 无线电空中监测平台
        §3.2.1 无人机升空平台选型
        §3.2.2 频谱接收机模块选型
        §3.2.3 数据回传通信模块选型
    §3.3 地基移动站的搭建与软件设计
        §3.3.1 无线电监测软件设计
        §3.3.2 无人机飞控APP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空无线电监测与定位系统实验与分析
    §4.1 无线电监测软件平台测试
        §4.1.1 桂林两江机场停机坪未知信号源测向定位测试
        §4.1.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金鸡路校区未知信号源测向测试
    §4.2 低空无线电监测与定位系统实测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被动侦探测下的多目标数据关联与定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目标定位研究现状
        1.2.1 被动多传感器目标定位研究现状
        1.2.2 MIMO雷达定位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数据关联及目标定位相关理论基础
    2.1 数据关联算法
        2.1.1 基于距离度量的关联算法
        2.1.2 基于支持度的模糊数据关联算法
    2.2 测向交叉定位算法
        2.2.1 单目标测向交叉定位算法
        2.2.2 多目标测向交叉定位算法
    2.3 时/频差联合估计算法
        2.3.1 时/频差参数信号模型
        2.3.2 时/频差联合估计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被动多传感器侦察系统目标定位算法研究
    3.1 单目标定位算法研究
        3.1.1 算法模型
        3.1.2 算法原理
        3.1.3 算法仿真分析
    3.2 DBSCAN算法
        3.2.1 DBSCAN密度介绍
        3.2.2 DBSCAN密度聚类思想
    3.3 理想状态下的数据关联与定位算法研究
        3.3.1 算法模型
        3.3.2 算法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非理想状态下的数据关联与定位算法研究
        3.4.1 测量数据集
        3.4.2 算法模型
        3.4.3 仿真场景及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被动MIMO雷达数据关联与定位算法研究
    4.1 经典关联算法
        4.1.1 算法模型及原理
        4.1.2 算法仿真和结果分析
    4.2 多目标参数估计算法研究
        4.2.1 算法模型
        4.2.2 算法原理
        4.2.3 渐进性能分析
        4.2.4 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主要工作
    5.2 进一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基于多旋翼无人机的低空无线电监测与定位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本文目的和方案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无人机频谱监测系统硬件平台选择
    §2.1 频谱监测接收天线升空的优点
        §2.1.1 减少信号路径损耗
        §2.1.2 改善通信覆盖范围
    §2.2 基于多旋翼无人机的无线电监测与定位系统设计
        §2.2.1 无线电空中监测平台
        §2.2.2 地基多功能移动服务站
    §2.3 搭载无线电监测设备的无人机选型
        §2.3.1 基于系留多旋翼无人机的干扰源监测与定位系统方案
        §2.3.2 基于电池供电多旋翼无人机的干扰源监测与定位系统方案
        §2.3.3 基于油电混合多旋翼无人机的干扰源监测与定位系统方案
    §2.4 接收机的选型
        §2.4.1 3900A接收机方案
        §2.4.2 DRM100接收机方案
    §2.5 测试数据回传、通信模块的选择
        §2.5.1 WiFi通信方案
        §2.5.2 点对点通信方案
第三章 无人机频谱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3.1 无人机频谱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3.1.1 功能需求
        §3.1.2 软件界面
    §3.2 无人机系统软件平台的测试
        §3.2.1 桂林两江机场停机坪未知信号测向定位
        §3.2.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台信号测向定位
第四章 无人机无线电监测混合定位算法研究
    §4.1 测向交叉定位原理与误差分析
        §4.1.1 测向交叉定位原理
        §4.1.2 测向交叉定位误差分析
    §4.2 RSSI定位原理与误差分析
        §4.2.1 RSSI定位原理
        §4.2.2 RSSI定位误差分析
    §4.3 基于RSSI和AOA的混合定位算法模型
        §4.3.1 多旋翼无人机和干扰源的运动模型
        §4.3.2 模型求解
    §4.4 仿真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无人机的民航无线电空中监测地面终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无线电波与民航无线电干扰
    2.1 无线电波
        2.1.1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2.1.2 无线电干扰类型
    2.2 民航无线电专用频率及用频设备
        2.2.1 民航通信设备
        2.2.2 民航导航设备
        2.2.3 民航监视设备
    2.3 民航无线电干扰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航无线电监测
    3.1 常用的监测方法
        3.1.1 无线电测向方法
        3.1.2 无线电定位方法
    3.2 无线电监测设备与监测网络
        3.2.1 无线电监测设备
        3.2.2 无线电监测网络
    3.3 现有民航无线电干扰排查工作方式
        3.3.1 民航部门处置流程
        3.3.2 无线电管理部门处置流程
    3.4 空中无线电监测
        3.4.1 地面二维无线电监测的不足
        3.4.2 空中无线电监测分类
        3.4.3 空中监测注意事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无人机的空中无线电监测
    4.1 无人机相关介绍
    4.2 基于无人机的空中无线电监测系统
        4.2.1 基于无人机的空中无线电监测系统构成
        4.2.2 现有工作模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面终端系统软件设计
    5.1 测向交叉定位法
        5.1.1 三维测向定位法原理
        5.1.2 坐标系及其转换
    5.2 地面终端软件设计
        5.2.1 界面设计
        5.2.2 电子地图模块
        5.2.3 数据通信模块
        5.2.4 功能模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面终端系统测试
    6.1 测试目的
    6.2 测试内容
    6.3 测试系统组成
    6.4 空中无线电监测系统测试分析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6)基于一维角度测量的三维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阵列测向技术研究现状
        1.2.2 无源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统一的测角模型和正性约束定位方法
    2.1 问题模型
        2.1.1 一维角度的测量模型
        2.1.2 基于一维角度测量的二维定位模型
    2.2 基于正性约束的交叉定位方法
        2.2.1 基于正性约束的最小二乘算法
        2.2.2 复杂度分析
    2.3 仿真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维测角三维定位模型与CRLB分析
    3.1 问题描述
    3.2 与传统AOA测量模型的关系
    3.3 克拉美劳界
        3.3.1 一般情况下的CRLB推导
        3.3.2 极端情况下病态的CRLB分析
        3.3.3 特定应用场景中简化的CRLB分析
    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3.4.1 不同传感器位置及线阵摆放方式对定位CRLB的影响分析
        3.4.2 不同传感器位置及线阵摆放方式对定位GDOP的影响分析
        3.4.3 与传统AOA定位CRLB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半正定松弛的一维测角三维定位方法
    4.1 问题描述
    4.2 伪线性加权最小二乘定位方法
        4.2.1 伪线性近似
        4.2.2 最优权向量的选择
    4.3 基于半正定松弛的定位方法
        4.3.1 代价函数与约束条件的半正定松弛方法
        4.3.2 复杂度分析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1 最小二乘定位方法的仿真
        4.4.2 半正定规划定位方法的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一维角度测量的三维定位快速算法
    5.1 问题描述
    5.2 交替迭代定位方法
        5.2.1 交替迭代原理
        5.2.2 迭代步骤
        5.2.3 最优权向量选择
    5.3 高斯-牛顿算法
        5.3.1 最大似然解
        5.3.2 初始点的选择
    5.4 复杂度分析
    5.5 仿真结果分析
        5.5.1 收敛路径仿真
        5.5.2 定位性能仿真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基于图像视觉的无人机载纯方位目标跟踪与导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发展现状
        1.2.1 多旋翼无人机研究现状
        1.2.2 导航技术研究现状
        1.2.3 纯方位目标定位与跟踪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1.4 论文组织架构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视觉导航系统平台介绍
        2.1.1 树莓派3B+硬件参数及性能介绍
        2.1.2 图像采集模块
    2.2 视觉导航系统软件设计
    2.3 四旋翼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硬件平台介绍
        2.3.1 Pixhawk飞行控制板
        2.3.2 四旋翼无人机机身
        2.3.3 四旋翼无人机的动力系统
        2.3.4 四旋翼无人机的高度测量模块
        2.3.5 四旋翼无人机的无线通信模块
        2.3.6 四旋翼无人机的遥控控制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视觉的图像检测与角度解算
    3.1 目标图像检测
        3.1.1 图像检测中的颜色模型
        3.1.2 图像压缩
        3.1.3 图像阈值分割
        3.1.4 图像形态学滤波
        3.1.5 目标提取
    3.2 位置偏差计算
        3.2.1 图像坐标系
        3.2.2 目标位置偏移量解算
        3.2.3 摄像机标定
    3.3 载体矢量解算
        3.3.1 坐标系的旋转矩阵
        3.3.2 方位角解算
    3.4 偏移量提取及角度解算实验
        3.4.1 目标偏移量提取实验
        3.4.2 目标相对无人机方向角度解算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图像视觉的纯方位目标定位跟踪与导航算法
    4.1 纯方位虚拟交叉定位算法与方法
        4.1.1 纯方位虚拟交叉定位原理
        4.1.2 目标的状态估计策略
        4.1.3 绕飞控制策略算法
        4.1.4 算法有效性证明
        4.1.5 平面目标定位跟踪数字仿真实验
        4.1.6 三维运动目标定位跟踪数字仿真实验
    4.2 时间配准技术
    4.3 本章小结
5 室内运动目标跟踪实验
    5.1 无人机室内目标跟踪实验
    5.2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对多运动辐射源的测向融合定位跟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测向定位系统及技术研究现状
        1.2.2 测向定位偏差补偿研究现状
        1.2.3 超视距探测系统研究现状
        1.2.4 数据关联技术研究现状
        1.2.5 多目标跟踪技术研究现状
    1.3 文章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对已知高程目标测向融合定位与偏差补偿方法
    2.1 引言
    2.2 测向定位观测模型与解算方法
        2.2.1 测向定位观测模型
        2.2.2 测向定位解算方法
        2.2.3 定位误差CRLB
        2.2.4 计算机仿真与分析
    2.3 基于解析解泰勒级数展开的测向定位偏差估计与补偿
        2.3.1 基于解析解泰勒级数展开的偏差估计与补偿
        2.3.2 偏差性能分析
        2.3.3 计算机仿真与分析
    2.4 测向融合定位与偏差补偿
        2.4.1 基于原始角度量测与基于单次定位结果的融合定位
        2.4.2 融合定位的定位误差CRLB
        2.4.3 计算机仿真与分析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多无源传感器超视距测向交叉定位方法
    3.1 引言
    3.2 超视距观测模型
        3.2.1 超视距定位问题
        3.2.2 超视距观测模型
    3.3 超视距定位解算方法
        3.3.1 无高程约束定位解算方法
        3.3.2 高程约束下最小二乘定位解算方法(CPLS)
        3.3.3 基于CPLS初始化的最大似然估计算法
        3.3.4 定位误差CRLB
        3.3.5 计算机仿真与分析
    3.4 基于偏差补偿的超视距定位方法
        3.4.1 基于代价函数泰勒级数展开的理论定位偏差
        3.4.2 基于偏差补偿的高斯-牛顿迭代定位方法
        3.4.3 计算机仿真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无源传感器多目标测向交叉数据关联方法
    4.1 引言
    4.2 多无源传感器多目标测向交叉数据关联问题
    4.3 基于观测域的传统数据关联算法
        4.3.1 构建多维分配问题
        4.3.2 解决多维分配问题
        4.3.3 时间复杂度分析
    4.4 基于状态域的直接数据关联方法
        4.4.1 直接数据关联原理几何解释
        4.4.2 直接数据关联算法框架
        4.4.3 代价函数模型
        4.4.4 候选目标初始化方法
        4.4.5 直接数据关联算法终止条件
        4.4.6 直接数据关联算法实现过程
        4.4.7 直接数据关联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4.5 计算机仿真与分析
        4.5.1 不同代价函数仿真结果
        4.5.2 不同候选目标间距仿真结果
        4.5.3 与SDA算法对比仿真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无源传感器异步测向多目标跟踪方法
    5.1 引言
    5.2 多无源传感器多目标观测模型和运动模型
        5.2.1 观测模型
        5.2.2 大地坐标系下等高程匀速巡航目标运动模型
    5.3 多无源传感器异步测向多目标跟踪算法框架
        5.3.1 多无源传感器异步测向多目标跟踪问题分析
        5.3.2 异步测向多目标跟踪算法原理
    5.4 多无源传感器异步测向多目标跟踪算法
        5.4.1 角轨迹构建与更新
        5.4.2 航迹起始
        5.4.3 航迹更新
    5.5 计算机仿真与分析
        5.5.1 单目标场景
        5.5.2 多目标场景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A 二维测向定位CRLB

(9)对固定辐射源的多站无源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多站无源定位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站无源定位体制
    2.1 引言
    2.2 测向交叉法
        2.2.1 双站测向交叉定位
        2.2.2 基于SWLS的测向交叉定位
    2.3 无源时差定位法
    2.4 无源频差定位法
    2.5 多站联合定位法
        2.5.1 测向/时差联合定位
        2.5.2 时差/频差联合定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动多站无源定位算法及精度分析
    3.1 引言
    3.2 运动多站对固定目标的无源频差定位
        3.2.1 基本原理及目标位置求解
        3.2.2 多普勒频差曲线精度推导
        3.2.3 多普勒频差曲线分布仿真分析
    3.3 空间四站时差定位
        3.3.1 空间四站时差定位原理
        3.3.2 定位精度公式推导
        3.3.3 GDOP仿真分析
    3.4 运动双站时差/频差联合定位
        3.4.1 基本原理
        3.4.2 基于差分进化算法和牛顿迭代法的目标位置求解
        3.4.3 定位精度公式推导
        3.4.4 GDOP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站无源定位布站优化
    4.1 引言
    4.2 布站方式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4.3 多站无源定位布站的最优化问题
        4.3.1 最优化问题
        4.3.2 多站无源定位布站的最优化问题描述
    4.4 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布站优化
    4.5 基于布谷鸟搜索算法的布站优化
        4.5.1 基于布谷鸟搜索算法的布站优化原理
        4.5.2 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星载无源探测长基线无模糊测向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星载无源探测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星载无源探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星载无源探测体制研究现状
        1.3.2 星载无源长基线测向技术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星载无源测向定位技术与关键问题
    2.1 引言
    2.2 卫星轨道与空间坐标系转换关系
        2.2.1 卫星轨道模型
        2.2.2 空间坐标系定义
        2.2.3 坐标系间的相互转换
    2.3 星载无源测向定位技术
        2.3.1 无源测向定位方法
        2.3.2 定位误差分析模型
        2.3.3 定位误差仿真分析
    2.4 长基线测向技术与测向模糊问题
        2.4.1 干涉仪测向原理
        2.4.2 长基线测向关键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圆阵干涉仪目标参数无模糊估计方法
    3.1 引言
    3.2 信号模型
    3.3 所提算法描述
        3.3.1 相位差的精确估计
        3.3.2 基于相位差曲线恢复的目标参数估计方法
        3.3.3 基于随机Hough变换的目标参数估计方法
        3.3.4 宽频程条件下的应用分析
        3.3.5 算法性能分析
    3.4 仿真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转干涉仪多目标参数无模糊估计方法
    4.1 引言
    4.2 信号模型
    4.3 传统旋转干涉仪处理方法与不足
    4.4 所提多目标参数估计方法描述
        4.4.1 虚拟圆阵数据的构造
        4.4.2 多目标参数估计方法
        4.4.3 算法性能分析
        4.4.4 实际应用中的考虑
    4.5 仿真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宽频程电侦阵列布阵与多目标参数无模糊估计方法
    5.1 引言
    5.2 互质阵列基础及宽频程布阵的可行性分析
        5.2.1 互质阵列构型与特点
        5.2.2 互质阵列等价虚拟数据构造
        5.2.3 互质阵列宽频程布阵可行性分析
    5.3 基于平行互质阵列的宽频程电侦阵列布阵方法
        5.3.1 宽频程阵列结构与设计准则
        5.3.2 目标方向余弦参数估计
        5.3.3 方向余弦解模糊方法
        5.3.4 仿真实验
    5.4 基于互质面阵的宽频程电侦阵列布阵方法
        5.4.1 宽频程阵列结构与设计准则
        5.4.2 虚拟阵列方向余弦稀疏重构估计
        5.4.3 二维方向余弦快速估计方法
        5.4.4 算法性能分析
        5.4.5 仿真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一种二维无源交叉定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对雷达干扰源测向定位的关键技术[J]. 李欣,孙鑫,张菁,纪大壮,曲菊泽. 现代雷达, 2021(08)
  • [2]基于融合定位算法的低空无线电监测与定位技术研究[D]. 戎俊樵.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3]被动侦探测下的多目标数据关联与定位算法研究[D]. 王丽.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多旋翼无人机的低空无线电监测与定位系统研究[D]. 郭永宁.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5]基于无人机的民航无线电空中监测地面终端系统研究[D]. 何松儒.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0(12)
  • [6]基于一维角度测量的三维定位方法研究[D]. 邹继锋.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7]基于图像视觉的无人机载纯方位目标跟踪与导航技术研究[D]. 王荣梅.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8]对多运动辐射源的测向融合定位跟踪技术研究[D]. 何朝鑫.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9]对固定辐射源的多站无源定位研究[D]. 张君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星载无源探测长基线无模糊测向方法研究[D]. 辛金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一种二维被动交叉定位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