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消费农业”

发展“低消费农业”

一、发展“低耗农业”(论文文献综述)

靳春玉[1](2021)在《基于水资源-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压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能源和粮食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战略资源,三者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在我们国家,水、能源、粮食的消耗量居世界首位,人均水资源量低,仅为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粮食产量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24%,而粮食消费所占比例却高达27%;能源进口量也在增加。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对粮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使“水资源-能源-粮食”纽带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三者之间的状态愈发紧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不断加剧,因此,各国政府及学者开始高度关注水资源-能源-粮食之间的关系。2019年9月18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了座谈会,会上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区和粮食区,土地、能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然而,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限制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要素。在国家能源和粮食安全战略的驱动下,流域用水需求将会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因此,对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文章以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之间的纽带关系为主题,选取2008-2018年相关数据,以黄河流域9省区73个地级市(州、盟)为研究样本,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计算能源耗水量和粮食耗水量(虚拟水、蓝水足迹),探索能源耗水和粮食耗水的地区分布特征及发展变化趋势。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能源和粮食耗水与总用水和GDP的关系,寻求其空间演变规律。通过建立水压力指数来构建能源和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水耗与区域可利用水资源和降水量之间的关联,运用重心模型探究水压力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以期为黄河流域制定水-能源-粮食协调发展所需的政策提供一种合理导向,有助于资源合理利用、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2008-2018年黄河流域能源耗水量和粮食耗水量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能源耗水量和粮食耗水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能源耗水量多年平均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粮食耗水量多年平均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下游地区。空间分布上,各省(区)单位蓝水足迹粮食产量差异较大,黄河流域中下游区单位粮食产量蓝水足迹明显高于上游区。能源耗水量、粮食生产绿水水资源量、粮食生产蓝水水资源量主要为H-H集聚区。(2)GDP与能源耗水、粮食耗水的脱钩更为明显,其发展更为协调。而总用水-能源耗水、总用水-粮食耗水两者的协调关系较差,但从时间序列来看,其协调关系稍有改善,但总体状况并不乐观。两种方案均反映了水压力指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两种方案所得结果差异较大,方案一水压力指数介于0.156~0.184,而方案二水压力指数介于0.519~0.740,未来水压力指数仍呈逐渐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位于能源基地及粮食主产区的省(区)水压力状况较为严峻,但就两种方案而言,方案一显示各省(区)均处于低耗水压力区,方案二显示水压力指数更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两种方案水压力指数重心的总移动趋势相同,各时间段的移动方向基本一致。与方案二相比,方案一水压力指数的移动距离和幅度相对较大。

杨凝[2](2020)在《大清河上游山区典型小流域水源涵养功能评价及造林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雄安新区位于大清河流域的要地,目前流域上游山区水源涵养林覆盖率低、林分结构不合理且质量低,水源涵养功能差;林木耗水量过大导致下游生产生活区缺水,生态环境恶化,上下游用水矛盾尖锐。因此,分析大清河流域上游山区水源涵养林造林技术体系,对全面推进雄安新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大清河上游山区典型小流域大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进行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现状评价,在建设生态输水型小流域的背景下,提出水源涵养林造林典型设计,由此得出:(1)从水源涵养林造林设计原则、树种选择及搭配、营林模式及造林技术措施和造林密度研究四个方面总结出大清河流域上游山区水源涵养林造林技术体系。(2)大兰小流域主要林分水源涵养能力大小顺序为刺槐×杨树混交林>杨树纯林>刺槐纯林>油松纯林>荆条灌丛>荒地>三裂绣线菊灌丛。杨树的枯落物层水源涵养能力最好,刺槐×杨树混交林的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最好。(3)在现状水源涵养林功能评价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立地类型,对大兰小流域15个立地类型进行了造林典型设计,最终确定该小流域应营造针阔混交林、针灌混交林为主,提出了5种配置模式,分别为封山育林模式、侧柏+荆条混交模式、侧柏+山杏混交模式、侧柏+刺槐混交模式及油松+刺槐混交模式,以期为小流域水源涵养林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提供依据。

史江兰[3](2020)在《基于驱动因素和关键部门的中国“能源-水-经济”多目标协同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能源和水是重要资源且越来越稀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通过识别“能源-水-经济”关联的驱动因素和关键部门,探讨如何对其进行协同管理,进而实现三者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提出“能源-水-经济”关联关系驱动因素分解框架,将单指标因素分解模型扩展为双指标因素分解模型,将表征“能源-水-经济”关联关系的双强度指标—能源强度、用水强度—的变化归因于产业结构效应、生产技术效应、人口承载效应、人口结构效应、生活方式效应等五个因素。结果发现,生产技术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是节能与节水的主要驱动因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产业结构效应会使能源强度、用水强度呈现出“一升一降”的变化,造成节能与节水目标互相冲突,因此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充分权衡不同的目标。(2)构建“能源-水-经济”部门联动模型,核算不同部门单位产出完全(直接+间接)诱发的能源消费量、用水量、经济增加值,并提出全能源强度、完全用水强度两个新指标,从直接和间接角度更全面地衡量部门的“能源-水-经济”关联关系,然后通过四象限分类法将所有部门划分成四种关联类型,发现设备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其他服务业等5个部门的完全能源强度和完全用水强度均较低,创造单位完全增加值消耗较少的能源和水资源,属于低耗能低耗水的关键部门,需要优先鼓励发展。(3)构建“能源-水-经济”多目标协同管理模型,设置9个策略情景,以2017年为基期,动态模拟2018-2030年的能源消费、水资源使用、以及经济发展情况。结果显示,若经济保持每年6.5%增速,会带来很大的资源压力,2030年能源消费量和用水量分别超出规划目标的57.7%、83.6%。若控制能源消费量和用水量,累计GDP总额将减少29.4%。但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累计GDP总额仅降低9.2%,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较大的节能、节水潜力,其中,其他服务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设备制造业、建筑业这4个部门的产值扩大最多,占新增总产值的84%。在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技术改进的组合策略下,累计GDP总额将上升3.4%,经济增速保持在6%以上。这意味着通过采取有效的调控策略,可以同时实现能源、水、经济三个目标。

黄桂荣[4](2020)在《冬小麦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冬小麦主产区水资源危机日趋加剧,探讨冬小麦品种(系)的WUE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效用水品种选育及节水栽培技术开发提供指导。本研究根据前期研究结果,筛选WUE差异显着、株型不同的10个冬小麦基因型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8年连续3个生长季在中国农科院环发所顺义基地进行大田试验,设置雨养和补充灌溉2种水分处理,株型差异大的2个品种设置高、中、低3个种植密度。试图探讨基因型之间WUE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重点揭示基因型、株型、密度、土壤水分条件等多因素对群体冠层特性及群体耗水量的影响。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基因型之间产量、耗水量和WUE均存在显着差异。WUE受基因型的影响最大,水分条件次之。产量和耗水量受水分条件影响最大,其次为基因型影响。两种水分条件下,石家庄8号和晋麦47的产量和WUE较高,908092和京411的WUE较低,二者产量均较低,但耗水量较高。(2)株型通过影响冠层特性显着影响耗水量。群体耗水量与CTD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叶片平展、株型松散的晋麦47群体内部叶片互相遮挡,CTD较大,耗水量低;叶片直立、株型紧凑的京411,群体水热交换阻力小,CTD较小,耗水量较大。(3)种植密度与株型互作显着影响冠层特性,进而影响冬小麦耗水量,而且受土壤水分条件影响。雨养和补灌条件下晋麦47高密种植耗水量较高,中密和低密较低,二者之间无显着差异。雨养条件下,京411的3个种植密度的耗水量存在显着差异,高密>中密>低密。补灌条件下京411高密与中密耗水量之间无显着差异,二者显着高于低密。(4)雨养和补灌条件下,随着生长发育进程,δ13C值从灌浆前期到灌浆后期持续增加,10个供试冬小麦基因型δ13C值的高低排序没有太大变化,两种水分条件下灌浆期叶片稳定碳同位素δ13C组成与产量群体水平的WUE的相关性均达到显着水平。(5)两种水分条件下,穗粒数、穗数和千粒重均呈现基因型间显着差异性。雨养条件下增加穗数是提高产量的前提,补灌条件下穗粒数和千粒重增产作用较大。不同基因型间的主要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及生长速率差异显着,产量的增加潜力来自于生物量的增加。随密度增加,籽粒产量显着提高,相同种植密度下紧凑型冬小麦产量均显着低于松散型冬小麦。

陈敏[5](2020)在《西北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修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球气温变化,导致降水时空分布更为不均;伴随人口迅速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一系列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剧。尤其在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蒸发强,水资源极其短缺,加上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土壤生产能力下降,水土流失,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敏感。因此,要解决好西北脆弱生态区的环境和经济发展,关键要解决好水的问题,协调好西北地区的水土资源配置问题。本文从“水-土地-粮食”耦联视角出发,通过对西北地区有限的水资源进行科学高效、合理配置,提升水、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开展西北地区水-土地-粮食的协同优化,以水定发展,从而促进对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全球变暖带来可利用的水资源量预测难度加大,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粮食、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不确定性随之增加,加上生态系统自身复杂性、人类活动的主观性、盲目性等,这些都导致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难度加大。本文在充分辨识系统不确定性、复杂性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模型以及参数设置对这些不确定信息加以表征和处理,并选择三江源区、疏勒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建立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修复、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模型,在考虑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前提下,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效率,对水土资源进行合理高效配置。具体包括:(1)开发耦合条件价值风险的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方法,用于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管理,在区域可用水量和产草量未知条件下,对不同区域超载畜牧面积和草地治理面积进行优化。考虑决策者对风险所持有不同的态度将对草地生态恢复方案的制定有很大影响,引入条件风险因子,以表征决策者做决策时考虑风险概率的大小,计算结果供决策者在经济收益与系统风险之间进行权衡,以便更好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的修复关系。(2)开发区间相对遗憾分析方法,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解决地区不同用水部门之间竞争、协调问题;西北地区的农业灌溉用水占比较高,挤占生态用水。模型设置在预留生态保护区生态用水后,再对剩余水量进行分配,并且对生活、工业、生态用水的优先顺序做出安排,设定地下、地表水联合调度的不同情景方案,设定最大最小可开采地下水量,引入最小最大遗憾分析方法,计算不同来水情景下,最大遗憾值最小农业灌溉用水量,也是最有利于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且能带来最大的经济收益的灌溉方案。(3)开发了机会约束分式规划方法用于玉门市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建立机会约束条件下的种植结构分式规划模型,解决多目标模型中权重设定过于主观的缺陷,计算得到最小用水量前提下最大种植收益的方案,并得出不同作物的种植面积、配水量、产量和收益。结果表明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满足本区域基本粮食需求条件下,尽可能大力发展低耗水高收益的经济作物(如枸杞)值得提倡,高耗水的作物(如蔬菜)建议外调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如此可以保障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进而促进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4)将作物水足迹理论引入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模型中,在农业、粮食、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约束条件下,提出基于水足迹的分式规划模型来协调管理水-土地-粮食三者的关系,通过计算不同作物的蓝绿水足迹,将最佳粮食需求转化为最佳种植方案。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西北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问题,需要从水-土地-粮食耦联关系入手,重视三者之间的互馈关联作用,开展地区的水-土地-粮食的协同优化,提供优化方案,供科学决策参考。本文开发的系列优化模型可有效地应用于西北生态脆弱区的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修复实践中,也可供其他干旱半干旱地区借鉴参考,研究结果可为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水资源、土地管理部门政策制定、管理提供依据,通过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升水、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地区粮食安全。

周文强[6](2020)在《基于能耗管理的船舶航迹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能源日益紧缺、大气严重污染的背景下,本研究提出了基于能耗管理的船舶航迹优化及规划方法。通过该方法,船舶可以寻找出一条较为省油的路径,从而达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目的。第一,对油耗模型及路径规划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现有方法的优缺点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优化。在建模之初进行大量的数据整理工作,减少数据的残缺或错误对模型的影响。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从实测数据中提取油耗模型,把环境及船舶操纵因素对油耗的影响量化,从而很好的预测船舶油耗。第二,建立环境模型。通过对海域环境图像的处理,将环境栅格化从而达到对海域环境的模拟。通过栅格的对象化,使栅格具备更多的属性从而影响航线规划的判断与选择。第三,通过修改蚁群算法提出寻低耗蚁群算法。首先对蚂蚁进行分类,让蚂蚁各行其职,加快算法的速度;然后通过油耗代价的引入对蚁群算法中的信息素进行迭代修改,让蚂蚁在油耗代价较低的路径上留下更多信息素;最后修改蚂蚁的移动策略迫使蚂蚁寻找出具有低油耗的路径。第四,根据环境模型、油耗模型、寻低耗蚁群算法等内容进行相关的代码编写工作。通过核心伪代码的方式阐述相关功能并设计出仿真系统--基于能耗管理的船舶航线规划系统。第五,在基于能耗管理的船舶航线规划系统上对提出的寻低耗蚁群算法进行验证,并通过某实船对系统及算法进行验证及对比。结果显示,运用本研究设计的算法及系统在油耗的减少上有一定效果。本研究设计的基于能耗管理的船舶航线规划系统(内含环境模型、油耗模型、寻低耗蚁群算法)预留其他环境参数接口,可运用到实际的船舶航线规划中,对船舶节能减排、企业降本增效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董小菁,纪月清,钟甫宁[7](2020)在《农业水价政策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以新疆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缓解用水危机,提高用水效率,中国正在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图建立以水权交易为核心的水价制度。本文根据作物的亩均灌溉用水量将作物划分为高耗水作物和低耗水作物,利用新疆天山北麓5县(含2个团场和3个县)的农户调查数据,对比分析实施统一水价、阶梯水价、水权交易水价3种水价政策区域内农户的种植结构,探索农民在不同水价政策下的种植决策,并进一步验证价格信号对农户种植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水费收取方式和水价不同,实施不同的水价政策对农户的种植结构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与其他水价政策相比,水权交易水价更能促使农户选择更为节水的作物。不同水价政策下水的定价是影响农户选择种植结构的关键要素,当农户灌溉用水的机会成本增加时,他们会增加低耗水作物的种植比例。每亩低价水定额对农户选择种植低耗水作物有非线性的影响,当每亩低价水定额超过一定数量时,定额进一步增加会导致农户减少种植低耗水作物。

宋文杰,尹黎明,何香建,陈志,张梦杰[8](2020)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农业面源污染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并已成为水体污染重要来源之一。针对农田排水、富营养化水体、生活污水、养殖废水等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问题,湖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了生态沟塘湿地系统、低耗农家乐污水处理系统和分散型养猪场废弃污染物处理系统3种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并在湖南省多个水源地保护、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项目中开展应用,生态效益显着,为丘陵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和防控提供关键的实践技术。

张捷,熊俊[9](2019)在《虚拟水资源视角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以胡焕庸线作为区域分异标准,利用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与42个细分行业数据,构建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模拟分析调整产业结构所带来的节水效应。结果显示:2010年胡焕庸线东南地区和胡焕庸线西北地区消耗虚拟水总量分别为8393.99亿吨和1731.85亿吨,不仅总量上差距较大,两侧各行业在虚拟水量的消耗上也有较大差异。按照2010年各行业用水结构,胡焕庸线东南地区2010年虚拟水总量相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总量红线2020年所允许的虚拟水量,只有1496.01亿吨的剩余,按照过去的增长速度,如果不优化用水结构,到2020年东南地区将突破用水总量红线;而胡焕庸线西北地区2010年则已经超越用水总量红线706.47亿吨。进一步的模拟分析表明,在区域产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胡焕庸线东南地区的虚拟水使用量可减少945.24亿吨,胡焕庸线西北地区则可减少229.17亿吨,两者合计可以节约水资源1174.34亿吨。可见,调整产业结构可以有效帮助各地区减少用水总量,是改善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缓解水资源短缺、建设节水型经济的重要途径。

孙鹏[10](2019)在《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文中指出绿色流通是在绿色发展理念下以资源集约、环境友好、可持续为主要目标的多环节流通活动。回顾流通活动发展的历史,从简单商品流通到社会化商品流通,再到社会化大流通,更多无形的、柔性的、没有物质形态的、更高级的要素被纳入流通过程,原来以实物流转为主体的商流分流为商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等要素,共同支撑起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商品流通。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速度也不断提高,流通活动不再是经济发展某一领域的分支,而是构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而更多反映着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阶段的特征。同时,流通活动进一步与绿色经济相融合并逐步显现出绿色发展的特征,进而逐步演变成绿色流通活动。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绿色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汗牛充栋,但内容分散、观点片面,同时与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理论相互交织、概念难以区分,至今尚未形成一套能够集各家绿色理念为一体的完整的绿色流通理论,这为研究和构建绿色流通理论预留了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如何从现有绿色经济理论和学说中提炼绿色思想,将绿色发展理念与流通经济有效融合,构建出可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绿色流通理论,并从理论和实证视角考察我国绿色流通发展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达成研究目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全面了解绿色流通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在此基础上对绿色流通理论的核心思想、定义等进行提炼。通过定性分析法,围绕绿色发展这一主线,分析研究绿色流通的特征、环节、发展要求等内容,尝试回答绿色流通是什么、怎样发展等问题。运用数学分析,如熵值法、计量统计、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数量研究方法,对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各环节、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关联关系进行测度、检验,分析影响绿色流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的关键因素。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绿色流通并不等同于绿色经济,绿色流通是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流通,绿色经济在总体上包含绿色流通,而绿色流通奠定了绿色经济的形成基础,两者呈现相互包容和促进的关系。(2)绿色流通理论是建立在诸多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学说。绿色商流、绿色物流运行子系统,信息流、资金流、潜在价值流绿色支撑系统构成了绿色流通活动的主要内容。效率、和谐、循环、低耗、可持续是绿色流通的实践要求。(3)绿色消费驱动是绿色流通的主要驱动机理,政府行为、市场机制、技术进步、资源约束等对绿色流通形成倒逼机制,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绿色流通活动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4)2000年至2016年间,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呈总体上升、局部波动态势,制造业结构转型、外商投资进入、绿色发展理念推广、国际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的大规模经济刺激等因素,都对不同阶段的绿色流通实践产生影响。(5)我国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主要环节的绿色化改进空间和作用规模存在差异,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因产能过剩拉长了资本流通时间,同时与再次生产资料环节联系不紧密弱化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传导效应,生活资料流通环节中能源消耗、物流总成本、商业成本等因素制约了绿色转型,说明我国的绿色消费驱动正处于从第二向第三阶段转型的过程。上述研究拓展了绿色流通的研究范畴,对绿色流通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考察。最终,本文以绿色发展为价值判断基础,聚焦提炼各理论中的绿色发展共识,将绿色发展理念有机融入到流通经济学之中,构建了以人与自然之间要素流转的绿色流通循环为基础的绿色流通理论框架。研究导出以绿色消费驱动绿色流通的发展机理,论证了市场经济规律对推进绿色流通实践的基础性作用,证明了绿色流通活动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必要性。构建了能够反映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以及各环节、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使得定期测度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成果成为可能。形成了以绿色商流和绿色物流的运行系统以及信息流、资金流、潜在价值流的绿色支撑系统为基础的绿色流通分析框架,为流通经济中各子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发展“低耗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低耗农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水资源-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压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能源、粮食单一资源的研究
        1.2.2 水、能源、粮食两两关联的研究
        1.2.3 水-能源-粮食关联关系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能源和粮食耗水量的计算与空间分析方法
    2.1 能源和粮食耗水量的计算
        2.1.1 数据来源
        2.1.2 数据处理
    2.2 空间分析方法
        2.2.1 空间自相关分析
        2.2.2 脱钩分析
        2.2.3 灰色预测模型
        2.2.4 重心模型
3 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研究区域资源状况
        3.2.1 黄河流域水资源状况
        3.2.2 黄河流域能源状况
        3.2.3 黄河流域粮食生产状况
    3.3 水资源、能源、粮食三者关系分析
        3.3.1 水资源与粮食的关系
        3.3.2 水资源与能源的关系
        3.3.3 水资源、能源、粮食纽带关系
4 黄河流域能源和粮食耗水量的分析
    4.1 能源和粮食耗水量时空分布特征
        4.1.1 能源和粮食耗水量时间演化特征
        4.1.2 能源和粮食耗水量空间分布特征
    4.2 空间自相关分析
        4.2.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4.2.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3 基于脱钩分析模型的协调关系分析
        4.3.1 GDP-能源耗水脱钩分析
        4.3.2 GDP-粮食耗水脱钩分析
        4.3.3 总用水-能源耗水脱钩分析
        4.3.4 总用水-粮食耗水脱钩分析
5 黄河流域水压力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5.1 水压力指数的构建
    5.2 水压力指数时间演变特征分析
        5.2.1 时间序列演变分析
        5.2.2 平均水压力指数的灰色预测
    5.3 水压力指数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5.3.1 空间格局分析
        5.3.2 2008-2018 年黄河流域总耗水压力的空间演化
        5.3.3 水压力指数重心迁移与经济重心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大清河上游山区典型小流域水源涵养功能评价及造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源涵养林功能及作用
        1.2.2 水源涵养林结构配置研究
        1.2.3 造林规划设计研究
        1.2.4 造林典型设计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土壤
    2.6 植被
    2.7 土地利用分析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布设及调查取样
        3.2.2 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指标计算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研究技术路线
4 大清河流域上游(山区)水源涵养林造林技术体系
    4.1 造林设计原则
    4.2 树种选择及搭配
    4.3 营林模式及造林技术措施
    4.4 造林密度研究
5 大兰小流域主要林分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5.1 小流域概况
    5.2 大兰小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分析
        5.2.1 植被层特征研究
        5.2.2 枯落物层水源涵养能力分析
        5.2.3 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分析
    5.3 不同林分类型水源涵养能力分析与评价
        5.3.1 评价体系的构建
        5.3.2 不同林分水源涵养能力分析和评价
6 大兰小流域水源涵养林造林规划设计
    6.1 造林地立地类型划分
    6.2 水源涵养林适地适树分析及树种搭选择
    6.3 造林典型设计模式
        6.3.1 封山育林模式
        6.3.2 侧柏+荆条混交模式
        6.3.3 侧柏+山杏混交模式
        6.3.4 侧柏+刺槐混交模式
        6.3.5 油松+刺槐混交模式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兰小流域植被调查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介绍
致谢

(3)基于驱动因素和关键部门的中国“能源-水-经济”多目标协同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能源-水-经济”关联的概念界定
        1.2.2 “能源-水-经济”关联的研究进展
        1.2.3 “能源-水-经济”关联的研究方法
        1.2.4 文献评述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国“能源-水-经济”关联关系的演化趋势分析
    2.1 实证数据准备
    2.2 中国能源、水、经济现状分析
        2.2.1 中国能源消费现状
        2.2.2 中国水资源使用现状
        2.2.3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2.3 中国“能源-水-经济”关联关系的量化及演化趋势
        2.3.1 “能源-水-经济”关联关系的量化指标选取
        2.3.2 基于能源强度的中国“能源-经济”关联关系演化趋势
        2.3.3 基于用水强度的中国“水-经济”关联关系演化趋势
        2.3.4 中国“能源-水-经济”关联关系与其他国家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能源-水-经济”关联关系演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3.1 “能源-水-经济”关联关系驱动因素分解
        3.1.1 “能源-水-经济”关联关系驱动因素分解框架
        3.1.2 能源强度/用水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分解
        3.1.3 不同驱动因素对于能源-水-经济”关联关系变化的关联贡献度
    3.2 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3.2.1 中国能源强度总体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3.2.2 中国能源强度逐年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3.3 中国用水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3.3.1 中国用水强度总体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3.3.2 中国用水强度逐年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3.4 中国“能源-水-经济”关联关系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3.4.1 中国“能源-水-经济”关联关系总体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3.4.2 中国“能源-水-经济”关联关系逐年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能源-水-经济”关联的关键部门识别
    4.1 “能源-水-经济”部门联动模型构建
        4.1.1 “能源-水-经济”部门联动模型框架
        4.1.2 部门生产直接诱发的“能源-水-经济”变化量
        4.1.3 部门生产间接诱发的“能源-水-经济”变化量
        4.1.4 部门生产完全诱发的“能源-水-经济”变化量
        4.1.5 部门“能源-水-经济”关联关系的量化指标提出
    4.2 中国部门生产诱发的“能源-水-经济”变化量
        4.2.1 中国部门生产诱发的能源消费量
        4.2.2 中国部门生产诱发的用水量
        4.2.3 中国部门生产诱发的经济增加值
    4.3 中国部门“能源-水-经济”关联关系
        4.3.1 基于完全能源强度的中国部门“能源-经济”关联关系
        4.3.2 基于完全用水强度的中国部门“水-经济”关联关系
    4.4 中国部门“能源-水-经济”关联类型划分及关键部门识别
        4.4.1 部门“能源-水-经济”关联类型划分方法
        4.4.2 中国“能源-水-经济”关联的关键部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能源-水-经济”多目标协同管理策略模拟
    5.1 “能源-水-经济”多目标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5.1.1 模型框架
        5.1.2 目标函数
        5.1.3 约束条件
        5.1.4 外生参数选取
    5.2 基准情景设置与模拟
        5.2.1 基于不同政策目标的基准情景设置
        5.2.2 基于经济目标的基准情景模拟结果
        5.2.3 基于节能目标的基准情景模拟结果
        5.2.4 基于节水目标的基准情景模拟结果
        5.2.5 基于综合目标的基准情景模拟结果
    5.3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的情景设置与模拟
        5.3.1 基于不同政策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情景设置
        5.3.2 基于节能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情景模拟结果
        5.3.3 基于节水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情景模拟结果
        5.3.4 基于综合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情景模拟结果
        5.3.5 产业结构调整策略选择
    5.4 基于生产技术改进策略的情景设置与模拟
        5.4.1 生产技术改进情景设置
        5.4.2 生产技术改进情景模拟结果
    5.5 基于组合策略的情景设置与模拟
        5.5.1 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改进组合策略情景设置
        5.5.2 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改进组合策略情景模拟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介
附录B 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4)冬小麦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作物种类及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
        1.2.2 水分条件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2.3 群体结构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研究方案与试验设计
        2.3.1 大田不同基因型观测试验
        2.3.2 大田不同密度控制试验
        2.3.3 生育进程
    2.4 试验测定项目及其测定方法
        2.4.1 土壤质量含水量测定
        2.4.2 土壤蒸发量测定
        2.4.3 田间耗水量计算
        2.4.4 植物蒸腾量测定
        2.4.5 冬小麦冠-气温差变化
        2.4.6 生物量积累及干物质分配的测定
        2.4.7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2.4.8 产量测定和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2.4.9 叶面积指数、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基因型群体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
    3.1 雨养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基因型的WUE、产量和耗水量
    3.2 补灌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基因型的WUE、产量和耗水量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株型对群体结构及耗水特性的影响
    4.1 不同株型冬小麦京411与晋麦47的形态学、生理蒸腾及冠层特性
    4.2 晋麦47和京411及其6个NILs的耗水量
    4.3 冬小麦叶片蒸腾生理特性和冠层特性与蒸散耗水量的关系
    4.4 讨论与小结
        4.4.1 冬小麦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面积指数与蒸散耗水量没有显着相关性
        4.4.2 平展叶型植物耗水量更少
        4.4.3 CTD与ET呈负相关关系
        4.4.4 品种形态学特性显着影响群体冠气温差
第五章 种植密度及其与株型互作对耗水特性的影响
    5.1 株型与密度互作影响形态学特征
    5.2 株型与密度结合影响CTD
    5.3 株型与密度互作影响蒸散耗水量
    5.4 讨论与小结
        5.4.1 种植密度与基因型互作对形态学特性的影响
        5.4.2 种植密度与基因型互作对LAI的影响
        5.4.3 种植密度与基因型互作对CTD的影响
        5.4.4 种植密度与基因型互作对ET的影响
        5.4.5 种植密度与基因型互作下耗水量与群体特性之间的相关关系
第六章 不同基因型的群体蒸腾与蒸发耗水分配特性
    6.1 不同基因型的蒸腾耗水量和蒸发耗水量
    6.2 不同基因型的CTD比较
    6.3 蒸散耗水分量及腾发比与冠层特性之间的关系
    6.4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不同基因型产量的影响因素
    7.1 品种生理特性对产量的影响
    7.2 不同冬小麦基因型产量构成因素
    7.3 不同冬小麦基因型干物质积累、运转与分配
    7.4 不同密度下不同基因型的籽粒产量
    7.5 讨论与小结
        7.5.1 叶片δ~(13)C
        7.5.2 产量构成因素与干物质累积、运转与分配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西北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草地生态系统修复
        2.1.1 草地生态系统修复介绍
        2.1.2 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
    2.2 水资源优化配置
        2.2.1农业水资源配置研究
        2.2.2 西北生态脆弱区水资源配置研究
    2.3 水足迹理论
        2.3.1 水足迹研究进展
        2.3.2 水足迹理论在农业种植结构优化中的应用
    2.4 不确定性优化方法
        2.4.1 区间数学规划方法
        2.4.2 模糊数学规划方法
        2.4.3 随机数学规划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条件风险价值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的草地生态系统修复
    3.1 研究方法
        3.1.1 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
        3.1.2 条件风险价值理论
        3.1.3 基于条件风险价值的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方法
    3.2 案例研究
        3.2.1 地理位置
        3.2.2 气候特征
        3.2.3 降水特征
        3.2.4 土壤植被
    3.3 模型构建
        3.3.1 草地生态系统修复模型构建
        3.3.2 数据收集与整理
        3.3.3 三江源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畜牧超载面积及生态经济损失
        3.4.2 草地治理面积及增加效益
        3.4.3 不同情境下生态服务价值变化
        3.4.4 系统收益及风险损失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区间相对遗憾分析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4.1 研究方法
        4.1.1 最小最大相对遗憾分析方法
        4.1.2 区间相对遗憾分析方法
    4.2 案例研究
        4.2.1 地理位置
        4.2.2 气候条件
        4.2.3 土壤植被
        4.2.4 水资源状况
    4.3 模型构建
        4.3.1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4.3.2 数据收集和整理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1 情景设置
        4.4.2 不同情境下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
        4.4.3 基于区间相对遗憾分析的水资源配置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耦合区间机会约束分式规划方法的种植结构调整
    5.1 研究方法
        5.1.1 分式规划
        5.1.2 机会约束规划
        5.1.3 基于区间机会约束的分式规划模型
    5.2 案例研究
    5.3 模型构建
        5.3.1 机会约束分式规划模型构建
        5.3.2 模型求解
        5.3.3 数据收集与整理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水足迹理论分式规划的种植结构调整
    6.1 作物水足迹理论
    6.2 案例研究
    6.3 模型构建
        6.3.1 基于水足迹计算的分式规划模型
        6.3.2 “土地-水-粮食”关联关系
        6.3.3 模型求解
        6.3.4 数据收集与整理
    6.4 结果分析与讨论
        6.4.1 作物水足迹计算结果
        6.4.2 区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结果
        6.4.3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贡献与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能耗管理的船舶航迹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船舶油耗模型的研究现状
        1.2.2 船舶航迹规划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文本组织架构
第二章 油耗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1 案例船舶原始数据的处理
        2.1.1 原始数据的获取及说明
        2.1.2 时间处理
        2.1.3 无效数据处理
        2.1.4 缺失与冗余数据处理
        2.1.5 数据合并
    2.2 数据压缩
        2.2.1 数据筛选
        2.2.2 矢量数据处理
        2.2.3 特征向量的选取
        2.2.4 数据整合
    2.3 船舶油耗关于对水速度的半参数回归
        2.3.1 模型的建立
        2.3.2 模型的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域环境栅格模型的建立
    3.1 图像处理
        3.1.1 图像切割
        3.1.2 图像黑白化
    3.2 普通栅格的建立
    3.3 栅格图像的还原
    3.4 普通栅格对象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油耗模型的寻低耗蚁群算法
    4.1 传统蚁群算法
    4.2 算法的修改
        4.2.1 算法速度的优化
        4.2.2 算法信息素的修改
        4.2.3 算法中蚂蚁移动策略的修改
    4.3 算法与栅格模型联动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能耗管理的船舶航线规划系统的实现及应用
    5.1 基于能耗管理的船舶航线规划系统的实现
        5.1.1 开发环境介绍
        5.1.2 系统架构
        5.1.3 功能实现
    5.2 基于能耗管理的船舶航线规划系统的应用
        5.2.1 栅格及参数的确定
        5.2.2 算法对比
        5.2.3 实船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8)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沟塘湿地系统
    1.1 方案设计
    1.2 工作原理
    1.3 技术效果
2 低耗农家乐污水处理系统
    2.1 方案设计
    2.2 工作原理
    2.3 技术效果
3 分散型养猪场废弃污染物处理系统
    3.1 方案设计
    3.2 工作原理
    3.3 技术效果
4 结语

(9)虚拟水资源视角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文献综述
    (一) 虚拟水研究现状
    (二) 胡焕庸线与水资源分布
三 模型构建、数据来源与处理
    (一) 虚拟水计算模型构建
        1.直接水耗系数
        2.完全水耗系数
        3.区域内和贸易中各产业部门虚拟水量计算方法
        4.用水效率评价指标
    (二) 产业结构调整节水效应模型
    (三) 数据来源与处理
四 实证分析
    (一) 各区域进口中间投入品用于区域内消费和生产区域内消费品的比重
    (二) 胡焕庸线两侧各行业虚拟水强度、虚拟水量分析
        1.胡焕庸线两侧区域各部门的虚拟水强度。
        2.胡焕庸线两侧区域各行业的虚拟水量。
    (三) 用水效率评价
    (四) 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据
    (五) 产业结构调整的节水效应分析
五 研究结论与有待改进之处
    (一) 研究结论
    (二) 政策建议
        1.通过有针对性地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来节约水资源。
        2.采用差别性税收政策影响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
        3.积极宣传虚拟水概念, 提高个人与企业的节水意识。
    (三) 有待改进之处

(10)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绿色流通研究范畴及理论基础
    2.1 绿色流通理论界定
        2.1.1 流通内涵的多重视角剖析
        2.1.2 绿色流通概念界定
        2.1.3 绿色流通内涵特征
        2.1.4 绿色流通与绿色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流通基础理论
        2.2.2 社会再生产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2.2.4 绿色经济及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研究
    3.1 我国绿色流通主要领域发展概述
        3.1.1 绿色商业运营环境改善不彻底
        3.1.2 绿色物流改进效果不明显
        3.1.3 绿色消费引导效果不及预期
    3.2 社会再生产视角下绿色流通驱动机理分析
        3.2.1 使用价值与效用价值的绿色实现原理
        3.2.2 绿色消费市场势力由弱到强的阶段发展分析
        3.2.3 绿色消费对绿色流通环节的往复推动效应
    3.3 系统关联视角下绿色流通倒逼机理分析
        3.3.1 政府行为的引导激发
        3.3.2 市场机制的推动效应
        3.3.3 资源储能的现实约束
        3.3.4 技术进步的绿色实践
    3.4 市场经济运行视角下绿色流通作用机理分析
        3.4.1 绿色流通系统关联作用
        3.4.2 绿色流通协同发展作用
        3.4.3 绿色流通生态改善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要求及整体水平测度分析
    4.1 中国特色绿色流通实践的发展要求
        4.1.1 效率是绿色流通的本质要求
        4.1.2 和谐是绿色流通的重要内涵
        4.1.3 循环是绿色流通的运转基础
        4.1.4 低耗是绿色流通的实践特征
        4.1.5 可持续是绿色流通的动态追求
    4.2 绿色流通实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原则
    4.3 基于动态循环特性的绿色流通指标体系研究设计
        4.3.1 效率层次的指标设计
        4.3.2 和谐层次的指标设计
        4.3.3 循环层次的指标设计
        4.3.4 低耗层次的指标设计
        4.3.5 可持续层次的指标设计
    4.4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的指标测度
        4.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4.4.2 熵值法数理分析原理
        4.4.3 基于熵值法的绿色流通实践水平综合测度
    4.5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发展评价分析
        4.5.1 2000年至2004年初期稳定发展阶段
        4.5.2 2005年至2006年快速提升阶段
        4.5.3 2007年至2012年波动发展阶段
        4.5.4 2013年至2016年稳步提升阶段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的路径研究
    5.1 绿色流通子系统的绿色检验
        5.1.1 绿色商流评价及指标测度
        5.1.2 绿色物流评价及指标测度
        5.1.3 信息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5.1.4 资金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5.1.5 潜在价值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5.2 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与整体的动态协调关系
        5.2.1 分析方法的选择
        5.2.2 灰色关联度计算步骤及模型原理
        5.2.3 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5.2.4 绿色流通子系统与整体间协调关系分析
    5.3 绿色流通子系统间比较分析
    5.4 绿色流通子系统发展路径选择
        5.4.1 推进绿色流通的路径选择
        5.4.2 推进绿色物流的路径选择
        5.4.3 提升绿色支撑效应的路径选择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绿色流通重要环节的路径研究
    6.1 绿色流通重要环节的再认识
    6.2 生产与生活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2.1 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2.2 生活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2.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3 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绿色流通环节的比较分析
        6.3.1 初次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绿色传导效应显现
        6.3.2 绿色消费驱动二阶到三阶之间特征明显
        6.3.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对流通环节的绿色贡献较弱
    6.4 绿色流通主要环节发展路径选择
        6.4.1 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6.4.2 生活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6.4.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推进我国绿色流通的政策建议
    7.1 不断提升绿色消费驱动势能
    7.2 加快推动地方绿色流通立法
    7.3 持续优化绿色科技和绿色金融发展环境
    7.4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
    7.5 运用综合评价手段推动绿色流通实践
    7.6 营造鼓励绿色发展政务环境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发展“低耗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水资源-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压力研究[D]. 靳春玉.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大清河上游山区典型小流域水源涵养功能评价及造林设计[D]. 杨凝.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基于驱动因素和关键部门的中国“能源-水-经济”多目标协同管理策略研究[D]. 史江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4]冬小麦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D]. 黄桂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5]西北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修复研究[D]. 陈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1)
  • [6]基于能耗管理的船舶航迹优化研究[D]. 周文强. 浙江海洋大学, 2020
  • [7]农业水价政策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以新疆地区为例[J]. 董小菁,纪月清,钟甫宁. 中国农村观察, 2020(03)
  • [8]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研究[J]. 宋文杰,尹黎明,何香建,陈志,张梦杰.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0(01)
  • [9]虚拟水资源视角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 张捷,熊俊. 产经评论, 2019(04)
  • [10]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D]. 孙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发展“低消费农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