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生物工程降低水产养殖业的成本

有效的生物工程降低水产养殖业的成本

一、降低水产养殖业成本的有效生物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魏亚楠[1](2021)在《腊梅提取物生物合成纳米银/壳聚糖复合材料抑菌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由水产病原菌引发的水产病害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水产病害种类多、病害持续性强、宿主广泛,流行范围广,难以防控。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等传统抑菌剂的滥用,多种水产致病菌对不同抗生素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导致水产病害问题更加严重。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作为新型抑菌剂具有广谱杀菌、长效抑菌、安全性高、稳定性好、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生物合成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合成纳米银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系中的还原性物质制备纳米银。纳米银单质受环境影响易发生团聚,影响其抑菌活性,将纳米银与载体结合可制备抑菌活性更好、稳定性更高的纳米银复合材料。因此,研究制备绿色高效、广谱抑菌、稳定性好、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新型复合纳米银抑菌剂迫在眉睫。本研究采用一步法生物合成纳米银/壳聚糖复合材料(AgNPs/CS),以硝酸银为银源、腊梅花瓣提取液和壳聚糖共同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成功制备出一种新型纳米银/复合材料抑菌剂。通过紫外吸收光谱、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对AgNPs/CS进行表征分析;通过抑菌圈实验、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实验、抑菌动力学实验以及活体实验对AgNPs/CS进行抑菌活性研究;通过耐药性实验探究AgNPs/CS对两种耐药性的抑菌效果;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菌体观察、对细胞内容物泄露及基因组DNA的影响初步探讨了AgNPs/CS的抑菌机理;最后对AgNPs/CS进行安全性和稳定性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进行AgNPs/CS制备参数优化,最终确定AgNPs/CS的最佳制备参数为:1%(w/v)壳聚糖溶液加入量为5.6 m L,Ag NO3终浓度为5 mmol/L,腊梅提取液加入量为1.24 m L,加热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60 min。所得AgNPs/CS溶液呈金黄色,在451 nm处有一个明显的纳米银特征吸收峰。AgNPs/CS粒径在6.9~29.3 nm之间,平均粒径为15.64 nm,均呈球形,分布均匀,具有面心立方(Faced centered cubic,FCC)结晶结构。(2)AgNPs/CS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点状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等6种常见水产致病菌均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其中灿烂弧菌对AgNPs/CS复合材料最为敏感。AgNPs/CS对灿烂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0.43μg/m L、0.87μg/m L。以最小抑菌和杀菌浓度作为参考来设置浓度(0.43μg/m L、0.87μg/m L),进行抑菌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AgNPs/CS可有效延长灿烂弧菌的延滞期,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AgNPs/CS可通过破坏细胞膜完整性、破坏DNA来影响细胞正常活动,同时还可以抑制生物被膜的生长、清除生物膜,从而达到抑菌的效果。在耐药性实验中,经过20代培养后AgNPs/CS对灿烂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增长缓慢,结果表明与Amp相比,AgNPs/CS不易产生耐药性。(3)通过MTT法对AgNPs/CS进行细胞毒性实验,在最小抑菌浓度范围内,AgNPs/CS对人胚胎293T细胞的毒性评级为1级,判定为没有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在稳定性实验中,放置3个月后AgNPs/CS的紫外吸收光谱和Zeta电位图与新制的AgNPs/CS相比均无明显变化;40℃、60℃、80℃和100℃热处理后依旧有明显的抑菌圈直径产生,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海水环境下AgNPs/CS的紫外吸收光谱图下降幅度较小,稳定性良好。综上所述,本文制备出一种高效抑菌、广谱杀菌、稳定性强、安全性高、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新型AgNPs/CS复合材料。AgNPs/CS对6种常见水产致病菌有良好的杀菌作用,可有效清除灿烂弧菌的已有生物膜。AgNPs/CS抑菌机制包括破坏细胞膜完整性,使细胞内容物泄露,同时破坏DNA,通过影响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最终导致细胞死亡。AgNPs/CS细胞毒性较低,生物安全性高,同时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热稳定性和海水稳定性,在水产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包秋文[2](2021)在《迟钝爱德华氏菌糖酵解途径中持家酶的关键表位及海洋微藻对斑马鱼的免疫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病害是制约水产养殖绿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亚单位水产疫苗不仅对水环境无污染、对水生生物无药物残留,还可以有效降低病原菌的致病性风险,是最有效的疾病防控措施。高营养价值的微藻作为水产优质饵料,可加强水生生物的免疫保护。开发重组微藻亚单位疫苗,具有“药食同源”的双重效果,因而在水产养殖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本文主要探索了三株海洋微藻的复配饲料对斑马鱼的抗氧化性及先天免疫保护作用。分析了三株海洋微藻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盐藻含有36.72%碳水化合物、0.51%总叶绿素和1.20%总类胡萝卜素,金藻含有1.33%总叶绿素和0.91%总类胡萝卜素(干重百分比);三角褐指藻和金藻的总脂肪酸含量分别为60.77 μg/mg DCW和76.85μg/mg DCW,且金藻中的DHA含量达8.57 μg/mg DCW。添加15%藻粉的饲料投喂斑马鱼30天后,用迟钝爱德华氏菌EIB 202攻毒,盐藻组和金藻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是17.39%、26.09%。同时,金藻组的抗氧化性因子Cat、GSH-PX的相对表达量提高了 1.5-2.5倍。金藻组还激活了 TLR2信号通路,依赖MyD88途径激活信号转录因子NF-κB,促进细胞因子的表达。金藻组防御素的相对表达量也提高了 1.26倍,有助于增强先天免疫防御系统,上述结果显示金藻有望作为开发重组微藻亚单位疫苗的优良载体。其次,以迟钝爱德华氏菌中糖酵解持家酶GAPDH、FBA的关键表位GAP345、FBA4为基础,以单个、多个重复及联合等不同组合方式构建重组质粒,诱导蛋白表达、鉴定及纯化,最终筛选到2GAP345、3FBA4、GAP345-FBA4可用的重组蛋白,3FBA4为可溶性蛋白,2GAP345、GAP345-FBA4为包涵体,为下一步的蛋白免疫奠定基础。最后,为更好的模拟自然水体中致病原的感染方式,采用了鳗弧菌浸泡攻毒,重组表位肽2GAP345、3FBA4、GAP345-FBA4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5.00%、50.00%、35.00%,可见表位肽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同时2GAP345蛋白免疫组斑马鱼的MHC I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促进IL-1β的表达量提高了 2倍;3FBA4蛋白免疫组同时激活TLR2和TLR4信号通路,依赖MyD88促使NF-κB的表达量提高了 1.8倍,同时主要依赖MHC Ⅱ和CD4+进行抗原递呈,TNF表达量提高了 5.51倍,防御素提高了 14.35倍,显着促进了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增强其保护能力。本文的研究成功筛选到基于糖酵解途径持家酶的关键表位重组蛋白(2GAP345、3FBA4),未来可作为水产疫苗开发的候选蛋白,用于在海洋金藻等微藻宿主中进行异源表达,进而防治细菌性水产病害。

齐晓飞[3](2021)在《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超网络模型构建及其出口结构研究 ——以中国为例》文中提出蓝色的海洋被认为是蓝色星球的“血液”,而“血液”中的“营养资源”则是人类文明的“聚宝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海洋视为经济增长的新源泉,海洋经济增长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新领域。然而,在人口增长、气候变化以及对粮食安全和能源需求增长等的全球大趋势下,许多海洋经济活动所依赖的生态系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我们与海洋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即在争取经济增长的同时需要维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这种可持续发展海洋空间的举措旨在促进一国从海洋经济中获取经济利益,也是推动蓝色增长的基石。2012年Rio+20会议首次提出了“蓝色经济”的概念,正如绿色经济和绿色增长曾经处于发展规划和投资期阶段那样,这种以可持续发展海洋空间为主题的发展方式吸引了各沿海国家、联合国、经合组织、世界银行等国和组织的关注。虽然“蓝色经济”一词具体含义因各国国情不同而不同,但国际一致认为其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包容和维持或改善生计,同时确保海洋和沿海地区的环境和空间可持续性;其核心是通过与海洋有关的部门和活动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和生态系统退化脱钩。因此,蓝色经济的首要挑战是理解和更好地管理海洋可持续性的许多方面,涉及传统和新兴海洋及其相关产业;第二个重要挑战是需要认识到海洋及其相关资源的可持续管理需要在各国及其公私部门之间进行合作。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首先认识到蓝色经济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复杂系统,存在于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及其相关资源提供关键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同国家的蓝色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依赖于其拥有的自然资源禀赋,还依赖于其蓝色产业、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等不同属性多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这种关系结构可视为以蓝色产业及其产品关联为基础,将上层相关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等异质主体进行关联的一种结构形式。其中,蓝色产业是一国蓝色经济发展的产业层分解,蓝色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是蓝色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关系,而蓝色产业细分下的蓝色产品间关联是蓝色产业间关联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在微观(产品)层面影响着中观层面的蓝色企业开发活动和宏观层面的蓝色省份间贸易流转;蓝色产品是蓝色企业要素资本配置与价值创造的微观主体,是蓝色产业互相关联和互促发展的关键因素;蓝色企业是开发蓝色产品的中观主体,是影响蓝色省份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蓝色省份是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的经济枢纽,是蓝色经济活动的宏观主体。因此,这种关系结构也从产出和能力视角决定了各国蓝色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国家蓝色经济系统是由一国相关蓝色产业、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等经济要素关联形成的复杂系统,其实质也可以看作由多种异质网络相互关联形成的复杂系统。而超网络则是网络科学中研究此类多层次、多维度、多主体关联问题的重要方法,能有效评估各要素主体内部及其间关联关系。因此,本文将国家蓝色经济系统中的多要素主体纳入到统一框架进行系统性分析,采用超网络方法将蓝色经济发展问题分解为蓝色产业、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等经济要素的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从多层网络结构视角定性刻画国家蓝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多要素主体内部及其间的出口关联关系,并基于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设计度量其出口结构的指标体系,以定量评估出口结构中多经济要素的发展现状。这种将超网络定性描述和非货币型指标定量研究相结合,为各国蓝色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有效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和非货币型指标度量体系。具体来讲,本文主要完成以下三方面的研究:(1)构建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首先,本文分析蓝色经济系统中多要素主体的内涵及阐述影响国家蓝色经济系统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发展机理;其次,为了更好地方便读者理解本文思想脉络,构建了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概念模型以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并基于此,分别阐述了单层子网络和多层超网络的建模原理;最后,本文提出了分别构建蓝色产品空间、蓝色企业网络和蓝色省份网络的建模步骤,并根据多主体间的映射关系阐述了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耦合步骤。也就是说,本文所构建的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是将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分别作为一国蓝色经济运行中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要素分解,依据主体间的逻辑关系,将蓝色产品空间作为基础,向上拓扑得到反映蓝色资源开发活动形成竞争关系的蓝色企业网络,而蓝色企业网络可以进一步继续向上拓扑得到反映宏观资源流动和蓝色产业政策制定的蓝色省份网络,进一步耦合得到反映一国蓝色经济整体发展状况的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可视化模型。(2)设计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出口结构度量指标体系。在单层子网络层面,设计基于多样性局部属性结构的出口度量指标(如蓝色产品多样性指标、蓝色企业多样性及其发展指标和蓝色省份多样性及其发展指标),可以测度相关国家、企业和省份出口的蓝色产品类别及潜在类别,以帮助国家、企业和省级决策者制定符合其比较优势的蓝色产业及其产品开发政策;设计基于相似性局部属性结构的出口度量指标(如蓝色产品相似性及其开发相似性指标、蓝色企业相似性及其发展指标和蓝色省份相似性及其发展指标),可以量化国家、企业和省份各自出口的蓝色产品相似化程度,分析现在和未来可共同开发的蓝色产品,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其与相关参与者的竞争程度。在多层超网络层面,设计基于复杂性整体属性结构的出口度量指标(如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复杂性、蓝色企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和蓝色产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可以评估国家、企业和省份各自对相关蓝色产业及其产品开发的能力禀赋,这种能力可以被视为实现蓝色增长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也有助于各国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14和其他诸如减贫、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减缓气候变化等目标。(3)对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及其出口结构进行应用研究。首先,在第5章分别构建了 2010年中国蓝色产品空间、蓝色企业网络和蓝色省份网络,进—步耦合而成2010年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可视化模型,并统计验证了蓝色产品空间与蓝色企业网络之间的假设,即在一家蓝色企业出口的所有蓝色产品中,增长潜力最大的蓝色产品是在产品空间中与高RCA值的其他产品最接近的产品;其次,第6章在第5章的基础上计算了 2010年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中单层子网络和多层超网络出口结构度量指标,并分析了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和蓝色省份及其间的关联关系和出口结构特征;最后,基于1985年至2018年数据集分别构建了中国蓝色产品空间、蓝色企业网络和蓝色省份网络及其耦合而成的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计算了相应地出口结构度量指标,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分析了中国蓝色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用以识别中国蓝色经济系统出口结构中具有竞争优势蓝色产品、关键蓝色企业和核心蓝色省份,并总结未来可能在哪里找到新的可持续增长点,以便更好地协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宏观工具)和出口结构度量指标体系(微观工具)作为政策辅助分析工具可以在协助国家对蓝色增长战略进行系统性多标准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用这样的辅助组合工具使国家更有可能制定基于证据的政策,而不受部门既得利益者影响。基于以上研究内容使得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基于蓝色经济系统中多主体间关联视角,通过超网络方法将这种关联结构网络可视化,用以定性描述一国蓝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及识别影响蓝色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2)基于经济复杂性方法设计了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出口结构的度量指标体系,用以定量分析出口结构中具有竞争优势的蓝色产品、关键蓝色企业和核心蓝色省份组合。(3)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宏观工具)和出口结构度量指标体系(微观工具)作为协助国家对其蓝色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多标准、多层次评估过程中的政策辅助组合工具,使其更有可能揭示传统分析工具无法发现的问题。

王春玲[4](2021)在《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及其改善策略》文中研究表明T-2毒素属于单端孢霉烯族类毒素,是由镰刀菌在代谢中产生的具有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T-2毒素普遍存在于霉变的饲料及其原料中,会造成养殖动物生长缓慢,免疫功能抑制等不良影响,导致动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降低,同时T-2毒素残留也会对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中华绒螯蟹因风味独特和营养价值高而备受消费者的欢迎,年产量从1990年的4800吨增加到2019年的75万吨,其配合饲料中的玉米、小麦等原料极易受T-2毒素等霉菌毒素污染,但目前仍无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和营养学手段,探究了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根据其毒性特点探讨了缓解T-2毒素毒性的方法。从以往研究来看,物理吸附法是去除霉菌毒素最质优价廉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首先选用酵母细胞壁作为饲料添加剂,探究其对T-2毒素引起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缓解作用,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结合体外实验发现,T-2毒素的毒性与氧化还原稳态的紊乱有关,因此选用功能性饲料添加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姜黄素,评价了其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缓解作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本实验为探究T-2毒素对幼蟹的生长、免疫功能的影响,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对照)、0.6(T1)、2.5(T2)和5.0(T3)mg/kg的T-2毒素,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养殖8周。结果显示:T-2毒素显着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T-2毒素含量的升高,幼蟹的存活率随剂量升高而降低,其中T3组幼蟹的存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T-2毒素显着提高了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丙二醛(MDA)的含量,降低肝胰腺抗氧化酶总抗氧化力(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且T3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T-2毒素降低幼蟹血淋巴参数总血细胞数(THC)、呼吸爆发、酚氧化酶(PO)以及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ACP)、PO、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肝胰腺中抗脂多糖因子(ALF1和ALF2)的表达随着饲料中T-2毒素含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T-2组中表达量最高;4.6 mg/kg的T-2毒素显着提高肝胰腺中脂多糖诱导的TNF-α转录因子(LITAF)和Relish基因的表达。T-2毒素显着上调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8,Bax基因的表达以及Bax/Bcl-2的比值,且下调Bcl-2基因的表达。低剂量的T-2毒素诱导脱毒基因细胞色素P450(CYP2、CYP3、CYP4)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表达,随着T-2毒素剂量的增加,脱毒基因的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此外慢性暴露T-2毒素造成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小管基膜脱落,引发肝胰腺损伤。以上结果表明慢性暴露T-2毒素引发肝胰腺组织氧化应激、凋亡的发生,造成肝胰腺损伤,抑制肝胰腺的解毒功能,最终导致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力的抑制。甲壳动物的肠道不仅仅具有消化吸收的功能,同时也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维持甲壳动物的肠道健康有助于提高其生长,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肠道也是T-2毒素一个重要的靶器官,而且动物摄食含有T-2毒素污染的日粮后,肠道是首先遭受T-2毒素损伤的器官,本研究旨在探究T-2毒素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健康以及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随着饲料中T-2毒素含量的增加,肠道组织中MDA的含量呈上升趋势,且T2和T3组幼蟹肠道组织中的MD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而抗氧化酶GSH-Px和T-AOC的活性则随着T-2毒素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T2组抗氧化酶的活性最高。T-2毒素显着降低肠道组织抗菌肽(ALF1、ALF3、crustin-1和crustin-2)以及围食膜因子(PM1和PM2)基因的表达,增加炎症相关基因TLR、Myd88、LITAF和Relish的表达。MAPKs(p38、JNK和ERK)基因的表达随着T-2毒素含量的增加,呈显着上升趋势。T-2毒素显着增加肠道caspase-3、caspase-8、Bax基因的表达以及Bax/Bcl-2的比值,同时降低Bcl-2基因的表达。此外,4.6 mg/kg T-2毒素处理组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在门水平,Bacteroidete,Firmicutes,Tenericutes和Proteobacteria是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的优势菌,T-2毒素显着降低肠道Bacteroidetes丰度,增加Firmicutes,Tenericutes和Proteobacteria的丰度。在属水平,T-2毒素降低了肠道有益菌Dysgonomonas和Romboutsia的丰度,增加了病原菌Candidatus Bacilloplasma,Chryseobacterium和Streptococcus的丰度。综上,饲料中T-2毒素造成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组织氧化损伤、免疫功能抑制,同时增加肠道组织细胞凋亡以及肠道微生物的紊乱,从而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肠道的完整性和健康。2.酵母细胞壁(YCW)对T-2毒素所致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以鱼粉、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在饲料中添加T-2毒素和YCW配制成4种不同的饲料:0(对照组,不含T-2毒素和YCW)、2.5mg/kg T-2毒素(T-2组,不含YCW)、2.5mg/kg T-2毒素+1%YCW(YCW-1组)和2.5mg/kg T-2毒素+2%YCW(YCW-2组)。试验选取中华绒螯蟹幼蟹(0.74±0.01g)8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平行,分别投喂以上4种不同的饲料进行8周的养殖试验,探究酵母细胞壁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缓解作用。结果发现:T-2毒素显着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和存活。与T-2组相比,饲料中补充酵母细胞壁虽能提高幼蟹的生长率,但差异不显着;当饲料中补充2%的酵母细胞壁时,幼蟹的存活率显着高于T-2组。T-2毒素导致幼蟹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显着提高,但饲料中添加酵母细胞壁不能逆转血清中ALT的含量,而2%的酵母细胞壁能显着降低血清中AST含量。与对照组相比,T-2组幼蟹血清和肝胰腺中MDA的含量显着升高,血清中GSH-Px、肝胰腺中GSHPx和T-AOC的活性显着降低。饲料中补充1%的酵母细胞壁能显着提高肝胰腺中GSH-Px和T-AOC的活性,2%的酵母细胞壁能显着降低肝胰腺中MDA的含量,并且显着增加血清以及肝胰腺中GSH-Px的活性。试验同时表明,T-2毒素会抑制幼蟹肝胰腺的免疫功能,增加炎症调控因子的表达,而与T-2组相比,饲料中补充酵母细胞壁显着降低炎症因子TLR和Myd88基因的表达,1%的酵母细胞壁增强了肝胰腺中ACP和AKP的活性。从试验结果来看,T-2毒素导致幼蟹肝胰腺的凋亡,饲料中补充酵母细胞壁并没有改善机体肝胰腺的凋亡。综上,T-2毒素会抑制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和免疫功能,而补充酵母细胞壁不能消除T-2毒素对动物生长的抑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抗氧化能力以及免疫功能,因此,饲料中补充酵母细胞壁并不能完全消除T-2毒素带来的负面影响。3.T-2毒素对原代血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已有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霉菌毒素产生毒性的关键机制,其中,Cnc C/keap1通路能够提高动物体的抗氧化能力,维持氧化还原稳态,对霉菌毒素等诱导的毒性具有改善作用。而至今还没有关于中华绒螯蟹的Cnc C和keap1基因结构及表达特征的相关报道。为了探究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作用和可能机理,首先基于中华绒螯蟹转录组的数据,采用RT-PCR和RACE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克隆了中华绒螯蟹Cnc C和keap1基因的c DNA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Cnc C基因的c DNA序列全长为6993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2604 bp,编码867个氨基酸,该蛋白质的分子质量约为95.18k Da,理论等电点为5.23。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Cnc C蛋白氨基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Cnc家族的序列相似性最高,为80-86.48%,其次是赤拟谷盗Cnc家族的序列,相似度为40.68%。对不同组织中Cnc C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Cnc C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血淋巴细胞和肠道。中华绒螯蟹keap1基因的c DNA序列的全长为4609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1860 bp,编码619个氨基酸,该蛋白质的分子质量约为69.23 k Da,理论等电点为6.42。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keap1蛋白氨基酸序列与雪蟹的相似性最高,为92.15%,其次是斑节对虾和凡纳滨对虾,相似性分别为85.62%和85.46%。对不同组织中keap1基因的表达分析表明,keap1在肝胰腺中表达量较高,其次是脑。基于本研究获得的Cnc C的编码区序列,设计合成了Cnc C基因的si RNA序列,通过RNA干扰技术,探究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原代血淋巴细胞的毒性机理,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T-2毒素显着降低原代血淋巴的细胞活力和线粒体膜电位,诱导了细胞的活性氧的水平,T-2毒素对原代血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100 ng/m L的T-2毒素抑制了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此外,原代血淋巴细胞中Cnc C的干扰增强了T-2毒素对抗氧化能力的抑制,加强了免疫毒性;综上,T-2毒素诱导的氧化应激与Cnc C/keap1的抗氧化通路有关,利用抗氧化剂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可成为干预T-2毒素毒性的一个潜在措施。4.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基于以上研究,发现T-2毒素的毒性与氧化应激的发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研究选取两种不同的抗氧化剂,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对T-2毒素导致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NAC是乙酰化的半胱氨酸衍生物,能够合成非酶抗氧化物谷胱甘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本试验选取中华绒螯蟹幼蟹(0.27±0.00 g)8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平行,分别投喂4种不同的饲料: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不含T-2毒素和NAC)、2.5 mg/kg T-2毒素(T-2组,不含NAC)、2.5 mg/kg T-2毒素+0.05%NAC(0.05N组)、2.5 mg/kg T-2毒素+0.1%NAC(0.1N组),进行8周的养殖试验,探究NAC对T-2毒素造成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T-2毒素显着抑制幼蟹的生长和免疫功能,引起肝胰腺氧化应激和凋亡。与T-2组相比,饲料中补充NAC显着提高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体比,且饲料中补充0.1%的NAC可显着提高幼蟹的存活率。相比于T-2组,饲料中添加0.1%的NAC显着降低了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AST和ALT的含量,同时能显着提高幼蟹的耗氧率。饲料中添加NAC显着降低幼蟹血淋巴细胞的ROS以及血清和肝胰腺中MDA的含量,同时显着增加了幼蟹肝胰腺GSH-Px,T-AOC,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的活性以及谷胱甘肽(GSH)的含量。NAC的补充增强了呼吸爆发、总蛋白的含量以及肝胰腺中ACP的活性。0.1N组的血细胞数、血清ACP以及肝胰腺AKP的活性显着高于T-2组;与T-2组相比,0.1%的NAC显着增加肝胰腺抗菌肽(ALF1,ALF2,crustin-1和crustin-2)和peroxinectin基因的表达,同时降低肝胰腺Relish和LITAF基因的表达。此外,caspase-3,caspase-8,Bax和p53基因的表达以及Bax/Bcl-2的比值随着饲料中NAC的补充显着下降。中华绒螯蟹幼蟹摄食含2.5 mg/kg T-2毒素日粮可导致其生长缓慢和健康受损,而饲料中补充0.1%NAC可以通过提高幼蟹GSH的含量,显着增强幼蟹的抗氧化能力,改善T-2毒素引起的生长和免疫抑制,缓解氧化应激和凋亡。CncC/Keap1是调控动物体内解毒酶和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关键核转录因子,被认为是阻止氧化还原失衡的关键靶点,而姜黄素能够诱导Cnc C的活化,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提高抗氧化能力,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的功能。本试验以鱼粉、酪蛋白和明胶为主要的蛋白源,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T-2毒素和姜黄素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C(对照组,不含T-2毒素和姜黄素)、T-2(2.5 mg/kg T-2毒素)、0.5C(2.5 mg/kg T-2毒素+0.5%姜黄素)和1C(2.5 mg/kg T-2毒素+1%姜黄素),养殖期8周,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T-2毒素显着降低了中华绒螯蟹幼蟹增重、特定生长率和肝体比,饲料中补充0.5%的姜黄素能显着提高其生长和存活。与对照组相比,T-2组幼蟹的运动能力以及耗氧率显着降低,而添加姜黄素可显着逆转该不良影响。T-2毒素诱导血清和肝胰腺组织中的氧化应激,与T-2毒素组相比,0.5%的姜黄素显着降低了血淋巴中活性氧的含量以及组织中MDA的含量,同时显着增加GSH-Px和T-AOC的活性以及Cnc C基因的表达。T-2毒素抑制了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免疫功能,增强了炎症基因的表达,而0.5C组的抗菌肽(ALF1、ALF2、ALF3、crustin-1)和peroxinectin基因的表达显着升高,炎症相关基因Relish和LITAF基因的表达显着下调。此外,T-2毒素促进了肝胰腺组织的凋亡,而饲料中补充姜黄素能显着降低p53、Bax、caspase-8和caspase-3基因的表达以及Bax/Bcl-2的比值,升高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饲料中补充0.5%的姜黄素激活了肝胰腺Cnc C/keap1基因的表达,提高幼蟹的抗氧化能力,缓解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改善T-2毒素引起的生长抑制、免疫功能损伤。综上饲料中补充适量的抗氧化剂能够通过提高幼蟹的抗氧化能力,改善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抑制和健康受损。

梅倩倩[5](2021)在《负载纳米金-适配体的PVA-co-PE纳米纤维膜用于孔雀石绿的可视化检测》文中认为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是一种具有抗菌杀虫作用的渔药,用于帮助水生动物抵抗病菌的侵害,以维持健康生长的状态,效果显着,被养殖户视为水产养殖特效药,但这种渔药也会残留于水产中产生严重的致癌致畸性,经由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尽管如此,这种渔药的滥用现象仍普遍发生,屡禁不止,因此,针对水产养殖业中孔雀石绿的残留检测至关重要。现有的针对孔雀石绿残留的检测技术有色谱法、免疫分析法、光谱法、电化学法等。上述方法虽然选择性好、灵敏度高,但检测过程中需要外部仪器的辅助、过程繁琐、耗时长、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操作等,这些问题限制了其应用与推广。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是一种快速便携的比色试纸条,它结果可视、选择性好、操作方便,被广泛用于各类待测目标的现场快速检测,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已有大量孔雀石绿试纸条被正式投入使用,但现有市售的试纸条存在灵敏度低,价格昂贵等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针对上述不足,本文以具备高比表面积的静电纺纳米纤维膜为载体,固载特异性识别元件(适配体)与光学性能优异的显色元件(纳米金),成功构建了基于静电纺纳米纤维膜的试剂盒,用于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残留的可视化检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表面形貌良好的聚乙烯醇-乙烯共聚合物(PVA-co-PE)静电纺纳米纤维膜,然后对纤维膜进行活化处理得到对应的亲和膜,试剂采用三聚氯氰、戊二醛和N,N’-二琥珀酰亚胺基碳酸酯(N,N’-Disuccinimidyl carbonate,DSC)。对经不同活化处理的亲和膜的表面形貌、机械性能、亲水性以及芯吸性能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探讨了链霉亲和素的初始浓度与pH值对其在不同纳米纤维膜表面吸附性能的影响。(2)将四氯金酸在加热条件下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成功制备得到纳米金粒子。合成的粒子分散性好、形状均一。将该纳米粒子与孔雀石绿的RNA适配体偶联,形成纳米金-适配体偶联物,并通过透射电镜分析、紫外光谱测试、粒径分布测试、Zeta电位等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结合后的纳米金-适配体偶联物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对目标物质孔雀石绿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3)将不同活化处理的亲和膜组装成试纸条,固载纳米金-适配体偶联物和DNA探针等组成最终检测用试剂盒。通过一系列优化筛选,最终结果显示,经DSC活化处理的亲和膜的裸眼检测限达到0.0015μg/m L(1.5 ppb),该试剂盒具备选择性识别能力,可用于实际养殖用水中MG残留的检测。

武文一[6](2020)在《越冬胁迫对草鱼的影响及其应对的营养饲料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自然界中,由于温度变化、季节变化、繁殖行为、病害或食物分布不均等因素的存在,鱼类常常面临不利于生长的困境。在池塘养殖实践中,越冬期间,由于水温降低导致鱼类代谢减缓,停止摄食,使其同时面对低温和饥饿双重应激,因此有效动员机体贮存物质非常重要。草鱼作为我国淡水水产养殖产量最大的养殖对象,其越冬期间常常出现减重甚至死亡等现象,尚缺乏精准的营养策略预防或减轻所出现的问题。本研究针对实践过程中发生的上述现象,探讨草鱼越冬期间生理响应机制的同时,采用传统营养学手段,研究草鱼越冬后快速恢复体质和越冬前强化体质进而安全越冬的营养改善策略,为生产实践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借鉴。本研究得出的研究结果如下:1.越冬对草鱼生物学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和体成分的影响对草鱼越冬期间生物学性状、血清生化指标、常规成分、抗氧化能力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实验草鱼体重、肝胰脏重量、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肠体比和腹腔脂肪指数均呈现显着下降趋势(P<0.05),越冬1周后,草鱼肌肉各常规成分含量显着变化(P<0.05);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血清甘油三酯(TG)、甘油(Glycerol)、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HO)和血糖(GLU)含量先显着降低(P<0.05),随后保持稳定,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含量显着上升(P<0.05);肝胰脏糖原和肌肉糖原以及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TG含量显着降低(P<0.05);氧化应激胁迫最大的三个组织分别是脂肪组织、肝胰脏和肌肉;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各组织脂肪酸比例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关联分析表明草鱼脂肪组织中SFA、肌肉中PUFA和MUFA、肝胰脏中MUFA在越冬期间供应能量的同时与氧化应激乃至机体损伤显示主要正相关;越冬2周内,草鱼肌肉脂质显着上升,可能通过LPL酶依赖的脂质运输途径相关。表明越冬期间,草鱼机体生理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涉及到机体形态改变、能量动员、氧化防御系统作用和其他相关变化。2.越冬胁迫下草鱼肝胰脏转录组学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选取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进行测序。获得2,4130,5604个干净高质量reads,通过归一化处理计算后,总共出现了795个差异基因,包括336个基因显着上调和459个基因显着下调。将所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KEGG和KOG功能富集分析后发现,759个差异表达基因共得到68个GO功能注释,其中小分子代谢过程和脂质代谢过程差异表达基因较多,其次是细胞内部分和辅酶绑定途径;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AMPK信号通路富集程度最高,被注释到该途径的24个差异基因有17个差异基因下调,上调的差异基因有7个;使用KOG数据库进一步对基因功能进行分类表明脂质转运与代谢途径富集程度最高,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最多为55个。结合GO、KEGG和KOG分析结果表明在越冬过程中,主要以AMPK信号通路为主要作用通路,以其下游通路调控基因作为主要作用基因,其中脂质代谢为草鱼应对越冬能量消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表明草鱼肝胰脏更多通过脂质代谢供应能量进而适应越冬。3.草鱼AMPK基因特征分析及其对越冬胁迫机体代谢稳态调节研究通过转录组学研究结果发现,越冬期间草鱼AMPK信号通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草鱼AMPK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出9个亚型,分别是AMPKα1、AMPKα1、AMPKα2、AMPKβ1a、AMPKβ1b、AMPKβ2、AMPKγ1、AMPKγ2a、AMPKγ2b和AMPKγ3,并获得了它们的完整编码序列;草鱼AMPK基因高度保守,与其他物种具有高度同源性。组织分布表现出组织依赖性表达模式,AMPK在肝胰脏和脂肪组织中的能量动员可能有不同的作用;体外脂肪细胞中,AMPKγ可能比AMPKα/β作用更重要。越冬期间,血清ATP、ADP和AMP含量显着降低,同时ADP+AMP/ATP比值显着升高(P<0.05);肝胰脏、肌肉以及腹腔脂肪中AMPKα1、AMPKα2基因表达显着上升(P<0.05),下游糖脂及蛋白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显着上升(包括ATGL、HSL、CPT1α、CD36等脂分解相关基因;GK、PFK、PK等糖酵解相关基因;GLDH,IGF-1等蛋白分解相关基因)或显着下调(ACC、FAS等脂合成相关基因;CREB、Fox O1、PGC-1α、PEPCK、G6Pase、GLUT2等糖异生相关基因;TOR、S6K等蛋白合成相关基因)(P<0.05)。表明在越冬期间激活了草鱼AMPK通路及其下游基因,促进了糖酵解、脂质分解、脂肪酸β氧化、脂肪酸转运以及蛋白分解的进程加快,同时抑制了糖原合成、脂质合成和蛋白合成的过程,维持了机体稳态。4.越冬后投喂不同蛋白及脂肪水平饲料对草鱼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性能和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经历越冬胁迫后,草鱼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实际需求可能与正常养殖环境下的适宜需求水平不同。因此对草鱼越冬再投喂饲料中设计8种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饲料,其中包括25%、28%、31%、34%四种粗蛋白水平和4%、8%粗脂肪水平,进行56天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为31%,脂肪含量为8%的饲料显着提高了越冬草鱼最终体重、增重率、脏体比、肠体比和肝体指数,同时显着提高了蛋白质和脂肪沉积率,促进了饲料的利用(P<0.05)。31%蛋白和8%脂肪水平处理组显着提高了肝胰脏消化酶含量,促进肠道结构的修复,也显着提高了各组织的抗氧化能力(P<0.05)。通过回归分析,建议草鱼越冬后再饲喂饲料中含有蛋白30.32%-30.41%、脂肪8%时,修复效果最好。5.越冬后再投喂饲料中裂殖壶藻油和硫辛酸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草鱼越冬后再投喂31%蛋白(实际30.32%-30.41%)、8%脂肪饲料对机体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以此和实验室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分别添加高低含量n-3 HUFA和高低含量硫辛酸对饲料进行强化。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0.52%)n-3 HUFA和0.1%含量硫辛酸时,显着增强了越冬后草鱼生长性能及成活率提高了肠道质量,降低了饲料系数,同时抑制了脂质在腹腔中的过度蓄积(P<0.05)。添加适宜水平n-3 HUFA后,显着提高了肝胰脏、肌肉、前肠、脂肪组织和血清中的CAT,SOD和GST活性,显着降低了各组织中MDA和O2·-含量(P<0.05),添加0.1%含量硫辛酸时,显着降低了肝胰脏和肌肉O2·-含量但显着提升了CAT含量(P<0.05)。适宜水平n-3 HUFA和0.1%含量硫辛酸处理组显着改变了各组织中脂肪酸比例,其中PUFA比例在各种脂肪酸组成变化中起主要作用。最终,建议草鱼越冬后再投喂饲料中含有有蛋白30.32%-30.41%、脂肪8%的同时,添加适宜水平(0.52%)n-3 HUFA和0.1%含量硫辛酸,对草鱼机体具有更好的修复作用。6.越冬前饲料蛋白脂肪水平对草鱼生物学性状及机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设计6种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饲料,包括28%、31%、34%三种粗蛋白水平和4%、8%粗脂肪水平,进行28天越冬前强化实验。结果表明,越冬前强化蛋白水平31%,脂肪水平4%饲料对草鱼越冬后体重损失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同时肝体比也显着高于其他对照组。越冬后,31%蛋白、4%脂肪饲料强化处理组显着提高了了血清代谢物中TP、GLU和TG含量,降低了越冬期间机体产生的氧化应激,为越冬后再投喂饲料进行恢复打下了良好的机体健康基础。对肝胰脏和肌肉越冬前后脂肪酸模式分析发现,31%蛋白、4%脂肪饲料强化处理组对机体脂肪酸比例变化产生影响最小,显示该处理组能有效降低越冬期间脂肪酸比例发生剧烈变化的同时,继而降低氧化应激。通过回归分析,越冬前强化饲料中含有31.53%蛋白和4%脂肪对草鱼安全越冬作用最为明显,结果最佳。7.越冬饲料中强化n-3 HUFA对草鱼体重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设计四种饲料处理组,分别是:31%蛋白4%脂肪组、31%蛋白8%脂肪组、31%蛋白8%脂肪组(0.52%n-3 HUFA)和31%蛋白8%脂肪组(1.04%n-3 HUFA),进而探讨越冬前强化饲料中添加n-3 HUFA是否对草鱼越冬有所帮助。结果显示,饲料中在8%脂肪水平下,无论添加高低水平n-3 HUFA,均不能显着抑制草鱼越冬前后体重损失率。依然是越冬前强化31%蛋白和4%脂肪可显着提高了越冬后草鱼肝胰脏和肠道的质量以及组织学完整性,显着提高了血清代谢物含量的同时降低了越冬期间带来的氧化应激,为草鱼越冬后再投喂饲料快速恢复奠定基础。越冬前后肝胰脏和肌肉脂肪酸比例分析发现,饲料中添加高低含量n-3 HUFA提高了脂肪酸比例模式的变化,提高了机体脂肪动员及代谢,继而造成氧化应激的产生,不利于越冬。因此,越冬前强化n-3HUFA饲料不能有效提高草鱼抵御越冬的不利影响的耐受力。研究表明:(1)越冬期间,草鱼通过动员机体内能量物质进行消耗,继而安全越冬,期间脂肪供能作用最强,而脂肪组织受到了最大的氧化应激压力;AMPK通路及其下游相关基因在越冬期间共同维持了草鱼机体状态的稳定;(2)越冬后再投喂饲料中含有蛋白30.32%-30.41%脂肪8%以及在此基础上,添加0.52%水平n-3 HUFA和0.1%含量硫辛酸对草鱼修复效果更佳;(3)越冬前强化适宜蛋白31%及4%脂肪饲料,可确保草鱼安全越冬,添加n-3HUFA并无此效果。

张力[7](2020)在《亚硝酸盐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水产养殖中水体环境菌群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亚硝酸盐的积累是造成养殖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诱发水产动物爆发性疾病的重要环境因素。在水产养殖中,进行生物脱氮的菌株主要是硝化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除上述细菌菌株外,酵母菌作为一种优良的环境污染物降解菌株,已被国内外学者研究。然而,从现有专利和文献来看,酵母作为一种亚硝酸盐去除菌株的详细报道很少。1.从实验室保藏的8株降解菌株中筛选出一株高效降解亚硝酸盐的优势菌株暂时命名为WP-1,通过糖的发酵试验、碳源的同化试验、氮源的同化试验等鉴定以及18S r 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判定菌株WP-1为异常威克汉姆酵母菌(Wickerhamomyces anomalus)。本研究菌株在2021年1月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保藏编号为(CCTCCM2021030)。2.通过单因素实验对菌株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得知,当温度为30℃时,菌株的生长速度最快,48 h时菌株的含量为1.21×109个/m L;当p H为6时,菌株生长最快,48 h的菌株含量为7.98×108个/m L;以葡萄糖为碳源时,菌株生长状况最好,48 h时菌株含量达到9.86×108个/m L;当C/N为20/1时,菌株的生长速度最快,48 h的菌量为10.72×108个/m L。又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研究了菌株降解NO2ˉ-N和NH4?-N的能力,菌株降解NO2ˉ-N和NH4?-N的温度设定为30℃时,降解率最高,分别是86.9%和82.9%;菌株降解NO2ˉ-N和NH4?-N的p H为6时,降解率最高,分别是83.8%和77.7%;菌株在转速为120 r/min时降解NO2ˉ-N和NH4?-N的效率最高,为85.5%和79.5%;通过响应面Box-Behnken试验所建立的模型Y=90.52+0.20X1-0.038X2+0.71X3-0.22X1X2+0.18X1X3+0.1.4X2X3-3.51X12-3.89X22-1.84X32(P<0.0001显着,失拟项P>0.05不显着),试验模型可靠;调整决定系数R2Adj=0.9727,表明WP-1菌株降解率的变化有97.30%来源于不同培养温度、p H和不同培养转速的作用。3.应用WP-1菌株,对样品中亚硝酸盐氮的含量进行监测。由实验结果得知,实验组对亚硝酸盐氮的降解率达到95.4%,相同时间对照组池塘亚硝酸盐氮的含量有明显增加趋势(P<0.05)。4.试验池塘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实验组池塘与对照组池塘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样品在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前,探索了通过样品“科”、“属”细菌群落组成情况,在使用WP-1菌株前和应用后12 h内,水体中优势菌主要为弧菌属(Vibrio)和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条件致病菌,在应用WP-1菌株前的组A-1、A-2以及应用后12 h内的组A-3中弧菌的数量分别占体系中总细菌数量的68%、68%、和64%,在应用WP-1菌株的24 h和36 h的组A-4、A-5弧菌的数量分别占体系中总细菌数量的3.01%和2.66%。为了进一步比较说明实验中使用菌株WP-1前后养殖水体样品中物种多样性的差异,进行了Rank-abundance曲线和稀释曲线分析。分析得知在使用WP-1菌株处理前组A-1、A-2样品中丰富度高于使用菌株处理后组A-4、A-5,但是使用WP-1菌株处理后的样品中物种多样性远远高于处理之前,且样品中物种的分布程度更加均匀。本文研究明确了亚硝酸盐降解菌株的种类,在进行了菌株优化和降解特性的研究后,证实了WP-1菌株能够有效降解亚硝酸盐,监测了泼洒WP-1菌株池塘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探索了WP-1菌株对养殖池塘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初步揭示了泼洒WP-1菌株对水产养殖的作用和意义。

蒋灵丽[8](2020)在《抗罗红霉素适配体的筛选和表征》文中研究指明罗红霉素属于大环内酯抗生素,在治疗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革兰氏阳性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罗红霉素在医疗、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等行业大量甚至滥用,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细菌耐药性问题成为关注热点。因此,建立简单、、快速、高效且价格低廉的罗红霉素残留方法对环境中罗红霉素的检测很有必要。本实验基于Capture-SELEX技术,从总长为80个碱基序列,中间包括40个随机碱基的ssDNA初始文库中筛选具有高亲和性和高特异性的罗红霉素核酸适配体。经过16轮的筛选,文库富集情况达到最佳。制备克隆感受态,并将最后一轮筛选的ssDNA进行PCR扩增后,进行连接和转化。挑选阳性菌液进行测序,获得了21条能与罗红霉素特异性结合的ssDNA适配体序列。利用DANMAN软件进行一级结构同源性比较和进化树分析,将其分为3个家族并具有高达73%的相似性。使用Mfold软件对这些适配体进行二级结构模拟,发现这些适配体的二级结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挑选候选适配体NO.01,利用SGI法进行亲和性和特异性验证,测得解离常数为(0.4621±0.07545)μM,罗红霉素溶液浓度X在0.0186μM0.3725μM与荧光强度比值Y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关系曲线为Y=2.851*X+0.01503,相关系数R2=0.9904。在与大环内酯类中的其他抗生素,即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均具有差异性。利用筛选得到的罗红霉素适配体,建立基于纳米金比色可视法对罗红霉素进行检测。首先优化检测条件,即优化氯化钠浓度和适配体浓度,其最佳浓度分别为120 mM和0.12μM。再利用优化后的条件对罗红霉素进行灵敏度分析,当罗红霉素浓度在0.1μM1.2μM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关系曲线为:?A=0.3130*Croxithromycin+0.01828,相关系数R2为0.9902,最低检测限为0.077μM。再利用该方法对罗红霉素进行了特异性分析,该方法中适配体对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可能与分子构型有关。最后利用该比色可视法对实际水样,即实验室自来水水样和学校秋中湖水样进行了罗红霉素加标回收测定,回收率(得到的结果与理论值的比值)在90.48%109.39%,相对标准偏差在1.07%5.07%,说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

罗智展[9](2020)在《微藻-酵母共培养体系在对虾养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30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模式实现了由粗放式向高密度、工厂化的过渡。然而在水产养殖快速发展的同时,养殖污水的排放量也急剧增加。水产养殖污水中残饵的分解产物、养殖动物的代谢产物及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等有机药物的添加,使得养殖污水富含氮磷营养物质和有机污染物。海水养殖污水还具有水量大,盐度高等特点,如果大量养殖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邻近海域,将引发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本文利用微藻-酵母共培养体系处理水产养殖污水,在净化污水的同时积累微藻和酵母生物质,可作为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原料,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污水生物修复技术。此外,水产养殖作为一种生物治理技术在我国盐碱地区兴起,通过在盐碱地养殖对虾,能降低盐碱水的盐度和碱度,使我国大面积的盐碱地得到重新利用。但是在盐碱地养殖的对虾,其免疫力和产量有所下降,因此本论文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对虾在高碱环境下的关键调控基因和响应机制,为高pH耐受虾苗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指导,以期更好地利用对虾养殖治理盐碱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红冬孢酵母(Rhodosporidium sp.)分别与三株微藻(海水种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悬浮共培养处理对虾养殖污水,发现其与小球藻的共培养系统污染物去除性能最好,NH4+和NO2-去除率分别为100%和84.50%。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共生方式对该体系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三种(悬浮酵母-固定化小球藻、悬浮酵母-悬浮小球藻和酵母-小球藻共固定)不同的微藻-酵母共培养体系中,悬浮酵母-固定化小球藻的共培养体系对污水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去除率最高,对NH4+、NO2-、NO3-和PO43-的去除率分别为85.47%,100%,96.09%和93.38%。(2)在悬浮红冬孢酵母-固定化小球藻共培养体系基础上,设置了5:1、10:1、1:1和1:5四个不同的接种比(小球藻/红冬胞酵母),研究不同的接种比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发现接种比为5:1时效果最好,对NH4+、NO2-、NO3-、PO43-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86.20%,100%,100%,100%和100%;优化后的微藻-酵母体系在三个重复批次实验中,对NO3-的去除率均为100%,NO2-的去除率也保持在95%以上,对NH4+的去除率为74.57-86.19%,PO43-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0.68-100%和92-100%。(3)克隆得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pH耐受基因RNA聚合酶II多肽H(POLR2H)cDNA全长772bp,包含45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51个氨基酸;qPCR实验发现POLR2H的表达量最高的组织为鳃;原位杂交结果显示POLR2H主要分布在对虾副鳃丝中;在高pH、低盐度、高浓度氨氮和亚硝酸盐胁迫下,POLR2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都发生了显着上调;而在各种生物刺激下(注射LPS和polyI:C)POLR2H的表达量并无显着变化;注射si RNA沉默POLR2H基因后,在高pH刺激实验中,注射siRNA的对虾在注射后12 h的存活率仅为33.33%,而在高pH(pH=9.0)刺激下的DEPC水(空白对照组)和NC siRNA(阴性对照组)以及对照组(pH=8.2)的所有对虾的存活率均高于83.33%,实验结果表明POLR2H在凡纳滨对虾应对高pH刺激下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孟现尧[10](2020)在《菊芋全粉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将菊芋全粉作为凡纳滨对虾饲料的益生元成分,应用于凡纳滨对虾的人工养殖中,研究了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对菊芋全粉与地衣芽孢杆菌复合后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协同促进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研究在凡纳滨对虾的基础饲料中添加菊芋全粉,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42%、4%、16%,可以满足对虾的生长需求。实验分组如下:对照A组(基础饲料),实验B组(0.5%菊芋全粉),实验C组(1.0%菊芋全粉),实验D组(1.5%菊芋全粉)。饲养四周后,对凡纳滨对虾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及丰度、免疫力和生长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补充菊芋全粉不会改变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但是各菊芋全粉实验组凡纳滨对虾的肠道微生物同源性更强。0.5%菊芋全粉可以明显提高芽孢杆菌相对丰度(P<0.05);补充1.0%和1.5%菊芋全粉可以显着降低对虾肠道弧菌数量,提高红杆菌、黄杆菌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P<0.05),这些有益菌都对宿主生长免疫具有促进效果。(2)0.5%菊芋全粉可以明显提高凡纳滨对虾总抗氧化能力;1.0%菊芋全粉可以显着提高凡纳滨对虾吞噬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和溶菌酶活性等免疫指标(P<0.05)以及凡纳滨对虾的饲料利用率;1.5%菊芋全粉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目、总抗氧化能力和溶菌酶活性,凡纳滨对虾的最终平均体重、特殊生长率、增重率也有显着提高(P<0.05)。2.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协同促进效果的研究将基础饲料中加入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制得实验饲料,实验分组如下:对照A2组(基础饲料),实验B2组(1.0%菊芋全粉),实验C2组(108CFU/g地衣芽孢杆菌),实验D2组(1.0%菊芋全粉+108CFU/g地衣芽孢杆菌)。四周饲养实验结束后,对凡纳滨对虾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及相对丰度、免疫力和生长性能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各实验组对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各实验组之间的肠道菌群同源性更强,与对照A2组差异性更大。实验D2组与实验B2组相比,尽管对红杆菌、黄杆菌等有益菌的促进作用降低了,但对弧菌和交替单胞菌等有害菌的促进也降低了,这证明了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确实具有协同效果。(2)实验D2组在血细胞数目、呼吸爆发等免疫指标表现出更显着的促进效果,该结果证明了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的协同促进效果;但是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没有协同促进效果(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菊芋全粉可以降低凡纳滨对虾肠道弧菌相对丰度,并促进对虾生长性能;饲料中补充1.0%或者1.5%菊芋全粉可显着调节凡纳滨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力和生长性能;同时1.0%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联合使用在调节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和提高免疫力方面具有良好的协同促进效果。本研究为菊芋全粉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应用依据。

二、降低水产养殖业成本的有效生物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低水产养殖业成本的有效生物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腊梅提取物生物合成纳米银/壳聚糖复合材料抑菌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产病害概况
        1.1.1 水产病害现状
        1.1.2 水产病害防治
        1.1.3 水产病害耐药性
    1.2 纳米银研究进展
        1.2.1 纳米银概述
        1.2.2 纳米银制备
        1.2.2.1 物理法
        1.2.2.2 化学法
        1.2.2.3 生物法
        1.2.3 纳米银抑菌机理
        1.2.4 纳米银复合材料概况
    1.3 壳聚糖
        1.3.1 壳聚糖概述
        1.3.2 壳聚糖抑菌性能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AgNPs/CS的制备及其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AgNPs/CS的制备
        2.3.1.1 壳聚糖溶液的制备
        2.3.1.2 腊梅提取液的制备
        2.3.1.3 AgNPs/CS的制备
        2.3.2 AgNPs/CS制备参数优化
        2.3.2.1 壳聚糖加入量对AgNPs/CS的影响
        2.3.2.2 硝酸银浓度对AgNPs/CS的影响
        2.3.2.3 提取液加入量对AgNPs/CS的影响
        2.3.2.4 合成温度对AgNPs/CS的影响
        2.3.2.5 反应时间对AgNPs/CS的影响
        2.3.2.6 响应面法优化
        2.3.3 AgNPs/CS的表征
        2.3.3.1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V-vis)
        2.3.3.2 透射电镜分析(TEM)
        2.3.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提取液制备参数优化
        2.4.2 AgNPs/CS制备参数优化结果
        2.4.2.1 壳聚糖条件优化
        2.4.2.2 硝酸银条件优化
        2.4.2.3 提取液条件优化
        2.4.2.4 合成温度条件优化
        2.4.2.5 反应时间条件优化
        2.4.2.6 响应面实验分析
        2.4.3 AgNPs/CS的表征结果
        2.4.3.1 AgNPs/CS的UV-vis分析
        2.4.3.2 AgNPs/CS的TEM分析
        2.4.3.3 AgNPs/CS的XRD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AgNPs/CS对水产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AgNPs/CS的抑菌性能研究
        3.3.1.1 抑菌圈实验
        3.3.1.2 最小抑菌浓度与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3.3.1.3 抑菌动力学实验
        3.3.1.4 活体实验
        3.3.2 AgNPs/CS的耐药性研究
        3.3.2.1 固有耐药性研究
        3.3.2.2 获得性耐药性研究
        3.3.3 AgNPs/CS的抑菌机理研究
        3.3.3.1 病原菌扫描电镜(SEM)观察
        3.3.3.2 AgNPs/CS对病原菌内容物泄露的影响
        3.3.3.3 AgNPs/CS对病原菌基因组DNA的影响
    3.4 结果与分析
        3.4.1 AgNPs/CS的抑菌性能研究
        3.4.1.1 抑菌圈实验
        3.4.1.2 最小抑菌浓度与最小杀菌浓度测定
        3.4.1.3 抑菌动力学实验
        3.4.1.4 活体实验
        3.4.2 AgNPs/CS的耐药性研究
        3.4.2.1 固有耐药性研究
        3.4.2.2 获得性耐药性研究
        3.4.3 AgNPs/CS的抑菌机理研究
        3.4.3.1 扫描电镜观察
        3.4.3.2 AgNPs/CS对内容物泄露的影响
        3.4.3.3 AgNPs/CS对基因组DNA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AgNPs/CS的安全性及稳定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AgNPs/CS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4.3.1.1 细胞培养
        4.3.1.2 MTT法测试细胞毒性
        4.3.2 AgNPs/CS的稳定性研究
        4.3.2.1 Zeta电位稳定性
        4.3.2.2 热稳定性
        4.3.2.3 长期稳定性
        4.3.2.4 去离子与海水稳定性
    4.4 结果与分析
        4.4.1 AgNPs/CS的安全性研究
        4.4.2 AgNPs/CS的稳定性研究
        4.4.2.1 Zeta电位稳定性
        4.4.2.2 热稳定性
        4.4.2.3 长期稳定性
        4.4.2.4 去离子水与海水稳定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迟钝爱德华氏菌糖酵解途径中持家酶的关键表位及海洋微藻对斑马鱼的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产养殖业的现状
        1.1.1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及病害
        1.1.2 水产养殖业病害的防控
        1.1.3 水产疫苗的研究
    1.2 糖酵解途径持家酶
        1.2.1 持家酶的免疫研究
        1.2.2 抗原表位及表位疫苗研究
    1.3 鱼类免疫系统
        1.3.1 鱼类免疫组成
        1.3.2 鱼类免疫因子
    1.4 微藻的应用开发与研究
        1.4.1 营养成分丰富
        1.4.2 水产饲料应用的探究
        1.4.3 重组微藻疫苗的开发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三株海洋微藻的免疫效力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试剂和材料
        2.2.2 藻粉、菌株和培养基
        2.2.3 实验设备
        2.2.4 溶液配制
        2.2.5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多种微藻中主要组分的测定
        2.3.2 饲料制作工艺
        2.3.3 斑马鱼的投喂
        2.3.4 斑马鱼的预攻毒与攻毒
        2.3.5 斑马鱼脏器的RNA抽提
        2.3.6 因子的转录水平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微藻的营养成分
        2.4.2 斑马鱼的预攻毒
        2.4.3 斑马鱼的攻毒实验
        2.4.4 斑马鱼脏器的RNA抽提
        2.4.5 免疫应答相关因子转录水平表达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EMP途径中持家酶GAPDH和FBA关键表位的重组表达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菌株和质粒
        3.2.3 培养基
        3.2.4 实验设备
        3.2.5 溶液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重组质粒构建
        3.3.2 蛋白诱导表达
        3.3.3 蛋白鉴定
        3.3.4 亲和层析纯化
        3.3.5 Bran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质粒构建
        3.4.2 蛋白诱导表达
        3.4.3 蛋白鉴定
        3.4.4 蛋白纯化
        3.4.5 蛋白浓度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抗原蛋白联合免疫斑马鱼的效力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试剂和材料
        4.2.2 菌株和培养基
        4.2.3 实验设备
        4.2.4 溶液配制
        4.2.5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斑马鱼蛋白免疫注射
        4.3.2 斑马鱼的浸泡预攻毒与攻毒
        4.3.3 斑马鱼脏器的RNA抽提及反转录
        4.3.4 斑马鱼的免疫相关因子RT-qPCR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斑马鱼的预攻毒
        4.4.2 免疫后斑马鱼的攻毒
        4.4.3 斑马鱼脏器的RNA抽提
        4.4.4 免疫因子的表达差异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超网络模型构建及其出口结构研究 ——以中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产业结构理论
        2.1.2 比较优势演化理论
        2.1.3 经济复杂性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蓝色经济
        2.2.2 产品空间
        2.2.3 超网络
    2.3 文献评述与进一步研究
第3章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模型构建研究
    3.1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基本问题
        3.1.1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研究主体
        3.1.2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主体内涵
        3.1.3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特征
    3.2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关键要素与发展机理
        3.2.1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关键要素
        3.2.2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发展机理
    3.3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概念模型与建模原理
        3.3.1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概念模型
        3.3.2 单层子网络的建模原理
        3.3.3 多层超网络的耦合原理
    3.4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模型构建
        3.4.1 蓝色产品空间模型构建
        3.4.2 蓝色企业网络模型构建
        3.4.3 蓝色省份网络模型构建
        3.4.4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家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出口结构度量指标研究
    4.1 指标选取原则
    4.2 单层子网络出口多样性度量
        4.2.1 蓝色产品多样性度量
        4.2.2 蓝色企业多样性度量
        4.2.3 蓝色省份多样性度量
    4.3 单层子网络出口相似性度量
        4.3.1 蓝色产品相似性度量
        4.3.2 蓝色企业相似性度量
        4.3.3 蓝色省份相似性度量
    4.4 多层超网络出口复杂性度量
        4.4.1 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复杂性度量
        4.4.2 蓝色企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度量
        4.4.3 蓝色产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度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模型构建及其统计分析
    5.1 问题描述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1 数据处理基本思路
        5.2.2 蓝色产品数据来源与处理
        5.2.3 蓝色企业数据来源与处理
        5.2.4 蓝色省份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模型构建
        5.3.1 蓝色产品空间的构建
        5.3.2 蓝色企业网络的构建
        5.3.3 蓝色省份网络的构建
        5.3.4 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耦合
    5.4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模型的统计分析
        5.4.1 变量选取
        5.4.2 回归模型
        5.4.3 回归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出口结构度量指标研究
    6.1 中国单层子网络出口多样性度量
        6.1.1 蓝色产品多样性度量
        6.1.2 蓝色企业多样性度量
        6.1.3 蓝色省份多样性度量
    6.2 中国单层子网络出口相似性度量
        6.2.1 蓝色产品相似性度量
        6.2.2 蓝色企业相似性度量
        6.2.3 蓝色省份相似性度量
    6.3 中国多层超网络出口复杂性度量
        6.3.1 蓝色产品-蓝色企业复杂性度量
        6.3.2 蓝色企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度量
        6.3.3 蓝色产业-蓝色省份复杂性度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出口结构演化研究
    7.1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化
        7.1.1 蓝色产品空间演化
        7.1.2 蓝色企业网络演化
        7.1.3 蓝色省份网络演化
        7.1.4 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演化
    7.2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超网络的出口结构度量指标演化
        7.2.1 单层子网络出口多样性演化
        7.2.2 单层子网络出口相似性演化
        7.2.3 多层超网络出口复杂性演化
    7.3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发展问题及建议
        7.3.1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发展问题
        7.3.2 中国蓝色经济系统发展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工作与结论
        8.1.1 主要工作
        8.1.2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8.2.1 研究局限
        8.2.2 研究展望
附录1 蓝色产品代码及其对应描述
附录2 蓝色企业代码及其对应信息
附录3 蓝色产品与蓝色企业对应关系
附录4 蓝色省份与蓝色企业对应关系
附录5 选取的7家蓝色企业
附录6 选取的9个国家最大接近度矩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及其改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T-2毒素的概述
    2.T-2毒素的毒性
    3.氧化还原稳态
    4.凋亡途径
    5.T-2毒素毒性的缓解策略
    6.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
    第一节 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健康以及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章 酵母细胞壁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免疫抑制的改善作用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四章 T-2毒素对体外培养血淋巴细胞毒性作用的探究
    第一节 CncC和keap1基因的克隆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T-2毒素对体外培养血淋巴细胞氧化损伤的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五章 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
    第一节 NAC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抑制的改善作用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姜黄素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抑制的改善作用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负载纳米金-适配体的PVA-co-PE纳米纤维膜用于孔雀石绿的可视化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渔药简介
    1.3 .孔雀石绿的危害及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4 .比色检测法及其应用
    1.5 .基于静电纺纳米纤维膜的比色载体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PVA-co-PE纳米纤维基SA亲和膜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部分
    2.4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金-适配体偶联物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 .实验部分
    3.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视化孔雀石绿比色传感体系的构建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3 .检测试剂盒的组装与优化
    4.4 .灵敏性
    4.5 .选择性
    4.6 .实际样品的检测
    4.7 .样品表征
    4.8 .结果与讨论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越冬胁迫对草鱼的影响及其应对的营养饲料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低温对越冬鱼类的影响
    1.2 饥饿对越冬鱼类的影响
        1.2.1 饥饿对越冬鱼类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1.2.2 饥饿对越冬鱼类体组成的影响
        1.2.3 饥饿对越冬鱼类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代谢的影响
    1.3 越冬对鱼类氧化应激的影响
    1.4 越冬对鱼类消化生理的影响
    1.5 越冬对鱼类内分泌的影响
    1.6 AMPK在能量代谢中作用
    1.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越冬对草鱼生物学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和体成分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条件和方法
        2.1.3 样品采集
        2.1.4 生物学参数测定
        2.1.5 全鱼及肌肉常规成分分析
        2.1.6 血清指标测定
        2.1.7 肝胰脏、肌肉、脂肪组织中糖原和TG含量及血清代谢物含量测定
        2.1.8 组织酶抗氧化活性测定
        2.1.9 实验鱼前肠及肝胰脏组织学
        2.1.10 实验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脂肪酸测定
        2.1.11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2.1.12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2.2.2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2.2.3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2.4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肝胰脏、肌肉、脂肪组织中糖原和TG含量及血清代谢物含量变化的影响
        2.2.5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组织中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2.6 越冬对一龄和二龄草鱼肝胰脏和前肠组织学的影响
        2.2.7 越冬对一龄、二龄和成年草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2.8 越冬对二龄草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相关指标关联性的影响
        2.2.9 越冬对二龄草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LPL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与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关联性分析
        2.2.10 越冬对二龄草鱼肝胰脏和肌肉HSPs及 UCP2 基因表达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越冬胁迫下草鱼肝胰脏转录组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条件及方法
        3.1.2 样品采集
        3.1.3 总RNA提取及定量
        3.1.4 cDNA文库的构建、质量检测及测序
        3.1.5 测序数据组装和注释
        3.1.6 差异基因(DEGs)表达分析
        3.1.7 GO、KEGG及 KOG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分析
        3.1.8 RT-qPCR验证
    3.2 结果
        3.2.1 测序结果统计
        3.2.2 差异基因(DEGs)表达分析
        3.2.3 差异表达基因GO、KEGG及 COG富集分析
        3.2.4 RT-qPCR验证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草鱼AMPK基因特征分析及其对越冬胁迫机体代谢稳态调节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1:AMPK家族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谱
        4.1.2 实验2:在体及离体饥饿实验
        4.1.3 实验3:AMPK对越冬胁迫下机体能量代谢稳态调节
        4.1.4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4.1.5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草鱼AMPK的分子特性研究
        4.2.2 多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
        4.2.3 AMPK亚基的三维结构预测
        4.2.4 草鱼AMPK的组织分布
        4.2.5 草鱼体内和体外饥饿处理期间AMPK基因表达的变化
        4.2.6 AMPK对越冬胁迫下草鱼机体能量动员基因表达影响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越冬后投喂不同蛋白及脂肪水平饲料对草鱼生长性能、体组成、消化性能和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饲料的配制
        5.1.2 实验设计
        5.1.3 样品采集
        5.1.4 常规成分分析
        5.1.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5.1.6 消化酶活性
        5.1.7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5.1.8 肝胰脏和前肠组织学
        5.1.9 实验鱼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脂肪酸测定
        5.1.10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5.1.11 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生长性能和生物学性状
        5.2.2 全鱼和肌肉常规成分
        5.2.3 血清生化指标
        5.2.4 消化酶活性与组织学
        5.2.5 抗氧化能力
        5.2.6 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
        5.2.7 肝胰脏、肌肉和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
    5.3 讨论
第六章 越冬后再投喂饲料中裂殖壶藻油和硫辛酸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1.1 实验饲料的配制
        6.1.2 实验设计
        6.1.3 样品采集
        6.1.4 常规成分分析
        6.1.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6.1.6 抗氧化酶活性
        6.1.7 脂肪酸测定
        6.1.8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6.1.9 统计分析
    6.2 结果
        6.2.1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和不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生物学特征参数的影响
        6.2.2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6.2.3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6.2.4 越冬再投喂不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肝胰脏、肌肉和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2.5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6.2.6 组织-饲料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分析
        6.2.7 越冬再投喂不同藻油水平饲料对草鱼FAD和 ELO5 基因表达的影响
        6.2.8 越冬再投喂不同硫辛酸水平饲料对草鱼Nrf2-Keap1 信号通路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越冬前饲料蛋白脂肪水平饲料对草鱼生物学性状及机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7.1 材料和方法
        7.1.1 实验饲料的配制
        7.1.2 实验设计
        7.1.3 样品采集
        7.1.4 常规成分分析
        7.1.5 血清代谢物含量测定
        7.1.6 抗氧化酶活性
        7.1.7 脂肪酸测定
        7.1.8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7.1.9 统计分析
    7.2 结果
        7.2.1 饲料不同水平蛋白脂肪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体重的影响
        7.2.2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7.2.3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7.2.4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血清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7.2.5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和肌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7.2.6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7.2.7 饲料不同蛋白脂肪水平对越冬后草鱼肝胰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7.3 讨论
第八章 越冬饲料中强化n-3HUFA对草鱼体重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8.1 材料和方法
        8.1.1 实验饲料的配制
        8.1.2 实验设计
        8.1.3 样品采集
        8.1.4 常规成分分析
        8.1.5 血清代谢物含量测定
        8.1.6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8.1.7 肝胰脏和前肠组织学
        8.1.8 脂肪酸测定
        8.1.9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8.1.10 统计分析
    8.2 结果
        8.2.1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体重的影响
        8.2.2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8.2.3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8.2.4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血清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8.2.5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草鱼肝胰脏和肌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8.2.6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和前肠组织学的影响
        8.2.7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8.2.8 饲料n-3HUFA强化对越冬前后草鱼肝胰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8.3 讨论
第九章 本研究主要结论、创新点与下一步研究内容
    9.1 综合讨论和结论
    9.2 创新点
    9.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主要生长及生物学指标
    附录 B 脂肪酸测定步骤
    附录 C 实时荧光定量(RT-qPCR)实验步骤
    附录 D 肝细胞和脂肪细胞培养及处理简要
    附录 E RT-qPCR所用引物序列
致谢
个人简历

(7)亚硝酸盐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水产养殖中水体环境菌群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亚硝酸盐对水产养殖水体的危害
    1.2 亚硝酸盐降解途径法
        1.2.1 物理方法
        1.2.2 化学方法
        1.2.3 微生物法
    1.3 国内外微生物降解亚硝酸盐的研究现状
        1.3.1 亚硝酸盐降解菌的种类
        1.3.2 微生物脱氮菌的作用机制
        1.3.3 亚硝酸盐降解菌的作用特性
    1.4 水产养殖中酵母菌的研究进展
        1.4.1 酵母菌作为水质改良剂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1.4.2 酵母菌用于水产养殖中循环水体和排放废水的经济价值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亚硝酸盐降解菌株的分离和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2.1.3 培养基
        2.1.4 方法
        2.1.5 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2.1.6 菌株18S rDNA的分子鉴定
    2.2 结果
        2.2.1 亚硝酸盐降解菌的筛选
        2.2.2 生理生化鉴定
    2.3 菌株WP-1的18S rDNA扩增及系统发育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亚硝酸盐降解菌株降解氮特性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菌种
        3.1.2 培养基
        3.1.3 试剂和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
        3.2.2 菌株降解特性的研究
        3.2.3 菌株降解特性优化响应面分析
        3.2.4 安全性试验
    3.3 实验结果
        3.3.1 不同温度对 WP-1 菌株生长情况的影响
        3.3.2 不同 pH 对 WP-1 菌株生长情况的影响
        3.3.3 不同碳源对 WP-1 菌株生长情况的影响
        3.3.4 不同 C/N 比对 WP-1 菌株生长情况的影响
        3.3.5 温度对降解亚硝酸盐氮和铵态氮效率的影响
        3.3.6 pH对降解亚硝酸盐氮和铵态氮效率的影响
        3.3.7 溶解氧对降解亚硝酸盐氮和铵态氮效率的影响
        3.3.8 Box-Behnken实验结果与分析
        3.3.9 安全性试验
    3.4 讨论
第四章 应用WP-1 菌株池塘中细菌群落结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养殖池塘选择以及样品的采集
        4.1.2 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检测
        4.1.3 DNA提取
        4.1.4 PCR扩增及文库构建
        4.1.5 高通量测序
        4.1.6 生物信息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结果
        4.2.2 测序数据有效质量统计
        4.2.3 WP-1 菌株实验池塘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丰富度状况
        4.2.4 样品Rank-Abundance曲线和稀释曲线
        4.2.5 样品多样性比较分析和组间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抗罗红霉素适配体的筛选和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抗生素分类及滥用危机
        1.1.1 抗生素的分类
        1.1.2 抗生素的滥用危机
    1.2 罗红霉素简介
        1.2.1 罗红霉素的性质与结构
        1.2.2 罗红霉素的环境污染现状
        1.2.3 罗红霉素现有检测方法
    1.3 核酸适配体
        1.3.1 核酸适配体简介
        1.3.2 核酸适配体的优势
        1.3.3 核酸适配体的应用
    1.4 SELEX技术简介
        1.4.1 过程步骤
        1.4.2 SELEX技术特点
        1.4.3 SELEX筛选方法
        1.4.3.1 用于大分子物质的筛选方法
        1.4.3.2 用于小分子物质的筛选方法
    1.5 小分子适配体的表征方法
    1.6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非固定化Capture-SELEX法筛选罗红霉素适配体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表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缓冲液配置
    2.3 实验方法
        2.3.1 Capture-SELEX筛选流程
        2.3.2 靶标罗红霉素浓度的优化
        2.3.3 体外筛选
        2.3.3.1 文库与磁珠表面可逆性联接
        2.3.3.2 通过靶标结合挑选候选序列
        2.3.3.3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监控筛选过程
        2.3.3.4 候选序列的扩增与回收
        2.3.3.5 ssDNA的制备和回收
        2.3.3.6 用核酸蛋白仪器测定回收的ssDNA样品浓度(ng/μL)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靶标罗红霉素浓度的优化结果
        2.4.2 qPCR监测相关轮数筛选产物结果分析
        2.4.3 回收单链PCR产物的结果
    2.5 小结
第3章 罗红霉素核酸适配体的克隆和测序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实验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主要缓冲液和培养基的配置
    3.3 实验方法
        3.3.1 大肠杆菌的接种培养
        3.3.2 CaCl_2法制备感受态
        3.3.3 待测序PCR产物的制备
        3.3.4 连接及产物的转染
        3.3.5 阳性克隆的菌液PCR鉴定和测序
        3.3.6 序列分析及二级结构模拟
        3.3.7 罗红霉素核酸适配体的解离常数值(Kd)测定
        3.3.8 罗红霉素核酸适配体的特异性评价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CR纯化产物条带验证
        3.4.2 转化结果鉴定
        3.4.3 克隆测序结果
        3.4.4 同源性分析
        3.4.5 序列二级结构及候选适配体的选择
        3.4.6 亲和力测定结果
        3.4.7 特异性验证评价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适配体的纳米金比色可视法检测罗红霉素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
        4.2.2 主要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纳米金的制备
        4.3.2 纳米金制备的表征
        4.3.3 NaCl浓度的优化
        4.3.4 适配体浓度的优化
        4.3.5 灵敏度
        4.3.6 特异性
        4.3.7 实际水样中罗红霉素的加标回收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纳米金溶液的制备验证
        4.4.1.1 目测结果分析
        4.4.1.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结果分析
        4.4.2 NaCl溶液浓度的优化结果分析
        4.4.3 适配体浓度的优化结果分析
        4.4.4 灵敏度分析
        4.4.5 特异性分析
        4.4.6 实际水样中罗红霉素的加标回收测定结果
    4.5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9)微藻-酵母共培养体系在对虾养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水产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水产养殖污水的危害
    1.3 养殖污水处理技术
        1.3.1 物理处理
        1.3.2 化学处理
        1.3.3 生物处理
    1.4 水产养殖在盐碱地治理中的应用
        1.4.1 我国的土地盐碱化现状
        1.4.2 我国盐碱地的水产养殖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高效降氮藻种筛选及不同微藻-酵母共培养模式对养殖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菌株和藻种
        2.2.2 培养基、试剂耗材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高效降氮藻种的筛选
        2.2.5 不同微藻-酵母共培养模式对养殖污水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小球藻-红冬胞酵母接种比对养殖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及系统稳定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菌株和藻种
        3.2.2 培养基、试剂耗材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不同微藻-酵母接种比对养殖污水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3.2.5 优化微藻-酵母共培养体系处理养殖污水的稳定性研究
        3.2.6 红冬孢酵母降pH效果研究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凡纳滨对虾高pH环境下响应和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培养基、试剂耗材与仪器
        4.2.2 实验动物及组织取样
        4.2.3 凡纳滨对虾POLR2H基因c DNA全长的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
        4.2.4 凡纳滨对虾POLR2H基因的组织分布
        4.2.5 凡纳滨对虾POLR2H基因的原位杂交
        4.2.6 凡纳滨对虾POLR2H基因在物理和生物刺激下的转录水平
        4.2.7 凡纳滨对虾POLR2H基因沉默实验(RNAi)及沉默后的存活实验
        4.2.8 凡纳滨对虾POLR2H的表达及蛋白纯化
        4.2.9 凡纳滨对虾POLR2H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4.2.10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菊芋全粉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凡纳滨对虾
    1.2 凡纳滨对虾养殖
        1.2.1 凡纳滨对虾养殖业现状
        1.2.2 凡纳滨对虾养殖业存在问题
        1.2.3 凡纳滨对虾病害
    1.3 新型安全环保水产饲料添加剂
    1.4 微生态制剂的发展现状
        1.4.1 微生态制剂的定义
        1.4.2 益生元和益生菌的作用机理
        1.4.3 益生元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4.3.1 益生元对水产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1.4.3.2 益生元对水产动物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的影响
        1.4.3.3 益生元对水产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4.4 常见的益生元饲料添加剂
    1.5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
    1.6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含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成分的对虾饲料制备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菊芋全粉的制备
    2.4 地衣芽孢杆菌活性评估
    2.5 实验饲料制备
    2.6 凡纳滨对虾饲料的营养成分测定
        2.6.1 粗蛋白含量测定
        2.6.2 粗脂肪含量测定
        2.6.3 灰分含量测定
    2.7 实验结果
    2.8 讨论
    2.9 小结
第3章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饲料
        3.2.2 对虾暂养与管理
    3.3 肠道微生物16SrDNA测序
        3.3.1 样品收集与保存
        3.3.2 肠道微生物总DNA抽提与PCR扩增
        3.3.3 Illumina Miseq测序
    3.4 数据处理
    3.5 实验结果
        3.5.1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的影响
        3.5.2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β多样性的影响
        3.5.3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种类的影响
        3.5.4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的影响
        3.5.5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β多样性的影响
        3.5.6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种类的影响
    3.6 讨论
        3.6.1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6.2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7 小结
第4章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力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饲料
        4.2.4 对虾暂养与管理
        4.2.5 血细胞计数(THC)的测定
        4.2.6 中性红法吞噬活性(PA)的测定
        4.2.7 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法测呼吸爆发
        4.2.8 血淋巴免疫因子活性测定
    4.3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目(THC)的影响
        4.4.2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粒细胞吞噬活性(PA)的影响
        4.4.3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吞噬细胞呼吸爆发(RB)的影响
        4.4.4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
        4.4.5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溶菌酶(LZM)活性的影响
        4.4.6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目(THC)的影响..
        4.4.7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呼吸爆发(RB)的影响
        4.4.8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
        4.4.9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溶菌酶(LZM)活性的影响
    4.5 讨论
        4.5.1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力的影响
        4.5.2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力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饲料
        5.2.2 对虾暂养与管理
        5.2.3 生长的统计与计算
    5.3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成活率的影响
        5.4.2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5.4.3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成活率的影响
        5.4.4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5.4.5 凡纳滨对虾肠道弧菌相对丰度和生长性能的关系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降低水产养殖业成本的有效生物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腊梅提取物生物合成纳米银/壳聚糖复合材料抑菌活性的研究[D]. 魏亚楠. 鲁东大学, 2021(12)
  • [2]迟钝爱德华氏菌糖酵解途径中持家酶的关键表位及海洋微藻对斑马鱼的免疫效果评价[D]. 包秋文.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国家蓝色经济系统的超网络模型构建及其出口结构研究 ——以中国为例[D]. 齐晓飞. 山东大学, 2021(11)
  • [4]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及其改善策略[D]. 王春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5]负载纳米金-适配体的PVA-co-PE纳米纤维膜用于孔雀石绿的可视化检测[D]. 梅倩倩. 东华大学, 2021(09)
  • [6]越冬胁迫对草鱼的影响及其应对的营养饲料策略研究[D]. 武文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7]亚硝酸盐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水产养殖中水体环境菌群影响研究[D]. 张力. 齐鲁工业大学, 2020(10)
  • [8]抗罗红霉素适配体的筛选和表征[D]. 蒋灵丽. 华侨大学, 2020(01)
  • [9]微藻-酵母共培养体系在对虾养殖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罗智展. 广州大学, 2020
  • [10]菊芋全粉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孟现尧.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0(02)

标签:;  ;  ;  ;  ;  

有效的生物工程降低水产养殖业的成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