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优先,需水控制,增收节支统一观

节水优先,需水控制,增收节支统一观

一、节水优先 需水控制 开源节流统一观(论文文献综述)

刘迪[1](2021)在《气候变化对雨水收集能力影响的不确定性分析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文中指出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发生局地特强降雨的相对多发区,同时也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为缓解水资源短缺及其他城市水问题,需要加强雨水的收集利用。然而气候变化对降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会导致未来降雨的时空分布以及各种规律特征都发生巨大变化,对未来雨水收集能力产生不确定性影响,仅使用历史数据来确定雨水收集设施的规模,可能在未来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需要参考未来降雨变化的预估结果探求雨水收集能力的变化与不确定性。本文选取8个CMIP5气候模式,通过对比京津冀气象站点的历史实测数据评估各模式的模拟能力,筛出模拟效果较好的6个模式进行线性降尺度修正,分析各模式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未来京津冀地区降雨的时空特征变化,通过计算设计降雨量判断未来雨水收集能力可能的变化,从而确定两种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对雨水收集能力影响的不确定性。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各站点历史实测降雨数据对8个模式的时空尺度评估,选择ACCESS1-3、CNRM-CM5、GFDL-ESM2M、IPSL-CM5A-MR、MRI-ESM-LR和Nor ESM1-M六个模式进行降尺度与未来降雨预测研究。(2)从各个站点不同RCP情景的预测结果来看,预测降雨量总体大于历史实测年均值,且各模式在RCP8.5情景下预测的年均降雨量更大,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会影响降雨变化。从50mm以上级别的降雨量占年总降雨量比例来看,RCP4.5情景下大部分模式预测未来呈现逐年略微上升的趋势,而RCP8.5情景下大部分模式预测未来占比呈现下降趋势。(3)通过预测数据计算出整个区域的设计降雨量变化范围为10.3mm~27.1mm,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分布趋势。总体来看,未来预测的设计降雨量普遍低于历史值,RCP8.5情景下各城市设计降雨量的变化比RCP4.5情景大。两种情景下,泊头设计降雨量的不确定性最大,RCP4.5情景下变化范围为15.3mm,RCP8.5情景下变化范围为14.1mm。张北设计降雨量的不确定性最小,RCP4.5情景下变化范围为2.7mm,RCP8.5情景下变化范围为3.5mm。(4)对于整个京津冀地区来说,RCP8.5情景下比在RCP4.5情景下可收集雨水更多,但整个区域内变化较大,RCP8.5情景下未来雨水收集能力的不确定性较大。RCP4.5情景下,邢台多年平均雨水收集能力的不确定性最大,变化范围为298.0mm,遵化多年平均雨水收集能力的不确定性最小,变化范围为27.5mm。RCP8.5情景下,各城市多年平均雨水收集能力的不确定性都较大,最大的是饶阳,变化范围为359.0mm,张北多年平均雨水收集能力的不确定性最小,变化范围为10.3mm。

岳桐葭,张守红[2](2020)在《降雨变化对雨水收集系统节水及径流的调控效应》文中提出雨水收集利用是城市水土保持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减轻城市供排水系统压力等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海绵城市和节水型城市建设。基于福州与乌鲁木齐1965—2015年实测日降雨量数据,分别采用回归分析和CLIGEN模型对21个GCMs预估月降雨数据进行空间和时间降尺度转换得到2020—2050年日降雨量数据,并基于自主构建的雨水收集系统水文模型,分析未来降雨变化对雨水收集系统节水及径流调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州与乌鲁木齐2020—2050年的年均降雨量比1985—2015年分别增加2. 7%和28. 2%,雨水收集系统节水效应(供水保证率和自来水替代率)明显增强,而径流调控效应(径流削减率)有所降低;降雨变化对雨水收集系统节水及径流调控效应的影响与气候区、汇水区面积、蓄水池容积等因素有关;降雨增加对节水效应产生积极影响,而对径流调控效应产生消极影响;降雨量较少的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对降雨变化更为敏感,汇水区面积和蓄水池容积越大的雨水收集系统对降雨变化的适应性越强。

郑媛媛,陈宗培,王贵彦[3](2019)在《海河平原小麦-玉米不同种植制度节水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于2014—2016年在河北省景县进行。试验处理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CK)、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两年三熟(A1)、春玉米-夏玉米一年两熟(A2)、春玉米一年一熟(A3)、夏玉米一年一熟(A4) 5种种植制度,系统分析了各处理作物产量、周年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5种种植制度中,CK产量最高,2个种植周期的总产量为38 574.24 kg·hm-2,A1、A2、A3、A4总产量分别比CK减少23.7%、23.8%、51.2%和39.6%;CK的总耗水量最高,为1 851.45 mm,A1、A2、A3、A4相对CK耗水量分别减少了504.3、452.3、753.5 mm和712.8 mm;各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没有显着差异,A1较高为21.84 kg·mm-1·hm-2。A1和A2相对CK总产量有所降低,但周年总耗水量分别比CK减少504.25 mm和452.30 mm,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8%和0.8%。这2种种植制度可作为当前小麦-玉米两熟的重要补充,加强周年土壤水分管理是本区域粮食生产和水分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李瑞杰[4](2017)在《淮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交织叠加的水危机,首先要在管理层面上应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可交易水权制度和水权交易市场,已成为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初始水权分配是实施水权管理的基础,是我国建立水市场、流域进行水资源科学管理的首要前提。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初始水权分配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明晰了初始水权相关概念与分配理论内涵,确定了淮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原则。首先,引入现状分配模式和“PAGE”单指标分配模式;其次,建立基于AHP的初始水权综合分配模型,在优先保障基本用水的前提下,以初始水权分配原则为准则,建立了流域初始生产用水权分配指标体系,采用博弈论集成分别由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求得的权重,并利用改进TOPSIS法求解模型结果;最后,建立基于水量和水质的多准则初始水权分配模型,通过建立和谐度函数对初始水权分配原则进行描述,并引入流域入河污染物限排惩罚函数,将超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的排污量内化到水量分配上,通过快速和谐搜索算法求解目标函数,得到最终初始水权分配结果。将此四种分配模式应用于淮河流域,研究结果表明:(1)现状分配模式是对各行政区的水权进行确认和登记的过程,实质上并不涉及初始水权的重新分配;(2)“PAGE”单指标分配模式侧重点过于突出,适应性较差;(3)基于AHP的初始水权综合分配模型考虑分配因素较全面,克服了单一分配模式的弊端,可以为淮河流域初始水权提供参考;(4)基于水量和水质的多准则初始水权分配模型聚集了多种分配模式的优点,并且将水资源的量维和质维统一起来,物理意义明确,分配结果合理。因此,本文将基于水量和水质的多准则分配模型的结果作为本次淮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研究的最终分配方案。

雷玉桃,廖伯皓,彭馨漫[5](2012)在《水资源危机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与对策——基于水足迹视角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水资源危机日益加深,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利用已成为了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水足迹"概念的引进,为企业节水打开了新的思路。本文基于水足迹的视角,分析水资源危机的严重程度及其对企业各方面的影响,并结合实例和具体数据进行说明,据此思考企业应对危机的对策,为水资源危机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有效建议。

边志明,张蕾[6](2011)在《中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合理开发利用新理念》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污染严重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中国水资源相对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本文在剖析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几条中国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新理念,以期能够用于改善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不合理现象,从而使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刘昌明[7](2009)在《水资源科学评价与合理利用若干问题的商榷》文中研究表明一、引言地球上海洋占据全球面积的72%,仅有2.53%的淡水存储在大陆上,而且,这些淡水资源的2/3又以冰帽、冰川、永久冻结带、沼泽、含水层的形式赋存,其大部分

刘昌明[8](2007)在《建设节水型社会 缓解地下水危机》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面临的全国性的水污染和北方大范围地下水位下降的严峻发展态势,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以往研究与调查的基础上,从技术层面上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节水理念,分析了农业、城镇生活、工业的节水潜力,并且根据当前节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许晓彤[9](2006)在《跨流域调水规划技术支撑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系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时空分布变异性大,水资源空间分布与土地资源的匹配状况不理想,生态系统相对脆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与国民经济产业布局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一些水资源紧缺而人口集中、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为了解决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提出了外调水的要求。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已成为当代人的必然选择和行为的准则、目标和约束条件。一方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水资源进行宏观调配,另一方面调水会对生态与环境造成广泛而久远的影响,从而调水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焦点,反对调水的呼声与要求调水的呼声同样强烈。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论文通过总结现有调水工程的经验和教训,归纳跨流域调水的关键技术问题,并逐一从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上对其进行了探讨。论文辩证地分析了调水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认为调水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是要解决或缓解缺水地区竞争性用水矛盾给生态与环境造成的破坏;应用水资源三次供需平衡分析,剖析缺水地区水资源情势,针对缺水地区竞争性用水的特点,研究跨流域调水的外调水与当地水合理配置的方法、准则与途径;论文研究了跨流域调水效果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水价形成机制、水价结构及制定策略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于系统分析理论和方法,建立了简洁、直观、灵活、通用的跨流域调水规划方案综合评价与选优方法和工作路线;论文认为,法律、政府、市场、公众共同构成跨流域调水的社会保障体系,它是跨流域调水能够顺利实施、正常运营、发挥其应有效益和作用的必备条件。 基于以上关键技术问题的梳理和解决,论文以跨流域调水项目规划阶段为时间断面,以规划内容为工作平台,以跨流域调水的迫切性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的论证为纲,展开跨流域调水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各方面的定量分析,将热力学熵原理和耗散结构理论应用于跨流域调水系统分析,建立了跨流域调水系统及其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子系统以收敛和谐为特征的综合判据,给出了跨流域调水规划论证的纲要和关键节点,系统地构建了以调水的迫切性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和社会保障为构架的跨流域调水规划的技术支撑体系,丰富和发展了水利规划方略,对跨流域调水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论文以安徽省淮水北调工程规划为实际应用案例,对该工程规划的关键线路和重

刘青勇,张保祥,董广清[10](2005)在《山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山东省总需水量日益增多,水资源供求矛盾将日趋突出,集中表现为淡水资源日益缺乏各水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本文简要的介绍了山东省的水资源状况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山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一些对策与措施。

二、节水优先 需水控制 开源节流统一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水优先 需水控制 开源节流统一观(论文提纲范文)

(1)气候变化对雨水收集能力影响的不确定性分析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雨水收集
        1.1.2 气候变化对雨水收集的影响
        1.1.3 未来降雨变化的预估和雨水收集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CMIP5气候模式数据
        2.2.2 气象站观测资料
    2.3 研究方法
        2.3.1 双线性插值法
        2.3.2 协同克里金插值法
        2.3.3 CMIP5模式评估方法
        2.3.4 CMIP5数据降尺度方法
        2.3.5 雨水收集能力计算方法
第3章 各模式模拟历史降雨能力评估
    3.1 历史实测降雨数据分析
    3.2 CMIP5模式历史降雨模拟与评估
        3.2.1 各模式在时间序列上的模拟能力评估
        3.2.2 各模式在空间序列上的模拟能力评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未来城市降雨预测及结果
    4.1 CMIP5模式预测降雨量修正
    4.2 各模式预测未来降雨结果分析
        4.2.1 各模式在时间序列上的预测结果分析
        4.2.2 各模式在空间序列上的预测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未来雨水收集能力的不确定性分析
    5.1 未来城市设计降雨量的预测
        5.1.1 未来城市设计降雨量的变化
        5.1.2 未来城市设计降雨量的不确定性
    5.2 未来城市雨水收集能力的预测
        5.2.1 未来城市雨水收集能力的变化
        5.2.2 RCP情景下雨水收集能力不确定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2)降雨变化对雨水收集系统节水及径流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与方法
    2.1 降雨数据来源及气候模式数据降尺度
        2.1.1 空间降尺度
        2.1.2 时间降尺度
    2.2 雨水收集系统水文模型
    2.3 节水及径流调控效益评价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3.1 GCMs降雨数据降尺度
    3.2 降雨变化对雨水收集系统供水保证率影响
    3.3 降雨变化对雨水收集系统自来水替代率的影响
    3.4 降雨变化对雨水收集系统径流削减率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3)海河平原小麦-玉米不同种植制度节水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制度作物产量
    2.2 不同种植制度周年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利用效率
        2.2.1 不同处理2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动态
        2.2.2 不同种植制度下的水分平衡及水分利用效率
3 讨 论
4 结 论

(4)淮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水权理论及制度研究进展
        1.2.2 国内水权理论及制度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图
2 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理论
    2.1 水权、初始水权概念辨析
        2.1.1 水权及水权客体
        2.1.2 初始水权
    2.2 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的内涵
    2.3 基于水量和水质的初始水权分配的概念与内涵
        2.3.1 基于水量和水质的初始水权分配的理论基础
        2.3.2 基于水量和水质的初始水权分配内涵
    2.4 淮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原则
3 淮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模型
    3.1 现状分配模式
        3.1.1 现状用水分析
        3.1.2 现状分配模式分析
    3.2“PAGE”单指标初始水权分配模式
        3.2.1 人口分配模式
        3.2.2 面积分配模式
        3.2.3 产值分配模式
        3.2.4 生态分配模式
    3.3 基于AHP的初始水权综合分配模型
        3.3.1 优先分配基本用水权
        3.3.2 综合分配生产用水权
    3.4 基于水量和水质的初始水权多准则分配模型
        3.4.1 流域水资源系统和谐状态函数描述
        3.4.2 分配模型目标函数描述
        3.4.3 分配模型求解
4 淮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模型实例分析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流域概况
        4.1.2 淮河流域初始水权客体
    4.2 基于现状分配模式的淮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
    4.3 基于“PAGE”单指标分配模式的淮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
    4.4 基于AHP的综合分配模型的淮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
        4.4.1 淮河流域基本用水权优先确定
        4.4.2 淮河流域生产用水权综合确定
    4.5 基于水量和水质的多准则分配模型的淮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
        4.5.1 子和谐度函数及有关分项指标权重的确定
        4.5.2 惩罚函数的选择
        4.5.3 FHS算法求解分配模型
    4.6 成果合理性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水资源危机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与对策——基于水足迹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足迹
    (一) 水足迹的概念及计算
    (二) 水足迹概念应用的重要性
二、水资源危机对企业水资源管理的影响
    (一) 增加企业的用水成本
    (二) 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 影响企业文化的重新确立
三、企业应对水资源危机的对策
    (一) 将企业账目上的“水”替换为“水足迹”
    (二) 注重整体供应链中产品的虚拟水含量
    (三) 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
    (四) 为产品选择新的营销方式
四、结语

(6)中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合理开发利用新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水资源贫乏, 时空分布不均
    1.2 水资源系统脆弱不稳, 旱涝频繁[ 2]
    1.3 水/能资源利用效率低
    1.4 供需矛盾尖锐
    1.5 缺水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 部分严重超采区地下水已经枯竭
    1.6 水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环境与生态系统退化
2 中国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新理念
3 结论

(7)水资源科学评价与合理利用若干问题的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基于水循环原理的水资源评价方法与意义
    1. 水循环多元过程与要素的计算
    2.“蓝水”和“绿水”的划分及其水资源含义
三、基于水循环的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
    1. 按流域水文循环的水资源利用单个环节管理
    2. 按区域水文循环的水资源利用环节耦合管理
        (1) 地表水、外调水与地下水联合利用管理
        (2) 生态与环境用水环节的耦合管理
四、需水管理的认识
    1. 关于需水管理与需水量零增长趋势问题
    2. 关于如何进行需水管理的问题
五、讨论与结语

(8)建设节水型社会 缓解地下水危机(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方地区的地下水超采及其影响
二、若干技术节水理念探讨及其潜力分析
    1. 主要理念的探讨
    2. 节水技术的潜力分析
三、策略讨论与主要建议
    1. 建立节水型社会, 完善节水和地下水压采技术系统的讨论
    2. 实现节水型社会节水技术系统建立的支撑与保证

(9)跨流域调水规划技术支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外跨流域调水概况
    1.3 中国跨流域调水工程概况
        1.3.1 中国古代调水工程
        1.3.2 中国现代调水工程
    1.4 水利与跨流域调水规划思路
        1.4.1 二十世纪水利规划模式
        1.4.2 跨流域调水规划研究现状
        1.4.3 调整水利规划思路的动因
        1.4.4 水利规划思路的调整方向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性分析
        1.5.1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5.2 本研究创新性分析
        1.5.3 研究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跨流域调水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国民经济和生态与环境和谐用水
        2.1.1 人与自然和谐
        2.1.2 生态与环境用水
        2.1.3 广义水资源理论
    2.2 多水源多目标水资源配置理论
        2.2.1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概念
        2.2.2 水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2.2.3 水资源使用权调整准则
        2.2.4 调水工程水资源配置分析基础
    2.3 水资源环境价值理论
        2.3.1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理论
        2.3.2 水资源成本构成与计算方法
        2.3.3 环境成本及计算方法
    2.4 规划方案评价理论
        2.4.1 系统分析理论
        2.4.2 研讨厅系统分析方法论
    2.5 跨流域调水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2.5.1 水资源综合管理
        2.5.2 政府宏观调控
        2.5.3 法律制度保障
        2.5.4 市场与水市场
        2.5.5 公众参与
        2.5.6 跨流域调水的社会支撑系统架构
第三章 跨流域调水规划技术支撑体系
    3.1 水资源供需三次平衡分析
        3.1.1 以现状供水能力为基础的水资源一次供需平衡
        3.1.2 以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的水资源二次供需平衡
        3.1.3 以外调水补充当地水为基础的水资源三次供需平衡
    3.2 跨流域调水必要性评估
        3.2.1 缺水地区的战略地位
        3.2.2 缺水地区水资源情势
    3.3 跨流域调水可行性评估
        3.3.1 跨流域调水工程总体布局
        3.3.2 水源地可外调水量分析
        3.3.3 外调水与当地水合理配置
    3.4 跨流域调水合理性评估
        3.4.1 跨流域调水工程国民经济评价
        3.4.2 调水工程水价综合分析
        3.4.3 跨流域调水规划方案评价与选优技术
    3.5 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管理规划
        3.5.1 国外调水水工程管理
        3.5.2 国内调水建设管理机构
        3.5.3 实现高效建设管理的调水工程机构设置
    3.6 跨流域调水综合判据
        3.6.1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耗散结构理论
        3.6.2 跨流域调水系统的嫡变分析
        3.6.3 跨流域调水综合判据
第四章 淮水北调规划案例研究
    4.1 淮水北调必要性评估
        4.1.1 受水区国民经济发展与战略地位
        4.1.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1.3 淮水北调一次供需平衡分析
        4.1.4 基于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二次平衡分析
    4.2 淮水北调工程可行性研究
        4.2.1 淮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
        4.2.2 水源地可外调水量分析
        4.2.3 跨流域调水方案规划
        4.2.4 基于跨流域调水的淮水北调三次供需平衡
    4.3 淮水北调合理性评估
        4.3.1 淮水北调国民经济评价
        4.3.2 调水工程水价分析
        4.3.3 淮水北调方案评价
    4.4 淮水北调管理规划
    4.5 淮水北调综合判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所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山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山东省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问题
    1.1 漏斗区面积扩大
    1.2 海水入侵
    1.3 地下水质污染
    1.4 机井报废
    1.5 泉水枯竭
    1.6 地面塌陷、裂缝、沉降
    1.7 地表水污染加剧
2 对策措施
    2.1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以法治水
    2.2 加大节水和污水资源化力度
    2.3 多水源联合调度
    2.4 实施地下水超采区生态保护工程
    2.5 营造适合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的经济结构
    2.6 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

四、节水优先 需水控制 开源节流统一观(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候变化对雨水收集能力影响的不确定性分析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D]. 刘迪.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降雨变化对雨水收集系统节水及径流的调控效应[J]. 岳桐葭,张守红.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20(02)
  • [3]海河平原小麦-玉米不同种植制度节水特性分析[J]. 郑媛媛,陈宗培,王贵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05)
  • [4]淮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研究[D]. 李瑞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1)
  • [5]水资源危机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与对策——基于水足迹视角的分析[J]. 雷玉桃,廖伯皓,彭馨漫. 经济论坛, 2012(03)
  • [6]中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合理开发利用新理念[J]. 边志明,张蕾.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10)
  • [7]水资源科学评价与合理利用若干问题的商榷[J]. 刘昌明. 中国水利, 2009(05)
  • [8]建设节水型社会 缓解地下水危机[J]. 刘昌明. 中国水利, 2007(15)
  • [9]跨流域调水规划技术支撑体系研究[D]. 许晓彤.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6(04)
  • [10]山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 刘青勇,张保祥,董广清.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4)

标签:;  ;  ;  ;  ;  

节水优先,需水控制,增收节支统一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