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及邻近地区中震前地磁异常

河北省及邻近地区中震前地磁异常

一、河北省及邻区中等地震活动前的地磁异常(论文文献综述)

钟卫星,黄佩,教聪聪,叶青,张林,方韬[1](2021)在《徐家汇观象台大森式地震仪记录图的保护和使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徐家汇观象台大森式地震仪记录图(1904—1918年)的整理和数字化归档,可以做到保护并充分使用该台珍贵的历史地震图纸资料,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服务。计算大森式地震仪地震事件记录的参数,与公开发布目录中的历史地震参数进行比对,修正了部分地震事件参数,并编写地震单台报告供地震研究参考。

朱红彬,李红,岳晓媛,李菊珍,王丽红,武敏捷,钟世军[2](2021)在《基于会商资料的北京地区中等地震预测回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依据北京市地震局1996年以来的原始会商资料,以北京及周边地区1996年以来发生的8次中等地震为例,针对震前异常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回溯性研究,追溯相关异常指标的形成过程和预测实效。通过震例研究和预测效能评估,提取近南北向小震条带等多项适用于北京地区的异常指标,为建立北京地区中等地震预测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中等地震异常指标和预测指标的形成过程为:在日常震情跟踪中发现异常——经过初步震例研究提出异常指标——通过预测实践验证且预测评分较高的指标,就确定为预测指标。中等地震预测指标的确定至少需要一次预测实践验证。

王斌[3](2021)在《松辽盆地现今应力环境研究》文中认为松辽盆地是世界上目前已发现的白垩纪时期最大的陆相湖盆沉积单元,也是白垩系陆相地层和地质记录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油气资源丰富。随着松辽盆地深部断陷地层中商业油气流的发现,以及盆地内近年来较高频率地震活动的发生,使该地区地球动力学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地壳深部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信息与矿产资源开采、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灾害机理研究等多个领域息息相关,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参数。在深入认识松辽盆地及邻区区域地质背景资料的基础上,详细研究该区现今地应力环境及其分布特征,对于深入理解该区的地球动力学控制因素及深大断裂活动对该区应力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松辽盆地及邻区区域地质特征、构造分区、地震活动性、岩石圈动力学背景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岩芯非弹性应变恢复法(Anelastic Strain Recovery method,简称ASR法)成功获得了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松科二井近7 km深度的三维地应力状态。分析了松辽盆地深部沉积盖层和基底现今地应力随深度变化规律,并依据松辽盆地及邻区纵向地壳结构特征、横向构造分区及深大断裂展布特征,建立了研究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基于线弹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利用ANSYS通用模拟软件,以松科二井深部ASR法地应力测量结果及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作为模型的边界约束条件,开展了松辽盆地及其邻区现今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模拟得到了松辽盆地及邻区在现今地球动力学背景下水平主应力大小、方位等,分析和探讨了研究区深大断裂带对应力场特征的影响,以及松辽盆地现今应力场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松辽盆地现今应力环境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论和认识:1、利用ASR(非弹性应变恢复)法对松科二井深部岩芯进行地应力测试,获得了松辽盆地深部(6~7 km)沉积盖层和基底现今地应力随深度变化规律,在沉积盖层火石岭组6296 m~6335 m深度范围内,最大主应力近垂直,中间和最小主应力近水平,为正断层应力环境,与沉积盖层内利用地震反射剖面观测到的许多高角度正断层的发育相吻合。在基底6645 m~6846 m深度范围内,最大主应力倾角均小于40°,为走滑兼逆冲的应力环境,与钻孔附近区域浅源地震(7~15 km)的震源机制解应力状态一致,即松辽盆地沉积盖层和基底存在显着的应力状态差异,沉积盖层的伸展应力状态可能说明了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对沉积盖层应力状态的影响是有限的,保留了原来断陷期的正断应力环境,基底现今应力状态则显示了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现今构造运动具有较密切的成生联系。2、通过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得到在0~35 km地壳深度范围内,松辽盆地及邻区最大水平主应力大小为17.20~1027.00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大小为13.00~994.00 MPa,垂向应力大小为7.83~1130.00 MPa。3个主应力在0~35 km深度范围内基本上随深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并且在0~7km深度范围内为σv>σH>σh,属于正断型应力状态,与实测得到的应力状态一致;7~35 km深度范围内为σH>σv>σh,表现为走滑兼逆冲应力状态,与松辽盆地内部的浅源地震震源机制解所反演的应力状态一致。松辽盆地及邻区地壳深度内最大主应力方位在地壳深部和浅部差异不大,除华北地块北缘及兴安地块部分区域主压应力方位为NWW向外,其他构造单元内大部分区域现今主应力优势方位为NE~NEE向。受各次级地块内地壳物性参数差异性以及断裂带的影响,松辽盆地及邻区各构造单元主应力大小分布在横向和纵向上均表现出差异性,在较稳定的次级块体内部主应力大小分布较为相似,表现为主应力大小在相同的深度范围内趋于稳定。3、以西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作为动力边界条件,对数值模拟得到的地应力特征与深大断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和郯庐断裂带北段的依兰-伊通断裂、敦化-密山断裂对松辽盆地现今应力场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西太平洋板块NWW向俯冲产生的挤压作用在NE走向的郯庐断裂带上,其剪切分量和正向挤压分量引起郯庐断裂带的右旋走滑和逆冲活动,因此松辽盆地现今应力场的形成,可能是在西太平洋板块NWW向俯冲到欧亚板块形成的挤压作用下,并被郯庐断裂带北段的右旋走滑所影响。

黎明晓,宋金,马玉川,解孟雨,赵静,姚丽,姚琪,姜祥华,卢显,于晨,王月[4](2020)在《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5.1级地震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系统梳理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区5.1级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地震平静、小震高频、中等地震成组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震前主要为电磁和流体异常,短期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100 km范围内;③震后回溯:北京及周边震前存在地震发生率异常,利用其他综合方法主要识别出年尺度异常。此次唐山5.1级地震发生在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余震区,而7.8级地震序列地震活动呈非均匀衰减特征。此次唐山5.1级地震震源机制为走滑型破裂,截至7月31日,序列b值为0.70、h值为1.8,序列参数基本正常。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中短期异常较显着,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占比明显偏低;震前对该区域出现的中期和短期异常有所察觉,但短期异常的预测强度偏低,震后总结时按震前异常预测的地震强度为4—5级,接近实际发生地震的强度。

何付兵[5](2019)在《南口—孙河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与地裂缝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南口-孙河断裂是北西向张家口-蓬莱地震构造带(又称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中一条重要隐伏发震断层,对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长期以来,限于地质、地球物理勘探、钻探等资料及其精度的原因,该断裂南东段研究极为薄弱,与地裂缝灾害关系也未有开展深入研究。开展南口-孙河断裂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研究,探讨该断裂第四纪以来对大兴凸起沉积控制作用,分析其与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关系,不仅为断裂的发震危险性判断提供基础资料,进而为城市防灾减灾服务,还可深化理解北西向断层对大兴凸起、北京凹陷解体的控制作用,为区域新构造运动研究提供地质基础。本文以南口-孙河断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该断裂南东段所在的大兴凸起区为重点研究区,利用针对此断裂开展的二维地震、高精度重力、可控源音频电磁大地测深等综合物探和钻探资料,并结合区域重力、关键构造部位的三维地震勘探等成果,系统分析了南口-孙河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建立了该断裂的几何结构模型。从地球物理证据和断裂活动制约证据证实了南口-孙河断裂对北东向黄庄-高丽营断裂、顺义-前门-良乡断裂切割关系,提出其还切割北东向南苑-通县断裂新的认识。利用二维地震勘探剖面和断裂两盘深浅联合钻探成果,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和古地磁、沉积物色度、碳十四等测试结果,重点研究了南口-孙河断裂南东段第四纪以来的垂向运动学特征,探讨了南口-孙河断裂在大兴凸起上的沉积控制作用,恢复了大兴凸起新生代演化过程。另外,将通州地区发育的地裂缝按照历史地裂缝和现代地裂缝分类开展研究,重点分析了地裂缝发育的地质要素,建立了通州两类地裂缝成因概念模型,探讨了地裂缝发育与南口-孙河断裂之间的关系。南口-孙河断裂在空间上分为北西段、中段和南东段三段落,呈NW向右阶斜列展布,形成两个阶区。三段落垂向断距差异较大,北西段最大,南东段最小,且单段内断距和倾角也有所差异,表现出中部断距、倾角大两端断距、倾角小的空间分布特征。南口-孙河断裂南东段早更新世时期断裂活动总体较弱,断裂活动速率在0mm/a0.202mm/a,平均活动速率为0.075mm/a。中更新世时期断裂活动总体较强,断裂活动速率在0mm/a0.789mm/a,平均活动速率0.74mm/a。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再次转弱,平均活动速率为0.069mm/a。第四纪以来断裂活动表现出明显震荡活动特性,共计发育4次相对较强的构造运动幕,分别发生于约2.5Ma±、1.35Ma±、0.79Ma0.55 Ma和0.15Ma0.25 Ma,其可同北西段构造运动幕次一一对比。南口-孙河断裂三段最新活动年代略有所差异,北西段最新活动年代为全新世,中段最新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中期-晚期,南东段最新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南口-孙河断裂对北东向断裂活动强度和最新活动时代具有明显制约作用,其北东盘发育断裂第四纪活动强度大、活动年代新,南西盘则反之。统计基岩深度(新生代)南口-孙河断裂切割北东向黄庄-高丽营断裂、顺义-前门-良乡断裂、南苑-通县断裂的水平位移量表明,南口-孙河断裂左旋走滑运动中段最大,向北西和南东两端急骤减小,左旋走滑量0.97km3.1km,平均为1.61km,其位移量远高于其垂向位移量0.1km0.5km。断裂运动学特征揭示南口-孙河断裂可能以左旋走滑为主或其在前新生代就发育一定左旋走滑量。南口-孙河断裂与北东向南苑-通县断裂一起对大兴凸起的沉积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新近纪-早更新世,南口-孙河断裂的“活化”解体了北京平原区“两隆两凹”构造格局,断裂南西盘大兴凸起区主体仍发育为凸起剥蚀区,并为其北东盘新发育形成沉积区提供部分沉积物源。中更新世,南口-孙河断裂强烈活动并制约控制北东向断裂活动,使得南口-孙河断裂两盘沉积厚度差异明显。晚更新世以来,南口-孙河断裂活动强度转弱,对大兴凸起沉积控制影响转弱,但其微弱的活动仍影响了河流水系发育演化,沿南口-孙河断裂下降盘发育为低洼地形,成为重要的“汇水方向”和“过水通道”。通州地区广泛发育历史地裂缝和现代地裂缝。历史地裂缝广泛同震动液化有关,现今绝大多数已经愈合。现代地裂缝为复合成因地裂缝,又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以庙上地裂缝为代表,其先期是在现今地应力场作用下,沿断裂面形成应力集中或沿断裂周边地区形成近南北向的张应力或北东、北西两组剪切应力集中,在地震发生时形成具有定向特征的液化型地裂缝愈合后,在后期降水或灌溉淋滤作用下再次复活发育形成的复合成因地裂缝。由于该类地裂缝是地震力作用下的地表破裂,不是隐伏断裂直接活动所致。因此,复活后的地裂缝由于其先期产生地表破裂有限,地裂缝破坏性并不强,只是作为一种地质不连续面对人类工程活动产生影响,地表表现为线性特征小幅度地面塌陷。另一类以双埠头地裂缝为代表,是在当前NNW向拉张应力作用下,南苑-通县断裂长期持续蠕滑引起沿断裂带附近土层应力、应变持续积累,在地下水超采诱发下造成土层破裂形成的以拉张为主复合成因地裂缝。该类地裂缝记录了南苑-通县断裂蠕滑活动量。因此,地裂缝发育规模大,危害也强。南苑-通县断裂同黄庄-高丽营断裂、顺义-前门-良乡断裂相比,其产状较缓、上断点埋深较深,使得沿线地裂缝发育宽度比黄庄-高丽营断裂和顺义-前门-良乡断裂沿线大。南口-孙河断裂对现今北京平原区地裂缝重要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现今河流沉积控制影响和对活动地块控制影响两个方面。南口-孙河断裂北东盘相对较强的活动地块,尤其是沿此断裂发育的低洼河道地区是现代地裂缝发育的主要地区。

孙澎涛,任俊峰,焦成丽,孙贵成,张玉林[6](2019)在《华北—东北地区震磁异常与日本强震对应关系》文中指出选取2009—2014年华北—东北地区发生的12次中等地震,对该区8个地磁台站记录的地磁Z分量日变幅进行小波分析及合成计算,与日本海沟同期发生的12次M≥6.5强震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日本强震对中国华北—东北地区中等地震活动具有连带作用,表现在:(1)日本强震发生前后,华北或东北地区均有M 4—5地震出现,频次一般为1—3,间隔几天至5个月左右;(2) 2011年3月10日日本M 9.1地震后,华北、东北地区中等地震震级有所升高,其中东北地区由M 4升至M 5,距日本最近的中俄交界甚至出现M 6.1地震,华北地区唐山老震区出现1次M 4.8地震,震级接近5;(3)每次日本强震出现后几天至2个月内,8个地磁台地磁Z分量小波细节6阶合成曲线值均出现2—6个月高值异常,但幅度大小与强震震级无明显规律可循,而华北或东北地区中等地震一般在异常高值出现前后低值附近发生。

陈斌,袁洁浩,王粲,徐如刚,王振东[7](2017)在《流动地磁监测数据处理流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中国地震局流动地磁团队现在采用的数据处理流程,包括最近台站替代法的日变通化和自然正交分量模型的长期变化改正。并采用该流程对野外地磁测量数据进行了日变通化和长期变化改正,得到岩石圈磁场年度变化数值,残差分析表明误差不大于10 nT,一般在5 nT之内。

章鑫[8](2016)在《中国大陆大地电流时空分布及涡旋现象研究》文中指出大地电流是固体地球上天然存在的一种电流,起源于空间电流体系扰动、地下流体活动、地球深部物质运移等引起的地壳物质差异造成的电位分布。一般认为地电流场由大地电流和局部电流两部分组成,大空间尺度电流来源于地球外部空间电流体系,局部电流来源于地壳各种电位过程,而大地电流变化是两者变化的综合响应。因此,大地电流与地球变化磁场密切相关,两者的场源都是来自地球外部的各种电流体系在地球内部的感应,或地球深部物质运移产生的电流向地表传导,因此两者具有相似的成分和变化形态。近年来,大地电流的研究涉及了地震预报、自然电场机理、高压输电损耗计算及其它基础性的研究。然而,上述研究都较少考虑大地电流与构造活动、水文地质、电磁扰动及地球深部结构的联系。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和相关研究的深入,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考量和解决。本文从微分欧姆定理出发,使用地电台站观测数据和浅层电阻率计算得到大地电流矢量,该矢量具有平面正交的2分量。使用矢量插值法绘制大地电流流线图和矢量图,通过大地电流矢量场得到其涡度和散度,可以用来表征的大地电流分布和随时间变化情况。另外,大地电流的时变性与地磁场相关,基于部分台站的秒采样(1 Hz)数据考虑了地电、磁场的频谱范围;进一步基于电磁场传播的平面波理论和电阻率测深资料,计算了地磁感应电流(GIC)的大小,并与实测大地电流对比,分析其空间分布状态。本研究从以下5个方面展开讨论:(1)使用平面波模型由变化地磁场计算得出的地磁感应电流(GIC)与原始观测有较强相关性,地电暴主相前后地电场与地磁感应电场(GIE)存在一些幅度差,其相位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考虑到地电暴是大区域电磁扰动,其场源具有某种均衡性和同步性。因此,采用地电暴的最大幅度获取大地电流具有特殊的意义,地电暴时大地电流涡旋中心北漂明显。通过1 Hz采样的地电场频谱与地磁场频谱对比,对前人总结的电磁频谱进行了补充,拓展了地电脉动部分的频率,明确了4.8 h和12 h等频率成分。(2)大地电流时空分布与构造活动和近地表的水文环境有关。华北地区郯庐断裂带对于大地电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分异作用,断裂带两侧大地电流的方向显示为不相关甚至相反方向,在断裂带被错断处,大地电流具有局部的延续性。在川滇地区,大断裂带对流线显示为汇集作用,沿断裂带走向,大地电流的流线束状发散或汇聚。因此在该分布状态改变时,可能意味着断裂带的活动、地震的萌发,因此考虑将该方法应用于监测地震活动。(3)在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大地电流方向一般指向海洋,个别站点(即台站)电流方向随季节改变明显。在海南岛和崇明岛,大地电流的方向与周边水流的水文条件相关,冬季和夏季的洋流受季风影响,在北部湾和海南岛形成不同方向的环流,进而影响海岛大地电流的方向,而崇明岛大地电流方向主要受长江不同方向沉积的局部电流控制。(4)我国大陆具有4个相对完整的似电流涡旋场,分别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和西北地区,涡旋中心处于30°N(2个)和38°N(1个)附近,另一个涡旋中心处于东北地区的榆树附近。为了更好地解释大地电流的涡旋现象,本文建立了涡旋电流模型。涡流的源是某种空间等效环电流产生的垂直于地面的变化磁场,尽管这种涡流的电流比较小,但高导电地质块体的存在能使等效电流环的感应磁场在地面引起涡流。(5)通过推导涡流对于导体块加热的计算公式,讨论了涡旋电流分布区域的加热效应,模拟涡旋电流对于地层的加热效果和对局部热流的响应。涡旋电流具有一系列的附带效应,涡流导致的导电块体中心热值较周围为大,这可能形成局部区域的地质块体地层加热,涡旋附近的地磁Z分量应大于周围非涡旋地区,该现象能够通过其他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予以证实。在大地电流涡旋的分布区域,由于特殊的导电结构,在近地表存在导电块体,从而具有良好的电流通道,这些都是产生涡流的必要条件。在文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这很大程度地扩展了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的应用,比如用流场来表征大地电流。另外,数据处理方面使用相对变化值而不是测值的均值,这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电极漂移、观测系统不稳定以及其他偶然因素造成的基准值差异,使大范围内的观测值具有可比性,同时也是研究大尺度大地电流流向和涡旋现象的基础。该研究工作虽是初步的,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和意义,但由于观测台站稀少、数据质量不高和基础理论较为模糊的现状,本研究尚需深入。因此,在文末展望了数据处理新方法和研究新理论,期望能对开展该方面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李伟,龚耀,赵文舟,陈军[9](2014)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在上海及其邻区地震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运用2000—2010年上海佘山台和崇明台地磁场Z分量所计算得到的地磁加卸载响应比资料分析了近11年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对上海及其邻区中小地震的预测分析效果,并对原有的预测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分析结果表明:①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值在大于3.4的异常情况下,对上海及其邻区的ML≥4.0地震预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②两个台站的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值随时间的整体变化趋势与上海及其邻区地震活动性的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③通过小波变换得到,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值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时间序列都存在4.5年的周期变化,且在该周期尺度上位相变化一致性较好。

李瑞芬,高伟[10](2009)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文中研究表明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将30年论着文章总目录奉献给广大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及多年关心,支持期刊发展的各位同仁。30年来地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观测技术的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及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贡献。30年来,本刊共发表各类文章2972篇,其中地震研究类860篇,地磁地电类367篇,观测技术类1189篇,计算机应用类293篇,专家讲座19篇,历史回顾23篇,其他221篇,本刊30年的文献就像燃烛,当你打开它,可以使你眼前一亮,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二、河北省及邻区中等地震活动前的地磁异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省及邻区中等地震活动前的地磁异常(论文提纲范文)

(1)徐家汇观象台大森式地震仪记录图的保护和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大森式地震仪简介
2 地震图纸整理
3 地震图纸数字化
4 地震图纸保护
5 地震事件分析
    5.1 资料处理
    5.2 震相识别
    5.3 震中距、震级与目录地震参数对比
6 结束语

(2)基于会商资料的北京地区中等地震预测回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及方法
2 北京地区中等地震预测回溯
    2.1 1996年12月16日顺义4.0级地震
    2.2 2002年8月3日沙城4.0级地震
    2.3 2006年7月4日文安5.1级地震
    2.4 2012年6月18日宝坻4.0级地震
    2.5 2012年8月26日宝坻3.4级地震
    2.6 2014年9月6日逐鹿4.3级地震
    2.7 2018年2月12日永清4.3级地震
    2.8 2020年5月26日门头沟3.6级地震
3 预测实效评价和相关异常指标评价
    3.1 预测实效评价
    3.2 异常指标评价
        3.2.1 首都圈中部近南北向小震条带异常
        3.2.2 首都圈ML1.8和ML3.0月频度高值异常
        3.2.3 北京地区Rt低值和地震对应概率谱高值异常
        3.2.4 北京地区小震丛和小震群异常
        3.2.5 首都圈ML1.8月频度低值异常和平谷地磁加卸载响应比高值异常
        3.2.6 北京地区前兆测项高值突跳、破年变和低值回升
    3.3 讨论
4 结论

(3)松辽盆地现今应力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松辽盆地现今应力场研究现状
        1.2.2 地应力测量研究及其进展
        1.2.3 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概述
        1.2.4 断裂构造对地应力场影响的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2.1 概述
    2.2 松辽盆地及周边构造活动分区
    2.3 主要活动断裂特征
    2.4 松辽盆地地壳深部结构特征
        2.4.1 研究区地壳厚度分布特征
        2.4.2 研究区深部波速结构特征
        2.4.3 研究区地壳泊松比特征
    2.5 地壳形变特征
    2.6 小结
第三章 松辽盆地地应力测量及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
    3.1 松辽盆地构造应力场背景
        3.1.1 松辽盆地地壳浅层水平主应力值及其随深度分布规律
        3.1.2 松辽盆地地壳浅层水平主应力方向
    3.2 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松科二井地应力测量研究
        3.2.1 大陆科学钻探与地壳深部地应力测量
        3.2.2 松科二井简介
        3.2.3 ASR法地应力测量原理及方法概述
        3.2.4 松科二井ASR实验设备及测试样品
        3.2.5 ASR古地磁定向方法
        3.2.6 松科二井ASR法地应力测量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松辽盆地构造应力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4.1 松辽盆地构造应力场三维数值模型构建
        4.1.1 有限单元法简介
        4.1.2 三维地质模型与有限元计算模型的构建
        4.1.3 材料介质参数选取与计算
        4.1.4 约束条件与边界条件
        4.1.5 主要活动断裂
    4.2 模拟结果合理性检验
    4.3 松辽盆地及周边构造单元三维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松辽盆地及周边构造单元内主应力值分布特征
        4.3.2 盆地及周边构造单元内主压应力方向特征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松辽盆地应力场成因机制探讨
    5.1 深大断裂对该区不同深度应力场特征的影响
        5.1.1 敦化-密山断裂
        5.1.2 依兰-伊通断裂
        5.1.3 嫩江断裂
    5.2 深大断裂及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对松辽盆地应力场形成的相关性探讨
    5.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5.1级地震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震活动特征与序列分析
    1.1 唐山7.8级地震序列附近地质构造
    1.2 唐山7.8级地震序列活动特征
    1.3 唐山5.1级地震序列分析
2 2020年唐山5.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
    (1)首都圈地区5级以上地震显着平静。
    (2)唐山余震区ML 2.0地震平静打破。
    (3)北京地区ML 1.0地震高频次异常。
    (4)北京及邻区中部ML 2.0以上地震活跃。
    (5)首都圈地区ML 1.8地震月频度高值异常。
    (6)首都圈地区ML 4.0以上地震短期成组。
3 2020年唐山5.1级地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
    3.1 趋势异常
        (1)形变趋势异常。
        (2)地磁加卸载响应比。
        (3)地磁逐日比。
        (4)磁测深视电阻率(地磁谐波振幅比)。
        (5)唐山矿井水位。
        (6)左家庄井水温和水位异常。
        (7)良乡井水位。
    3.2 短期异常
        (1)唐山水准1-2与3-2。
        (2)地电场优势方位角。
        (3)塘沽汉1井水温。
        (4)宝坻王3井水位。
        (5)赵各庄井水温。
4 讨论与结论
    4.1 唐山5.1级地震后异常总结
        (1)地震发生率。
        (2)加卸载响应比异常。
        (3)多参数概率谱计算结果。
        (4)地球物理观测频次异常。
    4.2 震前异常的预测强度再认识
    4.3 震例综合对比分析
    4.4 结论
5 结束语

(5)南口—孙河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与地裂缝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 主要完成研究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2 区域地质与深部构造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发育概况
    2.3 新构造活动基本特征
    2.4 区域构造演化
    2.5 地球物理场特征
    2.6 深部构造构造特征
    2.7 小结
3 南口-孙河断裂几何学结构特征
    3.1 研究方法
    3.2 剖面几何学特征
    3.3 平面形态与几何结构模型
    3.4 小结
4 与北东向断裂交切关系—地球物理与活动时代约束
    4.1 地球物理证据
    4.2 断裂活动制约证据
    4.3 南口-孙河断裂对NE向断裂活动制约作用
    4.4 小结
5 南口-孙河断裂南东段运动学特征
    5.1 研究方法
    5.2 层序地层研究
    5.3 地层时代划分
    5.4 南东段第四纪活动特征
    5.5 讨论
    5.6 小结
6 通州地裂缝及其成因机制研究
    6.1 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分布特征
    6.2 通州典型地裂缝特征
    6.3 现代地裂缝成因分析
    6.4 南口-孙河断裂对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分布制约作用
    6.5 小结
7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与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华北—东北地区震磁异常与日本强震对应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选取
2 地磁日变幅小波分析
3 日本强震对中国华北—东北地区的震情影响
    3.1 日本强震震源机制
    3.2 中日地震活动对应分析
4 震磁效应成因
5 结论

(7)流动地磁监测数据处理流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监测目标
2 日变通化
3 长期变化改正
4 整体误差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8)中国大陆大地电流时空分布及涡旋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地电流的研究背景
    1.1.2 大地电流属性
    1.1.3 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大地电流本质的需求
    1.2.2 区域活动构造
    1.2.3 工程防护
    1.2.4 认识地球电磁环境
1.3 创新点
1.4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大地电流的时空分布
    2.1.2 大地电流涡旋现象及模型
    2.1.3 大地电流分布与构造
    2.1.4 大地电流分布动态图像与地震监测预报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2.1 流场基本概念
    2.2.2 资料选取
    2.2.3 地电场到大地电流的换算依据
    2.2.4 大地电流场的矢量插值
    2.2.5 大地电流场的旋度和散度
    2.2.6 大地电流的发散和汇聚
    2.2.7 涡旋现象物理解释
    2.2.8 涡旋电流模型
2.3 计算误差分析 第三章 大地电流及数据背景
3.1 大地电流变化分类
    3.1.1 局部自然电流
    3.1.2 大地电流
    3.1.3 大地电流强度
3.2 地电场变化特点
3.3 大地电流场与外部空间电流系
    3.3.1 电离层
    3.3.2 大气层
    3.3.3 太阳活动
    3.3.4 太阴活动
3.4 地电场台站观测系统与技术
3.5 地电场观测质量评价
3.6 对称四极电阻率测深 第四章 大地电流场与地磁场
4.1 大地电流频谱特征
    4.1.1 方法与数据
    4.1.2 傅里叶功率谱
    4.1.3 小波分析及其功率谱
4.2 地磁脉动与地电脉动
4.3 磁暴期间地电场日变化特征
4.4 华北地区GIE及GIC计算
    4.4.1 研究背景
    4.4.2 GIC计算方法
    4.4.3 GIE与地电观测值
    4.4.4 GIC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地电流场空间分布及其时变性
5.1 大尺度地电流场空间分布和涡旋现象
    5.1.1 中国大陆大地电流分布
    5.1.2 局部电流空间分布及涡旋现象
5.2 区域性大地电流空间分布
    5.2.1 泛华北地区大地电流空间分布
    5.2.2 中国沿海大地电流分布
5.3 大地电流与断裂带的关系
    5.3.1 郯庐断裂带邻区
    5.3.2 南北地震带邻区
5.4 大地电流时变性与地震活动
    5.4.1 大地电流时变性特征
    5.4.2 南北地震带大地电流时变性与地震活动性探讨 第六章 涡旋电流模型
6.1 大地电流涡旋理论
6.2 模型的地球物理证据
6.3 模型讨论
6.4 雨点模型 第七章 主要结果
7.1 中国大陆大地电流空间分布情况
7.2 区域性大地电流场时空变化特点
7.3 涡旋电流模型及其机制
7.4 电磁频谱统一性
7.5 海陆大地电流连续性
7.6 大地电流涡度与地震活动性
7.7 由地磁场校正地电场 第八章 认识与展望
8.1 主要认识
8.2 本文局限性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与主要课题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涡流对导体层加热公式推导

(9)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在上海及其邻区地震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计算方法与地震基本参数
2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值与地震活动性的拟合分析
3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值与地震时间序列的小波分析
4结论与讨论

四、河北省及邻区中等地震活动前的地磁异常(论文参考文献)

  • [1]徐家汇观象台大森式地震仪记录图的保护和使用[J]. 钟卫星,黄佩,教聪聪,叶青,张林,方韬.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06)
  • [2]基于会商资料的北京地区中等地震预测回溯研究[J]. 朱红彬,李红,岳晓媛,李菊珍,王丽红,武敏捷,钟世军. 地震研究, 2021(04)
  • [3]松辽盆地现今应力环境研究[D]. 王斌.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4]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5.1级地震总结[J]. 黎明晓,宋金,马玉川,解孟雨,赵静,姚丽,姚琪,姜祥华,卢显,于晨,王月.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04)
  • [5]南口—孙河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与地裂缝关系研究[D]. 何付兵.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9
  • [6]华北—东北地区震磁异常与日本强震对应关系[J]. 孙澎涛,任俊峰,焦成丽,孙贵成,张玉林.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02)
  • [7]流动地磁监测数据处理流程[J]. 陈斌,袁洁浩,王粲,徐如刚,王振东. 地震研究, 2017(03)
  • [8]中国大陆大地电流时空分布及涡旋现象研究[D]. 章鑫.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16(02)
  • [9]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在上海及其邻区地震研究中的应用[J]. 李伟,龚耀,赵文舟,陈军. 地震, 2014(01)
  • [10]《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J]. 李瑞芬,高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05)

标签:;  ;  ;  ;  ;  

河北省及邻近地区中震前地磁异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