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关节增视力法治疗弱视463例远期疗效分析

六关节增视力法治疗弱视463例远期疗效分析

一、增视六联法治疗463例弱视远期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斓婷[1](2021)在《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揿针联合脑视觉训练治疗儿童肝肾不足型弱视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立足于“开导之后宜补论”角度,分析揿针、脑视觉训练联合应用于肝肾不足型弱视患儿中的效果,分析比较揿针联合脑视觉训练治疗与脑视觉训练对儿童肝肾不足型弱视患儿的效果,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理论,将揿针、脑视觉训练联合应用于弱视患儿治疗中,并探究其主要作用机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疗效对比,以期为临床治疗弱视提供新思路及治疗方案。方法:研究对象均来源于在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在长春易视顿眼科医院门诊,经过临床确诊,将符合标准并知情的63例患儿当做研究样本,共计112眼,随机入组。样本年龄介于3到12岁之间,治疗组中,共有32例病例,56眼,对照组中,共有31例病例,56眼。本次课题研究中,治疗组的治疗原则为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联合应用揿针、脑视觉训练;对照组中,主要应用脑视觉训练治疗。在经过四个疗程之后,对疗效进行评定,并统计和分析研究中得到的医学数据,得出结论。结果:通过对临床结果的分析,治疗组中,痊愈数量为44眼,有5眼基本痊愈,有6眼进步,有1眼无效,其总体性有效率等于98.21%。对于对照组而言,有10眼痊愈,基本痊愈7眼,进步29眼,无效10眼,总体性有效率等于82.14%。将SPSS应用于统计检验中,计算结果得出,p<0.05,由此可见,在临床有效率方面,两组存在着一定差异性,且对于治疗组来说,其临床效果比对照组好。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揿针联合脑视觉训练与脑视觉训练均可以治疗肝肾不足型弱视患儿。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揿针联合脑视觉训练对于弱视程度、弱视类型、不同年龄段弱视患儿的治疗效果、疗程较脑视觉训练治疗优越,值得临床推广。

刘幸[2](2019)在《针刺治疗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调节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是弱视的主要类型,也是儿童眼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损害了儿童的视觉发育。针刺治疗弱视的疗效被临床广泛认可,但针刺治疗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在屈光矫正治疗的基础上,对比针刺治疗前后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调节功能的改变,综合评价针刺对弱视的治疗作用,为针刺治疗能够更加规范的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本研究共纳入4~12岁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47例(94眼),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戴镜矫正治疗,治疗组戴镜矫正加针刺治疗,针刺每周2次,两组患者均以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首次治疗前及每个疗程结束后进行视力、屈光度、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及调节滞后量的检查,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探究针刺治疗对弱视患者调节功能的影响,客观评价针刺的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分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及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及调节滞后量等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2.矫正视力:3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矫正视力:0.66±0.18,治疗前后差值0.23±0.13,对照组矫正视力:0.56±0.11,治疗前后差值:0.02±0.09,组间矫正视力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矫正视力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提高(P<0.05)。3.调节功能:治疗前,治疗组的调节幅度为(10.51 ±0.65)D,调节灵敏度为(5.85±0.77)次/分,调节滞后量为(1.64±0.34)D。对照组调节幅度为(10.74±0.76)D,调节灵敏度为(5.69±0.72)次/分,调节滞后量为(1.58±0.27)D。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滞后量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的调节幅度为(12.43±0.85)D,调节灵敏度为(6.87±0.84)次/分,调节滞后量为(1.32±0.32)D。对照组调节幅度为(11.07±0.73)D,调节灵敏度为(6.11±0.60)次/分,调节滞后量为(1.40±0.17)D。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滞后量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治疗组:治疗前的调节幅度为(10.51±0.65)D,调节灵敏度为(5.85±0.77)次/分,调节滞后量为(5.85±0.77)D。治疗后:调节幅度为(12.43±0.85)D,调节灵敏度为(6.87±0.84)次/分,调节滞后量为(1.32±0.32)D。治疗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调节幅度明显增大,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节滞后量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5),调节灵敏度治疗前后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调节幅度为(10.74±0.76)D,调节灵敏度为(5.69±0.72)次/分,调节滞后量为(1.58±0.27)D。治疗后:调节幅度为(11.07±0.73)D,调节灵敏度为(6.11±0.60)次/分,调节滞后量为(1.40±0.17)D。统计学分析表明,对照组治疗前后,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及调节滞后量均无显着差异(P值均大于0.05)治疗组治疗前:轻度弱视患者:调节幅度为(10.93±0.69)D,调节灵敏度为(6.36±0.63)次/分钟,调节滞后量为(1.35±0.28)D。中度弱视患者:调节幅度为(10.45±0.64)D,调节灵敏度为(5.77±0.78)次/分钟,调节滞后量为(1.66±0.32)D。重度弱视患者:调节幅度为(10.25±0.35)D,调节灵敏度为(5.50±0.71)次/分钟,调节滞后量为(2.00±0.35)D。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三组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组间无显着差异,三组间的调节滞后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有差异性的三组调节滞后量进行两两比较,轻度弱视组调节滞后量明显小于中度弱视组(P<0.05)和重度弱视组(P<0.05),中度弱视组较重度弱视组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轻度弱视组调节幅度为(12.71±0.91)D,调节灵敏度为(7.00±0.58)次/分钟,调节滞后量为(1.32±0.24)D。轻度弱视组治疗后调节幅度明显提高,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节灵敏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调节滞后量较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度弱视组调节幅度为(12.32±0.83)D,调节灵敏度为(6.87±0.89)次/分,调节滞后量为(1.32±0.34)D,治疗后中度弱视组调节幅度较治疗前显着提高(P<0.05),调节灵敏度较治疗前显着提高(P<0.05),调节滞后量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重度弱视组调节幅度为(11.13±0.18)D,调节灵敏度为(6.50±0.71)次/分钟,调节滞后量为(1.50±0.00)D。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后,重度弱视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及调节滞后量均较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针刺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矫正视力,改善弱视患者的调节功能;2.针刺治疗对轻度及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矫正视力及调节功能恢复作用更加显着。

郝骎[3](2017)在《针刺加耳穴贴压法治疗小儿弱视的临床观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两项指标——视力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前后变化,观察针刺加耳穴贴压法治疗小儿弱视的临床疗效和不同年龄段、不同弱视程度患儿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312岁的弱视患儿共39例(75眼),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戴镜遮盖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刺法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加耳穴贴压法治疗,两组弱视患儿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视力及P-VEP检测。结果1.总体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两组疗效经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针刺加耳穴贴压法疗效优于针刺法。2.在不同年龄段的疗效比较中,36岁的疗效优于712岁,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36岁弱视患儿,针刺加耳穴贴压法疗效更好(P<0.05);对于712岁患儿,两种方法没有明显差异(P>0.05)。3.在不同病情程度的疗效比较中,轻度弱视疗效最好,中度弱视次之,重度弱视最差,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轻中度弱视来说,针刺加耳穴帖压法疗效好于针刺法(P<0.05);对于重度弱视,两种方法没有明显差异(P>0.05)。4.患儿治疗后的视力值均比治疗前有显着提高(P<0.01),但在所有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视力值的比较上,均没有检验出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这两种方法均可提高视力,但优势差别不明显。5.治疗前后相比,P-VEP P100波潜时均明显缩短,振幅均明显提升(P<0.05);除重度弱视在治疗后潜时、振幅比较中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种方法均可缩短潜时,提高振幅,但针刺加耳穴贴压法更有效;针刺加耳穴贴压法对不同年龄段弱视和轻中度弱视在缩短潜时、提高振幅方面更有效。结论(1)针刺加耳穴帖压法可使弱视患儿视力值明显提高,P-VEP的P100波峰潜时缩短,振幅提高,疗效比只针刺更好,可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2)36岁的弱视患儿与712岁的弱视患儿相比,36岁组疗效更好,因此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弱视患儿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3)弱视程度越重,疗效越差,对于重度弱视来说,其更有效的疗法及疗效有待医务工作者进行进一步探究。

范卫,夏鸿慧,李从谊,姚永屿,戴健荣[4](2014)在《不同方法治疗儿童轻中度弱视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儿童轻中度弱视的疗效。方法入选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轻中度弱视儿童,均为单眼弱视,随机分为遮盖组和阿托品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立体视建立情况。结果遮盖组总治愈率为90.00%,阿托品组总治愈率为88.0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χ2=0.76,P>0.05);治疗前后,两组有无立体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P>0.05);两组显效时间和治愈时间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结论遮盖法和阿托品扩瞳法在治疗儿童轻中度弱视简单、可靠,易为患儿所接受,且都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阿托品法的依从性比遮盖法高,患者容易接受,应广泛用于临床。

黄丽萍,李学喜,陈清清,刘丽娜,李玉翠[5](2009)在《集中综合法治疗儿童弱视13842例》文中提出

王丽萍[6](2004)在《立体视觉检测及弱视治疗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学习和工作对人们眼睛的视功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弱视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弱视已经成为儿章健康成长的障碍。如何检测弱视以及提高治疗弱视的水平,是眼科界的一个重要课题。立体视觉是双眼视觉的高级功能,是弱视治疗的最后阶段。但立体视觉的检测手段多属于定性检查,弱视治疗也十分不便,疗效也不明显,其治疗方法顺应性差。本论文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维视顿视功能检查治疗系统(VISTON)”(2003EB040807)和浙江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智能化多功能弱视斜视检查治疗系统”(2003C30008)为依托,以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检测立体视锐度以及治疗弱视为目标,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眼科信息化领域,研制一种新型的立体视觉检测及弱视治疗方法。在研究立体视觉以及P-VEP提取技术、弱视的神经生理学以及心理学、视觉电生理学等理论基础上,提出并深入研究了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的弱视检查及治疗系统的技术原理和关键技术。立体视觉检测及评价方法和弱视治疗系统在临床应用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1、论文阐述了弱视发病机制研究现状以及弱视防治的意义,综述弱视检查及治疗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研究双眼立体视觉的重要意义。结合课题研究背景提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总体框架。 2、深入研究了弱视检查及治疗的理论。应用弱视检查及治疗的医学原理,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CAM方法及眼球运动的特点,提出并深入研究了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的弱视检查及治疗系统的技术原理和关键技术,包括:多媒体CAM治疗方案的设计原理、眼球运动训练的设计原理、运动图形的走样、复杂图形变形的动画速度。 3、在综合分析现有国内外立体视觉的机理研究及检查方法基础上,利用立体视觉的原理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了一种新的立体视觉的检测及评价方法,给出了渐进分离式随机点立体图的设计原理和详细算法。同时在临床上运用这种新方法与其他两种国内外常用的立体视锐度检测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检测结果与它们在统计上无显着差异,而该方法使用更方便,不易记忆,重复性好,无暗示性,无单眼线索等优点。 4、基于错相叠加法和小波变换法,设计了P-VEP弱视治疗参数阈值分析子系统所需的关键硬件设备及各项技术参数,提出了一种弱视治疗参数阈值分析方法,

吴义龙,李菊生[7](2002)在《增视六联法治疗463例弱视远期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评价增视六联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探讨影响弱视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 8~ 12岁 4 6 3例弱视儿童使用增视六联法的疗效进行 3年以上的追踪观察 ,并进行疗效比较分析。结果 总治愈率达 84 .98%。弱视程度与疗效比较 ,轻度 97.6 6 % ,中度 87.5 7% ,重度 5 8.4 7% ,3组间疗效差异有极显着性 (P <0 .0 1)。弱视程度越重 ,疗效越差。注视性质与疗效比较 ,5组间差异有高度显着性 (P <0 .0 1)。中心和不稳定中心注视性弱视治愈率最高 (97.4 % ,93.94 % ) ,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 (P >0 .0 5 )。旁黄斑性和周边注视性弱视治愈率最低(10 .34% ,11.11% ) ,两组间差异也无显着性 (P >0 .0 5 )。旁中心注视弱视治愈率达 6 5 .87%。其中重度弱视治愈率 6 3% ,与旁黄斑和周边注视两组间疗效差异有高度显着性 (P <0 .0 1)。说明旁中心注视中的重度弱视是有治愈可能性的。弱视未愈原因调查中发现不能配合坚持治疗的弱视 31眼占未愈总数 31.31%。 8~ 12岁大龄单眼弱视学龄儿童或高度近视、高度散光引起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共有 2 6眼 ,占 2 6 .3%。结论 增视六联法治疗儿童弱视 ,进一步证实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影响儿童弱视疗效的因素有弱视程度 ,注视性质 ,弱视类型 ,年龄 ,单眼高度近视、高度散光以及人为因素

二、增视六联法治疗463例弱视远期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视六联法治疗463例弱视远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揿针联合脑视觉训练治疗儿童肝肾不足型弱视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于弱视研究进展概况
        1.1 概述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方法
    2 现代医学对于弱视的认识
        2.1 概述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方法
    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1.6 终止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分组方法
        2.3 技术路线图
        2.4 试验方法
        2.5 观察指标以及疗效判定标准
        2.6 疗效判定标准
        2.7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脱落及剔除情况
        3.2 基本情况对比
        3.3 临床疗效对比
第三章 讨论
    1 开导之后宜补论治疗肝肾不足型弱视的作用机理
    2 脑视觉训练治疗肝肾不足型弱视的作用机理
    3 选穴依据
    4 揿针作用机理
    5 结果以及结论分析
        5.1 基本资料
        5.2 不同年龄段临床疗效
        5.3 不同类型临床疗效
        5.4 不同程度临床疗效
        5.5 临床综合疗效
    6 本课题的局限性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针刺治疗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调节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弱视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
        一、弱视的发病机制
        二、弱视的诊断和分类标准
        三、弱视的治疗进展
    第二节 弱视儿童调节功能的改变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实验对象选择
        二、病例来源
        三、知情同意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治疗方式
        二、观察指标及检查方法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疗效对比
        三、两组治疗前后调节参数比较
        四、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调节参数比较
        五、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调节参数比较
        六、治疗组组内不同程度弱视组治疗前后调节参数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针刺治疗弱视的疗效分析
    第二节 弱视患儿调节功能检查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3)针刺加耳穴贴压法治疗小儿弱视的临床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材料
2.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入组前眼科检查
    2.4 治疗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标准
    2.7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3.2 对照组与治疗组总体疗效比较
    3.3 不同年龄段弱视疗效的比较
    3.4 不同程度弱视疗效的比较
4.讨论
    4.1 传统医学对小儿弱视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小儿弱视的认识
    4.3 针刺机理研究及选穴依据
    4.4 耳穴机理研究及选穴依据
    4.5 本临床试验疗效分析
5.结论
6.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个人简介

(4)不同方法治疗儿童轻中度弱视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方法
    1.3观察指标
    1.4疗效判定
    1.5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两组弱视类型与疗效的比较
    2.2两组疗法立体视建立比较
    2.3两组患者疗程对比分析
3 讨论

(5)集中综合法治疗儿童弱视13842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治疗方法
    1.4 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弱视性质
    2.2 弱视年龄与疗效
    2.3 弱视类型与疗效
    2.4 弱视程度与疗效
    2.5 注视性质与疗效
3 讨 论
    3.1 弱视是视功能在发育时期受到抑制所致
    3.2 矫正屈光不正是治疗弱视基础
    3.3 近年来眼科界公认儿童弱视的集中综合治疗效果较单一疗法好[5]

(6)立体视觉检测及弱视治疗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弱视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1.2 弱视定义、分类及防治意义
        1.2.1 弱视定义
        1.2.2 弱视分类
        1.2.3 弱视防治的意义
    1.3 弱视检查及治疗的国内外现状
        1.3.1 弱视检查方法研究进展
        1.3.2 弱视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1.4 目前弱视检查及治疗存在的问题
        1.4.1 治疗仪器
        1.4.2 疗效评判
        1.4.3 立体视觉检测
    1.5 双眼立体视觉的重要性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总体框架
第2章 弱视检查及治疗的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弱视检查及治疗的医学原理
        2.2.1 弱视检查的医学原理
        2.2.2 弱视治疗的医学原理
    2.3 数字化E字视力表的绘制技术
    2.4 CAM方法的多媒体弱视治疗技术
        2.4.1 传统CAM仪的设计原理
        2.4.2 多媒体CAM治疗方案的设计原理
    2.5 基于眼球运动的多媒体弱视治疗技术
        2.5.1 眼球运动的特点
        2.5.2 眼球运动训练的设计原理
    2.6 立体视觉检测及弱视治疗系统的关键技术
        2.6.1 计算机技术与传统医学理论相结合的设计思路
        2.6.2 通过专家系统提供治疗参数的决策支持
        2.6.3 运用最新的图形学技术进行反走样和图形加速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立体视觉的检测及评价研究
    3.1 引言
    3.2 立体视觉机制的研究进展
    3.3 双眼立体视觉的检查
        3.3.1 随机点立体图
        3.3.2 Titmus的测试
    3.4 立体视觉的原理与设计方法
        3.4.1 立体视觉的原理
        3.4.2 同视机立体视觉的设计原理
        3.4.3 渐进分离式随机点立体图的设计方法
    3.5 立体视锐度的临床检测及评价
        3.5.1 对象和方法
        3.5.2 结果
        3.5.3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VEP提取技术的弱视治疗参数阈值分析
    4.1 引言
    4.2 弱视P-VEP的提取技术
        4.2.1 脑电EEG信号的采集与放大
        4.2.2 提取P-VEP信号的的叠加算法
        4.2.3 P-VEP信号的Wavelet处理
    4.3 利用P-VEP曲线对弱视治疗参数闽值分析
        4.3.1 弱视眼P-VEP曲线分析
        4.3.2 弱视眼的治疗参数阈值确定
    4.4 利用P-VEP对弱视疗效的观察研究
        4.4.1 弱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4.4.2 弱视的个性化治疗的疗效观察分析
    4.5 P-VEP子系统研究
        4.5.1 P-VEP子系统硬件柜架结构
        4.5.2 P-VEP子系统功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弱视检查及治疗系统的研制
    5.1 引言
    5.2 弱视检查及治疗系统总体方案
    5.3 弱视检查及治疗系统硬件研究
    5.4 弱视检查及治疗系统软件研究
        5.4.1 弱视检查及治疗系统的软件框架结构
        5.4.2 弱视检查系统设计
        5.4.3 弱视治疗系统设计
        5.4.4 数据记录与分析系统
        5.4.5 专家辅助系统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弱视治疗系统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对象
        6.2.2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实验结果
        6.3.2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已投稿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增视六联法治疗463例弱视远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疗效标准
2 结果
    2.1 总治愈率达84.98%, 其中双眼弱视治愈率90.82%, 单眼弱视为76.4%。
    2.2 弱视程度与疗效
    2.3 注视性质与疗效
    2.4 弱视类型与疗效
    2.5 弱视未愈原因调查
3 讨论

四、增视六联法治疗463例弱视远期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开导之后宜补论”揿针联合脑视觉训练治疗儿童肝肾不足型弱视的临床观察[D]. 王斓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针刺治疗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调节功能的影响[D]. 刘幸.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针刺加耳穴贴压法治疗小儿弱视的临床观察研究[D]. 郝骎.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7(01)
  • [4]不同方法治疗儿童轻中度弱视的疗效观察[J]. 范卫,夏鸿慧,李从谊,姚永屿,戴健荣. 临床医学工程, 2014(03)
  • [5]集中综合法治疗儿童弱视13842例[J]. 黄丽萍,李学喜,陈清清,刘丽娜,李玉翠. 东南国防医药, 2009(03)
  • [6]立体视觉检测及弱视治疗系统研究[D]. 王丽萍. 浙江大学, 2004(08)
  • [7]增视六联法治疗463例弱视远期疗效分析[J]. 吴义龙,李菊生.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02(04)

标签:;  ;  

六关节增视力法治疗弱视463例远期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