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实验中心仿真网络制造研究

机电工程实验中心仿真网络制造研究

一、机电工程实验中心模拟网络制造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武星帆[1](2020)在《有源相控阵天线电磁响应的不确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相控阵天线是一类能通过控制阵列天线中辐射单元的馈电相位来改变方向图形状的天线。其中,有源相控阵天线凭借其具有多目标、远距离、高可靠性和高适应性等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有源相控阵天线的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如馈电误差、材料缺陷、尺寸偏差等制造误差,这些误差都会对天线的电磁响应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导致系统性能指标的恶化。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研究制造误差不确定性对有源相控阵天线整机电磁响应的影响。具体针对其中的两个科学问题进行研究:一是在使用仿真软件分析无源微波器件的电磁响应变化范围时,由于其昂贵的时间成本,传统的蒙特卡洛模拟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并不适用;二是相控阵天线系统组成复杂,如何分析系统各部分,如功分网络、发射/接收组件和天线单元的制造误差对各部分电磁响应的影响,并将其综合考虑,分析制造误差对天线整机电磁响应的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降阶和蒙特卡洛模拟的算法来分析无源微波器件电磁响应的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间分析算法来分析相控阵天线整机电磁响应的变化范围。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面向无源微波器件电磁响应的参数化降阶模型的构建算法。在算法中,使用特征正交分解求解最优基,对模型进行降阶处理。将分解后求得的物理尺寸参数与电磁响应的展开系数之间构建代理模型,实现模型的参数化。该方法可以替代原有的数值仿真软件,实现电磁响应的快速分析。该方法能同时应用于无源的天线和无源馈线的分析,且能分析方向图、散射参数等电磁响应。本文详细叙述了算法的实现过程,并用数值测试算例、天线单元和功分网络来验证所提出的算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建立高精度的电磁响应数值模型,可以替代耗时巨大的软件仿真。(2)提出了一种面向参数化降阶模型的多点并行自适应加点算法。该算法基于维诺图分解的原理,可实现参数化降阶模型的自动构建。该加点算法在每次迭代时可自适应选取多个更新点,利用计算机的并行技术进行仿真计算。当所建立的参数化降阶模型达到收敛精度后,对模型执行蒙特卡洛模拟完成不确定性分析。将所提出的算法应用于两类天线和一个功分网络的制造误差的不确定性分析,并实际加工了其中一类天线进行实验验证。针对论文中的3个工程算例,结果表明,与软件仿真相比,所提出的算法在保证结果精度的同时,节省了大约14~110倍的仿真时间,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3)提出一种分析制造误差不确定性对有源相控阵天线整机方向图影响的方法。该方法在参数化降阶模型和高斯过程代理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区间分析算法来分析有源相控阵天线阵列方向图的不确定性。首先对整机系统的阵列方向图进行表征,再使用之前提出的算法对整机系统中的功分网络、发射/接收组件和天线阵面的电磁响应进行降阶建模分析,之后利用区间分析算法来计算出整机阵列方向图的变化范围。最后通过分析一个四通道有源相控阵天线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4)开发了一套相控阵天线电磁响应的不确定性分析软件。基于本文所提的不确定性分析算法,使用C++和Matlab软件平台,开发了一套不确定性分析软件,将本文算法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分析中。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2](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张祥[4](2018)在《TX1600G加工中心进给系统测控与仿真研究》文中提出加工制造业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作为加工制造的重型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发展速度飞快,并在高效、高精度等方面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加工中心功能强大,结构复杂,是机电—体化产品的典型代表。针对加工中心进给伺服系统改进控制策略、完善误差补偿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加工精度的有效方式。本文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以复合式镗铣加工中心TX1600G为研究对象,开展监测和控制系统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建立加工中心进给驱动系统X轴的定位误差模型,选择适合于进给驱动系统的加减速控制策略,并将模糊PID控制算法应用于伺服控制系统中,从而改进加工中心的监测与控制技术。首先,通过进给驱动系统X轴实验所得数据,分析归纳出温度和位置两种定位误差影响因素,据此利用纵向建模法建立定位误差模型并应用于误差补偿系统中。随后建立进给驱动系统模型,利用ADAMS和MATLAB进行进给驱动系统机电联合仿真,并从理论和仿真结果两方面说明,S型加减速控制策略能有效减小速度变化带来的冲击,因此,高速高精度加工中心宜采用S型速度控制策略。然后针对加工中心的进给驱动系统,在PID控制的基础上引入模糊控制理论,形成模糊PID先进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算法与常规PID算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最后,选用西门子S7-1200PLC、和利时伺服控制系统等搭建实验平台,编写上位机和下位机程序,经过调试、运行后,能够实现现场可视化操作,并验证了远程测控的可行性。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加工中心的测控方法进行仿真研究,提出优化方案,并实际建立了一个实验平台用于实现进给驱动系统改进后的监测与控制。本文所做工作对于实现数控加工装备智能化,达到高速度、高精度、高效率的目标具有一定的意义。

宗德媛,朱炯,李兵[5](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提出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熊美俊[6](2021)在《同轴集成式宏微复合驱动器的宏动磁路分析与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性能精密驱动装置在微电子、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发兼具大行程、高精度特性的精密驱动装置对于提升我国高端制造装备的研制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设计同轴集成式宏微复合驱动器宏动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宏动结构的磁路及磁场特性;其次,建立了宏动音圈电机的多场耦合模型,并规划了其定位运动控制策略;然后,提出了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完成了控制系统搭建及程序调试;最后,搭建了宏动音圈电机的驱动电源和定位测试实验系统平台,并测试了输出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提出了同轴集成式宏微复合驱动器宏动音圈电机的结构设计方案,分析了宏动音圈电机轴、径向截面的磁通分布和内部的磁场分布状态,结果表明:宏动音圈电机气隙处的磁通在整体上分布均匀,其输入电流和输出力呈线性关系。(2)建立了宏动音圈电机的磁-机-电多场耦合模型,分析了机电和电气时间常数对电机控制模型的影响;在建立电流源、电流PI控制器、前馈补偿器和PID控制器等模型的基础上,搭建了宏动音圈电机整体控制系统的控制框图;采用T型速度曲线位移控制算法,规划了宏动音圈电机大行程定位的前馈-反馈闭环控制策略。(3)设计了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包括:DSP和FPGA的供电、通讯和下载电路、数模及模数转换电路、双向程控电流源的主电路、电流模式切换和采样电路;开发了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包括:DSP和FPGA控制的主程序、串口通讯及解析程序、FPGA的数模及模数转换程序、T型速度曲线的位移规划程序、前馈补偿PID程序和电流补偿PI程序。(4)测试了双向程控电流源的电流输出性能,实验结果为:在仅正电流和正、负电流连续输出两种模式下分别输出0~5 A和-5A~5 A,其电流输出非线性度分别达到了 0.0032和0.0050,平均电流输出精度分别低于0.45%和0.55%;测试了宏动音圈电机的运动定位性能,实验结果为:该宏动音圈电机的最大定位行程为48 mm,定位误差小于2.5μm,实际位移曲线与设定位移曲线跟随度较高。图[108]表[4]参[73]。

张向向[7](2021)在《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设备的研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分布式机电系统的发展,但大型分布式机电设备为生产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多地域分布设备状态监测、设备管理、数据储存与处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大型工业生产中的分布式机电设备存在分散性、监测节点多元化、设备管理复杂化等特点,在分布式网络化智能监控中,每个独立运行的机电设备即是一个边缘节点,位于边缘节点的设备数据信息是对分布式机电设备进行高效监测与管理的重点所在。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嵌入式边缘节点开发的融合虚拟仪器技术的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方案,开发了网络化的远程分布式机电设备监测及边缘节点管理平台,该系统可对处于不同地域的机电设备进行远程监测与设备信息的管理。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分布式机电系统的信号特点,设计数据采集系统,结合虚拟仪器技术,并采用嵌入式FPGA开发和数据传输技术完成边缘节点信号的可靠、高速采集及传输等功能。(2)为提高边缘节点数据分析的效率,利用一阶差分法有效剔除原始采样信号的奇异点,随之对信号进行最优变分模态分解(OVMD),然后采用相关性分析判定各模态与原始信号的相关程度,从而准确获取真实运行信号与噪声源信号,实现机电系统边缘节点的信号预处理功能,以提高分布式机电系统边缘节点对本地数据的过滤、分析的效率及其准确性。(3)结合System Link技术实现信号的远程传输,完成在远程终端的信号监测,设计远程监测方案,在远程系统终端实现对边缘节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与高效管理,采用远程软件驱动等部署技术实现对远程设备的统一管理与升级。为分布式系统海量运行数据的存储、挖掘、云端计算与应用奠定基础,为故障诊断等技术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4)为了验证所设计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采用实验室三台机电设备作为平台监测与管理对象,使用本文技术验证设计结果。实验表明,本文所设计实现的监测平台能够可靠地采集到设备运行数据,经所开发的边缘节点预处理技术实现边缘节点信号的提取与重构,通过终端服务器能够良好地监测远程设备运行状态,实现高效的分布式设备软硬件管理。该实验平台的设计具有可靠性及可扩展性,为分布式系统海量运行数据的存储、挖掘、云端计算与应用奠定基础,为故障诊断等技术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为之后课题组平台设计的开发及健康监测、故障诊断奠定坚实的基础。

刘畅[8](2021)在《非稳态条件下滚动轴承故障诊断及退化识别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不同领域大型机电装备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和高可靠方向发展,对机电装备及其重要零部件运行状态监测分析和高效运维的技术需求不断增长。滚动轴承作为旋转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大型机电装备中。恶劣的工作条件使轴承性能逐渐退化并产生故障,直接影响设备整体可靠性。传统信号分析及故障诊断方法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开展滚动轴承故障诊断和退化识别研究是提高大型机电装备监测诊断技术水平,保障设备运行安全的重要前提。但是,实际工作条件下滚动轴承常常面临包括不同转速、载荷及变转速在内的非稳态条件影响。此外,矿业和工程机械等领域常出现低速重载工况,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这使得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和退化识别面临诸多难点。本文以非稳态条件下的滚动轴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局部故障振动机理、未知变转速故障诊断、单脉冲特征提取、退化识别及尺寸测量等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了非稳态条件下滚动轴承故障诊断及退化识别技术,为保障大型机电装备安全运行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归纳总结滚动轴承功能结构及故障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滚动轴承简化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故障轴承振动特性。根据研究需要搭建了滚动轴承故障诊断实验装置并进行振动信号采集实验,获取了不同工况条件下多种故障类型和故障状态的滚动轴承振动信号,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2)针对滚动轴承局部故障振动机理开展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模型的局部故障尺寸测量方法。分析了滚子运动路径和碰撞情况,推导了轴承内圈和外圈故障附加位移和冲击力公式,改进了滚动轴承局部故障振动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冲击力和径向载荷对轴承振动信号特征的影响,将已被验证有效的模型仿真结果作为基准条件用于局部故障尺寸测量,简化了数学模型。方法综合考虑转速和径向载荷对双冲击间隔时间的影响,对重载工况下小尺寸局部故障也能取得较高的测量精度。研究结果为后续滚动轴承故障诊断和退化识别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3)针对未知变转速条件对滚动轴承故障诊断造成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曲线提取与选择、Vold-Kalman滤波(Vold-Kalman Filter,VKF)和广义解调(Generalized Demodulation,GD)的故障诊断方法。利用曲线提取算法从轴承信号及其包络的时频表示(Time-Frequency Representation,TFR)中迭代提取不同成分的多时频曲线,根据相对阶次判断曲线归属成分,选择并计算高精度瞬时轴转频率(Instantaneous Shaft Rotation Frequency,ISRF)曲线和故障时频曲线,通过判断曲线间实时比值与故障特征系数(Fault Characteristic Coefficient,FCC)的偏差,确定滚动轴承当前故障类型。针对早期微弱故障时频特征在变转速条件下分散且不明显的问题,结合VKF和GD对故障脉冲成分进行提取和解调,构建重构解调谱将分散特征集中形成特征峰值,实现对滚动轴承早期微弱故障类型的诊断。方法在未知变转速条件下能够准确诊断轴承故障类型,在信号解调后能够识别微弱故障。(4)针对非平稳低转速条件下滚动轴承故障特征信息有效提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位扫描的单脉冲特征提取方法。利用ISRF信号构建故障相位函数和键相函数,划分多故障周期并对轴承振动包络信号进行相位扫描。通过总体平均消除噪声和细节特征丢失的影响,获得平滑的单脉冲波形特征。使用单脉冲波形峰值作为评价指标对多故障周期进行迭代校准,并对特征幅值标准化,从而消除工况影响。方法能够有效提取滚动轴承内圈和外圈故障单脉冲特征,提取的单脉冲特征对局部故障退化状态敏感程度较高,并且能够克服不同转速载荷及非稳态条件的影响。(5)针对滚动轴承故障类型及故障程度识别困难的问题,开展了基于单脉冲特征的滚动轴承退化识别方法研究。使用单脉冲特征向量构建携带滚动轴承故障信息的特征矩阵,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构建深度学习网络对滚动轴承故障类型进行准确诊断。针对直接使用单个网络同时识别轴承故障类型和退化状态时,样本数据存在冗余信息、小尺寸故障容易出现误诊等问题,研究了多网络分别处理不同故障类型数据的退化识别方法,根据轴承故障类型选择单脉冲特征向量,并调用对应网络进行分析。方法能够在不同工况及非稳态条件下对滚动轴承内、外圈故障类型及其退化状态进行准确识别,并对局部故障尺寸进行精确测量。该论文有图73幅,表9个,参考文献167篇。

王立标[9](2021)在《磁阻电机式车辆横向稳定杆耦合特性及其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高车辆的抗侧倾性能,主动横向稳定杆技术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磁阻电机式主动横向稳定杆采用磁阻电机作为驱动装置,与无刷直流电机和液压泵驱动的主动横向稳定杆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无退磁、响应快及良好的抗堵转能力的优点。然而,磁阻电机式主动横向稳定杆是由机械、电磁和电气控制参数多参量耦合的典型机电复合传动系统。针对系统存在多参量耦合特性,本文从机电耦合角度出发,开展机械-电磁耦合下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和电气-电磁耦合下功率变换器的非线性特性及其控制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应用于车辆主动横向稳定杆的磁阻电机。通过建立车辆侧倾平衡方程,计算出适用于车辆的磁阻电机目标转矩。根据目标转矩,间接计算出磁阻电机的额定功率,并基于经验法设计了相应的磁阻电机。最后采用有限元和加载实验对电机进行性能验证,得出转速运行在1500r/min时,电机能获得3Nm的平均转矩,验证了所设计的磁阻电机满足车辆横向稳定杆系统抗侧倾力矩的需求。(2)磁阻电机非线性磁链曲线建模。磁场是机械系统与电磁系统耦合的桥梁,获得磁链模型是分析系统机电耦合特性的基础。为研究磁阻电机式主动横向稳定杆机电复合传动系统的机电耦合特性,设计了反馈层含logistics映射的CDRNN网络,基于该网络对磁阻电机非线性指数磁链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获得了磁阻电机非线性磁链解析模型。将解析模型计算的磁链值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磁链误差不超过0.015Wb,验证了提出的解析磁链模型的有效性。(3)机械-电磁耦合下系统非线性特性分析。基于拉格朗日-麦克斯韦方程建立了磁阻电机式主动横向稳定杆机电复合传动系统的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利用多尺度法对其进行求解,获得了系统在稳态运动时的主共振振幅方程以及系统稳定性的确定方程,并进一步采用数值和实验法分别对系统在负载激励下的非线性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系统的加速度及其单位频谱采集计算,得出系统在负载低频激励时不仅存在基频分量的振动,还存在非整数倍谐波振动分量,表明系统在低频负载激励下会产生相应的非线性振动。(4)电机功率变换器的电气-电磁耦合特性研究。在磁阻电机不对称半桥功率变换器的工作状态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其励磁、续流和退磁三状态的时域模型,并考虑控制系统参数的影响,基于电流的边界特性获得了功率变换器的分段离散模型。通过不动点稳定性理论对功率变换器的分段离散模型进行了周期1下的稳定性分析,得到了控制与电磁参数耦合下系统临界稳定的边界条件。采用数值和实验法对磁阻电机功率变换器存在电气-电磁参数耦合下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出当系统参数进入特定区域时电机电流功率谱出现连续性,表明系统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特性。(5)基于反演滑模的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及实现。考虑系统存在外部干扰的情况,设计了自适应反演滑模控制器以提高车辆抗侧倾性能,并基于Car Sim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对车辆在双移线工况下进行仿真验证。在考虑不平路面干扰下,相比于被动稳定杆和滑模控制法,提出的自适应反演滑模法能有效降低车辆的侧倾角。为进一步验证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设计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并搭建了可模拟不平路面激励的试验台架。通过实验得出在不平路面激励下,所设计的控制器使车辆的侧倾角得到了控制,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自适应反演滑模控制方法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本文建立了磁阻电机式主动横向稳定杆机电复合传动系统的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相关参数激励下的非线性动态特性研究。开发了基于反演滑模的车辆侧倾自适应控制系统及模拟不平路面激励下的性能试验平台。论文的研究工作为提高车辆机电传动部件的可靠性和改善车辆抗侧倾性能提供了参考。

庄煜[10](2021)在《基于激光烧结工艺的柔性足底压力敏感元件研制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足底压力分布能够反映患者足部受伤、病变、身体情况,而被用于健康监测和医疗诊断的依据。但是由于受到检测设备昂贵和测试便捷性的限制,难以全面准确地采集足底压力分布信息。目前的柔性压力传感器的无法贴合人体足部复杂曲面,且制备工艺复杂,柔韧性与优良的压力检测性能也存在兼容问题。而激光烧结(LS)技术可加工各种异形结构,可用材料种类丰富,并且激光烧结制件内部多孔结构丰富,不仅能够增加孔壁上导电填料的接触几率,提高柔性压力传感器的灵敏度,快速恢复传感器的弹性变形,提高快速响应能力。因此,激光烧结技术是制备柔性足底压力敏感鞋垫的有效方法。以碳纳米管(MCNTs)粉末为导电填料,热塑性聚氨酯(TPU)粉末为基体材料,通过多层烧结试验,制备出多层烧结试样。将其按压并测试电信号变化情况,验证作为柔性压力敏感元件的可行性。通过分析激光能量分布,研究激光与粉末的相互作用,探讨粉末颗粒激光烧结熔融机理。根据激光烧结制件内部的三维形貌,建立适合LS柔性压力敏感元件的传感模型,研究微结构尺寸分布对敏感元件力敏效应的影响,揭示LS敏感元件的传感机理。对碳纳米管导电网络特性和敏感元件的力敏效应机理进行分析,发现LS敏感元件变形引起的等效隧道结电阻系数的变化和碳纳米管浓度的变化是使LS敏感元件发生力敏效应的来源。采用强酸氧化-球磨法制备TPU/MCNTs复合粉末,利用FT-IR、TEM和SEM测试方法,对氧化前后的MCNTs粉末和TPU/MCNTs复合粉末进行分析,研究氧化前后MCNTs粉末颗粒微观形貌、表面官能团以及TPU/MCNTs复合粉末颗粒形貌和MCNTs与TPU材料之间的结合效果。利用DSC和TG测试分析TPU/MCNTs复合材料的热性能,研究MCNTs粉末含量对TPU结晶温度的影响规律,确定其预热温度及加工温度,并将其制造的压力敏感元件进行导电测试,确定TPU/MCNTs复合材料的渗流阈值,缩小配比范围。制备不同配比的TPU/MCNTs复合粉末材料,并对其进行激光烧结试验,研究不同配比和不同工艺参数对TPU/MCNTs柔性压力敏感元件传感性能、密度和尺寸精度的影响规律,采用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成型件的密度、Z向尺寸精度和灵敏度为指标,通过优化TPU/MCNTs复合粉末的激光烧结工艺,获取激光烧结成型TPU/MCNTs柔性压力敏感元件最佳工艺参数。通过逆向建模技术,构建人体足部模型,设计并制造出与受试者足部贴合的一体化LS柔性压力敏感鞋垫,测试静态站立时的足底压力。根据足底压力分布情况,利用有限元方法对鞋底进行结构设计和优化分析,并利用LS柔性敏感鞋垫对优化前后的鞋底进行足底压力测试和对比分析,实现利用激光烧结技术制造一体化柔性压力敏感鞋垫的目的,从而提升足底压力分布测试技术,保障健康监测和医学诊断的准确性。

二、机电工程实验中心模拟网络制造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电工程实验中心模拟网络制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有源相控阵天线电磁响应的不确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机电耦合的研究现状
    1.3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面向无源微波器件电磁响应的降阶建模
    2.1 引言
    2.2 问题的描述
    2.3 参数化的降阶建模
        2.3.1 特征正交分解
        2.3.2 伪逆算法
        2.3.3 高斯过程
    2.4 数值算例
    2.5 工程算例
        2.5.1 微带贴片天线
        2.5.2 功分网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自适应降阶模型的电磁响应不确定性分析
    3.1 引言
    3.2 提出的方法流程
    3.3 基于维诺图的并行自适应加点准则
    3.4 算例1:4单元10GHz微带蒙皮天线
        3.4.1 参数化建模
        3.4.2 不确定性分析
    3.5 算例2:非对称共面波导平面单极子天线
        3.5.1 参数化建模
        3.5.2 不确定性分析
    3.6 算例3:功分网络
        3.6.1 参数化建模
        3.6.2 不确定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源相控阵天线整机电磁响应的不确定性分析
    4.1 引言
    4.2 提出的分析方法
    4.3 基于区间分析的阵列方向图的表征
    4.4 基于场路耦合的T/R组件电磁响应的不确定性分析
    4.5 算例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线电磁响应不确定性分析软件
    5.1 引言
    5.2 软件总体架构
        5.2.1 功能模块组成
        5.2.2 软件工作流程
    5.3 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4)TX1600G加工中心进给系统测控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测控技术研究现状
        1.3.2 定位精度研究现状
        1.3.3 机电联合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1.3.4 伺服系统及其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技术路线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进给驱动系统定位误差测量与建模
    2.1 TX1600G加工中心介绍
    2.2 定位误差的定义
    2.3 进给系统定位误差测量
        2.3.1 温度采集原理
        2.3.2 定位误差采集原理
        2.3.3 定位误差测量实验
    2.4 进给系统定位误差建模
    2.5 进给系统定位误差补偿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进给驱动系统机电联合仿真
    3.1 建立机电联合仿真平台
    3.2 伺服驱动系统建模
        3.2.1 电流环建模与参数整定
        3.2.2 速度环建模与参数整定
        3.2.3 位置环建模与参数整定
        3.2.4 进给系统机电联合仿真的实现
    3.3 进给系统速度控制策略研究
        3.3.1 直线型加减速控制
        3.3.2 S型曲线加减速控制
        3.3.3 机电联合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加工中心进给驱动系统的控制研究
    4.1 PID控制算法
        4.1.1 PID基本原理
        4.1.2 PID控制器的优缺点
    4.2 模糊PID控制
        4.2.1 模糊控制的原理
        4.2.2 模糊控制器
    4.3 模糊PID在进给驱动系统中的应用
        4.3.1 模糊PID参数自整定控制器结构设计
        4.3.2 确定输入输出变量并划分论域
        4.3.3 编辑隶属函数
        4.3.4 建立模糊控制规则表
        4.3.5 输出量的去模糊化
    4.4 MATLAB仿真结果与分析
        4.4.1 阶跃输入下的系统仿真
        4.4.2 施加干扰的系统仿真
        4.4.3 跟踪正弦信号的系统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进给驱动系统测控实验研究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5.1.1 实验平台的硬件选型
        5.1.2 实验平台的软件开发环境
    5.2 实施实验的程序设计
        5.2.1 运动控制系统编程
        5.2.2 定位误差系统编程
        5.2.3 模糊控制系统编程
        5.2.4 HMI画面设计
    5.3 系统调试和运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2 EWB仿真计算
3 实验验证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6)同轴集成式宏微复合驱动器的宏动磁路分析与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宏微复合驱动器研究现状
    1.4 音圈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宏动音圈电机结构设计和磁路、磁场分析
    2.1 引言
    2.2 宏动音圈电机结构组成
    2.3 宏动音圈电机结构设计
        2.3.1 宏动音圈电机永磁体设计
        2.3.2 宏动音圈电机线圈设计
        2.3.3 宏动电机磁轭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
    2.4 宏动音圈电机磁路分析
        2.4.1 磁路原理
        2.4.2 宏动电机轴向截面磁路分析
        2.4.3 宏动电机径向截面磁路分析
    2.5 宏动音圈电机磁场仿真分析
        2.5.1 磁场数值分析理论
        2.5.2 宏动音圈电机整体电磁场仿真
        2.5.3 宏动音圈电机轴向截面电磁场仿真
        2.5.4 宏动音圈电机径向截面电磁场仿真
        2.5.5 宏动音圈电机线圈推力仿真
    2.6 本章小结
3 宏动音圈电机磁-机-电模型建立和运动控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宏动音圈电机磁-机-电学模型
        3.2.1 宏动音圈电机磁-机模型
        3.2.2 宏动音圈电机力-电模型
    3.3 宏动音圈电机动态特征参数分析
    3.4 宏动音圈电机闭环控制设计
        3.4.1 控制系统组成
        3.4.2 双向程控电流源控制模型
        3.4.3 电流及位移闭环控制器模型
    3.5 宏动音圈电机定位过程运动学规划
    3.6 本章小结
4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引言
    4.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4.3 DSP控制器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4.3.1 DSP功能介绍和型号选择
        4.3.2 DSP供电电路及晶振电路原理图设计
        4.3.3 JTAG下载调试电路原理图设计
        4.3.4 串行通讯端口设计
    4.4 双向程控电流源硬件电路设计
        4.4.1 双向程控电流源整体方案设计
        4.4.2 FPGA工作原理介绍
        4.4.3 FPGA外围硬件电路原理图设计
        4.4.4 电压转电流功率增大运放调整电路设计
        4.4.5 电流采样电路和电流模式切换电路设计
    4.5 本章总结
5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引言
    5.2 DSP与FPGA开发软件环境
    5.3 总体系统主要程序组成
    5.4 DSP程序设计
        5.4.1 DSP主程序设计
        5.4.2 串口接收与发送程序设计
        5.4.3 T型速度曲线位移规划程序设计
        5.4.4 前馈补偿PID位置控制程序设计
        5.4.5 位移反馈程序设计
    5.5 FPGA程序设计
        5.5.1 FPGA主程序设计
        5.5.2 FPGA功能模块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实验系统构建与实验结果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设备组成
    6.3 电流源输出电流性能实验
    6.4 宏动音圈电机定位性能实验测试
        6.4.1 有无前馈补偿位置闭环测试实验
        6.4.2 宏动音圈电机大行程和不同加速时间定位性能测试实验
        6.4.3 宏动音圈电机最大定位行程试实验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分布式机电系统概述
    1.3 分布式机电系统的远程监测与管理现状
        1.3.1 远程监测与管理系统介绍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本文章节安排
2 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技术及方法
    2.1 分布式机电系统监测与管理结构
        2.1.1 分布式机电系统监测功能需求
        2.1.2 关键技术分析
    2.2 虚拟仪器应用
        2.2.1 Lab VIEW开发工具
        2.2.2 Compact RIO控制器
        2.2.3 System Link技术
    2.3 总体框架设计及功能介绍
        2.3.1 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硬件架构
        2.3.2 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软件架构
    2.4 本章小结
3 边缘节点在线监测功能开发
    3.1 数据采集系统技术研究
        3.1.1 基于c RIO的数据采集平台的实现
        3.1.2 机电系统信号特点及采集设计
    3.2 数据采集软件开发架构
    3.3 系统配置模块
        3.3.1 登录模块
        3.3.2 硬件参数配置
        3.3.3 采集参数设计
    3.4 边缘节点采集系统功能实现
        3.4.1 嵌入式FPGA开发
        3.4.2 RT程序设计
        3.4.3 传感器标定及数据转换
        3.4.4 上位机程序设计
        3.4.5 数据通信
        3.4.6 数据存储与回放
    3.5 本章小结
4 边缘节点数据预处理方法
    4.1 基本理论
        4.1.1 一阶差分法
        4.1.2 变分模态分解
        4.1.3 相关性分析
    4.2 基于最优VMD的预处理方法
        4.2.1 最优K值确定
        4.2.2 预处理流程
        4.2.3 预处理性能指标
    4.3 预处理方法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
    5.1 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搭建
        5.1.1 基于System Link的远程监测平台的实现
        5.1.2 远程系统通信
    5.2 基于System Link的远程监测设计
        5.2.1 Lab VIEW程序设计
        5.2.2 网页化数据显示设计
    5.3 基于System Link的远程管理设计
        5.3.1 设备管理
        5.3.2 软件管理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实验室机电设备的测试与验证
    6.1 测试环境搭建
        6.1.1 实验环境搭建
        6.1.2 机电设备概况
    6.2 数据采集与传输验证
    6.3 边缘节点信号预处理
    6.4 远程监测功能实现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非稳态条件下滚动轴承故障诊断及退化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滚动轴承特性分析及实验平台搭建
    2.1 引言
    2.2 滚动轴承故障机理分析
    2.3 滚动轴承振动特性分析
    2.4 滚动轴承振动信号采集实验
    2.5 本章小结
3 滚动轴承局部故障振动机理及尺寸测量研究
    3.1 引言
    3.2 局部故障振动机理
    3.3 实验分析
    3.4 局部故障尺寸测量
    3.5 实验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曲线提取的未知变转速故障诊断研究
    4.1 引言
    4.2 多曲线提取与选择
    4.3 故障成分提取与解调
    4.4 未知变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4.5 实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滚动轴承单脉冲特征提取研究
    5.1 引言
    5.2 多故障周期相位扫描
    5.3 单脉冲特征提取与校准
    5.4 实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单脉冲特征的退化识别研究
    6.1 引言
    6.2 基于CNN的深度学习算法
    6.3 基于单脉冲特征的退化识别
    6.4 实验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磁阻电机式车辆横向稳定杆耦合特性及其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辆主动稳定杆原理及控制研究现状
        1.2.2 磁阻电机非线性振动及控制研究现状
        1.2.3 机电系统机电耦合非线性振动及控制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车用主动横向稳定杆磁阻电机设计
    2.1 引言
    2.2 电机式主动横向稳定杆及目标转矩计算
        2.2.1 电机式主动横向稳定杆系统
        2.2.2 磁阻电机目标转矩计算
    2.3 磁阻电机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2.3.1 磁阻电机设计
        2.3.2 磁阻电机有限元静态磁场分析
        2.3.3 磁阻电机有限元瞬态磁场分析
    2.4 磁阻电机加载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阻电机式主动稳定杆机械-电磁耦合振动特性
    3.1 引言
    3.2 磁阻电机非线性磁链模型
        3.2.1 基于指数函数的磁链模型
        3.2.2 磁阻电机磁链检测
        3.2.3 磁链模型参数估计
    3.3 磁阻电机式主动稳定杆机械-电磁耦合特性
        3.3.1 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
        3.3.2 系统非线性方程求解
        3.3.3 系统稳定性分析
    3.4 负载激励下系统耦合特性仿真与实验
        3.4.1 系统耦合特性数值仿真
        3.4.2 系统耦合振动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阻电机式主动稳定杆电气-电磁耦合特性
    4.1 引言
    4.2 功率变换器数学模型
        4.2.1 磁阻功率变换器时域分析
        4.2.2 磁阻功率变换器迭代离散模型
    4.3 功率变换器稳定性分析
        4.3.1 功率变换器离散分析
        4.3.2 功率变换器离散系统稳定性
        4.3.3 功率变换器分岔特性
    4.4 功率变换器耦合特性仿真与实验
        4.4.1 功率变换器耦合特性时域仿真
        4.4.2 功率变换器耦合特性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磁阻电机式主动稳定杆系统非线性控制
    5.1 引言
    5.2 电机式主动横向稳定杆车辆瞬态侧倾模型
        5.2.1 前后轴主动横向稳定杆输出力矩模型
        5.2.2 前后轴电机输出转矩模型
    5.3 磁阻电机式主动横向稳定杆控制方法研究
        5.3.1 电机式主动横向稳定杆总体控制策略
        5.3.2 外环控制器设计
        5.3.3 内环控制器设计
    5.4 基于CarSim的系统控制仿真
        5.4.1 基于Car Sim仿真方案
        5.4.2 车辆动力学性能仿真
        5.4.3 磁阻电机性能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磁阻电机式主动稳定杆控制系统设计及实验
    6.1 引言
    6.2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6.2.1 控制系统架构和最小核心系统
        6.2.2 功率变换电路及驱动电路
        6.2.3 相电流及转子位置信号检测电路
    6.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6.3.1 主程序设计
        6.3.2 信号采样程序设计
        6.3.3 转子位置状态及中断程序
    6.4 磁阻电机式主动稳定杆控制实验
        6.4.1 控制系统实验平台设计
        6.4.2 路面激励下车辆侧倾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激光烧结工艺的柔性足底压力敏感元件研制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柔性压力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2.1 足底压力测量技术的发展
        1.2.2 柔性压力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2.3 柔性压力传感器的性能参数
        1.2.4 柔性压力传感器可用材料的研究现状
        1.2.5 柔性压力传感器的制造技术研究现状
    1.3 激光烧结技术研究现状
        1.3.1 激光烧结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1.3.2 激光烧结技术及烧结机理研究现状
        1.3.3 激光烧结技术可用材料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激光烧结柔性压力敏感元件成型机理及传感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激光烧结柔性压力敏感元件材料选取及可行性分析
        2.2.1 压力敏感元件柔性基体材料
        2.2.2 压力敏感元件导电填料
        2.2.3 激光烧结热塑性聚氨酯/碳纳米管复合粉末可行性分析
    2.3 激光烧结热塑性聚氨酯/碳纳米管复合粉末成型机理
        2.3.1 激光空间传播的能量分布
        2.3.2 激光能量与粉末颗粒相互作用
        2.3.3 热塑性聚氨酯/碳纳米管复合粉末激光烧结熔融过程分析
    2.4 激光烧结柔性压力敏感元件的传感机制
        2.4.1 多孔结构敏感元件的传感机理分析
        2.4.2 激光烧结敏感元件模型构建
        2.4.3 激光烧结敏感元件数值仿真结果及分析
    2.5 柔性压力敏感元件电学特性分析
        2.5.1 宏观渗流理论
        2.5.2 隧道效应理论
    2.6 碳纳米管的导电网络形成及导电机制
        2.6.1 碳纳米管导电网络分析
        2.6.2 碳纳米管导电网络压阻效应机理
        2.6.3 敏感元件变形对碳纳米管导电网络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3 压力传感元件激光烧结原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碳纳米管氧化改性方法
    3.3 氧化碳纳米管化学结构分析
        3.3.1 氧化碳纳米管表面官能团变化情况
        3.3.2 碳纳米管强酸氧化过程分析
        3.3.3 氧化碳纳米管形态变化情况
    3.4 热塑性聚氨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3.4.1 热塑性聚氨酯/碳纳米管复合粉末的制备
        3.4.2 复合粉末微观形貌分析
        3.4.3 复合粉末的热性能分析
        3.4.4 激光烧结敏感元件加工温度的确定
        3.4.5 氧化碳纳米管对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激光烧结聚氨酯/碳纳米管压力敏感元件工艺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柔性压力敏感元件的制备设计方案
        4.2.1 敏感元件的设计制造
        4.2.2 激光烧结快速成型设备
        4.2.3 材料表征方法与测试仪器
    4.3 组分配比对TPU/MCNTs压力敏感元件性能的影响
        4.3.1 组分配比对TPU/MCNTs压力敏感元件传感性能影响
        4.3.2 组分配比对TPU/MCNTs压力敏感元件密度影响
    4.4 LS工艺参数优化对压力敏感元件性能的影响
        4.4.1 试验方案设计
        4.4.2 单一指标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多指标试验结果与分析
        4.5.1 综合加权评价
        4.5.2 实验结果
        4.5.3 试验结果验证
        4.5.4 TPU/MCNTs压力敏感元件性能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足底压力敏感鞋垫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压力敏感鞋垫的设计及制作
        5.2.1 足部三维模型的建立
        5.2.2 压力敏感鞋垫的设计和制作
    5.3 压力敏感鞋垫性能测试
        5.3.1 压力敏感鞋垫柔弹性测试
        5.3.2 压力敏感鞋垫标定
        5.3.3 静态足底压力测量实验
        5.3.4 足底压力测量结果分析
    5.4 激光烧结压力敏感鞋垫在足底矫正的应用研究
        5.4.1 足底矫正的方法
        5.4.2 矫正鞋底的结构优化设计
        5.4.3 鞋底结构的二次优化及足底压力测试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四、机电工程实验中心模拟网络制造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源相控阵天线电磁响应的不确定性分析[D]. 武星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2]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TX1600G加工中心进给系统测控与仿真研究[D]. 张祥.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1)
  • [5]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6]同轴集成式宏微复合驱动器的宏动磁路分析与控制系统研究[D]. 熊美俊.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1)
  • [7]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及实现[D]. 张向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非稳态条件下滚动轴承故障诊断及退化识别技术研究[D]. 刘畅.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9]磁阻电机式车辆横向稳定杆耦合特性及其控制研究[D]. 王立标. 东华大学, 2021
  • [10]基于激光烧结工艺的柔性足底压力敏感元件研制及性能研究[D]. 庄煜.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标签:;  ;  ;  ;  ;  

机电工程实验中心仿真网络制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