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网络设备市场展望

2004,网络设备市场展望

一、2004,网络设备市场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黄程远[1](2021)在《高动态网络中的网络拥塞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网络技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为了满足丰富多样的网络应用的需求,各种各样的新型网络技术,例如,新型网络硬件、新型网络应用部署模式、新型网络架构,不断被应用到了现有网络之中。但是,在现有的网络中不断融合新型网络技术也给网络带来了难以管理的高动态问题。伴随着互联网时代巨幅增长的网络流量,这些都给网络中的流量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在复杂的高动态网络中提供可预测的传输性能,对网络中发生的网络拥塞进行高效管理就成为了关键。本文从不同视角对高动态网络的网络拥塞管理问题展开了研究,具体的研究成果如下:(1)设计了应用层感知的多径拥塞控制(MPTCP)算法。针对传统的多径拥塞控制算法缺乏对应用感知的能力,而导致无法针对不同应用需求进行适配优化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RL)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Partner。只需要修改不同的奖励函数,即可使用一套神经网络后端对不同目标进行自优化,来最优化网络应用的性能。通过仿真结果表明,Partner可以使用一套统一的控制框架搭配不同的包调度程序,来充分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2)设计了基于模仿学习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针对简单基于神经网络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会导致不公平和性能不可预测的问题,本论文设计了 一种基于模仿学习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IMCC,并且该方案还采用了主从备份式的拥塞控制框架来提供持续的稳定性能,该框架在熟悉的环境中模拟专家行为,而在和训练环境差异过大的实际环境中,则切换到备份的传统拥塞控制算法。通过仿真结果表明IMCC可以正确应对MPTCP带来的高动态特性,并在不同环境中实现了稳定的性能和良好的公平性。(3)设计了网络核心无状态的网络性能隔离方法。针对现有的公有云网络性能隔离方案无法兼顾可扩展性和高性能的问题,本论文设计了一种网络核心无状态的网络性能隔离方法-SLIT。该方法通过将数据包调度决策的智能移动到网络边缘的Hypervisor中,然后让网内交换机根据数据包携带的调度决策进行无状态的转发,达到了模拟理想的物理队列隔绝流量的效果。通过仿真和实验床结果表明,SLIT可以实现良好的带宽隔离,同时还具有快速收敛,提高带宽利用率以及对短流友好的优点。(4)设计了在软件定义网络(SDN)超低时延数据面更新中的拥塞管理方法。针对现有的SDN网络更新方案由于控制回路过长而无法适应超低时延的数据平面中流量快速变化的问题,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底层流量估计的SDN网络更新方法-MDVP,该方法将在网络更新过程中每一步流量的变化考虑其中,利用流量自身的收敛特性估计在每一阶段的流速变化,避免了由于流量大小剧烈变化而引发的不可控的网络拥塞。通过仿真证明MDVP可以在更新速度和拥塞程度之间做灵活取舍,并且可以有效减小数据流的需求违背率。

袁绍露[2](2021)在《网络切片中服务功能链构建与部署算法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数据流量爆发式增长和智能工厂、车联网等新型技术日益成熟需要多样的网络服务,以及5G网络需利用网络切片技术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网络服务,所以传统的TCP/IP架构网络面临巨大挑战。将SDN与NFV技术进行融合后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并且可以灵活地在最优位置上部署网络功能,根据用户服务需求将所需的VNF构建成一个有序的服务功能链(SFC),然后将SFC映射到切片网络中为用户实现定制化网络服务。服务功能链构建是在切片网络上为用户定制化网络的基础。本文设计了基于深度优先搜索的网络切片服务功能链构建算法(DFC-SFCCON),利用切片网络上虚拟网络功能依赖关系图,能够同时为多个用户请求构建服务功能链。DFC-SFCCON算法是将切片网络上的虚拟网络功能依赖关系图转换成树结构。在对每个用户构建服务功能链时,首先寻找用户所需的虚拟网络功能在树结构上层级最高的节点,然后寻找该节点的父节点、祖父节点直至根节点,并作为初始构建方案,然后再依次对初始构建方案的节点寻找兄弟节点扩展构建方案,最终生成SFC构建方案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提高了服务功能链的构建速度,并且不易受到服务请求中VNF之间顺序的影响。本文还研究了核心网络切片中服务功能链部署问题。对于虚拟机资源已经分配但是尚未给虚拟机部署网络功能的情况下,将服务功能链的部署问题分成虚拟机上网络功能部署和链路映射两个子问题,以最小核心网络切片总体服务时延为优化目标,设计了基于遗传算法SFC部署算法(GA-MCMF)。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得到服务功能链部署方案具有更低的总服务时延。对于虚拟机资源已分配并且部署网络功能情况,在对新的服务功能链映射时提出DI-MCMF算法,该算法将问题分成VNF映射和虚拟链路映射物理链路两个子问题,首先分别找出VNF匹配的虚拟机,通过动态规划有向无环低时延算法获得VNF映射方案;再采用最小费用最大流算法获得虚拟链路映射方案,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表明DI-MCMF算法能够更快地将新的服务功能链映射到切片网络中,并且能够不影响原有服务功能链的正常运行。

杨朋朋[3](2021)在《数字图像与视频的源取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的我们正处在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也是一个由图像、视频、音频、文本等信息交互的网络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成像技术以及日益成熟的制作工艺使得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数字媒体获取设备数量激增。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数字媒体编辑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人人都可以对数字媒体进行编辑修改,然后上传到社交媒体平台与其他人分享。这对于数字媒体真实性和完整性验证无疑是极大的挑战。因此研究新的多媒体取证方案迫在眉睫。本论文以数字图像和视频为研究对象,进行捕获场景、捕获设备、编辑软件三个方面的源取证分析。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包括:1.提出了一种基于拉普拉斯卷积神经网络的重获取取证算法。在国际上首次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解决重获取图像取证问题。使用拉普拉斯滤波对图像进行预处理,消除图像内容干扰的同时放大重获取图像和原始场景图像间的差异,提升卷积神经网络对重获取取证特征的表征能力。在四种不同图像大小的数据集上验证了提出算法的有效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内容自适应融合残差网络的数字图像设备来源辨别算法。首先,探索自学习卷积预处理方式实现了取证信号的有效提取,其次设计了多尺度融合残差网络捕获更全面的设备取证特征;然后根据图像内容不同进行差异化处理并利用迁移学习技术精细化地提升网络性能。实验表明了提出方案对三个级别(品牌级别、型号级别、个体级别)设备取证任务的有效性。相比于基于传感器模式噪声的算法,提出的方案在低分辨图像情况下取得了更优异的性能。3.构建了高动态范围图像取证数据库,分析了高动态范围图像对基于传感器模式噪声设备取证方案的影响,发现了高动态范围图像成像过程中多曝光图像对齐操作引入的像素位移问题,进而提出了基于块一致性特征的高动态范围图像设备取证算法。具体地,所构建的数据库考虑了图像捕获方式、捕获内容、以及捕获设备的多样性,共包含了成对的标准动态范围图像和高动态范围图像5415张,是目前第一个公开的高动态范围图像取证数据库。在构建的图像取证数据库上对基于传感器模式噪声的设备取证方案进行评估,对比了图像类型、设备指纹类型对设备取证方案的影响。设计了块一致性特征,解决高动态范围图像的设备取证难点。实验结果验证了提出的块一致性特征的有效性。4.提出了一种基于视频封装容器的数字视频完整性分析方案。首先,利用视频封装容器构建域-符号和值-符号,从而建立更好的视频封装容器特征表征方式;其次,通过似然比框架实现无关特征量的自动去除;最后构建决策树分类器,实现对视频源有效分类的同时,提供了简单的决策解释。我们在构建的包含7000条视频文件的视频取证数据库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可以有效辨别原始视频和篡改视频、以及视频编辑软件。即使对于经历了无重编码裁剪操作或者降采样到缩略图分辨率的视频,提出的方案依然可以进行有效辨别。另外,提出的方法不仅提升了运算效率、获得了更好的检测准确率,而且还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决策解释。

毛珍建[4](2021)在《面向组播的带内网络遥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高速发展,“人、机、物”在网络中不断融合,网络设备和用户数据量呈指数增长,网络整体呈现“大规模、多接入、高速率、不可预期”等特点,同时网络业务和协议层出不穷,许多应用对实时性和QoS具有严格的要求。传统的网络系统架构和网络管控方案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网络和下一代网络的发展目标,限制了计算机网络计算性能和实时数据获取,给网络可视化、自动化运维和智慧化网络管理等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主要详细地研究了 IP组播技术和可编程数据平面技术,提出了面向组播的带内网络遥测优化方案,主要针对组播网络遥测策略进行设计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针对现有网络遥测方案在组播网络中应用存在数据冗余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适应三种不同网络环境的MPINT(Multi-path INT)优化算法,设计了不同的遥测数据包格式,同时根据不同的组播环境和路由转发情况,算法动态地调用相应的数据包遥测处理逻辑,实现了在组播网络环境中进行实时、细颗粒度地采集网络设备和网络数据状态信息,缓解了组播遥测信息冗余问题,减少了网络带宽负载,提高了网络传输性能。针对组播树恢复和数据包丢失判断等问题,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在SDN架构中部署和运行的完整遥测方案,设计了基于两个哈希表和一个集合的数据结构用来存储遥测数据,同时在控制平面提出了组播树恢复和数据包丢失判断算法,并在不同高度的完美二叉树和Fat-Tree网络拓扑中进行了仿真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控制平面数据处理时延在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并验证了组播树恢复和丢包判断算法的有效性。

宋新美[5](2021)在《基于SDN的融合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是为迎接网络规模扩张带来的网络技术挑战而提出的新型网络架构。随着SDN架构的应用推广,越来越多传统网络与SDN网络兼容并用的融合网络场景出现。但SDN网络交换设备与传统交换机在硬件架构、协议分层、管理协议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并且SDN网络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议支持,因此基于SDN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技术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SDN相关协议技术、OpenDaylight开源项目、SNMP协议等核心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本文研究并实现了一个基于B/S架构的SDN融合网络管理系统—SDNCNMS,针对融合网络管理系统中的三个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并设计实现了具体的功能模块。1)针对融合网络自动化配置,本文在SDNCNMS中设计了基于SNMP4SDN的融合网络管理模型,借助OpenDaylight项目SNMP4SDN子项目中控制器对传统交换节点的配置能力,将融合网络对多类型设备的控制逻辑集中化,在应用层系统平面为网络管理者提供自动化配置入口,满足管理员基本网元配置需求。2)针对融合网络状态感知,本文采用SNMP与OVSDB分而治之的管理方式,充分结合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与OVSDB在传统网络设备与SDN架构中的适配优势,实现了融合网络多类型设备在SDNCNMS系统中的集中信息管理。3)针对融合网络故障管理,SDNCNMS设计了基于拓扑HashMap存储的故障检测管理模式,并设计了基于拓扑节点、链路的故障检测算法,以常量级时间复杂度轮询检测融合网络中的节点、故障信息,并在故障告警管理模块提供告警信息管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小范围单控制器融合网络的故障检测及告警管理。基于以上三个核心问题功能域的管理模型研究、设计及实现,SDNCNMS在客户端用户管理模块、自动化配置模块、网络状态感知模块、拓扑管理模块、故障管理模块为管理员用户提供了融合网络管理入口。通过对SDNCNMS的技术研究、架构设计、模块实现、功能测试,SDNCNMS的实现效果表明了本文实现的融合网络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满足管理员用户针对SDN融合网络的管理功能需求,帮助提高网络管理效率。

张然[6](2021)在《命名数据网络缓存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流量的规模正在经历爆发式的增长。流量的爆炸给网络基础设施带来了沉重的扩容负担,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以高效应对流量的增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所有的流量构成中,与内容分发相关的流量占到了9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重复的视频传输与文件分发。因此,内容与网络融合调度是网络发展的重要趋势。针对这一趋势,命名数据网络(Named Data Networking,NDN)被提出。NDN在架构中原生地支持了基于内容名查表转发与缓存的部署,可以将热门内容缓存到本地网络,用户请求在转发过程中可直接由本地缓存的内容所服务,进而降低了网络中冗余流量的传输。尽管NDN中的缓存带来了克服流量爆炸的希望,但是,传统的NDN仍然面临着基于缓存内容的查表转发效率不高、缓存放置决策不够合理、缓存调度受限的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提出了面向NDN缓存无法命中的内容请求快速筛选机制——基于自适应压缩字典树布隆滤波器的请求过滤器,(Adaptive Compression Trie based Bloom Filter,ACT-BF)。针对NDN基于内容名转发流程中缓存查表的性能瓶颈以及缓存查表命中率相对较低的特点,本文设计了基于自适应压缩树的布隆滤波器机制ACT-BF,可以在缓存查表时快速将无法缓存命中的请求筛选出来进行进一步的转发操作,从而降低了无法缓存命中的请求在缓存表中进行无意义的查表操作,缓解了缓存查表的负载压力,提升了NDN基于内容名查表转发的效率。2.提出了缓存服务位置可感知的缓存放置策略(Service Aware Optimal Caching Placement,SAOCP)与请求聚合可感知放置策略(PIT Aggregation Aware Optimal Caching,PAAOC)。针对NDN原生的网络层沿路缓存区别于传统应用层缓存的机制以及缓存对转发策略透明的特点,论文提出了缓存服务位置可感知的缓存放置策略SAOCP,通过结合沿路缓存机制、网络转发策略、底层拓扑、内容流行度等因素,综合进行缓存放置决策,提升了缓存放置的缓存命中率,减少了跨域流量的产生。此外,通过进一步将NDN转发结构中所提供的请求聚合能力纳入到缓存放置模型中,推导出了全网聚合后内容请求速率,据此提出了性能更好的PAAOC缓存放置策略。3.提出了网络设备与用户终端联合调度的NDN缓存系统,设计了基于区块链与智能合约的缓存资源供给激励机制内容与市场(Caching and Delivery Market,CDM),提出 了面向内容分发的分布式共识机制部分拜占庭容错(partial 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pPBFT),并在给定 缓存激励机制 下设计了基于强化学习的激励可感知缓存放置策略(Incentive-Aware Caching Placement,IACP)。针对NDN的缓存部署集中于网络基础设施、缺少用户间协作进而导致整网缓存调度受限、缓存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文提出网络设备与用户终端联合调度的NDN缓存系统。为解决缓存调度时缓存提供者的分享意愿对缓存性能的限制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区块链与智能合约的缓存资源供给激励机制CDM,激励缓存提供者的缓存分享意愿。针对激励机制中对内容分发高频验证的需求,提出了高效的内容分发共识机制pPBFT,改善了传统区块链共识效率低、难以支撑内容分发共识的问题。进一步,基于给出的缓存激励机制,提出分享意愿最大化的缓存放置策略IACP,通过维持缓存提供者的缓存分享意愿在较高水平,实现最大化的缓存放置性能。

孔斌[7](2021)在《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在党政机关、军工单位等重点领域部署了很多高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发挥着支撑、保障、服务、监管等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安全保密隐患,会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乃至于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确保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成为了研究重点和难点。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安全保护等级[1]。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特指第三级、第四级和和第五级信息系统。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理论及方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特点,融合了十几年的风险评估经验和案例,优化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改进了评估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具体操作步骤,保证了风险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实用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管理的合理建议,为深入高效的开展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提供有力支撑,为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对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管理决策提供关键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优化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依据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特点及防护要求,选取了风险评估指标,并构建了多层次指标体系。然后基于该指标体系,将博弈理论引入到风险评估中,把评估人员的防御方法与攻击人员的攻击方法作为攻防博弈的基础,通过构建攻防博弈模型,分析了评估人员及攻击人员在攻防过程中获得的收益及付出的开销,并结合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计算得到信息系统的风险值,使得风险评估过程更加科学合理。(2)提出了应用虚拟化技术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从虚拟化体系结构入手,全面分析了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存在的脆弱性和引入的安全威胁,在传统矩阵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序值法、层次分析法,利用基于风险矩阵的信息安全风险模型将分析结果进行量化,引入了合理的权重分配策略,得到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的定量安全评估结果,为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的定量安全评估提供有力参考[2]。(3)提出了面向网络互联互通环境的风险评估模型分析了网络互联互通采用的安全防护技术以及存在的安全问题,在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以及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研究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之间、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虚拟化系统、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等互联互通的风险评估,提出了不同互联互通情况下的风险评估模型,极大地提高了网络互联互通环境的风险控制能力。(4)设计并实现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基于优化完善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及风险评估模型,设计并实现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原型系统,从关键评估项入手,量化了不同关键评估项扣分的频次,定位了频繁扣分的关键评估项及其对应的安全隐患。通过多维度的有效的网络特征,实现了同类网络安全隐患的预测。同时,基于采集数据,从常见评估问题入手,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出现这些评估问题的原因,对于指导评估人员工作,简化评估人员的业务量提供理论支持。另外,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级别、风险等级以及影响程度,划分风险控制区域,制定对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李凡[8](2020)在《面向流量优化的SDN协同控制器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软件定义网络SDN具有转控分离、集中控制、可编程接口等特点,近年来在产业界得到广泛应用。电信运营商基于SDN技术对传统网络进行改造,以解决网络链接动态调配、提升业务上线速度等问题。本文依托电信运营商项目,针对IDC网络出口流量智能调度的实际需求,设计研发SDN协同控制器方案改造传统网络,实现网络的智能管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运营商IDC网络出口流量无法灵活调度,各厂家控制器无法统一管理,大客户差异化保障无法提供等问题,提出了基于SDN协同控制器的网络智能化改造方案。SDN协同控制器包含设备与网络信息收集模块、分析与处理模块、控制器策略配置模块以及系统信息配置模块等关键核心模块,构筑网络流量智能调度以及多控制器统一管控能力。(2)SDN协同控制器前端应用angular js2.0框架为主题开发,后端底层采用开源框架Yii2组件式开发,采用Linux+NGINX+My SQL+PHP模式部署在电信运营商云资源池。SDN协同控制器具备网络流量与流向展示、全局网络拓扑自动发现、设备信息展示、流量调度、路由与客户信息配置、系统状态展示等功能。(3)SDN协同控制器在某省电信运营商现网进行实践应用,实现了对全省共计30余台IDC核心路由器的统一管控,可以根据目的IP地址实现网络流量一键调度,根据源IP地址实现大客户流量差异化保障,网络管控智能性与网络运维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张宇阳[9](2020)在《复杂移动环境中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车联网是未来移动通信的重要应用场景。在车联网的众多具体应用需求中,如何通过车联网将传统网络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实时、高效地上传至云端服务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需求。这一需求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例如高铁通信与应急通信。但是,针对这一需求,需要克服三点挑战。第一,单一无线链路传输的局限性;第二,传统网络设备对多链路传输的限制;第三,无线链路信号的波动对多链路协同传输的影响。标识网络是基于国家973项目提出的新型网络架构,可以很好地支持移动性。因此,为了克服上述三点挑战,满足车联网应用需求,本文依托标识网络,考虑到复杂移动环境的特点,拟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具体展开研究:1)如何设计一种支持融合多元硬件与底层协议的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框架?2)如何提高本文所提传输框架的容错性?3)如何在问题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复杂移动环境特点,设计一种异构无线链路协同传输机制,提升车联网传输性能?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研究问题一,本文在不同场景异构无线链路状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框架的设计需求,并基于标识网络,设计了标识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框架。该传输框架在整体设计上对车辆周围的异构无线链路进行融合,建立起一条透明传输通道,实现了传输过程中“用户与网络分离”和“资源与位置分离”。该传输框架在核心设备的内部工作原理中将资源管控模型抽象为“三层两映射”,从而完成传输策略的灵活管控与下发,实现传输过程中“控制与转发分离”。(2)针对研究问题二,从异构无线链路传输乱序角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容忍链路状态估测误差的多链路协同传输方法。考虑到移动场景中链路状态估测有一定的误差,该方法在接收端部署缓存以动态增加乱序数据包的排队时延,从而克服传统多链路传输方法中因链路状态估测误差而造成的多链路传输乱序,避免用户终端网络设备因传输乱序而主动大幅降低传输速率,间接提升传输框架的整体资源利用率。该方法与经典方法在传输乱序容错能力、实时吞吐量、整体时延和估测误差容忍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对比与评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容忍链路状态估测误差,克服数据传输乱序,提升传输性能。(3)针对研究问题二,从异构无线链路传输丢包角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网络编码的多链路容错传输方法。该方法考虑到传统多链路传输容错方法在链路带宽资源开销、计算资源开销和编码灵活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全新设计的网络编码模型,保证了传输的可靠性。本文分别通过数值分析,仿真对比与系统实验,对该方法的传输丢包容错能力,编解码用时,实时吞吐量和普适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显着提升了异构无线链路传输可靠性的同时,间接提升了异构无线链路的资源利用率。此外,在仿真实验中,为了完成在实际系统中无法完成的实验,本文设计了标识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仿真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从多方面充分对比不同传输方法在标识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框架中的性能差异。(4)针对第三个研究问题,在上两点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复杂移动环境中无线链路丢包与异构网络的传输乱序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适应网络编码的异构网络传输乱序容错接收缓存。该缓存以编码簇为排序目标,保证了支持网络编码的多链路传输方法有序传输。其次,在该缓存的基础上,本文将标识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框架实例化,设计了标识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机制。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和实际系统测试,验证了在不同移动场景中,该机制相对其他多链路传输机制可以综合提升车联网的资源利用率与传输性能。目前该成果已部署于政府和企业的实际系统中使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通过上述对于基于标识网络的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框架及相关方法的研究,本文为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方法的探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思路。

郭恺君[10](2020)在《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中国通号核心产品零部件采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经济与市场环境日趋复杂,企业的零部件采购价格持续出现大幅波动,企业的竞争压力加剧,供应链的风险也越发凸显,采购管理的优化和成本的节约意味着企业流动资金、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利润率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加强对采购与供应链的管理,提高企业采购管理绩效已经成为了企业关注的重点。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通号”)作为中国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控制系统领域的龙头企业,世界领先的高速铁路信号控制系统及其设备的研发与提供商,其仅仅采用招标采购这一单一的采购策略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轨道交通行业供应市场环境,也不符合中国通号自身管理能力提升的实际要求。本文首先从产品生命周期和采购管理的理论背景出发,探讨了相关理论的研究发展、现状及不足,同时,从中国通号的实际背景出发,以中国通号的核心产品“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控制系统”为对象,分析了现阶段中国通号核心产品的零部件采购策略导致了库存居高不下、采购需求不统一、供应商管理不当、采购成本高等问题。通过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中国通号核心产品的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对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与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衔接环节对应的采购策略进行了设计及优化。最后从组织保障、采购绩效管理、采购合规性管理三个方面为提出的采购策略的实施提供保障。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分析、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采购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并研究对比了标杆企业的采购实践,将其与中国通号的采购管理实践结合,从企业自身核心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企业的采购管理策略提出新的构想,同时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间的衔接环节的也提出了对应的采购管理策略。最后对企业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采购策略的实施保障进行了分析,以实现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提升与优化,为企业的采购管理实践提供帮助。

二、2004,网络设备市场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网络设备市场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高动态网络中的网络拥塞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网络硬件冗余引入的网络动态
        1.1.2 公有云中引入的网络动态
        1.1.3 SDN中引入的网络动态
    1.2 研究问题
        1.2.1 MPTCP协议缺乏对应用层的感知能力
        1.2.2 MPTCP无法灵活处理复杂的网络环境
        1.2.3 公有云网络中不可预测的网络性能
        1.2.4 SDN网络配置变化引入的不可控的网络拥塞
    1.3 网络拥塞管理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背景知识和相关工作
    2.1 MPTCP拥塞控制算法
    2.2 公有云网络中的网络性能隔离
    2.3 SDN网络更新方法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应用层感知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
    3.1 概述
    3.2 Partner的设计动机
        3.2.1 过度膨胀的资源池导致不正确的调度决策
        3.2.2 过度缩小的资源池限制了调度决策
    3.3 Partner的设计
        3.3.1 Partner中的组件介绍
        3.3.2 Reward函数设计
        3.3.3 其他的设计细节
    3.4 实验评估
        3.4.1 参数的选择
        3.4.2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模仿学习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
    4.1 概述
    4.2 IMCC的设计动机
        4.2.1 不稳定的性能波动
        4.2.2 严重的不公平问题
    4.3 IMCC的设计
        4.3.1 IMCC的设计概览
        4.3.2 通过LSTM来应对动态变化的子流数量
        4.3.3 通过模仿学习来自动产生奖励值函数
        4.3.4 IMCC的部署模式
    4.4 实验评估
        4.4.1 IMCC能正确处理子流数量变化
        4.4.2 IMCC达到了流级别的公平性
        4.4.3 IMCC提供持续性的稳定性能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网络核心无状态的网络性能隔离方法
    5.1 概述
    5.2 SLIT的设计动机和相关知识
        5.2.1 WFQ队列调度机制
        5.2.2 分布式的VM级别的WFQ队列
        5.2.3 在VM之间的长期的不公平现象
        5.2.4 不公平现象的举例
    5.3 SLIT的设计
        5.3.1 设计概述
        5.3.2 系统框架
        5.3.3 设计细节
    5.4 实验与评估
        5.4.1 基本功能
        5.4.2 在应对动态流量时的性能
        5.4.3 大规模的仿真实验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SDN超低时延数据面更新中的拥塞管理方法
    6.1 概述
    6.2 设计动机和基本概念
        6.2.1 网络模型
        6.2.2 数据流分类
        6.2.3 典型例子
    6.3 设计细节
        6.3.1 问题的建模
        6.3.2 将约束条件转化为线性条件
        6.3.3 困难度分析
        6.3.4 启发式的算法
    6.4 实验评估
        6.4.1 实验设置
        6.4.2 性能评估
    6.5 本章总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工作总结
    7.2 后续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2)网络切片中服务功能链构建与部署算法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SDN相关概念介绍
        §2.1.1 SDN架构
        §2.1.2 Open Flow与流表
    §2.2 NFV相关概念介绍
        §2.2.1 NFV的标准架构
        §2.2.2 NFV资源分配
        §2.2.3 开源NFV管理与编排平台介绍
    §2.3 网络切片相关概念
        §2.3.1基于SDN/NFV的5G核心网络架构
        §2.3.2 核心网络切片
第三章 基于深度优先搜索的网络切片服务功能链构建
    §3.1 问题描述
    §3.2 数学模型
    §3.3 服务功能链链构建算法
        §3.3.1 基于深度优先搜索的服务功能构建算法
        §3.3.2 基于广度优先搜索的服务功能构建算法
    §3.4 仿真实验
        §3.4.1 仿真环境和参数设置
        §3.4.2 仿真结果与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心网络切片中服务功能链的部署
    §4.1 问题描述
    §4.2 数学建模
        §4.2.1 网络模型及SFC模型
        §4.2.2 约束条件
        §4.2.3 核心网络切片的服务时延与优化目标
    §4.3 算法设计
        §4.3.1 虚拟链路映射算法
        §4.3.2 SFC的网络功能匹配
        §4.3.3 服务功能链映射
    §4.4 仿真实验
        §4.4.1 仿真环境和参数设置
        §4.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数字图像与视频的源取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2 源取证研究进展
    2.1 传统方案
        2.1.1 镜头失真
        2.1.2 传感器模式噪声
        2.1.3 去马赛克特性
        2.1.4 其他统计特征
    2.2 数据驱动型源取证技术
        2.2.1 重获取图像取证
        2.2.2 设备来源辨别
        2.2.3 计算机生成图像取证
        2.2.4 GAN生成图像取证
        2.2.5 社交媒体源辨别
        2.2.6 反取证和反反取证
    2.3 本章小结
3 拉普拉斯卷积神经网络重获取图像取证算法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网络结构设计
    3.4 实验结果和分析
        3.4.1 重获取图像取证数据库
        3.4.2 实验设置
        3.4.3 性能评估
        3.4.4 信号增强层有效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内容自适应融合残差网络的设备来源辨别算法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网络结构分析设计
        4.3.1 内容自适应分析
        4.3.2 内容自适应融合残差网络
    4.4 实验结果和分析
        4.4.1 数据集与实验设置
        4.4.2 品牌级别的设备来源辨别
        4.4.3 型号和个体级别的设备来源辨别
        4.4.4 传感器模式噪声算法比较
        4.4.5 图像篡改定位性能评估
    4.5 本章小结
5 高动态范围图像设备取证
    5.1 引言
    5.2 数据库构建
    5.3 基于传感器模式噪声的相机源辨别算法性能分析
        5.3.1 基于传感器模式噪声的相机源辨别算法
        5.3.2 设备指纹类型以及图像类型分析
        5.3.3 相机源辨别算法可靠性分析
        5.3.4 高动态范围图像低PCE情况分析
    5.4 基于块一致性特征的高动态范围图像相机源辨别
    5.5 实验结果和分析
        5.5.1 实验设置
        5.5.2 图像类型分析
        5.5.3 设备指纹类型分析
        5.5.4 混合类型设备指纹分析
        5.5.5 PRNU算法性能评估
        5.5.6 块一致性特征性能评估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视频封装容器特性的高效视频完整性分析算法
    6.1 引言
    6.2 视频文件格式
    6.3 视频完整性分析
        6.3.1 视频封装容器的向量化表示
        6.3.2 似然比框架
        6.3.3 决策树分类模型
    6.4 实验结果和分析
        6.4.1 视频完整性验证
        6.4.2 视频篡改特性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的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面向组播的带内网络遥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向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简介
    2.1 引言
    2.2 可编程数据平面简介
        2.2.1 P4语言基础
    2.3 组播相关技术简介
    2.4 带内网络遥测技术简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组播的带内网络遥测算法
    3.1 引言
    3.2 组播遥测问题建模
        3.2.1 组播遥测问题分析
        3.2.2 组播遥测优化模型
    3.3 算法设计及实现
        3.3.1 MPINT-topo-known算法
        3.3.2 Single-MPINT算法
        3.3.3 Multi-MPINT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带内网络遥测系统
    4.1 引言
    4.2 架构设计
    4.3 系统模块设计及实现
        4.3.1 数据平面设计与实现
        4.3.2 INT数据信息存储结构设计
        4.3.3 组播树恢复和数据包丢失判断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仿真
    5.1 实验环境
    5.2 仿真及分析
        5.2.1 单跳延迟
        5.2.2 数据包丢失率
        5.2.3 控制器处理时间
        5.2.4 额外INT头部开销
        5.2.5 上传INT字节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基于SDN的融合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SDN的应用研究现状
        1.2.2 基于SDN的融合网络管理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研究
    2.1 SDN网络架构
    2.2 OpenFlow协议技术
    2.3 OpenDaylight Project
        2.3.1 OpenDaylight Controller
        2.3.2 RESTCONF访问协议
    2.4 SNMP协议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架构设计
    3.1 系统总体目标
    3.2 面向切面的系统架构
        3.2.1 纵向切面的系统功能域划分
        3.2.2 横向切面的功能模块设计
    3.3 SDN融合网络环境设计与搭建
    3.4 SDN_CNMS客户端软件框架与数据存储设计
        3.4.1 软件框架设计
        3.4.2 数据存储设计
    3.5 SDN_CNMS服务端MD-SAL架构与OVSDB数据库
        3.5.1 MD-SAL服务抽象
        3.5.2 服务端OVSDB数据管理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功能域实现
    4.1 用户管理域
        4.1.1 功能流程设计
        4.1.2 相关类的设计与实现
        4.1.3 用户管理域模块实现效果及测试
    4.2 自动化配置域
        4.2.1 基于SNMP4SDN的统一自动化配置域管理模型
        4.2.2 传统网络设备配置
        4.2.3 SDN网络设备配置
        4.2.4 自动化配置域实现效果及测试
    4.3 网络状态感知域
        4.3.1 SDN_CNMS状态感知域管理模型设计
        4.3.2 传统网络设备状态感知
        4.3.3 SDN交换机数据感知
        4.3.4 网络状态感知域实现效果及测试
    4.4 故障管理域
        4.4.1 网络拓扑感知
        4.4.2 拓扑资源存储
        4.4.3 故障检测算法
        4.4.4 SDN_CNMS客户端拓扑管理模块实现
        4.4.5 SDN_CNMS客户端故障管理模块实现
        4.4.6 故障管理域实现效果及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6)命名数据网络缓存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内容与网络融合调度问题的提出
        1.1.2 内容与网络融合典型架构——NDN
        1.1.3 NDN缓存所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NDN缓存优化相关研究工作
    2.1 NDN基于内容名查表的相关工作
        2.1.1 NDN数据平面结构与查表机制
        2.1.2 BF相关理论
        2.1.3 存储介质相关技术
    2.2 NDN缓存放置策略
        2.2.1 合作与非合作缓存
        2.2.2 被动与主动缓存
    2.3 网络设备与用户终端缓存联合调度
        2.3.1 MEC和D2D缓存
        2.3.2 区块链系统
        2.3.3 基于区块链的文件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自适应压缩字典树布隆滤波器的NDN缓存快速查表筛选机制
    3.1 引言
    3.2 NDN缓存查表模型
    3.3 基于自适应压缩字典树布隆滤波器的NDN请求过滤器
        3.3.1 方案总览
        3.3.2 压缩字典树布隆滤波器
        3.3.3 自适应压缩字典树布隆滤波器
    3.4 仿真验证
        3.4.1 仿真设置
        3.4.2 基于压缩字典树布隆滤波器的请求过滤器性能评价
        3.4.3 基于自适应压缩字典树布隆滤波器的请求过滤器性能评价
    3.5 结论
第四章 服务位置与请求聚合可感知的NDN缓存放置策略
    4.1 NDN服务位置可感知的缓存放置
        4.1.1 引言
        4.1.2 服务位置可感知的缓存放置模型
        4.1.3 缓存服务位置计算方法
        4.1.4 缓存放置问题构建与求解
        4.1.5 性能评价与讨论
    4.2 NDN请求聚合可感知的缓存放置
        4.2.1 引言
        4.2.2 请求聚合可感知的缓存放置模型
        4.2.3 请求聚合分析
        4.2.4 缓存问题放置问题构建与求解
        4.2.5 仿真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设备与用户终端联合调度的NDN缓存系统
    5.1 引言
    5.2 系统设计与模型
        5.2.1 系统架构
        5.2.2 缓存子系统模型
        5.2.3 激励机制与模型
        5.2.4 区块链子系统与模型
    5.3 智能合约与区块链共识协议
        5.3.1 共识阶段1:基于pPBFT的智能合约共识
        5.3.2 共识阶段2:基于DPoS和aBFIT的新区块生成
    5.4 问题构建与求解
        5.4.1 缓存放置MDP模型
        5.4.2 缓存放置问题构建与求解
        5.4.3 智能合约执行节点选择MDP模型
        5.4.4 智能合约执行节点选择问题构建与求解
    5.5 仿真与讨论
        5.5.1 内容分发性能
        5.5.2 交易执行性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语说明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险评估标准及方法研究现状
        1.2.2 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2.3 工业控制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基础理论及方法
    2.1 相关概念
        2.1.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
        2.1.2 虚拟化技术
        2.1.3 工业控制系统
    2.2 方法理论概述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模糊综合评判法
        2.2.3 博弈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传统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挑战
    3.1 传统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3.1.1 风险评估基本原理
        3.1.2 存在的不足之处
    3.2 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变化
        3.2.1 虚拟化技术对传统信息系统的影响
        3.2.2 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
        3.2.3 虚拟化技术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3.3 互联互通带来的变化
        3.3.1 互联互通对网络结构的影响
        3.3.2 互联互通带来的安全风险
        3.3.3 互联互通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3.4 研究问题及解决办法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博弈论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4.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界定及特点
        4.1.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界定
        4.1.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特点
        4.1.3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防护要求
    4.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指标选取
        4.2.1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及优化原则
        4.2.2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步骤
        4.2.3 风险评估指标的合理性分析
    4.3 基于博弈论的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4.3.1 风险评估流程
        4.3.2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4.3.3 风险评估模型分析
        4.3.4 信息系统风险计算
        4.3.5 风险评估模型对比
        4.3.6 实验与分析
    4.4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评估结果判定
        4.4.1 检测结果判定
        4.4.2 专家评估意见
        4.4.3 评估结论判定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5.1 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相关工作
    5.2 虚拟化系统脆弱性分析
        5.2.1 虚拟机及内部系统
        5.2.2 虚拟机监控器
        5.2.3 虚拟网络
        5.2.4 虚拟化资源管理系统
    5.3 虚拟化系统威胁分析
    5.4 虚拟化系统的风险评估过程
        5.4.1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
        5.4.2 构建专家二维矩阵
        5.4.3 风险等级的确定
        5.4.4 风险量化模型
    5.5 虚拟化系统评估结果判定
    5.6 本章小结
6 面向互联互通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6.1 互联互通系统架构及防护要求
        6.1.1 互联互通系统架构
        6.1.2 互联互通防护要求
    6.2 互联互通的安全分析
        6.2.1 互联互通的风险点
        6.2.2 互联互通的应用场景
    6.3 不同应用场景的互联互通风险评估
        6.3.1 多个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6.3.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虚拟化系统互联互通
        6.3.3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互联互通
        6.3.4 风险评估策略及结果判定
    6.4 本章小结
7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密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
    7.1 信息系统评估内容的关联分析
        7.1.1 模型构建
        7.1.2 关联分析方法
        7.1.3 关联分析结果
        7.1.4 结论
    7.2 评估团队能力评估
        7.2.1 已有相关研究工作
        7.2.2 模型构建
        7.2.3 能力分析
        7.2.4 结论
    7.3 信息系统安全隐患的关联分析
        7.3.1 关键评估项分析与感知
        7.3.2 常见安全隐患的分析与感知
        7.3.3 结论
    7.4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建议
        7.4.1 风险控制策略
        7.4.2 风险控制应用实例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1.1 风险评估模型总结分析
        8.1.2 研究结论
        8.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全国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 B 全国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 C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情况检查表
附录 D 评分对照表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面向流量优化的SDN协同控制器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SDN技术研究
    2.1 SDN技术概述
        2.1.1 SDN的概念与特征
        2.1.2 SDN的架构
    2.2 SDN接口协议
        2.2.1 SDN南向接口
        2.2.2 SDN北向接口
    2.3 SDN控制器研究
        2.3.1 SDN控制器架构分析
        2.3.2 SDN控制器介绍
    2.4 SDN协同控制技术
        2.4.1 SDN协同控制器理念
        2.4.2 SDN协同控制器项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DN协同控制器方案设计
    3.1 现状与需求分析
        3.1.1 网络建设现状
        3.1.2 网络面临的问题
        3.1.3 网络优化思路
    3.2 SDN协同控制器的作用
        3.2.1 设计理念
        3.2.2 应用场景
    3.3 总体方案设计
    3.4 系统实现方案
    3.5 系统建设方案
    3.6 核心功能说明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DN协同控制器应用分析
    4.1 系统软件开发说明
        4.1.1 软件架构设定
        4.1.2 部分API展示
    4.2 测试部署方案
    4.3 主要测试与用例
        4.3.1 流量调度与撤销操作
        4.3.2 VIP业务的流量调度操作
        4.3.3 实际应用案例
    4.4 系统性能总结
    4.5 行业发展分析与展望
    4.6 系统应用不足之处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9)复杂移动环境中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2.1 车联网研究
        1.2.2 多链路协同传输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架构
2 基于标识网络的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框架
    2.1 引言
    2.2 研究现状
    2.3 不同场景异构无线链路状态综合分析
        2.3.1 无线链路状态综合测试实验设置
        2.3.2 链路层参数分析
        2.3.3 网络层参数分析
        2.3.4 传输层参数分析
        2.3.5 异构无线链路综合分析
    2.4 新型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框架研究基础
        2.4.1 新型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框架设计要求
        2.4.2 标识网络
    2.5 新型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框架设计
        2.5.1 整体网络拓扑
        2.5.2 核心设备内部资源管控模型
        2.5.3 基本通信流程
    2.6 本章小结
3 容忍链路状态估测误差的多链路协同传输方法
    3.1 引言
        3.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描述
        3.1.2 研究现状
    3.2 移动场景无线链路状态估测误差分析
        3.2.1 链路往返时延估测误差分析
        3.2.2 链路可用带宽估测误差分析
    3.3 RAID多链路传输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3.3.1 问题分析
        3.3.2 RAID多链路传输方法网络模型
        3.3.3 RAID多链路传输方法数学模型
        3.3.4 RAID多链路传输方法核心算法实现
    3.4 性能分析与实验评估
        3.4.1 异构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乱序程度分析
        3.4.2 异构网络数据传输过程整体吞吐量分析
        3.4.3 异构网络数据传输过程整体时延分析
        3.4.4 异构网络传输过程估测误差容忍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大数网络编码的多链路容错传输方法
    4.1 引言
        4.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描述
        4.1.2 研究现状
    4.2 多链路传输容错方法模型设计
        4.2.1 多链路传输容错方法概要
        4.2.2 簇内比特信息数字映射数学模型
        4.2.3 BNNC编码模型
        4.2.4 BNNC解码模型
        4.2.5 BNNC冗余矩阵数学模型
    4.3 BNNC多链路传输方法核心算法的实现
        4.3.1 BNNC多链路传输方法发送算法
        4.3.2 BNNC多链路传输方法接收算法
    4.4 数据传输容错方法性能分析
        4.4.1 BNNC编解码模型传输容错性能分析
        4.4.2 BNNC编解码模型计算性能分析
    4.5 仿真分析与评估
        4.5.1 标识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仿真系统
        4.5.2 传输可靠性对比分析
        4.5.3 典型网络状态下的实时吞吐量对比分析
        4.5.4 不同多链路传输方法普适性对比分析
    4.6 网络编码模型性能系统实验评估
        4.6.1 不同冗余度下不同网络编码模型计算性能实测评估
        4.6.2 不同硬件平台编解码性能实测评估
    4.7 本章小结
5 面向复杂移动环境的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机制
    5.1 引言
    5.2 两级DTT接收缓存模型
        5.2.1 两级DTT接收缓存网络模型
        5.2.2 时间阈值网络模型
        5.2.3 时间阈值动态修正数学模型
    5.3 标识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5.3.1 传输报文设计
        5.3.2 内部模块设计
        5.3.3 核心算法实现
    5.4 两级DTT接收缓存模型性能评估
        5.4.1 不同接收缓存模型整体评估
        5.4.2 不同接收缓存模型深入分析
        5.4.3 不同多链路传输接收缓存普适性分析
    5.5 不同移动场景中多链路传输机制系统实验
        5.5.1 系统实验设计
        5.5.2 静态场景测试结果
        5.5.3 低速移动场景测试结果
        5.5.4 高速移动场景测试结果
    5.6 实际应用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中国通号核心产品零部件采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本文特色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分析思路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与资料来源说明
    1.4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2 采购管理理论
    2.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2.2.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2 采购管理理论
        2.2.3 产品生命周期与采购管理
    2.3 概括性评论
3 中国通号核心产品零部件采购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中国通号核心产品零部件采购管理现状
    3.2 中国通号核心产品零部件采购管理问题分析
    3.3 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解决中国通号采购管理问题的可行性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核心产品生命周期的零部件采购管理策略
    4.1 中国通号核心产品引入期采购管理策略
        4.1.1 核心产品引入期特点及供应分析
        4.1.2 产品引入期的零部件采购策略
    4.2 核心产品成长期的零部件采购策略
        4.2.1 中国通号核心产品成长期供应链分析
        4.2.2 产品成长期的零部件采购策略
    4.3 核心产品成熟期的零部件采购策略
        4.3.1 中国通号核心产品成熟期供应链分析
        4.3.2 产品成熟期的零部件采购策略
    4.4 核心产品衰退期的零部件采购策略
        4.4.1 中国通号核心产品衰退期供应链分析
        4.4.2 产品衰退期的零部件采购策略
    4.5 产品生命周期各衔接环节的采购策略
        4.5.1 引入期至成长期
        4.5.2 成长期至成熟期
        4.5.3 成熟期至衰退期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零部件采购策略实施保障
    5.1 产品生命周期视角下的采购策略的组织保障
    5.2 产品生命周期视角下的采购绩效管理
        5.2.1 中国通号现有采购绩效管理模式
        5.2.2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采购绩效管理
    5.3 采购的合规性管理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2004,网络设备市场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动态网络中的网络拥塞管理[D]. 黄程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网络切片中服务功能链构建与部署算法设计[D]. 袁绍露.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3]数字图像与视频的源取证技术研究[D]. 杨朋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面向组播的带内网络遥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毛珍建.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基于SDN的融合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宋新美.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6]命名数据网络缓存优化技术研究[D]. 张然.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7]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D]. 孔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6)
  • [8]面向流量优化的SDN协同控制器研究与应用[D]. 李凡.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9]复杂移动环境中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方法研究[D]. 张宇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10]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中国通号核心产品零部件采购策略研究[D]. 郭恺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2004,网络设备市场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