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国企改革如期完成

辽宁国企改革如期完成

一、辽宁国企改革脱困如期完成(论文文献综述)

穆希琳[1](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刘佳美[2](2021)在《新世纪以来主流媒体对辽宁形象建构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辽宁日报》(2000-2019)报道》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组成部分为新中国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媒体将辽宁形容为共和国工业的起跑点。进入新世纪后,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弊端问题开始显现,国家因地制宜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在这一过程中《人民日报》与《辽宁日报》对辽宁省报道重点集中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辽宁国企改革”等方面,对辽宁形象建构总体上起到积极作用。然而新世纪后随着信息传播主体的增加,传播内容也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特点,辽宁自身形象在传播过程中开始面临困境与阻碍。媒体在报道中设置议程,舆论引导力不足导致受众对辽宁负面刻板印象不断加深等问题不断出现,这与辽宁现实形象存在很大差异,不利于辽宁形象的传播和自身的发展。本文以《人民日报》和《辽宁日报》2000—2019年对辽宁的报道为研究重点,通过对报道样本进行抽取、分类和归纳,详细分析两报如何通过报道建构辽宁形象,并对辽宁形象呈现特点进行总结。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章分阶段按照历史进程梳理辽宁形象嬗变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老工业基地形象的建立,到改革开放前后老工业基地从曲折中走向最好发展时期,再到新世纪前期调整发展方式后辽宁老工业基地形象重振与巩固。第二章重点分析《人民日报》与《辽宁日报》自新世纪以来对辽宁的报道,从报道题材数量、报道内容、报道倾向、报道版面、报道体裁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对比两报报道在建构辽宁形象过程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第三章在分析第二章的基础上对《人民日报》和《辽宁日报》报道中的话语进行分析,总结出两报报道下辽宁形象在政治、经济、民生、文化、生态五方面的呈现特点。第四章针对两报在辽宁形象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媒体设置议程固化、报道倾向失衡、报道模式和内容缺乏创新等问题给出合理设置议程、精准定位辽宁形象、平衡报道倾向、加大软新闻关注度等相应的解决措施。

陈亮[3](2020)在《论国企混改中非国有股东权益之保障》文中提出在顶层设计的推动下,国企混改成为了新时期国企改革的方向。但是,国企混改在政府层面的火热局面与在非国有资本层面的不温不火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混改的积极性较低严重影响了国企混改目标的实现,已经成为国企混改面临的主要问题。充分调动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混改的积极性本质上是充分保障非国有股东的权益。尽管我国《公司法》等一些法律也加大了对中小股东的权益的保障力度,然而,实践中,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中小股东权益的保障显得不尽如人意。又由于国企混改中的国有股东的特殊性,作为中小股东的非国有股东权益的保障状况更加恶化。以此为背景,本文以国企混改中的非国有股东权益之保障为视角,大体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路,先在理论上厘清非国有股东对于国企混改的重要意义,然后借助这些理论,在检视我国国企混改中非国有股东权益的保障的不足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完善路径。除导论外,本文具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当前市场对于国企混改预期处于低位且国有产权交易项目存量大反应出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混改的积极性低。在实践中,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混改积极性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国企混改目标的实现。调动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混改的积极性本质上是非国有股东权益保障,但是现有文献鲜有在国企混改的框架下探究非国有股东权益保障。因此以非国有股东权益的保障为视角开展研究确有必要。第二部分论述非国有股东权益的保障对国企混改的重要意义。非国有股东参与是国企混改的关键因素,保障非国有股东的权益有利于国企混改建立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并提升经营活力及经营效率的目标。第三部分论述国企混改中非国有股东权益的保障的不足及成因。国企混改中非国有股东存在知情权、参与权、分红权受侵害以及救济机制不健全等主要问题制约着非国有股东权益的保障,从国企改革历史、制度规范以及理论基础等梳理,问题之成因主要包括不合理的产权制度安排、国企改革教训的束缚、理论基础的困惑、制度性规范的缺陷以及资本市场及中介服务等外部环境的缺陷。第四部分是关于国企混改中非国有股东权益保障路径探讨。国企混改中非国有股东权益保障的路径主要包括推动以公平为核心的产权改革,构建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企业治理框架,借鉴金股制和优先股制度构建平等行权制度,保障非国有股东知情权选择权和获取补偿权完善权利救济,促进资本市场稳定与提升资产评估水平等五个方面内容。

周建新[4](2019)在《腾笼换鸟——中国首家央企子公司破产重整纪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是我国老工业基地,曾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牺牲,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近年来东北经济的低迷令人关注——东北能否重振雄风,经济何时能走出困境,有没有已经脱困的范例?本文讲述的正是东

由林鹏[5](2019)在《辽宁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回顾》文中研究说明辽宁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辽宁国有企业是在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辽宁国有企业体制是在"一五"期间的苏联援建项目和限额以上建设项目集中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着令人骄傲的历史。国有企业在辽宁工业体系日益完备的发展下不断发展壮大,为全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辽宁国有企业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

贺楚慧[6](2019)在《S石油工程公司财务困境及应对策略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国际油价下跌并持续低迷,量价齐跌的环境使得国内外油服企业经营举步维艰,我国油服企业中有不少都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财务困境发生的概率增加,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的迫切性也大大增加。油服企业需要应对外部环境的直接冲击,摆脱财务困境,国有的油服企业还需要完成国企改革和市场化的任务。因此,分析困境中的油服企业,尤其是国有油服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复杂原因和采取的脱困举措,能够为相关企业摆脱财务困境以及在低油价新常态中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选取中石化集团下属地方石油技术服务企业——S石油工程公司为案例对象,采取案例研究方法对其财务困境以及应对困境的策略进行了分析。首先对现有相关文献和理论进行了整理,提出了本文对财务困境的界定。然后在对S公司的经营管理概况介绍的基础上,本文结合财务信息分析发现,S公司的财务状况存在债务负担沉重,利润巨额亏损和现金流严重短缺三项表现,表明公司已深陷财务困境。通过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本文发现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直接诱因是外部环境,特别是油价下跌;而困境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内部经营管理问题。同时,本文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法进一步分析了公司采取的脱困举措的效果,发现在采取扭亏脱困措施后,S公司财务和经营状况都有所好转,但仍存在偿债能力未改善、盈利能力及质量薄弱、装备作业人员结构性矛盾未解决等财务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公司内外部人员的访谈信息剖析并评价了S公司采取的财务困境应对策略,发现S公司在策略的制定和实施环节存在针对性差、执行出现偏差和“权宜之计”的问题。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了相应的案例启示,以期对同类和同行业企业能够提供一些借鉴,并从短期、长期和母公司集团公司角度提出了策略建议。

姜帅[7](2019)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3年,中央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发展新战略,开启了第一轮东北振兴。在10年时间里,东北振兴通过作规划、上项目,改善发展环境等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增长效果。在第一轮东北振兴期间,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成为自改革开放后东北经济增长相对最好的时期。然而,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经济适应新常态的能力明显不足,从而出现经济增长整体性的下滑,并跌落到全国的后几名。这促使中央又启动了新一轮的东北振兴。如此,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摆在东北三省的面前,就是东北发展滞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如何找到实现东北振兴的关键点?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深入推进法治建设,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好环境。”这为新一轮东北振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也可以说是东北振兴的关键点。本文就是在这一精神的引领下进行的一项研究。研究以法治环境建设对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影响为主线,进行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机理分析和典型考察相印证的梳理和解读。作为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述评,找到了本文研究的出发点,进一步整理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分别是区域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法律与经济的关系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和法学中关于法律与经济关系的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上,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历史和现实困境、法治环境现状及问题、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影响、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的经验借鉴,提出了健全东北老工业基地法治环境的构想及对策。通过这样一个研究过程,最终得出了几个结论:第一,法治环境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前提;第二,法治环境是优化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重要支柱;第三,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需要制度建设、观念转变、严格执法等环节的努力。

简彦超[8](2018)在《《经济日报》中的国企形象研究(2014-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常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以及“高质量发展”等成为发展新阶段的标签和代名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国企,也不例外地成为改革的中心和阵地。但是,媒体频频曝光的国企负面新闻,引发了社会对于国企的质疑和不满,因此,如何在国企的是非矛盾命题中,重塑国企形象,影响社会公众对国企的认知,进而影响受众对于经济社会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认知,这是媒体和国企面临的一个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选取《经济日报》2014至2017年国企相关报道为研究样本。首先,对样本进行定量的内容分析,发现《经济日报》国企报道自2014年以来,报道数量较多,且保持稳定;版面位置显要,以要闻版占比最大;报道体裁多元,以灵活的消息为主;报道主题高度集中于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消息来源权威,以党政机构和国企为主要消息来源。又通过新闻文本话语分析,得知《经济日报》通过报道塑造了6种国企形象,分别为锐意进取的改革者形象、主动作为的市场活动主体形象、自觉担当的社会贡献者形象、创新精神的传承者形象、英才理想的摆渡者形象以及亟待解决新问题的攻坚者形象。最后,笔者对《经济日报》中的国企形象做出评价:报道展现了国企较多元的媒介形象;报道运用话语修辞策略,使形象深入人心;消息来源单一,专家学者、群众代表的消息来源匮乏,使得国企形象呈现不够全面;在正面宣传中过于追求展现国企完美无缺的形象。并提出:要树立国企的良好形象,需要国企、媒体和政府形成合力,以现实形象为根基,以社会和公众的认知和接受力为前提,在积极应对国企负面舆论的同时,打造一批国企先进典型,让国企形象深入人心。

李艳[9](2017)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以东三省国有企业改革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擘画发展新蓝图的战役全面打响。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推进。此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本目的是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等问题,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且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但面对新形式下的挑战、机遇和矛盾,国有企业也必须通过改革才能不断发展、完善。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明确指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无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更是整个改革的攻坚之战。十八大报告更加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本论文笔者选择以东三省国有企业改革为切入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东三省国有企业作为新中国国有企业的先行者,为新中国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发展历程是整个计划经济的缩影。研究东三省国有企业坎坷的发展过程,既有利于研究东三省国有企业发展滞后症结,又有利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进而跟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其次,改革开放以后,东三省国有企业出现了彷徨,面对彷徨,国家、东三省政府以及企业都进行了自救发展,尤其是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方针政策的出台,东三省国有企业迎来了十年繁荣发展,但这十年发展存在着非理性,在以投资促发展的背后,潜藏着危机,研究东三省国企改革可以探求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再次,从2014年开始,东三省经济出现了断崖式下滑,而国有企业的问题和矛盾尤为明显,可以说有效解决东三省国有企业矛盾问题,是新一轮振兴东三省经济的关键所在。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引用了许多数据,研究了国家关于国企改革发展的文件,查找了先进地区的成功案例,力求是论据完整有效。但是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论文存在很多欠缺的地方,还望见谅,在此致敬!

石建国[10](2017)在《1998—2000年国企改革的回顾》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围绕着"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目标,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当时称为国营企业)进行改革。回顾这一历史进程,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将产生一些历史借鉴意义。一、国企改革之前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农村和城市经济中,各种形式的改革开始酝酿并兴起。城

二、辽宁国企改革脱困如期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国企改革脱困如期完成(论文提纲范文)

(1)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工会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1.2.3 互助互济
        1.2.4 工会互助制度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1.3.3 论文篇章结构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现实意义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国内文献回顾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2.2 国外文献回顾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2.3.1 学术贡献
        2.3.2 研究局限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新世纪以来主流媒体对辽宁形象建构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辽宁日报》(2000-2019)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新世纪前后辽宁形象的媒介呈现
    第一节 新中国老工业基地形象的确立
    第二节 曲折中巩固辽宁老工业基地奋斗形象
    第三节 新时代长子形象的精准画像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人民日报》《辽宁日报》对“辽”报道分析
    第一节 《人民日报》“涉辽”报道分析
        一、样本说明与内容概述
        二、《人民日报》“涉辽”报道整体分析
    第二节 《辽宁日报》对“辽”报道分析
        一、样本说明与内容概述
        二、《辽宁日报》对辽宁报道的整体分析
    第三节 两报对“辽”报道的对比分析
        一、两报对“辽”报道框架选取契合
        二、两报对“辽”报道的差异化价值定位
第三章 《人民日报》《辽宁日报》报道建构下的辽宁形象呈现
    第一节 《人民日报》报道建构下的辽宁形象
        一、坚守老工业初心,政府廉洁清正的政治形象
        二、新形式新政策依托,改革与发展齐头并进的经济形象
        三、民生政策惠及,社会秩序与风貌向好的民生形象
        四、文化产业健全发展,东北精神薪火相传的文化形象
        五、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发展共赢的生态形象
    第二节 《辽宁日报》报道建构下的辽宁形象
        一、践行与弘扬新时代“长子”担当的政治形象
        二、各行各业创新发展,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的经济形象
        三、物质生活有保障,民众情感认同增强的民生形象
        四、弘扬红色精神,传承本土优秀文化的文化形象
        五、投身生态治理,建设绿色宜居城市的生态形象
第四章 关于两报报道对辽宁形象传播的思考及对策
    第一节 两报报道对辽宁形象传播的思考
        一、媒体议程设置固化,受众刻板印象根深蒂固
        二、新闻报道倾向失衡,“旧”内容缺乏“新”创新
    第二节 辽宁媒介形象多维建构新路径
        一、合理设置议程,打造“专属”文化品牌
        二、平衡报道倾向,适度增加批评性报道
        三、探索全媒体融合,多媒体联动合力展现辽宁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论国企混改中非国有股东权益之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主要内容
    (四)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问题的提出
二、非国有股东权益保障对国企混改的重要意义
    (一) 非国有股东权益保障是国企混改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
        1. 非国有股东的积极参与是国企混改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
        2. 逐利性是非国有股东积极参与国企混改的动力来源
    (二) 非国有股东权益保障有利于实现国企混改的目标
        1. 非国有股东权益保障有利于混改国企建立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
        2. 非国有股东权益保障有利于增强混改国企的经营活力与经营效率
三、国企混改中非国有股东权益保障之不足及其成因
    (一) 国企混改中非国有股东权益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非国有股东知情权受侵害
        2. 非国有股东参与权受侵害
        3. 非国有股东分红权受侵害
        4. 缺乏对非国有股东权益的救济机制
    (二) 国企混改中非国有股东权益保障之不足的成因
        1. 不合理的产权制度安排
        2. 国企改革教训的束缚
        3. 国企混改理论基础的困惑阻碍
        4. 制度性规范不健全
        5. 资本市场不健全及中介服务不足
四、国企混改中非国有股东权益保障的路径
    (一) 产权改革:以公平为核心
    (二) 企业治理: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规范
        1. 理顺出资人职责完善股东大会制度
        2. 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3. 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
        4. 应用独立董事制度形成权力制衡与监督
        5. 正确发挥监事会职责
    (三) 平等行权:借鉴金股制和优先股制
    (四) 权利救济:保障非国有股东知情权选择权和获取补偿权
    (五) 外在环境: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和资产评估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致谢

(4)腾笼换鸟——中国首家央企子公司破产重整纪事(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第一章生死煎熬
    1
    2
    3
    4
    5
第二章山重水复
    1
    2
第三章柳暗花明
    1
    2
    3
    4
第四章撸起袖子加油干
    1
    2
    3
    4
后记不可或缺的补充

(5)辽宁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分类实施推进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发展动力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国有大中型企业国际竞争力

(6)S石油工程公司财务困境及应对策略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财务困境内涵和表征的研究
        1.3.2 财务困境的成因研究
        1.3.3 财务困境的应对策略研究
        1.3.4 财务困境的案例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财务困境相关理论基础
    2.1 财务困境的概念及表现
        2.1.1 财务困境的基本概念
        2.1.2 陷入财务困境公司的表现
        2.1.3 财务困境的具体界定
    2.2 财务困境的一般成因
    2.3 财务困境的常见应对策略
第3章 案例分析设计
    3.1 案例选择
    3.2 案例分析具体设计
        3.2.1 专家访谈设计
        3.2.2 资料收集与整理
第4章 案例描述
    4.1 S石油工程公司概况
        4.1.1 发展历史与组织管理
        4.1.2 行业特征与业务范围
        4.1.3 发展目标与战略
        4.1.4 组织架构
    4.2 S石油工程公司财务困境描述
        4.2.1 债务负担沉重
        4.2.2 利润巨额亏损
        4.2.3 现金流严重短缺
    4.3 S石油工程公司应对财务困境的主要举措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S石油工程公司财务困境成因分析
        5.1.1 外部成因分析
        5.1.2 内部成因分析
    5.2 S石油工程公司财务困境应对策略有效性分析
        5.2.1 S石油工程公司脱困策略取得的效果
        5.2.2 S石油工程公司脱困策略实行后仍存在的问题
        5.2.3 S石油工程公司脱困策略分析与评价
第6章 案例启示及建议
    6.1 案例启示
        6.1.1 财务问题的背后是经营管理问题
        6.1.2 财务困境的化解需要对症下药
        6.1.3 强化风险意识提高抗风险能力
        6.1.4 国企改革阵痛但长效
    6.2 案例建议
        6.2.1 短期策略建议
        6.2.2 长期策略建议
        6.2.3 母公司和集团公司策略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案例调研计划
附录B 访谈人员名单
附录C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的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综述
        (二) 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 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 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老工业基地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
        三、法治环境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区域经济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法律与经济关系的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和法学关于法律与经济关系的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历史与现实问题
    第一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历史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二、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时期的发展
    第二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问题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结构问题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观念问题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体制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律体系现状
        一、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现有的法律体系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待完善的法律体系
    第二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问题
        一、法治文化薄弱
        二、法治意识淡薄
        三、法律执行困难
    第三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问题形成原因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三、历史方面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治环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法治环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体制建设的影响
        一、法治环境对培养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主体法治观念的影响
        二、法治环境对规范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秩序的影响
        三、法治环境对形成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效率市场的影响
    第二节 法治环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生产要素发挥作用的影响
        一、法治环境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二、法治环境对劳动力集聚的影响
        三、法治环境对资本集聚的影响
        四、法治环境对技术集聚的影响
    第三节 法治环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依法行政的影响
        一、法治环境对政府管理规范化的影响
        二、法治环境对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的影响
        三、法治环境对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法治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的措施与经验
        一、出台的法律
        二、改造的结果
        三、借鉴的经验
    第二节 德国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的措施与经验
        一、出台的法律
        二、改造的结果
        三、借鉴的经验
    第三节 英国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的措施与经验
        一、出台的法律
        二、改造的结果
        三、借鉴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法治环境的构想及对策
    第一节 健全经济法律制度形成有效法治环境
        一、配套完善经济法律制度
        二、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营商环境
        三、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 加强人们的法治观念
        一、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
        二、普及法治文化宣传教育
        三、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第三节 建立完备依法行政及监督体系
        一、完善执法体系培育良好法治环境
        二、完善司法体系培育良好法治环境
        三、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第四节 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法治环境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法律服务
        二、加强相关法治环境建设
        三、强化法治研究
        四、加强法治建设的多重保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经济日报》中的国企形象研究(2014-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2 国企概念的界定
    1.2 文献综述
        1.2.1 媒介形象研究综述
        1.2.2 国企媒介形象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定量内容分析法
        1.3.2 新闻话语分析法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经济日报》国企报道的内容分析
    2.1 抽样方法
    2.2 分析单位
    2.3 类目建构
    2.4 文本内容分类讨论
        2.4.1 报道数量多且稳定
        2.4.2 报道所占版面显要
        2.4.3 报道体裁灵活多元
        2.4.4 报道主题高度集中
        2.4.5 消息来源比较权威
        2.4.6 报道以正面报道为主
        2.4.7 报道对象以央企为主
第3章 《经济日报》中的国企形象
    3.1 锐意进取的改革者
    3.2 主动作为的市场活动主体
    3.3 自觉担当的社会贡献者
        3.3.1 绿色创新发展的践行者
        3.3.2 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响应者
        3.3.3 走出去融入国际社会的友好者
    3.4 创新精神的传承者
    3.5 英才理想的摆渡者
        3.5.1 鞠躬尽瘁的带头人引领国企发展
        3.5.2 爱岗敬业的劳动者为国企发展尽心尽力
    3.6 亟待解决新问题的攻坚者
第4章 对《经济日报》中国企形象的评价
    4.1 通过话语修辞策略,使国企形象深入人心
    4.2 国企形象较为多元,但不够全面
        4.2.1 报道视角较为多元,展现了国企多元的形象
        4.2.2 消息来源较为单一,国企形象展现不够全面
    4.3 过于追求国企完美无缺的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以东三省国有企业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1.1.1 政治意义
        1.1.2 经济意义
        1.1.3 社会意义
    1.2 文章的结构
    1.3 主要论点
第2章 东三省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前的发展历程
    2.1 共和国长子的诞生
        2.1.1 得天独厚的资源矿产优势
        2.1.2 “一五”时期东三省的投资建设
    2.2 计划经济时期的国之柱石
        2.2.1 共和国财政和物资的重要保障
        2.2.2 孕育共和国人才的摇篮
第3章 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
    3.1 冲破藩篱——开启改革序幕
        3.1.1 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
        3.1.2 扩大企业自主权
        3.1.3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3.2 艰难探索——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
        3.2.1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
        3.2.2 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3.2.3 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及运营
    3.3 经验积累——先进地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3.3.1 上海市国有企业发展经验
        3.3.2 广东国有企业发展经验
        3.3.3 江西省国有企业发展经验
        3.3.4 重庆市国有企业发展经验
第4章 东三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若干思考
    4.1 东三省国有企业改革的曲折历程
        4.1.1 市场经济下的彷徨
        4.1.2 东三省国有企业的短期繁荣
    4.2 东三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困境
        4.2.1 老工业基地发展瓶颈
        4.2.2 资源型城市该如何转型
        4.2.3 人才“孔雀东南飞”的思考
        4.2.4 “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思考
    4.3 东三省国有企业的危机
        4.3.1 信用危机的阴霾——东北特钢集团
        4.3.2 沉重包袱下艰难前行——鞍钢集团和龙煤集团
        4.3.3 艰难转型——中国一重
第5章 十八大以来东三省国有企业发展及全面深化改革
    5.1 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现状
        5.1.1 央企发展的状况
        5.1.2 其他省市国有企业发展的状况
        5.1.3 东三省国有企业发展状况
    5.2 东三省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案例分析
        5.2.1 辽宁省国资委集中推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5.2.2 转变观念化解过剩产能的鞍钢集团
        5.2.3 轻装上阵解除历史遗留包袱的龙煤集团
        5.2.4 优化环境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的中国一重
    5.3 东三省国有企业自救的途径——全面深化改革
        5.3.1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5.3.2 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支撑
        5.3.3 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10)1998—2000年国企改革的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企改革之前的探索
二、国企改革的提出与实施
三、关于国企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下岗分流了多少人?
    (二)债转股的出台
    (三)国企境内和海外上市
    (四)国家技改贴息的支持
四、几点启示

四、辽宁国企改革脱困如期完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世纪以来主流媒体对辽宁形象建构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辽宁日报》(2000-2019)报道[D]. 刘佳美. 沈阳师范大学, 2021
  • [3]论国企混改中非国有股东权益之保障[D]. 陈亮.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腾笼换鸟——中国首家央企子公司破产重整纪事[J]. 周建新.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9(11)
  • [5]辽宁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回顾[J]. 由林鹏. 兰台世界, 2019(10)
  • [6]S石油工程公司财务困境及应对策略案例研究[D]. 贺楚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7]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建设研究[D]. 姜帅.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8]《经济日报》中的国企形象研究(2014-2017)[D]. 简彦超. 河北大学, 2018(01)
  • [9]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以东三省国有企业改革为例[D]. 李艳. 吉林大学, 2017(04)
  • [10]1998—2000年国企改革的回顾[J]. 石建国. 百年潮, 2017(01)

标签:;  ;  ;  ;  ;  

辽宁国企改革如期完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