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机网络课的思考

对计算机网络课的思考

一、一节计算机网络课引起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苏明[1](2020)在《运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蒙授初中教材为例》文中提出2017年国家教育部推出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从之前的地理科学三维目标升级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其中人地协调观作为其“灵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地理作为高中地理的奠基,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也要同样重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日渐出现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而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资源,易于从网络获取,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了更好的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本文对纪录片与人地协调观的结合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以运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案例设计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纪录片与地理教学的结合,是如何通过运用纪录片来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筛选出的10个结合纪录片教学案例设计作为研究资料,运用案例分析法和课堂观察法,从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纪录片的运用以及在纪录片中体现的人地协调观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启示,并根据启示提出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策略。最后,根据提出的策略,设计《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与《水资源》两节课,并在课堂中实施《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得出反思与启示。结合案例分析、设计、实施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将纪录片引用到地理教学中能增强课堂趣味,提高教学质量;能辅助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培养科学精神;能生成地理空间再现,有利于认识区域;能引导学生思考人地关系,树立正确人地观。第二,运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一般策略有4条:纪录片的运用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注重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将纪录片的运用设置在课堂中不同环节;纪录片的选择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第三,通过课堂实践后需注意的是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观看纪录片;纪录片的选择不能过于生动活泼;运用纪录片的课堂教学不能过于脱离课本。通过本文的研究,把纪录片和人地协调观相结合,通过纪录片培养了初中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高阳[2](2020)在《基于游戏化学习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发展成果备受世界瞩目。如今,我国把“科教兴国”提升到了战略高度,这充分说明了科技与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学科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学生被动式学习的现状,主张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多次提到“乐趣”、“好奇”等词语,强调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为学生创造有乐趣的学习情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游戏化学习”正是一种新颖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模式,尤其在近几年,国内外兴起了对游戏化学习的研究热潮,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运用游戏化学习进行教学实践,总结了游戏化学习的诸多优势。在本研究中,笔者以教育实习为契机,对小学科学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广泛调研,对游戏化学习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并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游戏化学习实践,以《土壤的种类》和《动物的翅膀》为学习案例,结合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层面上进行了评价,探究游戏化学习模式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具体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一方面交代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包括笔者的学习经历与实习感悟、新课标的倡导以及游戏化学习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交代了本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章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学习与研究,首先对游戏化学习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综述,包括国内外的理论研究现状和实践研究现状;其次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释,包括游戏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最后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包括“游戏”、“游戏化学习”以及“游戏化教学”,从而为学习案例的设计开发打下基础。第三章阐述了小学科学游戏化学习的整体设计,包括设计思路、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设计。第四章按照上一章的整体设计思路,在对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并实践了《土壤的种类》和《动物的翅膀》两个学习案例,为了使研究更加深入,每个学习案例进行两轮实践,进而通过访谈与对学生课堂行为观察量表的分析,总结游戏化学习对学生在学习行为层面上的影响,评价游戏化学习在课堂实践中的积极效果与不足之处。第五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总结游戏化学习对学生在情感和认知层面上的影响,同时还通过将实践班级与普通教学班级进行单元测试成绩的对比,证实了游戏化学习确实能够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另外还对游戏化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践提出了相关建议。第六章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本研究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并对游戏化学习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宋芳[3](2020)在《藏汉双语三维动画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教育信息化和化学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三维动画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但是,目前高中化学三维动画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尚处在发展阶段,针对藏区教学的多媒体资源相对缺乏,现有的高中化学三维动画难以满足藏区教师的日常教学需求。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藏语的化学物质命名情况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直接理解,缺乏符合藏区高中化学教学实际需要的藏汉双语三维动画资源,教师自主制作资源也存在技术难题。为促进信息技术与藏区高中化学教学的融合、帮助藏区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提高藏区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效率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根据藏区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藏汉双语三维动画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选题。在相关教育学理论指导下,结合藏区实际条件,针对藏区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藏汉双语三维动画的七大开发原则、四个开发策略和四步开发流程。并结合具体的高中化学藏汉双语教学案例对开发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为藏区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开发指导。最后将其应用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并对应用环境和调查结果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藏汉双语三维动画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藏汉双语三维动画资源的应用十分方便,开发也相对容易,且可以促进相关化学知识的有效传递,提高藏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效率,起到辅助藏区高中化学教学的作用。本研究提供的开发方法赋予藏区教师进行资源开发的可能,为藏区化学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提供了帮助。

蔡娟[4](2020)在《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国后十七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的,中国的音乐文化也从“以西为主”的模仿阶段渐渐转向于中国国内一众音乐家努力追求自我个性、追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革新的“以中为主”的大胆创作阶段。如何既能革新本土音乐文化,又能在西方列强环伺的社会环境中不至于被西方文化牵着鼻子走,还能不丢掉自己的传统,并挖掘传统音乐文化魅力,这是一众中国音乐家在建国后十七年所致力研究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难题。本文以建国后十七年的视唱教材本土化研究为切入点,以三位音乐教育家: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为主要研究人物,以他们三人的三本视唱教材《视唱练习》、《单声部视唱练习》、《儿童视唱初步》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老一辈音乐家在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编写创作本土化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本文第一章以社会人类学、哲学、传播学、音乐学四个大学科有关本土化的论述为理论基点,在梳理“本土化”这一核心概念的同时,提炼出本土化研究的三个纬度“理念、方法和内容”,推导出视唱教材小学科本土化“理念、方法和内容”的评价框架,并简要介绍了建国后十七年我国的音乐文化环境,对建国后十七年我国出版的东西方视唱教材做了较详细梳理;第二章对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三人生平、包含本土化元素的作品、音乐本土化思想做了简述,进一步以第一章推导出来的“视唱教材理念、方法本土化的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三人的三本视唱教材进行了“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第三章主要是视唱教材内容的本土化研究。首先对三本视唱教材内容从谱号、调号、拍号、节奏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而后同样以第一章已经形成的“视唱教材内容本土化的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三本视唱教材进一步做了内容本土化的研究,其中辅以大量的表格和谱例;第四章回到现在,精选了现当代六部经典的视唱教材,利用“视唱教材理念、方法、内容的分析框架”评析其优点和不足,并进行反思,而后借鉴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探索的成功经验来促进我国现当代本土化视唱教材的编创,最终提升理论高度,提出了现代视唱教材编创必须融全球化、本土化、现代化三化于一体的编创思想。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本土化“理念、方法、内容”的分析框架的成功推导;二是对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所做的断代史研究;三是对胡江非个人的挖掘与发现;四是对马思聪《视唱练习》、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的曲式分析等其他方面所做的研究。

马兆丽[5](2020)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同伴互评活动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元化评价理念的推广促进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不再单一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开始关注学习过程,强调形成性评价、丰富和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改善原有的教育生态环境。同伴互评作为新兴评价方式开始被应用于学科教学评价。同伴互评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国外,最初主要运用于写作教学中,国外的同伴互评研究主要针对不同主体之间效果,同伴互评的应用效果研究,师生对同伴互评的体验和态度研究等方面。国内针对同伴互评的研究多集中于同伴互评的不同评价形式对评价效果的研究,同伴互评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与实施途径等方面。本研究主要在分析国内外同伴互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开展研究,获取研究数据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同伴互评研究现状及成果整理分析,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梳理对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同伴互评活动设计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本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提出研究思路,同时整理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同伴互评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评价需要,开展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同伴互评的活动方案设计。在教学实践效果检验方面,本研究通过对学生课堂参与度、同伴互评活动实施前后作品质量变化、评语质量等指标,以及同伴互评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和师生个人访谈结果等定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同伴互评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方面有明显的作用,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据同伴互评活动实践经验和学生反馈的意见,提出了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同伴互评活动的应用策略。实践研究证明同伴互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习能力和评价能力的提升。为了充分发挥同伴互评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针对同伴互评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环境激励、动力提升和能力提升三大方面提出了应用策略。环境激励方面:创设客观公正的评价氛围;设计评价量表,为学生评分提供科学指导;选择合适的评价形式,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可以促进评价效果。能力提升方面:进行培训,通过同伴互评前的培训有效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积极引导,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及时反馈总结,进一步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动力提升方面:使用双向匿名评价,避免社交效应;展示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营造良好支持性环境,为同伴互评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激发学习内驱力。本研究所设计的同伴互评活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对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生的作品质量有促进作用,以期为通过同伴互评丰富和创新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杨蔓婷[6](2020)在《视频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一轮地理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育领域的变化日新月异,各种教学理念、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涌现在地理课堂之中。作为一种现代媒体,视频资源已经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认可并广泛应用。视频资源应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展示了地理教学是与时俱进的,但同时也引发思考:视频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用得好吗?怎么用才是更好的呢?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探讨如何来评价中学地理课堂中应用的视频资源,这对促进教师更好地思考和改进应用视频资源的能力提升有现实意义。本文从三大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从背景分析入手,梳理了国内外目前地理视频资源研究现状,界定研究的范围,确定研究主体。基于地理教学论、建构主义理论、经验之塔理论和多媒体学习理论,架构了视频资源与地理教学之间的桥梁,夯实了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以评价指标设计为核心。首先,从评价理念和原则上规范评价指标拟定行为,通过课堂观察和文献分析法从地理教学要求、媒体特性和视频资源的实际应用三个角度归纳评价的各指标要点,从而构建初步的视频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在此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邀请12名地理教学领域的相关专家,通过两轮问卷数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了视频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采用专家估测法确定了视频资源应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第三部分,以实际应用为导向,采用基于录像的课堂观察方式,邀请3名研究者对两节课进行评分,依据评分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致性,并根据评分细则分析两节课的差异点,从而提出视频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优化对策。通过三个部分,本文最终构建出完善的视频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教学目标维度、内容设计维度、教学实施维度、目标达成维度;12个二级指标: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设计依据、视频内容、视频质量、呈现方式、情境创设、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学生发展;26个三级指标。

李文静[7](2020)在《明清善书的德育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劝善与施善是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传统,善书与慈善团体是其劝善主旨的具体体现。作为通俗道德教化的重要载体,善书存在的意义在于劝人为善。它萌芽于汉代,形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两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对传统社会结构造成冲击,社会动荡亟需劝世良法,善书作为德育的重要资源,因为能够促进道德教育和修养,所以在这个时期备受关注,构建了较为完整成熟的教化体系,并出现了不同以往的特点。首先,在教化内容上,明清善书在把握传统道德内核的基础上结合现实要求进行扩展,并将重心放在如何处理义与利、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第二,在教化方法上,明清善书在借鉴传统教化方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论善记功”的行善劝诫方式,并将其作为日常修身改过的行善模板,相较于更早时期的道德教育更具可操作性。第三,在教化政策上,明清善书从民间文化中寻找资源,充分考虑教化对象的广泛性,构建了帝王、士人、百姓“三位一体”的教化体系,与以官员贵族为主导的传统德育相比,更为生动活泼,因而能在当时取得良好的教化效果。在社会主义道德思想的指导下,吸收与借鉴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明清善书作为中华传统德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代德育已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首先,在目标层面上,德育目标设置缺乏层次性,与德育对象的主观要求不匹配。其次,在内容层面上,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德育智育化倾向。第三,在方法层面上,德育方法单一,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教学。第四,在政策层面上,德育政策重制定轻执行,重总结轻转化,重统一要求轻灵活实施。鉴于此,当代德育应当借鉴明清劝善体系中的有用资源,对明清善书“孝、诚、义、慈”的理论内核,以“论善记功”为核心的方法体系,“群众中来,群众中去”的政策理念进行吸收借鉴。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明清善书产生于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必然存在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部分,必须根据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对其进行转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支持与帮助。

杨百川[8](2019)在《新型网络犯罪联动治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空间的迅速扩张,网络空间成为犯罪分子牟取非法利益的平台,网络犯罪治理也成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目标。新型网络犯罪手段繁多,对于新型网络犯罪的治理,需要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共同参与,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多方面的密切配合。本研究经过对网络犯罪的概念和构成进行深度解读,分析总结了网络犯罪的特点,即技术智能化、主体低龄化、、手段地域化、目标多样化以及诉讼难度大,进一步加深了对网络犯罪的理解。对新型网络犯罪的手段进行分析解读,挖掘网络犯罪多发原因,通过针对我国新型网络犯罪治理现状的研究,总结了在立法、司法和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美、英、德、日等国的网络犯罪防治经验,提炼出对我国有益的启示。通过结合立法防控、司法防控、企业防控、技术防控和社会防控五个方面,针对打击网络犯罪中所遇到的困难,分别提出了较为详细的对策。具体而言,通过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工作、优化个人信息“防火墙”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能够从源头上掐断网络犯罪的信息渠道。通过优化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身份验证技术等措施,能够提高网络犯罪的技术成本,有利于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这些防控手段的提出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创新性,对于新型网络犯罪的治理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网络犯罪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面对不断变化的犯罪手段,与社会治理同理,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型网络犯罪,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网络环境和犯罪形式的变化,对犯罪的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治理,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及社会团体的特点和功能,共同建立起一个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网络犯罪防治体系。

周伟华[9](2019)在《初中数学实践应用能力考查的试题编制研究》文中指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需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就在纲领文件的层面上明确了培养与提高学生数学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使得培养与提高学生数学实践应用能力成为了数学教育教学必须直面与重视的问题.教育实践表明,数学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和数学学习的全过程都是相伴相随的.初中数学,作为数学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关键阶段,理应在数学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能力水平的高低通常需要通过考查来予以甄别.但目前关于数学实践应用能力考查的研究相对缺少.若能系统梳理、分析探寻数学实践应用能力考查的基本问题,探讨指向于考查数学实践应用能力的试题的科学编制,则能更准确地判断学生数学实践应用能力的水平层次,进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为此,本文系统整理了初中数学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与考查的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界定了初中数学实践应用能力的概念,以初中数学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查为视角,编制了调查问卷,在初中数学教师中展开了调查,并借助问卷星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了初中数学实践应用能力考查方面存在的不足.而后基于完善这些不足展开研究,明确了运用初中数学实践应用能力的基本环节,基于环节确定了相应的水平层次,并对相关试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考查初中数学实践应用能力的试题的编制原则和方法,并以案例进行了说明.

彭锦[10](2018)在《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新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MOOC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入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也是现代教育中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具有大规模、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MOOC的应用和推广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有着巨大的作用。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上其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学习过程的指导性、弹性学制的机动性、学习内容的宽广性以及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等特点而迅速地得到推广和不断的发展、完善,被世界各国高等学校采纳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民办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面临着师资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诸多困难,借助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MOOC这一现代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面临问题的有效办法。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网络学习法,基于MOOC这一视角,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设计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音剖析了当前民办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如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课程面狭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基本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学生选课盲目缺乏导向,学习自主性不强;制度不全与保障缺失等等。为了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实施面临的现实问题,论文提出利用MOOC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推进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论文探讨了 MOOC的特征及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实施的作用和影响,指出(1)MOOC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更多优质课程资源,促进了精品课程建设,从而助推学分制改革;(2)MOOC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施解决了优秀教师资源不足问题,提高了整体教师队伍质量;(3)MOOC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有利于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顺利推行。论文概括了当前民办高等学校运用MOOC推行学分制可以采用的几种模式:1)自助课程+课程证书认证模式;2)第三方课程平台选课+学校学分认证模式;3)联盟高等学校课程平台选课+高等学校间学分互认模式。并以D校为例,借助尔雅通识教育MOOC平台,设计了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该方案对部分高等学校实行的购买第三方课程平台选课+学校学分认证模式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概括、总结和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期为更多的民办高等学校进行基于MOOC的学分制改革提供参考。该方案对D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必修课的比例,扩大了选修课的比例,并且以优质的、丰富的MOOC通识教育综合素养选修课程替代了原有的狭窄的、贫乏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对学分管理及收费制度做了设计。为保证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的顺利实施,论文还探讨了实施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的保障策略,包括经费保障、制度保障、网络等后期服务和管理保障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三点:(1)视角的创新。以MOOC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设计进行研究,构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全新模式和路径,这为探索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新路子打开了视野。(2)内容的创新。论文以尔雅通识教育MOOC平台为依托,设计出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这对创新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方式具有开拓性意义。(3)方法的创新。本论文运用网络学习法,依据网络学习的特点进行MOOC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广阔性、互动性、自由性和精服务,从而凸显了基于MOOC的学分制方案的优越性。本研究对深化民办高等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加快民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推进民办高等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促进民办高等学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一节计算机网络课引起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节计算机网络课引起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运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蒙授初中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四)概念界定
        1.纪录片
        2.人地协调观
一、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地理教学理论
    (三)视听教育理论
    (四)迀移理论
二、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人地协调观与纪录片相结合的内容分析
    (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版)》分析
    (二)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内容分析
三、运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说明
    (二)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四)运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四、运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一)运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案例设计
    (二)运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案例实施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游戏化学习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倡导
        1.1.2 游戏化学习的蓬勃发展
        1.1.3 学习经历与实习感悟
    1.2 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1.2.1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的内容
    1.3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游戏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人本主义理论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游戏
        2.3.2 游戏化学习
        2.3.3 游戏化教学
第三章 小学科学游戏化学习的整体设计
    3.1 游戏化学习的设计思路
        3.1.1 游戏化学习的一般模式
        3.1.2 游戏化学习的设计原则
    3.2 小学科学游戏化学习策略
        3.2.1 小学科学学科特征
        3.2.2 游戏化学习策略分析
        3.2.3 游戏元素的分析
    3.3 游戏化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第四章 基于游戏化学习的案例设计与实施
    4.1 小学科学游戏化学习的“教与学”现状调查
        4.1.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1.2 学生科学学习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4.2 总体实践方案
        4.2.1 实践对象
        4.2.2 实践内容
        4.2.3 实践步骤
        4.2.4 实践流程
    4.3 案例一——《土壤的种类》
        4.3.1 《土壤的种类》学习设计
        4.3.2 第一次实践
        4.3.3 实践反思
        4.3.4 第二次实践
        4.3.5 总结
    4.4 案例二——《动物的翅膀》
        4.4.1 《动物的翅膀》学习设计
        4.4.2 第一次实践
        4.4.3 实践反思
        4.4.4 第二次实践
        4.4.5 总结
第五章 小学科学课程游戏化学习实践结果评价与分析
    5.1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5.2 学习成绩的分析
    5.3 在小学科学课堂开展游戏化学习的建议
        5.3.1 游戏化学习应秉持科学的原则
        5.3.2 进一步加强科学课教师队伍建设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3)藏汉双语三维动画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教育信息化和新课改的要求
        二、面向藏区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需要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
    第六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第七节 本文的篇章结构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双语与藏汉双语
        二、三维动画与三维教学动画
        三、多媒体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资源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认知负荷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经验之塔”理论
第三章 藏区中学多媒体教学现状调研与分析
    第一节 现状与问题
        一、学校硬件设备状况
        二、课堂教学观察
        三、对学生的调查研究
        四、对教师的调查研究
    第二节 原因与对策
        一、软硬件资源方面
        二、师资力量方面
        三、多媒体教学资源方面
第四章 藏区高中化学藏汉双语三维动画的开发探究
    第一节 开发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针对性原则
        三、必要性原则
        四、经济性原则
        五、多通道原则
        六、适度性原则
        七、适中性原则
    第二节 开发策略
        一、内容选择策略
        二、素材采集策略
        三、外观设计策略
        四、软件选择策略
    第三节 开发流程
        一、需求分析阶段
        二、设计构思阶段
        三、制作编辑阶段
        四、评测应用阶段
第五章 藏区高中化学藏汉双语三维动画教学案例的开发
    第一节 需求分析
    第二节 设计构思
    第三节 制作阶段
    第四节 编辑阶段
第六章 藏区高中化学藏汉双语三维动画教学案例的应用
    第一节 应用环境
    第二节 应用结果调查与分析
        一、教师访谈评价
        二、学生问卷评价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二节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藏区多媒体教学应用现状调查——学生版
    附录二 藏区多媒体教学应用现状调查——教师版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高中化学藏汉双语三维动画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4)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与问题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访谈法
        (三) 量化分析法
第一章 概念、背景与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建国后十七年”
        二、“本土化”的学科内涵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本土化”的语用
        一、“本土化”的理念、内容与方法
        二、四大学科“本土化”的具体维度
        三、视唱教材“本土化”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发展概况
        一、建国后十七年民族音乐发展及理论着作
        二、建国后十七年西方音乐的传入与理论着作
    第四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整体出版情况
        一、国外视唱教材传入中国的情况
        二、中国音乐家自编自着本土化视唱教材情况
    小结
第二章 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第一节 马思聪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一、马思聪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二、马思聪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三、马思聪《视唱练习》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第二节 马革顺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一、马革顺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二、马革顺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三、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第三节 胡汀非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一、胡江非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二、胡江非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三、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第一节 马思聪《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一、《视唱练习》的内容详析
        二、《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第二节 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一、《单声部视唱练习》的内容详析
        二、《单声部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第三节 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一、《儿童视唱初步》的内容详析
        二、《儿童视唱初步》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思与借鉴
    第一节 六部经典视唱教材与“本土化”反思
        一、六部经典视唱教材简述
        二、六部经典视唱教材“本土化”理念、方法的优势、不足与反思
        三、六部视唱教材“本土化”内容的优势、不足与反思
    第二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对于当今本土化视唱教材编创的借鉴
        一、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理念、方法”的借鉴
        二、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内容”的借鉴
    第三节 关于现代视唱教材编创的思考
        一、视唱教材编创中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
        二、立足于本土化的视唱教材的现代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同伴互评活动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缘起
    1.1 研究背景
        1.1.1 终身学习的发展对传统教学评价提出挑战和要求
        1.1.2 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学评价的变革
        1.1.3 多元化评价方式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1.2 问题陈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调查研究法
        1.5.3 行动研究法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同伴互评
        2.1.2 混合式协作学习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人本主义理论的学生观
        2.2.2 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2.2.3 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
        2.2.4 合作学习理论
    2.3 研究现状
        2.3.1 国外同伴互评研究综述
        2.3.2 国内同伴互评研究综述
3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同伴互评可行性分析
    3.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3.1.1 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分析
        3.1.2 课程内容分析
        3.1.3 课程目标分析
        3.1.4 学习者分析
        3.1.5 学习环境分析
    3.2 同伴互评的实施原则、方法及流程
    3.3 同伴互评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优势及特点
    3.4 支持课程开展同伴互评的可行性分析
        3.4.1 蓝墨云班课平台介绍
        3.4.2 平台基本操作培训
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同伴互评活动设计及教学实施
    4.1 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同伴互评的活动设计
        4.1.1 同伴互评培训
        4.1.2 明确评价目标
        4.1.3 确定评价主体
        4.1.4 设计评价标准
        4.1.5 设计评价资源
        4.1.6 确定评价流程
    4.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同伴互评的教学实践
        4.2.1 行动研究总体计划
        4.2.2 第一轮行动研究
        4.2.3 第二轮行动研究
        4.2.4 第三轮行动研究
        4.2.5 实践结果反馈
5 效果调研及策略的提出
    5.1 教学效果调研
        5.1.1 调查问卷和访谈的设计
        5.1.2 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结果分析
        5.1.3 访谈结果分析
        5.1.4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5.1.5 师生反馈结果
    5.2 同伴互评提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应用策略
        5.2.1 同伴互评的环境激励策略
        5.2.2 同伴互评的能力提升策略
        5.2.3 同伴互评的动力提升策略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6.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视频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3.5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视频资源
        2.1.2 评价
    2.2 地理视频资源的类型
        2.2.1 专业教学类视频资源
        2.2.2 网络下载类视频资源
        2.2.3 自主录制类视频资源
    2.3 理论基础
        2.2.1 地理教学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2.2.4 多媒体学习理论
3 高中地理教学中视频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1 评价理念
    3.2 评价原则
        3.2.1 发展性原则
        3.2.2 整体性原则
        3.2.3 独立性原则
        3.2.4 可测性原则
    3.3 评价量表建立的步骤
        3.3.1 评价指标的拟定
        3.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3.3 评价指标信效度的检验
4 高中地理教学中视频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4.1 初拟地理教学中视频资源的评价指标
        4.1.1 确定评价依据
        4.1.2 初拟评价指标体系1.0
    4.2 修正地理教学中视频资源应用评价指标
        4.2.1 确定专家与数据分析
        4.2.2 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
        4.2.3 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
    4.3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4.3.1 专家估测问卷编制
        4.3.2 各指标权重计算
        4.3.3 确定评价量表4.0
5 基于课堂录像评分的评价指标一致性检验与应用分析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观察对象及评分者选取
        5.1.1 观察对象的选取
        5.1.2 评分者及评分表发放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致性检验与应用分析
        5.2.1 地理教学中视频资源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致性检验
        5.2.2 地理教学中视频资源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分析
        5.2.3 地理教学中视频资源应用的优化策略
6 研究结论和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一师一优课”视频网址
    附录二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三 第二轮专家咨询及估测问卷
    附录四 高中地理教学中视频资源各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专家估测结果
    附录五 高中地理教学中视频资源评价指标体系4.0版
    附录六 高中地理教学中视频资源应用的评价表
致谢

(7)明清善书的德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性及研究基础
第一章 渊源与流变:明清善书的历史渊源与基本概述
    第一节 善书的发展脉络
        一、萌芽期:秦汉“天道积善”的思想争鸣
        二、形成期:宋元“扶助正道”的德育实践
        三、成熟期:明清“改过迁善”的劝善运动
    第二节 明清善书概述
        一、明清善书兴盛的背景
        二、明清善书的思想渊源
        三、明清善书的种类
第二章 本质与核心:明清善书的理论内核对当代德育内容的启示
    第一节 人伦之思:德育中的人伦思考
        一、忠孝一体
        二、夫妻和睦
        三、明清善书人伦思想的当代德育意义
    第二节 处世之则:德育中的交往准则
        一、诚信宽厚
        二、贵义贱利
        三、明清善书处世之则的当代德育意义
    第三节 修身之道:德育中的修养道理
        一、慈以养德
        二、仁爱万物
        三、明清善书修身之理的当代德育意义
第三章 方法与实践:明清善书劝化手段对当代德育方法的启示
    第一节 神引法与反求诸己的心理德育
        一、明清善书的神引之法
        二、当代德育的反求诸己
    第二节 榜样法与身体力行的模范德育
        一、明清善书的榜样之法
        二、当代德育的身体力行
    第三节 功过格与论善记功的行为德育
        一、明清善书的功过之法
        二、当代德育的论善记功
    第四节 图文法与媒体融合的生活德育
        一、明清善书的图文之法
        二、当代德育的媒体融合
第四章 政策与导向:明清善书的宣传颁行对当代德育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政策引领:德育政策的编写颁行
        一、明清善书的政策因素
        二、当代德育的转化理念
    第二节 原则指导:德育方向的内外并治
        一、明清善书的主导原则
        二、当代德育的内外并治
    第三节 形式多样:德育的多法并用
        一、明清善书的传播模式
        二、当代德育的教化宣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8)新型网络犯罪联动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网络犯罪概述
        一、网络犯罪的概念
        二、网络犯罪的构成
        三、网络犯罪的特点
    第二节 新型网络犯罪特点
        一、网络犯罪族群化、社会化
        二、网络犯罪独立化、产业化
        三、微网络犯罪化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多元治理理论
        二、权变理论
第二章 我国网络犯罪治理现状和问题
    第一节 我国网络犯罪形势分析
        一、传统犯罪网络化迅速
        二、侵财犯罪手段日趋复杂
        三、个人信息成为犯罪目标和工具
        四、跨国、跨地域犯罪频发
        五、“网络暴力”犯罪出现
    第二节 我国新型网络犯罪治理现状
        一、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二、打击个人信息犯罪
        三、促进地区间、国际间合作
        四、设立互联网法院
    第三节 我国新型网络犯罪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防控方面
        二、司法防控方面
        三、社会防控方面
第三章 国际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经验及启示
        一、美国网络法律体系形成过程
        二、启示
    第二节 英国经验及启示
        一、英国网络犯罪治理历史进程
        二、启示
    第三节 德国经验及启示
        一、德国网络犯罪治理:由分散到统一
        二、启示
    第四节 日本经验及启示
        一、日本不断提高的网络犯罪防治等级
        二、启示
第四章 新型网络犯罪联动治理机制构建
    第一节 立法防控
        一、加强网络安全立法
        二、加强个人信息及虚拟财产保护
        三、调整罪名及刑罚设置
    第二节 司法防控
        一、建设现代化警察专业队伍
        二、增强地区间、国际间司法协作
    第三节 企业防控
        一、强化金融业管理防控
        二、强化通信业管理防控
    第四节 技术防控
        一、优化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二、优化个人信息防泄漏“防火墙”
        三、优化身份验证技术
    第五节 社会防控
        一、加强政府与社会团体协作
        二、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
        三、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初中数学实践应用能力考查的试题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数学实践能力的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二)国内外关于数学应用能力的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三)国内外关于数学实践应用能力考查的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四)已有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研究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实践与数学实践能力
        二、应用与数学应用能力
        三、初中数学实践应用能力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二章 初中数学实践应用能力考查的相关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的准备与实施
    第二节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第三节 调查的结果与启示
第三章 初中数学实践应用能力运用的基本环节与相应的水平划分
    第一节 表征分析环节及其水平划分
    第二节 模型建立环节及其水平划分
    第三节 模型求解环节及其水平划分
    第四节 结论解释环节及其水平划分
第四章 初中数学实践应用能力考查的试题分析
    第一节 涉及的环节少、水平层次低的试题分析
    第二节 涉及的环节少、水平层次中的试题分析
    第三节 涉及的环节少、水平层次高的试题分析
    第四节 涉及的环节中、水平层次低的试题分析
    第五节 涉及的环节中、水平层次中的试题分析
    第六节 涉及的环节中、水平层次高的试题分析
    第七节 涉及的环节多、水平层次低的试题分析
    第八节 涉及的环节多、水平层次中的试题分析
    第九节 涉及的环节多、水平层次高的试题分析
第五章 初中数学实践应用能力考查的试题编制
    第一节 编制的原则
        一、依据性
        二、科学性
        三、公平性
        四、应用性
    第二节 编制的方法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MOOC的定义
        2.1.2 民办高校的概念
        2.1.3 学分制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能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网络学习环境理论
3 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基于四所民办高校的调查
    3.1 基于四所民办高校的调查
        3.1.1 调查对象、方法和过程
        3.1.2 调查内容和结果
    3.2 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分析
        3.2.1 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课程面狭窄
        3.2.2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3.2.3 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3.2.4 基本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3.2.5 学生选课盲目缺乏导向,学习自主性不强
        3.2.6 制度不全与保障缺失
4 MOOC的特征及其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4.1 MOOC的特征
        4.1.1 大规模
        4.1.2 开放性
        4.1.3 个性化
    4.2 MOOC的技术背景
        4.2.1 MOOC平台的功能
        4.2.2 MOOC平台的基本技术架构
    4.3 MOOC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4.3.1 现实与契机
        4.3.2 MOOC促进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几种模式
        4.3.3 MOOC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4.3.4 民办高校利用MOOC进行学分制改革的有利条件
5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以D校为例
    5.1 D校的基本情况
        5.1.1 学校概况
        5.1.2 D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5.2 D校基于MOOC的学分制方案设计
        5.2.1 指导思想
        5.2.2 设计原则
        5.2.3 设计思路
        5.2.4 方案构架
6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实施的保障策略
    6.1 制度保障
        6.1.1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6.1.2 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6.1.3 建立健全导师制
        6.1.4 建立健全收费制度
        6.1.5 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
    6.2 经费保障
    6.3 后勤保障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访谈提纲
附录二: 民办高校学分制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 超星尔雅综合素养选修课目
附录四: 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平台介绍
附录五: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一节计算机网络课引起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运用纪录片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蒙授初中教材为例[D]. 苏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基于游戏化学习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 高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藏汉双语三维动画在藏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宋芳.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4]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D]. 蔡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同伴互评活动设计及应用研究[D]. 马兆丽.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视频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评价研究[D]. 杨蔓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明清善书的德育价值研究[D]. 李文静.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8]新型网络犯罪联动治理机制研究[D]. 杨百川. 青岛大学, 2019(02)
  • [9]初中数学实践应用能力考查的试题编制研究[D]. 周伟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D]. 彭锦. 武汉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对计算机网络课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