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作者的信息 2002 给作者的信息

给作者的信息 2002 给作者的信息

一、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年投稿须知(INFORMATION FOR AUTHORS)(论文文献综述)

陈红斗[1](2018)在《《中国药典》收载品种与非药典标准药品的药物利用及安全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现行药品质量标准包括《中国药典》及其他部颁、局颁、进口等众多药品标准,而《中国药典》是我国药品管理的重要支点,也是药品使用、生产及检验监督的技术核心。但其收载品种在临床的使用、药物不良反应及相关利用指标目前缺少总体的分析研究。故本文采用WHO推荐的药物利用研究方法,利用临床和国家开发的一些大数据的信息平台采集数据,对《中国药典》及非药典标准所收载的药物在临床的药物利用指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为药品质量标准的监管部门提供药品收录、评价的参考,为临床的药物遴选及合理选择使用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三个部分:1、《中国药典》及非药典标准的药物利用研究指标分析。对比分析《中国药典》标准药物(Ch PSD)和非药典标准药物(NCh PSD)在临床的药物利用研究指标,包括:品规数、消耗金额、用药频次和日均费用四项指标的差异。收集江苏省某医院临床2011-2013三年的药品使用数据,并根据其质量标准分为药典组药物和非药典药物两个组,利用SPSS20.0软件,采用对照t检验,分析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性。与非药典组比较,药典组的品规数与使用频次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年消耗金额前者显着低于后者,两组的总金额均数分别为8225.51±762.86和14934.08±3347.1(P<0.05);药典组药物的日均费用额显着低于非药典药物,两组均数分别为10.47±0.36和19.22±2.04(P<0.01)。提示药典收载的药物利用研究指标在医院并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其日均费用额较低,监管部门应制定适宜政策,引导并强化药典的权威性,以引导整个社会、医疗单位的临床医生和用药患者对药典收载药物的优先选择。2、《中国药典》及非药典标准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比分析《中国药典》收载药物和非药典质量标准药物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质量标准的相关性,从而实现对药典与非药典药物在临床使用进行安全性评估。收集某医院临床2012-2014三年的药物利用数据和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并依据药物的质量标准分为药典药物(Ch PSD)和非药典标准药物(NCh PSD)两个变量组,ADR发生例数与发生率的比较采用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药典组与非药典组的药品利用数据与药物不良反应之间有相关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药典组要明显高于药典组。提示监管部门要重视对药品质量标准提升与控制,通过提高药品质量标准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对药品目录的遴选要进行严格的论证,将质量标准列为调整药品结构的依据之一。3、大数据分析《中国药典》及非药典标准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为进一步探讨不同药品质量标准药品的安全性,通过大数据平台收集数据,来分析药典与其他质量标准药品发生不良反应的差异性。分析2013—2015年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江苏地区收集到266 869例报告,分为药典组和非药典组,采用t检验两组间发生新的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的差异性。结果显示药典组和非药典组的报告例数分别为121 490、145 379例;新的不良反应分别为28 861、41 640例;严重例数分别为8 786、11 116例;中成药例数分别为15 727、35 513例,其中严重不良反应例数分别为225、2 138例;中药注射剂总例数分别为1 135、18 416例,其中严重例数分别为67、1 809例;两组间报告例数差异显着(P<0.01)。提示药典组收载品种发生新的、严重、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严重的不良反应例数均显着低于非药典组。

张岩[2](2018)在《国家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简称“名医工作室”)是国家2010年开始为了做好名老中医药家学术思想传承,临床经验总结、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与推广的政策措施。此政策培养了一批中医药知识传承与创新的精英团队,在过去7、8年产出的知识成果颇丰。研究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目的在于促进团队更合法、规范、系统、科学地进行知识传承、创新,促使国家政策效应最大化。本文在分析中医药知识特性、名医工作室知识成果及其知识产权内容、特征及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新制度经济学中社会学制度主义中斯科特对“制度”定义的界定框架,以名医工作室知识传承与创新为绩效,建立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模型。通过调研实证分析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以促进名医工作室知识传承与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完善。具体而言,如何突破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符合中医药知识自身特性的补充性知识产权制度;如何发挥知识产权“资产”性能进行充分运营,达到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这一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何考虑团队情境因素对个体隐性知识建构作用后的知识产权人的界定;如何使名医工作室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及争取国际话语权,助力中医药的国际化等问题,本文均探讨性地提出相关创新建议。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方法为主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梳理并基于斯科特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知识产权管理理论,构建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模型,依据模型设计调查问卷,经过专家修订后进行预调查,分析问卷的不足,形成正式问卷,以全国现有的名医工作室团队成员为调查对象,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的帮助下对全国的国家名医工作室全面展开调查,获取数据,经过硕士研究生双人分别录入、核对和清洗,剔除无效问卷,然后利用SPSS21.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信效度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AMOS21.0软件对模型进行结构方程分析,检验并修正模型,验证相关假设的合理性。结果:初始模型中的所有17条假设中,除了“文化—认知性要素正向影响行为”、“规制正向影响自身绩效”、“规制正向影响比较绩效”、“资源正向影响比较绩效”4个假设经检验不支持外,其余13个假设均未被拒绝。其中“规范性要素正向影响资源”、“规范性要素正向影响行为”、“文化-认知性要素正向影响自身绩效”、“规范性要素正向影响比较绩效”假设成立且路径影响系数较高,具有显着影响。“规制性要素正向影响资源”、“规制性要素正向影响行为”、“文化-认知性要素正向影响资源”、“规范性要素正向影响自身绩效”、“文化-认知性要素正向影响比较绩效”等假设尽管软件显示接受,但由于路径系数呈负值,故原先假设的单向正向影响尚有商榷空间,这倒也符合了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的阐述,有可能在某种情况下,规制性要素越高、越严格、文化认知越根深蒂固,对资源的影响反而越制约,从而可能显示出负向影响的可能。还得到了资源的中介效应、行为的中介效应、资源和行为的中介效应均比较显着。结论:提升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规范性要素即名医工作室的内生动力最有利于对知识产权管理的资源、知识产权管理的行为的提升。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行为对知识传承与创新的绩效的提升有直接明显的作用。资源、行为的中介作用影响到知识传承与创新的绩效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而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规制性要素、文化认知性要素有可能提升资源,但要把握一定的度,否则则会反过来阻碍资源的配备。

魏绪秋[3](2018)在《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术论文影响力不仅体现着作者个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体现着科研机构、学科的学术声望和科研实力。此外,我国所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高影响力学术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科研人员及其管理人员一直关注的焦点。目前,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主要有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性评价以同行评议为基础,定量评价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文献计量方法和以社交媒体数据为基础的Altmetrics的量化方法。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文献计量方法是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重要方法,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此外,在学术论文评价过程中,引文分析方法既包含了量化评价,又包含了同行评议(“小同行”、“大同行”)。正是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提出了以学术论文的引证与被引证为研究视角,以学术论文的动态引证数据为学术论文影响力客观评估量化的基础数据,从影响广度(影响范围)、影响深度(影响程度)两个维度,从文献层面(基本指标)、作者层面(细化指标)和学科层面(延伸指标)三个层面,来评估量化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从而为全面评估与量化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提供新视角、新方法、新思路。本文的内容框架除引言、研究结论与展望外,主要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其中:第2章是对学术论文的定义、类别、特征和作用进行了梳理,对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定义、要素、类型进行了讨论,最后对目前常用的三种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同行评议、量化评价和综合评价)和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体系研究及其不足)进行讨论。第3章是对引证与被引证文献、引文链、引文网络、引证动机与引证行为,引文分析的概念、发展史、类型、应用等进行论述。随后,引入了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和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的术语,探讨了引证广度、引证深度、引证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关系,并构建了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包括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采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引证文献各要素用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其中:第4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被引频次峰值量以及动态的引证时间因子能否适用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结果表明: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具的不均衡性为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提供了依据;学术论文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在学术论文发表的第二年至第四年内,但是其不能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被引频次峰值量这一指标数据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引证时间因子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学术论文的动态影响力。并将学术论文影响力划分为:短期学术论文影响力、中期学术论文影响力和长期学术论文影响力。第5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以及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以及引证文献类型强度指标能够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文献类型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侧重于量化在学术期刊论文上的影响力;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文献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6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作者数量、引证作者强度以及基于引证作者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引证作者数量以及引证作者强度指标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作者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作者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7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学科数量、引证学科强度以及基于引证学科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表明:学术论文的引证学科数量以及引证学科强度指标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学科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学科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三部分(第8章)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分析。首先构建了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其构建的4原则、目标、模型要素进行说明,运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基于各年期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估与量化动态体系;其次,对CNKI-CCD数据库中“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学术论文的综合影响力动态、连续地评估与量化;最后,与基于各引证指标数据的评价结果以及基于被引频次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与评估,以评估所构建的评价模型的可靠性。研究发现: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能够从文献层面、作者层面、学科层面较好的反映出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

刘洋[4](2017)在《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文中提出近代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勃兴,中医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中医,其科研、教育、医疗、管理、交流、传播、评价等方法体系,都与建立在现代科学思想基础上的西医大为迥异,也与基于西方的近代中国社会建制格格不入。为了谋求发展,近代中医不断改良、汇通、论战、抗争,直至尝试“科学化中医”,希望改造中医,使其融入近代科学的体系。伴随着抗争与羁绊中的前行,中医自觉不自觉吸收和借鉴了西医的思想和制度,开始了中医体制化的探索。科学体制化是科学体制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发展的组织条件和制度保证,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医学体制化的重要标志是医院、医学院、医生组织以及政府主导的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形成。其显着的特征是医学知识与政治的结合,以及对医疗空间的制度性分割。由于近代社会政治制度源于西制,中医天然地被社会体制排除在外,晚清和民国政府没有主动启动中医体制化进程。中医体制化基本上萌生于中医民间,由中医界自下而上努力探索,其层次、范围、效果上与西医的近代体制化相比,距离很大。与民国政府的“抑中扬西”的卫生政策相左,近代山西地方政府对中医采取扶持政策,中医体制化在近代山西得以率先发轫。山西模仿西方科学和西医体制,成立中医社团、开展中医学校教育、创办医院、出版发行中医期刊和书籍,以及制订和完善中医学术、研究制度等努力,在中医体制化中作出独到的努力。本文以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及其活动为视角,放眼整个近代中医的发展历程、中医与社会的关系、中医与西医的矛盾和媾和。通过历时共时的分析,探讨体制化对中医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作用,为时下政府在中医药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职责界定、市场划分,提供有益参照。本文主体包括绪论、正文(共七章)、结束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概念释名。正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了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其后五章是关于山西中医体制化的探索实践内容;最后一章总结山西中医体制化的贡献与启示。第一章是关于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近代中医体制化以中医思想文化变革为基础,“西学东渐”的近代化思潮是中医的近代化转型的根本原因。正是在这种近代化思潮的影响下,面对薄弱的医疗卫生基础,山西从统治和现实需要出发,积极推动开展中医改进。中医体制化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在近代山西发端。第二章是关于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创建及发展内容。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官办的中医社团。山西行政长官阎锡山在学会的创办、发展、运行中都发挥主导作用,给予经费、政策、发展环境的支持。由于组织稳定,经费充裕,中医改进研究会发展迅速。研究会在管理制度、科研方法、学术奖励等各个方面吸收西学,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规范,保障了中医研究的有序开展。研究会发展中期,由于政治、社会局面发生巨大转变,及“中医科学化”思潮出现,研究会进行了改组,从人员、机构、组织多方面发生较大调整。研究会宗旨也从最初的“中医改进”向“中医科学化”演变。第三章是关于中医教育探索的部分。近代山西山西医学教育历经波折,先后创办了“山西医学专门学堂”、“山西医学传习所”和“山西医学专门学校”等医学教育机构。后者几易其名,学制、课程、教育方向也随之不断变化。特别是其办学方针的“由中转西”,反映了中西医教育难以实现良好契合的矛盾。近代中医教育界在探索建立学制,统一课程设置,编辑中医教材,兴办中医学校,培养中医人才过程中的努力,也是不断寻求合理医学教育建制的过程。最终,在中医向西医的参习和妥协中,近代中医教育建制得以建立。第四章是关于中医临床与防疫实践的内容。作为中医研究和中医教育的实践场所,中医改进研究会的附设中医医院设立后,引入了西医医院的理念,设立养病室(病房)、加强院感管理、完善诊疗制度,不断提高中医的临床诊治能力。为了弥补中医在卫生防疫中显露出的不足,研究会建立了疫情报告和研判制度,积极探索中医在卫生防疫中的作用。由于西医对传染病的病原学、传播途径方面具有证据确凿、逻辑合理的实践优势,使得基于西制的近代政府,有充分理由选择西医理论和制度作为卫生防疫的立法和行政依据,西医在国家卫生防疫体系中的地位得以通过政治制度确立,成为卫生防疫的主角,中医逐渐退出了卫生防疫体系。第五章介绍了中医改进研究会在历次中医抗争社会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中医界面对政府、西医的不公正政策和歧视,从维护自身权益以及中医地位出发,积极投入到抗争和中西医论战中。在纳入教育体系、创设中央国医馆、建立中医社会体制等方面,中医改进研究会与全国中医药界,互通声气,积极运用请愿抗争和参政提案等手段,奔走呼号,终获一定成效。《中医条例》、《医师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使中医在法律地位上与西医平等;中央国医馆、卫生署中医委员会的成立,成为中医行政管理建制化的标志;中医纳入学制的章程获得通过,中医执业考核得到实施等一系列突破,使得中西医并存的二元医疗卫生体制渐见雏形。第六章是关于中医学术传播与交流方面的内容。医学交流机制与系统的形成,是医学体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中医“秘而不宣”的习惯,随着近代报纸、期刊在中国的出现,发生了巨大改变。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创办的《医学杂志》,作为中医学术交流的载体,业界沟通的桥梁,中西医论战的平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研究会的改组,《医学杂志》的办刊思想也由“中医改进”向“中医科学化”发生转换。同时,研究会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征集审查民间验方活动,出版了蕴含巨大学术价值的《审查征集验方》。研究会采取出版代销名家医书、与其他中医团体交换期刊、在杂志刊登医药信息等的形式,广泛进行业界交流,在近代中医的学术传播交流体制化中取得积极成效。第七章总结了山西在中医体制化中的贡献与启示。由于地方行政力量的鼎力支持,甚至将发展中医作为省政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代山西强化中医管理,从机构、组织、制度、机制方面,在神州一隅开辟了中医体制化的试验田。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实践表明,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融贯是未来中医发展的基础。辩证认识中西医,以包容胸怀接受在一定时期内中西医二元化格局的局面,有助于未来产生真正的新的生命科学。中医体制化是中医科学化概念的重要延伸,是中医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结束语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二是指出了本文仍需努力的方向;三是下一步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附录共有9个部分,汇总了近代山西中医体制化相关制度和近代山西医学发展沿革等等,为研究提供详实的参证。纵观中医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医发展的各个兴盛阶段多得益于体制的促进。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化”等概念和思路,都是基于振兴中医发展的目的提出的。同时,也反映出中医自身的特性与历次被强加之上体制的不适应。直到170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寻求出适合中医的发展之路;如何处理中西医二者的关系,也是众说纷纭。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医和西医的“范式”不可通约,源于西医的近代医疗体制无法适应中医发展的自身属性。有着五千年深厚文化和历史底蕴的传统中医,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又一次科学和意识形态的革命,需要再次审视其发展规律,完善中医体制化建设。

曾令烽[5](2017)在《阿尔茨海默病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权益保障规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对我国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弱势群体临床研究伦理学现状、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技术法规等进行文献调研;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调查,初步制定适用于AD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权益保障规范,为伦理委员会审查及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监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循证文献调研和专家共识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前期文献调研主要通过计算机综合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分别以2014年、2009年及2003年检索情况为三组别,由两名评价员分别对AD患者口服抗AD药物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文献筛检及数据提取,分析文献中是否报道"通过伦理委员会(Regional Ethical Committee,REC)审查"、"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from Participants,ICP)"、"研究方案进行临床注册(Registration for Protocol,RFP)"、"遵循赫尔辛基宣言(Declaration of Helsinki,DOH)"、及"利益冲突声明(Conflict of Interest,COI)"等,评价我国AD药物临床试验文献的伦理学状况;相关数据分析采用软件SPSSv21进行处理。同时广泛查阅国内外医学伦理学、药物临床试验等相关文献和专着,并参考相关标准制定AD神志类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权益保障研究技术细则。在上述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构建起草小组、专家小组、咨询专家委员会等,征求行业专家意见并展开讨论,形成"阿尔茨海默病(AD)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权益保障规范"初稿,并对各位专家建议进一步征询分析,以探索通过规范临床试验过程管理提高临床科研质量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结果:1.本研究经检索筛查最终收集相关文献1900篇(2014年1035篇,2009年576篇、及2003年289篇),研究对象为涉及药物临床研究的AD患者;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文献 1242 篇(2014 年 819 篇,2009 年 348篇、及2003年75篇);涉及的期刊类别依次为217种、238种和162种。另外,2014、2009及2003年各阶段AD患者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所占比例分别为79.13%(819/1035),60.42%(348/576)及 25.95%(75/289),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本研究纳入的RCT文献中,4.99%(62/1242)有描述"通过REC审查批准";其中,2014年的819篇文献中,报道"通过REC审查批准"为56篇,所占比例为6.84%(56/819);2009年和2003年的文献报道"通过REC审查批准"分别为1.15%(4/348)、及2.67%(2/75)。针对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中报道"通过REC审查批准"的比例进行评价,结果:三组组间比较,其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x2=17.571,P<0.0001);进一步两两组间比较分析发现,2014年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中报道"通过REC审查批准"的比例高于2009年(P<0.0001);其余组别两组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纳入的RCT文献中,14.17%(176/1242)报道"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ICP)声明";其中,2014年的文献中,描述"签署ICP声明"为142篇,所占比例为17.34%(142/819);2009年和2003年的文献报道"签署ICP声明"分别为7.76%(27/348)、及9.33%(7/75)。针对RCT文献中报道"签署ICP声明"的比例进行评价,结果:三组组间比较,其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x 2=19.963,P<0.0001);进一步两两组间比较,2014年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中报道"签署ICP声明"的比例高于2009年(P<0.0001);其余组别两组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纳入的1242篇RCT文献中,5.56%(69/1242)报道"遵循DOH指南";其中,2014年的文献中,描述"遵循DOH指南"为61篇,所占比例为7.45%(61/819);2009年和2003年的文献提及"遵循DOH指南"分别为1.44%(5/348)、及4.00%(3/75)。针对RCT文献中报道"遵循DOH指南"的比例进行评价,结果:三组组间比较,其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x2=17.188,P<0.0001);进一步两两组间比较分析,2014年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中报道"遵循DOH指南"的比例高于2009年(P<0.0001);其余组别两组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本研究纳入的RCT文献中,7.01%(87/1242)报道"RFP注册信息";其中,2014年的文献中,描述"方案RFP注册"为76篇,所占比例为9.28%(76/819);2009年和2003年的文献提及"方案RFP注册"分别为2.59%(9/348)、及2.67%(2/75)。针对RCT文献中报道"方案RFP注册"的比例进行评价,结果:三组组间比较,其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x2=19.103,P<0.0001);进一步两两组间比较发现,2014年RCT文献中报道"方案RFP注册"的比例高于2009年(P<0.0001);其余组别两组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鉴于本研究纳入文献涉及报道"利益冲突COI声明"的相关信息缺失、或邮件联系作者却无法获取回复,故对2014、2009及2003年各阶段RCT研究中是否报道"利益冲突COI声明"情况比较,在当前尚无法进行评价,有待后续高质量的研究证据予以支持。文献循证研究部分的主要结果发现:与2003及2009年的文献相比较,2014年国内期刊文献对"受试者签署ICP声明"、"通过REC审查批准"、"遵循DOH指南"及"方案RFP注册"等相关伦理学状况报道情况较前者均有所改进。然而,九成以上国内发表的主要期刊文献对AD药物临床研究涉及的伦理学信息报道缺失或描述欠缺,且发现不少期刊稿件未描述伦理学条款声明却依旧见刊出版;故从某种程度而言,当前总体对AD弱势群体临床研究的伦理保护意识尚有待强化,亟需采取可行措施进行规范管理。2.起草小组、专家小组、咨询专家委员会各位专家经讨论,形成"阿尔茨海默病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权益保障规范"初稿,进行小范围的调研,反复讨论,修改为征求意见稿;并通过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会议咨询等进行专家意见征询。截至2017年3月25日,研究组共发出征求意见稿168份,回函68份,回函并有建议或意见40份,采纳建议和意见80条。对征求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其主要内容包括临床试验开始之前、试验过程中、及试验结束之后三个阶段,从知情同意过程、AD神志类患者特殊处理、对照药物及试验结束时后续治疗药物的选择、责任各方及职责等方面提出建议。结论:本研究对我国AD弱势群体及药物临床研究伦理学现况进行文献研究,针对当前临床研究AD弱势群体伦理学保护意识不足的状况,提出三个方面努力:①制度层面:加强政策法规监管;②研究者层面:优化受试者保护与伦理学意识教育;③杂志编辑层面:坚决不刊登存有伦理缺陷的稿件。其次,本研究形成了"阿尔茨海默病(AD)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权益保障规范"(征求意见稿),并进行国内外同行专家意见征询;该意见稿包括临床试验开始之前、试验过程中及试验结束之后三个阶段,从知情同意过程、患者特殊处理、对照药物及后续治疗药物选择、责任各方及职责等提出建议,为伦理委员会对AD弱势群体的审查提供参考借鉴。

袁顺波[6](2013)在《开放存取运动中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科研人员对学术信息自由交流呼声的日益高涨,传统学术交流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科研发展的要求,学术交流危机出现并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科研人员开始思考新的学术交流途径。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术交流方式,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被学术界提出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得到了快速发展,一般而言,实现OA可通过名为“绿色通道”(Green Road)的自存储和“黄金途径”(Gold Road)的OA期刊等两种途径。然而,与图书馆、出版界、学科库与机构库建设者的热情相比,OA运动遭遇到了来自科研人员的“寒流”,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了科研人员难以认同、不情愿或不积极主动提供研究成果的境况,资源建设与利用成为了制约OA运动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科研人员是关系到OA资源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他们既是资源提供者,也是资源利用者。本文从科研人员在OA运动中的双重角色入手,对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前两章为绪论和文献综述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以及研究参与行为的意义,明确了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重点与难点。文献综述部分则从国外和国内两大方面,系统地梳理了OA运动中科研人员参与行为相关研究现状,并总结了该领域现有研究的不足:研究重点集中在科研人员以作者身份参与OA运动的系列问题,对科研人员以利用者身份参与OA的问题缺少足够重视;大多为科研人员对OA期刊和自存储的认知和态度等方面的描述性研究,少有学者通过挖掘变量之间的关系开展解释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需要针对我国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开展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等较为深入的本土化研究工作。在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部分,本文借鉴了现有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和信息技术接受理论,并针对OA运动的特殊性,采取探索性访谈方法,对12位科研人员参与OA运动的意愿及原因进行了初步了解。在综合了文献调研、现有理论基础以及探索性访谈等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了OA运动中科研人员的资源提供行为理论模型和资源利用行为理论模型。提供行为理论模型以“科研信仰”、“感知成本”、“感知风险”、“感知有用性”、“社群影响”和“促进条件”为核心变量,以“资源提供行为态度”作为中间变量,以“资源提供行为意向”作为因变量;利用行为理论模型以“感知任务/OA匹配度”、“感知利用风险”、“感知资源有用性”、“社群影响”和“促进条件”为核心变量,以“资源利用行为态度”作为中间变量,以“资源利用行为意向”作为因变量。在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部分,本文首先根据理论模型确定了问卷的初始测度,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然后进行小规模的预调查,对预调查结果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调查问卷再次进行了相应调整。最后利用调整后的问卷进行正式调查,在网站上发布题为“自存储发展中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和“开放存取期刊发展中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的调查问卷。在自存储/OA期刊发展中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部分,本文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明确了我国科研人员在自存储/OA期刊发展中的参与行为现状,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从性别、年龄、职称、地区和学科等方面对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进行了分组分析,发现上述因素对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现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分组分析的基础上,采用SEM分析法,对自存储/OA期刊发展中科研人员的资源提供行为模型和资源利用行为模型进行了检验与修正,并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指标值较高,模型适配度较为理想且整体解释力较高。在以AMOS提供的MI指数为依据对模型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后,最终确定了自存储/OA期刊发展中科研人员的资源提供行为模型和资源利用行为模型。在影响因素分析及发展策略部分,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实证结果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然后提出了推动我国OA运动发展的七大策略,具体包括广泛宣传与倡导OA理念、切实加强OA资源的质量控制、妥善解决OA发展中的版权问题、充分发挥图书馆在OA运动中的作用、稳步推进OA管理政策建设、探索多种OA期刊出版的实现方式和加强OA期刊的评价与甄选。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所得的基本结论、研究贡献与局限,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张春芳[7](2012)在《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的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摘要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摘要不仅能使作者清楚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有助于审稿人审稿,帮助读者迅速判断文献的主要内容并决定是否有必要阅读全文,还能为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提供便利。英文摘要在国际间进行知识传播以及学术交流与合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近三十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摘要写作进行了研究,对提高期刊摘要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尚无从翻译视角对学术论文摘要进行系统研究。目的:针对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框架,制定学术论文摘要英译原则,探讨摘要翻译策略,构建摘要翻译模式,以期帮助中国作者掌握摘要写作和翻译规则,提高摘要写译质量,促进学术交流。方法:(1)采用文献法,概括和分析国内外学术论文摘要研究现状以及英译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和分析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摘要翻译的指导作用。(2)随机选取2011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收录的影响因子大于1.0的90种中文期刊,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各30种,文章发表于2010年1月到2011年9月,从写作规范、宏观结构和语言运用三大方面对其研究型论文英文摘要质量进行调研,并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基于目的论以及国际标准ISO214-1976(E)和国家标准GB6447-86,探讨学术论文摘要翻译原则;从摘要的宏观结构和语言特征入手,探讨其翻译策略;建构学术论文摘要翻译模式,为译者提供较为清晰的翻译思路。结果:(1)国内学术期刊论文英文摘要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写作规范方面的问题、体裁结构要素不全和语步混乱以及语言运用上存在的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的不足。(2)功能翻译理论可用于指导学术论文摘要英译。(3)确立了学术论文摘要翻译原则。目的论的“三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是摘要翻译应遵循的“总则”。基于ISO214-1976(E)和GB6447-86有关摘要写作的规范和要求总结而成的“九原则”是摘要翻译遵循的基本原则,即体现摘要的体裁性特点、规范、客观、完整、准确、一致、简洁、正式以及与时共进原则。(4)制定了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策略。基于语步的选词选句策略用于各语步典型词汇和句型翻译;语序调整策略用于定语翻译和状语从句翻译;词类转译策略用于连动式谓语句的英译(确定一个动词,其余动词转换成非谓语动词或介词);时态、语态和人称的选择应以实现摘要各语步的功能为目的以及衔接策略用于语篇翻译,以符合英文表达习惯。(5)构建了一个基于“五步骤”的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翻译模式。该模式由五个“步骤”组成:明确“翻译纲要”、做好译前六项准备工作、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双文本”分析、文本翻译、润色、加工以及对照摘要质量评价表审核译文。结论:功能翻译理论为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目的论的“总则”和基于两“标准”的“九项基本原则”对摘要翻译起到了规范作用;翻译策略有其各自的适用层面;“五步骤”翻译模式能够为译者提供清晰的“图式”。研究局限: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分析不够透彻;选取的样本数量有限。启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语篇体裁意识,另一方面可将功能翻译理论引入到学术写作教学中。此外,本研究探讨了关键词的标引和翻译原则。英译关键词应遵循规范性原则、简洁性原则、准确性和一致性原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中文部[8](2010)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2010年稿件规范细则 稿件体例,英文表述,投稿须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0文章导语告别忙碌的2009年,在雪花纷飞中迎来了崭新的2010年。按照惯例,每年的第1期杂志都要介绍期刊的稿件规范要求和投稿指南,下面分3部分具体介绍。○稿件体例:详细列出了CRTER杂志2010年7种类型文章的体例规范和质量要求,同时说明了出版标准化要求及标准。

郭晟梅[9](2007)在《“一稿多投”现象的局部合理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相关学术平台论文的统计分析,以实例和数据证明了“一稿多投”现象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对学界多学科视角讨论“一稿多投”现象进行了疏理,并以库恩“范式”理论为基点探讨了各学科不同视角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国内外部分重要学术规范和稿件处理规则,从作者、法律、学术资源、学术氛围等维度分析了网络环境、信息爆炸背景下,我国学界“一稿多投”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以局部合理性的观点提出了当代学术环境下,基于学术范式的“一稿多投”现象的可能处理方式。

乔虹[10](2004)在《把好作者署名关是编辑部的责任》文中提出结合编辑工作中所遇问题及对比国内外医学期刊投稿须知中显示的编辑部有关作者权利维护力度的差距,建议国内医学期刊应适当详细说明"作者资格"确认条件,在现有投稿须知基础上明确要求研究论文的发表必须有"每个作者的亲笔签名",从编辑部角度弥补论文发表审查的不足,树立管理严格的编辑部形象,并尽可能与国际统一管理办法接轨。

二、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年投稿须知(INFORMATION FOR AUTHOR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年投稿须知(INFORMATION FOR AUTHORS)(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药典》收载品种与非药典标准药品的药物利用及安全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药品质量标准
        1.1.1 我国药品质量标准发展历史
        1.1.2 目前我国药品质量标准存在主要问题
        1.1.2.1 我国现行药品质量标准多且乱
        1.1.2.2 药典以外的一些药品质量标准老化严重
        1.1.2.3 药品质量标准执行问题
        1.1.2.4 药品标准制定主体的法定职权问题
        1.1.2.5 存在的其他问题
    1.2 《中国药典》
        1.2.1 药典定义及功能
        1.2.2 《中国药典》的历史发展
        1.2.3 《中国药典(2015版)》的现状
        1.2.3.1 《中国药典(2015版)》收载情况
        1.2.3.2 《中国药典(2015版)》创新之处
        1.2.3.3《中国药典(2015 版)》功能发挥
        1.2.4 国外药典的状况
        1.2.4.1 《美国药典》
        1.2.4.2 《英国药典》
        1.2.4.3 《欧洲药典》
        1.2.4.4 《日本药局方》
        1.2.4.5 《国际药典》
    1.3 药物利用研究
        1.3.1 概念及起源
        1.3.2 药物利用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药物利用研究的内容
        1.3.4 药物利用研究的ATC/DDD体系
        1.3.5 国内外研究状况
    1.4 药物安全性
        1.4.1 概念
        1.4.2 ADR监测平台及现状
    1.5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项目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药典品种的药物利用研究
    2.1 数据来源
    2.2 《中国药典》及非药典标准的确定
    2.3 DUR指标的选取
        2.3.1 限定日剂量
        2.3.2 金额
        2.3.3 用药频度(DDDs,即DDD数)
        2.3.4 日均药品消费金额(DDDc值)
        2.3.5 品规数
    2.4 研究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ChPSD与NChPSD两组品规数的比较
        2.5.2 ChPSD与NChPSD两组消耗金额比较
        2.5.3 ChPSD与NChPSD两组DDDs比较
        2.5.4 ChPSD与NChPSD两组DDDc比较
        2.5.5 ChPSD与NChPSD两组包含营养药物的利用度差异性
        2.5.5.1 ChPSD与NChPSD两组收载营养药物品规数比较
        2.5.5.2 ChPSD与NChPSD两组收载营养药物消耗金额比较
        2.5.5.3 ChPSD与NChPSD两组收载营养药物使用频次比较
        2.5.5.4 ChPSD与NChPSD两组收载营养药物DDDc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药典收载品种的ADR状况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中国药典及其他药品标准的确定
    3.3 指标的选取
        3.3.1 DUR指标
        3.3.1.1 用药频度(DDDs)
        3.3.1.2 品规数
        3.3.2 ADR相关指标
        3.3.2.1 发生例数
        3.3.2.2 ADR类型
        3.3.2.3 ADR发生率
    3.4 研究方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ADR数总数
        3.5.2 一般ADR
        3.5.3 严重的ADR
        3.5.4 ChPSD与NChPSD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分析
        3.5.5 一般ADR的发生率比较
        3.5.6 严重ADR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的中国药典收载品种的ADR分析
    4.1 资料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ADR分组
        4.1.3 ADR类型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及成果

(2)国家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及述评
    2.1 中医药知识及其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研究
        2.1.1 中医药知识的基本特征
        2.1.2 中医药知识传承
        2.1.3 中医药知识转移
        2.1.4 中医药知识创新
    2.2 知识产权管理相关研究
        2.2.1 国外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
        2.2.2 国内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2.3 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相关研究
        2.3.1 国内研究
        2.3.2 国外传统知识保护研究
    2.4 中医药国际化的相关研究
        2.4.1 国外国际化的研究
        2.4.2 国内中医药国际化的研究
    2.5 组织管理制度层面的相关研究
        2.5.1 制度理论的相关研究
        2.5.2 斯科特社会学制度主义的相关研究
    2.6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6.1 以往研究的肯定之处
        2.6.2 以往研究的局限性
第三章 名医工作室及其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
    3.1 名医工作室及其发展沿革
        3.1.1 名医工作室及其设立目的
        3.1.2 名医工作室的发展沿革及现状
    3.2 名医工作室知识成果
    3.3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及其特征
        3.3.1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的界定
        3.3.2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内容
        3.3.3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特征
    3.4 名医工作室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3.4.1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及其现状
        3.4.2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存在问题
第四章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改进新思路及其模型构建
    4.1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改进新思路
        4.1.1 斯科特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
        4.1.2 知识传承与创新视角下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4.1.3 小结
    4.2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概念模型构建
        4.2.1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潜变量选取
        4.2.2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的构建及变量解释
    4.3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4.4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4.1 调查问卷设计
        4.4.2 调查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第5章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模型的回归验证分析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
    5.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3 测量模型
        5.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4 结构模型
    5.5 假设检验
    5.6 中介效应检验
        5.6.1 资源的中介效应
        5.6.2 行为的中介效应
        5.6.3 资源、行为的中介效应
    5.7 结果讨论
        5.7.1 得到验证的假设出发
        5.7.2 未得到验证的假设出发
        5.7.3 得到检验的中介效应出发
第六章 推进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政策措施
    6.1 重点挖掘提高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内生动力
        6.1.1 确立名医工作室及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管理价值观
        6.1.2 规范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技术行为及操作流程
        6.1.3 提高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及水平
    6.2 健全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法律法规
        6.2.1 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6.2.2 健全中医药知识产权运营的立法
        6.2.3 完善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配套政策
    6.3 构建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文化—认知氛围
    6.4 配给合适的知识产权管理资源
        6.4.1 配给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
        6.4.2 配给知识产权管理所需的物质资源
    6.5 提升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行为
        6.5.1 加强名医工作室对具体知识产权的管理
        6.5.2 提高名医工作室对名老中医隐性知识的管理能力
        6.5.3 提高名医工作室参与国际化标准的能力
第七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冋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概述
    2.1 学术论文
        2.1.1 学术论文定义
        2.1.2 学术论文类别
        2.1.3 学术论文特征
        2.1.4 学术论文作用
    2.2 学术论文影响力
        2.2.1 学术论文影响力定义
        2.2.2 学术论文影响力要素
        2.2.3 学术论文影响力类型
    2.3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
        2.3.1 同行评议
        2.3.2 量化评价
        2.3.3 综合评价
    2.4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
        2.4.1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4.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研究
        2.4.3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的不足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与评价框架
    3.1 引证与引文分析法
        3.1.1 引证相关概念
        3.1.2 引文分析法
    3.2 引证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关系
        3.2.1 引证广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2.2 引证深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2.3 引证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3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
        3.3.1 学术论文与其动态引证文献(数据)
        3.3.2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构建
        3.3.3 学术论文引证峰值理论及数据来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4.1 被引频次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4.1.1 被引频次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4.1.2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4.2 被引频次峰值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2.1 被引频次峰值
        4.2.2 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4.2.3 被引频次峰值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3 基于引证时间因子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4.3.1 引证时间因子概念
        4.3.2 引证时间因子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3.3 基于引证时间因子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结果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5.1 引证文献类型及确定
        5.1.1 引证文献类型界定
        5.1.2 引证文献类型确定
    5.2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5.2.1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5.2.2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5.2.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5.3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5.3.1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
        5.3.2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5.3.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5.4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5.4.1 引证文献类型引证时间
        5.4.2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5.4.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6.1 引证作者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6.1.1 引证作者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6.1.2 引证作者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6.1.3 基于引证作者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6.2 引证作者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6.2.1 引证作者强度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6.2.2 引证作者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6.2.3 基于引证作者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6.3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6.3.1 引证作者引证时间
        6.3.2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6.3.3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7.1 引证学科界定与确定
    7.2 引证学科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7.2.1 引证学科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7.2.2 引证学科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7.2.3 基于引证学科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7.3 引证学科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7.3.1 引证学科强度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
        7.3.2 引证学科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7.3.3 基于引证学科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7.4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7.4.1 引证学科引证时间
        7.4.2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7.4.3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
    8.1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模型构建
        8.1.1 构建原则
        8.1.2 构建目标
        8.1.3 模型要素
        8.1.4 确定指标权重
        8.1.5 评价体系
    8.2 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与分析
    8.3 评价结果评估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攻博期间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
    0.4 方法与创新
    0.5 概念释名
第一章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
    1.1 近代化思潮对中医的影响
        1.1.1 海防思潮下的中西医参合
        1.1.2“中体西用”思潮下的中西医汇通
        1.1.3 维新变法后的中医改良
        1.1.4 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医科学化
    1.2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发轫
        1.2.1 社会制度与中医的关系
        1.2.2 近代中医社团的建立
        1.2.3 近代中医教育的开展
        1.2.4 近代中医医疗机构的创设
        1.2.5 近代中医期刊的发行
    1.3 近代山西的医疗卫生状况
        1.3.1 山西悠久的中医药历史
        1.3.2 近代山西的医疗体系
        1.3.3 近代山西的卫生防疫
    1.4 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的背景
        1.4.1 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传统
        1.4.2 阎锡山对中医的思想认同
        1.4.3 重要幕僚和在晋中医的影响
        1.4.4 卫生经济的现实需要
    1.5 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的特点
        1.5.1 远大的目标
        1.5.2 合理的原则
        1.5.3 体制化的方向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团体:从创建到改组
    2.1 兼容并蓄中逆袭创设(1919-1929)
        2.1.1 官办社团的特征
        2.1.2 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创设经过
        2.1.3 理事为中心的中医学共同体
    2.2 历经坎坷后改弦更张(1930-1937)
        2.2.1 改组原因及过程
        2.2.2 会员和分会制度的完善
        2.2.3 中医师职业团体的雏形
    2.3 宗旨:从“改进”到“科学化”的嬗变
        2.3.1 成立初期:弘扬与改进
        2.3.2“中西医论战”中:衷中参西
        2.3.3“废止中医案”后:科学化的提出
    2.4 系统全面的研究规范
        2.4.1 不断完善的制度规程
        2.4.2 持之以恒的研究例会
        2.4.3 行之有效的学术奖励
    2.5 源于西学的研究思路
        2.5.1 引进还原论思维:分级与分科
        2.5.2 实证主义方法
        2.5.3 开放包容的研究态度:中西医兼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医学教育:实践与机制
    3.1 中西医兼业:山西医学专门学堂和晋城医学馆
        3.1.1 山西医学专门学堂
        3.1.2 晋城医学馆
    3.2 分层培养:山西医学传习所与山西医学专门学校
        3.2.1 山西医学传习所
        3.2.2 山西医学专门学校
    3.3 改弦易辙:山西医学专科学校到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3.3.1 山西医学专科学校
        3.3.2 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3.4 建立中医学制的探索
        3.4.1 编订课程和教材
        3.4.2 加入近代学制
    3.5 借鉴西医的中医教育模式
        3.5.1 中西医并行教授
        3.5.2 初试中医护理教育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疗与卫生:从医院到社会
    4.1 引进西医理念的中医院
    4.2 养病室在中医医院的设立
    4.3 院感管理制度的雏形
    4.4 中医防疫的体制化实践
        4.4.1 中医参与防疫的背景
        4.4.2 疫情报告制度的建立
    4.5 中医退出传染病防控的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体制化的社会行动:联合与抗争
    5.1 面对“管理医士规则”秉持
    5.2 在加入教育体系中凸显
    5.3 在“存废之争”中联合
    5.4 为设立中央国医馆呼号
    5.5 中医体制化构想的提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学术传播交流:期刊与书籍
    6.1 编辑出版期刊
        6.1.1 《医学杂志》的出版
        6.1.2 《医学杂志》的发行
        6.1.3 《医学杂志》的编者
        6.1.4 《医学杂志》的作者
    6.2 从“改进”向“科学化”的调适
        6.2.1 办刊宗旨
        6.2.2 栏目设置
        6.2.3 文章主题
        6.2.4 作者倾向
    6.3 征集审查民间验方
        6.3.1 民间验方的征集活动
        6.3.2 严谨合理的审查程序
        6.3.3“贱便验”为纲的收录标准
        6.3.4 《审查征集验方》的社会影响
    6.4 出版发行名家论着
        6.4.1 彭承祖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6.4.2 赵缉庵与《针灸传真》
        6.4.3 杨百城及《灵素生理新论》
        6.4.4 时逸人和《中国时令病学》
    6.5 革新中医学术交流
        6.5.1 转变交流思想
        6.5.2 初建引文规范
        6.5.3 丰富交流途径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启示
    7.1 官办背景成就了中医体制化的独特样本
    7.2 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融贯助力中医体制化发展
    7.3 中医体制化的思想在抗争过程中凸显
    7.4 制度变迁导致产生近代中西医二元格局
    7.5 中医体制化建设要规避中医科学化的悖论
    7.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医改进研究会重要管理制度规章
附录2 中医改进研究会教育活动相关资料
附录3 中医改进研究会医疗卫生相关资料
附录4 中医改进研究会社会行动相关资料
附录5 中医改进研究会学术传播相关资料
附录6 《医学杂志》全期目录
附录7 近代山西医学人物小传及名录
附录8 近代山西医学发展沿革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阿尔茨海默病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权益保障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医学伦理审查概念与实践
    1.1 国内外医学伦理指南法规的文献研究
        1.1.1 生物医学研究涉及伦理学基本原则
        1.1.2 国际指南规范概述
        1.1.3 我国法规及指导原则简介
        1.1.4 国内外伦理审查体系认证标准简介
        1.1.5 小结
    1.2 医疗卫生体系伦理审查的文献研究
        1.2.1 卫生体系研究简介
        1.2.2 卫生体系研究伦理审查意义
        1.2.3 卫生体系研究伦理审查基本要素
        1.2.4 小结
    1.3 药物临床试验涉及弱势群体保护的文献研究
        1.3.1 药物临床试验涉及弱势群体伦理学问题
        1.3.2 弱势群体受试者权益保障的基本策略
        1.3.3 小结
    1.4 中医临床实践、循证医学与伦理学相关性研究
        1.4.1 中医临床实践及循证医学的发展现状
        1.4.2 中医临床医学循证及其证据解读
        1.4.3 中医临床循证研究与医学伦理合理性分析
        1.4.4 中医临床实践、循证医学与医学伦理的整合思维
        1.4.5 小结
    1.5 中医药临床伦理审查问题的文献研究
        1.5.1 中医药理论内涵特殊性引发的伦理学问题
        1.5.2 中医药特殊性所致伦理学问题
        1.5.3 小结
    1.6 中医药临床方案设计的文献研究
        1.6.1 中医临床方案优化必要性分析
        1.6.2 中医临床方案优化原则分析
        1.6.3 中医临床方案优化程序分析
        1.6.4 小结
    1.7 中医药临床伦理学问题及改进措施
        1.7.1 伦理委员会组成问题
        1.7.2 研究方案伦理审核问题
        1.7.3 知情同意过程问题
        1.7.4 跟踪审查问题
        1.7.5 受试者保护及补偿问题
        1.7.6 小结
    1.8 本研究开展的必要性
    1.9 研究组织实施方案
第二章 我国AD药物临床试验文献的伦理学状况
    2.1 研究目的
    2.2 试验设计
        2.2.1 资料来源与目标文献
        2.2.2 检索方法与策略
        2.2.3 文献纳排标准
        2.2.4 文献筛检与资料提取
    2.3 结局评价
        2.3.1 主要结局指标
        2.3.2 其他补充指标
    2.4 伦理学管理
    2.5 数据分析方案
    2.6 本部分的技术路线
    2.7 统计分析结果
        2.7.1 文献检索结果
        2.7.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7.3 结果分析
        2.7.4 总结
第三章 建立AD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权益保障规范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内容
    3.3 实验方案设计
        3.3.1 前期准备
        3.3.2 起草初稿
        3.3.3 征求意见
        3.3.4 形成送审稿
        3.3.5 验收结题
        3.3.6 报送审查
    3.4 本部分的技术路线
    3.5 实验过程
    3.6 总结
第四章 结果及讨论
    4.1 概述
    4.2 伦理学现况部分的结论与意义
        4.2.1 本研究的证据总结
        4.2.2 本研究结果与其他文献比较分析
        4.2.3 AD药物临床研究伦理学报道及分析
        4.2.4 提高伦理学依从性的必要性及方法
    4.3 临床试验规范部分的结论与意义
        4.3.1 本研究的结果总结
        4.3.2 方案科学性与伦理合理性策略优化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附件
详细摘要

(6)开放存取运动中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相关术语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自存储发展中科研人员参与行为的相关研究
    2.2 OA期刊发展中科研人员参与行为的相关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态度行为关系理论
        3.1.2 信息技术接受理论
    3.2 探索性访谈
        3.2.1 访谈样本
        3.2.2 访谈结果分析
    3.3 理论模型的构建
        3.3.1 理论模型框架
        3.3.2 变量定义与研究假设
    3.4 小结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1 问卷设计
        4.1.1 问卷设计流程
        4.1.2 问卷结构
        4.1.3 初始测度项
        4.1.4 测度项的初步调整
    4.2 预调查
        4.2.1 数据收集
        4.2.2 信度检验
        4.2.3 效度检验
    4.3 问卷调整
    4.4 正式问卷发放
    4.5 小结
第五章 自存储发展中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
    5.1 自存储发展中科研人员参与行为的研究样本描述
    5.2 科研人员对自存储的认知和参与现状分析
        5.2.1 对自存储的认知现状分析
        5.2.2 参与自存储的现状分析
        5.2.3 科研人员对自存储认知和参与现状的分组分析
    5.3 自存储资源提供行为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5.3.1 自存储资源提供行为正式样本信度分析
        5.3.2 自存储资源提供行为正式样本正态分布检验
        5.3.3 自存储资源提供行为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3.4 自存储资源提供行为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
    5.4 自存储资源利用行为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5.4.1 自存储资源利用行为正式样本信度分析
        5.4.2 自存储资源利用行为正式样本正态分布检验
        5.4.3 自存储资源利用行为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4.4 自存储资源利用行为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OA期刊发展中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
    6.1 OA期刊发展中科研人员参与行为的研究样本描述
    6.2 科研人员对OA期刊的认知和参与现状分析
        6.2.1 对OA期刊的认知现状分析
        6.2.2 投稿及发表现状分析
        6.2.3 科研人员对OA期刊认知和参与现状的分组分析
    6.3 OA期刊资源提供行为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6.3.1 OA期刊资源提供行为正式样本信度分析
        6.3.2 OA期刊资源提供行为正式样本正态分布检验
        6.3.3 OA期刊资源提供行为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6.3.4 OA期刊资源提供行为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
    6.4 OA期刊资源利用行为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6.4.1 OA期刊资源利用行为正式样本信度分析
        6.4.2 OA期刊资源利用行为正式样本正态分布检验
        6.4.3 OA期刊资源利用行为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6.4.4 OA期刊资源利用行为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影响因素分析及发展策略
    7.1 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7.1.1 资源提供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7.1.2 资源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7.2 推动我国OA运动发展的策略探讨
        7.2.1 广泛宣传与倡导OA理念
        7.2.2 切实加强OA资源的质量控制
        7.2.3 妥善解决OA发展中的版权问题
        7.2.4 充分发挥图书馆在OA运动中的作用
        7.2.5 稳步推进OA管理政策建设
        7.2.6 探索多种OA期刊出版的实现方式
        7.2.7 加强OA期刊的评价与甄选
    7.3 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8.1 研究总结
    8.2 创新之处
    8.3 主要贡献
    8.4 研究局限
    8.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探索性访谈提纲
附录B 调查问卷——自存储
附录C 调查问卷——OA期刊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列表

(7)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的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表格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国内外学术论文摘要写译研究综述
    2.1 摘要的概念界定
    2.2 摘要的起源和发展
    2.3 摘要的类型和结构
    2.4 国内外学术论文摘要写译研究现状
    2.5 小结
第三章 功能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3.1 功能主义的来源
        3.1.1 语言功能
        3.1.2 语言功能的定义和分类
    3.2 功能翻译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3.2.1 文本类型理论
        3.2.2 翻译“目的论”
        3.2.3 翻译行为理论
        3.2.4 “功能加忠诚”理论
    3.3 功能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3.4 功能翻译理论对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的启示
    3.5 小结
第四章 学术论文摘要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
    4.1 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4.1.1 写作规范方面
        4.1.2 体裁结构要素不全和语步混乱
        4.1.3 语言运用方面
    4.2 学术论文摘要翻译原则
        4.2.1 从“标准”的角度对比分析中英文摘要的特点
        4.2.1.1 国际标准 ISO 214-1976(E)和国家标准 GB 6447-86 简介
        4.2.1.2 两“标准”的“规则”实质上确认了摘要的文体特征、语篇特征和体裁特征
        4.2.1.3 中英文摘要写作“规则”异同及原因分析
        4.2.2 学术论文摘要翻译原则的具体内容
    4.3 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策略
        4.3.1 小标题和各语步标志性词句的翻译
        4.3.1.1 结构式摘要小标题的翻译
        4.3.1.2 各语步标志性词语和典型句型的翻译
        4.3.2 句法层面的翻译
        4.3.2.1 调整定语语序
        4.3.2.2 调整状语语序
        4.3.2.3 连动式谓语句的英译
        4.3.2.4 时态的选择
        4.3.2.5 语态的选择
        4.3.2.6 第一人称代词的选择
        4.3.3 语篇层面的翻译
        4.3.3.1 英汉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语篇衔接对比
        4.3.3.2 语篇衔接差异对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的启示
        4.3.4 巧记英文摘要各语步高频词及常用句式
        4.3.4.1 英文摘要各语步高频词统计
        4.3.4.2 英文摘要各语步的典型句式
    4.4 小结
第五章 学术论文摘要“五步骤”翻译模式
    5.1 明确“翻译纲要”
        5.1.1 英文摘要文本的预期功能
        5.1.2 英文摘要文本的受众
        5.1.3 英文摘要文本的传播媒介、使用的时间和场所
        5.1.4 摘要写作和翻译的动机
    5.2 摘要译前准备工作
        5.2.1 厘清中文摘要的写作顺序和编写方法
        5.2.2 通读摘要写作相关“标准”或“规范”,掌握写作规则
        5.2.3 区分摘要类型,把握其宏观结构及适用的文章类型
        5.2.4 甄别摘要优劣
        5.2.5 了解并熟悉拟投期刊摘要写作要求和规范
        5.2.6 设计摘要质量评价表
        5.2.6.1 国外摘要质量评价方法回顾
        5.2.6.2 本研究设计的摘要质量评价表
    5.3 “双文本”分析
        5.3.1 “文本分析”和“平行文本”模式对比
        5.3.2 “双文本”分析模式在摘要翻译中的运用
        5.3.2.1 “文本分析”模式在摘要翻译中的应用
        5.3.2.2 “平行文本”对照模式在摘要翻译中的应用
    5.4 文本翻译、修改与润色
    5.5 译文检查
    5.6 摘要英译实例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学术论文关键词的英译
    6.1 关键词的来源和功能
    6.2 关键词标引的原则和方法
    6.3 关键词的英译原则和方法
        6.3.1 规范性原则
        6.3.2 简洁性原则
        6.3.3 准确性和一致性原则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回顾与结论
    7.2 本研究对学术写作教学的启示
    7.3 提高学术论文摘要质量的建议
    7.4 本研究局限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Summary
附录 1 国际标准 ISO 214-1976(E)(英文)
附录 2 国际标准 ISO 214-1976(E)(中译文)
附录 3 国家标准《文摘编写规则》(GB 6447-1986)

(9)“一稿多投”现象的局部合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界定
    2.研究方法
    3.研究基础
    4.论文结构
第一章 国内"一稿多投"现象统计研究
    1.1 概论
    1.2 分类别、分时段的统计分析
        1.2.1 政治经济法律类
        1.2.2 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类
        1.2.3 教育与社会科学类
        1.2.4 医药卫生类
        1.2.5 理工A类(数学、物理、力学、天地生)
        1.2.6 农业
        1.2.7 文史哲类
        1.2.8 搜索结果的解读
    1.3 典型案例研究
第二章 国内外"一稿多投"研究状况分析
    2.1 "一稿多投"现象的学理研究
        关于"一稿多投"的概念界定
        2.1.1 国内研究部分
        2.1.1.1 学科角度
        2.1.1.2 "一稿多投"研究观点综述
        2.1.2 国外研究部分
    2.2 库恩的"范式"理论
        2.2.1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有关范式的论述
        2.2.2 当前"范式"研究发展状况
    2.3 国内外"一稿多投"研究现状的"范式"解读
        2.3.1 学科角度
        2.3.1.1 编辑学范式
        2.3.1.2 法学范式
        2.3.1.3 传播学范式
        2.3.1.4 政治学范式
        2.3.2 不可通约性影响下的学科差异
第三章 "一稿多投"现象局部合理性分析
    3.1 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相关约定
        3.1.1 国外部分
        3.1.2 国内部分
    3.2 基于学术环境的局部合理性分析
        3.2.1 作者维度
        3.2.2 法律维度
        3.2.3 学术资源
        3.2.4 学术氛围
        3.2.5 知识的有效传播
        3.2.6 市场化分析
结论
    4.1 基本观点
    4.2 部分建议
        4.2.1 关于书籍出版中"一稿多投"
        4.2.2 关于论文发表中"一稿多投"处理建议
        4.2.2.1 对大学科研导向建议
        4.2.2.2 对编辑的建议
        4.2.2.3 对法律的建议
        4.2.2.4 对作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文中涉及人物简介
    附录2:中华人民共和国着作权法(节选)
    附录3—1:重要学术期刊约稿规定
        General Information for Authors
        Categories of Signed Papers
        Science Express
        Manuscript Selection
        Submission Requirements
        Conditions of Acceptance
        Science Contact Information
    附录3—2:稿约
    附录4—1:研究文献(部分)
    附录4—2:研究文献(部分)
        Discussion
        Action
    附录4—3:研究文献(部分)
        Discussion
        Action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把好作者署名关是编辑部的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1 作者资格的确认及权利
2 意识薄弱、督导不足是问题根源
3 编辑部发挥督导作用势在必行

四、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年投稿须知(INFORMATION FOR AUTHORS)(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药典》收载品种与非药典标准药品的药物利用及安全性比较研究[D]. 陈红斗. 江苏大学, 2018(12)
  • [2]国家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研究[D]. 张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5)
  • [3]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D]. 魏绪秋. 武汉大学, 2018(06)
  • [4]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D]. 刘洋. 山西大学, 2017(02)
  • [5]阿尔茨海默病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权益保障规范[D]. 曾令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6]开放存取运动中科研人员的参与行为研究[D]. 袁顺波. 南京大学, 2013(04)
  • [7]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的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研究[D]. 张春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 [8]《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2010年稿件规范细则 稿件体例,英文表述,投稿须知[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中文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01)
  • [9]“一稿多投”现象的局部合理性研究[D]. 郭晟梅. 浙江工业大学, 2007(06)
  • [10]把好作者署名关是编辑部的责任[J]. 乔虹.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4(03)

标签:;  ;  ;  ;  ;  

给作者的信息 2002 给作者的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