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播差错控制技术

组播差错控制技术

一、组播错误控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健波[1](2020)在《无线网络可靠传输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线网络具有天然的广播特性,各个接收节点之间存在相互干扰,此外无线网络还受到多径和阴影衰落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无线网络环境中的丢包率高于有线网络,然而现在许多应用对传输可靠性要求较高,故如何在无线网络中实现可靠传输就成为重要问题。无线网络中如果数据包丢失,则需要发送端重传恢复,而无线网络的带宽资源十分有限,大量的直接重传会浪费传输带宽,所以如何在无线网络中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并减少重传次数来降低传输开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设计了基于定长滑窗团分割算法的可靠传输协议,并在Qt平台下对其进行了实现,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可靠传输协议能够实现高可靠传输。从传输开销和传输负载两个指标对比验证了基于定长滑窗团分割算法的可靠传输协议、定长滑窗团分割算法及直接重传算法,结果表明该协议可以有效减少数据恢复过程中的重传开销。但是实验结果还表明,在可靠传输协议中定长窗口值存在不能适应动态变化的信道误码率的问题。其次,最小团分割算法可以将图划分为团,然而该算法采用的是在图中随机选取一条边计算的方式,这种计算方式就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团分割计算时会产生冲突,二是不能保证按数据包时效性发送数据分组。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数据包时效性的低时延团分割算法,设计了一种新的团分割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计算过程中的冲突,并且能保证时效性短的数据包被优先编码发送,减少计算和传输时延。最后,对于定长滑窗团分割算法中存在定长窗口值不能适应动态变化信道环境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变长滑窗低时延团分割可靠传输算法。该算法使用动态变化的窗口值来进行传输控制,由接收端返回的信道误码率,发送端可以计算出各个接收节点在当前误码率下的窗口值,在每一次传输过程都用适应于当前信道误码率的窗口值来传输,这样可以减少由传输策略造成的丢包。所提算法把低时延团分割算法和异或网络编码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减少传输过程中的重传次数,降低分组传输时延,还能够保证时效性短的数据分组被优先发送,有效地促进接收方窗口的滑动,提高了算法的可扩展性。仿真结果表明,变长滑窗低时延团分割算法能够适应动态变化的信道环境,相比原始定长滑窗团分割算法可以有效减少传输过程中的丢包,降低传输开销。

胡彬彬[2](2014)在《立体视频传输失真模型与拥塞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立体视频能给用户带来真实感和震撼感,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立体视频有着二维视频无法比拟的优点,在三维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立体视频电视、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立体视频数据量相当于二维视频的两倍,而且现实的异构网络是动态变化的,立体视频数据包在传输过程容易出现丢包、延迟等现象,引起网络传输失真。如何度量视频传输失真,实现数据有效传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针对此问题,本文结合图像内容因子,提出一个立体视频传输失真模型。首先,阐述网络视频传输相关技术,如编码技术、传输协议、传输方式。同时,介绍常见的视频传输失真模型,包括基于像素域递归的传输失真模型、基于模型的传输失真模型和基于权重估计的传输失真模型,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在权重估计的模型基础上,加入图像内容的影响,建立一个传输失真模型,包含错误隐藏失真和错误扩散失真,为了简化模型的复杂度,采用指数模型来表示错误扩散失真。该模型综合考虑编码模式、运动矢量、视差矢量、视点间编码比例、帧内帧间编码比例因子,能在编码端比较准确地估计传输失真。其次,在失真模型的基础上,文章分别计算单视点视频和立体视频的失真,得到视频序列中每一帧的总失真。采用归一化方法进行帧重要性权重区分,其中,立体视频中还考虑了不同长度的GOP,同时,设计相关实验验证区分准确性,实验数据同样采用归一化方法。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管是单视点还是立体视频,模型值接近实验值。最后,利用NS2搭建网络传输环境,使用Otcl脚本可以改变网络传输条件,接着,将带有重要性标记的视频帧导入网络环境进行仿真。结合帧重要权重区分结果,提出一种主动丢帧自适应传输策略,实时地检测网络可用带宽,当网络拥塞时,主动丢弃重要性等级最低的帧,同时,设计一组对比实验,比较引入自适应策略前后的效果。实验表明,自适应策略可以缓解网络拥塞,提高视频的感知质量。

蒲松柏[3](2014)在《组播网络下的H.264视频传输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组播方式传输H.264压缩视频已经成为信息交互的重要模式。由于视频传输的质量决定了用户的观赏体验,视频传输质量控制一直以来都是提升视频传输产品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当前,视频传输业务逐渐呈现出集群性高和敏感性强的特征,在新形势下组播网络中的H.264视频传输质量控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因特网并不提供服务质量保障,经典的传输质量控制方案常通过在服务器进行前向纠错(FEC)编码和在客户机进行RTCP反馈来应对网络传输错误,但由于在H.264视频的大规模组播业务中传输网络更加复杂,传输数据也更加敏感,这种方案在实时、可靠和考虑用户主观感受的传输要求下往往表现不佳。本文围绕传输质量控制方案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重点关注了对组播传输架构的优化和对前向纠错编码的改进,使其更适合于H.264压缩视频的组播传输方式。首先,本文提出一种基于RTCP网络的传输架构。通过引入汇聚节点、“网络近邻”探测机制和OSPF-like算法将传输系统优化为网络拓扑结构从而使其能够满足大规模组播任务中快速响应的需求;依靠心跳检测及其补救机制降低了关键节点的脆弱性从而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借助二次前向纠错编码机制使系统可以对子网进行针对性传输保护从而解决了组播子网异构的问题。其次,本文基于H.264特征和用户体验提出一种增强型前向纠错编码方法(S-FEC)。一方面,利用H.264压缩数据的特征提取其解码重要性和内容复杂性作为S-FEC的参考信息,另一方面,利用IQX假设和RTCP反馈信息对用户体验进行评估作为S-FEC的参考信息。结合两者用于增强型前向纠错编码的参数决策使H.264视频的传输保护更加准确也更符合人类的视觉体验。最后,本文结合RTCP网络和S-FEC设计了完整的视频传输质量控制系统,并在Linux开发环境下对其进行了实现。本文基于视频编解码芯片MG3500对上述视频传输质量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验证,实验证明系统能够有效应对H.264视频组播时传输规模庞大、传输数据敏感、网络状态恶化和缺乏考虑用户体验等诸多问题,在提升视频传输质量的同时满足直播业务的实时性要求。

王腾飞,王晓东,胡彬彬,蒋刚毅[4](2014)在《交互式立体视频系统传输质量研究》文中提出针对交互式立体视频系统,从传输质量的角度对网络通信技术进行了综述和分析.首先对现有的交互式立体视频系统进行分析,总结出系统的总体框架及网络通信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然后分别对传输模式和传输控制采用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最后从传输质量的角度出发对交互式立体视频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若干技术与方向的展望.

吴迪[5](2010)在《Metro-E中IP组播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组播是一种高效的数据传输方式。组播相对于传统的点对点的单播方式降低了对发送者的压力并且节约了传输数据时需要的带宽,因此非常适合以组播方式开展多接收者的点对多点或者多点对多点的业务。以太网在局域网中得到广泛使用,随着其技术不断发展,以太网正在逐渐向城域网延伸。城域以太网的高速率低成本,非常开展大流量的组播业务。但是传统的以太网IP组播控制技术的转发方式是基于组MAC地址,不能识别IP组播源导致接收者容易受到非法组播数据的影响;同时存在多个IP地址映射成同一MAC地址的问题,需要运营商对IP组播地址的分配做以限制,不利于城域以太网中IP组播业务的开展。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已有IP组播控制技术分析,针对城域以太网的二层网络对IP组播控制技术进行研究。结合已有的三层交换机三层组播的转发方式和以太网组播控制技术IGMP snooping,实现IP组播在VLAN内及跨VLAN的识别源的IP转发。这种二层网络的IP组播精确转发技术结合能够识别源进行组播组管理的IGMPv3协议,加强城域以太网对IP组播的控制能力,有效的解决了传统以太网非法组播数据和转发不准确的问题。另外针对城域以太网普遍采取的环形组网,对环网链路故障时IP组播的控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基于EIPS协议的以太环网发生链路拓扑改变时二层组播控制技术的处理方法,在不影响已有业务的基础上,减少收敛时间及链路震荡带来的组播流量震荡。最后笔者对本文实现的IP组播VLAN内及跨VLAN识别源的IP转发进行测试及验证。

王坚强[6](2010)在《多媒体文档管理系统中视频传输的差错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多媒体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Internet和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使视频信息在Internet网络中的处理及传输技术成为多媒体文档管理中的热点。但是在IP网和各种无线网络中,误码的产生和数据的丢失是不能避免的,产生的误码还容易发生扩散,从而造成视频质量严重下降。由于传输效率和实时性等要求,过强的纠错编码和重传机制等差错控制方法并不适用于视频数据传输,因而研究视频传输的差错控制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了传统的视频编码模式,对MPEG和H.26x两大系列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做了简要介绍,分析了这些主要视频编码标准的关键技术和各自的特点。在研究各种视频编码标准和当前国内外关于视频编解码及传输的容错技术的基础上,主要针对视频解码端的错误隐藏技术做了一些工作。文中基于H.264视频压缩编码,研究了在IP网络下视频传输的差错控制和错误隐藏问题,介绍了一些较成熟研究成果的典型差错恢复技术,主要有分层编码、多描述编码等,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在文中还对H.264标准中的差错恢复工具进行了研究。本文深入研究了空域隐藏和时域隐藏等解码端差错恢复技术,针对时域隐藏的运动矢量恢复问题,为了尽量减少解码器差错恢复的计算复杂度,结合时域错误隐藏算法和空域错误隐藏算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时空域综合误码掩盖算法。初步测试表明,采用这种算法可获得更好的差错隐藏效果。

刘素丽[7](2009)在《高误码环境下对TFMCC性能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播传输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网络传输技术,它可以大大提高网络通信中一对多的传输速率。多播技术可应用于内容分发、流媒体、网络游戏、视频会议和远程教育等,但仅凭网络层的多播支持不能满足这些应用的需求,因此构筑于IP多播基础上的多播传输层协议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缺乏一个有效的拥塞控制算法的多播传输层协议可能会造成网络的拥塞崩溃而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探讨了目前Internet上的组播拥塞控制技术。在当前主流的多播拥塞控制算法中,TFMCC是基于单速率的,它具有公平性好和稳定性强的优点,适合于TCP友好的多媒体传输。然而,TFMCC在传输实时流媒体时会导致链路振荡,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改进算法ETFMCC。ETFMCC在TFMCC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动态AIMD的TCP友好流控算法和LDA算法,对发送端的速率调整步长进行了平滑,克服链路振荡,并且具有最低发送速率的保证,从而使得视频流应用能够维持在最低容忍程度,保持其可用性。NS2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更好地解决链路振荡问题、满足协议的公平性和TCP友好性。尽管ETFMCC协议在有线网络中具有良好的性能,但是如果把TFMCC协议直接应用于具有较高误码率的无线网络中,其性能将大大下降,出现吞吐量大幅降低和发送速率抖动性增大等问题。为此,本文在ETFMCC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误码信道上的对丢失事件的统计算法ETFMCC Veno,以增强TFMCC协议在无线传输上的适应性。该改进算法使用网络测量区分随机错误和拥塞丢失,当丢失事件的统计量不超过丢失阈值时,链路状况通常允许组播会话保持原有的传输速率,算法阻止TFMCC进行拥塞退避,这避免了传输性能的下降。而在系统处于稳态时(长期没有丢包),算法通过调整历史丢失事件间隔对当前网络丢包率的影响,来解决因ETFMCC算法本身所引入的对突发丢包情况过大而造成的发送速率抖动大问题,在进一步平缓发送速率的同时,做到与TCP流公平的分享带宽。该算法仅在接收端实现,保持了TFMCC原有的可扩展性和自适应性。本文通过NS2仿真平台进行了改进方法的性能验证。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改进的TFMCC在高误码的信道下,有较平稳的发送速率和较高的吞吐量,同时保证了其可扩展性。本文最后给出了将来的研究方向。

张冰[8](2008)在《流媒体业务的宽带接入与拥塞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网融合”是当前各国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共同趋势。流媒体业务作为一种迅速兴起的网络应用,被认为是实现“三网融合”的切入点。网络融合和新兴业务的发展,迫切要求改善网络的性能与服务质量。因此,针对网络融合和流媒体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网络融合和流媒体业务发展为背景,研究流媒体业务的宽带接入和拥塞控制技术。完成了以下主要工作:(1)以推进有线电视网的双向改造和宽带接入为目标,提出了一种新的利用有线电视网带外信道的多业务宽带接入解决方案-HiNOC(High performance Network Over Coax)技术。HiNOC技术在最后100米的有线电视分配网络上,利用860MHz以上同轴电缆带外信道,可在单信道16MHz带宽内向用户提供超过40Mbps的MAC层接入速率,并支持包括流媒体在内的多种业务。在分析信道特性和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HiNOC技术的研究目标、组网方案,并对网络拓扑、双工方式、多址接入方式等HiNOC MAC(HMAC)的主要机制进行了研究。HMAC协议采用中心结点控制的星型拓扑结构,采用TDD灵活分配上下行带宽,利用全协调的基于预约/许可的TDM/TDMA多址方式实现无冲突的信道接入和信道资源的动态分配。HiNOC技术将为三网融合提供一种新的可行的技术手段。(2)设计了HMAC协议并进行了具体和深入的研究。首先,设计了HiNOC的协议分层模型并讨论了各层协议的主要功能。其次,详细设计了HMAC层中公共部分子层(CPS)和汇聚子层(CS)协议,并对其设计原理和实现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CPS子层提供HMAC层的核心功能,包括结点接纳、信道预约与分配、链路维护、基于优先级的QoS保证等。CS子层实现高层功能与HMAC层核心功能的适配,包括高层协议数据单元(PDU)的打包/拆包(packing/unpacking)、地址学习和帧转发功能。再次,详细分析了HMAC协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开发的HMAC协议验证测试子系统,对HMAC协议的性能进行了验证测试。试验表明HMAC协议可以提供较高的传输效率和吞吐量以及较平稳的传送时延。(3)研究了适于流媒体业务的单速率组播拥塞控制机制,分别提出了一种单播拥塞控制算法和一种单速率组播拥塞控制算法。首先,设计了一种基于接收端二项式算法的单播拥塞控制算法-BAR。该算法的接收端根据网络的拥塞状况按照TCP友好的二项式算法调整拥塞窗口,将其转化为期望速率并利用反馈分组通知发送端调整发送速率。仿真结果表明,BAR具有良好的TCP友好性和速率平滑性,适于流媒体业务。在BAR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于流媒体业务的单速率组播拥塞控制协议-BARM。为增强可扩展性,BARM协议的主要拥塞控制工作在组播接收端进行。每个组播接收端各自独立的维护一个拥塞窗口,根据二项式算法对其进行调整,并将拥塞窗口值转换为期望发送速率。为防止潜在的大量接收端引起的反馈内爆,协议采用了代表选择机制和反馈抑制策略。仿真表明BARM具有良好的TCP友好性、速率平滑性、可扩展性和较好的响应性。(4)提出了一种基于窗口的分层组播拥塞控制算法-WLMCC。WLMCC算法在发送端利用多个组播组(称为层)发送数据,各层的发送速率根据接收端的反馈进行自适应的调整。各接收端通过独立地选择加入一层或多层,可以获得不同的吞吐量。为检测拥塞状况,协议采用了在接收端实现的窗口机制。各接收端独立维护一个拥塞窗口,利用GAIMD算法完成窗口调整,并按照当前窗口值计算期望速率。根据期望速率,各接收端累计预订数目不同的层。为防止反馈内爆和由LPM引起的归零问题,每层采用了基于代表的反馈抑制策略。仿真表明,算法可以向经历不同网络条件的组播接收端提供不同的分组发送速率,增强了组播拥塞控制的可扩展性,并具有良好的TCP友好性、速率平滑性和响应性。

曹盛[9](2008)在《多媒体视频监控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研究目的是以宝山法院为对象,设计出一套多媒体视频监控系统,达到本地和远程实时监控、视频通道切换、视频数据回放等功能,以提高法院系统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并将该设计应用到实施中。本文首先介绍了视频监控的发展和现状,分析了三代视频监控系统的演变和其各自特点,研究了视频监控系统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视频采集、视频压缩、视频传输、视频分析处理;其次根据现场情况对宝山法院视频监控系统做了总体设计,研究分析了CCD摄像机实现视频采集、同轴电缆和双绞线实现视频传输、视频分配器实现视频信号分配、视频矩阵实现视频信号切换、硬盘录像机实现视频信号存储回放、网络实现远程视频监控等主要环节,并应用到了实际工程的建设中;再针对该系统需要运用网络传输实时图像的特点,研究分析了三种网络技术:IP组播技术、网络自适应拥塞控制技术、视频服务器码流控制技术;最后,根据对后两种技术的分析,结合网络自适应拥塞控制技术和视频服务器码流切换技术设计了一个监控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并对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做了策略分析,该设计方案能一定程度缓解视频流实时传送带来的网络负荷过大的压力。

张勇[10](2007)在《安全IP组播通信技术研究》文中认为IP组播技术为群组应用提供了一种高效的传输机制,但是由于缺乏对安全性、流量管理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有效支持,使得IP组播的应用还很受限制。其中组播安全性是关键因素之一。在IP组播通信中,对传输的数据要提供机密性、完整性以及源认证性保护。而且,由于IP组播模型的开放性,使得其极易遭受DoS攻击,因此也必须对IP组播组成员实施有效的访问控制机制。本文对安全IP组播的大部分领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内容包括:1组密钥协定是适用于动态对等组组播应用的组密钥分发方案,此类方案一般是基于对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协议进行扩展而加以实现的,衡量其优劣的主要指标就是模指数运算的开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协议以及逻辑密钥树思想的分布式组密钥管理方案,与当前基于DH密钥交换协议中整体性能最优的TGDH方案相比,组成员加入时模指数运算最多的组成员的模指数运算开销降低了33%,如果不引起逻辑密钥树平衡性失调,组成员退出时新方案中不需要模指数运算,即使引起逻辑密钥树平衡性失调,新方案中指数运算最多的组成员的模指数运算开销也降低了33%。其余组成员所需的模指数运算开销也大大低于TGDH方案。2对于成员数量很多的单对多、少对多组播应用来说,通常采取集中式组密钥管理方案,通过引入异或运算以及单向函数链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逻辑密钥树的集中式组密钥管理的改进算法,降低了组密钥更新时的通信、计算以及存储开销。3对当前存在的几种典型的组播源认证机制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签名以及单向函数值链的组播源认证机制。与当前存在的机制相比,该机制不需要发送方积累一定的报文才能产生源认证信息,而接收方收到组播报文后也能立即进行源认证验证,因而适合于不能容忍认证延迟的实时组播应用。4传统IP组播模型的开放性使得整个IP组播体系架构易于遭受DoS攻击,因而有必要引入IP组播组的接收者、发送者访问控制技术。通过引入双逻辑密钥树结构以及访问控制密钥对Gothic方案进行了改进,降低了参与访问控制的边缘路由器的计算开销,并消除了Gothic方案中组成员与组播路由器之间必须存在安全信任关系的限制。提出了基于双逻辑密钥树的发送者访问控制技术,分析了存在接收者访问控制机制的安全组播环境中组密钥管理方案的安全需求的变化以及组密钥更新规则的变化。5不同的组播应用对于组播的安全性需求不同,而且对组播的安全需求随着新组播应用的出现也会发生变化,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安全IP组播基础设施以满足变化的安全需求以及不同的组播环境是IP组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对以策略管理为核心的分布式安全组播体系架构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以解决不同以及变化的应用和环境需求。

二、组播错误控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播错误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无线网络可靠传输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线网络研究现状
        1.2.2 无线网络可靠传输机制研究现状
        1.2.3 网络编码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无线网络可靠传输相关技术概述
    2.1 滑动窗口协议
    2.2 网络编码技术
        2.2.1 网络编码概述
        2.2.2 网络编码优点
    2.3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2.3.1 UDP协议概述
        2.3.2 UDP套接字通信
    2.4 异或网络编码和最小团分割算法
        2.4.1 异或网络编码
        2.4.2 最小团分割算法
    2.5 定长滑窗直接重传算法
    2.6 定长滑窗团分割可靠传输算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定长滑窗团分割算法的可靠传输协议
    3.1 网络模型与问题描述
        3.1.1 网络模型
        3.1.2 问题描述
    3.2 Qt平台介绍
        3.2.1 Qt平台下socket通信
    3.3 可靠传输协议设计分析
        3.3.1 定长滑窗团分割算法实现设计
        3.3.2 可靠传输协议总体设计
        3.3.3 协议ACK/NACK反馈机制设计
        3.3.4 发送方设计分析
        3.3.5 发送方编码策略
        3.3.6 接收方设计分析
        3.3.7 接收方解码策略
    3.4 可靠传输协议包格式设计
        3.4.1 数据包格式
        3.4.2 ACK/NACK包格式
        3.4.3 终止包格式
    3.5 实现设计方案
        3.5.1 发送方实现
        3.5.2 接收方实现
    3.6 实现测试结果分析
        3.6.1 测试环境
        3.6.2 可靠性测试
        3.6.3 传输效率测试和仿真的指标及条件
        3.6.4 传输效率测试及仿真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长滑窗低时延团分割可靠传输算法
    4.1 问题描述与网络结构
        4.1.1 问题描述
        4.1.2 网络结构
    4.2 多接收节点变长滑窗技术
    4.3 基于数据包时效性的低时延最小团分割算法
        4.3.1 算法概述
        4.3.2 算法分析
    4.4 变长滑窗直接重传算法
        4.4.1 算法思想
        4.4.2 算法分析
    4.5 定长滑窗团分割算法问题分析
    4.6 变长滑窗低时延团分割可靠传输算法
        4.6.1 算法概述
        4.6.2 算法分析
    4.7 仿真及结果分析
        4.7.1 仿真指标及仿真条件
        4.7.2 仿真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立体视频传输失真模型与拥塞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of Thesis
引言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视频传输失真模型的研究现状
        1.2.2 网络拥塞控制的研究现状
        1.2.3 差错控制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网络视频传输技术
    2.1 流媒体基本概念
        2.1.1 顺序流式传输
        2.1.2 实时流式传输
    2.2 交互式立体视频传输系统
    2.3 编码技术
        2.3.1 视频编码标准发展
        2.3.2 传统的立体视频编码方式
        2.3.3 H.264 的立体视频编码方式
        2.3.4 基于感知的视频编码
    2.4 视频传输方式
        2.4.1 广播
        2.4.2 单播
        2.4.3 组播
        2.4.4 P2P
    2.5 RTP/RTCP 协议
        2.5.1 RTP 的原理及报文格式
        2.5.2 RTCP 的原理及报文格式
    2.6 拥塞控制
        2.6.1 源端拥塞方法
        2.6.2 主动队列管理拥塞方法
        2.6.3 路由器协同拥塞方法
    2.7 本章小结
3 视频传输失真模型
    3.1 常见视频传输失真模型分析
    3.2 视频编码机制与视频内容的关系
    3.3 单视点视频传输失真模型
    3.4 立体视频传输失真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传输视频帧重要性区分
    4.1 常见帧重要性区分方法概述
    4.2 单视点视频实验与结果分析
        4.2.1 实验方案
        4.2.2 实验结果
    4.3 立体视频实验与结果分析
        4.3.1 实验方案
        4.3.2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视频流自适应传输机制
    5.1 自适应传输机制概述
        5.1.1 基于模型的方法
        5.1.2 基于探测的方法
        5.1.3 基于重要性区分的方法
    5.2 自适应传输机制的设计
        5.2.1 自适应传输机制总体框架
        5.2.2 主动丢帧自适应策略
    5.3 NS2 仿真环境选择
    5.4 主动丢帧仿真实验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组播网络下的H.264视频传输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普适的视频传输控制系统方案及其关键技术
        1.2.2 针对组播网络中 H.264 传输业务的改造
    1.3 组播网络中 H.264 视频传输的新特征与技术难点
    1.4 技术路线及组织结构
        1.4.1 传输质量控制系统框架
        1.4.2 本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2 基于 RTCP 网络的传输架构
    2.1 引言
    2.2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
    2.3 组播网络中 RTCP 协议的缺陷
    2.4 基于 RTCP 网络的传输架构
        2.4.1 RTCP 多层反馈机制
        2.4.2 RTCP 网络的工作机制
        2.4.3 RTCP 网络的实现方式
        2.4.4 实验仿真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 H.26 4 特征和用户体验的增强型前向纠错编码
    3.1 引言
    3.2 基于 H.264 特征的参考信息
        3.2.1 H.264 视频编解码标准
        3.2.2 基于 H.264 解码重要性的参考信息
        3.2.3 基于视频内容复杂性的参考信息
    3.3 基于用户体验的参考信息
        3.3.1 IQX 假设
        3.3.2 IQX 假设与视频传输业务中用户体验的关系
        3.3.3 视频传输业务中的用户体验模型
    3.4 基于 H.264 特征和用户体验的增强型前向纠错编码
        3.4.1 增强型前向纠错编码的实现方案
        3.4.2 实验仿真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 MG3500 的视频传输质量控制系统及其验证
    4.1 引言
    4.2 MG3500 SoC 硬编解码芯片
    4.3 视频传输质量控制的系统方案
        4.3.1 S-FEC 和 RTCP 网络之间的联系
        4.3.2 基于 MG3500 的软件实现
    4.4 基于 MG3500 对系统性能的验证方案
        4.4.1 针对系统有效性的验证及分析
        4.4.2 针对系统实时性的验证及分析
        4.4.3 与其他方法的对比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交互式立体视频系统传输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传输对立体视频系统的影响
    1.1 立体视频系统的整体框架分析
    1.2 网络传输对立体视频系统的影响
2 网络传输模式
    2.1 网络传输方式
    2.2 网络传输方式分析
3 传输控制技术研究
    3.1 网络传输的QoS要求
    3.2 视频传输的拥塞控制
        3.2.1 基于窗口的拥塞控制策略
        3.2.2 基于速率的拥塞控制策略
        3.2.3 基于丢帧的拥塞控制策略
    3.3 视频传输的差错控制
        3.3.1 前向冗余纠错
        3.3.2 自动请求重传
        3.3.3 解码端的错误隐藏技术
4 结论与展望

(5)Metro-E中IP组播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本文的结构
第2章 IP组播与城域以太网
    2.1 IP组播协议概述
        2.1.1 IGMP协议
        2.1.2 IP组播路由协议
        2.1.3 IGMP snooping
    2.2 城域以太网中IP组播简介
        2.2.1 城域以太网网络模型
        2.2.2 城域以太网中IP组播网络环境
第3章 METRO-E中的IP组播控制技术研究
    3.1 IP组播控制技术分析
        3.1.1 IP组播面临的问题
        3.1.2 传统IP组播控制技术
        3.1.3 局域以太网中IP组播控制技术
        3.1.4 城域以太网IP组播面临的问题
    3.2 IP组播转发控制
        3.2.1 IP组播转发模型
        3.2.2 VLAN内IP组播控制
        3.2.3 跨VLAN的IP组播控制
        3.2.4 Metro-E中IP组播转发控制方案
    3.3 IP组播转发的健壮性研究
        3.3.1 协议控制
        3.3.2 数据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域以太网上IP组播控制技术的实现
    4.1 IP组播二层IP转发实现原理
        4.1.1 IGMP snooping模块
        4.1.2 IP转发IGMP snooping原理
    4.2 IP组播二层VLAN内IP转发的实现
        4.2.1 IGMP snooping数据结构组织
        4.2.2 IP转发的IGMP snooping协议处理流程
        4.2.3 组记录状态机的实现
        4.2.4 综合转发表算法的实现
        4.2.5 实现小结
    4.3 IP组播二层跨VLAN IP转发的实现
        4.3.1 跨VLAN的IP转发实现原理
        4.3.2 组播VLAN转发表数据结构
        4.3.3 组播VLAN转发表算法
        4.3.4 实现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试分析
    5.1 VLAN内IP组播转发的测试
        5.1.1 测试环境
        5.1.2 测试方案
        5.1.3 测试结果
        5.1.4 测试结论
    5.2 跨VLAN的IP组播转发测试
        5.2.1 测试环境
        5.2.2 测试方案
        5.2.3 测试结果
        5.2.4 测试结论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多媒体文档管理系统中视频传输的差错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视频压缩编解码技术及标准
        1.2.1 MPEG-1 和MPEG-2
        1.2.2 MPEG-4 标准
        1.2.3 H.261
        1.2.4 H.263
        1.2.5 H.264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流媒体的传输和拥塞控制
    2.1 流媒体的传输机制
        2.1.1 流媒体的服务质量保证
        2.1.2 流媒体传输协议
        2.1.3 流媒体的传输模式
        2.1.4 自适应码流传输
        2.1.5 适于网络传输的编码方案
    2.2 流媒体的拥塞控制机制
        2.2.1 单播的拥塞控制
        2.2.2 IP 组播的拥塞控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靠数据传输技术研究
    3.1 可靠数据传输技术
        3.1.1 完全可靠信道上的rdt1.0
        3.1.2 有比特错误信道上的rdt2.0
        3.1.3 不可靠信道上的可靠数据传输
        3.1.4 管道技术
    3.2 可靠数据传输技术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视频传输中的差错控制技术
    4.1 差错控制技术
    4.2 编码端传输层差错控制技术
        4.2.1 多描述编码
        4.2.2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4.2.3 自动请求重传
        4.2.4 前向差错控制
        4.2.5 混合纠错方式
        4.2.6 不平等差错保护
    4.3 错误掩盖
        4.3.1 空间域错误隐藏
        4.3.2 时间域错误隐藏
    4.4 空间域错误隐藏算法和时间域错误隐藏算法分析
        4.4.1 空域错误隐藏算法存在的问题
        4.4.2 时域差错隐藏算法存在的问题
    4.5 时空域自适应误码掩盖算法
        4.5.1 两步多权值边框匹配算法
        4.5.2 时空域自适应误码掩盖算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视频传输技术和误码掩盖算法
    5.1 JM 解码器差错检测
        5.1.1 JM 简介
        5.1.2 JM 解码器差错检测
    5.2 I 帧差错隐藏算法
        5.2.1 差错定位
        5.2.2 I 帧差错隐藏算法理论
        5.2.3 I 帧差错隐藏算法流程描述
    5.3 时空域自适应误码掩盖算法与传统的边界匹配算法比较
    5.4 时空域自适应误码掩盖算法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高误码环境下对TFMCC性能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介绍与问题的提出
        1.1.1 背景介绍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多媒体组播传输技术
        1.2.2 多媒体组播协议在高误码信道下存在的问题
        1.2.3 NS2 仿真器
    1.3 本文内容与结构
        1.3.1 本文内容
        1.3.2 本文结构
第二章 多播拥塞控制中的研究
    2.1 引言
    2.2 拥塞控制
        2.2.1 流控:一个动态资源分配的问题
        2.2.2 流控问题的要点
        2.2.3 端对端原则和流控的端到端实现
    2.3 多播拥塞控制的关键问题
        2.3.1 公平性
        2.3.2 可扩展性
    2.4 多播拥塞控制的基本框架
    2.5 组播拥塞控制协议的分类
        2.5.1 基于速率和基于窗口的组播拥塞控制协议
        2.5.2 端到端的和路由支持的组播拥塞控制协议
        2.5.3 开环和闭环的组播拥塞控制协议
    2.6 组播拥塞控制的发展趋势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CP 友好的多播拥塞控制技术研究
    3.1 TFMCC
        3.1.1 发送端工作
        3.1.2 接收端工作
    3.2 TFMCC 的速率调整步长分析
    3.3 一种改进的TCP 友好组播拥塞控制协议
        3.3.1 发送端的改进算法
        3.3.2 接收端的改进算法
    3.4 性能分析
        3.4.1 算法的TCP 友好性
        3.4.2 输速率的平滑比较
        3.4.3 接收代表(CLR)的切换
        3.4.4 对Drop to Zero 问题的避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误码环境下对TFMCC 性能的改进研究
    4.1 ETFMCC 协议在高误码信道下存在的问题
        4.1.1 仿真的误码率模型
        4.1.2 ETFMCC 在高误码下的性能
    4.2 高误码信道下对ETFMCC 协议在的改进
        4.2.1 Veno 等式
        4.2.2 ETFMCC Veno 等式
        4.2.3 对发送速率的平滑性改进
    4.3 ETFMCC VENO 在高误码环境下的性能仿真
        4.3.1 吞吐量
        4.3.2 公平性
        4.3.3 平稳状态下的发送速率
        4.3.4 对Drop to Zero 问题的避免
        4.3.5 对带宽变化的响应速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流媒体业务的宽带接入与拥塞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宽带接入技术发展概述
    1.3 拥塞控制技术概述
        1.3.1 源算法-TCP友好的拥塞控制
        1.3.2 链路算法-主动队列管理
    1.4 本文主要工作和主要贡献
第二章 利用有线电视网带外信道的HiNOC宽带接入网技术
    2.1 引言
    2.2 有线电视网带外信道的物理特性和物理层设计
    2.3 HiNOC技术的系统方案设计
        2.3.1 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2.3.2 技术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INOC宽带接入系统MAC层协议研究
    3.1 协议分层结构与帧类型
    3.2 公共部分子层(CPS)
        3.2.1 Beacon帧和结点接纳机制
        3.2.2 接入控制和信道分配机制
        3.2.3 链路维护
    3.3 汇聚子层(CS)
        3.3.1 构建EMAC地址和HiNOC结点地址映射关系的转发表
        3.3.2 帧转发策略
        3.3.3 对业务优先级的支持
        3.3.4 EMAC帧的打包和封装
    3.4 MAC协议性能分析和协议参数取值选择
        3.4.1 物理层帧结构
        3.4.2 MAC层吞吐量和MAC层传输效率计算公式
        3.4.3 各参数取值对协议性能的影响
    3.5 MAC协议性能测试与分析
        3.5.1 MAC协议验证测试子系统
        3.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媒体业务的单速率组播拥塞控制算法
    4.1 基于接收端二项式算法的单播拥塞控制算法
        4.1.1 算法描述
        4.1.2 仿真与性能分析
    4.2 基于接收端二项式算法的单速率组播拥塞控制算法
        4.2.1 算法描述
        4.2.2 仿真与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媒体业务的多速率组播拥塞控制算法
    5.1 算法描述
        5.1.1 符号定义
        5.1.2 层设置和层预订
        5.1.3 每层发送速率的动态调整
        5.1.4 接收端的窗口调整和期望速率估计
        5.1.5 层加入和退出
        5.1.6 利用反馈抑制策略避免反馈内爆
    5.2 仿真与性能分析
        5.2.1 有效性、TCP友好性和平滑性
        5.2.2 响应性
        5.2.3 低层速率变化对高层速率和各接收端吞吐量的影响
        5.2.4 多个异构接收端时的算法性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多媒体视频监控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
    1.2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史
        1.2.1 第一代监控系统
        1.2.2 第二代监控系统
        1.2.3 第三代监控系统
    1.3 视频监控系统关键技术
        1.3.1 视频采集
        1.3.2 视频压缩
        1.3.3 视频传输
        1.3.4 视频分析处理
    1.4 多媒体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1.6 本人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第三代多媒体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2.1 系统的总体设计
        2.1.1 系统概述
        2.1.2 系统设计
    2.2 前端视频采集
    2.3 前端视频传输
    2.4 视频分配的实现
    2.5 视频信号切换的实现
    2.6 视频信号存储回放的实现
        2.6.1 嵌入式DVR 系统硬件规划设计
        2.6.2 嵌入式DVR 系统软件规划设计
    2.7 远程视频监控的实现
        2.7.1 网络视频通信的实时协议
        2.7.2 远程客户端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媒体视频监控系统网络实时传输的优化技术
    3.1 优化视频监控系统网络传输的意义
    3.2 IP 组播技术
        3.2.1 单播、广播及组播
        3.2.2 IP 组播地址
        3.2.3 组播成员管理协议
    3.3 网络自适应拥塞控制技术
        3.3.1 网络自适应拥赛控制技术的提出
        3.3.2 网络自适应拥赛控制技术的研究思想
        3.3.3 网络自适应拥赛控制技术的模型研究
    3.4 视频服务器码流控制技术
        3.4.1 传统的码流控制技术
        3.4.2 基于码流切换的SP/SI 帧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视频监控系统自适应网络实时传输优化方案设计
    4.1 视频监控系统自适应网络实时传输优化设计总体结构
    4.2 视频监控自适应网络实时传输优化结构设计的实现
        4.2.1 视频监控自适应网络实时传输系统结构设计
        4.2.2 视频监控自适应网络实时传输系统结构实现
    4.3 多媒体视频监控网络实时传输实现策略
        4.3.1 服务器端策略
        4.3.2 客户端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论文工作的总结
    5.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安全IP组播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IP 组播的技术优势以及安全需求
        1.2.1 IP 组播的技术优势
        1.2.2 IP 组播的安全需求
    1.3 安全IP 组播的研究现状
        1.3.1 IETF 组播安全参考框架
        1.3.2 安全组播的策略管理
        1.3.3 组密钥管理方案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1.3.4 组播源认证技术的发展概况
        1.3.5 IP 组播组发送者以及接收者访问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内容以及主要创新点
    1.5 章节安排
第二章 以策略管理为核心的安全IP 组播体系架构
    2.1 引言
    2.2 安全IP 组播体系架构
        2.2.1 组认证和授权服务器
        2.2.2 组密钥管理服务器
        2.2.3 组播路由器
        2.2.4 组策略服务器
        2.2.5 安全组播组成员
    2.3 安全组播中的策略管理
        2.3.1 安全组策略定义
        2.3.2 安全组播中的策略分类
        2.3.3 安全组播中的策略生命周期
        2.3.4 安全组策略描述语言
    2.4 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组密钥管理方案
    3.1 引言
    3.2 组密钥管理方案的安全需求
    3.3 组密钥管理方案的数学模型
    3.4 分布式组密钥管理方案的一般实现方法
    3.5 分布式组密钥管理方案优劣的评价标准
    3.6 基于 DH 密钥交换协议以及逻辑密钥树的分布式组密钥管理方案
        3.6.1 初始化
        3.6.2 组成员变更时的更新操作
        3.6.3 性能以及安全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集中式组密钥管理方案
    4.1 引言
    4.2 集中式组密钥管理方案优劣的评价准则
    4.3 集中式组密钥管理中的组密钥更新策略以及组密钥更新报文的可靠性保护
    4.4 基于逻辑密钥树、单向函数以及XOR 操作的集中式组密钥管理方案
        4.4.1 密钥树
        4.4.2 组成员退出时密钥树的更新操作
        4.4.3 组成员加入时密钥树的更新操作
        4.4.4 安全性分析
        4.4.5 计算、传输和存储开销
    4.5 小结
第五章 组播源认证技术
    5.1 引言
    5.2 组播源认证需求以及组播源认证机制的评价标准
        5.2.1 组播源认证的安全需求
        5.2.2 组播源认证机制优劣的评价标准
    5.3 现有的一些组播源认证机制以及对比分析
        5.3.1 MAC 扩展方案
        5.3.2 树链源认证方案
        5.3.3 TESLA 方案
        5.3.4 以上各方案的对比分析
    5.4 基于单向函数链以及数字签名的组播源认证机制
        5.4.1 基于单向函数值链以及数字签名的组播源认证机制
        5.4.2 安全性分析
        5.4.3 性能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IP 组播组接收者以及发送者访问控制技术
    6.1 引言
    6.2 因特网组管理协议以及组播路由协议简介
    6.3 组播组接收者以及发送者访问控制技术
        6.3.1 Gothic 组播组接收者访问控制机制
        6.3.2 基于双逻辑密钥树的IP 组播组接收者以及发送者访问控制技术
    6.4 组播组接收者访问控制机制对于组密钥管理方案的影响
        6.4.1 具有接收者访问控制的组密钥更新规则
        6.4.2 接收者访问控制技术与组密钥管理方案的集成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致谢

四、组播错误控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线网络可靠传输控制技术研究[D]. 李健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2]立体视频传输失真模型与拥塞控制技术研究[D]. 胡彬彬. 宁波大学, 2014(03)
  • [3]组播网络下的H.264视频传输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 蒲松柏.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14(10)
  • [4]交互式立体视频系统传输质量研究[J]. 王腾飞,王晓东,胡彬彬,蒋刚毅.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4(01)
  • [5]Metro-E中IP组播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吴迪.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 [6]多媒体文档管理系统中视频传输的差错控制技术研究[D]. 王坚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6)
  • [7]高误码环境下对TFMCC性能的改进研究[D]. 刘素丽.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
  • [8]流媒体业务的宽带接入与拥塞控制技术研究[D]. 张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3)
  • [9]多媒体视频监控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D]. 曹盛. 上海交通大学, 2008(S2)
  • [10]安全IP组播通信技术研究[D]. 张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组播差错控制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