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定时电路的两个原理

保护和定时电路的两个原理

一、保护、定时电路二则(论文文献综述)

曾佳慧[1](2021)在《基于GPRS的教室空气质量感知与调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空气污染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意识到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为此,国内外研发了各式各样的空气质量检测设备,但是大多数是针对卧室和商场这些场景的设备,缺少专门针对教室空气质量监测和调控的设备。而且大多数设备存在价格昂贵,性能不够稳定的问题,不适用教室空气质量的调控。因此,针对教室空气质量差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的问题,研发了一种基于GPRS的教室空气质量感知与调控系统,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师生用户功能需求,并确定了教室空气质量感知与调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又根据总体方案论证了感知与调控系统主控制芯片方案、教室空气质量调控方案和远程通信方案。采用模块化方法设计了教室空气质量感知系统的温湿度模块、PM2.5/PM10模块、二氧化碳模块、甲醛模块、挥发性有机物模块等子模块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其次,基于新风机调控方案设计了 PWM控制电路、过零点检测电路和新风机风速档位驱动电路。设计了液晶显示模块的硬件电路和液晶屏幕的开关机页面、主页面、锁屏和解锁界面,实现了空气质量数据的液晶显示和新风机风速的控制。然后,设计了基于GPRS通信方式设计了网络通信平台的软硬件,使得感知系统和调控系统能通过GPRS与服务器端通信。为了实现教室空气质量数据在PC端远程显示功能,完成了 WEB端软件程序的设计。最后,对整机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感知系统的实时感知的结果测量结果较为准确,测试结果与当地实际的空气质量相符;液晶屏幕能正常清晰显示感知教室空气质量,调控系统能控制新风机通过高速、中速和低速三个档位进行调节教室空气质量;网络通信平台发送和接收数据完整,实现了空气质量PC端的数据可视化。

刘俊灵[2](2021)在《群养母猪精细饲喂站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养猪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母猪的生产和管理作为生猪产业的重要一环,在猪场生产中起着关键作用。近些年我国母猪饲喂产业从机械化养殖向自动化智能化治理方向开展,然而我国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养殖技术同欧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国外的智能饲喂设备价格昂贵且不适宜我国养猪业国情,国内高校和企业已经研究开发出的智能饲喂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且没有集成测温称重功能。基于此,本文研究设计了一种集成自动体检功能的群养母猪精细饲喂系统。该系统能实现不同阶段的母猪混养,准确识别母猪个体,精准自动下料,实现无人值守的全自动饲喂。本文主要展开的研究工作如下:(1)设计了群养母猪精细饲喂系统的总体架构。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国内外参考文献,详尽地分析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需要,最终选择ARM处理器和Linux最小系统作为系统的软硬件开发平台。(2)设计了群养母猪精细饲喂系统的硬件核心电路。以Exynos4412四核处理器作为硬件系统中心,设计了称重模块电路、耳标识别模块电路、母猪体温采集电路和下水阀流量检测电路,为了实现上下位机的通信,设计了以太网接口电路。(3)完成了群养母猪精细饲喂系统的软件设计。采用Netlink通信机制完成和Linux内核的双向通讯,实现内核定时器的调用,为实现饲喂逻辑提供支持;基于TCP/Socket通信技术设计一种高效可靠的数据通信协议,实现了饲喂站和后台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完成体温、体重等传感信号的解析与处理,实现动态称重和母猪个体精准识别。采用模块化思想,化整为零,实现全自动化精细饲喂。(4)进行群养母猪精细饲喂系统测试。在重庆市合川某实验基地选择苏太猪改良品种母猪作为供试猪群,对饲喂系统的下料下水精度、温度和体重滤波准确度、数据传输等进行了测试。分析对比了使用该系统饲喂和传统限位栏饲喂下,母猪采食量的不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系统设计和运用要求,下料精度高不低于98%,下料稳定性好变异系数只有0.444%,实现了精准下水功能,下水相对误差最大为2.42%,设计的体重滤波算法能实现较为准确的动态称重,相对误差不超过1.81%,体温采集相对误差不超过1.66%,设计的通信协议能实现上下位机的双向稳定通信,CSV传输大文件的平均提速达68%以上,系统性能良好,设计的心跳包与Socket重连机制可以有效保活并处理通信异常,实现了无人值守的全自动个体母猪精细饲喂,可以有效改善母猪体质,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华锦修[3](2020)在《适用于柔性负荷调度的分体式智能用电测控终端设计与研发》文中提出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配电网”催生出了柔性负荷调度这类新型智能化用电应用场景,对用户而言,通过管理、调控和转移用电负荷,在满足用户舒适度的前提下,可以节省电费;对电网而言,柔性负荷调度可以作为发电调度的补充,用于削峰填谷、平衡新能源发电波动和提供辅助服务,提高电网的稳定可靠性,实现双赢。柔性负荷调度系统除了要求新的调度控制策略外,也对新型的智能测控系统提出了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本论文把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的框架迁移运用到配电网中,为柔性负荷调度系统提供了统一的软硬件基础。完整的CPS系统应当包含软件和硬件系统,本论文着重从硬件系统入手,设计了一套分体式的智能用电测控终端,该终端具备强大的测量、控制与通讯功能,可以很好的满足CPS系统底层硬件的需求。本文从硬件层和通讯层两方面对智能用电测控终端的设计进行介绍。硬件层上,设计了单相装置本体、三相装置本体和红外控制器三套硬件装置,本文详细介绍了其功能模块划分、元器件选型、硬件电路和嵌入式软件设计,展示了样机成品并在实验室中对硬件装置的测量和控制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讯层上,结合配电网负荷测量数据和控制方式的特点,设计了一种结构简约而可靠性高的应用接口层通讯协议,为各方进行可靠而高效的通讯提供了保证。最后,依托于南网重点科技项目,开展柔性负荷调度的示范工程,对硬件装置、软件系统与通讯能力进行验证,为柔性负荷调度系统进一步工程化打下基础。

谷存食[4](2020)在《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青海与新疆、甘肃、四川、西藏相连,是沟通中原与青藏高原的咽喉,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自西汉开始历代王朝均在青海境内设有驿站来传递军事信息。明清两代在前代的基础上完善了驿站制度,通过广设驿站,相继增辟多条驿道等举措为封建王朝军政信息的传递提供了重要保障。青海地区的近代邮电业起源于清朝末年,1906年西宁府设立西宁府邮政分局,这是今青海地区最早建立的邮政局所。进入民国以后,青海邮电业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东部农业区各县分别建立了邮电机构,并逐步向西部牧区拓展。随着各级机构逐渐完善,青海邮政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民国时期青海邮政开辟了步班邮路、畜力班邮路、汽车邮路、航空邮路等多种邮政运输形式,业务种类涵盖函件业务、包件业务、汇兑业务、储蓄保险业务和代理业务等多个方面。电信业方面,民国时期青海电信业主要办理长途电话、市内电话以及电报业务,推动了青海近代通信体制的转型。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期间邮政的人事管理、财政管理和业务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邮电通信网络也在不断扩大。这主要是因为青海独立建省,为邮电业发展提供了政治推动力;其次是在国民政府西北开发的浪潮下,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青海邮电业获得了一定发展。邮电业作为近代化的通信方式,自引入青海地区以后一步步站稳脚跟,其发展对民国时期青海地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邮电业改变了政令传递方式,缩短了传递时间,大大提高了信息时效,在此基础上,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更加高效,近代邮电业为增加国家认同、变革边地治理模式产生了积极作用。邮电业在商业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商家可以更为便捷、迅速地获得商业信息,同时邮政稳妥可靠的运输方式也为多数商家所接受。在日常生活中,邮电业的普及更新了普通民众的信息交流渠道,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方便。然而,这期间青海邮电业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其发展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多种原因综合制约了青海邮电业的健康发展,并且这一时期青海邮电业还表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如东部优于西部,城镇优于乡村。青海邮电业通过对地方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的参与,密切了与地方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民国时期青海地方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盛磊[5](2019)在《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谱仪的研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发展与深入,核技术的应用的范围与实践种类日益的繁多,所需要进行的辐射探测的剂量范围与射线种类也日趋庞杂。以往针对特定类型的探测器所设计的放大器与谱仪可能在应用中存在高计数率下丢失脉冲数据,同时由于其只能获得放射性核素的能量信息,存在无法获得原始脉冲信号携带信息等的局限性,而在某些研究应用场合需要对原始信号的信息进行提取的需求则无法实现,对于上述的工作需求工作场合,需要研制一型在高计数率下亦可以进行核脉冲信号所携带的各类信息分析的可靠核信号分析仪器,应当采用设计的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谱仪来解决当前谱仪的局限。通过高速ADC对原始电流脉冲信号的采集,同时进行数字信号分析处理获得其代表的各类信息。该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谱仪具有高脉冲通过率,高计数通过率,以及同时获得多种原始脉冲信息的特点。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型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谱仪,本课题来源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分辨率航空伽马能谱测量及机载成像光谱测量技术》(2017YFC0602100),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设计研制了采样率为500MSPS的电流脉冲型的数字化能谱仪硬件系统,包括高速模拟预处理电路、高速数字电路、高速并行实时数字处理逻辑与多轨的低噪声高负载能力的电源系统;2、所研发的能谱仪的数字多道子板面积仅有5cm×8cm,采用六层板设计,包括三个信号层,两个地层,一个电源层,占用空间小,信号完整性好,电源稳定性强,电路散热性能好。其中能谱仪数字多道子板可以以多路复用进行多通道扩展,能谱仪底板采用FPGA控制USB架构,高速的传输单元可以充分发挥数字处理单元的高速并行特性;3、针对电路运行速度高,电流需求大,数据传输距离相对较远的复杂设计特点,在印刷电路板设计完成之后,进行了板级的印刷电路板信号完整性仿真、印刷电路板电源完整性仿真与PCB热设计仿真等措施,辅助改进了初步的设计,使得硬件功能进一步完善,运行更加稳定,数字逻辑电源最大稳定供电电流达到3.5A,输入信号噪声经过测试控制到2.07mV;4、针对高通过率的需要与电流脉冲信号的高速特点,设计了等效运行速度达到500MHz的快慢双通道数字逻辑,其中基于反褶积的快通道进行实时高计数率下粒子事件触发与粒子事件获取,另有基于数字恒比定时慢通道来保证准确的与能量信息的提取;5、针对对原始的电流脉冲信号采集后信息分析的需求,设计了高速实时的脉冲时间信息获取、电流脉冲信号上升时间获取,电流脉冲信号下降时间获取的数字逻辑功能实现模块,可以对于输入的每一个粒子脉冲进行时间信息的提取,同时针对电路耦合探测器输出信号在阻抗不匹配是可能使得输入信号产生抖动的情况,进行了专门的逻辑抗抖动设计,所提取脉冲的时间信息的提取精度达到2ns;6、针对逻辑芯片中逻辑运算量偏大、逻辑运行速率较高、时序较为紧张等特点,通过多种方式采用一些辅助逻辑处理措施与单元保证全能谱仪逻辑的稳定运行。其中对于数字逻辑中多个数字逻辑时钟域协同工作的情况,进行了专门的多种形式的跨时钟域处理,降低数字逻辑中由于竞争冒险而影响逻辑稳定运行的概率;7、针对高速信息的传输,大容量脉冲信息提取后实时分析的需求,开发可扩展底板来进行能谱合成与数据高速传输。最终完成了具有扩展能力的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能谱仪,数字化谱仪基于纯FPGA结构,其中模拟输入带宽为190MHz,输入信号发生器产生的连续信号可以在99.9%的通过率下达到29MHz的脉冲输入频率,采用NaI探测器可以在99Kcps的输入脉冲频率下可以获得95%的活时间与7.69%的137Cs的分辨率,采用LaBr3探测器,测试137Cs的分辨率可以达到3.0%,137Cs符合峰与主峰计数之比降低至0.13%,在五种放射源同时测试时,可以准确通过寻峰获得所放置的所有五种放射源,分析射线能量与输出峰位道址表明谱仪线性度达到0.9997,同时对NaI与LaBr3的电流脉冲信号也可以较为准确获得其信号的上升沿与下降沿时间信息,达到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能谱仪的设计目的。能谱仪可以用于散裂中子源实验中产物的测量与其它高放射性活度工况下的能谱测量,也可用于对于多种闪烁体对于不同能量与种类射线响应的研究实验。

刘强威[6](2018)在《中子灵敏微通道板探测系统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通道板探测器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适合对成像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中子能够穿透高密度的材料,但对于一些轻质元素,吸收率较高,能弥补X射线不能对轻质材料成像的不足。中子灵敏微通道板探测器则集合了微通道板探测器和中子成像的优势,能对轻质材料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微通道板的信号读出电极有WSA电极、延迟线电极和Medipix电极等,因延迟线电极具有较好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较低的成本,本文采用延迟线作为探测器的读出电极,配合掺杂3mol%natGd2O3、直径为106 mm的大面积中子灵敏微通道板开展了相关研究。微通道板探测器是高真空环境下的探测器,微通道板和读出电极置于真空腔体中,并且工作时需要连接离子泵维持真空,因此探测器整体质量较重,安装调试不方便。中子灵敏微通道板的原理是在高直流电压产生的强场下将由入射中子转化而来的电子倍增,倍增系数受工作高压影响,一般情况下使用两块微通道板组成人字形堆栈,高压加在串联的微通道板上,单块微通道板则因阻值不均而分压不均,使堆栈的整体倍增系数受影响。绝大多数情况下,射线源发出的束线不是绝对平行的,若物—探距离较大,将会造成成像模糊,而微通道板探测器由于真空工作条件的限制,成像物距离微通道板入射面存在5cm以上的间距,成像的几何不锐度较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改进方案。探测器真空腔体经结构简化设计减轻了质量,重新设计了微通道板的陶瓷夹持环和加压方式,使每片微通道板的工作电压都可以独立控制,微通道板和真空腔的安装更加紧凑,物—探距缩小至2cm以内,并成功绕制了四边形延迟线读出电极。对于上述改进措施,分别通过X射线成像、反应堆冷中子束流成像和光中子束流实验进行了效果评价,采用材料为钆的USAF 1951分辨率板作成像物,进行了探测器空间分辨率评价。结果表明,经过改进后的中子灵敏微通道板探测器具有较好的分辨能力,利用波长2?和4?的混合中子束流成像可以实现250μm的空间分辨率。

刘二喜[7](2017)在《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电控单元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燃烧边界条件控制的低温燃烧”是新一代内燃机燃烧技术典型特征,亦是解决内燃机排放与经济问题有效途径。经多年研究,苏万华团队提出了一种以低温燃烧与高密度-低温燃烧“混合”应用的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方案。此燃烧系统通过进气充量、进气门关闭定时及EGR率耦合作用,配合喷油策略灵活调整,实现全工况范围内低温燃烧路径控制与高效清洁燃烧过程,而电控技术是实现燃烧过程控制最有效手段。因此,本文以多可变技术协同控制中问题为导向,以科学、系统研究为核心,以多控制变量高效清洁燃烧为目的,采用Freescale公司MPC5554微处理器,在多控制变量协同控制,扩展电控单元(ECU)软硬件功能,提高控制精度需求及实现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得到主要结论有:为通过提高喷油量控制精度来降低燃烧循环变动,特别针对喷油器驱动电路与喷油一致性进行设计研究。进行RD续流方式与可变续流方式对驱动性能影响对比研究,发现可变续流驱动电流关闭阶段缩短30us,其喷油量循环变动在大油量时减少0.36%,在小油量时减少2.86%。可变续流驱动在电流关闭阶段利用电磁阀线圈释放电磁能向Boost电源充电,缩短Boost电源恢复时间,降低驱动能耗与电路温升。可变续流驱动最高温度仅有37℃,比RD续流减小127℃。最终设计组合式多缸双电源可变续流驱动电路,研究降低电路噪声的优化方案。与上一代电控单元相比,新电控单元中等负荷下燃烧循环变动下降0.5%,NOx与soot的最优排放降幅分别可达3.5%与4%。为提高瞬态工况喷油定时控制精度与减少CPU逻辑负荷,分析上一代电控单元基于CPU中断喷油正时算法在急加速工况造成较大喷油定时偏差原因,设计基于eTPU角度时钟喷油正时算法。新算法可在不使用CPU中断前提下判断发动机相位与实现能灵活调制、切换不同喷油模式多脉冲燃油喷射策略,可保证在瞬态工况下最大喷油定时偏差不超过0.02℃A。同时,设计废气再循环(EGR)控制系统、进气门延时关闭(RIVCT)控制系统、可变几何截面增压器(VGT)控制系统及稳、瞬态控制策略。并为软件系统移植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依据电控单元各任务特性进行组合划分与优先级分配,以进一步提高软件系统可靠稳定性。利用新电控单元在稳态工况下进行了高增压、RIVCT、EGR与两次喷射协同作用对燃烧影响试验研究。研究发现,高增压柴油机中高转速中等负荷下开启RIVCT后,NOx与soot折中排放大幅降低,有效热效率因泵气损失减小而提升,soot对EGR敏感性增强,适当减少EGR率才能找到NOx与soot的最优折中排放;采用两次喷射后,合适后喷比例与定时可大幅减少soot排放,同时1900rpm较1600rpm最优排放的后喷比例较小且定时较早,故中等负荷中高转速过渡略缩减后喷比例与提早后喷定时可降低NOx与soot生成。在1600rpm恒转工况下采用先不变后逐渐增大VGT开度策略与保持RIVCT开启条件下,进行两次喷射与EGR阀延迟开启时刻对加载过程性能耦合影响试验研究。研究发现,两次喷射虽不利于扭矩响应,但有利于降低烟度峰值,其中主喷定时主要决定扭矩响应特性,对烟度峰值影响较弱,而后喷定时则相反,且后喷比例也是决定扭矩响应与烟度峰值重要参数;EGR阀延迟开启时刻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扭矩响应,且过早开启不利于烟度峰值控制,过晚开启不利于NOx排放控制。最终通过国Ⅳ法规测试方法验证新电控单元瞬态控制性能与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排放水平:在ELR测试条件下,各转速扭矩响应皆在1s以内,且烟度峰值不超过0.4m-1;在ETC测试条件下,扭矩响应相关系数R2为0.99,PM与NOx加权平均值分别为0.0235g/kWh与3.46g/kWh,均可满足法规测试要求。

严浩[8](2016)在《多通道数字信号20GS/s定时分析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数字系统工作频率的提高,我们需要更加快速和准确的观测。为了更好的对数字电路进行测试分析,作为数据域测试仪器,逻辑分析仪的定时分析速率迫切需要大幅提升。分析速率变得更加精细的同时,逻辑分析仪多通道间的同步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尤其是在对高速数字电路进行数据分析时,逻辑分析仪通道间同步性能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测试和分析结果。从高性能逻辑分析仪定时分析模块的研制出发,本文将研究重点分为逻辑分析仪20GS/s定时分析和多通道间的同步。研究和讨论了16通道20GS/s定时分析模块的硬件总体方案,并根据方案完成20GS/s定时分析电路的设计,16通道同步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移位采样、树形采样、多相采样三种高速数字信号采样技术,确定基于FPGA高速接收机端口的数字信号20GS/s定时采样方案,进而实现20GS/s定时采样电路设计。(2)运用采样时钟产生技术、高精度时钟延时技术、数字逻辑电平匹配技术等关键技术,实现了20GS/s定时分析时钟电路、通道数字信号电平匹配及扇出电路的设计。采用FPGA时序逻辑电路为主+组合逻辑电路为辅的方式,完成高速信号触发识别、触发位置判断电路的设计。同时结合基于触发信号的采集主控状态跳转,完成数据存储控制电路的设计,实现采样后高位宽并行数据的存储。(3)从影响多通道同步的通道电路、时钟电路、采样电路、触发和存储电路等因素出发,研究分析了通道电路一致方案、时钟同步方案、采样同步方案、触发同步方案,并展开多通道同步设计。(4)引入同步信号校准电路,完成通道同步设计。基于校准数据,进行触发同步的设计,特别提高系统码型触发识别效率;根据高速数字系统时钟低抖动和低偏斜的原则,完成时钟同步的设计;同时改进硬件采集流程控制,实现了两片FPGA之间通道的采集同步。

窦飞[9](2012)在《高Z物质宇宙线成像系统读出电子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宇宙线μ子成像(Cosmic-ray Moun Tomography)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高Z物质检测及监测技术。传统的核材料检测技术均基于放射性源,并且对于屏蔽较好的核材料检测比较困难。宇宙线μ子是天然的高能带电粒子,具有极强的穿透性,可以轻易穿透很厚的防护层。利用这种天然存在的粒子通过待测物体后的散射角分布与该物质原子序数相关的原理,结合断层成像的算法,可以探测物体内部甚至屏蔽层内部的高Z物质的分布状态等信息,从而实现对集装箱中核材料的无损检测。由于宇宙线μ子成像技术在监测核材料的非法运输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因此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都进行了相关技术的研究。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提出了搭建基于漂移室的宇宙线μ子成像系统,整个系统包括漂移室探测器及前置放大器、读出电子学、数据获取及图像重建三个部分。成像系统期望达到50μm的位置分辨,并且实现毫米甚至亚毫米尺寸像素点的成像结果。初期计划完成的成像系统原型样机系统,包括8块漂移室探测器共208根信号丝。根据成像系统的设计目标,对电子学系统提出了以下技术指标要求:1、时间测量精度<100ps,测量动态范围0~500ns。2、电荷测量精度<15fC,测量动态范围15fC~1800fC。由此可知,多通道信号的读出、高精度时间和电荷的测量是电子学系统设计的难点所在。经过对漂移室探测器信号特征及成像系统对读出电子学指标要求的研究,设计的读出插件采用如下技术路线:整个插件分为时间测量和电荷测量两部分;时间测量部分对输入模拟信号进行定时,并选用专用时间测量器件TDC(Time-to-Digital Converter)实现高精度的时间测量;电荷测量部分采用信号成形后ADC (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精确采样的测量方式,然后利用数值积分法计算电荷量;测得数据在FPGA (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内处理后通过CPLD (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经由VME (Versa Module Eurocard)接口送至上位机做进一步分析处理;数据处理和功能控制由FPGA完成。论文中将详细介绍成像系统读出电子学原型样机,包括采用的技术路线、实现方式及各部分的设计细节,并介绍了预研阶段设计的时间测量评估板的详细情况。本论文针对基于漂移室探测器的宇宙线高Z物质成像系统,设计研制了读出电子学原型样机。宇宙线无损无源探测系统是国际上的热门课题,国内基于漂移室探测系统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论文在成像系统读出电子学的研制中,做出了以下创新性工作:1、使用专用时间测量芯片TDC-GP2实现低成本高精度的时间测量,电子学系统精度好于100ps。2、利用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内嵌DSP核实现数值积分法的实时电荷计算,利用软核实现高速数据接收。3、设计制作了时间测量评估板,为原型样机时间测量方案的选择提供了依据。目前,本论文所设计的时间测量评估板已经完成,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电子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选择的时间测量芯片及定时方式满足设计指标要求。读出电子学原型样机已完成设计及制板,正在进行电子学性能测试,完成后将与漂移室探测器进行联合实验测试。

周华杰[10](2006)在《OFDM无线传输系统中的同步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无线通信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传输原理和OFDM同步技术实现方案。以多载波调制的同步接收理论为基础,重点对OFDM接收机方案中载波频率偏移、符号定时偏移和采样钟偏移进行了原理分析,提出了改进算法。同时也介绍了MIMO-OFDM系统中的同步技术,包括MIMO-OFDM帧同步和载波频率同步,并提出了改进的前导序列生成方法。通过Matlab进行仿真,并对OFDM同步提出了一套基于FPGA实现的设计方案,最后完成了电路的Quartus仿真和FPGA硬件电路的实现。通过调试,整个方案工作性能达到预期目的。

二、保护、定时电路二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定时电路二则(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PRS的教室空气质量感知与调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气质量感知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空气质量调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组织结构
        1.3.1 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1.3.2 论文组织架构
2 教室空气质量感知与调控系统总体研究与设计
    2.1 教室空气质量感知与调控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1 感知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2 调控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3 人机交互方式功能需求分析
    2.2 教室空气质量感知与调控系统总体设计
    2.3 系统方案论证
        2.3.1 感知与调控系统主控制芯片方案论证
        2.3.2 调控系统方案论证
        2.3.3 远程通信方案论证
    2.4 本章小结
3 教室空气质量感知系统设计
    3.1 感知系统传感器模块电路设计
        3.1.1 温湿度模块
        3.1.2 PM2.5/PM10模块
        3.1.3 二氧化碳模块
        3.1.4 甲醛模块
        3.1.5 挥发性有机物模块
    3.2 感知系统主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3.2.1 室内感知系统主控制模块
        3.2.2 室外感知系统主控制模块
    3.3 感知系统软件设计
        3.3.1 温湿度模块软件程序设计
        3.3.2 PM2.5/PM10模块软件程序设计
        3.3.3 二氧化碳模块软件程序设计
        3.3.4 甲醛模块软件程序设计
        3.3.5 挥发性有机物模块软件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教室空气质量调控系统设计
    4.1 新风机模块
        4.1.1 PWM控制电路设计
        4.1.2 过零点检测电路设计
        4.1.3 新风机风速档位驱动电路设计
    4.2 液晶显示模块
        4.2.1 液晶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4.2.2 液晶显示模块界面设计
    4.3 调控系统主控制模块
    4.4 调控系统软件设计
        4.4.1 新风机模块软件设计
        4.4.2 液晶显示模块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网络通信平台设计
    5.1 GPRS网络通信平台硬件设计
    5.2 GPRS网络通信平台软件设计
    5.3 WEB端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
    6.1 教室空气质量感知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
        6.1.1 室内空气质量感知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
        6.1.2 室外空气质量感知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
    6.2 教室空气质量调控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
        6.2.1 新风机模块功能测试与分析
        6.2.2 液晶显示模块功能测试与分析
    6.3 网络通信平台功能测试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群养母猪精细饲喂站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总述
        1.1.1 猪肉市场概述
        1.1.2 中国养猪业发展概述
    1.2 国内外智能饲喂研究现状
        1.2.1 国外智能饲喂研究现状
        1.2.2 国内智能饲喂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方案
        1.4.3 章节安排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2.2 群养母猪精细饲喂系统架构设计
    2.3 饲喂站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2.3.1 饲喂站机械结构及控制系统硬件布置
        2.3.2 饲喂站主控系统开发平台选取
        2.3.3 饲喂站主控系统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群养母猪精细饲喂站主控系统电路设计
    3.1 硬件系统概况
    3.2 电源管理模块设计
    3.3 耳标识别模块电路设计
    3.4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3.5 流量检测电路设计
    3.6 体重称串口电路设计
    3.7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3.8 LED状态指示电路设计
    3.9 USB接口电路设计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群养母猪精细饲喂站主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开发环境搭建
    4.2 饲喂站主控系统主程序设计
        4.2.1 主函数设计
        4.2.2 饲喂逻辑设计
    4.3 饲喂站定时器程序设计
        4.3.1 Netlink通信机制
        4.3.2 Linux内核定时器
        4.3.3 饲喂站定时器功能实现
    4.4 饲喂站与后台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4.4.1 高效可靠通信协议设计
        4.4.2 非阻塞式建立socket连接程序设计
        4.4.3 收发消息程序设计
    4.5 饲喂站信号采集与处理程序设计
        4.5.1 耳标信号处理函数
        4.5.2 体温信号处理函数
        4.5.3 体重信号处理函数
    4.6 饲喂站嵌入式数据库设计
    4.7 下料函数程序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群养母猪精细饲喂站控制系统测试
    5.1 数据传输测试
        5.1.1 CSV传输大文件与普通传输方式对比
        5.1.2 心跳包故障检测试验
        5.1.3 CRC误码检出率测试
    5.2 投料精度测试
    5.3 下水精度测试
    5.4 体温体重滤波精度测试
    5.5 母猪采食量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饲喂站控制系统PCB图)
附录B (部分核心代码)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3)适用于柔性负荷调度的分体式智能用电测控终端设计与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面向柔性负荷调度的CPS系统及底层硬件框架
    2.1 面向柔性负荷调度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框架
        2.1.1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概念
        2.1.2 CPS系统在柔性负荷调度的应用
    2.2 适用于柔性负荷调度系统的CPS底层硬件需求分析
        2.2.1 测量功能需求
        2.2.2 控制功能需求
        2.2.3 通讯功能需求
    2.3 基于分体式智能测控终端硬件设计框架
        2.3.1 装置本体接线方式
        2.3.2 红外控制器接入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体式智能测控终端硬件设计与样机调试
    3.1 单相装置本体硬件设计方案
        3.1.1 硬件开发环境
        3.1.2 核心处理单元选型
        3.1.3 工频电气量测量电路设计
        3.1.4 无线通讯功能设计
        3.1.5 供电电路设计
        3.1.6 光耦继电器电路设计
        3.1.7 温度传感器电路
        3.1.8 片外存储电路
    3.2 三相装置本体硬件设计方案
        3.2.1 三相采样电路
        3.2.2 WiFi+网口的通讯电路
    3.3 红外控制器硬件设计方案
        3.3.1 单片机选型
        3.3.2 红外控制芯片选型
        3.3.3 红外接收电路设计
        3.3.4 红外发射电路设计
        3.3.5 电源电路设计
    3.4 嵌入式软件程序设计
        3.4.1 装置本体程序设计
        3.4.2 红外控制器程序设计
    3.5 样机展示与性能调试
        3.5.1 样机展示
        3.5.2 硬件性能测试
        3.5.3 与同类产品的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用于柔性负荷调度系统的应用接口层通讯协议的设计
    4.1 柔性负荷调度系统通讯分层结构
    4.2 串行通讯底层协议
        4.2.1 Zig Bee通讯底层协议
        4.2.2 WiFi通讯底层协议
    4.3 适用于柔性负荷调度的应用接口层协议格式
        4.3.1 消息固定头部格式
        4.3.2 数据流格式
        4.3.3 校验位格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柔性负荷调度系统的示范工程应用
    5.1 柔性负荷调度系统示范工程概况
    5.2 柔性负荷调度系统示范工程进展
        5.2.1 柔性负荷调度系统硬件设备安装运行情况
        5.2.2 柔性负荷调度系统集群控制器软件系统功能
        5.2.3 柔性负荷调度系统云服务器软件功能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装置本体硬件程序代码展示
    附录2 红外控制器硬件程序代码展示
    附录3 应用接口层协议的收发程序代码展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趋势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相关概念阐述
第一章 青海传统邮路驿道与近代邮电业的建立
    第一节 清代青海地区驿站与驿道传递
        一、清代青海驿站分布
        二、驿道传递
    第二节 近代新式邮电业的的建立及在青海的出现
        一、新式邮电业务
        二、青海邮政业的出现
第二章 民国时期青海邮政业发展状况
    第一节 邮政局所的机构管理
        一、邮政管理机构的设置
        二、邮政营业机构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邮政业务经营
        一、函件业务
        二、包件业务
        三、汇兑业务
        四、储蓄、保险业务
        五、邮资凭证
        六、代理业务
    第三节 邮政运输方式
        一、步班邮路
        二、畜力班邮路
        三、汽车邮路
        四、自行车邮路
        五、航空邮路
        六、投递路线
    第四节 邮政管理制度
        一、人事行政管理
        二、财政收支管理
        三、通信业务管理
第三章 民国时期青海电信业的出现和发展
    第一节 电信管理机构的设置
        一、部办电信机构
        二、省办电信机构
    第二节 电信通信线路
        一、省际长途线路
        二、省内长途线路
        三、专用通信线路
    第三节 电话业务
        一、长途电话
        二、市内电话
        三、资费标准
        四、电路分布
    第四节 电报业务
        一、业务种类
        二、资费标准
        三、电路分布
第四章 邮电业发展推动青海社会进步
    第一节 青海邮电业的发展
        一、青海建省与邮电业发展
        二、“西北开发”与邮电业发展
    第二节 青海邮电业发展促进边疆治理
        一、自上而下缩短国家政策传达时间,提高政令执行时效
        二、自下而上快速将地方危机上传中央,有利于国防安全
    第三节 青海邮电业发展助力地方商贸经济
        一、便利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二、货物运输更加快捷安全
    第四节 青海邮电业方便了民众生活
        一、为日常生活带来方便
        二、带动文化信息交流,拓宽民众视野
    第五节 青海邮电业发展综合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业发展大事记
    附录 Ⅱ:民国时期西宁电信局国内电报资费调整详情表
    附录 Ⅲ:清末及民国时期邮资变化表
致谢
个人简历

(5)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谱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谱仪硬件设计
    2.1 高速模拟前端设计
        2.1.1 输入保护电路
        2.1.2 输入极性转换电路
        2.1.3 程控直流偏移调节电路
        2.1.4 抗混叠电路设计
    2.2 高性能数字采集处理单元设计
        2.2.1 高速ADC模块
        2.2.2 数据与整机工作时钟系统
        2.2.3 高性能FPGA处理模块
    2.3 信号完整性分析
    2.4 高品质高性能电源系统设计
        2.4.1 多路低噪声电源轨设计
        2.4.2 电源完整性分析
    2.5 PCB热设计与分析
    2.6 高速通信模块设计
第3章 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谱仪程序设计
    3.1 主要程序架构
    3.2 主要算法功能模块
        3.2.1 电荷积分与堆积拒绝方法设计
        3.2.2 脉冲时间信息提取与符合
        3.2.3 脉冲上升时间等参数提取模块
    3.3 辅助处理功能模块
        3.3.1 数字滤波器设计
        3.3.2 数字基线扣除单元设计
        3.3.3 高速数据流分配处理控制
    3.4 逻辑实现补充处理模块
        3.4.1 格雷码计数器与转换模块
        3.4.2 探测器谱线合成与存储
        3.4.3 FPGA数字处理可变参数控制
        3.4.4 FPGA逻辑时序控制
        3.4.5 通信控制
        3.4.6 模拟信号处理控制逻辑
    3.5 上位机软件
第4章 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谱仪实验测试
    4.1 直流偏移线性度测试
    4.2 数字谱仪脉冲通过率测试
    4.3 谱仪连接Na I闪烁体通过率与能谱测试
    4.4 谱仪连接LaBr3 闪烁体分辨率与线性度测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中子灵敏微通道板探测系统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课题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系统组成介绍
    2.1 射线源
        2.1.1 微焦点X射线管
        2.1.2 加速器光中子源
        2.1.3 反应堆中子源
    2.2 准直与屏蔽
        2.2.1 光中子束流的准直
        2.2.2 探测器本底屏蔽
    2.3 中子灵敏微通道板
        2.3.1 成分与结构
        2.3.2 工作条件
        2.3.3 入射粒子转换过程
        2.3.4 主要性能指标
    2.4 延迟线读出电极
        2.4.1 延迟线工作原理
        2.4.2 延迟线电极信号
    2.5 电子学
        2.5.1 前端放大与恒比定时甄别
        2.5.2 时间数字转换与数据采集
第3章 探测器整体设计
    3.1 真空腔体
    3.2 微通道板-延迟线组件
第4章 电子学改进
    4.1 多级放大与滤波
        4.1.1 差分信号合成与放大
        4.1.2 主放
        4.1.3 高斯滤波成形
    4.2 恒比定时甄别电路
    4.3 时间-数字转换电路
    4.4 数据读出电路
    4.5 电路性能测试
第5章 实验验证
    5.1 X射线成像
    5.2 光中子源热中子成像
        5.2.1 光中子束流时间谱测量
        5.2.2 光中子束流成像
    5.3 CMRR冷中子束流成像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探测器结构设计图
附录B 屏蔽体结构设计图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电控单元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柴油机电控技术
        1.1.1 国外柴油机电控技术发展现状
        1.1.2 国内柴油机电控技术发展现状
    1.2 燃油喷射策略
        1.2.1 喷射压力技术
        1.2.2 喷油定时技术
        1.2.3 喷油规律技术
    1.3 柴油机燃烧循环变动
        1.3.1 喷油量循环变动
        1.3.2 喷油器驱动电路
        1.3.3 喷油正时算法
    1.4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
        1.4.1 低温燃烧理论
        1.4.2 高密度-低温燃烧理论
        1.4.3 混合燃烧控制策略
        1.4.4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控制需求
    1.5 本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
    2.1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总体研究方案
    2.2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组成与功能
        2.2.1 燃油喷射系统
        2.2.2 废气再循环系统
        2.2.3 进气门延时关闭系统
        2.2.4 可调两级增压器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电控单元硬件设计研究
    3.1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电控单元硬件功能与模块化设计
        3.1.1 信号输入模块
        3.1.2 微处理器模块
        3.1.3 电源管理模块
        3.1.4 功率驱动模块
        3.1.5 通信模块
    3.2 喷油器驱动电路与喷油一致性研究
        3.2.1 喷油器电磁阀开启特性与关闭特性
        3.2.2 不同续流方式喷油器驱动电路设计研究
        3.2.3 双电源喷油器驱动电路设计及电路噪声优化方案
        3.2.4 六缸喷油器驱动电路设计方案
        3.2.5 喷油驱动电路优化后对发动机燃烧性能影响
    3.3 电控单元硬件设计与可靠性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电控单元软件设计研究
    4.1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电控单元软件功能与模块化设计
    4.2 喷油正时算法与定时控制精度研究
        4.2.1 基于CPU中断喷油正时算法定时控制精度研究
        4.2.2 基于eTPU角度时钟喷油正时算法设计研究
        4.2.3 多脉冲喷射策略测试与试验研究
        4.2.4 新正时算法对瞬态工况喷油定时控制精度影响
    4.3 电控EGR阀控制系统设计
    4.4 RIVCT控制系统设计
    4.5 VGT控制系统设计
    4.6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稳态工况控制策略设计研究
    4.7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瞬态工况控制策略设计研究
        4.7.1 发动机启动策略设计研究
        4.7.2 瞬态工况轨压控制策略设计研究
        4.7.3 运行工况划分及切换算法设计研究
        4.7.4 瞬态工况控制算法设计研究
    4.8 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设计研究
        4.8.1 多任务实时操作系统移植
        4.8.2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电控单元任务时序与划分
        4.8.3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电控单元任务优先级分配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控制策略试验研究
    5.1 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试验装置介绍
    5.2 稳态工况控制策略试验研究
        5.2.1 RIVCT对两级增压柴油机中高转速中等负荷燃烧影响试验研究
        5.2.2 两次喷射对中高转速中等负荷燃烧影响试验研究
    5.3 瞬态工况控制策略试验研究
        5.3.1 突加载工况两次喷射策略试验研究
        5.3.2 突加载工况EGR阀延时开启策略试验研究
    5.4 电控单元瞬态控制性能验证
        5.4.1 ELR试验循环测试结果
        5.4.2 ETC试验循环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第七章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多通道数字信号20GS/s定时分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课题任务与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20GS/S定时分析及多通道同步研究
    2.1 多通道 20GS/S定时分析需求分析
    2.2 多通道 20GS/S定时分析整体方案
    2.3 20GS/S高速采样方案
        2.3.1 基于移位结构的高速采样方案
        2.3.2 基于树形结构的高速采样方案
        2.3.3 基于分相结构的高速采样方案
    2.4 20GS/S定时分析关键技术
        2.4.1 采样时钟产生技术
        2.4.2 高精度时钟延时技术
        2.4.3 数字逻辑电平匹配技术
    2.5 多通道同步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GS/S定时分析电路设计
    3.1 数字通道电路设计
    3.2 20GS/S定时分析时钟电路设计
    3.3 20GS/S定时分析采样电路设计
        3.3.1 电平匹配及扇出电路
        3.3.2 高速采样电路
        3.3.2.1 接收缓冲器电路
        3.3.2.2 通道锁相环电路
        3.3.2.3 解串器电路
        3.3.2.4 复位控制电路
    3.4 高速信号触发电路设计
        3.4.1 触发识别电路
        3.4.2 触发位置判断电路
    3.5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通道同步设计
    4.1 通道一致设计
        4.1.1 探头同步设计
        4.1.2 同步信号校准设计
    4.2 时钟同步设计
    4.3 采集同步设计
    4.4 触发同步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硬件调试与测试
    5.1 电路板硬件调试
        5.1.1 时钟实验板调试
        5.1.2 主控底板调试
        5.1.3 高速采样板调试
    5.2 20GS/S定时采样测试
    5.3 多通道同步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高Z物质宇宙线成像系统读出电子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高Z物质宇宙线成像的背景和意义
    1.2 高Z物质成像的方法
        1.2.1 高Z物质简介
        1.2.2 放射性检测法
        1.2.3 X射线辐射成像法
        1.2.4 质子辐射成像法
        1.2.5 中子辐射成像法
        1.2.6 宇宙线μ子成像法
    1.3 高Z物质宇宙线μ子成像技术的研究历程及研究现状
        1.3.1 宇宙线μ子成像技术的研究历程
        1.3.2 高Z物质宇宙线μ子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特点
    1.5 论文的内容组织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宇宙线μ子成像的原理
    2.1 宇宙线μ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1.1 宇宙线μ子能谱特征
        2.1.2 宇宙线μ子的电离能损
        2.1.3 宇宙线μ子的多次库仑散射
    2.2 气体探测器测量μ子的原理
        2.2.1 电子和离子在气体中的运动规律
        2.2.2 气体放电
        2.2.3 漂移室工作原理简介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漂移室的成像系统简介
    3.1 整体结构
    3.2 漂移室及前置放大器
    3.3 读出电子学
        3.3.1 设计指标要求
        3.3.2 方案设计
    3.4 数据获取及图像重建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读出电子学关键技术研究
    4.1 时间测量
        4.1.1 定时技术
        4.1.1.1 前沿定时
        4.1.1.2 过零定时
        4.1.1.3 恒比定时
        4.1.1.4 幅度和上升时间补偿定时
        4.1.1.5 定时技术小结
        4.1.2 时间测量技术
        4.1.2.1 基于FADC的时间测量
        4.1.2.2 基于FPGA的时间测量
        4.1.2.3 基于TDC芯片的时间测量
        4.1.2.4 时间测量技术小结
    4.2 电荷测量
        4.2.1 电荷-电压转换
        4.2.2 波形数字化
        4.2.3 电荷-时间转换
        4.2.4 电荷测量小结
    4.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时间测量评估系统
    5.1 整体结构
    5.2 恒比定时
    5.3 时间测量
        5.3.1 时间测量芯片TDC-GP2
        5.3.1.1 TDC-GP2的时间测量原理
        5.3.1.2 TDC-GP2的工作流程
        5.3.2 外围电路设计
    5.4 控制及数据传输
        5.4.1 FPGA
        5.4.1.1 FPGA逻辑模块设计
        5.4.1.2 GP2配置模块
        5.4.1.3 USB接口模块
        5.4.1.4 FPGA配置
        5.4.2 USB
        5.4.2.1 USB总线介绍
        5.4.2.2 CY7C68013
    5.5 电源设计
    5.6 PCB设计
    5.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成像系统读出电子学原型机
    6.1 系统指标要求及方案选择
    6.2 整体结构
    6.3 缓冲放大
    6.4 时间测量
        6.4.1 前沿定时
        6.4.2 甄别阂设置
        6.4.3 时间测量芯片TDC-GP2
    6.5 电荷测量
        6.5.1 滤波成形
        6.5.1.1 极零相消电路
        6.5.1.2 成形电路结构
        6.5.2 ADC
        6.5.3 全差分运放
    6.6 外触发及时钟接收
    6.7 FPGA
        6.7.1 TDC接口
        6.7.2 ADC接口
        6.7.3 数值积分
        6.7.4 DAC接口
        6.7.5 控制模块
        6.7.6 FPGA配置
    6.8 VME接口逻辑
        6.8.1 VME总线译码及响应模块
        6.8.2 CR/CSR模块
        6.8.3 命令解释模块
        6.8.4 中断请求模块
        6.8.5 CBLT控制模块设计
        6.8.6 FPGA配置模块
    6.9 电源设计
    6.10 PCB设计
    6.11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时间测量评估板测试
    7.1 时间测量线性测试
    7.2 时间测量精度测试
    7.3 恒比定时测试
    7.4 宇宙线测试
    7.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工作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10)OFDM无线传输系统中的同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通信的发展
    1.2 OFDM 技术的发展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OFDM 基本原理及同步误差分析
    2.1 OFDM 基本原理
    2.2 OFDM 同步误差分析
    小结
第三章 OFDM 系统同步技术
    3.1 时域粗符号定时和频率粗同步
    3.2 整数倍频率偏移估计算法
    3.3 小数倍频率偏移和采样钟偏移联合估计算法
    3.4 频域符号细定时偏移估计
    小结
第四章 MIMO-OFDM 同步技术
    4.1 MIMO 基本原理
    4.2 MIMO-OFDM 及其同步技术介绍
    4.3 MIMO-OFDM 前导字节构造
    4.4 MIMO-OFDM 帧同步和载波频率偏移估计
        4.4.1 MIMO-OFDM 粗定时同步
        4.4.2 MIMO-OFDM 载波频率偏移估计及其补偿
        4.4.3 MIMO-OFDM 细定时同步技术
    小结
第五章 OFDM 同步部分 FPGA 电路实现
    5.1 同步部分电路实现
    5.2 整数倍频率偏移估计单元
    5.3 小数倍频率偏移和采样钟频率偏移估计单元
    5.4 符号定时偏移估计单元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附录A 对数似然函数
附录B 平均的对数似然函数
附录C 多径信道 P1 和 P2 的定义
致 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保护、定时电路二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PRS的教室空气质量感知与调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曾佳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2]群养母猪精细饲喂站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俊灵. 西南大学, 2021(01)
  • [3]适用于柔性负荷调度的分体式智能用电测控终端设计与研发[D]. 华锦修.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业发展研究[D]. 谷存食.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电流脉冲型数字化谱仪的研制[D]. 盛磊.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中子灵敏微通道板探测系统的优化[D]. 刘强威. 清华大学, 2018(04)
  • [7]多可变控制柴油机燃烧系统电控单元的设计研究[D]. 刘二喜. 天津大学, 2017(06)
  • [8]多通道数字信号20GS/s定时分析技术研究[D]. 严浩.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9]高Z物质宇宙线成像系统读出电子学方法研究[D]. 窦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01)
  • [10]OFDM无线传输系统中的同步技术[D]. 周华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02)

标签:;  ;  ;  ;  

保护和定时电路的两个原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