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血液透析期间低血压的防治体会

老年患者血液透析期间低血压的防治体会

一、老年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防治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赵媛[1](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障碍与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探讨MHD患者认知障碍与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9月-12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106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MoCA评分结果分为认知障碍组及正常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VEF、实验室指标,对两组患者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MoCA评分与各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1)106例MHD患者中,49名(46.2%)患者存在认知障碍,认知障碍组与正常组相比,年龄偏大、透析龄偏长(P<0.001),受教育年限偏低(P<0.001),认知障碍组脉压差高于正常组(P<0.05),且存在透析低血压的比例高(P<0.05);认知障碍组左室射血分数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实验室资料比较,认知障碍组血红蛋白水平较低、胱抑素C、超敏C反应蛋白、PTH水平较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Spearman相关性显示,MoCA评分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r=0.492,P<0.001),与受教育年限(r=0.451,P<0.001)、血红蛋白(r=0.207,P<0.05)也呈正相关;而与年龄(r=-0.317,P<0.05),透析龄(r=-0.379,P<0.001)、透析中低血压(r=-0.326,P<0.05)、胱抑素C(r=-0.211,P<0.05)、超敏C反应蛋白(r=-0.281,P<0.05)、PTH(r=-0.266,P<0.05)呈负相关。(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87)、受教育年限(OR=0.458)、透析龄(OR=1.096)、血红蛋白(OR=0.875)、PTH(OR=1.009)、左室射血分数(OR=0.661)是认知障碍的发生影响因素(P<0.05)。结论:1.心脑血管疾病是MHD患者认知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左室射血分数的降低是MHD患者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2.年龄、透析龄、血红蛋白、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也是认知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3.早期识别认知障碍,有助于对该人群进行更好的危险分层;早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时干预影响因素,有助于减少认知障碍的发生。

肖虹[2](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及症状困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透析期间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及症状困扰的特点及相关性,为临床早期防治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和透析相关性高血压以及血压变异性等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提高MHD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周期。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及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透析室行MHD治疗患者156例,采集MHD患者一般情况、临床指标、血液透析期间血压变化、症状困扰评估情况及血瘀证情况。参照201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针对血瘀证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共识分为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以血压变异系数表示血压变异性,根据收缩压变异系数的中位数分为高收缩压变异组和低收缩压变异组。应用SPSS25.0统计分析MHD患者透析期间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及症状困扰的特点及相关性。结果:1.MHD患者血压变异性特点:本研究纳入156例患者,透析期间血压变异系数为13.28±10.36%,最大值为44.65%,最小值为6.64%。与低收缩压变异组相比,高收缩压变异组患者透龄、硝酸酯类药物的使用有统计学差异(P<0.05)。2.MHD患者血瘀证证候类型分布及血瘀证积分特点:本次研究纳入156例患者中,血瘀证102例(65.38%),非血瘀证54例(34.62%)。血瘀证表现为5种证候类型,其中虚实夹杂证包括气虚血瘀证30例(29.41%)和血虚血瘀证19例(18.63%),实证包括气滞血瘀证20例(19.61%)、痰浊血瘀证17例(16.67%)和寒凝血瘀证16例(15.69%)。气滞血瘀证患者血瘀证积分最高,寒凝血瘀证积分最低。3.MHD患者症状困扰特点:透析症状评估量表(DSI量表)显示,各症状的发生率为5%~74%,症状数量0~27项,平均13项,发生率前5名:疲惫或乏力(73.08%)、皮肤干燥(65.38%)、瘙痒(63.46%)、易醒(62.18%)、口干(55.77%)。症状困扰严重程度总分15.53±9.85分,其中疲惫或乏力(1.33±1.09)、易醒(1.13±1.10)、皮肤干燥(1.04±1.02)症状负担最重。4.血压变异性与证候类型分布及血瘀证积分的相关性:高收缩压变异组患者中血瘀证患者所占比例为74.68%(59/79),血瘀证平均积分为8.35±5.22;低收缩压变异组血瘀证所占的比例为55.84%(43/77),血瘀证平均积分为5.53±5.12;两组比较血瘀证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收缩压变异组气虚血瘀证21例(35.60%),所占比例最大;低收缩压变异组寒凝血瘀证11例(25.58%),所占比例最大。两组间的血瘀证证候类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各证候类型间两两比较,寒凝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1)。对血瘀证不同证候类型的血压变异性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血虚血瘀证血压变异性最高,不同证候类型间血压变异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5.血压变异性与症状困扰的相关性:高收缩压变异组患者症状困扰严重程度(18.42±11.86)明显高于低收缩压变异组(12.57 ± 5.92),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HD患者血压变异程度和症状负担呈正相关(r=0.269,P<0.05),其中收缩压变异性与恶心、呕吐、难以集中注意力相关。6.血瘀证与症状困扰的相关性:MHD患者症状困扰积分与血瘀证积分二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肢肿胀、足部麻木或刺痛、难以集中注意力、瘙痒、忧虑、易怒是血瘀证的影响因素。结论:1.在所研究病例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相关。气虚血瘀证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中所占比例最大,气滞血瘀证血瘀严重程度最明显,血虚血瘀证血压变异性最大。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和症状困扰可能存在相关性。透析过程中收缩压变异性与症状困扰中的恶心、呕吐、难以集中注意力相关。

庞礴[3](2021)在《中医特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量表的研制与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研制中医特色维持性血液透析症状困扰量表,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评价及初步应用。研究方法: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医特色维持性血液透析症状困扰量表的研制,参考国际患者报告量表研制方法,主要包括条目池的形成、预试量表形成、临床调研、条目筛选、信度效度测评五个部分。(1)首先通过查阅文献、患者访谈、专家咨询等手段获取条目,并加以分析形成条目池。(2)以Delphi专家函询法对条目池进行筛选,将条目池中各项目背对背发往全国范围内多个血液净化中心专家进行重要性评分,并对专家的熟悉程度进行统计,经筛选后形成预试量表。(3)临床调研阶段调查北京地区3家三甲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中的3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1个月后从中随机选取50位患者进行量表的复测。(4)对调研结果采用分布考察法、变异系数法、区分度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克朗巴赫系数法对条目进行不同角度的判定,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提取主成分,并将保留的条目划分为5个维度。(5)量表的信度、效度考评主要运用克朗巴赫系数法、相关系数法、验证性因子分析法进行,最终形成正式量表。第二部分是应用研制的正式症状困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探讨患者性别、年龄、透析龄、证候与症状困扰的关系,作为量表的初步应用。临床研究中主要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透析龄等基本信息,指导患者填写正式量表,并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将上述信息整理分析,探讨其中的相关性。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形成条目池共51个条目,经Delphi法专家函询形成40个条目的预试量表。临床调研后经过统计分析和核心小组讨论,删除9个条目。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10个主成分,并根据主成分内容将31个条目划分为5个维度。以克朗巴赫系数、半分信度考评,结果显示,总量表克朗巴赫系数为0.85,折半信度为0.832,重测信度为0.961,均大于0.8,表明量表有较好的信度。经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条目与所属维度的载荷介于0.325-0.708之间,拟合度尚可接受,即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同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出5个维度的区分效度良好。第二部分收集患者数据300例,平均年龄60.08±11.90岁,平均透析龄72.63±56.54岁,男性176例,女性124例,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者104例,肾小球肾炎94例,高血压肾损害47例,多囊肾20例,间质性肾病15例,其他病因20例。证候分布中,本证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占35.3%,其余依次为脾肾阳虚证32.0%,气阴两虚证20.7%,阴阳两虚证7.3%,肝肾阴虚证4.7%;兼证最多为湿热证,占37.7%,其余依次为湿浊证35.3%,血瘀证20.0%,水气证4.3%,风动证2.7%。本证的分布特点为:老年组(≥60岁)患者本证分布与中青年组(18-59岁)患者的证候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老年组脾肾阳虚比率最高,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比率较中青年组高。透析120个月组的证候分布与透析0-24个月、61-120个月组有显着差异(P<0.01)。进一步统计表明,透析10年以下的患者脾肾气虚证最多,透析10年以上者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比率较透析不足10年的患者增加。不同原发病中,肾小球肾炎组和高血压肾病组的证候分布与糖尿病肾病的本证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本证为脾肾阳虚证最多,原发病为肾小球肾炎和高血压肾损害的患者脾肾气虚证最多。不同本证中,脾肾气虚证平均年龄最小。兼证的分布特点中,不同性别、不同透析龄的兼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18-40岁)的兼证分布相较于中年组(40-59岁)和老年组(≥60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青年组湿浊证最多,中年组和老年组均湿热证较多。原发病为多囊肾、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损害组的证候分布与糖尿病肾病组有显着差异(P<0.05),糖尿病肾病组湿热证最多,其余三组均为湿浊证最多。症状困扰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症状困扰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本研究研制的量表总分受年龄影响较小。女性患者症状困扰较男性患者重(P<0.05),透析60个月以内的患者症状困扰得分显着低于透析60个月以上者(P<0.01),其中差异体现在脾胃不和与阴虚风动维度(P<0.05)。证候与症状困扰的特点,本证为脾肾气虚的症状困扰得分显着低于其他本证组(P<0.01),即脾肾气虚证患者的症状困扰得分最低。不同维度中,仅阳气虚衰维度呈现出显着差异,脾肾阳虚组与阴阳两虚组在阳气虚衰维度的症状困扰显着高于脾肾气虚组(P<0.01)。不同兼证的症状困扰未见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1.中医特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量表包含5个维度,共31个条目,量表整体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表面效度、结构效度和区分效度。2.患者的症状困扰程度与患者的证候、性别、透析龄有关。3.量表的维度以中医证候角度命名,量表的结构与中医理论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张燕欣,万梅绪,李智,宋美珍,吕欣,王蕴华,肖辉,李德坤[4](2020)在《生脉类制剂调节血压作用的药理与临床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说明生脉类制剂是在古方生脉散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技术制成的成药制剂,主要有生脉饮、生脉胶囊、生脉注射液、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等。生脉类制剂具有改善心脏功能、保护心肌细胞以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类疾病,近年来有关生脉类制剂对血压双向调节作用(升压和降压)的研究有大量报道。对生脉类制剂调节血压的相关药理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类制剂调节血压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李格[5](2020)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影响因素,为建立延长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的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结果,用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合并。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Ovid、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19年7月关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并追溯纳入研究、主题相关研究和综述的参考文献。用NoteExpress软件管理文献,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对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质量评价,由2名评价者独立检索、筛查文献、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提取数据并交叉核对后,用RevMan 5.3和Stata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最终共纳入34篇队列研究,36篇病例对照研究,由于两类研究合并效应值不同,因此分别进行合并,将16个影响因素分为四大类,Meta分析结果如下:1.护理相关因素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30min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高于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30min的患者[OR(95%CI)=2.78(1.604.80),P<0.05];透析中低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高于透析中未发生低血压的患者[OR(95%CI)=3.27(2.304.64),P<0.05];服用他汀类药物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低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RR(95%CI)=0.88(0.840.92),P<0.05]。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30min和透析中低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服用他汀类药物是其保护因素,经敏感性分析,结果稳定可靠。2.透析相关因素高位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与低位内瘘的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无显着差异[RR(95%CI)=1.12(0.851.48),P>0.05]、[OR(95%CI)=1.16(0.731.83),P>0.05];端侧吻合方式与非端侧吻合方式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无显着差异[OR(95%CI)=0.73(0.531.01),P>0.05],经敏感性分析,其结论[OR(95%CI)=0.69(0.480.98),P<0.05]与原结论有差异,结果不稳定。可能与研究Huijbregts 2007的比较方式不一致有一定关系,且由于此因素纳入的研究数量较少,结果尚待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同侧导管置入史的患者与对侧导管置入史的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无显着差异[RR(95%CI)=1.38(0.762.51),P>0.05];血液透析前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低于血液透析后建立内瘘的患者[RR(95%CI)=0.77(0.650.91),P<0.05],血液透析前建立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保护因素,经敏感性分析,结果稳定可靠。3.患者个人因素年龄因素与内瘘失功的发生具有相关性[RR(95%CI)=1.01(1.001.02),P<0.05],高龄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高于低龄患者[RR(95%CI)=1.37(1.201.57),P<0.05];女性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高于男性患者[RR(95%CI)=1.19(1.111.28),P<0.05]、[OR(95%CI)=1.38(1.211.58),P<0.05];吸烟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高于不吸烟患者[RR(95%CI)=1.50(1.191.90),P<0.05];高凝状态的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高[OR(95%CI)=4.21(1.939.18),P<0.05];动脉钙化的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高于未动脉钙化的患者[RR(95%CI)=1.53(1.281.83),P<0.05]。高龄、女性、吸烟、高凝状态和动脉钙化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经敏感性分析,结果稳定可靠。4.合并症因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RR(95%CI)=1.21(1.191.24),P<0.05]、[OR(95%CI)=2.28(1.623.20),P<0.05];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高于非高血压患者[RR(95%CI)=1.27(1.031.56),P<0.05]、[OR(95%CI)=1.70(1.092.64),P<0.05];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与未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无显着差异[RR(95%CI)=1.02(0.861.22),P>0.05]、[OR(95%CI)=1.56(0.952.58),P>0.05];合并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生内瘘失功的风险高于未合并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RR(95%CI)=1.31(1.121.53),P<0.05]、[OR(95%CI)=2.62(1.235.59),P<0.05]。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合并外周血管疾病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经敏感性分析,结果稳定可靠。研究结论:本研究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相关的16个影响因素,其中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吸烟、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合并外周血管疾病、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透析中低血压、患者高凝状态、动脉钙化、服用他汀类药物、AVF建立时间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具有相关性,高龄、女性、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吸烟、合并外周血管疾病、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30min、透析中低血压、高凝状态、动脉钙化是其危险因素,服用他汀类药物、血透前建立AVF是其保护因素,内瘘位置、同侧导管置入史和合并冠状动脉疾病与内瘘失功无关,其中吻合方式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关系,经敏感性分析,结果不稳定,尚待进一步研究。

程相洋[6](2020)在《一种新型血液透析软件的开发及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开发一种血液透析软件并评估其临床应用。方法:1、根据湖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透析室医务的实际需求,编写软件需求分析。2、在Visual Studio开发平台上,使用C#编程语言进行系统开发,设计开发血液透析电子处方系统(简称:电子处方系统)。3、将电子处方系统应用于临床后,统计分析电子处方系统应用前后3个月的临床数据。4、分析比较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透析中低血压(IDH)、透析中高血压(IDHT)、头晕、恶心/呕吐、寒颤/发热、胸闷、痉挛、气促等8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电子处方系统应用于临床后无重大的安全事故记录,无因断电、数据传输失败等引起的资料丢失、记录差错、不完整或者存储失败等故障。2、在本次研究中共纳入2415例次血液透析治疗,其中男性1665例次,女性750例次;4、5、6月份常规处方组(A组)1391例次,7、8、9月份电子处方组(B组)1024例次。IDH、IDHT、头晕、恶心/呕吐、气促、寒颤/发热、胸闷、痉挛分别为3.8%(92)、31.6%(762)、1.6%(38)、0.2%(4)、4.8%(116)、0.2%(5)、1.6%(39)、0.5%(13)。不良反应(至少出现一种上述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36.8%(888)。3、A组中IDH、IDHT、头晕、恶心/呕吐、气促、寒颤/发热、胸闷、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4.3%(60)、32.2%(448)、1.7%(23)、0.1%(2)、5.4%(75)、0.1%(2)、1.9%(27)、0.6%(8)。B组中IDH、IDHT、头晕、恶心/呕吐、气促、寒颤/发热、胸闷、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3.1%(32)、30.7%(314)、1.5%(15)、0.2%(2)、4.0%(41)、0.3%(3)、1.2%(12)、0.5%(5)。A、B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7.5%(521)、35.8%(367)。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电子处方系统应用于临床没有明显改变患者IDH、IDHT、头晕、恶心/呕吐、气促、寒颤/发热、胸闷、痉挛的发生率。4、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透析治疗期间患者IDH(χ2=4.05,R=-0.04)、气促(χ2=3.9,R=-0.04)发生率与医务人员使用电子处方系统的时间存在线性关系,即透析中低血压和气促的发生率随着医务人员使用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结论:本院自主研发的血液透析电子处方系统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朱树义,陈文科,陈雪,赵玲玲,李凤雨,汤晓会,王丽娜,席晨晨[7](2017)在《血液透析性低血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血液透析性低血压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干预方法等进行探讨,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血液透析性低血压是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本文从血液透析性低血压的中医认识、发生的原因及机制、临床表现,以及中西医的治疗与干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结果血液透析性低血压的发生原因可分为患者自身因素(如慢性疾病、高龄因素等)和透析相关因素,其发病机制为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效血容量减少、血管顺应性降低等,发生血液透析性低血压时,临床可表现为头晕、头痛、视物模糊、下肢痉挛等,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冰冷、呼吸困难甚至意识模糊、死亡等。对于出现血液透析性低血压的患者需要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来调节患者的血压情况。结论血液透析性低血压会为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必须要对患者进行透析时的临床表现加以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安全。

蔡小琴[8](2014)在《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防治及护理》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的慢性肾衰竭患者越来越多,而低血压是血液透析中主要的并发症之一[1],其发生率达20%30%[2]。因血透时的超滤除水、血浆中代谢产物的清除,而患者多数伴有心功能不全、神经功能调节紊乱等,极易导致透析中发生低血压。低血压不仅会影响透析的效率,还可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循环衰竭,从而严重危及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因此在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对

朱莉[9](2014)在《灸药结合改善血透低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背景血液透析是维持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伴随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进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不断上升,因而对血液透析的治疗理念与目标已经由维持患者基本生存、延长生命,转变为提高生存质量,促进患者回归社会。透析并发症是造成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透析中低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自从肾脏替代疗法的初始阶段,就困扰着血液透析患者及其照顾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透析充分性和生存质量。目前有关透析中低血压的防治方法尚无最优方案,有关此类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亦较少。本研究发挥中医特色,采用灸法结合生脉胶囊的内外同治方法防治血液透析中低血压,以期评价其改善透析中低血压患者生存质量和中医症状的作用。2研究目的探讨灸药结合法对透析中低血压患者生存质量和中医症状的改善作用。3研究方法3.1病例选择及分组:选取2012年5月-2013年3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共6所三级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发生透析中低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区组随机的方法产生随机序列,根据随机序列给受试者分配治疗组别,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临床评价中心的中央随机系统进行随机分配。本研究设立2个组别,试验组与对照组,共纳入病例165例,其中试验组81例,对照组84例。3.2治疗方法:治疗期试验组与对照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灸药结合防治方法,对照组加用西药防治方法;随访期试验组与对照组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灸药结合防治方法为采用江苏省泰州市灸疗技术研究所生产的纸管贴穴无烟灸疗器,于每次透析治疗开始时,选取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均左右交替选用)、关元施灸,每穴1-2壮,每周治疗2-3次,以患者有持续温热感,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患者口服生脉胶囊(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每粒0.3g,成分:红参、麦冬、五味子)3粒/次,3次/日。西药防治方法为有适应症的患者,于透析前30min口服选择性α1受体激动剂盐酸米多君片5mg。3.3观察指标:采用肾脏病生存质量简表(KDQOL-SFTM1.3)和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于治疗前、治疗期结束时以及随访期结束时对患者进行3次生存质量及中医症状积分评价。3.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结果4.1一般资料:研究共纳入165例病例,脱落病例总计6例,脱落率3.64%,符合计划规定的样本脱落率标准,实际完成159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原发病、性别、年龄、透析龄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4.2生存质量情况4.2.1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经t栓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健康状况问卷量表(SF-36)部分2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即活力、一般健康,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肾病与透析相关生存质量(KDTA)总评分及其2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KDTA总评分、肾脏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患者满意度,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后试验组SF-36部分3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即精神健康、活力、一般健康,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KDTA总评分及其2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即KDTA总评分、肾脏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患者满意度,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2.2各组治疗前后、随访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组内比较)各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试验组治疗后SF-36部分2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即活力、一般健康,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DTA部分3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即肾脏病的负担、症状与不适、肾脏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各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与随访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试验组随访后SF-36部分3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即精神健康、活力、一般健康,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与随访后各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中医症状积分情况4.3.1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中医症状积分(39.16±21.64)分低于对照组(47.23±24.48)分,经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后试验组中医症状积分(39.94±21.70)分低于对照组(48.32±24.61)分,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2各组治疗前后、随访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组内比较)各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试验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为(39.16±21.64)低于治疗前(50.38±20.54),经t检验,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与随访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试验组随访后的中医症状积分(39.94±21.70)分低于治疗前(50.38±20.54)分,经t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随访后中医症状积分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灸药结合可以提高透析中低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表现在改善活力、一般健康、肾脏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患者满意度等领域的生存质量评分以及肾病与透析相关生存质量总评分;灸药结合对患者精神健康、症状与不适、肾脏病的负担领域生存质量评分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灸药结合可以改善透析中低血压患者的中医症状。本研究灸疗的治疗时间相对固定,均为患者透析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加强治疗效果,但大部分患者灸疗的治疗频次也因此控制在每周3次,总体灸疗治疗时间较短,故今后可以适当增加灸疗治疗时间,进一步探讨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

王红[10](2013)在《灸药结合防治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厥脱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国内外研究表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由CKD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并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也快速增长。目前,肾脏替代治疗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中低血压(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 IDH)是血液透析过程中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生速度快,常使血液透析不能顺利进行,导致透析不充分,影响透析效率与质量,严重时可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灸疗作为中国传统的医疗保健方法,具有温通经络,活血通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功效。生脉制剂具有益气养阴、复脉固脱等功效。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复杂,其本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脾肾虚损。根据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时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厥脱证”范畴,防治当采用益气养阴、回阳固脱之法。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灸疗与生脉制剂具有良好的防治低血压和抗休克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的无烟灸疗对环境无污染,符合血液净化中心的环境要求。目前,尚未见灸药结合防治透析中低血压的研究报道。1研究目的观察“灸药结合方案”防治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有效性及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评价其控制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的作用。2研究方法2.1病例选择及分组: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多中心、交叉设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病例来源为2011年10月到2013年4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空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武警总医院等9家血液净化中心的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区组随机的方法产生随机序列,根据随机序列给受试者分配治疗组别,并在第一阶段治疗完成后,经过规定的洗脱期,交叉接受另一组别的治疗。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临床评价中心的中央随机系统进行随机分配,分为A组、B组,其中A组交叉前给予灸药结合治疗,交叉后给予西医常规治疗;B组交叉前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交叉后给予灸药结合治疗。本研究共纳入234例,其中A组116例和B组118例,研究过程中,共有33例患者脱落,脱落率为14.10%。2.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方法;试验组在采用西医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灸疗与口服生脉胶囊。本研究采用无烟灸疗,灸具选用江苏省泰州市灸疗技术研究所生产的纸管贴穴灸疗器(苏泰药管械准字2003第1270052号);服用的生脉胶囊为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33021036,每粒0.3g,成分:红参、麦冬、五味子),3粒/次,3次/日。选取足三里、三阴交(两穴左右交替选用)及关元,由研究人员在患者每次透析时施灸,每穴2壮,以患者有持续温热感,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周治疗2-3次。本研究4周为1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计8周。2个疗程结束后,随访8周(含洗脱期),随访期间两组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根据交叉试验原则,在第一阶段随访结束后,进行第二阶段的观察,即两组交换处理方法,疗程和随访观察时间与第一阶段一致。2.3观察指标:2.3.1低血压发生率及程度:透析前测量血压,发生低血压时连续监测血压,直至血压正常为止,记录轻、中、重度低血压发生情况。2.3.2透析治疗质量评价指标:(1)提前中断透析治疗次数。(2)未完成超滤脱水目标情况:用设定超滤脱水量-实际完成脱水量(m1)计算。2.3.3两组西医常规措施干预次数。2.3.4中医症状积分。2.3.5随访观察:指标内容同前。2.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统计描述,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P值<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3.1治疗前两组基线齐,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共有病例234例,其中男性88例(占37.61%),女性146例(占62.39%),平均年龄为57.64±18.12岁,平均透析龄为56.252±47.142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透析龄、治疗前的中医症状积分经统计学处理,均为P>0.05,具有可比性。3.2灸药结合防治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作用:3.2.1灸药结合可以减少透析中低血压发生例次,降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且作用稳定:本研究共观察了19409例次血液透析,其中第一阶段总计10081例次,A组5062例次,B组4992例次;第二阶段总计9315例次,A组4812例次,B组4543例次。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治疗期、随访期以及总疗程的治疗期与随访期,比较试验组发生的低血压例次与对照组发生的低血压例次,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第一阶段治疗期,试验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34.46%,对照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58.47%,随访期,试验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38.41%,对照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63.24%;在第二阶段治疗期,试验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38.53%,对照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50.68%,随访期,试验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38.91%,对照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50.19%,无论在治疗期还是随访期,试验组低血压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灸药结合可以减少透析中低血压发生例次,降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且作用稳定。3.2.2提高血液透析质量:3.2.2.1减少血液透析的中断次数: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治疗期、随访期以及总疗程的治疗期与随访期,比较试验组发生低血压时中断透析的例次与对照组发生低血压时中断透析的例次,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说明灸药结合可以减少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时中断透析的次数,从而提高血液透析质量。3.2.2.2有利于超滤脱水目标的完成: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治疗期、随访期以及总疗程的治疗期与随访期,比较试验组发生低血压时未完成的超滤脱水量与对照组发生低血压时未完成的超滤脱水量,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了灸药结合方案可以有利于超滤脱水目标的完成,从而提高血液透析质量。3.2.3减少西医常规干预次数,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荷: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治疗期、随访期以及总疗程的治疗期与随访期,比较试验组发生低血压时西医干预次数与对照组发生低血压时西医干预次数,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4改善透析患者的临床症状:本研究观察了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的改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灸药结合方案可以改善血液透析中低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4结论4.1灸药结合方案可以降低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提高透析质量;4.2灸药结合方案可以减少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西医干预次数,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荷;4.3灸药结合方案可以改善血液透析中低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4.4灸药结合方案对于减少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具有较稳定的作用。

二、老年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防治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防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障碍与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2.3 MoCA评分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4 MHD患者认知障碍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及症状困扰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研究的相关进展
        1.血压变异性
        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研究现状
        3.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和透析相关性高血压
        4.中医对于血压变异性的认识
        5.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研究的相关进展
        1.症状困扰的概念及内涵
        2.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的测量工具
        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的研究现状
        4.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1.中医对终末期肾病的认识
        2.慢性肾脏病血瘀证的形成机理
        3.中医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的认识
        4.活血化瘀中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运用
        5.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的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特点
        2.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的特点
        2.4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的特点
        2.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的相关性
        2.6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症状困扰的相关性
        2.7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影响因素及与症状困扰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的特点及相关性
        3.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症状困扰的特点和相关性
        3.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瘀证影响因素及与症状困扰的相关性
结语
    1.结论
    2.不足与展望
    3.创新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3)中医特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量表的研制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及生存质量的现状和测评工具
        1 MHD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
        2 MHD患者生存质量评价工具
        3 小结
    第二章 中医药手段介入血液透析的研究概述
        1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中医认识及证候研究
        2 中医药在缓解血液透析并发症方面的应用
        3 中医药在缓解血液透析合并症状方面的应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第一章 中医特色维持性血液透析症状困扰量表的研制
        前言
        第一节 组建核心研究小组
        第二节 拟定量表框架
        第三节 量表条目池的构建和初量表的形成
        第四节 临床调研
    第二章 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状况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探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生脉类制剂调节血压作用的药理与临床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生脉类制剂的升压作用
    1.1 原发性低血压
    1.2 血液透析性低血压
    1.3 冠心病合并低血压
    1.4 休克所致低血压
    1.5 其他原因所致低血压
2 生脉类制剂的降压作用
    2.1 降压作用的药理研究
    2.2 降压作用的临床研究
3 双向调节血压与剂量的关系
4 结语

(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慢性肾脏病的研究现状
    1.2 血液透析的研究现状
    1.3 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研究现状
    1.4 动静脉内瘘失功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检索途径
    2.2 检索词
    2.3 检索时间与语言
    2.4 检索策略
    2.5 纳入标准
    2.6 排除标准
    2.7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2.8 文献的质量评价
    2.9 统计学方法
        2.9.1 敏感性分析
        2.9.2 发表偏倚
    2.10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注册结果
    3.2 文献的检索结果
    3.3 文献的基本情况
    3.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3.5 护理相关因素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Meta分析结果
        3.5.1 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30min
        3.5.2 透析中低血压
        3.5.3 服用他汀类药物
    3.6 透析相关因素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Meta分析结果
        3.6.1 AVF建立时间
        3.6.2 内瘘位置
        3.6.3 吻合方式
        3.6.4 同侧导管置入史
    3.7 患者个人因素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Meta分析结果
        3.7.1 吸烟
        3.7.2 高凝状态
        3.7.3 动脉钙化
        3.7.4 年龄
        3.7.5 性别
    3.8 合并症因素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Meta分析结果
        3.8.1 合并糖尿病
        3.8.2 合并高血压
        3.8.3 合并外周血管疾病
        3.8.4 合并冠状动脉疾病
4 讨论
    4.1 透析后压迫止血时间≥30min与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关系
    4.2 透析中低血压与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关系
    4.3 服用他汀类药物与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关系
    4.4 AVF建立时间与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关系
    4.5 患者个人因素与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关系
    4.6 合并症与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关系
    4.7 其他因素与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关系
    4.8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5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一种新型血液透析软件的开发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
    1.1. 血液透析电子处方系统的设计开发
    1.2. 临床应用研究设计
第二章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相关指标描述性分析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
    2.3. 趋势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血液透析电子处方系统的开发
    3.2. 血液透析处方电子化应用的临床应用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液净化信息系统的研究进展
    1.1 血液净化信息系统的发展史
    1.2 血液净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类型
    1.3 血液净化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主要缩写词表
致谢

(7)血液透析性低血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医学对血液透析性低血压的认识
2 血液透析性低血压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2.1 血液透析性低血压的发病原因
        2.1.1 患者自身因素
        2.1.1. 1 合并有慢性疾病
        2.1.1. 2 高龄因素
        2.1.1. 3 微炎症状态及营养不良
        2.1.1. 4 透析期间体重增加过快
        2.1.2 透析相关因素
        2.1.2. 1 透析液原因
        2.1.2. 2 透析膜生物相容性差
    2.2 血液透析性低血压的发病机制
        2.2.1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2.2.2 有效血容量减少
        2.2.3 心脏功能异常
        2.2.4 血管顺应性降低
3 血液透析性低血压的临床表现
4 血液透析性低血压的危害
    4.1 出现低血压不适症状
    4.2 透析不充分
    4.3 血管通路闭塞
    4.4 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5 血液透析性低血压的防治
    5.1 血液透析性低血压的预防
        5.1.1 防止过度超滤
        5.1.2 控制慢性疾病
        5.1.3 积极纠正营养不良和贫血情况
        5.1.4 合理掌握透析液的温度及浓度
    5.2 血液透析性低血压的治疗
        5.2.1 米多君
        5.2.2 左尼卡汀
        5.2.3 中医疗法
6 问题与展望

(8)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防治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透析方法
2 结果
3 血透中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分析
    3.1 有效血容量减少
    3.2 血浆渗透压下降
    3.3 透析液钠浓度过低或温度过高
    3.4 透析前或透析中服药
    3.5 透析时进食
    3.6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3.7 疾病因素
4 低血压的预防
    4.1 随时正确调整患者的干体质量
    4.2 做好饮食宣教
    4.3 维持血浆渗透压
    4.4 合理使用降压药, 指导患者掌握进餐时间
    4.5 积极治疗原发病, 改善心功能
    4.6 低温高钠透析
5 低血压的治疗及护理
    5.1 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5.2 病情观察
    5.3 发生低血压时的护理措施

(9)灸药结合改善血透低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Abbreviations)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及改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防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灸药结合改善血透低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灸疗安全性相关的不良事件观察与安全性措施
        1.5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生存质量情况
        2.3 中医症状积分情况
        2.4 灸疗安全性观察情况
    3 讨论
        3.1 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机制
        3.2 灸法与生脉胶囊的作用机制
        3.3 灸药结合对透析中低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作用
        3.4 灸药结合对中医症状的改善作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KDQOL-SF~(TM)1.3量表
    附录2 症状分级量化表
致谢
个人简历

(10)灸药结合防治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厥脱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生脉制剂防治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文献计量学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1.5 疗效评价方法
        1.6 研究质量控制措施
    2 结果
        2.1 临床病例观察完成情况
        2.2 一般情况
        2.3 疗效分析
        2.4 不良事件分析
    3 讨论
        3.1 灸疗、选穴及应用生脉制剂的依据
        3.2 灸药结合防治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作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病例入组一般情况表
    附录2 病例脱落一览表
    附录3 症状分级量化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老年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防治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障碍与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D]. 赵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瘀证及症状困扰的相关性研究[D]. 肖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中医特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量表的研制与初步应用[D]. 庞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生脉类制剂调节血压作用的药理与临床研究概述[J]. 张燕欣,万梅绪,李智,宋美珍,吕欣,王蕴华,肖辉,李德坤. 药物评价研究, 2020(08)
  • [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D]. 李格.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6]一种新型血液透析软件的开发及临床应用[D]. 程相洋.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血液透析性低血压[J]. 朱树义,陈文科,陈雪,赵玲玲,李凤雨,汤晓会,王丽娜,席晨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24)
  • [8]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防治及护理[J]. 蔡小琴.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18)
  • [9]灸药结合改善血透低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D]. 朱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10]灸药结合防治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厥脱证)的临床研究[D]. 王红.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01)

标签:;  ;  ;  ;  ;  

老年患者血液透析期间低血压的防治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